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CEO是怎么dnf强化垫子赚钱2017的

2018老板们如何多赚钱?易酒批CEO王朝成告诉你挣钱秘诀!
转眼,新的一年已经拉开帷幕,老板们想好了2018年的宏图展望了吗?
没想好的老板也不用着急,终端君带你看看那些大佬们是怎么规划的!
以下按姓名字母顺序排列
安立欣 格上财富 董事长
2017:精进
用一个词总结2017,我选的是:精进。佛学的一个词,指的是不要贪图安逸停留在原地不动,而是要努力向善向上。这一年,我个人在精进,格上在精进,同时代的伟大公司(腾讯、阿里、美团、头条...)也都在精进,我们的国家也在精进。
2018:在田在渊,进无咎也。
陈 琪 美丽联合集团 CEO
2017:飞龙乘云
出自战国·韩·韩非《韩非子·难势》:“飞龙乘云,腾蛇游雾……夫有云雾之势而能乘游之者,龙蛇之材美之也。”创业者沉下心来打磨自己的产品,厚积薄发,持续创新,才能在风口到来的时候乘风而起。
2018:初心衡常
谷 风 随手科技 创始人&CEO
2017:冲浪
拥抱政策变化,顺势而为,服务用户。
2018: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大量多维度的数据之上的金融AI将会帮到更多人利用好金融的力量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高 瑒 锐锢商城 创始人&CEO
2017: 修为
2017年是锐锢积累修为的一年,是锐锢全面提升产品体系,流通体系,团队体系的一年。这样的修为让锐锢能够在接下去的道路上飞得更高,走的更踏实。在锐锢看来,只有坚固的底盘才能翻山越岭,披荆斩棘。从行业角度,产业互联网将再一次被市场的聚光灯照亮。如果想在舞台上一展风采,就必须承接产业原有存在的所有职能,而且更加高效。
2018:期待锐锢能够在市场上一路昂扬。
林恩民 INK银客集团
联合创始人兼总裁
2017:新时代
十九大后中国政治跨入不同以往的新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发生转折,各类新型业态开始爆发,无论是IoT、AI、VR,还是数字货币,科技世界也在用新的方式重新定义新时代下的生活和文明。银客集团的所有业务都紧随“新时代”脚步,渴望在“新时代”下为用户创造使用价值,为社会创造商业价值。
2018:所有银客人的期待就是“为未来而生”,创造价值,不枉此生。
李 想 车和家 创始人&CEO
2017:效率
很多人都问我,你们新的造车企业相比传统汽车有什么优势?我说,任何认为自己在供应链成本以及经验上有优势的,都是自欺欺人的。我们唯一的优势就是效率。效率弥补经验的不足。传统企业迭代1次,我们迭代10次。效率弥补供应链成本的不足。传统企业卖一辆车需要20个点,我们必须做到5个点以内,改变商业效率。把供应链的成本不足补回去,还能在产品上投入更多成本,增强竞争力和附加值。效率,先有效率的意识,才能真正运用技术创业和业务创新来提升效率。
2018:看的越远,走的就越有信心。
汪静波 诺亚财富
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
2017:禅定
“禅定”,是在坚持做好事情的过程中保持定力。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行业,本质上是一场“马拉松”。过去,参与者的鱼龙混杂让整个行业的“合规”和“牌照”成本变得越来越高,而排除诱惑和构建核心能力需要一双“禅定的眼睛”,探寻事物的本质。
2018:精进。“精进”,是用持续精确的努力撬动更大的可能性。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断点、突变、不连续性、不确定性意味着所有的行业都要被重新定义。“精进”意味着我们要突破,保持燃烧的心和专注眼前的道路。
王朝成 易酒批 创始人&CEO
2017:沉淀价值
经历前两年高速扩张,2017年保持良性增长同时,沉淀模式,强化客户价值,为更大爆发做好准备。
年将是快消产业互联网深度突破的一年,互联网对线下渠道的革新将会达成共识,细分龙头大量出现,产业互联网公司开始凤凰涅槃。
王 鹏 居理新房 创始人&CEO
2017:破与立
所有没能打败你的东西,都将使你变得更加强大。面对3月的调控,居理凭借成熟的数据系统和服务模式,以及强大的团队执行力,积极应对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严峻环境,在接下来的4-12月借势完成全国8个城市的布局,实现每月至少20%的增长。
2018:大环境都是好的,所以我们更要加油,为满足人类的居住理想而奋斗。在居理跑的房产电商赛道,有两个已经确定的趋势:
1、互联网、数据技术和传统产业开始进行深度结合,年,各种新兴服务型电商快速崛起。之前传统电商无法切入的房、车等大宗耐用品交易领域看到了明显成效,2018这个趋势将会继续。不仅是在租房和二手车领域,在新车、新房和二手房领域都会陆续诞生优秀的服务型电商
2、房产市场在进行的结构性调整明年将看到成效。经历了年的土地供应和打击泡沫,2018年土地将陆续开工入市,同时被“误伤”和“观望”的刚性需求也会逐步释放。接下来应该是一个相对长期稳定的,释放出更多供给和需求的市场,房产交易的平台价值也会继续提升。
王 兴 美团点评 CEO
2017:多浪叠加
历史的进程从来都是多浪叠加,科技创新、制度变革、全球化、人口趋势等力量交织在一起。过去几十年多股力量碰巧长期同向,这是不可多得的时代红利,但也让人容易麻醉自己。2016年我初提「下半场」时已有这方面思考,2017年过去,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多浪叠加已经越来越呈现出多股力量不同步了。这对各行各业会带来不同影响,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多数人会觉得世界变得更加复杂。这或许才是她的本来面貌。
2018:元旦只是一条人为设定的线,世界并不会单纯因为跨过了这条人造的线而突然有什么本质不同。过去未去,未来已来。世界潮流在继续,多浪叠加会更明显。我唯一想提醒的是,别简单的把多浪叠加理解为 xy 轴上几条波峰波谷周期不同的曲线。世界比那还更复杂。考虑到未来一两年可能出现的黑天鹅事件,或许我们应该想象突然冒出来一条 z 轴,从那上面涌过来一个大浪……
夏 锎 Zenjoy 创始人&CEO
2017:方兴未艾
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是大历史的一部分,而不只是短暂的风口。大历史刚刚开始。
2018:会有更多的船队出海远航。百舸争流,我们拭目以待。
叶海涛资产360 创始人&CEO
2017:跃迁
即量子力学体系状态发生跳跃式变化的过程;2017年,我在大家的支持下吸收大量的能量发生了跃迁,团队在大量的人才引入和业务打磨中发生了跃迁,资产360在市场的不断积累和迸发中发生了跃迁,整个行业也在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发生了跃迁。大量的跃迁意味着之后巨大的能量变化。
2018:激发态。通过跃迁进入到更高能级的激发态,更加高能,更加活跃。资产360在让不良资产处置变得简单这条路上走到更高的形态,和行业带来更完善更高能的服务。
严 强 磁金融 创始人&CEO
2017年,沉闷、沉重的创业环境,强迫自己沉着、沉淀,砥砺前行。受政策影响,全年痛快做业务的只有一半时间,仿佛被捆住手脚,产能受到限制,距离自定的目标差距明显,情绪上难免沉重,最后两月监管政策雷霆之势,使得整个金融创业的氛围显得沉闷紧张。风云变幻,创业不易,唯有沉着冷静,见招拆招,也迫使自己修炼内功,一年下来,方向更清晰,坚持小微泛供应链,坚持普惠,坚持合规经营,让磁金融变得更轻、更有科技感,沉淀更深,核心竞争力更强。
2018:靴子落地,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沿着普惠金融和科技金融的大道,矢志不移。
杨兴运壹米滴答 董事长兼总裁
2017:蝶变
2017年是壹米滴答务实前行,夯实基础的一年;是公司完成全国网络全覆盖、收入规模进入行业前五后货量复合增长远超同行的一年;是公司由轻运营平台向轻重结合运营平台过渡的一年;是公司信息化建设再度升级投入并收获运营效率提升的一年;是公司受资本市场肯定,连续获得三次融资的一年;是公司实现从0到1的蜕变成长的一年。
2018:未来物流市场将是更加重产品、重品质、重信息化的竞争市场。2018年壹米滴答将在进一步深耕网络、孵化新业务的同时,聚焦于产品升级、运营品质升级及末端服务升级,秉承 “让物流更智能,让连接更高效”的企业使命,为实现 “客户首选的、基于物流的综合服务平台”这一远大愿景而砥砺奋进、壹路向前!
左 晖 链家集团 董事长
2017:在线化
虽然有很多新的概念,但今天真正影响商业的还是几乎所有垂直领域中的人、物、场景的在线化,在线化本身也在提升线下的界面。
2018:房地产行业本身存在的两个基础逻辑在发生根本变化,一是市场化,二是周转和流通。未来是去XXX化,去也不全去,去到一个中间态。对中间态的定量描述是未来战略的基础洞察。
周亚辉 昆仑万维集团
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禅行,忘记时间和空间。在创业的路上禅行,才能有一个好的心态。在投资路上禅行,才能打破成见,拥抱变化。
2018:继续不好也不坏。
张一鸣 今日头条 创始人&CEO
2017:Reflection
Reflection,这个词是专业术语。在物理上指光的反射,在编程语言上,是说允许运行中的程序可以得到自身状态的信息。用来描述人,有反省的意思。我觉得Reflection对个体保持清醒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经常把主体和客体换位来思考,把ego缩小,看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了了分明,如如不动,是Reflection好的境界。
2018:持续探索全球化。
赵振洪 百布 创始人&CEO
2017:破土而出
这个词是形容植物顶出泥土而发芽生长。这一年,对于我个人,对于百布,都是冲破压力成长起来的一年。当世界给草籽重压时,它总会用自己的方法破土而出。
2018:茁壮成长,欣欣向荣。
周子敬 以太资本 创始人&CEO
2017:协同
公司内部业务增加之后,不同业务之间该如何协同,对于属性不同的团队,如何组织,对外的品牌形象如何协调,出现了很多新的挑战。这个过程也学习理解了组织如何搭建,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什么事情内部做,什么事情外部做等等。
2018:要快一些,也要稳一些。
文章来源:源码资本(微信号:sourcecodecapital)
【丨丨丨丨丨丨】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网络114走向全面创新,引领下一代互联网模式,所有创新均拥有国家知识产权,请勿模仿!
>>>罗辑思维 CEO 脱不花:内容不赚钱是运营者的问题罗辑思维 CEO 脱不花:内容不赚钱是运营者的问题
《李翔商业内参》订阅数过 8 万了。这个在“得到” app 上定价 199 元的付费内容栏目,以三人之力,创造了 1600 万的营收。
记者出身、历任《财经天下》周刊的主编、《时尚先生》执行主编以及《经济观察报》主笔等职,李翔长期浸染在一个“互联网免费论”盛行的媒体圈里,这个圈子的共识是:指望读者为自己写的东西掏钱,不太可能。
一个由华尔街日报离职记者创办的付费产品改变了他的想法。今年 1 月份,李翔去了一趟硅谷,看到了这个名叫 The Information 的内容产品――一年订阅费 400 美元。李翔把 The Information 的链接发给罗振宇后,罗振宇说,这就是我想要你做的。
几个月后,《李翔商业内参》成为“得到”上的第一个付费订阅专栏。不久后,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等专栏相继上线。
自此,从 2012 年起在视频网站上说书、在微信里卖月饼卖图书的罗辑思维,推翻了之前做的所有事情,走上了一条内容创业的路子。
“得到”只是这个内容创业的一个缩影:从早年的盛大文学,到近几年兴起的 MOOC 在线教育,再到微信打赏的初步试水、到模式相对成熟的分答和知乎 Live,个人所拥有的无形的知识和技能,正在成为一种随时转化成知识商品,进行市场化的直接交易。
为什么内容突然赚钱了?用户究竟是为内容付费还是为人买单?媒体商业的未来究竟是平台化还是中心化?李翔、吴晓波凭什么能够营收 1000 万?在接受爱范儿的专访时,脱不花――罗辑思维背后的运营者分享了她的看法。
罗辑思维 CEO 李天田,江湖人称“脱不花妹妹”
爱范儿:罗辑思维为什么要做“得到”?
脱不花: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两件事:一是有价值的内容能不能直接收费。罗辑思维做过类似的事情,收会员费,其实是类似打赏的模式――因为每次收费的时候,我们会告诉用户会员没有特权。你不付费也没关系,因为都是免费的。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获得了不错的会员收入,这让我们觉得相同的内容在不同人的眼中的价值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用户各自定价的。既然类似打赏的模式走得通,我们能不能直接让内容收费?
第二是罗辑思维在微信公众号做到了第四季,外界都认为是罗胖的个人魅力,但我们觉得是他掌握了一套内容生产的方法,如果这套方法能成为方法论的话,理论上其他人也能。
所以我们想趟的第二条路就是内容生产的方法论能否复制。
爱范儿:“得到”和专栏作家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能不能理解是直播方和网红的关系。
脱不花:我们不是在培养网红。不是说任何一个大学生,根据这套方法论就能成为一个内容生产者。你真的不能是个“素人”,前提一定是你在某个领域内容上具备非常强的专业能力。
我们扮演的角色比较像是内容生产者的“运营合伙人”。
很多内容生产者有非常好的内容积淀,但在两方面他们会遇到一些问题:第一,他们没有足够地了解用户,第二,不少传统知识分子可能缺少一点产品化的能力,包括商品化、定价、交付。
爱范儿:运营合伙人是不是类似经纪人?
脱不花:不是。因为我们不为他们的个人身价服务,我经营的不是某一个人,而只对他这个产品负责。经纪人的思路是把人的单位时间经营得更好,比如如果我要捧李翔这个人,我就应该想他的演讲费用是不是应该更高。
但对于“得到”,我们经营《李翔商业内参》,他出去演讲肯定不能收费啊,因为他要演讲搞地推啊(笑)。
爱范儿:你刚才讲到内容方法论,也讲到运营合伙人,究竟是内容还是运营?能不能具体讲讲这个产品的诞生过程?
脱不花:都有。内容你无法割裂它的交付形态,一个好的微博内容可能在微信上毫无影响力,反之亦然。这跟个人声誉没有关系,主要是内容生产方式要适应介质的变化。
没有一个内容生产者是带着现成的产品来到“得到”上的。比如李翔之前在行业里最有号召力的其实是他的特稿、专访,但在《李翔商业内参》里,目前为止没有一篇特稿。
当他切换到得到这样一个介质上来,需要用户付费、高频更新,就得和我们一起打磨,究竟什么样的内容更能够实现这样的产品交付。
所以我们要去说服他们,因为其实很多内容生产者不愿意做付费内容,他们认为内容赚不到钱,他们会担心如果不能盈利会否影响自己的声誉。
说服李翔创业,我们就花了差不多半年多的时间。
爱范儿:内容生产者在犹豫什么?怎样的契机让他们加入了你们?
脱不花:之前并没有成熟的内容付费形态――即便是每天收费 5 毛钱,也没有这样的交付方式。即便是微信公众号的打赏大家也知道比例是怎样的。
一月份的时候,李翔去了一趟美国,他看到了 The Infomation 的影响力,这个模式启发了他,就把这个模式发给罗振宇看了下,这正好是罗振宇想要的。
我觉得我们这些内容合作者都特别可爱,他们面对用户都有一种尊敬的诚惶诚恐和焦虑,非常担心内容对用户没有价值。我们就跟做心理治疗似的,告诉他们有价值有价值。
爱范儿:罗辑思维早期的时候,提出一种“社群”的概念,事实上也成为一种不错的生财之道。到了“得到”这个平台上,回过头你们怎么看社群?
脱不花:大家不是无缘无故走到一起的,大家能够连接在一起,是因为你提供了一种内容服务,受益这个内容服务的一部分人愿意彼此认识。
比较典型的是《雪枫音乐会》这个产品,他们刚刚在国家大剧院包了一个 1300 人场的古典音乐会演出,你说它是不是个社群?我觉得是,因为他团结了 5 万个古典音乐爱好者。
社群不是你想把很多人攒到一块,很多人喜欢拉群,这个不叫社群。
爱范儿:今年内容付费其实离媒体内容更远,更靠近出版教育的属性,这点在得到这个产品上体现尤为明显。教育或者类似教育的信息咨询服务是不是更容易赚?
脱不花:我觉得媒体模式被广告养坏了。最最传统的媒体也收钱啊,杂志得一本本买啊,有线电视也要付费啊。你说“得到”像教育出版,因为出版这套收费模式走了好几百年了,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
其实内容收费突然成为一个话题,我是很奇怪的:内容不是一直在收费吗?文学网站、音乐、视频,我们总觉得用户不愿意付钱,其实是运营者的问题。
我们公司的媒体基因挺强的,罗振宇也是媒体人出身,但我们一直在努力“克服”这一点。因为传媒往往会纠结在过程上――这文章嗨不嗨?但是嗨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教育和出版更在乎交付――用户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能不能通过考试?
教育出版,没有广告赞助商,它所有的钱都来自读者、学员本身,所以用户不买账,商业逻辑就不成立。但是对于媒体,读者不买账,商业逻辑上短时间也可以成立。
所以我们不能有侥幸心理,书是一本本卖的。
爱范儿:这一波知识经济模式中,受众究竟是在为人付钱,还是在为知识埋单?如果是前者,是不是让学习变成了一种追求仪式感的粉丝行为?很多人不屑于这种学习形式。
脱不花:我不太关心理论上的问题,我只关心内容有没有价值,用户认不认。知识领域最大的问题在于用户并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这跟电商还不一样,你不可能通过海量搜索去完成系统化学习这个事。
在日常实践当中,你学什么或者对一个领域产生的兴趣,很可能是因为你旁边有个人――我认你这个人,追随这个人,视其为标杆,试图通过学习超越这个人。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海量知识时代,用人做导游是一个相对有效的方式。
爱范儿:尽管借鉴了出版的模式,但“得到”的形式还不太像电子出版,书可以系统地阐释我的思维想法,而得到更偏向一种阶段性的成果,会不会让学习变得非常碎片化?
脱不花:摸着良心说,多少书是值得体系化的?大量的内容是没必要出书的,但是因为你要集结成册,书这种形式决定了你必须写够 20 万字,这已经是出版业一个公开的秘密了。
另一个问题是,传统出版周期的太长,从你动笔决定要写一本书,到这本书送达用户手里,这个链条太长。
也就是说,作者永远无法实时地给读者思想传播――但今年这个时代,知识变化非常非常快,昨天讲的东西可能今天已经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大部分内容都要求老师尽可能做到的日更新。
第二个方面就是我真的不希望“得到”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生的概念,而是双方成为一个成长共同体。
所以在得到上,我们希望去做两种知识,一种是存量知识――这在过去以出版为主要的形式。而以人为主的知识主要是解决增量知识问题――这个世界里面的变化不断发生,大量知识根本来不及写成书,但它已经发生了,那我们要做的就是第一时间同步给你,至于几个星期后它被证伪了,那我们更新给你就好了。
爱范儿:类似《李翔商业内参》这种内容订阅的形式离教育比较远,离媒体内容比较近,但他们都火了,羡煞一群靠软文过活的自媒体人。与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相比,他们有什么特别的?
脱不花:目前的经验来看,适合付费订阅的内容大概有这么三类:
一、它提供了一种谈资,比如《李翔商业内参》其实做的就是增量知识,每天它的每条消息都会标注它的作用,比如适合开会时引用、适合成为谈资、适合在实践中学习,而且是一种高级谈资。
二、它需要能实际解决一个问题,比如《五分钟商学院》。
三、它要能提供一种陪伴,比如《雪枫音乐会》。
爱范儿:你现在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脱不花:我觉得其实我现在最担心的不是谁进来,而是谁都不进来。
真的,如果这个跑道上跑的公司非常少,这就说明这不是条跑道,这是最可怕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隔壁的分答、知乎和喜马拉雅都在做这些收费内容,我都特别高兴:诶,都是聪明人对吧,他们都在往这条路上走,就说明有点可能是条赛道了。
爱范儿:你说到像分答、喜马拉雅,其实付费内容只是他们平台业务中的一部分,你说“得到”不是一个平台,那是不是意味着内容创业很难做大做强?你们预计这个市场有多大?
脱不花:“得到”不是一个开放平台。平台的逻辑是把平台铺开,任何内容生产者可以在线申请资质,自己准备产品,就可以上线卖东西了,这就是淘宝早期的逻辑。
我一直跟团队讲:内容生产是一个特别重的活,它跟上一波互联网创业不一样。轻来轻走的打法在这个领域不太能成。现在跟老师开发产品,我一个运营标准就是,这个产品够不够重。一个重产品,模仿者是很难超越的。
“得到”目前仍然是一个非常封闭的系统。我们会评估市场需求,做一个内容产品的列表,然后去主动邀请最优秀的老师。
至于市场有多大我们没想过。但我知道中国出版业是 650 亿的市场规模(不包括电影改编等周边),培训业大概是 1000 多亿的市场规模。
我觉得像李翔、吴晓波这样的产品会进一步发展,至少部分替代中国传统出版的市场。现在他们最大的营收也才 1000 多万,所以的跑道还特别长。
爱范儿:内容付费的生意,最终是不是还会回到“中心化”生产这条路上,成为少数人的营生?
脱不花:是不是“中心化”生产我不知道,但是我坚信只有头部精品内容才有付费价值。
因为内容产品消耗的不仅仅是用户的金钱,更要消耗用户的时间,同样的时间,只有消费最佳内容,用户利益才最大化。所以,内容产品是真正的“产消合一”,内容生产者交付的只是产品的一部分价值,用户的消费过程和时间投入,才完成价值创造的闭环。
来源:爱范儿为什么CEO买股 跟了就赚钱?
  下一次如果看到哪家公司的CEO买入其公司的,跟着CEO买股,赢面可能是非常大的。
  上周,联合大陆(UAL buysell)的CEO Osr noz宣布他已经买入了价值约100万的公司股票,而近几天这家公司的股票一直在下跌,似乎这不是很好的例子。但在2月份,摩根大通()的CEO Jamie Dimon买入了价值2600万美元的公司股票,从那时到现在,JPM涨了20%。
  根据分析,如果投资者跟着公司的CEO 买入了股票,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的。
  而因为CEO们一直都在购买公司的股票,所以有很多可以分析的数据。在很多时候随着CEO买入公司股票,随后都会有一定幅度的上涨。
  根据来自所发布于Openinsider.com的数据,从2003年至今,已经有至少200位不同的CEO买入了至少100万美元的公司股票。排除了那些Penny 后,以及其他不寻常的股票买入,剩下公司的股票的都会上涨。
  这种CEO买股票的效果,一般可以持续6个月,但在第一周效果最明显,很多情况下第一周的收益要高于接下来的25周,所以如果及时跟进,收益将更佳。
  如果放宽CEO的购入股票的规模,包括了25万美元以上的CEO股票买入后,从2003年至今则已经有800多这样的桉例。每个桉例基本上都是,第一周大涨,随后的6个月都有一定程度的上涨。
  一般的心理认为,CEO是内部人士,要是股价偏低,他们就会出手买入并持有,因为他们对公司的前途有信心,所以他们不会觉得有风险。而这是一般投资者所不具有的。
  欧洲有研究者研究了CEO已经持有了5%以上的公司股票,然后在买入公司股票的桉例,因为这些CEO不是职业经理人,他们通常是公司的创始人或者大股东。研究者发现,这些公司的年度回报要比同等风险条件下的类似公司好5.7%。
  在现实世界里,跟着CEO买股的可能不是那麽容易复制,因为普通投资者很可能未能及时获得消息,而错过了最为关键的第一周,而随后的25周的表现则没有那麽令人兴奋。
  但大公司的CEO买入公司股票都是大新闻,短期都能使公司股票获得一定的。
关键词阅读:
责任编辑:史文瑞&RF13549
机会早知道
已有&0&条评论
个股净流入
个股净流出
证券名称最新价格涨跌幅净流入金额(万)
77.654.35%6.273.29%92948.7233.5310.01%83937.1314.204.80%70781.29
<span class="mh-title"
style="color: #小时点击排行
目标涨幅最大
目标股票池
股票简称投资评级最新价目标价
买入25.5232.00买入8.0511.80买入54.1461.00买入21.1024.4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刷强烈之痕迹赚钱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