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论有什么缺陷?它能否真实反应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巨无霸指数」(Big Mac index)是一项怎样的经济指数?它衡量的数据科学性如何?有何局限? - 知乎154被浏览8559分享邀请回答18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3 个回答被折叠()(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3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2积分
0人评价2页
0人评价3页
0人评价5页
0人评价2页
1人评价2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下载:2积分重要提示:看了本文的人还对以下公司做了评价!
很好,福利好,待遇也不错…
绩效很容易被扣,绩效不合理。…
2017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再议购买力平价理论
更新时间:&&&&&&&&
来源:网络&&&&&&&&
【看准网()】经济论文频道小编搜集的范文“2017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再议购买力平价理论”,供大家阅读参考,查看更多相关论文 ,请访问经济论文频道。
[摘要] 近年来,对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问题,国内外给予了空前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购买力平价。但同时,对于购买力平价理论也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议。随着购买力平价理论研究的深入,统计方法的发展,统计数据的充实,购买力平价理论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 购买力平价 人民币汇率 偏离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回顾及对汇率决定因素的描述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含义是:一种货币同另外—种货币之间的比价,是由两种货币在各自国内购买力之比决定的。当本国价格水平相对上升时汇率水平上升, 本币购买力下降, 本币贬值;当本国价格水平相对下降时, 汇率水平下降, 本币的购买力上升, 本币升值。   相对购买力平价表述了汇率与通货膨胀率间的关系: 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决定对外价值, 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影响汇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来讲这些因素可分三大类:一是基本经济因素。二是政治因素。三是汇市的“人气”状况。对过去信息的分析,以及对将来行情的预期,都会影响汇率的走势。   二、人民币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汇率的比较   1.人民币汇率与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   最早对中国经济实力进行购买力平价分析的是美国的克拉维斯教授。他估计197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等于.46人民币。中国学者首先系统研究此问题的是任若恩教授。他估计1991 年中国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等于1.13元人民币。易纲和范敏估计的199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1美元等于4.2人民币。可以看出, 绝对购买力平价对汇率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汇率偏差较大。   虽然各种测算结果都不一致, 但一个共同之处是: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 人民币存在被低估的情况, 因此汇率应升值。这也是目前国内外主张人民币升值的学者所持理论依据之一。不过,人民币是否被低估如此之多,我们是不是应该完全按照所得到的PPP数值对汇率进行如此大幅度的调整,是个值得进一步分析的问题。   2.人民币汇率与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含义是,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决定的。以中美两国为例,若中国通货膨胀率超过美国,则人民币将贬值,反之人民币将升值。根据易纲、范敏的研究, 从198年~1996年17年中,除了198年~1984年,199年~1991年间美国的通胀率高于中国通胀率外,其余年份里中国通胀率均高于美国。当美国通胀率高于中国通胀率时,人民币汇率并没有如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所言而升值,反而贬值了。而在人民币升值的年份,中国通胀率却高于美国通胀率。由此可知,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是背离的,中美两国通胀率的变化与汇率变化之间的关系不符合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三、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偏离的原因   1.购买力平价理论前提难以满足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是一价定律,其隐含的假设条件是:没有交易成本, 没有贸易壁垒, 商品是同质的, 市场信息是完全的等等。理想状态很难在现实中得以满足,所以作为购买力平价理论基础的一价定律较难成立。转贴于 看准网
  2.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以及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偏差程度的大小与一国市场经济发达程度有密切关系。中美之间的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是明显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偏好也显著不同。因此,存在较大的偏差也是自然的了。另外,由于往往贸易商品部门的生产力发展速度快于非贸易部门,高生产力水平的国家的贸易商品价格就相对低生产力水平的国家要低。这样,若两国生产力差距越大,根据全部商品与劳务价格之比计算出的购买力平价,和主要反映贸易商品价格之比的汇率,其偏差就越大。   3.汇率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   1979年起,人民币名义汇率不断上升,人民币呈现明显的(名义)贬值趋势。缺乏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扭曲了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美物价指数变动之间的关系。在中国通货膨胀率低于美国的时期,人民币应该升值但没有升值。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际上是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人民币汇率更偏离购买力平价水平。另外,滞后的政策调整也使人民币汇率变动与物价产生背离,货币的贬值经常在恶性通货膨胀发生之后。   除了以上原因外,物价指数的选择不同, 会导致不同的购买力平价。商品分类上的主观性、基期的选择等也会使购买力平价产生扭曲。   四、结论   尽管用购买力平价理论估算人民币汇率及其变动, 还存在理论上的局限性和实践中的难以操作,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否定这一理论的理由。相反,购买力平价理论仍然是我国进行汇率制度改革、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的重要依据。但是,不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进程和现实经济的运行特点,就判断人民币购买力平价远远高于人民币汇率是不客观的。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也不能仅仅以PPP理论为依据,否则可能会造成政策上的误导。   我们可以借此加深对人民币汇率决定因素的认识,特别是把握汇率的长期发展趋势,使我们今后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更好地运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确保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地向合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爱军韩青: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适用性分析.经济评论,28年第一期   [2]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   [3]汪昌云:现代西方汇率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国际金融研究,23.11   [4]胡援成: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当代财经,23.2 转贴于 看准网
经济论文相关内容
看了这篇文章的还看了
  入团志愿书范文1 敬爱的团支部: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我作为一名满十四周岁,生在新...…
  第一篇:800字的入团志愿书范文 敬爱的团支部: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同每一名中学生一样,有着理想和抱负,向往着美好的未来,而这需要有一个指路的明灯,团组织就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航标,所以我迫切要求加入共青...…
尊敬的团组织:   我是x班的,在班里任职xx,成绩在班上排xx,在上学期期末考试里得全班第x名。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一件光荣的事,因为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共产党的助...…
 [摘要]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分析,着重介绍了VAR值的三种估算方法&&&历史模拟法、分析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法。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各种方法在不同方面各有优劣。找不到最优的估算方法,而只能根据实际情况相机抉择。另外还介绍了各种方法的改进,对于我国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管理市...…
[摘要]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本轮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经济的衰退。如何将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减到最少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所造成的影响的基础上,进而提出我国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扩大内需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一、美...…
论文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链接合作QQ:购买力平价
我的图书馆
购买力平价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购买力平价英文名称:purchasing power parity定义: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机制。所属学科:通信科技(一级学科);政策、法规与管理(二级学科)百科名片购买力平价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但是,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目录展开简介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指出,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一般来讲,这个指标要根据相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考察许多货物才能得出。  购买力平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它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概述  购买力平价汇率对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现行的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产生误导。例如,如果相对于美元贬值一半,那么以美元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将减半。可是,这并不表明墨西哥人变穷了。如果以比索为单位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而且进口货物在对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重要(因为这样进口货物的价格将会翻倍),那么货币贬值并不会带来墨西哥人的生活质量的恶化。如果采用购买力平价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一个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而幽默的例子就是。这个指标由于《经济学人》杂志的使用而闻名于世。《》杂志将麦当劳的在各国的分店中卖的巨无霸汉堡包的价格进行了比较。如果一个巨无霸在美国的价格是4美元,而在英国是3英镑,那么美元与英镑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3英镑=4美元。假如在这个例子中美元和英镑的汇率是1比1,那么根据,以后的真实汇率将会向购买力平价汇率靠拢。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是西方经济学中用于解释汇率决定和汇率波动的著名学说之一。  一、基本思想  购买力平价理论最早是由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的。简单地说,购买力平价是国家间综合价格之比,即两种或多种货币在不同国家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比率,用来衡量对比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差异。例如,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一篮子商品,在中国用了80元人民币,在美国用了20美元,对于这篮子商品来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是4:1,也就是说,在这些商品上,4元人民币购买力相当于1美元。购买力平价实质上是一个特殊的空间价格指数,与比较某一国家两个时期价格水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l)不同,它是比较某一时期内两个国家的综合价格水平。因此,用购买力平价作为货币转换因子,能满足GDP国际比较三个条件的要求。  二、一价定律(one price rule)  1、一价定律的前提  位于不同地区的该商品同质;该商品的价格能够灵活调整,不存在价格粘性;  2、一价定律的结论  一国内部商品可分成两类:一类区域间价格差异可以通过套利活动消除,为可贸易商品(tradable goods);一类由于商品本身性质不可移动或套利活动交易成本太高,区域间价格差异不能通过套利活动消除,为不可贸易商品(nontradable goods)。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则同种可贸易商品在各地的价格都是一致的。可贸易商品在不同地区的价格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称为“一价定律”。  3、开放经济下的一价定律  开放条件下,可贸易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比较必须折算成统一的货币;进行活动时,除商品买卖外,还同时产生了市场上相应的交易活动;跨国套利活动存在许多特殊障碍,如和。  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因素,开放经济下的一价定律是指:以同一种货币衡量的不同国家的某种可贸易商品的价格应该是一致的:Pi=ePi*  三、绝对购买力平价说  1、前提  对于任何一种可贸易商品,一价定律成立;在两国物价指数的编制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占的权重相等。  2、基本形式  两国可贸易商品构成的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P=eP*  变形后:e=P/P*  3、含义  意味着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即取决于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现代分析中,有学者认为一国的不可贸易商品与可贸易商品之间存在着种种联系,从而一价定律对不可贸易商品也成立。  四、相对购买力平价说  1、假定的放松  交易成本存在;  各国一般价格水平的计算中商品及其相应的权重存在差异,因此,各国一般价格水平以同一种货币计算时并不完全相等,而是存在一定的较为稳定的偏差;  2、一般形式  对上式求导,推出变动率的关系,  3、其他形式  S(t+1)=s(t)[(1+π)/1+π*] (1)  =[s(t+1)-s(t)]/s(t) (2)  将(1)代入(2)推出  =(π-π*)/(1+π*)  =π-π*  五、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检验  购买力平价一般并不能得到实证检验的支持。原因大致是:购买力平价在计量检验中存在技术上的困难:  1、物价指数的选择不同,可以导致不同的购买力平价,而采用何种指数最恰当尚存争议;  2、商品分类上的主观性可以扭曲购买力平价,不同的国家很难在商品分类上做到一致和可操作;  3、计算相对购买力平价时,很难准确选择一个汇率达到或基本达到均衡的基期年。  短期看,汇率会因为各种原因暂时偏离购买力平价,如价格粘性,资本与金融账户交易;长期看,实际经济因素的变动会使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产生永久性分离,如生产率的变动,消费偏好的变动,自然资源的发现,贸易管制等。  实证研究的一般结论是:  (1)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实行浮动汇率制以来,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保持着高度的相关性,实际汇率变动幅度很大;  (2)一般只有在高通货膨胀时期(如20世纪20年代),PPP才能较好成立;  (3)在短期,高于或低于正常的PPP的偏差经常发生,并且偏离幅度很大;  (4)在长期,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PPP成立;  (5)现实是汇率变动幅度远远超过价格变动幅度。  六、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分析和评价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说:货币供应量决定单位货币的购买力,货币购买力的倒数是物价水平,因此PPP认为,货币数量决定货币购买力和物价水平,从而决定汇率。PPP是从货币层面因素分析汇率问题的代表。  购买力平价是最有影响力的汇率理论。这是因为:1、它是从货币的基本功能(具有购买力)角度分析货币的交换问题,符合逻辑,易于理解,表达形式最为简单,对汇率决定这样一个复杂问题给出了最简洁的描述;2、购买力平价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都是汇率决定中非常基本的问题,处于汇率理论的核心位置;3、购买力平价被普遍作为汇率的长期均衡标准而被应用于其他汇率理论的分析中。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PPP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汇率决定理论,并没有阐述清楚汇率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  七、购买力平价说存在的缺陷  1、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尽管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揭示汇率长期变动的根本原因和趋势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在中短期内,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越来越大;  2、购买力平价忽视了非贸易品因素,也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对国际商品套购的制约;  3、计算购买力平价的诸多技术性困难使其具体应用受到了限制。应用  购买力平价汇率对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现行的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产生误导。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对于美元贬值一半,那么以美元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将减半。可是,这并不表明墨西哥人变穷了。如果以比索为单位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而且进口货物在对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重要(因为这样进口货物的价格将会翻倍),那么货币贬值并不会带来墨西哥人的生活质量的恶化。如果采用购买力平价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一个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而幽默的例子就是巨无霸指数。这个指标由于《经济学人》杂志的使用而闻名于世。《经济学人》杂志将麦当劳的在各国的分店中卖的巨无霸汉堡包的价格进行了比较。如果一个巨无霸在美国的价格是4美元,而在英国是3英镑,那么美元与英镑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3英镑=4美元。假如在这个例子中美元和英镑的汇率是1比1,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后的真实汇率将会向购买力平价汇率靠拢。理论的批评  批评者认为,假定所有国家的商品价格相等是错误的。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同一种商品的估价是不同的。例如一种在甲国是奢侈品的商品,在另一个国家可能只是一般日用品。而购买力平价不管这种情况。  表示你的本国货币刻在另一个国家的,而购买力平价汇率跟你能在另一国购买多少东西无关。  多数数据来源都不提供计算购买力平价所用的商品,所以在统计学上具有欺骗性——例如可以通过精心的选择所用的商品获得对某国有利或者不利的结果。缺陷  第一,从理论基础上看,购买力平价说的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卡塞尔认为两国纸币的交换,决定于纸币的购买力,因为人们是根据纸币的购买力来评价纸币的价值的,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事实上,纸币代表的价值不取决于纸币的购买力,相反,纸币的购买力取决于纸币代表的价值。  第二,它假设所有商品都是贸易商品,忽视了非贸易商品的存在。  第三,它还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  第四,它过分强调了物价对汇率的影响,汇率的变化也可以影响物价。  第五,它忽视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所产生的冲击。  第六,它只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的分析,没有对物价如何影响汇率的传导机制进行具体分析。与生活水平  即使使用正确的购买力平价,也只能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产出值,而不能直接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的尺度。其它的指标,如住宅和校舍的质量、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污染程度、消费者保护法的力度等等,很难测定,并且未在中反映出来。所以即使是用购买力平价调整过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要谨慎使用,因为它只是生活质量的众多标准之一。  例如2002年日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40 000美元,购买力平价调整后是27 000美元,美国是35000美元,调整后为36 000美元。但是美国的犯罪率比日本高,贫困人口和地区比重比日本大,而日本的人均国土面积比美国小,国民享有的个人自由据称比不上美国。而且生活质量还依赖于主观判断和个人好恶。最后,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并不能表明财产分配是否平等。  多数数据来源都不提供计算购买力平价所用的商品,所以在统计学上具有欺骗性——例如可以通过精心的选择所用的商品获得对某国有利或者不利的结果。购买力平价与生活水平即使使用正确的购买力平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只能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产出值,而不能直接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的尺度。其它的指标,如住宅和校舍的质量、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污染程度、消费者保护法的力度等等,很难测定,并且未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反映出来。所以即使是用购买力平价调整过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要谨慎使用,因为它只是生活质量的众多标准之一。购买力平价方法  购买力平价方法要求对比国收集两个方面的统计数据:一是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新增库存、净出口等GDP基本支出分类数据,大约150~200项。二是在每一基本支出分类下若干个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数据,具体为居民消费品和服务、机械设备品、建筑品价格以及政府公务员职务工资等资料。并且,要求提供的统计数据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价格数据与GDP支出数据的一致性原则  购买力平价作为GDP国际比较的同度量因素,价格必须与GDP各个支出构成的估价保持一致,特别是应与房租、医疗卫生、教育等一些非市场服务支出项目的估价相一致。这样通过价格比较而取得的购买力平价,能完全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真正反映其实际物量。否则,通过购买力平价转换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数量比较仍受部分价格因素的影响,会高估或低估实际GDP的规模和水平。  2、可比性原则  它是指各国选择的代表规格品数量和质量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别不应太大,在包括数量、范围、材料、设计、销售条件等一些重要的特征方面应是可比的,否则,计算的价格比率则毫无意义。  3、相同代表性原则  它是指所选择的规格品对各个国家具有相同的代表性。不符合相同代表性原则的规格品价格比较可能会造成价格比率的偏差。因为通常代表性规格品的价格要低于无代表性规格品,如果某种规格品对A国有代表性,对B国无代表性,那么比较结果对于B国来说价格水平被高估,而物量则被低估;对于A国来说则出现相反的情况。因此,要求对比国家尽量收集本国代表性商品和服务价格数据。  在取得符合上述原则的统计数据基础上,计算购买力平价系数。其具体方法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计算对比国之间每一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比率。  第二步,计算对比国之间每一基本支出分类下的价格比率,即基本平价。它是基本分类下各个商品或服务价格比率的几何平均数。在多边比较中,主要采用EKS法和CPD法。  在计算基本平价时,需要对政府消费和房租支出分类进行特殊处理。对于政府消费支出来说,它们作为非市场服务,不同于其他商品和服务,它不是按市场价格提供的。由于各国所实行的福利制度和相关的价格补贴制度差异较大,其销售价格不能直接比较。通常采用投入价格法,即将政府消费支出分为雇员报酬、中间消耗、固定资本消耗等几个部分,其中中间消耗、固定资本消耗的基本平价直接取自于居民消费支出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购买力平价,雇员报酬通过政府公务员职务工资的比较来取得该分类项目下的基本平价。  对房租类,在OECD成员国内部采用市场房租进行直接比较,而在不同经济体制国家之间,主要是指在进行东、西欧国家之间房租比较时,由于实行不同的房租制度,它们之间也不能直接比较。一般采用数量法进行间接比较,其具体方法是:首先收集各种类型住宅的数量指标以及反映住宅设施状况的质量指标,然后进行综合比较,取得房租数量和质量的比较系数,作为房租类的购买力平价。  第三步,计算对比国之间基本支出分类以上的综合购买力平价。它是以GDP基本支出分类的比重为权数,运用拉氏、帕氏、费暄指数公式,对基本平价进行加权平均而取得。  在理论上,作为GDP国际比较的货币转换因子,购买力平价应符合特征性(Characteristically)、无偏性(Unbiasedness)、传递性(Circularity or Transitivity)、结构一致性(Structural Consistency)、因子互换性(Factor Relations)等基本要求。在国际比较中,常用的购买力平价汇总方法主要有:EKS法、GK法和CPD法。实际上,任何一种指数汇总公式不可能满足上述每一个基本要求,它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些缺陷。  通常,各国每隔5年或3年开展一次购买力平价的调查,中间年份则通过对比国之间GDP缩减指数推算而来。  目前国际上认为,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经济体制、消费结构千差万别,购买力平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实际调查相当繁杂,数据准确性难以把握,测算误差较大,参加的国家不完整,数据缺乏及时性和连续性,实施成本较高,等等。  以购买力平价方法为基础的联合国国际比较项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简称ICP)作为一项全球性统计活动,自1968年开始分阶段执行以来,至今已完成了六个阶段的比较报告,参加的国家和地区从第一阶段的10个增至1993年第六阶段的123个。其中,欧洲统计局(Eurostat)和经合发组织(OECD)已将该项活动纳入到日常统计工作中,定期收集、测算和公布购买力平价数据。由世界银行牵头的世界新一轮国际比较项目已正式启动,计划以2004年作为比较的基准期。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购买力平价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际操作过程,按新的方法测算我国GDP实际规模,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 自1993年以来,国家统计局组织有关试点城市,先后三次开展了国际比较项目试点调查:  一是1993年我国以部分地区、双边比较方式参加联合国亚太地区第六阶段国际比较项目,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开展了试点调查,进行上海与日本、广东与香港地区试验性双边比较。  二 是1996年在联合国亚太地区第六阶段国际比较项目的调查框架下,组织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武汉、哈尔滨、西安七个城市开展试点调查,与香港地区进行双边比较的内部测算工作。  三是1999年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9年一轮国际比较项目的试验性合作研究活动,在上述七个城市进行了试点调查。比较分析  国际比较项目(简称ICP)是联合国国际统计委员会于1968年组织执行的一项以商品购买力平价方法为基础的国际性统计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寻求一条能够较准确地评价和比较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和结构的途径,从而可以观察国家之间人民生活水平或生产率水平的差距,比较各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国家之间的排序,帮助国际机构顺利进行国际交流和国际协调工作,同时也有利于本国制定维护自己利益的政策。  ICP项目方法的传统理论依据主要是本世纪二十年代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的商品购买力平价理论。所谓商品购买力平价(简称PPP)就是指“购买等同于基准国家的一个货币单位(或一组国家的一个共同货币单位)所能购买的货物(或服务)所需的目标国家货币单位数量”。它也可以表示不同国家用本国货币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和劳务所花费的本国货币量之比。多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围绕PPP的计算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者们的辛勤劳动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由于PPP计算出发点的局限性,这些改进的计算方法仍不能取得令世界各种类型国家都满意的比较结果。  众所周知,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合理地安排生产,生产的产品如何在消费者中合理分配,以达到人类现在和将来的最大满足。人类的最大满足,即效用的最大化是经济系统追求的目标。近来在对购买力评价的研究过程当中我们进一步反思了经济学研究的根本目的,认为如果离开效用来谈国际经济比较,那么它将失去其在经济学上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效用购买力平价(UPPP)概念。效用购买力平价作为购买力平价研究的一个崭新的领域其内容正在不断地完善,对效用购买力平价的研究我们已经取得初步成果,本文就商品购买力平价和效用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计算方法等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完善效用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假设和计算步骤。  一、计算原则的对比分析  商品购买力平价测算出的结果之所以引起人们的争议,根本原因在于其计算过程所遵循的实物原则。其一,“一个土豆就是一个土豆”的做法使得不同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国家间的“一揽子”代表规格品很难满足商品购买力平价的相同代表性原则;其二,商品购买力平价测算所遵循的实物原则忽略了各国经济结构的差异。由于各国经济结构存在很大差异,用商品购买力平价法作为比较的基础有可能夸大低收入国家的GDP。主要原因是:首先计算商品购买力平价时所采用的比较基准——各类支出的“国际平均价格”是以各国上报的价格材料和各国的GDP分类支出额为依据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地,由于发达国家拥有较大的GDP份额,在确定权数时发达国家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国际平均价格”的水平和结构实际上与发达国家的状况更接近,而与发展中国家的价格水平、商品结构相距更远;其次,商品购买力平价测算遵循实物原则,这一原则忽略了商品在购销环境和服务水平等市场参数上的差异,而事实上即使是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其追加的价值是不同的。从总体上讲,低收入国家综合经济质量(含服务水平)远不如发达国家,其代表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均较低,那么按照实物原则计算的商品购买力平价指数无疑会高估低收入国家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商品在购销环境和服务水平等市场参数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事实上即使是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其追加的价值是不同的,同一件商品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购买者所获得的满足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同一件商品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所获得满足是不同的。因此商品购买力平价计算遵循的所谓“一个土豆就是一个土豆”的实物原则,本身就偏离了经济学研究的目的。从以下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商品购买力平价的实物原则,从根本上决定了PPP的计算方法无论如何改进也无法取得令世人满意的效果。  效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研究舍弃了实物原则,它以人类获得的满足即效用为出发点,遵循效用原则。所谓效用原则是指:虽然世界各国人民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生活习惯导致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市场结构、消费习惯、消费结构等经济现象的存在),但他们日常生活中所获得满足即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比较的。效用原则在分析的起点已经考虑各国人民的生活习惯问题,使得效用购买力平价的和商品购买力平价相比在计算过程中摆脱了很多不可比的因素;另外效用购买力平价和商品购买力平价相比不再考虑代表规格品的相同代表性问题,效用购买力平价在计算过程中其比较的媒介已经不再是“一揽子”代表规格品,而是世界各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效用,比较的媒介由“一揽子”转化为“一个”。使得效用购买力平价可以满足双边比较中的“代表性、国家互换检验和因素反向检验”特征以及多边比较中的“基国不变性、传递性和矩阵一致性”的要求。  二、效用购买力平价的优势  效用购买力平价与商品购买力平价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1.商品购买力平价的实物原则和统一代表规格品目录的做法背后隐藏着各国人民偏好相同的假设,“一个土豆就是一个土豆”生动的描述了这一隐藏的假设,但这一假设很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而效用购买力平价舍弃这一假设,作出了新的假设。这也正是UPPP提出的意义所在。  2.UPPP有效解决了“一揽子”商品的代表性问题。各国根据本国的国情合理选择自己的“一揽子”商品,而且选择的种类数量也没有限制,在效用购买力平价法中“一揽子”商品的代表性得到完美体现,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可以在“一揽子”商品中充分展示。  3.UPPP较好地克服了“一揽子”商品的不可比问题。我们所比较的不再是不同国家的代表规格品,而是各国典型国民的效用。虽然各国国民偏好不同,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所获得的效用不同,但是同一国家国民偏好的一致性明显高于不同国家之间国民的偏好。各国典型国民的效用系性质相同的抽象事物,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三、效用购买力平价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效用购买力平价作为购买力平价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正日趋完善。目前在效用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假设和计算步骤上我们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但是仍有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1.运用UPPP的一个突出难点是各国典型国民效用函数的确定。在效用购买力平价法中的各国典型国民的效用函数不仅要满足能有效对个人效用的横向对比,而且还要满足能合理进行不同典型国民间的纵向对比。如何合理的确定一国典型国民的效用函数,保证当两国典型国民的效用函数取值相等时典型国民间的效用相同。可喜的是近期已有学者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已有国际机构进行过世界各国国民幸福感的调查分析,有理由相信这个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2.由前面的分析不难发现,虽然一个国家的典型国民效用函数可以自己进行研究,但是有关效用函数的统一协调问题绝非一个机构可以完成,它需要各参比国的齐心协力。从购买力平价看中国经济的实力  2001年的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911美元,与日本的32535美元不可同日而语。对此,有人提出反驳意见认为人民币汇率低,按美元折算以后,中国的物价水平远远低于日本,因此,对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加以比较毫无意义。而且,受媒体有失偏颇的报道蛊惑,很多日本人虽然承认中国在总体上尚与日本无法相比,但却以为以上海为中心的沿海地区的发展阶段与日本已无太大差距。在此,我们不妨从所谓购买力平价的角度来看一下中国全境、沿海地区和上海的实力到底如何。  首先我们对购买力平价(PPP)方法说明一下。一般而言,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比较时,要运用名义汇率将其折算成美元,然而同样1美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购买力是不同的。因此,如果采用名义汇率进行评价,因本国货币坚挺从而使折算成美元以后的物价水平偏高的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会被高估。反之因本国货币疲弱从而使折算成美元以后的物价水平偏低的国家则会被低估。因此,要对这一偏差加以纠正,就需要尽量以相同的价格对同样的物品和服务重新加以评价,这就是购买力平价方法的思路。按这一思路,在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时候,采用购买力平价基础上的汇率而不是名义汇率,才能够比较正确地反映对象国的实际收入水平。  实际上,世界银行每年发布《世界发展报告》,以美国的物价水平为基准,评估世界各国基于购买力平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据最新的2002年版报告显示,200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名义汇率折算(即以所谓实际数字)为840美元,但若按购买力平价(PPP)方法折算,则增至4.7倍,达3940美元。换言之,在计算的时候,采用的汇率水平不是1美元兑换8.28元人民币的市场汇率,而是人民币价值升至4.7倍即1美元兑换1.76元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即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民币汇率)。同样,若采用实际数字,日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4210美元,但若采用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则为26460美元,反而被调低了。中日两国的差距按实际数字计算为40.7倍,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缩小为6.7倍。  然而,即使把购买力平价因素考虑进去,中国在129个国家中的排名也仅是从第76位稍稍升至第68位而已。越是低收入的国家,其货币的名义汇率低于购买力平价汇率的幅度越大,因此折算成美元以后,物价便宜的倾向更加明显。如果采用购买力平价汇率进行折算,不仅中国,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会随之大幅度上调。 实际上,如果以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为基础计算一下购买力平价的换算值对实际数字的倍率,则中国为4.7,韩国为1.9,日本只有0.8,由此可见,越是低收入国家,数字越大(见图)。  下面,我们仅就中国沿海地区的情况看一下。沿海地区包含的省份不同,数字自然也会不同,在此我们按照中国官方的分类定义"沿海地区",2001年沿海地区的人口为5亿2710万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454美元。即使我们将目标锁定在约相当于日本总人口的收入最高地区的10%的中国人口(中国总人口的10%:包括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和广东的部分地区),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077美元,如果仅看一下上海的情况,则为3705美元。按中国各地区计算的购买力平价数字虽然没有公布,但是如果按照刚才介绍的中国全体倍率将这些数字换算成购买力平价的话,那么,"沿海地区"为6820美元,"占总人口10%的高收入地区"为9742美元,上海为17378美元。  但是,高收入国家的物价水平高于低收入国家的现象,同样适用于收入差距巨大的中国国内各地区,那么上海的物价水平也就应高于内陆的落后地区。如果以图中描述的关系为基础进行考虑,可以推算出上海按购买力平价换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1000美元左右。 而2000年东京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际数字为63778美元,按同样的方法换算成购买力平价数值以后,就变成了41000美元。 因此,即使以同样的物价水平为前提进行比较,中国最发达的上海其居民人均收入也只有东京都居民的四分之一, 那么中国人真的过着一种令日本人羡慕不已的生活吗?  购买力平价  图与收入水平呈反比例的各国购买力平价调整比率  *购买力平价调整比率=按购买力平价换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以美元计算的名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数据制作。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筹码理论的缺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