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材料中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当前位置:
>>>读我国出口商品构成变化图:我国出口商品构成变化图(1)比较1992年..
读我国出口商品构成变化图:
我国出口商品构成变化图
(1)比较1992年同1952年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2)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增长到多少?&&&&&&&&&&&&&&&&&&&&&&&&&&&&&&&&&&&&&&&&&&&&&&&&&&&&&&&&&&&&&&&&&&&&&&&&&&&&&&&&&&&&&&&&&&&&&&&&&&&&&&&&&&&&&&&&&&&&&&&&&&&&&&&&&&&&&&&&&&&&&&&&&&&&&&&&&&&&&&
(3)上述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题型:综合读图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由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变化为以工业制品出口为主
(3)我国工业(或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读我国出口商品构成变化图:我国出口商品构成变化图(1)比较1992年..”主要考查你对&&中国的工业&&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中国的工业
我国的工业基地:工业基地指工业生产比较发达和相对集中的城市或地区。有以发展某一行业为主的专业性工业基地,如中国的鞍山钢铁工业基地;有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如上海是个冶金、机械、纺织、轻工、化工、造船等工业都比较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根据资源状况和环境条件,合理建立工业基地,有利于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主要工业分布特点:1.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的工业基地;2.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3.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4.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我国工业主要成就:1.增长速度快:近50年来,我国的工业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例如:原煤、钢铁、水泥、布匹的产量居世界第1位。原油、发电量、化肥等也列世界前茅。2.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轻重工业比较协调,一些新的工业部门,如汽车、飞机、航天、核工业、电子、石油化学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填补了我国工业的许多空缺。3.工业布局日趋合理。一方面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在资源或原料丰富的内地新建了一大批工业城市或工业基地。例如,山西能源基地、兰州的石油化学工业、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钢铁工业基地西昌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等。4.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北京、上海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珠江三角洲、沪宁杭、京津石(石家庄)因具备工业基础、科技力量雄厚、高层次知识性人才集聚、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等有利因素,已开始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中西部的武汉、重庆、西安、兰州等地正日益成为中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四大工业基地:1、辽中南工业基地:2、京津唐工业基地:3、沪宁杭工业基地:4、珠三角工业基地:&
发现相似题
与“读我国出口商品构成变化图:我国出口商品构成变化图(1)比较1992年..”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2212478155385104826590929790我国医药外贸产品结构大变化开始,药企该如何布局?
6月20日~22日,来自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药界人士齐聚上海,参加了第十七届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暨第十二届世界制药机械、包装设备与材料中国展。记者自展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国医药外贸仍延续了去年小幅下降的调整态势,外贸增长方式处于质变过程中。专家认为,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医药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寻求新定位的重要阶段。
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医保商会)统计,年间,我国医药商品出口量增长较快,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4%。但由于近两年全球需求放缓,2016年我国医药外贸呈低速增长态势。其中的亮点是,高附加值制剂、生物医药产品、诊疗设备等出口显著增长,且向规范市场出口有所突破。
医保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不断调整外贸产品结构,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我国医药外贸出口结构正在发生质变。过去我国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出口量最大的是医药中间体及西药原料药, 而原料药出口的平均利润率仅有2%~5%。这种格局虽然在短期内不可能根本扭转,但形势正在发生变化。
今年一季度,我国医药进出口总额达到352亿美元,同比增长9.7%,其中出口额186亿美元,同比增长4.4%。在出口金额排名前20的品种中,大宗原料药品种只有维生素E及其衍生物一个。相比之下,西药制剂出口表现喜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西药制剂出口额为7.72亿美元,同比增长10.89%。西药制剂在医药出口中的占比逐渐加大。
医保商会副会长许铭认为,随着我国环保压力加大和人力成本上升,原料药的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虽然现阶段我们还不能放弃原料药的生产,但亟待向可持续、绿色原料药生产转型。可喜的是,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原料药企业已经开始沿着“原料药-特色原料药-仿制药-创新药”的路径前进。
企业谋求产业链新定位
据悉,近年来,以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齐发药业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制剂企业表现出色,其制剂产品逐渐被国际市场认可。恒瑞医药国际事务部执行总监杨建表示,西药制剂附加值较高,制剂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医药出口优化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制剂出口重心正在由非规范市场向规范市场转移。
事实上,随着全球医药产业链分工愈加明晰,国内优秀药企已经不满足于全球产业链中原料药供应商的低端身份,正在积极寻求新的定位。他们积极开展创新研发,努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求将产品打入欧美主流市场。据专家介绍,近年来,国内药企正在以多种方式实施国际化战略,包括从非规范市场转向拓展规范市场,从独立研发到借力全球资源,从产品认证到海外建厂、设立研发机构,进行专利授权与转让等。
医保商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蓝皮书》显示,2016年我国药企海外并购高潮迭起,投资总额高达55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139%。恒瑞医药、复星医药、人福药业等都通过海外收购的方式布局销售渠道,实现了海外销售。
此外,2016年,中国原料药在美注册DMF批号超过1500个,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批准我国医药企业提交的CEP申请63份,有效证书总数累计已达582份。同时,中国企业获得美国ANDA批文75个,一批优秀企业将终端产品打入了欧美高端市场。
许铭提醒,开展制剂国际贸易比原料药要困难得多,药企必须多下功夫研究海外药政,布局销售渠道。他强调,现阶段欧美市场仍是全球主流医药市场,需要我国药企深耕细作。此外,药企还可以借“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在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布局。
国药国际副总经理严兵对此持有相同观点,他说:“‘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药企应抓住契机、转变思路,不仅可以销售产品,还可以走出国门去投资,力争在国际市场拥有一席之地。”
“尽管我国医药行业国际化之路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彰显实力和水平。我国正在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期待我国企业能够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为人类健康带来福祉。”医保商会副会长孟冬平说。
文/《中国医药报》 刘博
新媒体编辑:申杨
统筹策划:李雪墨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从区域结构变迁到产品结构分化:出口形势转暖下,如何深度挖掘机会
从区域结构变迁到产品结构分化:出口形势转暖下,如何深度挖掘机会
扑克投资家
受益于海外景气持续改善,我国对主要出口目的地出口形势已明显好转。海外景气度改善能持续多久?我国对哪些国家出口修复较为显著?分板块看,哪些行业将存在超预期修复空间?本研究旨在为以上问题寻求答案。一、出口区域结构变迁,产品出口结构有所69分化(一)对发达国家出口份额下降,新兴国家趋于提升1、我国出口国别结构变化,发达经济体份额下降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是我国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国,但近年出口份额趋势性回落。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历来是我国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国,2005年前占我国出口份额超过50%。近年来,我国对美欧日出口份额有所下降,由2005年的51.3%下滑至2016年的40.4%,对发达经济体出口依赖程度明显降低。对发达经济体出口份额回落的同时,我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占比在持续提升。近年来,以东盟和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经济高速增长,对我国产品需求快速增加,占我国出口份额比重也持续提升。年间,印度(金砖国家)实际GDP增长107%,东盟国家实际GDP增长66%,远超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增速;我国对金砖国家和欧盟出口份额分别由2006年的4.5%和7.4%提升至2016年的6.3%和12.6%。2、对日出口占比趋势回落,越南和印度持续提升发达经济体中,我国对美欧出口占比先升后降;对日本出口占比趋势性回落,是我国对发达经济体出口份额回落的主要拖累项。分国家来看,我国对美欧出口占比先升后降,目前占我国出口份额仍都在15%以上;日本作为我国的第三大出口目的国,近年来占我国出口比重持续降低,从2001年的16.9%一路下滑至2016年的6.2%。2013年后,随着美欧经济逐步企稳修复,我国对美国和欧盟出口份额均有所回升。东盟十国中,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是我国对东盟出口的主要去向;其中,我国对越南出口份额提升最为显著。东盟十国中,我国对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出口最多,分别占我国对东盟十国出口总额的23%、18%、15%、15%和12%。其中,我国对越南出口增长最为显著,占我国出口总额之比由2001年的0.7%持续上升至2016年的3.0%。金砖国家中,印度和俄罗斯是我国对金砖国家出口的主要去向;其中,我国对印度出口份额上升最为显著。金砖国家中,我国对印度和俄罗斯出口最多,分别占我国对金砖国家出口总额的45%和28%。其中,我国对印度出口快速增长、占我国出口总额之比大幅提升,从2001年的0.7%提升至2016年的2.8%。2013年后,我国对俄罗斯、巴西和南非出口份额有所回落。(二)出口目的区域不同,贸易产品结构也有所差异1、对欧美出口结构相似,家具和服装等占比较高我国对美出口主导产品由电机、机械和鞋靴转向电机、机械和家具;其他产品中,针织服装和车辆份额上升,玩具出口份额回落。近年来,我国对美出口产品结构有所变化。2001年,我国对美出口占比前5名产品分别为电机[1](19.6%)、机械(13.5%)、鞋靴(9.3%)、玩具(7.8%)、家具(6.2%)。近年来,我国电机、机械和家具等产品出口份额持续抬升,2016年占我国对美国出口比重分别为24.0%、20.5%和7.2%,成为我国对美出口主导产品;而鞋靴和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持续回落。我国对美出口电机产品以电话、监视器和电热水器为主,其中电话(含手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他产品中,绝缘电缆和半导体器件占比有所提升。对电机产品进一步细分可以发现,近年来电话(含手机)占我国对美出口机电产品比重快速提升,2016年达40.5%,或部分缘于我国作为苹果手机主要制造国的地位。此外,绝缘电缆和半导体器件占我国对美出口电机产品比重持续提升,分别由2008年的3.1%和1.0%提升至2016年的3.9%和2.3%。中国对欧盟出口产品结构大体与美国相似,以电机、机械和家具为主导;其他产品中,光学设备出口份额趋势性提升,船舶出口份额有所回落。近年来,我国对欧盟产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主导产品由2008年的机械(23.2%)、电机(22.2%)和非针织服装(5.4%)转向2016年的电机(22.6%)、机械(18.9%)和家具(5.6%);其中,家具占比明显上升了1.8个百分点。此外,光学设备等产品出口占比也趋势性提升,而船舶、钢铁和钢铁制品出口份额有所回落。我国对欧盟出口电机产品以电话、监视器和电热水器为主,半导体器件、绝缘电缆和开关电器份额持续提升。对电机产品进一步细分可以发现,2016年电话(含手机)占我国对欧盟出口机电产品的49.0%,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此外,半导体器件、绝缘电缆和开关电器占我国对欧盟出口电机产品比重有所提升。2、对新兴经济体出口中,钢铁与化学品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对东盟出口产品中,钢铁仅次于电机和机械,占据重要地位。电机和机械是我国对东盟出口份额最高的主导产品,2016年占我国东盟出口比重分别为20.1%和13.8%。与对美欧出口产品结构有所不同,钢铁在我国对东盟出口产品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主要缘于东盟国家工业发展水平普遍较弱,多数本土钢企只能生产低附加值产品,而依靠大量进口钢铁和钢铁制品来满足快速增长的经济需求。近年来,我国对东盟出口塑料及制品、家具产品出口份额持续提升。随着东盟国家消费能力和工业水平的提升,其对我国加工材料和消费品需求逐步增加。比如,我国对东盟出口塑料及制品[2]、家具、针织物份额持续提升,2016年占我国对东盟出口总额比重分别为3.4%、3.1%和2.0%。与此同时,我国对东盟出口电机、机械和船舶份额有所下降。比如,我国对东盟出口电机产品占比由2006年的27.1%降至2016年的20.1%,下降了6个百分点,这是由我国与东盟电机产品产业内贸易结构特征所决定的。随着东盟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上“加工国”地位的逐渐形成,其在一些低技术含量电机产品出口竞争优势逐渐培育,与我国存在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我国对金砖国家出口产品中,有机化学品仅次于电机和机械,占据重要地位。2016年,我国对金砖国家出口主要产品为电机(23.1%)、机械(17.4%)、有机化学品(6.4%)、塑料及制品(3.6%)、光学设备(2.9%)和家具(2.8%)等产品。与2008年相比,我国对金砖国家出口有机化学品、光学设备、塑料及制品和家具等产品出口份额持续抬升;同时,我国对金砖国家出口鞋靴和针织服装出口占比趋势性回落。整体来看,我国对金砖国家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特征较为显著。二、全球经济趋势回暖,我国出口修复或将延续(一)全球景气度持续回升,海外需求改善或将延续1、美国经济持续改善,欧元区经济景气逐步回升美国经济总体稳步向好,就业数据劳动力市场持续改善,工业生产稳步复苏。自2010年起,美国非农就业发生趋势改善。2015年以来,随着非农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美国失业率(U3)大幅下滑,就业市场显著改善,劳动力收入(时薪收入)增速开始抬升。5月,美国劳动力失业率降至4.3%、创下近10年新低,美国时薪收入同比增速持续保持在2.5%附近高位。在收入增长的带动下,美国私人消费支出增速显著回暖。虽然受原油等能源价格下跌拖累,美国工业生产增速及产能利用率在2014年-2015年间有所下滑,但私人消费的较高景气依然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支撑。随着原油等能源价格下跌的扰动褪去,美国工业生产增速和产能利用率开始大幅改善。欧元区劳动力市场不断改善,经济景气逐步回升。随着法国和荷兰大选风险逐步消退,欧元区经济景气开始回暖。劳动力市场中,4月综合失业率和年轻人失业率双双创下近7年新低。受益于就业和收入增速的改善,欧元区核心通胀水平开始抬升。比如,4月欧元区核心CPI同比达到1.2%,较3月的0.7%显著改善。2、美欧主要消费国或延续补库,制造国将显著受益需求不断改善下,美国和欧元区未来2~3季度或延续补库,经济景气有望保持高位。历史规律显示美国和欧元区制造业新订单和利润同比增速一般领先库存同比增速2~3个季度。从2016年2季度至今,欧美新订单同比增速持续改善,或预示着制造业在未来2~3个季度中将延续补库。在补库支撑下,美国和欧元区经济景气或在未来2~3季度持续保持高位,对经济起到支撑作用。受益于美国和欧元区经济景气改善,全球主要生产国和资源国的出口将显著受益。世界经济一体化下,全球产业转移不断推进、演化,形成“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的全球产业链。其中,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主要是消费国,为全球提供消费需求,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国和资源国的经济景气水平。比如,受益于近期美国和欧元区经济景气的改善,中国台湾、韩国和日本等主要生产经济体,以及澳大利亚和巴西等主要资源国的出口增速显著修复。在未来2~3个季度中,美欧保持高位的经济景气或将持续带动主要生产国和资源国出口增速改善。(二)贸易竞争力有所增强,利好出口链的持续修复1、海外需求趋势性好转,我国出口改善有望延续受海外经济景气度回暖提振,我国出口先导指标自去年4季度以来持续修复。中国承接日本、韩国和台湾的制造业后,逐步成为全球核心生产国,主要为消费国提供商品。受益于近期海外景气度持续回暖,我国出口先导指标已出现明显修复。从PMI分项指标来看,去年4季度以来,新订单指数大幅抬升,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7个月处于扩张区间。此外,出口经理人指数和出口信心指数也自去年2季度起明显修复。受外需回暖提振,叠加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带来的出口竞争优势修复,我国出口增速自2016年底以来持续修复。年初开始,我国出口累计同比增速明显提升。月,我国出口累计同比增速8.1%,较上年同期值-13.0%明显提升21.1个百分点。分国家来看,我国对美国、欧盟、东盟和金砖国家出口累计同比增速均有明显改善;其中,对金砖国家出口修复最为显著。对主要国家出口增速的普遍好转,也验证了本轮经济复苏的全球属性。海外需求改善趋势延续,叠加前期汇率贬值带来的出口竞争优势修复显现,或将对我国出口链修复形成支撑。2、贸易竞争力渐趋提升,电机与机械出口修复或超预期分产品来看,我国主要产品的出口累计同比增速均有明显改善。月,我国主要的出口产品分别为电机(25.4%)、机械(16.9%)、家具(4.1%)、非针织服装(3.3%)、塑料及制品(3.2%)等产品。除针织服装同比增速有所改善、但仍然为负外,其他主要产品出口累计同比增速均已经转负为正,均较2016年底出现明显改善。其中,钢铁制品、塑料制品和非针织服装同比改善幅度最为显著,分别为23.3、19.3和18.9个百分点。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持续提升,或将对出口链形成进一步支撑。年间,我国多项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出现明显提升。比如,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塑料制品贸易竞争力提升0.34,光学设备贸易竞争力提升0.11,有机化学品贸易竞争力提升0.18等。这些产品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有助于其出口修复超预期表现。三、贸易链条持续修复,出口受益行业有所分化(一)美欧经济趋势复苏,电机与机械出口大概率修复1、美国景气持续修复,家具与塑料等受益或较明显我国对美出口的电机和机械出口修复空间较大,此外,家具、塑料及制品、非针织服装出口修复或将延续。随着需求趋势性回暖,出口金额较大、具备出口竞争优势的行业,或将受益最为显著。按照这个思路,我国对美国出口受益空间最大的行业包括:电机、机械、家具、塑料及其制品、非针织服装、玩具、钢铁制品、基本金属杂项制品等。2、欧盟经济逐步回暖,钢铁及其制品或超预期受益除电机和机械产品外,我国对欧盟出口钢铁制品、橡胶制品、基本金属器具等出口受益空间较大。我国对欧盟出口的电机和机械产品已经出现明显修复,由于其出口金额和贸易竞争系数都处于较高水平,未来受益空间仍然广阔。此外,我国对欧盟出口的钢铁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基本金属器具也将存在超预期修复空间。近年来,中国钢材价格明显低于欧洲国内市场价格,具有明显的出口竞争优势。(二)新兴经济需求好转,鞋靴与皮革出口受益或显著1、东盟经济持续复苏,鞋靴与皮革出口改善或延续除电机和机械产品外,东盟经济回暖对我国钢铁、塑料及其制品、鞋靴、基本金属杂项制品、皮革制品等出口带动作用或将持续凸显。中国对东盟国家传统出口优势产品包括电机、机械、钢铁和塑料制品等。随着东盟需求回暖,我国对东盟出口优势产品均已出现改善。此外,我国鞋靴、基本金属杂项制品、皮革制品等产品占对东盟出口份额较高、具备较强的贸易竞争优势,未来对东盟出口改善或将超预期。2、金砖国家景气向好,服装和家具或将超预期受益金砖国家需求持续好转,或将带动我国塑料及其制品、非针织服装、家具、鞋靴、玩具、皮革制品、橡胶及其制品等出口持续改善。今年初以来,我国对金砖国家出口的电机、机械、塑料及制品、非针织服装和家具等产品已现明显改善。随着金砖国家需求持续回暖,这些产品出口或将受益于较强的贸易竞争优势持续改善。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1)近年来,我国出口区域结构发生新变化: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占我国出口份额有所下降,东盟和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占比持续提升。出口目的区域不同,出口产品结构也有所差异。从共同点来看,电机和机械是我国对各大市场出口的主导产品;从不同点来看,家具、针织服装、非针织、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我国对欧美出口的主要产品,而钢铁、矿物燃料和化学制品等工业原材料和制成品在我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2)近期欧美发达经济体需求回暖,推动全球经济景气修复,也带动了中国出口链的持续修复;美国和欧元区未来2~3季度或延续补库,经济景气有望保持高位,或将利好我国出口链修复延续。从出口先导指标来看,我国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出口经理人指数和出口信心指数自去年2季度起明显修复;从出口累计同比增速来看,我国对美国、欧盟、东盟和金砖国家出口累计同比增速均大幅好转。(3)随着海外经济景气持续回暖,我国出口链修复趋势有望延续,电机、机械、钢铁、家具、塑料制品等产品修复或超预期。从细分产品出口份额、已有修复程度、以及贸易竞争优势三个维度进行筛选,我们发现电机和机械产品出口受益确定性较大。其他产品中,基本金属品、钢铁及其制品、塑料及其制品等出口受益或较为显著。我们从三个维度来梳理出口受益行业:产品出口份额、出口已现修复、具备贸易竞争优势。梳理结果显示,主要经济体景气改善或将显著利好我国基本金属品、钢铁、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制品出口的持续修复。分板块来看,我国对欧美出口家具、对新兴经济体出口鞋靴和皮革制品,亦或出现超预期修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扑克投资家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大宗产业投资者和机构都在这里
作者最新文章(1)变化:由粮油、矿产等初级产品占较大比例向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转变。举措:实行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观点一: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WT0是解决贸易纠纷和争端的有效机制。利用WT0的平台,可以有效地打破封锁,促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贸往
来。观点二: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当今中国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缺少核心竞争力。着力创新,打造民族品牌才能摆脱技术落后局面,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其他试题
您感兴趣的《》试卷
Copyright ? 2011-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17教育网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转载]民初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考略
我的图书馆
[转载]民初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考略
& & &&民国建立后,中外经济关系进一步加强。本文拟通过对年中国主要进出口商品贸易的消长及其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对这数十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分析,来考察这一时期中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进口贸易方面,棉纺织品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占据进口商品的首位,但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其所占比重已呈明显下降趋势。粮食、棉花及烟叶等农产原料在商品进口值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机器、车辆、化学产品、电器材料、染料、钢铁及其他金属等生产资料进口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进口商品结构的上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境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口贸易方面,在清末民初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如生丝、茶叶等,生产组织落后,技术发展迟缓,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地位;同时,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对中国的豆类、棉花、芝麻、植物油、牛皮、羊毛、猪鬃等农产品及矿产原料的需求大大增加,也导致中国出口商品品种的增加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很大变化。中国进口以直接消费资料为主,出口以农产品原料及手工制品、半制品为主这一反映殖民地性质贸易的基本格局仍存。& & & &有关民国时期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互动的研究,需要将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作为一重要内容来考察。本文拟通过对年中国主要进出口商品贸易的消长及其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对这数十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分析,来考察这一时期中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一、主要进口商品及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 & 民国年间,中国进口贸易呈现出商品多样化发展趋势,原先的大宗洋货年进口量值各有消长,进口商品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1901年至1936年间中国主要进口商品量(值)变动情况可参见下表:表1 十二项主要进口商品量(值)变化* “染料等”包括染料、颜料、油漆类;“机器等”包括机器及工具。& & & 鸦片原是19世纪外国侵略势力向中国输入的最大宗商品,直至19世纪80年代它始终占据中国进口商品的第一位,但是从上表可以看出,民国年间鸦片报关进口量、值大幅度减少,这与1912年海牙“国际禁烟会议”要求各国应会同防止鸦片、吗啡等“运入或运出中国”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土产鸦片替代作用的增强。& & & 清末民初,棉布曾多年占据洋货进口值的首位,其所占全部进口值的比重往往在30%以上;棉纱年进口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也都在百万担以上,甚至高达270多万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棉纱年进口量明显减少,出口量则跳跃性地上升,到1927年棉纱已由入超变成出超,与此相应相随的则是中国国内棉纺织业(包括外资在华工厂)的较快发展。& & & &棉布进口值在20年代以前仍有所增长,到了20年代出现了进口下降,出口上升的趋势,所占进口值比重已呈明显下降趋势,1936年棉布只占进口值的1.9%(参见表2)。不过,由于日本棉布在中国的大力推销,以及英国棉布等的竞争,直到1936年中国仍有棉布入超。表2 中国主要进口商品所占比重变化(%)& & & 民国年间,随着外国对华资本输出的扩大,以及中国新式工业、交通业的发展,煤油和汽油的进口逐年增加,1920年时煤油进口值约5432万关两,汽油进口值134万关两;到1928年,两项合计已逾7000多万关两。机器、车辆、化学产品、电器材料、染料、钢铁及其他金属等生产资料成倍或数倍增长。这六项商品占进口净值的比重,1913年为11.6%,1936年时达到33.7%。& & & 随着国内轻纺工业的发展,棉花、烟叶、小麦等农产原料的进口数量大幅度增长。1920年后棉花进口猛增,开始由出超转为入超。棉花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其他依次为印度、埃及等国。1921年棉花进口量已增至168万担,价值3586万关两。1926年棉花进口量已增至274万多担,价值几近 1亿关两,入超值达0.64亿关两;1931年棉花进口量高达465万担,价值1.79亿关两,入超值达1.52亿关两。从1922年开始,外粮大量进入中国,面粉及粮食总的贸易都由出超转为入超,年粮食进口净值年均约12239万关两,其占商品进口净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这五年间粮食入超量年均3842万担;1929年后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大量外粮向中国市场倾销,1932年中国稻米入超3832万担,小麦(含进口面粉折合数)入超4617万担。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入超如此之多的棉花和粮食,必然对本国农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 & 表2反映了自1894年至1936年中国主要进口商品价值所占总进口值比重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过去占进口比重最大的鸦片,在民国年间虽然仍有鸦片报关进口,但其所占比重已经微不足道了;棉纺织品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占据进口商品的首位,但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其所占比重已呈明显下降趋势。如果将棉布与棉纱分开考察,则棉纱所占比重下降更快。煤油、汽油等液体燃料所占商品进口值的比重,一直处于第三、四位;粮食、棉花及烟叶等农产原料在商品进口值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机器、车辆、化学产品、电器材料、染料、钢铁及其他金属等生产资料进口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进口商品结构的上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境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二、主要出口商品及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1903年至1936年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量变动情况可参见表3:表3 主要出口商品量变化 单位:千担& & &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出口丝绸而闻名于世界,到20世纪初期,中国生丝出口基本上呈持续增长趋势。但是在另一方面,华丝由于质量难以保证,在与日丝的国际竞争中连连受挫。1908年日丝的出口量已多于中国近3万担,中国原有的世界第一生丝出口大国的地位从此被日本所夺。到1925年日丝出口量已是华丝的2.6倍。民国初年,在中国出口商品中,生丝虽然仍高据榜首,其地位已然岌岌可危。1928年中国生丝出口43.5万担多,价值在15975万关两;1929年,生丝出口量略有减少,但价值却达到16420万关两。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中国生丝出口严重受挫,至1934年跌入谷底,出口值为2898万关两,仅是1929年的17.6%。1935年后华丝出口值略有回升。& & & &中国出口的丝制品大致包括绸缎、茧绸、丝绣货、丝带、丝线及丝类杂货等,其中以绸缎为出口之大宗,年间其出口值也大致呈持续增长趋势。不过,中国一些地方丝织业在织造方法上仍然保守落后,在与国外机器丝织业的竞争中仍处下风,以曾经有很高声誉的南京缎为例,因其样式陈旧,其出口量从1923年的8244担,下降到1927年的2363担,减少了近6000担,1929年时更少,只有227担,到30年代时已趋于消失。&& & & &华茶曾经长期独占世界茶叶市场,但是到了19世纪后半叶时它在国际市场上也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英国饮用之茶从前曾经几乎全来自中国,但到1913年时来自于印度和锡兰者已占95%。20世纪初华茶仍占美国进口茶叶数量的一半左右,以后每况愈下,到1927年时华茶只占美国茶叶进口量的11.1%。民国初年,华茶在俄国市场上还能保持一定的销路,至1915年时其销量已增加到116万担,俄国成为华茶的最大销场。年间华茶输俄数量曾大大减少,其后华茶对苏联的出口又逐渐恢复。总的来讲,由于在英、美等大市场国际竞争中华茶失败,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在走下坡路。1895年时华茶出口量尚有186万担多,1920年已降至不到31万担,以后虽有所恢复,每年也不过数十万担而已,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也比清末有较大下降,至1936年这一比重为4.3%(见表4)。表4 中国主要出口商品所占比重变化 (%)& & & & 20世纪初,以黄豆为主的豆类成为中国农产品中出口增长特别迅速的品种,芝麻、花生、菜籽、棉籽、胡麻籽等植物籽实也逐渐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豆饼也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商品。这一时期豆油、花生油、棉籽油、菜籽油、芝麻油、茶油、桐油等植物油出口增长也很快。1913年,豆与豆饼两项合计占出口总值的12%,超过了茶叶;1929年两项出口值合计21750万关两,占出口总值的21.4%。“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豆类出口锐减,至1936年豆及豆饼只占出口总值的1.4%。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中国芝麻多运往荷兰、德国,战时对英国、意大利的出口激增,战后日本成为最大的消费国。花生运往国外多用以榨油,少量供制作糖果,有些年份出口值也达1000万关两以上。菜籽每年出口约六七十万担,值二三百万关两,多运往日本,20年代里因印度菜籽的竞争,出口减少。花生油出口值1910年时为257万关两,1926年时已达1077万关两。桐油主要产于华中,为油漆工业中的重要原料,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对中国桐油的需求大大增加,桐油出口值1913年时为375万关两,至1927年时已达2197万关两,1936年增至4710万关两。1936年,这几项籽实及油合计已占出口总值的18.7%,成为中国出口商品大宗。& & & & 民国年间,蛋类、蛋粉出口增长也较快,是在1908年以后。1913年时蛋类及蛋制品出口值共计261万关两,1926年已达3817万关两,1929年达5000万关两以上。中国所产猪鬃,因强韧而富于弹力,且不大受干湿冷热影响,外人多用于制刷,清末民初时其出口量也在不断增长。其出口值1894年不到57万关两,1913年时已增至443万多关两,1926年时达1047万两,1936年时更达1624万两,已成为中国主要出口商品之一。&& & & & 清末民初世界市场上对中国的煤、铁、钨、锑、锡等矿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刺激了中国矿产品的大量出口,矿产品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输出的煤和生铁绝大部分也是运往日本。中国的锡、锑、钨等特种矿产在进入20世纪后出口也有所增加。锡锭块出口量在20世纪最初几年每年出口数万担,1910年后增加到每年10多万担,最高年份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7年近20万担。锑的出口量,由1905年的5万多担增至1917年的近60万担,其后虽有所下降,每年仍保持在二三十万担左右,约值数百万关两,约占全世界供应总额的40%以上,。钨砂的出口在20年代海关始有统计,1926年出口量约117担,值167万关两。锑、钨等主要向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出口。1928年,中国矿砂和金属占出口总值的2.1%,1936年这一比重已增为7.7%。& & & & 表4反映了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各自占出口总值比重的变化:①原先丝、茶两项合计占出口总值比重的一半以上,到1936年两项合计已不到11%。②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农牧矿产品需求的扩大,过去的一些小商品,如皮类、毛类、猪鬃、豆类、豆饼、籽仁及植物油等,逐渐发展成为大宗出口商品。③还有一些新的出口资源,例如蛋粉、锑、钨一类的特种矿产等,被不断发掘出来,出口日益扩大;④原先出口值集中于少数几项商品的情况已有很大改变,出口值已分散在更多的品种上,反映了出口贸易也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三、从进出口商品结构看中外经济关系20世纪初叶,中国已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中外经济关系日益紧密,民国建立后这种关系进一步加强。在进口贸易方面,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及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迅速发展,使西方工业品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品种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由于清末民初中国生产和流通的发展,以及城乡社会消费时尚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潮和欧风美雨的侵蚀下发生的变化,从而对舶来品产生了种种新的需求,引起进口商品新品种的不断增加及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出口贸易方面,在清末民初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如生丝、茶叶等,生产组织落后,技术发展迟缓,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地位;同时,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对中国的豆类、棉花、芝麻、植物油、牛皮、羊毛、猪鬃等农产品及矿产原料的需求大大增加,也导致中国出口商品品种的增加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很大变化。这一时期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动荡,如第一次世界大战、30年代初世界经济大危机等,都对中国进出口贸易,进而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更是对中国政治经济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我们在上述关于棉纺织品、豆类及豆制品、矿产品等讨论中也有所反映。表5 A.各年进口商品分类比重 (%)B.各年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民国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虽然发生了不少变化,但是进口以直接消费资料为主,出口以农产品原料及手工制品、半制品为主这一反映殖民地性质贸易的基本格局仍存。我们从表5可以看出,1936年进口商品中消费资料仍占55.5%(其中直接消费资料占42.5%),说明进口仍以消费资料为主体;生产资料比重由1893年的8.4%增加到44.4%,反映了这一时期国内工业的发展,而这又是与外国资本输入互相关联的。出口商品以农产品原料及手工制品、半制品为主的基本格局也未变。民国时期,机制品出口比重有所增加,反映了这一时期国内新式工业(包括外资工厂)的发展。&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进出口商品结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