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订制》nba2k18 差评如潮潮 烂也赚钱,为什么

《私人订制》: 烂也赚钱!为什么?
  文/ 黑马良驹
  《私人订制》正在热映,网上差评如潮,微博上到处是吐槽和口水。谁也没能想到靠口碑起家的冯小刚王牌贺岁剧,已经沦落到这个地步。微博上,连一些有身份的大V 也看不下去了,开始批判这部电影。大家普遍认为,这部片子故事没讲好,一点也不好笑,冯氏喜剧已经沦落到春晚小品的水准。
  琢磨先生: 在微博上这样评论《私家定制》:我跟朋友说:《私人订制》是部烂片,很难笑出来。
  朋友:我不信,我不信,我要自己去看了后才信。看完后我问他:好看吗?他说:真得好烂啊,我不去看我怎么能知道呢,哈哈哈哈哈,就这个片子,烂的,笑死我了。我忽然觉得这世界好犯贱.......
  事实就像琢磨先生说得那样,虽然片子是部烂片,但因为是王朔编剧、冯小刚拍的,大家还难免会对这部片子好奇,中国足够大,人足够多,只要在排片足够多的前提下,赚钱还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再加上有着冯氏喜剧的金字招牌,再加上华谊成熟的运作,大品牌的电影植入是少不了的,有人说这部电影未上线已经挣钱。从票房统计上来看数字也不错,经过了提前点映和19 号首映日,累计票房达8400 万( 其中点映票房1010 万),打破了《小时代》在暑期档创下的首日7200 万票房纪录。首映日,《私人订制》拿下了超过50% 的排片,未来两天将继续发力,排片依然在高位运行,达到53% 左右,真是财源广进呀!
  为什么网友口碑评论如此差的电影,依旧可以赚钱呢?说到底,传统的电影工业还是依旧在受资金、院线等资源的限制,资源的稀缺导致优势资源的垄断和集中。这样的结果便是,只要导演大牌、明星阵容强大、投资大,广告商就会大量涌入,一个不到2 个小时的片子,植入几十个品牌,这故事还怎么讲?不仅冯小刚做不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导演也做不到。除了广告植入以外,院线也会优先排一些大牌导演的电影,因为这样毕竟风险最小。总之,整个电影工业还是一个“商品稀缺时代”的商业模式,是一片红海市场,在这种状况下,电影卖不卖钱比拼的不是电影质量,而是资金、人脉和资源运作的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电影工业的这一畸形模式会不会被打破呢?这种可能性肯定是有的,现在互联网电视盛行,用户量逐年增长,在家里也可能得到影院的视听感受。更重要的是,通过互联网电视发行的电影再也不受院线的限制,网友随时都可以点播,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用户手里,到那时候一个片子口碑不好,就很难赚钱了。在未来,电影院也可能跟传统媒体电视和报纸一样被边缘化,大家去电影院可能是主要是为了去聚会或者社交需求。未来几年,电影票房肯定还会增长,但是爆发性增长却很难,因为物理限制打不破的。
  相反,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电影作品会越来越多,目前已经有一些电影通过视频网站或者其他渠道发行,虽然不可能大火,但赚点小钱没啥问题。将来,随着视频网站发展和互联网电视的普及,这种互联网电影可能会变成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这种小制作片子虽然单体不能跟大片相抗衡,但是整体加起来,可能会比整个传统电影工业的份额还大。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政府对内容审查和管制放松的前提下。
(责任编辑: 王钠)
分享文章到冯小刚新作《私人定制》上映首日遭遇如潮差评 华谊兄弟昨跌停
关键字: 电影私人定制私人定制上映华谊兄弟跌停华谊兄弟跌停
A股投资者对于&利好出尽、股价见光死&早就见怪不怪,但有时故事尚未讲完,股价就已翻脸。华谊兄弟就上演了这样一幕:按照计划,华谊重点打造的贺岁电影《私人订制》将在今天公映,其股价昨日应声大跌封停。而在此前不足两周的时间里,在《私人订制》即将上映等诸般利好的烘托下,华谊股价已经实现了超过三成的上涨。
《私人订制》遭机构吐槽
12月17日晚间,华谊兄弟举办面向机构投资者的看片会,《私人订制》引来投资人士的广泛吐槽。一份在机构投资者间广为流传的买方研究员观后感称,片子前重后轻连贯性差,主题模糊,&绝对远低于预期&;甚至有券商分析师称&看到一半都看不下去了&。
资料显示,从华谊兄弟2009年作为首家影视公司登陆A股开始,机构提前观影即成常态。今年2月华谊兄弟旗下《西游降魔篇》正式上映前,就有券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包厅,邀请200多位基金人士前往观看影片。之后华谊兄弟股价一路攀升,十几个交易日上涨幅度超过三成。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光线传媒,今年4月下旬,在上百名基金经理提前观看《致青春》之后两周,股价涨幅超过50%。
私募人士指出,提前看片给机构一个直观调研上市公司的机会,好影片能给予上市公司股价良好刺激,一些灵活的资金甚至能根据电影排映日期来进行短期操作套利。但普通投资者对此表示质疑,昨天在东方财富网华谊吧中,有网友大呼:&机构参加点映后率先出逃,涉嫌信披违规、内幕交易。&
《私人定制》上映首日遭遇差评如潮
华谊股票昨跌停
华谊股票昨翻脸跌停
《私人订制》遭各种吐槽,华谊兄弟股票也在二级市场上遭各种抛售。昨天,华谊兄弟开盘大跌,午后封死跌停,全天成交高达36亿元。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数据显示主力资金似正有步骤地逢高出逃华谊:自12月6日以来截至昨日,该股资金净流出4.45亿元,其中主力机构资金净流出3.73亿元;近一个星期资金净流出6.71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5.95亿元。
在此番跌停之前,华谊兄弟利好不断,股价坚挺。除了《私人订制》的上映,华谊兄弟在近期被调入深证100指数,华谊高管还向媒体证实与腾讯的进一步合作。翻看其走势,从11月中旬以来华谊稳步向上,12月6日至今再度飙涨,12月17日报34.20元,较12月5日开盘25.90元涨幅32%。
对于将在今天公映的《私人订制》,看片会之前不少机构提前看多。12月10日国泰君安发布研报,标题为《私人订制:为破纪录而来》,该报告认为,在屏幕容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年底贺岁档《私人订制》是对我国电影市场容量上限的一次测试,票房超预期值得期待,并预计《私人订制》票房超过11亿元。
小众口碑能否代表票房
昨天有业内人士表示,仅凭点映口碑还不能判断《私人订制》票房高低。实际上,从华谊出品的影片来看,《西游降魔篇》在点映甚至公映初期,同样恶评如潮;《1942》从评论方面要远远优于《西游》。最后的结果是,《西游》狂揽12亿元,《1942》票房惨淡,仅落袋3.6亿元,片方为此影片净赔1亿元。简单地说,&品位是小众的,票房是大众的&,最后的票房取决于后者。
宏源证券依然力挺华谊,其昨天发表的研报认为,《私人订制》是经典冯氏喜剧强势回归,是升级版《甲方乙方》,冯小刚导演经典之作《甲方乙方》中&好梦一日游&的片段曾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私人订制》时隔16年将梦想升级带来了全新的圆梦体验。《私人订制》在题材上具有稀缺性和差异化,更符合贺岁档观众的观影心理,更易取得高票房。得益于口碑和品牌效应,此次强势回归必将再度掀起观众的观影热潮。同时预计,《私人订制》的最终票房在8.17亿元至10.51亿元之间。
董秘回应:传媒板块回调很正常
昨天,华谊股价跌停收场,盘后龙虎榜数据显示,尽管有一家机构携游资买入华谊兄弟,但在卖出榜前五,出现了三家机构疯狂杀跌的身影。华谊兄弟董秘胡明对腾讯证券表示:&华谊兄弟股价是年初的四倍,我们对投资者的认可心怀感激,年末资金面较紧张,整个传媒板块的回调很正常,《私人订制》明日排片占比近50%,远超《西游》上映时排片占比,是贺岁档最受观众期待的影片。&
网友吐槽:去看电影才是成全别人,恶心自己
何小沁:谁自掏腰包去电影院看这,谁才是真正的&成全别人,恶心自己&
大奇特(Grinch):张艺谋当年拍奥运是拿《满城尽带黄金甲》练手,练舞美和艺指;冯小刚今年拍春晚是拿《私人订制》练手,练了仨小品一朗诵,三俗一雅终归一烂。
影志:对于目前的E字型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差不多就是比较中肯的评价。高雅版《泰囧》,没钱版《小时代》,手一抖就会1星的那种片子。
张小北:导演和编剧都老了。
上善若水:《私人订制》,这类型属于喜剧?段段得故事拼凑,通过一公司工作内容串联起整部影片,像固定四个人轮换一个人在说冷相声。老梗烂掉牙得对话随处可见,这不是在开观众玩笑么。&恶心自己,恶心观众。&
大圆脸小粗腿儿:明知道不好看还是来看了,心理准备是多余的,它烂的出乎我的意料。
flamma:冯的优势还是能与当下社会构成对话关系,但也已经飘了,以前真是疯乐,现在其实心里都是苍老和苍凉。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王杨(小雅????)
(推荐使用这款昵)
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team差评如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