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畜禽养殖常见的网页布局结构和结构优化升级

多措并举优化布局 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玉米秸杆青贮现场
平度花渡现代畜牧示范园区
当前,我市畜牧业正处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加速转型关键时期。针对全市载畜量接近饱和,生态环保和资源承载压力大,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区域畜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矛盾日渐突出,以及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扩大的实际,我局坚持问题导向,攻坚克难,主动作为,大胆创新,合理布局,在全省率先全区域划定了畜禽养殖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和适合养殖区(以下简称“三区”),使我市都市型现代畜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与城镇化、工业化、生态化发展相协调,在保障畜产品供给安全、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美丽乡村和宜居幸福城市建设。
一、加强政策宣传,严格禁养区管理。对禁养区内现有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依法制定禁养措施和期限,从源头上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市、区市成立了畜禽养殖“三区”划分工作领导小组,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介,通过召开座谈会、印发资料等形式,多途径、多渠道宣传环保有关法律法规,使广大养殖户认识禁养区内养殖场搬迁、关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全市在禁养区内共搬迁、关闭了养殖场户1163家,一些地方的畜禽养殖“散、小、乱”的局面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二、严格审批程序,强化控养区管理。对控养区养殖用地备案、防疫条件审查等事项严格把关,逐步削减控养区内畜禽饲养总量,落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2015年,市财政专项拨款500万元,用于全市畜禽养殖粪便处理示范项目的创建,以点带面引导规模养殖场户采取机械干清粪、水泡粪等形式,实现畜禽粪便“两分离、三配套”(雨污分离、干湿分离,粪便收集、处理、贮存设施配套)的综合利用改造。胶州市畜禽养殖“三区”划定以来,共投资1700万元,将96家规模养殖场建成减排目标量化达标单位。
三、提高准入门槛,优化适养区布局。为推动规模化养殖,我市将适养区新建养殖场(区)的规模标准确定为生猪存栏500头、奶牛存栏100头、禽类存栏1.5万只,均高于《山东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按照控猪、稳禽、重点发展牛羊兔等草食畜牧业要求,高起点调整优化全市生猪、奶牛、肉牛、禽类和肉兔五大产区和七大产业的布局,加快了畜牧业转型升级。2015年新建退户养殖小区16处,建设标准化养殖场251处、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养殖场30余处。
通过全市畜禽养殖“三区”的划定,加快了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突出了产业优势和地域特色,促进了“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都市型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提升”上:一是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大幅提升。畜禽养殖“三区”划分工作开展以来,全市禁养区内共搬迁、关闭了养殖场户1163家,新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38个、退户建区养殖小区98个、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39个,近200个村退出传统庭院养殖,散养户数减少了50%,主要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5%以上,比2010年增加20个百分点,全市畜禽养殖有关数据的“一增一减”,彰显了划定畜禽养殖“三区”为畜牧业转调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通过科学划定“三区”,进一步优化了畜牧业优势区域布局,推动龙头带动、基地支撑、园区引领发展模式,增强了抵抗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能力,形成了以六和、九联、正大、康大等企业为龙头的优势产业链和产业聚集区,全市80%以上的畜禽养殖场户纳入了产业化经营链条,养殖、屠宰加工、兽药饲料、生物制品等本土企业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超过530亿元;三是畜牧业生态化水平有效提升。严格实施禁养区、控养区管理,合理控制畜禽养殖总量,坚持“以地定畜”和“以畜订地”,对现有规模化养殖场(区)实施粪污治理利用改造,因地制宜推广农牧结合等生态循环模式,增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市发展生态循环养殖场区达到112处,85%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了粪污处理设施,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95%以上,实现了生产与减排同步推进。在适养区内大力发展秸秆养畜和“粮改饲”试点,连续3年每年新建标准化青贮池11万立方米,每年青贮玉米秸秆约160万吨,约占全市秸杆产出总量的1/4,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和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上一篇:下一篇:
05-19 05-14 05-15 05-14 05-12
12-25 12-25 12-25 06-11 08-21省农业厅厅长林健东在畜禽养殖场主体责任万场承诺暨美丽生态牧场建设启动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人 宁波市畜牧兽医局综合处
(2016年4月15日)
今天,我们联合省环保厅,在金华市召开畜禽养殖场主体责任万场承诺暨美丽生态牧场建设启动大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章建筑带入全面小康&部署要求,巩固前一阶段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成效,深化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并在拉高标杆中启动美丽生态牧场建设。这次会议时间不长,但内容非常丰富。昨天我们参观了现场,上午,我们观看了警示片,作了典型交流,签订了承诺书,正式启动了&千场美丽、万场生态、绿色发展&创建行动。刚才,省环保厅领导又作了重要讲话,对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非常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全省农业部门一定要贯彻落实好讲话精神。下面我谈几点想法:
一、充分肯定全省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自201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畜牧业转型升级系列决策部署以来,全省上下紧紧围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中心工作,创新体制机制,坚持苦干实干,千方百计下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先手棋,提前一年完成了治理任务。
一是规模养殖场污染整治基本完成。全省共关停&低、小、散、乱&养殖场户7.46万家,保留下来的9554家规模养殖场都落实了&一场一策&治理措施,其中98.7%通过了农业和环保部门的联合验收。在验收完成的养殖场中,90%采取了生态消纳方式,实现了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剩余10%则采用工业化处理,基本实现养殖废水达标排放,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基本实现。41家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厂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辅&的无害化处理体系基本构建完成。率先在全国探索推广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模式,目前已有38个县(市、区)推广实施,初步构建起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监管机制,流域性漂浮死猪威胁基本消除。
三是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初显雏形。以农牧结合、生态循环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畜牧业建设加快推进,不少种养主体实现了农牧有效对接。目前全省已启动12个整建制美丽生态畜牧业示范县(绿色发展示范县)建设,基本建成310家农牧结合的生态型家庭牧场,2015年全省资源化利用沼液量1460万吨,初步建立了场内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模式。
通过这三年的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全省畜禽养殖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建设美丽生态牧场、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跨上新台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生态养殖理念深入人心。绝大多数养殖主体已经深刻认识到,畜禽排泄物绝不允许直接排放到江河溪流中去,否则就要付出沉重代价。刚才警示片播放了几个活生生的反面典型,一旦被浙江卫视《今日聚焦》曝光,养殖场就会迅速被关停甚至拆除。这些活的教材、血的教训,就是要倒逼我们时刻绷紧环境安全这根弦,要走生态养殖这条路子,牺牲环境搞养殖已成为过去。
二是养殖布局结构调整优化。近三年来,共调减生猪存栏560万头,目前我省存栏生猪近800万头,调入近800万头,作为人多地少的资源小省,近50%的猪肉自给率还是比较合理的。从区域布局看,嘉兴、衢州等养殖过载地区的生猪调减量分别为73.83%和42.23%,尤其是嘉兴地区,水网和人口密集,确实不适宜大规模养殖猪、牛等污染较大的畜禽。衢州、金华地处富春江上游,是沿岸13个城市(包括省会杭州)的主要饮用水源,所以衢州、金华等地的畜禽养殖量也要得到科学、合理地控制,底线是不能超出其环境的承载量。通过这一轮的调减,目前这些地方的养殖量已经趋于合理。
三是美丽牧场建设蓄势启动。在这一轮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过程中,那些社会责任感较强、环境保护意识较强的养殖主体,都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落实各项治理措施和要求,并在自我加压、主动治理的过程中赢得了发展先机。如刚才作典型介绍的浦江毛阳岗生态养殖场,顺势而为,强化源头管控,落实主体责任,确保环保设施100%到位,排泄物100%循环利用,投入品100%安全使用,畜产品100%质量安全,走出了一条&猪-沼-果&生态循环养殖的新模式。类似这样的牧场还有不少,有这样想法的养殖业主也很多,这才是现代畜牧业的本色,是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这些变化来之不易,能不能珍惜和呵护好这个变化,关键要看我们广大的养殖业主,希望大家都能够好好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局面。
二、充分认识建设美丽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水十条&、&气十条&,污染整治的力度越来越大、标准越来越高。从我省看,&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也在向纵深推进,环境污染已经无处遁形。反观养殖污染治理,虽然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效,但对照省里&五水共治&的要求和民众的期盼,仍然还有不少差距。召开今天这个会议,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要求、照镜子、找差距。审示当前我省畜禽养殖情况,以下四个方面的差距尚存在,有的甚至还比较明显。
一是散户整治上的差距。前些年养殖污染整治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规模养猪场,较少涉及散养户和其他畜禽品种。可以说大的、显性的污染源已经基本消除,但一些相对较小的、分散的、隐性的污染源还大量存在。据调查,全省还有25万户散养户,存栏生猪达82万头以上;有3000余家水禽养殖场,存栏水禽2200万羽。这些养殖场不能成为养殖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下一步相应的治理措施都要加快跟进。
二是农牧结合上的差距。农业生态循环说到底就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紧密连结、共生发展,有机肥的使用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眼下,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经越来越到位,但也仍然存在&多的多、少的少&的现象。一些规模场产生的有机肥消化不了,存在找地难的问题。同时一些种植大户常年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迫切需要用有机肥改良土壤、提升地力。破解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在政策上动脑筋,如当前有机肥补贴政策覆盖率还比较低,需要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另一方面,要在机制上下功夫,让种养两个主体能够有效对接起来,取长补短、共赢共促。
三是饲养技术上的差距。尤其是育种和防疫技术,与发达国家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拿生猪养殖来说,目前我国规模化养殖场中一头母猪一年可提供的上市商品猪数量为18-20头左右,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可以达到25-28头。此外,我们的养殖场目前对疫病防控的主要手段是打疫苗,这在防控传染性疫病方面效果确实比较好,但在精细化管理上的差距,也造成了仔猪存活率不高(存活率不足80%,发达国家达95%以上)、药物残留超标等问题。
四是长效监管上的差距。污染防治的第一责任在主体,但目前离养殖场户主体责任落实到位还有一些差距,仍然会出现养殖场户零星偷排漏排的现象。此外,养殖场准入退出没有统一标准,长效监管机制没有构建到位,这些都给污染防治带来隐患。消除这个隐患,从根本上来讲要靠我们广大养殖主体环保意识的进一步提高,但作为各级畜牧主管部门,也有责任采取切实措施,确保监管到位。龙游、江山等地探索建立了线上实时动态监控,线下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监管的协同监管机制,实践证明是很管用的。
生猪养殖存在的上述四方面差距,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四只&拦路虎&,不彻底打掉这四只&拦路虎&,畜牧业的发展就走不出一片新天地。
最近,生猪价格创下了5年来新高,业内专家说这主要是&猪周期&在作怪。生猪价格上涨--母猪存栏量增加--生猪供应量增加--生猪价格下跌--大量母猪淘汰--生猪供应量减少--生猪价格上涨&&,这是我国生猪行业一直难以跳出的周期性规律。破解&猪周期&怪圈,从根本上来讲,也是要打掉四只&拦路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形势是挑战和机遇并存。挑战就是我前面讲的四只&拦路虎&。机遇就是我们在这一轮治水倒逼促转型的层层考试中,全省有近万家畜禽养殖场成绩合格或是基本合格,相比那些被关停拆转的养殖场,你们在新一轮的猪价上涨中赚到了钱,历经痛苦之后终于见到了彩虹;相比兄弟省份,你们提早2到3年经历了治污的&阵痛&,已经在业内赢得先机,走在前列。但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我们只有抓紧把自身存在的问题彻底解决掉,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对我们的偏见;只有保留下来的养殖场不再被曝光了,才能慢慢地重塑我们的形象;只有在拉高标杆中加快推进美丽畜牧业建设,才能保持优势,继续走在同行前列。
三、扎实推进美丽生态的现代畜牧业建设
今年是深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年,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启动美丽畜牧业建设的关键年。过去的成绩要守好、眼前的短板要补好、未来的发展要谋好,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打歼灭战,又要善于打持久战,方方面面的任务很多,压力很大。对广大养殖业主来说,关键是要打好&调、守、美&三张牌。
&调&就是调量提质,调整结构、转变方法,脚踏实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畜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推动畜牧产业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方式方法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我们将按照一是要及时调整转变养殖结构,从生猪产业向其他特色产业转变。浙江山多地少,发展猪牛等大型动物的空间非常有限,但占70%的山地丘陵等资源,也为发展兔子、湖羊、蜜蜂等特色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兔子、湖羊等小型草食动物对环境的影响有限,更加环保生态。蜜蜂则是一个完全环保的产业,追蜂夺蜜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很来钱。同时,在养殖业内部的转产转业,也是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成本最小的。二是要及时调整转变生产理念,种养结合要从浅层对接向深度融合转变。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充分认清这一现实的基础上,要加快转变生产理念,更加积极主动地对接种植业主,让养殖废弃物真正成为改善地力的抢手货。三是要及时调整转变管理方法,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我们过去的养殖方式是传统的、粗放式的,怎么节省成本就怎么来,比较经验之谈、比较随心所欲。一旦遇到猪价低迷、饲料成本上升等情况时,粗放式养殖的利润空间就会被大大压缩。精细化管理倡导的是各环节的配合,表面上看费时费力,却能在提高仔猪成活率、饲料利用率等方面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不赔钱反倒赚钱。大家经验都比我丰富,相信这本账都算得比我清楚。
&守&就是坚守底线,不越边界、不碰红线,扎扎实实把主体责任落实好。首先要守住的是法律法规的底线。涉及我们畜牧行业总共有4部法律、9部法规、20多部规章、100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这些法律法规规范了大家的生产行为,也构成了无形的边界。为了眼前的小利,放弃长远的大利,轻易越过法律边界,等待你的将是轻则行政处罚、重则失去自由的代价,实在得不偿失。畜禽排泄物随意乱排、污染环境,这是法律不允许,也是良心要受到谴责的,污染环境做不了浙江人,更做不了浙江美丽牧场人。哪些是禁养区,哪些是限养区,哪些是生态保护区,哪些是生态循环经济区,是有法律规定、法律底线的,是有政策规定和底线的,农业部门的同志要清楚、养殖户要遵守、群众要明白。其次要守住的是保护生态的底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住了生态底线,实质上就守住了产业发展的本钱,抱紧了最大的一棵摇钱树。因此,要加倍珍惜当下、保护环境,把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价值转化到产品中去,用生态环境的改善来创造大家的金山银山。第三是要守住良心的底线。养殖业产出的是食用农产品,是要被老百姓、被小孩和老人吃到嘴里去的,更容不得半点马虎。但是眼下还有部分养殖业主非法使用添加剂、违规使用兽药,制造了一些震惊社会的食品安全事件。&人在做,天在看&,做不到尽善尽美至少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希望我们每个养殖业主都能不折不扣地守住底线。
&&美&就是美丽示范,严格要求、拉高标杆,坚定信心建设美丽生态畜牧业。小到行业的发展、大到文明的进程,都要经历从无序到有序、从混沌到整齐的过程。我省的畜牧业经历了不堪回首的&脏乱差&时期,也正在向清洁有序的状态转变。发展趋势势不可挡,广大养殖业主除了顺应形势外,更要自我加压、提高标准,争做美丽示范,用美丽的环境带动产品的质量和销量,给自己带来&美丽&的收入。兰溪、龙游等地的一些园区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不小的成效,环境清洁优美、产品健康安全,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对美丽牧场和整建制美丽生态畜牧业示范县创建单位,我们要求农业部门指导帮助养殖业主认真编制好&一场一策&创建方案,也鼓励养殖业主积极引入文化的元素,创新方式方法,加大对场区、园区周边环境和场内环境的改造力度,让场区、园区内外都赏心悦目起来。对没有列入今年创建计划的地方,也鼓励大家提前进行改造提升,给同行提供可学可看可借鉴模板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先机。
对各级农业部门来说,也有&治、建、促&三张牌要打。
所谓&治&,是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深化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要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作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和农业水环境治理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来抓,确保&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在农业领域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今年的主要任务,是力争用一年的时间,全面完成对生猪散养户和水禽养殖场的治理。治理工作的主要落脚点是在结合村规民约、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与此同时,加快已完成治理场的验收工作,力争六月底前对所有养殖场验收到位。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对于浙江畜牧业的发展来说,衡量的标准不是产值和数量,而在于质量和精品,对那些治理不到位的、还存在偷排漏排现象的养殖场,我们的态度是发现一家关停一家,希望广大养殖业主不要抱着侥幸心理挑战底线,我们绝不手软、绝不姑息。
所谓&建&,是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度启动美丽生态畜牧业建设。美丽生态畜牧业是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两美&浙江的题中之义。我们要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扛起起建设美丽生态畜牧业的责任。按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的部署,今年将深化推进&十百千万&创建(41个县整建制推进、创建110个生态循环示范区、1030个示范主体、10000个生态牧场),选择建设10个以上区域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每个项目安排1000万元。美丽生态牧场创建要主动加强与&十百千万&创建和区域示范项目建设的对接与融合。具体工作主要分为美丽生态牧场建设和整建制美丽生态畜牧业示范县建设两个部分,整体的思路是按照&场区布局合理、设施制度完善、生产全程清洁、产出安全高效、资源循环利用、整体绿化美化&的美丽生态牧场标准,建设1000家美丽牧场、改造提升10000家生态牧场;按照&一批美丽生态牧场、一批农牧结合示范园区、一批农牧结合服务组织,一条新型产业体系和一套有效运行机制&的&五个一&要求,建设20个左右整建制美丽生态畜牧业示范县。今年的目标,是创建200家以上的美丽生态牧场和12个整建制美丽生态畜牧业示范县。省里马上就要出台美丽生态牧场建设的标准,这是在广泛征求意见下推出的普遍适用的要求,希望各地能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优势和特色,创建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生态牧场。
所谓&促&,是要以扎实有力、高效务实的举措抓好工作推进落实。经验表明,对推动养殖污染治理和美丽生态畜牧业建设,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立足长远,一手抓倒逼、一手抓引导,解决眼前迫切问题的同时建立长效机制,才能长治久安、长效运行。抓倒逼就是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肃处理存在问题的养殖场,结合取消农业扶持政策、签订承诺书等手段,倒逼整改到位。抓引导就是要充分发挥各项畜牧业发展扶持资金的整合推进作用,对美丽生态牧场和整建制美丽生态畜牧业示范县建设等,予以重点倾斜。此外,加快构建线上线下协同监管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健全畜禽养殖准入退出机制,让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常态化有效运行。
要打好&治、建、促&三张牌,还要靠一支能打硬战、善打胜战的干部队伍。广大畜牧兽医干部这几年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委屈。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关心关爱我们的干部队伍,让同志们在冲锋陷阵的时候能感受到单位对他们的支持和鼓励。作为畜牧兽医干部自身来讲,要不断提升能力和素质。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穿上依法行政的&铠甲&;要加强技术水平提升,磨亮履职到位的&利剑&;要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加固拒腐防变的&盾牌&。队伍建设到位了,我们提出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才有可能落实到位。与此同时,各级农业部门还要发挥优势、做好服务,加强技术指导,及时总结宣传,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另外,借此机会,我再强调一下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物疫病防控的事。当前,我省从省外调入动物及其产品数量在不断增加,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在持续加大。一季度,全省调入活畜194.27万头,同比增加23.1%。其中发现疑似动物疫情8起,查处了多起调入肉牛含&瘦肉精&案件。随着G20峰会的临近,这块工作要抓紧摆上各级农业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旦发现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对养殖业主来说,主要是把好&三个关&。一是要把好饲料兽药采购使用关。坚持从正规合法渠道采购饲料、兽药等投入品,杜绝使用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质量标准标签、无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的饲料兽药,完善全过程采购使用记录制度。二是要把好畜禽科学饲养关。要严格遵照技术规程和质量安全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严防畜产品重金属残留超标和养殖排泄物中铜、锌等重金属含量超标。三是要把好动物疫病防控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关。严格落实养殖主体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对病死或死因不明、检疫检验不合格的畜禽及其产品,要严格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坚决杜绝随意丢弃病死畜禽或将病死畜禽出售等违法犯罪行为。&&&&&&&&热点资讯 &正文
农业部印发《关于扎实做好2016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
】【日】【责任编辑:清风】【阅读:469 次】
  农业部关于扎实做好2016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  农发﹝2016﹞1号  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号)精神,扎实做好2016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根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部署,现提出以下意见,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十二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增幅连续6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打开新局面,农村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三五”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为中心,以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全面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水平、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2016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新理念引领农业新发展,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源泉,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工作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科技、装备、人才、政策、法治支撑,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绿色发展,统筹国内国际,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一、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1.保持粮食生产总体稳定。树立大“粮食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加大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加强防灾减灾,保持粮食总量基本稳定。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小麦、水稻生产,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口粮田。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核心区。继续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模式攻关。  2.推动种植业转型升级。编制发布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适当调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扩大粮改豆、粮改饲试点,力争玉米面积调减1000万亩以上。探索建立大豆、棉花、油料、糖料蔗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快推动园艺作物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和品牌创建,继续开展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开发试点。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发展旱作农业、热带农业和优质特色杂粮。  3.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根据环境容量调整区域养殖布局,优化畜禽养殖结构。深入开展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创建500家国家级示范场。调整生猪生产布局,引导生猪养殖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以肉牛、肉羊、奶牛为重点,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大力推进草牧业试验试点,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继续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提升中国奶业D20示范带动能力。加强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质量安全监管。  4.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合理调整渔业养殖布局结构,减少湖泊、水库和近海网箱养殖密度,鼓励引导大水面增养殖和离岸养殖,积极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场、示范县创建活动。逐步压减近海和内陆捕捞产能,鼓励引导捕捞渔民减船转产,推进渔船更新改造和远洋渔船装备升级。拓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营销渠道,发展增殖渔业和休闲渔业。强化渔政队伍建设,全面实行渔业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  5.深入推进农业对外合作。优化重要农产品进口全球布局,健全贸易救济和产业损害补偿机制,扩大特色和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努力构建财税、金融、保险、外经贸等农业“走出去”支持政策框架,编制实施《农业对外合作规划(年)》。支持建设育种、仓储、加工、物流等基础设施,建立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搭建农业“走出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植跨国涉农企业集团。启动农业科技国际合作行动计划。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亚非拉重点国家农业合作,落实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100个农业合作项目。  二、强化农业技术装备和条件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6.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启动实施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加快构建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资源配置体系,着力完善农业科技创新链,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和工程,重点突破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创新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机制,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完成农业领域科技计划管理专业机构改建。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优化升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与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作用,协同推进重点攻关。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加快推进现代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工程,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农技服务。  7.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种业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推进玉米、大豆等良种科研攻关,加强优质高产多抗广适、适应农机农艺结合的新品种培育,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推进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开展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加大保护利用力度。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国家级种畜禽核心场建设,继续推进水产种业发展。贯彻实施《种子法》,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推进简政放权,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和管理部门监管职责,改革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建立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制度,实施省际引种、种子委托生产和委托代销等备案制度,推动监管重心由事前许可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加大打假护权力度,全力推进依法治种。  8.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努力突破油菜、棉花、甘蔗等作业瓶颈,进一步提升水稻机插、玉米机收水平。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机械化。推进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支持鼓励老旧农机报废更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扩大关键环节农机作业补助范围,持续开展深松整地作业,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和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切实提高农机作业、维修、培训等社会化服务水平。配合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农机装备行动方案。  9.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加快建立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加强农业全产业链信息分析预警,完善农产品采集系统和农业统计分类标准体系。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稳步扩大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休闲农业电子商务试点范围,开展鲜活农产品进城和农资下乡试点。加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力度,提高农民手机应用技能,推进农业遥感和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配套应用。改善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采集手段,不断提升调查数据质量。  三、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0.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坚守耕地红线,配合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扩大农作物合理轮作体系补助试点,探索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开展耕地休耕制度试点,在玉米非优势产区进行轮作试点。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适当提高补奖标准。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强草原执法管护。编制实施草原休养生息规划,启动牧区草原防灾减灾工程。推进天然草原改良,组织做好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试点工作。严格实行休渔禁渔制度,探索开展近海捕捞限额管理试点,持续清理整治“绝户网”和涉渔“三无”船舶,加强渔业资源调查。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实施江豚、中华鲟等珍稀物种拯救行动计划。维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严防外来物种入侵。  11.继续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持续加大治理工作力度。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建设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继续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试点,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高效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推广应用,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启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促进农村沼气转型升级。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农用地膜使用有效管理办法,开展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完善农业面源污染全国性监测网络,开展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综合示范。  12.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加快推进全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实施农产品产地分级管理。继续抓好湖南重金属污染区综合治理试点,积极探索重点污染区生态补偿制度。扩大东北黑土退化区治理试点范围,抓好河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  13.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示范市、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选择粮食主产区、畜禽养殖大县、水源地等典型地区,继续实施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在适宜区域建设稻渔共生综合种养基地。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业生产风险防范水平  14.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启动实施《加快完善我国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工作方案(年)》,完成1000项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任务。大规模开展农业标准化创建活动,开展产地环境污染调查与治理修复示范,推行高毒农药定点销售、实名购买制度,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家庭农场推行投入品记录制度,开展兽用抗菌药综合治理行动。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规模,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着力打造一大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  15.加快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能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完善风险监测评估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与食药部门无缝对接,共同打造生产、屠宰、流通、加工、消费全程监管链条。积极争取支持政策,再创建20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推动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省、地、县、乡四级监管机构,构建网格化监管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执法、专项整治和责任追究,严打重罚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私屠滥宰等违法犯罪行为。  16.全面提高全链条兽医卫生风险控制能力。严把养殖业监管关,强化养殖档案管理,加强网格化日常监管。实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优先病种防治计划,防范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风险。强化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全面实施兽药“二维码”追溯监管,从源头上控制药残超标风险。严把活动物移动监管关,加强动物检疫,严防动物疫情跨区域传播。严把屠宰业监管关,组织开展生猪屠宰专项整治行动,探索改革屠宰检验检疫制度。建立健全养殖业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17.强化农业安全生产和应急处置。扎实推进“平安农机”“平安渔业”建设,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加强渔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加渔业安全基础设施投入。强化远洋渔业安全监管,做好抗御台风工作。加强直属垦区安全生产指导。继续推进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健全完善农业应急体系,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五、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18.完善农业补贴和价格政策。全面推动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三项补贴”改革,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制度,推进渔业油价补贴改革政策落实,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补助机制。推动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推动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推动完善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降低操作成本。探索建立鲜活农产品调控目录制度。  19.推进农业节本增效。从技术、装备、设施、服务、加工和流通等多方面着手,推广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流通成本。适应市场需求,引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优质产品,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强品牌培育塑造和营销推介,推动实现优质优价。  20.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市场流通。研究出台指导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完善并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县、示范园区、示范企业。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继续加强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和推广,深入开展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试点,实施主食加工和农产品加工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健全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国家级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加强储运加工布局和市场流通体系的衔接,推进实物流通和电子商务相结合的物流体系建设,促进物流配送、冷链设施设备等发展。鼓励农村经纪人和新农民搞活农产品流通。  21.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宣传推介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线路。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认定和保护,培育各种文化产品。  22.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壮大一批千亿级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园区,强化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为农户提供信贷担保和技术培训,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深入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  23.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服务组织。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积极发展良种苗繁育、水稻集中育插秧、农机承包作业、饲料散装散运、养殖业粪污专业化处理、动物诊疗等服务。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收、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支持建设集中育秧、粮食烘干、农机场库棚、仓储物流等服务基础设施,鼓励地方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跨区域提供专业化服务。  24.扎实推进特色产业精准脱贫。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的指导意见,谋划具体支持政策。充分发挥农业行业优势,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积极推进村企对接,强化致富带头人创业和贫困户种养实用技术培训,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强特色农产品市场开拓,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带动模式,推动扶贫政策落实到户到人、扶贫资金量化到户到人,确保农村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发展精准受益。加强定点扶贫、片区扶贫、援疆、援藏等工作。  六、扎实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25.积极引导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研究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政策建议。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托管农民土地,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规模经营模式。探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政策。加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户承包地准入、监管和风险防范。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改进完善土地流转管理服务。  26.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再选择10个省份开展整省试点,切实抓好宣传培训、政策执行、督查督导等关键环节工作。对已经开展整省试点的12个省份及时组织“回头看”,抓好各个环节的完善补充。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利用确权登记时机,积极引导农民自愿将分散零碎的承包地通过互换或流转等方式,集中归并,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  27.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体系,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不断完善补贴、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用电和人才培养等扶持政策。允许将集中连片整治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按规定用于完善农田配套设施。抓紧建立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直报信息系统。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健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定向培养职业农民。推动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扶持制度,相关政策向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倾斜,依托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壮大职业农民队伍。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新创业。  28.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中央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精神,指导基层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核实和成员身份确认,重点抓好经营性资产量化、资源性资产确权、非经营性资产管护等工作。继续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在发展股份合作以及完善股份有偿退出、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方面探索形成一批成熟经验。抓紧谋划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农村土地征收、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改革试点,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29.推动农业金融保险创新。推动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建立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完成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组建,并开始实质运营。扩大在农民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试点范围,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配合做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降低产粮大县三大主粮作物保费补贴县级配套比例,探索建立口粮作物基本保险普惠补贴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生猪及糖料蔗等目标价格保险试点,拓展水产养殖业保险。推动建立农业保险协同工作机制。进一步树立现代农业金融意识,注重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30.着力推进农垦改革发展。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抓紧细化实化政策措施,争取在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推进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和耕地保护,稳步推进农垦土地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构建适合农垦实际和农业生产特点的新型劳动用工制度,加快完善垦区社会保障机制。实施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战略,加快推进垦区间、垦地间联合联盟联营,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鼓励和支持各地积极开展先行试点示范。推动将农垦系统纳入国家农业支持和民生改善政策覆盖范围。  31.加强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结提炼农村改革试验成果,推动农村改革试验区积极承担新的改革试验任务。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继续组织开展试验任务第三方评估工作,探索对到期试验任务进行考核评价。系统总结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模式,继续实施示范区以奖代补政策。推动以示范区为平台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探索金融支持示范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办法,引导资源要素向示范区集聚。  32.加强农业法治建设。大力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基本草原保护条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畜禽屠宰管理条例》制定工作,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渔业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修订工作,出台《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配套规章。深入推进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强化执法人员培训。加大行政复议工作力度,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监督纠错作用。积极做好行政应诉工作。  各级农业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农业系统自身建设,实现思想观念上的新引领、方法路径上的新突破、工作职能上的新转变和作风面貌上的新气象,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要转变发展理念,树立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的发展理念;转变工作职能、工作方式、工作作风,深入践行“三严三实”,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用过硬作风和一流业绩树立农业系统干部的良好形象,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
48小时点击排行
安徽农网微博
主办:安徽省人民政府&&&&支持单位: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承办:安徽省气象局
技术支持:安徽智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 皖ICP备号 不良信息举报
总机电话:4/455/457
客服电话:5
E-mail:ahnw@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左右结构布局的网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