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镇上有二间地皮南北朝向,开间和进深8.8米,进深15米,左右己有建有房,现求助建房图

别墅图纸 详细分类
建筑层数:
平方面积:
造价预算:
设计风格:
结构形式:
建筑形式:
>>TOP10 大家都在看
TOP10 热门盖房资讯
TOP10 大家都在看的效果图
网站名称:建筑圈网设计热线: 客服QQ:公司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年丰路Copyright(c)
Jzqnet B2C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会员上传图纸即被视为自愿共享,本站将不承担任何版权责任!中国建筑史讲义_中国建筑史讲义_doc_大学课件预览_高等教育资讯网
中国建筑史讲义:中国建筑史讲义
分类: 格式: 日期:日
中国建筑史讲义中国建筑史讲义第一篇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 前言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历史:什么是“建筑”,作几十个定义恐怕也难结束,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可以这么说:建筑是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害之用而创造的空间;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空间;建筑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但外部空间不只是建筑。《老子》第十一章(该书成于公元前500多年的战国初期)有:埏(Sha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的“二、建筑的构成”一节中说:“建筑是由希腊人称作塔克西斯的法式,称作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装饰,和称作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高履泰译《建筑十书》10-11页) (该书大约写于公元前27至前23年间。)在西方人的语汇中,没有“建筑空间”这一概念。对建筑的这种认识,延续并指导西方建筑达2000年之久,成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传统和教义。直到现代建筑开始之后,有机建筑的创始人、“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思想家”(《赖特》引言)在谈到过这个观念和中国老子的关系时说:“正是老子,在耶苏之前五百年,首先声称房屋的实在不是四片墙和屋顶,而是在于内部空间,这个思想完全是异教徒的,是古典的所有关于房屋的观念的颠倒。只要你接受这样的概念,古典主义建筑就必然被否定。”(《赖特》40页)赖特1941年提出:“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房间本身应显露出来,否则建筑物就缺乏现代感”(《赖特》40页)赖特说“原先我曾自诩自己有先见之明,认为自己满脑子装有人类需要的伟大预见”。当然,赖特所说的“古典建筑”是指“西方古典建筑”。由此可见,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古典建筑观有着根本地不同。研究或说明这些空间的形成及不同时期的发展,就是《中国建筑历史》。二、建筑的发展及其发展的原动力:建筑是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空间,因此,建筑与人类的这两种生活相关联;两种生活中,精神生活依附于物质生活,生产是物质生活的基础,所以,生产是建筑发展的原动力,而生产中的生产力是建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根据一般公式,生产力=劳动力(体力和脑力)+劳动工具(包括科学技术) 有什麽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麽样的建筑;这种相适应的特点,贯穿于整个建筑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这就是本课的研究对象与目的。三、中国建筑历史的分期:与通史的分期相同:⒈古代史:公元前 270 万年─公元 1840 年。⑴,原始社会⑵,奴隶社会⑶,封建社会⒉近代史:1840年─1949年⒊现代史:1949年─至今附:中国古代通史时序:原始社会:古猿从思维与制作工具开始,成为人类旧石器时代:公元前500万年─公元前1万年;早期:公元前500万年─公元前10万年;1999年在云南元谋竹棚地区发现 500 万年前的古猿人头骨化石;史称:猿人(直立人),打制石器,分节语言,穴居野处,会用火管火,不分辈的乱婚制,早夭,三分之一的人死于14─15岁。中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30万年; 史称:古人(早期智人),活动地域广,脑量增加,石器已有刃和尖,已会取火(燧人氏时代),洞居,从事采集与狩猎,血缘家族,有葬。晚期,公元前4万年─公元前1万年; 史称:新人(晚期智人),即北京人时代,已形成氏族,从事采集、狩猎与捕渔业,发明了弓箭(伏羲时代,传说中后羿射日的故事),衣兽皮,带饰品,母系氏族社会,族外婚,穴居野处,上居室,下墓室,已有了灵魂。新石器时代,公元前 1 万年─4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年前; 1922年于河南渑池仰韶村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中有彩陶,又称“彩陶文化”;为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神农氏时代)。龙山文化时期,4000年前;1928 年于山东章邱龙山镇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其中有薄如蛋壳的黑陶,红铜、铜镜、石制的农业工具;已会打井、琢制玉器、制弓箭,已有占卜;生产发展,有了商品交换;父系氏族社会,对偶家庭,小房子,夫妻合葬,有殉葬品,财产私有; 发生部落战争(黄帝─炎帝,黄炎─蚩尤,舜─共工之战),兴筑城防设施。尧舜禹揖让,军事民主时期;原始社会趋于崩溃。奴隶社会: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476 年,先后约 1600 年。夏:公元前2033─公元前1562年商:公元前 1562年─公元前1066年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亡,东周始历王苛政,被国人驱逐,推共国伯,名“和”者代执政,纪共和元年,时为公元前 841年,中国纪元以此为始,至今未断。春秋: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76年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先后2315年封建社会前期:公元前475年─公元580年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56年周亡,公元前221年战国结束秦: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7 年 秦始皇千古一帝,统一七国汉: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20 年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 220─589 年封建社会中期,公元 581 年─公元 1279 年隋:公元 581 年─公元 618 年唐:公元 618年─公元 907 年五代十国:公元 907年--公元 960 年五代:后梁 907 ── 923后唐 923 ── 936后晋 936 ── 947后汉 947 ── 950后周 951 ── 960十国:前蜀 891 ── 925 吴 892 ── 937吴越 893 ── 978 闽 893 ── 945楚 896 ── 951 南汉 905 ── 971后蜀 925 ── 963 南平907 ── 963南唐 937 ── 975 北汉 951 ── 979五代:唐代灭亡后在北部先后占据中原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其中后唐都洛阳,余均都开封;同时在南部及陕西地区先后出现十国,960年赵匡胤称帝、建宋,979年消灭北汉,才结束大分裂的局面。宋、辽、金: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北宋( 960─1127)与辽( 960─1125)相对峙,南宋()与金()相对峙。封建社会后期,公元 1279 年─公元 1840 年元:公元 1279 年─公元 1368 年明:公元 1368 年─公元 1644 年清:公元 1644 年─公元 1840 年四、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主要是指中国汉族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⒈建筑造形:由屋顶、墙柱、台基三部分组成。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一段喻皓《木经》中的文字:“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⒉中国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间―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还可增加“又次间”、“又梢间”,而成为九间、十一间殿宇。⒊用材:木为主,土、竹、砖、石为补充⒋结构:抬梁式、穿逗式、井干式、砖石拱【抬梁式】:春秋时完成,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穿逗式木构建筑】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汉时已成熟,南方各省多用;也有在中部屋架改为抬梁式,以扩大空间。【井干式木构建筑】汉代以前多用,商墓中用,如今很少。【砖石拱】建筑中多为砖拱、无梁殿;石拱用于城门、桥梁与墓室。⒌屋顶形式:抚殿、歇山、悬山、重檐、赞尖、单坡、双坡、平顶、硬山、风火山墙、囤顶、穹顶等等。(教科书175页图7-3)⒍布局:⑴.建筑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⑵.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⒎中国古典木构建筑的优缺点:⑴,取材方便,加工容易;⑵,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⑶,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⑷,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⑸,抗震性能好;⑹.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五、中国古典建筑文化:⒈从原始社会独立发展起来并逐步完善的,木构为主,砖、石、竹、土建筑为补充;结构体系完善,构造规范而严密,类型丰富地建筑空间,以满足社会生活的各种需要;⒉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发展创新: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不断发展、提高,对建筑不断地提出新要求,建筑才得以不断完善;⒊在近代与现代仍有极大的生命力:三、五十年代的建筑复古活动就是证明;现代的旅游建筑、乡土建筑、仿古建筑以及成功的创新之中,都证明了其生命力;⒋东方建筑体系的始祖:在世界四大建筑体系中 (另三种是西方建筑、印度建筑、伊斯兰教建筑体系),中国建筑体系除适用于本土,还影响到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蒙古等地,有1100多KM2,人口占世界的 1/3,是影响力最大的建筑体系;⒌独特的建筑风格:对木构的应用、加工、防护都有悠久而深入的研究,如:台基、出檐、古漆等的应用,至使造型奇特,在世界建筑文化中独树一帜;⒍独特的建筑设计理论:早在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一书中就论述了城市规划建与筑设计的原理;宋朝的《营造法式》;元朝的《梓人遗制》;明代的《鲁班经》、《园冶》;清工部《工程做法》;以及流传至今的民间口诀;也可以从古典建筑和古典建筑群的合谐与严谨的构图中看出,有一个体系完整、又富于哲理的创作理论指导着。对这些不露面不成书的古文化遗产,已有前人发掘并整理了一些,以后的工作,还有待在座的诸位去进行。建筑是空间艺术、空间原理;老子:“当其无,有室之用”。为人而用的工程;计成著《园冶?相地?宅旁地》中:“固作千年事,宁知百岁人;足矣乐闲,悠然护宅”。模数,标准化,坐标定位,装配化快速施工;【古典模数观】《考工记》载:“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上度以寻,野上度以步,涂上度以轨”。以后的“材”与“斗口”。【标准化】一榀屋架,金柱、檐柱,铺作、斗拱。【坐标化】内院,正房,明间、前檐柱。【装配化】指出与木构件可同时施工,台基上诸多木柱、铺作、屋架可同时、顺序组装。六、怎样学好中国建筑历史:⒈建筑与民族文化及建筑师与规划师的责任:建筑是民族文化之一,反映着当时当地的民族风俗,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和精神境界;是历史的镜子,时代的结晶体;更应懂得,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规划师与建筑师的责任是发展并创造本民族的建筑文化,以丰富世界文化;维护并保存好古典建筑遗存与遗物。这就要求建筑师与规划师有足够的历史知识与建筑知识。⒉建筑历史知识的精深与否,反映着民族的强弱与自尊。上个世纪中期的中国不单是国力衰微、民族危难,国土任列强瓜分;就是对本民族文化史的研究也无一席之地。⒊建筑史是造型艺术史,是技术科学史,空间科学史;科学的史学原则是史实第一,史论从之;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掌握史实,就是史学的基本功;历史中的建筑形象随着时代而不断的变化,为提高对各时代建筑形象的识别能力,要用大量图象来补充实地考察之不足。⒋认真听课,作好笔记;完成课堂和课外作业、认真地预习、复习、考试(熟练、检查),以更好地掌握、巩固和加深所学。第二章 原始社会的建筑(旧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一、建筑的产生:大约在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人为的生活空间。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南方为躲避潮湿与虫蛇而构木为巢;北方却掘土为穴,以防严冬的风雪。⒈南方,巢居(附图)⒉北方,穴居(附图)二、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⒈仰韶文化早期建筑遗迹:⑴.1933年在黄河中游,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原始村落遗址,发掘出了许多石器、骨器和陶器,其中有一种陶器表里光滑,表面彩绘,十分精美,因之又叫“彩陶文化”,距今
年,属母系氏族社会;已从族外婚发展为对偶婚制,以从事农业为主,定居,有房屋和聚落。⑵.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占地面积达五万m2,有五座大房子,围绕中心广场呈圆形排列;每个大房子又各有一群(14─15个)小房子,其房门都朝向各自的大房子。遗址外围有三条防护沟;遗址西为制陶区,东为墓地。(教科书3页图1-3)⑶.西安半坡古建筑遗址,占地面积达五万多m2,中间大房子的面积160m2,周围 46 座小房子,门口是心非向大房子,或方或圆,供对偶家庭使用;大房子为未婚男女及老人使用的公房。房外有窖穴一百多个,以藏储公共财物。遗址周围有深 5m 宽6m 的防护沟,北为墓地,东北为窑场。【半坡村大房子】 面积为 12.5m×14m = 175m2;房子中间四柱直径为450mm,木骨泥墙中的33根木柱直径为 200mm。(教科书10页图10)【半坡村方形、圆形小房子】 面积为 20─40 m2,半穴深度为500─800 mm 。门口斜梯通向室内;木骨泥墙内木柱密排,编制、捆扎,敷以草泥;中有四柱支持屋顶,柱底穴内土夯实;屋顶有采光孔、通气孔,屋面敷以草泥;室内中央火塘,门内两侧有短墙;室内墙面、地面抹细草泥,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以防潮。(书4页图1-5、图1-7)⑷.在关中、晋南、豫西河谷台地上,属于年前的母系氏族村落,大部分是半穴居;财物为氏族公有;氏族首领、老、幼、病、弱、残都住大房子,对偶夫妻住小房子。半穴居,平面方形,园角,直壁,穴深 800mm,室内对称地支上二~四裉柱子,中央有个圆形大火塘。⑸.浙江余姚河姆渡干栏建筑遗址,为距今
年前的仰韶文化。河姆渡位于杭州湾南岸,四明山与慈溪南部山地之间一条狭长的河谷平原上。遗址西面、南面紧临姚江,过江是四明山麓;东面、北面是一片平原,穿过平原是慈溪南部山地。(教科书2页图1-1)干栏建筑遗址长 25m,进深 7m,朝水一面有 1.3m 的前廊,通向各个房间。有直棂栏杆,墙壁用木板、竹笆和芦席做成,并可抹泥;地板是活的,上住人,下养畜。建筑下部用方、园、板桩三种尖桩,打入地下,形成排桩,桩上架梁,铺厚板。梁柱间开榫、卯与销钉连结,墙板用企口搭接。(书2页图1-1)⒉仰韶文化晚期建筑遗迹:与早期比较,建筑技术改进极大。⑴.陕县庙底沟房屋基址,室内柱洞下用扁平砾石作基础。⑵.河南洛阳王湾的墙基,先挖沟槽,内填烧红土块,或铺一层块砾石为基础,再作墙;室内有炕,炕面的草泥上用白灰面作成坚硬、光滑的居住面,入口处也是白灰地坪,清洁、美观、干燥、耐用。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多为一次葬;有迁葬,其中一女性为一次葬,其他男女迁葬──一个氏族合葬墓;说明没有形成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关系。二、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1928 年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年代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发掘的陶器中,多为灰陶和黑陶;农业与畜牧业都很发达,开始了产品交换。长安县客省庄半地穴住宅遗址,分内、外二室,中有隔墙,由窄门联通;内室有柱洞和火塘,外室有柱洞、灶、壁炉和窖穴。出现了少量土坯;陶场,位于某些家宅旁。墓葬为夫妻合葬,并出现了女尸屈肢葬。父系社会已确立,经济发展,有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财产已私有,一夫一妻制家庭,住宅面积较小。(教科书4页图1-8)三、原始社会的解体:由于农、牧业生产发展,出现了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男人成为主要劳动力;出现了红铜工具,商品交换,已形成“日中为市”、“交易而退”的早期市场;屈肢葬,随葬品增多,财产私有并引起部落战争。著名的战争有:黄帝与炎帝阪泉之战;炎黄联军与蚩尤的涿鹿之战;舜与共工、三苗的战争。禹之后,帝位由揖让改为世袭;战争中的胜者为君,败者为奴;于是,原始公社瓦解了。第三章 奴隶社会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一、社会背景:夏、商、周、春秋。有人殉,出现青铜、铁器,最早的甲骨文字。二、夏:(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16 世纪)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遗址为一残高 300mm─800 mm的夯土台,南高北低,台东西宽为 108m,南北深101m,近于方形,东北角有缺;周边环廊,形成庭院,南边正中是门,庭院北部有一堂基,上有一座宽八间,进深三间的殿堂;计 36 个柱位,柱径 400mm,每柱外有两个擎檐柱,柱径为 180-200mm。殿东,廊下突出部应是东厨。这是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木构架夯土建筑。(教科书6页图1-13)制陶、铜,葬无殉,随葬品多,有铜制嵌玉礼器;无文字。《礼记》:“城郭沟池以为固”;《竹书纪年》:“大飨诸侯于钧台”;“帝芬,三十六年作环土”;“帝癸,一名桀;二十二年商侯履来朝,命囚履于夏台”;《史记.夏本记》:“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壑。”三、商:(公元前 16 世纪─公元前 11 世纪)奴隶制发展时期,有家奴,手工奴,没有农奴; 用奴隶殉葬。始有文字;使用青铜,青铜器有:斧、刀、锯、凿、钻、铲等。⒈商中期,河北藁城台西村宫殿遗址;占地面积约五百多平米,共 12 座房子,其中一座半穴居,其余皆地面建筑。房子大小不一,有单间的,有二间三间相连的。【二号房子】二间,正面朝东;南北面宽 10.35M,东西进深 3.6M。在房基沟槽两边,云母粉画出的白线,线条笔直,转角规整;说明该建筑是根据设计画线的,这是我国建筑史上最早的一例。地基平整后挖去 0.5M 活土层再填入纯净的暗褐色胶性土,每 50-80mm厚就用小石夯实,这是我国早期建筑的特点。外墙下部为板筑夯土墙,上半用土坯垒成。(十二号房子有21层土坯墙,土坯之间用草泥胶结。土坯尺寸是:390×300×60mm)使用土坯是一大进步,也是用砖的前声。隔墙用草泥垛成;墙内外有30mm厚的草泥粉刷,并用火烘烤室内的墙面和地面,使其平整坚硬,且避免潮湿。屋顶为两坡悬山顶,椽子方形,60×60mm,长1600mm,上敷草泥。堂间的两个柱洞深达1000mm,直径分别为 200mm,180mm;寝间柱洞底有陶片、草泥夯实,洞深200mm,应为金柱。三个洞的周围都有树皮,说明用的是原木。在房子四周及房基上,均有杀殉或“奠”的奴隶及牛羊猪等牲畜。【七号房子】保存一完整的两坡顶山墙,高3380mm,在距屋地2300mm处,有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孔,应是“向”,即窗。⒉晚商,殷,殷墟遗址:商第二十代王盘庚时迁都到殷,即今河南安小屯村(教科书8页图1-16);这是晚商十二王活动的地方;也是商奴隶制的极盛与衰落之地。遗址面积约24KM2,紧靠洹水曲折处,有分区,却不严格。遗址中部靠洹水弯曲处是宫殿区,西面、南面有制骨、冶铜作坊区;北面、东面是墓葬区;居民区分散在西南、东南与洹水以东地区;在墓葬区也有居民点和作坊遗址,宫殿区也有作坊和墓葬。【宫殿区】东面、北面为洹水;内部又可分三区;(教科书9页图1-17)【北区】15处遗址,大多东西向,无葬坑,可能是住处;【中区】21处遗址,南北长200M,有座门,门址下有持盾的跪葬侍卫 5─6人(人、畜葬),应是宗庙部分;【南区】17 处遗址,规模小,位于中区西南;南边中部可能是门址,其它以此午线轴对称;牲畜葬于东,牲人葬于西,整齐不紊,这里是商王的祭祀地区。这种对称布置的宫殿,于商末已初成形状。【墓葬】⑴.武官村陵墓(教科书8页图1-16);武官、后岗、西北岗,等20余处(教科书88页图3-17),最大的400─500平米,深12 ─13米,平面为方形或“亚”字形,南北向长坡道,大者,四面坡道;南道长而平缓,达30米。殉人殉畜,武官村大墓殉79人,墓室在地下,以木构筑,地面上无坟,有建筑;如“妇好”墓。⑵.“妇好”墓(教科书89页图3-18)。随葬品1600多件,铜器铭文有“妇好”、“司母辛”字样,与甲骨文所载,商王武丁的诸妇之一“妇好”相一致。1976年发掘,为五十年殷墟考古中最完整的一座;地下墓室,填土、夯实,无V,上立建筑。棺椁下和墓穴角落均有人殉。四、周:(公元前 11 世纪~公元前 771 年)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百工,青铜,釉陶;大市,铜贝;施肥,灭虫;⒉西周的“国”,即“城”;“匠人营国”;就是当时的城市规划原理。周朝建立之后,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在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其中天子和诸侯可以建“国”;因此,出现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制的城市。据《周书?克殷》载:“凡憝(灭)国,有九十九国;…凡服(投降)国六百五十有二”,(“斩首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更有一说(《先秦史》113页),夏有万国(部落),商朝灭(兼并)到三千,经过武王灭商,西周还余下八百国;其数字颇可寻味,可想见原始部落之“多”以及兼并、统一的过程。周公强制商人迁到洛邑(洛阳),建东都,叫“成周”。周初,“封蕃建卫”,大小封了 71 国,其中姬姓 53 国,分封中对地方实行军事统治,当时有“国”、“野”之分,“国人”与“野人”之别。【国人】征服者,奴隶主,士,周族成员,工商业者,平民;【野人】被征服的族人,奴隶,居于村野。国、野有别:参政,当兵,受教育,受剥削的程度不同。《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⒊住宅:论语云:“立不中门,行不履阈”;“邦君树塞门”。“树”即屏风,影壁。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一条明显的轴线,前后两进院子,大门,门前有树(影壁),前院,前堂,中廊,后室;前堂、廊和后室形成最早的工字殿。两侧厢房围合成封闭式庭院,四周有檐廊环绕;南北朝向稍偏东,前面“隧”(门)占一间,东塾西塾各三间;门内即由四面房间围合“庭”,庭北为主体建筑“堂”,堂为六间;堂前有三阶,中阶不在轴线上;后庭为廊分为二,庭后正室三间,其余为小间;可以看出,正在向中轴对称的单数间平面组合发展。南北45.2m,东西32.5m。发现有半瓦当和脊瓦,为最早的瓦;版筑土墙与土坯墙,墙面有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庭院地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五、春秋(东周):(公元前 770 世纪─公元前 476 年)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士阶层本世纪家争鸣,实即王权已失去控制能力;到处是奴隶起义;有了铁器,有了著名师公输班。⒉瓦:在春秋的遗址中大量发现筒瓦、板瓦、瓦当和脊瓦;山西侯马晋故都,陕西凤翔、江陵,河南洛阳,都有发现。山西侯马晋故都有一夯土台,残高 7m,面积 75m×75m;高台上的木架建筑已不存在。⒊文献记载:《老子?十一章》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论语》:“山节藻z”。节:即柱上的斗;z(zhuo):即梁上短柱。斗怼⒘杭堋⒉驶诖呵锸币丫辛恕《左传》上有:“丹楹(ying柱)刻桷(jue方形椽子)”;“楹,君子丹,诸侯黝,大夫苍(青,深绿),士W(tuo);《墨子?法仪》:“直以绳”;《庄子》:“直者应绳”;孔子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抹灰)也”。第四章 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公元前 475 世纪─公元 589 年)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建立,巩固、发展时期,生产力极高,奴隶起义,建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百家争鸣,大城市,大宫殿;封建制刚建立,铁器普通使用,春秋时的 170 多诸候国,互相兼并,只剩下:燕、赵、韩、魏、齐、楚、秦。这时,士阶层的知识分子,百家齐鸣,学术活跃。出现了工、商业大城市,大宫殿,大量使用瓦、砖;装饰纹样,丰富多彩;铁器的出现,使木材加工更为容易,为榫卯、纹刻创造了好条件。㈡城市:齐故都“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战国策?齐》77页)齐故都临淄城址在今山东临淄城北(教科书14页图1-24),城墙残址尚存,有大小二城,大城范围:4×5KM,周长约12KM,西南角套着小城,为1.23×1.8KM的长方形。城中偏西有一土台,65×72M,残高16M,俗称桓公台;小城尚有铜币作坊遗址。大城内有里坊和骨、铜、铁作坊遗址;大城东墙下是淄河。类似的大城市还有赵邯郸,楚鄢郢(yanyingˇ),魏大梁等。㈢秦咸阳宫殿遗址:(教科书15页图1-25)在咸阳东郊发掘出一座高台,60×45m×6m,四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绕,中间夯土台。台上建筑有殿堂,过厅,居室,浴室,回廊,仓库,地窖等,高低错落,形成一复杂壮观的建筑群。发现有铜铺首,铜铰链,陶管、板瓦和筒瓦。殿堂:二层居室有火炕;居室、浴室有壁炉采暖。地窖:深13─17m,可冷藏食品,用直径90cm的陶管,沉井法建成。地下有陶制漏斗和管道的排水系统。㈣棺椁与墓:(河北平山县,中山王陵墓及兆域图)(教科书18页图1-34)从战国时的棺椁构造(教科书16页图1-26),可以看到当时的木工技术很高──因用铁器,便于加工。正因有如此技术,秦汉时才能建造大规模的宫殿和多层楼阁。木棺椁各有内外两层,外填白土、沙土、木炭等构成防水体系,并在墓地设置排水管,使这些木构得以保存,现在才能看到其精制的榫卯。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陵墓最为典型,70年代出土的金银嵌错铜版兆域图,是公元前三世纪中叶为中山王陵墓群所作的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这对中国建筑史和世界建筑史都是罕见的珍贵史料。(教科书90页图3-19)陵墓遗址实测记录:一号墓的“平台上封土平面呈方形,由下至上构成三级台阶,现存高度约15M。”平台与封土均夯土筑成;第一台阶内侧有散水,为砾石铺砌,宽1.1m,底盘台基高出散水1.3m,平面呈方形,边长52m;此台基上中心夯土台平面也是方形边长44m。中心夯土台残壁直立,壁面用草筋泥打底,澄浆细泥罩面,表面粉成白色。残壁上有壁柱槽,下部埋深20cm,柱间距为3.34-3.6m;与壁柱对应的有檐柱,暗础埋深20cm,壁柱至檐柱距离为3m,檐柱至台基边,约一米多。由此推知,这是一高台建筑群。三、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统一统一中国后,加强中央集权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车同轨,书同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政制,统一军队;筑长城,建宫殿,修驰道,建陵墓;焚书坑儒。 ㈡阿房宫:,徙(xi)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 公元前220年建“新宫”,渭水南岸建“信宫”,为咸阳各宫中心;信宫前开大道通骊山;建甘泉宫,在北陵建北宫、兴乐宫、长杨宫、梁山宫…及上林苑、甘泉苑。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建阿房宫──朝宫。只留下一夯土台,0m残高8m,有三个直径1000mm的石柱础,很多秦瓦,以阿房为中心,还有许多离宫、别馆。《史记》:“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500步,南北 50 丈,上可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渡谓,有一座连硎拧宫未成而秦亡。㈢骊山陵:(教科书16页 图1-27、图1-28)由三层土台组成,下层,345×350m自底至顶三层共高43m,这是二千年风雨后的体量。无地面建筑,是否如战国墓一样,建于高台之上,却无史料记载,又无切实地考证(造型与中山王墓之相似)。历史上传说项羽曾发墓火焚一事,似有木构建筑;因为前几年钻探得知,墓内未被发掘,也未被火焚。骊山陵有内、外二垣,内垣周长2.5km,外垣周长6.3km,用“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现发掘了附近的殉葬用的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殉葬之物。㈣长城:起源于战国时,诸候国攻战自卫用,北方的秦、燕、赵为防匈奴而筑北部长城,秦统一后,把它们扩建,连接成 3000 多公里的防御线;秦长城只一部分,遗迹有:临洮一带的板筑土城。以后历代修建,现在的砖筑长城,是明代遗物。四、汉:(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20 年)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建筑显著进步。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汉初,耕牛与铁制农具已普遍使用,当时为发展农业已下令保护耕牛,“盗马者罪死,盗牛者加”。汉代器械中,有风车;文献中有“水碓(dwi)磨”的记载。铁钢厂:河南发现汉代两座冶铁厂的遗址,一个面积 1500M2,有十八座冶铁炉;另一遗址座冶炉。炼铁已知脱硫(用石灰石),除用木炭,也已用煤(石炭,石墨);并可炼出低温钢,(°之间)大的工厂几百人,但多用“工巧奴”和“铁官刑”为工人,这种方式阻碍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冶铜,铸币,纺织业发达。商业发展,富商很多,并有“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说法。与日本、朝鲜有贸易往来;建立了丝绸之路,通达乌兹别克、阿富汗、伊朗,并转往大秦国(古罗马帝国);东南亚各国,(越南、缅甸、马来、印度)有水陆前往,与“身毒”国(印度)有陆路往来。西汉末,哀帝(刘欣)时,“大月氏”(克什米尔)国使臣,将佛教传入中国,即公元前6年至公元前1年。(公元“1”年恰是汉帝刘衍的元始元年)这时的科学文化:有司马迁著“史记”;西汉末,刘歆的“三统历”,一年365又385/1935 天;园周率,3.为最早的精确值 ;长沙汉墓马王堆,出土了大比例实用地图;东汉中:蔡伦造纸于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成功。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传入阿拉伯;十二世纪才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西汉末年人口发展为6000万,耕地827万顷(顷=100亩),平均13.8 亩/人。㈡、城市:⒈长安,(教科书43页图2-3)高祖七年(公元前200)至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十年建成的长安城,是在秦兴乐宫(改名长乐宫)为基础建立的。不久,由军匠出身的杨城延主持修建未央宫、北宫,以后建造桂宫、明光宫;并以此为基础主持长安城建设。城墙是惠帝五年(公元前190 年)才开始修筑,到汉高后吕雉八年(公元前180年)先后20年时间才建成;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建有武器库、粮仓、织室、暴室等。汉武帝好神仙(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在建章宫中大肆兴建宫殿、苑囿、明堂、观楼、坛庙等建筑,时为极盛,东汉末年均遭董卓纵兵焚毁。长安城周长:25.1km (实测值);占地,973 顷; 城墙高三丈五尺;(汉尺=0.23m,五尺一步;则35×0.23=8.05m 高)。十二座城门:每门三个门洞,洞宽8m,间隔4m;每门洞可容四轨,三洞共12轨 (汉轨距为 1.5m)。南、北两城墙因地形限制而成不规则形状;古人多附会谓,仿南斗、北斗,故又称“斗城”。人口 30多万,共160多闾里,(八万八百户);闾里内,“室居栉比,门巷修直,”里的四周有墙,闾是里的门。里内设“弹室”每街有亭长。城外应有“郭”,“造郭以守民”才对,但没发现其遗迹。⒉陵邑:东南郊与北郊有陵邑七座,为各地迁来的富豪之家,以加强中央控制;陵邑规模很大,如长陵(高祖墓)五万户;茂陵(武帝)六万户;(或说,27万口),长安总人口当不下百万。㈢、建筑、宫殿,如礼制建筑、遗址霸城门遗址,经逐步发掘,三条并列的街道,中间约20m,总宽约47m(13.5+20+13.5);其它街道也在40─50m 之间,中间一条为皇帝专用;路旁植槐、榆、松、柏,下有砖砌排水沟。秦早亡,西汉是封建社会上升阶段,建筑很多,但多为木造,年久无存,但可从汉代遗存的画象砖以及明器,汉墓,汉阙中,看到其形象及作法。两种主要木结构:抬梁式,穿逗式,已经成熟;从流行的高台建筑,转而建造高阙、高楼阁,高达20丈,50丈,70丈;如:《三辅黄图?汉宫》上的记载建章宫……正门曰阊阖,高二十五丈,亦曰壁门;左凤阙高二十五丈;右神明台门内,北起别风阙高五十丈,对峙井干楼高五十丈。【斗怼恳丫峁棺饔妹魅珐ぉの;ね燎健⒛竟辜芎突。靡猿鎏粑蓍埽诘灿晁N薮棺慵揖摺技术:斗硇问接卸嘀郑欢芬簧欢啡氐舫觯谴蠡ǎ缫恚裰私侵爸鹊取砖石结构发展:──楔形砖,用于墓室、水道中;砖石硪汛拥⒄刮朐残怼⒉⒘怼⑼碛腭怼#炭剖18页图1-33、34、35、36)【礼制建筑】汉长安南郊有一处礼制建筑遗址,似“辟雍”或明堂。“明堂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水环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诗经?大雅?文王?灵台》《四书五经》中册127页《诗经》灵台有:贲鼓惟镛,於论鼓钟,於乐辟雍;其后的注解是:辟璧通,雍,泽也;辟雍,天子之学,大射行礼之处也。水旋丘如璧,以节观者,故曰“辟雍”。《礼记?王制》《四书五经》中册70页: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班宫。西安南郊的礼制建筑遗址,恰恰如上所述。虽有旧河道冲毁部分,亦可循中轴线而复原。可以判断是一座高台建筑,与秦咸阳宫殿遗址、河北中山王陵的墓同一形制。(教科书80页图3-10、图3-11)㈢、陵墓,阙:【帝陵】平面多方形,上呈方锥台形,而称“方上”,最大的方上高约20余米(如:陕西兴平县茂陵)。文献上说:陵上有高墙、象生及殿屋。实物:某些方上有少数柱础,很多瓦片。【山东肥城孝堂山墓祠】两坡悬山顶,有正脊,用筒瓦、板瓦;正面两开间,中立八角柱,柱上下各有一斗。【山东沂南古画像石墓】正立面两开间,前厅四间,中厅四间,后室两间,侧室一。内柱八角形,下有础,上有斗,斗上为仿木如意恚簧嫌卸匪募案捕吩寰#炭剖19页图1-37)【四川乐山白崖崖墓】立面外观是两柱三间,内室布局仍属两间形。外柱方形大收分,下有础,上有大斗。东汉,葬于洛阳,邙山,废止邑陵,方上体量减小,砖墓、空心砖、砖怼⒒笫埂⑷讼笾⑷缃恚【四川雅安高颐墓阙】贵族墓前的阙、以东汉高颐墓阙为最精美,有代表性。今只余一阙,呈子母阙式,造型仿木构建筑,有台基、墙柱、屋顶三部分;檐部夸张加大,按排多种形式的斗恚洳甯摺⒌透〉瘢纬摄诘闹饕煨筒课唬簧嫌兄亻芪荻ァ⒓故危掠辛郊涫角街蛔鱼谟肽搞谙喾拢孕∏业ラ埽庠迪呤辗郑缫蕾酥础#炭剖20页图1-38、图1-39)全国有汉阙28处,四川占其21。综上所述,汉时仿木建筑多为两间式造型,中轴线落于柱缝,少有明间的作法。㈣、私家园林:茂陵富民袁广汉,于北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涛;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偏也;园中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青兕( si 雌犀),奇兽珍禽,委积其间;致江鸥、海鹤孕雏产毂( gu 卵),延漫林池;奇树异草,蘼不培植。(摘引自《三辅黄图》)㈤、长城:玉门关汉长城用沙、砾石、洪柳、芦苇、层层压叠,残高5─6m,赤峰附近土少,用石块砌成。五、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战争破坏严重,但东晋以后,南方经济发展,北方连年战争,人口大减,直到北魏统一北方。这时佛教在北方发展迅速,佛教建筑,佛塔兴起了,宗教发展是人民对***社会的一种反抗,宗教建筑却兴起了。南朝佛教极盛,尤其是梁,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记载。㈡、城市:因为***,帝王多如牛毛,都城、宫殿也很多,其中较大和使用较多的是,邺城,洛阳和建康(今南京)。⒈邺城:规模为 05M,位于河北省临漳县附近的漳河南岸,大部分城址为漳水所毁。邺城呈一东西七里,南北五里的矩形城市,第一次使用了南北中轴线──中(雍)阳门大街;而建(迎)春门━金明门大街将邺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为街坊,其中有市、手工作坊,居民闾里;北部的中间是宫城,内为主要宫殿建筑,其东侧,南半为衙署,北半为宫室;再东是王室贵族居住的戚里;宫殿西边是铜雀园,园西有三台:金虎台,铜省台,冰井台,“皆砖砌,相去各六十步,上作阁道如浮桥,……施则三台相通”。(以晋尺计:一步为五晋尺,一晋尺=0.245m;六十步约合73.5m)金虎台遗迹在南,70×120m,残高 8-9m,另一台往北约80m,应是铜雀台,残存50×80m,残高3m。最北的水井台,已完全为漳河水冲毁。城市中轴线的使用,即以此为始。⒉洛阳:(教科书45页图2-4)自东汉到魏晋皆以此为都;南北朝时,北魏统一北方后,曾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出巡洛阳,决定迁都于此,并开始营建,十九年九月成城;景明二年(公元501年)又建有320坊,每坊方300步;坊建有坊墙,“虽有暂劳,奸盗永止”;景明三年建成全部宫室。宫城位于城中偏北,正对宫城阊阖门的铜驼街为城市主轴线;沿主轴线向南,洛河南岸,过永桥是四夷里。城内有大市、小市、金市。城址位于今洛阳东北十五公里处 (白马寺东)。⒊.建业:六朝古都(教科书47页2-5)从吴到陈共六个朝代,历时320年,史称:“六朝”。建康城位于长江边丘陵起伏的地区,且各朝逐步扩建,呈不规则形,但宫城按一定规矩筑成。【越城】公元前 472年战国时,越灭吴后,在今秦淮河和雨花台(聚宝山)之间建城。据记载,城周长2里80步。【金陵邑】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石头城(今清凉山)筑金陵邑城,紧靠长江,形势险要。【建业(建康)】三国时期(公元211年),东吴治此,于金陵城旧址建石头城,依山势筑城,周长达7里100步;东面设一门,南面设一门,北面二门。孙权在武昌称帝后,于公元229年秋,迁都建业,开始在石头城东筑造都城,北依玄武湖,南临秦淮河,东近钟山西麓,周长20里19步。宫城位于都城中部偏北。西晋统一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建兴元年(公元313年),为避晋愍(mǐn)帝司马邺之讳而改名建康。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为东晋都城;继之,南朝的宋、齐、梁、陈(公元420-589年)皆以此为都。南朝佛教极盛,尤其是梁,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记载。㈢、住宅与园林:⒈住宅:庑殿顶,人字恚肺玻幌囟芸盏匕澹辫埃窳薄⒛弧N缴嫌谐膳诺闹辫埃赡芮侥谟欣取!吧嵴隆,舍宅为观”者贵族多,可见厅堂、院落、廊等多与住宅相同。⒉园林:北魏末,宅后园中,有土山,钓台,曲沼,飞梁,亭阁;叠石造山技术也极高,重岩复岭,石路崎岖,深溪洞壑,有若自然。㈣、佛教建筑:⒈白马寺(鸿胪寺)(公元67年):西汉末年,大月氏国(克什米尔)使臣伊引把佛教传入中国,到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派人赴天竺求佛法,两位高僧到中国传教,他们用白马驮回佛像与佛经,接住在鸿胪寺,在寺里传习礼拜并编译佛经,才有洛阳白马寺。“寺”是古代官署名称,自此之后,就成了佛教经院的专用名称了。于公元58-75年间建齐云木塔,高200尺(约合46M),五代时塔高500尺(约合115M),因屡经劫火,于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改建为砖塔,十三层,高一百六十余尺;即现存的齐云塔,高约35M。这便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建筑。⒉佛教与佛教建筑的初兴:三国时笮(ze)融,在徐州造浮图祠,“下为重楼,上累金盘”,是初期的木塔,国楼阁与印度浮图相结合的产物;逐淅地佛教建筑大兴。这一时期300多年战乱,人心思定而厌战。于是转趋佛教;因为佛教徒可以免劳役、免赋税、不当兵。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说,南朝首都建康有僧尼十万;北魏时,正光年(520─524)以后有佛寺三万多,只洛阳就有佛寺1367座,《洛阳伽兰记》记述了当时洛阳四十多所重要佛寺,而以永宁寺为最大,为门━塔━殿式的布局;且大造佛窟。北魏统治者在都城,平城(山西大同)开凿云岗石窟,迁都洛阳后,又造龙门石窟。⒊塔(浮图)的传入;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印度佛舍利塔与中国楼阁式建筑结合,使成中国式塔,首先出现的是木塔,永宁寺塔:方形,九层。(印度佛舍利塔构成是:台基、复钵、相轮──十三天)南北朝,木塔风行但只留下了砖、石塔,木塔造形在石窟中常见,多为方形。嵩岳寺塔:北魏正光元年四年,(520―523),15层,高39.5m,平面呈单壁12边形,底经10.6m,内径5m,壁厚2.5m,青砖、黄泥砌筑,白色外饰面。外呈曲线,硕大秀美,塔刹整石雕造,为现存最早的塔。㈣、石窟建筑与雕刻、石窟寺是这一时期,佛教建筑的一重要类型,其源于印度,随佛教的传入,但中国给予建筑处理;汉崖墓即凿石窟,出现得最早,但两者用途不同。佛窟传入之后,从新疆开始风行到全国各地,甘肃、山西、陕西、江苏、河南、河北、山东、浙江、辽宁、四川等地:主要有:⒈三世纪开凿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现有235窟;⒉三世纪开凿新疆拜城库木吐喇洞,现存99窟;⒊公元366年(前秦建元二年),开凿甘肃敦煌莫高窟;⒋公元460年(北魏和平初年),开凿山西大同市云冈石窟;⒌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开凿洛阳龙门石窟;⒍公元502年(北魏景明二年),开凿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⒎公元551年(北齐天保二年),开凿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⒏公元568年(北齐天统四年),开凿河北邯郸南、北响堂山石窟。石窟形成可分为三个时期,⑴:初期石窟:穹顶高窗,大门,大佛,建筑处理少,少有木构殿廊,平面园形或椭园形,如:云冈16─20窟,这类数量限少。 ⑵:中期石窟:如云冈5─8窟,平多方形,或规模稍大,前后二室,或窟中设一区大中心柱,柱上有像或成塔形,穹顶是,复斗形,穹窿形,方形平架,长方形平架,四壁满布雕像与壁画,佛事故事,建筑及装饰花纹,佛象适当,主要配合内部显出广阔,窟外有火焰形面门,可能有木殿廊。⑶:晚期石窟:如云冈9─10窟,建于公元五世纪末;已建筑化,室外有二柱,好象是三开间建筑,与东汉时代四川黄伞溪崖墓的做法雷同。石雕外廊,佛像不多,置于龛内,构图均匀,比例适当──中国化过程。㈤、墓与表:南朝梁墓无阙,有石兽,帝为麒麟,臣为辟邪。南朝墓表,形制简洁秀美。如:南京梁萧景墓墓表。河南邓县彩色画像砖墓,墓的岩门上有壁画,外砌砖墙,内填粗砂,1300 - 1400年前的壁画,色彩如新。墓壁左右各十二柱,柱上贴画象砖,38×19×6.5cm。面纹有34种题材,七色。第五章 封建社会中期(一)(公元581年─960年)一、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隋、唐、五代。历史上有“盛唐”之说,这时的农业经济很发达,与东西方几十个国家有贸易往来,达到了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二、隋(公元581年─618年)统治时间不长,但作了几件大事:开凿南北大运河;建立科举制;陆法言编制《切韵》;宇文恺建造大兴城,即唐长安的基础。㈠、河北赵县安济桥(教科书25页图1-46)隋大业年间(公元 605─617年),在河北赵县的皎河上,由李春主持建造了一座单孔石砬,桥长54m,跨度 37.47m,高7.23m,有28条并列(券直径55.4m) 拱券,各宽35cm。公元532-537年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圣索非亚教堂中央大穹窿直径32.6m;11-13世纪意大利罗马的比萨教堂的洗礼堂直径39.3m)。桥面宽 9.8m;每条拱由43块大小不同的楔形石砌成,石块长70─109cm不等,石块间用腰铁固接。在淼牧郊绺饔辛礁鲂」,这即能减少桥的自重,又有利于泄洪以降低洪水对桥的推力,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桥。为保证28条并列淼暮嵯蛭榷,在券面上加一层石版及横向的铁条,把这些拱券连在一起,并使拱券中部逐渐减窄,使两侧的拱稍向内倾。但后来还是有两个拱垮掉了。石桥两边的雕石栏版,造型生动,也是优秀的艺术作品。㈡、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建成,平面方形,边长7.38m;四面各开一园砻,塔室内有方形塔心柱,柱四面各有一园雕坐佛,全部青石砌筑。立面全高13M,四面墙正中开门,门顶部呈半园硇危磺降亩ザ擞梦宀闶榈鲩埽凰ナ怯23层石版向内叠收,成四角攒尖顶,上立整石雕成的塔刹。刹的底部是一个须弥座,上有蕉叶形插角,正中是五重相轮。三、唐(公元618年─907年)㈠、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为发展农业,推行“均田制”。唐初发明雕板印刷;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印刷品是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雕板的《金刚经》,已被洋人 从莫高窟盗走。张遂(683-727)在地面测得子午线每度长351.27唐里,这是世界历史的第一次。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贾耽绘成《海内华夷图》,比例是:1寸=100里,图长三丈三尺,宽三尺;宪宗元和八年(公元 813年),李吉甫撰成《元和郡县图志》,前有郡县域图,后有文字,影响极大;西安碑林中的《华夷图》、《禹迹图》,就是十二世纪根据《海内华夷图》刻制的。医学已分出内科(体疗)、外科(疮肿)、小儿科(少小)、五官科(耳目口齿)和针灸科(灸法)。长安国子学、太学的大学生有八千多人。与世界亚、非、欧几十个国家有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陆路到达埃及和东罗马帝国,海路到达印尼、埃及、日本;日本遣唐使、留唐僧到中国学习;意大利经(景)教传入长安。㈡、城市:⒈大兴城与唐长安:设计人:宇文恺,在考察了邺城、洛阳之后,于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六月动工,在汉长安东南建造大兴城;先筑城墙,后开干道,再筑里坊,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三月初成。城规模51.7m,周围36公里,城墙内8300公顷(84.1km2),城墙厚12m。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南北中轴线,东西对称,方整,皇城居首,东西大街14条,南北大街11条,人口百万。最宽的几条大街是,宫城前横街宽220m(东西向);丹凤门大街宽180m(南北向);朱雀门大街宽150m(南北向);皇城前大街宽120m(东西向);其余:东西向:75、59、55、45、44、40m不等;南北向,68、63、47m不等。里坊,108个,朱雀大街两侧的最小;坊内有一条街或十字街,称“曲”;坊墙墙基厚2.5─3.0m,居民宅院开门向曲,只有寺院的山门,或三品以上大员的府门才可开向街道。有东、西市,西市为国际市场;皇城在北,再北是宫城,城外有西内苑,大明宫等。含元殿到曲江池(位于城东南角)有专用“夹道”相通。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为存贮梵文经卷,在晋昌坊始建慈恩寺,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建成大雁塔。文明元年(公元684年)为向已逝的高宗献福,在安仁坊修建荐福寺,今只余一塔,即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建成的小雁塔。⒉东都洛阳:(教科书51页图2-8)规划设计人是隋宇文恺、封德彝和牛弘,北为邙山,南有龙门;宫城偏踞于城西北角,主轴线偏移;四面城墙长短不一,东墙 7312 m,西墙67776m,南墙7290m,北墙6183m;西墙无门,其余各向均设三门。103个坊,一般规模为450×450m;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南市最大,占据二坊,内有120行,3000多肆。唐长安与洛阳的规划影响到日本和高丽,日本的平安京、平城京的规划均模仿唐长安。㈢、宫殿建筑:皇城:是隋唐两朝官署宗庙所在地,主要建筑有太庙、太社、三省、六部、九寺、一台、五监、十六卫 。其规模5;1843.6m。南北各三门,东西各二门。宫城:距皇城北220m,中为太宫,西为掖庭宫,东为太子的东宫,沿轴线门、殿十数座。承天门为大朝,太极、两仪二殿为日朝及常朝,两侧又有大吉、百福等若干门、殿。大明宫: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始建,至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新宫建成;位予城东北龙首原,居高临下,府瞰全城。(教科书68页图3-1)大朝含元殿,以龙首山为殿基,至今高出十米余,殿十一间,前有 75m长龙尾道,左有栖风阁,右有翔鸾阁,以曲尺形廊相连,均立于高台之上。日朝宣政殿,常朝紫宫殿,左右殿宇多座,沿轴线到太渡池,中有蓬莱仙岛,环池设亭廊。麟德殿,为宫廷延宴、杂技、佛事处所。大空间木构建筑的典型实例;可分为前、中、后三殿,面宽11间,深17间,殿后东西各一楼,楼前各一亭,中央大殿。(教科书70页图3-3)宣武门及重玄门,墩台 33.6m宽,深 16.4m,门道 5.2m 宽,三重板门;宣武门与重玄门,相距百米。㈣、住宅:无实物,参照画像砖、画像石、壁画等物。院廊、四合院:建筑对称或不对称。直棂窗、竹帘。贵族、住宅与造园相结合,使之有“诗情画意”,如五代绘画高士图。汉族人的生活习惯是席地而坐,不过,上层会社已有了垂足坐具。㈤、佛教建筑:(建筑、绘画、雕塑三结合的艺术)实物: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正殿、佛光寺大殿⒈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建于唐建中三(782)年建,小殿,广、深三间,正面明间开门,次间直棂窗,无补间铺座,柱头铺座双抄,单檐歇山,屋顶平缓,彻上露明造;殿前有月台,基本是原物;有唐塑18尊。⒉佛光寺大殿:唐大中十一(公元857)年建,后代改动较少。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面】座东朝西,立于13M高的广台上,大殿台基低矮,七开间,每间成方形,中部五间开板门,两尽间设直凌窗;柱有生起及侧脚,柱上有卷杀;斗碛胫弑龋1:2,补间铺作每间一朵,柱头铺座出四跳七铺座,双抄双下昂,一、三挑偷心造,批竹昂尾直抵草乳伏下,出檐近4m,单檐四阿顶,坡度平缓,1:2,正脊长三间,鸱尾落在左、右第二逢梁架上,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透视中看不到屋面,更感到斗砀叽,是唐代建筑的稳健雄丽的风格,尽间减窄。(教科书101页图4-1)【平面】总面积 677M2,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的“金厢斗府槽”,分内、外二槽,内槽五间佛龛正对正面五门,外槽供人活动,三面围墙,山墙后侧开直棂窗。(教科书102页图4-2)【剖面】内、外槽四排柱子的斗砩习采枳牌介天花,天花以上是草架,天花以下是露明架;草架可用粗木,无需斤斧加工,承受屋面重量,再传力于柱;露明架只承受天花的重力,做工精细。(教科书101页图4-3)【草架】天花板以上为草架,其中只用人字叉手承托脊ざ薅讨,这可能是唐以前的构造特点,但在现存的古建筑遗迹中这确实是一个孤例;其下的平梁两端承托着上平,再下是四椽草,支撑在内槽柱头铺作的柱头枋上,同时承托着平梁和中平抟;外槽平谙上的主要构件是草乳蟆【露明架】天花板以下为露明架,主要构件是蠛推套鳎拇蠹懊魅楦ざ甲龀稍铝盒,由于有内柱上斗淼某型,其实际跨度都减少了许多;平谙即通过令碇С旁笊稀【空间艺术】在简单的矩形平面上,创造出了丰富多变的空间,这就是佛光寺大殿的空间特点。用列柱与柱上阑额,构成内外两圈柱列,再用柱上的斗怼⒚魅楦ぁ⒚鞲ぃ饬饺χ辛鹄,支撑内外槽天花,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空间;外槽进深只一间,高为深的1.7倍,形成狭而高的空间;内槽用柱上连续四跳的全偷心斗砑捌涑型凶诺乃拇鞲ぁ⑼辗濉⒘,划分成五个相同的空间,其宽、深、高的空间比是1:1:1,这是最感宽畅的空间关系;同时,用低矮的佛台、高大的佛像、弯曲向上的背光,以及从枋到天花成 45 度 角的过渡构件,都加大了空阔感; 成组摆设的佛像强调了五个空间的划分,而佛像的大小又区分了五个空间的主次地位,使内槽空间统一而又富于变化,宽阔而又明亮(正对着五间门),这就巧妙的组织了空间。【用材】构件无过大的料,也无小料,这是构件标准化的结果。⑶.构件名称:【ぁ考茉诹介菁芏ゲ砍惺艽胛菝婧稍氐墓辜【额枋(阑额)】位于柱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南北朝以前置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可两根叠用,下边的叫由额,其中间用由额垫板。【斗怼课夜诺淠竟菇ㄖ奶赜泄辜肥嵌沸蔚哪镜婵椋硎枪蔚亩棠荆砑茉诙飞希蛲馓舫觯敉(矶)上架升、同一方向或垂直方向的恚蛴缮舷蛳滦背龅陌鹤槌伞S糜谥ァ⒍铊省⑽蓍芎凸辜芗洌菝娴暮稍鼐泶莸闹稀R榔渚咛逦恢梅直鸪谱鳎褐菲套(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I柱间的枋上)。【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华怼)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砗丸饰凹菩脑臁保挥械氖恰巴敌脑臁薄【华怼浚涸诙砩舷蚰凇⑼馓舫龅恚啤盎怼薄【令怼浚河牖泶怪钡沓坪,最外一挑华(或昂)头上的横沓啤傲怼薄【抄】:华沓鎏舫啤俺保挥小暗コ薄八钡乃捣ā【蟆浚航洗蟮暮崮境啤蟆保灰话悖菁苌嫌胛菁钩烧坏某螅诘叵碌牧礁龇较虻亩加谐蟮模鞍迩降纳舷卤呖蛞渤蟆【枋】:截面一般比袱小,作为联系构件,不考虑其受力情况;并随受力构件而设,中间以垫板相隔。【露明造、草架、彻上露明造】:在室内见到的部分屋顶的构件称“露明造”,被天花板遮挡住的屋架称“草架”;若没有天花板,屋架完全暴露的,叫“彻上露明造”。【人字叉手】支撑脊さ牧礁蹦荆灰话阍诩故裰讲啵浦坝行┲挥萌俗植媸侄挥檬裰【柱的升起】明间二柱不升,其余则每出一间,升高2寸。【柱的侧脚】为加强屋架整体的相心和稳定,内、外柱都稍向中心倾斜;角柱轴线偏8‰,平柱轴线偏1%。【昂】斗碇行毕蛏柚(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下昂的作用是在出挑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出挑高度。【批竹昂】自斗外斜杀至尖者,其昂面平直。⒊塔:⑴、唐代单层塔僧、尼墓塔为主,平面方形居多。【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建于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八角形平面,南面为园形砻牛泵媸敲髁讲嗍嵌技倜牛硭拿嫖┑裰辫埃俏灞咝我兄挛薮。酚欣付睿奁张蔫剩恢菲套饕欢啡辜淦套湃俗恚凰虏课桓叽筇掀鲆徊愕桶男朊肿欢ド纤灿行敫淖⑸交兑丁⒀隽⒏床У取W芨9M多。【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六角形平面,外观似两层,实属单层塔,上部应视作塔刹的扩大,因为其与一塔顶之间还有须弥座、仰莲等。【山西运城县泛舟禅师塔】园形平面单层塔。园柱形基座稍有收分,上为单层须弥座,砖砌园形塔身,石制门框门槛,塔内为六角形塔室;塔檐用砖叠涩,园攒尖顶,顶上是塔刹;塔搽底部为两层大山花蕉叶,上托覆钵,顶冠宝珠。建于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山西平顺县海会院明惠大师塔】建于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雕石方形单层塔;方形基座上有一单层须弥座,上为单檐塔身,墙面、屋檐、屋顶雕石精细;塔顶是全石雕的塔刹。⑵、多层塔多为平面四方形【香积寺塔】位于西安市长安县香积寺内,建于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平面方形,底层每边长9.5M,高十一层,残高33M余;砖砌密檐塔,檐间高度较大,收分明确;下有宽大的平台。【长安唐玄奖墓塔】 位于西安市长安县兴教寺内,始建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大和二年(公元828年)重修。砖砌五层楼阁式塔,高21M,方形平面,第一层每边长5.2M,收分较大,形态稳固;砖砌砻,塔下台基低矮;塔内供玄奘像,只一层有塔室,二层以上实砌墓塔;叠涩出檐,第一、三层砖用菱角牙子挑出,以上到十一层砖逐层加大出挑,使檐口呈内凹曲线;塔刹为后世重修,原形无考。【西安荐福寺塔】 俗称“小雁塔”,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为向死去百日的高宗荐福而建,位于长安城内安仁坊荐福寺内;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建成;平面方形,每边11.38M,为15层砖构密檐塔,高约46M(今余14层,残高43.3M);五层以下收分较小,六层以上,塔身急剧收杀,使塔的上部呈流畅园和的外轮廓线,造型优美;塔内空筒,木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每层南北向开小窗;叠色出檐,檐口呈内凹曲线。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一次地震,裂成东西两半,间隔尺许;34年后,明正德元年(公元1521年)的一次地震又完全并拢,人称“天合”。(教科书28页图1-48、1-49)【西安慈恩寺塔】,俗称“大雁塔”,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建于唐长安城内晋昌坊慈恩寺内,原为五层土心砖塔,高180尺;因塌毁,于武周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拆建,改为七层楼阁式砖塔,高64m;平面方形;每层向内显著收分,形如方锥,非常稳固。明朝时曾包砌低层外墙,唐代外形有所改变。【河南登封法王寺塔】,相传法王寺始件于东汉永平十四年 (公元71年),比白马寺晚三年;今只余寺院残址与这座唐代早期的密檐塔。塔平面方形,面宽7M,塔壁厚2M;底层高大,十五层密檐,高约40M;自第七层起塔身急剧收缩,使塔身外轮廓呈园和的抛物线形,塔刹已残。【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建于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年)以后的大理国时期,立于两层高大台基上的2.07M高的砖砌须弥座上,平面方形,每面宽9.85M;高16层,69.13M,密檐塔,塔内中空;叠涩出檐,其作法是:先从塔壁叠涩一层,上作菱角牙子一层,再叠涩12-15层,叠时逐层加宽,使成反凹曲线,曲势圆和,是唐塔的做法;整个塔的外形也呈一优美的弧线轮廓,塔顶卷杀圆和。【南京栖霞寺舍利塔】相传始建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五代时重建,现存的塔是南唐(公元937-975年)所建;全部石砌,八角五层密檐塔,高15M;八角形基座周围有栏杆,双重台基上用复莲、须弥座、仰莲承受塔身,出檐甚远,有楼阁式塔的意味。全塔的雕刻有:基座上的海水和鱼、虾、蟹等;须弥座束腰部分的释迦八像佛传图,以及塔身上的金刚力士、小佛、檐椽、瓦垄、脊饰和塔刹上的花纹均极精美。【经幢】幢,是佛事仪仗中的一种执事;唐时出现石幢,仿丝织经幢的做法,有伞盖、围幔,幢身呈八棱形;经文渐少,花纹日增。一般建于殿前。⒋石窟:开凿石窟,在唐时达到高峰,主要在:敦煌、龙门及四川,著名的敦煌469石窟中,唐时凿有202窟,唐以后又有149窟;龙门石窟中60%是唐及其以后开凿的。(龙门总计有1352窟)窟型:隋朝时还有石窟外廊,唐时已无;隋尚有中心柱,有些已改为佛座,唐不用中心柱;唐初期,分内外二室,后室供佛;盛唐以后改为单座的大厅堂,并开凿大佛;著名的乐山大佛高71M,堪称世界第一,自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开凿,到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开光,历时73年。于唐时大佛的还有敦煌、龙门奉先寺、陕西彬县、河南浚县、四川的江津、潼南、荣县等地。㈥、陵墓⒈唐乾陵,为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位于陕西乾县北6KM的梁山上;高宗在位34年(公元650─683年),于唐光宅元年葬于此;武则天又执政21年(公元684─704年),于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合葬);充分利用地形是这一建筑群的主要特点。梁山三峰耸立,北峰高大,僻为地下墓室,墓道入口位于南坡;南面二峰东西对峙,上立双阙,成为天然门户;原有两重围墙,并有门、殿等378间,今已无存。但仍有布置在从阙到墓长达4KM的石相生:华表一对;飞马一对;朱雀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述圣记碑,无字碑各一;外国使者石刻像61尊。(教科书92页图3-20)⒉永泰公主墓:位于乾陵东南2.5km,陵台55×55m,高11.3m,夯土为冢。外有神墙,东西214m×南北267m;地下墓室总长87.5M,深入地下16m;前后室均绘人物壁画,穹顶上绘天相图。⒊成都前蜀(五代)王建墓:(907─918在位),永陵,半球形封土,直经约80m,高15m;墓室为沙石砭,前中后三室,结构相同。平面为长方形,约 23×6M; (前中后三室进深分别为:5.70M、12.10M、5.70M。中室较大,中置棺床,床上置棺椁;床脚有12尊金刚力士,床侧有24幅乐伎浮雕图,均雕刻生动精致。(教科书93页图3-22)四、隋、唐建筑特点㈠,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长安城面积84.1km2㈡、建筑群处理成熟:宇文恺设计明堂,用1/100的图及模型送宫延审查,大明宫的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以及利用地形的建造乾陵等。㈢、木建筑群辟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问题,如大明宫麟德殿5000m2,面宽11间深17间;含元殿柱距达10m。㈣、设专司设计、施工职务,称“都料匠”。㈤、木构件标准化,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如南禅寺及佛光寺,构件受力作用明确,并有艺术性。(如:华硎滴哿)㈥、砖石结构发展,砖塔枋木,砖石工精细了。第六章 封建社会中期(二)宋、辽、金(公元960年─1279年)一、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公元916年,即五代(梁、唐、晋、汉、周)十国(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时期,东北地区的契丹族已经兴起,并于公元916年建立辽朝,年号为辽耶律亿,神册元年。公元960年,北宋太祖,赵匡胤于陈桥驿发动兵变,建朝号宋,建隆元年。辽,已经换到了第四个皇帝,穆宗耶律景,应历十年。北自外兴安岭,南到天津、山西雁门关一带,与宋对峙。公元1115年,东北的女真族创建金朝,太祖完颜玟,国号收国元年;攻辽。于公元1123年金宋联合攻辽,1125年2月灭辽。同年12月分两路攻宋,宋徽宗赵佶禅位台子桓,为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1127年4月金虏徽、钦二宗北去,高宗赵构于南京(商邱)称帝,史称南宋。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年底即失守;1132年重返临安,大兴土木。金,尽占汉水、淮水以北地区,与南宋对峙。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奴隶制国家。1214年攻中亚,1227年灭西夏;1234年金亡;南宋收复汴京、洛阳;蒙军攻洛阳。开始了40多年的宋蒙战争。1279年南宋亡,元朝立。宋朝在政治、军事上软弱,但农工商发达,五代十国纷争几十年,宋统一之后,首先发展农业;为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又发明了许多农业工具,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指南针,活字版,火器)商业发达。城市设消防、运输、商店、桥梁,无夜禁。出现纸币──“交子”;先私人使用,以后由国家发行。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模数制,北宋政府颁布《营造法式》中规定,“材”作为造屋标准,材分八等。宋营造法式,主要是总结宋以前,特别是唐已运用成熟的营造方式。二、城市与宫殿:唐时商业受到城市制度、坊墙的限制不得发展,五代时已有打破坊墙,沿街设店的商业现象。宋朝则完全取消了街坊制,沿街设店,以街为市,街道变窄。这是一次城市革命。东京汴梁(北宋)三重城墙,三道护城河,由于火药已用于战争,城的建造也发生了变化,墙用砖石,建瓮城、马面、箭楼,护城河更深广(开封)。【四水贯都】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汴河上有桥13座,蔡河上有桥11座,五丈河上有桥5座,金水河上有桥3座。东门外七里的虹桥――木拱构架,桥下可通航,在造型、创意和结构上,都很有创造性。汴京城市平面──复原想象图(教科书53页图2-9),会各不相同的。自隋朝大运河开通之后,汴州处于运河与黄河交汇处,工商业急剧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用地狭小、拥挤、环境恶化。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改建、规划,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而没以宫殿建设为主。主要有①加筑外城(罗城),扩建原城的四倍;②拓宽道路;③疏浚汴河;④防火设施和绿化带的建设。《清明上河图》(教科书30页图1-52)上反映的商业发达,临街设酒楼饭店、浴室、医铺,瓦子(游艺中心),内有杂耍,游艺茶楼,酒铺。△佛寺、道观多,大相国寺等五十余处;道观二十余处。△城市防火,城内无坊墙,建筑夸度大,从后周时已建立了“望楼”。△有夜市,鬼市子。△高校:太学校,38000学生,国子学,四门学,武学,律学,算学,医学等学校。△有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馆)藏书八万卷。【宫殿】无实物、遗址可证,唯宋画《金明池夺标图》、宋画中腾王阁(教科书31页图1-53)可见一斑。㈡.南宋临安(杭州),汉时已设县治。隋代大修运河时曾筑城墙,周36里90步,城门12座,另有5座水门;五代时吴越筑罗城周长70里;南宋在此基础上增修,旱门13,水门5 ;全城八厢(城外另有两厢),68坊;凤凰山东吴越时的府台子城,南宋建炎年间(公元年)改为宫城,只二殿,周9里。南宋至此,官僚地主和老百姓都逃难而来,人口激增达,26万多户,合120万人,生活习俗一如东京;自然环境又好,富者建筑园林,城成自然。团、行、市极多,据记载有440市。㈢.南宋平江城(苏州)战国时吴的都城,3×4KM,五座城门街与水系平行,“三横四直”(东西有三条、南北有四条较大的河)之说。桥多,370―390座;60个里坊,街、坊为市。寺、观100多。【平江城图】南宋绍定二年(1229)刻碑,最早的城市图,记载了南宋城市实况;测绘准确,内容详尽全面。三、住宅㈠.农村:草房㈡.城市:四合院内向,多成工字屋;前堂后寝,正房厢房,廊屋;屋顶多为悬山、歇山,瓦茸。【园林住宅】北宋时规模较大,土山,水池,植花木竹等;厅堂,亭榭,错落于山池之间,利用地形,富于自然风趣,善于借景。南宋:以苏州为代表,“值景而造”,叠石造山、开池引水,山要奇峰、峭壁,涧谷、阴洞、亭、榭等建筑较多,更置一、二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以供观赏;文人画家参与其事,于是书画亦为园林中内容,这对后来明清的影响最大。㈢.宋的建筑风格,自由。(1) 城市商业建筑:临街开放。(2) 城市住宅:内向,安静,有园林。(3) 农村:依地形而的布置,错落有致,如大型园林。㈣.家具:普遍使用垂足坐具。四、宗教建筑:㈠、河北正定隆兴寺:始建于隋(原名龙藏寺),宋初改建;南北狭长,用中轴线控制整体布局,利用建筑体重与大小院落的变化组织空间,并不单调。(教科书104页图4-5)⒈摩尼殿:建于北宋皇佐四年(1052),面宽七间(35m),深七间(28m),重檐九脊,四出抱厦,用砖墙,有二圈内柱;平面近方形,次间比稍间狭,为少有的作法;檐柱有侧脚和升起;用普柏枋,额方头伸出柱外,作卷云头;下檐柱头铺作:五铺作,双抄偷心造;上檐柱头铺作:单抄单昂,要头作昂形,内转四抄,(衬头枋后尾作华硌)托明伏。补间铺作已做45°斜恚骷涠洌渭湟欢,除四面抱厦有门窗外,仅从硌弁ǚ纭⒉晒狻#炭剖104页图4-7)⒉转轮藏殿:内设一转动藏经橱,八角形,固以为名。建于北宋,平面方形,每面三间,入口处有雨塔,九脊殿顶,内柱移动,呈六角形,(较柱法──宋、元用多)殿内彻上露明造,下层为开砖编的藏的屋,正面与山面,当心间檐柱用一曲梁。上、下层柱用叉柱造。(教科书104页图4-6)⒊佛香阁,又名大悲阁,三层高33m,是清代重修,阁内有24m高千手千眼铜观音,是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创阁时铸,为古代最大铜工艺品。(河北民间俗语云:苍州狮子座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㈡、河北蓟县独乐寺:始建于唐,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现存辽风,只山门、观音阁二处。建筑间距35.6m。(教科书106页图4-8)⒈山门:阔三间(16.63m)深四椽(8.76m),单檐四阿顶,举高约1/4,中有一列柱,平面呈“分心槽”式,柱收分小,侧脚明显。柱头铺作,五铺作双抄偷心造,补间一朵,在直斗上,外出华矶辛碎艽导噬系诙硎撬M贰@欢畛鐾泛笾倍希奁张蔫剩貌媸郑薪牛缙谧鞣ā6硇鄞螅鲩苌钤叮∽衔榷ǎ壤驮煨陀胍鸸馑麓蟮罘绺裣嗤艹晒Α⒉ 观音阁:在山门北,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面阔五间(20.23m),深四间八椽(10.52m),外二层内三层,高23M,建筑中距47.2m。有腰檐平座,屋顶九脊殿式样。石台基低矮,前有月台。平面上,当心间缝中柱减二、成六角形井口,以容纳十六米高,辽塑十一面观音。(教科书106页图4-9)柱有卷杀,侧脚,上、下层插柱造,但平座层与底层柱,两柱经相去,0.355m;柱收分,不过1%,卷杀作复盆,几乎成“直柱”,因上柱收进,有稳定感。平座层为加斜撑,加强了刚度,经受了千年地震考验。有24种斗恚辜湟欢洌环置鳌⒉荻糠至杭埽貌媸郑薪拧F桨担骷渲醒胗冒私窃寰阶父耍猛ǔぱ罢燃岸纷邮裰鼗吞票诨兴<呦嗨啤#炭剖106页图4-10)㈢、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辽建,普贤阁,三圣殿,山门,金建。⒈ 大雄宝殿:面阔七间(40.48m),深五间(24.24m),单檐四阿顶,立于3M多高的台基上;前有砖砌月台(31.42×18.77m)。平面用减柱法,进深应有六柱,省去了外槽前内柱,和内槽的后内柱。檐柱升起过高,超过《营造法式》一倍,(七开间应升6寸,但已升12寸)。斗砦迤套鳌2辜湟欢洌钅诎酥侄恚乖旄丛印天花斗八藻井,平棋,部分彻上露明造。⒉ 三圣殿,面阔五间(32.68m),深四间(19.30m),单檐四阿顶,前有月台,平面减柱很多,内柱只剩四根,即明间后内二柱,次间后内二柱(前移一椽),余内柱为后世所加;前后明间开门,前次间开窗,余为砖墙,内三间殿屏风前设佛台。斗矶际橇套鳎骷涠洌辜湟欢洌怀股下睹髟欤鍪┎媸郑挥猛薪牛苤鸪摺⒊ 普贤阁,平面方形,10.40×10.40m,底层东西三间,南北二间,上层每面都是三间;外观二层,阁建在台上,平面内无内柱,底层明间开门,其余砖墙,斗砦迤套鳎辜湟欢洌祥艹60°斜怼⒋ 山门,阔五间(27.8M),深二间(10M),平面分心槽式,柱全在,明间前后开门,次间前开窗,单层,有小月台。㈣、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位于太原西南悬瓮山下,原来是春秋时晋候始祖,叔虞祠堂,故称晋祠。现保存一组建筑群,其中:圣母殿与飞梁北宋天圣年间()建造;献殿元建;余皆明、清建。(教科书111页图4-15)⑴圣母殿正面朝东,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几成方形,实是五间深四间殿身,加副阶周匝,但平面上减去殿身前檐柱,外墙内收,使前廊深达二间;内柱除前金柱外,全都不用,为旷古少有之平面。前檐副阶柱施蟠龙,柱有显著侧脚与升起,柱头用普拍方,下檐柱头五铺作,外出两跳昂式华恚砑菩脑欤谧兴拇敌脑臁I祥苤妨套鳎グ杭鞍盒嗡M罚谧硭奶蟹稀⑾麻懿辜涠砭欢洌祥苡谜姘海麻芗侔骸N菁埽股下睹髟欤貌媸钟胪薪牛芸谟胝咕是摺5钅43尊塑像,其中41尊宋塑,33尊侍女像最佳。⑵鱼沼飞梁:十字形木桥,石柱斗恚玖海┣琶妗⑶献殿:重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一五九四年)重修。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只有一圈檐柱,柱头用单额枋和普拍枋,补间铺作只一盏,出檐很深。内部偶苤皇窃谒拇ど戏乓黄牛僬勖飨裕蛎魇×希崆杉峁獭5ラ苄蕉ィ闹芪,只有直棂栅栏为隔断,大殿空间界定清晰,却又通透开敞。既是一座稳重的大殿,又如一幢玲珑的凉亭。献殿原是供奉圣母邑姜陈设祭品的场所,因名献殿。㈤、山西应县佛宫寺释伽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位于应县城内,又称应州塔,是国内现存唯一木塔。前塔后殿,属早期以塔为主的布局形式。(教科书116页图4-21、4-22)木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双重砖台上,塔平面呈八角形,高九层(内四层,外观五层)67.31m,底径30.27m,下层内外柱都包在原达1m的土坏墙内,外有回廊,即“副阶用匝”,而内外柱又呈“金厢斗底槽”式,暗层加斜撑,因而刚性增强,经受了近千年的地震考验。上下柱叉柱造,外檐柱递层各收进半柱经。全塔斗60余种。结构分析:以前木塔,多为方形,靠塔心柱支撑,未有保存至今者,释伽塔内外两圈柱网,与现代高层建筑“筒中筒”式结构相似;内环柱网,如塔心柱放大,稳定性增加,更有隔层的斜撑构成的加固环,故坚持千年。用木材5000M3,只有6种构件尺寸。除第一层柱子,别无大料。外形稳定,有韵律,造形合谐。塔高等于中间层(第三层)外围柱头内接园周长,67.31M。其中,塔刹高10M。(如:苏州罗汉院双塔,塔高等于第一层外围长)㈥、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五代-宋)后周显德六年至宋建隆二年(公元959-961年)建造,逐年倾斜,1957年加固。八角形平面,为辽金流行式,双壁,周匝(已无)。高七层砖塔,仿木楼阁式砖塔,逐层内收;塔刹已无,残高47.5M。砖石塔仿木楼阁式且双壁者,以此为最早。(教科书117页图4-23、-24、-25)㈦、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南宋(公元年)时建。在开元寺大殿前,有两座石塔,即:东、镇国塔,高五层,48.24m;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建;西、仁寿塔,高五层,44.06m; 南宋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建。仿木极精细;平面八角形,单壁有塔心柱。顶部为典型的楼阁式塔的金属塔刹。原都是唐代所建八角九层的木塔,因屡遭火焚而改为石塔。㈧、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北宋咸平四年至至和元年(公元年)建成,原为观察辽营监视敌情的军事建筑。楼阁式砖塔,八角十一层,高84m余,现存最高的古塔;顶上的塔刹为两颗青铜宝珠;塔檐叠涩出跳;内为穿心式楼梯(塔心柱式结构)。1884年塔的东北壁崩塌,暴露出塔中塔的造型。54年间分三期施工:第一期,1―3 层在回廊,廊顶砖硖旎ǎ裎疲第二期,4―7层,木天花,施彩画;第三期,8―11层,只作砖怼㈨、河南开封佑国寺塔,北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建。八角十三层,现存塔高55.08m,仿木楼阁式砖塔,外贴深褐色琉璃,远观赤色若铁;俗称铁塔。(教科书32页图1-56)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黄河泛滥,水漫开封,“塔下八棱水池,北面小桥”与千年古寺均没于泥沙,只余此一无塔基之塔。早在北宋太平兴国七年至端矶(公元982年至989年)建成一木塔,名福胜塔,又名灵威塔,为喻浩(著“木经”三卷)设计,高360尺,(宋尺=0.309―0.329),合111.24―118.44,“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偏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设计时考虑了风力。结果56年(1044)后,遭雷火焚毁。五、宋陵:皇陵集中建于同一地区,始于宋,对明清两朝影响很大。㈠、陵区:宋陵建于河南巩县,分布于西村、芝田镇、孝义镇、回郭镇;七帝八陵,300多座陪葬墓。陵、帝分布为:西村,永安陵建于 965年;宣祖墓永昌陵建于 976年;太祖 匡胤墓永熙陵建于 998年;太宗 炅(jiong)墓芝田镇,永定陵建于1022年;真宗 恒墓孝义镇,永厚陵建于1063年;仁宗 祯墓永昭陵建于1067年;英宗 曙墓回郭镇,永欲陵建于1085年;神宗 顼墓永泰陵建于1100年;哲宗 煦墓㈡、型制:陵规模较小,只相当于,唐、永泰公主陵。帝陵为主,后陵于帝陵西北角之后,规模也小得多。南宋葬绍兴,是临时性的。六、宋《营造法式》:唐代建筑已经成熟,古典模数制已普遍使用;经五代到宋更有所发展。宋将作监李诫进行总结工作,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编成,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刊印。适用于宫室、坛庙、官署、府弟工程的预算、计工料之用。㈠、内容简介:全书36卷,其中:1―2卷 释名,搜集、考证当时各地的建筑术语中,对同一内容的不同名称通用名称,并在书中定名。3―15卷 各作制度:分别阐述壕作,石作,小木作,大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十三种制度的建筑等级、材料标准、加工方法、及构件关系。16―25卷 功限,规定了各种构件的劳动定额及计算方法。长工 一 + 10% 夏中工 一 春秋短工 一 - 10% 冬26―28卷 料例,规定了各种构件的用料定额及工作质量。29―34卷 图样 有当时的测量工具,及石作,大木作,小木作,彩画作的图样。另有看详、目录各一卷;看详中说明若干规定和计算数据,如:屋顶曲线的画法,计算材料的各种几何图形的比例,定垂直和水平的方法,定劳动日的标准等等。㈡、开间与进深:开间,又叫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民间建筑常用三、五间开间;宫殿、庙宇、官署多用五、七间;特别隆重的用九、十一开间。屋架上两抟间置一椽,一椽水平投影的距离计算进深,称进深为几架椽;架椽数之总和或有斗硎鼻昂罅瞄荑始涞木嗬胛睢㈢、大木作:⒈材制:“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⒉柱:即古文“楹”字,“孤立独处能胜任上重也”;宋多园柱,有梭柱法,柱高等分为三,上段收杀,中、下二段平直;“凡用柱之制,若殿间,即径两材两契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契;余屋即一材一契至两材;若厅堂等屋内柱,皆随举势定其短长,以下檐柱为则;(若副阶廊舍下檐柱虽长,不越间广。)⒊柱的升起与侧脚:随间数升起至角柱,若十三间殿堂,则角柱比平柱升高一尺二寸;当心间的两柱不升,自次间平柱每间递升2寸,累进向角渐次升起,令势缓和;如逐间大小不同,即随意加减;他皆仿此。(十一间升高一尺,九间升高八寸,七间升高六寸,五间升高四寸,三间升高二寸。)凡立柱并令柱首微收向内,柱脚微出向外,谓之侧脚;每屋正面(东西向)随柱之长,每一尺即侧脚一分(1%);若侧面(南北向)每长一尺即侧脚八厘(8‰);至角柱,其柱首相向,各依本法。朱儒柱(蜀柱),造蜀柱之制,于平梁上,长随举势高下;殿阁径一材半;余屋量袱厚加减;两面各顺平袱,随举势斜安叉手。造叉手之制,若殿阁广一材一契;余屋广随材或加二分至三分,厚取广三分之一。【梭柱】在柱上端1/3处收杀。使柱顶与斗底相合,柱肩梭成园弧形。⒋枋:于柱间联络的构件。重要的有:【阑额】于柱上端联络并承重的构件,常于其下用由额,两额间有由额垫板;断面高宽比为2:1;于角柱处不出头。用于柱脚称地袱。【普拍枋】位于柱头、阑额之上承托斗淼墓辜厦嫖3:2。【绰幕枋】位于柱枋角接处之下的短木,有缩小梁枋净跨的作用,即雀替。【驼峰】形如骆驼的背,用于露明架中,配合斗沓型辛焊ぶ谩⒌铺作:⑴.用于柱头、额枋、屋檐或构架间的组合木构件,通称斗恚欢肥嵌沸文镜婵椋硎枪味棠荆患茉诙飞舷蛲獬鎏簦矶松显侔捕罚庋鸩阕莺峤淮淼樱纬缮洗笙滦〉耐屑埽黄渥饔檬浅型懈び胛蓍艿暮稍夭⒋奔哟蟪鲩苌疃龋凰巍队旆ㄊ健分谐埔蛔槎砦欢洌幻慷涠碜钕卤叩拇蟮婵槌畦佣罚幌蚯昂(内外)挑出的沓苹恚刻舫鲆桓龌沓埔(单)抄;从袱或抟下平行于屋面向斜下方出挑的是下昂,“X抄X下昂”是度量铺作单位之一;因其所在地位的不同分为:柱头铺作(位于柱顶)、补间铺作(位于两柱之间)、转角铺作(位于角柱顶端)。【批竹昂】昂面纵向呈斜直表面,横截面呈矩形,即直昂,始盛于唐。【琴面昂】昂面纵向呈凹形曲面,凹矢为2份;横截面呈凸形,矢量2份,始于北宋。【耍头】在华拱与昂上方的平直构件,始见于唐,外露部分做成连续转折的斜刃面,俗称:“蚂蚱头”。⑵.度量斗泶笮〉牡ノ恢:在宋《营造法式》的“总铺作次序”条中规定:“出一跳为之四铺作,出两跳为之五铺作,出三跳为之六铺作,出四跳为之七铺作,出五跳为之八铺作”;一朵最小的斗碛μ舫鏊牟恪⒁惶乃牟闶枪潭ǖ牟(常数项),即栌斗、怼⑺M贰⒊姆酵贰<疵恳欢涠淼募剖椒ㄊ牵憾饭暗募剖ノ皇恰捌套鳌保缫欢涞コ(或单昂)斗碛校阂坏蔫佣罚桓龌(或昂),一个耍头,一个衬方头,计四铺作。每增加一个构件,即加一铺作,以此类推。双抄双下昂为六铺作,三抄双下昂为七铺作,等等。⒍ぃ何挥诓莞ぶ嫌靡猿写に婕涔悖晃蝗芰荷现小⑹裰媸稚衔郊罐遥晃挥谌芰毫蕉宋缴掀睫遥晃挥谒拇ち蕉宋街衅睫遥晃挥诹ち蕉宋较缕ぁ⒎举折:是我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面曲度的一种方法;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折屋之法:以举高尺丈,每尺折一寸,每架自上递减半为法。具体作法是:房屋前后撩檐枋中缝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总进深(,在前后撩檐枋上皮连线的中点,举起1/3至1/4总进深,作为脊抟上皮的高度,称举高(R);依此定其它各抟的高度:①.将脊抟上皮与撩檐枋上皮连一直线,自脊抟而下,第一抟缝折下R/10,作为第一抟上皮的高度;②.由第一抟上皮与撩檐枋上皮连一直线,在这条线于第二抟中缝的交点折下R/20,得到第二抟上皮的高度;③.依此法,在第三抟中缝折下R/40,为第三抟上皮高度;此点与撩檐枋上皮连线,完成屋面举折。⒏椽:用椽之制,椽每架平不过六尺,径八分左右;长,随架斜至下架。⒐平面分槽:单槽、双槽、分心槽、金厢斗底槽。⒑襻间:凡屋如彻上明造,即于蜀柱之上安,上安随间襻间,或一材或两材。襻间广厚并如材,长随间广;出半碓谕猓砹矶砸(引自《营造法式图注》28页)七、宋代建筑特色:㈠、城市革命,城市结构与布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得城市建设、消防、交通、商店、桥梁都有了新的发展。㈡、《营造法式》总结并规范了古典模数,材制。使得古典模数的使用,延续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中,利于建筑技术的发展。㈢、建筑群与建筑空间的组合,层次深厚,主题建筑突出;屋顶的组合多变,总平面的空间更加丰富、更趋复杂。㈣、建筑装修与色彩大有发展,源于手工技术的提高和对生活享受的追求。一改唐代的直棂窗和板门,而多用格子窗、格子门,增强了装饰效果;一改唐以前朱白两色为主的做法,出现了“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迭晕棱间装”、“解绿装”和“丹粉刷”等多种彩画;开始大量使用琉璃瓦。普遍使用了垂足家俱。㈤、砖石建筑有了新的发展,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84m,开封佑国寺塔是最早的琉璃饰面建筑,泉州开元寺双石塔,仿木精细。北宋时所建的泉州万安桥长达540m,331个船形桥墩,最大的石梁长达11m。㈥、园林兴盛,出现了大量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㈦、辽金建筑的汉化程度很高。第七章 封建社会晚期元、明、清朝的建筑(公元年)一,经济发展由于为奴主制元的入侵及统治达百年之久,使得在宋已发达的经济发展大大后退,虽然它后来因学习汉族文化而有所发展,亦未能使经济恢复到宋的水平,不过却促进了众多民族的文化交流。明鼓励农、商,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国际贸易发达;后期因防范海盗与倭寇入侵曾部份闭锁海疆。清则完全封锁海疆,闭关自守。开始的奴主统治压抑了生产;后来鼓励农业,但对盐、铁、矿等不准私人染指,又不鼓励商、工,经济发展迟缓。二、都城北京沿革:大约在五十万年前,就有原始人类生活在北京,这就是举世周知的北京人。炎黄二帝曾在这一带南征北讨,帝尧在此建立“幽都”,夏、商时期的古蓟城,隋、唐时的幽州,辽代的南京(燕京),北宋的燕山府,金朝的大中都,元代的大都,明、清北京城。㈠、辽代的南京,又名燕京;位于今北京西南角,城周长36里,高3丈,宽1.5丈;八门。附注:辽有五个京城上京 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 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东京 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西京 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㈡、金代的中都,1153年定都,1151年孔彦舟等规划设计,将辽南京扩大,城周长达37里余; 动用民工80万,军工40万; 并在中都东北水泽地带(距中都2-3里)建大宁离宫(即今北海),其用材均拆自汴京宫殿。附注:金都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京开封(汴京)。㈢、元大都:1267年由刘秉忠以大宁离宫为中心进行规划,先测量、设计,然后施工;建设中,先铺设下水道、道路,分区布局,再建宫殿,后建大城;大城周长28600M,即00M,面积49,1KM2。皇城周长20里,有工字殿、录顶殿等。全城中轴明确,恰位于皇城中。㈣、明清北京城:明定都南京,并拆除元大都宫室以灭其王气(元帝逃亡东北,以图复国),改大都为北平,修复城墙,北强南迁约五里;为燕王朱棣封地。1398年太祖逝,朱棣兴师南征,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惠帝允文逊位,1403朱棣(成祖)称帝,建号永乐。永乐四年(1406)营建北京,到永乐十八年(1420)基本竣工,历时15年,民夫百万,工匠23万,筑城建宫,掘南海,造镇山,(镇元宫延春阁),1420年迁都北京。在南京建大报恩寺,以祭其母。明1553年加修外城,各城规模是:宫城,760M× 960M 皇城,2500M×2750M内城,6650M×5350M 外城,7950M×3100M全城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楼全长8KM,十四院,收、放、虚、实,变换手法,形成节奏,其中点及高峰,恰在太和殿。(教科书56页图2-11)明:三十七街坊,百万人口,城西北郊为私家园林;清:百多万人口,西北郊已建成皇家园林。三、宫殿建筑:㈠、元:宫城大内后为延春阁,北海西为兴圣宫(太后)与隆福宫(太子),呈工字殿,并结合园林建造。㈡、明清宫殿;北京城的中心是宫城,恰在全城中轴线上,占地72万多M2,房屋九千多间,建筑面积约15万M2,四面辟门,四角设角楼;墙外环绕着52M宽的护城河;宫前之左(东)为祖庙,右(西)为社稷坛; (教科书71页图3-4)中轴线的序列是:(永定门),正阳门,大清(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前三殿】太和门,太和(奉天)殿、中和(华盖)殿、保和(谨身)殿;(教科书72页图3-5)【后三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明嘉靖年间〈〉时加建,原为一廊)、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神武门;景山;鼓楼,钟楼。⒈太和殿:明时面阔九间,清改十一间,进深五间加前檐廊,前后老檐柱以内三间,十二步架;明间宽阔,高宽比,近1:1;尽间(廊子)窄,高宽比约为1:0.5; 殿阔:63.93m,深:37.17m,高:26.92m;面积是:,三层汉白玉台基高达8.13m,呈土字形平面的三重须弥座白石台基上。正吻落在左右第三间缝上,高3.4m;正脊长五间。斗矸⑸思蟮谋浠叨缺湫。笆涡栽銮浚黄缴砜泼骷浒苏怠⒕〖淙怠⑵溆喔骷湮逭担挥胫房啤⒆强仆湓谄桨彖噬希簧祥芫挪榷恚デ倘(七铺作),下檐七踩斗恚デ讨匕(六铺作);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形,重檐庑殿顶。殿前有月台;与太和门、弘义阁、体仁阁合围成30230M2的大院。御路整石铺砌,雕饰精美,石块尺寸是:16.57M(长)×3.07M(宽)×1.70M(厚);重达200多吨。⒉乾清宫:七间,小而宜人,重檐庑殿;原与坤宁宫之间是一廊,呈工字殿形,明嘉靖时改建为交泰殿,较局促。⒊故宫建设成功之点:(1) 中轴对称:主体对称,实则灵活;次轴线与主轴线平行;(2) 院落空间,太清门到乾清宫,形成八个院落,三个高潮;(3) 建筑尺度,大典用处,高大宽阔;起居场所,尺度宜人;(4) 房屋等级: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间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