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同年度的销售业绩年度总结波动较大,在销售业绩年度总结特别好的年度管理层有可能倾向于以丰补歉,推迟确认收入

2017 年年度总结(上)
2017 年年度总结(上)
#2017年终总结#(更多文章见微信公众号:菜鸟之之)关键词:前言、2017个人指数、2017个人业绩、2017投资组合、2017年度关键词:仓位、2017我之过、关于虚拟货币、关于热点炒作、投资理念、许愿、新年计划、后记:做个好梦、链接前言:在文章开头我要先向大家表示歉意,原本想着今年的篇幅千万别再超过去年,我也尽力了,可惜还是没做到。但这也不能全怪我,生生把自己想说的话憋一年实在是件很难受的事,但也唯有如此,才能体会到最后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才能看的长远。毕竟是承载了我一年想说的话,以全文2.5万字计算,平均每天也才不到70个字而已。2017四个数字相加等于十,十代表着圆满,但我并不喜欢这个词。如果人生有巅峰,我希望这天永远也不要到来,或者尽量来的晚一些。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巅峰之后就是低谷,而圆满往往意味着巅峰。不完美的人生才是有血有肉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追求的人生,就像一种投资理念如果总是表现出高度的有效性,那这种理念就离消亡不远了。投资7分。如果说2015年是小盘股的大年,今年则是价值投资的丰收年,以往被市场嗤之以鼻的大烂臭(蓝筹)们今年却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相信今年夹头党们的业绩都不错。价值只会迟到但从不缺席,正因为价值投资看起来不是年年都有效的,甚至只是偶尔有效,所以它才能长盛不衰。拉到一生的长度,运气的概率必然会向均值回归。我追求的,并不是某次足以吹嘘一辈子的投资经历,而是可以贯穿我整个投资生涯的、具有普适性的投资理念和自洽体系。工作7分。我并不觉得工作会对投资构成什么影响,即使我一天花12个小时用于投资,我也不认为对于提升我们的账户收益率或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有什么益处。但母亲说过:人无压力轻飘飘,如果我的生活没有工作只剩下享乐,那这种享乐很快就会变成无趣和迷茫。工作还能使我跟市场保持距离,这同样重要。如果我天天盯着K线保持一周时间,我一定会神经错乱不能自己,活着的意义不是让你每天监视着你的心电图。家庭6分。今年家庭诸事顺利,父亲的身体还算健康,特别是夏天去北方避暑回来后感觉状态更好了点。母亲依然阳光,并且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我为她感到高兴。虽然期间做了次小手术,但并无大碍,父母的健康就是儿女最大的福分。孩子今年也成长了很多,养儿方知父母恩,没有孩子以前绝体会不到抚养的艰辛和快乐。健康8分。健康获得高分,并不是说今年我的身体变得多棒,而是看到了希望。医学的蓬勃发展,国内医疗体系的渐趋完善,不但大大减轻了我本已不重的医疗负担,还使我看到了自由的希望。疾病把杭州变成一座美丽的牢笼,而现在离刑满释放已经为期不远。尽管过程可能会比较痛苦,但这对我来说却又很幸福,因为至少有了出狱的盼头。我知道墙外的牢笼未必比墙内的舒适,但一定更精彩,不断探索未知世界是生物的本能,也是生命的意义。我盼着这一天早日到来,能让我长出一双新翅,带我离开这座美丽的牢笼去领略外面更大的牢笼。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牢笼,尽管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逃离这座牢笼,但并不妨碍生命去实现它的价值。一辈子不长,能在这小小的方寸之地做好一件正确的事就足够了,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选择太多往往容易迷失自我,没有其他路可选,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2017个人指数:和去年我们不幸留级相对应的是,根据学分规则,今年我们侥幸跳了一级,从四年级直接跳入六年级,可喜可贺,扎西德勒。今年之所以能积累5个学分,主要是因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我们还挤出不少时间拓展了个人的能力圈,并充实了《懒人之之》系列研报,明年我希望能继续充盈我们的蓄水池。不求做到全面掌控,即使公司的CEO也不可避免存在死角、灯下黑的情况,但至少也要超过雾里看花,管中窥豹的程度。"人生只打20个孔"是断章取义之说,机会是跟视野成正比的。我始终认为广度比深度更重要,不然股市的赢家就应该是医生、工程师、会计师或科学家才说得通。如前言所述,今年的身体状况比去年更好,未来还会越来越好。我生来就是个奇怪的人,别人没有的我能轻易得到,而对别人来说不算个事的事,在我这里却难如登天。我不是个不知足的人,我甚至因祸得福的找到了适合自己、并能做一辈子的事业,但我一点也不感激甚至还无比憎恨它,因为它让我丢了我的魂。想到不久的将来能刑满出狱我就感到很兴奋,尽管可能有点晚。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心情是投资的本钱,而现金则是心情的本钱。适当分散,保持大类间的不相关性,始终留有一定比例的现金及其等价物,对于保持良好的心情至关重要。心灵鸡汤再好不如现实鸡汤管饱,收益率再高也不如合理的资产配置长期有效。2017个人业绩:今年A股市场波澜不惊,港股却迎来一轮牛市行情。全年上证指数累计上涨6.56%,深成指上涨8.48%,恒生指数上涨36.06%。从板块上看,今年是占市场仅一成的大蓝筹带动了指数上涨,看似上证50和沪深300涨幅喜人,其背后却是超过七成的股票表现不佳,所以说今年只属于价值投资者。与此同时,我们今年的投资账户上涨了27.57%,持股仓位为52.1%,近三年基本都是半仓操作。投资八年零三个月以来,我们的累计收益率为184.86%,年复合收益率为13.53%。今年很荣幸接受了一些媒体朋友的采访,尽管交流时间有限来不及把我想要表述的心得和理念一一呈现出来,但幸好我们还有信可以交流和补充。和去年一样,这两年的上证指数基本在点范围内窄幅波动,用一潭死水来形容并不为过。对于动态平衡的配置策略而言,我们强烈欢迎熊市和大幅震荡的市场环境,但对于单边上涨,或者像现在这样的慢牛格局其实是不太有利的。今年中小创低迷、大蓝筹雄起以及港股牛市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我们永远不知道股市明年会怎么走,但蒙尘的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适当分散配置,尽量保持大类间的不相关性,从概率上说即使东方不亮,西方也总是会亮的。今年我们在个人业绩单元增加了持股数量、持股仓位以及股均仓位三个栏目,争取从更全面的角度审视当年业绩的含金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仓位中除了股票外,还包括各类基金、债券等所有投资组合中讨论到的具体标的,但不包括货币类基金以及现金等价物。我们认为仅关注当年业绩是不够的,因为没有把风险因素考虑在内。对于同样是15%的业绩,这仅仅是用半仓取得,还是满仓甚至杠杆取得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仓位的轻重意味着风险偏好,以及应对暴跌时的心态和选择。广度先于深度,配置重于选股,关于仓位的问题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并入选了今年的年度关键词,我们还会在下文相关板块中展开讨论。资本市场上明星常有,寿星却不常有,自知之明更不常有。我得承认,我确实没有能力达到20%或更高的长期收益率,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我认为也不会有(个别年份的不算)。事实上,未来如果能保持在15%左右的长期收益率我真的就已经很满足了。比起林奇的13年31%的复合收益率,我更推崇聂夫的31年13%。我没这个能力和运气,唯有的只是一点自知之明和一颗对复利的敬畏之心而已。我的投资生涯还很长,风控永远应该放在首要位置,收益是第二位的。投资就像吃鱼,把鱼刺挑干净了,剩下的自然都是肉。我相信我的策略如果碰到大跌将会显示出优势,而如果股市从此一路慢牛向上,我的收益率可能会略微不如别人快,但我也能接受。毕竟从过去三年的情况看,始终半仓的我依然大幅跑赢了市场,我已经很满足了。投资是件很私密的事,处处拿来跟别人比,就是用别人的优秀来折磨自己,完全没必要,只要每天比昨天的自己能进步一点点就足够了。自诩为价值投资的人常常是言必巴菲特,我们在过去的信里也谈过很多了,我始终认为对于他的投资理念和方法要有选择性的扬弃,而不能盲从。他是商业和管理天才,但不是股神,世上根本就没有股神。个人认为称他是股神恰恰是对他所倡导的价值投资的一种讽刺,如果他能像神一样完美的预测市场,何必再去费力研究公司的商业价值?他说过的话也要放在特定语境中去理解,比如:说他绝不会投资黄金,可是他早期的财富中有不少来自于炒白银;说债券提供"无收益风险",但自己却买个不停;说衍生品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自己却是乐此不疲;说只考虑买入,不考虑卖出,但大部分的股票都持有不到5年;说买股票就是买企业,但却在中石油上玩一把走人;说看不懂科技股,却买了一水的苹果、IBM;说喜诗这类现金牛是自己的最爱,伯克希尔却几十年从不分红等等。不能断章取义纸上谈兵,任何搞"两个凡是"性的盲目崇拜都是通往"走火入魔"之路的捷径。事实上他买的鸡蛋比绝大多数股民都多,只不过装蛋的这只篮子叫"伯克希尔"罢了。我们知道,在他的投资生涯中看错的公司也不少,那么问题是:即使具有如此卓越商业眼光的人都难免出错,我们又凭什么认为自己管好区区两三只篮子就能取得一生的成功?思考一种方法是否可行的捷径,就是关注在这方面走的更远且比你更聪明更勤奋的人,如果连他都走不通,那你基本就可以另辟蹊径了,这就是我为什么坚持合理分散动态平衡的原因。2017投资组合:截至今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我们资金账户的整体仓位为52.1%。其中,A股仓位占整体的22.64%,港股+B股占整体仓位的29.46%,其余现金部分则继续参与中信现金增值(类货币基金)。今年我们投资组合中最大的变化就是进一步加大了对保险行业的投资力度,而与此同时,银行的仓位则减至新低。去年我们曾说过:相对于银行而言,我们更看好保险,个人认为这是兼具低估值和高成长的板块。保险的商业模式非常好,不考虑团队、经营等因素,仅从定性看保险的商业模式要好于银行和券商。券商目前主要还是依赖佣金,靠天吃饭;银行则是靠息差,但负债端久期不长,还要付息。资产端只能是债权,还受坏账困扰;而保险的负债端久期要比储蓄长得多,且资金成本靠死差费差就能赚钱。资产端更为灵活,可以是债权,也可以是股权、创投,甚至还能是不动产,灵活多样,能最大限度的受益于国民经济。随着今年保险板块的上涨,尽管估值较去年有所提升,但考虑到其成长性已覆盖了一部分涨幅,整体依然低估。相较去年,组合中A股的比重接近港股,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增加了对A股的投资以及平安今年的涨幅较大,另一方面随着今年遇到了港股牛市,我们套现了不少港股标的所致。此外,今年打新运气一般中的不多,不过打新收益率依然可观,明年我们不排除增加新的打新账户以提升中签率;可转债和分级A机会渐显,但目前吸引力还不是很大,如果明年市场给机会的话我们也会适当参与。投资就是个比较收益率的过程,即在预期收益率大于机会成本+风险溢价时考虑买入或继续持有,而和你曾经的买入成本没有丝毫联系(注意是买入后的成本)。去年我删除了个人估值模型中的盈亏类目,今年我考虑将成本一栏也取消掉,彻底忘记我的买入成本。过去五年,我始终在强调一个观点:买入前,关注你的投资成本极端重要;买入后,忘掉你的买入成本同样重要。如果把买股票比作婚姻,买入成本就是你结婚的对象:婚前必须睁大眼睛精挑细选,婚后过日子则尽量睁一眼闭一眼。股票的价格永远只会围绕公司价值上下波动,和你的买入成本没有丝毫关系,过分关注你的买入成本除了会影响到投资决策外,基本有害无益。因此对于已买入的标的,今后我会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公司的基本面、确定性、预期收益率以及仓位大小等因素上。到目前为止,我们股票池里关注的标的共有50多个,个人认为这个总量对我来说比较合适,少了广度不够,多了精力有限。但我绝不会放慢翻贝壳的速度,珍珠不会自己跳出来,翻的贝壳多了,翻到的机会才更大些。公司总在变化中,可能以前比较看好的标的基本面变了,或者投资吸引力降低了,我就需要不断用更好的标的去替换它以提升关注标的的质量。我始终坚信:懂得合理的配置资产比选股能力重要的多,广度先于深度,配置重于选股。在做投资时,如果我们不懂,那么这个领域对我们来说就是复杂的,理性的选择当然是不懂不碰。只挑软柿子捏是对的,但是如果停止学习,就可能面对没有柿子捏的境况。我们要做的是不停学习,把一个个硬柿子变成软柿子,扩大可选范围,提高机会成本,降低组合关联性。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所以学习也是无止境的,对于投资者而言,无论过去怎样,每年甚至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停止学习就意味着被淘汰。1、 保险(20.28%),其中:中国平安(.08%)、中国太平(0%)、中国太保(0%)、中国人民保险集团(0%)目前中国保险业的渗透率还很低,是很有前途的朝阳产业。虽然近年来中国的保费收入同比大幅增长,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保险业在渗透度与居民参与度上显著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事实:2016年,我国保险密度为2225元人民币/人,保险深度为4.2%。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是衡量保险业发展情况及成熟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保险密度是按照一国的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以邻邦日本为例,其在2016年整体保险深度达9.5%,保险密度为24629元人民币/人;2016年香港的保险业整体深度也有17.6%,保险密度为50680元人民币/人。从宏观经济角度看,2012年至2016年,中国经济表现比较低迷,GDP增速逐年递减。但从2016年9月份开始,PPI同比增长0.1%,结束了自2012年2月以来的月度同比下滑,也结束了长达54个月的工业通缩。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持续多年的中国经济崩溃论也许会烟消云散。2017年前3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为6.9%,结束了自2012年来GDP同比增速逐年下滑的态势。在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情况下,若仍然低估的大盘优质蓝筹价值回归,则无疑保险股是最受益的品种。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药费用的上涨,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居民对保险的逐步重视,我国的保险密度和深度也将逐步增加,我国的寿险保费收入有望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从2010年开始,平安已经陪伴了我们8年时间,涨幅近三倍。期间利用A/H股价差做过一些套利交易,取得了10-20%的额外收益,年复合收益率接近20%。作为到目前为止我持有时间最长的一家公司,其实我并没有对它产生太多不必要的情感和偏好,一旦投资思路发生改变,或者预期收益率达不到我的要求,我仍会毫不犹豫的将它套现。我不是个没有感情的人,只是投资需要绝对的理性客观,爱上一只股票是很容易的事情,却很危险。情人眼里出西施,手里拿着榔头的人总爱把什么都看成钉子。投资平安的这些年来,公司也在不断发展净化中。在代理人发展上,平安现阶段的优势也不再是过去那种。过去其他大保险公司都去做银保,剩下它一家独自在个险上精耕细作。此外,过去几年,平安还发展和垄断了寿险的电销和网销市场。现在来看,平安寿险的优势主要是金融科技方面的优势,其他险企虽然也在追赶,但最多只是形式上的一种跟进。关注平安,需要去考虑平安高一个维度的竞争优势。平安拥有海量的数据和数据运用基础、拥有全亚洲最大也是最顶尖的后援中心(这个是十多年前就开始运作起来的)、有在互联网金融处于领跑地位的陆金所和线下海量的应用场景等等。当然,定性分析只能告诉我们公司好不好值不值得持续跟踪,至于是否应该买入或继续持有则是定量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投资没有量化分析就是拍脑袋,但反过来,单纯依靠量化分析就像开车只看后视镜一样危险,还是要与定性相结合。寿险行业目前是利率回升促进投资回报提升、行业监管导致集中度和保单质量提升、居民收入和居民保险意识增强导致保费收入提升的三重利好叠加期。因此估计未来两年中国平安内含价值增速不会低于20%,像这样优秀的公司公允价值不应该低于2倍P/EV。今年的P/EV至少在40元以上,考虑到它的成长性,毛估估90元下方不需要急于卖出(但如果是出于资产配置需要或者有更好的标的则另说)。中国太平这6年时间代理人队伍井喷,从5万到80万的增长,而且还是高质量的增长方式,简直可以作为经典案例写进教科书了。幸运的是,去年我们在一个合适的时间买入了极度低估的太平(最终成为去年的第一重仓股8.14%),并在今年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但这绝不是我的能力体现,我最该感谢的是像雪球这样的平台,给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支持和交流机会。知识就是真金白银,雪球上肯交流分享的球友很多观点简直就是在给你送钱。所谓阴谋论大多是弱者安慰自己的借口,一张张明牌其实就摆在那里,只是多数人看不懂罢了。感谢方丈,以及所有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们。作为平安合格的竞争者,港股太保的估值明显低得多。平安业务繁多,包括寿险、产险、信托、银行、证券、资产管理等业务。太保业务略微简单,仅包括寿险、产险及资产管理等。从寿险业务保费收入情况看,无论是成长性,还是退保率,中国平安比中国太保都略胜一筹。不过自2012年以来,中国太保聚焦保险主业,持续转型,其保费收入增速逐年加快,保单质量也逐年稳步提高,成绩斐然。管理层给人整体的印象也是低调务实,同时显得底气十足,公司估值又远低于平安。人保旗下的财险ROE非常理想,是国内最优秀的财产保险公司,加上公司有很高的市场控制力,未来的确定性和可持续性都较高。同时,集团寿险部分则被市场忽视,这块至少值三五百亿,等回归A股将有一次资产重估的机会,是非常有价值的防御性套利标的。2、银行证券(2.25%),其中:平安银行(.28%)、中信证券(0%)今年我们乘银行股整体水位抬升之机,大幅减持直至清仓了包括招行在内的数只银行股。相比银行我们更看好保险(前文已述),出于控制金融板块整体仓位的考量,我们只能忍痛割爱,保留平安银行主要是为了留下宝贵的深市打新门票。除了用于打新外,平安银行的进取精神、集团的零售资源以及股权结构都是亮点,可以说是目前唯一一家可以自己内部决定谁当董事长、行长的银行(平安集团决定)。而最大的问题则在于高利率的资产端和这些资产所面临的风险是否匹配,或者说收益能否覆盖风险,覆盖风险以后是否划算。上面这个收益和风险的矛盾问题,用深市打新来补偿,我觉得足够了。去年的人事动荡对业绩影响比较大,管理层几乎被扫荡一空,17年半年报比较差,营收为负,利润停滞,不良增加,但基本上最坏也就这样了。长期看受益于平安的公司文化、科技支撑、交叉销售,潜力很大,相信等度过动荡期后还是会浴火重生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股民来说,强周期的券商行业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像中信这种券商行业的龙头,我一直把它看成是带杠杆的沪深300。相较海通或其他券商龙头,中信综合业务优势明显,机构业务链条完善,规范环境下经营更稳健。尽管金融从严,同质化,但只要证监会有创新业务,首先得到资格的都是中信证券,在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这几方面,中信都是占先的。其实这种标的本就没啥好说的,套用一句俗话: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即可。目前沪深300仅15倍PE,1.7倍PB,上证指数在3300点附近盘整了两年多,此一时彼一时,由于上市公司业绩还在稳步增长,弹簧只会越压越紧。当前券商行业的估值还在低位徘徊,考虑到18年企业盈利的整体改善,当前估值较低,并对明年的市场总体感到乐观。出于上述原因考虑,故在年尾低位配置了一点港股中信证券(相较A股有25%的折价率)。3、公用事业(13.78%),其中:川投能源(.35%)、国投电力(.17%)、北京控股(0%)、北控水务集团(0%)这几家公用事业公司有一个相似之处:如果把雅砻江比作陕京燃气管道,川投和国投的关系就像昆仑能源(00135)和北京控股一样,而北控水务则是北控旗下的优秀子公司(北控拥有其43.77%的股权)。两投主要的看点就是雅砻江,雅砻江是分阶段开发,目前下游已经开发完毕,中游正在进行,预期2025年开发完毕。所以到2025年,发电能力将由现在的700亿出头增长到1200亿度左右,假设每度电利润为0.13元,8年后,估算2025年的净利润为150亿元左右。如果能提高分红,PE达到15倍,估值为2250亿左右,国投占比52%为1170亿,川投占比48%为1080亿。国投再加上除雅砻江以外的其他业务230亿,总共1400亿;川投再加上除雅砻江以外的其他业务120亿,总共1200亿。按10%的折现率,国投现值为650亿,川投的现值为560亿。现价持有至2025年,大致相当于复合收益率12-15%左右。北控就像只俄罗斯套娃,旗下资产众多,其中最优质的三块资产是:北京燃气(销售额占公司销售收入的69.4%,净利润数据年报没有披露,应该占比小一些,其中下属中石油北京管道公司净利润贡献占公司利润总额的44.7%);中国燃气(2016年上半年净利润占公司利润总额的11.4%);北控水务(净利润占公司利润总额的22.7%)。主要业务就是燃气和水务两块,其他资产要么不太看好,要么占比太小。北控的主要看点也在燃气管道和水务两块,随着陕京管道四线(设计输气量250亿立方,相当于提高现有产能约72%左右)已于年底正式投产,未来几年增长的确定性较高。但港股市场却似乎一直不太待见这类控股型公司,导致母贫子贵,价值长期被低估,公司常年大量回购增持便是佐证。事实上,随着国内强制煤改气,导致液化天然气LNG供应跟不上,缺口巨大价格暴涨。自9月以来,LNG累计涨幅已超过100%,创下历史新高(一度报价高达9400元/吨,比柴油贵3500元/吨),利好北控这类地方天然气公司(大量新增用户)。北控的优势在于它的自然垄断性质,垄断的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PM2.5指数严重超标的首都的清洁能源供应。近来我们看到首都圈的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改善,首先想到的就是北控。北控的核心天然气业务有北京环保政策做保证,业绩较为稳定,基本不受周期影响。市场主要担心的无非是核心业务受价格压制和市场对高价收购EEW的质疑,此外管理层的乱作为也是潜在的黑天鹅事件。好在公司新增的业务(燃气、光伏、垃圾处理等)总体上还是限定在清洁能源的范畴之内,没有落入盲目多元化的陷阱。北控水务是北控系的三好生,是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水务集团。公司虽是国企背景,但通过管理团队持股,薪酬激励制度较为完备。此外,管理团队还享受特别授权:自主决定主业范围内的投资项目,无需通过北京控股的批准。公司的品牌竞争力较强,融资成本低,受益于规模效应、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以及价改带来利润二次增长等。市政污水处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项目管理经验、融资能力和拿单能力,在PPP时代,北控水务的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市政水务行业的基础设施改造或建设一直是国家重视的版块,这次雄安新区的建立,北控水务作为行业龙头,应该有机会从中受益。北控水务全产业链运作成熟,并购经验丰富,现有规模领先较大,预计公司未来三年复合增速保守估计为20%——好公司有的是,何必去死抱茅台的佛脚?面对这样优质的成长股(质地不如它优秀的直接竞争对手首创股份估值却远高于它),市场只把它当成价值股看,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单独买它的原因。对于一家盈利长期维持30%增长的龙头企业而言,外资已逐渐失去了现金流不善的打压理由。当越来越多投资者关注到北控水务近年的变化,市场以往的疑虑即将消除,相信离价值重估的时刻不会太远。4、指数基金(3.59%),其中:红利基金(.1%)、红利ETF(.49%)我一向都很反对身边人去炒股,原因很简单:多数人都没有能力和精力去研究其背后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商业模式。即使具备这种能力,或者你本人就是公司高管,当遇到各种风险和黑天鹅事件时你也很难克服人性弱点做出正确决策。在投资者的一生中,基业长青的公司总是可遇不可求的存在,你不能把你的职业生涯压在一件小概率事件上。你需要的是一套相对合理的游戏规则和一个适当分散的投资组合,因此作为收益率次优之选,确定性相对较强的指数基金便进入视野。说到指数,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沪深300,上证50、H股ETF之类,这类指数在特定时期确实能带给我们带来稳定且可观的收益。但问题是这类指数中总存在诸多投资价值不大,或者个别行业持仓比例过高等问题,那么我们就需要去寻找适合我们投资策略的品种。分红策略的优势在于:依托高股息率挑选股票,本身比较容易挑选出盈利稳定且估值较低的品种,从红利系列指数的历史表现看还是能取得不小的超额收益。目前,国内可选的指数类投资基金并不太多,主要是上证红利、中证红利和标普红利机会指数。我们选择了其中的标普红利机会指数(红利基金:501029)以及上证红利(红利ETF:510880)。前者是在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挑选高股息率的100只股票,不过对盈利和行业配比有所改进;而后者是在上海交易所挑选高股息率的50只股票,之所以选择上证红利而未选择中证红利主要是出于估值上的考量。相对而言,我们更看好标普红利机会指数。尽管该指数也是选取沪深两市股息率较高的100只股票,但股票入选之前先得满足诸如过去3年盈利增长必须为正,过去12个月的净利润必须为正,每只股票权重不超过3%,单个行业不超过33%等条件。前两条排除了很多为达到其他目的零时高分红的绩差股,权重的设置则起到相对分散,对冲风险的作用。这些条件设置在保持红利指数相对低估值的同时,还能保证较好的成长性,囊括了两市许多质地优良的公司。由于规则设置,标普红利指数相较于上证和中证红利,以及过去两年被广泛推崇的H股ETF的另一个特点是: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股)占比相对有限,各版块间配置相对合理均衡,对抗系统性风险能力更强。从前十大重仓股排名情况看,无论是双汇、宇通、格力等都是其各自行业内的绝对龙头,分红稳定且估值较低,持有这样的公司能使我们夜夜安枕。即使某家公司出现不可逆转的业绩下滑,规则决定基金内部依然具有优胜劣汰的自我净化功能。此外,其代表基金501029本身还具有打新资格。目前基金持仓中沪市成分股与深市成分股的比例约60%:40%,是打新效率很高的产品,能够享受制度红利取得一定的超额收益。操作层面上,我不喜欢无脑的定投策略,而是更倾向于把指数基金当成一只普通股票来看待,但这并不表示我有自信能战胜市场。事实上,市场风险永远是不可预测的,基金最大的风险敞口依然是市场性风险,所以在此基金历史估值上方时我不会参与定投操作,宁可错过也不能做错。或许等我退休后,我们的投资账户里可能就是一水的指数基金。5、瘦鹅vs肥鹅II(3.26%):招商局港口(0%)、宋城演艺(.61%)去年我们把这两家公司比作瘦鹅和肥鹅,尽管存在不确定性,今年的市场表现也乏善可陈,但好在两家公司的估值相对都不高。年中出于仓位配置需要在相对高点卖出,年末又在回调时买入的关系,两家公司幸运的做了个小波段,因此收益方面还算满意。港口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虽不是大富大贵的行业,但是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稳定的现金流,一手的经济贸易数据等等,都是国之重器。该行业目前的主要玩家是两大国家队:招商局集团与中远海运集团。以招商局为主的专业码头注重于深耕码头与腹地的价值,而像中远海运港口这类有航运背景的航商企业更注重于泊船的优先权,两种模式都有强烈的收购动机。2017年对于航运业来说是个元年,世界范围内的航运资源重新洗牌重新整合,以集团化、集约化的模式运营。BDI指数从16年最低点的291点涨到现在的1344点,集装箱指数CCFI也从632点涨到现在的833点,虽然仍然在低位,但航运企业已经开始盈利了,最重要的是,贸易已经开始复苏。两家公司积极抢占港口资源,各自也在开始寻求转型之道,未来的港口必然会变成大港口行业,集中度将会得到提升。伴随着贸易的转好,完成国内外整合以及整合后的转型升级的种种预期都将使中国港口业发生大的改变。一带一路这个顶层战略的意义无需多言,而这正是中国港口企业迈向星辰大海的保证。港口行业强者恒强,港股市场中的港口股,不论是国内良港,还是招商局、中远海运这样的国际化港口,现在的估值水平已接近历史低位,唯一缺的可能就是一些催化剂:整合重组+全球及中国经济复苏+BDI指数持续反弹。投资招商局港口这类强周期行业的初衷就是基于行业景气度的回升以及价值的低估,至于这两者间的比较,个人更倾向于拥有140多年历史的招商系。宋城是我个人一直比较喜欢,且大致能看明白的公司类型。综合演艺行业是门好生意,宋城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断推新的创意,比如轻资产业务和即将落地的城市演艺项目等。创意的力量渗透于宋城产品的打造、运营、营销策划等各个环节,通过深度理解、提炼当地文化,最终打造代表当地文化根与魂的文旅盛宴。我国的演艺市场才刚刚起步,作为行业翘楚的宋城内生式增长的空间依然较大。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演艺市场可以达到电影市场的几倍,而我国现在的演艺市场只有电影市场的一小部分。在这样一个发展空间巨大的旅游市场上,拥有可以不断复制、不断扩张的生意模式,战略定位清晰且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我想即使某些创意尝试没有取得成功,依然不至对公司造成太大影响,简单说就是:优秀的商业模式能包容一定程度的失败和不确定性。从本质上说,文化的输出和天朝的国运有紧密关联,宋城的对外扩张战略离不开天朝未来稳定发展的大环境,当然这也是潜在的黑天鹅事件。任何投资都会有风险,包括武夷山和泰山项目的前车之鉴,但不能因噎废食。如果积极扩张是担忧的依据,那些不思进取的平庸企业难道才更值得投资?宋城海外"走出去"的战略自上市以来就提上了日程,通过多年的行业经验积累和沉淀,公司对产品的打造、运营非常有信心。同时,公司产品的核心是从游客大众最根本的需求出发,这一点无论国内国外游客的需求都是相通的,因此预计澳洲项目的风险系数并不至太大。个人认为上海和澳洲项目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代表两种新模式的大胆尝试,如果成功未来发展空间将不可限量,需密切跟踪。像这样一家充满着不确定性、未来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公司,定性远比财务和估值等定量分析重要得多。尽管宋城近期利空不断,今年业绩增速可能会有所减缓,但中长期仍值得期待。未来一到两年内公司将放缓至中速增长阶段(15 -20%左右,参见懒人之之系列宋城三季报跟踪),18年可能会是个分水岭,之后随着新一轮在建项目的陆续建成,公司大概率又将会迎来新一轮的高速成长期。关于宋城的话题我们在去年总结中已经说了不少,今年更是写了两份研报,未来宋城能否成功,我想最重要的还是人才,毕竟人才是创意的源泉。
]]>原网页已经由ZAKER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大家都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度销售业绩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