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号码是绝对联通中国联通国际漫游资费费错乱,资费管制错乱问题,我号码本身信用透支只有500,怎么就欠费这么多,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管理学)山东网通重点客户营销团队为例.pdf 6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山东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电信企业营销团队激励方案设计——以山东网通重点客户营销 团队为例 姓名:祝翠芹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工商管理 指导教师:孙卫敏 座机电话号码 摘
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中国的电信企业进入一个机遇和挑战并
存的时代。t尤其是入世和中国电信业多次拆分重组以后,电信市场由原来的垄断
时期转变成六家运营商激烈争夺的现状,中囡电信企监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异质和
同质市场竞争。因此由原来的政企合一体制转变而来的电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水平迫切需要适应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形势,尤其是加强激励管理、加强营销人员
的激励至关熏要。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进行选题、展开和论述的。试图通过透视当前电
信企业营销圃队的激励机制现状,把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理论和电信企业的实际结
合起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电信企业的激励机制改进的措施。 本文先从理论角度出发,阐述了研究目豹、方法,并比较深入地介绍了人力
资源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豹双因素理论、麦
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斯达·甄当斯公平理论、缭可多·弗罗姆期望理论等, 以及企业激勋制度安排和激励途径。本文的第三部分结合市场营销理论针对山东
网通进行了环境分析,第四部分以山东网遁的重点客户服务团队为样本,研究分
析了目前的激励方案,又在员工问卷调蠢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激励方案存
在的问题和原因。第五部分对山东网通重点客户部激励方案做了SWOT分析,参照 国内外电信行业其他公司有价值的激励方案,并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了五个
方面的改进方案,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激励方案:营销团队;激励效果:电信企渡
2 当壅态主堡主堂堡堕塞 ABSTRACT Withthe of and informatization,our developmenteconomy西obalization
teleeommtmieadon both and compe豳are great greatchallenges. facing opportunities aIkChina
WTOandseveraltimesof mad
Especially entering separatingre-organizing.
our afc telecommunication even thatfromthe companiesfacing competition stronger tOcontest
6 atelecommunication
originalmonopolizationamongcompanies.As evolvedfromthetraditional
companie government-company
resource levelshouldbe aswellto withthe management developed keepup competition
from at it]3le ?,omes to hothhome and曲road.especiallyquitenecessaryimprove and stimulus
stimulus level level. managementmaketingmanagement Onbasisofsucha articleis
toshowthesituationofcurrent beckground,thistrying teamstimulusmechanismandcombinethe situation、Ⅳitllthe
marketing practical theory stimulus further
ofhumanresource more some mechanism,and management bringup
newideas stimulusmechanism. ofdeveloping thetheoretical the andmain Firstof of all,from view,I point explainedpurpose then
methodsreScalV,hand Iintroducedmoreaboutthetheoreticalfoundationof ofmy resource stimulusmechanism.That
human Maslow'sof management is,Abrahamtheory of of of
hierarchyneeds,EHerzberg'stheory theory Pearson’S Vroom’s andsoOil.In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蜗牛170“免卡”遭联通叫停&违规抢跑还是市场暗战?
龚雯、高少华
&&&&来源:&&&&
&&&&&&字号
原标题:蜗牛170“免卡”遭联通叫停 违规抢跑还是市场暗战?
  正当消费者准备一尝“170号段”种种优惠时,不曾想其中一家虚拟运营商蜗牛已经被中国联通叫停。这只是来自互联网的蜗牛不懂行规“抢跑”,还是实体与虚拟运营商之间一场利益暗战,又或是监管层跟不上趟?
  业内认为,全新的市场格局令类似的“碰撞”难以避免,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商家怎么较劲,都不能“忽悠”消费者或让用户“买单”。
  蜗牛进入电信业当天被叫停
  作为游戏行业唯一拿到虚拟运营商牌照的企业,蜗牛公司此前推出了“免卡”,这是一张170号段的虚拟运营商手机SIM卡,也是中国首张移动语音免费卡。该卡除了全国电话免费打、免费赠送全国流量以外,还有免月租、无套餐的特色,同时更将实现流量两年不清零。
  5月21日,蜗牛宣布开启全国34个城市归属地的170号码选号,成为目前发售号码归属地选择较多的一家虚拟运营商。不过,当日该业务出现了暂停放号的情况。截至目前,仍未恢复,记者从其官网上看到,“999免卡”现在退款,用户立即获得100元歉意金。
  为何蜗牛170业务刚上线就被叫停?5月22日,中国联通发布声明:根据中国联通与蜗牛于2013年10月签署的《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合作协议》的约定,蜗牛业务正式开通日需双方书面确认。目前,中国联通未接到蜗牛正式开通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的申请,双方尚未确认业务正式开通日。中国联通将遵守合作协议的约定,继续稳步推进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工作进程。
  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中国联通的解释看上去合情合理,是你蜗牛“抢跑”了我才叫停,但是这起发生在双方“蜜月期”的首次冲突,依然引来了业内的大量围观和无数猜测。
  是“抢跑”还是不懂“规矩”?
  “表面上是一起因为协议的误会,实质上则反映了当前虚拟与传统运营商的利益博弈,抢夺了原本运营商的奶酪。”有观点将矛头直接指向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中国联通,认为它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也有观点认为,中国联通暂停蜗牛“免卡”销售不是坏事。中国虚拟运营商产业联盟秘书长邹学勇认为,从通信稳定角度出发,虽然170号码测试已经通过,但是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压力测试,不能大面积放号,以免系统不能全面保障。
  一家正在申请虚拟运营商牌照的电信增值企业人士告诉记者:“移动互联网将许多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电信业务和互联网业务融为一体,但是此网非彼网,两张网终究还是有区别的。”
  比如,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通信则有属地特征,漫游等业务在管理上需要各分公司协调对接。另外,互联网企业在市场上表现灵活,有时候甚至急功近利,不计后果,但这种“打法”在相对严谨、步调缓慢的通信行业吃不开。
  电信分析师付亮表示,蜗牛“不走寻常路”,在宣传过程中作出了多项承诺,甚至一些已经被当作了标准,从而被媒体和消费者认为虚拟运营商都应该这样,必须这样。以致有的虚拟运营商没采用月底清零,就被指责“爽约”。事实上,清零有清零的道理,不清零有不清零的活法,没有一款真正永远不清零又没有消费门槛的套餐。
  “碰撞”或难以避免 监管应跑在前头
  不少消费者表示,这么多年除了电信三巨头以外,好不容易有了虚拟运营商这一新的选择,但从蜗牛被叫停一事来看,想要拥有一个前所未有的通信产品,好像也不是那么容易。
  付亮表示,今年虚拟运营商入市、电信资费市场化等实质性举措,令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在资费上肯定是要比原来更便宜。但不能回避的是,由于虚拟运营商的加入,且各公司背景、主业各有千秋,令原本只有三家电信运营商的市场格局,变得更为复杂。初期,市场参与主体可能都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所以,类似蜗牛与联通的冲突在后续市场扩容中难以避免地还会出现。
  业内总结认为,通信运营模式的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相互“碰撞”,归根结底是缺少沟通磨合、技术支撑尚不成熟、“市场化”与“规范化”的管制尚不完善等多个因素相互综合的结果。
  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表示,联通叫停会导致蜗牛承担对消费者的违约责任,这件事情或许是一个借鉴,就是在未来纷繁复杂的业务中,假设虚拟运营商违约,传统运营商或许可以采取其他追究方式,比如交纳违约金等,尽量不要“一刀切”将消费者牵扯其中。
  “现在最需要的可能是监管层面对虚拟运营商有更清晰的业务界定。”上述电信增值企业人士说,在源头上减少双方业务的摩擦,降低消费者权益受损的几率,从而以获得更好的科技体验。另外,对于虚拟运营商还要加大事后监管,尤其是一些喜欢夸大宣传的,要让其适时为自己不合规的言行“买单”,以免让消费者“吃药”。
(责编:刘然、夏晓伦)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数码前沿|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
中国电信小灵通业务发展战略研究分析.pdf 3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电信小灵通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姓名:王庆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 指导教师:傅慧芬 座机电话号码 Y100923五 提要 小灵通的出现对移动中、低端市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渗透率迅速逐年上升。但
随着移动资费的下降,小灵通中、低端用户市场的优势不再突出,特别是中端市场用
户的离网率逐年增大。小灵通用户低端化趋势更加明显,收入市场开始萎缩。尽管如
此,小灵通业务依然是中国电信最重要的业务增长点和收入来源。是中国电信未来3G
业务的重要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潜在客户资源和无线市场实践机会。面对9300万用
户,如何借鉴移动运营商的经验,把握小灵通的市场定位,持续发展成为摆在中国电
信眼前的重要课题。笔者乘此撰写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之际,就此课题作一研究。 在论文中,笔者的研究和分析结果主要由第三、四、五、六部分表述。第三部分
详细阐述了我国小灵通业务市场的外部环境变化情况;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市场需求 的演进环境、行业管制环境、小灵通业务竞争态势,以及中国电信小灵通业务的业绩
概述。 第四、五部分重点分析了小灵通未来发展的困境和因素。并通过翔实的数据和资
料对中国电信小灵通市场的优势与发展困境SWOT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笔者指出,
部分地区还应继续发展小灵通业务,并提出了对中国电信发展小灵通业务的建议。调
整目标市场和战略定位 第六和七部分对中国电信未来小灵通业务的发展进行了目标调整和战略定位的
确定。并针对目标市场和目标用户群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和建议。 Abstract has themiddle—endand The ofLittle-Smartbusiness presence stronglyimpacted rate marketofmobile
low-end by operatorspenetrationincreasingyearyear.But the
ofmobile ofLittle—Smartwillno
followingdrop tariff,thepriceadvantage longer andlow-end inthemiddle—end inthemiddle—end market,
outstanding market.Especially
thechurnrateis isamorevisibletrendof tolow—end everyyear.There running increasing themost of
andtheincometoshrink.ButLittle—Smartisstill importantgrowthpoint begins offuture3GbusinessofChina
businessandsourceofrevenue.aswellasisthebasis and inthewirelessmarket.
Telecom.which customerresources providespotential practices 93million Telecomis a ofhowto customers,China
Serving facingsignificantquestion themarketorientationofLittle-Smartand substantial
manage keep developmentbytaking authortookthe of ofthe ofmobile chance
advantageexperiencesoperators.The creating
thisMBA initiatearesearchontheabovesaid PaDel&to quellon. Inthis author theconclusionofresearchand inthePart presented analysis paper,the andVInthe authordiscussedthe ofexteriorenvironmentof
III,1V partHI,the changes Liale-Smartmarketin includesmacroeconomic
China detail,which environmentofmarket situationof
evolution demand,regulation
Little.SmartandtheachievementssummarizeonLittle—SmartbusinessofC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
后电信时代中国联通传输网发展策略研究.pdf 4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国电信业经过近30年来的高速发展,从用户规模、业务发展、技术应用已接
近国际先进水平。但竞争的格局不断洗牌,用户的需求常变常新,基于互联网的新业
务层出不穷,如何能够使基础网络建设有效支撑业务的发展,是所有运营商必须时刻
思考,富有挑战性和前瞻性的课题。
本篇论文试图论述中国联通在后电信时代全业务运营环境下的传输网络发展策
略,该策略必须基于对中国联通所处发展环境的分析,适应于中国联通的发展战略和
业务发展策略,并与业务网络需求相匹配。
首先,论文简要回顾了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对中国联通从诞生到成长所经历
的各种喜悦和阵痛,从产业政策的角度进行了审视。文章运用SWOT
matrix 分析手段,思考了中国
联通发展经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威胁、内部优势和劣势,探讨发展环境中的机会选
其次,通过对国际领先运营商和互联网的创新业务模式研究,分析了中国联通的
全业务运营环境中的业务发展策略,以及业务发展策略对业务网络的需求,并重点研
究了业务发展对传输网的建设需求。
在此基础上,论文参考传输网络技术发展趋势,规划了传输网发展的目标架构,
并分别为不同子网设计了发展策略,最后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网络建设效
果评价原则。
关键词:后电信时代,传输网,固移融合
Chinesetelecom
standardshavebeen
users,services,andtechnology
developing
years。Nowadayscompetitionchanges
ofInteract
requirementsusually,andapplications appeareveryday.How
transmissionnetworktheservice
developmentchallengeevery
operatingenterprise.
todiscussthetransmissionnetwork
developingstrategy
Chinaunicom mustbebasedonthe
oftheall-service
Group,which
environmentinthe
post·telecom
developing
requirements.
111ethesisreviewsthe
courseofChinesetelecom
developing
industryfirstly,and
discussesthe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恢复默认设置
第2章:移动的中国
字数:28206
此书首发于【要阅读网】, 114啦小说获权转载公众章节
第2章:移动的中国《手机》平地起风云2003年,一向深谙商业片操作的大导演冯小刚拍了一部叫《手机》的电影。让我们吃惊的不是冯导凯歌高奏的票房——投资1600万元的《手机》拿到5300万元的票房,投资人称影片利润高达205%,也不是影片公映后带来的人们对手机的焦虑体验的总爆发,如美国《商业周刊》所报道的:“《手机》打破了票房纪录,同时也引起了争议。媒体一度竞相报道该片上映后对婚姻生活产生的冲击:夫妻之间开始要求互查对方的手机短信。这最终导致中国移动发布了一项声明,重申手机用户对自己的通信记录有隐私权……”而是移动通信运营商、增值服务提供商和终端厂商对此部贺岁大片的趋之若骛。从银屏上大家可以看到,电影中的所有角色用着不同型号的摩托罗拉手机出现在各个场合;中国移动的标识和广告语在片中随处可见(范冰冰在旅馆里打开电视,这时整个电影屏幕居然有5秒左右时间整屏都是中国移动的广告);眼睛尖的人还可以发现,一辆刷有美通无线广告语的汽车的后半截在屏幕上一晃而过,而美通公司正是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一家领先的无线增值服务商。在银幕之外,摩托罗拉将其新款手机A760与《手机》的广告宣传“亲密接触”,“摩托罗拉通过电影海报等多种方式将产品信息融入电影的前期宣传,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合作,传达摩托罗拉的产品信息。”摩托罗拉公司的一位公关人士如是说。中国移动和美通公司也借助《手机》开通短信平台,围绕《手机》的短信业务增长迅速,电影还没有上映,短信的发送量就超过了2000万条。两家公司还宣布推出与电影同名的短信游戏《手机》,以进一步扩大移动运营商的主力业务——短信的收入来源。据称,这是第一次手机短信游戏与电影同步上市,令中国移动可以在网游市场和短信发送量上取得双赢局面。就连移动通信业以外的公司也来“轧闹猛”,例如宝马公司为这部电影的男主人公提供了宝马3系的用车,葛优到哪里都开着这部张扬的宝马车。此外,国美电器也与《手机》开展了合作,花200万买得影片的主创人员到国美门店进行现场签售活动。这些公司无不希望借助《手机》的热映,通过这个传播平台提升自己的品牌和促进产品销售。《手机》的投资方和推广机构北京华谊太和影视公司和华谊兄弟广告公司总裁王中军说,“电影的收益目前主要依靠票房收入、家庭录影带销售和电视频道播放授权三大途径,企业赞助还不是主流,但要具体看电影的题材和放映的时机等因素。像《手机》就比较突出,这部电影题材本身就有与企业进行商业合作的空间,在电影还没有开拍就已经和摩托罗拉、中国移动、美通通信和宝马达成合作,仅仅这四家企业的赞助费用就占《手机》总投资额的一半。”由于这四家公司在电影开拍前就与投资方达成了合作,所以他们影响到影片的内容方面。《手机》贺岁片一改过去上映前单一的广告轰炸方式,借助中国移动的短信平台及美通无线定制的游戏及宣传海报,《手机》开启了一个广告、短信立体式的宣传模式。自《手机》开始,许多大片在发行时都联手做无线增值服务的SP,一方面在资金上实现一定的“回收”,另一方面在宣传上又开辟一个新的战场。例如,掌上灵通公司就斥巨资获得《2046》独家无线版权,开发了大量无线增值服务,例如手机上网观看影片预告、彩信图片、下载彩铃,以及在线收听IVR声讯等。日,《手机》导演冯小刚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2004年“亚洲之星”。该奖项每年度授予“25位走在亚洲巨变最前沿的先锋人物”。共有6位中国内地人士获此称号,除冯小刚外,其他几位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SOHO中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张欣、东风汽车集团总裁苗圩、《中国农民调查》作者春桃、陈桂棣等。冯小刚是惟一入选的演艺界人士。《商业周刊》将冯小刚选为年度亚洲之星主要是基于《手机》-片在中国内地所造成的社会效应,评语写道:“没有人能像冯小刚那样抓住中国的时代脉搏,过去六年来他拍了一系列讽刺现代中国的物质社会的卖座喜剧片……”《商业周刊》还归纳说:“所有亚洲之星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深深地关注着社会的命运,并寻求与众不同的变革,这正是亚洲具有迷人魅力的众多原因之一。”但我们应该看到,《商业周刊》毕竟是有关“商业”的周刊,它不会像评文学艺术奖一样,仅仅考察冯小刚是否用艺术“关注了社会的命运,反映了时代的脉搏”,而是对冯氏电影的商业成绩投以极大的关心。它在评语中写道:“冯小刚与大多数中国导演不一样,不是以拍艺术片获奖为最高目标,而是以服务13亿观众为主。”按照冯小刚自己的叙述,他获得名刊认可的逻辑是这样的:“他们也注意到了我的影片不是偶尔一次票房好,是持续不断地倮持了高票房,而且影片的内容和当今的中国社会变革关系紧密,比如说《大腕的葬礼》中,广告对生活的强势介入等,这些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步入经济时代的中国,也关注到电影产业在中国的悄悄兴起。就这样,我被他们断然认为是一颗‘亚洲之星’。”换言之,冯导演不仅有艺术细胞,而且有商业头脑,更重要的是,他还有对经济大势的洞察力,在《手机》这部电影的题材上,他显示了一种高超的判断,即充分认识到手机已经从最初的沟通工具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其智能化能够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因而正在造就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手机》中的手机是一个道具,也是一个广告;是一个通信工具,也是一个寓意众多的载体。看起来,无所不能的手机似乎就要成为现代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神,就像有人惊呼的那样:“那个东西曾经是无比遥远的黑色砖头,曾经是被人炫耀地举在脑袋上的身份象征,曾经是我们精打细算想要添置的奢侈品。现在,它成了和手表一样的普通东西,成了老板招之即来的呼叫器,成了锻炼拇指的健身器,成了各色段子的中转站,成了游戏机,成了数码相机,成了掌上电脑……最后,大概所有人都会问一个问题,除了手机,我们还需要别的吗?”在《手机》里,手机变成了“手雷”,是令主人公闻之变色的偷情揭发者,是可以要挟主人公的间谍工具。在这部以手机为主角的电影里,手机几乎自始至终都是以负面形象出现。仅有的一次正面形象是葛优饰演的主人公为前妻买了一部手机,并发誓说他的手机24小时都为她开着。然而前妻拒绝了这个礼物,葛优的誓言也就落了空。之后手机仍然被他小心谨慎地提防着,或者关机,或者将声音调为振动,或者巧妙设计成不在服务区。也正为此,手机所应该有的传递信息的功用反而在片中完全失效。虽然有先进的手机,奶奶临终前却未能见葛优一面。到结尾时,葛优愤然将手机扔进火堆,差不多可以看作创作者对这一现代工具的表态(这一切跟电影本身却在大做手机广告形成多么有趣的悖论)。手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越变越小,最后普及到连卖菜老爹也人手一部的?恐怕大部分人都无法确切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一说起手机,大家的第一印象一定是黑帮老大抽着雪茄穿着西服,旁边的马仔恭恭敬敬地递过一个砖头一样的黑东西,老大从怀中掏出现金,一边看似随意地抄过手机,一边用一张百元大钞点着火。已经忘记手机是怎样闯入我们的生活,却知道它已经深深楔入我们的成长,与我们的生命难以分割开来。冯小刚能用手机这个时代的圣物来做一部商业电影,应该说,脑子够灵下手够快。把玩手机的我们,用它写短信息,用它等短信息,和手机相伴的姿势常常是形影相吊酌姿势。越是通信方便就越是孤单,越是喧哗就越是失语……手机是媒介、是物证。所有的故事、所有的说话都和手机关联,手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好的注脚。或许在没有手机的年代,人性危机不会如此快如此易爆发;而在“手机生活”中,严守一、费墨的事业与情感在瞬间便会双重崩溃。影片有个奇怪的调子,似乎一切都是高科技(手机)招惹的是非,似乎回到鸿雁传书的年代就民风淳朴,万事大吉。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次革命,可电影里边却在叫嚷还是农业社会好(听听费墨那段著名的独白就知道了:“还是农业社会好哇。那个时候,一切都靠走路。上京赶考,几年不归,回来你说什么都是成立的。现在……近,太近,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整个影片就是在愤怒控诉手机的害处,“让人喘不过气来”,这就像《子夜》中的老太爷来到大上海,看到女人的丰乳肥臀便晕天眩地一样。《手机》把所有的错都推到“手机”身上,把由于人性的弱点而带来的尴尬生活归咎于社会与科技的进步。看完了电影,我们会对严守一感到怜悯,却忘记了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忘记了是男人们活该,反而对手机产生恐惧。但是,手机何罪之有?说到底,手机只是工具。从电影中描绘的现实看,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在30隼内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变化。30年前严守一第一次打电话,标志着“现代化”进入个人生活之中。山村的树林,自行车,女孩子淳朴的笑,都表现出动不动就把农村浪漫化的中国式的“怀旧情结”。30年后,严守一摇身一变,已经从一个农村的苦孩子,变成了功成名就的、著名的“有一说一”的节目主持人。这位在电视上提倡说实话的主持人,实际上时时刻刻都在说假话,说假话就是他的职业和身份。这在电影中是个绝大的反讽。严守一所从事的电视台说话节目主持人的职业其实是一种最好的寓言——这是一种以说话、编织语言、说谎为存在和交往方式的生态。我们的备受同情的主人公是一个说谎言比说实话还镇定、还平常的成功的男人。冯小刚是在跟观众开一个大玩笑吗?我们看电影的时候不免会想,冯小刚是在说真话还是假话呢?怎么成功的男人在今天的中国,在冯小刚的电影里,一说实话的时候居然打磕巴,不得不叫电视暂停,看看写好的词才能说“实话”,而说起假话来,却是得心应手,水到渠成,熟门熟路,平常得如走路,平常得如呼吸呢?冯小刚难道在揭示,今日成功的人都是谎言说得比真话还顺溜的人?说谎作为沟通的一种方式,是故事中最主要的事件。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现实基础,人们在这个流动着谎言的世界里习惯地生存着,皮诺曹的长鼻子只是我们设想中的童话而已。冯小刚作词作曲、杨坤演唱的《吕桂花》,土得掉渣又柔肠百转,不着痕迹地呼应了主题:不管人类社会发展到什么时候,沟通是最难也是最简单的事情。“没有电话的国家”《手机》拍完了电影之后,编剧刘震云又把它重新写过,变成了一部小说,名字当然还是叫做《手机》。在小说《手机》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话是:“如果是一个民族,早10年和晚10年用上电话,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会非常不一样啊。”20世纪80年代,中国刚刚从封闭经济中走出来,被不少外国人称为“没有电话的国家”。在1980年,全国公众电话网总容量仅为435.5万门,每100人拥有电话机数还不到半部。长途通信更是薄弱,全国长话电路仅为2.2万条,其中90%以上是架空明线,不仅数量可怜,而且通达地区少,绝大部分电路在业务繁忙时常常发生阻塞。在北京,长途电话接通耗时超过l小时的占15%左右。在有些地区,长途电话要一两天才能挂通,很多地区则根本不通长话。国际通信尤其紧张,有些外国人宁愿乘飞机到香港打电话。外商到中国后,首先感到不适应的就是通信,“一问电话二问踣,第三才是谈项目。”从技术设备上看,全国仪有的175万门市内电话交换机中,自动化比例仅为57%,即使是京、津、沪及省会城市,也还有相当比例的人工设备。当时全国约有1/3的市话靠人工接续,绝大多数长话也需要接线员的帮助,大部分县城和农村基本停留在“摇把子”状态。至于说移动电话,那当然更是天方夜谭了。我国第一部电话出现近一个世纪之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依然是当时中国百姓的一个梦想。又过了十余年,到1995年,中国每100人中仅拥有大约4.6部电话,电话普及率相当于1905年的美国(每100人拥有电话4.8部)。同一时间,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为360万人,不及美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的1/10(时为3800万户)。10年之后的2005年春,中国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4.9%,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5.9%。据信息产业部的数字,截至2005年3月底,中国固定电话超过3.25亿户,移动电话超过3.49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总量已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总量。这样中国的电信用户数合计逾6.74亿。固定通信网和移动通信网双双成为世界第一大通信网,并仍以每月各500万户的增幅向前高速发展,而且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在持续增加,周户数居世界第二位。全社会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1.03亿,每13个人当中就有1个网民。纵观中国电信业的变化,一个巨大的问号难免浮上心头:原本那么落后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何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在电信网络规模上超过日本甚至美国?通信产业的巨大发展同国家制定优先发展通信的方针政策是分不开的。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要把能源、交通、电信作为投资的重点。1980年他又指出,把交通和通信放在重要位置,这确实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关系极大。1984年小平同志再次强调,中国经济发展应从何着手?第一点,先要把交通通信搞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他还说,对基础行业的投入,要坚持十到二十年,宁肯欠债,也要加强。这也是开放,在这方面胆子要大一竺,不会有大的失误。这一系列关于通信必须先行的战略思想,推动了中国通信事业持续快速的进步,实现了小平同志提出的“每隔几年上一个大的台阶”的要求。中国电信业能有后来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中国特色”,那就是中国政府发挥强大的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举全国之力、动员全社会发展电信。这使得中国的电信业增长呈现为一种“政策驱动型的增长”。198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书记处分别对邮电发展做出“六条指示”,强调发展邮电通信主要靠政策,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在国家层面,从1988年起,中国开始根据“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大原则,解决建设电话网需要的大量资金问题。国家给了三个“倒一九”政策,即邮电部门所得税上交IO%,非贸易外汇收入上交10%,预算内拨改贷资金偿还10%本息,同时实施了通信技术设备进口减免关税和加速通信设备折旧等政策,保证电信产业完成了原始积累。地方则通过搞联合建设,从地方财政中尽量支持电信投入。大部分省区都成立了通信建设领导小组,将通信建设纳入当地建设的总体规划中,通过各种方式帮助邮电部门解决通信建设遇到的拆迁、征地等一系列协调难度较大的实际问题。同时,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筹集通信建设所需资金,出面组织各部门、各企业与邮电部门联合投资建设。另外,一些地方政府还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批准收取邮电建设专用资金和附加费,通过规定或调整地方性邮电资费来加大对电信的支持力度等。个人方面,邮电部门参照国外推行的做法,拟定了向用户收取市话初装费的办法。1979年,国务院165号文件同意征收电话初装费。1980年,初装费收费标准和办法出台,北京收费情况是每部电话初装费三千多元人民币。到了1990年,国务院批准将市话初装费标准定为3000元至5000元,要求“原则上每放一个电话号,应能收回一门电话所需的建设成本”,比世界平均标准高了许多,实际上将电话建设成本全部转嫁给了用户。1996年,国家计委等联合发文,取消电话初装费下限,北束初装费下降到每部电话1000元,全国平均下降57%。到2000年底,全国初装费实际收取水平已降到500元以下。日,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宣布,取消市话初装费、移动电话入网费等专项用于邮电通信事业建设的政府性基金。在1990年到2000年间,中国电话建设资金约有1/3是电话初装费提供的,这项每年200亿元左右的财政收入成为支撑中国电信业以36%左右的年速度迅速发展的力量。没有电话初装费这一政策,要取得电信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不可想像的。我国的电话用户从1979年的203万户增至1992年的1000万户,用了13年时间;到1998年突破1亿户用了6年时间;再到2000年突破2亿户只用了2年时间。难怪信息产业部人士自豪地宣称,我国仅用十几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电信发展历程。固话的上述发展过程在中国移动电话市场上又重演了一遍。从1987年开办移动电话业务到1997年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000万,用了lO年时间;从1000万发展到2001年的1亿,用了4年左右的时间;而从1亿发展到2亿,仅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创下了世界之最。这个时期,移动电话普及非常迅速,相当一部分移动电话网络酌建设费用来自于手机入网费。手机入网费实际就等于手机业务上的电话初装费。中国政府尽管在培育和发展电信业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我们看到,消费者对电信发展的贡献也是不可抹杀的。是市场的需求而不是政府的意志构成了电信繁荣背后的关键因素。从建国初期到1980年,国家对邮电通信累计投资只有6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投资两亿元,最少时只有2000万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微乎其微,有时甚至不到0.1%。建国后的前29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2.8倍,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38倍,而同期邮电业务总量仅增长11倍,北京、上海的电话增长率仅为工业增长速度的1/50和1/70。中国社会对通信的需求被严重地遏制。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积蓄已久的需求一下爆发了出来。即使是高昂的初装费、入网费也挡不住人们装电话的热情。这些年,中国电信业网络建设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令全球通信界都为之震惊。但即便如此,也无法满足似乎是无止境的市场需求。这种市场环境支撑了中国电信业历时20年的高速增长。在这种爆炸性的变化过程中,经过仔细地辨别,我们可以发现一系列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进程在发挥作用:国民经济的高水平增长:中国经济保持了每年7%-9%的增长率;快速的城市化:在城乡之间乃至城市之间,劳动人口出现大规模的流动;市场经济与工业化的进展:市场经济的发达和为外商直接投资所带动的工业化极大地增加了对即时信息的需求;新的都市文化的崛起:移动电话和短信成为城市人的核心交流工具。20多年来,我国通信业经历了四次需求浪潮的冲击。第一次通信需求浪潮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刚刚兴起的商品经济大潮,使得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经济交往与合作越来越多,形成巨夫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对高效率、高质量地传递信息的要求遽然出现,承担信息传递重任的邮电部门显示出强烈的不适应。在1983年至1985年,全国主要邮电业务量的年均增长率,信函为11.2%、汇兑为7.1烁报刊为19.8%、电报为10.8%、市话为12.6%、长途电话为17.3%均一倍或几倍于改革开放以后前几年的增长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长途及国际业务量的年增长率分别在25%和50%以上,电话待装户骤然增加。大量的社会通信需求得不到满足,特别是在沿海一些商品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在温州、在苏南、在辽东半岛,都曾出现过由于邮政处理能力不够而造成的商包大量积压现象,乡镇企业和农村专业户、个体户挑着箩筐、开着拖拉机到邮局发信、寄包裹,销售自己的产品。商品流通刺激和带动了包裹、汇兑、电话等邮电业务量的迅速增长,也使通信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这次通信需求浪潮与落后的通信设施形成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第二次通信需求浪潮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4年,邓小平作了关于经济特区和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的指示,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思想。同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将经济体制改草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这之后中国出现了全面改革和开放的形势引发了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社会通信需求。外资成批涌进国门,其信息观念与我国当时的通信条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社会各方面不仅对传统通信业务需求不减,要求电话“装得上、打得通、听得清”,要求邮件传递“迅速、准确、及时”,而且对数据通信、用户电报、快速传真、移动通信、特快专递等通信新业务也逐步提出要求。这一时期,国家,扶持通信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逐步形成,社会需求再次发挥了推动通信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三次通信需求浪潮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的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备了明显的信息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扩大,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对外经贸活动的日益频繁,都产生了对信息的渴求,从而加大了对通信的依赖程度。金融、证券、劳务、科技、信息、房地产等市场需要高效的信息系统来保障,外贸、海关、金融等全国性的行业、部门急需数据通信网络服务,“集团化”、“系统化”成为通信的新的增长点。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住宅电话需求猛增,电话已开始像当年的电视机一样进入千家万户。从地域分布看,这次需求浪潮不仅覆盖东部,而且迅速向中西部地区扩展,农村通信需求也不断扩。移动通信亦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起步,陆续以地市为单位建设模拟移动电话系统。第四次通信需求浪潮发生在90年代中后期,其重大特点是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原因在于:(1)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社会结构快速变化,人们的社会属性大大增加,流动性不断增强,工作生活节奏空前加快,跨越时空阻隔与人沟通的愿望日趋强烈,而与固定电话相比,移动电话恰恰提供了个人化和移动性筹优势,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沟通信息的需求,这是人们钟情移动电话的根本原因。(2)从竞争和价格的因素来看,在移动通信发展的初期,移动终端价格和入网费昂贵,移动通信被视为“贵族消费”。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引入了竞争。通过市场竞争,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进程日益加快,移动通信的规模效应得到显现,系统设备和终端的价格开始逐步走低,入网费逐年降。而预付费业务的推出和入网费的取消,使更多的中低端用户使用移动电话成为可能,移动通信由当初的“贵族消费”变成了“大众消费”,移动电话用户的数量开始迅猛增长。还下应当看到,当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大规模增长之时,国内固定电话的普及率仅在10%左右。由于固定电话的普及率不高,而人们对通信的需求又日益高涨,这使得移动通信获得了速发展的机遇,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从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总数。(3)90年展的机遇,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从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总数。(3)90年关。起初,虽然模拟移动通信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模拟手机不仅十分笨重,而且价格非常昂贵。同时,模拟系统在技术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如安全保密性能差、易出观盗打现象、频率资源利用率低,还有通话质量差、难以实现漫游等,用户抱怨较多。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90年代中期,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并得到大规模应用。与模拟系统相比,GSM系统在安全保密、通话质量和漫游等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在中国及全球得到快速发展。由于频率资源利用率高,每人平均支付频率使用费也低。以上因素,使得移动电话迅速走向普及。很多业内外人士认,中国通信市场的前期增长主要依靠供给能力扩张所带动的“抑制性需求”,属于补涨性质;而后期的增长主要依靠政府和企业的市场培育策略所推动的“潜在性需求”,属于预付性质。垄断坚冰的打破在过去10年里,从宏观的政府机构设置和运营企业重组,到微观的资费变动和O吴基传主编,中国通信发展之路。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业务创新,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这一变革是从打破垄断、引进竞争开始的。中国电信市场发育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没有充分竞争,而是充满垄断。虽然原中国电信对我国电信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法,使原中国电信能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短时间内取得超常规的发展也使电信业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一跃变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领头羊,但是,垄断产生高额利润,必然造成经济效率的降低,阻碍电信业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在1994年之前,中国公用电信业的基本体制特征是:电信网的运营与基本网上服务合二为一,由邮电部独家垄断经营。邮电部既是公用电信业的经营者,又是公用电信业的政府管理机构。这种电信垄断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邮电部曾在多种场合陈述其存在的必要理由:一、通信具有全程网络、联合作业、高度统一的特征,具有自然垄断性;二、电信业既是社会公用设施,又是国家的神经系统,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与主权,非同一般竞争行业;三、由国家统一掌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资源可以充分利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可以避免;四、世界各国在其电话网建成之前,无一不是由国家或国营公司垄断经营;五、统一经营也有利于金用网标准的制订,从而使公用网的通信质量得到保证;六、统一或垄断经营本身并不排除垄断企业内部的竞争。但是,国家垄断在带来上述便利的同时,也在付出沉重的经济和社会代价。电信垄断带来的经济成本越来越大。1998年初,原国家体改委体改所副所长、其时中国电信属下粤海企业集团首席智囊王小强博士以“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电信产业课题组”的名义在《产业论坛》发表《中国电讯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王小强提供的数据表明:美国国际长途的平均价格每分钟是0.58美分,中国是29元人民币,相当于美国的6倍!以1997年中国国际长话业务150亿元人民币计算,如果这些国际长途全部从美国打回中国,按照美国的平均国际长话费收费,只需要25亿元就可以完成同样的通话量。换言之,仅此一项,中国消费者为中国电信垄断支付的成本就高达125亿元!在如此巨大的差价面前,诸多电信企业和大用户,纷纷与美国电信企业共同开展“回叫”业务。其原理是这样的:用户打国际长途时,加拨一个特殊号码,电话就自动先打到美国,电话铃一响会自动挂断。美国电话公司的值班计算机,自动帮助用户再接通用户要打的美国或第三国电话,按美国标准收费。尽管此业务在中国为“非法”,但业务量年年递增。1995年,“回叫”占中国打到美国的国际长途的8.5%。仅这一项损失,每年就可建一座清华大学。在资费节节上涨的同时,电信服务的质量并没有明显改善。1994年之前,电话安装时间在半年以上。中国电信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历史名词——“待装用户”,就是那个时期中国电信垄断下服务状态的真实写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甚至连114查询台都很难接通。此外邮电部门还普遍存在着强行销售和价外勒索等不合理行为。《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写道;“每次在电话局交电话费的时候,在长龙似的队伍里,我总能听到这样的话:我不是来送钱的吗?怎么倒像是我来借钱的!”随着垄断与生俱来的弊端——高成本和低质量日渐呈露,抵抗国家垄断的社会压力开始形成并增长。1998年3月起,山东济南退休大学教师沈洪嘉在《南方周末》接连发表《买卖不公平的电话月租费》、《立即取消电话初装费》和《建议召开电信消费与法律的研讨会》等三篇文章,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呼应。这是国内的媒体第一次集中讨论电信资费是否合理。此后,民间改革的呼声在各大媒体以及电子公告栏里此起彼伏,成为一大主题。出于对中国电信收初装费和过高上网费的不满,骂中国电信垄断渐成社会上的一种时尚,用户甚至把中国电信戏称为“3D”(Deiay、Deny、Destroy,即拖延、否认、破坏)。消费者和社会舆论无法容忍官商不分、厉行垄断、收费昂贵、服务低劣的中国电信,“中国电信”这四个字的商誉为此受到严中国电信不足以平息民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电信市场能否在国家垄断保护之下继续成为无人可以染指的“禁脔”之地,在被迫开放市场以后,中国电信能否经受得住来自其他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竞争挑战,维持其市场占有,这些课题都迫使人们思考打破垄断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然而,垄断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使得放弃垄断十分不易。这种艰难性从IP电话的引入就可以看得出来。由于IP电话可能打破中国电信对长话的垄断,中国电信坚持认为IP电话应该缓行,理由是发展IP电话会减少国家收入,连收回在传统通信基础网上的投资也会很困难。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全国发展IP电话困难重重,对民间私下提供IP电话业务者,电信部门予以严格追究。1998年底,福州陈氏兄弟因经营IP电话业务,经当地电话局立案请求,被司法部门起诉并扣留财产,案情引起媒体的相当关注。后来陈氏兄弟获判“非法经营罪”不成立,电信管理部门祭刀不成,非常不悦。信息产业部因此会同其他行政部门,严厉查处这一类未经允许经营电信业务的活动。这种对新技术以及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降低成本、调整资费的迟钝反应,暴露了垄断固有的弊病,即把自身利益放在广大的消费者的利益之上。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电信业的一大特征就是垄断与反垄断的较量。垄断的坚冰是逐步融化的。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中国吉通公司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只有一家电信运营商时代的结束。但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并没有形成。由电子部、电力部和铁道部共同组建的联通公司,资产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1998年其营业额仅为中国电信的1/112而电子部治下的吉通公司,成立初衷是让其和中国电信相颉颃,成为也能提供全面电信服务的企业,但后来有关部门改变主意,让其专门从事中国电信尚无暇顾及的国家经济信息骨干网,即“金桥网”的承建工程。当时我国电信改革的模式,基本上参照了所谓“欧洲模式”,也就是以英国1981年电信改革的经验为范本,由政府组建第二家综合电信运营商,率先形成双竞争的体制。联通在1994年至1998年间难有作为,根本发挥不了第二国家电信综合运营商的市场作用,关键原因在于其竞争对手仍是当年政企合一、又当裁判又是球员的中国电信。1998年3月,政府机构改革,在原邮电部和电子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作为主管全国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批准的“三定”方案要求,按照政企分开、转变职能、破除垄断、保护竞争与权责一致的原则,对信息产业部的职能进行配置。日,信息产业部挂牌,电信业实现政企分开。年底,邮政、电信两个行业的分营工作完成,近50年来“邮电合一”的体制成力历史。这些都为新一轮的电信改革做好了准备。1999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信息产业改革“政企分开,引入竞争”的核心原则,这是开放由中国电信垄断的国内市场的先声。信息产业部在陡起的电信政策转变的压力之下,开始被迫作出政策性调整。自1999年初以来信息产业部的一系列大举措中,都可以看出这种调整的迹象。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对中国电信拆分重组,移动、寻呼和卫星业务从中国电信剥离。原中国电信拆分成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公司等三家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同年,中国网通公司成立,为形成多家电信运营商竞争局面进一步奠定基础。2000年,中国电信集团和中国移动集团正式挂牌。年底,中国铁路通信公司成立。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电信体制改革方案》,中国电信被再次拆分为南北两部分。2002年5月,新中国电信集团、新网通集团成立。网通集团得到了原中国电信北方十省和网通控股(即小网通)、吉通的资产。原中国电信南方21部分保留“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名称,继续拥有“中国电信”的商誉和无形资产。至此,电信市场形成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的“5+1”竞争格局。达样的格局导致了两个突出的结果:首先,中国移动成为我国最大电信运营商;其次,6家公司在电信市场上所占份额无一超过40%。在打破垄断的过程中,电信运营行业的发展速度、运营质量、服务态度、成本消耗、利润积累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消费者从电信重组中首先得到的实惠,不是来自固话业务,而是来自移动通信。移动通信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来自固话业务,而是来自移动通信。自从中国电信分拆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便朝着移动通信这块市场高歌猛进。拆分之后,无论是从业务收入还是用户量来说,中国移动都成为了国内第一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的前身邮电部移动通信局1994年3月成立,1995年就开始建立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成立的头一年也就是1999年底,已发展了3800万用户。日,作为国内“政策催生”的第一家移动通信网络公司,中国移动正式成立,主要经营移动话音、数据、IP电话和多媒体业务,并具有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单位经营权和国际出入口局业务经营权。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移动已建成一个覆盖范围广、通信质量高、业务品种丰富、服务水平上乘的综合通信网络,网络规模和客户规模列全球第一。目前它的GSM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全国所有的地市和99%以上的县级市,其3%0的掉线率,也使得我国的GSM网络质量超过多数发达国家。到2004年底,中国移动的综合营业额达1924亿元,综合净利润420亿元,用户总数超过2亿户,在最被看好的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中国移动目前分得的是最犬的一块“蛋糕”。1997年10月,广东、浙江两省移动通信资产分别注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亿美元,成功拉开了中国电信业走向海外资本市场的序幕。随后,中国移动一次比一次更大手笔地拨动了资本车轮:1998年收购江苏移动通信资产;1999年,收购河南等三省移动通信资产;2000年,收购北京等7省市移动通信资产;2001年,中国移动(香港)通过全资子公司广东移动在国内发行50亿元企业债券;2002年,再次通过广东移动在国内发行总额80亿元的企业债券;2002年,收购安徽等8省移动通信资产;2004年6月,收购内蒙古等最后10省区移动通信资产,历时8年的整体上市计划至此画上圆满句号。完成整体上市后,中国移动成为首家在中国内地所有31个省份经营电信业务的海外上市电信企业。日,中国移动股票成为香港恒生指数成分股,并于2002年、2003年和2004年连续入选《福布斯》“全球400家A级最佳大公司”。在《福布斯》2005年全球2000家大公司排名榜中,中国移动位居128位,《福布斯》杂志介绍说,此次排名的标准不足单纯看企业的销售额或市场规模,而是企业销售额、利润、资产和市值四项指数的综合评估。据国资委评审,2003年中国移动在国内企业竞争力统计中综合得分排名第一。在《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排名中,中国移动2000年排名336位,2001年升至287位,2002年再升至230位,2003年为242位。目前,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是我国在境外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2004年,时任中国移动总经理的张立贵荣获GSM协会最高级别年度奖项——“2004年度GSM协会主席奖”。GSM协会主席克莱格俄里奇在颁奖时由衷地赞叹:“中国移动现已成为全球通信产业的领导者之一。”中国移动在打破原中国电信的垄断以后,在我国移动通信发展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这和它的出身密切相关。中国电信原来上市的时候,为了用优质资产到海外融资,搞的是所谓“精品上市”,上市公司对不良资产和所有的退离人员都不带,形成了移动方面人才集中、人员包袱少的优势,而拆分后这一优势自然而然地被中国移动所继承,这使得中国移动在发展初期就有比其他电信公司更好、更健康的一个“身体”。它在移动通信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联通则不然。在1994年成立中国联通时,人们对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之间展开竞争怀有极大的期望,但联通从1994年到1998年,花了4年的时间才占到中国电信市场的l%。这是由于原邮电部歧视这个“非婚生子女”,利用自己的先入优势和作为行业管理者的权力,力图通过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竞争手段,最终将联通赶出市场,或者至少将联通的业务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扶植中国联通,使之尽快与中国电信形成有效竞争,是信息产业部成立以后的-条重要政策思路。1999年4月,国务院指示由原国家计委、经贸委、体改委组成“三委”调查组,解决中国联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问题,明确了“联通公司是中国第二家经营电信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的全国性国有大型企业”,联通从此获得应有的竞争地位。其后历次电信企业拆分、重组都在改变市场竞争格局,同时也给予联通新的发展机会和空间。1999年剥离寻呼公司,整体划拨给中国联通,为处于资金困境的联通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其后为谋求上市,国家进行增资,并允许发行企业债券,批准联通在国内A股上市,授予联通全范围的业务经营权限,在资费、互联互通等方面实施非对称管制,批准公司启动CDMA网络的建设经营。政府的这些政策措施给联通公司注入了极大的发展动力。到2004年,联通成立整整10周年,公司宣布截至当年的5月5日,移动用户容量和用户规模计算,联通是世界第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经营的电信业务由成立之初的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发展到目前的移动电话(包括GSM和CD-MA)、长途电话、本地电话、数据通信(包括互联网业务和IP电话)、电信增值北务、无线寻呼以及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其他业务。2004年,中国联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07.39亿元,净利润为24.7亿元。同时,中国联通是国内惟一一家同时在纽约、香港、上海三地上市的电信运营企业。2000年6月,公司在香港、纽约成功上市,筹资56.5亿美元,进入全球首次股票公开发行史上的前10名。2002年10月,公司又在上海成功完成A股上市,成为国内资本市场流通股最大的上市公司。从某种意义上,中国联通的用户数目突破1亿大关,对于中国电信市场而言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移动通信市场打破独家垄断之后,双寡头竞争的市场格局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移动通信市场打破独家垄断之后,双寡头竞争的市场格局正式形成。可以说,中国联通的发展为电信改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用“鲶鱼效应”的说法来加以形容。在挪威的一个渔村里,每年渔民都将捕捞的沙丁鱼放入船上的鱼槽然后驶回渔港。沙丁鱼不容易活,谁能将活的沙丁鱼带回去就可以售出高价。渔民们不断努力想做到这一点,但总是失败,沙丁鱼多半中途死掉。然而有一艘船却一直能够让沙丁鱼活着回去。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才得知,秘密在于船主在鱼槽里放了一条鲶鱼。原来,鲶鱼进入鱼槽后,沙丁鱼发现这个陌生的家伙,觉得大事不妙,一紧张就左冲右突,这样一来,个个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鲶鱼成了打破沙丁鱼平衡的动力,而沙丁鱼虽然失去平衡,却在运动中获得了活力与生命。对于中国移动通信业而言,中国联通就像是这样的一条鲶鱼,它激活了市场,发生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之间的竞争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电信竞争的力量。如果没有联通,今日中国的手机用户们不会有目前的幸福。这种幸福首先来源者,相关部门允诈中国联通在于联通进入市场后带来的“价格战”。为了扶持新竞争不同业务种类的推广中,存在10%-15%的价格浮动范围,这一政策在联通成长初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这两家移动通信运营商之间发生了实质性的价格竞争。在移动通信价格居高不下的年代,联通以价格策略催生了市场的发展与成熟,也促使移动通信服务走向了大众。联通10年得益巨大的不仅仅是联通自身,中国移动也在竞争中获利匪浅。中国移动因为竞争而更加看清了自己的真正优势,它的客户服务也因此成为差不多中国最好的客户服务之一,同样,来自CDMA的竞争压力也让中国移动充分体会到技术进步的威胁。在竞争中,中国移动还真正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市场专家。他们的“动感地带”打败了麦肯锡千万美元的咨询,堪称市场营销的经典。虽然联通已经初步打破中国移动的行业垄断,但由于它起步较晚、底子较薄,目前的综合实力还无法与中国移动相比。2004年,中国移动手机用户达到2.042亿户。2004年,中国联通的手机用户中,GSM用户达到8426.7万户,CDMA用户达到2781.4万户,其中GSM网络8426.7万用户是中国联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联通的移动电话用户虽已过亿,但用户主要以低端为主,对资费较力敏感,致使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还不强。中国联通的净利润率明显低于中国移动,2002年中国移动的净利润率是中国联通的3.77倍,2003年是7.11倍,2004年是6.25倍。2002年中国移动的净利润是中国联通的16.58倍,2003年是15.28倍,2004年是17倍。可见,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盈利能力差距较大。ARPU是指来自每个用户的平均收入。中国联通的GSM业务ARPU值明显低于中国移动。2002年中国移动的ARPU值比中国联通高71%,2003年比中国联通高80%,2004年比中国联通高86.23%这是中国联通的盈利能力明显低于中国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联通的用户市场占有率不断增长,但是收入的占有率并没有同比例增长。2004年中国联通的手机用户全国市场占有率为35.6%,而其收入占有率却只有约信市场上,90%的高端客户在中国移动手中,中国联通只占高端客户市场份额10%左右。缺乏高端客户是中国联通的盈利能力低于中国移动的又一重要原因。从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对比来看,中国联通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增长率超过中国移动,但是,中国移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明显超过中国联通。2004年,中国移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相当于中国联通的近4倍。截至2004年6月底,中国手机用户总数已占到人口的23%,而中国联通却只占国内不到30%的移动通信服务收入,中国移动占据了国内超过70%的移动通信服务收入。中国联通的发展目标应该是缩小与中国移动的差距。短期来看,它在各方面还都无法对中国移动构成致命性威胁。中国移动与中圉联通有一个共同的对手,就是异军突起的“小灵通”。新中国电信、新网通旗下的小灵通(无线市话)已经开始凭借其低廉的资费迅速蚕食移动通信的市场。早在1997年12月,浙江余杭电信局就开通了第一个小灵通试点,但直到信息产业部发文认可之后,小灵通业务才正式在中国中小城市运营,不过其应用范围被限定在县级市以下乡镇和大中城市人口相对集中的园区、社区、商务区的语音和数据通信服务。然而,低廉的价格使得小灵通一经推出就迅速被中低端消费者所接受,仅用了5年的时间,除了京津沪穗4个特大型城市在主管部门的保护下得以“幸免”,小灵通横扫全国。2003年,小灵通突破最后的防线,进驻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到2004年底,用户数达到6522万户,占固定电话用户总数的比例超过20%“小灵通”并不是一个技术术语,而是一个广泛流行的市场用语,泛指各类无线市话业务,最早来源于个人手持电话系统。以PHS为基础的小灵通的主要优势第一,设备简单,造价低,不仅比传统固定电话系统低,而且也比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略低,投资回收期短,只需要3年左右即可。第一,平均每用户的业务收入比传统固定电话有明显提高。第三,中国电信和网通这样的固冈运营商发展小灵通的边际成本很低,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空闲网络资源,盘活了存量资产,提升了固网的价值。第四,在当前的特定形势和市场环境下,小灵通资费低,与固话一样,却具有一定的移动性,受到老百姓欢迎。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小灵通具备了发展的客观条件和需求。由于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传统固话业务的发展缺乏新的增长点,对中国电信和网通近年来持续下降的ARPU来说,小灵通成为难得的提升手段,中国电信、网通60%-800/的增长来自小灵通业务。在开通了小灵通的地方,运营商的收入都有大幅增长,而未开通的则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在很多城市,小灵通的ARPU值都超过固定电话的2-3倍。中国电信和网通“老树发新枝”,并因此迂回进入了移拿到移动牌照后的运营打下基础;二是想采用“先上车后补票”的策略,与监管层博弈新的移动牌照。小灵通用户群的扩大,分流了部分移动手机用户,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形成了颇为明显的竞争关系。小灵通有着自己的细分市场。在我国的电信用户中,除了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外,市场上还存在欠缺:电信的固定电话业务已经被分化,而移动的高资费及双向收费不能满足本地通信量大、电话次数多、但只要求在本地移动的用户,这就形成了空缺的用户市场,而小灵通正是填补了这个空缺。它在全国各地的四面开花,表明游离于“双寡头”之外的移动用户还为数甚多。不管小灵通在技术上是否先进,它都说明了移动通信的市场竞争还不够充分。小灵通进一步拉低了手机资费的整体水平,开始改变手机资费方式。“有限的价格,无线的享受”,这句小灵通在兰州的促销口号准碲地概括了小灵通最大的卖点——单向收费、低廉的月租和通话费用。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二分钱抵消不了的品牌忠诚。尤其是对并不算富裕的中国市场来说,小灵通和移动手机之间10倍的价差诱惑力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小灵通每到一地便发生排队抢购的现象便不难理解。在小灵通攻城拔寨的同时,中国移动和联通的移动资费大幅下调,并且全面开禁“准单向收费”。实际上,在小灵通的快速扩张的冲击下,信息产业部对移动业务规定的基本政策——月租费50元、通话费每分钟0.4元、双向收费——已经风雨飘摇。中国移动和联通除了推出各种越来越实惠的资费套餐同小灵通争抢市场外,也更加注重改善服务、引进新技术。可以说,小灵通促进了无线服务的发展与提高,而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小灵通的存在也并没有使移动通信快速发展的步伐有所停滞,反而把整个无线市场做大了。纵观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结构,联通已经由中国移动的“小弟”成长为占据市场1/3的“双寡头”之一,小灵通的快速发展,又打破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双寡头”竞争格局,形成了由“双寡头”到“四方博弈”的转变。两张牌照,四家对手,竞争态势更加复杂。对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小灵通更像是它们与中国穆步成熟,3G牌照的发放,必将引起行业格局的更大变化。电信管制和电信资费电信改革与电信管制互为表里、共存共生,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通信市场上,在国有电信企业为主体、多家运营商相互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监管当局步步皆遇难题。中国电信管制的复杂性与独特性,足以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处于转轨体制的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教科书”。管制反映的是一种政府与工商企业的关系,即政府依据法规对企业的市场进入、价格决定、产品质量和服务条件施加直接的行政干预。电信产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技术多变的基础设施产业,作为典型的规模经济,因明显的外部性特征和信息严重不对称而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受到政府的管制。中国特色的电信管制历史始于1998年政企分开,成立信息产业部。各国电信管制机构一般具有三大职责:优化资源配置以促进产业发展;强化市场监管以维护公平竞争;保障电信消费者的利益。我国电信管制机构当前在管制目标上也具有复合性,即以市场监管为主,兼顾产业发展和消费者利益。但除此之外,监管部门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即承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对信息产业部的多重角色曾经有个比喻说:在以前政企没有分开的时候,原来的邮电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因为它不但是监管者,还对中国电信的业绩负责。后来政企分开,电信行业格局变成了四个主要的“国家队”——中国电佶、中国移动、网通集团和中国联通。这样,电信监管部门虽然已经不是“运动员”了,但是还对国有资产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变成了这几个国家队的“总教练”。既然它是教练,就必须保证自己教练的国家队赢球。但是,因为它又是裁判,所以执法就很难公平。2003年,国有资产负有保值增值的职责转移到了新成立的国资委身上,信息产业部在职能转型中,有望更多地将工作重点转换为维护市场的有效竞争,维护消费者的利益。由于国有电信公司在中国电信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预计今后几年管制机构面对的管制对象仍然是电信国企。不过,随着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体制的变化,电信国企正在加速调整,已经出现了国有全资电信公司、国有控股电信公司、公开上市的国有电信公司等多种形态,这些企业遵守多种制度和规则的约束,对管制行为的反应各不相同。信息产业部自1998年组建以来,尽管完成了政企分离,但仍然集资产所有人身份和市场监管者身份于一体。由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相互间的矛盾和冲突,监管部门企图兼顾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的结果,是顾此失彼,影响管制重心,导致管制效率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多年来习惯于行政审批和命令式管理,监管部门对竞争性帝场该如何进行监管也需要相当的适应过程。随着电信市场的分割与重组,竞争机制不断加强,监管部门的任务变得越来越艰巨。这两年,电信业管制改革的重要性已经达成社会广泛共识,并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电信管制该如何改革?尤其是电信资费管制的放松、非对称管制的取消、互联互通问题的解决、下一代移动通信的发展、普遍服务机制的出台等突出问题该如何操作?在“政资合一”的电信监管部门不复存在以后,是否需要实现“政监分离”的制度安排,建立独立的政府监管机构?所有这些问题都表明,管制改革已经到了实质性的攻坚阶段。没有什么比资费管制的尴尬更能显示管制改革的紧迫性。虽然放松电信管制是我国电信管制改革的一项基本内容,并且增值业务的资费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调节,但到目前为止,基础电信服务的资费仍然受到非常严格的管制。尽管如此,在实际中价格管制的效果并不乐观,固话和移动电话等基础电信业务领域各种方式的降价和变相降价屡有发生,资费管制的失效已成为管制部门乃至运营商最担心的问题之一。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现有的资费管制政策存在严重扭曲,在很多情况下价格严重偏离成本。例如,中国移动全球通业务基本月租费为50元/月,而全球通的主叫和被叫基本通话费均为0.40元份钟,漫游基本通话费为0.60元/分钟。1996年制订这一话费标准时,手机用户只有六百多万,而目前已猛增到3亿多户,电信所固有的规模经济性使移动电话的成本大幅度下降,这给移动电话运营商提供了降价的广阔空间。在市场竞争压力的作用下,运营商的利润动机必然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方法包括价格手段占领市场。毕竟,价格是市场竞争的最基本手段。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已形成双寡头垄断市坜,根据博弈论,寡头企业任何一方都会意识到对方不降价而自己降价时可以得到巨大的利益,对方降价而自己不降价时将蒙受重大的损失。作为固定电话延伸的小灵通对移动电话的替代竞争,使移动电话的价格大战更为惨烈。运营商已不可能再执行过去的资费标准。从全国来看,竞争中,各种形式的降价和变相降价不断发生,一批诸如“手机休息站”、“准单向收费”、小灵通等游走于政策边缘的“新生”业务接连粉墨登场,移动电话资费已经较大程度地偏离了政府定价,资费管制已经失效。实际上,官方资费标准这些年也并不是毫无松动。邮电部号文规定了现行标准,但一年以后,《国务院关于解决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发展有关问题的批复》允许中国联通(含各地分公司)在执行国家规定的移动电话资费标准时可上下浮动10%。随后,中国移动的各项资费套餐方案也被批准。2000年信息产业部批准了中国移动的神州行预付费业务,这项业务不需要缴纳月租费,基本通话和漫游费比全球通高0.2元/分钟。2001年2月,信产部批准了中国移动的移动电话资费套餐方案,方案中推出了7种资费套餐。每一种套餐对应一种月租费,包含了一定的免费通话时间,超出赠送的通话时间后,忭时每分钟资费和闲时每分钟资费各不相同,另外还有增值服务赠送。一般而言,月租费越高,包含的免费通话时间越长,超出免费通话时间外的通话资费也越低,而赠送的增值服务越多。套餐的示范效应远远超出想像,原先只能地下存在的各种套餐资费浮出水面,优惠程度都超出了信息产业部批准套餐的闲时通话资费,话费打折和单项收费也以套餐的名义名正言顺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的移动电话资费政策也不得不趋于“灵活”:不再强调移动电话资费的严格政府定价,而改为备案制度。2002年9月,信息产业部联合国家计委下发《电信资费审批备案程序规定》,是试图规范电信资费行为的重要举措,其中明文规定:“只要企业严格履行审批备案程序,合理的移动电话价格调整是会获得支持的。”此后,在市场和用户中扎下根的各种名义的优惠卡、资费套餐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信息产业部虽然屡次进行资费检查并颁发禁令,但效果已经微乎其微。根据地步。信息产业部虽然屡次进行资费检查并颁发禁令,但效果已经微乎其微。根据北京邮电大学唐守廉教授的观察,目前,电信价格竞争主要集中在移动通信和小灵通领域,具体形式有四种:一是直接改变。当时手机每月50元的月租费令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各地的运营商为了开拓市场,主要采取了两种策略:一是适当调低月租费标准,二是索性取消月租费。例如中国移动的神州行和中国联通的如意通都是不需要月租费的,当然也相应调高了通话资费标准,这满足了部分低话务量用户的需求。另外,本地通业务也是其中一种,不但降低了月租费,而且降低了通话费,条件是不能漫游,但后来有些地区也变相允许漫游了。二是网内优惠。从理论上来说,由于网间互联互通存在一个结算成本问题,网内通话的成本比网间通话低,因此运营商就有基础调低网肉通话资费标准。例如同一运营商网内用户之间的通话,实行单向收费,便可以迅速扩大用户规模。网内优惠已成为电信运营商建立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手段。三是捆绑销售。捆绑销售主要有两种:一是与移动终端的捆绑,降低进入门槛;二是与通信业务的捆绑,带动其他业务,例如CDMA、小灵通和宽带在市场初期推广时都采用了与移动终端捆绑销售的方式。四是套餐资费。套餐资费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价格竞争方式,它是一种限时包月的方式,可以称为准包月制。实践证明,这种准包月制有很多好处,对客户而言,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套餐,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更多的通信服务;对运营商而言,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间接降低了价格,既满足了用户的消费需求,也避免了刺激监管机构。2004年6月底,国内六大运营商几乎在同一时间收到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信资费监管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204号文件):7月1日起,未经监管部门审批或备案的电信资费标准,各级电信企业不得擅自宣传和实施。三类资费成为了严管重点,即固定本地电话基本月租费和通话费,移动电话基本月租费、通话费和漫游费及国内长途,另外还有国际及港澳台通话费。根据文件规走,各级电信企业在制定电信资费时,凡涉及上述三种情况的短期促销、资费套餐、大客户优惠、用户积分、手机租赁等资费方案,在报批备案的同时,必须同时提供所属集团公司的书面意见,未经集团书面批准,电信管理部门和物价部门有权不予受理。本来,各地电信公司只需到当地的电信管理局简单备案就可实施新的资费套餐,但这样的审批流程往往流于形式,有的公司甚至采取先斩后奏的策略。据称,204号文件主要是向运营商提醒资费审批流程的严肃性,并强调市场竞争的规范性,由此严打“低于成本的倾销”和“排挤竞争对手”的恶性行为。日,国资委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向各省市通信管理局、发改委、物价局以及中国的6大电信运营商下发的452号文件-《关于通信网内网外差别定价问题的通知》-开始执行,文件要求各地通信管理局和价格主管部门暂停受理网内网外差别定价的资费套餐,各大电信运营商暂停审批各种套餐。这是一年内监管部门针对电信资费恶性竞争发出的第二道禁令。此前的204号文显然成效不彰。运营商在一些资费套餐优惠中采用“网内网外差别定价”充当价格壁垒的做法尤其成为标靶,它可能对弱势运营商的用户发展起到限制作用,使后者不得不制定更低的资费标准来吸引用户,从而引发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移动通信资费下跌,特别是名目繁多的各种资费套餐的出现,是引发两次政府行政干预的导火索。表面上,干预出台后的一段时间内,运营商在资费方面的行动会有所收敛。但长远来看,由于两个丈件没有涉及到电信行业资费价格体系的本质,因此目前还不可能彻底解决“价格竞争”现象。电信资费失衡的原因在于政府定价失衡,而并非市场供求失衡。电信资费是个看似复杂的问题,但本质很简单。目前的资费政策,就本质来说是“婆婆管媳妇”,和消费者没有直接的关系。移动业务价格放开,中国电信固话业务就会受到冲击;移动业务价格不放开,就会受到小灵通的冲击,互相之间的利害关系在这里循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在短期内,需要进一步调整资费结构和水平,但长远的解决办法需要放松电信资费管制,让市场形成满足运营商激励相容条件的资费。然而,到目前为止,政府监管的重点是落在运营商和用户的利益平衡上,还是落在运营商相互之间的利益分配上,仍然没有明确。未来三年,《电信法》将颁发实施,政府对电信业的管制政策将发生重大变化:政府的管制角色要从电信行业的管理者,转变为电信市场有序运行的维护者和公平竞争的裁判员;管制方式要从过去依靠行政命令,到依靠法律、法规进行管制;管制目标是破除垄断,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管制对象主要是电信主导运营商,包括广东移动;管制业务是基础电信业务,包括移动通信;管制重点是规范电信市场秩序,加强亘联互通;牌照、频率、号码、互联网域名和地址等数量有限的通信资源将实行有偿分配。归根结底,电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政府监管政策的支持和实施。一个与时俱进,处处为电信业发展保驾护航的监管环境,将成为中国电信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源自指尖的力量原中国联通董事长、现中国移动总经理王建宙手上有一张12年前的手机花费清单。12年前,他曾担任过杭州市电信局局长。“1993年,在杭州买一部摩托罗拉9900的模拟手机,要交手机费、开户费、入网费共29800元,还要交2000元的预存通话费,而这部手机的费用是12000元。”王建宙说。这是当时杭州的情形,在全国其他城市都差不多。那时,手机和轿车一样,被普通消费者视作可望而不可即的富人的奢侈品。在福建,担任福建省移动通信局局长的鲁向东(现中国移动副总经理)和他的同事们对发展移动业务心里没有一点底,他说:“当时我们想,能发展1000户就不错了,要是翻一番,能达到2000户,那就是谢天谢地了,但是,对于这样的目标简直想都不敢想。”然而,一到放号的时候,营业厅火暴的场景至今让鲁向东念念不忘,有些号码的选号费涨到3万元人民币,也挡不住用户试图挤破电信营业厅柜台的脚步。当消费者压抑了很多年的消费需求被一下激发出来的时候,中国的电信市场只要有多大的网络就有多大的需求。在那个年代,“运营商有多大胆,能建多大的网络,用户就有多大产。”鲁向东说。日,我在《三联生活周刊》上发表7一篇题为《大哥大你好吗》的短文,文中这样写道:德国报纸驻新加坡特派记者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历,当他在等候出租汽车时,问周围的人能不能把大哥大借给他用一下,结果排队等车的10名乘在中国,目前看来,德国记者的困境也不难解决。以前还常常有寻物启事说把大哥大丢在夜晚至少是夏利以上级别的出租车里,给人们的印象是耽于夜生活的有产者才拥有这东西;而现在,寻物启事里已不乏白天行驶的“面的”了,就连人人奋力抢座的公共汽车上,也见有人掏出个家伙来。截至5月底,中国电信已拥有500万大哥大用户,1995年,这个数字是360万户。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供应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8LT)仅多出50万户。中国电信的大哥大服务近几年一直以200%的速度发展,预计到1996年底,用户将增加到700万,从而在全球同类服务中拔得头筹。到2000年,用户数将突破1800万。直接归属邮电部管理的中国电信是全国最重要的移动电话网经营者,它只有一个竞争对手,即刚刚成立两年的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日成立的联通公司,是电子工业部、电力工业部和铁道部发起、16个股东单位参与、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中国第二家经营电信基本业务的大型国有企业,1996年底,它将在全国48个城市开通数字式蜂窝电话系统。但联通从未公布过他的大哥大数目。中国第一个移动电话系统(使用900M频段)是1987年在广州首次建成的,那时全国仅有3200个用户。如今,大哥大已进入所有城市,在发达地区的乡镇也不难见到。1996年1月以来,中国电信开始提供15个省市自治区的漫游服务。7月,它还与香港电信达成协议,在大陆和香港两地间提供类似服务。说到香港,它是全球大哥大拥有量最高的地区:六百多万人口有八十多万部,每10个人就有一个。在香港大哥大如今已没有丝毫可炫耀的成分,至多能暴露出自己是个辛苦的中下层“打工仔”。它完全是一个实用的日常通信工具。在中国则不然。日本的一位商人曾就此作过一番饶有兴味的对此。在日本,对记者、推销员等常年跑外的人来说,大哥大是为紧急联络之用而携带的工具。因此,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而且,使用时大多避开他人,一个人悄悄进行。与此相反,国人使用大哥大时,往往是在候机室、餐厅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并且总是一副得意扬扬的样子,声调尤为高昂。差异缘何而来呢?答案是,中国人喜欢大哥大的根源在于,它是中国机关和企业决策及组织运作的一种方式。决策掌握在少数头面人物手中,惟有他们才拥有发言资格。换言之,大哥大已经成了一种“地位的象征”,拥有大哥大就意味着有了可以行驶决策权的地位。由此推论,支撑大哥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约是公费。于是才有了清理领导干部手机的新闻。大哥大,就像它的名字显示的那样,满透着神气。5月8日,北京市电话升为8位。据说,这意味着北京一千多万人口,每人都可以拥有两部电话,一部是固定的,一部是移动的。这部移动电话是属于你我的吗?中国移动市场发展的速度的确惊人。这篇文章预计到2000年,移动电话用户数将突破l50万,而那一年的最终数字是85万——为原预计的2倍多!到此,手机的名称已经取代了大哥大,移动电话早已由“王谢堂前燕”而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所以,我文中最后的疑问也不攻自破。以后的4年,中国每年的新增移动电话用户数保持在600万户左右。信息产业部预测,2005年仍将继续增长6000万,预计2005年到2008年移动用户将新增近2亿。艾瑞市场咨询根据数据整理显示,在过去。1年中,中国移动电话数量从2001年的1.2部佰人增长到了2001年的2.9部佰人,复合增长率达32.6%。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从1998年起,增长率就保持在7%-8%之间年的增长率达到了9.1%。2004年国家采取了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保证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当年的亿元。中国经济的增长有很多的原因,其中通信卢业的快速增长是其中的关键原因之一。从1998年起,通信产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加,由1998年上升到2004年的4.19%。从这一发展历程看,中国通信产业保持了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一直维持2倍的增长速度。中国的移动通信水平相对的水平已超过世界水准,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在现有的GDP上面已经发展了比较高的移动用户的普及率。我国的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替代作用越来越强。2003年10月,移动用户首次超过固网用户(含无线市话),到2004年底,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超过固定电话2238万户,全年移动电话通话量也首次超过了固定电话。移动业务对固定电话的分流不仅体现在用户增长带来的通话总量变化,在每月每户通话量上,移动业务也完成了对固定电话业务的超越。据信息产业部统计,移动电话每用户月使用量为241.5分钟,已超过固话的205.2次。收入方面也是如此,移动业务收入占全部电信收入的50%以上,到2004年5月已经上升到52.2%。目前,移动通信、互联网、无线接入、Ip电话等新技术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本地电话业务,这些业务不仅可以提供电话服务,还可以提供数据、图慷等服务。可以说,无论是在传统的本地电话市场、长途电话市场,还是在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数据业务市场,移动运营商都在向固网运营商提出巨大的挑战。在与固网的异质竞争中,移动通信的便捷性体现出巨大的竞争优势。在中国,很多商业用户甚至普通用户都已经把移动电话号码作为寻求交流的主要方式,相当一部分人群甚至已经形成了用手机交流的消费习惯。可见,移动业务是我国电信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移动业务对本地业务的替代程度将继续提高。从全球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的快速增长为全球电信业发展谱写了最激动人心的篇章。据ITU统计,1991年世界上拥有手机的人还不到世界总人口的1%,拥有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国家也不到l/3。然而仅仅l0年后,到2002年底,以上的国家建立了移动通信网络。ITU曾预计在年之间的某一时刻,全球移动用户数将超过固定用户数,后来又预测在2003年左右移动会超过固定。事实上,这种情况提前发生在2002年底了。2004年,全球移动用户已达l5亿,占世界人口的I/4。而且,移动电话用户数继续保持着比固定电话用户数更高的增幅。另据ITU的数字,2004隼全球移动手机销售额达480亿美元,超过传统的固定电话,固定电话销售额则为451亿美元。无疑,移动通信已成为全球信息产业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移动超过固定,实质上反映了人类对移动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在急剧上升。首先,移动通信是以个人为消费单元,不是以家庭、工作单位为消费单元,其潜在用户数理论上是国家人口数,移动通信的目标市场要大干固定通信的目标市场;其次,移动通信可以“移动”,手机的可携带性,移动服务的漫游性,保证了人们随时随地交流的需要。这些优势,决定了移动电话的普及率高于固定电话。移动超过固定还说明了以下问题:一是电信服务的供求关系从稀缺范例变为丰足范例;二是移动电话普及率与国家贫富的相关性将逐渐增强,而固定电话普及率的相关性却逐渐减弱;三是移动通信可以成为实现社会政策目标即普遍服务的一种有效手段,也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架构通向世界的桥梁,帮助缩小信息鸿沟。除了“移动超过固定”,从全球的视角看,21世纪的电信发展还呈现另外两个趋势,即“数据超过话音”、“发展中国家市场超过发达国家市场”。数据超过话音是指目前全世界在网上传送的数据业务量将超过话音业务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电信业10年来的高速增长的基本驱动力来自话音业务的移动化,但是,预计在今后5年内,许多国家的数据业务量将超过话音业务量。数据超过话音实质土反映了人类对信息的需求在急剧上升。在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基本要素的时代,人们更加需要信息,需要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原来点对点的电话通信已远不能满足需求。信息化可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则通过信息化来开创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三个超过是“发展中国家市场超过发达国家市场”。在固定网市场上,这一“超过”早在1992年就发生了。移动电话市场于2002年发生了这一“超过”,发展中国家新增的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了发达国家。预计在2010年之前,在互联网市场上也将发生这一“超过”。发展中国家市场超过发达国家市场说明全球电信业的主要潜在市场在发展中国家,全球市场重点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例如,在未来的5年里,全球新增加的手机用户将主要来自于印度、中国、俄罗斯、巴西和非州。不管是运营商,还是制造商,要想在21世纪有所作为,必须把上述三个“超过”牢记于心。而对于广大的消费者来说,现在谁还能够想像没有移动电话的日子?在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和服务的创新速度将远远超过人们的最好期望。人们曾经必须进入一个特定的环境去和他人沟通交流,现在,沟通交流的力量就源自他们的指失。
大家都在看
其它小说点击榜
本书相关小说:
114啦帐号登录
115二维码登录
邮箱/手机号
下次自动登录
还没有114啦帐号?
您还可以用以下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联通国际漫游资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