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中国各省市经纬度范围木前经营的范围大不大啊?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20个值得一看的中国艺术家网站
http://cn.blouinartinfo.com/news/story/-Best-Chinese-Artists-Websites
英国、荷兰文化遗产保护点滴
&&&& 日至9月25日四川省人大教科文代表团一行访问英国、荷兰,重点考察了两国在保护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立法工作和执法情况。
&&& 代表团在英国访问了英国文化协会和英格兰文化遗产协会,并与相关专家、官员进行交流座谈;同时考察了菲兹?威廉博物馆、维多利亚阿尔贝特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泰特艺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等文化场馆;在荷兰访问了弗里斯兰省政府,并同专家、官员就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进行了座谈交流,同时实地考察了该省海滨古镇海登鲁彭,阿林维尔铁匠村的农户家庭博物馆和奶牛养殖户,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区等。
&&& 英国文化协会的官员向代表团介绍了英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制定、遗产认定颁布、遗产地域规划、古遗址修复、开发利用以及依托文化遗产发展创意产业的基本情况和经验方法。
英格兰遗产办公室所在的伦敦古建筑
&&& 创意产业又称文化创意产业,是伦敦目前仅次于金融的第二大产业,创意产业主要依托伦敦众多的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贝特博物馆均堪称世界文化遗产宝库,成为创作设计灵感的源泉。为了培养创意产业人才,英国文化协会联同英国教育部门做了大量工作,重点抓好三个阶段的教育:
&&& 1、对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组织他们参观博物馆和文化遗址,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启发他们对文化创意的兴趣;
&&& 2、对中学学生,主要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欣赏力和爱好,要求他们选学一至两门技艺,包括视觉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门类,选修技艺多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
&&& 3、对大学学生,重点培养艺术人才,从中发现创意文化新星。在大学阶段,企业和公司及早介入创意人才的发掘和打造,并提供创作设计经费,为其进行市场测试推广。
&&& 英国文化协会为此设立了创意产业分部,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是2007国际青年音乐企业家精选,挑选了12个国家的青年创意家,主要是音乐和平面设计方面的人才,对他们进行重点培养和全球市场推广。
&&& 英格兰遗产办公室是一个政府机构,现有专业人员2000人,其中遗产地的专家和管理人员1000人,各级机构公职人员1000人。该办公室成立于1987年,之前的考古和遗产保护工作由英国中央政府直接管理。
&&& 英格兰现有国家级文化遗产1400个,古战场43个,地区级遗产2万个,遗产建筑50万幢,参与遗产保护工作的志愿者多达40万人。英国政府从1882年开始管理考古和遗产保护工作,二战之后,政府从1947年开始投入大量资金修复文化遗产,包括重建被战争毁坏的文化遗址。
&&& 英格兰对文化遗产的认定审批工作非常严谨,首先由拥有人申报,经专门机构批准后,可以申请政府拨款进行修缮维护。但是也有一些拥有者并不在意保护和修复遗产,遗产办公室就要派人做工作,包括提供咨询建议和维修经费。对于涉及搬迁、改建的文化遗产,需要开展的工作更多,所需时间更长。但由于法律法规相当严格和严谨,英格兰很少发生肆意毁坏文化遗产的情况。英格兰遗产办公室所在的大楼,就是一座被认定为文化遗产的古建筑,其外表保留了维多利亚时代建筑的精美雕刻和鲜艳色彩等特征,但内部作了现代化的装修处理,成为伦敦黄金地段的高档写字楼。该办公室的官员还介绍了伦敦进行&旧城改造&的一些样板工程,其主要经验是完整保存原址建筑群和街道格局,把旧厂房、旧仓库改建为文化展览、表演、创作场地或商业购物中心,办公场地,休闲娱乐场所,让失去经济活力的地区焕发生机。
伦敦旧发电厂改建的泰特现代艺术馆
&&& 代表团考察了由旧发电厂改建的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保留了发电厂的红砖外墙和烟囱,内部安装了现代化的扶手电梯,巨大的厂房为展示现代艺术品提供了充足的视觉空间,其内部的咖啡厅和餐厅又是观赏泰晤士河沿岸美景的一个极好场地。由于艺术馆的兴建,吸引了海内外大批游客,兴旺的人气带动了周边的房地产开发,一些高档的礼品店、餐厅、画廊也纷纷进驻,成为伦敦旧城改造的一个成功范例。
&&& 通过对博物馆的考察,可以看出英国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成效。
&&& 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我们看到各国精美的纺织品、刺绣品展示和传统纺织技艺的多媒体演示,一些设计师在展馆内精心临摹古代服饰和挂毯图案,不少青年学生在陶瓷馆、服饰馆、木雕馆、金属铸造工艺馆观摩展品,研究手工技艺。
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贝特博物馆
&&& 在菲兹威廉博物馆,专门展示了古埃及沙草纸制作工艺流程和精美的手绘图书,许多人全家老小前来观赏,老师也带着学生来现场讲课,学习风气甚浓。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考察的上述博物馆全部免费对公众开放。由于政府和私人基金对文化遗产保护给以充足的经济资助,促使博物馆成为英国旅游观光产业的一大卖点,反过来又推动了英国第三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 在荷兰,代表团重点访问了弗里斯兰省。在座谈以及考察中了解到,弗里斯兰省政府非常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在法律上,政府是弗里斯兰省文化遗产的保护人。
&&& 弗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通过三个部门开展,一是弗里斯兰学术会,该会是弗里斯兰文化研究院,也是尼德兰皇家科学学会的一所分院;二是AFK,这是一家推广弗里斯兰语言文学的公益机构,受到弗省各级议会资助;三是弗里斯兰博物馆,主要从事文化遗产展览、展示。
&&& 弗省的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大部分来自城镇议会拨款;其次是申请省政府或欧盟的专项补助;作为文化遗址的项目,还可以申请荷兰遗址保护基金会和国家复原基金会的补助;荷兰伯姆哈德王子基金会是根据国家彩票和私人馈赠建立的,同样为文化遗产提供资助。此外,弗里斯兰省建立了许多民间团体组织,通过会员(志愿者)捐款,组织活动收取入场费,出售艺术品、手工艺品,征集礼品和遗赠物等渠道筹集经费,捐赠给城乡文化遗产单位。
&&& 弗省议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与该省强烈的民族情结有关。弗省在历史上曾是一个独立地区,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直到现在,弗省在荷兰还享有较大的自治权。当地人民热爱并精心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大家都自觉遵守法令法规,呵护古镇古村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爱护家园、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风气来自规范的公共教育体系和良好的公民素质。
荷兰古镇博物馆内景
&&& 代表团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弗省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开发情况。海登鲁彭是 17世纪荷兰北部最重要的海港城镇和贸易集散地,弗里斯兰省的牛肉、羊毛通过本海港运往阿姆斯特丹,同时又把外面的货品运到弗省。后来随着荷兰拦海大坝的兴建,南北高速公路的开通,海登鲁彭的港口贸易作用不再,变成一个以休闲观光和帆船运动为特色的小镇。这个古镇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道路格局和民舍建筑,其海港特色在弗省众多的古镇中别具一格。在小镇博物馆里,我们看到当地一位资深收藏家收藏的民族服装、家具、生活用品等,生动地展现了弗里斯兰省传统的漆画、木刻制作工艺和刺绣艺术。阿林加威村的农户博物馆面积不大,却包括了露天和室内若干展场,室外展场有运河水闸、木船、木桥、木屋厕所等,室内部分有铁匠作坊、牛舍、饲料仓、农场主住房和佣人住房等。展场陈设简朴,展品真实感很强。
&&& 为了保存、传承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在古镇、古村落建立了各类专题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均由私人收藏家捐赠展品,有工匠现场演示传统工艺制作,政府文博部门进行管理经营,博物馆对外售票(门票为4-5欧元),出售工艺品、纪念品,还经营农家餐馆、咖啡馆。古镇的建筑都是受保护的文物,其住户大都从事旅游、休闲行业,包括制作手工产品。古村落附近的农户虽然从事现代化的奶牛养殖业,但也经营乡村旅游。我们考察的一家农户,户主是个50多岁的单身汉,养了160头奶牛,每天产奶4000公升,他在自家牧场建立了数座简易农舍和拖车住房,让参观古村落的城里人在此度假,体验农牧生活,学习传统手工技艺。
荷兰农村家庭博物馆外景
&&& 据介绍,弗省现有11个建于17世纪的古镇。弗省的古镇和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一是历史遗迹保存完整,未经改造加工;二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结合,既有原产地展品陈列,又有手工匠人现场演示和教学;三是文化遗产地与旅游休闲产业开发有机结合,网络推广很有成效,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古镇古村焕发生机;四是交通方便、服务设施齐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客人的食宿需求。&&&& 通过考察访问,使我们对英国、荷兰两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体会,同时也希望他们的经验能够在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所借鉴与帮助。(摄影:申再望)(作者为四川省对外友好协会副巡视员)
触摸非物质
&&&& 那些古老的传说、歌舞、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民俗礼仪等,无不蕴藏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基因&,它们共同构成我们世代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的一部分。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传承的特殊,保护的不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点也不神秘,它就是我们家里贴的年画,过年剪的窗花&&保护&非遗&,我们有很多事可以做,应该让它从民间来回到民间去。
中国美术馆 影戏华彩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在近千百年间,曾经华彩勃发,领尽风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之际,中国美术馆精选一批馆藏皮影珍品,让人们再度领略影戏艺术之熠熠华彩。  关于影戏的起源,学界至今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可上溯至周代,也有记载说汉武帝时期,宫娥们曾剪桐叶影和纸人影以娱乐,此时的影人是为皮影之萌芽。唐代曾用影人演讲佛事,弘扬佛法。宋人笔记记载有很多影戏的内容,可见当时影戏已很普遍。  影戏初为素纸雕簇,后改为刻皮设色,至皮影鼎盛时期的明、清两代,演出剧目十分丰富,雕簇技艺极为精巧,用皮以牛皮和羊皮为主。全国出现了陕西华阴、华县的西部皮影、河北滦州的北方皮影以及临安&绘革社&的南方皮影三大皮影中心和南北两大皮影造型体系。自南宋起,中国的皮影作为友好的使者远渡重洋,曾对世界电影艺术的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之影戏华彩――中国美术馆藏皮影珍品展&是从馆藏一万七千余件皮影中遴选出来的,以陕西东路风格为主,兼及陕西西路、山西、北京、唐山以及辽宁等地的皮影作品。创作年代上起明代,下至当代,其中以清代作品为主。题材选取了人们所熟悉的古典文学改编的传统戏曲,以及表现盛大的民俗活动的&山西社火&、&北京大过会&等20件套。此外,展览中的皮影头茬还有北京清代各王府的遗物。同时展出的还有民间艺人珍贵的皮影图稿、影卷、刻制工具、民间影戏班的影箱、影包及演出用的锣鼓铙钹等。  皮影戏经过漫长的发展和不断的融合,各地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并冠以地区名称,其中陕西皮影最突出。陕西皮影又称 &牛皮娃娃影&或&隔帘说书&,几乎遍及全省,堪称皮影中之精品。在造型上,主要分东、西两个流派。中国美术馆收藏的陕西皮影,其年代多为清末民初,造型古朴,刻工精致,人物俊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展览中清代的&秦英征西&、&火云洞&、&火焰山&、&风仪亭&、&三顾茅庐&、&断桥&等是咸阳以东的关中地区包括渭南、华县、华阴、大荔、朝邑一带的为陕西东路的皮影,其影人小巧精美,约28厘米,装饰严谨,妩媚秀丽,色彩明快,唱腔有&老腔&和&碗碗腔&,华县李占文为东路皮影的杰出代表人物。李占文是陕西著名皮影艺人,是陕西东路皮影造型的继承者。咸阳以西的汉中地区为西路皮影。影人较东路的大,约40厘米,通天鼻梁,轮廓简洁,图案大方,装饰性强,强调不同人物的不同刻画。唱腔以弦板、秦腔为主。其中以陇县的陈召贤为杰出代表。陈昭贤继承了陕西西路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是当代陕西西路皮影造型的代表。在文革中,他的作品和传世资料全部被毁,他凭记忆描绘了数册西路影人图卷,其中部分图稿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与陕西皮影不同,北京皮影是由于传入的源头不同,形成东、西两派。相传明永乐年间,甘肃兰州和华亭的皮影戏传入河北涿州,唱&老虎调&,影人高达50多厘米。人称&涿州大影&。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北京举行&百戏大汇演&,进京参加演出,后与北京早期的&梆子佛&皮影融合。班社多集中于西城的新街口到宣武门一带,故称&西城派&皮影。大约明末清初,流行于冀东一带的&乐亭影&传入北京,因班社多集中在东城的东四牌楼到崇文门一带,称其&东城派&皮影。西派雕工精细,刻画入微,色彩典雅;东派则造型夸张,民间色彩强烈,线条流畅;两派各有所长,然均古朴凝重,生动艳丽,京味儿浓郁。其影人较小,一般只有25~30厘米。  在展厅右侧的&北京大过会&是展览中最大一幅皮影作品,这是反映老北京民俗的一部皮影戏。过会分文、武两会,武会内容繁多,是一出行进在街头的表演,有中幡、狮子、五虎棍等会挡,演来活泼有趣,颇受人们的欢迎。这幅作品为北京西派皮影传人刘季霖先生所制。刘季霖先生的作品不拘一格,以西派为主,吸收东派和各地皮影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数十年来创作了大量的皮影作品。同时他还收藏了很多民间影戏班皮影和明清时期古老的皮影,其中礼烈亲王府的皮影是接收明末被抄没的,尤为珍贵。刘季霖于2003年将其收藏、创作的503件皮影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融镂刻、绘画、音乐、戏曲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影戏,是中国古老的剧种之一;影人既是演出的道具,又是可以独立展示的艺术品,相信绚丽多姿的影戏艺术必将带给大家强烈的审美愉悦。&
古老建筑与古老的戏
&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中这段最著名的曲辞,竟谶语般地唱念出六百岁&戏曲活化石&昆曲的盛衰与往复:明清时&姹紫嫣红&的繁华,近世&断井颓垣&的式微,直到2001年入选&世遗&后的&良辰美景&,昆曲艺术的跌宕命运,比那一番水磨腔还要委婉曲折。200年前徽班进京,揭开了中国戏曲史上&皇城文化&的篇章。  昆曲最原始的表演样式来自江南的私家园林。一个大户人家拥有一座园林,蓄养一个昆曲家班,三五知己或同门同族雅集宴请,按全本或单出剧目出演,以娱心性,乃是豪门望族最时尚的文娱消费。民国晚期,中国戏曲的演出开始从传统的戏台向三面墙的舞台进化,目前原始的戏台已都成为文物和遗址。  同为文物和遗址的皇家粮仓坐落于北京东二环内的南新仓文化社区,这座比故宫年长10岁的古仓,俯瞰过明清24代君王。这座墙体厚1.5米、高度达9.9米的空间恢宏的古代建筑,有着令人惊讶的奇佳声学效果。普罗艺术在修复这座拥有600年历史(明永乐年始建)的皇家粮仓的同时,也在寻找与这个建筑相匹配的文化项目。当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其终点站皇家粮仓将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与昆曲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碰撞,一个古老的建筑与一个古老的戏曲的完美结合必定会释放出巨大的文化能量。  《牡丹亭》可谓是最能体现昆曲精致浪漫的一本戏文。曾亲自参与修改厅堂版《牡丹亭》普罗艺术的王翔用&艰苦卓绝&这个词来形容耗费在这个项目上近一年的心血。首次回归明代昆曲原生态的&家班&形式,在皇家粮仓的古拙空间,复生明代传奇剧目的悲欢离合,并请到林兆华、汪世瑜压阵的超豪华班底。厅堂版《牡丹亭》做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明式戏台。连&堂名担&这种几乎绝迹、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古代昆曲舞台形式,都被发掘出来原样呈现。这座古朴而别致的文物遗址,令汪世瑜有足够信心以昆曲表演的肇始状态将《牡丹亭》精致呈现,真切再现六个世纪前曼声徐度的雅致蕴藉,再现柳梦梅、杜丽娘爱情传奇的不灭力量。没有麦克风和扬声器,演员完全靠嗓子和身段,观众抬头可仰视旦角莲步,裙裾暗香迫近眼眉;没有伴奏带,唯有乐师的现场演奏,贯耳即闻曲笛幽咽,丝弦婉转如琢如磨。
龙艺榜& 回到原生态
  龙艺术榜画廊一直在推广最具东方精神的、硕果仅存的民间原生态艺术家,他们有的来自于边陲古镇,有的来自乡土村落,代表了绚烂沉郁的中国情怀。在这里能欣赏到稀有的民间原生态艺术大师作品,收藏有入选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剪纸大师库淑兰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员吴通英原生态艺术大师的卓越原创。很多件藏品都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刺绣是披在身上的历史,它代表了苗寨氏族部落文明的华丽篇章。吴通英是贵州苗岭山区土生土长的苗家妇女。她自幼刻苦学习绣花、剪纸、染布、织锦等苗族服饰特有的技艺,耳濡目染苗族古歌,是苗族部族文化的硕果仅存的代表者。在这里可以看到她把民间传统刺绣技法和苗寨部族传说相结合,创意的灵感源于苗族古歌,绣品洋溢着丰富瑰丽的原生文化想象;造型古朴纯真,构思天马行空,龙腾锦绣。  有&东方马蒂斯&之誉的库淑兰(年)作品纯真古朴、妖娆艳丽,原始神韵闪烁着表现主义的绚丽。她在剪纸中构筑了一个和谐富饶的世界,瑰丽的想象飞翔于现实的痛苦之上。渭北黄土高原淳朴的民风、丰富的乡土艺术孕育了库淑兰的艺术灵感,而其神秘莫测和不可思议的超现实的意象是天才的非凡表达。作品被法国、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收藏。龙艺术榜画廊中的剪花娘子系列,是为生计所困的库淑兰晚年常上山下沟挖草药,将近六十的她曾坠落三米多深的沟崖,昏迷几天几夜,醒来之后自称&剪花娘子&,从此进入了剪纸创作的巅峰时期。她作品中的剪花娘子或坐或立,雍容华贵,白里透红的脸上嵌着一双有神的大眼。细看剪花娘子酷似库淑兰本人。在她晚年居住的窑洞里,从窑顶到墙壁贴遍剪纸,炕头正中是装扮艳丽的&剪花娘子&。在创作剪花娘子时,库淑兰唱着即兴的自编的歌谣,这些歌谣有的生动优美,赞颂乡土生活中的趣闻乐事,有的晦涩难解,遗失凋零,已无法用文字记载。(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作者:王威斯)(编辑:王路)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色和经验
&& 日本自明治时期建立文物保护制度以来,经过多次的修改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所有者和国民共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性格局。各方力量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认识清晰、责任明确。195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其中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无形文化遗产的范畴。
&&& &人间国宝& 富有特色
&&& 日本在文化财产保护法实施过程中,强调保护传统文化&持有者&的重要性,注重对&人&的关注。日本《文化财保护法》对传统文化持有者的认定对象主要包括个别认定、综合认定和保护团体认定三种形式:个别认定指对于某个技艺传承者个人资格的认定;综合认定指对那些具有多重文化事项的民俗活动的认定;保护团体指对那些由一个以上文化财产持有者的集团的认定。
&&&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人间国宝&认定。&人间国宝&是指被个别认定的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持者,他们都是在工艺技术上或表演艺术上有&绝技&&绝艺&&绝活儿&的老艺人,其精湛技艺受到日本政府的正式肯定,列为传承保护的对象,成为各相关方面的名人、名手。一旦认定后,国家就会拨出可观的专项资金,录制&人间国宝&的艺术资料,保存其作品,资助他(她)传习技艺、培养传人,改善其生活和从艺条件。日本文化厅统计指出,迄今艺能方面的&人间国宝&有57名,工艺技术方面有57名,共计114名。据了解,日本文化厅年度预算超过1000亿日元,其中10%被用来保护国内重要有形文化财产和重要无形文化财产,而每年为每位&人间国宝&提供的经济补助为200万日元。日本政府不但对&人间国宝&在经济上给予必要的补助,在税收等制度上也给予优惠,还给他们相当高的社会地位,以激励他们在工艺方面的创新和技艺方面的提高。由于&人间国宝&的作品有保留和升值价值,购买他们的作品就像购买古董,收藏价值非常高。正是这种尊崇和保护制度,使得日本传统的手工纸、手工伞、漆器、雕刻、陶瓷、织锦、和服、净琉璃等各种古老手工艺得以流传,并高水平地保留至今。
&&& 此外,法律还明确规定,文化财产持有者同时也应该是文化财产的传承人。如果文化财产的持有者将自己的技艺密不传人,那么,无论他的技术有多高,都不会被政府指定为&人间国宝&或&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持有人&。这一系列具有较强操作性措施的颁布实行,对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几十年来,文化激励机制的推行,已经使日本许多工艺技术、表演艺术等门类在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下从濒危到重生,再走向新的繁荣。
&&& 在保护文化财产的过程中,除国家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外,国家还十分强调各级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甚至个人的参与,并明确规定出各方的权力与义务。比如,日本建立了从县市到乡村覆盖全国的保护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专业协会,凝聚了千万民俗文化艺术的传人从事传承活动,对于这种无形民俗文化财产的传承工作,除国家给予必要的资助外,社会团体、地方政府也都给予一定程度的赞助。
&&& 日本还强调对文化遗产的活用,对文化财产不仅停留在简单的&保护&上,还要求充分发挥出文化财产的作用,即在妥善保管的同时,努力利用这些文化财富。比如,日本人十分珍视传统的手工业,在国内外不断举办工艺大展,在公开展示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文化财产的认知作用和教育作用,使人们通过文化财产的活用,了解日本的历史和文化。
&&& 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日本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保护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贡献,特别是《文化财保护法》的颁布对后来整个国际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制定,对于人们观念的更新,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日本,人们将传统文化遗产统称为&文化财&,即所谓&文化财富&;对于创造文化财富的艺人们更是尊重有加,统称为&人间国宝&。这些命名的提出,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那些曾经为社会所忽略的民间艺人也由此获得了相当高的社会地位。这种无形的激励机制,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承。这一点对其他国家乃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 首先,无形文化遗产理念的提出意义深远。1950年《文化财保护法》的制定颁布,标志着日本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提出,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日本将文化财富按有形和无形来划分的作法,至今被联合国在文化遗产划分上采用。在日本《文化财保护法》公布之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对于本国的无形文化遗产给予特别关注;日本文化财划分方法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为人类另一部分遗产――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提供了思路。
&&& 其次,在这种文化遗产理念的影响下,1955年,日本开始了以工艺技术和戏剧、音乐等古典表演艺术为对象的&重要无形文化财富&及民间艺人的指定工作,首创了&人间国宝&保护体制。这些举措在抢救和保护无形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推广,并被纳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整体框架中。到目前为止,这个体制已在日本之外的韩国(1964年)、泰国(1985年)、菲律宾(1994年)和法国(1994年)得到了推广和建立。从1996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在首尔、威尼斯、东京、马尼拉等地举办了数次&人间国宝保护体制国际培训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来源:文化传播网/作者:古成)
(编辑:王铮)
守着宝藏难致富:一个古村落的迷惘
&&&& 黎族在海南岛的世代生息繁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代表黎族建筑工艺最高水平之一的白查村船形茅草屋,近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示名单。这是海南省首个建筑类古遗址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然而就在此时,根据当地民房改造计划的安排,白查村民马上就要迁入新建的砖瓦房。如果没了人烟,船形茅草屋就很难躲开&人走屋塌&的结局,而各种依附其中、令人称奇的黎族传统文化,也将面临&断根&的危险。
淳朴自然的白查村。 图片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船形茅草屋:凝聚黎族建筑技艺最高水平&&& 白查村是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四面环山,风光秀丽。村中至今保存着81间船形屋茅草房,村民还在使用原始的独木器具,并保留着古老的织锦工艺和原汁原味的黎家风俗。正因为此,白查村被专家誉为&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长久以来吸引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画家、摄影师、民保人士和专家学者前来参观、拜访。&&& &行走过这么多黎族村落,从来没见过茅草房保存的这么完整的。&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工作人员介绍:黎族茅草屋主要有&船形屋&和&金字形屋&两种样式。其中船形屋因其像一艘倒扣的船而得名。作为黎族千年来的建筑结晶,船形屋取材简单,却融入不少建筑智慧,讲究颇多。
典型的船形屋。 图片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白查村茅草屋为落地船型屋,长而阔,茅檐低矮,这样的风格有利于防风防雨。房子分为前后两节,门向两端开,茅草屋中间立三根高大的柱子,黎语叫&戈额&,&戈额&象征男人;两边立6根矮的柱子,黎语叫&戈定&,&戈定&象征女人,这代表了一个家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的。屋内为泥地――村民从外面挖回粘土,把地面铺平,浇上水后双脚踩平,晒干或晾干地面,使之平坦坚硬。在白查村的东南边有村里集中的谷仓,谷仓以基石垫底,悬空地上,便于防潮、防鼠;顶端以茅草盖顶,用于防雨。谷仓内外用粘土和泥糊一层,地板糊一层4厘米的泥,均起到密封作用。&&& 白查村还有一种小房子叫&隆闺&,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一般建在村头、村尾等僻静处,或者紧挨父母住房搭建,充满原始的浪漫色彩。&&& &这是黎族最后一个古村落!其保存完整程度在我国所有少数民族中很少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资深研究员田青在参观完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后发出这样的惊叹。&&& 黎族古村闪耀奇异文化
典型的船形屋。 图片来源:南海网&&& 据传说,黎族祖先原本生活在海上,以船为家,后迁入陆地,为怀念先祖的船家,遂在陆上盖起了船形屋。多少年来,船形屋记录着海南黎族生存与发展轨迹,记录着黎族历史与文明传承的脉络。&&& 白查村不但有完整的船形屋建筑,也承载着许多黎族的传统文化。俊秀挺拔的高山,婀娜多姿的椰子树,苍翠欲滴的竹子,简单古朴的船形屋,高高矮矮的篱笆,穿着俏丽筒裙的姑娘,这些如诗如画的少数民族风情让外来人沉醉不已。&&& 在白查村,时而有一群操着外地口音的画家在村口采风,时而有一伙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家边走边拍,而一些村民也乐见自己和村庄出现在画板、照片中,认为这是被外界重视的表现。&&& 来自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的黎族妇女在海口展示织锦技艺。黎族织锦是一种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手工织造技术,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新华社记者 姜恩宇摄(图4)&&& 许多摄影爱好者到白查村转悠时,都爱拍村民织锦的镜头。黎族织锦是一种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手工织造技术,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专家介绍,白查村还流传着一种如今已非常少见的黎锦&扎染&织法,与其它地方的织锦工艺有着明显的区别,难度也更大。
难得一见的渡水葫芦。 图片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这是黎族的渡水葫芦,是一种交通工具,非常罕见。我们原来找过几十个村都未曾找到,没想到在这个村还有这么多。可见这个村文化保留的完整性。&一位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白查村见到这个葫芦状的东西时,兴奋不已地介绍:&人们过河时,把衣服脱下来放进葫芦里,然后把口封住,人则要抱着葫芦过河。&&&& 享有&黎族茅台&美名的山兰酒在海南家喻户晓,许多好酒之人都以能喝到正宗的山兰酒为幸事。山兰酒是黎族采用所居山区一种旱糯稻--山兰稻酿制而得名。白查村人至今还保留着自种山兰稻自酿山兰酒的传统,但已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白查村很有保护价值。&经实地考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谢克林认为,海南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但人文旅游资源极度缺乏,如果保护得当,白查村可成为海南人文旅游的一个品牌。&&& 守着&宝贝&过穷日子&&& 近年来,海南一些市县大力开发黎族传统工艺,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成立黎族织锦编排技术研究室、五指山市成立黎锦工作坊等,使得黎锦产业日渐兴旺。2007年,五指山市2100多名织锦农民人均增收6000余元,黎锦还成为当地黎族女性增收的新渠道。此外,黎族的山兰酒也曾被开发成新酒&山兰玉液&,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 但所有这些都与深山里的白查村无关,除了偶尔有好奇的外地人购买手工编织的黎族披肩、筒裙外,在漫长岁月中,村民都在默默守着船形屋清贫度日,不知如何利用祖先留下的&宝贝&致富。&&& 据江边乡纪检书记黄泰介绍,白查村地少人多,全村都在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其它经济收入,人均年收入仅1千多元。村民居住在低暗的茅草房里,不仅防火防虫不敢懈怠,每几年还要大换茅草,用水和用厕也不甚方便。
白查村村民的独木米舂。 图片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2006年,东方市委市政府实施民房改造计划,出资为村民另建砖瓦房。如今新房落成在即,白查村民不久即可乔迁新居,告别&一条竹杆挂家当,三个石头做个灶&的茅草房。&&& 然而,海南省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王学忠却对此忧心忡忡:&白查村民马上就要迁入新房,茅草房没了人气,三年内就得塌完了!&&&& &有人居住并且烧火做饭,船形屋才能保持干燥,避免茅草腐烂。而且很多村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茅草屋里,对民房改造的心情也很矛盾。他们渴望住宽敞干净的砖瓦房,但对老屋也很留恋,舍不得离开。&黄泰说。
&&& 改善民生与保护传统期待&二合一&&&& 白查村的船形茅草屋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名单后,古村落保护愈发受到重视,出谋划策者十分踊跃。&&& 海南旅游研究所所长杨哲昆研究员认为,对于船形屋这种古老建筑技艺的保护应学习贵州凯里的苗寨、湘西凤凰的吊脚楼等民房改造的经验,在保留民族建筑特色的同时进行现代化改造,比如硬化地面,安装窗户甚至空调,配备灭火器等,让百姓在保护中受益。&&& 近日,离东方市不远的海南昌江县引进NGO(非营利组织)资金共同参与黎族另一种传统民居--&金字形&茅草屋的改造建设。按照计划,昌江县洪水村村民整体搬出茅草屋入住砖瓦房后,由(香港)中国探险协会出资对茅草屋进行改造,改造完后村民们参与对茅草屋的管理,直至子孙后代。海南省研究黎族文化专家王海昌对此非常认同,认为这是保护黎族文化的一种好办法。&&& 对此,海南省一些非物质文化专家认为,白查村船形屋应该走国家保护之路。将船形屋茅草房的建筑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为船形屋开拓生存空间,在保护的同时让其具备造血功能,成为海南一个重要的旅游产品;如果还能成为美术、摄影创作基地,那前景更为乐观,船形屋的文化将得到复存弘扬。&&& &白查村地处深山,气候干燥,村民生活在贫困边缘,可以尝试建设生态博物馆。&东方市文体局局长文海平认为,生态博物馆的宗旨,就是让参观者与当地居民一起生活,在参与中体验当地特有的风情。如果培养村民成为生态博物馆的固定歌舞演员、酿酒师、织锦艺人,既可以向参观者展现黎族的传统技艺,还能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白查村搬迁迫在眉睫,保护船形屋的规划和具体方案尚有争论,而如何开发黎族民族文化产品,如何寻找产品市场仍然迷惑重重。白查村人在期待最后的答案,希望他们不再守着祖先的&宝贝&过穷日子!(来源:新华网/作者:苏婧 郑玮娜)
绵竹年画:千年古邑的艺术奇葩
&&& 绵竹,这个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遭受重创的城市,文化底蕴深厚,绵竹年画享誉全国。地震中,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的房屋大部分垮塌,废墟中到处可见散落的画板、画架和未完成的画稿,残垣断壁上彩绘的&五谷丰登&、&莲莲有鱼&等年画图案依稀可见。棚花村就是远近闻名的绵竹年画村之一。  近日,记者询问当地一位朋友:绵竹年画珍贵的老版文物是否毁于一旦?绵竹年画未来命运如何?朋友说:&人在,传统在,技艺在,有着500多年历史的绵竹年画绝不会消失,美丽的年画村一定会重现。&  竹乡撷英  绵竹年画产生的确切年代虽然无从考证,但人们不难从绵竹这个古镇的千年沧桑中找到相关答案――绵竹年画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绵竹,古有&西蜀名邑&、&益州重辅&之称。因盛产绵竹,汉初建县即以&绵竹&为县名。唐朝诗人杜甫初入蜀,曾以诗向绵竹县令韦续觅竹。杜诗云:&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苍翠的绵竹为杜甫的草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竹子是造纸的上好原料,因此,绵竹与夹江并称&竹纸之乡&,成为古代巴蜀文化雕版印刷基地,为绵竹年画的产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道教、佛教、儒家文化的浸润,独特的蜀国文化、酒文化的滋养,都为绵竹年画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绵竹古邑的千家农户亦锄亦笔,创造了川西农耕文化绚烂的&桃源&之景。  明末清初,采用木刻版印加手工彩绘制作的棉竹年画开始盛行。绵竹县志记载:&竹纸之利,仰给者说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荼郁垒,点缀年景。商贩运自陕、甘、滇、黔&&购运者遍于王道百五十余县。&绵竹年画产品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等国家。至今,在这些国家的一些民俗画中,还不难看到绵竹年画对当地文化带来的影响。  据年画老艺人张学元介绍,绵竹年画在进入繁盛时期的乾隆、嘉庆年间,全县大小作坊300多家,年画专业人员1000余人,年产年画1200多万付(对)。这些作坊多集中于县城及城郊西南的板桥、孝德、清道、遵道等乡镇。其中以城内老号&付兴发&生产的门神最为精道,&云鹤斋&的木版拓印享有盛誉;清道乡的&曾发浩&、&何云发&以生产彩色&清水大袍&门神驰名,而&肖华金&生产的斗方,风格独特,并有&肖斗方&之称。1962年,郭沫若先生在参观&绵竹年画展&时赋诗,称之为:&千载百花烂漫。&  川西特色  四川棉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滩坊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我国传统年画的制作,可分为手绘年画、木版年画、石印年画和胶印年画。宋代以前的年画,多由画师在纸上手工画成。宋以后,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们开始把年画稿样雕刻在木版上,再印制于纸上,这样大大提高了年画生产制作效率,木版年画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和发展起来。明清以后,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且规模空前的四大年画制作中心。直至民国,由于西洋绘画技法和印刷术的传入,木版年画才逐渐衰落。  据绵竹年画博物馆原馆长侯世武介绍,绵竹年画以手描彩绘见长,绘画性强,与其它三大年画以木版彩色套印为主的制作方法有明显区别。绵竹年画的制作特点,是先将木刻版在宣纸上印出黑白轮廓线稿样,再在稿样上手工彩绘作色。木刻版只有一块黑白版,没有套色版。因此,画工们的大部分工作便是在宣纸上作画,大量的手绘更具有随意性,也更能张显画工的绘画功力。这种特有的制作工艺,使得民间艺人的个性和才能得以自由发挥。可以说,绵竹年画既传承了唐代年画由画师手工画成的技法,又继承了宋代雕版印刷的技术,因而它更显得古朴与灵动。  绵竹年画在用纸、用笔、用色上也别具一格。传统绵竹年画一般都用粉笺纸(当地所产的土纸,上面涂有一层薄薄的彭州白泥)和鸳鸯笔(特制扁笔,一边蘸色另一边蘸水),颜料多用矿物色和植物染料,加胶矾调制而成。主色为群青、桃红、猩红、草绿,其次是金黄、天蓝等,能产生鲜艳明快、对比和谐的色彩效果,且风吹日晒经久不变。  绵竹年画分红货、黑货两大类。红货,指彩绘类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等品种。其中门画,按不同门户又分为大毛、二毛、三毛等规格,分别适用于大门、堂屋门、卧室门、厨房门、仓室门等。黑货,指以烟墨或珠砂在木版上拓印的拓片,多为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此类以中堂、条屏形式居多。  以手工作画,就有粗细、优劣之分,作品的销售价格自然也不同。然而,有趣的是,传统绵竹年画中有一种绘制&粗糙&、售价低廉的&大路货&门画――&填水脚&,它在今天人们的眼中,却成为独树一帜的经典之作。  每年除夕之前,画工们在忙完老板的活之后,老板默许他们可以再干点私活儿,画工们便用一些废纸头和颜料盘中剩余的颜料(水脚),匆匆涂抹几笔,便拿到市场上出售,换点过年钱用。由于画工们一年到头不停地作画,画技娴熟,虽然只寥寥数笔,或简简单单的一两种色彩,却一气呵成,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水墨写意画效果。&填水脚&这一粗犷、洒脱、素雅的艺术风格年画,不同于一般年画大红大紫的风格,被视为绵竹年画的珍品。  世代传承  绵竹年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保护。1979年,著名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访问成都时,在关于巴蜀文化的一次谈话中,她说:&绵竹年画是地道的民族文化,地道的乡土艺术。美国大百科全书都有记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绵竹年画作品展先后赴美国、法国、英国、日本、上沃尔特、马里、智利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展出,受到观众一致好评。截至目前,绵竹年画作品已被世界各地50多家博物馆和大量私人收藏家所收藏。  绵竹年画的代表作,有《老鼠娶亲》、《三猴烫猪》、《麻姑献寿》、《紫微高照》等,以及画面人物众多的《文姬归汉》、《迎春图》等。《迎春图》出自绵竹年画大师黄瑞鹄之手,此画系展现清朝绵竹迎春会盛况的长卷,描绘了400多个人物和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生动地再现了清代的民俗民风。此图属国家一级文物,被专家学者称之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  近年来,在政府的规划和资助下,遵道、孝德等多个年画村新建了住房。黛瓦、白墙、彩绘壁画随处可见,画农们用画笔描绘出一幅现代版的田园耕读美景。  绵竹市委、市政府为加强对这一民间艺术的弘扬、保护和传承,从2002年起已成功举办了7届&绵竹年画节&。每年腊月至正月,年画节吸引了大量游客,为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增添了新的活力。  然而,这次汶川大地震使绵竹年画及其相关产业遭受了重大损失。新建不久的绵竹年画博物馆,是一个融收藏、研究、创作、销售和传授年画技法为一体的年画专业博物馆,珍藏了大量精品、绝版年画及雕版文物,但在地震中变成了危房,人们不禁为绵竹年画的命运担忧。  记者了解到,遵道镇的谭氏两姐妹是画年画的高手,地震摧毁了她们精心建造并绘有壁画的家,她们的母亲冒着余震的危险,在废墟中捡回了几张年画。母亲说,有了画样,恢复起来就不难了。她们表示,有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全国人民的热情帮助,我们一定能尽快重建美丽的家园,绵竹年画一定能重放异彩。隅篁摄  年画村村民拿着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的年画说,我们一定能重建绵竹年画村。 &(来源:金融时报)
绵竹年画震后该如何保护
&&& 5?12汶川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严重破坏了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震后的&非遗&保护工作需要专业指导。日前,中山大学派出震后专业&非遗&服务队,前往四川开展田野调查并提出初步应对策略。服务队以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为主,同时联合了来自辽宁、山东、上海等地的志愿者,首支服务小分队首先考察了绵竹,该分队的主要目标是对绵竹木版年画等项目进行实地调查,以提出震后问题解决方案为重点,同时兼顾项目的现状调查与历史回溯。&
绵竹年画 扬鞭锏门神 本网资料
&短期&繁荣& 隐忧重重&&& 绵竹木版年画是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汶川大地震后,包括孝德镇射箭台村、遵道镇棚花村两个年画村在内的多个年画生产场所都受到了影响,设备、作坊不同程度受损,年画博物馆也成了危房。不过,年画精品、绝版年画和雕版文物暂未受到损害,呈现绵竹年画发展脉络的大量实物资料也得以保留,百余位年画艺人安然无恙。这是震后绵竹年画得以保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绵竹年画还暂时&因祸得福&,众多的解放军官兵、支援者以及对口支援建设者,离开绵竹时都会采购大量的年画制品。部队战士都说从网上、电视了解到绵竹的年画,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来。服务小分队员何茜告诉笔者,基本上所有年画销售点的销量都比去年同期有了大幅增长,但通过对年画产业链的梳理,服务小分队认为,地震对地方经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以地方财政作为主要推动力量的年画保护和发展工作,很快就将面临后继乏力的危机,这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分类整理 对症下药&&& 截止到目前,服务小分队已经在绵竹展开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访问,中山大学教授宋俊华等带领的6名队员已经先后在绵竹剑南、遵道、汉旺、西南、孝德、富新、东北等多个镇区,深入调查和访问了近十个年画生产、创作组织和数十位年画艺人。&&& 服务小分队认为,对传统的木版年画和现代的众多年画衍生产品,应该分门别类地制定政策,加以保护和发展。传统的木版年画,应以政府和社会投入为主,重点是对其&原生态&性的保护,维护传统技艺的完整性,保留历史韵味;而新的衍生产品,则需要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相适应,主要走日用消费品与工艺品相结合的路线。艺人们对此也深有体会并进行了初步实践。比如南派老艺人陈兴材和其子陈云富主要做传统年画,第三代传人陈强在做创新研发和制作。喜欢木版年画的人会倾向于购买传统年画,还有些人不在乎传统不传统,标准就是&好看不好看&。&&& 慧丰年画坊的年画工作者陈学彰说,绵竹年画怎样找准人、找真实的东西,把它传下去才是最关键的,只要能够产生经济效益,那就是合理的。不过,他个人却始终坚持要走传统路线。
绵竹年画 状元如意 王树村藏
&年画复兴是个系统过程&&& 宋俊华认为,地震之后,年画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他说,一方面,传统年画是有着丰富民俗性的艺术样式,它与传统节俗相关,反映了人们求吉避凶的心理,同时还是大众情感和审美的投射。但现在,传统木版年画正在&远离&民间、民俗。农耕时代的远去,现代人鬼神意识的淡化,印刷工业的出现,以及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等都对现今年画的处境产生了影响。&&& 在抗震救灾部队撤走之后,几天内几乎没人来到年画村。按当地村民的说法,&这里光秃秃的没地方遮阴,又没啥其他休闲项目,要是有个娱乐场所人家还可以喝点茶嘛&。朴实的言语,显示出当年年画村设计上的缺失,也为未来完善配套设施提出了具体建议。&&& 目前,一些年画在制作上已经开始借鉴现代的印刷方式。艺人们对于现代技术并不抗拒,并且很清楚其中的优劣:木版印的没有丝网印的干净;丝网印的均匀些,但是它黑的地方就漆黑,呈现不出木版的韵味;木版印容易造成墨点,太明显稿子就废了,但木版印的黑色是沙黑色,具有独特的韵味。&&& 专家指出,产业化是绵竹年画未来发展的主要途径。绵竹年画需要打造一个涵盖设计、制作、批发、销售等整个流程的、成熟的适应市场竞争的产业链,而不是原始作坊式生产。与此同时,降低成本,形成规模效益、品牌效益,提高年画的经济价值,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来源:
作者:朱钢)
附 新闻报道:
绵竹年画保护面临危机&&& &&& 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服务队第一分队日前在地震灾区四川绵竹进行了为期一月的田野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国家级&非遗&项目绵竹年画的保护面临着后继乏力的危机。&&& 调查显示,抗震救灾工作初步结束后,众多的解放军官兵、支援者离开绵竹时,都会采购大量的年画制品,这使得年画产业暂时呈现出繁荣景象。但通过对年画产业链的梳理,调查队发现,以地方财政作为主要推动力量的年画保护和发展工作,因为地震对地方经济的严重打击,很快将面临后继乏力的危机,这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该分队已经先后在绵竹剑南、遵道、汉旺、西南、孝德、富新、东北等多个镇区,深入调查和访问了近十个年画生产、创作组织和数十位的年画艺人,并且实地调查了剑南春酒厂的所有厂区,展开了&剑南春酒酿制工艺&震后影响评估。&&& 为了帮助灾区展开&非遗&的抢救保护工作,7月下旬,中山大学派出震后专业服务队,前往四川开展田野调查。按计划,30余名专家、学者、志愿者将陆续在绵竹、北川、汶川、青川和都江堰等地开展工作。& (来源:
作者:中山)
紫砂有梦 筑梦成真
高祥芬用心造壶&&& 造紫砂庄重又飘逸  清末期间,紫砂「洋桶」创制以来作为最普通却又最广为流传的茶壶形制,成为紫砂传统经典之作。而江苏宜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工艺高级技工高祥芬创制的《牛盖洋桶》以稳重大方、工整严谨、线面挺刮、气度饱满得到壶界公认。此壶壶面肌理丰富,内蕴紫砂古朴典雅之风,口沿、盖沿、肩线呈一线圆浑状,抚摸手感舒适,茗泡心旷神怡。倒茶时顺畅之极,收口时顷刻茶止,充分显示了「洋桶」壶的日用艺术魅力及作者高超精湛的技艺。  一见面便立刻被高祥芬那热情而爽朗的笑声所打动。这个以制「洋桶」壶驰名壶界的女陶艺家性情豪放,能收能放;壶亦如其人,协调得体,收放自如。她说,自己「与紫砂泥打交道似乎是命中注定的。」小时候,家里开陶瓷作坊,而「腻在大人的工作室里捏泥巴是我的最爱。」1977年高祥芬进入工艺美术陶瓷厂后,开始入紫砂行业,热爱紫砂的她说自己这么多年来「满脑子都是紫砂。」  因&神五&创《陨石》  她认为,壶品如人品,一把用心造的壶,必然能反映创作者的性格、气质和审美情趣。高祥芬说,自己是一个简单快乐的人,平和知足,造壶对她而言,是一种生命的乐趣。她并不在意自己能否留下多大的名声,只希望用心造的每一把壶,都是对自己以往作品的又一次超越。  高祥芬亦是沉静的,她会用几个月、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创作一把壶,力求创出精品,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自己。除了刻苦学习古人作品外,她注重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令高祥芬顿生创作《陨石》壶的念头,她用紫砂来表现陨石的厚重、浑朴的内在气质,在制作时,采用陨石的外在形状来表现:底小头大,呈不规则的四方体形状,壶身四侧微微内陷,面面的交接处则以平滑的弧状过渡。  &水滴壶&滴水微澜  在制《灵猴献桃》壶时,为了做好壶把上的猴和桃叶,她对桃树和动物园的猴子专注地观察了好几个月,先后制了十多把壶,最终做出活灵活现的猴子和生趣盎然的桃叶和桃子。  高祥芬说,每一把壶都融入了造壶人当时的心境,自己在制壶的过程中细细享受著自己的心情。  高祥芬一直是造全手工紫砂的,她曾在江苏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现场展示手工制壶技艺。爽朗的高祥芬亦有柔润的一面,她制作精致小巧的《水滴壶》便尽显江南女子的水灵与润泽。  一颗剔透的水珠由上而下缓缓滴落,虽小心翼翼,却依旧令水面泛起微澜。滴水穿石,聚少成多,无数颗这样的水珠汇聚一起,自然凝成更大更饱满的水滴,悬而立,稳落地。这便是《水滴壶》的造型寓意,也是其造型的来源。  高祥芬说,水滴,凭著它自身的性格和素养,渐渐地已不纯粹是一种自然物态,而是包含了更多的精神寄托。水滴,虽有著柔和的外质,却是寓刚于内,是有恒心、有耐心、有信心的代名词,是勤奋、奉献、诚信、光明的代表。将这种种精神寄托融入壶中,用作饮功夫茶,别有一番滋味。  紫砂泥种类很多,有些泥在烧制后很明显地看出它所属泥种,朱泥、紫泥都是其中的代表,而制成这把《水滴壶》的红芝麻泥显然也是当中一种。无论是壶身、壶嘴、壶把、壶盖等外侧,还是掀开盖来看到的壶内壁,隐隐然都象是用碾碎了的芝麻和成的泥料造出来的,期间还星星点点地透著些红色,整体的暖色调却没有减少「水滴」之形隐含的凉爽之意,反而越发烘托出一股温暖而柔和的清爽。  因是小品壶,壶的每一部分都制作得相当精巧─壶嘴、壶钮玲珑可爱,壶把纤细、弯曲平缓,又自然地圈上一个小环,看似随意,实为精心,既增添了壶本身的趣味性,又增强了整把壶的协调性。壶底圈足,细致、精确,将壶体稳稳托住,置于掌心,让人爱不释手。  用心制壶 心到手到  凭著扎实的艺术功底,高祥芬所制的壶,可大可小,收放自如。她喜做传统造型的紫砂,件件得心应手。她模仿的古人作品几可乱真。只有才情相通,方能达到如此境界。  紫砂到了高祥芬手里,既有苍劲刚遒、挥洒自如的风韵,又有庄重与飘逸兼美的特点,已经跳出前人的窠臼,自成风貌。  别人问她制壶有什么诀窍。高祥芬说:心到才能手到。造紫砂用的是工夫,是光阴,是岁月。高祥芬认为,淡定的心情里风景自成。云水间,花开时,她把自己一份真挚而纯净的感情绵绵注入紫砂泥中。(来源:香港大公报/作者:陈旻)
新时代 新年画 新发展 期待中国木版年画的春天
&& 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木版年画,这一最具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近年来,在一大批民间艺术家的呼吁努力下,各地的抢救保护工作正全面展开――
  不久前,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省文联等联合主办的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保护发展国际高峰论坛在有年画之乡美誉的开封朱仙镇举行,5年前,就是在这里,以抢救中国木版年画为标志,中国民协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5年后,我国木版年画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硕果累累,木版年画这一最具中国民间特色的文化遗产不仅避免了消亡的命运,而且得以传承,焕发出勃勃生机。
&&&&&&&&&&&&&&&&&&&&&&&&& &朱仙镇的艺人在手工拓印年画&&&&&&&&&
&&&&&&& 留住民族的根脉&&&&&&&&&&   &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这是一首流传久远的民谣,民谣中的&门神&其实就是年画。中国传统年画多以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为主,例如&胖娃娃&、&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鲜艳浓烈、节日气氛浓郁,数百年来几乎覆盖了从南方到北方所有的中国家庭。  作家铁凝曾写道:&每逢春节,最先给家乡带来欢乐气氛的便是年画。年画在这里铺天盖地,争奇斗艳,直至每一个村子里每一户有购买力的人家对年画的需求达到饱和为止。少了年画,这些黄土平原的年节,会变得多么难耐和凋零。&  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木版年画被现代的胶印年画取代,传统的木版年画手工艺在现代印刷工艺的冲击下几近消亡。&当中国年画逐渐消失的时候,其实是我们摈弃了自己的传统,是历史精神的丧失。&中国民协主席、长期致力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的著名学者冯骥才说,&只有重新反省历史、民俗和文化情感,我们才会真正重拾年画。&经常有人会将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相提并论,中国有鞭炮、年画,西方则有圣诞树、圣诞卡。&在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时候,西方人更懂得将历史、乡土的情感装入现代精致的镜框中。而我们的文化人、艺术家则没有做好这类转型工作。他们理应主动、积极给予年画等中国民俗融合于时代的方式。&  自2002年抢救工程开展以来,各地陆续开始了对本地木版年画的普查工作。截止到目前,全国3/4的地方完成了普查,2/3的地方将当地的年画种类、制作工艺以及老艺人的情况做成了档案。由中国民协组织各年画产地提供资料,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中国木版年画的档案――《中国木版年画集》共十八卷,现在已经出版了5卷,其余将于2010年之前全部出完。2006年,国家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木版年画占了12项,而且是一个产地给一个编号,共有12个编号。  &对像木版年画这样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的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回避的责任,年画可以说是中国一些地域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我们不能让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停止。&谈到近年来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保护工作的成绩,冯骥才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们这一代还是很幸运的,至少还有机会去做这些抢救保护工作,再晚些,下一代人想做也做不了了。&
朱仙镇的年画&&& 从朱仙镇走向世界  本次论坛还有一个重要议题,就是筹备中国木版年画以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为龙头,捆绑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五年多来的抢救工程实践,不仅使中国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而且被赋予了新的艺术元素和内涵,成为一项极富发展生命力的文化产业。  作为木版年画的历史源头,开封市各级政府和民间组织对濒临灭绝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做了大量的抢救、保护工作,如挖掘组建雕版、印刷队伍,陆续恢复建立云记、万通等老字号作坊,系统整理、复制传统旧版年画,撰写戏文故事图解,积极鼓励老艺人收徒传艺,频频举办学术研讨会等。2003年9月,日本民间艺术协会会长?刻镏比讼壬?和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浅见??先生,率日本民间艺术家访问团赴河南朱仙镇考查。此后,经河南省民协多方联系磋商,?刻镏比撕颓臣???将其珍藏的1000余幅中国木版年画作品及部分古雕版捐献给中国。  2007年,《中国木版年画全集?河南朱仙镇卷》出版;日,《朱仙镇木版年画》特种邮票发行,同日,中国木版年画联展在开封市博物馆开幕&&&朱仙镇通过对自身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和整理,建立了一个立体的文化档案。不是简单地收集了艺术品,而是将大量口口相传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存进行了记录、传承。&冯骥才深有感触地说,&朱仙镇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把自己的家底摸清了。&&&& 山东潍坊杨家埠和朱仙镇一样,也是木版年画的重要产地。近几年来,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以杨家埠木版年画和风筝为重点,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借助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拉动,从做好木版年画挖掘保护、办好杨家埠风筝年画艺术节等方面入手,精心打造&民俗文化&品牌。西杨家埠村现有310户,1115口人。该村曾一度有&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美誉。目前西杨家埠村仍有近百户从事年画印刷,年产年画1500余万张,远销省内外和几十个国家与地区。  &5年前,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正是从开封发端,5年后,一场关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发展的大讨论再次回到开封。&冯骥才说,&只要我们同心协力,朱仙镇木版年画一定能活起来,中国木版年画一定能从朱仙镇走向世界。&  新时代、新年画、新发展   &说到底,过去年画繁盛,是因为它是当时人们的流行文化。我想让年画也能够在今天人们生活中流行。&著名民间工艺美术家张殿英说,&只有让木版年画成为现代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才能实现这种民间艺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上世纪80年代,张殿英率先将木版年画制作成流行挂历,市场反响热烈;基于&年画从诞生起就是乡村式绘画&的精神,张殿英将收藏的年画制作成精致画册,成为深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和礼品,有效传播了杨家埠木版年画艺术;&文化衫&流行街头时,张殿英又适时印制了&木版年画&T恤&&  &对于木版年画来说,我们一方面要继承传统年画中至今仍有价值和生命力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还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创造出今天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年画。&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教授说,&木版年画要发展,必须研究今天人的审美需求,要让年画融入今天人的生活。除了保留传统的题材,还要拓展新的题材。&  在全国各地,无数人也在为木版年画这一传统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努力:日,在深圳举行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武强年画博物馆与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正式签订了《联合开发制作武强年画动漫片意向书》;为迎接奥运,朱仙镇的老艺人们专门创作了木刻版福娃年画;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以其无穷的魅力扩展了自身的载体,已经延伸辐射了陶瓷、纺织、纸制多种艺术形式,如餐具中的盆碗碟勺,屋内陈设的瓶罐器皿,以及围巾、手帕、扑克、风筝、书签、信封、明信片、邮票、年历、剪纸等,形成了7大类100多个品种,走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木版年画有一千年迷人的历史,只要我们全社会一起努力,保护传承,她也必将有比一千年更骄人的未来!&冯骥才对中国木版年画的未来充满信心,&五年前播下的种子,今天已经开始开花结果。中国木版年画已度过了自身发展的寒冬,春天还会远吗!&&&&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江晓雯)
夹江竹纸面临衰落危机
&&&& 始于唐代的夹江手工造竹纸,在绵延13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曾被钦定为皇室和科考用纸,深受书画大师青睐。2006年,夹江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文化部授予了夹江县&中国书画纸之乡&称号。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夹江竹纸正逐步走向衰落,如今甚至濒临失传。到底是什么令它难以发展?夹江竹纸出路何在?记者近日走进乐山市夹江县,试图找寻答案。  现状:现代槽户越来越少  杨占尧出身于夹江县马村乡金华村传承最久的造纸世家。杨家造纸已历经十代,杨占尧为第九代传人。&这几年槽户(手工造纸者)越来越少了,主要是赚不了多少钱。&谈到如今手工造纸业的发展,杨占尧十分惋惜:&近年来,为提高生产率,槽户纷纷改为蒸锅制浆,结果污染了环境。2004年,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夹江县政府把全县的造纸蒸锅搬到界牌镇青江村,实行集中制浆,统一治污,分户造纸。&杨占尧说,因为运输成本的增加,很多槽户便停产了。  困境:缺乏市场竞争力  &长期以来,夹江槽户们没有团结合作的精神,手工造纸也没有形成响亮的品牌,价格一再低落,失去了竞争优势。&槽户石荣生在山东济南销售书画纸多年,对此深有体会,&夹江纸业以小作坊为主,规模小,成本高、产量少缺乏市场竞争力。&石荣生说。  危机:传统工艺面临失传  &再过几十年,等我们都不能了,恐怕就没有人懂得手工造纸这门手艺了!&今年64岁的李贤焱曾经是夹江有名的槽户,如今,他却放弃了祖祖辈辈的手艺。&现在一刀(100张)纸只能卖四五十元,很多时候连成本都不够。&李贤焱所在的夹江县中兴镇也是竹纸产量较大的镇,而如今,镇上只有不到10户的槽户还在坚持生产。&手工造纸业成本高、出售难、价格低、花费时间,很多年轻人不喜欢这个传统的东西。&李贤焱无奈地说。  出路:争创中国名牌  恢复夹江竹纸昔日的辉煌是杨占尧多年的夙愿。 2006年,杨占尧投资20多万元,兴建了一个&造纸农家乐&,集餐饮、娱乐、参观、体验为一体。刚开始,这个农家乐吸引了不少游客,但随着夹江竹纸的衰落,农家乐的生意也淡了。  和杨占尧一样,还有许多槽户为传承竹纸传统工艺而努力着。那么,夹江竹纸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夹江书画纸同业商会会长宋秀莲表示,今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已经将发展夹江&中国书画纸之乡&列入协会工作计划,未来几年内,将帮助夹江书画纸争创中国名牌,或许只有这样,夹江竹纸才有机会再创辉煌。(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罗开珍)
那些非物质,那些流失的记忆
&&&& 2009年元宵节已经纳入人们的记忆。&&& 由于整个冬天一直燥热,没有雨水,好像整个冬天里的温度一直在零度上下徘徊,而阳光也一直照耀着大地,每天的日照时间也不比往年少而是更多,于是,我们在感受不一样的冬天的时候,也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日子。于是,我破天荒地去了一趟北京农业展览馆,去看元宵节的&非物质展览&,思考多多。&&& 实际上,在许多年前,今天被叫做&非物质&展览的元宵灯会包括的许多内容,都是我们小时候听说或者也许看过的那些民俗年节的内容。如像走高跷,猜灯谜,舞龙灯等,不过此次&非物质&展览将在都市里不常看见的那些在乡村里即将要消失的许多传统习俗,特别是传统技艺里保留的节目或者内容做了一些归总和集中――比如以前走街串巷的铁皮锡器制作,只有在原产地才可以保留原状态的木版雕版印刷,很古老的属于医药学的中医治疗办法、药方、药剂配制,药丸炮制,中药保存容器等。传统中行将消失的和不为年轻人所了解的那些神秘,那些传统,那些技艺,那些古老的文化都在展览会上展出。&&& 岁月就像一首歌&&& 那些曾经的记忆就像那些已经散失的过去,一片一片地撒落在某个记忆的角落。曾经为了写论文只身一人去贵州和云南,去采风,去搜集素材和第一手的内容。在惴惴不安的时间里,趁着年少轻狂的心情,兴致勃勃地踏上去往西南方向的列车,同车的乘客会因为我的年轻和气盛而对我有好言的劝诫,比如说安全问题,少数民族的语言沟通问题,比如去山区的交通问题等。而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和着那时的心情一路竟然毫发无损地安全归来。&&& 幸运的是那时候的人和事情都是那样地单纯,那样地透明――我一路快乐地去了大理、丽江、中甸,那时的年纪实在是勇敢而单纯地领略到了那时世界的辽阔和无穷大。也在那样的日子里驱散了在心里郁积的那些烦闷和忧愁――世界本来就是无穷变幻和无尽地向外拓展的,是身外的那个世界让我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阳光的灿烂,也是那次的西南之旅让我重新出发,开始对世界的向往。&&& 每一个人在走过一段日子后,总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过去曾经的岁月,也在某个历史的片段中,开始去回望过去的人生岁月,在不断地瞻望过去和未来中获得对世界的新知。&&& 历史总是在不断往复中前进&&& 岁月的歌在耳边响起,岁月的年轮不断地向外拓展,我们则在岁月的河流中不断地扮演历史的创造者――生活在延续,生命在流逝,我们在时代的车轮轰鸣声中感受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什么是值得记忆的那些美好?什么是曾经铭心刻骨的那些片段?什么又是曾经撼动人心的岁月?我们在越来越快速的生活节奏中漠视了生命的本来意义,也在时光的隧道里磨蚀了人生光华,是什么让我们想起从前、想起过往呢?是那些古老的记忆,那些曾经的岁月,那些已经深埋在记忆深处的值得回味的一段段碎片&&&&& 那些温暖的灯光,那些灯笼上的灯谜,那些彩色的纸片,那些曾经给孩童时的记忆添过色彩的,那些曾经给过我们温馨的那些片段和岁月,那些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在一起度过的日子,那些与老家,与记忆中已经消失的身影,与那些已经不再在现实中留存的日子有关联,是那些与发黄的照片联在一起的珍贵记忆,是那些不再可能拥有的曾经和过往了的。那些,是值得凭吊的日子,凭吊的岁月和值得书写的过去。&&& 在历史的长河中选择了忘却&&& 那些小桥流水的日子,那些青葱浪漫的岁月,那些有着石磨碾盘的乡村,那些曾经伴随我们童年的过去,还有那些我们逐渐淡忘的乡音,都已经沉睡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了。&&& 我们是否依然记得那些曾经的懵懂无知,那些与父母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还有那些年幼时候对世界的向往,我们是否依旧在岁月的长河中选择湮没或者选择忘却?&&& 元宵节的灯火,让我们想起的不是美味和辉煌的过去,而是已经流失的岁月时光,还有那些已经模糊的身影。那些远去的故事和人们,那些模糊的身影和消失的岁月,那些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传统,那些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历史――元宵节的意义和&非物质&希望人们留存的是那些感动过每一个人的民族精神和灵魂。伴随着故人的离世,伴随技艺的失传,伴随越来越多青年人对网络和时尚的追逐,传统和技艺,故事和传说,历史和典故,古老和岁月,已经变成了弥足珍贵的传奇和逐渐成为经典的那些记忆。&&& 如果说,我们回望过去是为了瞻望未来,那些&非物质&技艺展览给都市人们带来的是一种欲望都市里的精神延伸,也是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的生命颂扬。她让我们记忆过去,怀念岁月,也在对岁月的凭吊中实现对心灵的抚慰和慰藉,实现对历史的缅怀和怀念,也实现生者对过往人的祭奠――如果说肉体是可以消失的,那么精神伴随物化品类的留存而保有已故技艺传承人的精神的话,那么,岁月――这条河里流淌着的河水,那些斑斓的波光,那些值得歌咏的沉淀着的传说则就像汤汤河水,川流不息而往,流向遥远的未来。&&& 时间在向前走的同时,也落下了许多遗憾和往昔的温馨片段,让每个人在成长中忘却了许多,也同时提醒每个成年人在让岁月滑过时留存些值得书写的片段,让每个人心中留存下值得记忆的碎片。(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文:徐琛)
为什么非遗火了旅游 失了原真文化?
&&&& 如果说文化遗产糟粕论和价值虚无论者在保护非遗行动上表现出的是一种不重视、不作为,而单单偏重非遗商品价值的某些地方政府和商人又表现出某种乱作为。近年许多地方一味奉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少写进党委政府红头文件),在掠夺式旅游开发和过度产业化包装热中,部分非遗沦为功利性工具,其文化本体功能反被屏蔽。乱作为同不作为一样,都会给文化遗产事业永续发展埋下祸殃。&&& 半月谈记者 周清印 李怀岩 蔡玉高&&& 火了旅游,失了原真&&& 去年9月,贵州斥资3亿多元对世界最大苗寨――黔东南西江千户进行大动作改造,一时引起各界争议:是保护还是破坏?&&& 我国非遗富集的地方不少是贫困地区、偏远地区、民族地区,&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些地方生存压力大、发展冲动强,最直接的捷径是把大量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和民俗开发成旅游产品。遗憾的是,有不少为了急功近利迎合市场而变味变质,陷入过度商业化开发误区。&&& 以下做法在很多旅游区屡见不鲜,风潮甚猛:凡是唱得好的民歌手和舞蹈者都进了旅游区,成了关在笼中的金丝鸟,艺术与生活距离越来越远;一些时空跨度大的民族原生态歌舞和民间礼俗原本只允许出现在特定的节日或场合,却被集中在仿建的&民俗村寨&以互动体验供游客娱乐,变成了平淡而粗制滥造的商业秀;刻意制造假冒伪劣民俗,&伪民俗&取代真民俗(这在&婚姻&等习俗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游客上当后大呼&民俗也要打假&&&诸如此类对文化遗产肤浅的解读和滥用,已很难从根本上保护本已脆弱的非遗。&&& 辩证地看,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原非水火冰炭。将部分非遗保护和开发作为特色文化产业来运作,不仅可以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经济支撑,也能为非遗资源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但这是指合理利用,而不是一味非理性开发,以创造经济效益至上。事实上,当我们对非遗保护工作还没有做得很到位时,就将其盲目推向市场过度利用,等于把原生态非遗撕成碎片,各取所需,显然违背保护初衷。&&& 壮大了产业,丢失了核心&&& 半月记者调查发现,在非遗众多门类中,属于生产性非遗范畴的传统手工技艺相对最容易转化为生产力,从而走向市场,实现商品价值。但即使在此类非遗生产性方式保护问题上,许多专家也呼吁慎言产业化,以免使非遗发生变异,变得偏离其宗。著名民俗学者乌丙安称,许多地方领导一听&利用&很高兴,但何为&合理利用&,则很难界定,由于各个非遗项目的可生产属性不同,有的适合成规模开发,有的根本不适合。&&&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用产业化思维大规模开发生产性非遗的流行导向,南京艺术学院研究员、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发出预警:&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完全是两回事,产业化要求低成本、大批量生产,这和手工技艺的生产正好相悖。传统红木家具企业产量虽然低,但讲究质地精良、技艺精湛,一辈人用完了,下一辈人还能接着用。而且,产业要求有规模有标准,但文化要求个性、要求独特。如机器制作紫砂壶,每把壶都一样,那就失败了。&&&& 在南京云锦研究所,所长王宝林指着大花楼一架木织机对半月谈记者说:&中国三大名锦中,蜀锦、宋锦手工织造技艺大体可以被机器替代,但机器绝不是万能的,南京云锦以通经断纬、逐花异色独步,其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全靠个性化想象和灵活性操作,心到手到方能成就一幅幅形态各异、灿若云霞的云锦。我们之所以有信心拿木机妆花这一核心绝技申请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因为它巧夺天工,电脑等现代机器手段根本无从复制。&&&&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一直被誉为文化遗产的守望者,他现在痛心疾首的就是,当前很多地方对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多来自&长官意志&和开发商的商业策划,既没有专家组的参与和严格审定,也没有专家的文化智慧和科学眼光,甚至简单地与地方政绩和经济收益挂钩。即使有个别专家被请去出主意,最终也是官员拍板和开发商说了算。某些官员和开发商还理直气壮地认为,文化遗产被产业化了,赚到钱,就是得到了重视,起到了作用。冯骥才则反驳道,文化遗产一旦被产业化,就难免被按照商业规律解构和重组,经济潜力较大、能成为卖点的便被拉到前台,不能进入市场的那一部分则被搁置一旁,由此造成非遗被割裂与分化。古村落中的民族语言和民间文学(民间史诗、传说、故事、歌谣等)就是消失得最快的非遗。&&& 的确,对于非遗保护而言,产业化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则反成伤害。毕竟,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产业化包含以下要素:市场化的运作形式、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与资金有密切关系、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非遗毕竟是文化,是超越私有与利润的人类共有的精神意义。而要解决二者的矛盾,就需要建立起非遗市场化、产业化后的评估、监测、规范等管理机制与利润分配体系,在坚持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下积极寻求新时代背景下非遗的生存发展空间。&&& 秀出了政绩,割裂了文脉&&& 如果说以上保护非遗行动是打着旅游开发和产业化经营旗号,客观上对非遗造成了一种建设性破坏,那么,还有一种政府行为则是一种破坏性建设。首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08)》前不久出版,担任该书副主编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苏杨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长期以来,在&经济挂帅&的思想下,许多地方政府急功近利,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为旅游产业发展让路,而且常常为经济建设让路,作牺牲。&&& 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浪潮中,尤其是无约束的工程热、建筑热和房地产投机活动中,一些城市的决策者将一座座旧城摧残得面目全非,将一片片积淀丰富文化信息的历史街区夷为平地,造成传统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和城市记忆的消失。尽管国家对基本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有相关法律法规,但地方文化局和文物保护部门与城建、工业等强势部门相比,往往处于下风。&&& 最近在南京采访,记者听到市民热议29人上书叫板地方官、保卫老城南的新闻。梁白泉、叶兆言等29位南京本地文化人士联名上书《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告急》,信函反映:自今年年初以来,位于秦淮区、白下区的最后的金陵古城,却突然启动了规模空前的&危改&拆迁。据称,这次在金陵古城施行&危旧房改造&的主旨包括了&加快扩大内需&,&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南京楼市迎来重大利好&。29人痛陈:在安品街,以清代杨桂年故居为代表的多处文物单位惨遭拆除,用于房地产开发;在三山街,江苏酒家、张小泉刀剪店等多家著名老字号即将在&危改&中消失&&&&& 而在非遗点密集的一部分农村地区,新农村建设变成了片面的村庄改造和民房建设,文化村落被铲平,建成整齐划一的新楼(湖北的土家吊脚楼在新农村建设中就被大面积拆毁)。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群众文化馆副馆长张欣对半月谈记者痛陈:&有些县乡领导,热衷于搞安居工程,搞整村拆迁,传统特色村镇民居破坏严重。居之不存,附着其上的日常起居民俗习惯也随之消散,成了断线风筝。&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资华筠也提出,新农村发展战略应把文化保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非遗创造主体――广大农民在新的社会环境里快乐享有其传统文化成果。&&& 城乡破坏性建设开发热中,看似破坏的只是有形文物,其实同时把无形非遗也悄然葬送了。温家宝总理曾经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 遍观欧洲国家,不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发展旅游,都必须服从遗产的保护,文化是城市和旅游经济的灵魂。而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在保护原生态文化的同时,如何尊重当地群众追求现代生活的权利?在张扬精神活动崇高人文理想的同时,如何又不压抑领导干部追求物质利益和科学政绩的适度冲力?这的确两难。但是,正如有识之士所言,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遗产破坏的高危险期,尤其是在当下举国投资保增长、保民生的特殊时期,更需要端正我们的遗产价值观,确立科学保护观。作为中华文明根脉上最生动也最脆弱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经不起折腾了,容不得我们再肆无忌惮地刨根割脉了。把根留住,让脉永续!&&& 来源:半月谈
让非遗在“迈步走”中焕发青春
&&& 一个大原则在观点碰撞后成为共识&&&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已满足不了当下非遗保护的需求,只有使其中可能的部分进入现实&迈步走&,甚至与文化产业对接,才是最佳路径。进入9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在全国铺开,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的关注度再次升高。
&&&&&&&&&经过此前的两轮申报,我国已有1028个非遗项目、1488名代表性传承人列入国家级名录,显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非遗是中华民族无价的艺术宝藏。如何更好地保护这笔财富,让它们焕发青春、世代相传?这是各界始终关心的问题。在9月7日至8日召开的&中国 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国际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就此展开了深入探讨。一个大原则在观点碰撞后成为共识?D?D&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已满足不了当下非遗保护的需求,只有使其中可能的部分进入现实&迈步走&,甚至与文化产业对接,才是最佳路径。&&&&&&&&&&非遗不是死去的历史&?D?D博物馆和市场都要进
&&&&&&&&&&我们奉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但非遗不是死去的历史,不是放进博物馆保护起来就够了,它的非物质性决定了它是在历史中流传发展的,应当在生活土壤中恢复生命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郑长铃说。他认为,抢救保存是非遗保护初始阶段的首要任务,在文化空前繁荣、文化多样性日益显现的今天,传承与发展已成为新的时代命题。&&&&&&&&&郑长铃介绍了非遗的&生产性保护&?D?D通过生产销售等方式,将非遗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使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这一概念得到了广泛赞同。&&&&&&&&&既然能够生产流通,就具备了发展相关文化产业的可能性。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指出,产业化经营能够克服家庭作坊式生产的弊病,增加经济收益,壮大非遗的生命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荣启也表示,开发非遗文化产业既可实现非遗保护的造血功能,弥补保护资金的不足,也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使更多人参与其中,增加传承人数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刘藩归纳了利用非遗资源实施产业化的三种途径:将原生态的非遗项目搬上舞台;请受众参与表演、制作,亲身体验;吸纳非遗艺术元素二度创作,采用综合手段提高产品文化附加值。&&&&&&&&&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化可以成为某些非遗项目的发展模式,但非遗保护绝不能以产业化为导向&。郑长铃强调,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中心,而生产性保护是以保持非遗文化内涵为主旨,借助市场手段激活非遗内在生命力。因此,对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观点得到了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所长傅谨的呼应?D?D开发利用是有益探索,但&博物馆保护&同样不可偏废。&以戏剧为例,像京剧、越剧等剧种完全可以产业开发,但一些更古老或传播范围很小的剧种,应当像对待文物一样去保护。&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陈小申强调,对待非遗要有科学的态度,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实施严格的价值鉴定和评估,对于兼备文化价值和经济开发潜质的,走生产性保护之路;对于已经失去了生存环境的,应收入博物馆妥善保存。&&&&&&&&&李荣启补充,要避免混乱无序的损毁式开发?D?D&例如少林功夫,这是国家级保护项目,但现在很多商业项目都打出了少林的牌子,却传授些鱼龙混杂的武功,这种现象亟待规范。&&&&&&&&&&&传统和现代可以契合&?D?D保持和创新都要抓
&&&&&&&&&让非遗走进现实甚至走进市场,必须解决一个首要问题:是一成不变地忠实于原生态,还是跟随时代做必要的革新?郑长铃认为,两者均不可取其极,尊重非遗真实面貌固然是第一要义,但原生态也是随着历史演进而变化的。因此,&传统和现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契合。&&&&&&&&&&&考证历史就会发现,原生态的&原'是相对的,昨天是今天的&原',前天是昨天的&原'。&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魏力群以皮影戏为例说明:&民国之前影戏靠油灯照明,到了解放初逐渐使用电灯。皮影人的大小从开始的一尺发展到三尺,再到现在的各种尺寸,一直在变,所以适当改良是历史的选择。&&&&&&&&&&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则认为,尊重传统,其实质是尊重传统艺术的精髓与内核,而非拘泥于表面。&我们不该把传统文化永远留给过去的时代,而应把这种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的转化。&&&&&&&&&&以不失其本真为度,在原生态基础上进行延伸性创新,李荣启的观点颇具代表性。&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是个启示。它对原剧的舞美、唱本等都进行了创新,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提高了昆曲的热度。&李荣启说,这样的创新在现实中并不鲜见,比如山西剪纸、广西对歌,都由群众自发地创新形式、拓展内容,从而为古老艺术加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创新是发展之必需,那么如何创新,由谁创新?对此,傅谨感触颇深。他认为,有资格和权力决定创新的是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而非学者和官员。&专业知识和乡土现实是有距离的,所谓专业人士指导下的改造,很多时候是一种善良的破坏。&傅谨坦言,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对传统艺术做了大量整理工作,可很多地方的文化主管部门采集了民间原生态艺术后,进行了自以为是的加工和整理,失去了民间原有的东西。因此,对民间艺人的艺术判断要抱以尊敬之心,他们的探索在某种程度上更符合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比如民间戏曲班的乐队,有的开始加入西方大提琴。我开始很反感,可慢慢深入现实才明白,大提琴的加入是为了代替已经消失的一种民间低音乐器,从而再现原有的艺术效果。这就是艺术演进中自然发生的变化,是仅凭教条难以想象的。&傅谨说。&&&&&&&&&由此,傅谨呼吁,对待民间艺术,政府的态度应是&最大限度的支持,最小限度的干预&,支持主要体现在建立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体制,设立非遗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开发,作好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活在村里,活在老百姓心里,才能火下去&?D?D传播和扎根不偏废
&&&&&&&&&当一项传统技艺拥有&迈步走&的底气之后,如何借媒介传播为其助力,是当今信息时代值得研究的问题。李荣启指出,除了项目传承人自身的努力,政府应主导并协调各种社会力量加大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还拿少林武术来说,如果没有《少林寺》、李小龙、成龙电影的热映,中华武术的传承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陈小申说。范周则进一步提倡&传播式保护&,即创新传播手段和方式方法,影响受众,使非遗财富的魅力得到充分体认。他还把眼光投向世界,认为优秀的民间技艺应该加大&走出去&的力度,作为中华文化使者步入国际舞台。&&&&&&&&&&高雅艺术、时尚元素、西方文化&&随着信息闭塞时代的结束,人们可以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这是很多民间技艺发生变异的重要因素。&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薛艺兵等人则不无忧虑地看到,立体化传播是一柄双刃剑,既传扬了非遗技艺,也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非遗面貌。&&&&&&&&&对此,傅谨认为,我们的官员、学者和民间艺人应养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充分的自信和爱惜。也正是因此,土生土长的非遗技艺走出国门、惊艳世界固然可喜,但更值得期待的是,这些传统技艺能够重新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焦点,在乡村里、群众间热起来。&如果河北人都不喜欢评剧,其他地方人凭什么喜欢它?一种文化只有活在村里,活在老百姓心里,才能火下去。如果乡亲们仍然把会唱地方戏的人看成村庄的骄傲,如果老百姓热爱和继续自己的传统,那非遗才能有真正光明的前景。&贾磊磊也呼吁,不能把非遗的传承开发和当地人的生活隔离起来,非遗一定要在它萌芽的文化土壤上才能健康生存。因为,&我们要的不是一种专供学者讨论的文化,而是一个能够生根、开花、结果的文化&。
(来源:光明网)
佛山年画:守望春天
&&& &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在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用歌声唱出了&欢欢喜喜过个年&的美好愿望。在国人并不遥远的记忆里,门神年画曾是辞旧迎新的象征。但是如今在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要想寻觅年画的踪影,却需大费一番周折。  穿过充斥着水果摊和士多店的普君市场,再经过一个平价药店,走进一条古称&细巷&的更小的老街,仔细看,你会发现一间毫不起眼的店铺。在&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木版年画作坊&的黑色牌匾下,这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老屋,面积有三四十平方米,墙上挂的年画全是色彩艳丽的&秦叔宝&、&尉迟恭&、&福禄寿全&、&金钱童子&。  普君南路86号,这是佛山木版年画唯一传承人冯炳棠的家,也是佛山现存唯一的木版年画手工作坊―――冯氏世家。天气炎热,戴着眼镜的72岁老人冯炳棠擦了一下汗,继续俯身作画,旁边摆满水杯,和红、黄、橙、绿、金银几个颜料碗。很多颜料从碗的外侧流下来,把木质的破旧工作台染得斑斓起来。手机响了一声,儿子冯锦强迅速抓起、应答,脸上慢慢展开笑容。&一个大订单&,他简短地向父亲报告了这个好消息,又马上打电话召集工人来帮忙。  这样的场景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现在,由于这个片区拆迁,生意比之前少了七成。冯锦强自己开了一家进出口公司,做别的生意。&总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吧!&很快,他们将把冯氏世家木版年画的经营权转给广州的一家大学生开的公司。香港一家公司也想跟他们合作,问他们有没有兴趣到香港发展。冯锦强认为,如果能发展到境外,这种机会也不会放弃。他的QQ签名档也变成了:9月20日以后,有关木版年画业务就不要找我了!  现在,不管佛山木版年画是遇到新的危机还是新的转机,都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  佛山木版年画始于明代永乐年间,与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佛山木版年画在清末民初盛极一时,除了销往周边地区,还在东南亚、日本、欧美的华人社区落户,最高年产量达到800万套,店铺作坊多达200多家,从业者数千人,可谓&家家点染,户户丹青&。  那时年画的兴盛,和人们对年文化的崇尚有关。这种崇尚是一种复杂的敬畏之情。所谓复杂,就是自己都解释不清楚,索性就照着做,于是这样一代代沿袭下来。在民间传说中,&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隔365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人们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据说,大门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发展至后来,年画不再由凶神恶煞的门神独擅,花卉人物、鱼虫鸟兽尽皆入画,与其说是为了避邪,不如说是审美的需要,门楣装点一新,自然让人感到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长期致力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的著名学者冯骥才曾说过:&中国年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把生活尽量地理想化,使理想更多地生活化,它反映到了年画里面。年画的文化信息量很大,有大量的吉祥图案;有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传说;有大量的文化符号,这方面没有一种中国艺术可以和年画相比!&  《红楼梦》中对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的经纬度坐标范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