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派和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认知派学习理论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认知派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的先驱是格式塔学派。几乎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同时,在德国就出现了以韦特海墨为首的格式塔学派。该学派认为学习是一种顿悟,当个体面临一个问题时,会产生认知上的不平衡,这会促使个体努力去解决问题以求得新平衡,而问题解决是在对问题情景有了整体把握,并对其内在实质有所顿悟后才实现的。
认知派学习理论概述
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统治地位被认知心理学所代替,认知学习理论得到快速发展。其中,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等都有很大影响。
在环境与个体的关系上,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加工,取决于人的内部心理结构,是人根据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做出的选择。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赋予经验以意义,并对经验进行组织和再组织,从而修正或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认知学习理论要研究的是个体处理环境刺激时的内部心理过程。例如,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结构都不是环境直接内化的结果,而是环境与个体图式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内部的协调、创造而得到建构的,这是一个个体利用自己已有图式(即认知结构)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通过同化和顺应而达到与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在对知觉和思维、认知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应当通过指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智慧或认知生长;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他强调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种学习是通过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而进行的,其结果是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
对于课堂教学,认知学习理论强调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促使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同化和顺应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般原理,并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使认知结构获得发展。目前,认知学习理论更加强调激发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建构和发展当前的知识,例如,著名教育盖茨就曾经对教师们提供如下建议:如果有人问,“你是教数学的吗?”最恰当的回答是:“我不是教数学的,我是教学生学数学的。”
认知学习理论学习第一节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人物与实验
认知派学习理论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格式塔理论由韦特海默提出,由于柯勒和考夫卡的访美以及著作被译成英文,其学说逐步引起注意。】
【右图:韦特海默;柯勒】
认知派学习理论黑猩猩学习实验
【将香蕉挂在装黑猩猩的笼子上方,笼内有两个木箱,须将两个箱子叠在一起站在上面才可能够到香蕉。柯勒在实验中发现,在各种与之类似的情境中,黑猩猩并未表现出乱动、摸索等尝试与错误的行为,而是对情境进行观察,突然间就把问题解决了,表现出问题的顿悟。根据实验的结果,柯勒得出了动物学习是“顿悟”式学习的结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认知派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
学习并非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通过主动积极的组织作用形成与情境一致的新的完形。
认知派学习理论学习的结果
并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新的完形。
认知派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
不是简单的神经路的联系,而是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不是盲目地尝试错误,而是由于对情境顿悟而获得成功。【顿悟的原因:其一,由于学习情境的整体性与结构性;其二,脑本身具有组织的功能,能够填补缺口或缺陷】
认知派学习理论主要评价
认知派学习理论贡献
对桑代克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使认知派与联结派的区别明确化,并促进了学习理论的发展强调整体观和知觉经验的组织作用,关切知觉和认知的过程。
认知派学习理论局限
把学习完全归于有机体自身的组织活动,否认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把试误学习与顿悟学习完全对立起来,不符合人类学习的特点。
第二节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人物与实验
认知派学习理论托尔曼简介
【从行为主义出发,走向了认知主义。】
认知派学习理论实验一:位置学习实验
【白鼠有三条通向食物箱的途径,途径一最短,途径二次之,途径三最长。在准备实验中,让白鼠熟悉有三条途径可通向食物箱。当途径一北阻塞点甲阻塞时,白鼠就在途径二与途径三中选择较短的途径。但当途径二也被阻塞时,白鼠只好走途径三。因此在准备实验中,白鼠很可能已经熟悉这三条途径,并按一、二、三的次序作出选择。但是迷津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就是对实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途径一与二之间有一段通向目标的共同途径,最初,途径一的阻塞物是放在这一段共同途径的前端(甲),,白鼠从阻塞点(甲)向后奔向途径二。后来阻塞点移动远处,放在这段共同途径的后端(乙),这时白鼠是否倒退后,仍奔向途径二因而受阻呢?还是白鼠能“认知”途径二也被阻塞了呢?实验表明,白鼠能避开途径二,奔向距离最长而却是唯一可通的途经三。→认知地图而不是试误。】
认知派学习理论实验二:潜伏学习实验
【实验分为三组:一组不给食物组(无食物奖励组);二是每天给食物组(有食物奖励组);三组则开头10天不给食物,第11天开始才给食物(中途给食物奖励组)。实验结果是,第二组(给食物奖励组)的错误较第一组(无食物奖励组)快,而第三组在中途给食物时,错误便急速下降,与第二组每天给食物的成绩相近。】
认知派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认知派学习理论学习实质
学习不是简单的S—R的联结,而是S—O—R的过程,结果形成“认知地图”。(O代表有机体(Organism)的内部变化)
认知派学习理论学习结果
不是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情境的“认知地图”,它是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是情境整体的领悟。
认知派学习理论学习过程
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根据预期进行尝试,不断对周围环境进行认知,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即形成了整体的认知地图。
认知派学习理论学习规律
能力律:涉及学习者特性、能力倾向和性格特点,决定其能掌握的任务与情境类型。刺激律:涉及材料本身所固有的条件。材料的呈现方式的定律:包括呈现的频率、练习的分布和奖赏的运用等。
认知派学习理论主要评价
认知派学习理论贡献
把认知观点引入联结理论,改变了学习联结派将学习看成是盲目的、机械的观点。重视学习的中介变量,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创造性地设计了各种严密的实验,其研究范式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起到了先行作用。
认知派学习理论局限
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忽视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异。
第三节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人物与背景
认知派学习理论布鲁纳简介
【关心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问题,强调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这和在实验室里研究鸽子和白鼠的联结理论是相对立的。】
认知派学习理论理论渊源
与格式塔的关系【布鲁纳主要是用格式塔的研究范式来探讨学习问题并形成理论的,但主要探讨的是学生的学习。布用认知结构取代了完形的概念,后者概念比较模糊,前者则指的是科学知识的类别编码系统,该系统的构成是明确清晰的。】
知识的结构【人们是根据类别或分类系统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客观世界由大量不可辨别的物体、事件和人物组成,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时,创建分类方式,借此以简化认识过程,适应复杂的环境。一切知识都是按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起来的。】
认知派学习理论主要观点
认知派学习理论学习实质
学习者主动地进行加工活动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指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别”。
认知派学习理论学习结果
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即形成各学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
认知派学习理论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类目化(概括化)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这种类目化的活动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类目编码系统联系起来,不断形成或发展新的类目编码系统。【布鲁纳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按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起来的。具体的知识描绘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揭示较低级的规则,它常常受制于具体的对象和特殊的情境。只有当学生熟练掌握了许多具体知识,才有可能把它们重新组织起来构成较高层次的规则,形成一般编码系统,获得一般知识。】
认知派学习理论新知识学习的环节
【学习中同时发生的三个过程】
知识的获得【指个体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使用新输入的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理解新知识所描绘的事物或现象的意义,使之与已有的知识建立各种联系】
知识的转化【指对新知识进一步的分析和概括,用获得的新知识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构,运用外推、内推或转换的方法,获得超越给定信息的更多的信息,以适应新的任务。】
对知识的评价【指新知识的转化过程和结果的检阅和验证。】
认知派学习理论促进学习的条件
知识的呈现方式【三种理解知识的手段:①动作再现表象(借助动作进行思维的工具);②图象再现表象(以表象作为思维的工具);③符号再现表象(以符号,通常为语言符号作为思维的中介物)】
【对于不同年龄、知识背景的学生和不同学科性质的知识而言,以哪一种形式呈现知识会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知识的难易程度和正确性。】
学习的内在动机【定式:将新知识与以往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加以组织的积极的观念和相应的心理准备状态。】
【所有的学生几乎都具有学习新知识的内在愿望,这包括好奇心、成功感,以及人际交往中互惠的需要等。】
认知派学习理论学习的最佳方式:发现学习
内涵: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特点:①发生较早;②内容是无定论的实际材料;③过程复杂优点:①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培养学生直觉思维。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④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发现学习例证:布鲁纳根据儿童踩跷跷板的经验,设计了一个天平,让儿童调节砝码的数量和砝码离支点的距离,以此让儿童发现学习乘法的交换率,如3×6=6×3。他先让儿童动手,然后使用想象,最后用数字来表示。】
认知派学习理论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结构教学观
将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编写教材和设计课程的中心地位。【学科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内部规律。】
【理解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
①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内容。
②有助于学习内容的记忆。
③有助于迁移。
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⑤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
任何科目都能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编排教材的最佳方式是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呈现学科的基本结构,一方面便于儿童尽早学习学科的重要知识和基本结构;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形成的连续性、渐进性。】
认知派学习理论发现法教学模式
指导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发现规律、获得知识,形成发展认知结构。模式特点:①教学是围绕一个问题情境展开,不是围绕一个知识项目展开;②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③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最大优点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基本步骤:①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②让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③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材料和线索;④协助学生分析材料和证据,提出可能的假设帮助学生分析、判断;⑤协助、引导学生审查假设得出的结论。教师的任务:①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求知欲;③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有经验的联系;④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⑥启发学生进行对比。
认知派学习理论主要评价
认知派学习理论贡献
①注重将认知发展和学习的理论成果的实际应用,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基础。②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者的独立思考与内在动机、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与认知结构的形成,比联结派更能说明人类学习的特点。
认知派学习理论局限
①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知识学习活动的特殊性。②“任何科目……任何儿童”是不可能的。③发现法运用范围有限。④发现法耗时过多,不经济。⑤发现法适合用于小学和中学低年级学生
第四节接受—同化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人物与背景
认知派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简介
认知派学习理论理论背景
【针对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偏见而提出的,他认为布鲁纳的理论过分强调发现式、跳跃式学习,轻视知识的系统性、循序渐进性,最后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明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且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教学”。】
认知派学习理论主要观点
认知派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比接受学习多了一个“发现的阶段”,但发现学习不等同于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不等同于机械学习。【有意义vs.机械,接受vs.发现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
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实质性联系:指新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建立内在的联系,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联系。】
【非人为的联系: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表象建立的是符合人们所理解的逻辑关系上的联系,而不是一种任意附加上去的联系。】
【发现学习不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的理由:①发现学习耗时太多;②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发现而得;③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需发现来获取知识】
认知派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即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具体过程:①学生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即寻找一个同化点;②将新知识置入到认知结构的合适位置,并与原有观念建立相应的联系;③对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精细的分化;④在新知识与其他相应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观念体系,继而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发展。
认知派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结果
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奥苏贝尔所言的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头脑中已形成的,按层次组织起来的,能使新知识获得意义的概念系统。【学习内容的安排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先传授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和综合;二是要注意渐进性,即要使用最有效的方法安排学习内容的顺序,构成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
认知派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材料的逻辑意义是指学习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性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在新知识与已有适当观念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性。】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已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生知识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认知结构对有意义学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新旧知识间的可辨别性以及原有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认知派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表征学习:学会一些单个符号的意义或者学习它们代表什么,其心理机制是使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具体事物或观念间建立起等值的关系。【又称代表性学习。】
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包括概念的发现和概念的同化两种形式。【概念发现是低龄儿童学习概念的主要形式,它是从许多具体实例中概括而来的。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相应概念对新概念进行通话而得到新概念的意义,称概念同化。】
命题学习:学习以命题形式表达的观念的新意义。根据新旧命题之间的关系具体有三种类型学习:下位学习:新学习的知识是已有知识的下位知识,已有的概念或命题是上位的。【猫会爬树→邻居家的猫正在爬门前那棵树。】
上位学习:新学习的知识与已有知识间是一般对特殊的关系,新概念或命题是上位的,包摄性更广泛,概括水平更高。【胡萝卜、豌豆→蔬菜】
并列结合学习:新命题与已有命题之间不是下位关系,也不是上位关系,而是并列关系。【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
认知派学习理论教学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教学原则
逐渐分化原则:学生应该学习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然后逐渐学习概括水平较低、较具体的知识,对它加以分化。整合协调原则:指对认知结构的已有知识重新加以组合,通过类推、分析、比较、综合,明确新旧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使所学知识构成清晰、稳定、整合的知识体系。
认知派学习理论教学内容
每门学科的各个单元应按包摄性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每个单元内的知识点之间也最好按逐渐分化的方式编排。【前面单元对后面单元构成上位对下位的关系,为后面知识提供理想的固定点】
认知派学习理论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
内涵:先行组织者是指在教新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知识更抽象、概括和综合,并且能清楚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与新学习任务的联系。种类:一是说明性组织者,用于对新知识提供一个上位的类属者;二是比较性组织者,是对新旧观念的异同点进行比较。这类组织者在学习者对新知识不完全陌生时使用,目的为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类似的材料。
认知派学习理论主要评价
认知派学习理论贡献
立足教学实际,将认知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提出有意义学习理论。倡导逐步分化的演绎教学,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认知派学习理论局限
偏重知识掌握,忽视能力培养。教学思想不符合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没有给发现学习应有的重视。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行为学派和认知学派的区别和联系及启示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图文】认知学派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认知学派之
&&心理学经典流派---格式塔介绍
大小:622.59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探究美国学派与英国学派的区别
论文作者:佚名论文属性:短文 essay登出时间:编辑:lisa点击率:2539
论文字数:2000论文编号:org266449语种:中文论文 Chinese地区:中国价格:免费论文
摘要: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分别是美国学派和英国学派国际政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美国学派长期以来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占主导地位 ,而英国学派长期处于边缘地带。当前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 ,由于都强调社会规范、 文化和认同等因素 ,英国学派又重回学术争论的中心地位。   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 20世纪20年代,并且最早出现于英语国家,即英国和美国。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国家作为主要行为体或行为主体方面有相似的一面,但国际体系理论和国际社会理论作为两个学派的核心理论却有着极大的差别。美国学派长期以来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占主导地位,而英国学派长期处于边缘地带。当前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由于都强调社会规范、 文化和认同等因素,英国学派又重回学术争论的中心地位。&&& 一、 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 && 当前美国主流国际政治理论中有三种体系理论: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 基欧汉的新自由制度主义和温特的温和建构主义。这三种理论都强调国际体系层面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体系理论才能称得上国际政治理论。通常所说的国际体系,实质上就是国际政治体系,主要指的是由国家行为体组成的体系,尤其是那些以大国和支配大国为核心的、 由多边和双边国际条约与协议联系起来的主权国家体系。从内涵来看,主要是对总体权力结构的描写,强调国家行为尤其是大国的作用及其互动。体系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示出五个主要特点:整体性,层次性,联系性,稳定性,功能性。国际体系曾先后表现为帝国体系,如罗马帝国、英殖民帝国;势力范围体系,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集团;和平共处体系,如不结盟运动;无世界政府无国际组织的无政府主义体系;无世界政府而有国际组织的无序与有序并存的国际体系。&&&& 国际社会这个概念主要是由英国学派所创立的。赫德利•布尔在国际体系的基础上来定义国际社会。他认为,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有足够的交往,而且一个国家可以对其他国家的决策产生足够的影响,从而促成某种行为,那么国家体系或国际体系就出现了。赫德利•布尔以两个因素界定国际体系:第一,两个或以上国家间的经常性互动;第二,产生的结果能影响其行为。在国际体系中,如果一群国家意识到它们具有共同利益和价值观念,从而组成一个社会,也就是说,这些国家认为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受到一套共同规则的制约,而且它们一起构建共同的制度,那么国家社会或国际社会就出现了。国际社会共同的特征如下:它们都建立在一种共同文化或文明基础之上,或者是建立在共同文明的某些要素的基础之上。这些要素包括:共同的语言、 共同的认识论和世界观、 共同的宗教、 共同的道德观、 共同的审美观和艺术传统。&&&& 二、 理论渊源和方法论&&&& 在理论渊源方面,马丁 •怀特认为,在现代国家体系的历史中存在着三个相互竞争的思想传统:霍布斯主义或现实主义传统,它把国际政治视为战争状态;康德主义或世界主义传统,它认为有一个潜在的人类共同体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格老秀斯主义或国际主义传统,它认为国际政治产生于一个国际社会之中。美国学派几十年以来,现实主义思想占据国际关系研究的主导地位,体现出其理论渊源中的霍布斯主义传统。无政府的国际状态、 以权力界定利益、 以大国或支配大国界定国际体系结构等思想,把国际体系描述为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状态,即国家权力角逐的竞技场。在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国家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的而不受任何道义和法律规则的约束。在这种观点看来,道义和法律在一个自助体系的无政府状态中是不起作用的,而小心谨慎或权宜之计可能是限定或限制国家行为的惟一规则和原则。英国学派则完全体现出格老秀斯主义或国际主义传统。格老秀斯主义者是从国家社会或国际社会的角度来描述国际政治的。他们认为国家并不是像角斗士那样在一个竞技场里争斗,国家间的冲突要受到共同规则和共同制度的限制。但是他们又接受了霍布斯主义者的一个基本论点,即国际政治中的主要实体是国家或主权者。国际政治既不是利益在国家之间的完全对立,也不是完全的利益一致。 &&& 在方法论方面,美国学派的国际体系理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然科学方法论,尤其是体系论,他们主张用新的科学方法研究国际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有莫顿• 卡普兰、 戴唯•辛格、 卡尔 •多伊奇,其方法论有如下特点:第一,认为人类行为中存在可以认知的统一性;第二,这些可以认知的统一性能够够通过实证试验加以证实;第三,主张强化方法论,以获取和分析数据;第四,主张理论的细化和量化,更为实证取向;第五,主张把价值标准排除在研究过程之外,在研究中注重伦理评估的实证解释,认为非价值或价值中立的研究是可能的;第六,主张建立不同于应用性研究的基本理论或纯理论。与美国学派相比,英国学派具有明显的方法论立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英国学派的人文方法论,它与实证主义方法论相对。第二个方面是它的整体主义,它与个体主义方法论相对。当 20世纪 50年代行为主义方法论盛行时,于 1959年成立的英国国际治理委员会坚持传统主义以抵制发起于美国的行为主义革命。他们认为国际政治不同于自然科学,国际事件之间的联系不一定就是因果联系。在很多情况下国际关系只能阐述而不能说明,只能描述而不能预测。国际关系研究应该紧紧把握传统的历史研究、 个案研究、规范研究和释义学方法,应当采用历史学、 哲学和法学的视角。&&&&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理论渊源上,英国学派遵循格老秀斯传统而成理性主义,美国学派遵循霍布斯传统而趋于现实主义取向。英国学派注重秩序、 规范、制度和共同利益,而美国学派更为注重权力和自身利益。在方法论上,英国学派强调传统分析、 规范方法和历史分析,美国学派则强调比较分析、 实证方法和科学分析。英国学派不怎么重视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而美国学派对此则极为重视等等,这些都表现出两大学派极大的差异性。&&& 三、 秩序的维持与变革&&& 在国际政治中,秩序是人类事务中值得追求的或有价值的东西,也是世界政治中的一个焦点,因为秩序是实现其他价值的手段。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因为注重传统,所以也注重秩序的价值和对秩序的论述,主要依靠五大机制— — —均势、 国际法、 外交、 战争和大国安排来维持国际政治中的秩序和进行秩序变革。第一,均势。均势作为维持国际秩序的机制之一,其目标有二:即防止出现支配性大国;维持体系结构及国际政治行为体本身。均势有三个历史性的作用:一是国际体系的整体均势的存在,可以防止国际体系因为征服而演变成一个世界帝国;二是局部均势的存在,可以防止一个地区主导国家支配特定区域国家,从而维护这些国家的独立地位;三是整体均势和局部均势的存在,为国际秩序赖以生存的制度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第二,大国控制和战争。战争在对世界造成巨大破坏,对秩序构成巨大威胁的同时,却对国际秩序的维持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从国际社会看,战争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国际社会关注限制和遏制战争,把战争限制在国际社会自己所制定的秩序范围内;另一方面,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决定国际体系结构的基本因素,是国际社会需要加以利用以实现其目标的一个手段。此外,国际法和外交也在维持国际秩序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法把主权国家社会的观念视为人类政治组织的最高规范性原则,并且可以阐述国家以及国际社会其他行为体相互共处的基本规则和帮助动员国际社会行为体遵守国际社会的规则。外交是国家和其他世界政治实体之间通过官方代表并且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交往行为。外交在维持国际秩序中起着沟通、 谈判、 情报、最大限度地减少摩擦和象征的作用。 &&& 美国学派由于强调国家利益和国家权力,因而对均势更为注重。在国际体系理论者那里,把均势与国际秩序与稳定的关系转化为对国际政治“极性 ” 的研究。所谓的“ 极 ” ,是指特定历史时期内对全球性或地区性事务都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并能独立自主地对国际体系有效发挥塑造功能本由提供整理,提供,,,,,,相关核心关键词搜索。
共 1/2 页首页上一页1
Europe (24-hours)
china (24-hours)
在线客服团队
全天候24小时在线客服
微信公众订阅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为主义学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