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经济类专业考研方向分难考吗

  作者:股庄子  如需转载,请注名出处及作者,版权归天圆地方的困惑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写在前面的话  如果说高考是决定人生命运的第一道关卡,那么,分数只是比赛的入场券,接下来的志愿填报才是真正决定命运的时刻。大家为一张入场券准备了十二年时光,真正的比赛却只准备半个月甚至几天时间就仓促上阵,您不觉得这很滑稽吗?  从事高考志愿咨询私教多年,看惯无数优秀的学生不听建议,终于一念之差误了终身;也欣喜地见过无数低分学生因为熟知我们的志愿填报的规律而成就了自己。无论成功或者失败,这些都只在学生或者家长一念之间。  打开这本书第一页,恭喜您,您给了自己赢得整个人生的机会,所以,希望您能花费半天时光认真读完这本小册子,哪怕只有一丝启迪也算善莫大焉。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这些经验和教训是用无数人血与火的经历换来的,希望您能在经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更希望您能在教训看到失误点,避免高考志愿填报中的陷阱。  市面上有很多教您如何填报志愿的图书,也有很多专业咨询机构(通常来说高考志愿咨询机构收费很高,至于我们的私教收费……,您也别打听了,更高,高到通常市面上的费率只是零头。所以,在编写这本书的时候干脆省去公司名字,连广告都不做了)。现在,打开这本书,这种真正的高端私教就站在您的面前,跟您用读书的模式娓娓道来,读完这本书,您将尽知尽晓我们的理念和方法——跟市面上流行的根本不一样。  这么说吧,市面上的高考志愿咨询机构会告诉您某类高校、某个专业历年分数线是多少,按照您的分数可以选择哪所高校,在其中选择最优者即可,他们会遵循“冲保结合”的原则(也许还有更绚的名字),尽量让您上层次较高的院校。为招揽客户,有人甚至会说,低分也能上好学校。我相信,除了这些高考志愿咨询机构,绝大多数考生也会这么选择高考志愿。  现在我要告诉您,“冲保”结合的原则是完全错误的,低分上好学校不是完全不可能,概率比彗星撞地球大不了多少。这些所谓“原则”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志愿填报首先要关注的重点是就业,上大学的目标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高考志愿选择的一切行为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志愿填报,您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  我们关注的第一重点甚至都不是哪一类学校、哪一类专业,在我们的分类里什么985、211,什么一本二本三本,统统地没有多大用处。因为,志愿录取在高校,就业的主导权却在用人单位、在人才市场,这两者关注的重点根本就是两码事。高考志愿填报是为了自己的就业,在乎那些985、211,一本二本三本的虚名干什么?  提出这样的概念不是为了吸引眼球,我们会实实在在告诉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把志愿填报聚焦在四年后的就业市场,将来想找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就必须报考什么样的学校。按照我们的原则,低分者照样不太可能上好的学校,但是,按照我们的原则,低分者将来找一份好工作的概率会成倍增加。  先说明第一个问题,高考志愿填报中分数重要吗?  答:分数当然很重要,但还没有重要到能代表一切。  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志愿填报中没有做足功课,就是因为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有分数就万事大吉了,没有分数就万事皆休。  分数确实非常重要,但志愿填报就更加重要,遗憾的是高考填报志愿的时间非常短,如果之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短短几天时间根本来不及。  于是,绝大多数人选择了道听途说。  ……某大学是985、211,上网查一查立刻就可以看到某大学的简介,嗯,看起来还不错,就是它了……  ……某大学在志愿填报名录里是一本,总算是个不错的学校,相信在这里我会走好人生第一步的……  ……上一届、上几届的某某读了某大学,据说不错,就报考这个学校吧……  大家回想一下,身边有多少人或者您自己,是不是在这样填报完志愿?然后……,然后的事情您就完全不知道了,任由老天去安排自己的命运吧,愿上帝永远与我们同在!  我命由我不由天啊!  您所认识的某个同学上了某高校、找了好工作,也许有人家个人特有的原因,无法模仿;某个大学口碑很好,是211,可是,这所大学可能有几个专业极其难以就业,您恰恰就读了这个专业,他妈的听起来名字还是不错的(比如,生物工程,其实原来是农学,最差的一个专业);至于网上的院校介绍,每家都在说辉煌的历史、牛b哄哄的成绩,至于实用性,只能说“呵呵”二字——吹牛谁不会啊,何况是一所大学、一堆高级知识分子在吹牛,绝对比一般人有水平!
楼主发言:22次 发图:0张 | 更多
  再说明第二个问题,分数线重要吗?  答:分数线当然很重要,但分数线是最容易误导人的一个东西,千万您可别上当。  反正上了分数线,哪家还不都一样?  错、大错特错、错的离谱!  从2003年开始,各省份陆续开始按照“一二三本”的模式划定分数线,真不知道是那个混球出的馊主意。一、二、三本根本不能代表任何事情,无论学校教学质量、就业前景还是教职工素质,跟一、二、三本都没什么关系(当然,三本和一、二本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同一个高校,有二本的专业也有一本的专业,甚至在A省是一本,到了B省就成了二本了(极少数二本变三本的也有)。  一所高校怎么可能同时既是一本又是二本,甚至是三本?究竟一二本是怎么划分的?很遗憾,我无法告诉您,因为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这样的分数线划分标准对就业来说没有什么指导意义。  恰恰很多人在高考结束之后还就是这么想,认为自己上了某个类别的分数线,分数高的洋洋自得:反正上一本线了,怎么着老子也上名牌了!分数低的垂头丧气,二本三本那个学校还不都一样?  谁告诉你一本就一定是重点大学、一定在就业中有优势了,谁告诉你二本三本就一定没戏唱了?不了解高校的真实情况,想当然去相信一二三本分数线,结果,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结果。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绝大部分人(这一个“绝”字绝不夸张)发现自己去了志愿里最不愿意去的一所院校,或者去了高考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学校,对所学专业或者就读学院更是闻所未闻。  这样的情况还少吗?只要稍微关注一下上一届的师兄师姐,就当知我所言非虚,他们对此有着切肤之痛,但是,悔之晚矣啊。  更痛的还在后面,大学只是一个开始。  一个十八九岁风华正茂的青年、您疼爱了将近二十年的孩子,命运就因为志愿填报时一念之差被无情地改写。因为,接下来的大学四年,一个少年会成长为青年,他(她)将第一次真正离开父母、第一次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人脉、第一次完全独立地思考并规划自己的人生,他身边接触到的师友将决定他的眼界、思维、人生高度,当然也会决定他的职业、婚姻乃至整个命运。  原本,他可以有更好的命运,就因为一时的懵懂与无知,一切的一切就这样被葬送了。  为什么志愿填报会有这种结果?  我来告诉大家,高考志愿制度设计的初衷原本就是如此。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每年有900万考生,目标是以最大的概率保证每家学校都能招到足够的学生,不是为您专属定制,保证您的孩子能物尽其才、人尽其用。您还别抱怨,我敢对灯泡发誓,高考志愿录取系统是全国最公平的行政准入许可(没有之一),志愿填报、录取的游戏规则是给定的,早就公诸于众了,绝大部分人是抱着鸵鸟心理,眼不见心不烦,不知道也不去做功课,活生生被公开的规则给算计了。  也就是说,按照规则来说,所有高考录取结果一定都是在志愿填报时经本人同意过的,否则,不会也不可能有最后的结果。最后的结果偏偏就是利用规则把你调整到你不想去的地方。  所以,您或者您的孩子就这也被毁了,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上了一个错误的大学,顺便还是一个错误的专业,十年寒窗,毁于一旦。就这样还想找好工作,那是门都没有的。所以,网路上现在流传一个笑话:4000块钱就想招农民工?没门儿,4000块钱你最多只能招一个大学生!  这不是讽刺,是血淋淋的现实,大学毕业后起薪4000大洋可是一线城市!大学毕业起薪在4000以下的人是绝大多数。  当然,如同证券界的投资报告(笔者之一恰好在这个行业人力资源部),我们首先必须给自己免责。  以下是免责声明:看完我们的建议,照样不能百分之百保证您在志愿填报时做出最优选择、得到最佳结果,却至少能从就业前景这个最重要的方向提出我们的建议。由此,我们隆重推出本书作者群:编者里有众多高校招办一线“一指定终身”的活阎王,但不是重点;重点是邀请热门行业、知名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甚至是党政领导干部从就业角度谈高考志愿填报,然后我们再归纳、分析、总结,根据多年的经验提出建议。  我们的建议会带来收益,您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遵从我们的建议也一定会带来风险。最大的收益就是您的孩子能按照设计好的路径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最大的风险是学校的选择窄了很多。不过,我认为,这种代价是值得的,因为,大学四年第一步走偏甚至走错了,绝大部分考生用一生的时间也根本无法弥补。拿出半天的时间来,您也许就能弥补今后一生的损失。  至于这些建议最后当否采纳,您自己应该有自己的判断。  妥否,请自示。  最后还有一点声明,我们对高考志愿的关注重点是就业。热门的就业方向只有那么几个,不是热门的就业方向,估计大家也不会有什么兴致去研究,更不想从事。所以,我们对就业前景的介绍只有如下几类:金融大类,银行类、证券类、保险类、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工科类只有计算机、汽车制造;文科类只有外语大类、文化大类;老少皆宜的是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其他相关行业我们会在文中有所穿插,不是重点,也劝您不用关注,既然已经是冷门行业,肯定有冷门的理由。  就业市场不像高考志愿,完全信息化的市场,无数次重复试错,那是无数人以身试法、用青春和命运得出的结论,错不了的。  在本书文字中将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有意思的案例,不会看到枯燥的专业介绍、漫无边际的学校历史,也不用拿着自己的分数去比学校历年分数线。  那些玩意是我们历来极其鄙视的:专业介绍根本没任何价值,同一个专业不同高校,有可比性吗?院校介绍确实有很多信息点,淹没在一大篇文字中,不读这本书你根本找不出来;至于历年分数线,就更是个扯淡的事情,去年分数低跟今年分数低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到时候被坑了才拍着大腿说:志愿误我?  等过了这个时候再后悔没看我们的书,有用吗?(当然没用)  最有用的事情是,现在就静下心来,认真跟我们一起重温这些理念,当知什么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
  报会计,金融,好报公务员职位
  铁则1: 志愿填报首选城市,不是学校、更不是专业  相信所有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都会做一些功课,有人咨询高校招办或者考试院的朋友、有人求助于专业咨询机构,最不济也会问问师兄、师姐,跟亲戚朋友商量一下。承担这项任务的人水平不同、眼界不同,答案也就各种规格俱全。无论何种形式的咨询,我想绝大部分人都会得到这样一条建议:高考志愿填报,在分数允许的情况下首选报考985、次选211。这是近年来高考志愿填报方面的一个共识性结论:学校好坏跟考生就业直接相关,所以,一定要尽量上好一点的学校。  首选985、211无疑是对的,但是,仅仅一个正确的答案在志愿填报中是远远不够的,以点带面带来毁灭性后果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不同985、211院校的牌子也不是在所有行业就业都好使。  每个考生的家境、父母履历不同,所需要的志愿方案可谓五花八门,在某种意义上仅仅一个985、211的分类原则甚至会误导学生。在这里我们当然也无法对诸位考生一一甄别,以图书的方式跟您交流是“我说您听”,根本无法根据个人情况给出最优志愿填报方案。这一点是先天缺陷,也就别遗憾了,但是,我可以告诉诸位考生一批必须遵守的原则,本着这些原则去做,最终的志愿一定不会太出格。  现在,给出我们的高考志愿填报第一铁则:不是首选985、211,而是首选高校所在城市,请记住,一定首选城市。  在城市一定的情况下才能选择学校,学校所在城市跟学校牌子相比,城市是第一位的,至于专业则可以忽略不计。  学校和专业的事情咱们后面再说,先说城市问题。  一、高考志愿首选城市的理由  理由1。哪里上学、哪里就业,大学毕业生在学校所在城市就业是大概率事件,学校所在城市也就有了极其重要的意义。  您一定要意识到,高考志愿的选择不是选一所大学就完事了。这所大学所在的城市,您的孩子不但要在这里上学,可能还会在这里就业、结婚,甚至一生都要生活在这座城市。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种情况下,父母在未来二十年内也要跟着孩子迁徙到这个城市。您想一想,无论多好的学校只能呆四年,一家人生活所在一个城市却是一辈子的事情。  难道城市的选择不比学校重要吗?  一般来说,学生就业时对城市的选择就那么几个。  第一,学校所在地城市。何处上学、何处就业,对家境一般的学生就更是如此,这是我们几十年来从成千上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不可能被打破。大学校园是学生接触社会的第一课,大学里的同学、朋友、师长是他们第一笔人生人脉财富,四年的活动圈子都在这里,不会轻易舍弃,也不应该轻易舍弃。毕业的师兄师姐们会有一些就业经验,提供很多就业信息,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来说这些是最重要的就业渠道,也可能是唯一的渠道。  所以,大部分人都会留在学校所在地就业。  第二,家乡省份省会或者家乡。一是家乡是家庭人脉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最有可能就业的地方。“人离乡贱”是句古话,不用置疑这句话的有效性,如果无效不会流传下来。只有在自己的家乡考生家庭才有最强的人脉,谁都会有三亲六故,三亲六故里不知是谁顺口可能就会提供一些就业信息。仅就目前条件下,还是在家乡找到合适工作的概率更高。二是文化氛围。任何人都是在家乡长大的,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很熟悉,不会有陌生感,更不会有无法融入的感觉,这就是文化氛围。千万不要小看文化氛围这件事,别说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很多领导干部异地调动之后都很难适应当地的人文社会环境。三是家乡是生活成本最低的地方,这倒不一定说家乡的房价低、物价低,而是在熟悉的环境中大家知道如何低成本生活,等等。异地就业,尤其从中小城市迁徙到大城市,以现在初出茅庐大学生的工资水平,绝大多数家长别指望孩子能在毕业后3年内自立。  第三,除了以上两项,剩下的就是一线城市“北、上、广、深”。除非是北、上、广(深圳例外)所在地院校毕业的学生,其他院校尤其是非985院校的学生进入一线城市就业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来之前只是知道这里工作好找、只是知道这里有很多同学、只是知道这里是大城市,究竟这里是什么情况,心里是没底的、目标是没有的、奋斗当然也就是扯淡的。  所以,城市选择在高考志愿填报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一个人从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到找到自己的定位,一般要花费两三年甚至四五年时间。如果大学毕业后再进入一个城市,学生最美好、最有冲劲的时光也就那么几年,全都浪费在无知的追索中,太可惜了。前几年有一本曾经颇不太卖座的小说《深圳,你到底有多深》,讲述的就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到深圳求职的故事,其中的惨痛心里路程和描写出的生活状态在相当一部分人身上可以完全复制。  除了以上三类,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学生突然跑到什么别的地方就业。无论家庭有没有实力、有没有人脉,没有人会异地奔波千里只为找一份工作,把自己扔到一个此前从未知道的地方。  了解了以上信息,您觉得,如果在报志愿的时候仅仅为了上一个大学,进而屈就了不太情愿去的城市,值得吗?
  理由2。不同城市的就业机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北京、上海学校的分数才高的惊人。高分是有价值的,背后是无数就业机遇,并不是这个城市里所有高校都是一流水平。同在一个城市,起码有了同样的发展平台,只要肯努力,一个普通院校学生未必比清华北大毕业生差多少。  大概从民国时候起,大学生就倾向于留在大城市,奇怪吗?  不用奇怪,不是年轻人少不更事,也不是他们羡慕大城市的浮华。对学生来讲,留在大城市可能只是一种感性认识,这种感性来自于对周边人、事不自觉的观察、不自觉的判断。大城市不仅有灯红酒绿,更有无数机会,相当一部分机会是中小城市根本没有的,北京上海哪怕是一个房地产中介也会有很多本科生、也会有很多机会发达,在中小城市干房地产中介的大学生却一定不怎么光彩。  从体制内角度来说,大城市有更高级别的党政机关,央企总部,进入这些单位唯独留在大城市才能做到。无论是“条条”的垂直系统(地方政府只有协调职责,没有管理权限,比如,海关、银行、石油),还是“块块”的局部委办(地方政府管理的行政企事业单位),进入高一级的机构还是低一级的机构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命运。也许您只是最普通的一个员工,在地厅级以上机构主任科员以下职位一般都是按部就班上位的,硕士毕业1年后将自动转任副主任科员,再有3年自动转任主任科员。“正科”,这样的位置是县城一级机构里绝大部分人终生无望到达的职位。  从体制外的角度来说,留在大城市的意义就更大了。大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多,最大的优势也是人多,人多了才有包容能力,才能出现各种千奇百怪需求,出现各种各样的市场,自然也就能给各个方面有才能的人以施展才华的机会。  开始我不太理解,随着年龄增长我懂得了。对很多行业来说,拿下北、上、广、深就等于拿下了半壁江山,因为,只有在这里才有营销机会、消费能力、消费群体、消费意识。比如最普通的广告,北京地铁每天的流量都在五六百万,随便一个地铁电视广告每天有上百万人看,还是不得不看、人家放什么您就看什么。  可能孩子在某个方面有特别突出的天赋,偏偏这种天赋在小城市会被视为无用的爱好,甚至被视为愤世嫉俗,可能连展现自己天赋的机会都没有。  了解了以上信息,您觉得高考志愿选择,城市重要吗?
  二、好了,看看应该如何选择城市吧  第一,城市的选择必须和家庭情况相互配合,接纳但不盲从家长建议。  我们说城市选择必须和家庭情况相配合,意思不一定是让大家找有亲戚朋友的城市上大学。恰恰相反,我们认为,在就业竞争中,绝大部分家庭没有人脉资源,最后基本要靠学生自己拼搏,所以城市选择才更显得重要。  关于人脉能力的问题,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就不多说了。只给出一个标准,人脉一定要对孩子人生成长有所帮助。如果有这样的人脉,一定要首选这种城市。年龄和人生阅历的原因,高考考生可能不接受这点,我想家长们对此应该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一点将在未来就业中发挥出无与伦比的优势。  声明一下,这里我们说的“帮助”不是教唆人们去走后门、拉关系,而是说这个可能帮助您的人无论从见识、经济能力、处事能力都要整体高于自己的家庭,这些人还要有耐心对孩子的生活、交友、就业给予指导,总之,您的孩子甚至您对他应该都有点羡慕甚至崇拜的感觉。他能提供的最重要不是直接性帮助,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用榜样的力量灌输一些理念。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思想意识才是最重要的,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绝不只是口号。  任何人都不要奢望和幻想某个所谓“关系”、“人脉”可以在就业上直接帮助您安排进某个单位。就算亲爹是某单位一把手,学生自身条件相差太远,也没人有本事把您弄进去,就算弄进去了也是“坑爹”。道理很简单,这必然是违规的事情,就业这种事情不定多少人盯着呢,您抢了人家饭碗,人家不把您翻个底朝天才怪。绝大部分情况是,学生自身条件齐备,包括院校牌子、学历、专业,通过简历筛选、笔试,面试发挥还算不错,条件全都具备的情况下,才可能有人出面在最后的冲刺中给一把助力(助力根本不是决定性因素)。  按照这个逻辑,仅是几个亲戚(含至亲)、要好的同学在某一个城市,就想让孩子去那里,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您自己什么水平自己知道,您的圈子应该跟您都差不太多,差的太多也就是打打电话随便聊几句,到正经事上没人帮您。如果仅限于自己半斤八两的所谓“关系”,很遗憾,这些您心目中的“关系”对将来孩子的学习、就业以及成长没什么太大用处,搞不好还会有反作用。  一个人的成长,永远要靠自己,其他人都是外力。  说了这么多,那么,究竟应该怎样选择城市呢?嘿嘿,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城市选择的原则,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条件都会有不同情况,不具备可比性。在这里我们也只能给出一些原则性的东西。  总体来说,一、二线城市的孩子最好留在本地上学。对其他地方的家庭来说,大学所在城市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孩子一旦进入大学校园就等于彻底脱离了父母,对即将入学的城市做些功课是必须的。  下面,咱们分别说一说几种情况。  第二,对北、上、广(不含深圳)一线城市的学生来说,出国与国内首选国内、去外地与留在本地首选留在本地。  我们始终认为,中国到现在都是一个人情社会,还没有进化到人人遵守规则、视规则为上帝的地步。除非出国,北、上、广学生离开自己家乡就业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仅就出生在北、上、广的人来说,很难在中国找到比家乡就业环境更好的城市。  有很多家长学生都想,反正我要回来就业,干脆大学的时候出去历练一下,就选择外地院校,没准分数还能低点,人生也就这一次机会了。  有这种想法的家庭应该不在少数,我想要说的是(以北京为例),除非到外地可以上985院校、本地只能上普通院校,没有这种差距的话还是要慎重做出这种决定。在外历练当然是好的,不过,外地历练也是可有可无的。真有这份心,周末不让孩子回家,孩子有什么事情让他自己去解决,一样是一种历练。去京外读大学,学生损失的将是四年来大学的人脉,当他就业的时候,大学本科的同学、好友,能留在身边的不多,这将是一笔很大的损失。  对一线城市的学生来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本科是否出国,或者将来是否留在国外发展。这个问题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咨询我,我也有过较为深入的思考。一般情况下,真正有心让孩子留在国外、又有能力让孩子留在国外的人是不会拖到高考才来解决问题的。对高考成绩不如意的同学,我奉劝您一句,除非您本身分数线已经达到了一本以上,您最好还是不要出去念大学!
  人的智力确实有差异,但是我要告诉大家,高考智力水平的比拼集中在顶尖学校入学竞争。如果没有达到一本线,一定不是考生智力问题,更多原因是考生个人意识、学习习惯、自制能力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才导致分数低于一本线。让这样的孩子出国,小小年纪就完全脱离父母的监管,说实话,我非常担心。  一线城市教育国际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您更应该了解,现在早不是八九十年代了,留学生稀罕地跟宝贝一样。当年的海龟留学生宝贝是因为这些人本来就是宝贝,都是国内一流院校本科毕业,然后出国在常青藤院校读博士(不要轻信硕士之流的学历,在海外硕士只是一个过渡学历,算不上真正的学历),一个博士还得读个七八年。  现在有人把留学生叫做“海带”,因为这些学生本来就是“海带”,国内连个普通二本都考不上,指望出国糊弄个什么学历就能行了?这种思路,早在15年前就行不通了,花费百十万、大几十万把自己的孩子变成小海带,回国月入只能三两千,这样的人一抓一大把。让我看还不如留下这点钱给孩子当首付。  连语言关都过不去,还好意思说自己是留学生?  真正的留学生(起码是我心目中的留学生),一种是在国内重点大学受过规范的学术训练、课程教育,然后再通过奖学金模式申请到常青藤院校offer,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另一种就是初中毕业就出去,通过SAT考试在常青藤院校就读本科。  现在国内著名大学每年都去常青藤院校招聘博士,开出的价码也是动辄几十万年薪(只有他们最懂得这些常青藤院校留学生的价值)。很遗憾,据我所知相当一部分招聘院校都是空手而归。  为什么我这么强调常青藤院校(为数不多的几所世界名校)。因为,我们的用人单位早就擦亮了眼睛,尤其是一流用人单位,对海外院校限制非常严格,基本上除了常青藤院校一概不准许报名(当然,常青藤院校的学生也不会回来,双方完全是鸡同鸭讲)。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海外常青藤院校的求学路径非常非常困难,要比在国内上北、清、南、浙难的多,一所世界名校不可能让您随便糊弄糊弄就能过去。全世界顶尖的学校,一定是全世界顶尖的人才,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是等价的,永远不可能在瞬间变成高富帅,天上不会掉馅饼的。  现在还就真有这么一堆骗子,说先在国内读两年预科,然后再出国读本科。当您分数不高(很可能不过三本线),又有人忽悠您说可以很容易拿到一个本科学历的时候,嘿嘿,非常有可能就是一个陷阱,让您花了一大笔银子,然后什么都得不到。  有一次,有个哥们咨询我,能否让孩子去蒙古共和国读一个什么本科(孩子成绩在三本线附近,至于国外的哪所大学我则完全没听说过)。看着那份热切的眼神我没好意思打击他,只是说,蒙古共和国应该也本土名校,但是,您觉得这些院校比内蒙古的院校能好到那里去呢?内蒙古的院校,在全国高校就业体系中是怎样的位置,难道您不清楚吗?  第三,对二线城市的学生来说,尽量选择家乡读大学。这样做的原因有很多,跟一线城市总体差不多,也就不再赘述。  二线城市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还不在少数。分数在一本线以上,又不高,可能无法考入本地重点院校,这部分学生可以重点考虑外地分数稍低的名校。对二线城市的学生来说,即使离开家乡去外地求学,未来主要方向也是回家就业,所以,在选择院校的时候不必过多考虑城市所在位置、产业结构、就业情况,最重要的就是学校的牌子。  对外地院校的选择一定要慎重,单纯一所211很可能不值得您离开家乡,这也是我们不太看重211院校的原因之一。在排名比较靠前的二线城市(一线城市就更是如此)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可能是天生的优越感,这些城市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只认本地院校和系统内院校,外地211甚至985院校都不能入他们的法眼(所谓系统内院校就是1998年之前的部属院校,如财政部、央行下属院校)。  我们以天津为例,这个例子比较明显。  坐落在天津的河北工业大学属于211院校,但是,河北工业大学的主管省份是河北,绝大部分天津本市用人单位只知道这是一所河北的院校,根本不知道这是一所211院校,就算知道了还是不认可,这所211院校学生在天津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不一定比天津理工大学强(非211)。  河北工业大学有什么不好呢,真的没什么不好,起码天津市属理工类院校没一所能进入211。可是,在天津这块地盘上河北的211不好使,人家就是不认。所以,不要盲从某些原则,机械地按照“必选985、211”的原则去填报志愿,会和就业市场脱节,在未来的就业中可能就会遭到滑铁卢。  我们也分析过河北工业大学毕业学生的走向,很有实战意义。这所院校的学生除了一部分留在天津,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回到了河北省内,另有一部分去了北京。在河北省内这所院校的学生竞争力还是超强的,河北省很认这块牌子。所以,在志愿填报中这所院校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最大的意义在于,想去河北就业的天津籍考生,分数不高也不低,上一所211院校、将来就业还能找到不错的去处,河北工业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第四,对其他地区的考生来说,城市选择完全是一次重大的命运抉择,需要仔细、仔细再仔细,斟酌、斟酌再斟酌。  咱们是谈高考志愿,谈孩子未来的人生,也就别掺杂家乡情结或者说我有地域攻击倾向了。我先界定什么是“其他地区”,如果考生考籍在“其他地区”应该如何选择城市。说到这里,请不要去网路上百度“一二三线城市”名单,那玩意儿很不靠谱,不要以为在一二线城市名单中就一定是“一二线城市”,当然也不要以为家乡在三线城市就一定是三线城市。  一个城市究竟应该在那个层次上,都是相对的。家乡在二线城市榜上有名,不意味着家乡有良好的就业环境;一个设区市(学名“设区市”,一般是地市级政府所在地),也许在某个省份地地道道属于就业热门地区,比一般的二线城市不差。究竟应该把一个地方归属于哪一类,我想生活在这个地方的您感受最为贴切,至于明确的标准,我考虑过很久,会伤很多人,不说也罢,您看完下面的内容自己会有判断。  对其他地区的绝大部分考生来说,我们并不建议您留守家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走出去看一看,也许会有更好的机会。当然,不让您留守家乡也是有条件的,您可以按照我们后面给出的顺序衡量自己的家乡,排位越靠后的越需要离开。  给出这样的答案,一是因为这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二是因为这些城市不太可能有一流的院校(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1-4类流院校,后面我们会详细介绍“院校9流分类法”,介绍如何按就业形势对对院校分类)。  不选故乡,选哪里,其中又有几种区别。  高分情况。对分数高的考生,在城市选择中必选“北上广”(深圳当属一线城市无疑,也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型城市,在深圳基本见不到本地人,用人单位没什么本土情节,本土好大学又少,所以并不建议大家把大学校园选择在深圳)。  大家都往北京上海挤,这就带来了一个明显的瓶颈,地球人都知道,北京和上海院校招生的分数很高、高的离谱。一个普通的二本都能到一本线几十分以上,绝大部分人是达不到这个分数的。在这里,我很遗憾地告诉您,我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才在这段建议前加了一个定语“只针对高分考生”。对这部分考生,我再次强调:一旦分数足以让您进入北京、上海,哪怕是个普通二本(多数情况下是这所院校在北京本地是二本,在外省份按一本招生),绝不去其他省份的985。  北京、上海的就业环境是其他城市根本无法比拟的,有最高行政机关、有央企总部、就连顶尖的民企总部也全部集中在这里,这里还有其他城市无法想象的行业、无法想象的机会。早一天进入这个环境,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  就算您将来不留在北京、上海,在这里历练四年,留下点人脉、开阔眼界,将来跟人吹牛的时候也可以说,当年老子在北京(上海)上大学的时候如何!  分数一般的情况,绝大部分考生的分数进不了北上广,怎么办?我们这么强调城市的重要性,莫非去北京、上海的民办大学?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单独强调任何一个原则都是有限的,如同我们不提倡过分强调985、211的重要性,“城市优先”原则也不能无限扩展,底线是至少二本以上。我们讨论的是高考,是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高等全日制教育,不是其他什么事情。  对分数一般的考生,选择高校所在城市可以按照以下原则:排在第一位的是省内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非省会,例如东北的大连、华东的青岛、西北的包头,可以是副部级,也可以不是);第二位是本省省会,如果省会经济排名第一,那当然更首选省会;第三位是临近省份经济发达城市;最后才是省内其他设区市。在目标城市选择中,大家可以用GDP排名来对比这些城市的优劣,从高向低排顺序,不会有太多偏差。
  填报高考志愿铁则Ⅲ: 填报真正的好专业,必须看懂新闻联播  (说明:我们对专业选择的判断不适用一流高校,也就是“院校9流分类法”中的第1类高校)  高考志愿究竟报什么专业,相信所有家长和考生都会很纠结。高校招生目录里的专业有几百个,令人眼花缭乱,究竟那个专业最好找工作、那个专业最能赚钱、那个专业最适合考生?热门者诸如金融、电信、IT……,就算在最差的院校中分数也破高;冷门者,诸如农学、水利、牧医……,录取分数确实偏低,可就业形势实在令人寒心。  究竟应该怎么选择?  一、专业选择是不是应该照顾孩子的兴趣?  有人这样回到这个问题,大概也是最有爱心和幻想能力的说法:专业选择首先要照顾考生的兴趣,一定要发挥学生的天赋,您愿意让孩子爱迪生般的天赋埋没吗?  是这样吗?  对这种观点,我的回答是:完全按照孩子的意愿选择专业,也不是不可以,如果您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或者孩子无论在那个城市都可以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富二代”。  每一个家长都盼望着孩子成为天才,可是,先要想明白一个问题,靠天才能吃饭吗?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因为极其罕见,罕见到能让全世界都记住他(她),哪怕您上了清华、北大,将来也不过是个普通人,一生中最重要事情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换句话说,考生真是一个天才,真的让孩子去独自承担改变世界、拯救世界的任务。就算孩子愿意,您愿意吗?  所以,从现实的角度,我根本不认同这种观点,说说而已。  原则上说,18岁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对未来应该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判断。实际情况是,这批1996年前后出生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7岁到18岁这十年除了上学还是上学,除了校门就是辅导班,除了爹娘所从事的职业,对其他职业一概什么都不知道,具体一个专业要学什么、将来干什么,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对将来生活的艰辛准备不足,很多人甚至从心底深处还有“等、靠、要”的啃老思想。听任他们判断来选择专业,多数情况只有一个结果:怎么舒服怎么来,一定选压力最小的、有最多时间玩儿的。  这样的专业往往是文史类、财经类专业,大学学业几乎没什么压力,但是,这些专业在就业中也是最难的。  培养一种天赋、一种爱好,不但需要金钱,更需要社会生活的历练。比如,文学天赋,一个孩子可能中学作文非常好,高考作文也是高分。但是,从中学作文好到成长为一个作家不但需要好的文笔,还需要对社会生活犀利地观察、对人性深入地思考。中学作文只有几百字,拿这样的水平判断将来一个人能否驾驭几十万字的小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还有一个原因更重要,我想每一位家长都明白。在一个人人急功近利、浮躁之气溢于言表的社会环境中,眼巴巴地等着孩子的天赋变成实际的经济收益。不是不可能,是根本就不可能。
  二、不同类型家庭应该有不同的专业选择理念  好了,现在回到正题,究竟要如何选择专业。  这个问题也要视情况而定,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父母事业有成就的,另一类是整个家庭对专业选择一片茫茫然,觉得能找个“好工作”或者找份工作就行的。  先说第一类,父母有所成就的。看到这几个黑体字,我想您已经知道答案了,没错,就是这样,选择跟父母职业最相关的专业。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按说一个人在一个行业干了一辈子,一定对某个行业很有感情。我们的实际情况是,干一行、恨一行。在咨询工作中,我接触过很多家长,上至政府官员、外企金领,下至普通人,几乎人人都是“干一行、恨一行”。  政府官员说“再也不让我的孩子干公务员了”,无论多牛的局部委办一把手只有一个,从股、科、处、局、部的序列里一路爬上去,不知要pk掉多少人,不知有多少场龙争虎斗。企业老板说“再也不让孩子干企业了”。为啥呢,无论怎样的工作好歹都有公休日、都有假期,自己的买卖却什么假日都没有,无论什么时候出事都是您的。春节员工都放假了,老板还得提心吊胆,过了晚上十二点电话一响,准没好事。再不想让孩子过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了。  至于普通工薪族就更是如此,一生平平淡淡,对孩子的期望就越来越高。无论如何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再吃二茬苦、受二茬罪了!一定要找一个好专业,找一份好工作,赚更多的钱、住更大的房……  以上种种思维,都是错误的。  如果有可能,即使普通家庭,也尽量让孩子从事自己所在的行业,关于专业的答案也就很明确了:要么是这个行业的专门技术;如果本行业没有专门技术,就报考万金油专业,比如,财经大类、IT大类,其中,首选IT!  不是我们宣扬血统论、宣扬职业世袭,实际情况是,父母只有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才有积累,下一代的人脉也最深厚,将来能为创造的机遇也更多。  难道不是吗?  从小耳濡目染父母谈论这个行业的事情,从小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比如一个市场化行业,那里生产、那里批发、那里销售,什么是主渠道、二渠道,什么样的营销方式最有效……  脱离父母的圈子另辟蹊径,很遗憾,无论技能、人脉,一定都是从零干起,白白放弃了父母一生的积累。就算最普通的人也会在圈子里有几个朋友,说不定就是一笔最大的财富,也是下一代在工作中成长最有利的条件。  再说第二类,父母并无骄人的成绩,父母、考生乃至整个家庭对未来的就业茫茫然,完全不知道自己要从事什么行业。  这类家庭一般会有几类想法,我一一列举,大家看看我说的跟实际情况是不是一样。然后,针对不同情况,我再跟大家说不同情况下怎样填报志愿中的专业选择。  第一类想法,完全以就业为基准,只要能找到工作容易就行,完全不看行业就业质量。  看惯沉浮的家长们终于意识到,无论多靠谱的行业都有不靠谱的时候。80年代以为粮食专业绝对保险,谁还能不吃饭?一旦取消了商品粮,粮食行业的人很多都去喝西北风了。所以,只有自己掌握一门技术才是最靠谱的,说不准经过几年历练,孩子还能搞点技术创新,成为技术大拿呢。  最不济,只要掌握一门技术就一定有口饭吃,这总没问题吧?  这种想法有道理。很遗憾,仅仅有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千万可别指望您的孩子能在四年大学生活中学到一门无人能敌的技术。  我敢断言,现在,任何一个产业哪怕是顶尖的公司,拼的都不是研发、技术,大家更多拼的是渠道、营销。别说您的技术不可能达到顶尖水平,就是有顶尖的技术也不会有人用您,一场新技术改造要投入多少成本,投产后又能带来多少收益?最广大的市场还是低端市场,拼的是价格,不是技术!  所以,想靠上大学学一门技术,然后靠技术吃饭的人,还是去上蓝翔技校吧,听说那里的挖掘机不错。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在制造业领域,很多大学毕业生也被弄到一线当了技术工,比技工工资收入多不了一千两千,人家才学三个月,您却要学四年。  第二类想法,有的专业,家里没有关系是肯定进不去的,比如,政府、金融。没有关系还敢报考这种专业,毕业后就会失业。  不是这样的。  关于就业市场的真实情况,我们会在铁则5中详细说,在这里只告诉大家,不了解的情况不要轻易下论断。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越大的机构招聘越公平、越有名的机构招聘越公平,尤其是公务员考生、央企录用,基本上不会给所谓“关系户”留下任何操作的空间。  原因很简单,这样的机构录取一个人经手的环节实在太多,能在所有环节一手遮天的人不是没有,只是太少而已,这种人绝对不会为这些小事沾包。  所以,我们对这种想法的回答是,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专业,尤其是高大上行业的相关专业,除非您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高大上。  第三类想法,有的专业,这么多年技术都普及了,肯定没什么前途。比如,英文、计算机。学这种东西,等着失业吧。  这么想的人不在少数,在给家长们做高考咨询的时候不知听到过多少次。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谁告诉您一种技术普及了就没有前途了?普及了才有市场,相反,一种商品没有普及,想靠着这玩意儿去赚钱,那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以英语专业为例,英语人人会说几句,这没错,您就凭这个判定这个行业没就业市场?哪怕您只是三本的英文专业,在学校里混了四年,专业水平弄成二把刀出来,这样的人能找到工作吗?  答:能。  无论多烂的二把刀,去应付3-7岁小朋友总没问题吧?大街上那么幼儿英语培训机构呢,就业还能有问题,好歹还是能吃上饭的。如果没有普及性的市场,去那里找这种大街上一抓一大把的就业机会?  所以,我们对这种想法的回答是,如果您不了解,请不要轻易对任何一个专业的就业前景下结论,会坐失良机的。由此,可以说出我们的判断了,跟这种想法正好相反,越是普及的市场,就业机会越多。  批判完我们认为有偏差的想法,现在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您。当然,我们的想法有可能也是错误的,所以,仅供参考。  第二类家庭究竟应怎么选择专业呢?  不得不说,第二类家庭必须找容易就业的专业,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可以形成共识的。如果仅仅为就业,答案很明确,跟着市场走。方法最简单不过,没事的时候大家到大街上转一圈就知道了。  这不是跟大家说笑话。  成绩好的,去北京、上海,看看那个写字楼最高、最气派,写字楼楼顶上架着那个行业的广告,然后就报考跟这个行业相关的专业。最不济的,看看央视最黄金时段的广告,那个行业广告最多,就报相关专业,准没错。  没钱的行业不可能有这样的写字楼、不可能在写字楼顶上架起广告牌子,更别说去央视做什么广告了。一旦一个行业充满了这样的机构,那么,这一定是一个最赚钱的行业。这些行业既然能赚钱,就会毫不客气地想赚更多的钱,就一定会不停招兵买马、扩大地盘,于是,就业机会自然也就来了。  成绩差的,去家乡的大街上看一看也行。什么门脸最多、什么行业就最发达。有时候一条街上能有七八家银行,是啊,您也不想想,如果不赚钱,那会有这么多银行?如果您想让孩子回老家就业,那就更简单了,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您一定有感觉,那类企业最多,就报那类专业。  这种手法实在是很低级,但能说明很多情况。不过,您买了我们的书,就是我们的上帝。我们不可能仅给您出这么一个实在是很没面子的馊主意,还是会给您提供一些更具实际操作性的建议。
  三、专业选择的技巧  专业选择,我们给出的第一个建议是,一定弄明白文理专业大类之间的差别(我们只谈文理,不按教育部专业目录的12大专业类别,按12个大类说,更说不明白)。  大家都知道,从理转文容易,从文转理基本不可能,而文理之间的就业又是天壤之别。事实上,不仅是文理之间,任何行业之间都“隔行如隔山”。同是理工科,您从机械制造转汽车制造还有可能,如果楞想从化工转行干建筑,同样没有可能性。  大类之间详细的区别我们会在第二编中论述,在第一编只是给出原则性建议。  关于专业大类选择,我们给出的第一个建议是,文理科各有优势。文科大类专业就业质量高、厚积薄发,但就业形势严峻;理工科就业迅速,但就业质量低,后劲不足。  先来说说什么是就业质量。  所谓就业质量,很简单,赚钱多、社会地位高,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这就是好工作。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找一份工作并不难,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就很难了。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就是说高质量就业是很难的。  所谓“好工作”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银行、证券、电信、能源、电力,都是耳熟能详的所谓“好工作”。考生将来能进入这样的行业就业,一家人都会觉得光彩到屁股上都能绽放光芒。  好啊,真是好啊!  那么,要选择怎样的专业才能进入这些行业呢?学金融就一定能进银行吗,学石油就一定能进中石油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辈子究竟干什么,吃肉还是喝汤,全在专业选择的一念之差了。  电力、银行、石油这些行业看起来都很光鲜,光鲜的一面是展示在您面前的,是在坐在总部、省公司,最不济也是县里坐办公室的那批人,绝不是在田间地头扛着设备挥汗如雨的哥们,要知道,农电工也是央企系统的职工,而且是占职工数量的绝大多数!  混在办公室玩人的可都是文科生干的活儿,在一线出力的全都是理科生干的活儿!怎样才能进办公室呢?  答案就在我们的第二个建议,也是对所有学生的建议,优劣通吃。包括1-9类的学生在内,都是适用我这个建议:与考研相互结合,本科报考工科专业,硕士生报考财经大类专业,这叫复合型人才。  我是这个专业的,没错,我也是文科专业的,所以,我这样的人才能进总部、进机关,才能有高质量就业。  即使不考虑考研,我们对理科高考考生给出的建议也是本科专业尽量选择理工大类。进入理工科学习是一种幸福,有一种文科终生无法感受到的踏实感,毕竟手里掌握的是一门技术,实在不行还可以当工人。  有人说理工科只适合男生,不适合女生。真不知道说这种话的人怎么想的,理工尤其适合普通家庭出身的女孩,如果想钓一个潜力股,还是去工科比较靠谱,文科男普遍不如工科的学生踏实,且文科院系、专业女生实在是太多,很难显山露水。  第三个建议,分数偏低的学生可以报考基础科学相关专业。比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农学。  因为,这样的专业分数比较低,更容易被录取,也更容易到更上一层的高校。报考这种专业,没准二本变一本。当然,我也要提醒大家,您现在从志愿名录里基本已经见不到“理论物理”、“数学”这样的专业了,都改名叫“应用物理”、“应用数学”、“数学与信息技术”之类云山雾罩的专业名字了。  为什么要报考这样的专业,地球人都知道,这种专业不好找工作,甚至根本就没有就业市场。  这样的专业当然不好找工作,不过,上这种专业的人就别指望本科毕业找工作,考研去吧。  本科学基础学科,等考研的时候再换成实用的专业,这就是我们的建议。  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录取工作中,在总分类似的前提下,基础科学的学生最容易被录取。很简单,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要帮老师做很多科研项目,所有项目都需要基础学科知识积累,本科阶段的积累尤其重要,几乎是不可替代、不可补课的。比如,经济学的基础是数学(您没看错,是数学,经济学到硕士层次以上根本就不是文科专业),生物制药的基础是分析化学,建筑学的基础则是力学。  这里我要特别提醒大家关注数学专业,千万不要以为数学专业出来要么当老师,要么进科研院所。  数学专业是相当一部分“高大上”专业的基础,比如最热门的两个行业,财经大类的金融和理工科的IT,这两个学科最根本的基础都是数学。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是没有道理的。  基础科学是非常枯燥的学科,四年大学会很累,我可以告诉大家,这种劳累是一定会有回报的。  第四个建议,什么样的学生适合报考看起来就很高大上的专业。比如,金融、证券投资、管理学……  答:分数超高,能一步进入“院校9流分类法”1-4类院校的学生。  无论何种就业单位,相信大家都愿意去最高的管理层级就业,在政府机关大家都希望去国家部委、省直机构,在金融系统大家都希望去总公司、省级分公司,就算在民营企业,大家也希望留在总公司,没人希望风里来雨里去,挥汗如雨干一线。  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些用人单位准入门槛是很高的。几乎所有全国性机构总部、省级分公司(公务员除外)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只录取极少数几所院校的学生,如果不是这几所院校毕业的学生,根本不可能通过简历筛选的电子关卡设置,直接就被刷出去了。很多大机构最后一轮面只有那么几所院校的学生,北方是北大、清华、人大、中财、北理、北航,江浙是浙大、复旦、南大、上财,广东是中山,其他的院校基本不太可能。  有人觉得这种机制不公平,起码要给其他院校的学生一个机会,任何地方都有优秀的人才。  我跟一位主管招聘的领导谈过这种观点,他是这样回答我的:“每年的招聘不是在考学生,而是地地道道考我们这些人力资源部的人。对我们个人来说,招聘工作最重要的不是选拔人才,而是为自己减轻责任,人才没选拔到我还接着干人力资源,责任背了一大堆我先被干掉了。我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做到不让人挑我们的错、不让人找我们的麻烦。不设置这样的门槛,得多少人打爆领导电话,这些人打电话的人里面,也许随便一个就能让我前途尽毁。设置这样的门槛就是让绝大多数人达不到,然后就没人找我麻烦,我就没责任了。撇开责任,单从概率上说,什么叫优秀人才,能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就是优秀人才!有北大清华的不要,我非要录取一个二本的学生,您让领导怎么评价,让大家怎么评价?”。  于是,我理解他们的难处了。  用一句经济学术语来说,这个世界上的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这个条件,什么稀缺什么才值钱。在高考志愿填报中,1-3类院校最稀缺,也必然最值钱。所以,分数超高的学生不要犹豫,这些机构就是为您们准备的。
  如果分数不高,在一所普通高校就读金融、证券、投资、管理等专业会有什么结果呢?  只能进入4类及以下院校的朋友也不要悲观,我刚才说的是总部,往下就可以以此类推了。以银行为例,总行、省分行招“院校9流分类法”中的1-3类,分支机构、基层网点也需要进人,也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其他院校学生的去处就是那里(其他院校主要是指“院校9流分类法”中的“4-6”类,“7-9类”并非全无机会,只是小了很多而已)。  4类以下院校的朋友也不要太乐观,很多时候这些院校的学生能否最后拿到这些职位完全靠运气。  我想举一个例子会更明白,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一次某银行的招聘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5个学生进入了最后一次面试,这5个学生的个人条件差不多,都是IT大类专业、都是男生,4个来自6类院校(理工科,地地道道的计算机主打院校),1个来自于7类院校(财经类,估计计算机学院的水平二把刀)。  如果仅从院校排名来看,这个来自于第7类院校的学生没有多少机会,但是,偏偏最后被录取的人就是这个来自财经院校的学生。  因为,这次面试的主考官就出自这所财经院校,跟这个学生还是同一个院系。主考官在面试之前并不认识这个学生。后来,他跟我说,他看过5份简历后就想好了,如果没什么意外,一定会录用这个自己的校友。确实,最后一面中其他来自6类院校的4个学生并没有特别抢眼的表现,这个来自7类院校的学生轻松拿到了这份工作。  这种事情看似偶然,其实有着必然的逻辑,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招聘传统,哪怕是基层员工,银行倾向于招聘财经院校的学生,电力倾向于招聘电力大学的学生。所以,这些学校的名字不是白叫的,不然,早就改名成综合性大学了。  所以,我们在第四建议中衍生出一个新的建议。对5-9类院校来说,报考应用型专业最好选择这个行业的专门院校,这样在就业中会无形中占很大便宜。不这样做,非要到地质大学学汉语言文学,到理工大学学外语。我只能说,这样的志愿填报模式,就业的时候一定会遇到难处的。  第五个建议是这一节的压轴好戏,现阶段,究竟那个专业是真正的好专业?  我建议大家多看新闻联播,这绝不是取笑。选专业一定要熟读人民日报、看懂新闻联播,就像炒股票一样,一定要跟着政策走。  新闻联播是产业信息最丰富的节目,只是不太容易读懂。如果新闻联播连续一年总在报道某个行业正面新闻不断,那么,不要犹豫,这个专业一定是好专业,绝对有前途!  到了报志愿的时候再看新闻联播无论如何是来不及了。那么,还有更简单可行的方法,去看新浪、搜狐等浏览量最大的门户网站。看它们有什么频道,每个频道对应的行业一定是现在最火的行业。  新浪网流量排名第一频道是财经频道,其次是汽车、房产、IT。再看看财经新闻,每天头条的就这么几类,房子又涨价了、马云的阿里巴巴上市了、哪家银行乱收费又被查了、大众速腾车主维权把车砸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万众瞩目的事情一定是因为其中有着绝大的利益,否则不可能引起大众的眼球。  好了,2015年志愿报考最热门的几个专业自然而然就有了:房地产、金融、汽车、IT,以上排名不分先后,我们在第二编里也会详细介绍如何通过高考志愿填报进入以上这几个行业!  房地产,不就是让大家去卖房子吗?  卖房子其实很赚钱,北京链家、也有很多房地产中介其实是正规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有的还是211院校的学生,2009年楼市火爆的时候,一个月赚个两三万都不好意思跟人说——太少了,丢人。  我在这里说房地产却不是让大家去卖房子,而是说跟房地产相关的所有专业。最著名的当属5年制的建筑学,绝对好就业、绝对高薪!其余,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景观设计、景观建筑、防灾与防护工程,甚至连水工结构工程也能找份相当不错的工作。  汽车行业,君不见十年来汽车走入了千家万户,普通人拥有一辆汽车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下去。大家可以想一想,一年这个行业能卖出多少辆汽车啊,又是一个多么广阔的市场。  学这样的专业,怎么可能找不到工作,又怎么可能没有前途?别说汽车专业,就连卖汽车保险、修汽车、洗车的这几年都发财了,不是吗?   再说IT行业,十年来我想每一个人都已经感受到了信息产业给大家带来的变动,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台式机、笔记本到手机,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改变了人类生存方式。  “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大家能理解这句话在高考志愿填报中的含义吗?  IT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每一个行业都必须向IT靠拢,否则必将被社会淘汰。这句话的意思告诉我们,IT原本是一个纯粹的理工科专业,愣是被变成了“万金油”专业,IT大类专业可以在所有行业就业,无论银行、证券、政府,最关键的,这确实是一个理工科专业,有自己独到的技术……
  高考志愿填报铁则Ⅳ:高考志愿与考研通盘考虑  高考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就业,按照我们的“院校9流分类法”,相信很多人都很灰心丧气,毕竟进入1-5流大学的人是少数,绝大部分考生的分数已经限定了他们必须在6-9类院校就读。  分数不高,怎么办?  答:二次革命,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能下定决心准备考研。  考研?好不容易从高考的“黑6月”中熬出来,还没歇够您就让我考研,再去受二茬罪,于心何忍啊?  一、考研的重要性  我上大学的时候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记得刚入学的时候见过一本研究生教材,上面写着一句话,大概意思如下:……建国以来,我们全国已经培养了3万名硕士研究生……(记不清原话了,大概是这个意思)。后来,我终于如愿以偿读研,当时全校硕士+博士不过也就八百来个人,学校里有个教室叫“八百人教室”,我们研究生就在哪儿开全体大会。记得自己硕士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只要投简历,一准都是直接进入终面(除了公务员),连笔试都省了。  遗憾的是,现在的研究生早就没有当年的风采了,当年只要考上研究生,无论多烂的学校毕业找一份好工作是绝对没有问题的。现在早不是这样了,一所普通院校,招收的研究生怕也超过几千人了。  至于找工作,搞不好还不如本科生容易呢。如此就业形势,您还忽悠我们去考研,居心何在?  我提出这种建议不是拍脑门,是在实践中总结了无数考生的成长历程才敢开口的。要想找一份好工作,就必须有一个好的院校出身,尤其对文科、财经大类就更是如此。否则,说下大天来也是白费口舌。好的院校要好的分数,绝大多数人考不了这么高。  怎么办,只有考研,二次革命。  跟高考一样,这同样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遇,跨过龙门者照样成龙。当然,考研跟高考不一样,跨不过去的人也一样有机会成龙,实践中一样能干一番事业。相比之下,就业奋斗的路径不可控因素太多,只有考研这条路是您可以完全控制的,只要肯努力,终究会有机会。  我有如下理由忽悠即将进入5-9类院校的学生从填报志愿起就准备考研。毕竟高考分数已经是过去,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考研则是一个未来的希望。  第一,考研比高考容易。从高考、考研、考博,这三类考试每向上递进一层就容易一分,高考最难、考研相对容易、考博就更容易。高考中,大家面临来自全省的对手(按省划分数线、投放招生简章,所以,是全省),最顶尖的学生考入了1-4类大学。四年后,1-4类大学最顶尖的学生出国了,差一点的直接就业,最差的才会参与考研竞争。  第二,考研公平。高考其实大家不在一个平台上,各省的考分根本没有可比性,北京、上海学生的分数线大家不是不知道。考研全国统一分数线、统一基础课试卷(考博士不统一试卷),是最公平的一场考试,可以改变一生命运,您有什么理由不参加呢?  第三,考研是一次改变院校出身的机会。1-4类大学也有考研的学生,绝大多数是跨专业报考,比如,理工类改考金融类,他们面临的复习压力要远比普通院校的学生大。在高考战场上败于人手,将来,终于再一次有了机会,难道不该从容一战吗?  二、如何通盘考虑高考志愿与考研  怎样才算是通盘考虑高考志愿填报与将来的考研,我可以给大家提一些建议。这些建议会完全颠覆我们之前在高考志愿填报中做出的判断。  您也不要奇怪,在以考研为中心的志愿填报中,您的目标并不是就业,而是进入更高一层的院校读硕士,当然会有不一样的建议。  很高兴的告诉大家,我们对高考志愿填报给出了很多限定条件,比如,必须选报某类城市。这些条件会刷掉很多高校,让可选择余地变得极其狭窄,如果您的目标是考研,那么就不必遵守这些清规戒律,选择面会变得很宽。  首先,要选准考研目标,从报考志愿的时候开始就选准最终目标院校,这一点至关重要。我可以告诉大家,考研中有这样几个流向,2-4类院校考生目标是1类院校,5-9类以下院校考生报考目标是2-4类院校,就连三本的学生目标也是3-5类院校。2014年考研的形式已经很明朗了,很多6-9类院校在研究生招生中第一次遭遇了滑铁卢,不仅仅是招生名额没有满足,有院校竟然基本没招到学生。  先看清自己的目标是那一类院校,然后,在按照这个原则通盘考虑。考研的目标至少要订到4类院校,也就是说,必须是211。这样即使考不上也能通过调剂转入其他比较好的院校。  其次,要选准专业。研究生的专业不是本科专业,本科专业就业后可能让您转行,研究生专业基本不会有用人单位让您转行,是什么专业就要在那个方向就业。而且,本科到研究生还可以换专业,研究生到博士基本不可能换专业了(我到是见过一个例子,本科学英语,硕士学汉语言文学、博士学佛学,就业看破红尘出家了。出家无家,根本不必在乎什么专业,这样的专业转换对就业似乎没什么帮助,纯属个人爱好……)。
  部分考生认为复习压力太大,应该选择本专业作为研究生专业,这样比较省事。另一部分学生选择最热门的专业作为备考方向,可能是本专业,也可能不是本专业,这样确实会比较费事。  如果让我来建议,研究生阶段换专业应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不要顾忌于考研的专业课压力。  第一,这样做可以让您在高考志愿填报中更从容,更有机会上更高层次院校。  我曾经见过一个案例,一个兽医专业的本科生考入一所顶级医科大学,硕士学习的是基础医学,到博士阶段就改临床医学了。后来,这名学生成了一位著名医院的血液科专家,有人调侃他给人看病还是像兽医,总是让人先张开嘴看看牙口。他笑了一笑,说道,血液病,到了分子水平都一个样。  从兽医转临床医学的案例有点夸张,可确实说明了一个道理:高考志愿填报,可以选择特别冷门的专业,为选择高校可以省下很多分数,也许差这几分就能在高校中提高一个档次。  当然,这样做的代价是很大的,必须潜心四年、厚积薄发!  做出这种选择也不是完全没有条件的,志愿填报的时候就一定要弄明白您心仪的学科是什么情况,它的基础学科是什么,那个学科跟它最接近,起码有机会接近。比如,当前最热门的金融学,金融学的基础不是经济学,更不是会计学,金融学的基础是数学,金融系的老师都喜欢招收数学系的学生。再比如,建筑学,建筑学的基础是理论物理、是三大力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和流体力学),建筑学院的老师都喜欢招收物理专业的学生。  第二,对大部分人来说,大学专业并不适合自己。也许是当年高考的时候分数不够,不足以进入热门专业或者自己喜欢的专业;也许是高考志愿填报不当,不知为什么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也许高考时对专业还不了解,随便报考了一个专业,等等不足一而论。  高考的时候学生还是一片懵懂,对专业、就业市场乃至自己的特长基本没有真正的了解。经过了四年大学生活,基本上大家都开窍了,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了,这个时候也是真正选择自己专业的时候了。  为什么不趁这个最后的机会换一个专业呢?  再次,通盘考虑高考志愿与考研,同样要选准城市。所谓选准城市,这到不是说您一定要选北京上海广州,而是要选准跟目标院校密切相关的城市。如果分数足够,必须选准跟目标院校在同一城市的学校,哪怕把自己从第五类直接划到第七类(第八、九类就算了),最不济也要选择到目标院校三个小时车程可以到达的城市,以两个小时以内为佳。比如,北京的分数实在是太高,我们还可以选择天津,如果天津的分数还是够不着,那就可以选石家庄、济南、太原、唐山、保定。  因为,不是本校的学生在考研在专业课上是一定要吃亏的。吃亏并不是因为不努力,主要是不熟悉其他院校课程重点。您不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对院系、专业设置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就闷着头来考,您如果还能考上,那我还真佩服您。现在考研究生,笔试之后还有面试,比较缺德的院校把面试分设置到60%。如果不熟悉目标院校教学重点,您还真不一定能搞定。一个学生,无论怎样准备,个人对专业理解总会出现差异,您面试专门戳老师的肺管子,老师想在专业上难为学生,还是妥妥的事情。  一般来说,大学老师对前来咨询考研的学生还是很热情的,就算他不热情,您多来几次也算是认识了,面试中会有一个印象分,只要不是坏印象,不会有反作用的。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来这里听最核心的专业课,多跟学长们做些交流,多认识这里的老师,专业课上根本就不会吃亏。做到以上几点,我相信您会在考研中占尽优势。  所以,要选择靠近考研院校比较近的城市作为目标。  最后告诉大家,通盘考虑考研与高考志愿,还要提前做好四年的学习规划。考研要比高考简单的多,一般来说,只有两门课是最重要的。以财经、理工类学生为例,一是英语,另一个是数学。这两门课程,理工类学生英语务必要达到及格,财经类学生务必要达到70分以上,数学务求80以上。很多学生在进入一所不如意大学的时候信誓旦旦,一旦进入大学就被眼前的生活所改变,丧失了高考之后的斗志,直到大三甚至大四才想起来要攻克英语、数学。很遗憾,我告诉大家,从大三、大四入手准备基础课是很难达到高分的。只有从一入学开始就要着手准备基础课才有可能(层次较低的院校,学生分数相对也不会太高,需要更多复习准备时间),英语是重中之重,必须确保二年级之前通过四级考试,三年级之前通过六级考试,您才有可能在大四的考研中拿到英语70分以上。  对跨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就更大。不但要考虑基础课,还要考虑专业辅修的问题,四年时间说长很长,说短一眨眼也就过去了。所以,大家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在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就给自己定好时间表,迎接未来四年的挑战。  本文属于万钱本草(MACDCOM)原创,版权为万钱本草所有,任何引用必须标明出处,不得用于商业性牟利活动,违者必究。
  高考报志愿填报,一定要了解真实的就业渠道(一)  原创
招聘者说 万钱本草  这本书的目的是跟大家说如何填报高考志愿,怎么会突然说起就业来呢?很简单,高考的目标是上大学,上大学的目标是为了就业。只有了解就业市场实际情况,知道从哪个渠道就业,才能对高考志愿做出更合理的选择,否则一切都是想当然。  一、找工作,靠家长还是靠学生自己?  相信相当一部分人都有这种理念,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去“找人”,到时候再见机行事。对找工作“找人”的观点,我从心底里不认同,倒不是因为我有多高尚的情操,而是我因为我知道所谓“找人”根本行不通。  从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开始,家长和学生都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无论有多硬的关系,最后找工作一定只能靠学生自己,否则,连大学都不必上了,直接“找人”不是更简单。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认同这种信念:“一代人要比一代人过的更好”,如果孩子连找工作都在家长庇护之下,那么结果只能是“一代人比一代人过的更差”。  二、就业市场的流程  (一)请相信就业市场  首先,请大家相信一个信念。所有招聘都有不公平的一面,当然也会有公平的一面,无论何种招聘,一定会有人凭本领和幸运冲进来,如果连这点信念都没有,那就没必要去市场上找工作。  只有在候选人条件相当,才会有人跟您讲人情。如果候选人条件相差悬殊,没有人敢轻易把条件优秀的候选人刷掉。在招聘中,经济越不发达、城市级别越低,优质就业资源就越少,恰恰是这种地方人情社会的情况最严重,也就有人敢为安排一个孩子拼上身家性命。比如,近年来有些关于“萝卜招聘”的报道,可有一件出现在省会及经济发达城市?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希望留在大城市的原因之一,城市大、资源多,可竞争充分性就越强。  2010年,我接手过一个大学生的就业咨询案子,整件事非常搞笑。这家的家长头壳大概是坏掉了,既然花钱听我们咨询,又根本不听我们的建议,最后把事情办砸了。说实话,我们也很奇怪,最后为何会是这种结果。  姑且称呼这个孩子为A吧。A本科、硕士都毕业于1流院校,就读于最热门的金融专业,应该绝对是前程光明,可惜,被无知又狂妄的家长给毁了。  A的家长就职于一家央企省级分公司,整个家庭是一个标准的小康之家。当时,我们给出的建议是让毕业生A先海投简历,并给出了一系列机构简历筛选名单和简历投递时点。我们的判断是,A起码能拿到一批机构的笔试通知,等进入第一面后再做选择。  结果,家长不听,拒绝让孩子海投简历,觉得这么做很丢人。大概A的家长以为我们是骗子,还没等下一步呢就把我们fire了。  恰巧,A有个同学(同院相似专业,不如A的专业好)也在接受我们咨询,姑且称他为B。B也报考了这家央企,所以,后面离奇的事情我们才知道。  A的家长应该按照自己的路数去“找人”了,A也确实进入了那家央企,但是,无论在谁看来,A的就业都不折不扣是一场悲剧。因为,A既没留在北京,也没回到家乡,而是被发配到一家很差的子公司,还是某省分支机构工作。A当然不愿在这种“三不靠”(不靠家、不靠校、不靠谱)的岗位就业,但是,当他后悔的时候大规模招聘已经过去了,A没有其他备选,只有先灰溜溜去不情愿去的地方报道。  更离奇的事情在后面。  在对B的咨询工作中,我们同样建议他海投简历,也帮B制作了投向不同机构的70多份简历(这也是我们重要的工作之一)。9-11月份,B一直在忙于海投简历,也对这家央企投了简历。B的专业是经济学,由于这家央企所在行业为制造业,我们并没报多大希望,只是建议关注,结果,最后B不但被这家央企录取,还去了最核心的部门。但是,B最后并未选择这家央企就业,而是听从我们的建议进入了一家金融机构。所以,我们可以肯定B没有在这家央企的录取中做任何“工作”,因为,他如果瞒着我们做工作,最后一定会选择去这家央企。  看起来这家企业里好位置还是有的,既然B能去,A肯定也有计划被安排到总部核心部门。至于为啥这家央企会对A、B两位同学做出这样的安排,我们只能这样解释,A的家长的“找人”过程起了反作用,给用人单位极其恶劣的印象,就算不“找人”、不“做工作”,也不该是这种结果。  看完这个例子,您还相信所谓的“关系”、所谓的“找人”吗?
  看着我们咨询过的学生一个个走向工作岗位,我从来都相信市场、相信个人能力,而且我们的公司就是基于这种理念才能存活。虽然找工作有运气的成分,运气只在于您最后去那一家具体机构,个人素质及理念则决定您进入那个层面。在“大海捞针”一样的找工作的过程中,什么样子的学生最后一定会找到什么样子的工作,工作决定于学生本身,当然,学生的家庭也是您本身的一部分。每一次简历投递、面试结果如何确实是偶然的,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必然的。  怎样的学生有怎样的价格,根据自身价值注定的事情基本无法改变。  我也必须提醒大家,相信市场意味着辛苦,非常辛苦,必须每天关注就业信息、关注自己投出去的每一分简历、接听每一个毫无来由的电话号码。但凡跟就业目标相关的、无论好坏,都要去投一投、试一试,不能过关就当练兵了。做咨询工作的时候我经常这么对同学们说(形容的有点惨):大学生找工作,就像一条狗一样四处流窜,为了一个安定的窝、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为了我们的家人和自己,再苦再累也得忍受!  (二)好了,我们先来看看就业市场的流程。  要明白高考志愿怎么填报,就必须明白就业市场是怎样的流程。还好,所有专业的就业流程都差不多,所有专业人的眼中好的就业方向就那么几个:央企、金融机构、公务员、大型知名民企。  以上所有就业渠道录用都有规定的动作,我想大家也知道:简历筛选-笔试-面试-…n轮面试…-终面-体检-入职。  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制作简历,为什么有人简历能通过,有人简历每次都被刷出来?  找工作的第一关是简历制作,至于简历上到底填什么,则是在大学四年中完成的,从一入学开始竞争就已经开始了,最后的简历只是结果而已。  一定要在简历最明显的位置写上您区别于其他申请者的特殊优势,让简历筛选者第一眼看到就眼前一亮。尽量不要写无用的信息,比如,在学校里获得什么奖项、获得几等奖学金。您就算您真的是十大杰出青年也没有用,院校、专业已经锁定,那些玩意儿跟招聘单位球毛不相干。不信,大家可以看一看入职前的核查,只核查两样东西,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至于其他的,都是扯淡。  在此基础上,看您的目标选择,再决定大学四年究竟要干什么。  大家要知道,每一个用人单位都喜欢上手就能干活的人,就算体制内的机构也不喜欢带新兵。如果您应聘的是银行,请在简历显要位置写上,您已经熟悉柜台临柜业务;如果您应聘的是高校教师,请在显要位置写上您已经发过多少篇CSSCI\CSCI。  什么?这种资历怎么得来?还得靠自己啊!  当您进入大学第一天起,您就应该明白四年后有一场龙争虎斗,所以,就要为四年后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看您所求的是什么,看您想进入那个行业,想进入那个行业,四年乃至七年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我们也说了,简历筛选中第一重要的是学校、专业。那么,首要努力的还是学校和专业,如果本科院校不好,一定要确保考研的时候能换一个学校;如果专业不好,那么,考研的时候就要换专业。  院校、专业一定,有了目标,早早完善了自己的简历,我们的大学毕业生要去哪里找工作呢?  靠家庭关系联系吗?  当然不是,在5类以下院校中极少有用人单位主动去开推介会。没关系,您不来找我,我也一样可以去找您。  找工作的第二关是信息搜集,非常重要,不要错过每一个可能的渠道。  所谓信息搜集,很多人一定首选“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等等。在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招聘是大势所趋,但是,我还是要说,这不是最重要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来源。互联网招聘,尤其是智联、前程、中华英才这类的网站每年都会公布很多校园招聘的信息,这些网站会把最高大上的机构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供大家选择。这是完全公开的信息,所以,信息扩散最充分,竞争会非常激烈。  找工作信息搜集的最佳渠道是名校流传出来的就业信息,即,每一所名校每年都会有很多企业单独在这里组织宣讲会,这些独家就业信息会在校内就业网站公布。这些信息学校只供给自己的学生看的资料,也都不允许外传。实际上,看到这些信息只是一个密码和登陆机会的问题,如果实在找不到用户名和密码,大家还可以去BBS就业板去看,信息量也很大。这些信息的价值在就业市场中最高,传播不会太广、职位定位精准。  如果有可能,请尽量联系1-4类院校的同学、朋友,尽量看到他们院校的就业信息。如此,您才会明白为什么人家入学分数那么高,才会明白为什么我们首推高考志愿看重城市。每年来名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不一定能入这里学生的法眼,您也就多了很多机会。地处偏远地区的院校尤其在这一点上吃亏,很简单,即使真是一所一流院校,地处偏远,还能指望高大上的用人单位来招聘吗,高大上的用人单位都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呢,人家在本地就能招到一流的学生,难道就不用核算成本吗?  不要说用人单位,就是学生自己跑出去找工作,这来回成本费用该有多高?  行政事业单位序列根本就不可能打广告,这又该怎么办?只有一种笨方法解决问题,那就是每天都登陆这些机构的网站,只要有招聘必然在自家网站的公开招聘通知,现在早没人真偷偷摸摸干了。就算公示期间只有5天,只要坚持天天搜、天天看,一定不会错过相关信息。  说到这里顺便提醒大家,想进入部委或者事业单位工作不一定眼睛仅盯着国考、省考。局部委办都有下属事业单位,这些事业单位会单独招聘,并不通过国考、省考,这就需要单独留意了。在用人安排上,很多事业单位人员跟部委人员混编使用,两种员工的区别并不是很大,甚至根本就可以忽略不计。  说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一个来我们这里做咨询的学生想进央企总部,怕错过任何信息,我们每天帮他浏览国资委一百多家企业网站,也就不可能错过任何信息。最后,这个学生在参加了不知多少次笔试、面试之后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一家央企总部。  三、选择好工作的定位  (一)论公务员对高考志愿的要求  我相信按照一般人的逻辑判断,好工作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在同一个城市的前提下,公务员、央企、省直企业、一般国企、民营企业。这种现象,在5-9类院校的学生中尤为突出,很多学生甚至把公务员作为就业首选,院校层级越低的学生对进入公务员序列的渴望就越强烈。  公务员是一份好工作,是这样吗?  答:是,也不完全是。对部分人来说公务员是好工作,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就未必如此了,尤其对个性较强、棱角鲜明的学生。  在普通城市,成为公务员当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稳定、有前途、有社会身份。在一线城市,就未必如此了。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每年还有那么多人参加国考呢?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所谓“国考”是招聘门槛最低的机构,只在专业、学历上设定条件,从不限制学校层级,哪怕是9类院校的学生也能跟清华、北大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关于公务员这个话题,我们只说一说与高考志愿填报的关系。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现在全国有一大批考生在“巡回考试”,这些考生只盯着国考核心岗位,是公务员考试考生中的职业选手。他们在全国各地参加公务员考试,把这些非国考公务员考试当做模拟,这批考生中很多人都有数次考上地方公务员的机会,但他们最后不去,只是把这当做练兵。  当然,我们并不提倡学生这样做,这样做不但会浪费自己的青春,也会浪费优质社会就业资源。我们只想通过这种现象告诉大家,志在考公务员的高考考生大可放心,只要您个人努力,进入公务员队伍的道路还是比较明确的。  至于我给出的志愿填报建议,那就非常简单了:本科,二本即可,只要是专业课轻松就行。然后,您就把四年所有的时间全部用到准备公务员考试上,我相信毕业的时候您一定能通过国考,至少一定能拿到一份公务员的工作!  本文属于万钱本草(MACDCOM)原创,版权为万钱本草所有,任何引用必须标明出处,不得用于商业性牟利活动,违者必究。
  受益匪浅
  @喜洋洋组合
23:13:27  受益匪浅  -----------------------------  欢迎关注万钱本草,持续连载中……
  高考报志愿填报,如何就业后的“金饭碗”  原创
招聘者说 万钱本草  点击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马上看高考填报志愿秘籍!  (二)论央企对高考志愿的要求  如果公务员不是好工作,那什么才是好工作,央企总部、省级分公司算么?  跟公务员比,央企总部、省级分公司的工作同样稳定,收入却高了很多,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很好的选择(现在如此,将来未必)。但是,我还要提醒大家,这样的机构无一不是庞大无比,哪怕清华北大的学生进去也渺渺然不知踪迹!这样的机构不会匮乏人才,有资格进入这些机构的学生一定要记住一句古话,“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萧郎就是学生个人年轻时代的梦想,自己想追求的东西全部要放弃,完全成为一个“幸福的”螺丝钉。  近年来,从2014年开始各家央企、金融机构总部招收毕业生数量大幅缩减,哪怕是1类院校学生也要从基层干起。也就是说,银行柜台里看到一个年轻人临柜,昨天他很可能还是清华北大的天之骄子。  有的学生很无奈,选择了坚守岗位,更多学生则选择了逃离。对离开的学生,这样的机构根本不在乎,您不来有的是人来。当然,既然敢逃离这种岗位,这个学生也不会太在乎这种工作。  对有志于进入央企总部、省级分公司的高考考生,我要说的建议是,您起码选择5类以上院校。央企招聘是讲门第出身的,也就是说,如果您就读的高校没在名单中,可能根本无法报名。就算勉强通过了报名程序,最有可能的也是在简历筛选这一关就被拿下了。分数无法达到5类及以上院校,仍把目标盯住央企总部的学生,您的目标是考研。  (三)我眼中的金饭碗  很多读者大概听出我的弦外之音了,公务员、央企都不算最好的工作。那么,怎样才算是一份好工作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通俗易懂:能赚钱、赚钱快,就是好工作。  公务员、央企都是体制内机构,得跟着体制内的规矩来,不可能让您进门就拿高薪,这是必然的事情。  只要赚到足够的钱,工作不稳定又能如何?钱才是最稳定的保证。下面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找到赚钱快、赚钱多的工作呢?  回答这个问题,千万不要想当然,这些年网络及各种媒体连篇累牍报道,银行收入有多高,刚毕业的学生月薪就上万啊!  首先,大家要知道,能写出这种报道的人肯定月收入没有过万,否则也不会如此惊叹了。其次,要知道这则报道的真实性非常容易,刚一毕业就月薪过万的银行员工不是没有,更多的大学生进入银行,诺,站在门口帮您填单子的那个迎宾就是!  以金融业为例,金融行业确实有,能赚钱、最赚多、赚钱快的岗位,但不在银行。银行是最稳定的工作,却绝不是收入最高的,甚至可以说是金融业中收入最低、干活最辛苦的。在银行界有句俗话“听狗叫、看猪脸,任务加重工资减;蒙基金、骗理财,辉煌时刻昙花一现”,说的就是银行职工完不成任务,领导的脸色跟猪一样难看,骂人比狗叫还难听。  在金融领域最赚钱的甚至不是摩根士丹利等国际顶级投资银行,而是此前名不见经传的风险投资和信托公司。年的风险投资公司、年的信托公司,在这个时点的这些机构,您要一年赚个几十万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一个刚毕业的本科生哪怕赚个几百万也易如反掌!同时,这些行业也是有缺点的,那就是不稳定,人员流动性极高,今天还好好一起喝酒,明天没准就离职了。  说句题外话,以免读者不相信我的判断。一个年轻的毕业生,凭什么一年就能赚上百万?请大家相信,这样的机构能给员工发上百万,员工自身创造的利润绝不止一百万。  以信托公司为例,直白点说,信托公司就是资金“掮客”、是拉皮条的,专做空手套白狼的生意。2012年以来监管部门对银行的管制力度日渐加大,包括房地产、地方政府平台在内的企业在贷款变得非常困难、怎么办,做信托,通过信托理财筹集资金,每筹借一笔资金,信托公司都要从中间抽百分之几的通道费。至于风险,那是投资人的,信托公司只是中间的撮合人,没有风险(仅仅停留在理论上)!那么,信托融资的钱又从哪里来呢,有很多种,主要还是银行,银行的钱最终也要用出去,不贷款给房地产公司,贷给别人更不靠谱,于是,信托公司就成了最赚钱的行业。  信托公司就这么好进入吗?  之前几年很容易,之后几年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人人都能看好这个行当,这个行当的准入难度一定提高。  但凡这种薪酬高到离谱的行业,一定是新兴行业,否则不会有这么高的收入。大学毕业生需要火眼金睛识别这种行业。  如何看穿那行业变化趋势,这就需要个人努力了。大学四年始终要每一天上紧发条,务必把自己武装到牙齿,让人一眼见到就知道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请相信我,大学时光去努力拼搏绝对是值得的,比任何时候的努力都物超所值。这个时候也是最黄金的学习年龄,是为自己一生积蓄能量的年龄,大学本来就是大浪淘沙、锻造金子的地方,不是谈恋爱的地方!  咱们还是以金融行业为例。  无论多烂的学校、也无论什么不沾边的专业,只要您能拿出CPA证书,简历上只需要写着一条,这就是您自己就业的名片(理论上本科生在校不能考CPA)!如此这般,烂学校就会变成逆袭的榜样,烂专业也变成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在这种证书考试中,所有学生都是零起点,都是从零开始,如果您还是拿不下来,我只能说,是您个人没努力,就谁也别怨了。  相信每个学生一入学都会感受到这种氛围,所有的师兄师姐都在考证,各种证。财经专业的学生会去考会计证、证券人员从业资格、银行从业资格,等等。听我说,您所日常见到的证书,能轻易考下来或者身边绝大部分人都能考下来的证书是没有任何用处的。道理很简单,如果这些证书有用,那所有人就都能有机会进入高薪行业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您的目标是考绝大多数人考不下来的那种证书,比如,CPA、ACCA、CFA,以上证书随便拿到一个,这辈子都吃穿不愁了,这就是凭自己本事拿到的金饭碗!
  四、大学四年究竟干什么  从大家开始填报志愿起就要意识到,大学生涯不是休假,而是一场命运的豪赌,四年的时光就是赌场的筹码,输赢压上去的将是大家一生的命运跌宕。  千万不要迷信高校老师能教您什么,教授们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是教您如何面对市场。对所有专业,大家都需要在1-2年内熟悉专业课,通读所有的教材,当然,肯定是自学。因为,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课十有八九都是科普性质的读物。连专业课知识都弄不清,根本就无法对本专业中发生的事情、行业走向做出精准的判断,只有通读专业课,才能从敏锐地嗅到商机,找到您最终就业的方向。不信大家可以去查阅一些大四的课程表,十有八九还是“某某学原理”、“莫某学概论”。咱都大四了,都马上就毕业了,还概论、还原理?  如果为这些东西浪费四年光阴,找不到工作也就不奇怪了。  所有市场化行业都是不停变动的,一旦有了超额利润,所有资本都会不惜代价涌进来,辉煌最多只能持续4-5年时间。而大学学业需要4年完成,4年汇总沧海已变桑田,前面1-2年,大家不但要搞定所有专业课,还要开始考证的历程,随着专业知识积累,搞定基础从业资格证书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否则,您不太可能继续后面的考试,也就不会在将来的就业中有竞争力。  对市场化就业来说,读哪个学校、哪个专业真的无所谓,只要能做到我说的以上几点,一定都能找到好工作。您最后的牌子是您自己,不是身后那个学校和学历!后半生吃肉、喝粥、喝菜汤,还是连菜汤都没得喝,全看学生自己。  相信这个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不肯实践,一部分人是因为中学时代的学习习惯、自制力实在太差,另一部分人是不明白如何走。一流院校的学生之所以能在就业市场所向披靡,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毕业名校,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类不考数学的专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