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民币大小写转换比“分”还小的是“厘”啊,有这个大小的钱币吗?

人民币 元、角、分、厘后面还有什么金钱单位吗?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人民币 元、角、分、厘后面还有什么金钱单位吗?
只是出于好奇,会的说下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元,角,分,厘,毫。只有财务算单价的时候用到,一般城市都是算到角为止,有小部分地方到分还在用。只有财务还在用到毫
元、角、分、厘、毫、丝、忽、微
元角分厘毫哈捏
其他4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当前位置: >>
钱币鉴赏秘要
鉴赏秘要 (刺桐印社/可可供稿)一、古钱币常见作伪方法 1、翻铸法。 此种方法以真钱原品做模型伪造。浇铸铜水多为古代铜钱或铜镜溶化 而成,因此翻铸铜质仍为青铜或红铜。由于热涨冷缩缘故,以本钱翻钱要小于本钱,即 翻铸小一匝。此种伪钱上市极多,有的几可乱真。 2、改刻法。 选择旧铜钱较厚的的磨去原有文字,改刻另一种稀见品来伪造。此种 伪造品为数不少。如五铢改刻为太清丰乐,小货泉改刻为永光景和等。还有选择铜钱文 制模糊的添刻文字或星月,如改刻半两为两两或半半,改刻五铢为五五或铢铢。用种种 办法标新立异。 3、粘合拼接法。 此种方法多用于连泉、合背、同文钱。取相同品两至数枚,磨去 没钱的一部分,粘合拼接,即成连泉、合背或同文钱。还有磨去二个旧钱的背,拼合起 来成为两面文字。 4、色泽作旧法。 出土古钱历经百年地下腐蚀,有的满身翠绿、有的红、绿、黄、 白,斑斑驳驳,钱币界称为“生坑锈”。传世的古钱由于长久玩赏,油汗入表,钱体呈黄 褐或褐色。作伪者为取得“生坑”、“传世古”的表面效果,便在伪钱色泽上作旧。常见的 方法如下: 一是伪造绿色。因为出土的古钱都有绿锈,所以伪造古钱施以绿锈,方能逼真,伪 造绿锈的方法有七种: (1)将伪造的钱埋入土中,经过二三年后取出来,就有满身绿颜色的锈了; (2)将伪造的钱币浸以盐酸或醋酸,再埋入土中,经过一年半载后取出来,就有 满身的绿锈了; (3)用胶水调以绿色粉末,涂在钱上,便成为一种类似硬绿的锈 (4)用松香调以绿色粉末,涂在伪钱上,便成为了一种类似硬绿的绣; (5)用绿色瓷漆涂上伪钱,经过一年半载,瓷漆干燥坚硬,颇似硬绿绣; (6)用真的铜锈粘在伪品上,这样看上去硬绿满身; (7)将钱浸在醋中,加入硫酸铜。 二是伪造红锈方法。出土的古钱也有生红锈的,伪造红锈的方法有四种: (1)将造成的伪钱用火烧煅使透,浸入冷水,便带红色的锈;再浸以盐酸或醋酸, 埋入土中,经过一年半载取出来,便有红绿锈色,颇似出土古钱了; (2)用胶水调以红色粉末,也能造成红绿锈色; (3)用松香调以红色与绿色,同涂在伪钱上面,便成了红绿锈; (4)用红色瓷漆与绿色瓷漆调涂伪钱上面也能造成红绿锈。 三是伪造传世古法。流传数代王朝没有入土的古钱,钱面往往有一种黑褐色,这种 颜色称为传世古。作伪者伪造这种颜色的方法通常有下述两种; (1)将伪钱用火煅烧,取出后使冷,钱的表面上便发生黑色,再放衣带裹之,经 过一年半载,色泽光润,便与真钱相似; (2)将伪钱用盐酸或硫酸浸一二日,取出便现黑色,再裹入衣带一年半载,色泽 渐发光润,与传世古钱相同。1 二、古钱时代风格鉴别 1、先秦钱币风格。 先秦时期,货币以刀、布、圆钱、蚁鼻钱(又称鬼脸钱)等为 主。 大部分的刀、 布币币身极薄 (部分地区Y布、 戈邑方足布、 即墨小刀等的币身较厚) , 刀币的浇口在首端。刀、布的浇口及边缘常有浇铸时挤出范外的多铜,因未加磨琢而呈 自然状态。 有些伪造的刀、 布币边缘被挫磨光滑, 实际上是画蛇添足, 暴露了伪造痕迹。 大部分刀、布币的文字是用刀刻在泥模上铸成的,其笔画是一刀而成,绝不致窜,甚至 还看得出落刀与收刀的形迹。这种战国文字书法流畅隽秀,前后相贯,生动自然,而伪 造者由于对战国文字缺乏深入研究,故有些伪品字画呆滞,笔意全失。由于战国文字较 难模仿,因此,伪造者每获真钱,即有以翻铸赝品。这种翻铸的伪钱比较难于识别,然 而通过认真观察,可以发现翻铸的伪钱一般较厚重,铜质也粗。当然,这类伪钱中也有 铸得极精的,这就必须细心观察整个钱的外表及其锈片的真伪,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两汉钱币风格。 汉武帝时的三铢通行时间不长,存世也少。伪造者取五铢改刻, 但三铢比普通五铢轻小,“铢”字写法也与五铢有明显不同,易于识别。也有以钱翻铸的 伪品, 但能乱真者少。 汉代的普通半两、 五铢钱存世较多, 目前所见伪品几乎都是半两、 。伪造者 五铢中的特殊品,如“两两”、“五五”等(实际上确有当时错范或戏铸的真品) 一般采用真钱改刻的方法,也有翻砂而成的,如伪钱“五五”、“平平五铢”但翻造不精, 肉质粗糙。新莽朝的铸钱工艺非常讲究,向称铸钱好手,但仔细观察,王莽钱也有精细 之分。拿著名的六泉十布来说,有轮廓斜削、笔画细挺、制作特别精美的;也有文字平 夷、制作较逊的。十布又有通穿(即圆穿与首端间有中线者)与不通穿二种。从整体上 来讲,当时的钱文以悬针篆为主,其笔画之流畅峻削,布局之匀称得体,皆臻上乘。六 泉十布中除大、小泉及大布外,伪品较多。有未见真钱,仅按旧谱翻造的“幼泉二十” 伪钱,制作粗劣,容易识别;也有取旧钱改制的“壮泉四十”伪钱;还有照真钱翻铸的, 这种伪钱虽较精致,但与真品相比,文字缺乏生气,终能识别。新莽朝的大泉五十虽无 人作伪,但一些特殊品如大泉五铢等亦有伪品。真的大泉五铢是当时铸的改范钱,原来 的“十”字犹隐约可见;还有一种大泉五十背有吉语,如“长乐未央”等,文字书法生动有 致,非作伪者所能摹仿,但极少见。 3、魏晋南北朝钱币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钱币种类较多,在钱文上已打破了铢 两相称的习惯, 出现了一些国号钱、 年号钱及古语钱, 如“丰货”、 “汉兴”、 “凉造新泉”、 “大夏真兴”、“永光”、“景和”、“天清丰乐”等等。这一类钱由于奇货可居,伪造也多。 “ 丰货”钱的铸工较差, 但文字苍劲古拙, 伪品则貌似而神异, 真伪易对照。 “汉兴”、 “永 光”、“景和”的直径在 1.55 至 1. 7 厘米之间,“凉造新泉”、“天清丰乐”的直径在 2 至 2.2 厘米之间,“大夏真兴”的直径在 2.2 至 2.3 厘米之间,若发现直径大于此者,基本 上都是伪钱。“汉兴”有直接横读两种,文字亦有篆隶之分。“永光”、“景和”极为少见, 解放以来未见有新的出土,且钱小穿大,容易破损毁灭,故现存精美完好者屈指可数; 两者以“永光”尤为难得,伪造者常以六朝五铢改制,但形制、文字面目皆非。“凉造新 泉”的文字瘦小端正自成风格,可惜笔画间常残留流铜,钱文不甚清晰。若发现特别清 晰规整的“凉造新泉”,倒要细心观察,看看它究竟是否真品。北魏“太和五铢”以生坑为 多,而伪品则多数做成熟坑(这非说凡熟坑的太和五铢都是伪品) 。凡是传世流行的古 钱,不论是携带或收藏,都是用绳索穿起来的,经过长时间的摩擦,钱的两面都一平如 镜,若是人为的熟旧,往往字口轮廓磨塌,文字失去精神。2 4、唐代钱币风格。 唐代货币以开元钱为主。初唐开元大型精美,会昌开元铸工较 “京”、 “洛”、 “益”、 “荆” 、 “襄”、 “蓝”、“越”、 “宣”、 “洪”、 “潭”、 为粗糙, 其背文有“昌”、 “究”、“润”、“鄂”、“平”、“兴”、“梁”、“广”、“梓 ”、“福”、“桂”、“丹”、“永”等 23 种。 背“永”字者最少,“永”字有穿上、穿下及大小之分,但文字多臃肿而平夷,精美者少。 伪造者有取背文模糊的会昌开元改刻成永字开元, 故鉴别时要留心观察“永”字周围有无 刀刻痕迹,若系翻造者又当别论。会昌开元的背文系开铸前用小戳子打印在模上,上下 左右位置并不严格固定,有时凸出钱面甚多。此外,尚有背文打印不清或一时不能确释 的会昌开元,但确是真品,非改刻伪铸者。唐代的大历、建中钱存世也较少,亦有伪造, 但摹仿逼真的尚不多见。大历、建中钱的制作不及初唐开元。大刀钱尚有大型精美者, 建中钱多数薄肉小样,大型厚肉的极少。 5、五代钱币风格。 五代时各地割据政权纷纷设炉铸钱,种类庞杂,由于连年征战, 当局者为了应付财政困难,或铸大钱,或铸铁、铅和低质合金钱,故五代时大钱多、铁 钱多、铅钱多,制作精粗不一。如后晋时“天福元宝”大多薄小劣,制作粗糙;后周的 “周元通宝 ”却精美异常,于初唐开元相似。凡“周元通宝”大钱及小平背有龙凤、佛像、 公鸡等图案者,皆系后代仿制,决非当时的行用品。又同时马殷的“乾封泉宝”大铁钱, “乾封泉宝”大铜钱传世极少, 所见伪钱文字过分造作, 反失生趣, 其间精粗相差特别大。 仔细分辨即能看出真伪。 6、宋代钱币风格。 宋代钱币一般是每换一次年号就新铸一种钱,其铸量、种类之 多,为历朝罕有。两宋 300 年间,通行以小平及折二钱为主,间亦行用大钱,其轮廓、 大小都有一定标准。自南宋淳熙七年开始,钱背以数字纪年,钱文书体也逐渐以宋体为 主。 总的来讲, 两宋钱币的铸工考究, 徽宗时期尤为突出, 独创一格的瘦金体见于钱文, 秀纤的书法配以精湛的铸工。常使伪制品相形见拙。宋钱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版别多,如 宣和、政和共有数百种版别。南宋的嘉定铁钱除大小不同外,又红又专有通宝、元宝、 重宝、新宝、永宝、真宝、珍宝、正宝、之宝、万宝等 10 余种,而背文以有纪地、纪 年、纪值的区别,历朝以来,实属创见。普通宋钱无人伪造,而康定、至和重宝背坊、 虢,圣宋通宝、靖康等品种的伪钱较多,凡遇到这类钱币时必须慎重对待,要仔细观察 有否做伪痕迹,是否与大量的普通宋钱形制相合,南宋的临安府钱牌有三种式样;一种 是上下圆角;另一种是上下方角;第三种是上圆下方。清代仿造者取其钱翻砂,制成的 赝品几能乱真,唯锈色、色浆不及,个别字文走形。 7、辽代钱币风格。 辽代钱币有其特殊的风格,钱文旋读,字含八分,笔意古拙,铜 色较红。从辽代的天显到辽宋的天庆,近一二百年间,钱文、形制均一脉相承,这说明 辽代铸钱有明显的传统性。辽代早期钱币如天显、应历、保宁、统和等存世极少,伪造 者无从觅得蓝本, 故伪钱亦少。 有一种统和元宝伪品, 与辽代风格相去甚远, 亦易识别。 8、金代钱币风格。 金代钱币向以精美著称,这与金人掌握了宋陕西炉的铸钱技术 力量有关。金代的泰和通宝揩书大钱极为难得,数十年来,只发现二种版别,其书体甚 佳,轮廓、文字略有肥瘦之分。曾见一种模仿细字版的伪钱铸得较好,显系用真钱翻铸 而成,但为了掩盖新铸痕迹,外轮被敲击变形。小平楷书泰和通宝多数为白铜质地,亦 甚难得;篆文的泰和小平钱未见真品;篆文折三泰和确有真品,然存世极罕;承安宝货 铜钱未见真品。 9、元代钱币风格。 元代通行纸钞,早期钱币除蒙文大元及至大通宝外,铸额均少。3 有些年号仅有庙宇钱传世,这种庙宇小钱不作货币行用,旧称供养钱。元末的至正权钞 币值愈大(即钱形愈大) ,面背错范没有对准所致,造成文字和轮廓都倾于一边的现象, 但出于自然,无造作气。其背文笔画较繁,含糊不清者居多,伪造者常用真钱翻铸,由 于翻造不精,背文模糊,与真者大相径庭。也有一种伪品虽刻意摹仿,背文特别清晰, 同样失去原钱雄浑自然的风貌。历朝铸钱除特使情况外,铸量以千、万贯计,必然是熟 练工人才能胜任,他们按工序放手操作,不若作伪者肆意模仿,顾此失彼,弄巧成拙。 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钱币如天启、天定、天佑、龙凤等,不仅书体极佳,铸造亦精。大义 通宝的铸工不及以上四种,故有“精天定,滥大义”之称。大义通宝偶而也有精美者,但 为数极少。以上五种都有伪品,其中最多的要推天启和龙凤。有一种天启通宝伪钱是取 天定通宝改“定”作“启” 而成,伪劣品的“天”、“通”、“宝”三字与“启”字有明显的不协调 感。 10、明代钱币风格。 明代钱币,早期与后期的文字、形制都不相同。早期狭轮,文 字挺秀;后期外轮变宽,钱文以宋体为主。明初的大中、洪武钱为早期风格的代表,当 时各局均有铸造,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五式,版别较多,如“通”字就有 单、双点之分,背有纪值、纪地及光背等数种,各地所铸的钱文自成系统,书体各不相 同,存世多寡悬殊。伪造者有取常见的浙、豫版改成稀少的京、济、鄂版,以致面背文 字不符,暴露了弱点,如伪钱大中通宝背十挂的面文就完全是浙版的字体。又如伪钱天 顺通宝是取明末的大顺通宝改铸而成,天顺在弘治之前,属明代的早中期,不应出现明 末的钱风,明代实际上没有铸过天顺通宝。明代钱文为避朱元璋的“元”字讳。一律称通 宝,且直读(即通宝二字在右、左方) ;延至清代,钱文仍以直读通宝为主。直至咸丰 发行大钱时有恢复了元宝、重宝之称。 三、古钱的铜质铜色鉴别 古钱的铜质主要有紫铜、青铜、黄铜、白铜等数种。紫铜的含铜量最高,一般在 90% 以上,颜色紫红。青铜属铜锡铅合金,其颜色有深红、淡红或水红、青白、微黄等种。 黄铜指铜锌合金,其色有淡黄、金黄之分。白铜指铜 合金,多见于近代机制币。有一 些铜色银白的方孔古钱,习惯上也称为白铜钱,但实际上并不含 或含 很少。它仍是一 种青铜, 只是铅锡的成分较多而引起了铜色的变化, 为了尊重习惯及鉴别上的便利起见, 现仍称为白铜钱。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各地的铸钱方法、铜矿资源、成分配给都不相同,所以古钱的铜 质铜色也有较大的差异。 古钱的成反一般采取化学分析的方法来获得, 但这种破坏性试 验对古钱鉴定来讲并无实际意义, 所以古钱的铜色在鉴定上显得更为重要。 先秦圆钱的 铜色深红,接近紫铜。刀布币的铜色多呈淡红。先秦钱币的另一特点是币身较薄,伪造 者常渗入过多的铅以增加铜熔液的流动性,这种伪品铜色暗红,质软易变形。半两及五 铢的铸期较长,铜色也深浅不同。凡传世日久的太和五铢,铜质裸露,其色深红,且质 地极为细腻,表面几乎找不到砂眼气孔。一种大字版的金旁略低,伪品的铜色较淡,且 铜质也粗。 五代时的天德重宝铜色微带青白。 天策符宝传世品表面常有一层黑色的氧化 层,内部铜质多呈水红。永安一百、永安一千铜色微黄,南唐钱币的铜色也多数偏黄。 北宋早期铁母如宋元、太平等铜色淡黄或微黄,后期铁母如绍圣、圣宋、大观等铜 色较深,而宣和、靖康、建炎小平铁母多属白铜。建炎重宝颜色深红,南宋铁母的铜色 多数偏黄。辽钱铜色深红或紫红。西复钱铜色水红。元钱铜色深红及浅红者多,而寺观4 供养钱也有偏黄者。嘉靖之前铸钱用青铜,嘉靖之后则多用黄铜,着与掌握了锌的提炼 技术有关。明清雕母(祖钱)铜色以金黄为主。清代新疆铸钱用紫铜,故称新疆红钱。 咸丰宝福局钱为紫铜质,但宝福局阔缘红铜质,咸丰重宝当百大钱、背外缘外重五两者 属伪品,真品存世仅 5 枚左右,铜色有暗黄及深红二种,外缘宽度与普通当百大钱同。 一说宝福局大钱用铜炮材铸成,铜色深浅不同,但主要是淡红色的铜。小平铁母及部分 当十当二十样钱以白铜铸成。咸丰宝河、宝陕当五百、当千大钱为紫铜质,当十至当百 大钱为黄铜质,而黄铜的宝陕当千大钱则属伪品,宝泉、宝源及宝巩的当五百、五千大 钱有黄铜、紫铜二种。咸丰满汉文浙字钱铜色微带金黄,且铜质细密,书体凝重,伪品 钱文为普通楷书, 铜色淡黄, 铜质也粗。 以上列举部分古钱的铜色, 但不包括特殊情况。 四、古钱币形制鉴别 在钱币的形制中,钱文字体较多地表现了时代的一致性。每种钱币文字各有特征, 但它总还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字,有时代共性。这一规律,也可作为鉴定依据之一。鉴定 一个钱币字体对不对, 首先看它是否合于时代特点, 第二步才看它是否合于本品种的特 点。 比如,有的“东周”“西周”圜钱,钱文是小篆体,也有“ 化”钱文为小篆体,显然都是 伪品。小篆体是秦统一后“书同文字”,才推广到全国的,战国时的两周钱文应具三晋两 周金文的基本写法; 化钱文应有齐文字的特征。又如,宋代钱文有“方头通”,明清钱 文也有“方头通”,但方的程度不同,有一个从不太方到很方的变化过程。一枚钱币上的 字,同出于一人之手,应该彼此协调一致。用拼合法造的伪币,很难做到这点。有人用 南明桂王的永历钱改成唐太宗时的大历钱, 两种字体差距相距数百年, 作法再精也能辨 别出来。 各时期的铸钱,或出于需要,或出于规定而形成一些特定的现象。如齐的刀 币为保护钱文而把轮廓铸得较高,背中间有一高点。没有这一特点,多半是伪品。又如 唐代的乾封泉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五代十国的保大元宝,钱文应旋读,钱文对读 必假,因为 “制不类”。同一币形,先后也有变化。 燕的明刀币,前期弧背,刀把上的二竖道不上侵,到刀把根部为止,明字长而狭。 后期明刀币磬折形,把上的二竖道上侵道刀身,明字多偏。明字狭长,身形磬折,或明 字扁圆而身形弧背,必为伪品,因字形不符。 星、月、决纹、出纹等记号,也是古钱 形制特点值得注意的地方。钱币上铸星月等记号,是当时人有意的制作。铸星始于秦半 两钱,铸月形、四决纹从西汉五铢钱开始。铸四出纹从东汉五铢钱开始,星、月一直到 明代崇祯钱上还有,隋代以后已不具有四出纹钱,四决纹似乎未出东汉。这些记号在五 铢钱上表现得最多样。试以五铢钱为例;独汉武帝时的赤仄五铢上铸过半菱纹,武帝五 铢钱开始铸上、下半星,至王莽钱止。 西汉五铢有面四决纹,至王莽钱止,从至今钱 币出土上看,东汉时已无此制。背四决纹开始于王莽时的“大泉五十”,西汉尚无此制。 西汉五铢、王莽钱无月纹,东汉明帝至灵帝五铢钱已有月纹,但不多见。凡不符合上述 情况者,多为假钱。 五、纸币鉴别 真钞纸张都是专门制造的,所用的原料和造纸技术都与普通纸不同,纸张坚韧耐磨, 挺度好。为了防伪,在造纸过程中还采用一些办法使纸张具有某些特征,如水印纹,纸 张内放有彩色纤维及安全线等,这就明显地区别于其他纸张。假钞用纸是普通纸,不结5 实,挺度差,长期使用易断裂,一般不具有真钞纸的防伪特征,即使有的伪钞仿制了这 些特征,也是可以看出来的。 真钞的油墨都是由专门的研究和生产部门在保密情况下调制的,色泽纯正美观,具 有很好的印刷适应性。在油墨的调制中还加有某些物质,比如磁性介质材料,成为磁性 油墨(美钞正面凹印部位黑色油墨就是磁性油墨) ,含有荧光物质,成为荧光油墨(港 币钞票局部位置上就是采用荧光油墨)等等。伪造者不知道真钞上的油墨配方,都是选 择市场上卖的普通油墨,质量差,复制出的颜色不佳,只能近似真钞。如果将真假钞一 对比,就会看出颜色是不一样的。有的假钞也具有荧光油墨,但与真钞相比是不同的。 真钞的印刷一般是采用凹印与胶印相结合的方法,票面上主要图案、面额数字等部 位多用凹印。有手工刻板和机器刻板,印制的图像墨层厚,有较强的光泽,线条精细, 层次分明,凹印部位的油墨用手摸有凸起感。假钞一般都是通过照像制版胶印的(平版 印刷) ,不具有真钞雕刻凹版印刷的特点,线纹油墨不凸起,手感平滑。真钞的底纹图 案一般多用胶印, 由于应用高性能专用印刷机和先进的工艺, 胶印的花纹图案和社会上 普通胶印图案是不同的,线纹精细,颜色复杂,看上去彩色绚丽,变化万千。假钞是照 相制版,真钞上的细线纹有的照不清楚,票面有线纹空白或断线,显得发白。比如美元 假钞正面人像面部线条粗糙,光亮处虚线看不清楚,光暗处线条又太粗,显得过黑。从 总体上看,假钞的印制质量远不如真钞,有的假钞仿制较精,有一定欺骗性,但有经验 的鉴别员还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鉴别真伪钞一般使用比较法。有比较才能鉴别。首先 我们要熟悉真钞的特点。另外也要了解伪钞的一般特点,经过比较就能识别伪钞。比较 就是对比纸张、水印、图案、颜色、凹印线纹油墨的凸起感,防伪标志等。由于伪钞的 仿真能力不同, 在它仿真能力最弱的一个方面识别它和真钞的不同, 再进一步识别其他 不同点,就可剥其全部伪装。在检查钞票时,一般是通过手摸和眼看同时进行的,手摸 主要是摸纸张, 因为纸张有与一般纸张不同的质感和手感, 眼看主要是看人像 (或主景) 特点,因为钞票一般都是凹版印刷,人像(或主景)线条精细清晰,有层次感。古钱名词解释 (可可供稿)钱 原与“n”同为古代农具, 跟“划”相通, 呈铲状。 春秋战国间物物相易时, 金属农具“钱” 即被当作重要财产作为交换流通物;继而便出现具有货币功能的原始大铲钱,后又称 “布” ( 即“n ”之通假;古时钱n混称犹今之锹铲混用。 ) 战国末至秦,各式货币虽 统一为“内方外圆”状态,但“钱”的名称却一直被保留下来,至今仍为通用货币之统称。 泉 古音与“钱”通。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一息,遂有人又将“钱”称“泉”。王莽篡夺刘汉 天下后,因“钱”、“铢”等字之“金”旁与繁体“刘”字结构“卯金刀”之“金”犯其忌讳,故正 式以“泉”代“钱”,更铸“货泉”、“布泉”以及“小泉直一”至“大泉五十”等六泉。此后三国 孙吴之“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唐及五代之“乾封泉宝”、“永通泉货”等,“泉”作“钱” 即被广泛使用并留传下来。 后世文人更因“泉”较“钱”字风雅淡泊。 故尤喜称“钱”为“泉”。6 面 钱的正面之简称。即铸有称量、年号或国号文字以标志钱名的一面。如“半面”、“开 元通宝”、“顺治通宝”等钱面。 背 钱的背面之简称,又叫“幕”。钱背变化较多:光平无文的叫“光背”或“素背”,如秦汉 的“半两”、“五铢”即多光背。唐宋以下的钱背大多有星月纹或记址、记年、记值等文字。 如开元通宝背“⌒”者称月纹,背“荆”字者示荆州铸造;南宋嘉定通宝背文“同仁”系记同 安监嘉定二年造;明代天启通宝大钱背文“十?一两”表示值当十、重一两;清雍正通宝 背满文“”则表明宝苏局铸制。元代“至元通宝”大钱背文更有蒙古、西夏、察合台三种文 字组成,就尤为奇异了。 肉 又称钱身地张。指钱体除去边廓和文字所剩下的空余部分。此部分厚实的叫“厚肉”, 轻薄者谓“薄肉”。 外廓 钱外缘的隆起部分,亦称“边廓”、“外轮”,可简称为“边”、“廓”、“缘”等。边缘有两 圈隆起者则谓“重轮”,如“重轮乾元重宝”。 阔缘 钱的外廓较一般线宽阔者称“阔缘”。如北宋“祥符元宝”、“元祜通宝”即有阔缘钱。而 咸平元宝阔缘钱却是后人伪铸的赝品。 窄缘 钱的外廓较一般钱狭窄者谓“窄缘”。如北宋之“大观通宝”即多为窄缘钱。 穿 即钱中之孔眼。因作绳线穿系之用遂称“穿”。古时又称“好”。习惯简称“孔”、“眼”。 先秦各类环钱多为圆穿,秦“半两”后即全部统一为方穿。历代厌胜钱中尚可见圆穿者。 “穿”之上下左右部位则分别称为“穿上”“穿下”、“穿左”、“穿右”等。 孔方兄 秦后各钱均为方孔,古时有人遂戏称铜钱为“孔方兄”。典出西晋鲁褒所著之《钱神 论》 ,其中有“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句。 广穿 古钱穿孔比一般钱大的叫“广穿”。 除形制决定者如“五铢”多为广穿, 一般钱中出现“广 穿”则可能为母钱或异品,较为珍稀。 花穿 古钱浇铸中穿孔错位不成正方形者称“花穿”。其中呈六角形的叫“龟甲穿”,呈八角 形者谓之“菱花穿”。日本“箱馆通宝”呈菱花穿者非因错范而因工艺设置所致。 内廓7 穿孔四周隆起的线条称“内廓”,亦叫“穿廓”、“好廓”。内廓出现双棱者旧称“重好”, 即“重穿”意。 四决纹 旧谱书作“四决文”,“文”、“纹”通假。指内廓四角沿对角线方向向外辐射出斜纹,使 穿廓呈“ ”状有决裂之势,谓之“四决”;射出之斜纹便称“决纹”。 四出纹 旧书“四出文”。四决纹由内廓一直延伸至外廓成“ ”状者叫“四出”,其斜线便是“四出 纹”。古币中出现“四出”、“四决”纹者以五铢钱为多。 星号 旧称“星文 ( 纹 ) ”。钱背或钱面出现圆形突起如星状者 ( ? ) 曰“星号”。其位置 无定,可列穿孔上下左右各方, 以“穿上星”为多。常见为一粒,变有少数“双星”者, 若上下对称可称“双柱”,如“双柱五铢”。汉五铢钱面穿孔上下时见半粒星号,谓之“穿 上半星”、“穿下半星”。特大“星号”亦可称“日纹”,如上海小刀会铸“太平通宝”之背可见 “上日下月”以象征大“明”。 月纹 旧书“月文”,俗称“指甲纹”。指钱背铸有月芽形纹路者。按月芽弯势方向又分数种: 月纹上弯成“ ”状者谓“仰月”;下弯成“⌒”状者谓“俯月”;在穿旁侧立如“)”者称“斜月”。 一般一钱一月,亦有“双月”,唐开元通宝穿孔上下左右更有“四月”者,变化不一。 云纹 钱背可见云形纹路者曰“云纹”,旧书“云文”。云纹较为优美如“ ”状称“祥云”,形态 似飞鸟如“ ”曰“瑞雀”。云纹在唐乾元重宝钱背上多见。 水波纹 钱背出现水波状纹路者曰“水波纹”。如日本宽永通宝、文久永宝钱背,即多见各式 典型水波纹。 钱文 亦称“面文”,泛指钱面所铸文字。如“半两”、“五铢”“开元通宝”、“太平通宝”、“咸 丰元宝”等,均为“钱文”或“面文”。 背文 钱背的文字、包括符号、图纹及标记等统称“背文”。如记地“渐”、记值“当十”、记年 “六”、吉语“天下太平”等;单见图纹、符号亦可用“背纹”称之。 重文 因浇铸时钱范错位或移动,致使钱文出现错移、交叉,使二字现出四字、四字变成 六字、八字等均叫“重文”,亦称“复文”、“重筑”。如“五铢”平行迭现双“五”双“铢”,或 交叉出现两个“五铢”等,均谓“重文”。 传形8 指钱文左右二字传动易位。如“半两”铸成“两半”,“大泉五十”铸为“大泉十五”等;亦 叫“反文”。另有位置未变但钱文反书者,亦称“传形”或“反字”。 直读 面文四字按“上、下、右、左”顺序释读叫“直读”。如“乾隆通宝”直读,即为先上下、 后左右;倘非“直读”即可能误读成“乾通隆宝”。一般“通宝”钱多为直读。旧谱称“对读” 欠准,因上下可“对读”、左右亦可“对读”,不如“直读”之直观明快。 旋读 面文四字接“上、 右、 下、 左”序读犹如时针之旋转曰“旋读”。 如宋“祥符元宝”必旋读, 如直读便成“祥元符宝”而使人诧异。一般“元宝”钱多旋读,可能取“元”与“圆”相通意。 顺读 亦称“横读”。指“半两”、“五铢”等二字横书钱自右向左读。按传统书法历来以自右向 左为顺势,故谓“顺读”。 环读 先秦环钱如“共屯赤金”、“重一两十二珠”等,其面文依穿孔圆势作环形书写,首尾 相接,故其文必按环形布局一一读出,是谓“环读”。辽代冥钱“清宁二年”亦作“环读”。 大篆 春秋战国间主要为秦国使用的一种文体,包含甲骨文、金文、籀 ( 音宙 ) 文以及 六国行用的类似文字。大篆结构繁杂,笔画重叠,变化无定,故较难辨识。秦以前所有 刀、布、环钱及蚁鼻钱之面文,多属大篆字体。如六字刀、三孔布之文字。 小篆 秦统一中国后据丞相李斯 ( 书法家 ) 意见整顿文字,对大篆书体进行简化,并使 文字形体统一,笔画匀整;是谓“小篆”,亦称“秦篆”。秦汉、六朝以至于隋,“半两”及 “五铢钱系”的各种钱文多系小篆书体。 悬针篆 小篆的一种变体。特征为竖笔下端出现锋芒,仿佛悬挂着的针尖,故名“悬针篆”。 如新莽的货泉、布泉以及货布等钱文,均属悬针篆。 玉筋篆 小篆的一种。凡笔画纤柔匀称、结构工整、字形特别优美典雅者,即可称“玉 篆”。 如六朝北周布泉、五行大布以及金代泰和重宝之文体,即为玉 篆。 九叠篆 篆书之一 种。多见于印章刻写。笔画折叠堆砌,均匀对称;折叠多少依笔画繁简而定,称“九叠” 乃指其多。九叠篆盛行于宋、元,故北宋“皇宋通宝”可见九叠篆钱文,宋元宝钞上亦常 见之。 隶书 由小篆进一步简化而变得更便书写的字体,其笔势由圆转变方折、改象形为笔画。 初为官府衙门文书──隶进行记录的文字,遂称之“隶书”。虽出现于汉魏,但广泛用于 钱文却从唐“开元通宝”始。此后五代十国而至北宋,钱文多半为隶书。 八分书隶书之9 别称。魏晋时已出现楷书,为有别于篆体,人们沿袭先例仍称之为“隶书”;为与汉代有 波折的隶书相区别,遂将汉隶称“八分书”。“八分”者,言其“字方八分”,又似“八字分 散”其笔势如八字“左右分布相背然也”。故旧谱释开元、乾元等钱文“字八分”,即为隶 书意。 真书 又称“楷书”。指简省隶书波折、笔画平直、字形方正的现行书体。自南宋宁宗庆元 间铸“庆元通宝”纯用真书后,元、明、清各代钱文均以真书为主。如元“至大通宝”、明 “洪武通宝”、清“顺治通宝”等,均为真书面文。偶尔出现的其它文体仅为特例,如蒙文 “大元通宝”、老满文“天命汗钱”及篆书“永历通宝”、“昭武通宝”等。 瘦金体 宋徽宗赵佶独创的一种书体,自称“瘦金书”。以楷书为本,笔画俊逸挺拨,挥洒自 如,不拘一格,刚健有力,故有“铁划银钩”之称,或谓“铁线书”。徽宗亲书之“大观通 宝”、“崇宁通宝”均为瘦金体钱文之杰出代表。金“大定通宝”等亦仿瘦金体风格。 三体书 同一钱文以三种书体题写后浅铸的三种钱,形制特征与对钱类似。如宋太宗手书之 “淳化元宝”、“至道元宝”,均有真、行、草三种书体面文,俗称“三体书”钱。 御书钱 钱文由皇帝亲笔题写的钱称“御书钱”。如宋太宗赵光义所书“淳化元宝”,宋徽宗瘦 金体“大观通宝”等,均为“御书钱”所书文字又俗称“御笔”。 左挑 一般指隶书钱文中“元”字第二笔的起势,若起笔向上挑起成“ ”状的为“左挑”。如起 笔不挑而收笔挑起如“ ”状者为“右挑”。如“开元通宝”之“元”即有左挑、右挑之别;亦 有“双挑”或不挑的,均属稀品。 缩水 钱文中有三点水旁 () 的字,其三点靠得很近,仿佛收缩起来似的,俗称“缩水”。 如“淳化元宝”中即有“淳”字三点水缩得很紧的钱,通称“缩水淳化”。 点建 钱文中建字 旁“”上出现一点,形态近似走之如“ ”字,即称“点建”。南宋“建炎通宝”中即有“点建” 钱。多系制作中偶尔错写或漏铜所至,故甚希罕。 隐起文 钱文因浇铸不匀致笔画高低不平,低处“隐”没,高处突“起”,遂称“隐起文”。如“嗣 统通宝”中即有典型隐起文者。 聚头 钱文四字头部均朝向穿孔,此现象俗称“聚头”,以厌胜钱文多见。如八卦钱等。 并脚 钱文四字底部均朝向穿孔, 此现象俗称“并脚”。 如越南“明命通宝”之“美号钱”中即有 “亲老长幼”等背文均为并脚。10 倒书 钱文中有一二字倒写,或面文正书、背文倒写者,均称“倒书”。此例在背文或合背 钱中较多见。如“天朝通宝”背文倒“永”“光绪通宝”合背铸倒书等。 接廓 钱文笔画与穿廓相连以致重合者,曰“接廓”。如“北魏“永字五铢”“永”字下部一撇一 捺、“安”字头上宝盖均与穿廓相连重合而为一;北齐“常平五铢”“平”字上横即与穿廓重 合,此类现象均属“接廓”或“借廓”。 离廓 钱文不与穿廓相连,而且离得较远者,曰“离廓”。如元代“元统元宝”小钱即为典型 之“离廓”。 寄廓 或曰“挤廓”,指面文与穿廓挤靠得很紧者。如刘蜀“直百五铢”,元蒙文“大德通宝”、 汉文“天历元宝”等均属寄廓钱。 年号钱 面文铸帝王年号的钱。东晋十六国成汉李寿汉兴年间所铸“汉兴”钱为我国最早之年 号钱。其后如唐“乾封泉宝”、宋“宣和通宝”、明“永乐通宝”直至清末“宣统通宝”等,均 系“年号钱” 国号钱 面文铸有国号的钱。自战国时期“东周”布、“齐法化”刀直至五代十国的“大齐通宝”、 “唐国通宝”,以及此后南宋的“大宋元宝”、蒙文“大元通宝”、南明的“大明通宝”等,均 为“国号钱”。国号年号钱 集国号、年号于一体的钱。如东晋十六国夏赫连勃勃真兴年 间所铸“大夏真兴”钱,其后辽天祚帝天庆年间铸“大辽天庆”,及至清咸丰年间宝福局所 铸“大清咸丰通宝”,均为国号年号并铸钱。 记重钱 面文标明钱体自身重要的钱。如战国后期的“重一两十二珠”,秦“半两”、“两甾”,汉 及六朝“五铢”、“三铢”等,均属“记重钱”。然此类钱铸行未久即多为省铜而减重,更有 始铸即不足称量者,私铸钱尤甚,故钱文所记重往往与实称重要不符。 记值钱 钱文标明自身当值的钱。如新莽“小泉直 ( 值 ) 一”、“大布黄 ( 当 ) 千”,三国 刘蜀的“直 ( 值 ) 百”、“直百五铢”等,均为记值钱。 记年钱 钱背铭文标明铸行年代的钱。 如南宋“淳熙元宝”背文自“元”至“十六”, 表明各钱系从 淳熙元年至十六年间所铸。南宋各钱以背文记年者多见。 记地钱 背文铭记铸地简称之钱。自唐“会昌开元”背铸“京”、“洛”、“荆”、“越”等 22 地始,11 至宋“宣和通宝”背“陕”钱、明“洪武通宝”背“渐”、“豫”、“北平”等,莫不为记地钱。 记监钱 钱背铭记铸钱监察司署简称的钱。如南宋“乾道元宝”铁钱背“同”字即记舒州同安监, 淳熙元宝背“春”字为记蕲州蕲春监,“绍熙通宝”背“汉”字系记湖北汉阳监等。亦有记监 兼记年的,如“庆元通宝”背“春三”,即为蕲春监、庆元三年铸。 合背钱 面背铸有同样钱文的钱。如“崇宁通宝”钱背亦铸“崇宁通宝”四字,看来仿佛两枚崇 宁钱的背贴合在一起,故称“合背钱”有时背文会出现倒书、横书现象,均系浇铸时合范 有误所致。另有两面钱文年号不同者,如面“泰昌通宝”、背“天启通宝”,称“异号合背 钱”。 合面钱 钱的两面都是背文,仿佛两枚钱的正面贴合在一起,故称“合面钱”,亦系制作有误 所致。如“乾隆通宝”中有面、背均铸满文“宝泉”者即为合面钱。近代出土的大批早期新 莽“货泉”中,即有两面光板之无文合面钱。 合号钱 面文无“通宝”二字而出现两个交叉的年号,如“泰昌天启”四字,此等集两个年号于 一钱者,谓之“合号钱”。 剪边钱 亦称“剪轮钱”。为盗铜而剪去边廓的小钱。传世以东汉“五铢”为多见,故称“剪边五 铢”。 磨廓钱 亦称“磨边钱”。指边廓经磨锉取铜的窄边或无廓钱。以西汉“五铢”为多见,故称“磨 边五铢”。 延环钱 以专用圆凿錾去钱心后留下的圆环,叫“延 ( 音延 ) 环钱”以东汉五铢为多。新莽 “货泉”及六朝“五铢”中亦有 环钱。 环錾下后主要用于回炉重新铸钱而不作市场流通 用,故存世颇少。汉至六朝官私炉均营此道。 对文钱 被錾去延环后留下的钱心叫“对文钱”。因其仅剩一半之钱文可与对环对接,故称“对 文”。传世可见“对文五铢”、“对文货泉”。对文钱多混杂于恶劣小钱中在市场流通,今 不难见。 对钱 又称“对子钱”,日本泉谱谓“符合泉”。对钱中一枚多为篆书钱文,可与另一枚异体 文 ( 真、草、行、隶均可 ) 配为对子;除面文书体不同,余大小厚薄、内穿外廓以至 铜质浆色、制作风格均基本一致,故谓“对钱”。最早自南唐“开元通宝”始,为一篆一隶; 至北宋形成“对钱”制作高潮,如天圣、明道、元丰、熙宁、政和、宣和等,计有小平、12 折二等数十百种配匹之对钱。日本《符合泉志》更列出千种以上,蔚为大观。 平钱 俗称“小平钱”、“小平”。即为一枚当一文使用的基础小钱。一般径 2.4 ~ 2.6 厘 米,重 2.8 ~ 3.6 克。系历代古钱中铸量最大、传世最多的品种。常见的如开元、熙 宁、大定、康熙等通宝钱均为平钱。 折二钱 一枚当二文即两个平钱使用的钱。形体稍大于平钱。一般径 2.7 ~ 2.9 厘米,重 5 ~ 8 克。折二钱总量不少于小平,以北宋所出为最多,常见有元丰、政和等折二钱。 折三钱 一枚当三文、折合三个平钱使用的钱。一般径 2.9 ~ 3.2 厘米,重 8 ~ 12 克。 品种及数量均少,如北宋庆元、 南宋嘉泰及明大中钱中,均有折三钱。 折五钱 指一枚值五文、折合五个平钱使用的钱。一般径 3.2 ~ 3.6 厘米,轻重不一。如 南宋嘉定、元代至五以及明代洪武钱中, 均有折五钱。亦有称“当五钱”者。 大钱 泛指“当十”以上、包括“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在内形体较大的高额钱。 此类钱之大小轻重无一定规律,且时有大小错出、轻重倒置现象,多系经济困顿、通货 膨胀的产物。自唐代当十开元到清朝当千咸丰,历代大钱层出不穷,名类繁多。至于新 莽的“大布黄 ( 当 ) 千”、 “一刀平五千”, 三国孙吴的“大泉当千”以及五代刘守光的“应 天元宝”背“万”即当万钱,更是徒有虚名、变相榨取民间财富的虚值大钱。 榆荚钱 又称“荚钱”,指钱体轻薄如榆树之荚 ( 榆钱 ) 的小钱。如西汉初年所铸薄小“半 两”,民间即呼为“榆荚钱”。 鹅眼钱 或称“鸡目钱”。钱体轻小如鹅眼、鸡目之类的劣钱。如从东汉末年至六朝间所出劣 质特小“五铢”钱,一般被统称为鹅眼钱或鸡目钱。 男钱 旧时传说妇女佩之可以生男的钱。如十六国后赵石勒所铸“丰货”,因钱文壮实丰满, 又含富裕吉祥之意,遂被称为“男钱”。 女钱 南朝梁武帝所铸“五铢”, 因其轻薄弱小而被称为“女钱”又谓系对“男钱”而言, 妇女佩 之可以生女。然均传说,不足信。 稚钱 三国蜀汉“五铢” ( 一说梁五铢 ) 中有种钱体轻薄、文字纤弱、穿孔特大之“五铢”, 被称之为“稚钱”。与“女钱”一样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妇女及儿童的鄙薄与轻视。13 官炉钱 由国家或地方政权机构设炉监铸的钱。如自西汉上林三官“五铢”至清末户部宝泉局 所出“宣统通宝”均属“官炉钱”。历代少数民族、封国或割据政权监钱机关督察铸行的钱 币,一般也被视作官炉钱。 私铸钱 民间私炉盗铸的钱币。因意在牟利,私铸钱一般比官炉钱轻小粗恶;从铜质到文字 都明显劣于同时官炉所出之钱。然各代私铸钱虽禁难止,存世数量均不为少。 后铸钱 后世启用前代年号补铸或重铸的钱。如“大中通宝”部分记地钱,即于洪武年间按洪 武钱制补铸的,“泰昌通宝”系泰昌帝死后由其子天启帝补铸。此类钱币即为后铸钱。 镇库钱 铸钱工场正式开炉浇铸前,为进贡、纪念或避邪而先行特制的大钱。如“大唐镇库”、 “咸丰元宝”特大“镇库”钱等。镇库钱一般制作精美,存世绝少。 套子钱 通过不同组合排列可以配套成龙的钱。配套形式甚多。如新莽之“六泉”、“十布”以 币值等级配套;全昌开元以背文铸地配套;“唐国通宝”可以不同字体配套;“淳熙通宝” 可按记年、记监配套;“顺治通宝”可据五种版式各自成套等。不同的收藏家亦可按自己 藏品的品种、数量及风格自行配套。其中以王莽的“六泉”、“十布”为最有名、最珍贵的 “套子钱”。 厌胜钱 又称“厌胜钱”。 “厌胜”意即“厌而胜之”, 系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 物或魔怪的目的,由此而铸成钱币形态的避邪品、吉利品或纪念品统称为“厌胜钱”。一 般仅供佩带玩赏用,而不作货币流通。我国自汉代起官、私炉均行鼓铸,品类甚多,且 有发展,其中吉语、八卦、供养、撒帐、打马格及春钱等数种传世甚丰。除铜钱外尚有 以金银制作者,不一而足。 吉语钱 厌胜钱属。一般分以通用钱号添铸吉语以及吉语为文、加铸图像两类。如“五铢”钱 面添铸“君宜侯王”、“长宜子孙”等吉语;“嘉庆通宝”背铸“万年天子”、“天下太平”等。 另一类则面文为“长命富贵”、“龟鹤齐寿”,钱背则见各种吉祥及辟邪图像等。 八卦钱 厌胜钱属。钱面为八卦图形及卦名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字;背文多 为地支十二字 ( 子丑寅卯等 ) 及对应生肖图 ( 鼠牛虎兔等 ) 。 穿孔圆形。 民间多以 此钱可避邪保安,所铸甚多, 大小版式各异,精粗互见。 撒帐钱 厌胜钱属。旧时女子婚嫁仪典上,女宾以金钱彩果抛撒其新房帐下;此种特铸抛撒 之钱谓之“撒帐钱”。此俗始于唐代公主出嫁,后为民间沿袭。钱文多系“金玉满堂”、“忠14 孝传家”、“五男二女”等,大小各异,面背或有各类吉祥图案装饰其间。 供养钱 厌胜钱属。亦称“供佛钱”、“庙宇钱”。旧时官方或寺院所铸用以供奉佛殿神像之钱 币。以元代所出最多。钱面除沿用年号、国号文字者,更有“香花供养”、“大安福寺”、 “宝珠菩萨”、“进香直社”等;背文则有“神”、“护圣”、“香殿”等等。此类钱制作粗疏, 形体偏小,传世不多。 马钱 亦称“打马格钱”。 或面或背铸有骏马图像; 钱文为武将或良马名, 如“魏将吴起”、 “唐 将散骑”、“追风之马”、“千里之马”、“飞黄”、“渠黄”、“赤兔”、“龙驹”等数十百种。马 钱为宋代前后作打马游戏用,格局类似棋牌,惜今已失传。 春钱 面背铸有男女交媾秘戏图像,间有文字如“风花雪月”等。旧时由长者授于新婚子媳, 或作传授房事促其多子多孙用,类乎古代春宫图识或风月定鉴等。 冥钱 又称“羡瘗 ( 音义 ) 钱”、“明器”。专为死者殉葬铸制之钱,有铜、银、锡、铅、 陶、泥数种。自秦汉特小“半两”、“五铢”起,历代均有所出。除“消灾”、“太平”等类钱 文,近代出土辽代之“清宁二年”、“大康六年”均为记年之冥钱珍品。 连钱 指一炉所铸因未曾錾开而连在一起的两枚古钱。如战国晚期的“四布当 ”、新莽的 “ 刀”等均有“连钱”。 钱树 指一炉所出因未曾錾切而与槽铜连成一体的一串钱,看去仿佛枝叶对称的小树,状 如“ ”,故称“钱树”。存世有“祺祥通宝”钱树等,极为珍罕。 大样 同一年号和等级的钱因铸造地点和炉次不同,出炉后较正常钱径大 0.1 ~ 0.2 厘 米者,称“大样”钱。如系平钱即叫“小平大样”,折二钱则为“折二大样”。 小样 与“大样”相反。 同一年号及等级的钱因铸地、 炉次不同, 所出钱较正常钱径小 0.1 ~ 0.2 厘米,则为“小样”钱。如“小平小样”、“折二小样”。大、小样几乎各类钱都有,不 胜枚举。 雕母 手工雕刻的母钱,亦称“祖钱”。六朝后造钱不再使用大型整体铜、石钱范浇铸,而 改用母钱翻砂造型浇制。最初用铜、锡、牙、木等材料精心雕刻的母本,即为“雕母”。 传世可见历代铜质雕母多种。形体稍大,铜质精良,雕工细腻,边廓峻深,文字纤劲。 是为古钱中至珍之品。15 铸母 一般通称“母钱”。系由雕母直接翻砂浇铸以供成批造钱用的母钱。铸母虽稍逊于雕 母,然其质地、品相依旧异常精美。 铁母 铁钱的母线。一般均据雕母以优铜翻铸而成,以两宋铁母为多。钱体较铸制出的铁 钱稍大,形制及文字亦比铁钱精整美观,甚珍罕。 子钱 以母钱翻砂大批浇铸出来的铜钱或铁钱。 一般正用品及传世品均系“子钱”。 样钱 可 分两类:由造钱主管机关呈送帝王以供审阅、抉择的样钱叫“进呈样钱”,多由铜、蜡、 牙、木等雕制而成。由中央颁发至各地造铸炉场当作样品或母钱的样钱叫“部颁样钱”。 样钱亦具母钱精良优美的特性。 试范钱 铁钱 (含铜钱) 正式开铸前先以铜汁试浇的钱样,亦称“试样钱”。 初铸钱 最初以钱范或母钱范铸出来的子钱,或谓“头炉钱”。此类钱较后铸者显得精整,文 字峻深,边廓坚挺,品相佳美。 锈色 古钱表面着锈后呈现出的色泽。因古钱遭际不同而各有千秋。铜钱遇酸性环境呈 现出的绿锈有“松绿”、“瓜皮绿”或“靛蓝”色;遇喊性环境则显现红色,可见“朱砂锈”、 “鸡血斑”等;在中性环境中因表层氧化可显出水银色,俗称“水银古”。古钱年久生成的 锈色自然、透彻,锈层坚硬板结,与作伪者所造的浮泛脆弱、生硬刺目的假锈不同。 生坑 出土未久呈现新鲜锈色的古钱谓之“生坑”。或虽出土有年然锈色未遭损坏,一如现 坑时模样者,一般也称“生坑”。 熟坑 出土多年表层虽受磨损、氧化,但依旧留存部分锈迹的古钱,称为“熟坑”。旧谱又 释为“老生坑”,文义欠精当,以统用“熟坑”为宜。 传世古 古钱出炉后从未着土,因长期氧化致使钱面牢结一层黑膜,犹涂过黑漆一般乌黑发 亮,是谓“传世古”,又称“黑漆古”。此类钱若经长期把玩抚摩,而使钱文及内外廓露出 红润铜色,钱肉依然黑亮,则为“传世古”中之上品。 足陌 “陌”与“佰”、“百”通。钱币交易中每吊钱十足支付一千文,每百文一枚不短缺,谓之 “足佰”。 短陌 意与“足陌”相对。以不足一百之数充作百文行使,俗称“短陌”。旧时一 般短陌定数以八十文为陌。 省陌16 即“省佰”。以不足短佰定数 ( 八十字 ) 之钱充作百文行使更称“省佰”。省佰初以 七十七文为百,后更为减至七十文以至六十文为“佰”的;实质是金钱交往中政府对百姓 或富者对穷者的一种盘剥现象。 制钱 明清两代按本朝法定的钱币体制由官炉铸行的铜钱,概称“制钱”。以此区别于前朝 历代旧钱及本朝的私铸钱,并对旧钱、私铸钱进行取缔和制约。如“永乐通宝”、“康熙 通宝”等官铸钱均属制钱。 普尔钱 “普尔”为维吾尔语,意即为“钱”。清乾隆年间新疆始铸方孔圆钱,因用其地所产红 铜铸造,故钱色发红,遂又称“新疆红钱”。其时先后铸制红钱即“普尔钱”的有伊梨、阿 克苏、叶尔 、喀什葛尔及库东等局。 阿堵物 即钱。“阿堵”为六朝时口语“这个”意。时人王夷甫因雅癖而从不言“钱”,其妻故将铜 钱堆绕床前,夷甫晨起,呼婢“举却阿堵物” ( 搬走这个东西 ) ,仍不言“钱”。后人遂 有以“阿堵物”戏称钱者。 摘自《简明古钱辞典》中国收藏品(古币) 中国收藏品(古币)市场介绍 (可可供稿)福建省 泉州市状元街、文化街及钟楼附近和樵楼,常年从事古钱买卖,名人书画装裱、出 售等。 太原 太原南宫收藏品市场位于迎泽路 ,迎泽宾馆斜对面。从北京乘大巴到太原广场下车 往前走 50 米即可,从火车站打的起步价 7 元钱。每逢周末尤其是星期天,这里聚集各 地的钱商,他们通常背着一袋一袋古币和其它古玩,倒在地摊上任由选择,笔者曾从中 选出三枚很开门的先秦丰两钱和益六化,但往地上轻敲,音质婉转动听,显然这里的后 铸水平也非同一般。市场上常见齐刀,尖首刀,秦半两,价格较便宜,北京和本地的好 泉者常来此地掏金。 太原文庙市场,也有些钱商柜台,但规模较之要小,人气也不如此火爆。 石家庄 石家庄古钱市场位于燕赵民间艺术市场的古玩城,从火车站坐标 17 路公共汽车 30 分钟可到,也可打的确 10 元钱左右。石家庄古玩城布局整齐有序,其中有几家专营古 钱的门面每逢星期日附近的老百姓都来这里摆摊, 他们还是习惯星期日, 所以这天人特 别多。现在该市场附近地区顺治钱出土较多,价格 2 元到 5 元不等,其中有顺治光背和 背一厘钱。二字尖首刀也出土不少,价格在 80 元至 120 元之间,另有桥币和小型尖足17 布,价格均便宜。 武汉 武汉收藏品市场,又名武汉集邮市场,位于汉口崇仁路,在友谊商店斜对面。 从武昌火 车站乘 4 路电车到中山大道和崇仁路交汇处的友谊商场下车,往左走 20 米即可,不过 在火车站打的千万不要叫停车附近候客的车, 他们全是将表作了手脚的, 票价至少要番 倍。 古钱收藏在进门的两侧,有几家固定的门面,常年从事古钱买卖,然好钱也不多 见。每逢周末,附近地区的钱商云集于此,当地藏家也频繁出现,交易相当热烈,只要 是好钱,成交很容易,价格适中。 沈阳 1.南湖公园古玩市场 有二十多个固定铁皮房,逢周日有许多摆地摊的经营者,古玩 字画钱币品种很多,但高档货很少见.从火车站乘车很不方便.打出租车到南湖西门的东 电大楼下车车费 10 元,立交桥对面家俱市场旁就是.[50 米] 2.太原街邮票交易市场 一楼经营邮票二楼经营各种钱币,规模较大. 打车到太原街 一百商场对面的邮局下车,车费 10 元.市场在小巷里.一问便知. 北京 1 报国寺 在北京报国寺文化品市场内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古钱币市场,每天的钱币爱 好者络绎不绝。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从事古币的买和卖,有不少固 定的古钱柜窗和地摊。每逢周末,这个市场非常火暴,你来我往,讨价还价,好一片繁 荣景象。从市场购古钱难免会有伪品,这个市场相对来讲,伪品少一些且价钱也不错。 每年这里还举行全国性古币展销,通常在春秋两季。如果能赶上这样的展销会,你会有 不少收获的。到报国寺可乘地铁到长椿街下 ,沿着国风商场傍的大道走十分钟左右。 打的告诉司机到菜市口,报国寺只有年纪较大一点的北京人知道。 2 福丽特邮币卡市场 该市场是全国最大的邮票,纪念币和磁卡市场,这里也有不少 固定的古钱窗柜和地摊,尤其是周末地摊较多,每人收 2 元门票。该市场在德胜门外黄 寺北大街。 3 梳璃厂 可乘地铁至和平门下,走 5 分钟即到。这里有北京的古钱币商店,品种较 多,价格也不错。 4 古钱币博物馆 该馆位于德胜门城楼。这里展出先奏至清朝的货币,对于收藏古钱 的爱好者来说,应是必来之地。从这里可以得到直观的认识,尤其是珍罕古币。而且这 里也展出一些近代出现的伪品, 这对古币的辩伪是很有益的。 博物馆有经营古币的商店, 品种不少,且保真,价格不算太高。馆内还有些钱币摊,但要注意伪品。进馆门票每人 4 元,每天 9:00 至 16:00 营业。 长沙 位于长沙市八一路长沙博物馆的古玩一条街(可乘 1 路公共汽车或中巴车) ,有一家 长沙钱币学会经营的古币商店,店内品种较丰,价格适中。 再往前走有一个钱币市场, 每 逢周末,附近县市的钱币商人均集中在此,不泛希罕品种。运气好的话,遇上山村送货 人,你会惊喜得永世难忘。 岳阳 位于岳阳市新汽车站附近(有公共汽车和中巴车)的岳阳图书城,古钱币的经营在 二楼,逄周末可常遇到山村送货人,价格通常以斤为单位,其中的淘金机会就可想而知18 了。 西安古玩城 位于西安南二环与朱雀大街交叉的西北角,又称中北旧货调剂中心.逢周三和周末, 到这摆古钱地摊的人特别多,尤其是半两钱价格较便宜,品种也多,伪品也不少.这是 98 年刚建立的一个市场,设施和服务较完善,经营其它古玩的商人非常多. 郑州古玩城 位于郑州市淮河路口,从火车站有 4 路公共汽车和 210 中巴到古玩城,大概需 15 分钟, 也可打面的,7 元钱左右.又快又舒适.古钱币经营在一楼,这里长期经营户较多且品种 丰富,价格较便宜,不过这里的伪品水平也不错,尤其是一些&出谱品&,即是非希有品也 有造假者.这里周一到周末都有经营商,周末当然更热闹一点. 开封 龙亭东湖古币字画市场,位于名胜古迹龙亭风景区内,从火车站乘 1 路公共汽车到龙 亭下车,往东走 20 米即到,需 8 分钟左右,也可乘面的和人力三轮车,价格分别为 5 元和 2 元.该市场经营古币者,大多固定柜台,品种较多,价格较其它市场要低,且伪品少.在 市内邮局傍也有摆摊者,但要注意伪品. 洛阳 西工古玩市场位于中州路,离洛阳百货大楼 20 米左右,从火车站乘公共汽车 103 路和 5 路,停三个站,6 分钟即可到达.该市场以地摊为主,逢周末有不少附近郊县的钱商汇集 于此,价格便宜,品种也多,但有钱商专营出土假钱,锈迹刺眼,稍加注意应该容易分别, 不要认为有绿锈的出土钱,就是真品. 广州 源胜工艺品市场位于广州市带河路江馨街 30 号,从火车站打的需 10 多分钟,花 15 元 钱左右.该市场内有多家固定经营古钱币的柜台,是广州的主要古币市场. 文昌陶瓷玉石工艺品市场,位于文昌北路 286 号,离源胜工艺品市场不远,步行 10 多 分钟即可到达,经营古钱币的柜台在一层. 中国邮币卡市场位于广州海珠中路中原大 厦,从火车站打的只需 5 分钟左右,该市场以经营邮票为主,古钱币经营在三,四楼. 广州的古币市场古币需求量非常大,只要是真品,往往很容易找到卖主,且价格也较 理想,毕竟是全国开放的龙头,交易氛围不错 深圳 深圳钱币市场有两个, 一个在工人文 化宫, 从火车站广场可乘多路巴士到门诊部下车, 转右沿建设路走百米左右过天桥就是; 一个在深圳书城, 从火车站广场可乘多路巴士到蔡屋围下车过天桥到马路对面, 进深圳 书城(金山大厦)大厅,转到“存包处”后面,乘坐右手边电梯到 M 层即可。两个市场前 者人气不如后者, 但允许自由交易; 后者则必须卖给摊主。 整个深圳钱币市场规模有限, 深圳本地有一定实力的买家不超过十人,但休息日时有香港买家光顾,本地另有 30 几 人为入门级水平,购买范围限于普品。交易内容则不外古钱、银币、铜圆和纸币,总的 来讲只要东西好、价格合适则易成交. 杭州 1 .二百大市场.(第二百货大楼旁边) 有王玉,阿西等有实力的泉商。尤以高档钱 币好出手,高档银元很受欢迎。 2 .中山北桥市场(绿都宾馆南 100 米) ,平时人较多,规模不大。 苏州19 3.文庙市场。 (紧靠沧浪亭)钱商众多,好钱不愁没人要。 镇江 紧靠博物馆,有一批很有水平的老藏家,但必需事先联系。市场规模不大。六朝钱 是特色。 济南 1 .英雄山市场(英雄山下) 。人很多,但钱商较少,水平不高。 2 .邮币卡市场(紧靠火车站)星期日人较多,钱价较低。 上海 1 .太原路云洲商场六楼,是上海主要的古钱,纸币交流市场。品种较多,有一些有 实力的买家。 2 .卢工:以邮品为主。但金银币,流通纪念币以这里为主。 南京 南京朝天宫藏品市场。是南京最大的钱币市场,尤以星期天人气最旺。大型交流会 一般在省博物馆举行 成都 1 .大发邮币卡市场(家电市场楼上) ,古钱柜也不少,人气教旺。 2 .古钱市场,原在二仙庵,人多货足,蜀汉钱很有特色。现搬至杜甫草堂后门,人 气远不如前。钱亦难觅! 贵阳 喷水池广场旁,地摊交易,人少物稀,颇有不成市之感。 南昌 腾王阁古玩市场铜元的兴衰铜元的兴衰 铜元俗称铜板,是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一种机制币。我国自有金属货币以来,首先是 采用钱范浇铸的,在 钱币学中称之为“范铸钱”。我国最早采用机器造币,应首推光绪 八年 (1882) 由吉林机器造币局所造之银币。 我国最早的机制铜币, 是光绪十五年 (1889) 出自于广东造币厂,这是我国钱币史上称为“机制币”的 开始。而铜元也是由广东厂于 光绪二十六年(1900)首先制造。 铜元在当时是取代制钱充当银元的辅币而发行的。 铜元的出现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首先,铜元的生产 效率比范铸钱高得多,造价相对较低。其次,铜元在实际上与银元 相挂钩,形态与银元相一致,进位较简捷。 铜元在形制上比制钱造型规整,花纹细致大小适中,便于人们认用。 我国铜元始于广东。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广东因停铸制钱,市面制钱日乏,小额20 流通十分不便。同时受到香港铜仙及外币的影响,拟自仿造,以救钱荒。这年六月,广 东开铸铜元,以紫铜百分之九十五,白 铅百分之四,锡百分之一配合,每枚重二钱, 当制钱十文,正面中央为“光绪元宝”及满文“宝广”,外环 珠圈,上缘纪地文字为“广东 省造”,下缘纪值文字为“每百枚换一圆”;背面中铸“飞龙”图及珠圈,上缘英文纪地 “KWANG TUNG”,下缘英文纪值“ONE CENT”。 广东铜元的出现,开我国铜 元之先河。 由于铜元式样新颖,流通便利,适应了当 时流通需要,颇受欢迎。1901 年义和团运动之后,战争失利及 巨额赔款,清政府也视 铸币为发财之道,于十二月二十四日上谕,“铸造铜元,轮廓精良,通行市肆,民间 称 便,……着沿江沿海各省督抚即筹财仿办”。各省当局欣然受命。于是各省造币厂纷纷 设立,大造铜元。 至 1905 年底,全国开造铜元已有 17 省,设局 20 处。由于铸局过多, 各局所造式样与成色实难一致,于是出现 了黄铜元或劣质铜元,对铜元的流通及自身 价格造成不良影响。更由于铸量过多,流通阻滞价格跌落,中央 (清廷)与地方、地 方与地方之间又出现了限制与反限制,倾销与反倾销的现象,使币制混乱日趋恶化。对 此,清政府曾采取许多对策,但收效不大。至此,清政府不得不下决心进行整顿。 1906 年 7 月, 清财政处户 部会奏请将铸造铜元厂酌量归拼折中, 拟将现有铜元局归 拼为九处,“除臣部所设总厂外,拟以山东归并直 隶为一厂,湖南归并湖北为一厂,江 西、安徽、江苏、清江归并江宁为一厂,浙江归并福建为一厂,广西归 并广东为一厂。 合奉天、河南、四川、云南四厂,共九处,皆归臣部统辖,调剂盈虚,彼此均可匀拨”。 这 些措施的执行,使铜元混乱的现象有所好转,但铜币制度紊乱的状态并未得到根本 缓解。直至宣统二年 (1910)四月十六日,清政府决心从根本上解决铜元中的问题, 颁布了币制则例,在确定银本位的同时,规 定铜辅币为分币,有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 种,这次计划尚未实施,就与清王朝一同寿终正寝了。 民国时期,各地军阀割据势力 相互混战,继而又纷纷设厂制造铜元,用以筹措军费,竞相滥造,营私分 肥,毫无章 法,遂使铜元质地恶劣,价格暴跌。北洋政府时期的钱法更坏,各省不仅没有停造,反 而纷纷增 设新厂,所造铜元铜质低劣,面值增大,以牟取暴利。北伐以后,铜元逐渐 被镍币所取代。建国前夕,铜元 还在贵州、绥远等地出现过,但这只不过是铜元在中 国历史上的回光反照。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 曾先后制造和发行铜元数种, 有些已成为难得的革命文物。 铜元在我国发行流通前后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它在我国货币的历史长河中,仅为 十分短暂的一瞬间, 但是其品类繁多,形制复杂,却是历史上任何一个需用代都无法 比拟的。铜元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 多人的去收藏、去研究。 收集铜元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品相 品相是收藏品的生命,凡搞收藏的人都知道,鉴于铜元的特殊性,在这还是要特别强调。 由于 铜元是机器压制的,图案细微精致,但线条比较浅,很容易磨损,特别是龙身最高处的龙 鳞更是 容易磨损,很难找到完美无损的。因此看一枚铜元的品相首先就要看是否有磨损,尤其 是要注意 一些细微的地方是否完美。其次铜元最忌有锈,在这点上与有些古钱是完全不同的, 铜元有锈会 严惩影响美观,遮盖铜元的细微部分,收藏价值大打折扣。当然对一些稀少品种我 们不能苛求品 相,只求先拥有再说。 2、注意版别研究21 铜元的版别丰富多彩,极为复杂,每个种类都可细分出许多种版别,其中有些版别非常稀 少, 极为难得,并且肯定还有不少未知版别等待人们去发掘。因此收集铜元应从版别的研究入 手,不 求拥有多,力求研究精深,把某些品种的各个版别搞清楚,昼尽量收全,从中不断发掘 出新东西。 要记住铜元的生命就在于版别。 3、注意错版 铜元中有许多错版,如英文倒置、满文错写、面背错配、阴阳币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还 是可 以碰上,因此平时应特别留意。要多从别人不注意的地方入手,说不定一枚看似平常的铜 元,就 是难得的错版。 4、多看民间铜元刊物 收集铜元少不了铜元目录等工具书,但它们主要是面向初学者的普及书,一些版别的介绍 很不 完全,对于有志于更进一步的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的一条秘诀是多看一些民间自办的 铜元刊 物。有些刊物水平相当高,对有些铜元的版别分的很细,评价也比较准确。多看这类刊 物,并加 以理解吸收,用之于实践,能迅速提高你的水平,起到事倍功倍的作用。我国铜元经历的几个阶段1、光绪元宝时期 主要始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 。这一时期各地造币均有光绪元宝字样。 总厂造币在正面左右分列“户部”二字,各地均在正面上缘或左右分列省名及地名,以示区别。这一 时期各厂局各尽所能,自行设计,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各地特点的龙图、花式,是铜元品种最多、 图 案最丰富、版式最繁杂的时期。 2、大清铜币时期 主要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宣统三年(1911) 。这一时期各地所制铜元多有大清铜币字样。 总厂造币均在正面左右分列“户部”和干支纪年文字,后期则去掉“户部”,仅有干支纪年文字,各地 造币均在正面中央铸一阴文省名(也有少数为阳文)以示区别。大清铜币多系户部统一制发祖模, 所以背面统一为蟠龙图,又称“大清龙”。大清铜币中也有背水龙、坐龙等图案,但为数不多,有些 还是属于面背后误配的错版。这一时期因清廷整顿钱法,裁并造币厂,铜元品种图案大不如前。 3、民国初期铜元 主要指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七年(1918) 。其种类有“开国纪念币”、“共和纪念币”及铸有省 名的民国铜元等。这一时期新式铜元与清末旧式铜元混合流通,使铜元的混乱程度进一步恶化。 4、民国中期铜元 主要指民国八年(1919)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 。这一时期国内铜元的混乱局面达到顶点。地 区性分割使铜地流通呈明显的区域性,市面上流通的不仅有清代的各类铜元、民国各类铜元,个别 地区还流通大面额铜元, 如四川大部、 湖北、 河南局部地区流通五十文至二百文不等的大面额铜元,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也发行有自己的铜元, 日伪政权则在他们控制的地区也发行了铜元。 因此, 这一时期的铜元五花八门,极为混乱。 5、民国后期铜元 主要指民国二十五年(1936)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 。民国中期后几年,各地军阀逐步走向衰 落,国民党政府开始了统一币制控制金融的进程。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主要发行纸币,铜元辅币逐22 渐被镍币所代替。发行的铜元主要有党徽布图分币等。解放前夕,贵州、绥远还发行了地方铜元, 但只是昙花一现。 至此,铜元走完了其短暂的历程,逐渐退出流通领域。铜元辩伪浅谈目前市场上铜元伪品不少,从高档铜元到中档铜元甚至一些中低档铜元都有伪品的踪影,大有愈 演愈烈之势。且手段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精,让人防不胜防,稍不留意就会使你上当受骗。吃亏 的次数多了,也稍稍司出了一些铜元辩伪的经验,虽然不一定成熟,还是在此写出出,希望对大家 有所益处。 铜元辩伪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学问, 它涉及铜元的方方面面。 要较好地掌握铜元辩伪, 不花时间、 下功夫是不行的。 首先要熟悉铜元。要熟悉铜元的制造、铜元的包浆、铜元的自然流通痕迹、铜元图案的细微差别 等等。这些需要在平时日积月累,深刻领会。简便又可行的方法就是从普通铜元入手,因普通铜元 基本没有伪品,通过多接触、多研究普通铜元,可以增加对铜元的感性认识,加深对铜元各方面的 理解,对铜元的辩伪能力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要了解铜元造假的常用手段。造假者的常用手段有:翻沙法、机器冲压法、合一为一法、改 造法等。 翻沙法:多用真铜元为模,用翻沙工艺制造而成。此种方法伪造的铜元在币面上会留有沙眼,就 算技术再精,又经打磨抛光,能骗得过肉眼,也难逃高倍放大镜的法眼。 机器冲压法:采用电脑扫描方式雕制新模,再经机器冲压而成。此方法比翻沙法更具欺骗性,其 鉴别主要是看包浆和币边。它的主要破绽一是包浆难过关,一般都是包浆浅薄,缺少年代感;二是 币面无流通的自然磨痕,币边锋利如新,有割手的感觉。目前据说有人利用原来流通过的铜元光坯 伪造高档铜元,这种伪品包浆与正常铜元完全相同,极具欺骗性,只是币边经过打磨修复,大家要 小心了。 合二为一法:将两枚普通铜元磨薄,用胶水粘合,伪造成合面、合背币。此种方法只要留心不难 识别。 改造法:将普通铜元的局部经过修改,伪造成相似的稀少版别。如将普通的湖南光绪背梅花星改 制成五角星版、福建官局铜元CASH后面添加ES伪造成英文复数币等等。此类方法改造的铜元 在动过手脚之处总会留下痕迹,并且不同版别铜元的图案细微差别是改变不了的。如上面说的湖南 五角星版和福建英文复数版与普通版铜元的判别并不只是花星和英文字母的不同,其龙图也有明显 的差异。 铜元辩伪的主要方法。 1、看包浆。铜元的包浆是铜元辩伪的重要一环。铜元经过近百年的时间,表面上形成了一层氧23 化层,俗称包浆。真品铜元的包浆一般细密均匀、颜色柔和,且大都有流通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磨痕。 伪品铜元的人为包浆则颜色不正、深浅不一,给人一种刺目感,尤其是币边处,因面积少,附着力 差,包浆更难伪造,因而大都与币面包浆差别明显。看包浆是铜元辩伪的基本功,不是一朝一夕能 掌握好的,平时要多看、多练,逐步提高。 2、看制作工艺。铜元属机制币,是雕模后经机器冲雨衣而成。因而图文清晰,线条精细流畅, 技术含量较高,较难伪造。一些伪造者条件有限,就采用翻沙法伪造。翻沙法与机制法是有本质区 别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翻沙工艺会产生细小的沙眼,虽经打磨抛光,但在放大镜下还是会露出马 脚。据说有些辩伪高手光听铜元敲击发出的声音就能识别是翻沙还是机制。像我等不具备这种水平 的人还是老老实实随身携带一把好的放大镜吧。 3、看铜元是否人为动过手脚。要特别注意一些有相近普通版别的稀见铜元,这类铜元经常被造 假者动手术改造。一般改造过的地方有下列迹象:打磨痕迹、铜质不同、包浆不同、与邻近字高低 不同等。只要细心,些类情况不难辩别。 其它的方法还有看铜元的形制、大小、轻重、文字、图案、铜质等等。总之,大家可根据自己的 特点,采用自己最擅长的方法,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实用的辩伪方法。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在市场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因捡漏心理而影响自己的理性判断。我们 很多时候买到伪品并不是缺少辩伪的能力,而是被贪便宜捡漏的心理所蒙蔽,常常未及细看就匆忙 成交,过后细细端详时,才发现不对,但已悔之晚矣。许多造假者正是利用我们贪便宜捡漏的心理 来达到其售据点的目的。因此,当我们在市场上遇到远低于正常价格的东西时,更要小心谨慎,多 长几个心眼,多从几个方面研究鉴别。要记信住检漏的事不会常有,而伪品却是无处不在。 其实,铜元辩伪并不神秘,也并不是深不可测无法掌握的学问。事实上,只要方法对路,经过努 力,铜元的辩伪是可以学会的,也是我们收藏者必须学会的。在平时我们要坚持多看、多听、多思, 在大量接触实物的同时,经常查阅有关著录,认真对照,思考分析,就一定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鉴定 思路,鉴定方法。铜元品相常用分级标准1、新:全新未使用,带铜光。 2、美品:使用时间很短,几乎看不出磨损痕迹。 3、上品:有轻微磨损,可清楚辩识细致的币纹。 4、近上:有少量磨损,币纹大多可辩。 5、中上:有较多磨损,币纹七成可辩。 6、中品:有严重磨损,但关键特征可辩。24 先秦钱币的特征如何? 先秦钱币的特征如何?(可可供稿)货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在商朝已有了贝壳的使用,虽然这并不能证明它已婚发展成为 十足的货币,但至少已接近货币了,而由农器进化到刀币和布币,的确需要很长时间。 把铜用来作为货币,也许是从仿铸贝开始的。铜贝也有几种:有些凸起得更像真贝,锯齿纹成曲 线;有些则比较扁平,锯齿纹成直线。 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生产工具日益显得重要,于是 大家在交换时就将刀、铲、纹轮等作为货币一样使用。一个地方对一种生产工具用得最多的话,这 种生产工具就变成了这一地区的货币。 从农业工具演化而来的货币,到了战国时就形成三大体系; 布币、刀币、环币钱。 布币:古代有一种农具叫做n,布币的形状就很象n,由于&n&、&布&同音,所以人们就把这种 很象n的钱币叫做布币了。布币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重要的阶段,就是铲形阶段,这是第一个阶段, 首空可以纳柄,所以称为空首布。第二个阶段,布首已不空,变成平实,所以又叫平首布。 空首 布也有很多种类,最早的空首布特别粗大,科就是农具铲。这大概是由正式农具演变成货币的过渡 形态,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布币。还有一种空首尖足布也是大型的,而布的两面大都没有文字。普通 的空首布就要小型些,布上也有文字了。这种又可以分为平肩和斜肩,它的底部成一种弧形。布上 的文字有一字的,也有多字的。 空首布中有些比较小型的,上面有两个字,如济Y、艴、Y、东 周、同是、武安等等,大概是地名,另外也有四个字的。 到了战国时期,布币的形制发生很大的 变化,由空首变为平首、由大变小;这时的布大致在可分为四类: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和杂形 布。这些布的流通地区不同。 尖足布上都有文字,以两个字为最多,常常都是地名,如甘丹、武 安、晋阳等,尖足布一般在北方的赵国与魏国流通。 方足布是最通行的一种布, 形状比尖足布小, 铜质比尖足布坚韧, 普通方足布布首有一道纹。 圆 足布的种类和数量都少。它的特点是圆肩圆足裤裆。铸造的地方有晋阳、大阴等。一般圆足布首是 没有竖纹的,而晋阳、离石、大阴铸的圆足布有两道竖纹。圆足布以?字布为最多。圆足布有在布 首和两足上各开一个圆孔,所以又叫三孔布。它的背面也有特点。普通圆足布背面多有数目字,而 三孔布的背面却有纪重或纪值的文字。秦朝钱币有何特征? 秦朝钱币有何特征?(可可供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结束了那些形形色色的战国货币的流行。 规定除黄金和铜外, 其它财物如珠、 玉、贝、银等都不能作货币。秦时制造半两钱。这时铸币由各地方政府进行,所以现在所见半两钱 枚枚不同。秦半两采用方孔圆钱的形式。之后中国的货币形态就固定下来了,两千多年都是方孔圆 钱。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因此方孔圆钱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秦半两和以前 的铸币一样,是用泥范铸的,一范只铸造一镒,所以铸出的钱,枚枚不同,轻重也相差较大。25 汉朝钱币有何特征? 汉朝钱币有何特征?(可可供稿)汉承秦制,只是这时黄金只作为宝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在日常交流中专用铜钱,铜钱的地位也就 愈发重要了。 西汉的铜钱仍然是用其重量来命名的,不过这种名称已渐渐的开始和其重量分开了,如秦半两原 重半两,重量和名称相符,汉时有所改变。这时的铜钱仍是由地方铸造,重量与名称往往不符。 据 史书记载西汉的铜钱有八种, 其实有些钱只是使用的时间不同, 名称相同。 实际上可归纳为三种钱: 半两、三铢、五铢。 汉半两的重量是千变万化的,有些半两钱,身小肉厚,文字也没有规则,大家认为这类半两是汉 初半两。汉初半两钱是比较大样的,而且肉薄,文字也扁平。三铢钱只用了几年,数量不多,五铢 钱的种类就多了,普通五铢钱的正面和背面都有外廓,这是和以前的钱币所不同的。五铢钱中也发 现有少量是光背的,这是最早的五铢即元狩五铢。武帝以后的五铢钱只有宣帝五铢可以辨别。它的 特别就是五字相交的两画向内收,外廓比较宽,而且往往有其它记号,比如内廓上面一划,或下面 有半星等。 五铢钱是历史上用得最长久的钱币,因而铸造量大,钱币数量众多,同其他稀有币相比就很不值 钱了。除形制特殊的钱币外,几元钱即可买到一枚,而使用了几年就停止流通的三铢钱就达数百元 一枚的。故有人将五铢改为三铢的。 东汉所铸的钱, 都是五铢钱。 灵帝这时曾铸有一种四出五铢钱, 就是五铢钱的背面, 有四道斜纹, 由穿孔的四角直达边缘。当时就有人说铸成此钱政权必四道而去,后来果然黄巾起义,推翻刘汉统 治。莽朝钱币的特征如何? 莽朝钱币的特征如何?(可可供稿)西汉末年,各种社会矛盾、阶级矛盾都激化了,西汉皇帝完全陷在绝望的困境中。这时候,上 层毫强地主的代表王莽,取汉帝而代之,做上了皇帝。王莽的姑母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生母。 从汉成帝起,王家就有九个人封侯,连王莽在内有五个人做了大司马,朝廷大权几乎全部归王家掌 管,地方官也多为王家任用的人。 公元前一年,王莽做大司马后大封亲信,这些举动得到刘、王二姓的支持,有了基础后王莽便废 刘氏皇朝,建立起国号叫做新的王氏皇朝。 王莽在货币问题上实际托古改制, 大的币制变动有四次, 钱币就有六种二十八品, 这就是宝货制, 这在世界币制史上是一种破天荒的制度,致使货币制度混乱。这种空前绝后的币制,仍是以铜币为 主,而且是以最低单位小泉为主币,其余多是虚币性质。26 居摄二年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钱五十”,又铸造契刀、错刀、与五铢钱并 行。第二次改动币制在始建国元年,罢错刀、契刀和五铢钱,专用大小钱。大钱值五十,另铸小泉 直一。第三次币制改动在始建国二年,行宝货制。宝货制的内容,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即金 银铜龟贝;六名即钱货六品,金货一品,银货二品,龟货四品,贝货五品,布货十品。王莽的宝货 制最后完全失败了。老百姓对于这种光怪陆离的制度,流通时必定头昏眼花,布币十种一级只相差 一铢重,很难辨别,到于龟贝之类的货币就必须随时测量。引起诸多麻烦,所以民间拒用宝货制, 只用大小泉。于是王莽废龟贝布属,复行大小钱。第四次改制,废大小泉,改用货布、货泉两种。 大钱五十行久,令民独行大钱,与新货泉俱枚直一,并行近六年。 王莽的币制虽然失败,而且只行于一个很短的时期,但钱币艺术却达到了历代钱币的一个高峰。 莽钱错刀、契刀,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是青铜铸的。错刀的黄金划环部“一刀”二字,又称金错 刀。刀身模铸阳文“平五千”三字。平五千的意思就是值五千钱。解放后在陕西临潼一带发现过“一刀 平五千”数枚,现在一枚“一刀平五千”值人民币 5000 元左右。契刀通长二寸二分(汉尺) ,实测 7.3 厘米。错刀重大约 20 至 40 克,契刀重约 16.4 克。 另外还有泉货六品、布货十品、十布筹码货泉 与货布。 王莽的这六泉十布中除“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大布黄干”外,其余的十三种价值都大,“中布 六百”和“壮布七百”价达人民币 2000 元至 4000 元不等, 而“壮泉四十”一枚就值人民币 1.5 万元。 莽 钱虽然版别多,但铸造工艺讲究,大体上钱文都是以悬针篆为主,制作精细,铸币轮廓斜削,笔划 细挺流畅,布局匀称。莽钱伪品较多,普通的:大泉五十“无伪品,但是币背有星、月纹、吉语等 这类“大泉五十”也有伪品。三国、两晋、南北朝钱币有何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钱币有何特征?(可可供稿)东汉后期愈来愈黑暗的政治,逼得广大农民不能生活下去了,于是农民起来造反,全国陷入混战 之中,献帝初平年间袁术、曹操等军阀也起兵,董卓挟天子入长安,销熔五铢钱,铸小钱,使汉代 又发生了一次物价狂涨。汉末的战乱持续到三国鼎立时期,从经济上说,三国分立也是东汉末年社 会大破坏的自然产物。蜀汉政府治理经济,铸两种直百钱,第一种是直百五铢,这大概是攻入程度 时所铸的。初铸很厚重,后来逐渐薄起来。厚重的有一种背面有文字,这是四川犍为所铸,这是方 孔钱中纪地名最早的钱。第二种币是直百,最大的有四铢重,后来越来越小直至每枚不到半铢。另 外有两种五铢钱,一种钱文类似直百五铢,有内廓,小样。另一种钱文类似直百五铢,没有内廓, 稍大且薄。 这两种直百五铢价格都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人民币不等。 孙权统治下的吴国最初是使用王莽大泉, 后自己铸币,嘉禾五年铸大泉五百,赤乌元年铸大泉当千,后又铸当二千,当五千的大钱,都是用 红铜。大泉五百和大泉当千有各种大小,初期的厚重,以后逐渐减重。 现在一枚大泉当千,当二 千等币价格都在千元以至万元不等。 曹操创立魏国,初期使用五铢钱,后又废弃。至到太和元年, 又铸五铢钱。这种太和五铢现在价格一般在数十元至数百元不等。魏国自曹睿死后,蜀国自诸葛亮 死后,吴国自孙权死后,逐渐衰落。于是魏国的司马氏集团灭诸国建立了短暂的晋王朝。由晋到隋 的三四百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代。这个时期在中国大货币经济史上也有其重要性, 年号钱的出现,钱币的称文,称贯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事。27 这个时期在钱币方面,自然是以铜钱为主,在南朝萧梁时候,曾普遍使用铁钱。 两晋的币制很 混乱,流通的钱有吴国以前的铸币和各种古钱。只有沈郎钱是新铸的,沈郎钱是指沈充所铸的小五 朱,这种钱遗留后世较多,这种钱的特点是称&朱&而不称&铢&,铜色发白。传世的丰货钱和汉兴钱 也属这一时代。东晋偏安江东,以后南方经宋、齐、梁、陈四朝,史称南朝。它们的币制均混乱, 这四个朝代都曾铸钱。刘宋文帝元嘉年间,立钱署铸四铢钱,比五铢钱减重 20%,后来一再减轻。 民间也私铸铜钱。孝武帝孝建元年,改铸&孝建四铢&,重 2.4 克,正面孝建两字,背面四铢两字, 都是左右读。废帝永光元年又铸二铢钱,有钱文&孝建&、&永光&、&景和&三种,钱面铸有二铢字样。 较小的恶钱称为&鹅眼钱&、&环钱&。唐朝钱币特征如何? 唐朝钱币特征如何?(可可供稿)隋统一全国后,铸行五铢钱,叫做&开皇五铢&或&置样五铢&,并禁止以前的各种钱流通。隋五铢制作精整,背肉 好,都有周廓,面无好廓,&五&字交叉,两笔稍曲,孔石有一竖纹。 隋五铢几元和几十元一枚,台湾价百元以上。 唐朝是我国历史又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唐钱的形状,没有什么 更改,但是名称却有很大的变革。唐高祖废五铢钱,于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钱。从此以后钱币就再不以重量命名 了。除开元钱外,又铸年号钱,钱文也大多用隶书。这说明唐代钱制进入了一概新时代。 唐钱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它反映了中国文字书法的演变情形。唐朝流通的钱币有七八种之多。第一种是开元钱, 第二种是乾封泉宝,这是正式的年号钱。这种钱运行一年就作废了,现在这些少量稀少的古币价值就越大。第三种 是乾元钱,乾元钱流传下来的很多。第四种是顺天元宝和得壹元宝,这是安史之乱史思明铸造的。第五种是大历年 间铸的大历元宝,制作不精,大历元宝一般钱径 2.3 厘米,重 3 克。大历元宝现在少见,价格在千元以上,建中年 间铸的建中通宝,比大历钱还更加轻小,更加少见,因而每枚价格也在千元以上。于是有伪造者用开元钱,挖去& 开通&,增补&大历&二字,用挖补过的钱币作模,翻铸假币。假币四字不相称,由此即可判定。 会昌年铸会昌开元,铸一&昌&字表示地名。 会昌以后还铸过乾元重宝小平钱等币,数量极少。乾元重宝当三十 的重轮钱,值数十元。一般开元钱由于量大,流通时间长,显得并不珍贵,因而价钱看落,值人民币一元钱左右。五代十国钱币特征如何? 五代十国钱币特征如何?(可可供稿)五代十国混乱时期,钱的种类却很多,也较乱。史书上多无记载,只有凭历代古钱币学家的钻研 使我们知道当时钱制的一个比较全面的轮廓。 五代时后梁开平年间铸开平通宝大钱和开平元宝,遗留极少。后唐有天成元宝,也是很罕见。后 晋的天福元宝,后汉汉汉元通宝,后周周元通宝,传世数量较多,天福钱铜质薄小,字文昏昧。当 时允许民间私铸,所以遗留下来的多是私钱。汉元钱则比较精美。 十国中除了吴越等国四国外,其余都曾铸钱,楚曾铸天策府宝铜铁大钱,又有乾亨通宝铜钱。通 宝钱遗留不多。铅钱有两种,一种光背,薄而大,为广州所铸。另一种背有&邕&字,为广西邕州所 铸,稍小且厚。前蜀王建曾铸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和光天元宝,王衍铸乾德、咸康、均 为元宝。后蜀铸广政通宝铜钱和铁钱。28 十国中以南唐钱种类最多。数量较多的有开元通宝、唐国通宝和大唐通宝三种。 北方刘仁恭父 子,盘距幽州,称燕。铸有永安钱、铁五铢、铁货布,铢岐天元宝。永安钱有几种;永安一十、永 安一百、永安五百和永安一千,铜铁都有。铁五铢是用隋五铢范,铁货布用莽范,但背上加铸有& 三百&两个字;铢岐天元宝用史思明的钱为范,背面有&百&字和&千&字两种。永安一千大铜钱少见, 因而常有伪品出现。 五代十国钱币甚多,五光十色。但也看出两个特点;一是大额钱币的盛行。 唐朝除在乾元年间这样短期内发行过大额钱币外,一直都使用的是小平钱。而五代十国的钱币多为 当十当百当千。二是这个时期铸币多是低级金属,以前用铁钱极小,而这时铁钱流通最大。这个时 期铸币质量不高,只有后周的&周元通宝&精美异常,与唐开元钱相似,以前认为周元钱是毁佛像而 铸,可以祛病镇邪,后代仿制极多,如见周元通宝背有龙凤、佛像、公鸡等图案后,皆为后人仿制 的。宋朝钱币有何特征? 宋朝钱币有何特征?(可可供稿)赵匡胤在公元 960 年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史称北宋。赵匡胤用 了近二十年时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大致统一了全国。 北宋时期,北方和西方的辽、 金、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与北宋鼎立,公元 1126 年金兵灭北宋。赵构在今天浙江省杭州市建立了 政权,史称南宋。两朝共历三百多年。 两宋的钱币制度,仍是以钱为主。但这时白银已大大地重要起来,纸币的产生和推行是该朝币制 最大的特点。 两宋的钱币是中国钱币史上最复杂的。 它不仅是币材多样, 而且流通受地方限制, 钱币面额又多, 钱名称也多。宋代最流行年号钱,两宋的铁钱是长期的币制,四川一带就是专用铁钱的。北宋九个 皇帝就改了三十五次年号,铸了二十七种年号钱和三种非年号钱(宋元、圣宋、皇宋) ;南宋七帝, 改二十次年号,铸了十八种年号钱和三种非年号钱(大宋、宋圣、皇宋) 。 在北宋,大约开封府、荆湖南路、京西路、江北路、淮南路、两浙路、福建路、江南东西两路等 十三路用铜钱;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等四路专用铁钱;陕府路和河东路则铜铁钱都 用。在南宋,铜钱限于东南,四川用铁钱。但实际上那时各地用纸币的很多,因为金属货币根本不 够。这就在货币经济方面造成了割据局面。宋钱币一般有小平、折二、折五、当十大小五种,南宋 又往往有当百钱,又有临安铜钱牌。南宋的宝文很杂,嘉定铁钱宝文最杂,在中国钱币宝文中是最 多的,至于钱文书法,就有多种多样,有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楷书及宋体,大观、崇 宁钱就是宋徽宗的御笔瘦金体。铸造精良的瘦金体宋币,常常使伪品立即暴露。宋钱的版别也特别 多,比如宣和、政和共有数百种版别。背文把纪地、纪值都区分开了,普通宋钱,无人伪造。但象 靖康通宝之类价值千元以上的古币就有伪造的了。 宋朝的钱制, 南北宋大不相同。 北宋以铜钱为主, 南宋以铁钱为主;北宋以小平钱为主,南宋则以折二钱为主。 宋太祖在建隆元年铸宋元通宝。这是赵宋第一种钱,这不是年号钱。宋太祖 在位没有铸过年号钱。乾德钱是十国钱,不是宋太祖乾德年间所铸。太宗铸太 平通宝。这是宋朝第一种年号钱,背面有星月,牌别比宋元钱少。淳化五年铸 淳化元宝。宋元钱和太平钱都用的是隶书,到了淳化时发生了变化,正式确立 了宋朝多种书体裁的钱制。淳化钱也有真、行、草三种书体。淳化钱也有铁钱, 但流传后世的极少。29 夏、金、辽、元朝钱币有何特征? 元朝钱币有何特征?(可可供稿)自唐末起,西北各民族崛起,对中原施以巨大的军事压力,这些民族就是契丹、西夏、女真和蒙 古等。由于他们的军事政治力量,在中原取得一部分或全部的政治权,所以对一这个时期的币制产 生了不小的影响。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兴建的国家。公元 916 年契丹首领阿保机称帝,建立 国家,国号契丹,后改为辽。建国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渐渐进入货币经济阶段。辽所铸年号钱中, 最早的是太祖时的天赞通宝,隶书;太宗时有天显通宝;穆宗有应历通宝,以后还有保宁、统和通 宝。这些钱流传极少。比较多见的是兴宗的重熙通宝,道宗的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和元 宝,还有大康通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乾统元宝、天庆元宝。辽钱币全是用的汉文。辽钱的制作 都不精,钱背常常划范,文字也不好,甚至一个钱上有两种字体。辽钱珍贵一些要算天显、天禄、 应历、保宁、统和等。 目前辽币统和已有伪品。金朝是女真族于 1115 年建立的政权。金灭疗后,继而灭北宋。金朝在 币制方面,主要是受宋的影响。它的货币可以分为三种,铜钱、白银、纸币。铜钱方面,最初是用 辽宋的旧钱,海陵王时自铸正隆通宝,仿宋的小平钱。世宗铸大定通宝,有小平、折二两种,小平 背面间有申字和酉字。金人虽有文字,但他们的钱文,都用汉字。铸钱工艺水平极高,正隆通宝已 很精整了,大定通宝更胜一筹。金代钱币很珍贵,价钱常至千元,有的更是无价宝。明朝钱币有何特征? 明朝钱币有何特征?(可可供稿)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继承了元朝的专制制度,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使权利更加集中,专制 主义的同志也更为加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元人民币小驴tommy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