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水口蜜糖小镇镇的楼盘可以衡水市衡中小学上学吗?

1640被浏览645549分享邀请回答30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08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揭秘:衡水中学如何做到一年104人考入清华北大日 11:51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雷磊   衡水中学2012届高中毕业生合影。在有的中学校长们看来,衡中“像黑洞一样”吸纳全省甚至省外优秀生源,“站起衡中一个,倒下一片”。 (衡水中学网站图/图)  衡水中学很多学生即使跑操手中都拿着一本书,稍有间隙即争分夺秒学习。 (网络资料图/图)  一位2011年毕业于衡水中学的女生保存了从高一到高三所做过的卷子,摞起来有2.41米,她最终考入了香港大学。 (网络资料图/图)   原标题:衡水中学的“封神”之路 超级高考工厂  衡中校门街道边,今年考入北大清华的104名学生头像一字排开。街道不够长,考入港大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77名学生没能露脸。  衡水的GDP长年徘徊河北末三位,但衡中撑起了“教育名城”的所有名声。放假时校门口停驻近4000辆小车,十年中接待访问人数17万,如今参观须交600元会务费。  学校实行“无死角管理”,从早上5点半到晚上10点10分,时间安排具体到分钟。成绩、德行、卫生全部纳入“量化管理”,包括“男女生频繁交往”、发呆、吃零食等都属扣分范畴。  衡中“像黑洞一样”吸纳全省优秀生源,河北高考渐成独唱。2013年高考衡中独占清华北大招生人数的80%、全省600分以上考生的五分之一。在河北“衡中没有对手”。  “衡水中学扩建工作是全市人民关心的一件大事,必须看大、看急、看重”,全衡水所涉及部门、单位都必须密切配合。衡中背后,是衡水全市乃至河北全省的教育资源集中。  完全可以把衡水中学当做一家工厂来看待。流水线从每天清晨5:30开始运作,到每晚上22:10关机停工,其间的每一分钟都被精确管理。拿着衡水中学的作息时间表,你看不到哪怕一分钟,是留给学生们自由支配的。  现代企业的流水线终于被无缝移植到中学教育当中。教师们仿佛是往电路板上焊接元件的女工——喜欢招聘女老师是衡水中学的一个传统,因为“好管理”——她们在规定的时间点上,娴熟地把语文、英语、数学等科目考试所需要的知识,焊接到这些十六七岁孩子的大脑里。这个工厂的产品,便是每年6月份的高考升学率。  整个河北省的初中,都是衡水中学的原材料供应商。尽管恶评不断,当地政府也多次出台政策限制跨区域掠夺优秀生源,但衡水中学仍能轻松从全省甚至从北京遴选优秀生源。  在这所超级中学的“英才街”上,位考入清华北大学生的头像贴画从街口一字排开,一直延伸到校门口。  300米的小街显然不够长,考入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名校的77名学生甚至都没能一一露脸。  在这300米的小街上,可以看到教育的理念和荣耀被层层削减后剩下的东西:考试,考更好高校以及最好的高校。  英才街热闹的背后,2013年河北省高考几乎是衡水中学的独奏表演,不仅囊括了河北省文理科状元,文理600分以上的考生也超过全省的五分之一。考入清华北大的104人使得衡水中学独占两校河北招生人数的80%,并成为河北自新中国成立以后首个两校录取学生过百的中学。  这已经是衡水中学连续第14年在河北省高考中夺魁,在全国15000余所中学里再添传奇。而在民间,衡水中学被追捧为“超级中学”之上“神一样的学校”。  中国恢复高考36年,在基础教育层面则是逐渐摆脱“农村包围城市”,资源向城市倾斜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超级中学”现象,在屡创应试神话的同时,更加剧了资源失衡和教育不公。因而在落后地区眼中,“超级中学”被形容为一个个超级“黑洞”。  衡水中学则是一个例外。和大城市超级中学若干分庭抗礼不同,衡水中学在整个河北没有对手,且像一个反向“黑洞”般将石家庄乃至北京的优秀学生尽收门下。衡水这个经济省内倒数、曾经贫瘠的盐碱地也因这所学校而成为盛名远播的“教育名城”。  一直以来,围绕衡水中学的质疑和获得的成绩一样巨大。作为落后地区基础教育一次难得的“逆袭”,以半军事化管理、绩效量化等现代公司管理手段为特点的“衡水模式”在国内迅速传播并被争相仿效,一边被捧作济世良药,一边又被斥为应试教育的复辟和滥觞。  如今,出身小城的衡水中学已经站到了当地“教育生态链”的顶端,并继续扮演着掠夺者的角色,令那些同样是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雪上加霜”。衡水中学带来的争论还远未休止。正如《人民日报》在2013年7月一篇文章的标题——衡水中学:没对手有隐忧。  朝圣者  家长来了,全国各地的老师们也来了,他们是衡水中学的“朝圣者”。  位于北京以南270多公里的河北衡水有着便捷的交通,却有着与之不相称的经济发展水平,由于资源缺乏,GDP长年徘徊河北末三位。衡水中学几乎撑起了这座小城所有的名声,学校位于市区西南一片低矮的居民区,来往大货车卷起的尘土时常将街道陷入一片灰蒙。  衡水周期性的繁荣,则出现于每个月学校放假的日子。外地家长们赶来衡水看望念书的孩子,挂着各地牌照的小汽车会将街道塞满,整个城市都会陷入拥堵之中。  衡水中学是拥堵的中心,其门口有时会停驻近4000辆小汽车,绵延数公里。天长日久,“衡中堵车”已经成了市民长期反映的民生难题。衡水交警部门还为此专门制定《关于衡中放假期间联勤工作方案》,派出30名工作人员以保障衡水中学附近通畅。  “能考个好大学,见不到孩子也值得。”家长们对拥堵也很能忍耐,他们每个月只能见一次孩子,陪孩子吃顿饭。他们觉得孩子能到衡水中学念书,就是送进了“大学的保险箱里”。这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  家长来了,全国各地的老师们也来了,他们是衡水中学的“朝圣者”。虽然是以研讨会的名义来到衡水的,但老师们的参观并不免费,为此他们需要缴纳600元的“会务费”。  “这是我去过的地方里门票最贵的。”一位参观过衡水中学的老师打趣说。他早就听闻衡水中学的名号,学校派他和同事来这里的目的,是希望借助这里的经验来提升升学率。  当老师们走进衡水中学所在的英才路时,一眼难以看到尽头的头像贴画会令他们感到震撼。边走边看,这些图腾般的图画会让他们心情变得虔诚。等到衡水中学门口,数字化介绍高考成就的巨大展板会再度强化他们的惊异。  脖子上挂着吊牌,他们像学生一般排队,在衡水中学工作人员的带引下进入校园参观。激情课间操震天的口号,无人抬头的自习课,午饭时间学生的奔跑,都会给这些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然后认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封闭管理”、“量化教学”这些词语。当然,不少人还会反思自身,写下长篇大论的参观感受。  云南等地的中学更为直接,老师带着学生坐了36小时的大巴来到衡水中学参观,为的就是在这些学生心中“埋下信念的种子”。  除了造成拥堵之外,这些外来者仍不无可爱之处,他们会住满市区数量庞大的酒店,购物消费。曾经,一个全国性的高中校长论坛在衡水中学举行,校长张文茂一再要求减少参会人数,原因是“衡水市区的宾馆住不下”。2011年衡水中学承办会议,尽管包下衡水所有的宾馆,还是有不少与会者只能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县城去住宿。  十余年来,到衡水中学参观学习的外地官员、师生就有17万人。衡水中学宣传处主任张永笑称,衡水中学为衡水的宾馆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但这些取经者学到了什么“真经”呢?换句话说,衡水经验,是否可以在全国复制?  陕西老师刘波9月初参观了衡水中学,他对学生疯狂的学习态度感触颇深,回校之后他发现自己所在的学校环境根本没法那样要求学生,憋到最后,他觉得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多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结果换来一片哀嚎。  衡水中学成名了,山东的老师曾慕名来学习过。但来过以后,之后就不再来了,因为山东禁止中学补课。“衡水模式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学生时间控制之上的。”曾在衡水中学任教10年的李娟说,禁止补课打断了生产线的连续工作。  强人校长的“药方”  “国家级示范高中”建设的政策并没有出台过。但李金池却凭借这个虚拟的幌子,完成原始积累。  时间倒前20年,衡水中学还只是衡水市(县级市)下辖的一所中学,招生范围仅限于全市。衡水中学退休教师戴藏云还记得,当时衡水中学房屋破旧,还有被洪水淹过的痕迹。1992年,李金池开始担任校长,这成为衡水中学的转折点。  “学校管理十分混乱,教学也是一团糟。”李金池回忆说,当年衡水中学召开班主任会,副校长讲话,台下有人喊了声“别听他瞎掰扯,散了吧”,众人一哄而散,留下几个领导在台上面面相觑。1992年,在衡水地区十一个县的教学评比中,衡水中学排名靠后。  “当时组织部物色校长时找了不少人,但大家都不愿理这个烂摊子。”接到任命后,李金池回到家一宿未眠。  戴藏云与李金池是河北师范学院77级的同学,毕业后又一起被分配到衡水中学。“他本来是一名历史教师,有些家国情怀。”戴藏云说,李金池还善于管理。  面对衡中的沉疴,李金池开出的第一个“药方”是整顿校风校纪。当年,衡水中学围墙低矮,学生纪律涣散经常逃课,而一些社会青年也可以翻墙入校滋事行窃,甚至骚扰女生。“我当时忙完一天的工作,还要带领学校中层蹲点抓流氓,经常抓到一两点。”李金池说,为了震慑流氓,常常抓住后是先打一顿,然后再扭送派出所。  1993年,衡水中学关闭校门,实行全寄宿、准封闭管理,要求所有学生一律住校。“扎紧篱笆,管理就方便了。”  但与落后的硬件水平相比,校园管理还不算多大的难题。当时衡水地区尚未建市,仍是个传统的农业地区,市区仅有三万人口。盐碱地里广种薄收,经济发展的落后也牵制了教育。戴藏云还记得,那时很多中学连一幢像样的房子都没有,教学和住宿都在平房里。  李金池穷得连一块砖都买不起,当时衡水中学一年的办公经费仅有一二十万元,仅够发教职工的工资。1993年,李金池听到一个消息——教育部正在酝酿建设1000所国家级示范高中。他认为机会来了。  他先在学校的大会小会上频频提及这个未经证实的事情,并勉励师生为之奋斗。当年教师节,衡水市委书记与市长都来到衡水中学考察。李金池重点汇报了衡中争创“国家级示范高中”的目标,他对领导说:“衡水地区必须要争取一所,衡水中学要担起这个责任。”  时值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湖北的黄冈模式正风靡中国,凭着“奥赛、高考和教辅”三大法宝,黄冈中学缔造了基础教育的第一代“神话”,宣称“把中国考起来”。红火之时,黄冈中学不仅上央视上教材,大卖教辅试卷,每年都有全国人大代表名额。仅十余年后,学校每年效益就过千万,还到外地开分校。基础教育为贫困地区带来的名声与经济反哺,刺激了地方教育政绩观的兴起。  “国家级示范高中”这个饼画得很有诱惑力。戴藏云回忆当年一次全市干部会,市领导特别提及衡水中学,希望能把学校办好。经过李金池向市领导的多次请缨,衡水决定花力气办好衡水中学,校园硬件建设被提上日程。  “当时市里投资1200万,分三年支付。”李金池说,每年400万在当时的衡水已经非常可观,占去衡水地区每年财政预算教育支出的三分之一。第二年,衡水市财政困难,只拿出了200万元。为了保证工期,李金池开始东拼西凑,连一些低分生缴纳的“借读费”也拿了出来。资金到位之后,很快新的教学楼、图书馆都建立起来了。这些建筑衡水中学一直使用到现在。  事实上,“国家级示范高中”建设的政策并没有出台过。但李金池却凭借这个虚拟的幌子,完成原始积累。1995年,衡水中学成为衡水地区升学率排位的第一名。1996年,衡水撤地设市,衡水中学被划为市教委直管中学。借助扶摇直上的办学成绩,李金池又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提升衡水中学行政级别,以比肩其他地市的知名中学。1997年,衡水中学升格为正处级单位。  “如果说有什么可以分享的经验,那就是善借外力。”20年后,李金池这样总结衡水中学的崛起。
楼主发言:15次 发图:0张 | 更多
  揭秘:衡水中学如何做到一年104人考入清华北大日 11:51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雷磊
  河北衡水中学门前英才路两旁的围墙上贴满了被北大、清华等名校录取的学生照片,长达百米,蔚为壮观。 (CFP/图)  衡水中学提倡“激情教育”,时常举行各类“誓师大会”或“冲刺大会”,学生代表与班级集体均发言表态、并相互比拼激励。 (衡水中学网站图/图)  (何籽制图)  一切公司化  就连处理学生的早恋问题,衡水中学的量化也做到极致,如男女学生交往频繁,会酌情量化扣除班级德行分。   衡水中学开始腾飞的1994年,800公里外的湖北黄冈中学恰逢90周年校庆,黄冈市城区许多单位放假一天,中央政治局五位常委为其题词,七十多家中央及地方媒体蜂拥而至。  这样的殊荣,对衡水教育界构成了不小的冲击。置身于发达的京津唐工业区之外,经济指数全省倒数的衡水也在努力寻找出路,李金池和衡水中学也不例外。  对衡水中学而言,学城市高薪聘请名师自然是不可行的,衡水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李金池后来回顾的治校措施,更多是从衡水中学内部发掘潜力。“竞争是衡水中学发展起来的关键。”无论李金池还是衡水中学的老师们,都会这样总结。  “衡水中学管理的特点就是没有死角。”戴藏云说。所谓“没有死角”,就是实行全寄宿、封闭管理,在校内,学校全面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休息。而林林总总的校规细致到“能否带橘子进教室和穿短裤睡觉”。  流传于网络的一张课表,记录了衡水中学校园生活的紧凑,学生从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开始,一直到晚间9点50分,排得满满的。就算是晚间放学之后,学生也必须十分钟内跑回宿舍并上床休息。如果学生违反,将面临惩罚。  衡水中学的一天,是从操场上震天的口号声中开始的。每个班级音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这个班级的量化考核分数。就算是站在操场上,每个学生手中也都拿着书本在朗诵,争分夺秒。就算是吃饭,学生们也是争先恐后跑去食堂,一度学校规定不许跑,甚至派人检查,仍然管不住。  “我来衡中做什么,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今天做得怎么样。”经典的“衡中三问”,是衡水中学学生头顶的“道德律令”。而激励人心的口号则见于每个班级和学校的各个角落,就连上楼的阶梯上都是各种各样的公式。积极、竞争,已经深入校园里的每个角落。  “衡水中学的管理说到底就是封闭管理和量化考核,这是一个钢镚的两个侧面。”李金池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封闭管理是第一步,可以为学校营造一个单纯的环境。而要调动老师的积极性,量化考核则是不可或缺的。而有去过衡中的参观者认为,绩效量化其实就是借助现代公司手段管理校园,无止境地追求效率和数值考量。  从量化班级入手,班级的学习成绩、纪律、宿舍卫生状况,都会影响考核成绩。而考核的成绩直接与班主任、任课老师的绩效评定发生联系。“比如坐班,量化会具体到每个小时。”李娟曾在衡水中学任教10年,她说执行量化考核的是学校课少的音体美副科的老师和教务干事,他们统计成表并公布出来。  “学校利用了老师们的自尊心。”李娟说,量化考核鞭策结果是,老师只能拼命工作。  对于量化考核、坐班等措施,教师中不少人反对。“当时一些教师抵触,在背后骂我。”李金池回忆说。戴藏云觉得李金池有自己的政治智慧,他常常将一个制度先在学校中层干部会上透风,但并不急于实行,等到教师们下面骂完了,情绪平静后,他才突然宣布实施,反对的声音就小了。  除开硬的一面,李金池还有软的方法。推行班级量化考核,反对最厉害的是班主任,因为考核结果最终会落到他们头上,李金池一度将班主任的津贴从8元提高到40元。学校经济宽裕之后,他给教师们盖了住房,他和其他学校领导都靠后,好房子让一线的教学骨干先选。  统一的管理逐渐有了成果,衡水中学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从几人到了十几人。2000年高考,衡水中学力压石家庄二中这些传统名校,成为河北省的高考冠军。
  “你们中要出更多的吴仪,要出更多的鲁迅。”戴藏云曾多次看到,李金池的一句话就能让台下的学生嗷嗷叫。李金池成为这个学校的标志。他每天早上会带领师生跑操,和5000名学生一起高喊口号。按照他信仰的“工作安排紧凑了就是激情”,衡水中学的时间表里每件事都被精确到了分钟。  就连处理学生的早恋问题,衡水中学的量化也做到极致,如男女学生频繁交往等“非正常接触”,会酌情量化扣除班级德行分。  2002年9月,中国教育报头版连续四天以《一个教育函数式的解读》为题报道了衡水中学办学经验,衡水中学声名鹊起,被称为“教育神话”。李金池还记得,当时学校里找他的电话都被打爆了。2004年,李金池从校长位置上调任衡水市教育局局长,那时他在衡水已经家喻户晓。  难道教育局管不了他们吗?  衡水中学等超级中学的“掐尖”,使得大部分县市中学的处境越来越恶化,被业内人士形容为“站起一个,倒下一片”。“难道教育局管不了他们吗?”一份投诉材料这样写。  李金池离开衡水中学之后,他原来的下属张文茂接任衡水中学校长一职。这时候的衡水中学俨然是河北省内首屈一指的名校。全国政协委员迟福林曾认为,地方政府是“超级中学”现象的始作俑者,许多地方领导以辖区内拥有“超级中学”为荣。  而对于衡水当地而言,衡水中学无疑是手中筹码,如果运用得当,这将是小城最耀眼的“名牌”。  在河北,超级中学的苗头则出现在2003年。这一年石家庄二中成立分校,在河北教育界引发震动。当时许多教育专家已经预测到这将带来的“黑洞效应”和对教育公平的破坏。此后,河北省内的知名中学仍纷纷设立分校扩大招生。  当时,高考已经成为超级中学的秀场。人大附中、西工大附中、南开中学都已经形成气候。这些中学多分布在首都和省会,当时优质的师资和生源向大城市流动是趋势。相比而言,衡水中学面临一场逆流而上的战斗。  2006年9月,衡水中学将一所民办中学收入旗下,改名为滏阳中学,专门招收复读生。凭借衡水中学的名气,第一年就有近千人入学就读。利用生源的“马太效应”,衡水中学开始在河北省各个地市吸收生源。  “实际上,衡水中学能考上十几个清华北大,已经到了极限。”河北教育界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衡水中学原来的招生范围仅限全市,多数学生都来自于市区桃城区(原来衡水县级市)。衡水中学已经将这些学生的潜能最大程度挖掘了。  衡水中学要继续迈进,就必须打破“不得超范围招生”的藩篱,广纳全省的优秀生源而教之。李金池说,在他任校长最后的两年里,已经有外地的学生慕名来衡水中学。衡水中学的加入,使得河北超级中学的争夺倍加激烈,主要体现是优质生源的争夺,免收学费甚至是给钱给物这样的招生“谍战”在各处上演。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顶级的“尖子生”则流入了衡水中学这样的一流中学。2010年中考,邢台市区前100名学生留在邢台的只有30多名,接近70人流向石家庄二中和衡水中学。  “县里招生环境越来越恶劣,很难招到和留住优秀学生,高考升学率滑坡严重。”河北赞皇县中学校长侯树军曾对媒体说,衡水中学等超级中学的“掐尖”,使得大部分县市中学的处境越来越恶化,被业内人士形容为“站起一个,倒下一片”。  2011年,赞皇县中考前200名,最后留赞皇中学的仅60人。赞皇中学一度出台政策,将出十万元奖励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但一直没有机会兑现。而某名校招生老师在赞皇还被打了。而河北当地媒体,不时接到关于衡中等名校违规招生的举报和投诉,“难道教育局管不了他们吗?”一份投诉材料这样写。  日,河北教育厅基教处曾通报衡水市第二中学、临城中学、石家庄二中分校等三所学校违规招生,但并无详细处理说明。  衡水中学成为乱局中的赢家。从十几人到近百人,衡水中学考入清华北大两校的人数占掉了全省大部分,超越石家庄二中等传统名校,独霸河北。虽然河北省教育厅一再禁止超范围招生,最终都不了了之。  “在我们的班上,当时就有超过20个同学是外地人。”衡水中学2007届学生张雨说,甚至不少北京、山东等地的学生也在衡水中学学习。  虽然,本地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冲击,衡水中学服务本地的作用下降了。但衡水当地政府却跟衡水中学进入了“蜜月期”。每年高考成绩出榜之后,衡水中学的网站会挂满衡水各个领导的贺词。  2009年,衡水市原市委书记陈贵在考察衡水中学扩建工作时也表达强力的支持:“衡水中学扩建工作是全市人民关心的一件大事,必须看大、看急、看重。”他要求衡水中学扩建所涉及的部门、单位都要密切配合。  除开当地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衡水中学还有另外一张可供资助的“关系网”。据熟知衡水中学招生的人士说,衡水中学一座难求,外地学生要进去必须有高官的“条子”。能拿到“条子”的学生,不是子女也会沾亲带故。这些关系会帮助衡水中学免去不少麻烦。  “从现在学生家长的通讯录就可以看出,不少家长都非等闲之辈。”曾做过衡水中学班主任的王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和丈夫在高速路上因严重违章被扣车,她忽然想到班上一名学生的父亲是交警部门的领导,就拨通电话求助,很快她和丈夫就直接开车走人。  “我一个普通老师都可以这样,学校能动员的资源就更厉害了。”王莉说。  走中间路线了  李金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当年搞的是题海战术,拼学生、拼老师,做了不少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我现在走的是一条中间路线。”  58岁的李金池现在是石家庄一所民办中学的校长。2010年,他从衡水教育局长位置上退下来后,再度回到熟悉的教育实践领域,任精英中学的校长。  “他将自己的经验运用在这里,学校很快有了起色。”退休后曾在精英中学兼职的戴藏云说,李金池到达精英中学后,他的“名人效应”使得这所民办中学当年招生就满额,优质的生源开始往这里流动。2013年高考,精英中学的一本、二本上线率就达到了石家庄全市第一,人们惊呼“衡水中学奇迹再现”。  “我现在走的是一条中间路线。”李金池说,到精英中学之后他对教育又有新的思考。但他的方式仍然没有变化,精英中学封校后实现了封闭管理,李金池仍旧在这里提倡他在衡水中学运用过的“激情教育”。  近年来,关于衡水中学教育模式的讨论从未停息。李金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当年搞的是题海战术,拼学生、拼老师,做了不少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有些老师甚至体罚学生,采用棍棒教育,学生累得发昏,老师累得吐血。他说,从1997年后他也开始探索课堂改革,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  吊诡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学都开始以衡水中学为师。对于河北那些利益受损学校而言,要生存下来就只能学习衡水中学。然而,衡水中学的“马太效应”已成,要撼动几乎不可能。  李娟介绍说,如今衡水二中、衡水十三中都是学习衡水中学的治校模式,甚至在某些做法上青出于蓝。衡水二中提倡“低进优出”,招收衡水中学余下生源中的优秀者,目前每年也都有5人左右考上清华北大,实力远超其他地市的名校。  “比如衡水中学的每日教研——把老师聚齐开会交流经验的做法,就是学中的。”李娟笑说,衡水的中学间展开了发扬“衡中模式”的比拼。  “衡水中学的本质是一种过度教育。”一位衡水中学的离休领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张雨还能记起她2007年在衡水中学复读的日子,发呆、吃零食、撕纸都会被记录,损失班级量化考核的成绩。一天晚间,她尿急去上厕所,就被工作人员记录下来,第二天通报批评就上了黑板报,班级量化考核被扣掉一分。  如今,无数渴求升学成就的学校将衡水中学的经验奉为圭臬。这让李娟感到忧心,教师的状态最终会影响到学生,考核的压力也会间接转移到他们身上。  “谁的青春可以被量化呢。”李娟说。  (文中张雨、李娟、王莉为化名)
  人民日报刊文谈衡水中学:一家独大 半军事化日 02:4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杨柳   原标题:衡水中学:没对手有隐忧  关于超级中学的风光,从来都是毁誉参半。对殷殷家长而言,超级中学是挤进一流高校的VIP通道;于地方政府来说,超级中学是官员政绩的得意之笔。  超级中学之所以引起非议,是因其根植于应试教育的土壤,它的名噪一时源于高分考生的保有量,它的最大标签系于名校生源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在多元取材、个性发展越来越成为教育通识的今天,超级中学多少显得有点老旧而不合时宜,然而这就是中国教育无可奈何却又真实存在的现状,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窥到中国教育的发展纹理和改革滞点。  ——编者  在河北教育界,衡水中学堪称“巨无霸”,它甚至在官方网站上宣称,连续14年成为全省高考“最强军团”。眼下,这所位于衡水市区东南部的学校大门紧锁,唯一的侧门也被严格限制出入。校门外,一幅巨大的展板显示着今年的高考成绩,道路两旁的围墙上贴满了被北大、清华等名校录取的学生照片,长达百米,蔚为壮观。日前,记者来到了衡水中学。  一家独大  20年前还是薄弱学校,如今培养河北八成以上北大、清华生源  超级中学并不新鲜,衡中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最明显的与众不同就是衡中没有对手。其他超级中学尚有竞争者,未能一家独大。在北京,人大附中赫赫有名,但还有北京四中、北师大实验中学等能一争短长;在天津,南开中学如雷贯耳,但也有耀华中学、新华中学不相上下……但在河北,衡中没有对手。2012年,北大、清华在衡中共录取96名考生,占这两所大学在河北省录取总人数的86%。这一年,衡中还有20名考生被香港各大名校录取,21名考生被国外大学录取。总分600分以上的有2109人,本科一批上线率达87.8%。2013年,衡中包揽了河北省文理状元以及文科前10名,6人进入省理科前10名,本科一批上线率达86.9%。  “另外,与其他超级中学相比,衡中既非出身名门,也没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一位衡中的老师如是说。纵观其他超级中学,要么身出名门——名牌大学、师范院校的附属中学,如人大附中、华中师大一附中等;要么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如南开中学、上海中学等。而衡中原来只是衡水县的一所中学,到上世纪90年代初,衡中还是当地一所薄弱学校,高考成绩并无优势。  原衡中校长李金池在《衡水中学是怎样成为全国名校的?》一文里曾详细介绍了他用建立“精神特区”、提倡素质教育、公平竞争、激发激情等办学理念提高升学率的做法。李金池把改革矛头首先指向教师:不许老师外出兼课,不许搞有偿家教,不许接受学生家长的宴请,老师把全部精力用于与学生一起做题。  这些措施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1995年,衡中一举夺得全地区11个县重点中学的头把交椅,开始显露头角。从2000年开始,每年都有十几人考入北大、清华,2012年更是攀升至96人。  衡中仿佛应验了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实现了升学率与资源富集的循环促进,有人说,它的强势还将维持下去。  半军事化  带橘子进教室受警告处分,生活精确到分钟,短裤和裙子要在膝盖以下  “不能退步,不能生病,不能顶撞,不能心情不好,不能慢,不能笑,不能和同学说太多话,不能走神,不能咬笔,不能总跑厕所,不能啊都不能……”一位衡中毕业的学生这样回忆曾经的在校生活。  只许带牛奶、饼干、苹果、梨、橘子、香蕉6种食物进入学校,短裤和裙子要在膝盖以下,不能留怪异发型,女生不能佩戴首饰,不能留长发……衡中的这些要求引来众多非议,但这仍阻止不了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挤破头把孩子往里送。  尽管衡中一再强调,学校实行的是素质教育,但在外界看来,衡中的成功靠的是半军事化的封闭管理,让师生长期处于亢奋状态以及大量做题挖掘应试潜力,即李金池所说的“老师把全部精力用于与学生一起做题”。  衡中的一名高一学生说:“每天5:30起床,5:45之前必须离开宿舍,拿着书到跑操地点集合。跑操结束后,所有班级必须跑步上楼早读,6:38,班里的80多个人全部离开教室的时间甚至可以用秒来计算(当然除去七八个不吃饭的),为的只是能吃到早饭,因为7点前要回到教室上自习。如果去晚了,在楼道堵5分钟,排队5分钟,来回7分钟,最多只能有3分钟早饭时间……在衡中生活了3个月,才明白什么是人间炼狱。”  江西某中学一位教师在参观衡中时曾在学校公告栏内看到一则公告:高二年级一位学生带橘子进教室受警告处分,并回家反省。  在许多人看来,衡中的教育方式“泯灭了学生的天性,扼杀了学生创造力”,而在更多衡中学生眼中,这样的管理方式很平常,还有人回忆起在学校的点点滴滴,觉得那时的日子虽然很苦,但心情愉悦,有一种吃苦的幸福。  已从衡中毕业的学生孟隋这样写道:在衡水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方,衡中是当地学生家长的希望所在,是底层人改变命运的战场。成功就得努力,底层的成功尤其需要更大的、甚至更疯狂残酷的努力。在理想状态中,青少年应该是自由自在、轻狂放纵的,但是这理想状态只会让高考失败,从而耽误一辈子,教育需要一种必要的牺牲——这是由牺牲与获得的关系决定的。  邢台市一位中学老师也认为,衡中严苛的管理方式适应了目前的高考制度,只要高考不改,这个模式就会存在。在目前的考试模式下,“谁不学衡中,谁就将被淘汰”。  黑洞效应  生源富集致其他学校空心化,专家称超级中学有碍教育公平  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衡中学生孙同学说:“我们班有110多人,其中衡水市外的学生大概有70多人。”她自己就是沧州人。  沧州市某县中一位教师说:“本该属于我们学校的优秀生源许多都被掐尖挖走了。2000年以前,我们中学还有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后来就没有了。生源的严重不足已经让学校面临生存危机。”  学校的危机心理同样投射到衡水本地的家长身上,只是他们担忧的是另一种不公平,“学校招了外地的考生,挤占了本市学生的名额,尤其是主城区的孩子。”当地一位家长表示。  衡中的黑洞效应却成了当地政府的“亮丽名片”。  在一则政府网站的新闻报道中不难看出当地对衡中的支持:衡中扩建时,“涉及到哪个部门、哪个单位,都要尽职尽责,密切配合。要在全市各级的共同努力下,把衡水中学的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把衡水中学打造成衡水对外开放的亮丽窗口。”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康健认为,衡中并不是一个好的典型,超级中学的兴起是政绩和利益的共同驱动,于教育、安全、人道都不利。他认为将来的教育应该朝着“就近、分散、小型”的方向发展,不同风格学校的存在,对教育肯定有好处,优质资源集中并不是政府的荣耀,“政府应该做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撰文称,集中力量办超级中学有违教育公平,我国教育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均衡、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根源就在于没有尊重并维护平等的受教育权,没有受教育者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进行利益博弈的机制。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迫切需要启动这一机制。
  超级中学引担忧:教育工厂培养的是考试机器日 08: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今年把104名毕业生送入北大和清华的衡水中学,再一次引发了舆论对这种超级中学的担忧。北京大学郑也夫教授开设“批判的教育社会学”公选课,指导本科生、研究生进行教育调查。其中有一篇《学生眼中的“衡水模式”》,是对毕业自衡水中学的北大在校生的访谈,从学生视角对“衡水模式”的揭示,可补充一些宏观议论之失。  作为应试教育的“极致版”,衡水中学对师生无所不在的“严格管理”、量化考核不仅精确到每一分钟,如34分下课,38分下课之类,还有对学生个人行为的严格控制。  王同学说,因为上自习的时候,我比较喜欢抖腿,因为我坐在边上嘛,我抖腿一般是因为比较紧张或者是比较投入,然后我就因为这个被记过了。杨同学说,比如说自习课不能抬头。抬头算自习纪律。自习课不能站起。我是上课转笔。就连着两周都记我自习纪律,然后班主任就恼了。因为会拖班级后腿。刘同学说,我有一次就是自习的时候靠着墙坐,就被记自习纪律了,可能是觉得我这样太舒服了,没有在学习。  跑操纪律则就包括候操时看小本的认真程度,事实上不是看,而是必须要读出声,声音越大越好。在跑操的时候出于安全考虑是不用读小本子的,但是要大声喊出班级口号。这有点类似于军训时喊的番号,刘同学至今还记得她当时喊的是“未名湖边,博雅塔下,305班,北大同班”。  对于青少年、尤其是青春期的学生,交往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学习。但在衡水中学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无关高考。  即使是一个宿舍的同学,平时说话的机会也不多。因为大家回宿舍就是为了休息,而且还有午晚休纪律,也不能说话。  所以总体来说,在衡水中学,学生的交际圈是比较小的,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淡漠。一方面这可能使远离家庭的学生失去了友情这样的感情寄托,但是另一方面,这大大降低了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频率,因为大部分时间大家都在学习,并没有冲突的契机和时间。  还有这样的细节:  刘同学说,后来我睡觉连衣服都不脱,冬天也不盖被子,就盖羽绒服睡觉,因为早上没有时间叠被子。我几乎三年睡觉都没有脱过衣服,在衡中这样的也不是少数。  我们经常说,教育不是教学,教学不能蜕变为训练;然而在这种超级中学,教育已经异化成了无所不在的管制!高中三年没有脱过衣服睡觉的学生居然不在少数,说老实话,这远远超过了我的常识和承受力的底线!  教育工厂培养的是考试机器,而不是心智健康、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点几乎没有人否认。所有慕名而来、自觉接受戕害的学生和家长,要的就是一块名牌大学的敲门砖。这是一场学校、教师与学生和家长各取所需的合谋。但是,离开中学之后,有的学生也能看清这一模式的价值。  其实我很担心衡中的未来,因为它已经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做了,它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从前的基础上再不断地加压,可能学生不能反抗些什么,因为已经进来了。但是老师的流动会非常大,许多年轻的老师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看到头了一样,他们所做的事就是不断地重复。我看到那些师弟师妹的状态,觉得他们的许多看法我都不能理解,他们觉得这个世界非黑即白。我觉得教育应该是一种“化”的过程,它需要教会你许多准则,也需要教给你不单一的价值判断,但是衡中没有做到这一点。  于是,真正发人深省的,是这样一种管理方式和教学模式,不但未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整饬治理,反而在全国介绍推广。并且,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各地打造“教育航母”的热情不减,万人一校、百人同班的巨型学校和大班额呈蔓延之势,严重恶化了区域教育的生态。这不仅是对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极大讽刺,也是应试教育对教育规律和教育法律放肆的挑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杨东平)
年 11 月 2 日 星期 二
  怀念老师张孝纯   吴士异  有人说讲课是一门学问,其实讲课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听大家讲课,授课人的情感和思维似乎早已离开课堂,完全深入到了他所讲述的语境之中;听课人的身心也早已随着授课人那动人的语言和激情,如临其境了。听这样的大家讲课,无疑是一种美好的享受。这种享受就来自于授课人的艺术。从小学算起,我先后求学20余年,至今听过讲课的老师不下几百位,然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高中二年级时张孝纯老师讲的那节语文课,它使我终生难忘,至今历历在目。  其实,张孝纯并不是我的任课老师。那是1963年,全地区组织语文观摩教学,不知道为什么张老师选中了临时在我们班讲课。课文的内容是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张老师讲解的时候,那声情并茂的语言,带有磁性的声音,使全班50个学生听的入了迷,我的思绪和情感完全融入了37年前鲁迅讲述的那个血雨腥风的故事。课文中有一段:“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当先生讲到这里时,语调变得那么的凝重,面部的肌肉在微微地抽搐,炯炯有神的眼球在眼眶中随着讲述而转动。我看到先生的眼角闪动着泪花,但始终没有让它掉下来。课堂上鸦雀无声,连呼吸的声音都能听到。鲁迅先生的语言,通过老师的讲述,震撼了我的心灵。我再也抑制不住,几滴热泪夺眶而出。下课铃声响了,老师走下讲台,可是我的思绪仍然没有离开。  可惜呀,自此之后我再也没有享受过这样深受感染的讲课了!不久张老师调出了我们学校,一年后我也走入了大学的校门。毕业后我又回到上中学的那个县城工作。可是回到故乡后,我还是渴望能再见到他,然而一直没能如愿。以后我调到市里工作,由于我不爱交往和应酬,不知道张老师就住在同一个城市。直到1992年春节,和高中时的老同学交谈时得知,张孝纯老师就在本市教学,前几个月患肺癌已经过世。他还不到70岁呀,怎么就离开了耕耘一生的教坛!我沉浸在无比的悲痛和怀念之中。  从同学的口中得知,张孝纯“文革后”重返讲坛,在全国首批晋升为特级教师,此后长期担任全国中学语文学会理事和学术委员、河北省中学语文学会副理事长、顾问,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6年当选河北省政协常委,1982年开始,他主持了“大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很大影响。可惜癌症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使他身后留下未竟之业。  张孝纯老师,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教学大家,也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先生一生刚正不阿,在恶势力面前他从没低过头。他的两句诗“但使脂膏能被物,不辞粉碎尽余生” 、“爱君硬骨胜钢铁,历尽风霜锷未残”, 成了他人生品格的真实写照。先生1926年生于河北省丰南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在伯父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6岁时就能背诵“三百千”和《古唐诗合解》中的全部五七言绝句,并开始写五绝诗,13岁,在私塾学完《四书》和《诗经》。1945年他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一年后转入教育系,毕业后从事中等教育事业,在全省教育界颇有影响。1958年先生被错划“右派”,下放劳改,“文革”中惨遭迫害。尽管如此,他从没离开过讲台。他爱学生,爱教育,40年矢志不渝。张先生主持了“大语文教学法”教改实验。他形象地把这种教学法比喻为“一体两翼”。“一体”,就是课堂教学主题;“两翼”分别是课外活动和语文环境。这种大胆的改革,把学生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单纯的背诵书本中解放出来,使语文教学变成了活的教育。
  “腹有诗书气自华”领略语言风格的八大特点回复:0
人气:10285
发表于 11:05:31
0“腹有诗书气自华”领略语言风格的八大特点  ——也谈讲话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众所周知,总书记是驾驭语言的行家里手,纵观他的一系列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多姿多彩,总是充满凝聚力、说服力、感染力,让人听了如吃痴冰糖葫芦,淋漓酣畅,回味无穷。以笔者之见,纵观语言风格,主要有八大特点:  其一:“引经据典,凝聚共识”。纵观的讲话,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引经据典多,引用经典故事多。比如,他列举秦王朝、唐王朝由兴到衰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历史上因为统治集团严重腐败导致人亡政息;讲“颜色革命”的事实来说明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的道理;用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的故事来告诉大家信仰的味道、信仰的力量;在莫斯科的演讲中,生动讲述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等三个说明“两国人民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事例”;在坦桑尼亚演讲时,他列举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瞬间拉近了两国人民的距离;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讲述了冼星海在阿拉木图创作的故事,等等。事实胜于雄辩,事例胜于一切空洞无物的说教,很多道理在事实面前不言自明。  其二:“深入浅出,解惑释疑”。最鲜明的一个语言特色就是接地气,大白话俯拾皆是。比如,他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样朴实无华的话来阐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用“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来比喻说明只有经济总量而没有先进科学技术支撑是不够的;用“益智补脑”来比喻学习;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玻璃门”“弹簧门”来形容阻碍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用“墙头草”“推拉门”来描述干部队伍中的好人主义,等等。他讲改革要辩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化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讲树典型不能用“开小灶”“吃偏饭”的方式来催生;讲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合适”。凡此种种,似春水一般清澈,令人耳目一新。  其三:“平易近人,娓娓道来”。讲话高屋建瓴,但不居高临下,他经常用一些近乎唠嗑、拉家常似的聊天、谈心式话语触及人的心灵,话语中充满着亲和、温和、随和,以及平等、平易、平实的风格特点,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让人倍感亲切、温暖和感动,不经意中感化人、教育人和引导人。比如,令大家记忆犹新的是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一开口就说“让大家久等了”,接下来又说“大家很敬业、很专业、很辛苦”,言语中一股理解人、关心人的暖流悄然涌动,浸润心田。在这篇精彩的讲话中,他还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样的语言没有高调和口号,也没有任何豪言壮语,而是一种近乎谈心式沟通交流,沐浴着人的心灵。  其四:“提纲挈领,大开大合”。思想深邃、思路开阔,讲话既有很强的气场,又有很大的气势。比如,他在阐述中国梦时讲到,“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这种气势又往往贯穿于时空上的大跨越、大穿越。比如,对500年来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他用“6个时间段”进行高度概括;对党走过的92年光辉历程,高度概括为“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3件大事”,并得出结论,我们脚下的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走出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中“走出来的”,是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走出来的”,是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传承中“走出来的”。这四个“走出来的”由近及远,不断上溯,上下几千年,时空大纵横。  第五:“有的放矢,振聋发聩”。纵观的讲话,总会引起强烈共鸣和民意井喷,让人拍案叫绝。关键是他深谙国情党情民情,能实事求是地讲问题、摆现象,敢于亮剑、敢于“唱黑脸”。比如,他经常列举干部队伍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可谓毫不留情;他讲到现在社会上浪费现象以及奢靡、奢华之风很甚,可谓痛心疾首;讲到一些干部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严重,可谓直指病根;特别是他对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的诸多表现、干部队伍好人主义、不敢担当的种种样子,包括用人上的种种“关系圈”“潜规则”等不正之风、年轻干部成长过程中的不良习气,甚至社会上的种种假丑恶现象,等等,都拿起手术刀,剖析得鞭辟入里,不回避矛盾和问题,不隔靴抓痒隔山打牛,这种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气魄,使得每一次讲话都有大喝一声、猛击一掌的感觉,使大家更好地“照镜子、正衣冠”。  第六:“广征博引、纵横捭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它山之石,为我所用,这在的讲话中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他用著名学者王国维关于治学的三种境界来论述理论学习也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也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人憔悴”的心甘情愿;更要有“众里寻他千百度”,最后在“灯火阑珊处”去领悟真谛。这种语言比一般地提学习要求更妙趣横生、意味深长。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几乎在他的讲话中都会时不时地引用一些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古语和诗词,即使到国外的一些演讲,也都顺手拈来、恰到好处,为每一次讲话增色不少。这种广征博引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正如总书记所说,是“从前人留下的思想宝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珍贵滋养,从人类创造的最新文明成果中寻找登高望远的思想阶梯”。  第七:“抒发情怀,激情洋溢”。常常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内心汹涌澎湃的家国情怀,他号召“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他曾感慨到:“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他还曾饱含深情地谈到“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炊烟”,多么有诗一般的画面感啊?他也曾用诗一般的语言告诉人家,“当我透过飞机舷窗俯瞰浩瀚的太平洋时,仿佛看见几个世纪前那些满载丝绸、瓷器的‘中国之船’正向着阿卡普尔科破浪前行;当我踏上贵国的土地时,又仿佛看见那位传说中的乐善好施的美丽的‘中国姑娘’正在普拉埃布传授纺织、刺绣技术”,等等。  第八:“从容淡定,灵动善融”。纵观行止,总是笑容满面、和蔼可亲,使他的讲话更多了一份亲和力和感染力;他打着雨伞,卷起湿漉的裤腿,雨中视察工作的神情,更平添了他忘我敬业、勤勉克己的人格魅力;他不封路、不封园、不扰民的种种举动,让他爱民如子、与民水乳交融的形象大放异彩,特别是在与普通群众的交流中,他笑呵呵的一句“你比我大,我叫你大姐”温暖无数人的心,他对不认识自己的农家妇微笑地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等等,这种不摆架子、不作秀,亲切、宽厚、融洽、随性,与民共融互动,言行举止可谓眉宇传神、灵动善融;然而面对那些不正之风、假丑恶现象,他也义正辞严,不怒自威。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总书记讲话之所以亲切感人,富有感召力,这和他酷爱读书有关。他曾倡导,“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当下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愿广大党员干部从中受到启迪。
  赵清阁,河南信阳人。著名女作家、编辑家、画家,她与齐白石、傅抱石、刘海粟、郭沫若、茅盾等都有过很深的友谊。与老舍交往甚多。蒋光慈夫人宋若瑜是第一个诱导她走向文艺道路的启蒙人。她在省立信阳女师附小念高小时便接触“五四”运动的新文艺,15岁便离开信阳至开封求学。
  在中国没辙,毕竟家在农村只有高考一条路。  不能说这样考出来的孩子都能成才,但是起码考个好大学,找个城市中等以上的工作很容易,这样就比没考出来的强多了。你可以说考不上做生意什么的照样可以赚钱,但是比例毕竟还是少。  社会进步会付出很大代价的,尤其年轻一代的创造力决定国家的未来,但是如果饭都吃不上,何来的创造力。  造成这种局面的,1 政策取向,2贫穷,3父母一代的眼光
  广东:14岁女生遭学校政教主任猥亵并拍裸照  日 03:41  来源:新快报   新快报讯 记者陈海生报道 昨天,电白县宣传部通报,该县观珠中学政教主任郑某涉嫌猥亵初一女生杨某某一案,经警方调查属实,涉事嫌疑人郑某目前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原标题:14岁女生遭老师猥亵并拍裸照   新快报讯 记者陈海生报道 昨天,电白县宣传部通报,该县观珠中学政教主任郑某涉嫌猥亵初一女生杨某某一案,经警方调查属实,涉事嫌疑人郑某目前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通报称,3月18日18时许,电白县观珠中学女生杨某某在监护人的陪同下到观珠派出所报案:3月18日凌晨1时许,她在学校宿舍里熟睡时被巡检宿舍的学校政教主任郑某叫醒,后被郑某带到办公室用手机拍摄裸体照片,并被郑某猥亵下体。之后,郑某还警告杨某某不要把当天的事情说出去,否则就将拍下的裸体照片公布出去。  据介绍,杨某某今年14岁,是观珠中学初一在校住宿生。涉事政教主任郑某30多岁,已婚并生有子女,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纪律工作,不担任任课老师。平时与家人住在校外。  被猥亵后的杨某某回到宿舍,一直无法入睡,情绪低落,早上没有上课,在宿舍内哭闹着要自杀。其父母知道后,赶到学校,反复询问下,才知孩子遭到学校政教主任猥亵,于是报警。  接报后,观珠派出所和县公安局刑侦部门迅速介入,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当晚7时许,民警将嫌疑人郑某传唤到观珠派出所进行调查,从郑某的手机里发现受害人杨某某的裸体照。经审讯,郑某供认了猥亵杨某某的作案经过。目前,犯罪嫌疑人郑某已被公安机关实施刑事拘留,此案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衡水中学到底哪里不正常  李斌 《 中国青年报 》( 日
03 版)  日,河北衡水中学校门西侧一幅巨大的展板显示着今年的高考成绩。CFP供图(资料图片)  编者按  在当下的中国教育界,衡水中学是一个奇迹般的存在:作为“超级中学”的标杆,一直被社会主流舆论和教育专家口诛笔伐,被认为是“反教育”的“高考训练营”,是泯灭人性的“考试机器加工厂”,如果谁敢公开为衡水中学说好话,那么必然会招致主流舆论的鄙视甚至批判。可与此同时,河北的学生和家长用脚投票,想方设法要挤进衡水中学的大门,考上衡中是河北很多初中生的奋斗目标,全国各地来衡中参观学习的同行络绎不绝。  我们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界专业人士应该对“衡中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批判或者赞扬。从某种角度上说,把“衡中现象”分析透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教育的复杂现实,让我们的教育政策、教育改革更接地气。  今天,我们刊登两篇针对衡水中学教育模式的评论文章,观点针锋相对,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大范围的讨论和争鸣。不管您是衡中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可以给我们投稿,阐述您的观点,尤其欢迎衡中的老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能够发声。别人只有了解你,才能够对你作出正确的认知和评判,才能消除偏见和误解。  目前,衡水中学正利用其官方微信和网站为自己“拨乱反正”,它转发了一些媒体、师生、家长和网友的文章,试图告诉我们:衡水中学不是你们批评的那种“高考工厂”、“炼狱”,它做的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水涛先生认为,衡水中学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有出色的发挥,体现了一种卓越的精神,取得的成绩难能可贵。应该说,这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  如果仅以高考成绩论英雄,而不在乎以怎样的方式(无论怎样变态)赢得高考,那么衡水中学无疑是一所好学校。但我查阅、收集了大量资料,从该校的内部文件、媒体的报道、衡水中学贴吧、学校官网官微以及多位毕业生和参观者的文章、与该校有关的书籍(如张文茂的《我这样做校长》、《从衡中走向清华北大》等)中,获得的信息足以表明,那不是一所正常的学校。  “激情教育”更像“洗脑”  每当在视频中看到这所学校的学生拿着书本,排着队,在“胸贴背式”的跑操中,扯着嗓子齐刷刷喊着各种励志口号,一停下脚步就低头看书,我便会想起某个早上经过一家酒店时看到的情景:一群身穿制服的年轻女子,在领班的带领下,快速拍手踢腿,快速重复叫喊:“乘风破浪勇向前”、“我最强,我最棒”、“我行,我行,我一定行。”一所高大上的名校,一家不起眼的酒店,它们都在用简单的、粗鲁的、机械的、重复刺激的方式,营造一种群情激昂的氛围,把各自的追求——考名校与挣钱——植入那些年轻而单纯的头脑中。  衡水市教育局的陈春芝曾在衡中工作多年,他认为该校的成功之道“正是善于把师生基因中那种老白干的烈性都激发了出来”,从“激情班会”到“激情课堂”,从“每日激情领誓”到“激情跑操”,师生是一团火在燃烧!他们已经习惯用一种空洞的豪言壮语表达决心。来看一段该校某班的誓词:“三调(指第三次考试)尘埃落定,期中硝烟又起,为了实现心中梦想,为了父母殷切期盼,我369班全体同胞决心向368班发起挑战:四海云水,翻腾的是你们豪迈激情;五洲风雷,更震荡着我们王者霸气。六九鲲鹏,定会扶摇直上向天歌! 69铁骑已出,誓怒云水;69刀枪已鸣,誓激风雷;69班声已动,誓颓山岳;69亮剑已出,誓平天下!”  很多外地学校的领导会被衡中的激情所震撼,也期待自己的校园能创造“置身其中想不激情飞扬都很难做到”的氛围。江苏宿迁中学的一位领导参观衡中后,向学校做了这样的汇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人人争先、唯恐落后的精神面貌。‘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学生从争起床速度、争宿舍卫生、争操场列队、争早操队列是否整齐矫健、争口号是否响亮、争精神风貌是否朝气蓬勃,到争谁先到教室、争谁先进入学习状态、争谁的学习效率高、争谁的学习习惯好……”  学生当然需要鼓劲与励志,但正常的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顺其自然的过程。衡中人眼里的那种“激情教育”,在我看来,更像是“洗脑”。它的目的是让一个未成年人在高中三年“万念归一”,只拼高考。看看他们贴在墙上的、在各种激情活动中喊出口的,有些什么样的标语和口号:“今日疯狂,明日辉煌”、“血狼精神,与我同在”、“为梦想浴血奋战”、“万念归一,用虔诚追求梦想”、“我为成功而生,不为失败而活”……  在这种集体亢奋中,学生们很容易血脉喷张,失去理性思考能力,为明日似乎触手可得的辉煌激动。事实上,校方灌输的一些观念是有害的,在某种程度上,它就像一个传销者,用一个不切实际却能激动人心的目标(如明日辉煌)来激发学生们的斗志,并把高考描述成一场你死我活、需要浴血奋战的战争,从而让青春笼罩了一层残酷的血色。
  “洗脑”是为了更好的控制  “洗脑”常常是为了更好的管理与控制。衡水中学管理学生的手段能得到学生的高度配合,原因之一是这所学校几乎揽括了河北最好的生源,他们大都是“乖学生”,有着考名校的强烈动机,而那种“洗脑”与控制顺应并强化了家长和考生的愿望。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痛苦挣扎后,他们大都能够适应。而且,只要能考上名校,不管遭遇怎样非人性的管控都不是问题,他们往往还会以感恩、自豪的心态回顾高中那段“纯粹得只有学习”的经历,意识不到那是一种不正常的生活。  正如衡中官方微信转发的《如果你的孩子在衡中上过学》所写:“我们每天五点半起床飞奔到操场,只为了抓紧跑操前的几分钟记住几个单词、几首诗;我们打饭排队时拿着小本子,只为了能不浪费一分一秒;我们自习考试化,考试高考化,高考平常化;我们开会前做着数学题,升旗前读着语文素材,看新闻时写着学案——衡中学生的成绩是一点点聪明和无数的汗水积累起来的。”衡水中学对此的解读,是精细化的、有效的时间管理,是追求卓越的精神的体现。没有人否认,要赢得高考需要艰辛的学习,但这种“万念归一”的付出,这种用无数的试卷铺就的通往名校的道路,已经误入歧途。  有许多学校羡慕这所中学的管理,能够让学生“万念归一”。它是如何做到的?衡中把违纪的学生视为“反面典型”,将其日常行为与量化评比直接挂钩,即便面对一些发生在学生身上、在我们看来属于鸡毛蒜皮、很正常的小事,衡水中学也会举起惩罚的大棒:一名高一女生因为感冒嗓子疼,在自习课上喝了一口水,班主任便通知其远在邢台市的母亲来校,女生则含泪站在保安室写作业;一位学生因桌斗里的半根没吃完的火腿肠被发现,就被勒令回家反省;一名女生因为胃疼,在开大会前依靠着同学的肩膀,被班主任视为有损精神风貌,要求其回家反思;在这所完全封闭的学校,学生若想在非假日(两至四周放一天假)出校门与父母相见,需要班主任开条子(“除因公或违纪回家反思出校门外,每班每学期不超过2张”);牛奶、饼干、苹果、梨、橘子、香蕉之外的食物以及手机、MP4、复读机、录音机、收音机、电子词典等产品,卡通画、球类、小说、杂志、画报等“与学习无关的物品”不得带入校园(否则可能会被要求回家反省一至两周);跑步去餐厅,上课点眼药水、抖腿、转笔,自习课抬头或靠着墙坐、发呆,没有拉开宿舍窗帘等,都会被视为违反纪律而遭到处罚;根据该校在2008年修订的《关于学生违纪行为处理的试行办法》,“男女生非正常接触”(如互相陪护去医务室看病、互相追逐打闹、互相请客、互发短信、互赠礼物、一起进餐)则会被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回家反省1~2周,并全校通报。  这所中学并不信任那些十几岁的孩子,能够自主管理规划好各自的学习、生活,也不允许他们犯错。没有信任就不会有教育;不能犯错就难有真正的成长。  我很赞同俞敏洪在演讲中多次引用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心灵与个体的自由,而不是给学生洗脑并统领学生。”而成就衡水中学高考辉煌的秘诀之一恰恰在于剥夺学生的自由。该校“言必行,行必果的执行文化”,是一种压制,貌似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其实只会带来服从。  传递的是有害的“成功学”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青春就是用来吃苦的,在衡中如此磨砺三年,今后还有什么追求不能坚持,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不少家长狠着心、咬着牙把孩子送进了衡水中学,展现在他们眼前的,似乎是一条虽然令人心惊但毕竟是通往未来成功的名校之路。但是,衡中学子在经历这样三年的“磨砺”后,能否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场与生活中成为受欢迎的、幸福而成功的人士?  衡水中学号称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但实际上,它要为学生建设一个“无菌”的环境,他们只需要“听话”,跟着老师亦步亦趋。诚如一位毕业生所言:“在这里是以分钟计时的,你的老师会把你的每一分钟规划好,让你时刻被无处不在的卷子、课本、笔记本、积累本包围着,真正让你感到何谓‘涅槃重生’”。这种无微不至的“关照”下的“磨砺”,恐怕很难帮助学生获得独立应对多变的未来的能力。  衡水中学用胡萝卜(“激情教育”)加大棒(违纪必罚)的方式,迫使绝大多数学生进入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万念归一”为高考“浴血奋战”,过度折磨学生的左脑,忽视了对右脑的开发,对培养完整的人,是有害的。衡水中学认为“素质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这没错!但我怀疑的是,一所不尊重和顺应人性的学校,能否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  可以说,这所名校向它的学生和教育界传递的是一种有害的“成功学”:为了达到目的(高考大捷),可以不择手段,可以牺牲其他。盲目学习衡水中学,尤其是学习它那些有违人性的管控学生的手段,只会让中学教育变得更加糟糕。  有人说,衡水中学成为“高考训练营”和“加工厂”,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所逼,症结在于高考制度。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无法推卸办学者的责任。这条极端的应试道路主要是衡水中学主动选择的结果,它因此受益,也因此遭到指责。  判断一所高中学校的优劣,高考成绩固然非常重要,但也要看它是否尊重选择、顺应人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中阶段教育的定位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意味着学校应该把更多的选择空间和自主的机会还给学生,允许他们在错误中成长,为他们创造寻找志同道合的同伴的机会,尊重他们的差异并尽己所能发掘、满足不同学生的志趣。  衡水中学已经“辉煌”十几年,拥有大量的资源,未来若想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则需要考虑如何丰富其教育生态,把选择的权利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成为一所尊重人性而不是压制人性的学校。  但事实上,衡水中学对自己取得的成绩非常自信,它并不避讳那些招致批评的做法,甚至还引以为荣,否则就很难理解,它为何会把央视的报道“争分夺秒拼高考”放在学校的官网上。  它最近的一个举措是,请来央视航拍学校的大型团体操。从空中俯瞰,在队列两端的塑胶跑道上,印着醒目的大字:中华名校衡水中学。这种自信可能会妨碍它的自省与自我更新的能力。其校长张文茂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让我们的学生更快乐、更健康、更优秀的成长。”但愿这所名校能如其所言,矫正自己不当的教育行为,以正常的、令人赏心悦目的姿态前行。
  不要再妖魔化衡水中学  叶水涛 《 中国青年报 》( 日
03 版)  编者按  在当下的中国教育界,衡水中学是一个奇迹般的存在:作为“超级中学”的标杆,一直被社会主流舆论和教育专家口诛笔伐,被认为是“反教育”的“高考训练营”,是泯灭人性的“考试机器加工厂”,如果谁敢公开为衡水中学说好话,那么必然会招致主流舆论的鄙视甚至批判。可与此同时,河北的学生和家长用脚投票,想方设法要挤进衡水中学的大门,考上衡中是河北很多初中生的奋斗目标,全国各地来衡中参观学习的同行络绎不绝。  我们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界专业人士应该对“衡中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批判或者赞扬。从某种角度上说,把“衡中现象”分析透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教育的复杂现实,让我们的教育政策、教育改革更接地气。  今天,我们刊登两篇针对衡水中学教育模式的评论文章,观点针锋相对,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大范围的讨论和争鸣。不管您是衡中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可以给我们投稿,阐述您的观点,尤其欢迎衡中的老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能够发声。别人只有了解你,才能够对你作出正确的认知和评判,才能消除偏见和误解。  “2014年高考成绩揭晓,我校学子勇夺河北省文科总分第一名,并获得河北省文、理科状元,以绝对优势蝉联河北省十五连冠。9人进入河北省文科前10名,6人进入河北省理科前10名,67人进入河北省文科前100名,51人进入河北省理科前100名。103名学生考进清华、北大。”  这是衡水中学今年高考后的一份喜报。衡水中学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有出色的发挥,体现了一种卓越的精神,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是难能的,也是可贵的。但就是这份傲人的高考成绩,令衡水中学作为超级中学的代表,被一再批判。  要客观公平地评价衡水中学,首先要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看待高考制度。  让选拔性的高考承担教育的普惠性是强人所难  考试制度是当今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人们之所以选择考试制度,并不是这种制度完美无缺,而是没有比它更好的、更为客观公正的制度。中国历史上曾经试行过人才举荐制度,但是失败了。民谣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高第良将怯如鸡,寒素清白浊如泥。”  对于高考,你可以批评它,但必须承认,你现在还找不到更好的制度来取代它。如果接受了考试制度,又对这种制度产生的结果表示不满,横加指责,似乎考得好便是应试的有效,属于应试教育;考得不好应该得到赞扬,因为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嫌疑。通过偷换概念和转移论题以贬低高考制度,通过臆想中的推断来妖魔化高考成绩优秀的学校,这是不严肃的,也是不公正的。  奥运会及奥林匹克精神所收获的也并非全是赞扬和称誉,人们对现代奥运会一项常见的指责是:对奥林匹克运动员的培养无助于体育锻炼,优秀运动员的训练不仅与全民体育锻炼无关,而且对运动员来说是体质的损害而非促进。奥林匹克理念可以包含各种东西,但不包含“健康长寿”这类概念,用是否增进身体健康来评价奥运会便属于文不对题。可见,任何一种制度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价值指向,各种越界的批评指责,貌似公正,实则偏颇。让选拔性的高考招生制度承担教育的普惠性,去除其竞争性,这是强人所难的苛求。  高考制度是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手段,不能无限地放大它的功能和效应。教育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与期望,关系年轻一代的生命成长与精神发育。教育问题自然会受到全社会的特别关注。然而,社会的问题绝不全然是教育的问题,不是教育都能解决的。教育的问题也并非因为高考制度的问题,不是考试制度所能解决的。如果将所有的不满归咎于教育,归咎于考试制度,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教育,寄托于考试,这种超负荷、超功能的期望都不是理性的思维,不合情理也无济于事。  用一种新的测评体系取代高考制度,从而解放考生,这当然令人神往。但在没有实现之前,不要先行吹嘘,并以此假想作为衡量学校优劣的标准。特定社会的各种制度必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高考制度及围绕高考制度产生的各种议论也是如此。  高中教育的改革,其一是职教与普教的分离,加强职业教育;其二是普通高中的特色化发展,而不是盯住高考。高考制度是有用的,但作用是有限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很重要,但很难在试卷上呈现。想到什么重要就考什么,就要去折腾考试,让他扩容,结果是考试制度不堪重负。高考说到底主要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接受能力,看他是否能适应未来的大学教育。高考并不能检测该生能否成为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等。高考成绩出色,日后发展不良,并不能证明高考无效。某人生病但长寿,某人平素健康但猝死,于是得出结论,生病可以长寿,生病也不必吃药,这是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衡水中学的高考奇迹完全是靠“掐尖”吗?  衡水中学建校于1951年,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依然默默无闻,窘迫而艰难。但在九十年代末,衡水中学异军突起,在高考中取得傲人的成绩,从此以后,衡水中学的成绩越来越好,声名鹊起,渐渐发展为如今的所谓“超级学校”,成为全国最牛的高考神校。其间,衡水中学并未享有所谓的特殊政策。衡水中学的发展和崭露头角有一个过程,有一个质量逐渐提升的过程。衡中的腾飞,起码是一个由屌丝到土豪的励志故事,而不是灰姑娘遇到王子的童话故事。  专家说:“超级中学取得的高考成就并不令人钦佩。因为通过掐尖招来的学生,即使在其他学校也能考上清华北大,是优秀学生成就了名校,而不是名校成就了学生。”这话说得实在太武断,违背事实,也不通情理。按照这种说法,似乎掐得了优质生源就万事大吉,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育引导都不值得一提。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还要学校干什么?要教师干什么?学校与学校之间根本就没有管理水平的高低之分,教师与教师之间也没有教学水平的高低之分,那还有什么教育研究的必要呢?
  衡水中学的高考奇迹,完全是靠“掐尖”的吗?其一,衡水中学凭什么能“掐尖”?尤其是当年名不见经传时怎么能掐到尖呢?然而,他们在高考中却能脱颖而出。其二,河北省只有衡水中学这一所中学“掐尖”吗?其他学校何以没有创造出如此奇迹呢?其三,有统计数据支持和相关文件证明吗?事实上,河北省各市中考尖子生也并非全由衡水中学优先录取。优秀生与名校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互动关系,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谁决定谁的从属关系。  “问题是这种将优秀教师、优秀学生集中到一两所学校的做法,破坏了地区整体的教育形态。‘竖起一杆旗,倒掉一大片’,甚至由此出现‘县中沦陷’现象。”这便是专家们所说的“黑洞”现象。  所谓教育“黑洞”之说,似乎只是一种想当然。江苏省曾有几所重点高中在全省试点优先招生,并没有产生“衡中现象”,也没有造成所谓“县中沦陷”。江苏至今尚有几个地级市让某所学校在本地区优先录取部分学生,似乎也没有如衡中这样特别冒尖,所在市的其他县中也安然无恙。江苏省南通市是闻名全国的教育之乡,南通市教育局直管的十多所市县高中,高考成绩多年来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其它县管的乡镇高中大多高考业绩不凡,未曾有什么“沦陷”。这说明什么呢?是依赖优秀生成就了这许多名校吗?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的海头中学是三流生源的高中,他们学习借鉴衡水中学的经验,改革创新学校的管理模式与教学模式,使这所地处偏僻的乡镇高中无论高考成绩,还是学生社团活动、学生个性发展,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可见“掐尖”说、“沦陷”说,实在难以自圆其说。  学校的发展需要钱,但所有的名校都不是钱堆出来的。衡水中学是全国高考最牛的学校,但并不是经费投入最多的学校。学校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关注,需要政策的扶持,但没有一所名校是领导宠出来的。在物的因素之外,是人的因素,是内在的因素。  衡水模式的利与弊  衡水中学精确到分钟的时间表,准军事化、标准化的管理,最让专家诟病,也最让大众猜疑。“炼狱”“考试集中营”是对衡水中学的贬称,然而,这恰恰是衡水中学区别于其他学校的“衡水模式”。从管理文化的角度,我们可以对这种模式的利弊进行剖析。  首先,时间管理的精细化是否必要。朱熹有一首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未可轻;不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感叹青少年时代不能很好地珍惜和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以致学业荒疏。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帮助和指导学生安排好时间,精细化管理时间并没有什么不妥。  其次,怎样精细化管理时间。每天24小时,这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然而,单位时间的利用率因人而异,对于高中学生,如何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学校的各种制度,就其实质即是时间如何分割和支配,学校管理就其本质而言便是时间的管理。学校当然不能完全剥夺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这里就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即什么性质的时间给学生自由支配,需要多少时间给学生支配,怎样支配等等。  再次,时间管理精细化的意义在哪里。中学生自觉程度不高,自控能力不强,时间观念不明确,这是普遍的现象。学校教育要管理时间,并在管理中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自控能力。学会自由支配时间,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利用时间,这一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当然,如何让衡水中学的时间管理变得更为有效,更为人性化,这的确可以研究。然而,夸大其词丑化衡水中学的时间管理,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  因为学校时间管理精细化,所以学生生活节奏快,学担重,精神紧张,疲于奔命,惶惶不可终日,这是专家们想象中衡水中学学生的生活状态。事实到底如何呢?  到过衡水中学的人无不感叹这所学校学生精神之饱满、神情之乐观。衡水中学的学生有理想,有奋斗目标,有个性创造展示的天地,有精神渲泄的渠道,有睡眠、运动、营养的基本保证,有吃苦耐劳、受挫折的心理预期,有家庭社会所给予的鼓励期盼,有竞争胜出的积极愿望。  幸福与否是一种感觉,学生最有发言权。专家自己也认为“一些来自‘超级中学’的学生,他们对学校的感恩真诚而朴实,认为这样严酷的应试训练固然又苦又累,但增加了农村学生的升学机会,有何不好?”这十数年,伴随衡水中学腾飞,数以万计的学生考进大学、进入社会,毕业生中没有埋怨、更无攻击学校的,这本身便是奇迹。  衡水中学并不尽善尽美,但衡水中学佐助学生生命成长的不凡业绩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用改革引领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大依法治校、规范办学的力度,对于保障高中教育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需要对此引起足够重视。  近日,《中国青年报》聚焦衡水中学,刊发了两篇不同观点的文章,表达了对衡水中学办学的不同认识和看法。客观而言,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引发教育界和全社会反思如何推动高中教育深层次改革,如何促进高中教育健康发展,这也正是讨论的意义和价值所在。那么,当前到底该用怎样的思路和方式引领高中教育的改革发展呢?  笔者认为,首当其冲的是用育人模式创新引领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由于高中学校办学模式趋同、育人模式单一、应试倾向突出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依然是当前高中教育发展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不断创新育人模式,深化高中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  从高中课程改革角度来看,要逐步构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高中及其各学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同时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比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从课堂教学改革角度看,要切实改变“以应试备考为目标、以反复训练为手段”的教学格局,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教学管理改革角度看,要积极推进走班制和学分管理,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选课和生涯规划指导,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课程学习提供保障。  同时,还要用综合评价改革引领高中教育健康发展。一直以来,用学生考试成绩、高考升学率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成为一种普遍做法。考试成绩、高考升学率固然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一项指标,但绝不是唯一指标,单纯用高考升学率评价一所高中学校的教育质量有失偏颇。  如何从过度追求学科成绩转向更加追求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应当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尽管目前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尚待完善,评价方法和工具尚待进一步探索和开发,但改革的方向应当坚定不移。推进综合评价改革,有利于扭转长期以来单纯以考试成绩衡量高中学生发展、以高考升学率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倾向,引导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引导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  另外,应借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引领高中教育健康发展。高考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高中改革的方向和步伐,对于引领高中教育健康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日前,《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也就是说,除了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之外,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势必会成为高中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新契机。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在实际操作中,要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尽管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还会面临很多实际困难,也将有一段艰难的探索历程,但这一改革思路顺应了教育发展方向,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因而值得期待。  用依法治校规范办学,保障高中教育健康发展,也是关键一环。高中教育健康发展需要改革引领,同时需要通过依法治校、规范办学予以保障。近年来,一些高中学校的办学行为有失规范,超标准建设大规模学校,大班额、超大班额问题突出,债务负担沉重;一些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失规范,随意加班补课问题突出;一些高中学校的招生行为有失规范,违反规定的跨地区、超计划招生问题突出;一些高中的收费行为有失规范,乱收费问题突出。这些都对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大损害。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大依法治校、规范办学的力度,对于保障高中教育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需要对此引起足够重视。(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 汪明)
  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  作者:杨东平 编辑:刘丽琪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日期:   衡水中学引起舆论的关注,有些人认为它被妖魔化而为之喊冤叫屈;我倒觉得,当前的主要倾向是它还在被美化、被神化,成为各地政府和学校争相效仿的典型,这才是问题的严重性所在。  对衡中模式比较幼稚的辩护,是以高考竞争的现实性论证其合理性,逻辑是既然存在高考竞争,应试教育就是合理的,就不要指责衡水中学。这种简单的决定论就如同说既然有垃圾堆,我就注定只能成为苍蝇。其次,是用竞技体育、奥运会来论证其合理性。将高中教育与竞技体育相提并论,确实透露了衡中模式的核心价值:放弃育人的目标,将教育直接异化为竞技过程。然而,竞技体育也是有规则和底线的,例如不能使用兴奋剂,衡水中学呢?  应试教育对学校的异化,存在着从学校——培训中心——准军营——“模范监狱”这样强度不同的光谱。作为应试教育极致化的标本,衡中模式的危害就在于滥用成功学的兴奋剂,控制学生的每一分钟、每一个行为,进而控制学生的意识和思想,使之“万念归一”,其行为的确与传销组织非常相似。其实,我相信衡水中学内外,大多数学生、家长、老师都不傻,都具有常识和良知,内心都知道它其实是不好的,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只不过为了赢得高考,孤注一掷,不惜3年“疯狂”。然而,我们真的别无选择吗?这是我现在最想讨论的问题。  应当看到,在高考指挥棒和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学校的表现和选择仍然是各不相同的。借用中小学生常做的“假如我是……”的练习,假如我是衡水中学的校长,我会怎么办呢?我会首先取消50%的清规戒律,允许学生上课转笔、抖脚、靠墙,允许自习课喝水、抬头或者发呆;放宽学生的作息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穿衣、叠被、吃饭;将学生现在每两周或四周放一天假,改为每两周放假两天;增加学生的户外活动、体育锻炼时间,等等。总之,将拧得过紧过死的螺丝先放松两圈。有人担心这会影响高考成绩,那么,能不能让实践来检验一下?如果稍微给予学生一点尊重、一点休息和自由会降低学生成绩,那就说明迄今为止所有的教育规律、学习科学、管理理论都是荒诞不经的,原始的奴隶式管理是最高明的。  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我会按照国家对公办高中办学规模的要求和接收“三限生”的规定,逐渐缩小学校规模,使之回归成为一个比较正常的学校。按照2002年教育部发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高中的最大规模为36班,每班50人,即学生总数为1800人。从当前的现实出发,似可以将高中学校规模控制到人左右。为什么国外优秀的中小学都实行小班小校?因为学校不是军营,不是富士康。大规模必然意味着教育品质的变异,不仅不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而且一举一动都可能发生安全事故,这就是所有巨型学校不得不实行军事化管理的原因。  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我还会借鉴其他农村学校的经验,向改革要效益。事实上,很多缺乏资源的农村学校,都通过实行学生主体课堂、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佼佼者如山东的杜郎口中学、山西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新绛中学。他们的共同经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无限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学业成就。他们的成功实践,打破了农村学生只能苦读苦熬的悲催模式;也说明用压榨学生、拼时间拼命的方式去提高考试成绩,其实是一种不思进取、简单无能的表现。  根据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将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只有6年时间了。如果我们至今对这种规模巨大、对学生实行严格管制、以分数和考试为唯一目标的办学模式仍不辨香臭,甚至参与其中,说明我们对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的目标还多么缺乏共识,距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还多么遥远!也许,我们需要实现的首先是教育正常化。
  为啥让学生反思而老师自身不反思?  发布时间: 05:13:31  期中考试尘埃落定,成绩出炉,学生好的好,差的差,成绩好的吃糖豆,成绩差的吃寡佬。老师纷纷拿学生撒气。  老师有没有从自身找原因?自己教的课啥也不是,自己都不想听,要学生认真听讲,自己对学问对知识都含糊不清,要求学生头脑缜密。  英语老师发音都唐山英语,怎么要求学生听对录音的听力?真所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所以,反省首先应该是老师自身的反省。要从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着手。把课上得生动活泼起来。
  为什么我们学不了衡水中学  日06:20 中国青年报   韩孟宽(山东莘县第一中学)《中国青年报》(日03版)  衡水中学名声大。我去过3次,一次是2005年专程学习,第二次是2008年参加衡水中学举办的全国性会议,第三次是2013年参加“卓越校长联盟”会议。  回想起来,2005年那次,只觉着被衡水中学的高考给震了。  2008年那次给我留下的印象有:一是一位同行的老师在校内吸烟,衡水中学的学生进行了劝阻;二是听了衡水中学的一节数学公开课,同行的数学老师认为教学水平一般。  2013年,会议期间听了英语、历史、生物三科九节“同课异构”课,衡水中学的学生水平真不错。  学习回来后,我们也对学生讲了衡水中学的高考神话,更讲了衡水中学的严格和学生的紧张,但我们学校嫁接的观念和措施并不多。一是我们的学习能力不强,二是我们与成功的衡水中学相差甚远,都快没法学了,三是我们没有衡水中学的生源——当然我们也研究过衡水中学的第一桶金。  山东省是高考大省,也算得上高分大省,想当年,全国高考一张卷时,我们这所县级学校就有不少学生“高考移民”到河北,河北对我们来说是高考洼地之一。当然,在全国新课改的春风下,高考成绩“三十年山东三十年河北”是完全可能的。只是,像河北衡水中学一样的成功者,在山东省还是不可想象,不论是今天还是过去,山东省的顶尖高中考入北大清华的也不过30人吧。  衡水中学的管理水平是有目共睹的,但衡水中学的崛起和成绩——我还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推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生源。这在山东省似乎是遥远的事情。1999年,我校一位教师的女儿报考了山东省实验中学,没考中,参加当年的中考,这个孩子名列全县第一名,高考时被清华大学录取。在这以后,我们县再没有人报考山东省实验中学。当然,近些年我也没听说山东省实验中学在全省招生或抢尖子生。我所在的学校在周边县区也小有名气,周边县考我们学校的每年要有几百人的样子,那大概是在2009年以前,现在外县的生源几乎没有了,虽然我们高考成绩依然好、邻县的成绩依然没大的起色。只因为邻县和市教育局在学籍管理上变得严格了。所以,我们对衡水中学的成功十分羡慕,但绝不羡慕河北的教育生态环境,虽然我们曾经也是乱象的受益者。  在中青报上看到一位邢台的家长对衡水中学的拥护,我太理解了。我有时也琢磨把我的孩子送到衡水中学就读考个北大清华什么的。但可以理解的行动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或是应该得到支持的。山东省少数民族考生参加高考是要加10分的,所以有家长为把孩子改成少数民族而努力,成功的并不是少数。我相信这些家长特别是改民族且高考受益的家长应该是“改孩子民族的虔诚拥趸”,只是他们不便公开发表罢了。我想,教育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更要引领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向社会媚俗,学校包括家长应如此。  (原标题:为什么我们学不了衡水中学)
  “我们自习课不能喝水,不能与同桌讲话,不能往教室后门看,不能照镜子,不能大声笑,不能走神,不能咬笔,短裤和裙子不能高过膝盖,不能留怪异发型,女生不能佩戴首饰……总之就是各种不能。”一位衡水中学的毕业生如此回忆曾经的衡中生活。  惩罚的大棒往往不可思议地砸在一些“小事”上:一名高一女生因为感冒嗓子疼,在自习课上喝了一口水,班主任便通知其远在邢台市的母亲来校,女生则含泪站在保安室写作业;一位学生因被发现桌斗里有半根没吃完的火腿肠,就被勒令回家反省;一名女生因为胃疼,在开大会前依靠着同学的肩膀,被班主任视为有损精神风貌,要求其回家反思。  “在衡中生活了3个月,才明白什么是人间炼狱。”   19岁的闫静是衡水中学一名高三在读学生。2012年,她考入衡水中学。当时班里排27名,她的学号便是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蜜糖小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