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张慧君&顾梦佳
日09:16&&&来源:
原标题: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但总体上仍呈现出经济规模大而不强、经济增长快而不优的格局。伴随劳动力成本逐步上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投资边际效率递减趋势日趋明显,我国传统的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新体制,培育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形成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新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选择在于转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
创新是推动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举措
创新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奠定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是一个产业结构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动态变化而不断攀升的过程。长期以来,依靠低要素成本优势,并借助投资拉动和规模扩张,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确立了显著比较优势。这种产业结构在促进大规模出口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经济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经济发展效益不高、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只有把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创新等多种创新手段运用到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才能改变产业结构主要以低端为主的局面,促进产业体系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为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创新是解决核心技术不足的本源之策。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许多关键零部件、系统软件和高端装备仍需大量进口。目前,核心和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为50%左右,新产品开发70%靠外来技术。只有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才能摆脱对国外核心技术的高度依赖,创造更加独立自主的发展环境。
创新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强大动力。2015年,我国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受要素成本上涨的影响,我国在低端产业所具有的低成本优势正在不断削弱,另一方面,在高端产业领域尚未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从而陷入发展动力转换的空挡期,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对中国而言,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关键在于通过持续深入的全面创新,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沿着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跃升,从而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在全面创新中,科技创新处于核心位置,对其他领域创新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经济发展史不断证明,世界范围内的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推动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也会孕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提升创新要素使用效率。
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一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通过基础研究产生的原始创新成果,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基础研究所占比重不到5%,仅为发达国家的1/4。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不仅使我国缺乏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而且成为核心技术领域缺乏重大突破的主要制约因素。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外溢效应”,其研究成果可以被应用到广阔领域,使众多部门和产业发生技术上的突变,但由于其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且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常常面临私人部门投资不足的问题,因而需要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包括建设支撑基础研究的基础设施和平台,组建处于科学前沿的高水平研究团队,牵头组织跨领域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力求在世界前沿科学、尖端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能够敏锐地感知市场对创新的需求,准确把握创新方向,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紧密融合。企业只有不断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科技创新成果只有通过企业的应用和推广,才能实现商业化,产生真正的经济效益。虽然近年来我国已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但总体而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薄弱。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很多企业受到跨国公司的制约,无法实现技术赶超。因此,要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使其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从世界创新强国的经验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密切合作,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能够缩短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周期,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与科技强国相比,我国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有效机制。受不同的科研评价机制和利益导向的影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活动严重分化,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10%左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因此,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联盟,推动不同科研主体进行协同创新;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
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科技创新要取得重大突破,关键在于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要通过制度建设,构建一个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充分吸引和汇聚科技人才,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从事科研工作,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科技人员管理体制和科研经费的分配方式,使创新领军人才根据科研的实际需要自主决定资源和经费的使用和分配,提高各种创新要素的使用效率和配置效益。同时,减少对创新项目实施过程的直接行政干预,在研发方向、技术路线的确定和选择方面,赋予创新团队更大决策权。
在促进创新发展中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力量
在促进创新发展方面,政府和市场既要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又要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对自身角色和职能进行适应性的动态调整。一般而言,在一国经济发展初期,受资本积累不足、研发投入缺乏以及人力资本存量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单纯依靠市场,不能获得足够的技术供给,因此政府在推动创新过程中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可以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再创新,实现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追赶。随着经济发展和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将逐步接近世界技术前沿。这时,哪些技术具有市场前景、哪些创新能够引领未来发展方向就变得不明确了。因而政府必须把更多的决策权交给市场主体,让市场做出判断,用竞争机制筛选出有发展前景的技术创新。同时,政府在促进创新过程中的职能定位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这意味着政府要从对高校、科研院所等微观主体的研发活动进行直接管理,转向营造一个促进创新的普惠性制度环境,为企业、高校和其他各类研发机构在创业创新方面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和政策支持。一是通过对知识产权的清晰界定和严格保护,使创新主体的个人收益与创新成果产生的社会收益之间的差距尽量缩小,为创新主体从事科研创新活动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二是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建立鼓励创新的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为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三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通过简政放权,培育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产业,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四是构建促进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加强政府对创新活动的宏观引导,完善国家科技咨询制度,加大对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快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的建设,形成多元化的社会融资渠道。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沈王一、谢磊)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决定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反复强调"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决定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反复强调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创新,不仅成为当代中国的高频词,而且内涵愈加深厚,外延愈加宽广。 中国论文网 /1/view-7352955.htm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全会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使创新进入了理论、制度、文化等综合层面,是对全党全社会提出的紧迫任务。同时,全会从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高度,突出地把创新摆在发展理念的首位,具有指引方向的重大意义。   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我们看到,一方面,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50.9%提升到2014年的54%,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空间不够、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滞缓了我们转方式调结构的进度,阻碍了我们适应和把握新常态的进程。有鉴于此,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重大命题,瞩目“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立足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且把创新发展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强调创新发展有明显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创新发展是把发展放在创新的基石上,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提高生产率和效益。同样,倡导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谨防形式主义,不能乱贴“假大空”创新的标签,而要遵循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原则,结合本地区和本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实实在在地进行创新,力求创新实效,真正让创新成为促进生产方式转变、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驱动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必须以创新为引领、以科技为引擎,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创新可概括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或制度创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表象上看是经济增长减速换挡,但从本质上说是发展动力的转换和重塑。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在投资增速放缓和效率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使经济增长找到新的源泉。面对我国依靠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支撑经济发展已经越来越困难的新情况,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才能形成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动力。   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创新活力。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进一步消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完整、有效的创新价值链,有效地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切实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要围绕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为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促进我国从经济大国逐步迈向创新大国、经济强国。   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重要的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新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自主创新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我国作为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之地,前瞻布局一批科技创新基础工程和重大战略项目,力争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重点跨越是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支撑发展是指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是指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贯彻落实科技发展的十六字方针,重点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国有大型企业加快研究开发机构建设和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努力形成一批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同时,要重视和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支持其做大做强并参与国际竞争。   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是大力集聚和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优秀人才。创新离不开创新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在新常态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动力,也是释放人才红利与实现个人梦想的重要契合点。然而,尽管近年来我国各类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创新型人才队伍正不断壮大,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在推动创新上的创造力较弱,加上人才队伍流动还存在着体制机制的障碍,导致创新型人才缺乏、人才在推动创新上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解决人才动力和创造力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人才这一创新第一资源的作用。第一,加大“两高”人才培养力度,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人才队伍的能力和水平。第二,加快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让科研人员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流动起来,让创新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创造活动拥有更广阔空间,让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使“科技明星”成为“科技富翁”。第三,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实施人才驱动策略,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我们不仅要尊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也要尊重生产劳动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尊重一切有一技之长人才的劳动、知识、创造。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各种类型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调动起来,神州大地上才能涌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热潮,最大限度地开启创新创业之门,形成产业竞争的新优势,开拓创新发展的新空间,充分发挥出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