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江安全教育平台登录离上海最近的有什么风景区,要有山,有湖,经济实味。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上海淀山湖区域社区参和生态旅游问题研究.pdf7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最后,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阐述了论文创新点和今后继续改进的方向。 淀山湖区域发展生态旅游,是保护当地生态资源,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实现 目的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社区参与是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始终坚持的重
要抓手。通过政府、旅游景区、社区居民、旅游开发企业、旅游专家和学者等多
方互动协作,打造淀山湖区域旅游品牌,将淀山湖区域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
富裕、生态良好,与国际大都市功能相适应的著名湖区。
关键词:社区参与
利益相关者
生态旅游开发
淀山湖 The inecotourismof communityparticipation Dianshan LakeareainShanghai
Abstract EcotourismiStheinevitablechoiceof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thetourism iS relatedto local destination,andclosely every residents.The oftheecotourismcannotbe
community development
excludedfromthe shouldbe communityresidents,andthey encouraged
to inandto their realize participateguaranteelegalrights,and
thesustainable ofthe destination. andtourism developmentconflrnunity TaketheDianshanLakeareain of District Oingpu Shanghaicity
foran articleuses example,the
andother for methodsthe1iterature thesame uses data,at time,it
the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theory,sociologicaltheory,the
managementtheory,with andother economics,managementdisciplines
to the inecotourismof systematicallystudy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Dianshan Lake.ThecontentofthiSresearchcanbedividedinto
threes. part The first includesthefirst introducesthe part chapter,it
research and ofthis background,purposesignificancepaper,reviews
theresearch on tourismathomeand progressecological abroad,then
reviewssomerelated of conceptscommunity
thetheoreticalbasisofthe inecotourism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01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
&南浔密韵楼
南浔位于浙江湖州市,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北面是太湖,东与江苏省交界,距苏州市仅51公里,途中经过著名水镇。
  南浔建镇已有745年历史,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经济繁荣盛时期,南浔历史文化悠久,从宋至清共出41名进士。著名的名胜古迹有嘉业藏书楼、刘镛的庄园小莲庄、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旧居、百间楼和宋代古石桥等。
  嘉业藏书楼是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是清代的秀才刘承干在1920年到1924年修建的。藏书最多时曾达到60万卷。现在是浙江省图书馆古籍书库。园子里莲池、假山、凉亭处处流露出江南的小巧与别致。
  南浔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融化,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
&&&&&&&&&&&&
南浔古镇一日游
&&&&&&&&&&&&&&&&&
转自 兰的日志
关于南浔,是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一个巨富之镇,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就曾正式宣布南浔镇升级为市。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古镇上,有着号称“四象”的江南四大首富。镇上的巨富豪绅,几乎都靠经营蚕丝业发迹,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黄狗”。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
南浔还有保存完整号称“江南第一古民宅”的张石铭旧宅;有民国奇人张静江故居;有湖州市首家丝商建立的公所丝业会馆;有江南至今罕见的沿河民居建筑群百间楼;有记载着动人传说的“南浔三古桥”(通津桥、洪济桥、广惠桥);使南浔古镇成为中国最江南的水墨画。
因此我们在乌镇、周庄、西塘、同里等著名江南小镇之中选择了去南浔,自有一番道理的。
南浔古镇旅游路线(从南到北):
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张石铭旧宅-求恕里-南浔镇史馆-广惠桥-广惠宫-刘氏梯号(红房子)-通津桥-张静江故居-百间楼.
小莲庄,私家园林典范,南浔就是以园林闻名天下的。
嘉业藏书楼,这里以收藏古籍闻名,有众多明清两代书刊,有些甚至可称上“海内秘籍”的珍本。
昨天我们去的时候人很少,几乎就是属于个人包场。
“江南第一民宅”的张石铭旧宅,张家不亏是南浔镇首富,那房子大得哟,有4000多平方米……中、西式楼房150间,号称江南第一巨宅。
&&&&&&&&&&&&&&
这是巨宅的舞厅,是西洋建筑,非常漂亮,想在里面蹦两曲,哈哈!
这是巨宅的后花园,在北面还有一个几千平米的私家园林,真是不得了!
&我就喜欢旅游时人少,真的很宁静悠闲。
湖州的毛笔非常有名,可惜平时没有写毛笔字的雅兴,以后退休了再说,呵呵
走到最北面后,我们又坐船摇回了南边的小莲庄。
总的来说,南浔古镇给我的印象非常好,不像其他古镇那么商业化,至少我还能看到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
&&&&&&&&&&&&&&&&&&&&&
&&&&&&&&&&&&&&&&&&&&&
转自 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
23:58:31 |
南浔位于浙江湖州市,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北面是太湖,东与江苏省交界,距苏州市仅51公里,乘中巴车12元,途中经过著名水镇同里。明代万历至清代中叶的南浔得以成为江浙雄镇,几乎完全依赖蚕丝业和缫丝业,耕桑之富,甲于浙右,一个多世纪前,凭借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南浔在清代末年已经成为巨贾云集的全国蚕丝贸易中心。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黄狗这是南浔坊间以财富多寡来称呼镇上的江南四巨富、八位大富以及众多的财主。
在清代时南浔人根据当地人家财富的多少,以动物的体形大小形容为4象8牛72黄金狗,财富在1000万以上为象,100万以上为牛,30万以上为狗。南浔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融化,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南浔建镇已有745年历史,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经济繁荣鼎盛时期,南浔历史文化悠久,从宋至清共出41名进士。著名的名胜古迹有嘉业藏书楼、刘镛的庄园小莲庄、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旧居、百间楼和宋代古石桥等。
南浔属浙江湖州,与江苏苏州交界,自古以来就是江南重镇,太湖名镇,前朝M國政权的江浙财团之发藉地.素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说法.
著名的湖丝,就是产于南浔,当地无数富豪就靠丝绸业发家,这电视剧《乔家大院》,乔致庸到南方贩茶贩丝,就是这个湖丝.
所以又称南浔为——丝绸之府。
豪门深园,在南浔是一大亮点。在明清年间南浔就已经是富豪云集之处,俗称“四象”“八牛”
“七十二金狗”,四象是指在南浔的江南四大首富,八牛是指在南浔的八位巨富豪绅,七十二金狗是指当地的富商财主。就象现今的胡润财富排行榜,以万两白银起计,百万以上为象,五十万以上称牛,十万以上则称金狗。所以名门豪宅,深宅大院遍布南浔。
南浔的园林也是江南好去处,虽没有苏州的园林那么名气响,但也足以说明江南园林的高雅和豪华。突然想起李商隐的: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丰富的物产资源,博大的文化渊源,恬静的古朴民风,秀丽的自然风光。把这个人杰地灵,天宝物华的人间天堂演绎的神采飞扬。
江南水乡诗画一般的神韵,历史名镇传奇一般的文化底蕴。
水乡名镇,千古传奇,岁月流逝,风韵依旧。走在清澈的池塘边,看着随岁月流逝的河水,任凭晓风垂柳拂面,心中不免波澜起伏,想我神州大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古松翠柏记录着那些豪门深宅的沧桑变迁,曾经是“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南浔古镇,人材辈出,书香飘逸。
平平淡淡的江南人,实实在在的江南地,最喜欢太平盛世,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丰衣足食的江南鱼米之乡,空气中弥漫着和谐的暗香,每逢佳节那儿都会以这种河灯来放出对美好生活的祈祷。
清朝年间的丝绸之府:湖州府的南浔古镇(二)
南浔的名人:明、清部分
南浔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浓厚的江南水乡风貌,古朴的民俗风情名闻遐迩;绵远深厚的文化底蕴,藏书文化独步华夏;欧陆情调与江南古风并处,中西合璧的宏屋巨宅瑰玮奇绝,韵动中外。南浔,更有自近代以来开明、开放、开拓的独特人文精神,以及与此一脉相承的充满创造和活力的当代发展风范。
南浔是“文化之邦”、“院士之乡”。早在明代,南浔镇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说。仅宋、明、清三代,就有进士42名。近现代南浔名人群体崛起的现象更为世人所瞩目,如辛亥革M先驱张静江、体育家徐一冰、杭州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的文物鉴赏家张石铭、著名作家徐迟、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中国航天之父屠守锷、新中国飞机设计第一人徐舜寿、北京大学校长张龙翔、“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中山大学”首任校长和“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等。今天,南浔籍的两院院士仍有8名之多。
字用均,一字体化,号浔阳山人,环子。明乌程(今湖州)南浔镇人。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二十年(154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参与纂修会典,转右春坊,右中元,管国子司业事。明世宗朱厚熄()斋居西宫时,亲点其出任翰林学士,不久加太常少卿,赐一品服。继晋升礼部右侍郎,赐飞鱼服,支从一品俸。旋转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土,掌詹事府事,会修《承天大志》,为副总裁。
  董份曾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及三十二年(1553)两次出任会试同考官。三十五年(1556)参与典武会试,三十七年(1558)主试北闱,次年充会试同考,总裁南官,为朝庭举荐人才有功,故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赐蟒服及“东观总裁”印章,加工部尚书。仍兼吏部侍郎,继举升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后为给事中欧阳一敬举劾,遭削职为民,回归故里,收族人,创义田,筑义宅,办义宅和义仓。
  董份在通津桥(俗名大桥)北堍有大住宅,称“大宗伯第”。前临东大街,后沿栲栳湾,东起德懋弄,西至宝善街,内有“爱莲池”,有小溪通栲栳湾,原称
“藕河头”,俗名“后河头”。东大街大门对河,原有大罩墙,名“看墙头”,东侧有“看墙弄”之名,今改名“船场滨弄”。晚年因利用荒年,贱价购买乡民土地,收租放高利贷,放纵家仆,欺诈暴征,激起民愤,农民围宅鼓噪,又遭谏官参奏,致忧郁成疾。万历二十三年(1595)病卒,终年86岁,遗嘱“毋书吾故宫,以白布三尺题曰耐辱主人足矣”。著述有《史记评钞》四十卷,《汉书评钞》四十卷,《后汉书评钞》二十卷,序《万历湖州府志》十卷,及《泌园集》三十七卷等。
2.沈淮(?一1623)
字铭镇,乌程南浔马腰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万历末年,大学士方从哲专权,为植私党,以乡谊关系,推荐为阁员。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
(1620)秋八月即位,召沈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沈官翰林时,尝授内侍书,魏忠贤、刘朝皆其弟子。既人阁,密结二人,朋比为奸,取得熹宗朱由校信任和重用。不久,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再进授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职。沈为扩张个人权势,结党营私,打击异已,独揽朝政,激起诸大臣忿恨不满。天启二年(1622)三月,给事中惠世扬、周朝瑞、御史江秉谦等劾沈G结阉党魏忠贤、刘朝弄兵内宫,图谋不轨,但未获结果。五月,刑部尚书王纪再劾沈,言其劣迹比之蔡京,而沈亦谧劾王纪,针锋相对。未几,王纪削职去,而沈则掌权如故。群臣议论不平,互相攻讦,叶向高乃向熹宗进言,认为王纪与沈淮均为朝中大臣,互相攻讦,有失体统,今独斥王纪而宽沈,似不得公论。熹宗心有所动,沈自感不安,乃引退归里。天启三年(1623)病卒,谥文定。
  按《冷卢杂识》评曰:“朱文肃公(朱国祯)倡均徭之议,东南大水,又请改折,德泽及人,乡邦推重。沈结纳客魏、温体仁奸私误国,闾里羞称之。三人皆载《明史》,而府县志列传独详文肃事实,沈(淮)、温(体仁)则讳而不书。逞志一时,陨名千载,呜呼!此亦足以为鉴戒也”。
3.朱国祯()
明乌程南浔人。字文宇,号平涵,又号叫庵居士、守愚子。故居在马家港河东原高等小学后面。明万历十六年(1588)举人,十七年进士,累官国子监祭酒,右春坊等职,谢病不出。天启元年(1621)提升礼部右侍郎,中途请告归,未上任。天启三年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改文渊阁大学士,累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四年(1624)春晋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总裁《国史实录》,不久加少傅兼太子太保。时魏忠贤窃权,朱国祯为叶向高首辅助手,向高去职,由韩火广继之;韩火广又罢官,朱国祯任首辅。旋为魏党李蕃所劾,朱国祯连上三疏,引疾归里。魏忠贤谓其党曰:“此老亦邪人,但不作恶,可令善去。”乃加少师兼太子太师,晋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遣人送归故里。崇祯五年(1632)卒,终年76岁,赠太傅,谥文肃。
  朱国祯处逆境时,独能不阿,洁身引退。性直率坦,虽位至辅相而家业萧然。其南浔旧居原在马家港河东,窄小犹如普通人家。朱国祯居官能关心家乡民情,创议均田均役。他写信给巡抚说明赋役不平之弊,应计亩定役,贫民得苏。万历三十六年(1608)。湖苏大水成灾,荻塘塌损,田禾全没,朱国祯致书巡抚,力请救荒,重修荻塘(一名东塘)。湖州知府陈幼学洞察民隐,同心区划,荻塘大修,朱国祯撰《修东塘记》(文见刘祈春《乌程县志》)。
  朱国祯告老归田后,留心典故,潜心著作,有《明史概》一百四十二卷,《皇明纪传》三十卷,《大政记》三十六卷,《涌幢小品》三十二卷(其名所出,盖朱国祯尝构木为亭,六角如石幢,结构略如穹庐,可以择地而移,随意而张,忽如涌出,故以为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给予良好评价,认为:“其是非不甚失真,在明季说部之中,.尤为质实”。此外尚有《朱文肃遗集》八册,《平涵诗文钞》二册。
4.温体仁()
字长卿,乌程南浔辑里村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人,时年16,补博士弟子员。二十六年中进士,二十八年授翰林院编修,四十四年(1616)升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印。天启二年(1622)升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次年回部任左侍部。七年(1627)晋南京礼部尚书。
  崇祯三年(1630)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五年(1632)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进武英殿。
  温体仁既人阁,势力益扩张,阴结党羽,陷害异己。时首辅周延儒政绩败坏,引起民愤,受各方指责。温体仁乘机排挤周延儒,于崇祯六年(1633)终于达到目的,取代了周延儒,出任首辅,温荣忱《辑里村志》载:“马溪(马腰)世家沈氏有相国焉(指沈淮),浔溪世家有朱氏相国焉(指朱国祯),吾里之显亦家相也(指温体仁)”。按:相国即宰相,俗称阁老,三阁老各相距七里,故南浔民间有“七里三阁老”的传说。
  温体仁善察形辨色,迎合帝意,居位八年,为人外曲谨而内奸诈,同僚都敬而远之。帝渐悟其奸,温体仁亦有所觉察,遂于崇祯十年(1639)佯称因疾引退,试探帝意。自以为帝必加慰勉留任,及得旨,竟出乎意料放归故里,人心大快。崇祯十二年(1639)卒,终年67岁。崇祯末,福王立于南京,尚书顾锡畴乘机提议应考虑诸臣意见,福王准奏,削温体仁赠谥。
  按温体仁故里所产蚕丝,质量匀细洁白,用以织造,光彩夺目,人皆喜爱,乃以产地为名,称辑里丝,温体仁在帝后前又大肆宣扬,内宫及诸织造局,均选作上品丝织原料,声誉遂大扬。
5.董 说()
字若雨,号西庵,因居鹧鸪溪上故自称鹧鸪生,乌程南浔人。父董斯张(),号遐周,明万历廪贡生,笃好论诗,博学广思,著述有《吴兴备志》32卷,《吴兴艺文补》70卷,《弁山志辑》一卷,《广博物志》50卷等。
  董说九岁丧父,事母至孝。自幼即承乃父好学家风,五岁即读四书五经,十岁能著文立说,十四岁补弟子员,旋食廪。弱冠能善观天象,通晓天文。
  明亡,时年25,即弃举业,不求功名,重民族气节,甘为遗民。并改姓林,取名蹇,字远游,号南村;蓄须,故亦称林胡子,又称槁木林。皈依苏州灵岩山寺,继起大师宏储名之曰元潜,字俟庵。隐居在浔南丰草庵(在鹧鸪溪上,为董说读书处,光绪中张钧衡在此筑适园),精研五经,尤专于易,方言、地志、星经、律法、释老之书,宗亲莫睹其面。
  清顺治十三年(1656)秋,削发于灵岩山寺,法名南潜,字月涵(一作月岩),号补樵,一号枫巢,又有漏霜及宝云和尚等名,遂云游四方。返苏后,主持古尧峰宝云院,常往来于洞庭之西小湖及浔溪补船庵(又名漏霜庵,盖漏霜和尚即董说住所,在补船村,已早圯,今无考)之间。康熙二十三年(1684)奔母丧,葬毕归山后即不复来浔,尝寓吴之夕香庵,谢绝见客,潜心著作。康熙二十五年(1686)五月六日园寂于夕香庵,时年67岁。有六子,分别取名樵、牧、耒、舫、渔、村,弥留前戒诸子弃举业,以布衣终身。
  董说25岁后始重诗,以写其空坑崖海之思,有出世之慨。著《丰草庵诗集》11卷、《宝云诗集》7卷、《禅乐府》l卷、《宝云诗甲编二卷乙存三卷》、《丙戌悲愤诗》一卷、《甲申乙酉诗歌》一卷及《南潜诗》一册等。董说博学多才,于学无所不窥,亦擅长草书。著述尚有《丰草庵杂著》12卷、《丰草庵文集》三卷、《丰草庵书谱》,以及《七国考》14卷(分职官、食货、都邑、宫室、国名、群体、音乐、器服、杂记、丧制、兵制、刑法、灾异、琐征等14类,每类各分秦、齐、楚、赵、韩、魏、燕七国),《易发》8卷、《易运》、《周易十八爻未济通论表》、《周易三十爻参天两地表》、《出震三易合表》、《洪范变》、《周礼纬》、卷、《运气定论》一卷,《左传提》一卷、《律吕发》一卷、《六书发》、《史记脉》、《二代文献》(即《夏殷文献》)、《浔书》(据董说《浔书序》云:凡生于斯,长于斯,读书于斯,得四十四人而集其文谓之“浔书”),《天象编年》、《岁差考》等。此外尚有《林胡子野语》四卷、《楝花矶随笔》一卷、《灵岩首座寮语录》二卷、《灵岩余录》、《补船长语》八卷、《宝云语录》二卷、《宝云别录》四卷、《宝云杂著》一卷、《西游补》等等。
  《周志》据《诗萃》云:董说名著“复社”(为明末一部分江南士大夫主张改良政治,谋求挽救明王朝的统治,太仓人张溥和张采等合并江南的若干文社,组成团体,称为“复社”)崇祯六年(1633)在苏州虎丘举行大会。但据沈登瀛考证:按吴曾羽《复社姓氏录》及陆世仪《复社纪略》皆无董说名,况“复社”盛于崇祯二至三年(),不久即构祸而辍,董说年尚少,故《诗萃》所谓董说名著“复社”之说,恐非确实。
刘桐字舜挥,号疏雨,清乌程南浔人。例贡生,候选州同。祖居东大街德懋弄口,雄于资而多家累,未及三十即廪举业,远游楚。生平好聚书,为清乾嘉间南浔有名的藏书家。《汪志》介绍说:“锐志聚书,积至十余万卷,凡宋椠及精写本。不惜兼金罗致,插架之富,白天一阁,瓶花斋外,莫之及也”。刘疏雨择其所居东厢为藏书处。取名“眠琴山馆”。
  刘桐既爱好聚书,也好与喜书者交往,对来访或求阅者,无不乐于接待,使满意而归,人皆感之。名家如张鉴、范锴、计深、钱大昕、蒋履泰、施国祁、严可均、杨凤苞、邢典等,均为其座上客。
  嘉庆二十五年(1820),张鉴、范锴、计深、蒋履泰为刘桐编《眠琴山馆藏书目》。张在序中说:“乾隆壬子癸丑间(),疏雨既藏书自任,吾湖因多贾客,织里一乡居者皆以佣书为业出则扁舟孤棹,举凡平江远近数百里之间,简籍不胫而走。盖自元时至今,凡四百载,上至部门三下迨海舶,苟得一善本,辄蛛丝马迹,缘沿而购取之”。又说:“东南贮藏之家与汲古之士,如钱塘何梦华,嘉兴鲍绿饮,接踵而至,所得之书益精且美。其时又适值卢氏抱经堂,吴氏瓶花斋校精本散出四方,于是疏雨所收之富又越从前数倍”。从而可知,刘桐通过各种渠道,收买善本和精钞本,抢救了古籍的散佚。
  钱大昕曾去眠琴山馆阅书,在他的《竹汀日记》中说:“过南浔镇晤刘疏雨,观所藏书有宋椠《张九成孟子解》29卷”又“徐天麒《两汉会要》,岳珂《愧郯录》,皆宋椠,甚精。胡安国《春秋传》亦宋椠,传文比经低一格,卷未有元至正三年(1347)后丁丑秋8月7日,陈留边子昂手整于姑苏邓明仲家塾,墨迹如新。又元椠有《周礼义疏》12卷。每卷首题吴兴后学陈友仁君复编,其第12卷则俞延椿《周礼复古编》也。”刘疏雨还收藏有历史价值的稀有钞本,如《皇元圣武亲征录》、《中兴御侮录》(以上无撰写人),《襄阳守城录》赵万年撰,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汲古阁写本《滏水集说》。尚有明黄忠烈(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夫人蔡玉卿手写楷书《孝经》卷,系绢本,高一尺,长一丈五尺二寸五分。此外如刘一止的《苕溪集》55卷,无序跋,系钞本;《圣宋名贤500家播芳大全文萃》100卷,瞿山精舍叶菜子实编,富学堂魏齐贤仲贤校正等,亦甚可贵。
  刘桐聚书志未竟,于嘉庆八年(1803)之秋病逝,终年45岁。遗著有《楚游草》、《楚游续草》、《昕雨轩集》。刘桐死后,子刘英年幼,妻又不善治理。这些宝贵藏书部分为陆心源廉价收买,成为丽宋楼插架,其余大多散佚,友好深为惋惜。严可均为《刘小梦忆书图》题跋云:“君家疏雨我好友,积书之癖与我同,别来江干亭边树,终古山阳笛里风。有人微名都折福,世界家举总成空,只今说着眠琴馆,卅六年一梦中”。张鉴曾课诵其家十余载,深有感触,叹曰:“书之聚散,古人以比云烟过眼,本无足异。然聚书之速,散之尤速,未有过我友疏雨者,此可慨也。”
7. 顾福昌()
字成之,号春池,清乌程南浔人,国学生,因排行第六,创业后,大家称他顾六公公。童年家贫,母早卒,弃学从商,初在镇上摆布摊,后至震泽开小布店,兼营蚕丝。妻朱氏照顾老父,浔震相距12里,他每天朝出晚归,徒步往还,寒暑无间断,秉性勤俭至孝。父病卒后,结束布店,全力在南浔经营辑里丝,开设顾丰盛丝行。
  清道光初,顾福昌去上海,当时上海尚未开商埠,但已有英美商人前来通商,急觅经纪人。顾福昌机敏好学,与洋人往来,渐能通译外语,遂成为上海早期的丝通事,经理洋务。他在四马路开设顾丰盛丝号,后改顾寿泰丝号,与南浔顾丰盛丝行相呼应。1843年上海辟为通商口岸,辑里丝直接从上海出口,顾福昌既是丝通事,周旋在洋商之间,对丝市行情信息灵通。他又是顾丰盛丝号的老板,更是得心应手,发了大财,为南浔丝商中发迹最早的一家。当时南浔丝行中出名的有四家,即顾福昌的顾丰盛,朱兆传的朱宏茂,邱仙槎的邱启昌,刘镛的刘正茂,故丝业界流传着“顾六公公朱九伯,仙槎二叔伢三哥”的顺口溜(伢南浔士音nga,即我们,三哥指刘三东家刘镛)。
  顾福昌经营蚕丝致富后,买进了当时上海滩上唯一的外洋轮船码头——金利源码头,并大造堆栈,与洋商结纳,独占了上海进出口货物装卸和打包的业务。因管理有方,深得洋商信任,被提升为怡和洋行买办,怡和打包公司经理。他在上海北苏州河路,南浔南西街华家弄北首,南西街泰安桥堍陶家弄西及西大街竹行弄东等处建有大住宅,南浔人称顾家为顾丰盛,为南浔富豪中“四象”之一。同治七年(1863)病卒于上海,终年73岁。他因对英美商务有贡献,故徐有珂的《赠中仪大夫顾君暨配朱淑人墓志铭》中说:“其卒也,花旗国领事馆命挂半旗,此为外国隆礼。”
  顾福昌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寿松字容斋,次子名寿藏字子嘉,三子名寿朋字颂三,都是有名的古物、金石、书画收藏家,杭州邹适、卢寿祺为寿松编《两颇斋藏器目》。为寿藏编《石林山房彝器文字目》,为文物考古与史学家所推重。顾氏三兄弟继承父业,经营蚕丝,以顾寿藏最有声望,曾任上海丝业公所董事长,为南浔丝业界筹办丝业恤嫠会于南浔丝业公所内,后因囤丝亏损,卖去上海金利源码头、古藏器和南浔西华家弄北首的大住宅。故“四象”中以顾家衰落较早,其曾孙顾乾麟(又名顾怡康)K日战争前后在上海和香港重振了顾氏家业。
8. 汪曰桢()号谢城,又号薪甫,清乌程南浔人。父汪延泽,字润之,工诗有令名。母赵蔡,出名门,博通经史,淬志教子。汪曰桢得力母教,又博览群书,故学有根源。咸丰二年(1832)举人,旋补会稽教谕,官俸收入,半供刻书费用,有《荔墙丛刻》十六集行世。
  汪曰桢精史学、算术、天文、历法,长于推步勾股之学,冈历术纠纷,乃上起西周共和元年,下迄明末,各以当时用术,步其朔润,略如万年历的格式,成《二十四史月日考》五十三卷(《周志&汪曰桢传》作《历代长术》五十三卷),继简为《历代长术辑要》十卷,与所著《古今推步诸术考》二卷附于后,相为发明,津逮后学。还潜心于地方志,修《南浔镇志》四十卷(简称《汪志》),体例谨严,尤为方志学家推重。他还曾参与修《乌程县志》、《湖州府志》。
  汪曰桢尚撰有《莲漪草堂文钞》八卷,《四声切韵表补正》五卷,《玉鉴堂诗存》二卷,《古文》二卷,《骈文》二卷,《荔墙词》一卷,《方甲》一卷,《温热经纬评》五卷,《湖雅》四卷,《湖蚕述》四卷等。汪精通医理,文墨不废,耄而益勤。太平天国军退出浙江后,他向左宗棠上陈善后条程。左宗棠重其才,有
“晶端学邃,识仪超群”之褒,委他襄办军务,坚辞不就。
   光绪八年(1882)卒,终年7l岁,无嗣。
9.张颂贤()
字竹斋,清乌程南浔人,祖籍徽州休宁,曾祖张振先于康熙年间始迁南浔。祖张秀升,父张维岳,勤于商,在南浔开小酱盐店?维岳有二子,颂贤为其次,娶同里吴处士鲲长女为妻,生二子,长子张宝庆、字质甫,孙张钧衡;次子张宝善,字定甫,孙七,依次为张弁群、张静江、张澹如、张墨耕、张讓之、张久香和张镜芙。
  张颂贤善经营,稍积资金,遂从事丝业。道光二十二年(1842),鸦片战争失败,五口通商,上海于1843年辟为通商口岸,南浔辑里丝畅销外洋。张颂贤看准时机,在南浔丝行埭和上海增泰丝栈分设张恒和丝行与丝号,聘请得力丝通事,全力经营辑里丝出口业务,成为巨富,在南浔东吊桥外建大住宅,宅后原“东墅”古园废址上建“东园”,俗名张家花园。本地人以恒和丝行出名,故称张家为张恒和。分家后,张质甫迁居南西街华家弄口,购进原顾丰盛大住宅,经扩建后称南恒和,立堂名懿德;张定甫仍住老宅,扩建新厦,称东恒和,立堂名尊德。
  张颂贤营丝发家后,又着眼于盐务。太平天国时期(),浙江沿海DL不定,盐官逃跑,私盐充斥,盐商所持食盐引票失去统销保障,纷纷抛售,引票价值惨跌。按清制盐以引计,每引若干斤,已纳税的称引盐,经营引盐的商人,国家给与引商运销引盐的票据,称引票,引商划定销售的地区范围,称为引岸,故有“专商引岸”之名,为K日战争前对食盐有高度垄断性的专卖制度。张颂贤廉价购进杭州大盐商朱恒源的十万引票,又把朱恒源过户为张恒源,其他盐商有转让引票的,亦悉数收并,张家遂成为引商大户。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军退出浙江,盐区重新设官统制,引票价格猛涨十倍,骤然扩大了张家的财富。张颂贤对整顿盐务有一手策略,他约诸盐商收余姚岱山盐民的私盐轻课减价,惠及盐民,加强缉查,断绝了私盐的来路,达到G商两利。
  他看到日本蚕丝在国际市场竞争剧烈,丝价又操在外商之手,预感辑里丝外销好景不长,因而弃丝专营盐务。在上海九江路大庆里设总管理处,称恒源总账房,由外甥李惟奎字联仙任总经理,原恒和丝行账房林梅生为协理,又得姻亲周湘龄的襄助,除占有浙西大部分引盐权外,还占有苏五属(苏州、常州、无锡、镇江、太仓)
等府属引盐权的大部分。张家有20多万引票,每引381斤,单是苏五属年销量在30YY担以上。在浙北、皖南、苏南的部分大城镇设盐公堂,为统销引盐的基层机构,经营批发业务,兼有查辑和扣押私贩之权,故名“公堂”。因赢利较丰,成为张家的摇钿树。张家经营的是浙盐,刘家经营的是淮盐,同为盐业界巨头。
  张颂贤既然有盐,不仅垄断了引岸范围内的食盐运销,也垄断了腌腊业和酱业的用盐,还动脑筋在本地搞起了盐对食品的加工利用。在南浔独资或合资开办了张恒泰、张恒昌、张元泰、张启泰、张义隆等酱园,在外地还设分店,经营造酱,做酱油、辣酱、酱菜和腐乳等,还扩展到腌腊加工业务,几乎垄断了南浔镇周围方圆
50里内各乡镇的食盐和酱制品等的批发和销售。此外张颂贤在马家港河东建宗祠,在徽州、常熟、南浔等地购置庄田,赡养和奖恤族人。开典当、钱庄、办通运公司、投资银行,经营房地产等等,财源滚滚,家大业大,至光绪中,张家已成为南浔富豪中的“四象”之一,实力仅次于“四象”之首的刘家。张颂贤于光绪十八年
(1812)病卒,终年76岁,恩封资政大夫,户部贵州司郎中。
10.刘镛(182卜1899)
字贯经,清乌程南浔人,祖籍上虞,高祖刘尚贤于清康熙初迁居南浔,曾祖刘湛恩、祖刘元吉,父刘焕章,有三子,长名刘铉,家原住南东街莲家弄口,为大房;次名刘锵,家原住通津桥南堍东首,称刘二房。刘镛排行第三,发迹后人称他为刘三东家。相传祖上业铜匠,后开铜匠铺于丝行埭,前刘氏家庙神龛中供小铜匠担一副借以教育子孙,饮水思源,创业维艰。
& & 10.刘镛(182卜1899)
字贯经,清乌程南浔人,祖籍上虞,高祖刘尚贤于清康熙初迁居南浔,曾祖刘湛恩、祖刘元吉,父刘焕章,有三子,长名刘铉,家原住南东街莲家弄口,为大房;次名刘锵,家原住通津桥南堍东首,称刘二房。刘镛排行第三,发迹后人称他为刘三东家。相传祖上业铜匠,后开铜匠铺于丝行埭,前刘氏家庙神龛中供小铜匠担一副借以教育子孙,饮水思源,创业维艰。
  刘镛少年时南浔辑里丝畅销,诸父辈都帮人从事丝业,遂弃学去本镇蒋元春绵绸店当学徒,年余,闻其师岁人仅百缗,每缗为制钱一千文,认为业此难于生财发家,遂脱离绵绸店,到邱启昌丝行当夥计,四年尽通丝行中的奥秘。适值鸦片战争失败,上海辟为商埠,洋人在上海大购湖丝,南浔辑里丝出口剧增,年在八九万包。刘镛抓住时机,与邢赓星合夥开设正茂丝行,经营有方,遂获大利,不数年已俨然成为阔老板。他省悟到,若要发大财,必须直接与洋人贸易,免受中间剥削;又必须独资经营,利润独占,且不受干扰。乃与邢赓星拆伙,独资在上海阜安里设刘贯记丝号,与洋商直接贸易,出口为主。在南浔改设刘振茂丝行,主坐收加工,转运上海。刘镛得心应手,同治初年已殖财白银数十万两。他在经营蚕丝出口贸易中,深感丝价为洋人操纵,没有保障,乃改营盐务,设扬州盐场,成为淮盐有实力的引商。他兼并土地,置庄田,在上海、汉口、青岛等开放口岸,开发房地产,以经营典当,开钱庄,投资银行,涉足金融市场,从各种渠道,扩大其资产。至光绪中,其财富居南浔“四象”之首。
  刘镛深感列祖以来,包括自己在内,缺少文化,虽有财,但无禄,不上门第,故亟力教子读书,应试科举,盼子成龙,以求荣宗耀祖。他有四个儿子,长子刘安澜,字紫回,同治11年(1872)秀才,附贡生,为大房,立堂名尊德,建宅于白鹇兜,名尊德里。刘安澜29岁就病卒,无子,以刘锦藻的长子刘承干继承。次子刘安江,又名锦藻,字徵如,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立堂名贻德,住宅在南西街新开河口。三子刘安注,字梯青,光绪十九年(1893)秀才,立堂名崇德,住宅在南东街花园弄口。
  四子刘安溥,字湖涵,立堂名景德,住宅在南东街凤凰桥南首。刘镛冈儿子刘锦藻进士及弟,恩封通奉大夫。他为光耀门第,把女儿嫁给一晶大学士徐都字颂阁的儿子为妻,在政治上也有了靠山。
  刘镛善于处世,既富冠乡里,又上了门第,后半世就行善积德,凡义塾、书院、育婴堂等义举,无不捐资提倡。同治八年(1869),浙江大水,湖州受灾尤重,米价飞涨。灾民乞食。刘镛筹金数万,雇轮船向芜湖购米万石,赈济平粜,人心大定。他还教育子孙要关心族人,亲善乡邻,热心社会公益。他的事迹,受到清廷褒奖,圣旨恩准在家庙中建积善牌坊,赐“乐善好施”题词。他教育子孙,要团结亲族,共振刘氏家业,并置庄田,扶助贫困族人,故又获钦赐“承先睦族”九龙金匾。刘镛于光绪25年(1899)病卒,终年74岁。
11.庞云镨()
字芸皋,清乌程南浔人。原籍绍兴,祖庞夷简迁居南浔。父庞听泉,在湖南历任师爷、幕僚,庞云镨在浔读书侍奉母亲,15岁去镇上陈裕昌丝行当学徒,满师后已通晓蚕丝经营之道,以及晶评丝质优劣的技术。母卒,娶江苏震泽刘处士方舟的次女为妻,生三子,长名庞景麟,早夭;次为庞元济字莱臣,三为庞元澄字青城。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军进驻南浔,庞云镨奉父命避居上海,从事丝业,不数月父卒,目南浔料理父丧,遂不复去上海。他精于蚕丝经营,时洋商在上海大量收购辑里丝,价格上扬,庞云镨看准时机,但资金短缺,乃与镇人张氏(张源泰丝行主人)蒋氏(蒋元春丝行主人)合伙,在丝行埭开设丝行,发了财。由于庞云错独揽大权,致使合资者不满,并忌其才,以拆伙为由施加压力,他就独资经营,在上海泰康里设庞怡泰丝号,为行庄,专与洋商搞出口贸易。在南浔丝行埭设庞怡泰丝行,为坐庄,收购转运。并亲自在上海与外商打交道,探询国际丝市动态和丝价起伏,根据上海丝市的盈虚,嘱使南浔坐庄进退。冈信息灵通,经营有魄力,不数年家产暴发,成为财主。
  庞云镨在经营蚕丝中,结识了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店老板胡雪岩,即胡光墉,成为莫逆之交。胡雪岩的后台是左宗棠,是左宗棠麾下的一员得力助手,人称他为
“红顶商人”,即带官帽的做生意人。他有雄心囤积蚕丝,与洋商竞争,约庞云镨合作,大量收购湖丝。庞云销,只答应代为收购,不介入合资。后来胡雪岩冈囤丝受到丝货壅滞,洋商抑价的影响,几至破产,而庞云镨只是转手代购,毫无经济损失,却从中捞到一笔大利。有胡雪岩的前车之鉴,庞云镨从此不再经营蚕丝,并告诫他的儿子说:“白老虎可怕,莫再经营蚕丝”,他把蚕丝比作“白老虎”。他深感自己少文,虽然有钱,却无门第,要儿子努力读书,望子成龙,庞元济与庞元澄先后于光绪六年(1880)及二十一年(1895)考中了秀才。
  庞云镨在上海经营蚕丝与洋商周旋中,结识了一些外商朋友,其中有贩卖军火的,庞认为这是极好的生财之道。时左宗棠西征新疆,委派胡雪岩在上海办采运局务,急需新式武器,胡雪岩就委托庞云镨与洋商接洽,达成军火交易,转运给左宗棠,既完成了胡雪岩的受命任务,为左宗棠西征新疆,剿平阿古柏G结回民叛徒白彦虎的作乱出了大力,又获得了暴利,进一步扩大了庞云镨的财富,成为南浔“四象”之一。他在东大街建大住宅,前临街,后沿栲栳湾,里人称庞家为庞怡泰。庞云镨与洋商结纳,大做军火生意,为免受非议,以他儿子庞元济的名义,对大清王朝捐献了十万两纹银,所谓赈捐豫直灾情报效,由李鸿章奏奖。光绪十七年
(1891)得慈禧太后旨恩赏庞元济举人,特赏庞云镨一品封典,候补四品京堂。
  庞云镨还仿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在南浔住宅门埭开设规模较大的庞滋德国药店,建有药栈和制药工场,供应饮片和成药,并有名医坐堂处方,业务很广,誉满周围乡镇。又冈与张颂贤有姻亲关系,盐有保证,在镇北开设庞怡泰酱园,附有酿造和加工作场,在南栅还有分店,为南浔酱园中很有经济实力的一家。为赡养族人,在东吊桥外建宗祠和义庄。光绪十五年(1889)病卒,终年57岁。恩赠荣禄大夫,光禄大夫,刑部江西司郎中。
12.刘锦藻()
原名刘安江,字徵如,吴兴南浔人。父刘镛,虽然有钱但自感少文无门第,于是力促儿辈努力读书,盼子成龙。清光绪元年(土875)藻中秀才,十四年
(1888)中举人,二十年(1891)进京赶考,与南通的张謇同榜甲午科进士及第,并一起参加了殿试。张謇中了状元,刘锦藻则为两榜进士。他与张謇从文墨之交,成为挚友。时有萧山汤寿潜,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与张謇同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创设的“强学会”会员,交往密切,经张謇的介绍,刘锦藻与汤寿潜也交上了朋友,从此与南浔结下了缘。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即所谓百日维新)失败,慈禧太后临朝专政,清查“强学会”,汤寿潜从北京潜回杭州。适清废科举,刘锦藻倡议浔溪书院,常课外,并授经史、时务、策论,推举汤寿潜来南浔主讲新课,出任浔溪书院山长(相当于院长)崇尚新学。在刘锦藻的引荐下,汤寿潜也结识了庞莱臣、周湘龄、蒋汝藻、张钧衡等镇绅。光绪三十一年(1905)7月,为抵制英美商向清政F以铁路借款为诱饵,企图掠夺苏杭甬铁路与浙赣铁路之权,汤寿潜与刘锦藻约浙江绅商在上海集议,拒绝英美借款,决定在浙江自造铁路,创办浙江铁路公司。举汤寿潜和刘锦藻为正副总经理,庞莱臣、周湘龄、蒋汝藻、张钧衡等当选为董事,并投了资。以刘锦藻为首的南浔财团,成了浙江铁路公司的支柱,积极参予保路运动。光绪三十三年
(1907)11月,为抵制外国银行侵占金融市场和开发地方经济,刘锦藻与汤寿潜倡议浙江铁路公司集资100万元,在杭州创办浙江兴业银行,为浙江第一家商业银行,发行钞票,流通市场,刘锦藻、庞莱臣、周湘龄、张钧衡都投了资。刘锦藻还参与倡议在杭州举办高等工业学堂,设建筑与机械两科,培养工业技术人才。
  刘锦藻承父业,经营淮盐,设扬州盐场,为淮盐的大盐商。在通州设垦牧公司,在上海设大达轮船公司和码头,还经营房地产,扬州设有经租帐房,杭州、莫干山均有别墅。并广开当铺,在南浔投资浔震电灯公司,开设刘振茂绸缎局。他关心社会慈善事业,光绪二十一年(1895),美国南监理会教士韩明德(美国人)
在湖州海岛围地建教堂(海岛堂)侵占尊经阁、颜鲁公祠,曹孝子祠等房地50余亩,湖郡邑绅累经交涉无效,后诉讼上达京师总理衙门,均以涉外关系,未获结果。刘锦藻与韩教士曾有交往,约张弁群同访,据理洽谈,退地问题获得解决。他在南浔创建义仓俗称积谷仓,贮备稻谷,救济贫民。特别在兴学方面,对地方曾作了贡献。M國5年(1916),他在积谷仓内创建孺嫠小学,为一所正规的私立初级小学,供孤苦儿童免费入学。M國18年(1929),他把孺嫠小学归并南浔中学,开办南浔中学附属小学,还捐款5000元作为基金。他在刘氏义庄置庄田,设家塾,供本族贫寒子弟免费入学。又从义庄收益中提成作为兴学经费,制订了切实的兴学办法:(一)津贴学费方面;凡在义庄所设两等小学就读的,其学膳费家庭负担确实困难的全免。有愿人其它学校读书无力负担者,凡人初小每年支钱12千文,高小16千文,中学40千文。(二)升学送川资方面:
  凡高等小学毕业送考外地中学的支钱2千文;中学毕业送考高等学堂的支钱10千文;省校毕业送考京师大学堂的支钱30千文;官费出洋留学,去东洋的支钱
40千文,去西洋的加倍支付。凡留学回国,进京应试的支钱40千文;送考海陆军及师范实业的均按比例。
(三)奖赠毕业方面:高等小学
  毕业最优等的奖赠12千文,优等、中等10千文;初等实业同。中学堂毕业最优等及优等的20千文,中等15千文;初级师范、中等实业同。高等学堂毕业最优等、优等、中等30千文。大学堂毕业分科列最优等者80千文,优等60千文,中等50千文;选科最优等者60千文,优等、中等50千文;海陆军及留学毕业赴京考取者,仿上例议赠。(以上系按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活标准拟定)。
  南浔西郊有古“挂瓢池”,光绪十一年(1885),刘锦藻在池畔筑屋以厝伯兄刘安渊(紫回)之柩,后以挂瓢池改建为园林。以莲池为中心,沿池补栽花木,点缀假山、曲桥,布置亭榭楼阁,名“小莲庄”。M國13年(1924)又扩建内园,凿池栽芰,叠石成山,松径一湾,枫林四匝,拾级登山,颇有杜牧《山行》诗意。据刘锦藻《小莲庄记略》说:“因赵雪松(孟颊)有莲花庄,额之曰小莲庄”。并在西侧建义庄曰刘氏家庙。现小莲庄已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绪二十七年(1901),刘锦藻向清廷出资助赈陕西灾难,依例授候补四品京堂。同年写成《续皇朝文献通考》400卷进呈,赏内阁侍读学士衔。后来上海商务印书馆汇印《九通》时,将《续皇朝文献通考》增人,成为《十通》。其著述尚有《南浔备志》三卷,《坚匏庵诗文钞》四卷,《杂著》二卷,《律赋》一卷,《楹联》一卷等。刘锦藻于M國23年(1934)病逝上海寓所,终年73岁。
13.庞元济()
字莱臣,别号虚斋,吴兴南浔人,光绪六年(1880)秀才,冈其父庞云错以庞元济名,向清廷献银10万两,作为赈捐豫直灾害报效,由李鸿章奏奖,受慈禧太后恩赏举人,补博士弟子,授例,为刑部江西司郎中,特赏四品京堂。
  庞元济承父业在南浔经营庞滋德国药店和庞怡泰酱园。光绪中他曾去日本考察实业,获悉里昂丝绸市场畅销日本匀细厂丝,价格也高,辑里丝虽色白质韧,但粗细不匀,已降为杂用丝,如设厂改缫为细丝,可胜过日本丝。回国后,他不顾其父遗教,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与杭绅丁丙(字松生)等合资白银307两,在杭州拱宸桥创办世经缫丝厂,为光绪中浙江17家有名大厂中的“三丝”(杭州世经丝厂,萧山合义和丝厂,宁波永源丝厂)之一。次年又与丁丙合资8万两,在塘栖办大纶丝厂,M國17年(1928)扩资改为崇裕丝厂,由其堂弟庞元浩(字赞臣)任总经理,同年在南浔方丈港,集资127元,创办南浔汽机缫丝厂,由其代理人庄骥千任经理。此外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还与丁丙、王震元(字兰圃)集资白银40万两,在拱宸桥创办通益公纱厂,亦属于17家大厂之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转让给李鸿章儿子李经方接办。为抵制日本造纸业垄断上海市场,庞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龙华镇创办龙章造纸厂,为规模较大的机器造纸厂。K日战争初,该厂内迁四川重庆,后出售给國M党建设委员会,改名为中央造纸厂。此外庞在上海还收买洋商正广和汽水公司大量股票,投资商办中国银行和浙江兴业银行,在苏州投资纱厂和印染厂。苏州和上海他有大量房地产,原上海市牛庄路的“三星舞台”(后改名中国大戏院)和成都北路的整条世述里都是他的产业。
  庞善绘画,为国内外有名的古画鉴赏家和收藏家。JF前,中国古代书画在国内外市场上,只要盖有庞虚斋的鉴定图章,外国收藏家就完全相信是真品,愿以重价收购。庞虚斋收藏的历代古画,自唐宋以迄明清,出自名家手者为数极多。著有《虚斋名画录》17卷,宣统三年(1911)刊印,次年又刊印《续虚斋名画录》4卷。M國3年(1914),美国费城举行万国博览会,庞虚斋将所藏名画选出一部分运往展出,特撰写并刊印了铅字洋装本《中华历代名画志》一册。在展出的珍品中,有唐朝韩干的《呈马图卷》、王维的《春溪捕鱼图卷》绢本、胡环的《番部图》等四件;五代周行通的《牧羊图轴》、黄荃的《秋坡野雀图》等三件;宋朝郭熙的《峨嵋积雪图轴》、苏轼的《凤尾竹图轴》、赵孟坚的《莲叶鲜鱼图轴》等27件;金代李山《风雪松杉图卷》;元朝赵孟的《陶靖节像轴》与《无疑胡笳十八拍图轴》、王渊的《雪羽图轴》、王蒙的《秋山肃寺图图轴》等16件;明朝唐寅的《梦仙草堂图卷》与《秋风纨扇图》,文征明的《落花图卷》与《风雨归舟图轴》,沈周《湖中落雁图》,仇英的《昼锦堂图卷》等
14件;尚有清朝王览的《溪山雪霁图轴》、王翚的《柳阴垂钓图》等7件。以上72件都是画中国宝,倍受欧美艺术家和收藏家的赞赏。K日战争南浔沦陷之初,日本即派专人到南浔庞虚斋住宅搜觅所藏古画,但早已运往上海成都路世述里寓所。这些书画于JF后由承继人庞秉礼献交上海历史博物馆收购保存。庞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东栅建“宜园”,俗名庞家花园。
  庞元济热心慈善事业,常用庞莱臣这个名字,南浔民间都很熟悉。南浔原有育婴堂,经费一直由他筹措。他还与杭州丁丙、南浔张定甫(张静江父)捐资在西湖昭庆寺重建戒坛,又以余力建法寿堂,赎还放生池,共费八万余元。M國12年重修南浔至湖州的荻塘,庞莱臣是修塘董事会的董事,不仅捐了款,还建议全部石砌,用水泥封合,到M國17年(1928)竣工,费用最后尚缺三万余元,悉由庞莱臣承担。为提倡国学,于M國24年(1935)在他的住宅内创办国学讲习社,由名汉学家王文濡负责,继由曹砺金(一名元晋)主持。K日战争南浔沦陷前,迁校于上海爱多业路(金陵东路)960号复课,1941年日军进入租界始停办。庞元济于日在上海病逝,终年86岁。
14.周庆云()
字景星,号湘龄,别号梦坡,吴兴南浔人,祖先世居余姚,清乾隆间迁浔。父周昌炽,字经腴,号味六,早岁从贾于沪上,为上海丝业公会董事,丝业界巨擘。与兄周昌大设申泰丝行于南浔丝行埭及上海集贤里,颇具声誉,后改良辑里丝为出口洋经,畅销国际市场。
  发家致富后,建大住宅于南东街南安弄南首,里人即以周申泰称之,为南浔“八牛之一”。周庆云光绪七年(1881)中秀才,后以附贡授永康县学教谕,例授直隶知州,均未就任,从此弃学从贾,随父辈业丝,以湘舲为常名。光绪十年(1884),周申泰冈囤丝失败,几至破产,遂停业,厨决意放弃蚕丝,佐理张家盐务,成为张颂贤的得力助手且结为至亲。光绪三十三年(1907)被举为权势最大的嘉兴所甲商。按专营盐商称引商,清道光时把引商中权力最大,声势最盛的称甲商,将杭州、绍兴、松江、嘉兴划为四所,各设甲商一人,人选由盐商公推,报官府备案,各地有关运销,完课及整顿事宜,均由甲商具名禀办。M國初,各甲商为维护共同利益,便于联系官府,在上海成立苏五属(苏州、松江、太仓、常州、镇江)盐商公会,当选为会长。M國土0年(1921)又在杭州成立两浙盐业协会,会长也是周庆云,成为两浙盐商中的权威人物。他对岱山等产地盐场及盐廒,有一套卓有成效的管理办法,又通晓盐政历史,著有《盐法通志》100卷,及《岱盐记略》一卷,为我国盐政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
  周是近代有名的民族资本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积极支持和投资由汤寿潜与刘锦藻发起创办浙江铁路公司,参加浙江拒款保路运动,反对清政F以向英国借款为由,出卖路权,支持汤寿潜和刘锦藻主张自集资金,建造苏杭甬铁路,取得成功。1907年他赞助并投资由浙江铁路公司在杭州创设浙江兴业银行,M國7年(1918)他又投资由张静江和虞洽卿等发起创办的上海物品证券交易所。为振兴丝绸业,M國2年(1913)在杭州开办天章丝织厂,其后又投资创办虎林丝绸公司,在嘉兴办秀纶和厚生丝织厂,M國9年(1920)在湖州办模范丝厂。他还发起和投资开采长兴煤矿和铁矿。(按清末民初在湖州西门外弁山有铁官井,即今李家巷矿区。)为提倡家电照明,投资由南浔与震泽合办的浔震电灯公司。M國14年(1925),为抵制日本精盐倾销我国市场,他又在上海浦东开设了五和精盐公司。
  周亦兴学,如为浔溪书院延师,改革科举旧学,为盐业子弟办浙西鹾务学校。M國后在杭州珠宝巷改设盐务小学,以后在梅东高桥发展为盐务中学,在家乡资助南浔中学并任校董。平时爱好诗词、书画、文物、藏书,以及著述。书画金石家吴昌硕,国学家沈涛园、朱古徵、王文濡等均为他座上客。他以市井尘垢,放意山水外,超山、莫干山均有别业。作诸游记,有《天日游记》一卷、《京江避寿记》一卷、《汤山修楔日记》一卷。从游记而修方志,有《西湖灵峰寺志》4卷、《莫干山志》13卷、《西溪秋雪庵志》4卷,而规模较大的是M國初里人议修镇志,周湘龄主其事,于M國11年(1922)刻印《南浔志》60卷,附《南林缬秀录》一卷,继《汪志》后范围和内容更为充实,惟断年为宣统之末。此外他还办了一些值得称颂的好事,宣统元年(1909)为西湖灵峰补植梅树300本,以复咸丰时杨蕉隐所绘《灵峰探梅图》景观,以后又在超山建宋梅亭,突出文物,增加旅游景观。M國16年(1927)在莫干山创办肺病疗养院,由其侄德国留学生周君常任院长,扩修剑池名胜古迹,亲题《剑池》二字刻于悬崖。他还修建西溪两浙词人祠、临安济川桥、宁波天童玲珑岩石经等,又杭县文澜阁藏《四库全书》,遭兵残毁不全,周湘龄等筹资逻写《文津本》得4400余卷,阙者始完整,故有《补抄文澜阁阙卷纪录》一卷之作。
  周著述尚有《节本泰西新史揽要》8卷、《浔雅》18卷、《浔溪诗征》40卷、《浔溪诗征补遗》一卷、《浔溪词征》2卷、《浔溪文征》16卷、《两浙词人小传》16卷、《梦坡室获古丛编》12卷、《金玉印痕拓本》7卷、《梦坡室藏砚拓本》及《董夫人经塔石刻拓本》等。年50学鼓琴,复有《琴史》、《补琴史》、《琴书存目》、《乐书存目》、《琴操存目》等之作。周所著集成《梦坡室丛书》,凡45种计469卷。M國22年(1933)周庆云病逝于上海寓所,终年70岁。章太炎《吴兴周君湘龄墓志铭》说:“家既给足,藏书至十余万卷,性善别铜器,获古彝亦至多,以是工篆隶”。并说:“清世膏腴之家,亦颇有秀出者,往往喜宾客,储图史,置酒作赋,积为别集,以异流俗,行文之士犹蔑之,谓其以多财,著书大抵假手请字,无心得之效也。吾世有吴兴周子者,独异是”。
15.吴尔昌()
字平伯,清光绪附贡生,江苏候补道,吴兴南浔人。先祖吴铁江于同治元年(1862)在南浔北栅开设吴晋昌丝行,同治四年(1865)与丝商庄祖绶、李佳馨、华铭轩等,仿上海丝商组织,在南浔筹建丝业公所,为浙江省丝业首创。后因囤丝受潮霉变,亏损甚巨,丝行倒闭,家道亦中落。父吴倬元,字抉云,县学生,早年服贾上海。
  吴尔昌十三岁即学毕诸经,时太平天国失败未久,清廷保守,犹持关门Z義。其父洞悉西洋立国之本,非讲求西方科学不足以图强,遂命吴尔昌人上海广方言馆
(亦称上海同文馆),为外国语文学堂,学法文。因成绩优良,得校方补贴奖励,为首批学外文的学生。毕业后去广东,受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洋务翻译,后到徐州襄办矿务。数年后就前川车道任逢辛观察之聘,去四川协助处理历年悬案,如富顺县煤油案等,与诸领事协商,均得和平解决。迨任逢年观察告老乞归,吴尔昌亦随之出川东返。
  光绪二十七年(1901)冬,许子衡星使奏调赴韩国,聘他为使署法文翻译,旋调置仁川领事,又调充使署三等参赞。越二年,刘兰生星使奏调法国,以二等参赞委吴尔昌充驻葡萄牙国代办。在葡三年,办理交涉无不得心应手,故荐扎交腾,旋调任外务部法国股一等科员。宣统二年(1910)奏补日斯巴尼亚国代办。是年九月又调驻日本神户领事,次年正月调比利时,任使馆二等参赞。
  辛亥革M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原驻比利时的李伟候星使归国,由吴尔昌代理使事,虽为时不久,能坚持职守,凡遇交涉,均以至诚相待,不激不随,故诸外国使节咸重之。吴尔昌谈到他处理外事的经验时常说:“凡办外交,虽云有强权无公理,但苟能开诚布公,据理力争,不稍屈挠,外人亦未始不可就范。若因国势衰弱,事事先存迁就之心,则未有不失败者”。
  吴尔昌于M國2年(1913)回国,即养病里门,不问政事。袁世凯称帝时,曾电召其商谈外务,以身体健康欠佳推辞,拒绝应召。平时常与二三知交泛舟西湖,或避暑普陀。居家凡诗囊满贮,惟求生活清雅,不尚名利,年五十病逝沪寓。遗著译有《农具图说》三卷、《种葡萄法》二卷,尚有遗诗《虫鸣漫录》一卷。据其孙女吴碧莲回忆,她虽未见过祖父,但自姑母和叔父处获悉祖父是清末的外交官,原在南浔老家的楠木大厅上,放有前清官府“回避”、“肃静”的牌子,还有玉笏和红缨帽等。据周子美老先生说,吴家的楠木老厅还是从元朝留下来的,约有500年历史,原是南浔最古老的建筑,惜1972年被拆。吴碧莲还说,祖父治家极严,早上起身后,即震铃催使全家早起,养成勤劳家风。他为官清廉,出使日本时,曾拒收日本人贿赂云云。
  吴尔昌有兄吴仲言,前清时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任广东督练公所参谋长,具陆军上将衔,孙中山领导的革M党广州黄花岗起义,他被留下的一颗炸彈爆炸,失去了一条左腿,从此退出军界,改业银行。
16.王文濡()
原名承治,字均卿,别号学界闲居,天壤王郎、吴门老均、新旧废物等,湖州南浔人。其先祖自安徽广德迁浔,幼失怙、家贫、好学。光绪九年(1883)癸未科秀才,时方16岁,次年即补博士弟子员。为有名的国学家,精于诗、古文辞,秉性刚直,疾恶如仇。光绪二十四年(1898)变法维新,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临朝训政。王文濡与数友因拥护维新,伏阙上书,内多指斥之语,触怒慈禧太后,诏令浙抚刘澍堂查办,祸几不测,乃遁迹深山。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事得缓解。光绪二十六年(1909),镇绅李维奎为提倡新学,创办明理学社,于蛤巴弄,学制为高等小学,邀王文濡主持校务,兼授浔溪书院,徐一冰、沈伯经、王建民等为其学生。光绪二十八年王文濡受上海出版界之聘离浔赴申,历任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东书局、文明书局、进步书局、鸿文书局,乐群书局及国学扶轮社编辑或总编,以主大东书局编辑所为时最长。他与同乡张萼荪(张廷华)编印新式教科书,颇受各校欢迎采用,曾风行一时。在整理国学方面,他主编而由王懋、沈伯经等分别注释的历代诗文评注读本,对普及国学起到推动作用。晚年移居苏州,专事著述。
  M國24年(1935)春,应镇绅庞元济(字莱臣)之坚邀,在南浔东大街庞氏住宅内创办私立南浔国学讲习社,擘划筹建,是年夏病卒,终年69岁,无子。
  王文濡曾参加柳业子等创办的“南社”,著文抨击时政,鼓吹革M。他著述颇多,举其要者有《国朝文汇》200卷(计甲前集二十卷,甲集六十卷,乙集七十卷,丙集三十卷,丁集二十卷)宣统二年(1910)国学扶轮社有铅印本。此外增补《浮生六记》中的《中山纪历》与《养生纪道》两篇,使成足本。尚有《明清八大家文钞》、《古今说部丛书》245种、《说库》233种、《音注古文辞类纂》以及《诗学初步》、《诗学入门》、《唐诗易读》、《晚唐诗钞》、《现代十大家诗钞》、《历代书评读本》、《蠼屈馆笔记》、《废物杂著》、《香艳丛书》20集、《对联大全》等。他还发起重修镇内马家港河西长生桥北堍的明朝进士黄九烟的坟墓,并在墓上盖一亭,取名“夕阳亭”。郑逸梅《南社丛谈》中有王文濡小传。
17.张钧衡()
字石铭,吴兴南浔人。祖父张颂贤,父张宝庆字质甫,系张颂贤的长子。张钧衡是张宝庆的独生子,故为张恒和的长子长孙。分家后,建大住宅于南西街华家弄北首,与刘锦藻贴邻,称南恒和,堂名懿德。据缪荃孙《张封公家传》中谈到张宝庆时说:“年未三十,因得怔忡之疾,遂至沈绵不能治,卒年四十三。”张母贤惠能干,父罹病后,南恒和一切事务全由母一手治理,故立堂名“懿德”。张钧衡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除承袭祖业外,在上海开办慎大钱庄和东南信托公司。也经营房地产、标金、股票、公债等业务,很稳健,赚多少买多少,从不买空卖空,故是较殷实的财主。在上海曾遭棒加,勒索巨款,为了便于查究,特用浙江兴业银行连号新钞支付,从而获得了线索,顺藤摸瓜,却牵涉到上海青红帮大亨黄金荣、杜月笙等“闻人”只好不了了之。
  张生平爱好金石碑刻和玩赏奇石,故取字石铭。他与国画金石大师安吉吴昌硕、篆刻家丁辅之、毛福庵等有文墨之交,为杭州西泠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至今西泠印社还留有张钧衡书写的对联石刻。他在南浔西郊鹧鸪溪上,原明代董说读书隐居处的丰草庵和黄叶台故址,建造了一座较刘氏』、莲庄”和庞氏“宜园”规模更宏丽的园林,取名“适园”,自号“适园主人”。郑孝胥为其作《适园记》,碑文中说:“张子取‘季鹰适志’之语名之曰适园。”他奉母至孝,在园内建佛堂,有玉佛,供母焚香拜佛,还建造了一座石塔,藏《金刚经》。
  张爱好收藏,有历代名家书画,碑刻,较名贵的有晋、东魏、六朝及隋唐时代的一些墓志铭原石七八方。如晋碑《张口志》、东魏《元顇墓志铭》,北齐《元贤墓志铭》及《赵道德墓志铭》,北周《石辅益墓志铭》,唐《王守廉墓志铭》,还有宋苏轼手书的《赤壁赋碑》,元赵孟颊手书的《胡笳十八拍碑》等。他还是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聚书达十余万卷,有《适园善本藏书志》16卷。刻《适园丛书》12卷,72种共608卷,《择是居丛书》19种共118卷等,均为影宋精刊本。他在适园内建“六宜阁”,收藏碑刻古籍。六宜阁为二层,三面临荷池,一面通梅林鹤笼,曲径通幽,十分雅静,是一处绝好的读书环境。张于M國
16年(1927)病逝,终年57岁。
  长子张乃熊(),字芹伯,光绪三十一年(1905)秀才,承乃父聚书遗志,大事搜集善本,更为扩大,据《芹圃藏书志》记所藏善本书有宋本88种,元本74种,明本407种。尚有清朝乾嘉以来名藏书家黄尧圃校并题跋的101种,还收藏了董肇镗手抄孤本《南浔镇志》,简称《董志》,(未刊印传世,遭散失)。此外,他也是书画的鉴赏家和收藏家。张氏所有藏书,在K日战争南浔沦陷前,全部运往上海,后经郑振铎和徐森玉的介绍,卖给重庆國M党中央图书馆,南京JF前被运往T灣。张乃熊于1942年在上海病逝,终年52岁。他的侄儿张珩(),又名张葱玉,字希逸,为张乃熊弟张乃夔字仲苹的儿子,张仲苹也是个书画爱好者,亦精于版本目录之学。
  张葱玉自幼即追随父叔所好,亦经常与庞元济和刘承干往来,故精通版本目录之学和金石书画鉴赏之术。早在年之间,曾两度受聘为北京故宫博物馆鉴定委员。他在上海寓所辟室收藏名画古籍,取名“韫辉斋”,M國36年(1947),郑振铎为其编印《“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张葱玉收藏的珍贵名画,如唐朝张萱的《唐后行从图轴》。周防的《戏婴图卷》,宋朝易元吉的《獐猿图卷》,金代刘元的《司马犹梦苏小图卷》,元代颜辉的《钟馗出猎图卷》等,都
是些稀世国宝。他收藏的古籍有来自祖父张均衡和叔父张乃熊的,有得自松江韩氏“读有用书斋”及南浔蒋汝藻“密韵楼”的藏书。以宋元古本和精钞名校居多,还藏有自明朝景泰年间()以迄M國27年(1938),约200册之多的时宪历书,至可宝贵。
  张葱玉对书画鉴定造诣极深,1950年他被聘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顾问,同年,由郑振铎推荐,调北京文化部文物局工作,后任文化部文物处副处长,兼文物出版局总编辑。1962年文化部组织了以他为首的书画鉴定小组,到全国各地鉴定书画。一年之间鉴定了十万件之多,颇多发现淹没已久书画珍品。他以实践心得著作了《怎样鉴定书画》一书,有独到的见地。他还著有《两宋名画说明》,系对宋代六十幅名画精审的鉴定。张葱玉于1963年病逝北京,终年49岁。
18.徐自华)
字寄尘,号忏慧。原籍石门县(今属桐乡市),出身名门,父徐多珍,累官县令。她熟读经史,尤喜诗词,少承家学,与桐乡吴芝瑛齐名,世称“吴徐二夫人”,曾随父赴任去广东顺德县,见多识广,不同一般闺秀。清光绪十八年(1892),时年20,因门当户对,嫁南浔富绅梅谦吉的儿子光绪癸巳科(1893)秀才梅福均(字韵笙)为妻。光绪二十六年(1900)夫卒,有子名履庆,女名子蓉。她把女儿留在身边,未几夭折,日以赋诗填词自遣。
  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镇人张弁群为开文明之风,提倡妇女教育,创办浔溪女校,聘徐自华为校长。时秋瑾自日本归国,经蔡元培、褚辅成介绍,至浔溪女校执教,徐自华与秋瑾相识,吟诗作词,志趣相合,遂成莫逆,经秋瑾介绍,秘密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秋瑾在校鼓吹男女平等,反对缠足,不受封建礼教束缚,得到徐自华的支持,亦深受学生爱戴。徐自华妹徐蕴华字小淑及吴希瑛(后为纪念秋瑾改名惠秋)成为秋瑾亲密学生。秋瑾的活动,遭到校董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诽谤,借口“家长意见”迫使秋瑾辞职离校,去上海筹办《中国女报》,徐自华亦愤然辞去校长职务。秋瑾在浔溪女校执教不到一个学期,临行,除自华赠诗道:
“欲救世界尽文明,化及蛮夷不惜身,我为浔溪拼一恸,学堂何可少斯人”。徐自华以父丧回娘家侍候老母,与秋瑾保持密切联系。
  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徐自华与徐蕴华捐款子元支持,得于1906年冬创刊。1907年5月,秋瑾为筹措革M经费去绍兴组织光复军起义,访徐自华诉说衷肠,徐自华对革M深表同情,将所蓄黄金三十余两及珠宝饰物全部捐赠。秋瑾感她真诚义重,把手腕上的双龙翠陶取下交给徐自华留为纪念。并谓此去万一献身革M,请埋骨西泠。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浙
江计划亦遭泄露,秋瑾不,幸被捕,于是年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就义。徐自华闻讯后悲痛欲绝,不顷家人反对及社会“人言可畏”,为秋瑾营葬,按秋瑾遗愿,立墓于杭州西湖的西泠桥畔,亲为撰写《鉴湖女侠秋君墓表》,由女书法家桐城吴芝瑛书写,女金石家胡菊龄篆刻,纪录秋瑾事迹,以留永念。并成立“秋社”,被推为社长。
  目国兀年(1912)为纪念秋瑾,王金发等在上海创办竞雄女校,经孙中山推举,由徐自华出任校长。1913年,光复、同盟两会留沪会员,拟图占领苏州,作为反袁基地,徐自华秘密担任联络员。
  M國5年(1916)5月,讨袁军总司令陈英士在沪被袁世凯暗杀,讨袁失败,徐自华回到上海。在纪念秋瑾成仁20周年(1927)的时候,徐自华将竞雄女校校务及秋瑾留存双龙翠镯遗物,一并移交给秋瑾的女儿I灿芝,还写了一篇感人肺腑的纪念文《还钏记》(该文曾刊于当时各报,并编人中小学语文课本,绍兴秋瑾故居有全文展出)。徐自华与柳业子,陈去病等结为同盟,,她与其妹徐小淑都参加“南社”。她反对袁世凯窃政,主张民Z共和,可为妇女界的表率。
1935年病卒,终年63
。秋社同人根据徐自华遗愿,营葬在西子湖畔秋瑾墓侧,成全“埋骨西泠之约”。遗著有《听竹楼诗稿》、《忏慧词集》、《炉边琐忆》。《忏慧词》由陈去病替她在广东排印出版。《听竹楼诗稿》原由其侄徐一凡保存。经国学家王建民子王瑜荪选录成《听竹楼诗钞》,后由华东师大教授周子美寄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在1987年社科院出版的资料汇编中,刊出的徐寄尘诗选,就是从《听竹楼诗钞》中选录的。
19. 张增熙()
字弁群,号查客,吴兴南浔人。为富绅“四象”之一张颂贤的孙子,张宝善的长子,张静江的长兄。光绪十七年(1891)参加科举考秀才,因突发目疾,未终场而退。以后即放弃举业,转辗求治无效,左眼几至失明,乃出国访求良医,乘机/顷便考察欧美教育,接受了新思潮。光绪二十八年(1902)眼病康复回国,在南浔住宅的东首,为改造旧学,办正蒙学社,建校舍于东栅“宜园”西邻,聘双林曹砺金为主任,协理校务,新塍彭周鼎为体育教师,朱家骅、张乃燕、叶楚沧等曾就读该校。办学五载,冈不符当时学制,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停办。张增熙为开创妇女教育,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意识,仿上海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校,利用原正蒙学社校址,办起了南浔历史上第一所女学校——浔溪女校,聘石门徐自华为校长。时秋瑾从日本回国,经蔡元培、褚辅成的介绍,到浔溪女校任教。因校董金某鼓动部分家长,排挤秋瑾,故为时一学期即离校去上海,徐自华亦忿然辞去校长职务,不久浔溪女校也停办。光绪末年,张增熙为振兴丝绸工业,曾在洗粉兜张家住宅的后面,创办了浔溪绸厂,但为时不久即停办。张增熙为了联络和团结一些知识分子关心国事,在白鹇兜办起了阅报社,光复后迁址到东大街,后为他人接办。他又爱好金石书画,精究鉴别,尤擅书法,识者认为清末民初,浔人中以张增熙的书法和金绍城的国画为“双杰”。民初,他和外舅祖刘锦藻受湖州士绅之托,与美国南监理会教士韩明德交涉,收回为建造湖州海岛堂被侵占的土地。张增熙与刘锦藻对韩明德教士都有相当交情,谈判顺利,园满解决,圈地50亩全部归还地方。
  此外张家在上海、美国纽约、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开办通运公司,发展对外贸易,张增熙任总经理。他冈二弟张静江的关系,与孙中山有交往,参加同盟会,支持孙中山民Z革M。张增熙于M國11年(1922)在浔逝世,终年48岁。
20.庞元澄()
原字清臣,后改青城,号渊如,吴兴南浔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秀才。他与张静江为姑表舅关系,从小往来密切,向往民Z,倾向于反清的革M派。故改清臣为青城,以表反清决心,并以青城为常用名。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失败了,但新思潮已冲击了封建统治,废科举,教育从新,兼习西学。青城随兄庞元济赴日本考察回国后,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独资创办浔溪公学,建校舍于东栅上塘“宜园”的东邻。聘杭州著名新学家叶瀚(浩吾)为校务主任,主持校务,教师中多佼佼者,如山阴的杜业泉(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总编辑),绍兴的邵力子(國M党元老),安徽的周梅泉(即著名集邮家周今觉,人称邮票大王)等。仿日本中学的学制,为湖州地区最早的私立中学堂,原國M党要人朱家骅、叶楚沧、张乃燕及新闻学家黄远庸等,均为该校学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蔡元培在上海组织“爱国学社”,两江总督魏光潦密奏指“爱国学社”纠众谋反,清廷密令查禁严办。冈蔡元培曾任浔溪书院山长,与青城挛往密切,疑及浔溪公学,因而停办。不久青城与其兄庞元济为提倡西医,在浔溪公学原址创办浔溪医院,聘上海同济大学医科毕业的杨辑五为副院长兼外科主任,南通医学院毕业的郁冠球为内科主任。因设备较全,医疗上乘,收费低廉,为病家称颂,成为江南水乡颇有声誉的乡镇医院。K日战争南浔沦陷,医院全毁,胜利后由原浔溪医院隋兆祥医师,在百间楼河东,沿用浔溪医院之名开设诊所。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捐款支持马相伯为抗议帝国Z義势力干涉我国教育,创办复旦公学(1917年改复旦大学),青城列名复旦公学募捐公启。
  自张静江去巴黎结识了孙中山之后,即推荐青城参加同盟会,介绍孙中山如到上海活动,可住在公共租界戈登路7号(江宁路336号)青城的家里。那是一幢英国堡垒式的花园洋房,有白俄保瞟,安全可靠。后来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到上海就住在他的家里,精心接待保护孙中LU,并捐巨款支持革M,与孙中山建立了亲密关系。他的家也成了革M联络点,一度为同盟会财政部的临时办事处,宋教仁、廖仲凯、黄兴、张静江、陈英士、于右任、戴季陶、许崇智、张继、孙科、周柏年、蒋介石、吴铁城等经常出入,他是同盟会上海支部核心人物之一。
  宣统元年(1909),浙江咨议局成立,庞青城当选为议员。宣统三年为光复上海和杭州,陈英士、王金发、蒋介石等组织敢死队,分别攻打上海江南制.造局、杭州军械局和浙江巡抚署,青城出巨资支助。辛亥革M胜利后,袁世凯窃政,登上了大总统宝座,他为削弱南方革M力量,任命陈英士为工商总长,委庞青城为商政司司长。庞不愿做官,更不愿为袁世凯效劳。M國2年(1913),袁世凯密使国务总理赵秉钧派人在上海火车站暗杀了孙中1山的左右手宋教仁,激起了声讨袁世凯的“二次革M”张静江、庞青城竭力支持陈英士就任讨袁军总司令,并与部分浙省议员致函浙江都督朱瑞,揭露袁世凯阴谋称帝,破坏民Z革M,要他宣布独立,一起声讨袁世凯。岂知朱瑞早已被袁世凯收买,受命Z压讨袁活动。朱瑞派旅长叶颂青带兵到南浔,召集地方士绅,出示朱瑞手谕,通辑张静江和庞青城,并抄了家,查封了庞青城在南浔筹办的浔溪造纸厂(通称青城造纸厂)。M國5年(1916)5月,袁世凯指使张宗昌派人在上海暗杀了陈英士,庞青城亦被列入黑名单,被迫与子庞衡平和周柏年等流亡日本,直至袁世凯失败病死,始回上海,继续支持孙中山革M。
  M國14年(1925)3月,孙中山在北京病危,青城应召前去探病,始终侍候在侧。孙中山病逝后,他在上海做寓公,不问政治,潜心于书画碑帖,鉴赏金石。他工书法、爱好藏书,辟室自题“百柜楼”,与文艺界梅兰芳、徐悲鸿、吴昌硕等往来。徐悲鸿为其作骏马图祝寿。晚年精神不正常,M國34年(1945)
病逝上海,终年7l岁。
转发到微博
使用道具 举报
南浔位于浙江湖州市,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北面是太湖,东与江苏省交界,距苏州市仅51公里,乘中巴车12元,途中经过著名水镇同里。明代万历至清代中叶的南浔得以成为江浙雄镇,几乎完全依赖蚕丝业和缫丝业,耕桑之富,甲于浙右,一个多世纪前,凭借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南浔在清代末年已经成为巨贾云集的全国蚕丝贸易中心。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黄狗这是南浔坊间以财富多寡来称呼镇上的江南四巨富、八位大富以及众多的财主。
在清代时南浔人根据当地人家财富的多少,以动物的体形大小形容为4象8牛72黄金狗,财富在1000万以上为象,100万以上为牛,30万以上为狗。南浔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融化,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南浔建镇已有745年历史,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经济繁荣鼎盛时期,南浔历史文化悠久,从宋至清共出41名进士。著名的名胜古迹有嘉业藏书楼、刘镛的庄园小莲庄、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旧居、百间楼和宋代古石桥等。
南浔属浙江湖州,与江苏苏州交界,自古以来就是江南重镇,太湖名镇,前朝M國政权的江浙财团之发藉地.素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说法.
著名的湖丝,就是产于南浔,当地无数富豪就靠丝绸业发家,这电视剧《乔家大院》,乔致庸到南方贩茶贩丝,就是这个湖丝.
所以又称南浔为——丝绸之府。
豪门深园,在南浔是一大亮点。在明清年间南浔就已经是富豪云集之处,俗称“四象”“八牛”
“七十二金狗”,四象是指在南浔的江南四大首富,八牛是指在南浔的八位巨富豪绅,七十二金狗是指当地的富商财主。就象现今的胡润财富排行榜,以万两白银起计,百万以上为象,五十万以上称牛,十万以上则称金狗。所以名门豪宅,深宅大院遍布南浔。
南浔的园林也是江南好去处,虽没有苏州的园林那么名气响,但也足以说明江南园林的高雅和豪华。突然想起李商隐的: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丰富的物产资源,博大的文化渊源,恬静的古朴民风,秀丽的自然风光。把这个人杰地灵,天宝物华的人间天堂演绎的神采飞扬。
江南水乡诗画一般的神韵,历史名镇传奇一般的文化底蕴。
水乡名镇,千古传奇,岁月流逝,风韵依旧。走在清澈的池塘边,看着随岁月流逝的河水,任凭晓风垂柳拂面,心中不免波澜起伏,想我神州大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古松翠柏记录着那些豪门深宅的沧桑变迁,曾经是“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南浔古镇,人材辈出,书香飘逸。
平平淡淡的江南人,实实在在的江南地,最喜欢太平盛世,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丰衣足食的江南鱼米之乡,空气中弥漫着和谐的暗香,每逢佳节那儿都会以这种河灯来放出对美好生活的祈祷。
清朝年间的丝绸之府:湖州府的南浔古镇(二)
南浔的名人:明、清部分
南浔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浓厚的江南水乡风貌,古朴的民俗风情名闻遐迩;绵远深厚的文化底蕴,藏书文化独步华夏;欧陆情调与江南古风并处,中西合璧的宏屋巨宅瑰玮奇绝,韵动中外。南浔,更有自近代以来开明、开放、开拓的独特人文精神,以及与此一脉相承的充满创造和活力的当代发展风范。
南浔是“文化之邦”、“院士之乡”。早在明代,南浔镇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说。仅宋、明、清三代,就有进士42名。近现代南浔名人群体崛起的现象更为世人所瞩目,如辛亥革M先驱张静江、体育家徐一冰、杭州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的文物鉴赏家张石铭、著名作家徐迟、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中国航天之父屠守锷、新中国飞机设计第一人徐舜寿、北京大学校长张龙翔、“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中山大学”首任校长和“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等。今天,南浔籍的两院院士仍有8名之多。
字用均,一字体化,号浔阳山人,环子。明乌程(今湖州)南浔镇人。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二十年(154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参与纂修会典,转右春坊,右中元,管国子司业事。明世宗朱厚熄()斋居西宫时,亲点其出任翰林学士,不久加太常少卿,赐一品服。继晋升礼部右侍郎,赐飞鱼服,支从一品俸。旋转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土,掌詹事府事,会修《承天大志》,为副总裁。
  董份曾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及三十二年(1553)两次出任会试同考官。三十五年(1556)参与典武会试,三十七年(1558)主试北闱,次年充会试同考,总裁南官,为朝庭举荐人才有功,故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赐蟒服及“东观总裁”印章,加工部尚书。仍兼吏部侍郎,继举升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后为给事中欧阳一敬举劾,遭削职为民,回归故里,收族人,创义田,筑义宅,办义宅和义仓。
  董份在通津桥(俗名大桥)北堍有大住宅,称“大宗伯第”。前临东大街,后沿栲栳湾,东起德懋弄,西至宝善街,内有“爱莲池”,有小溪通栲栳湾,原称
“藕河头”,俗名“后河头”。东大街大门对河,原有大罩墙,名“看墙头”,东侧有“看墙弄”之名,今改名“船场滨弄”。晚年因利用荒年,贱价购买乡民土地,收租放高利贷,放纵家仆,欺诈暴征,激起民愤,农民围宅鼓噪,又遭谏官参奏,致忧郁成疾。万历二十三年(1595)病卒,终年86岁,遗嘱“毋书吾故宫,以白布三尺题曰耐辱主人足矣”。著述有《史记评钞》四十卷,《汉书评钞》四十卷,《后汉书评钞》二十卷,序《万历湖州府志》十卷,及《泌园集》三十七卷等。
2.沈淮(?一1623)
字铭镇,乌程南浔马腰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万历末年,大学士方从哲专权,为植私党,以乡谊关系,推荐为阁员。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
(1620)秋八月即位,召沈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沈官翰林时,尝授内侍书,魏忠贤、刘朝皆其弟子。既人阁,密结二人,朋比为奸,取得熹宗朱由校信任和重用。不久,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再进授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职。沈为扩张个人权势,结党营私,打击异已,独揽朝政,激起诸大臣忿恨不满。天启二年(1622)三月,给事中惠世扬、周朝瑞、御史江秉谦等劾沈G结阉党魏忠贤、刘朝弄兵内宫,图谋不轨,但未获结果。五月,刑部尚书王纪再劾沈,言其劣迹比之蔡京,而沈亦谧劾王纪,针锋相对。未几,王纪削职去,而沈则掌权如故。群臣议论不平,互相攻讦,叶向高乃向熹宗进言,认为王纪与沈淮均为朝中大臣,互相攻讦,有失体统,今独斥王纪而宽沈,似不得公论。熹宗心有所动,沈自感不安,乃引退归里。天启三年(1623)病卒,谥文定。
  按《冷卢杂识》评曰:“朱文肃公(朱国祯)倡均徭之议,东南大水,又请改折,德泽及人,乡邦推重。沈结纳客魏、温体仁奸私误国,闾里羞称之。三人皆载《明史》,而府县志列传独详文肃事实,沈(淮)、温(体仁)则讳而不书。逞志一时,陨名千载,呜呼!此亦足以为鉴戒也”。
3.朱国祯()
明乌程南浔人。字文宇,号平涵,又号叫庵居士、守愚子。故居在马家港河东原高等小学后面。明万历十六年(1588)举人,十七年进士,累官国子监祭酒,右春坊等职,谢病不出。天启元年(1621)提升礼部右侍郎,中途请告归,未上任。天启三年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改文渊阁大学士,累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四年(1624)春晋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总裁《国史实录》,不久加少傅兼太子太保。时魏忠贤窃权,朱国祯为叶向高首辅助手,向高去职,由韩火广继之;韩火广又罢官,朱国祯任首辅。旋为魏党李蕃所劾,朱国祯连上三疏,引疾归里。魏忠贤谓其党曰:“此老亦邪人,但不作恶,可令善去。”乃加少师兼太子太师,晋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遣人送归故里。崇祯五年(1632)卒,终年76岁,赠太傅,谥文肃。
  朱国祯处逆境时,独能不阿,洁身引退。性直率坦,虽位至辅相而家业萧然。其南浔旧居原在马家港河东,窄小犹如普通人家。朱国祯居官能关心家乡民情,创议均田均役。他写信给巡抚说明赋役不平之弊,应计亩定役,贫民得苏。万历三十六年(1608)。湖苏大水成灾,荻塘塌损,田禾全没,朱国祯致书巡抚,力请救荒,重修荻塘(一名东塘)。湖州知府陈幼学洞察民隐,同心区划,荻塘大修,朱国祯撰《修东塘记》(文见刘祈春《乌程县志》)。
  朱国祯告老归田后,留心典故,潜心著作,有《明史概》一百四十二卷,《皇明纪传》三十卷,《大政记》三十六卷,《涌幢小品》三十二卷(其名所出,盖朱国祯尝构木为亭,六角如石幢,结构略如穹庐,可以择地而移,随意而张,忽如涌出,故以为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给予良好评价,认为:“其是非不甚失真,在明季说部之中,.尤为质实”。此外尚有《朱文肃遗集》八册,《平涵诗文钞》二册。
4.温体仁()
字长卿,乌程南浔辑里村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人,时年16,补博士弟子员。二十六年中进士,二十八年授翰林院编修,四十四年(1616)升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印。天启二年(1622)升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次年回部任左侍部。七年(1627)晋南京礼部尚书。
  崇祯三年(1630)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五年(1632)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进武英殿。
  温体仁既人阁,势力益扩张,阴结党羽,陷害异己。时首辅周延儒政绩败坏,引起民愤,受各方指责。温体仁乘机排挤周延儒,于崇祯六年(1633)终于达到目的,取代了周延儒,出任首辅,温荣忱《辑里村志》载:“马溪(马腰)世家沈氏有相国焉(指沈淮),浔溪世家有朱氏相国焉(指朱国祯),吾里之显亦家相也(指温体仁)”。按:相国即宰相,俗称阁老,三阁老各相距七里,故南浔民间有“七里三阁老”的传说。
  温体仁善察形辨色,迎合帝意,居位八年,为人外曲谨而内奸诈,同僚都敬而远之。帝渐悟其奸,温体仁亦有所觉察,遂于崇祯十年(1639)佯称因疾引退,试探帝意。自以为帝必加慰勉留任,及得旨,竟出乎意料放归故里,人心大快。崇祯十二年(1639)卒,终年67岁。崇祯末,福王立于南京,尚书顾锡畴乘机提议应考虑诸臣意见,福王准奏,削温体仁赠谥。
  按温体仁故里所产蚕丝,质量匀细洁白,用以织造,光彩夺目,人皆喜爱,乃以产地为名,称辑里丝,温体仁在帝后前又大肆宣扬,内宫及诸织造局,均选作上品丝织原料,声誉遂大扬。
5.董 说()
字若雨,号西庵,因居鹧鸪溪上故自称鹧鸪生,乌程南浔人。父董斯张(),号遐周,明万历廪贡生,笃好论诗,博学广思,著述有《吴兴备志》32卷,《吴兴艺文补》70卷,《弁山志辑》一卷,《广博物志》50卷等。
  董说九岁丧父,事母至孝。自幼即承乃父好学家风,五岁即读四书五经,十岁能著文立说,十四岁补弟子员,旋食廪。弱冠能善观天象,通晓天文。
  明亡,时年25,即弃举业,不求功名,重民族气节,甘为遗民。并改姓林,取名蹇,字远游,号南村;蓄须,故亦称林胡子,又称槁木林。皈依苏州灵岩山寺,继起大师宏储名之曰元潜,字俟庵。隐居在浔南丰草庵(在鹧鸪溪上,为董说读书处,光绪中张钧衡在此筑适园),精研五经,尤专于易,方言、地志、星经、律法、释老之书,宗亲莫睹其面。
  清顺治十三年(1656)秋,削发于灵岩山寺,法名南潜,字月涵(一作月岩),号补樵,一号枫巢,又有漏霜及宝云和尚等名,遂云游四方。返苏后,主持古尧峰宝云院,常往来于洞庭之西小湖及浔溪补船庵(又名漏霜庵,盖漏霜和尚即董说住所,在补船村,已早圯,今无考)之间。康熙二十三年(1684)奔母丧,葬毕归山后即不复来浔,尝寓吴之夕香庵,谢绝见客,潜心著作。康熙二十五年(1686)五月六日园寂于夕香庵,时年67岁。有六子,分别取名樵、牧、耒、舫、渔、村,弥留前戒诸子弃举业,以布衣终身。
  董说25岁后始重诗,以写其空坑崖海之思,有出世之慨。著《丰草庵诗集》11卷、《宝云诗集》7卷、《禅乐府》l卷、《宝云诗甲编二卷乙存三卷》、《丙戌悲愤诗》一卷、《甲申乙酉诗歌》一卷及《南潜诗》一册等。董说博学多才,于学无所不窥,亦擅长草书。著述尚有《丰草庵杂著》12卷、《丰草庵文集》三卷、《丰草庵书谱》,以及《七国考》14卷(分职官、食货、都邑、宫室、国名、群体、音乐、器服、杂记、丧制、兵制、刑法、灾异、琐征等14类,每类各分秦、齐、楚、赵、韩、魏、燕七国),《易发》8卷、《易运》、《周易十八爻未济通论表》、《周易三十爻参天两地表》、《出震三易合表》、《洪范变》、《周礼纬》、卷、《运气定论》一卷,《左传提》一卷、《律吕发》一卷、《六书发》、《史记脉》、《二代文献》(即《夏殷文献》)、《浔书》(据董说《浔书序》云:凡生于斯,长于斯,读书于斯,得四十四人而集其文谓之“浔书”),《天象编年》、《岁差考》等。此外尚有《林胡子野语》四卷、《楝花矶随笔》一卷、《灵岩首座寮语录》二卷、《灵岩余录》、《补船长语》八卷、《宝云语录》二卷、《宝云别录》四卷、《宝云杂著》一卷、《西游补》等等。
  《周志》据《诗萃》云:董说名著“复社”(为明末一部分江南士大夫主张改良政治,谋求挽救明王朝的统治,太仓人张溥和张采等合并江南的若干文社,组成团体,称为“复社”)崇祯六年(1633)在苏州虎丘举行大会。但据沈登瀛考证:按吴曾羽《复社姓氏录》及陆世仪《复社纪略》皆无董说名,况“复社”盛于崇祯二至三年(),不久即构祸而辍,董说年尚少,故《诗萃》所谓董说名著“复社”之说,恐非确实。
刘桐字舜挥,号疏雨,清乌程南浔人。例贡生,候选州同。祖居东大街德懋弄口,雄于资而多家累,未及三十即廪举业,远游楚。生平好聚书,为清乾嘉间南浔有名的藏书家。《汪志》介绍说:“锐志聚书,积至十余万卷,凡宋椠及精写本。不惜兼金罗致,插架之富,白天一阁,瓶花斋外,莫之及也”。刘疏雨择其所居东厢为藏书处。取名“眠琴山馆”。
  刘桐既爱好聚书,也好与喜书者交往,对来访或求阅者,无不乐于接待,使满意而归,人皆感之。名家如张鉴、范锴、计深、钱大昕、蒋履泰、施国祁、严可均、杨凤苞、邢典等,均为其座上客。
  嘉庆二十五年(1820),张鉴、范锴、计深、蒋履泰为刘桐编《眠琴山馆藏书目》。张在序中说:“乾隆壬子癸丑间(),疏雨既藏书自任,吾湖因多贾客,织里一乡居者皆以佣书为业出则扁舟孤棹,举凡平江远近数百里之间,简籍不胫而走。盖自元时至今,凡四百载,上至部门三下迨海舶,苟得一善本,辄蛛丝马迹,缘沿而购取之”。又说:“东南贮藏之家与汲古之士,如钱塘何梦华,嘉兴鲍绿饮,接踵而至,所得之书益精且美。其时又适值卢氏抱经堂,吴氏瓶花斋校精本散出四方,于是疏雨所收之富又越从前数倍”。从而可知,刘桐通过各种渠道,收买善本和精钞本,抢救了古籍的散佚。
  钱大昕曾去眠琴山馆阅书,在他的《竹汀日记》中说:“过南浔镇晤刘疏雨,观所藏书有宋椠《张九成孟子解》29卷”又“徐天麒《两汉会要》,岳珂《愧郯录》,皆宋椠,甚精。胡安国《春秋传》亦宋椠,传文比经低一格,卷未有元至正三年(1347)后丁丑秋8月7日,陈留边子昂手整于姑苏邓明仲家塾,墨迹如新。又元椠有《周礼义疏》12卷。每卷首题吴兴后学陈友仁君复编,其第12卷则俞延椿《周礼复古编》也。”刘疏雨还收藏有历史价值的稀有钞本,如《皇元圣武亲征录》、《中兴御侮录》(以上无撰写人),《襄阳守城录》赵万年撰,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汲古阁写本《滏水集说》。尚有明黄忠烈(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夫人蔡玉卿手写楷书《孝经》卷,系绢本,高一尺,长一丈五尺二寸五分。此外如刘一止的《苕溪集》55卷,无序跋,系钞本;《圣宋名贤500家播芳大全文萃》100卷,瞿山精舍叶菜子实编,富学堂魏齐贤仲贤校正等,亦甚可贵。
  刘桐聚书志未竟,于嘉庆八年(1803)之秋病逝,终年45岁。遗著有《楚游草》、《楚游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渐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