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之路上“理性与感性作品音乐会”与“感性”两类人谁更容易成功

为什么大多数人亏钱的事实不可逆——感性思维模式下的股市误区
我的图书馆
为什么大多数人亏钱的事实不可逆——感性思维模式下的股市误区
股市里常常流行着7亏2平1赚的说法。其实,现实的情况更加残酷,往往是最后赚钱的人不到5%。&但是我要另类地解读下这个数据。中国有接近1亿的股民,也就是说,在这个巨大的群体里,即使只有5%的赢家,也意味着有将近500万量级的赢家,这也是一个极其有诱惑力的数字。试想,在现阶段,甚至古往今来的哪个行业里,能诞生如此量级的赢家呢?所以,股市是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回避的一台创富机器。&然而,股灾之后大部分人都铩羽而归。这必须让我们思考,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被市场无情淘汰。当然,今天即使把这个背后的逻辑说得再清楚,规律仍然不会改变,大多数人亏钱的事实依然是不可逆的。&不论投资抑或投机,都是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说是科学,因为这里面横跨经济、政治、金融、企业管理、财务、心理、历史等等大类学科。有效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对于提升收益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但是即使成为通才,也只能保证你大概率能获得正常的收益。而超额的部分,就是这针尖上的一点点艺术甚至说一点点运气了。&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在投资或者投机领域的集大成者如巴菲特、索罗斯等,往往不是哪个行业的技术领头人,也不是散落在民间的贩夫走卒。他们往往是各类知识的杂家,甚至是百科全书类的人物。&然而在中国,阅读还远远没有成为一种全民习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还停留在直觉型和感性观察阶段,这样的思维往往排斥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这里我想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感性思维VS理性思维今年9月,我的小女儿出生了。医院的护士、医生包括我自己做医生的表哥都反复强调,新生儿只需要穿和大人同等数量的衣服就够了。我的表哥甚至更超前,他的女儿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穿一件和尚衣。&在他们强烈的建议和引导下,我认识到这种做法的好处并坚定执行。虽然这期间,双方父母强烈反对只给BB穿一件衣服的做法,但是在我和妻子高频率的解释以及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他们接受了。&然而,女儿满月后,到同一间医院给宝宝复查身体的时候,我却成了一个彻底的异类。广东的10月还是有点热的,在开了空调的医院里,除了我的BB穿了一套单衣以外,其他的父母都是如临大敌,将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我亲眼见到一个躺在婴儿车上的宝宝,因为热而奋力地把盖在脚上的被子踢开,但是就在那一瞬间,孩子的妈妈和奶奶迅速要去给他盖被子。最后的结果是,孩子的爸爸把踢开的被子连折了四层,像古时候的人裹包袱一样的,重新把宝宝盖得严严实实。&上面的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所产生的巨大分歧。虽然在这些给宝宝包得严严实实的父母当中,有很多人都已经被告知包裹太多对新生儿并没有什么好处,甚至坏处多多,但是他们还是遵从了自己强烈的直觉性思维,那就是新生儿看起来身体脆弱,容易感冒,所以包得越多,孩子就不容易感冒。&然而我们作为旁观者,都很清楚这样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更为有趣的是,即使某天这些清醒的旁观者成为父母,绝大多数还是会遵从自己的直觉性思维,成为那个给宝宝盖上厚厚被子的父母。&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感性的观察和思维一定是错误的,只是其弱点在于,感性思维过于强烈的个体即使能够知晓并理解科学的结论,也还是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股市不能以感性思维来思考而股市恰恰是那个绝大部分情况下不能以感性思维来思考的场所。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中国的报刊、互联网等媒体上,总是充斥着诸如某某投资者一个月翻番,一年10倍,甚至8年1W倍的鲜活实例。于是,我们大部分人冲进股市立下的第一个小目标就是,我一年翻一倍总不过分吧。然而,符合逻辑的收益是多少呢?&巴菲特有记录以来的投资收益最高的一年不超过60%,40年的复合收益率不超过25%。但即使你将这个事实告知100个股民,他们最理性的回复是,人家的资金大,涨不动,我的资金小,收益肯定高。但是你再告诉他,一年翻一倍,就意味着2的15次方是3W倍的时候,他们往往语焉不详,顾左右而言他。&这就好比全天下的烟民都知道吸烟绝对有害健康的事实一样,即使他确信科学是正确的,却依然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其中很多人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会告诉你这样一个他观察或者听来的“事实”:我们村的一个老头儿或者老太太,从小吸烟一样活了90多岁。为了自证自己的观察,往往还加油添醋地向你描述这个老头儿或老太太在90多岁还下地劳动的场景。&凡人畏果 菩萨畏因话归正题。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些跟股市有什么关系?跟投资投机有什么关系?我们需要选牛股,我们需要研究徐翔,我们需要研究赵老哥。就算你说的对,我们也只是订了一个大了一点的目标而已,可有远大的目标难道还是错误吗?&我想说的是,这样的想法恰恰是错了,而且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先撇开投资或者投机需要巨大的知识储备,需要怀有科学的存疑态度,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仅从这一点点小小的思维误区开始往下推导。&首先,大多数人都怀着一年一倍甚至更高的小目标来到股市,但是他们忘记或者忽略了收益和风险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弟。要求收益最大化,在没有科学理论架构的前提下,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承担风险的无限放大。&收益是可感知的,是可以随时让你血脉贲张的数字游戏;反过来,风险是不可测量的,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感知的。当你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后赚来的钱摆在你面前时,我们往往只能看到战果,却肯定会忽略我们所承担的风险。于是,疯狂炒作ST股、垃圾股成为中国股市一道独特的风景;而在2015年的杠杆牛市里,3倍、5倍、10倍甚至20倍的杠杆比比皆是。他们造就了2015年疯狂的牛市,却也在泡沫破灭时咽下了自己的苦果。&这里我想引用佛家的“凡人畏果,菩萨畏因”来表达我的想法。这几个字的大概意思是因果是宇宙人生不变的法则,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它的前因后果。一般人只是在事情产生严重的后果时,才知道畏惧。而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他能从事情开始时就判断出会产生的后果,从而在自己的起心动念处,把恶果的因去除掉。我们的投资也不外乎如是,一个错误的因会不断滋长、蔓延,最后吞噬自我。技术分析的几个误区&其次,大部分人由于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影响,都是直觉型观察的大家,是感性思维的集大成者,但往往是逻辑思维、理性思维最强烈的反对者。所以在股民中,图形、技术这些最直观最感性的方法最受欢迎,由此发展的最高水平的理论就是名震江湖的缠论。&我无意贬低技术分析法,我个人对技术分析指标中长期的准确性和相对基本面的前瞻性也深为叹服。但是,这里有几个误区需要澄清。&首先,技术分析的发明和流行主要在100多年前的美国。那个时候,企业的财报这类信息都是普通民众无法接触到的高大上的内容,而技术分析本质上就是一种数据统计,统计所有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在那样相对简单和粗糙的股市里,技术分析本身就是一种高大上的学术研究。想像下那时候大部分机构都只是在黑板上记录每个时刻的股票报价,并不能提供一份完整的K线图,那么,你必须自己通过手工,用当时并不发达的计算方式来手描K线图,然后在画完N幅图之后,再来寻找期间的规律。在当时的物质条件和人均寿命下,做这样繁复的工作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然而,到了100年后的中国,数据已经海量爆发,信息的传播速度已经日新月异。想像下股灾中那家大赚特赚的伊世顿公司,能在1秒钟内完成13笔交易(编者注:2015年11月1日,据新华社报道,张家港保税区伊世顿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贸易公司为名,以约700万元的初始资金,通过高频交易,非法获利20多亿元。仅6月初至7月初,该公司净盈利达5亿余)。你会说那是违规的,不是被抓了吗?但是可以想像的是,他赚钱的巨大威力一定会被“有效”规避违规的部分而使用其精华,相信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多大的券商甚至机构已经完成类似交易系统的布局。这个时候,普通的股民再举着100年前延续至今而没有太大进化的技术分析的工具,来对抗这样类伊世顿化的机构,你的胜算又有多少呢?&其次,技术分析的数据统计和股价涨跌之间呈现的是相关性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而随着现代社会的数据爆炸和信息的光速传播,这种在100年前相对原始的市场里呈现的强相关性关系,到了今天就变成一个高度不确定的弱相关性关系。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听到今年张三一个月翻番,明年李四一年十倍,但从没听说某个人能持续这样的盈利速度。即使是在美国长达100年波澜壮阔的大牛市里,这样的人也没有出现过。即使是集结了美国当年最聪明精英的长期资本公司,最后也以失败落幕。投资之路没有圣杯说到这里,我无意为价值投资摇旗呐喊,也不是要给技术分析上眼药。在投资或者投机的路上,并不存在圣杯,也没有什么一招鲜吃遍天的秘籍。我们需要做到的是,避开一个又一个自我设下的陷阱,那么大概率情况下,我们也许能成功到达彼岸。&文章的结尾我想引用一个简单的结论,那就是即使你运气极差,在2007年10月的6124点满仓,只要你持有到今天,80%的概率你已经开始赚钱了(如果你聪明点持有到2015年离开,赚钱的概率应该更高)。你信吗?反正我信;你能做到吗?我深表怀疑。*本文转自:乐趣投资 & & &ID:lequtouzi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鎵?弿鎴栫偣鍑诲叧娉ㄤ腑閲戝湪绾垮?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性与感性作品音乐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