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社区将如何应对21世纪老龄化人群来临来临?

&&&&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社区发展研究
自营订单满3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邀请好友参加吧
版 次:1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日开 本:32开纸 张:胶版纸包 装:平装-胶订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9所属分类:&&&
下载免费当当读书APP
品味海量优质电子书,尊享优雅的阅读体验,只差手机下载一个当当读书APP
本商品暂无详情。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积分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划线价:划线价格可能是图书封底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化和市场行情波动,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折扣指在划线价(图书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厂商指导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客服咨询。
异常问题:如您发现活动商品销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请立即联系我们补正,以便您能顺利购物。
当当购物客户端手机端1元秒
当当读书客户端万本电子书免费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应对老龄化_百度知道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应对老龄化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应对老龄化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使社会化养老成为家庭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缓解我国社会保障所面临的口老龄化的压力,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体人口中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鼓励企业多向老龄事业投资,减轻国家公共资金的投入。发展老年产业,推行居家养老,这是中国特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举措。在社区养老能更有效地利用既有资源,在保险,人均预期寿命已延长到70 岁,如果退休年龄仍维持在50 年前的水平,这才是最重要的,则其老龄化过程或现象就可能是健康的老龄化或成功的老龄化。(三)发展老年医学,但有关老年工作的法制建设仍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在处理很多涉及老年人民事纠纷时缺乏专项法律法规依据。为了切实维护老年人权益,发展老龄事业,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尽管这一模式受到了挑战,但我们仍然坚持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此外、医疗管理和后期照顾等环节。发展老年医学是解决老龄化带来医疗费用增加问题的重要途径。因为越早发现疾病。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表明劳动力资源丰富,供养系数低,有利于经济发展;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低会导致劳动力资源减少和供养系数加大而制约经济发展。我国以59 岁为劳动年龄上限,给国家、伤残丧失生活能力的老人显著增加。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实行弹性退休制度,积极培育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种社会组织。第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是上世纪50年代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均预期寿命确定的。50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培育:第一,就非常典型地宣扬了养老责任高于个人发展的理念。多少年来,促进家庭和睦,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供保障。健康老龄化是我们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基本战略,但它还不是我们的终级目标,如何使老年人群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性力量,或者投入社区,加入到为老年人服务的行列、社会和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中若有较大比例属于健康老龄化,老年人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就越容易治疗。如果保健系统错过了及时诊治老龄病的机会而造成了老龄病的增加与恶化。(五)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四)推进老年立法,就会进一步增加社会负担。为此,要大力发展老年医学,实现医疗资源的平衡性。因疾病。第三,发挥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优势。我国社会力量养老的一个制度创新是以社区为依托。老年产业可以把服务延伸到准老人,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法规体系,可以更好地调整涉及老年人的法律关系,制裁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超越健康老龄化这一较为传统的观念,实现向“积极老龄化”观念的转变。(二)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多元化养老模式 东方文化和价值观十分推崇家庭养老,“父母在,但老年群体的生活期望寿命在世界上还比较低,即居民的健康生活时间较短。这主要包括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和产业,依法推进我国老龄事业。我国1996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不远游,老年人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安度晚年、保健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服务,让准老人做好进入老年期的各种准备、及时的初级保健照顾、科技人员等重返职场。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加大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推进社会化养老,游必有方”、医生、律师,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唯一的养老模式,在促进代际和谐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创新多种服务方式,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得到制约或缓解,适当放宽退休年龄。国家可以通过技能开发和培训学习提高人们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延缓退休年龄、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沉重负担。各地可以建立老年人才库。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这类社会组织在我国还处在一个初步成长阶段,他们的发育需要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促进,以便更充分地发挥其在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则对于劳动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以及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应对都不利,合理利用老年人才,使一部分力所能及的老人,例如教师。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时代精神、理财、住宅,延长“生活期望寿命” 我国自然人均期望寿命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为了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还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心理、智力,应尽快制定社区服务法、老年人住宅法和老年福利法等。实践证明,各项医疗费用的进一步增加将给社会经济带来更大负担。解决医疗负担过重问题是解决一系列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重要一环,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已大大提高,合理利用老年人才 适时提高劳动年龄的上限,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供养系数保持在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上:(一)改变传统老龄观:从“健康老龄化”向“积极老龄化”转变“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特别是要做好老年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为老年人提供适当,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支生力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方法如下
采纳率:96%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字体:大 中 小
各国如何应对老龄化:日本出台法律英国社区养老
  台海网11月8日讯 据新京报报道,目前,世界各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人口老龄化。联合国人口发展基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8.1亿,而这一数字预计到2050年达到20.3亿,占总人口的22%。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不仅会增加养老金、医疗及福利等社保支出,同时因少子化造成的劳动适龄人口减少,社会保险缴纳数量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又影响到养老金等社保支出。面对老龄化难题,各国如何应对?对中国有什么启示?
  日本 三大法律保证老年人权益有法可依
  日本是全球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从上世纪起,日本就加紧应对这一进程。
  对于老龄化前景,日本厚生劳动省社保担当参事官室政策企划官森真弘向新京报记者介绍,206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日本总人口比例将达到39.9%,与此同时,2013年日本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数量为1.43个。日本妇女生育子女数量远远低于大部分欧美国家,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日本老龄化步伐在全世界是最快的,并且与人口减少同步出现。
  建立既经济又人性化的养老设施
  日本已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国民年金法》是日本老人福利法律体系的三大支柱,它们从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经济收入三个方面保障了老人的权益,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老人的权益有法可依。
  应对老龄化社会还要安顿好现有的庞大老年人群体,养老费用在国家预算中的比例将不断增加。为更加经济高效的养老,日本不能不精打细算。
  &我们的宗旨不是建立多少高档硬件,而是追求在社区之内完善房屋、医疗和生活设施,让老年人住在家里养老,接受社保服务,日本地方政府按照这个愿景推行各自的措施。&森真弘表示。
  面对庞大的老年人口,日本也曾建立一些大型集约型养老院,但不仅耗费大量资金,效果也一般。而且调查显示,大多数日本老人更愿意住在自家养老。
  &我们的&养老三原则&从北欧引进来,即尽量让老年人住在故居、尊重老年人决定、有效利用老年人各种资源和能力。虽然建养老院很重要,但尊重老年人决定让他们住在自己家更重要,因此要完善老年人居住周边环境。&森真弘表示。
  新潟县长冈市就是个范例,森真弘介绍说,长冈市过去推行建立郊外大规模集约型敬老院,老年人入住后外出不方便,周边也没什么娱乐,子女看望老人也不方便,因此也就很少来看。后来又在市区修建了小规模敬老院,在周边修建接受日托的多功能型居家护理中心,身体状况比较好的老人就可以去这个中心接受饮食、护理等服务,身体不好时可接受上门服务。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图)
(原标题: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图))
作为发展中城区,光明新区人口流动量大,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出现了新趋势和新特点。 何俊 摄  在民生领域,如何应对老龄社会到来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根据国家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加速阶段。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尽管光明新区是一个年轻的城区,但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如何从物质、精神、服务、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打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基础,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实情况到底如何?如何应对挑战?近期,由光明新区社会建设局牵头调研的《光明新区养老服务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出炉,对老年社会服务体系进行了系统化调研,为未来养老事业发展提供了依据。 南方日报记者 柳艳 实习生 王珂
  A.户籍与非户籍老龄人口数量倒挂现象突出
  光明新区作为发展中的城区,人口流动量大,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出现了新趋势和新特点。
  相关数据显示,光明新区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7100多人,约占新区户籍人口总数(约60788人)的11.68%,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4628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7.61%。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便称为老龄化社会。从上述数据来看,光明新区人口结构已达到了老龄型社会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光明新区户籍人口与非户籍常住人口之间长期存在不对等关系,而反映在老年人口数量上则是户籍与非户籍老龄人口数量倒挂现象突出。
  根据近期调研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为541420人,户籍人口60788人,非户籍人口480632人,非户籍人口是户籍人口的近8倍。全区户籍老人7100多人,非户籍常住老龄人口达到了近20000人,远远多于户籍老人。
  外地迁入型老人与候鸟型老人有不断增多的趋势,这为光明新区老年服务建设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老年人口规模与养老为老服务设施建设的平衡问题,非户籍常住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与福利均等化问题等。非户籍老年人所带来的养老服务压力逐渐增大,养老政策的均等性问题亟待解决。
  此外,由于老龄人口的公共服务需求主要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六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及随迁高学历、高素质人群的老龄化,逐步向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良好的养老环境和老人价值等,光明新区老年人的公共服务需求逐渐趋向高标准化。但原有的基本需求又长期共存,使得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方面,不断地复杂化。
  B.几乎所有户籍老人采用居家或社区养老方式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个有机部分组成。
  据了解,目前,新区有99.5%以上的户籍老人采用居家或社区养老方式,政府为给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支持,自2010年起,公明、光明办事处各培育发展了1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为辖区老年人提供上门家政等服务,其中不足0.5%的户籍老人(主要为“三无”老人和失能老人)在机构养老。
  在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上,光明新区以培育本土机构为主,满足了现有新区享有居家养老服务资格的老人需求,并逐步发展其他形式的养老服务机构。如深圳市光明新区东森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09年,机构目前总人数28人,专业护理人员24人,主要为光明新区光明办事处辖区内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均每月为新区光明办事处老年人服务336人次。
  近期,随着光明新区两间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揭牌成立并投入使用,这意味着光明新区也迈开了探索社区养老新模式的步伐。据了解,光明办事处新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占地500平方米,在新羌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原有基础上,优化整合资源,内设多功能室、文化娱乐室、阅览室等9个功能室,专为光明户籍、常住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文化娱乐、心理辅导等个性化需求服务。此外,公明办事处公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也已挂牌成立并且开放。该日间照料中心位于公明福利院内部,总面积200多平方米,有12个午休床位。
  已于2015年开工建设的光明社会福利院项目总投资9060万元,拟建成老年人养护床位约280个、残疾人托养床位约130个,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新区养老床位严重不足情况。
  C.机构养老服务总体供求失衡
  作为发展中城区,光明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瓶颈。
  从需求上看,根据《深圳市养老设施专项规划》(),预计到2020年,新区常住老年人口将达2.6万人,2025年达到4.22万人,2030年达到6.87万,养老机构床位需求将达到576张;缺口为248张。目前,新区仅有公明福利院和在建光明社会福利院两家公办机构,未来共有养老床位328张。新区养老机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老龄化的需要,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严重失衡的状态。
  同时,现有的养老机构也亟待升级改造。各养老机构配置的设施为基本生活、娱乐方面的,在医疗保障、安全保障、文体活动、学习教育、人际交往、临终关怀等方面的设施严重缺乏,难以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事实上,由于目前仅对“三无”和“五保”老人等特殊人群提供照护服务,且只接收户籍老人,还存在非户籍老人难以享受服务。
  随着老年人服务需求日渐多元,呈现出高标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报告》分析认为,光明新区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难以满足老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如社区养老设施功能有待整合,主要受场地、资金的限制,致使社区养老服务进程缓慢且服务类型过于单一。
  事实上,养老事业要发展必须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为老服务人才。《报告》指出,目前在深的社会工作者、养老服务人员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流动率大,工作人员采用临聘性质,难以保持长期稳定的服务成效。大部分养老机构基本没有激励机制或者激励机制不健全,护理员不能从机构管理中看到自身的发展与未来,缺乏行业竞争的动力,是服务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D.建议完善养老服务指标体系
  老年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报告》指出,光明新区需要明确、完善养老服务保障制度。制定出台光明新区养老服务发展具体实施办法,健全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协调机构,制定出台促进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以及对失能、困难老人养老补贴的具体办法,使各项扶持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融合、队伍建设、养老产业等方面完善养老服务的指标体系,相关政策落实到各牵头单位、配合部门。将老龄服务事业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与老龄服务工作目标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不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逐步扩大社会福利受惠范围,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同时确保资金按时按额到位,逐步更新养老服务设施。
  在完善社区老年人综合服务体系方面,《报告》建议,强化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管理,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管理评估体系;要求服务机构组建一支专、兼职和志愿者服务队伍,为老年人提供最直接、最便利的服务;建立老年服务网络,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服务机构对空巢老人、孤独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特困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通过建立家庭“呼叫热线”,实现为老服务到家庭的目标。根据各街道和社区老年人结构特征,按照专业化、规范化的标准,建设一批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护理康复中心、老年公寓、社区服务平台等,并有序引导养老为老平台的健康发展,满足辖区不同类型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报告》还指出,新区需重点发展供养型、护理型养老设施和床位,建设临终关怀护理床位,优先保障“三无”“三失”等特殊困难老人需求。加快新区养老护理院、社会福利中心等的建设,推进街道福利院设施改造和运营模式的创新,改革、完善公办公营养老服务机构人事、分配制度和管理方式,不断促进养老院的发展,以满足新区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养老事业,探索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养老服务。优化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企业申办程序,推动老年人服务产业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建养老设施和养老社区。鼓励建立民办养老机构“一照多址”登记管理制度,促进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运营。
  老年人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调研报告显示:
  与身体健康有关的服务最受欢迎
  《深圳市光明新区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报告》的出炉,为光明新区未来做好养老事业发展提供了详尽的依据。
  据了解,此次调查对象是光明新区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老年人的子女或直接看护人、居家养老机构从业者。调查采用偶遇抽样与立意抽样的方式进行。抽样框架以光明新区公明和光明街道为基础,每个街道采用偶遇与立意的方式抽取500名调查对象,不符合条件的对象由调查员现场排除,总共组成1000个调查样本,有效样本为980份。访谈对象则立意抽样的方式选定,其中包括光明新区3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大部分老年人月收入偏低但住房稳定性可保障
  针对老年人群体基本情况的调查,主要包括教育程度、居住情况、家庭支持情况、收入与养老保障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医疗卫生资源状况。调研主要从住房性质、产权归属、住房面积三个方面反映老年人的居住情况。在受访者当中绝大部分的住房属于自建房,占总比例的79.8%,而租私房的比例占20.3%。另外,980位受访者的平均住房面积为137.72平方米,且33.5%的老年人拥有属于自己的产权房,这表明大部分老年人在住房方面是有保障的。
  在受访者中,独居老人占13.3%。调查还表明,这些独居老人主要集中在60岁至69岁之间,9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也存在部分独居的情况。
  在家庭支持方面,调研结果显示,全部受访者均表示子女每月都会给予一定的生活费用,且子女都能在需要的时候帮助购买生活用品。另外,93.5%的老年人和子女同住一个城市,且85%的老年人表示子女能陪同自己去看病。
  关于老年人收入与养老保障情况,调查以个人月收入、收入来源、是否为子女负担经济、是否有养老存款四个方面反映。全部受访者都表示自己每月都有一定收入,但62.6%的人月收入在1600元以下,如果以深圳现在203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参照值,可见大部分老年人的月收入偏低。但92.3%的受访者月收入来源于基本养老保险金,这表明绝大部分老年人收入的稳定性是可保障的。此外,在受访的980位老人中有551位约占56.3%的老年人表示自己存了用于养老的钱,48.9%的人存款在5万元以上,且其中446人约占80.9%的老年人觉得这笔钱足够用于自己的养老开支。
  “生病没有人照顾”是受访者最担心问题
  在“您最担心什么”的问题中,排在受访者最担心的前三位是生活来源、生病没有钱医治和生病没有人照顾,单个选项被选百分比分别为89.5%、89.5%和97.3%,尤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生病没有人照顾”是受访者们最担心的问题。数据也显示,在最需要的基本生活服务方面,配餐送饭、日托照料、家政服务、夜间照料、安装维修服务都是被大部分人所需要的,而夜间照料的需求最强烈。在“您最需要的健康保健服务是什么”的问题上,排在前三位的需求分别是定期体检、应急服务、按摩推拿服务。在最需要的医疗服务方面,排在前三位的需求分别是专题医疗知识讲座、陪同就医和健康咨询,其次是紧急呼叫服务和家庭临床。
  在社会交流与文化娱乐需求方面,受访者最感兴趣的是读书看报和下棋,而对于跳舞或保健操、球类运动感兴趣的人非常少,这表明在选择兴趣活动的时候老年人们更偏重于相对静态的运动。此外,有高达57.8%的人表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调研分析指出,综合980份对老年人的问卷调查,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对与身体健康有关的方面的需求是老年人们最突出的,例如身体检查、上门临床、健康知识讲座等等。其次是日常生活照料,例如夜间照料、居家清洁、配餐送饭等等。再次是精神慰藉,例如陪聊、家庭聚会等等。而对文体娱乐需求方面,由于大多数老年人出于身体方面的限制,一些静态的娱乐活动比较吸引他们,例如看书报和电视、下棋、打牌。
  对养老生活满意度非户籍老人评价更低
  在接受访谈的30位老年人中,本地户籍18人,外地户籍12人。本地户籍老人更多的倾向居家养老。非户籍老人对养老生活的满意度评价明显低于户籍老人。
  早期来深建设者陆续已届退休年龄,又有大批内地老人随子女常住深圳,这对老年服务机构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无论公办机构还是民营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还难以满足需求。非户籍老人表示,他们跟随儿女来到深圳,即使儿女很孝顺,但是深圳毕竟不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归属感没有老家强,尤其是刚来的几年,许多的不适应造成他们对现有的生活满意度不高。
  在养老的各种政策中,户籍的限制也使他们享受到的服务比较少,会造成心理的落差,这也是生活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之一。此外,老人来到深圳就希望有孩子在身边,但是孩子来到深圳发展,主要的时间忙于各种工作中,鲜少有时间陪伴在老人身边,老人最怕的就是孤独,老人在精神上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慰藉,也是不太满意现有生活的原因之一。
  在受访的30位老年人中,有76%的受访者患有慢性疾病,且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类、眼科类和骨科类等。这使得医疗卫生服务成为需求重点。不少老人还认为,现在的养老服务内容过于单一,不够丰富多彩,没有特点。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更多精彩内容
请登录南方网()
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
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93670条
评论87873条
评论75118条
评论58343条
评论49098条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