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耶鲁大学 孟教授教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中国经济考题

您所在的位置: &
& 陈志武报道 & 正文
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透视盛名之下的中国经济
2001年7月的一天,一本《财经》杂志改变了这位著名经济学家的研究兴趣和方向
本报记者张刚
前年7月的中国之行,为陈志武开启了一道门。
这位在全球享有盛名的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此前并不太关心中国经济,虽然1986年之前他在中国生活了多年。
“启蒙”的是当年7月的《财经》杂志,陈志武至今还对那本杂志上的多篇文章记忆深刻。此后,他先后在中国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两所学府——清华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及北京大学的光华管理学院——做特聘教授;良好的平台,为他研究中国经济夯实了底座。
做人、做事、做文章、做学问,如今,陈志武在每个方面都留给人们近乎完美的印象,也为他在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迅速聚拢了“人气”。
偶然机缘80%精力转向中国
从1986年到2001年的15年间,陈志武每年至少有50周的时间是在美国度过的。他潜心研习着美国主流金融学,并关注着美国市场的细微变化。
惊叹于英文之美的他,还在闲暇的片刻,翻看英文版的《茶花女》或者《大卫·科波菲尔》,尤其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更是深深打动了他。
《财经时报》:你为什么在2001年7月以前不太关心中国经济?是什么改变了你?
陈志武:1992年前后,作为留学生,我也订过国内的报纸,一看,哎呀,太痛苦了,没办法读下去。再加上当时首先考虑的是要把饭碗稳住,没有太多心思回国参加各种活动,特别是,还要为终身教授做努力。我是1996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被评为终身教授的,1999年被挖到耶鲁大学时,首先承认了这个称号。
日,我从上海坐飞机到纽约,临上飞机买了本《财经》。当时一看,大吃一惊,感觉写得都很实在,没有那些官样文章的气息,很像美国的《商业周刊》,我想,这个变化真大啊!我现在还能记得杂志里的很多文章。因为我是做研究的,当时感觉有很多数据其实可以搜集起来。从上海到纽约,飞机飞了14个小时,我就看了14个小时,把杂志从头到尾全部看完了,感觉启发真的很大。
日,对我来说可以说记忆很深,因为这一天,使我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回到美国后,我把以前的研究放到了一边,开始把80%的精力转向对中国经济的研究。
《财经时报》:如今,经常能在国内报刊上读到你评说中国经济的文章,你还记得第一次写文章的情况吗?
陈志武:2001年12月,我应约为《新财富》写了第一篇文章。在那之前,从1986年到2001年15年间,我没有写过一篇中文的文章。当时写得非常辛苦,因为在美国呆得很久,我还记住的中文更多的是日常词汇。其实你看我的文章,一般没有用成语,因为都忘记了,我也知道,用成语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看了很多书想补过来,并搜集、整理了很多资料,而且,我以前写得更多的是学术文章,发在美国学报上的学术文章,光审稿就要两年时间,一般是我把文章写好给他们,他们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再修改、再沟通。这篇文章,我也按照以前的习惯,认为需要很长时间,至少有几个来回的,但没想到,不久就发表了。
《财经时报》:你的文章很多是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分析。身在美国的你,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了解国内证券市场的信息?
陈志武:信息的来源,很多是中国报刊杂志的网站,还有深交所等的网站。我的感觉是,在北京,除了可以直接到书报亭买到杂志报刊外,其他跟在美国没有太大差别,因为同样的内容都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得到。
海龟?土鳖?参照美国看中国
2000年,一项颇得全球经济学家首肯的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9人来自中国,陈志武的排名是第202位,他的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
如今,陈志武充分利用了他渊博的学识,紧紧把脉中国经济。
《财经时报》:你对国内证券市场进行分析时,更多的参照是不是美国?有人可能会这样想,“中国的国情是否跟美国一样?有无可比性?”你怎样认为?
陈志武:确实像你说的,我在研究中国证券市场时,参照物肯定是美国,还有其他发达国家。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国情不一样,不具有可比性。表面上看,这样的判断是有道理的,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的。像我们这些职业做研究的人,都会尽量用分析的眼光来看;我分析之后发现,除了表面上的美国特色、中国特色之外,其实质都是一样的。我们首先的出发点就是,人都会追求自己的利益;他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等,在本质上都一样。
《财经时报》:有人认为你是“海龟(归)派”?
陈志武:中国是有“海龟(归)派”和“土鳖派”的说法,我觉得这个总结太概括了,相当于给每个人一个标签,用这些绝对的标准来看待不同的人群。对“海龟(归)派”,用绝对好的标准,如果一个不好,就放大说所有的“海龟(归)”都不好;但对“土鳖派”,却用相对宽松的标准,有一个好就说全部都好。我不太赞同这样的区分。
《财经时报》:近年来,中国股市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揭黑热潮”,你印象最深的几个案例是什么?以“银广夏”与“安然事件”为例,它们的发生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陈志武:我对银广夏的记忆最深刻,还有蓝田、亿安科技等。
银广夏和安然事件的发生,肯定是必然的。只要“宽松的制度环境”存在,媒体和司法制度继续受到限制,对于违规者、作假者,肯定没办法处罚。这样,即使是一个笨蛋,也会知道作假,因为他们作假首先不太容易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了也不会被处罚,很多时候就是警告;就算处罚了也不会处罚到他们个人头上;还有,处罚的钱,可能也是股东们的钱。这样,“纵容保护违法者”的环境,简直造就了“违法者的天堂”,不作假才奇怪!
诚信失灵造就“背离现象”
2002年,陈志武在清华大学附近发现了“万圣书园”。在这里,他发现了一批非常好的历史、社会书籍,有助于他研究中国的诚信问题。于是,他迅速成为常客。
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中国千年的“乡土诚信”正经历着异常的考验。
《财经时报》:中国的宏观经济最近几年表现非常好,但很多人搞不懂,为什么股市却好不起来?
陈志武:这其实也跟中国股市没有足够的诚信、没有足够的权益保护有关,如果有了这些,股市才会上涨、才会好。一个比较简单的比喻是:你可以看看,现在有多少人会把大把的钱借给自己的亲戚或者朋友?很多人可能不会乐意,因为钱很可能会“打了水漂”,最后收不回来。
按照这个简单的道理,投资者为什么乐意把大笔的钱通过买股票的方式,委托给自己从未见过甚至一辈子都不会见到的陌生人?相比亲戚和朋友,他们更没有信任和了解的基础;虽然上市公司可以说得天花乱坠,人们还是没办法相信它。
中国经济与股市,两者是脱节的,如果两者不偏离,我倒觉得奇怪了!那样,投资者根本不去考虑自己的权益会不会得到保障,会不会有风险,大家盲目地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很好的表现投资,这反而不正常。
《财经时报》:所以,你最近一直对诚信问题比较关注;你觉得,中国人有没有不讲诚信的传统?
陈志武:以前,中国人特别注重诚信,中国的“乡土诚信”也延续了数千年,因为那时候,大家可能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村镇里。之所以在诚信上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不讲诚信了,其实,我更觉得这是因为相应的社会制约机制没有跟上,而现在的中国人或许跟过去的中国人并没有多大本质差别。
主要原因还是在全国经济向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跨地区交易往来增加的同时,相应的制约机制没有跟上,才使得人无所适从、无所顾忌,有了空子可钻。“诚信”和“不诚信”是人的一种行为选择,而不是人的本性。
《财经时报》:重建诚信,政府、企业及个人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陈志武:在中国,一谈到诚信问题,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应该做什么,实际上,通过政府一家来做,是不会成功的,即使再加上企业配合,也不会成功。
最近,有人呼吁成立全国性的诚信数据库,我觉得真是这样的话,如果不让媒体发挥作用,成功可能性还是不大;因为如果没有独立第三方介入,这个数据库的信息本身就会有问题。比如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法律法规要求上市公司真实地披露信息,因为没有第三方的印证,最终往往没有什么可信度。这样的思路,本身就是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
对于企业和个人,更多的需要市场来调剂,前提当然是资信环境、媒体监督和司法环境充分地发挥作用,这样,那些企业和个人才会在乎自己的未来,才会注重诚信。
保护?约束?立法思路应商榷
被中国人熟悉之后,陈志武也成为一些立法研讨会的座上宾。但这位睿智的学者发现,部分立法其实在思路上即存有问题。
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解决之道,陈志武正在实现着自己的转型。
《财经时报》:你特别注重媒体对中国经济的监管作用,但媒体也可能会“被利益集团操纵”,财经媒体因“揭黑”而被起诉的事情也频频发生,这些应该怎样有效地解决?
陈志武:在中国整体诚信状况不高、职业道德不高的情况下,不能指望媒体会是“模范”;可以说,整体环境决定了媒体的现状。
我很高兴地注意到,中国的法院在办理新闻侵权诉讼时,有采纳判例的倾向。很多法官还是很认真谨慎的,想通过法理来为其判决提供足够的依据,他们会参照许多的案例。
《财经时报》:你曾经提出证券诉讼实行“判例法”以及集体诉讼制度,那么,通过立法解决这些是不是更好?
陈志武:我参加过很多立法研讨会,发现很多立法者习惯性的思维就是约束某个行业,有些立法甚至每一条都是约束性的,限制了很多权利,而没有从保护和赋予权利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的立法思路,其实不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不能否认,很多的立法出发点是很好的,但立法后,却是偏离的,有些甚至与初衷有180度的大偏离。
而在美国,立法会更多地强调保护某个行业,更多地确认权利。所以,美国的立法很多是中性的。
《财经时报》:据说,你有打算“从纯学术研究的职业生涯转入第二个职业,即转入中国问题、法律问题的研究”,如今你是不是已经转型了?
陈志武:我现在可以说转型已经成功了,经过两年多努力,我重新进入了一些领域,对这些领域进行了很多了解和研究。
□陈志武其人
他是全球著名经济学家,更是一个随和、热情、有思想、有良知的人。
?( 07:30:39)
?( 07:06:44)
?( 06:51:01)
?( 07:17:45)
?( 10:41:24)
?( 07:54:26)
电话:010-
(请将“#”改为“@”)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耶鲁教授陈志武:解读中国经济最热病症|界面新闻 · JMedia
界面新闻APP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GDP破7几乎成定局,制造业转型升级无果,互联网金融问题频发,股市疯狂过山车,投资拉动失灵,内部问题错乱纠结;外部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加息,对全球新兴经济体形成抽血效应。面对内忧外患交错的复杂时代,创业者怎么办?全民创业创新、拉动消费能否倒逼供给侧改革,实现真正的经济结构调整?看著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正确解读中国经济中的复杂问题,也许才能正确开启2016关键的一年。
陈志武,华人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现受聘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终身教授陈志武在亿邦动力网主办的第十届中国网上零售大会演讲
以下是亿邦动力网对话陈志武:
创业新方向看医疗健康
亿邦动力网: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但创业和投资泡沫仍然严重,如何看这种冲突?
陈志武:应该从两方面看,第一,全球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如果继续欣欣向荣,往上突飞猛进,能够提供的容错空间就非常大,粗放式的创新也可以活下去。
另一个方面讲,尽管整个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对电商创业者,基本没太多影响。
互联网提供的是低成本、渗透面比原来更广的机会和空间,可以在经济规模和结构上发挥电商和移动互动网优势。在结构性方面做更多的创造性破坏,使整个中国经济的效率进一步提升。
亿邦动力网:互联网是资本驱动性创业,随着美联储加息,在投资层面会不会对互联网创业形成压力?影响程度有多大?
陈志武:这种压力更健康。虽然美联储加息后,资本的流向总体上往美国去。但对真正有能力创业的人是有利的。
过去两年中国的PE、VC资金太多,好坏企业都得到很多资金支持,使各个电商行业竞争厮杀程度太高。随着资金外出压力增加,PE、VC、天使基金会更认真区分企业的好坏,真正好的电商创新企业生存空间反而会更好。
至于影响程度,不会是突然断崖式的变化。至少我了解到,比如IDG、红杉资本还在发行新基金。从他们融资进展来看,还是会有很多基于美国和欧洲的机构投资者,看好中国,中国很多行业还有很多机会。
电商就是一个很明显的行业,另外就是娱乐、动画、医疗这些会继续看好。老百姓要消费,有钱以后非物质消费需求增加,医疗、卫生、健康需求增加。
亿邦动力网:如果说未来在医疗、教育领域,但似乎用互联网+方式并不能真正有效的改变这些行业?
陈志武:在政府层面要做得更多。第一投资环境要真正改变,体制制度方面、法律方面、政策方面不能随便改动太多。要是一天到晚改来改去,什么是合法,什么是不合法,今天一个说法明天一个说法,没人愿意去创业了。
第二,私有财产保护和契约精神,中国要坚守一些底线原则。中国13亿人创业,个人层面不会有问题,关键制约在政府制度。
全球化看移动互联网和服务业
亿邦动力网:中国和美国互联网越来越有领先的趋势,投资中国互联网和美国的互联网有什么差别?
陈志武:差不多吧。在美国,互联网电商相关领域还是最能带来激动人心的新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和国内一样最让人激动。除了生物医药还是和互联网有关的领域是创新活力最大的。
中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机会可能比美国还要更多一些。比如互联网金融,在美国,社区金融机构无孔不入,今天美国还有七八千家社区银行。互联网来了并不能对美国金融服务的渗透面带来那么大影响。
相对而言,中国很多地区以前得不到金融服务,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便利,可以跳跃式的把原来涉及不到、服务不到的社区和群体一下子服务到。所以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很活跃,在美国没有那么多人对这个感到激动。
电商也是,美国传统的商业历来就很发达,特别是沃尔玛这样的公司在60、70年代从美国的南方阿肯色州,农村不是很发达的地方慢慢做起来,在美国各个乡村、小镇、大城市都渗透了。这样有了亚马逊,对成本各个方面带来很大影响,但不是革命性的。
而中国只是最近十几年形成连锁店,中国很多的社区,特别是农村、乡和县的商业服务是比较有限的。这样的大背景下,电子商务出现后提供了低成本、渗透面又很广、便利度又很好的新方式,可以跳跃式的更高层次的服务中国的各个角落。
亿邦动力网:中国电商更多和亚马逊一样做零售业,其实传统行业有很多机会,在美国投资热点在向传统行业转移吗?
陈志武:我了解到耶鲁的一些MBA毕业生,很多都去利用移动互联网整合零散的杂货店、餐馆。我女儿的同学创办了一个公司,就是把家庭主妇做得很好的菜让别人来订,这样一来家庭主妇不需要开餐馆,利用家里的厨房多做几份,就可以卖给周围喜欢吃她做的菜的人。通过移动互联网把不同资源和资本最大化调动,和中国现在各个行业做的差不多。
亿邦动力网:我们看到中国更愿意通过跨境电商把海外商品聚集在国内,未来对于出口行业有没有更好的路径,通过互联网协同和改变?
陈志武:阿里巴巴最主要的就是出口,做的很前沿、很深,有千万级的全球中小企业。很多印尼、非洲、拉美、美国的公司都可以在阿里巴巴网站找到中国浙江、广东、福建、湖南甚至于陕西、甘肃的中小制造商,基本通过跨国互联网,已经建立了供需双方的联系。他们更多的空间应该是在服务业、地区零散整合上。
亿邦动力网:服务业做到跨国?
陈志武:有一些还是可以跨国。靠各个不同创业者去想象。比如医疗原来可能觉得是很难跨国、跨地区联网,但是现在可能通过互联网视频、微信视频就可以实现。我在美国和北京通过视频很容易建立联系,原来的数据网络流量不是很大,视频做起来太累,不会这样有效,现在视频效率、效果越来越好,这样一来在纽约的医生也可以给在重庆、北京的病人做诊断。
2012年我母亲在湖南一个县城医院治病,心脏有关的病,在美国我有一些做了30年的医生朋友,我每天早晨和晚上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把信息传给在美国的医生朋友,他们反过来告诉我大概开什么药,如何去用。那几个星期体会了一下跨地区的医疗服务。
后来美国的医生朋友感觉在简单的医药方面,中国农村县城医院的医药和美国基本上没太大差别。就是说美国那边需要什么药,县城医院基本上都有,品种、名字可能不一样,基本元素是一样的。缺乏是什么时候该怎样去用?用多少?在手段方面需要协调。
那一段经历让我慢慢熟悉了互联网在跨国医疗服务方面可以做的事情。
经济结构调整难点还是在政策
亿邦动力网:受出口疲软压力,中国制造业一直在提转型升级,目前为止是不是可以判定说并不乐观?
陈志武:这个是地方债务原因。据我了解很多经典的行业,比如电解铝、钢铁、水泥产能一直过剩,过剩的程度不断创新高。境外很多人不能理解,怎么回事?那么多的行业产能过剩,不仅没有消退反而越来越严重。
其实了解中国的人去看一下,和地方债务有很大关系。各个地方要保障当地就业、GDP、财政税收,不断鼓励制造业做更多投资。企业还不起债务,还不起贷款的时候,地方政府就出面,必然会把过剩的旧产能保留,新的产能不断增加,就造成了过剩局面。最后转型升级说了很多年,没办法实现,和整个体制分不开。
中国的制造业要改变没别的办法,只有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据我的了解,过去最赚钱是房地产,电解铝、玩具、光伏等行业本身知道亏损,但没关系,产能严重过剩,但只要企业做得很大就对地方政府有吸引力,地方政府就会邀请企业开新的制造基地,企业会要求地方政府给一些地,然后其中一部分拿去开发房地产。
对企业来说,可以拿到土地在房地产行业赚更多的钱,补偿制造业损失。为什么这样?和整个土地集体所有、国有,地区政府控制土地供应,有很大关系。
亿邦动力网:经济结构调整转型说到拉动消费,调整供应链结构,难点在哪?
陈志武:难点是税收压力太大了,控制太多了。道理蛮简单,中国老百姓没办法更多消费是因为GDP增长中间分享到的收益占比太少了。之所以那么少,一是政府通过征税拿走得太多,二通过政府拥有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土地拿走资本太多。
谈到供给端结构调整,如果政府的财政税收制约不能减少,政府拥有的资产不能实质性减少,这些讨论没办法带来实质结果。
亿邦动力网:想通过拉动消费倒逼供给侧改革,不成立?
陈志武:是不是百分之百实现很难,是不是实现20%、15%?还是有一定概率。所以到最后可能在重庆、无锡、杭州这些地方多多少少带来一些发展的空间,至于说是不是长久持续,能不能百分之百,很难。
互联网金融监管晚了些
亿邦动力网:您说到互联网金融,确实带来了革命性的普惠服务,但中国超过40%的P2平台存在问题。下半年,P2P问题更是集中爆发,像E租宝700多亿的规模,被查后银行账上资金只有10几个亿,这些平台的问题会触发金融系统性风险吗?
陈志武:P2P平台出问题是迟早的。目前P2P规模还是蛮有限的,银行存款100多万亿,相对于70、80万亿元的贷款规模来说,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的互联网金融资产占比还是很有限的。
当然对个人参与者来说,有可能涉及到一家人的储蓄,包括年长的退休金也在上面。我也在很多场合提醒千万不要随便相信互联网金融给你带来那么好的回报,里面的骗子太多了。
现在P2P出问题比较早发生不是坏事,可以警示老百姓,特别是那些太贪的个人。
亿邦动力网:整个互联网金融向更健康发展,要注意哪些风险?
陈志武:我觉得人民银行主导下的监管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向。其实各个方面的归置启动得太晚了一些。据我了解,之前在互联网口号之下,监管部门不敢动,受约束。但是6、7月份股灾发生后,让更多人看到要是完全失控,对整个社会带来风险太大了,互联网金融监管和归置的空间就出来了。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 相关文章界面JMedia联盟成员推荐阅读耶鲁大学史蒂芬?罗奇:中国经济永远不会硬着陆--财经--人民网
耶鲁大学史蒂芬?罗奇:中国经济永远不会硬着陆
&&&&来源:&&&&&
  北京3月17日电(记者&曹华)今天上午,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学术峰会在北京举行。在第一单元以“中国与世界应对长期衰退风险”为主题的讨论中,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公司(亚洲)非执行主席史蒂芬?罗奇表示,中国永远不会硬着陆。  以下为其发言全文:  [史蒂芬?罗奇]:谢谢!非常高兴能够回来!这是我第十二次参加中国高峰论坛了。我也非常容幸能够加入大家,从高峰论坛创始的时候就一直加入着。我想谈全球前景的一个方面,我想这对中国来说相关性很大。[10:11]  [史蒂芬?罗奇]:温家宝总理大概在五年之前,做了一个很中肯的结论,说中国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不平衡的,不稳定的。也就是说,全球和中国一样,需要更好地平衡,避免一个严重的不稳定局面的出现。我们生活在一个随时可能发生危机的时代,这里列出了过去30年间发生的11场危机。但是过去的危机仔细看基本上都是由失衡造成的,不管是由监管政策,或者是很多情况下在所谓市场经济体系之下也发生了失衡危机。这样的失衡体系之下,就会出现经常帐户的总体赤字或者是盈余过度情况。现在看全球经常帐户失衡情况,之前只有1%不到,但是在危机发生之前出现了飙升情况。之后大概就稳定在全球总体GDP的4%左右。所以我们预期未来五年大概是4%的水平。[10:11]  [史蒂芬?罗奇]:全球现在基本上还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在这样的景下,最大的一块,美国的经济,美国的者,他们本身也有大量的入不敷出,同时还有失衡的局面。我看到了美国的消费占GDP的比重,今天已经占美国GDP71%,过去是65%的水平。并不是过去的实际收入增长支撑的,而是泡沫所提供的流动性支撑的。实际上美国消费者也是挺聪明的,过去曾经有过减少消费的时候。可以看到美国总体消费支出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说全球整体的供需局面,最大的这一面,美国的消费者在过去的16个季度,平均的消费增长率只有0.5%。当然了,我没有时间谈欧元的问题,但是对欧元区也也没有什么好说的。[10:11]  [史蒂芬?罗奇]:看一下日本。日本实际上提供了一本发达世界的危机的教科书,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泡沫破灭的情况。实际上日本的务DGP比重达到了严重的失衡,超过了200%,现在还在不断增加。这提醒我们在发达国家的风险,很有可能像日本一样陷入到不可挽回的局面。[10:12]  [史蒂芬?罗奇]:看一下亚洲,就像五年之前温家宝总理对中国经济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警醒,他说中国经济是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以及不可持续的,他这句话用来形容之后发生的危机是恰如其份的。对中国来说,认识到增长中不可持续的成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就像大家可以听到的,不管是从谁的口中,大家都谈到了中国的增长模式在过去主要是取决于外部的需求,主要是发达世界的需求,因此仅仅是这样一种依存在未来不可持续,不能够让中国达成历史性的趋势。必须从外需的推动更多转向内需的推动。就像我去年和其他很多场合中就已经谈到这样一个转变的需要。[10:12]  [史蒂芬?罗奇]: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执行、实施经济的一个剧变。尤其在十二五计划之内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十二五计划中基本内容,包括社会保障,还有工资等其他的内容,都清楚地表明了这个目标。但是在实施方面步骤还是比较慢的,有时候我觉得太慢了。在十二五计划颁布一年了,我们希望看到一些进展,比如说在社会保障方面,现在因为不安全感依然存在,中国的储蓄率还是太高,很难推动中国的消费者成为再平衡中的一个主要的推动力。中国有没有硬着陆的说法?我觉得永远不会有。今天很多人谈到这个问题,他们悲观一些,我觉得他们都是错的。[10:12]  [史蒂芬?罗奇]:最大的风险是什么?对于中国来说,我担心对美国方面压力的屈从问题,美国方面又出现了新一轮指责中国的浪潮。现在是一个发展的困难时间,我们要和中国谈很多问题,但是美国也需要自身解决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看看我们自身的储蓄率不足问题,尤其是在巨大的经常帐户以及贸易赤字的情况。之前大家都已经看到了,美国和中国是有一个贸易赤字,但是他和全球另外87个国家同样有贸易赤字存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存钱存得不够,我们并不能够指责中国在这方面做了恰恰相反的事情。[10:12]  [史蒂芬?罗奇]:谈到全球再平衡的问题,世界现在变得越来越失衡了,尤其是过去30年。美国、欧洲、日本,在中国都是这样。[10:12]  [史蒂芬?罗奇]:全球消费的70%发生在发达国家,但不会再继续增长了。对于中国这样依靠外需的增长,对中国来说现在是要警醒的时候了,现在需要做再平衡的工作了。[10:13]  [史蒂芬?罗奇]:谢谢。[10:13]
(责任编辑:曹华,蒋琪)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五成女性难承受职场压力
||?|?||?|?|?|?||
发短信上手机人民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耶鲁大学不招中国学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