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矿泉水销量销量急剧下降,原因是什么

康师傅净利暴跌_财经频道_中国青年网
&&&&8月30日,康师傅控股公布了2016年中期业绩报告。今年上半年,康师傅的收入及利润均出现了下滑。今年上半年,康师傅实现收入41.91亿美元,同比下滑13.94%;实现净利润9159万美元,同比下滑66.49%。更令人堪忧的是,第二季度康师傅营收同比下滑17.95%,净利润更是出现了暴跌87.13%的现象!
本周,一直稳居中国方便面市场销售量第一的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发布了2016年度第二季度财务报表。但据业内人士分析,这简直是康师傅控股集团交出的10年来最差的一份财报。原本曾凭借“快速方便”迅速赢得市场的方便面,如今却面临无人问津的惨淡局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方便面现在遭受市场“嫌弃”,微博的广大网友们纷纷留言发表自己看法,热门评论第一的网友便笑称:外卖是罪魁祸首。除此之外,也有网友表明自己对康师傅“地沟油”事件还是心有余悸。
康师傅2016年Q2净利同比大跌近9成 饮品市场占有率近腰斩
  康师傅控股2016年中期业绩报表显示,截至日,康师傅实现收益约41.91亿美元,同比下跌13.94%;毛利约13.26亿美元,同比下跌17.21%;毛利率下跌1.25%至31.64%;公司股东应占盈利6967.5万美元,同比减少64.75%;根据财报中公布的数据,扣除利息、税、折旧和摊销前的利润为2.06亿美元,同样远低于去年同期3.5亿美元的水平。而如果单看今年二季度业绩,销售额和净利润降幅最甚,分别下滑17.95%和87.13%。
  此外,财报中披露的信息显示,旗下的方便面、饮品、方便食品三大主业务销售额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方便面、饮品销量分别大降11.59%和21.06%。 饮品中,以包装水和稀释果汁饮料市场占有率来看,与13年Q2最高峰对比,均有大比例下滑。包装水及稀释果汁市场份额急剧缩水。
  如此大幅度的下跌,其实在之前已有苗头。据数据统计,康师傅近年来的利润都并不稳定。除2014年略有下降,营业额总体呈上升态势,但公司年度溢利却从6.13亿美元降到4.85亿美元,呈现“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康师傅净利连续多年下滑 分析称复苏之路崎岖
  在刚刚被香港 恒生指数 公司公布剔除出恒生指数成分股后,康师傅(00322,HK)可谓“祸不单行”,又爆出在今年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87%。今年上半年,康师傅饮料整体收益为25.35亿美元,占公司总收入的60.49%,较去年同期下跌14.4%。康师傅公司表示,饮料销售的下滑主要受通路降库存影响,业绩不尽理想,且未达到预期目标。
  年,康师傅的净利润连续四年下滑,从2012年的6.05亿美元下滑至2015年的2.81亿美元。伴随着净利润的下滑,公司股价也出现了大滑坡。康师傅股价从2011年8月的最高每股24.552港元下滑至了今年6月份的每股6.4港元(股价前复权处理),最多下跌了近七成。
  随着康师傅业绩、股价的下滑,香港恒生指数公司在本月12日公告指出,截至日恒生指数系列季度检讨结果,将康师傅剔除出恒生指数成分股,同时将瑞声科技(02018,HK)加进恒生指数成分股,恒生指数成分股仍固定为50只。此次变动于今年9月5日起生效。
外资品牌涌入 康师傅净利暴跌超六成
  在如今的方便面区域货架上,早已不是康师傅、统一两分天下的局面。8月31日,记者在市场上走访发现,不少超市都开始引入和售卖外资品牌的方便面产品。外资品牌的碗装、杯装方便面颇受欢迎,如日本日清及其旗下出前一丁、合味道,韩国农心、新加坡KOKA以及泰国Mama等。大卖场的方便面货品店促销员介绍,就市场而言,统一旗下汤达人杯装、盒装更受市场欢迎。
  记者注意到,与多数品牌推出不同系列、子品牌和包装等丰富产品线的做法不同,康师傅在市场上主要产品仍为同名品牌袋装和桶装方便面两种。
  据调查,目前在中高端超市及便利店内,杯面及盒装面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且与过去仅有少数品牌可选不同,世界各地多品牌多口味产品涌入市场,竞争激烈。一位在大型连锁超市负责方便面采购的工作人员透露,近两年来,为了提高卖场的商品品相及档次,有意多引入了一些进口及合资品牌商品,而如农心辛拉面等在过去还属于小众的方便面品牌,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始逐渐打开销路。 |||||||||||||||
大家都在找:
您的位置: --&
--& 康师傅销量逐渐下降,是何原因?
康师傅销量逐渐下降,是何原因?
康师傅(00322)股东应占溢利于2015年达2.56亿元(美元,下同),同比减少36%,比2014年所减的2%多减凡24个百分点之普,绩差之因。三大核心业务表现欠理想,其中(一)方便面营业额36.12亿元同比减少12.7%,比2014年的4.5%减幅多减8.3个百分点,并使分部溢利3.9亿元,同比减幅由上年1.4%多减17.8个百分点至19.2%,少销少赚的原因该为四季方便面升级提价。更为严重者,为(二)饮品业务的营业额52.43亿元,同比多减2.1个百分点和只是达到9.6%,唯是分部溢利9,397万元却大幅减少57.2%,远逊于2014年多赚11.1%至2.2亿元的表现,而其管理层解释此一板块业务受到(i)经营费用上升,(ii)闲置资产折旧、(iii)机器减值亏损和(iv)汇率出现波动等因素的困扰。由是还须留意的严重问题,为(三)资本开支大幅减少至4.77亿元,也许作为应对生产设施减值与折旧等压力,但(1)不投资新设施以取代旧有的,就业使折旧负担沉重,而(2)闲置资产则意味生产率不足。和(三)业绩报表的「已经或其后可能被重分类至损益帐中的汇兑亏损」,于2015年达2.36亿元,相对于2014年的1.01亿元多蚀1.35亿元或1.33倍,如列帐,绩更差。
最新市场行情
最新加入企业
最新供求信息
最新产品信息
最新原创新闻统一方便面与康师傅历年的销量对比与分析
方便面在中国已经是妇孺皆知,其市场占有率已近半壁江山;几年后,康师傅推出的茶饮料,又引领时代潮流,首开饮料市场“茶”之先河。据说,康师傅的缔造者魏氏兄弟两闯大陆,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是谁鼓起了他们再闯大陆的勇气,策划出“康师傅”而一炮走红?又是谁引领康师傅进入饮料市场,开创“茶”之新品?
今年5月,《商界名家》记者与亚洲管理大师白崇贤的一次交谈中,白大师首次袒露了他12年前在台湾为魏氏兄弟策划“康师傅”,尔后担任康师傅顾问又为其战胜竞争对手的全过程。他声称他就是康师傅的师傅……
两闯大陆的魏氏兄弟找到了我
那时,我在王永庆台塑集团旗下的台育企管顾问公司当董事长。康师傅还没有出世,康师傅的缔造者魏氏兄弟经营着从父亲魏德和手里接过来的“鼎新油坊”。1988年,大陆向开放,一直想将父亲的“鼎新油坊”做大做强的魏氏兄弟,推荐兄弟中的老么魏应行到大陆考察市场。魏应行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因为他家的企业是油坊,办企业的思路总离不开食用油,在考察中,他总是把眼睛盯着食用油市场。他发现大陆市场几乎全是散装油,上等食用油在大陆市场是个空白。于是,决定在大陆开发“顶新清香油”。
1989年,魏家与北京农工联合公司合资成立了北京顶好清油公司。
接着在中央电视台进行广告轰炸。然而因大陆的老百姓习惯了廉价的散装油,对十几块钱的瓶装“清香油”难以接受,使得魏氏的油品销售失败,接着,魏氏兄弟,又开始试推“康菜蛋酥卷”和一种,结果又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和瓶装油一样,高估市场。从1989年至1991年,魏应行从台湾带到大陆的1.5亿元台币,一大半都打了水漂,他不敢再往前走了,他准备打道回府。
那天,他在北京至深圳的火车上,肚子饿得咕咕叫,于是从旅行袋里掏出一包方便面充饥。这时好几个乘客问他:“这方便面在哪儿买的?”然后用一种好奇的目光盯着他手里的方便面。这一“问”一“盯”,使他脑子里灵光一闪:方便面有市场,为何不生产方便面呢?
回台后,魏应行把在列车上的“发现”,很快变成了现实,四兄弟开始改行做。当时,在台湾,方便面是统一集团的天下,而魏氏的企业小而无名,生产出来的方便面无人问津。怎么办呢?创业一败再败的魏氏兄弟,找到了我,向我讨教创业方略。我见四兄弟个个血气方刚,正是人生创业的最好年龄,于是,我很愿意帮“四兄弟”一把,便建议他们到大陆去闯。
魏应洲却摇着头说:“两次闯大陆,我们都失败了,我们想还是先从台湾做起。”
我问:“在台湾你们能做什么?”
四兄弟都望着无言可对。我告诉他们:“台湾的业已经有了味全和统一,水泥业有“台湾”,塑化业有台塑,金融保险业有国泰人寿,所有行业的市场几乎都被强势企业占领了,无论在台湾创办什么企业,其市场空间都是很有限的,再说,小河难养出大鱼,要做大,就得到大陆去发展,那里市场宽阔,起点是平等的。”他们听我这么一说,觉得有道理,但两次在大陆实践的失败,又使他们心有余悸。
我看出了四兄弟的心思,又继续对他们讲:“你们在大陆的失败不是创业本身的失败,也不是产品的失败,而是策划的失败。”我这里强调“策划”,是想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推销自己,又点醒处于企业迷雾中的魏氏兄弟。第一个目的达到了,魏氏兄弟是明白了企业失误的病根,在于没有策划好;第二个目的没有达到,几天之后,当魏氏兄弟决定挑选策划大师为顶新做策划方案时,并没有直接选择我,而是采取市场化,在台湾媒体上登出招标启事,征求“顶新方便面”进入大陆的策划方案,公开向社会竞标,我只能是竞标者之一。
我的方案一举“中标”
在接触魏氏兄弟之前,我已经为东南亚近500家企业进行过策划、咨询。我对这次竞争夺标非常自信,并认真地写好了“顶新”的策划方案。在策划方案里,首先对顶新进入大陆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我认为,顶新进入大陆已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天时——中国政府需要大量引进台资,并提供一些优惠政策,良好的政治气候,大大地降低了关系成本;地利——大陆生活水平在提高,而大陆生产的方便面包装简陋,食之无味,而顶新的方便面若能以大容量,精选调料和精美适用的包装进入大陆市场,加上台湾的产品对大陆人很有吸引力,势必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人和——就靠一口气,而兄弟四人“团结一心,共谋大业”所凝成的一股盛气容易取得突破性的成功。进行可行性分析后,我又对顶新的战略布置进行了设计:先在北方建立根据地(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市场大于南方)打开突破口,再通过京广线向南方挺进(由北方人来影响南方人的食品爱好),然后向东、西部辐射(由南、北方人爱吃方便面来使东、西部人产生从众心理也跟着吃),最后占领整个中国。在企业形象设计上,我强调产品命名最好避开“顶新”,因为“顶新”在台湾没有名气,也不要用“顶益”,“顶益”在大陆遭遇两次失败。应该用一个通俗易记的与老百姓接近的名称,因为方便面是大众产品,名称也应该大众化。后来他们用了“康师傅”做产品名,其理由是:大陆北方老百姓喜欢把一些比自己水平高的人都叫师傅;在南方的工商企业,一般称年纪大的人叫师傅,是一种“尊称”。
既通俗又专业还能受人尊敬。每个师傅都有姓,姓什么呢?最后他们用了健康的“康”字,因为“顶新”的方便面不含防腐剂和人工色素,以此塑造“讲究健康美味的健康食品专家”形象,随着,词也呼之欲出:“香喷喷,好吃看得见。”
经过绩效比较,魏氏兄弟觉得我的策划方案确实棋高一着,最后决定选择我的策划方案。
康师傅在大陆一炮打响
1991年,天津科技开发区招商,魏氏兄弟带着我的策划方案来到大陆,将北京的顶好清油公司转移到天津开发区,注册了顶益食品公司,开始转向生产“康师傅方便面”,这次,魏氏兄弟几乎把所有的家当都押进去生产适合大陆消费者口味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从此,中国的方便面提高了一个档次。
“康师傅”上市后,接着进行广告轰炸,广告画面一改过去用真人做广告的老套套,别出心裁地采用一个比较易记忆的厨师模样的动画人物做广告。当“康师傅”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一出现,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很快掀起一股抢购狂潮,这股狂潮又很快传染了批发商,一度出现顶益门前排长队、批发商提着一袋袋现金来订货的场面。于是,顶益利用批发商的预,很快购进一批国外先进设备扩大生产,以此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招聘员工快速培训,仅一年之内在天津上了三条生产线,迅速占领北方市场。
就在康师傅投放大陆市场的第15天,统一也跟踪康师傅来到大陆投放统一方便面。在台湾财大气粗又处于方便面霸主地位的“统一”举起“降价”的武器,对康师傅进行阻击,将与康师傅同样包装、同样内容、同样价格(3元一包)的统一方便面,降为2.8元一包,与康师傅竞争。
统一降了价,康师傅降不降价?魏应洲又找我商量。我的回答是:“不能降价!”魏应洲问我:“为什么不能降价?”我说:“康师傅是第一品牌,如果学统一降价,你的消费者就会找你退钱,因为他吃了很多3元一包的康师傅,现在降成2.5元,或降成2.7元,他就觉得以前吃亏了。降价,这不是第一名牌的人应该做的事。再说,拼价格,康师傅不是统一的对手,统一是老品牌,资金雄厚,生产规模大,康师傅若在价格上与统一抗衡,无疑是以卵击石。”
“那怎么办?”魏应洲非常着急地望着我。我斩钉截铁地说:“一点不能降价,反倒要升价!统一卖2.8元,我康师傅要卖3.2元。原价3元和2.8元太接近,应该把它拉开一个档次,升到3.2元,这样消费者心里会想,好就是好,不好的才会降价,卖不出去才会降价,康师傅不仅不降,反而还在升价,康师傅就比统一好。”
我建议他们把“康师傅”的价格抬高后,对市场又进行了调查,我发现当时大陆只能卖两种方便面,一种是的“高价面”,在机场饭店有售,价高难推广,另一种是低价袋装方便面,口味差。为满足大陆另一部分贪便宜的消费者,我又建议魏氏兄弟推出一种简易的纸包装方便面,售价1.8元。你2.8元,我1.8元,比你还便宜,这样消费者要吃便宜的,有1.8元,要吃贵一点的,有3.2元,另外,我还建议魏氏兄弟推出一种5元钱的牛肉面。高、中、低三个档次的康师傅同时打进市场。由此,统一阻击康师傅的结果是,康师傅不但没有萎缩后退,而且市场占有率更大了。事后,不少商家的老总问我:“白教授,你帮康师傅反击统一成功,采取的是什么战术?”我说:“这叫‘商品价格的有效组合。’其原理是:如果产品价格都是高价位,就失去了低价位的顾客,如果都是低价位,就失去了高价位的顾客,只有高、中、低三种价位有效组合,才能赢得众多顾客。”
康师傅价格的有效组合成功,我把它看成是局部的成功,因为产品的运输渠道不畅,也会影响销售额的增长。
当时康师傅在大陆的都设在北方,产品要往南推进,运输是关键。为此,我又为康师傅献出一策——搭配术。我建议魏氏兄弟与铁路局合作,为铁路局提供500个车皮,这500个车皮由顶益来制作,**交给铁路局挂靠。康师傅方便面就摆在这500个车皮里,这个车次挂5个车皮,那个车次挂10个车皮,这样,就可顺利地将康师傅分销到大陆的东南西北各省市,然后,通知各地经销商来提货。如车皮到了武汉站,康师傅就通知武汉站的经销商来提货。提货的方式,我建议他们采取配销系统,这个配销系统也就是产品组合销售,比如康师傅今天最畅销的是牛肉面,于是,一箱牛肉面一箱其它的方便面。如果经销商只要牛肉方便面,不要其它的方便面,那么一箱牛肉面贴价50元。
这种“搭配术”的实质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目的并不是硬性推销滞销产品,而是做做幌子而已。我了解经销商的心理,你越是求他买,他越是不买,你越是不卖给他,他越是想买。应用我的搭配术,康师傅在经销过程中不仅营业额在加大,而且利润也在加大。也就是说,康师傅还没有卖到终端消费者手里的时候,顶益已经从经销商手里赚了一大笔。
我的策划终于有了好的回报。只花了两年时间,康师傅就在大陆市场打开了缺口,并在完成了三条生产线,巩固了康师傅在北方的根据地,也是康师傅挺进大陆的第一个根据地。第一个根据地的成熟,为迅速扩大战果,打下了强实的基础,于是,我立即建议魏氏兄弟在大起点上完成战略部署,将“康师傅”在天津的成功模式向全国铺开,建立若干个根据地。魏氏兄弟采纳了我的建议,1993又在广州成立了第二家生产基地,形成一北一南的战略格局。不久,又在杭州和重庆建起了两家康师傅方便面生产基地,随后,在武汉也发展了一家康师傅方便面生产基地。这样,东西南北中五个根据地就在全国形成了。为了方便整体上的配送,魏氏兄弟甚至考虑到了每500公里设一个方便面生产基地,到1996年生产基地已在全国发展到10个,发展到110条,每年销售额近百亿元。
为康师傅指引第二战场
有了钱怎么办?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仅要会挣钱,而且还要会用钱。康师傅在大陆实现扩大后,手里很快集聚了一笔巨资。于是,我又帮助魏氏兄弟玩起了资本游戏——国际化运转。我建议魏氏兄弟杀回台湾——用康师傅在大陆赚的钱收购台湾的味全。味全是台湾食品业的龙头老大,以前康师傅在味全的眼中是瞧不上眼的小老弟,现在小老弟在大陆发了财,变成了大哥大,而味全却日渐衰落。味全听说魏氏兄弟要收购它,便狮子大开口,要价“300亿(台币)”,康师傅一甩手就是“300亿”。其实,我建议康师傅杀回台湾收购味全是算过账的,这“300亿”对大陆的康师傅不但没有任何损失,而且还有更大的利益可得。因为,康师傅把味全买了之后,处理他的房地产,就可得300亿,这块地皮在台北市区办厂没有太高的值价,当房地产卖掉还是值钱的。卖掉之后,再把300亿拿到大陆,买其它的厂房,投资饮料业进行康师傅的品牌延伸——打造顶新第二艘航母,300亿就可以增涨到3000亿。
1996年“康师傅”推出柠檬茶和菊花茶。年又推出冰红茶、绿茶和乌龙茶。2002年又推出“鲜的每日C”果汁饮品。如今“康师傅”饮品已处于中国包装茶饮料市场的领导地位,包装茶的销量及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分别达50.6%和52.3%,成为饮料业的领跑者。
康师傅的成功,我是为它做了些策划,现在回想起来,那只是一种思路,真正使康师傅走向成功的还是魏氏兄弟自己。“兵法”的价值不在于拥有,而在于应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抱歉,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或已删除!若您在东方财富网遇到不便,或者希望我们能为您做出更多的功能及改进,欢迎随时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我们将根据您的需求,不断完善。康师傅的困局是消费升级下的大溃败
作者: 商业洞察来源: 商业洞察 11:57:40
据联合早报网报道,顶新集团1月2日证实,经董事会决议,台湾康师傅公司自日解散。至于解散的原因,顶新集团公共事务室副总贾先德表示,台湾康师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过去业务仅是进口生产设备,并出租给味全委托生产,2015年爆发油品事件后,台湾已不再生产销售康师傅方便面,因此,基本上已无任何实质营运业务。但顶新集团方面表示,这对聚焦大陆市场的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的营运及财务没有任何重大影响。同时,贾先德指出,台湾康师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与母公司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在台湾挂牌上市的存托凭证“康师傅-DR”无关,不影响挂牌。据悉,台湾康师傅将于3日在报纸上刊登清算公告。财信传媒董事长谢金河去年9月初曾表示,康师傅从90年代以来,一直以泡面及包装水为主,每年获利都在4亿美元以上;但随着中国大陆方便面市场渐趋成熟,包装水又竞争激烈,毛利率逐年滑落。加上魏家涉入食安风暴,台湾的味全深陷亏损中,现在康师傅业绩每况愈下,魏家压力将增大。他表示,过去台资食品大厂康师傅、中国旺旺、统一中控是三雄鼎立;现在,面对来自中国大陆本土光明、伊利、蒙牛及中国粮油集团的竞争,台资企业的挑战也加大了。另外据台媒报道,顶新集团有关产业年爆发“黑心油”事件后,台湾民间自发进行“灭顶行动”,顶新旗下事业受到影响。五年左右控股市值蒸发近900亿对于吃过康师傅方便面的人来说,二十四年,康师傅贯穿了不止一代人的成长记忆。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康师傅的前世今生,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康师傅公司),总部设于上海市,主要在中国从事生产和销售方便面、饮品、糕饼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的经营。大家都说康师傅是日本企业,事实上也是如此。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于1996年2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巿。目前最大股东为顶新(开曼群岛)控股有限公司,占有股份达33.27%,其次是日本食品株式会社,占股33.18%,最大个人股东为康师傅品牌创始人魏应州,持股0.4%,剩余33.15%的股份由公众持有。2011年,处于鼎盛时期的康师傅控股总市值一度超过1400亿元港币;但《财经啸侃》特约、独家撰稿人五谷君注意到,截止日收市,康师傅控股总市值约为528.5亿港币。也就是说,在五年时间左右,康师傅控股总市值已经蒸发接近900亿港币。另外,11月29日,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即康师傅控股(00322.HK)在联交所发布了2016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截止日止9个月,收益约为69.13亿美元,同比下滑9.44%,缩水额度约为7.2098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49.7亿元;本公司股东应占溢利约为2.12505亿美元,相较于2015年同期3.41934亿美元,跌幅高达37.85%。但从2014年其业绩衰退算起,众多难题仍未解决——在方便面领域,如何在行业增速下滑的时期,扭转颓势获得增长;而在饮品领域,则是如何加强其产品的创新能力。“你有多久没吃方便面了?”当媒体抛出这个问题之后,不少读者在网络上留言到“的确好久没吃了!”据媒体报道,在网络外卖崛起、消费升级共同作用下,方便面正慢慢从主流食品成为边缘化的补充性食品,昔日辉煌正在渐行渐远。即使方便面巨无霸也未能“独善其身”。实际上,整个方便面行业都在衰退中。早前,贝恩公司与凯度消费者指数在发布的《中国购物者报告》中指出,2015年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的销售额增速只有3.5%,为5年来的最低点。报告指出,针对蓝领工人的产品受到冲击最大,以销量来衡量,方便面销售下降12.5%。业绩难题在方便面领域,康师傅仍然坐着头把交椅,但销量已回到4年前。在饮料市场,群雄竞逐中,康师傅仍有不错的地位。但其整体业绩自2011年夏季达到巅峰时刻以后,从2014年开始连续下滑。2015年实现营业额91亿美元,下滑11个。其中,方便面实现收益36亿美元,较2014年下降13%;饮品创造52亿美元销售,下滑近10个百分点。2016年前三个季度,康师傅控股实现营业额69.13亿美元,相较2015年下滑9.44%。集团净利润3.12亿美元,下滑32%。在产品层面,方便面、饮品、方便食品的销售额,分别约为25亿、42亿、0.98亿和0.72亿美元,相较于2015年同期,分别下滑12%、8.%、5%。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康师傅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解释称,今年受到棕榈油价格上升的影响,方便面短期升级压力,以及为加大品牌建设提高广告投入导致方便面的业绩有所下滑。在康师傅的方便面中,容器面和高价袋对其营收的贡献面分别位居第一第二,容器面占比45%以上,高价袋面占比近4成。在饮料中,茶饮占比常居40%左右,其次是碳酸饮料,水和果汁位列三四,贡献接近。康师傅方面的资料显示,无论是从销量上看,还是销售额看,康师傅在方便面领域的市场占有都遥遥领先,分别在40%以上和50%以上,比第二名高出两三成。按康师傅方面数据,其在饮品领域,其中茶饮市场(含奶茶和不含奶茶),都位列第一,比第二名高出二三十个百分点。在包装水和果汁市场,康师傅并没有领先优势,这两块领域呈混战状态。对于2015年的业绩,据媒体报道,在康师傅控股方面看来,2015年整体表现低于预期,主要原因来自方便面因产品升级提价,期间通路观望造成期内销售下跌;即饮茶因整体市场不佳,虽市占未下跌,但销量下降,导致产能利用率欠佳;包装水因中价位水市场扩大,未及时掌握而造成市占下跌;资产利用率活化之达成亦未如预期所导致。「 跨界混战 」康师傅业绩下滑背后,既有行业整体面临的难题,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在消费升级的大潮中,食品饮料经历着盛衰的更替。便捷、易于长期储藏的方便面,曾几何时是白领、学生的宵夜甚至正餐,火车上的主食。但在“消费升级”口号下,人们对健康的意识越来越重,方便面也多次被称为“不健康”的食品。消费动力削弱。这是康师傅和统一,整个方便面行业共同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即便曾经打出“非油炸更健康”口号的五谷道场方便面如今也命途多舛,几经易手。当康师傅和统一在泡面、饮料上争得你死我活时,跨界入侵早已悄然打响。外卖异军突起,连锁便利店快餐后起而秀于林。2010年左右开始活跃的外卖业务在去年市场规模达到442.4亿元,在外卖抢食的同时,连锁便利店也在方便食品中玩出了更符合消费升级的花样。各大便利店都有稍作加热,便可食用的便当,甚至还有快餐,如7-11。这些便利店快餐也蚕食掉了一些方便面的市场。除了跨界对手“打劫”,消费群体也在发生变化。对于方便面的第一消费军,业界存在两种说法,一说是都市白领和学生,一说是农民工。罗兰贝格合伙人胡子聪认为后者占比更多。业界曾有梳理,将方便面销量曲线与民工人口流动曲线做比较,发现二者都在2012年出现了明显的拐点。而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虽比上年增加352万人,但增长速度仅为1.3%,这是继2012年以来农民工增速连续第四年回落。公开资料显示,方便面的销量在2007年达到巅峰(498亿包),2012年后下滑。2015年,整个方便面行业出现了12.5%的下降。这已是方便面连续五年出现衰退迹象。业界一直将康师傅和统一放在一起比较,双方也视对方为最强竞争对手,双方在行业内的市场占比也此消彼长。2016年中报显示,今年,康师傅的方便面销量尽管仍是第一,销量却回到了4年前,占比42%左右。康师傅的“劲敌”统一却逆势上涨,业务上涨近10%,市场占比提升至20%。康师傅称,饮料领域,茶饮上(不含奶茶),康师傅下滑,统一上涨,含奶茶正好相反。不过统一将奶茶单列称其市场占有达71%。在包装水市场,康师傅则自14年下跌,排第三。果汁市场,康师傅称其位列第二,统一则称自己继续保持第二。破局困顿面对下滑之态,康师傅、统一等纷纷应战,追随消费升级的健康潮流,转战高端市场。2015年,康师傅推出多款价位在五六元带的产品。2月,“珍料多”和汤大师全新上市,一桶单价在6元左右,康师傅称,这两款产品分别定向学生、白领、中高收入群体。而8年前开始研发的爱鲜大餐的一桶单价也在6元左右。今年康师傅又推出了黑白胡椒面,袋面的单价在2.6元左右。康师傅方面称,其在今年3月份销量突破百万。康师傅告诉本报,其研发一直“以大众需求为导向”,既有运用全新技术、工艺对现有品类产品的优化升级和口味延伸,又有针对细分市场和消费者的全新产品、品类推出。比如近一两年推出的黑白胡椒、爱鲜大餐、汤大师、浓浓柠檬茶、常温乳酸菌、香葱脆饼等新品、也最大限度满足了不同消费族群对品质和营养的更高需求。尽管康师傅不断尝试迎合消费者口味,但消费者似乎并不完全买账。对于康师傅的窘境,《糖烟酒周刊》副总编辑、食品版主编梁剑的一席话或许可以窥见重要原因。梁剑评论称,康师傅出现了“品牌下沉”。“例如,在十几年前康师傅的冰红茶,我们认为是一款价在3块钱的高档饮品。而现在成为了一款低档的产品,年轻的消费者不太愿意选择。”梁剑说。与之相呼应的是,三十年来中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数十倍,方面便饮料价格增长仅为数倍。尽管在营销上,康师傅也一直试图紧抓年轻消费者。但在产品本身上,业界一直都有康师傅创新乏力的评价。梁剑称,如果大品牌没有随着消费升级和消费品年轻化趋势进行相应的延展,实际上企业是在被动的下沉。曾经比别家贵、被捧为“奢侈美食”的康师傅方便面,在更贵的日韩泰越等“舶来品”泡面面前价格不再称得上高端。在饮料领域,消费升级同样是重要话题。在饮品领域,尼尔森报告显示,消费者对健康和安全的诉求不断提升。尼尔森调查显示,2015年中国的饮料市场呈现稳定的小幅增长,相较于2014年增幅接近1%。其中果汁增长了4.7%。然而,康师傅的果汁板块却出现下滑。按其口径,近5年来,大多数时期,康师傅的果汁产品占市场比重屈居第二。除了原来的巨头统一外,新贵有味全等。从竞争结果看,康师傅的泡面和饮料品类繁多,销量靠前仍然是其经典款,如红烧牛肉面、老坛酸菜面、茉莉清(蜜)茶、冰红茶等。从1992年研发生产出第一包方便面开始已经过去二十四年,康师傅显然尝试过无数种可能,但前进的路并没有变得更轻松,不知道何时康师傅能给出一个新的惊喜。康师傅控股方面曾表示,要为追求高端化与品质化产品的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产品的选择,但现在来看,消费者似乎并不十分买账。中国品牌研究院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指出,方便面市场衰退原因与市场变化和品牌自身产品的更迭息息相关。“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注重健康食品。方便面给人固有的不健康、没营养的印象,使其需求下降。而网络订餐平台的兴起,从渠道上对方便面形成替代,挤占了部分需求。”朱丹蓬指出,高铁占比提升、网络外卖崛起、农民工群体消费升级等客观因素的变化,让方便面的品类属性已经从主流食品成为边缘化的补充性食品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和朋友圈
电商服务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师傅泡面销量情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