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根增大sci影响因子查询是厂家直销吗

湖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_甜梦文库
湖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湖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姓名:丁亮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产业经济学 指导教师:易法海;冯中朝
华中农业人学2008届硕Ij学位论文:湖北省农民收入增K的土要I大J素分析摘要中共中央“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没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增收是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面临的最重要和最艰巨的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湖北省作为一个中部 农业大省,农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增收困难,如何确实有效地增加 农民收入是湖北省当务之急。研究影响湖北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对提高农民收入 水平、优化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业经济等具有现实意义,进而可以快速推进湖北新农村建设和在中部率先崛起。 本项目研究从农民收入增长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视角,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 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湖北农民收入增长与社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关系程度,并对这种关系加以定性描述,说明其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促进湖北农民增收的途径与战略性措施。本项目将客观环境因素纳入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系统,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因素的贡献进行排序,然后再对主要贡献因素和主要障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这一分析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拓 宽农民收入增长研究的思路,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所得研究结论符合湖北实际 情况,对现有研究成果的一个补充和完善。 文章一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导占。该部分主要论述了本项目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阐述了理论基础和国内研究动态,说明本文研究的内容、思路及方法,并提出本文的创新点 与不足。 第二部分:对湖北农民收入水平及构成的变动分析。对农民收入水平进行纵向 和横向比较分析,并对农民收入结构进行详细的动态分析,作为本项目探讨影响农 民收入增长因素的基础。 第三部分:影响湖北农民收入增长因素的主成分分析。对按照可量化和资料可 搜集原则收集的各类主要因素,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测算各因素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度,并按大小进行排序。第四部分:对影响湖北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深入分析。选择排在前三 位的促进农民增收的贡献因素做进一步详细分析,得到重要结论。第五部分:对影响湖北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瓶颈冈素深入分析。解释农业贸易 条件和农业开放度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方向与基本假设不一致的原因,并结合湖北实际情况分析各瓶颈因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影响。 摘要第六部分:结论与建议。针对文章的第三、四、五部分的研究,得出影响湖北农民收入增长主要因素的相关结论,并结合实际情况,从调整农村农业结构、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引导农业投资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湖北;农民增收;因素;主成分回归分析 AbstractTheEleventhFive―yearPlan’SOutlineforChinese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 definitely refersto build the new socialistic country,which of themostnnportancelShow to try to increase farmers’income.Increasing farmers’income isourpresently and will be for the futur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work forcountryandParty,and meanwhile is theimportantaway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ofcount张agricultureand farmersin China.Ascentral agricultural province,the average level offarmers’income in Hubei is lower than the country’s average level.It is difficuIt forfarmers there to increase income.Now,how to effectively increasef.amerS’incomeisanurgentaffair in Hubei.The studyon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creasingfarmers,incomeinHubei is meaningful and helpful to improv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country ofincomelevel off-amers,optimizeCanspeed theand agriculture,enhanceSOthe general productive abilityagriculture,develop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on,what’more,it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ountry and make Hubei grow up first in Centre China.The connection of farmers’incom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combinative method of theoretical quantitative analysisas anan91eof vievnanalysis and connectiveenlpirical analysis,andqualitative analysis,weighs thedegree between meincreasing of farmers’income relation,and explains its and measuresandthe social andenvironmentalfactors.describes theobjective inevitability.On thisbasic,it discusses the approachesof improving farmers’income inenvironmental factors intopnncipalHubei.This paper bringsobjectivethe factortosystemof influencingfarmers’income,applies thethe order ofcomponent analysisarrange the contribution of factors inmagnitude,and then analyses the main contributive Thisand obstructivefactors at len酣h.analytical method helpsto widen the research idea and enrich theresearch觚it.Theto the presentconclusion accords with the fact of researches.Hubei,andisacomplementandrefomThis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The firstsix chapters: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purpose andpart:Foreword.This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expatiates basic theories and domestic resea】-Ch trend. illuminates the primary content shortage.and methods,and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on and The second part:The dynamic analysisonthe level and structure of farmers’income.It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income level lengthways and breadthwise,and makesdynamicanalysisonthe structure of income,which isasthe base of discussing theinfluential factorsonfarmers’income.onThethird part: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to increase.According to sorts ofthe factors of influencingfarmers’income paper collectsthe measurable and collectable principle,thisdifferentprimary factors,uses the regression model of principal the degree of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every factor,andcomponent analysisto calculateorders them from big to small.Thefourthpart:Thefurther analysisonthe main contributive factors of influencinganalyze further,and makefarmers’income.Weimportant conclusions.choosethe front three factors toThefifth part:The further analysis paper explains theonthe main suppressive factors of influencingwhy the functions of agricultural tradefarmers’income.Theconditionreasonandagricultural open degree is opposite to the basic hypothesis,and furtheronanalyzesthe suppressive factorshow to influence farmers’income.The sixthpart:Thestructureconclusionsonand suggestions.From thethird,fourth and fifth suggestions aboutparts,we get relative conclusionsthe influentialcountryfactors,and makeadjustingtheoftheandagriculture,advancingtheruralcapitalindustrialization andurbanization,leading the and SOagricultural investment andhumaninvestment in ruralareason.according to the fact of Hubei Province.KeyWords:HubeiProvince;the increasing of farmers’income;factors;theRegression model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lV 华中农业人学2008届颂I:学位论文:湖北省农民收入增K的土要|太l素分析图表目录图l―l本文分析框架……………………………………………………………………lO 图2.1 图4.1 图4.2 图4.3 湖北历年农民纯收入水平及年增长率………………………………………一12脉冲响应函数曲线………………………………………………………………26 1978.2005年湖北三次产业比重变化趋势……………………………………30 1986.2005年湖北农村各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民纯收入增长率比较图………36图44湖北农民纯收入与人力资本投资增长率变化趋势图………………………..39 图5―1 图5.2 湖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农产品收购价格增长趋势图……………………一49 湖北农业出口分别占总出口和农业GDP比重的变化趋势…………………50图5―3湖北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收入差距趋势图…………………………………一52表2.1 表2―2 表3.1 表3.2 表3―3 表3-4 表4.1 表4-2 表4.3 表4.4 表4.5 表4.6 表4.7 表4.8 表4.9 表4.10 表4.1l 表年12 表4.13 表4.14 表4.15湖北农民纯收入差距统计………………………………………………………1 3 湖北历年农民纯收入构成及增长贡献变化…………………………………..15 相关系数矩阵…………………………………………………………………..1 8 参数估计及其假设检验结果…………………………………………………..1 9 主成分统计信息……………………………………………………………………l 9 因子负荷矩阵…………………………………………………………………一20 部分年份湖北城镇化水平……………………………………………………….221978.2005年全国、湖北、浙江省农村工业化水平统计情况………………23单位根检验结果…………………………………………………………………25 ALnlNC和ALnURB的方差分解表…………………………………………….27 湖北GDP产业结构比重与农民纯收入统计情况……………………………29 我国各地区2005年GDP产业结构比重与农民纯收入统计情况…………..3l 共线性诊断结果………………………………………………………………..32 岭回归k值及系数估计………………………………………………………..33 湖北历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表…………………………………………..35 湖北农户人均纯收入与人力资本投资统计…………………………………38 主成分统计信息……………………………………………………………….40 湖北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结构统计…………………………………………42 湖北第一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统计表…………………………………44 湖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统计……………………………………46 湖北农村家庭年人均经营总收入结构………………………………………47 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 是否保密覆 畛如需保密,解密时间 独创性声明年月日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华中农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指导教师对此进行了审定.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丁勿髦j时间:z易理年石月/3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华中农业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生必须按照学 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提交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 并提供目录检索和阅览服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本人同意华中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将本人 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进行信息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汇编、 复制、发行、信息网络传播等),同时本人保留在其他媒体发表论文的权力。 注:保密学位论文(印涉及技术秘密、商业秘密或申请专利等潜在需要提交保密的论 文)在解密后适用于本授权书。…黼始-S勃…名:多珐哼签名日期:Zg髫年6月侈日签名日期:』咖8年多月/乡日 华中农业人学2008届硕}:学位论文:湖北省农民收入增&的主要佚l素分析1旦吉 上寸口1.1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1.1.1研究背景1.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在工业化进程中,如何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逐步缩小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 的收入差距,是各国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 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扩大,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农业生产率水平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一度出现持续增长。但进入2l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结构 调整和利益结构的演变,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出现了滑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 大趋势,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主要任务进行部署;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举措;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为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战略;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系列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同程,使之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这是本项目研究的重要政策背景。 2.研究湖北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典型意义 湖北省地处我国的中部地区,2006年拥有总人口569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199 万,占到56.2%,第一产业GDP为1140.41亿元,占总产值15.05%,是一个名副其 实的农业大省。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为7581.32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中占第12位,其中第一产业GDP为1140.41亿元,在全国各省市之 间位列第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19.35元,名列全国第14位,多项经济指标显示 湖北经济发展在全国排序中居中。1994年湖北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为历史最高水 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l 170.06元,比上年(783.18元)增长49.4%。之后,农民收入增速迅速下滑,1999年出现最低增速为2.1%,直到2000年/j‘出现反弹,但增长缓慢,且不稳定。2004年湖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90元,比上年增长12.6%;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99元,比上年增长7.2%;2006年农民纯收入为34 19.35 元,较上年增长10.3%,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87.04元,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 l导苦更大。研究湖北农民收入增长不仅足现实的需要,而且具有典型或代表性意义。这 是本项目研究的重要现实背景。1.1.2研究目的及意义通过对湖北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揭示各类因素对农民收入增跃的影响程度及其原因,探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途径和对策,为政府决策和农民增收提供参考依据。其意义在于:l-理论意义。通过构建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框架、思路及方法体系,丰富 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农民收入来源构成入手构建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主成分回归模型,并对主要贡献因素和瓶颈因素展开分析,在湖北同类研究中尚属首次,可以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2.实践意义。本项目对湖北农民收入水平及结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对其影响因素的贡献进行排序分析,并一一进行测算和原因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可供本地各级政府决策参考。1.2基础理论与国内研究动态1.2.1基础理论1.收入分配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包括西方早期的收入分配理论、当代收入分配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 (1)西方早期收入分配理论。主要有三种理论:一是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为代表,认为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价 值是一切收入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中所消耗的劳动量所决定的,在之后各级分配中产品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等;二是庸俗经济学生产要素分配论,以萨伊为代表,强调土地、劳动、资本三种基本要素都参与了价值创造,地租、 工资和利润是对各要素提供服务的报酬;三是新古典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代表人物足克拉克与马歇尔,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认为各个生产要素都根据自己 的贡献大小而取得相应报酬,马歇尔的供求均衡分配理论认为在均衡状态价格、工 资、利率等己被确定,同时各要素的分配份额也被确定了。 (2)当代西方收入分配理论。该理沦是早期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有很多流派。凯恩斯的宏观收入分配理论主张困家赤字财政政策影响国民收入的形成和分配;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派主张通过财政金融手段调节分配;以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主张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理论融入一体;以德国威利?克劳2 华中农业人学2008届顾}:学位论文:湖北省农民收入增K=的主要I矧素分析斯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学派的收入再分配理论主张在市场经济中必须进行收入 再分配以缩小社会差距和不平等;以库兹涅茨等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分配理论认为个人收入差距随经济增长过程的推移而变化,收入均等不能强求。 (3)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该理论强调利益本体论,主要反映在他的剩余价值理论中。他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行为主义划分为资本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利益集团,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它能够创造出超过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工资和剩余价值体现资本主义两大阶级和根本对立 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而剩余价值的分配才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真正分配过程,是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基础上的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其利益主体是工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刘易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创立刘易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该理论源于其“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一。他指出经济中存在二元结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农业部门缺乏资本,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农民仅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 平,但是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假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只要工业部门需要,就可以从农业部门得到无限的劳动力。也就是说,刘易斯认为 只要工业部门发展顺利,就不会出现农民失业的问题。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刘易斯 没有重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改,于六十年代初创立 了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他们把农业看作为工业提供农业剩余,强调在工业部门扩张的同时必须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农业与工业同步发展。在刘易斯模型和拉 尼斯.费景汉模型中,劳动者从农村迁入城市唯一的原因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只要城市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农民就愿意迁移到城市。这种观点包含了一种假设: 城市中不存在失业,任何一个愿意迁移到城市的劳动者都能找到工作。显然,这与 现实不符,他们的理论存在有缺陷。托达罗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提出人口流动模型,对前面的理论进行修改。他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不仅存在,而且事实上在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与否,不仅取决于 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还取决于城市的就业率和失业率。他还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 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 与之有联系的还有“相对社会地位变化”理沦和“推论"理论。“相对经济社 会地位变化’’理论,以Rosen和Sherwin(1985)、斯塔克和泰勒(1991)为代表,主要观点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取决于城市预期收入与农村现实收入的差异,还取决于农民对贫困的感知程度,以及转移后经济社会地位的提升。“推.拉”理沦,主 要代表人物有Herberla(1938)、Mithchell(1946)、Bogue(1956)等,主要观点为: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推力和拉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力指从事农业生产比较收益低,拉力指预期收入的增加。 l导寄3.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早在18世纪中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初步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思 想,他认为固定资本还应该包括社会上一切人们学到的有用才能,这些彳‘能的获得 一般都需要付出现实的成本,可以看作是固定在个人身上的、已经实现了的资本。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将资本分 为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他把人的才智和体力称为精神资本,这里的精神资本就是 现代意义的人力资本。后来,马歇尔认为教育可以开发人力资源的智力,教育的投 资可以给劳动者带来能力以及就业的机会。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人及其能力和获得的技能都应属于资本的范畴。进入20世纪,西方经济学界对人力资本进行了深入研究。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资本的性质与收入》(1906)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 析的理论框架中。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1960)中全面阐述了人力资本概念与性质、人力资本投资内容与途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等,第一次明确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雅各布?明瑟尔在《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 (1957)建立了个人收入与其接受培训量之间关系的经济数学模型,他认为工人收 入的增长和个人收入差距缩小的根本原因是人民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是人力资 本投资的结果。贝克尔在他的著作《人力资本》中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 框架,进一步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使之称为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自索洛1956年发表《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后,当代经济学家卷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他们利用经济数学模型分析人力资本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乌扎华(1965)在索洛单纯生产部门模型的基础上引进教育部门建立两部门模型,由于模型中引进了教育因素,因此被认为是最早的人力资本增长模型。保尔?罗默在1986年发表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中将知识作为一个单独要素纳入经 济增长模式。卢卡斯(1988)在舒尔茨和索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人力资本 积累增长模型,强调外部溢出效应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1.2.2国内学者关于农民收入增长的研究动态国内学者有关影响农民增收研究的文献非常丰富,本文将近期研究内容和成果归纳为五个方面。 1.农民收入增长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工业化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程怀儒(2006)认为, 当今的农村工业化是指借助资盒、土地、人力等资本要素使机械化生产在农村能够 普遍实现,工业劳动人口在农村人口中占绝大比重,农民最终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 工业化。张燕群(2007)认为,农村工业化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用工业化生产方式4 华中农业人学2008届硕}:学位论文:湖北省农民收入增K的主要I矧素分析对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改造,促进农村经济系统向现代化转型;二是推进 农村非农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村经济增长重点从农村转向城镇,使城镇成为农村 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三是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使广大农民就 地就近分享工业化成果和城市文明:四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与城市工业 化协调发展。申茂向(2007)指出衡量农村工业化的主导指标有二项:一是农村工 业产值占农村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二是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很多学者,如谢庆勇(2006),张新前、胡日东(2007)等认为,农村工业化是农村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推进的过程,通常用乡镇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占 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或者乡镇二、三产业产值占农村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在研究农村工业化与农民收入之问关系方面,大多数学者采用计量方法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陈在余、蒯旭光(2004)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 居民收入分配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之间 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并指出:我国工业化应通过完善要素市场,重点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李军波(2005)考察湖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认为,湖南省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湖南省工业化和城市 化的滞后。张新前、胡日东(2007)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描述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 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农村工业化水平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向交互响 应作用,而且其长期的响应作用更加显著。从长期看,农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对农 民收入增长将产生持续的正向拉动作用,反过来,农民收入的增长也能带动农村工 业化水平的提高,这种关系也具有长期性。 2.农民收入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或乡村地域的城市化过程,其实质是在以农村和农业人口为主的广大农村地区,通过发展小城镇和非农产业,推动向城镇集中,使区域城镇人口比重逐步上升,并将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扩散到广大的农村地区的过程 (方杰、黄萍,2007)。李继云(2007)则将其定义为:农村城镇化是指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实现农村小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向城镇的大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转化; 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向第二产业,接着又向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镇人口转化;农村生 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关于农村城镇化的水平的测度,聂苏和陈东明在1996 年提出从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四个方面十二个指标来综合评价。谢庆勇(2006)认为,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逐渐减少而非农业人口增长的过程,他选取农村地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代表农村城镇化水平。 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村城镇化有利于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村工业化、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市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提高农业经 济效益,从而直接或问接增加农民收入。孙涛(2004)将1985.2000年我国建制镇 的数量及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变化进行对比和相关分析,结果是两者高度显著 相关。宋元梁、肖卫东(2005)做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动态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F向交互响应作用,而且其 长期的响应作用程度更显著、更稳定。因此,他们建议我国在采用城镇化发展促进 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上,应采取长期政策而非短期政策,力求避免短期行为,以保证其长久持续的正向拉动作用。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存在着互动互利、共生共荣的密切关系。农村城镇化以工业化为基础,是工业化的直接结果,农村城镇化为农村工业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表现在城镇的集聚效应为乡镇企业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生 产要素,城镇规模的扩大为乡镇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城镇的发展为乡镇企业 提供更多、更及时的各种社会化服务;农村工业化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推动力 量,为城镇化提供了产业支持、凝聚人气、集聚财力。谢庆勇(2006)采用格朗杰因果检验和VAR分析方法考察了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工业化对农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农村城镇化对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业化均不具有显著影响。我国农村小城镇规模小,建设水平落后,严重滞后于我国农村工业化建设,所以农 村城镇化对农村工业化和农业发展拉动作用并不明显。李美洲、韩兆洲(2007)认 为,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但是两者对于农民增收的路径有 所区别。相对来讲,工业化政策短期效应较好,而城镇化政策的长期效应更为显著。 工业化对农民增收短期影响较大,而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严重滞后,长期影响 显著。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滞后制约了我国当前农村改革协调推进,同步推 进农业发展、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之间协调发展尤显重要。 3.农民收入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研究 学界普遍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直接影响到国民收入水平的高 低。第一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非常小,土地承受压力大,还面临自然灾害风险,加以受恩格尔定律制约,人们的收入需求弹性小,农业的边际效益递减,农产品的附加值低;而第二产业,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越大,人们的需 求收入弹性大,产业附加值越高,所以凡是产业结构越优化的国家或地区,国民收入越高,反之,国民收入就越低(刘秀兰、王珏,2005)。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应该是实现由“一、二、三”到“二、三、一”的大跨越,减小第一产业的比重,加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 吴先满等(2003)以江苏省为例,实证分析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6 华中农业人学2008届硕f:学位论文:湖北省农民收入增K=的主要l大I素分折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变动率,结构变动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将会平均增加24.4元。王德文、蔡萌(2003)利用1978.2000年全国数据,测算了人均第一、第二、第三GDP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弹性大小,结果为:人均第一、第二、第三GDP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会带动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0.119%、0.219%.币1 0-316%,按照贡献大小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4.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的关系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培训投资、健康投资和迁移投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1)教育投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周逸先和崔玉平 (2001)、周晓和朱农(2003)、任国强(2004)、王姬和汪三贵(2006)、孙敬水和董亚娟(2006)等。周晓、朱农(2003)利用我国1989.1995年29个省的农村宏观数据,运用明塞尔收入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是教育对农民收入有明显的促 进作用。周逸先、崔玉平(2001)考察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对就业和家庭收入的影响认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农户家庭的经济收入有着正相关关系,文化程度越 高,从事农业生产者就越少,而面向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就越大,且差距比 较明显。王姬、汪三贵(2006)对1994.2004年中国分区域农村各文化层次劳动力比重对人均纯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小学教育、初中教育、 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比例每增加1个单位,人均纯收入将分别增加14.9、25.9、30.6和l 84.3个单位,表明劳动力教育程度的提高,将有利于该地区农民人均收入的提 高,越是高层次的教育效果越明显,高等教育回报大幅度高于其他教育层次。任国强(2004)以2000年天津市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对农民非农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劳动力文化程度对非农就业的影响的大小按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的顺序排列,一个人的文化程度越高,他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就越大。家庭中每增加一个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 劳动力可以使家庭非农收人分别增加18.6%、13.2%、57.4%和37%,中专文化程度 对农民非农收入的贡献最大。张少春等(2005)实证分析结论是:农村义务教育普 及率每提高1%,可带来6.5%的当期收入增长和8.4%的延迟收入增长。(2)健康投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张车伟(2003)系统地研究了营养、健康对劳动生产率或者说收入的影响,估计了不同的营养和健康指标在中国贫困农村的 回报和弹性,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营养和健康方面都影响农村的生产劳动率,其 中,营养摄入和疾病的影响最为显著。平均来看,卡路罩拥有量每增加1%,种植 业收入会相应增加O.57%;而家庭劳动力因病无法工作时问每增加一个月,种植业 收入将减少2300元。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魏众(2004)研究健康对非农就7 业及其工资决定的影响发现,健康对劳动参与和非农就业参与具有显著的作用,健康的身体倾向于容易获得非农就业机会,但是健康对非农就业者工资的回报率比较 低,甚至为负值。郭志仪、常晔(2007)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健康投资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及农民收入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农户的健康投资主要用来治疗疾病,并没有通过健康投资来提高劳动效率进而增加 收入,相反,在有限的收入水平下,健康投资反而迫使农户降低了其他方面的投资, 从而造成其收入的减少。 (3)迁移投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以蔡畴、都阳(2003)和郭志仪、常晔(2007)为代表。蔡防、都阳(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迁移投资可为 农村带来双重改善: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农村的贫困,改善了农村收入的分配状况。郭志仪、常晔(2007)通过 实证分析考察了农户迁移投资对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基本结论是:农户迁移投资显著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迁移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正向作用紧次于教育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但迁移投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他们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制度性排斥,使农户的迁移投资在短期内并不能马上带来就业和工资收入;二是普遍存在的农民工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问题使得迁移投资的回报有所滞后。 (4)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和迁移投资之间的交互影响。目前我国学者此类研 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对迁移的影响研究。蔡畴、都阳(2003)的研究表明,农民的受 教育程度与迁移是正相关的。任国强(2004)建立了非农就业地点决定模型,结果 显示,文化程度对农民外出就业选择的影响从4,N大的顺序为:高中、初中、小学、中专、大专及以上,除了高中以外基本上是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外如就业。谢正勤、钟甫宁(2006)以江苏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结果为:初中 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流动性最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次之,小学文化程度和未受过正 规教育的劳动力的外出概率统计上不显著,接受过培训的劳动力外出的概率比没有 接受过培训的劳动力高16.28个百分点。而赵耀辉(1997)的研究表明,具有高人力资本禀赋的农村劳动力优先选择的是向农村的非农产业转移而非向城市转移,因为转移到城市会降低他们的社会地位,而且他还认为,在教育程度可能影响迁移受 益的众多途径中,通过提高找到工作的概率所起到的作用很可能是占主导地位的。 郭志仪、常晔(2007)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间的交互作用作了很全面的研究,结果 表明:农户健康投资抑制了农户教育、迁移投资水平的提高,并且目前的农户健康投资水平还远不能满足农民的讵常需求;农户迁移投资有助于提高教育和健康投资水平,但迁移投资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农户教育投资能降低农户的迁移成本, 但降低的幅度很小。 华中农业人学2008届坝Ij学位论文:湖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闪索分析5.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 国内学者把我国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途径概括为二个:一是农业劳动力的内 部非农化转移,具体指农业劳动力进入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农村二三产 业,其中包括个体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等,通常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 城”;二是农业劳动力的外部非农化转移,具体指进入城镇的二三产业,形成“离 土也离乡、进厂又进城”。刘汝良等(2007)把这两种转移的方式称为职业流动和地域流动,并指出目前地域流动有两种途径:一是农村子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转为城市户籍;二是以农民工的身份直接进入城市。 胡苏云、王振(2004)对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对家庭经济影响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对发达地区,农户的外出打工和非农经营相得益彰,推 动农户家庭总收入提高,而在相对落后地区,外出打工只是农户非农业经营欠缺的一种替代,对提高农户家庭收入优势并不明显。都阳、朴之水(2003)调查我国西部农 村地区的劳动力迁移、收入转移行为及决定因素认为,在我国迁移及其所产生的收入 转移成为西部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一种重要方式。张贵先、胡宝娣(2006)考察农村 地区非农就业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认为,农民的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巨大的促 进作用,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原因。李实(1999)比较外出劳动力户和非外出劳动力户 收入认为,外出劳动力的边际劳动报酬率要高于非外出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流动不仅 可以直接、间接地提高外出打工户的家庭收入水平,而且从全国讲还可以抑制农村居 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抑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发挥一定的作用。1t3本文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1.3.1研究内容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研究有以下内容: (1)湖北农民收入水平及收入构成变动研究。重点分析1993.2005年期间湖北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与构成的变动趋势,揭示农民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的关 系,为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提供线索。(2)对影响湖北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本文选择湖北三次产业产值、农村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农业贸易条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业 财政支出、农业贷款、农村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农业丌放度等11个便于量化的指 标构建影响因素与农民纯收入的主成分回归模型,测算各因素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 度,并按照其增收贡献大小进行排序。 (3)对影响湖北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和瓶颈因素分别进行进一步讨 论。目的在于揭示这些因素对湖北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程度及其客观必然性,为进 ~步探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对策提供依据。9 l导占(4)促进湖北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研究。这部分将在自仃面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湖北的实际,从政府的政策目标、措施上,提出如何发挥地区经济优势,改善农民增收的环境,增加农民增收的途径,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1.3.2研究路线本项目研究从农民收入增长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视角,主要采用实证分析的方 法,揭示湖北农民收入增长与社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关系程度,并对这种关系加以定性描述,说明其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促进湖北农民增收的途径与战略性措施。这一研究路线可图示如下:图1.1本文分析框架Fig.1-1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e ThesisIO 华中农业人学2008届钡l:学位论艾:湖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嘤闵素分析1.3.3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具体 方法主要有: 1.文献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相关理论的梳理和总结,包括基础理论和困内研究 动态。 2.计量经济学方法。主要运用OLS回归、主成分回归、岭回归、自向量回归、脉冲响应函数、预测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 3.统计学方法。主要用于对湖北农民收入水平和构成的变动分析,以及对各主要因素的现状分析。 4.归纳与演绎法。本研究对收入水平、结构以及主要因素的变动趋势多采用归 纳方法,对主要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具体影响分析主要采用演绎方法。1.4本文创新点与不足1.4.1可能创新点(1)本项目将客观环境因素纳入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系统,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因素的贡献进行排序,这在湖北农民收入增长研究中尚未有过。这一分析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拓宽农民收入增长研究的思路,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2)本项目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农业经济增长、农户的私人投资和人力 资本投资、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农业贸易条件、农业开放度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障碍因素。这一研 究结论符合湖北实际情况,对现有研究成果的一个补充和完善。1.4.2不足之处(1)由于缺乏相关数据,本文在数据分析中部分指标只能用近似代替,可能 会出现一些误差。 (2)由于统计年鉴中的某些统计口径前后不一致,导致回归结果不够理想, 但根据事实检验,基本上可以反映实际趋势。 2湖北农民收入水、P及构成的变动分析2湖北农民收入水平及构成的变动分析本文中的农民收入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了揭示湖北农民收入水平变 化,笔者利用《湖北省统计年鉴》资料,对农民收入水平及结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作为本项目探讨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因素的基础。2.1湖北农民收入水平的变动分析1.湖北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不同时期增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1993.2005年湖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绝对额持续增长,从1993年的783.2 元迅速增加到2005年的3099.2元,增长了近3倍。从历年的增长速度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3.1994年)为迅速增长阶段,由1993年的15.54% 迅速扩大到1994年的49.4%;第二阶段(1995.1998年)为快速下降阶段,由1994年49.4%最高峰下降到1998年的3.33%;第三阶段(1999.2005年)为平稳上升阶 段,除了2004年的增速有较大的提升之外,其他年份都稳中有升,参见图2.1。囹农民纯收入绝对额―◆_农民纯收入增长牢 兀35003000 2500 200060.00% 50.00% 40.00% 30.00%1500 1000 500 020.00% 10.00% 0.00%妒,,扩,扩,矿,扩秽矿秽图2.1Fig.2-l年份湖北历年农民纯收入水平及年增长率Farmers’Net Income Level and the Every Year’s Rate of Increasing2.湖北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差距呈扩大趋势 从表2.1的数据可见,自1978年以来湖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4年)为收入差距缩小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农村 普遍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农民收入增长,使 得湖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12 华中农业人学2008届顾fj学位论文:湖北省农民收入增K的主要I大|索分析第二阶段(1985年到1993年)为收入差距扩大阶段。1985年之后,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工业经济高速发展,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增长主 要靠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湖北处于中部地区,利用调整农村 产业结构而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显著,所以这个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第三阶段(从1994年到1998年)为收入差距缩小阶段。由于国家两次大幅度 提高粮食以及棉花、蚕茧等经济作物的收购价格,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受益 很多,农民收入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随之减小。第四阶段(从1999年到2005年)为收入差距缓慢扩大阶段。在1998年全国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湖北受灾情况严重,其农产品产量骤减,农民农业收入减少, 后来全国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年年有余的转变,但同时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样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缓慢扩张趋势。 表2.1Table2-1湖北农民纯收入差距统计The Income Disparity Stat.about Farmers in Hubei湖北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 年份 (农村=1)1978 1979 1980 198l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2.941 2.031 2.434 2。099 1.683 1.708 1.506 1.672 1.912 2.066 2.266 2.208 2.128 2.541全国与湖北农民 纯收入差距(湖 北=1)1.209 1.003 1.125 1.027 0.944 1.035 0.906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l 997 l 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湖北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 年份 (农村=1)2.765 3.114 2.860 2.658 2.334 2.223 2.222 2.35l 2.435 2.490 2.778 2.853 2.776 2.835全国与湖北农民 纯收入差距(湖 北=1)1.157 1.177 1.044 1.044 1.034 0.994 0.995 0.997 0.993 1.006 1.013 1.022 1.016 1.0500.9440.952 1.004 1.095 1.052 1.023 1.130数据来源:《中固统计年誉》(历年)绐整理得到13 2湖北农民收入水、卜及构成的变动分析3.湖北农民收入水平逐渐平稳接近全国农民平均收入水平从表2一l中的数据可以发现,1978年到2005年,除了少数几个年份外,在大部分年份里湖北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差距不大。其中,在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4年)两者差别较小;第二阶段(1985年至1993年)两者差距呈扩大趋势;第三阶段(1994年至1997年)两者差距逐步缩小:第四阶段 (1998年至2005年)趋近相等,且非常平稳,但是总体上还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湖北农民收入构成的变动分析按照收入来源不同,农民纯收入可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 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部分。工资性收入是指农村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是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进行生产筹 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农村住户家庭经营活动按行业划分为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 文教卫生业和其他家庭经营;转移性收入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 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者资产所有权等,不包括无偿提供的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资金,一般情况下是指农村住户在二次收入分配中所有的收入;农民财产性 收入指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 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利的收入。按照收入性质不同,农民纯收 入可分为生产性纯收入和非生产性纯收入两大类,其中生产性纯收入又可以分为农业生产性收入与非农业生产收入。按照收入形态不同,农民收入可分为实物收入和 现金收入。按照产次不同,农民收入可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收入。本论文考 察农民纯收入来源构成采用第一种分类标准。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1993年之前,农民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三部分构成,1993年(包括此年)之后,农民纯收入又增加财产性收入部分,一共四部分构成。 本文将湖北农民纯收入来源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即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分析1993.2005年湖北农民收入结构变动趋势。1.湖北农民收入结构比重及其变动 从表2.2中数据可见,在历年的湖北农民纯收入中,经营性收入占到的比重最大,其次依次为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90%以上,两者比重之和波动不大,始终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 部分。但是两者的比重呈相反发展趋势,经营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从1993年的 82.56%逐步下降到2005年的66.12%,而工资性收入比重由1993年13.52%逐步上 升为2005年的30.38%,这说明每年湖北农民进城务工或者选择进入乡镇企业规模14 华中农业人学2008届硕Ij学化论文:湖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土受I大l素分析越来越大。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比重大致先后都经历了先增加再减小的倒U型 发展阶段。 表2―2湖北历年农民纯收入构成及增长贡献变化Table2―2 Every Year’s Farmers’Income Structure and its Rate of Increasing农氏纯收入构成比例 年份 收入l 993 1994 1995 1996 1997 l 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l 3.52%农比纯收入增艮贡献率工资性经营性 收入82.56%转移性 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 收入经营性 收入转移性 收入财产性 收入3.58%0.34% 2.79% 3.38% 3.68% 1.73% 2.21%2.33%12.63%82.84% 12.73%81.68% 14.63% 16.06%l 8.24%10.84%83.41% 13.06% 22.78% 27.20% 83.72% 223.41% 77.70%1.21%4.54% 5.37% 3.87%2.8 l%79.36% 79.8l% 76.07%69.42%4.99% 83-31% 3.50%3.66%0.47% 5.05%0.64%.14.02% 5.70% 5.68%5.97%.36.12%46.70% 一124.61% 4.53%-47j00%22.39% 24.14% 24.77% 27.09% 27.54%26.1 3%72.01%4.85%0.74% 71.32%7 1.26%3.68%0.86% 3.42% 3.00% 2.30% 0.55% 0.58%0.6 l%99j79%41.28% 41.73% 86.61% 36.35% 69.79% 19.82% 74.06%.3.51% .7.77% .11.76%.8.01% 1.35% 1.36%69.33% 69.55% 70.99%66.1 2%2.32%0.56% 2.96%0.54% 3.44%0.94%14.99%82.40% 89.11% 62.46% .1.23%2.48%0.1 3% 11.83% 0.30%30.38% 20.79%平均74.84%36.60%0.13%0.8l%数据来源:《湖北省统汁年餐》(1994-2006),经整理得到o2.湖北农民收入各种收入来源对湖北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从四部分收入来源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看(所谓增长贡献率是指各部分增量占每年农民纯收入增量的比重),1993年至2005年期间,湖北农民工资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2.46%、 36.6%、0.13%、O.81%。整体上看,在这个时期对湖北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足工资 性收入,最小的是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在1993―2005年期间对农民纯收入增长 的贡献率恒为正值,说明农民务工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特别是1998年至 2000年,贡献率分别达到83.72%、223.41%、99.79%,说明湖北农民经历1998年 特大洪涝灾害后靠外出打工来增加收入。经营性收入除了1998年、1999年、2005 年的贡献率为负外其他年份部为正值,而且都保持了较大的贡献率,说明除了自然 灾害年份外经营性收入增长还是湖北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虽然1993.2005年转移 2湖北农民收入水甲及构成的变动分析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只有O.13%和O.81%,加起来还不到1%,但是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结构变动的影响作用不容忽略,比如1998年、2005年转移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就分别高达46.70%矛I 11.83%。以上分析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扩大、速度加快,对农民收入增长起了重大促进作用。16 华中农业人学2008届颂l-q:位论丈:湖北省农民收入增K的主要|大I素分析3影响湖北农民收入增长因素的主成分分析为了进一步揭示各类因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本章拟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 方法测算各因素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度,并进行排序。在分析时,按照可量化和资料可搜集原则,选择了反映地区经济发展、农村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农业贸易条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业投资、农业开放度等11个指标。其中,三次产业 结构、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贸易条件、农业财政支出、农业贷款、农业开放度为宏观环境因素指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农户私人固定资产投资为微观指标。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认为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民收入增长有较大的影响,但从现实看, 由于农业技术进步比较缓慢,短期内对农民增收贡献不明显,加之资料收集的难度,本研究在进行主成分研究时未加以考虑。3.1变量、数据与研究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部门经济之间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这些因素之间变得相互 影响,所以在建立回归模型时难免会出现多重共线性,本章节的难点就是利用计量 经济学的方法解决其多重共线性。在计量经济学中,解决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差分、岭回归、主成分回归等,本文采用主成分回归模型理论柬解决自变量间 的多重共线性,建立n个因素变量同农民纯收入的回归模型。 在建立回归模型的过程中,因变量为湖北农民人均纯收入,11个自变量分别为: (1)~(3)为湖北第一、二、三产业产值,表示湖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4)农村工业化水平,用湖北乡镇企业就业人数除以农村劳动力表示;(5)城镇化水平,用湖北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6)农业贸易条件,用工农商品综合比价指 数(工业品=1)表示,即用农产品收购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相对变化表示, 衡量湖北农业贸易公平度;(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用每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除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得到;(8)农业财政支出;(9)农业贷款额,用湖北每年农业贷款额表示;(10)农村私人固定资产投资;(11)农业丌放度,用湖北农产品出口额占农业GDP的比重表示。基本假设为:加快第一、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改善农业贸易条件,增加农业财政资金、贷款资会、农户私人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地区农业丌放度等对农民收入增长都有促进作用;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农民收入增长有阻碍作用。 本文用于实证分析的数据为1982.2005年湖北24年时间序列数据,原始数据来17 3影响湖北农民收入增长I大l素的董成分分析源于历年的《湖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等,其中湖北农产品出口额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本文实证分析采用真实值,即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消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得到的不变价格(1982=1)。笔者作各变量的曲线图,发现各变量都存在明显的指数趋势,故对以上变量采用对数形式消除 异方差。本文的数据处理在Excel和SPSSl3.0软件中完成。笔者用】,表示因变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局竭,分别表示湖北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农村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农业贸易条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业财政支出、 农业贷款、农村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农业开放度。表3.1相关系数矩阵Table3.1 TheX3 0.925 0.955 0.989 1.000 0.846 0.959 一,733 0.764 0.844 0.927 0.841 0.506Matrixx4 0.743 0.837 0.845 0.846 1.000 0.946 .。460 0.718 0.544 0.716 0.816 0.693of CorrelatiOilX6 ..706 ..568Coe佑cientsX8 0.870 0.837 0.859 0.844 0.544 0.747 ..650 0.585 1.000 0.855 0.724 0.302 X9 0.915 0.893 0.935 0.927 0.7 1 6 0.871 ..730 0.604 0.855 1.000 0.860 0.328 Xlo 0,910 0。847 0.889 0.841 0.8 l 6 0.871 .,606 0.438 0.724 0.860 1.000 0.340 Xn 0.271 0.569 0.437 0.506 0.693 0.652 ..001 0.806\YyXl 0.930 1.000 0.95 1 0.955 0.837 0.954 -.568 0.688 0.837 0.893 0.847 0.569X2 0.959 0.95 1 1.000 0.989 0.845 0.950 -.726 0.692 0.859 0.935 0.889 O.437X5 0.878 0.954X70.489 0.688 0.692 0.764 0.7 1 8 0.761|1.000置;0.930 局;0.959|0.950..726 0.959 0.946 ..733 一.460%i0.925咒;0.743 置50.8781.000..593 ..593 0.761 0.747 0.871 0.871j名l一.7061,000..440 ..440 ..650 ..730 ..606 1.000 0,585 0.604 0.438 0.806.砖l0.489 0.870 0.915 0.910 0.27 1凰1 蜀Xto0.3020.328 0.340 1.000蜀,l0.652..00 1数据来源:SPSSl3.0统计结果从表3.1可知,因变量农民人均纯收入除了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业开放度 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没有超过50%)不强外,跟其它自变量的相关性都很强,所以可以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问的回归模型,模型具有合理性。但由于自变量的个数太多,而且从表3.1中也可以看出自变量之问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这样在建立 模型时就会出现严重的共线性,我们就用主成分回归法解决自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主成分回归是将原自变量的主成分代替原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主成分既保 留了原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又有主成分之问互不相关的特点,很好解决了回归中 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通常主成分回归包含三步:(1)采用多重回归分析,进行 共线性渗断;(2)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所需主成分个数;(3)进行主成分回归分析。18 华中农业人学2008屙帧Ij学位论义:湖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I矧素分析3.2主成分回归模型的构建先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XI-X12的多重回归模型。从回归结果看,《等于0.995, 说明模型总体拟合非常好;F等于202.94(p=O.000),显示回归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但参数估计结果显示大多数回归系数并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自变量之间存在共线 性,详见表3.2。从共线性诊断结果(Collinearity Diagnostics8)看,条件指数(Condition Index)大多数都大于30,表明自变量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需要采用主成分回归方法重新建立回归模型。 表3.2参数估计及其假设检验结果1rabel3―2 The Estimate of the Parameters and their Test Output of Hypothesis资料来源:SPSS 13.0统计结果表3-3主成分统计信息Table3-3 The Stat.Information of Principal Components主成分 特征根贡献率%累计贡献率%l 2 3 4 5 6 8.354 1.407 .559 .38l .103 .089 75.948 12.791 5.084 3.468 .936 .813 75.948 88.739 93.823 97.291 98.227 99.040、....Initial Eigenvalues、…. 主成分Initial Eigenvalues一特征根贡献率%累计贡献率%7 8 9 10 11 .070 .025 .006 .003 .001 .638 .23l .055 .024 .013 99.678 99.908 99.963 99.987 100.000数据来源:SPSSl3.0统计结果山表3.3可知,第一主成分的特征根为8.354,解释了总变异的75.948%;第二 主成分的特征根为1.407,解释了总变异的12.791%。前两个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为19 3影响湖北农民收入增长冈索的生成分分析88.739%,说明lji『两个主成分已经反映原来11个指标88.739%的信息,根据主成分 个数一般确定方法:一般选取特征值≥1的主成分,或累计贡献率≥85%,因此确定主成分的个数为2。表3.4因子负荷矩阵Table3-4 TheMatrixof Factors Charge数据来源:SPSSl3.0统计结果由表3.4知,第一主成分主要包含了除∞,以外所有原变量的信息,第二主成 分包含了∞J的信息。蜀,代表了农业开放度,其他变量都是描述国内影响因素的指 标,因此可以判别第一主成分作为影响湖北农民增收经济因素中国内因素的描述指 标,而第二主成分作为影响湖北农民增收经济因素中国际因素的描述指标。由因子 得分系数矩阵将两个主成分表示为12个变量的线性组合,表达式如下:Zt=o,115XI’+0.118X2’+O.118Xj’+0.106)(4’+0.11 7)(5’.o.083X6’+O.092X7’ +o.10lX8’+o.111X9’七o.105XIO’+o.069X1t’ (1)Ze=0.015)(1 1.0.096X2 1.0.045X.,4+0.197X4。+0.089)(5’+0.372X6。jro?32x,。.0.188X8’.o.183X9’.o.142)(10’+0.568Xlt’(2、>其中X,-7(i=1.2,3……11)为标准指标变量,咒7=(X;一均值)/标准差。 前两个主成分包含了11个原变量88.7%的信息,所以可以用前两个主成分来代替原有的11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Y=6.149+O.343ZI一0.11522(3)t=《308.77)(1 6.86)(-5.66) p=(o.Ooo)(o。ooo)(o.ooo)R=o.938 F=158.089(sig.=0.000)R2=0.938和庐1 58.089显示模型拟合较好,由以上P值也显示参数估计值非常显著,所以回归模型整体具有统计学意义。把(1)式和(2)式分别代入(3)式,再将原变量∞啦,代替标准自变量局7竭』7,得到因变量y与原自变量局啦J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4.335+0.127)(1+0.073X2+0。052X3+0.034X4+0.17lx5―0.779X6.0.027X7+0.062)(8 +D.076)(9+0.106X/旷O.114Xtl (4)3.3实证结果由方程(4)知,湖北三次产业GDP、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财政支出、20 ?1匕中农业人学2008届顾}j学位论义:湖北省农民收入增K的土受j大J素分析农业贷款、农村私人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度分别为0.127%、0.073%、0.052%、 0.034%、0.171%、0.062%、0.076%、0.106%,对湖北农民收入增长都有促进作用;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度为.0.027%,抑制农民收入的提高,这些结论与前面的 基本假设一致。但是农业贸易条件(工业品=1)、农业丌放度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度 为.0.779%、.O.114%,产生了负效应,与前面的基本假设相反。总的看,对农民增收做出贡献的弹性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城镇化水平(%)、第一产业(局)、农户 私人固定资产投资(蜀D)、农业贷款(玛)、第二产业(恐)、农业财政支出(X8)、第三产业(局)、农村工业化(X4);抑制农民增收的因素按其影响程度从大N4,依次为:农业贸易条件(%)、农业开放度(xlJ)、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我们在第四章和第五章选取其中最主要因素分别从贡献和制约两个角度进一步讨论其对 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3.4本章小结通过对11个影响农民增收的经济因素与农民纯收入做实证分析后,本文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建立主成分回归模型的过程中一共选取两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代表的 是影响湖北农民增收经济因素中的国内因素,而第二主成分代表的是国际因素。从 回归系数看,第一主成分对农民增收的整体贡献弹性是0.343%,第二主成分对农民 增收的整体贡献是.0.115%,说明湖北农业开放度不高,湖北外向型农业发展缓慢, 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低。 (2)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对湖北农民增收做出贡献的因素,按照其贡献大小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城镇化水平、第一产业、农户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农业贷款、第二产业、农业财政支出、第三产业、农村工业化;抑制农民增收的因素,按其影 响程度从大Nd,依次为:农业贸易条件、农业开放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l 4湖北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负献I矧素分析4湖北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分析通过第三章11个因素的主成分回归分析,笔者得到目前促进湖北农民收入增长 的众多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城镇化水平、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户私人固定资产投资,本章对这前三种因素的现状及影响作用做进一步详细分析。其中,从地区产业结构 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角度,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户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增收 的贡献作用。此外,由于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前后不一致,只能得到1993年以后的 湖北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教育、健康、迁移投资数据,考虑到时间比较短不适合 做多元回归分析,所以农户人力资本投资未列入主成分回归分析的范畴。但是,文 献资料显示,当前农户入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本文在这 一章节对其作用做深入分析。由于缺乏湖北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数据,鉴于其显著的农民增收贡献作用,本文也在这一章节对其增收贡献作用做统计分析。4.1城镇化水平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分析4.1.1湖北城镇化水平发展概况1.目前湖北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是农业人口逐渐减少而非农业人口增长的过程。根据国际经验和一般规律,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并非呈线性增长轨迹,其发展轨迹可以描绘成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即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时,城市化步伐比较缓慢;达到30%后, 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达到70%以后,城市化步伐又放慢甚至停止。从下表看,湖北城镇化水平总体上还是比较低,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60%以上城镇化水平。目前, 湖北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刚刚超越30%的转折点,湖北J下处于城镇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启动时期。理论上讲,湖北下一个阶段将是 城镇化步伐高速发展阶段。表4.1Table4.1部分年份湖北城镇化水平The Urbanization of Hubei i11 Several Years来源:历年《中围统计年糁》,绛整理得到。 华中农业大学2008屙硕卜学位论文:湖北省农民收入增K的主要I矧素分析2.湖北农村工业化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选用乡镇企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农村二三产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来衡量湖北农村工业化水平。笔者选取湖北、全国平均以及东部强 省浙江省的1978―2005年以上两项指标,横向纵向比较分析湖北农村工业化水平的现状。这两项指标均达到60%以上时通常就认为基本上实现了农村工业化。表4.21978.2005年全国、湖北、浙江省农村工业化水平统计情况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Hubei'Zhejiang and the Country from 1978 to 2005Table4-2Whole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糁》(历年)、《中国乡镇企业统计年攀》(历年)经够理得到。23 4湖北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贡献I捌索分析从农村二三产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看,在1978年湖北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但低于浙江省12.2%的水平。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进行生产生活。从1987年到1999年,全国农村二三产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超过湖北,说明湖北在这段时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步伐较全国平均水平缓慢。2000年之后,湖北农村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05年湖北这个比重高出全国同期水平约5%。从1978年到2005年,湖北农村二三产业就业比例始终低于东部强省浙江省,差距由1978年的4.5%逐步上升到2005 年的21.2%,说明湖北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较浙江省还有很大的差距。从乡镇企业 职工占农村总劳动力比重看,这个比重也比较真实反映了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历 程,湖北乡镇企业的发展整体上略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浙江省相比还是有较大的 差距。但是近几年湖北乡镇企业就业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形势不容乐观,应该引起 有关部门重视。综上所述,湖北没有实现农村工业化,湖北农村工业化程度略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与东部强省浙江省相比较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浙江省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农村工业化。 3.湖北农村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农村工业化水平 我们用湖:ILlll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近似说明农村城镇化水平。通过比较湖北 农村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发现二者的程度都比较低,而且农村城镇化水平严 重滞后于农村工业化。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不同步已经严 重影Ⅱ向了经济社会发展,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反复谈到我国 当前的工业化与城镇化问题,要建立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把两者协调 统一起来。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要求两者之间保持一定均衡的发展速 度,但从目前看,湖北应该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迎头赶上农村工业化水平,使二者同步发展。从前面的实证分析结果看,湖北农村城镇化水平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度要高于农村工业化水平,同时我们也知道在湖北农村城镇化滞后于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当然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作用也有较大的空间,下面我们实证分析城镇化水平对农民收入的短期与长期效应。4.1.2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1.数据来源与处理 城镇化是农业人口逐渐减少而非农业人口逐渐增加的过程,本文就采用具有代 表性的湖北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湖北城镇化水平。本论文所需要的1978.2005年时间序列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湖北省统计年鉴》以及INFOBANK(中国统计数据库)。湖北农民人均纯收入采用真实值,即以1978年为24 华中农业人学2008届顾}:学位论文:湖北省农民收入增K的主受冈素分析基期(1978=100)消除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物价因素的影响,用INC表示;湖北城镇 化水平用URB表示。同时,为了克服数据存在异方差,本文分别对两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削弱异方差的影响,分别记作LnlNC和LnURB,数据处理的整个过程在EViews5.0统计软件中完成。湖北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化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9208,它们之问呈较强j下相 关关系,说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发现LnlNC、LnURB为非平稳变量,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处理,记作ALnlNC、ALnURB。再对一阶差分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其全部稳定,说明LnlNC、LnURB都是一阶单整,检验结果详细见表4.3。 表4-3单位根检验结果Table4-3 The Output of ADF Test注:表中的数据采用EViews5.0计算得到,检验形式(c,t,k)分别表示在ADF检验中是否会有常数项、时 问趋势项以及滞后阶数为k。2.自向量回归模型分析首先,建立湖北农民人均纯收入(£椰)与城镇化水平(£以明遇)的回归方LnlNCt=9.043+2.1lLnURBt+弘l程,估计结果如下:p=(o.oooo)(o.oooo)方程中系数2.11为贡献弹性,表示湖北城镇化水平提高1%会使得农民收入增长2.11%,而且效果非常显著。再对其残差肛l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序列在4.13%的概率下拒绝原假设,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因此可以确定/.t,序列为 平稳序列,表明LnlNCt和LnURBt之问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本 文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分别研究 湖北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化之问的动态相关性。先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经多次试验,我们将△三刀胁吗和△£,z明晒,滞后2阶的值作为内生变量建立VAR(2),模型结果如下:ALnlNCt=O.i520&LnfNCt.1七o,34ii&LnINCt.2―0.i 762ALnURBt.|一O.2336ALnURB e.2+o.04|4(1) 4湖北农民收入增K的主要负献I大I索分析t=(o。7269)R2=0.1801《1.8791)(-0.2436)(-0.3258)F=l÷0979 AIC=.1。6943 SC=.1。4506《1.3579)ALnURBt=0.0169ALnlNCt_1+O.0573ALnlNCt_2+O.5411ALnURBt_!..0.3892ALnURBt_2 七o.0191(2)t=《o.2609)(i.0201)F=2.0692(2.4158)(-1.7531)AIC=.4.0389 SC=一3.7951(2.0171)∥=0.292 7以上两个方程估计系数除了个别外大多数都是显著的,而且可决性残差为 4.87E一06,对数似然值为81.9471,A/C值为.5.7558,SC值为.5.2682,说明方程整 体拟合效果良好。从上式(1)看,方程后两个参数估计量的绝对值呈递增趋势,说明当期ALnlNCt受滞后一期项ALnURBt_,和滞后二期项△£,z卅治卜2的影响逐渐增强,而且影响程度均较大:当期ALnlNCt受自身滞后一期项和滞后二期项的影响也呈逐渐增强趋势。从上式(2)看,当期ALnURB,受ALnlNCt滞后一期项和滞后二期 项的影响呈逐渐增强趋势,但从参数估计值大小看,影响程度较小;当期ALnURBt与自身滞后一期项有较大的联系,与自身滞后二期项的联系减弱。对此,笔者再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作进一步解释。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Response to CholesIcIr 0tie S.D.Innovations±2 S.EResponse of DLNINC tO DLNINCRespon薯OfDLNINC toDLNURBm 肥 皿 小 皿 I言 正' 2 】●、{;心。一77\\~、、、―,7。、。’’.。-’’。。’、。、~~~~’。、.一一一…一一5E-/暑拿仍▲农民收入对自身响应Reaporl{;e of DLNURB tO DLNINCNesponseolrULNUNI:I 110ULNUI'{tJm Ⅲ 皿mm 皿.一一一一‘’^,一皿 。、..Ⅲ加刖.......,?―,―’’、{\!' 2‘‘---.~一…m小’’、\、、…一∥…二一一~~一,+,~,-^-,●一。…_一。一一一‘’\\,./,,一一…~…’~、、//7,●皿 皿' 2 3●皿 口5 5 7 暑 ' 'a55T2拿1nC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响应d城镇化对自身的响应图4.1Fig.4―1脉冲响应函数曲线The Curve Plot of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26 华中农业人学2008届硕}j学位论文:湖北省农民收入增}:=的主要闪素分析我们先分析湖北城镇化发展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如上图(c),城镇化水平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个标准差新息扰动的响应,在前六年内城 镇化对农民纯收入产生正向影响,且在第三年达到最大的正响应;之后,城镇化水平对农民纯收入呈现出稳定的正向响应收敛迹象,这说明城镇化水平与农民纯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相关关系。我们再考察湖北农民纯收入对城镇化的响应情况 和响应路径。从上图(b)中,我们了解到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城镇化水平的一个标 准差新息扰动的响应,在前5年半的时间内表现为负响应,而且在第三年出现最大 的负响应;之后,农民纯收入对城镇化水平呈现出稳定的正向响应收敛迹象。这说 明农民纯收入增长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密切关系。所以,农民收入增长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相互促进关系。在我国,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发展上存在一定的短期行为,仍然采用 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虽然城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仍滞后于农村工 业化水平,农民增收缓慢。此结论的经济意义在于,揭示了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 的正向拉动作用是一种长期效应,并非短期行为。因此,我国政府在制订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上应该采取长期稳定政策。 4.预测方差分解分析 表4.4Table4―4ALnlNC;fIIALnURB的方差分解表The Variance Decompose of ALnlNC and ALnURB数据来源:EViews5.0统计结果 注:表中△£疗,^『c(%)列和ALnURB(%)5ilJ分别表/J÷以△£”饥℃和ALnURB为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影响因子查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