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请问下三公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工作事例策略呢

|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浅谈基层“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多部新规,不断加强对机关单位公款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三公”经费的规范整治,取得较大成效;但“三公”经费管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就“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作些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三公”经费支出超预算。有的单位年初预算编制不够合理、预算与实际执行脱节较为严重,导致 “三公”经费支出超预算;少数单位甚至没编“三公”经费预算,导致 “三公”经费支出随意而来。
二是未按规定会计科目核算“三公”经费。有的单位“三公”经费核算混乱,不在规定会计科目中核算“三公”经费,而是“张冠李戴”; 有的故意将“三公”经费支出在其他科目列支,以规避“三公”经费支出过大的问题。
三是“三公”经费支出欠缺规定的费用报销附件。有的单位公务接待无公函、审批单等“四件套”;有的单位无附件列支会议费;有的单位无附件列支公车运行费;有的单位无公函列支招待费;有的单位同城接待。
四是违规列支礼品、土特产等支出。有的单位在公务接待费中列支礼品,有的单位在公务接待费中列支土特产;有的单位在会议费中列支礼品、土特产;有的单位在其他科目中列支礼品、土特产。
五是“三公”经费预算未按规定公开。有的单位“三公”经费预算既不在网上公开,也不通过其他渠道公开,处于“保密”状态,逃离监督;有的单位只在单位公开,未向社会公开;有的单位只是部分公开,未全部公开。
六是部分单位未向政府采购确定的保险公司购买车辆保险。有的单位按自已意愿选择保险公司,自行购买车辆保险;有的部分按政府采购确定的保险公司,去购买车辆保险,其他的则自行购买车辆保险。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内控制度不健全。有的单位没有根据国家或地方新出台的制度对本部门、单位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有的虽然修改或制订了制度,但制度的内容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存在应付现象。
2. 管理不到位。有的单位没有严格遵照制度来管理,选择性执行制度,存在有时执行,有时不执行;有些方面执行,有些方面不执行;有的人执行,有的人不执行;甚至有的单位制度归制度,执行归执行,制度形同虚设。
3、审核把关不严。一方面,单位审核把关人员“不唯规、只唯上”, 明知某些“三公”经费支出违反规定,只要领导发了话,不该支的就支了,不该报的就报了,只要发票的形式合法、报账手续齐全就行了。另一方面,上级检查流于形式,走过场多,缺乏管理,单位内部人员原则性不强,怕得罪人,监督成了“空头支票”。
4、领导以身作则不够。有的单位“一把手” 在公务接待、公车使用方面搞特殊化,对己管理不严,造成上行下效,有的班子成员、有的下属单位则钻漏洞、搞变通,造成“三公经费”浪费就大。
三、对策建议
1、强化财经法纪意识。要加强政治思想、政策法规等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公仆意识,转变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树立勤俭节约理念,正确处理公务活动,认真遵守公务消费纪律,严控奢耻浪费,率先垂范、模范带头,使勤俭节约蔚然成风,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
2、健全内控制度建设。修订完善单位公务接待管理制度、因公出国(境)管理制度、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制度、“三公经费” 监督检查制度,严禁同城吃请,严禁超标接待,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大力推进公车改革,严控因公出国(境),严格制度执行环节的审核把关。
3、实行阳光运作。要求各单位将公务接待情况、公费出国(境)情况、公务用车购置情况、运行费用情况等,通过单位公共栏、内部网站等载体,每月公示一次;并且做到公开内容真实、数据准确、形式明了,使“三公经费” 管理实现阳光运作,自觉接受干部群众监督,防止暗箱操作、违规用权。
4、加强检查问责。财政部门、部门、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对“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监督检查的力度,对“三公”经费使用情况不公开、假公开的,一经发现,要严肃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予以坚决查处,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用公款大吃大喝、违规公务接待、公款出国(境)旅游、超标准购置配备公务用车、公车私用等违规违纪行为,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党纪、政纪责任,以削减“三公”消费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上一条文章:
下一条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国家级期刊论文写作指导及发表
公开刊号、公开发行、国家出版总局可查
联系人:徐老师、林老师电话:020-在线交流:
中国审计网中文网址:审计网.中国 中文域名:中国审计网.com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与电子公告BBS经营许可证:B2-号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您当前的位置:&>&&>&
范文名称:
文件类型:
范文原文查看:
范文介绍:  &三公&经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经费和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是维护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基本经费的组成部份。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门。《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后公布,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又展开了新一轮&三公&经费改革。但由于过往从上到下没有构成对&三公&经费使用的基本监督机制,三公&经费的核定、使用、管理和内外监督长时间处于弱化状态,其衍生的***行为和不正之风严重侵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目前,固然在行政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   一、&三公&经费存在的题目   (一)具体消费不实   1.存在浪费现象。公务消费支有缺乏刚性束缚,公务消费随便性大,若是单位领导自支自批,常常超出标准,浪费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公务接待、差旅费等超出规定标准现象更是普遍存在。   2.部份消费模糊。在缺少明确的政策规定的条件下,公务消费常常出现变通支出的现象。有些消费支出没有通过正规渠
下载地址:
下载帮助:
相关范文:国税21亿领跑三公支出 税收成本究竟知多少?_网易新闻
国税21亿领跑三公支出 税收成本究竟知多少?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截至7月23日,98个国家部委中已有74家公布2010年的“三公”支出。 其中国家税务总局以21.66亿元的支出高居榜首,在已公布“三公”支出的中央部门中开支最大,比排名第二的海关系统的5亿元高出3倍多。(《国际金融报》7月25日)
据报道,机构庞大是国税系统“三公”开支高居榜首的主要原因。此次公布的国税系统“三公”开支,不仅包含国税总局的“三公”开支,还包括各省市直至全国各乡镇一级分局(所)五级“三公”开支,预算单位多达3567个,仅税务干部就有近百万。人均支出3731元在所有公开的部委中处于中等水平。这是由于国税系统实行垂直管理所致的特殊统计方式。
既然是垂直管理,花的是中央财政的钱,国税系统在“三公”之外,人头经费多少,会议费是多少,机关运行费用是多少,应该是不难算账的。这些钱加到一块儿,就是税收征管的成本。当然,是狭义的,不包括纳税人付出的金钱和精力。
不妨替税务部门算算账。
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报告中指出,税务部门人员支出水平较高。2006年,18个省(市)税务部门人员人均支出5.83万元,抽查的236个税务局人员人均支出9.06万元。按人均6万元算,国税系统每年人头费不低于600亿元。
再说办公用房,审计结果说超标面积达58%,这笔费用虽说是一次性投入,3567个机构要花多少钱,又怎么养护?估计没有上千亿元,房子是盖不起来的。第三是会议费和培训费,这也是花钱的大头,可惜不在“三公”之列,还拿抽查的236个税务局来说,2006年这块儿支出达10.55亿元,全国呢,起码也得二三百亿元吧。第四是机关水电修理和外出办案等费用,水电修理比较固定,外出办案就没准了,这笔费用不好估算,但也起码跟“三公”有一比。第五就是这次公开的“三公”,2010年将近22亿元,只不过是个小零头。
账算到这里,还要记住一点,这3567个预算单位可不是光花中央财政的钱,地方财政也不会安生的。据2011年6月下旬的一期《南风窗》报道,国家税务总局前副局长许善达认为,我国现在的征税成本高达5%~6%,远高出国际水平。如果按2010年8万亿元的税收收入算,征税成本将是怎样一个天文数字!
除了国税系统外,我们身边还有一个同样庞大的地税系统,其该花的钱同样一分不少。国税、地税加起来,就是近万亿元的税收成本,等着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记入账本。如果要让全国人民相信税收成本不高,在“部委中处于中等水平”,那就不妨来做成本公开好榜样,因为你花掉财政的每一分钱,都应该让纳税人知道得一清二楚(朱永杰)
下一页:国税21亿“三公经费”说明什么
国税21亿“三公经费”说明什么  截至目前,七成多中央部门公布了2010年“三公经费”。海关总署在支出最多的宝座上只呆了一天,就被国税总局代替。2010年国税系统花了万元,其中公务接待费66587.15万元。
税务总局表示,国税系统实行垂直管理,截至2010年年底,国税系统共有3567个预算单位。言外之意似乎是,机构庞大花钱自然多。专家也说,判断“三公经费”高低的关键是看是否包括各地地税局的相关支出。
21.66亿元到底多不多?公道地说,要看做的工作应不应该花这么多钱。《中国税务报》2007年公布一份数据,目前我国征税成本占税收总额的比例为5%~6%,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为0.58%。也就是说,在美国1个税务人员便能征到的税,我国要10个人才能完成。即便把我们公民纳税意识差、征税工作难度大等不利因素算上,税务部门工作效率也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在这种情况下,为完成征税目标,钱花得像流水一样自然不奇怪。
而且,税务部门一直有大手大脚的习惯。2006年,18个省(市)税务部门人员支出人均5.83万元,审计部门抽查的236个税务局人员支出人均9.06万元。连见多识广的审计署都说,税务部门人员支出水平高。日均182万元的公务接待费,对比以往的惯例,还不是一脉相承吗?
中央部门公布“三公经费”以来,由于没有明细,不便监督,甚至有的部门个别支出不合情理,引发社会质疑。但一报出数字就让大伙感觉憋闷的,只有这21.66亿元。最近几年,无论普通市民还是中小企业,都感觉税负有点沉重,降低税负的呼声不绝于耳。税收关系国家财政,缴税是公民的义务,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但替国家征税的部门,拿出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让公众情何以堪?
机构运转,该花的一分都少不了。公开“三公经费”的目的,就是让不该花的或者可花可不花的节省下来。如果,国税部门此次独占鳌头暴露出的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并加以解决,也算是一个意外收获。(李明)
下一页:六问“三公”经费 到底为谁揭开神秘面纱?
六问“三公”经费 到底为谁揭开神秘面纱?  人民网北京7月26日电(记者常红)中央部门正在公布的“三公经费”可谓是炙热话题,尽管姗姗来迟,但也让人看到了政务公开的进步。
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4.7亿元。据统计,截止7月26日7时,已有84个中央部门公布了“三公经费”,占到了八成多。
今年3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要求2011年报送全国人大审查部门预算的98个中央部门,都要公开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支出,同时公开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支出。
截止目前,6月底的期限已经过了20余天。媒体统计,仍有近20%单位按兵不动。随着每天公布部门的增多,网友越看越糊涂,到底哪些部门该公布“三公”消费?似乎也没人能说得明白,明确名单无人公布,也无从知晓。
“只要花的是国家的公款,就都应该公开支出,接受百姓监督。”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吴丕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国家规定的不公开的一些涉密部门,从原则上来讲,只要是花公款的单位,无论是中央或地方,都应公开。
吴丕非常赞赏全国妇联、中国残联等单位的作法,在他看来,在不在中央部委序列是次要的,主动或心甘情愿公开三公经费才值得称道。
各部门公布的“三公数据”差异太大,许多数据令人费解。
从2010年公务接待费决算数这一项来看,目前最高的国家税务总局为66587.15万元,最低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仅为5.84万元,两者相差超过一万倍。
又如,2010年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农业部15140万元(公车费用占三公费用比重达64%),与教育部的199万(公车费用仅占三公费用的7.8%)相比,相差巨大。
再如,2010年国家税务总局公车费用以万元位居第一,中国红十字会以30.00万位于最少,相差4954倍。红十字会的数据饱受网民质疑。
农业部公布的公告里,其在职人员9万多人,退休8万多人,加起来17万人。按在职人员数计算,年人均财政拨款“三公”经费约为2500元。税务总局虽然总量指标居高位,但因其包括全国国税系统,在各个省区市有众多的分支机构,平均下来似乎也不是很多。
中科院以28711.28万的三公消费位居排行榜前列,中科院的解释说,一直高度重视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因此其高额的出国(境)费主要以科技合作与交流支出为主。因公出国费约占总额94%的商务部称,出国经费占高,与商务部的工作性质有关,与中国在国际格局中不断演变的地位有关。
“无论如何,中央部门有大小之分,可能每个高消费单位都会有自己的充足理由。之前有曝光说某单位一辆公车一年维修维护要五万元以上,其解释理由也是相当充分的。”吴丕表示,“最主要是公众对公布的数据不太相信,这都影响到政府公信力。网友质疑声大时,单位非常有必要做出解释。”
“比如,澳大利亚堪培拉市政府每年都会公布收入及支出,每一笔都特别详细,百姓一目了然,也更愿意相信其真实性,起到了真正的监督作用。我们还做不到这么详细,主要是延续了过去的一种形式主义,公布仅是个良好开端,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
吴丕认为,最重要的是把三公消费公布得更加详细、彻底,政府部门最好能做到财政透明,给百姓一个看得非常明白的交待。
已公布“三公经费”部门中,国家税务总局21.66亿居首,国家海关总署以5.03亿位居其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4.19亿居第三。国家银监会、交通运输部、中科院、农业部、水利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气象局等的“三公经费”也均在亿元之上。
从已公布数据来看,不同部门悬殊巨大。不难明白,只有公布了各单位在职人数,看出整个部门的人均三公消费,这样才具代表性。这是个最基本的数据,然而许多单位并未按此公布。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指出,“三公经费”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就难以有所比照。基于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等诸多因素,各部门公布的最终绝对数字的高低并不必然说明相关工作的优劣。缺乏权威部门把关,“自说自话”的数据难逃选择性公开的命运。
吴丕告诉记者,大多单位公布三公经费是在压力和要求下的举动,而非自愿。公布人均费用难,原因就在政府公布三公经费的出发点上,到底是为了应对上边政策的一种策略,还是真正对人民负责,真心实意地接受人民的监督制约。
截至目前,各中央单位公布的“三公经费”进度不一,形式也不统一,有的“大大方方”地在官网上突出公布,也有的选择在周末或晚上公布,还有的则在子栏目公布,非常隐蔽。
更让人不解的是,科技部4月14日第一个公布,距离7月6日公布的第二家中国工程院,时间相差两个多月。同时,除了科技部在规定期限内公布之外,其他的部门全部超过了国务院常务会议规定的公布期限。
中央部门公布“三公经费”应遵循什么样顺序,可有章法?吴丕表示,“公布的随意性,恰恰说明中央政令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有令必行还没有完全做到。不可否认,应付或拖延心理肯定存在,关键是要从此形成制度化,以后要年年公布,而且要根据百姓呼声,不断完善。”
“目前百姓对政府的监督力度还相对较差。现在的上下级管理容易造成官僚主义作风,不对百姓负责,只对上边负责,就容易出现敷衍塞责情况。应尽快完善民主监督制度,让百姓更多监督政府才是解决之道。”吴丕说。
在中央部门如火如荼地公布“三公经费”的同时,北京市作为地方政府,也首先公布了“三公经费”支出:北京市级党政机关及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三公”经费2010年合计11.3亿元。
但中央部门里,在媒体列出的公布榜单上,还有不少单位对公布无动于衷。
吴丕表示,要建立问责制,对未及时公布和数据弄虚作假的单位相关责任人要坚决问责,树立公信力和威慑力。
“在现有制度下,如果只有上对下的问责,下级机构可能想一些理由搪塞就可以了,但如果对实现人民监督负责的话,在目前情况下,就应该对不公布的单位进行追究。”吴丕指出,我国问责制由来已久,但一般是对老百姓意见大的问题会问一下责,意见不太大的就不了了之或懒得问责了。老百姓还不能真正地实现监督。”
“公布三公经费不是显示政绩的作法,更不是作秀,现在一些人的政绩思想太严重。”吴丕认为,单位公布“三公经费”之后,百姓有疑问的,相关监察或监督机关应启动监察,及时向百姓解释和说明。“公布这么多部门的经费,不可能完全是准确无误或无水分的。”
“要将公布三公纳入真正的监督体系,不要为追求政绩而公布,要真正实现人民监督目的。这才是三公经费公开的最终目的。”
各部门公布的情况五花八门,有的就是一张笼统的收支表,只谈收支总量;有的则除总量统计之外,还公布了具体的明细。已公布的内容无统一标准,也无明细要求。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指出,政府难以公开“三公”支出的原因在于基础工作不到位。温总理在回答网友提问时强调,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
“应该看到,现在的公布是很大的进步,公布的数据也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吴丕表示,“三公经费”的面纱相当难揭,原因至少有二:一是一些官员官本位思想和体制根深蒂固;二是“三公花费”确实有不少见不得光的“猫腻”。
“如果没有问题,为何不能拿出来晒给百姓?”谈到为何公布难,吴丕认为,肯定某些单位存在一些见不得光的作法,想办法搞隐瞒,或公布一些虚假不实信息,这都很难避免。不想公布,就是怕老百姓发现问题或抵制百姓监督。
“公布三公经费当然是进步,但需要公布得更细,敢于接受百姓挑刺,发现问题,真正实现让人民为政府的表现打分。目前的公布,尽管并不尽人意,但也是不少代表委员、专家学者和人民群众呼声推动的结果,尽管这种变化缓慢,但希望能稳步推进。”
“落实人民当家作主,实现百姓监督,不要为了完成上边交待的任务而公布,应让这种作法进入监督渠道,实现常态化和程序化,最终把达百姓满意作为根本出发点。” 吴丕建议。(常红)
下一页:借鉴“牙签规定” 遏制“三公”消费
借鉴“牙签规定” 遏制“三公”消费  中央各部委办的三公经费正紧锣密鼓地公布。就目前为止看,已公布的部门当中,以审计署的最为详尽。审计署不仅公告了三公经费的大数,而且详细交代了钱是如何花掉的。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认为,审计署这样做,是“审计长刘家义给其他部长每个人送了一个大‘鸭梨’(压力)”。当然,也有所言非常笼统的,潦草给出几个大数就算拉倒。但即便这样,仅解读这些大数,本身既很有趣,也有相当意义。
比如,国税系统去年的三公经费决算高达万元,在已公布的部门中排名第一。国税总局的解释是,系统内有3567个预算单位,税务机构也有五级,“平均到每个人身上‘三公’费用并不高”。国税系统据说有近百万人,即使如此,日均182万元的接待费,也已接近每人每天2元钱。如果再结合中国国情,这组吃喝数字是高是低,相信国人心中自然明白。
另一组对比强烈的数字来自不同部门。住建部的接待费去年决算是26.07万元,今年预算是13.95万元;国务院办公厅的这两个数是16.85万元和17万元;而同样项目下,中科院去年的数字为9995万元,平均每天接待费为27万元,比住建部全年还多1万元,比国办全年甚至多出10万元。对此,中科院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一方面解释接待费所以如此之高,是因为其中包括了内宾和外宾的公务接待,而由于国际科技合作交往比较频繁,对外宾的接待费较大;另方面,中科院表示,今年的预算数要大幅减少20%,压缩1951.39万元。
分析以上数字,有人试着总结出两条规律:一、凡涉及有具体执法行为的部门,因要解决交通工具和出行补贴、误餐等,三公经费都偏高难下。这一点,国税、海关和交通部的数据,都提供了佐证;二、有实权的权力职能部门,往往接待费低,而无实权的清水衙门则接待费高。中科院和住建部、国办的数据对比,似乎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其他类似于住建部的权力部门,比如发改委、审计署、教育部、农业部,今年的接待费预算分别是639.46万元、865万元、768万元、3755.68万元,财政部去年的数字是368.47万元。与中科院接近或类似的部门,地震局、科技部、广电总局去年的接待费分别为1692.82万元、1538.77万元和1310.85万元。以上数字,高高低低相差甚大,权力大小与接待费多少,隐约存在着一定的反比特征,但并不非常明显,否则的话,就无法解释为何权力最大的发改委,会比住建部的接待费高出几十倍。
如果住建部接待费数据属实的话,倒是提供了一个反向思维的可能。既然掌有房地产业生杀大权的住建部可如此节省接待费,今年预算甚至比去年还压缩了近一半,那其他实权部门为何不能效法住建部?权力最大的发改委为何还要增加近百万的预算?
美国立法史上,有一次立法从名称看很匪夷所思。2007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俗称为“牙签规定”的立法,根据此法,企业或者行业游说者不得宴请联邦议员和政府官员,但可以请他们参加酒会。法案对酒会有三条规定:一是不得有正式饭菜;二是不得安排正式的餐桌和椅子;三是酒会上所有的食品都只能用牙签戳着吃,或用手指头拿着吃。尽管此法案在执行过程中也发生了严重走样,但华盛顿大摆宴席的恶劣风气却一举被刹住。
“牙签规定”的妙处在于,它禁止提供用餐工具,禁止坐着安心享用美味佳肴,虽然有点可笑,但比中国的四菜一汤和多少钱一人的标准,要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同时便于监督。更重要的,美国是以立法形式禁止宴请中的利益输送,相对于中国的同类规定和通知,它要有力得多。
所以,遏制三公经费增长,定期公布只是第一步。今年是公布三公经费的第一年,因无统一范本,各部门公布的结果五花八门。万事开头难,这并不要紧,关键是今后要借鉴“牙签规定”的做法,对何时公布、如何公布、怎样惩戒,都要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
作者:常红
本文来源:华声在线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些策略是值得考虑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