电力类的服务公司里面哪家好?

细数电力行业的“痛点”,你被戳中了几条?
现在,电力行业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业务越来越难接,这是电力人的一种共识,也是电力人胸口的痛。比较一致的解读都是模糊的:大环境不好,社会不行了云云。需要反思,我们有没有认真分析过,为什么现在的生意这么难?
诚然,电力体制改革,有利于电力行业发展、市场繁荣规范,但是,与此同时,电力行业也存在一些体制性、结构性、原生性的问题,致使电力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阻。下面,我们来看看电网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吧!
国内成套厂主要面临以下几大发展问题:
1、订单不稳定,生产不均衡;
在中国,电力成套厂的业务模式是极其简单的成本驱动模式,尤其在温州、扬中、常熟、镇江等成套厂集群高的地区,他们大都是中小型企业,与同行企业同质化严重,他们之间的价格竞争异常激烈、人员流动频繁、交叉代工庞杂。
这些电力成套厂们,一方面忽视法律政策,有订单时,以24小时轮班作业的方式生产,因此,其保持几乎零库存的同时,又有极强快速交货能力,这是那些中规中矩的大型企业、国企等无法做到的。而无订单时,则企业生产完全停顿,差不多处于一种“关门”的状态,因此在这些成套厂的工人们,工作时间极端分化;另一方面,成套厂的销售模式也是极为简单的,是佣金代理模式,无论是公司的业务人员还是外面的其他各类“代理人(企业)”,只要能给成套厂带来订单,都是按比例给予提成。这种简单的纯粹的以佣金作为销售驱动的市场模式,在给成套厂带来订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了销售的巨大波动性、随机性。
2、资金压力大,周转有困难;
在国家银根紧缩政策下,电力成套厂面临的现金流问题越发严重。电力行业的工程项目前期基本都需要垫资,成套厂的业务量越大,资金压力也越大,现金流问题严重地凸显出来。而目前成套厂的主要目标客户房地产因销售压力越来越大,在销售及付款上给成套厂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尤其现在国家的金融政策不断趋严,银行借贷要求高,民间融资不仅成本高,而且风险高,这也造成成套厂的资金压力一直在增加,所以,现在很多中小型成套厂进入一个怪圈:遇到大工程不敢接,怕钱转不过来;遇到小工程却不愿接,怕钱要不回来。
3、技术开发难,利润做不高;
随着电力系统的优化,以及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成套设备也呈现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的趋势,过去的简单装配、模仿制造已不再符合技术的发展要求,成套厂也面临着关键的技术转型升级问题,亟待在整体系统方案的技术设计能力、功能优化设计能力以及系统结构设计能力等方面予以加强。
因为大多数的成套厂还属于小型企业,还是停留在简单的组装过程,因此,技术含量并不高,他们想做产品开发,苦于人才和资金问题迟迟没有发展,因此,与其他同台竞争的企业相比又没有太多的差异性,因此利润又做不高。
电力设计院发展瓶颈:
1、建筑业总产值大幅度"跳水";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180757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4.3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6%。而与之相对应的设计类收入骤降37.66%,净利润下降19.78%。如图所示:
可以看到,建筑业总产值大幅度跳水,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设计收入也呈断崖式下跌。一个工程项目中,设计部分占到工程总投资的3%--10%合理范围在4%--8%之间,取平均6%数来看:
2014年,设计企业收入5398.41亿元;2015年,设计企业收入3365.3亿元营业收入下降37.66%,共计减少2033.11亿元,这个数字除以6%,得出:建筑项目工程投资总额减少33885亿元(约3.4万亿)
2、政府大力推广"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设计院准备不足。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深入推进,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保持着高水平。政府逐步青睐于引入“投资—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模式承接大型高难度的基础设施项目,既合理利用了社会资源,又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得到更具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服务。然而设计院在向总承包模式转型过程中却艰难重重。据了解,在一些刚刚转型的设计院中,总承包项目做十亏九,或者其业绩与期望值相差甚远,还是处于“积累经验和教训,边做边学”的阶段。那么,设计院在转型的过程中重点存在哪些问题呢?
(1)电力设计院工程总承包实施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欠缺
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的总承包项目投资巨大、环节多、内外部接口多,更需要从管理上予以规范化和精细化,把控各类风险、提升效率、降低费用,而以设计为龙头开展业务的设计院在设计上过度强调工程的安全系数,而不太关注造价,往往忽视业主或者工程施工方的设计可承受能力,没有考虑工程实施过程的经济性。另外,在设计院转型过程中由于经验的缺乏,对设计计划的合理安排和进行可施工性设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设计和采购、设计和施工之间的脱节。不能全面掌握工程的技术特点,对于如何有效协调采购、施工进度,实现设计、采购、施工深度交叉,缩短建设工期等工作还出在摸索阶段。
(2) 电力设计院开拓总承包采购体系不完善
总所周知,采购是总承包工程执行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对于电力总承包项目而言,设备费用占项目总投资的 60% 左右,因此,搞好项目采购工作,对节约项目投资,提供项目中标率及工程承包效益是至关重要的。而电力设计院由于经验不足,在面对采购金额大、物资种类繁多、技术规范要求高的总承包项目时把控不到位,导致选择的供应商难以按期按质完成物资设备的供应,从而影响工程进度,工程质量。
(3)电力设计院总承包业务的综合型人才缺乏
电力设计院在实施总承包业务的过程中没有良好的人才T队。电力设计院往往只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专家,却忽略了对商务、采购、施工和项目管理人员的培养,特别是忽略了培养知识面宽、管理素质高的复合型、职业化的项目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多数的设计院队项目经理还停留在技术专家或行政领导的角色上,缺乏系统的指导、管理项目的综合能力。
当前电网三产公司存在的困境
1、市场化生存能力薄弱
电网三产公司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多经企业,他们相对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现阶段多经的业务定位是与主业密切相关的领域,例如,电力工程、电力物资、主业的物业服务等。多经企业的业务需求方基本上就是对应的电力主业机构,市场化程度不高,从而导致电力辅业人员的市场化意识、市场化能力不足。此外,由于电力系统的特殊性,关联业务的收益水平非常丰厚,导致电力多经企业没有开拓社会业务的压力和动力。
2、市场观念淡漠,企业定位模糊,发展思路不清
多经企业不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主要表现我缺乏竞争和创新意识,承受风险的能力差。这种“背靠大树好乘凉”“等”“靠”“要”的思想根深蒂固。电力公司对多经的束缚太多,他们不仅存在着经济利益的关系,在经营目标、行政命令等方面,电力公司对多经企业进行支配和控制,经营管理方式需要按照电力公司的要求设定,有的甚至照搬电力公司的管理的模式。造成多经企业自身既无压力又无内在的动力,市场适应能力极差,对于自身发展方向不清楚。
3、员工结构复杂,待遇参差不齐,大部分职工素质较低
目前在多经企业工作的职工构成主要有三类:
A、80年代的大集体职工
B、经营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主业机构,来自于主业的这些人员,虽然担负了多经企业经营管理的责任,但他们大多数更习惯把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件主业衍生的任务,而不是一个独立企业来考虑。更何况,对他们的考核往往还是参考主业同级别人员的标准,而不是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紧密联系起来。
C、从社会上外聘的职工,这部分职工除极个别作为企业的骨干人员引进而外,大多数是从事苦、累、脏、险岗位的工作。
以上三类职工从整体上看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同时由于人员结构复杂,在同一企业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和矛盾非常突出。多经企业的收入标准并不是与你实际为企业带来的效益挂钩,更多的是与主业机构的关系挂钩。这种消极落后的分配方式既形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又严重的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改革和稳定工作的一大隐患。
电网建设财务管理三大问题:
1、财务核算不准确;
在电网建设工程如果要求财务人员全面掌握工程计算是否准确,定额标准是否合理,取费项目是否齐全,既不现实也超出了财务人员的管理职能。这就可能造成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人员按合同办理业务,而合同本身可能不合规。并且在实际核算过程中,存在建设单位通过大量的招待费、咨询费等来挤占和挪用基建费用等。会计核算与工程实际支出有出入,存在没有按照项目来归集工程的成本,成本打捆入账情况,成本归集口径和工程概(预)算书不符,与工程现场实际发生的成本也不相符,给后续的工程结算和资产的管理带来了许多的问题。
2、造价失控;
在电网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环节中,财务部门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角色,这就造成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可能出现与国家的招标法规、合同签订规则不符、合同内容与实际所需不符的招标合同,存在合同管理的风险。另外在资金支付环节中,因财务人员对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和进度情况都不是特别了解,所以对工程建设部门提供的工程需求款项的支付申请只能依赖于工程建设部门提供的书面材料上,支付申请款项的真实性有待商榷,造成资金支付存在风险。
3、竣工决算缺乏合理性;
电网建设工程的竣工决算管理是整个基建工程项目全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的分析、竣工决算后所移交的资产的管理和工程项目竣工决算报告编制的全面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等息息相关。尽管近年来,电业局对工程竣工决算报表编制的及时性和报表质量的真实性上都加强了监督和考核力度,但是仍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有些工程整体投产之后,有关的工程费用没有及时进行结算,这就直接影响了工程竣工决算报表编制进度,使得竣工决算报告不能按照规定完成编制和审批,导致资产入账时间被拖延。有些工程项目由于财务人员与工程人员的沟通不足,导致工程决算报告编制质量较差,报告中资产与实际资产名称、规格不一致,给竣工决算后资产移交带来困难。
EPC企业转型升级难点重重
1、企业的规模较小,融资能力较低,抗击风险能力低
在大型工程承包中,需要的流动资金很大,而大多电力施工企业恰恰在这一点上是短板,不能满足承包大型项目流动和周转资金的需要,我国银行对企业的信贷额度较低,难以满足承接大型工程的需要,由于信用额度受限,大多企业连参与大型工程招投标的机会都无法实现。
2 、企业缺乏平台化运营,制约了工程总承包的发展
当今大型电力招标工程通常采用EPC形式,涉及设计、采购和施工,要求承包商拥有这些方面的综合实力和经验,而长期以来我国缺乏类似国外的工程咨询公司,在工程咨询、项目管理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工程咨询服务力量。施工企业由于缺乏工程设计或工程咨询的平台,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使得电力施工企业开展总承包仅局限于施工承包或劳务输出,在电力建设市场中处于产业链的最末端。
3、高素质的经营人才匮乏
企业进行大型工程经营需要大批高级的金融、贸易、技术、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人才,而我们电力企业恰恰缺乏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瓶颈已经成为当前电力企业转型升级的明显障碍。
4、 承包商之间缺乏信任,“各自为战”,低价恶性竞争
国内各承包商之间缺乏信息共享,互不信任,难以进行有效地合作与信息交流,战略布局缺乏系统研究和统筹协调,企业“各自为战”、恶性低价竞争问题严重。某些竞争者为了自身的局部利益,采取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低价恶性竞争,对自己的竞争对手进行非正当的刻意打压,没有形成协调合作,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双方的利益,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并严重破坏了电力企业的形象。
5、对大型工程项目缺乏调研,增加项目运作风险
在参与大型电力工程投标前,大多企业出于资金成本或时间等因素考虑,难以对项目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对业主的信誉和财力,项目的资金来源可靠程度以及工程款的支付能力缺乏调研,将增加工程承包风险。其次,对项目所涉及的政治、法律及经济形势的分析估计不足,最终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电力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日趋恶劣
1、相关职能部门索拿卡要现象普遍,协调费用高
近几年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空前,地方政府空前忙碌,导致“索拿卡要”协调收费司空见惯。例如某公司施工的一个500k V送电线路工程,仅一个标段就缴纳铁塔征地协调费用高达125万元,房屋拆迁协调费用达70万元,合计两项协调费用就高达195万元。如此高昂的协调费用,无论从工程概预算编制还是施工企业投标报价,均不可能列项计费。其结果往往是反复扯皮、反复协调、时工时停,最终是施工单位迫于工期压力割肉承付,从本已吃紧的直接成本或者微薄的管理费用中垫支,致使施工企业经营压力空前加大。
2、工程协调难度极大,阻工事件频发
电力法、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建设用地征购和房屋拆迁等补偿工作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审批权限和程序,必须取得与户主的补偿协议方可实施,杜绝了以往“三边工程”先用后征的现象,而补偿协议的取得以及相关手续的报送与审批占用时间长、扯皮多、难度大、开支大,导致工程进展缓慢。
3、房屋拆迁、土地征购、青苗补偿费用收不抵支,施工企业巨额亏损
电力工程初步设计概算有关房屋拆迁、土地征购、青苗补偿等建设场地占用及清理性费用通常是根据工程所在地政府颁布实施的补偿标准估算的,施工企业投标报价更是如此,但由于时滞效应,实际施工理赔时,常常遇有政策性补偿标准提高的现象。同时,由于电力法、物权法的颁布实施以及社会民众维权意识的提高,户主漫天要价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实际补偿单价大幅上涨,有的地区甚至实际赔偿单价高出标准30%以上,从而导致施工企业数以百万的巨额亏损。
4、市场竞争加剧,施工结算价格逐渐降低
随着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招投标中压价现象不断出现,不公平竞争明显加剧,施工企业利润空间缩小。施工企业要参与行业外的市场竞争更是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因此,施工企业生存危机严重。
5、施工成本和风险剧增
电力施工企业经营中的成本和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用工成本。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文件和政策,伴随而来的是民工工资上涨,分包费用大幅上升。2003年以前普工单价一般在20~30元/工日、技工单价一般在35~45元/工日,现普工单价与技工单价已大幅上涨,而从某个角度来说,定额费用不升反降,电力行业施工定额基价和取费标准均有所下降。
(2)拆迁赔偿费用大增。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送电工程路径选择越来越困难,走廊拆迁赔偿费用大幅度上涨,一些地区甚至成倍增长,造成了送电工程其他费用的持续上涨,远远超出投标或签合同时的价格,而这些风险在施工投标时是无法完全掌握的。
(3)业主严格控制超概,结算风险加大。国家电网公司同业对标指标中,概算可控率是其中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多数省公司为满足国家电网公司同业对标要求,明确提出了工程项目竣工结算费用原则上均不能超过审批概算的规定,并下发专项办法给予支持。结算价格层层下压,业主在办理结算时严格按照竣工结算不超概的原则执行,结算增加费用相当困难,许多本应增加的费用也无法增加。
(4)技术装备落后。电力施工企业习惯于利润微薄、负担沉重、积累不多的经营状况,长期以来计划利润中的技术装备没有得到兑现,未能投入必要的资金支持,致使施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日渐陈旧落后。施工机械是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的施工装备如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将会给安全施工留下极大隐患。企业负担沉重。国企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因为,国有电力施工企业大多是老企业,企业办学、办医等社会问题较为突出。由于政策的不配套,地方政府接收企业办社会职能的精神得不到实质性落实,企业仍需付出相当的精力和财力继续维持现状。在职职工中,内退、工伤、长病、长学、歇岗、下岗、离岗带小孩等问题负担较重。还有自愿辞职人员、大小集体等也亟待解决。国企职工分流安置难,势必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5)人力资源匮乏。不仅仅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匮乏也是国有企业的一大软肋。国有电力施工单位作为历史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多数自身先天不足,依赖于主业,人员素质、职工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人才短缺问题较突出,对管理型、技术型、生产骨干人才的需求量增大。由于体制的原因,分配差距无法拉得更大,导致内部的人才留不住,留住了又无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外面的人才又引不进来,引进来了又待不久,造成了人才难以引进,富余人员难以分流,严重地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机制急需改进。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企业的体制和机制的不适应性已开始凸现,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等弊端充分显露,企业体制和机制不活,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一时难以推行,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后劲不足。单一的经营格局无法参与市场竞争,企业缺乏立足于市场的主导产品和拳头产品,企业生存状况受电力宏观形势的影响非常严重。
因此,我们需要彻底改变单兵作战、业务粗犷的经营模式,采用抱团发展、分享共赢的机制;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互补、异地共享、获得额外业务与收益;采用合理的股权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创造性、积极性与协作性;充分发扬工匠精神与创业精神,打造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以把握电力市场改革的机遇,在未来十年把事业越做越强!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很实用的文章,房子装修,电线电路验收要点
在分享经济下,分析电力人发展前景,以及遇到的瓶颈及发展机遇。信息很全面
今日搜狐热点最新公告:目前,本站已经取得了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音像制品许可证,协助杂志社进行初步审稿、征稿工作。咨询:400-675-1600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电力行业中的供应链管理
定制原创材料,由写作老师24小时内创作完成,仅供客户你一人参考学习,无后顾之忧。发表论文
根据客户的需要,将论文发表在指定类别的期刊,只收50%定金,确定发表通过后再付余款。加入会员
申请成为本站会员,可以享受经理回访等更17项优惠服务,更可以固定你喜欢的写作老师。
电力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不仅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更是我国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电力行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做好供应链管理对电力行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电力行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电力行业;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化
电力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电力的发明与应用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电力是人们日常生产和消耗的主要能源,不论是城市或农村,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电。电力工业已经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其产生主要有火力发电(煤等可燃烧物)、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方式。目前,我国电力行业正面临着深层次调整的压力,电力物流也正逐步面向市场进行竞争。为了缓解电力行业的成本压力,各发电集团都纷纷加大了对煤矿的占有率,并积极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战略指导电力煤炭的采购和配送,以达到节约成本,增加收益的目的。
一、电力行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供应链是一个网链结构,是集成包括信息采购、运输、仓储、生产、分销等物流要素的网络。对电力企业而言,电力供应链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目前在国家电网和各主要电厂中都有应用。电力产品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是无法储存性,但是其发电量和消耗量又必须是一致的,发电量不足或过高都会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其次是无形性,电能属于无形产品,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发生损耗又是必然的。因此,在电力行业供应链管理中如何尽可能降低电能的损耗十分重要。我国从2000年开始的进行电力体制改革,主要任务是推进“厂网分离”,即将电力传输、配电等业务从原来的国家电力公司中剥离,组建新的电网公司运行相关业务,形成大唐、中电投、国电、华电、华能五大发电集团,仍属于国家管控的垄断性行业。由于电力行业的经营业务中,既包括电力输送和买卖,又包括电网建设和维护,因此供应链结构复杂,主要环节为上游的发电集团制造电能,中游的电网集团传输电能,末端外部客户使用电能。电网集团的省公司和分公司的业务活动是电网集团公司的主营利润来源,省公司主要业务是从发电公司购电,而下级分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面对外部客户售电。基于电力的公共性,受国家政策管控较多,电力供应链管理采用拉动模式,主要由电力市场的消费者来驱动供应链运作,以消费者满意为核心,主要管理对象一般集中在购电和售点价格决策上。2015年9月,中国电力网供应链平台上线试运营,该平台与供应链商务平台相互依存,资源共享。能够实现降低物资采购成本,促进电力行业设备采购,形成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健康发展态势。
二、电力行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电力行业长期以来都是由国有大型企业垄断经营,以计划经济为主,一直都是把社会经济效益放在最首要的地位,对供应链管理尤其是物流管理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多电力企业都习惯于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理念与实践起步较晚,意识薄弱,从业人员无论从知识水平、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都低于整个电力行业的相关水平,物流专业人才匮乏,供应链管理权责不清,战略目标模糊。这些都是导致企业之间关系松散,员工工作效率低下,进而影响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二)信息化程度低。电力行业供应链中除了物资和产品流动,更重要的是信息流动。21世纪作为信息时代,信息是现代社会重要的资源,任何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信息。长期以来,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中都没有设置专门的物流信息管理部门,对电力企业信息相关的软硬件设施设备投入和专业人员培训也不够。企业普遍信息系统不完善,库存信息不清晰,特别是还有一些单位还存在以手工账的方式来记录相关的信息,这样就不利于及时对库存信息进行汇总分析,不利于电力企业相关的采购决策。在信息共享方面,由于各电力公司没有统一的网络信息平台,因此各公司的信息都是孤立的,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无法在管理经验、物资储存、产品资源等方面进行信息共享。
(三)环境污染严重。发电是将原始能源转换为电能的生产过程。当前我国以火力发电(燃煤、天然气)为主,约占总发电量的70%,辅以水力、核电、风力、太阳能发电等多种形式。电力生产和物流在组织形式上比较分散,各种物流方式互不关联,重复建设和运输的现象十分严重。在电力的生产和物流过程中,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火力发电厂排放的气体主要有粉尘、硫化物、氮氧化物、水蒸气以及一些重金属等。由于电力物流系统的不完善,导致电力物流在交通运输的过程中倒运现象频频发生,不仅由于汽车尾气的排放进一步加大了环境的污染,尾气中细小的粉尘吸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以及重金属造成PM2.5含量上升,并且导致空气中粉尘致病,也使煤炭在运输过程中物流成本较高,不仅对电力企业自身发展不利,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样不利。
(四)生产安全堪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生产中对电的需求越来越大,新的电力工程也不断涌现。在电力生产中,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安全生产不但关乎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还关乎企业的发展前景,是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在目前的电力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安全上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电力系统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如一些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强行增加供电量,从而导致大面积停电。或电力设备老化,却不及时物流采购更新设备,导致电力在生产的过程中漏点。种种危害生产安全的行为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后果十分严重。
三、电力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建议
(一)加速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电力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是典型的网络式结构,核心企业主要包括电网企业、生产供应商发电厂、零售供应商电力公司、以及终端电力客户,其中电网企业是网络供应链的核心节点。对于电力企业管理者而言,人才是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因素。由于电力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意识方面的滞后,导致既熟悉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和企业管理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知识和物流实务操作的人才在企业中极为缺乏。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加快物流人才队伍的建设,采用引进来培养、送出去进修、加强对在职员工的培训等方式,形成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掌握生产、管理、物流、计算机等相关知识和能力的人才队伍,以满足企业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提高供应链管理意识和能力能还使电力企业的员工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不仅可以明确自身的供应链管理工作范围,而且在相互合作中促进员工之间的和谐。专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对解决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有着重要的帮助。
(二)加快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当今社会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型电力企业的建设管理和经营方式。企业应该顺势而行,积极掌握信息、运用信息,使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前电力企业信息化总体建设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在企业计划、预算、财务等方面加强投资控制,降低财务成本,有效地控制资金,加大对合同执行的监控力度,合理地进行设备及材料的采购和仓储管理;其次、应该做好工程质量管理和工程安全管理;实现动态实时信息查询;最后、针对一些独立物流业务采用传统的信息记录方式。电力企业应当从大局出发,统筹规划供应链发展模式,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有机整合,在管理模式、基础建设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与管理系统、政策支撑系统和安全支持系统的一体化发展。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电力企业应将创新精神应用到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各个方面,鼓励创新,利用硬件配置的基础,开发软件,建设完善科学高效的信息化体系,增强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减少环境污染,发展绿色供应链。随着电力需求回升,我国电力产能扩张和生产明显提速,电力行业污染治理的压力急剧上升。面对当前火力发电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可以通过发展绿色供应链的方式来解决。首先、由于煤炭的燃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高污染,电力企业应尽量开发清洁能源来代替高污染的煤炭,同时加快洁净煤生产技术的推广,加大洁净煤的生产规模,增加洁净煤的产量和用量,控制或严禁污染煤种的生产和使用,减少煤炭污染。其次、开展联合运输,减少环境污染以及能源消耗。我国的电力企业应改变高污染、高损耗、低效率的传统物流运营方式,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煤炭在运输、中转和配送过程中产生的严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煤质下降等问题,在煤炭运输的过程中尽力减少二次倒运,提高生产、运输及消费环节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环境污染对社会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严重影响。建议电力物流企业采用联合运输或多种交通工具联合使用的方法,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复运输,重复装卸搬运和二次倒运,减少了物流成本,对环境污染也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四)注重安全生产管理。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1月至6月,我国火电发电量约为总发电量的75%,水电约为17%,风能发电为4%,核能发电为3%,太阳能发电为1%。火力发电是现代电力生产的主力军,但火力发电生产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除自然因素造成的不可抗力只能在引发一系列的事故过后采取措施将损失降到最小化之外,还应积极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加强火力发电的安全管理应该从设备安全控制着手。首先、应该做到严格控制电力设备的采购工作,采购的设备有好坏之分,设备的好坏决定着安全隐患状况。应制定严格的设备采购制度,监督采购人员的行为,杜绝违规采购。设备采购结束后,技术人员要对设备进行及时的验收,确保购买的设备符合企业规定,并且需要完善设备运行环境,为火力发电的运行打下良好基础。
电力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以往的电力企业和电力物流企业在提供服务时往往都缺乏供应链管理意识,忽略人才的培育,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得到完善,对环境和安全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对电力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力行业需要从增强供应链管理意识,加速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及保护环境,增强安全意识等方面入手,不断创新与发展,将现代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观念和思维充分融入到电力企业的日常运作之中,构建现代化供应链管理体系。这不仅有利于节能环保,对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利益,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杰.中国电力物流供应链管理述评[J].物流技术,2014,(21).
[2]陈晓朋.电力行业中物流供应链的应用管理与发展[J].信息系统工程,-53.
[3]李远景,李卓彦.基于现代物流供应链的电网物资管理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144-147.
[4]吴勇.浅谈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J].经济视角旬刊,-63.
[5]张士金.白音华煤炭物流路径优化与经济效益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73.
作者:宋天洁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电力行业中的供应链管理责任编辑:冯紫嫣&&&&阅读:人次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按栏目筛选
                        
供应链管理论文热门范文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供应链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力方面的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