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投资百万的复旦大学校门门就不豪华吗

从今年起每年投资百万元种树 青海大学打造花园校园-华禹教育网[原中国高校网]
从今年起每年投资百万元种树 青海大学打造花园校园
  日  来源:西海都市报
高招专题:      
  五年后,走进青海大学校园,就如同徜徉在植物园里,五百多种树木将让你大开眼界。
  4月14日,记者在青海大学看到,学校师生挥汗如雨,在校园里栽下一棵棵云杉、油松、山杏、梨树……偌大的校园里生机盎然。今年,青海大学把打造生态校园建设,作为“211工程”重点大学建设推进年的一项重要工作,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将学校建成青藏高原最具特色的高原园林生态园。
  青海大学副校长俞红贤说,为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校园,取得树木和树人双丰收,从今年开始,青海大学每年将投入100万元绿化资金,陆续引进陕西省以西的540多种树木,栽种到校园里。并随着学校周边园区的建设,将学校围墙拆除,向公众开放,使青海大学成为生活、学习、旅游、观光的园林生态园。
  另外,生态校园建设不仅可以使学校环境更加优美,成为西宁市又一处新的景点,而且生态园还将成为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作者:袁震)
←点此复制地址,发给QQ/MSN好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我网站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
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论坛热帖:中国大学的十大缺失--教育--人民网
论坛热帖:中国大学的十大缺失
】【】【】【】【】
  &  相关阅读:        摘&要:中国大学出现了一些与大学本质相悖的缺失,它们是:大学理念缺失;大学精神缺失;大学教师理想缺失;大学独立性缺失;大学制度缺失;大学行政服务缺失;大学教授话语缺失;大学特色缺失;大学学术评论缺失;大学信任缺失。  关于中国大学的缺失,近年来人们已经谈得很多。比如:缺经费和办学条件,就大量投入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缺规模,就不断扩大规模;缺公平,就采取措施改善不公平的现状;缺人文素质教育,就建立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缺高层次师资,就大量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师资;缺较高的教学质量,就大力实施教学改革……缺什么就补什么!中国对大学改革倾注了辛勤和汗水,而结果依然不能令国人满意。  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大学从内容到形式、从规模到质量、从公平到效益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忧的是处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现代社会里的大学,随着物质无限度的发展,大学中人的灵魂已被物质欲望挤满了。  今天的中国大学牵动着许多仁人志士的神经,人们不断在问,这是为什么?又为了什么?其实,在我们已有的思考中,更多触及的是大学外表的功用,较少触摸到大学的本质――大学是什么?大学为什么?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现代大学作为创造、传承高深知识和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机构,除了在其教学和学术上的地位与价值之外,还要求具有“明德”与“至善”的使命与理念。如果说后者是尊从一种社会普遍认可的至上的道义或做人做事之理念,那么,前者就是实现这种理念的手段保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现代大学的本质。依据此认识,我们考察今天的中国大学至少有如下十大缺失。  一、大学理念缺失  大学理念就是回答大学是什么?为什么?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大学理念是灵魂。然而,就中国的当代大学而言,已经形成自己鲜明理念的大学还很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国虽然有完整的大学教育体系和勇于改革的教育实践家,却缺少大学自治的社会环境和卓越的教育思想家。现在中国很多大学对理念的思考与实践,多集中在具体的操作化的布置工作性质的层面。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震天口号中,许多大学规划几年达到目标,巨大的投入、宏伟的蓝图,美丽的校园中增添了许多躁动的学生……大学生的理想在“象牙塔”里由“我要当科学家”,变成了在“社会轴心机构”中“我要票子、车子、房子……”。  这一切就发生在承载国家未来的大学里。原因何在?皆是由于“大学理念”的缺失!梅贻琦先生曾改用《大学》的第一句话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来说明何谓大学。大学之道,在于精神层面上的求“善”和器物层面上的求“能”。大学之道在精神层面上,在于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探究知识的最高境界,这即是所谓的“善”。大学之道在器物层面上,在于教给学生真理的同时,合理地安排课程体系,使得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为我所用”,教会学生求生的技能,即求“能”。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大学更应该为社会保留一方神圣的“世外桃源”,让躁动的人们在这里静下心来研究一番最纯粹的科学知识,思考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问题,使大学真正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发动机。  二、大学精神缺失  大学精神是指平等的多元意识,理性的科学态度,自由的个性发展,以及非功利的价值追求。它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内化社会先进文化并以创新为取向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大学精神虽不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那样直观、可测量,但由于其精髓已浸透和附着在大学内各种文化载体及行为主体上,使人时刻能感受到其独特的感染力。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为有效。然而,中国大学精神的缺失表现在多方面:大学作为教学和学术自治中心的地位没有得到确立;大学办学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独到的理念,定位贪大求全,办学目标功利化;大学教师的文化品位下降,学术失范,一些学者把治学作为一种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在权势与学术观点发生冲突之际,往往按照权利的意志修改学术观点,而不是以学者的良知来维护学术自身的尊严;等等。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大学同样需要信仰与精神的支撑。大学精神的存在,决定了大学教育活动中的人和大学教育的价值与品质。翻开中华民族的教育史,大凡杰出的大学校长及其大学教育活动,无不闪烁着大学精神的光辉,给后人以鼓舞和力量。“学术自由,兼容并包”这是蔡元培倡导的大学精神,他用这种精神,引领一批学人开创了具有一代“风骨”的北大精神。今天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处在这种变化中的大学更需要大学精神。  三、大学教师理想缺失  大学教师理想本应是教会学生认识人性本善,并以自己的美德为动力,去追求真理,去获取广博的知识,从而宣扬德行,影响社会,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达到其他社会成员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然而,近年来,中国大学普遍提出,青年教师要硕士化、博士化,并大量评聘和引进教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教师学历职称“大跃进”现象,加速了大学教师的功利化。现在的一些大学教师热衷于所谓教育的实用追求,大学教师的理想主义精神似乎早已被抛之脑后。因此导致大学教育也越来越远离精神生活,越来越缺少对生活中崇高理想的追求,使现在的大学教育更多的着眼于复制具有人文和科学知识的受教育者,醉心于克隆一个个缺少个性的眼睛与心灵。一个人如果没有心灵的力量,以及心灵的力量没有强大到可以辨识和选择外部世界,那么这个人的存在就将是很危险的,其存在的价值也就要大大的打一个问号。  中国目前“博士乞丐”的出现,可以洞见大学教师在促成学生“学历成人”时,忽视了“精神成人”的教育。哥伦比亚大学道格拉斯?斯朗教授说,大学教育已经忽略了人的心灵需求、人生目标、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等领域的东西,这样的大学教育培养的人在角逐利益时,就会不受理性、良心、正义和道德的制约而沦为经济动物。可以这样说,现在有些大学教师并不缺少高深知识,却欠缺理想主义精神,这就是我们不能不直面的大学教师队伍现状。&
(责任编辑:臧文丽)
相关专题? ? ?
相关新闻:?
13:41:35.094917?
13:18:30.194384?
09:03:36.071418?
08:41:19.641685?
08:41:19.148486?
15:01:45.934788?
09:32:18.670339?
08:40:18.104535?
08:28:08.128411?
08:20:27.896985
&&&E-mail推荐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网友:投资百万的大学校门就不豪华吗?--教育--人民网
网友:投资百万的大学校门就不豪华吗?
】【】【】【】【】
  &  相关阅读:    最近,山东聊城大学校门在网络上被称为“高校最大、造价最高的大门,有帖子称造价居然达到8000万元,一时网民哗然。网民们还自发地提供了自己知道的大学校门的造价:南昌大学校门据说花了2000万~3000万元,合肥工业大学校门据说花了500万元,浙江城市学院北大门据说花了800万元,西安文理学院据说花了888万元。接受记者采访时,聊城大学宣传部部长刘树山颇为气愤,说,“校门的真正造价是300万元”南昌大学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说:“校门的造价是180万元&,西安文理学院纪委书记汪立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连校门和门前广场的造价总共120万元。”  即使网络夸张吧,但我们相关人员的解释也令人震惊,这几所大学的校门都在百万以上,然而,他们竟然还脸不红、心不跳地气愤、解释,甚至说是节省了,难道投资百万的大学校门就不豪华吗?由此,我想到世界著名美国哈佛大学的校门,已经灰黑的红砖垛,一个黑色的铁栅门,红砖垛上嵌了刻着校名的石头。百万校门豪华不豪华似乎不言而喻了。  两者对比,让人浮想翩翩。一个是世界著名学府,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政治家,而我们这几所大学,即使在国内也似乎很难说得上一流,这样的对比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某些大学教育工作者根本就没有安静下心来搞教育,而是想着如何通过外表形象的豪华招揽学生,如何通过高大建筑创造政绩,如何通过豪华招牌赚钱,大学教育成了名利争夺的载体,这是大学教育的倒退,是知识文明的悲哀。同时这也说明我们这几所大学内部的空虚,越是内在空虚的,越追求表面的豪华,这是历史真理。  百万豪华大学校门折射了从1999年开始扩招后,中国的高校就进入了基建高潮,一些高校的建筑纷纷成为了本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的现实。大学建设成了地方建设的面子工程,这是一种可怕的面子工程,这种面子工程危害的是大学朴实追求真理的作风,加重的是学生的经济负担,坑害的是知识的美好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学面子工程兴起了,大学教育的里子工程就衰弱了。  百万大学校门折射了畸形大学教育的丑陋,哈佛的红砖垛校门折射了真正大学教育的美丽,我们应该惊醒啊!
(责任编辑:臧文丽)
相关专题? ? ?
相关新闻:?
08:41:19.641685?
08:28:08.128411?
08:20:27.896985?
13:48:55.649436?
13:18:30.194384?
09:32:18.670339?
09:03:36.071418?
08:40:18.104535?
08:41:19.148486?
15:01:45.934788
&&&E-mail推荐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高校十大荒唐事件 你能容忍吗
中国高校十大荒唐事件 你能容忍吗
华夏经纬网
  中国大学里多少荒唐事……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之下  中国的大学体无完肤  象牙塔变得与社会越来越相似  爆出的很多荒唐新闻  也越来越超出我们的想象  高尔夫必修课、食堂观光电梯、彩票学硕士&还有,芯片造假、教授嫖娼……  是我们对大学要求太高,还是大学迷失了自己?  专家观点  趋附社会现实是糟蹋大学  王晓明(上海大学教授)  我并不相信,这些大学的校长就这么无知。他们所以批准开设这样的课程,大概还是出于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今日中国,一个人能否成为精英,常常并不取决于他在知识、胸襟、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沟通和组织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而是取决于他的社会关系,用一个流行词来说,就是他的“人脉”。人脉者,认识许多有权、有势、有钱之人也。这里,就用得着高尔夫球了,一边打球,一边东张西望,看到真像有钱有权之人的,就凑上前去,由搭讪而熟悉,由熟悉而生友情,由友情而……高尔夫球课程的吸引力,其实是在这里。  应该说这样的对现实的理解,并非十分荒唐,别的不说,那些被揭露出来的官商勾结的丑闻,就说明了“人脉”与“精英”的紧密联系。但是,这毕竟是一种丑恶的现象,堂堂大学,不在课堂上培养对于这种丑恶的蔑视和批判意识,反而开设课程来迎合和鼓励年轻人对这现实的趋附之心,未免太自贱了。这里所反映的,其实是一种面对现实的不自觉的麻木,一种鲁迅所说的“奴才”意识。“精英”云云,扯淡而已。(记者&谢海涛&采访整理)  高等教育贵族化不可取  储朝晖(中央教育科研所副研究员)  我不赞同把高尔夫作为一门必修课。现在的大学生是不是就是社会精英?精英的出现需要经过日后的社会实践,并不是进入大学校门就成为了精英。我们的大学普遍存在这种定位的错误。  人的态度的培养有多种方式,是不是就要选择高尔夫?如果开设选修课,学校收费又比较低,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参加,我不反对。但是我们也做过一个统计,现在大学生的毛入学率大概是23%,其中只有大概7%的家庭有能力支付上学费用。也就是说还有10%以上的家庭没有经济能力支付孩子的上学基本费用。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开设高尔夫必修课,是我们这些年高等教育贵族化的表现,是不可取的。&(记者&胥晓莺&采访整理)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大概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番讲话,会引起这么多的争议。一项看起来并无太多“恶意”的举措,竟然引来这么多“误解”。  大学生必修高尔夫  10月14日,在山东大学的一次会议上,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向外界宣布:“两个月后,目前国内最漂亮的高尔夫球练习场将在厦门大学建成投入使用。06级厦大学生都要上高尔夫球课,其中对管理、法学、经济、软件学院的学生还是必修课,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打高尔夫球。”  消息迅速在各媒体传播开来,甚至吸引了BBC、法新社等境外媒体,并理所当然成为了口水战舞台的“新宠”。赞成者说厦大利用自身优势,为学生创造学习新运动技能的条件,也是为学生日后就业打基础、增加含金量;反对者说学校如此是利用公家的钱,让日后少数“精英”提前享受贵族生活,浪费资源。  作为众矢之的,朱崇实18日首次就“高尔夫事件”接受媒体采访。朱崇实表示,国内的高等教育缺少精英教育,厦大开设高尔夫课程“也许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认识一种文化,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对他今后迈出校门可能是有好处的,说白点,开设这门课的初衷在于我们想尽所能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条件”。  这一说更激起众人的情绪,更多声音讨伐朱崇实的“精英教育论”。有人批评朱崇实是伪精英意识在作怪,是没有文化的虚伪包装;更有人将厦大开高尔夫课程事件指责为“中国教育界本年度最大丑闻之一”。  不仅仅是厦门大学  无独有偶,上海财经大学也在不久前宣布,学校将从2006学年第一学期起开设高尔夫体育选修课。由于选修高尔夫课的学生过多,学校要进行电脑随机抽取确定上课名单。  该校一名老师说,开高尔夫课,对于“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有帮助”,是“为将来的商务活动打下基础”。他还透露,鉴于去年在研究生中试开的高尔夫课大受欢迎,上海大学、上海水产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和上海金融学院等院校的老师均向这位老师表示,希望能在各自院校开设同样课程。  其实国内第一个吃“高尔夫”螃蟹的是深圳大学。早在1997年,深圳大学就成立了高尔夫学院,开设了高尔夫相关专业。紧随其后,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同济大学、广州大学等也开设了与高尔夫的相关专业。  当然,开设高尔夫专业,教授专业技术,目的在于培养专业人才,与厦门大学等开设课程让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与效果自然不相同。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两者的“殊途同归”:为了适应社会就业市场需要,他们才开设了高尔夫课程――一个是专业技能需要,一个是综合素质需要。  高校多少荒唐事?  事实上,不仅仅是高尔夫,近年来,在“社会发展需要”的名义下,中国的高校出现了诸多怪现象、荒唐事。
  在培养精英的名目下,大学都要求学生学好外语,无论你是学中国的古汉语还是搞绘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陈丹青因此而招不到好学生,出于对制度的抗议,愤而辞职,一时成为舆论焦点。  而学术腐败、造假更成为公众心目中高校的一道丑陋的疤痕,深深地刺痛了国人对象牙塔之纯净想象。上海交大的一位专家从美国一家公司买回的芯片,雇人将芯片表面的原有标志用砂纸磨掉,然后加上“汉芯”标志“研制”而成,却被鉴定为“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集成电路”,是“我国芯片技术研究获得的重大突破”,成为近年来学术造假的惊天丑闻。至于那频频被曝光的抄袭事件,早已让公众的神经麻木了。  在诸多怪现状之下,我们无法不反思:我们的高校是否已远离了大学教育的本义:科学知识、人文精神、自由思维?高校剩下的是否只有学术腐败,只有豪华奢侈的校门和饭堂,只有一些高校老师的哭穷表演?丑剧为何不断在曾经圣洁的象牙塔上演?往日神圣的知识殿堂,如今为何却成了滋生“读书无用论”的温床?  1.&“汉芯一号”造假奇闻  2003年2月,在摩托罗拉公司做测试的工程师陈进,将一片从美国买来的MOTO-freescale&56800芯片,雇人磨掉原有标志再加上自己LOGO,“研制”成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芯一号”,并借此当上了上海交大教授、博导、微电子学院院长。借助“汉芯一号”,陈进申请了数十项重量级的科研项目,进而骗取了高达11亿元的科研基金。2006年1月,造假事件东窗事发,震撼全国。  2.&复旦经济学院院长嫖娼  日,复旦大学宣布,经济学院院长陆德明因8月份嫖娼被抓,学校党委决定开除其党籍,学校也给予行政开除处分。之后陆德明发表声明承认嫖娼的事实并向公众道歉。  3.&大学女生停课陪舞领导  日,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3级舞蹈编导专业全体10名女生,被学校“强行组织”提前下课去参加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任务――陪来校察看的领导跳舞。当教育与官场同流合污后,产生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性贿赂也不足为奇。  4.&最受美国高校尊敬的中国民办大学校长  2004年10月,时任西安翻译学院院长的丁祖诒在《洛杉矶时报》自费发布“西安翻译学院丁祖诒校长当选为最受美国高校尊敬的中国民办大学校长”的虚假新闻,后为方舟子调查撰文揭穿。丁祖诒给我们开了一个“国际玩笑”,面对如此高校,我们却无法言笑。  5.&毕业论文集体被“枪毙”  2006年6月,上海师范大学2002级油画本科班12名学生论文被集体“枪毙”。事件背后真正的原因涉及院长徐芒耀与该班指导老师刘大鸿之间的学术分歧。12篇论文成了学术分歧的陪葬品,冤啊!  6.&女博士无端被开除  日,北京外国语大学认定该校2002级女博士生卫英(化名)以小广告、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导师进行骚扰、辱骂和人身攻击,并对另外两名老师进行骚扰,决定开除该学生学籍,并表示这是一个证据充分的“铁案”。随后卫英在申诉无效情况下,向北京教委提起行政复议,最终北京教委撤销了北外的开除决定。究竟是卫英如北外所说的荒唐,还是北外如外界所论的荒唐?  7.&引进人才也造假?  2006年7月末,著名美籍华裔教授丘成桐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北京大学从海外引进的人才,大部分是假人才。”其后北大发表声明指责丘成桐歪曲事实。一时间丘成桐、北大、诸专家学者、教育部均卷入这场广受关注的纷争。丘成桐向左,北大向右,却无人知晓我们的高等教育路在何方。  8.&豪华面子工程  2006年8月初,媒体报道了中国人民大学耗资百万给三层食堂修建了豪华观光电梯;10月初,有网友披露山东聊城大学校门为“高校最大、造价最高的大门,造价居然达8000万元”(后校方声明为300万元),甚至有人编撰了“天价校门排行榜”,引起舆论的哗然以致骂声四起。看来爱面子的不只官员们,还有高校老爷们。  9.&教授公布工资单哭穷  2006年9月,北大副教授阿忆在其博客上公布他在北大的工资单,以作为他对“教师和走穴”看法的证据,在外界看来这却是阿忆“哭穷”的证据。  10.&高尔夫成了必修课  日,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在一次会议上有关高尔夫与精英教育的发言,使得在8月份就因北大建高尔夫练习场而热闹起来的高尔夫进高校新闻更加引人非议。(记者&彭晓芸&实习生&何国维)  黄广明:可以容忍的荒唐与不能容忍的荒唐  本期话题讨论的是大学里的荒唐事,仔细一想,这个选题本身,已经体现出大学在世人心目中形象的流变。  并不久远的20年前,20世纪80年代,大学意味着什么?象牙塔、知识殿堂、高山仰止的教授学者、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大学里的一切,都让人们投来艳羡的目光。  世易时移,20年弹指一挥,大学已由当年的捷报频传变成今天的噩耗不断,学者教授们忙着走穴赚钱,加上此起彼伏的学术造假,斯文扫地;高校普遍性地钱字当头,学位批发,“博士大跃进”;大学生则由当年的骄子变成了“焦子”,从刚迈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为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焦虑DD大学生就业已从当年的“皇帝女儿不愁嫁”变成了今日与民工竞低薪水。  日益高涨的学费,日趋严峻的就业,日薄西山的薪水,让不少学生和家长觉得上大学的投入和产出不合理,甚至不乏后悔上大学者。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最近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觉得大学在中国的处境挺像文学在中国的处境,20世纪80年代文学中国呈现的万众瞩目趋之若鹜之像颇似当年之大学,而今日文学的破落之境与文坛丑闻迭爆又与今日大学相仿。冷静的分析,当年的大学与文学都被人仰视了,被人赋予了不合理的期望,而今日的大学与文学则处在一个“被人轻薄”的时期,两种状态,我以为都是不正常的。  比如,究竟哪些事是大学的荒唐事?飞速变化飞速发展中的中国大学,一如其所寄存的社会母体,乍一看乱象丛生,荒唐事不断,但,仔细分析,有些是真荒唐,有些却是假荒唐,有些貌似荒唐,实则却体现了进步。  记者列出了中国大学十大荒唐,像上海交大教授、博导陈进“汉芯一号”造假事件,北大假引进海外人才,西安翻译学院院长的丁祖诒在《洛杉矶时报》自费发布“当选为最受美国高校尊敬的中国民办大学校长”的虚假新闻,山东聊城大学践行“大学者,大门之谓也”斥巨资修建中国高校最豪华大门事件……这一看就是荒唐事(尽管国人已见怪不怪);  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陆德明因嫖娼被抓辞去院长职务,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在本校推行高尔夫运动课程,北大教授阿忆哭穷称走穴是迫不得已等事,是否算得上是荒唐事,就可存疑了。  比如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在本校推行高尔夫运动课程遭非议,被指伪精英的教育,“中国大学的超前腐败”等等,我们可否从另一个角度看DD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高校作为相对独立的教育机构,大学作为有着自由精神的学术思想领地,当然有权根据自己人才培养的定位,依据自身校园文化的特征,开设一些独创性、有价值的课程,这也是大学创新性的体现。与那些墨守陈规,几十年抱着一套教学范式不变的大学相比,敏感且具有时代气息的大学当然更符合一个好大学的标准。  再如北大教授阿忆哭穷被迫走穴事件,在一种理想的大学环境里,这当然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但这个荒唐是不是更大荒唐的产物呢?比如高校的体脑倒挂,官僚治校而非学者治校,国家层面的教育经费无保障等等。  中国大学荒唐事确实很多,但不同的荒唐事却要具体分析,有的是大荒唐之下的并发症,有的更像是控诉,有的则是危机中蕴含着转机。  成庆:大学从象牙塔到大观园  今天中国大学的教育,早就背离了“教化”的道路,也就没有能力教导一批批进入又离去的学生一些基本的做人道理。  在这个全民皆商的年代里,我们有信心期待,“KTV服务专业”也会在不远的将来,进驻大学,成为又一桩荒唐事。  在多数人的心目中,大学代表了人类精神尊严最为坚实的堡垒,这种印象,直接来自于大众对于知识分子的理解,他们往往会对知识分子以及大学有着较高的知识乃至道德方面的期待。  但今天国内的大学与教授们,却时常让我们感觉不知所以,爆料出的八卦新闻,荒唐之程度,也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厦门大学将高尔夫课程引入本科教学,美名曰“精英教育”,实际上这一举措背后的逻辑,就和山西小煤矿主发财后想包养“大学女生”一样。  关于中国大学的堕落,早在20世纪90年代商品潮涌动时就已经开始争论,但是随着知识分子下海者越来越多,批评者往往也开始为校园里的“市场热”进行正名,直接后果就是使得大学教育的逻辑和社会的逻辑越来越趋同。  大学之为大学,在于它能提供一个体制保障,能孕育出反思、抵抗来自政治以及经济逻辑的力量。当年北大教改引发的争论,并不在于大学改革好不好,而是在“大学是什么”的问题上,大学执掌者们已经有了很多观念上的分歧。一些人认为大学逻辑就应该被改造成企业逻辑,淘汰竞争取代闲散、怠慢,这些人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文学科最稀缺的资源就是闲暇,如果依靠竞争逻辑来安排大学教育,最终只能让那些一年发几百篇文章的“论文怪物”主导大学,而这样的后果如今已经在很多大学演变成事实。  诚然,今天大学的光怪陆离不一定都是市场惹的祸,行政主导的大学管理模式也是主要的诱因。一个校长如果只考虑各项稀奇古怪的考核指标,并且只用这些指标来评判教授的话,自然也会让教授心态变得畸形。另一方面,大学生进入学校,考虑到未来的就业,要求一些职业方面的训练无可厚非,但是现在大学又成为国家缓解就业压力的临时避难所,从一进校,学校就把就业问题当作最高指示,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下面,自然战战兢兢,学外语、学开车,如今的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并无太大差别。  当然,我们也并不能将今日大学的荒唐事只推责到体制上,大学里寄居的知识分子们,表面上是以知识为志业,但是资历深的,早为既得利益者,自然不会选择自我批判的道路,新进大学的青年教师们,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早已经知晓学院里的逻辑与外面的花花世界其实没有区别,因此只要一入体制,就纷纷委身其中。  今日大学从昔日的象牙塔到污秽不堪的“大观园”,表面上看来,或许有其体制成因,但是背后,却说明了今天中国大学的教育,早就背离了“教化”的道路,也就没有能力教导一批批进入又离去的学生一些基本的做人道理。在这个全民皆商的年代里,我们有信心期待,“KTV服务专业”也会在不远的将来,进驻大学,成为又一桩荒唐事。  薛涌:从美国精英教育中反思自己  盎格鲁撒克逊有一套培养精英的办法,避免了中国那种“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北大建高尔夫练习场不了了之,但高尔夫风却刹不住。厦门大学最邪乎,要让高尔夫成为几个专业的必修课。上海财经大学稍微理性一些,仅开设了高尔夫选修课,结果此课在校园中热得烫人,学生要在电脑上随机抽取才能获得选课的权利。这无疑给推动高尔夫教育的人打了一剂强心针:大学不是要为学生服务吗?这是学生的要求!  中国人多地少,基本的体育用地也没有,哪里有地方打高尔夫?如今大学生失业率奇高,起薪接近民工。无论是厦门大学还是上海财经大学,即使在中国也属于二流。校方不操心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学生不好好修练本领,想想毕业怎么谋生,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对高尔夫有这么大的热情?说到底,还是精英情结在起作用。厦门大学直言不讳:高尔夫是精英教育的一部分。在上海,中高阶层不惜重金把自己六七岁的孩子送进贵族学校进行高尔夫训练。财大学生的举止,也就不奇怪了。  希望成为精英,并不是非分的野心。相反,大学本应该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袖。而能否培养堪当大任的精英,也关系到一个民族和文明的兴衰。我这两年连续写了两本书:《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集中探讨的,就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盎格鲁撒克逊的精英教育的传统。  在我看来,现代社会的形成,和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崛起直接相关。从大英帝国到今天的美国,这一传统主宰世界将近三百年,至今仍然看不到终结的苗头。人家能够如此长盛不衰,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套培养精英的办法,避免了中国那种“富不过三代”的宿命。如今美国种族和文化多元,犹太人、黑人、亚裔纷纷崛起,打破了盎格鲁撒克逊对精英教育的垄断。但是,盎格鲁撒克逊的文化精神,还是给美国的精英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框架。研究这种精英教育,是发展中国精英教育必不可少的步骤。  你是不是精英,不在于你有多么高贵的嗜好,而在于你对周围的人有没有感召力。  那么,美国精英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呢?以我观察,一个最基本的核心,就是打破精英的entitlement的意识。所谓entitlement,直译是“资格”,实际上在中文中很难找到对应的概念。这大概和我们的文化中缺乏类似的意识有关吧。Entitlement实际上是指一种“理所当然的权利”。这就像“老子英雄儿好汉”一样,当爹的是条龙,儿子当然就不能是一条虫。有了这种entitlement的意识和优越感,儿子就容易躺在老子的业绩中坐享其成。几代之内,祖先艰苦创业留下的遗产就会被挥霍干净。  盎格鲁撒克逊的传统虽然起源于贵族文化,但对这种entitlement的祸害却防范很严,孩子从小不娇生惯养,要经过跌打。同时,西方古典的传统,特别是古希腊的文化,对启蒙主义以来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有强大的塑造力量。在古代雅典,平等是立国之本。这一平等的精神,即使是盎格鲁撒克逊的贵族也无法抵挡。特别是后来盎格鲁撒克逊文明在美国开花结果,创造了一个平民主义社会,平等就更加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  当今美国的精英文化和培养精英的方式,必须放在这一平等的传统中来理解:不管你出生于什么家门,作为一个人,你和任何一个其他人都是平等的。这不仅体现在法律上,也体现在一人一票的政治权利上。所以,你是不是精英,不在于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不在于你有多么高贵的嗜好,而在于你对周围那些和你享受平等权利的人有没有感召力,人家愿不愿意跟随你。也就是说,别人愿不愿意推举你为他们的领袖。不管是从政还是做生意,这种能和大众沟通的“人气”是成功的前提。  那么,怎么让人家把你推举为领袖呢?首先要对被你领导的人们有深刻的理解和真诚的关心。美国人的教育,从学前班开始就灌输精英理念,你到处可以听到“领袖才能”(leadership)这类字眼。但人家这种精英意识和我们大为不同。比如,有一次我参加女儿的一个活动,每个家长要当众表彰自己的孩子的“业绩”,以鼓励好的品行。一位家长讲自己的女儿:“奥利维亚组织小朋友演节目。录音机打开后,她特别摁了暂停键,要确定所有小朋友都听过这段音乐,会跟着唱歌,才重新开始。这体现了她对他人的关怀和她的领袖才能。”事实也确实如此。那个孩子是个典型的孩子王。总之,想当领袖,首先要谦卑,要体贴他人,让别人信服。  稍微大一些,美国的家长为了孩子将来成为领袖,争先恐后地送他们打义工。特别是有钱人家,甚至会自己掏腰包把孩子送到非洲,在南非的孤儿院、艾滋病救济站做志愿人员。大学生则更不落其后。2005年,美国330万大学生打义工。一些研究表明,这些义工,不仅利他,更是利己。通过义工,大学生了解了社会,了解了底层,发展了自己的领袖才能,建立和被领导的人的基本纽带。毕业后老板雇人,常要看义工的经历。至于你有些贵族嗜好,不是不可以,但最好别到处炫耀。2004年总统大选,克里玩一些贵族运动的镜头被共和党拿来作攻击他的广告,最后被喜欢平民的棒球的布什所击败。  精英教育从化解entitlement的意识开始,以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目标。  美国的大学生争着打义工,生怕自己和下层不接近;我们的大学生挤破高尔夫练习场,生怕自己和草民无法区分。这样的对比说明了什么呢?人家的精英教育,是要让学生从社会底端艰苦卓绝地奋斗上去。因为精英是领袖,他们要说服跟从者:我是你们的一员,但我从小就当志愿人员,更愿意也更有能力为大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精英教育从化解entitlement的意识开始,以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目标。  我们的精英教育,则教学生怎么坐享其成,刻意塑造的就是人家想方设法要摆脱的entitlement意识:我有资格与别人不同,我必须享受别人享受不了的东西。甚至在学生还没有任何成就,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都还不清楚的情况下,学校就用高尔夫把这种entitlement的意识灌输给学生。而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的家庭教育,就是entitlement的教育:别人围着自己转,想要什么都必须获得满足。这样的孩子,有着舍我其谁的本能,对高尔夫当然反应热烈。现在某些大学生,已经被娇惯到找工作面试时被问一句能否扫地就会暴怒的程度,受了高尔夫的教育后,他们还肯干什么呢?  也许我们应该想一想:人家三百年长盛不衰,我们“富不过三代”,这一切难道都是偶然?
(南都周刊&策划&张东生&执行&彭晓芸&谢海涛&胥晓莺)
【&&】 【 】
网友昵称:
评论内容:&&&&&&&&(剩余字数: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评论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热点文章排行
频道特别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大学校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