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碳汇基金金融碳汇有限公司是国家开的吗

中国碳汇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建立统一的森林碳汇计量体系和标准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汇林业活动,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与专业性。
加强碳汇林业的科技支撑。引进发达国家林业建设和管理的先进技术,加强碳汇林业的科技支撑。
完善区域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生态利益共享及相关责任分担机制。
鼓励企业捐资造林增汇,志愿减排。允许企业参与中国绿色碳基金的企业积累的碳汇额度抵减一部分排放量。
加强宣传,规范推进碳汇林业。使碳汇林业向着健康、有序、规范的方向发展。
集团公司主要经营:CCER水电、风电、光伏、森林碳汇、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项目,CCER国际国内碳汇金融、CCER国际国内碳汇交易、CCER国际国内碳汇育林造林,集团总部设在香港,集团全资并购中国大陆广西碳汇林业集团有限公司,业务发展到国内10家分公司,海外东盟十国合作开发等地区大量并购及整合碳林林权。目前集团公司包括控股旗下子公司、国内分公司、海外并购及整合国际国内碳林约有5亿亩。中国香港碳汇科技集团更是抓住了全球碳汇金融化是一个稳步发展的趋势,目前集团已在香港筹备上市,集团设立香港国际碳汇交易中心,集团力争成为全球碳汇林业龙头企业。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公开声明(关于有不法企业利用“广碳”等近似名称开展林业碳汇开发咨询等行为的诈骗、传销活动)
文章来源:广碳所碳交易网 10:46
尊敬的会员及客户:
广州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碳所&)近期发现有单位利用&广碳&等近似名称在林业开发咨询以及其他业务咨询方面开展市场活动,有以&广碳客服、广碳所客服、广碳所工作人员&名义冒充广碳所工作人员与客户联系,套取客户信息或进行诈骗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广碳所的声誉及合法权益。为规范市场运行、维护广碳所的形象,保护广碳所会员、客户的利益,现郑重声明如下:
一、广碳所官方网站为&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网址:/)和&广碳所金融服务&(网址:/),其余任何使用近似名称标示的网站均为假冒网站,其发布的信息和活动均与广碳所无关,敬请广大会员、客户注意区分,谨防假冒,避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二、在林业碳汇开发咨询以及其他业务咨询方面,广碳所无任何形式的咨询公司,所有与广碳所有合作关系的单位将在广碳所上述官方网站上公布,广碳所的发展模式或业务信息也均会以正式公告的形式通过官方渠道公布,敬请广大会员、客户关注官方渠道公布的资讯,提高警惕,慎防受骗。
三、广碳所工作人员不会以任何形式骗取客户任何资产信息、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请广大会员、客户谨慎小心,谨防上当受骗,若对相关人员身份存疑的,可致电广碳所服务热线(020-60793)咨询。
任何盗用、假冒广碳所名义从事相关活动的单位及个人,应立刻停止其违法行为,任何形式的侵权,广碳所将保留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把绿色金融打造成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陶茜&张晗晗
日11:22&&&来源:
原标题:把绿色金融打造成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知行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绿色金融是新常态下发展绿色经济的本质要求,已经成为调整产业结构、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支点。我们要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精髓,着力把绿色金融打造成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充分认识发展绿色金融的重大意义
绿色金融是金融部门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及实践,是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环境治理,加强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和配置,引导资金从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流向有利于生态保护及环境污染治理的产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发展绿色金融是供给侧改革的迫切需要。供给侧改革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绿色金融在信贷投放上重点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成为推动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推动供给侧改革,要拿出过硬举措,除了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等,金融支持也是十分关键的因素。支持企业采用节能减排的新设备、新技术,能够有力地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催生、壮大新型战略产业。
发展绿色金融是“稳增长”的迫切需要。结构性矛盾是制约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要解决财政收入、改善民生、增加就业等问题,就要“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企业作为重要的微观投资主体,适应低碳经济发展,就要增加适应节能环保要求的新设备、新技术方面的投资。低碳技术和服务产品市场需求量大,盈利水平可观,是新的投资“增长点”,是“稳增长”的重要动力源。要掌控经济发展大逻辑的关键点,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壮大低碳经济的整体实力,促进经济“稳增长”。
发展绿色金融是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依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来换取经济高速增长,生态问题日益严峻,削弱了人民的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提出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金融机构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可以通过加大绿色金融投放,着力支持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来有力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发展绿色金融是提高银行绩效的迫切需要。经济转型与金融转型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经济转型是金融转型的依据和前提,金融转型是经济转型的动力和推手。金融转型作为未来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要优化金融产品结构、金融组织结构、金融市场结构等,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推动经济加快转型。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按照金融机构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信贷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业务结构等方面加快转型,提升银行竞争优势。
准确把握绿色金融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机制
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对于银行的经营绩效有显著影响,但影响机制是多方面的,有些起正向的促进作用,有些则起到负面的抑制作用。我们要正确分析绿色金融的壁垒和障碍,找准工作着力点,开创新局面。
一是准确把握成本效应。从短期看,降低绿色企业的融资成本对于银行绩效的影响是负面的。从长期看,提高“两高一剩”企业的融资成本对于银行绩效反而是正面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产业升级,“两高一剩”产业规模不断缩小,绿色产业不断发展,要转变理念,克服短期绿色金融带来的利息收入对于银行绩效的影响,赢得更持续、效率更高的发展成果。
二是准确把握潜在收益与损失效应。目前,就现阶段的绿色产业而言,微观主体大多是一些中小型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低,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甚至需要国家的扶持与补贴,这似乎是一种“损失”。但从长远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企业有着巨大的潜在收益空间。因此,不能因为当前存在的“损失”而忽视了未来的潜在收益,并因此影响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三是准确把握银行的声誉效应。良好的企业声誉是企业的一项战略性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特别是可以显著影响企业的财务表现。在企业规模、技术等方面相近的情况下,拥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利润更多,股东的投资回报也更高。银行积极执行绿色金融政策,从传统的注重经济利益与发展增速的粗犷发展思维,转变到均衡考虑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上来,会提高企业声誉,进而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四是准确把握激励相容效应。绿色金融把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内部化,通过信贷工具增加其污染环境的成本,这种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带来的负外部性转化为“两高一剩”企业的高资金成本,促进了中国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环境风险,也为银行业发展“提质增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坚持用改革创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发展绿色金融,这为我们做好信贷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南和基本遵循。我们要用“五大理念”引领绿色金融走出新路子。
要坚持以绿色理念引领绿色金融发展。要把绿色金融上升为金融机构的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培育和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金融企业文化,提升银行积极开展绿色金融的动力。要加强绿色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绿色发展意识,把环境社会风险纳入信贷管理流程,强化环境风险管理能力的培养和建设。加强对绿色金融执行情况的监督,将绿色金融机制全面、持续地融入经营管理中,不断提高绿色金融的执行效果。
要坚持以优化结构提升绿色金融的发展。探索符合绿色产业特性的特色信贷模式,拓宽绿色金融项目范围,加大节能环保贷款、能效贷款的开发、设计与环境金融产品挂钩的理财产品;提升绿色金融综合化服务的水平;探索购碳代理财务顾问业务、节能环保设备的融资租赁业务、以核证减排额为还款保障的信贷模式等新型信贷融资工具;加强碳汇林业项目开发;加强绿色金融与物流金融的联动,为企业提供结算、投资理财、结构化融资等配套绿色金融服务,尝试绿色金融衍生品的开发,在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旅游等行业开发适当的信贷产品,促进绿色金融深入发展。
要坚持以优良的政策环境助推绿色金融发展。对发放绿色金融的金融机构实行优惠存款准备金制度、所得税和增值税优惠制度,提高财政资金贷款项目的制度机制,完善信贷风险机制,注重对绿色金融的监管引领,统一和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指标体系,适当提高绿色金融的风险容忍度,降低资本金占用、税前计提拨备、坏账自主核销等,适时将绿色金融表现纳入银行的强制性考核标准和评级指标体系中。通过窗口指导、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方式,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差别化绿色金融政策。
要坚持以建立联动协作机制来保障绿色金融的发展。加强与发改委、统计局、银监局及人民银行等部门的联动,建立绿色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绿色金融配套服务;银行通过优化绿色金融结构,设计符合环保标准的贷款流程,在利率定价和信贷准入方面给予企业融资优惠。企业通过绿色报告的方式向银行真实反映产能规模和可能面临的环境风险威胁。打造环保部门与银行系统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贷环境风险的可控性,提高绿色金融的可操作性。银行也要定期披露绿色金融情况,让企业明确环境政策走向,支持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实现银企双赢。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郑州大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文全、谢磊)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企业如何成为绿色金融的“菜”--人民政协报
企业如何成为绿色金融的“菜”
文/本报记者 崔吕萍
9月5日,二十国集团(简称G20)杭州峰会闭幕。这次峰会上,绿色金融是一大热门词汇———G20不仅首次讨论了绿色金融议题,还成立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与此同时,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近日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文件勾勒出了未来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绿色产业,框架已有,难点是什么?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探索,对世界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推动绿色金融需知行合一近年来,我国对于推动绿色金融助力环保的探索一直在路上。中国银行业协会年中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银行业持续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搭建绿色融资平台,寻求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截至2015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8.08万亿元;其中,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7.0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42%,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68%。贷款所支持项目预计可节约标准煤2.21亿吨,节约水7.56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5.50亿吨、二氧化硫484.96万吨、化学需氧量355.23万吨、氮氧化物227万吨、氨氮38.43万吨。《指导意见》发布后,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尤其是在强化开发性银行作用、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统一绿色债券标准、探索第三方绿色评估和信用评级标准、对绿色项目环境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环境风险定价、强化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地方政府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等方面都具备可发力点。政策向哪边倾向,资金就应当往那个方向去。中国银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银行业金融机构正逐步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政策体系,加快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着重将信贷业务向绿色产业倾斜,助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而在从事恶臭在线监测和实时发布的北京拓扑智鑫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勇辉看来,现在,很多环保科技型创业创新企业特别需要得到金融扶持,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力量。“坦白来说,很多科技型企业在初创阶段都是在‘烧钱’,不具备完整的财务指标,这就需要资本市场、特别是新三板能够将创新创业企业划分出板块,对确实拥有核心技术的绿色双创企业给予优先扶持,而不是单纯以既往盈利能力和股东数量来衡量一家科技型企业是否能上市。”郭勇辉认为,当前,大气、水和土壤都存在被污染和过度开发的问题,亟待修复,“比如对水质污染进行治理,使其达到饮用水标准,其工程量和周期都较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类似这种投入,民间资本和国家财政应当形成合力。”在碳银网创始人俞兆洪看来,节能环保行业的金融需求一直比较旺盛,金融业,特别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金融创新业态要对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创新服务。“金融的创新集中在风险管理模式上,而不是售卖模式的创新。”俞兆洪表示,传统金融的核心风控模式是资产抵押、现金流以及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业态是对传统金融风险管理模式的补充,使金融服务适应新的需求。绿色金融很重要的一点是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这里包括支持拥有环保核心技术的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金融创新业态在这方面有优势,比如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更有针对性地服务环保行业中优秀的技术产品和优秀供应商;同时,通过提供绿色金融的方式,服务其供应链,实现产融结合。推动绿色金融服务绿色产业,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对此,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本报记者表示,第一,是否能在《破产法》中规定,绿色债权可以在清偿债权序列中优先于其他债权?第二,建议将企业信用风险与环保是否达标对等来看,同时可以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的权重。■企业获得绿色标签有门槛有了绿色资金还不够,还要衡量哪些企业能够得到这些钱,这里就存在标准制定的问题。《指导意见》提出,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而这些产业都涉及上中下游各类企业,哪些企业才真正是绿色金融的“菜”?鲁政委表示,企业筛选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要面临的一项挑战,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外部性,政府要清晰设定绿色产业的概念和标准,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绿色标签的含金量。而在全国政协委员、台盟福建省委副主委骆沙鸣看来,我国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空间。“德国环保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10%,我国现在不足1%,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过去,我们说一个企业是否做到绿色,主要是从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衡量;当前,更具操作性的一种方式是设置认证标准,也就是给具备低碳技术、特别是拥有知识产权专利的企业贴上绿色标识,以便绿色金融与其对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骆沙鸣这样表示。那么,哪些企业,以及企业的哪些行为可以被认定为绿色?骆沙鸣认为,工业领域中,比如推动产品能耗标准升级的企业,以及能够入住循环经济产业全区的企业,都可以获得绿色标签。另外,有很多帮助企业节能减排,或者在能源合同中提供核心技术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它们虽然属于服务型企业,不直接参与生产,但也应被列入绿色范畴,可以享受到绿色金融的服务,“还有,对于一些石化产业园区或者高排放企业,要建立强制保险制度,这些企业如果能够超前履行高于行业环保合规标准的企业责任,也可以被视为绿色金融可以支持的范畴”。而在农业领域,骆沙鸣表示,有很多技术或者企业也可以被贴上绿色标签,当然,还有很多指标性的内容有待定义和细化。鲁政委则认为,哪些企业和行业可以获得绿色标签,这需要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对照政策给出的量化节能减排额度进行筛选,并进行公示。真正符合标准的企业,可以由绿色金融给予激励。■“绿色”细节需政府市场合力落地《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需要金融、财政、环保等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支持,通过建立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解决项目环境外部性问题。同时,也需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手段,解决绿色投融资所面临的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产品和分析工具缺失等问题。由此可知,推动绿色金融,还有大量的细则需要落地,这一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均需发挥重要作用。骆沙鸣认为,政府可以出台有利于绿色企业上市IPO的政策。同时,可以通过财政贴息、绿色贷款、列入政府采购清单等方式,支持绿色产业发展,这对市场而言,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他同时提出,未来,我国发展绿色产业基金有很多作为,这种基金既可以由各级政府发起,也可以利用PP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创新模式。当然,产业基金的推动同样任重道远,比如可以尝试“雾霾治理基金”、“水环境基金”、“土壤修复产业基金”以及“区域环保基金”等,这些尝试对其他国家也具备借鉴意义。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发展中,难以避免碳的生成,因此,很多地区在开展经济活动的同时,也在探索低碳发展的路径。对此骆沙鸣表示,地方政府既要探索“碳汇”技术、促进碳交易,也应将绿色GDP列入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可以就此展开试点,并总结制度性经验。同时,还要完善绿色信用评级体系,提升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等第三方评估、评级机构的能力。研究背景 新世纪,人类正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浩劫所造成的生存危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是全球关心的重要议题。在相关国家签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 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之后,日,国际社会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高级别会议,讨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回顾改革开放历程,我国用近30年时间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经济保持多年高速发展,但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显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能源资源消耗加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显。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两高一资”(即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产品)产业比例较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面临的迫切任务。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内涵能源的净出口大国。”②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潘家华研究员介绍说,2006年,中国“内涵能源”净出口高达6.3亿吨标煤,相当于排放出10亿吨二氧化碳(新闻晨报,特派记者韩小妮印尼巴厘岛12月12日电)。 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下大力气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近几年来,国家在节能环保法律、环保政策、产业政策、财政税收和其它综合性配套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和努力。《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国发〔2007)37号)确定了“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即确保到2010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比2005年削减10%。该规划要求地方政府把环保目标、任务、措施和重点工程项目纳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资到位、监管到位,同时要引导企业、动员社会共同参与。任务艰巨,作为国民经济核心、社会资金枢纽,金融在节能环保领域必然要扮演主要角色。而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意识,使金融资活动自始至终体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也是金融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环境问题有可能会代替贸易成为中国外交关系的主导因素 目前中国与他国的经济对话仍将主要围绕贸易,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也将很快体现出来。环保主义可能将成为影响世界如何共存的主导意识形态。环境问题特别是碳排放问题,有可能会代替贸易,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主导因素。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说,这代表着机会、挑战,但也可能带来阻碍。中国需要相牲中国的发展为代价,坚决抵制过多的限制。①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部分国家就对我国提出了过分的减排指标,遭我国严辞拒绝。尽管全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所应承担的职责还有争议,但这个关系全球生存的问题,必将成为今后国际间的重要问题。虽然《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对我国还没有减排指标要求,我国也还是在2007年6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积极应对这一问题。 四、绿色金融发展已经具有较好的环境和基础 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规则体系日益完善清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金融理念已为国际主流银行接受,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之一。在我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已经纳入政府考核体系,环境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导意见,要求对节能减排不力的企业从信贷方面加以调控。银监会也出台《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具体指导开展绿色信贷。我国政府部门、场主体以及其他组织机构都在不同领域积极探索和推动环境保护、履行社会应的战略,尽可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与国际社会的摩擦,但又不能以牺责任的方式和方法。金融系统及其客户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日益密切。绿色金融不仅是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是金融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管理模式、业务模式转型的良好途径,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在国内,2007 年6 月,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循环经济法》也于今年1 月1 日起正式施行。2009 年9 月25 日,匹兹堡G20 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中国政府表示将积极参与治理温室气体,并与参会国共同承诺到2050 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半,并且发达国家排放总量届时应减少80%以上。去年9 月由天津市政府、中石油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共同成立了“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为国内第一家挂牌的碳交易市场,日前该所又与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签订协议,成为碳金融的试验平台。而今年11 月中旬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即将在南昌召开,使江西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试验区。目前中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 左右,居全球第二。碳排放资源、碳交易及其衍生的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在金融与低碳经济的关系上,人们的理解更多地是从金融如何支持低碳经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诠释。当然,把更多的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上是金融业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当前在低碳经济起步阶段要努力破解的课题。进一步从经济金融学的角度看,碳排放是可交易媒介,因为按照《京都议定书》碳排放实施许可证的配额管理,一个单位完不成碳排放指标可到其他单位购买达标,同时减排的单位又可以卖出减排指标获得收入,这种指标权利的交易是碳商品的交易,碳交易遵循了科斯的一般商品交易定理。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治理会给企业造成成本差异,这种差异可以用单位碳排放当量的交易价值来衡量,充当一般等价物,因此碳交易就具有了交换和价值功能,进一步就有了货币的功能,从性质上讲碳交易就是一种碳货币。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可以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另一方面,碳货币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甚至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借助碳权交易,低碳经济便成为市场经济框架下解决气候、能源、污染等综合问题的最有效率方式。 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同时也为金融这个经济核心地位的发展开辟了新领域。低碳经济催生了低碳金融,同时低碳金融也将赋予低碳经济新的内涵。货币信贷政策在支持低碳经济产业发展上,包括节能减排项目生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运用、碳捕获技术、森林碳汇方面的林木草发展、风能核能太阳能产能技术等等,将予以更多的倾斜。低碳交易机制会在低碳金融市场的定价和交易体系清算上、碳期权期货等方面加快金融工具的创新。低碳交易及其低碳期权交易所、低碳基金、低碳投资公司等金融组织将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并畅通商品贸易市场与能源市场渠道。具有价格示范作用的低碳交易价格对资源性产品价格将产生影响,乃至推进环境保护、污染排放治理成本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包括为农田保护性耕作提供新的市场化补偿机制。碳金融将大大推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价值链分工,CDM(清洁发展机制)、JI(联合履行)、ET(排放贸易) 等碳交易机制都能充分发挥作用。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在 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 亿美元,2012 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500 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
《京都议定书》建立了三种旨在成功有效地实现减排目标的国际合作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IET 允许附件Ⅰ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转让它们的部分排放配额单位。JI主要用于发达国家和东欧转型国家的合作减排,允许附件Ⅰ国家从其在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投资项目产生的减排量中获取减排信用。CDM主要是指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获得项目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用于完成其在《京都议定书》第三条下的承诺。由于CDM 是目前《京都议定书》中唯一涉及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机制,因此,我国的碳交易主要是基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交易,碳金融在国内则指依托于CDM的金融活动。碳金融指所有与碳减排有关的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产品的买卖交易、投资或投机活动,也包括与低碳能源项目相关的投融资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担保、咨询服务等活动。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和问题 第一节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对绿色金融实践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我国碳金融的发展 《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并没有给中国分配减排配额。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 (一)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
(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inChina) 在清洁发展机制(CDM)下,发展中国家企业只能将项目减排额度卖给发达国家的投资者。我国CDM的重点领域是以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回收利用甲烷和煤层气为主。中国境内的中资、中资控股企业可以对外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但必须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批准。C服项目的成功开发要经过以下一个完整地周期:准备项目设计文件(PDD)一合格性审定 (Validation)一登记(Registration)一监测(Monitoring)一核实和核证
(VerifieationandCertifieation)一颁发 CERs(IssuaneeofCERs)。CERs颁发的同时,与收益分摊对应的特定数量的CERs将被转让到CDM登记处的账号,剩余的CERs将依照参与缔约方和项目参与者的要求转让到其各自的登记账号。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规定,温室气体减排量资源归中国政府所有,而由具体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归开发企业所有。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因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所获得的收益归中国政府和实施项目的企业所有①。中国政府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收取的费用,用于支持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活动。 (二)我国碳交易和碳金融的现状 随着我国节能减排、环保政策的落实,碳减排量也日益扩大,越来越多企业将认识到碳排放权的经济价值。根据我国公开的项目信息统计,截止2008年2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总计1150个②,涉及水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余热利用、焦炉煤气发电、炼焦余热发电、燃料替换、甲烷回收利用、分解温室气体、再造林等诸多项目。 目前,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已开始探索与国际大型碳买家合作,开展碳金融业务。2007年,国内某商业银行就向深圳某科技有限公司发放了一笔以碳减排交易的收入作为还款来源的750万元三年期贷款。随着我国碳减排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与碳减排交易挂钩的金融产品也将日益丰富。目前,中行、深发展针对国际碳交易价格的波动推出了碳交易衍生金融产品。 (三)我国发展碳交易和碳金融的不利因素 我国碳交易和碳金融发展存在较多的不利因素。首先,由于全球碳交易市场被分割为多个交易市场,CDM项目交易市场与国际其他交易市场存在流动性问题,使我国企业在进行CDM项目交易时处于不利的市场地位。我国金融机构要开展碳金融只能与国际碳减排权买家合作。而国际碳减排权买家则可以将所购买的减排额度在国际市场出售,获得巨大利差。其次,国际碳买家对单个项目的碳减排量有下限,不利于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开发和实施。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节能减排项目产生的碳额度较小。国际碳买家总是倾向于做大交易以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形成了碳排放市场对小项目的歧视。例如国际金融公司(IFC)要求单个项目碳减排量不得少于100万吨,而气候变化资本集团(CCC)要求单个项目碳减排量必须超过50万吨。最后,我国企业要开发、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必须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批准,周期长、程序复杂。 第二节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金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绿色金融发展还缺乏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我国环保政策、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也还处于酝酿和探索阶段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不力等现象在环保领域还比较普遍,环保信息也还不透明。近四年来,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的四次环评执法,靠的全是直接叫停大项目、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行政手段,长期效果十分有限。虽然,我国已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但在具体领域、具体项目、具体企业,环保政策的实施还不是非常顺利。我国对环保违规信息还缺乏完善的发布机制。金融机构不仅缺乏环保专业知识,也面临信息获取的高成本问题。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企业基本信用报告》所能提供的“环保信息”涉及的企业范围还很窄。金融机构对大多数不属于国家监控范围的企业、项目的环保违规情况,只能通过实地调查或媒体报道获得,有的甚至难以获得,信息极不对称。 二、绿色金融的发展还缺乏内外部激励和监督 我国金融机构股东、投资者、员工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还不强。金融机构内部在公司治理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与绿色金融配套的制度,也缺乏符合绿色 金融发展需要的约束激励机制。这样,金融机构内部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 识还很容易被繁重的经营考核压力和诱人的经济效益冲淡。从外部来看,政府 部门还没有建立起对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我国企业和个人“绿 色消费”意愿还不够强烈,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不足。 三、金融主管部门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安排和政策配套比较欠缺 目前金融主管部门的绿色金融政策目标也还主要停留在限制对“两高一资” 企业的信贷投放和促进节能减排短期目标的实现上,对绿色金融缺乏完整的战 略安排和政策配套。金融主管部门还没有全面承担起绿色金融理念的传播、引 导职责。在国际合作领域,金融主管部门也未见有积极动作。金融机构缺乏对 国际绿色金融发展最新趋势、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和环境风险管理经验的了解、 学习渠道。 四、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战略准备工作进展还比较缓慢 绿色金融还没有完全提升到我国金融机构的战略层面,战略准备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部分已经进入实践探索阶段的金融机构,其绿色金融发展实际上也 大多还停留于某些具体经营层面,还没有制定专门的绿色金融战略目标和发展 规划。我国金融机构也还没有有效展开组织保障、企业文化(包括信贷文化)、 人才、政策的战略准备工作。我国金融机构在如何将环境因素嵌入业务决策流 程、如何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何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等诸多方面 还需要不断学习。
国内学者的观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从能源资源条件、目前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以及可能面临的减排国际压力等角度考虑,我国都应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
牛文元: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加快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 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
李D: 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 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李小燕:绿色金融是一个新生的事物, 与此概念相同的还有环境金融、生态金融、可持续金融等。对于绿色金融的内涵, 学者们的看法众说纷纭。但是大部分学者都认同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 在投融资的决策过程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 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 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环境污染的治理, 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的核心是将自然资源存量或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损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