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标准翻译怎样才算成功 每个人标准不同 观察者网

央视发布权威“一带一路”版图 福建对接方案中泉州将成先行区
关键字: 一带一路是什么意思一带一路规划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一系列务实合作结出了早期的果实。近日,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宣告“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
央视新闻联播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一带一路 共建繁荣》,带您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感受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动向,了解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等各方面寻求和实现互联互通所做的种种努力。今天播出第一集《一带一路绘就发展新蓝图》。观察者网注意到,在央视发布的“一带一路”版图当中,首次加入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南线——从南海到南太平洋的路线。这一路线与官方文件相一致,但此前媒体制作的相关图片中并未体现出来。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被中央赋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定位的福建,对接“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已经基本成形。福建省提出,支持泉州市建设“海丝”先行区,支持福州市设立福州新区,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开放合作重点功能区建设。福建将加快通陆达海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争取年内开工建设吉永泉铁路、福厦高铁等一批重大项目。
“一带一路”绘就发展新蓝图
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留给世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新时期国际秩序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日前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近9000字的文件系统勾勒出“一带一路”路线图,标志着“一带一路”步入全面推进阶段。以互联互通为抓手,以金融合作为前导,激发大市场活力,共享发展新成果。
先来看一带一路的版图有多大。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陆地。它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就此表示,(一带一路)一端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另一端是极具活力的东亚经济圈,由此来带动中亚、西亚、南亚以及东南亚的发展,并且辐射到非洲去。
商务部综合司副司长宋立洪表示,“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我们不设国别范围,不搞排他性的制度设计,好事大家商量着一起办,各施所能,各施所长,实现互利共赢,互利互惠,来惠及沿线国家更多的人。
地图上画出这几条线路并不难,但如何把蓝图变成现实?关键在于做好“通”的文章,也就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其中,政策沟通是重要保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优先领域。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当然基础设施不只包括修桥建路,还有油气管道、输电网、跨境光缆建设等。贸易畅通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资金融通重点在于亚洲货币金融体系建设与金融监管合作;民心相通包括教育、旅游、医疗、科技、文化等多层面的合作。
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巡视员欧晓理表示,抓紧推进一批在建工程,力争再能够新开工一批工程,争取签署一批新的项目合作协议,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也有产业合作的,当然也有一些人文交流的。
项目先行的同时,中国还主动拿出了真金白银。出资400亿美元设立的丝路基金,已经顺利启动;倡导成立1000亿美金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前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申请加入,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亚投行热”。
外交部经济司司长张军表示,亚(洲开发银)行曾经作报告说,在2020年之前,亚洲基础设施的资金缺口将达7300亿美元,无论是亚投行还是丝路基金,它的目的都是解决“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问题。
目前,已经有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些国家的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
亿赞普大数据发现,在一带一路沿线上,不同区域表现出的热度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最热的区域是东南亚,他们最期待和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中亚和南亚紧随其后,他们最热衷和中国做买卖;而欧洲最关注的是中国的海外投资。
当然,这些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合作深入,“一带一路”将有可能成为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在这条经济走廊上,2014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额达到1.12万亿美元,占我国货物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而未来10年,这个数字将翻一番,突破2.5万亿美元。数字翻番,带来的是更大的市场空间,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的合作领域。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也将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福建对接方案初定:泉州定位先行区 年内建福厦高铁
福建在“一带一路”愿景文件中的定位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近日,澎湃新闻获悉,由福建省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福建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实施方案”,已经基本形成送审稿,将尽快按程序报批实施。
按“一带一路”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的设想,全国各省份都要制定对接“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各地方案要在今年9月完成与国家规划的衔接,最晚10月必须完成。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梁福龙张维为:“一带一路”过程中,如何实现战略对接?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关键字: 一带一路全球智库峰会战略对接中国模式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维为】
(本文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维为教授在第五届全球智库峰会上的发言稿,授权观察者网独家发布。)
我们今天讨论的议题是如何在“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实现战略对接。中国迅速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战略规划和执行能力的成功。我们的规划有长期的、中期的、短期的。长期的如“两个一百年”,中期的如“五年规划”,短期的如“年度规划”等等。
我一直比较看好中国模式,为什么?因为今天世界上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两种能力的竞争,一是改革能力的竞争,二是战略规划和执行能力的竞争。比较而言,中国这两个能力应该说是世界最强的,可能都不用加“之一”,这是实事求是的。
当然,中国不会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中国人没有西方传教士传统,但当你做得比较好,人家就会来向你学习,中国也确实有许多经验可以和其它国家分享。
我自己实地走访过100多个国家,我坚信中国人“实事求是”的哲学。“实事求是”英文翻译为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从事实中寻找真理),而不是pragmatism (实用主义)。
我们讲战略对接,首先要实事求是地了解各国战略规划和执行的能力。以我对世界各国的考察而言,我认为从战略规划和执行能力的角度来看,世界上的国家大致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类:高质量战略,高质量执行。对于这一类国家,我们比较容易达成共识,我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哪怕你的计划中只有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可以对接,我们就可以就对接。
第二类:高质量战略,低质量执行。这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政治模式造成的,中国模式是一届接着一届干,西方模式是一届对着一届干,战略规划的连续性很差。一个党做的事情,四年后新的政党上来就推翻了。
对于这样的国家,我觉得我们要有一些智慧,如果说他们有两个党,一个执政党,一个反对党,我们和他们都要有接触,我们要把他们都包容进来讨论战略,尽量找到这两个党之间的common denominator,也就是最大公约数,然后形成相对可持续的战略规划。某种意义上,这也就是以中国经验来影响别人。
第三类:低质量战略,低质量执行。这些国家战略规划能力弱,主要是国家能力弱。我们可以提供战略规划方面的帮助,中国在这方面有一整套的经验。如果这个国家整体的战略规划能力还不成熟的话,我们可以考虑把它的范围缩小。比方说我就帮你规划一个园区,规划一个开发区。这方面中国的经验非常之丰富,而且是世界一流的。
开发区建设,也有助于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单个企业在海外奋斗不容易,但一批中国企业在园区内就容易把事情做成功。我觉得这是比较务实的态度。
第四类:没有战略,或者表面上有,实际上形同虚设。没有国家战略,当然也没有执行可言了。对这样的国家我觉得我们要采取战略谨慎(strategic prudence)的态度,我们要有战略耐心(strategic patience)。我们可以等待,这是没有办法的。
我经常用中国标准来看这个世界,有些国家还没有成熟到中国辛亥革命的水平,你怎么办?你拔苗助长也沒有用。中国自己也是这样的,我们今天做的事情放在四、五十年前,谁会想得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就像人的成长一样,到了某个时刻, 才会集体觉醒、集体成熟,英文叫 collective maturity。
我曾经在一个国家介绍中国模式,他们听了很有感触,说你们邓小平决定在深圳建立开发区,而我们国家要建立特区的话,肯定建在总统家乡,因为这个总统只能代表他自己那个部落,代表他的那个省。
有的国家治理能力非常弱,它的中央政府能管好首都,管好一个省就不错了。好在中国人也是务实的,我们说“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在我们“一带一路”有pivot country(支点国家),还有pivot projects(支点项目)。
我们中国人还讲,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我们还讲“高方案、低方案”,我们有很多发展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实际上,有时候这方面速度慢一些,结果效果反而快,反而更好。
总体上我对“一带一路”是乐观的,因为我觉得中国“一带一路”背后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很多成功经验。中国自己就是一个世界,是由成百上千个“国家”慢慢整合起来的。我们今天在“一带一路”碰到的许多困难,实际上中国在过去四十年中也碰到过,所以我相信这条道路是走得通的,是会成功的。谢谢大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马密坤> 一带一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同体”思想,既是“共享”概念的延伸,也是毛泽东“环球同此凉热”的思想的当代表述。从这个角度看,“一带一路”和中国方案是紧密结合的,并且融合出新的世界观。可以预料,随着资本主义面临危机的加深,具有社会主义元素的世界治理的中国方案将日益为更多的人接受。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
许多人误将“一带一路”当作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或TPP的战略,其实也是冷战思维作怪。项目也许在沿线国家,但标准、规则、资金、技术、人才是全球性的,美国企业、美国人和美元已经大量参与了“一带一路”建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美国没有自己的国家银行和企业,借来的钱如不见利润,资本家不干,这样特朗普就要下台。目前只有世界性大战才能提供特朗普需要返还的利润,而美国又没有发动如此规模战争的能力,其他国家也不愿卷入战争。特朗普任内最大的敌人并不是中国或俄国,而是和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美国和苏联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其原因就在于失去了他的道统。比如,苏联实行社会主义,这是好的方面,但是后来苏联开始对外扩张,并且开始和美国角逐世界霸权。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的道统就开始异化,成为社会帝国主义,搞世界扩张,此后,苏联开始走向衰落。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新时期的“大国外交”,千万不要理解成中国放弃过去的谦虚谨慎、理解成为中国要成为新一代霸主。与五年前不同的是,中国更讲求外交捍卫国家利益的实际效果、更体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外交诉求、更希望能够令国际治理呈现良性转型的大国意愿。
商业咨询师、中国专家
过去几十年间,只有一件事比中国的经济变化更令人难以置信,那就是西方对中国的理解仍然普遍无知。中国正日益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很多人仍透过根植于20世纪、以西方为核心的过于简单的思维框架看问题,因此应对不了当今的挑战。
杜伊斯堡港口集团董事会主席
我去中国的时候,在合作伙伴那里,我看到名片上有两个德国城市,柏林和杜伊斯堡。猜猜,哪一个名字是大写?在新丝绸之路上,我们和中国通过铁路在西欧相连。为此,我们将建造一个交通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和新丝绸之路相连。
旅法媒体人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报告《中国的一带一路:打造巴尔干丝绸之路》,让欧盟和一些国家的领导人有些坐不住了。其实非常可笑,要说在经济合作上“亲华”,谁能有德国亲得厉害。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论调会让这些小国感到可笑和无奈。
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过去人家说不可能,天塌下来我们也没这个能力撑起来,但如今是你不撑也不行;中国和大型新兴市场国家也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必须扛起承担全球治理责任的角色。本文为朱云汉教授9月1日的演讲实录,修订后授权观察者网刊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
一位新加坡学者在发言时就质疑中方现在是“Norm taker or norm maker”(规则接受者还是制定者)。他们当然希望中方是taker(接受者),但他们自己认为这也不现实。在周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也确实需要考虑他们的心态和舒适度,拿捏好分寸,控制好节奏,否则可能会欲速则不达。
尼日利亚编辑协会主席、《新电讯报》总编
我去过伦敦、华盛顿、纽约、迪拜、巴黎……可北京仍是迄今为止最美丽的地方。在有计划有目标的领导人方面,中国北京是一个典范和榜样。他们知道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给国家设定的目标,然后精心打造了一辆能够带他们前往那一目标的车。
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副教授
我们在梳理欧洲学者的“丝绸之路”论述时,必须要对其蕴含的知识霸权进行反思,这样才能确立起中国自身的“丝绸之路”叙述话语,确立起“丝绸之路”的中国主体性,形成更为宏大和全面的关于欧亚乃至整个世界的认知框架。
剑桥大学崇华中国发展荣休教授,《认识中国》
这种心理更加复杂。要知道苏联当时是孤立于环球经济体系之外的,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贸易都非常有限,人员交流也很少,国外投资和人员都很少存在于苏联的企业中。中国则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国家。不管如何,英国人民对于中国这个古老文明抱有更大的敬意。
BBC驻华记者
新丝绸之路不仅是烈日下灼热的路面和寒风里冰冷的机械,它交织缠绕着沿线各国人民的生活、理想、事业、爱情。从中国到欧洲,每个受这项宏伟工程影响的小人物,都有段令人耳目一新的故事。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萨科齐回答到,“不要以为2008年我对中国不好,2008年我是第一个表示来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许多欧洲大国都没来。”“为什么巴黎没保护好火炬?因为巴黎市长是我的反对派,他是在反对我。你应该去问他。”
政治思想史学者、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研究员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出现的融资问题反映了一带一路建设中一个更深层次的挑战:如何在市场化逻辑的指导思想下完善一带一路国家(包括我国)的金融环境构建。只有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把我国与国际资本市场融合起来,在全球化发展中增强我国对国际金融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和领导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
笔者赴欧盟一半以上的国家讲过“一带一路”,深切体会到,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关键是将“我的”变成“我们的”。中国强调的“双赢”(Win-win)不是中国赢双份(China wins twice),让对方聚焦在如何合作的主题上,而不是将有限的沟通时间耗在释疑解惑上。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
“欧洲指望不上了,美国更指望不上,马格里布联盟十来年没开会了,阿盟只是清谈馆,非盟都在积极学习中国模式、对接‘一带一路’,突尼斯还犹豫什么呢?!”近日,突尼斯银行协会主席艾哈迈迪·卡拉姆在欢迎晚宴上对来访的中国代表团讲。
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图书馆副馆长兼分析中心主任
2017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开幕。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图书馆副馆长蒂莫尔·沙伊莫戈诺夫博士从本次比赛主题出发,就“一带一路”对全球治理的意义以及哈萨克斯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经济学家,曾任世界银行副行长
海外以及中国年轻人看好中国未来,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国技术创新的飞速发展。那么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的要件中占据什么位置?比如,有经济学家认为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7月6日,林毅夫在北京接受观察者网独家专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王文:“一带一路”令中国获利也是实实在在的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关键字: 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研究一带一路智库一带一路故事中国故事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先后举办了五场预热讲座,分别邀请了前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知名“一带一路”研究学者王义桅、赵磊、王文和柯银斌就“一带一路”的方方面面分享了看法。现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教授题为“40国宣讲归来看一带一路”的演讲实录整理如下:】
王文:谢谢陈晓晨博士主持,辛苦我们人大重阳国际研究部、学术合作部一起承办的人大重阳“一带一路”系列讲座,场场都是爆满的。轮到我这一场,时间做了一些调整,我还以为没有人来,没想到还是满座,实在是令人感动,这也折射了大家对“一带一路”的热情。
今天我刚刚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了一整版的文章,《》。上周在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上也发了一篇稍微学术的论文《50国归来看“一带一路”看中国发展未来》。两篇文章都复印发给大家了,里面有的内容,我就不照本宣科了,(笑)而且晓晨给了我任务,只让我讲30分钟,我就用三大点感受分享我最关键的“一带一路”调研感受:
第一,“一带一路”提升了中国学者的身价,中国知识与思想实现了输出的状态。
我们人大重阳国际研究部主任陈晓晨博士也去了好多的国家,我俩是院里出国最多的。还有贾晋京、相均泳博士刚刚从日本、科威特回来,还有杨清清主任、陈晨晨研究员、程诚博士研究员今年上半年还去了南非、俄罗斯、印度等。近年来,我们院有时候全院会议都很难凑人齐,每个人都在北京的日子不多,因为都受邀请出国,讲述中国故事与一带一路。我院高级研究员王义桅也受邀去了几十个国家。粗算一下,院内研究人员在过去三年总计去了近50个国家。
更重要的是,去了那么多国家,多数都是对方掏钱,买机票、衣食住行,基本都是邀请方掏钱。因为“一带一路”,中国学者的身价开始有了。(全场笑)这是过去很少有的。我们每次出去讲“一带一路”,都有许多人来听,有一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有1400多位欧美听众。我一上台,没见过这架势,腿都有点发抖。(笑)所以,中国学者要感恩“一带一路”。“一带一路”让中国思想实现了史上罕见的知识输出。
一周前,菲律宾邀请我去讲述。我时间紧张,但对方说,愿意出商务舱,我都不好意思拒绝啊。(笑)我们这些学者挺可怜的,现在“八项规定”出国都得经济舱,好不容易有人给你出商务舱,那就去吧。(笑)
所以说,中国崛起造就了中国新知识,中国知识的国际普及化造就中国学者的身价。有朝一日中国学者讲课,不只是为拿到一个商务舱机票的待遇而感到兴奋,还能够得到高额的出场费,那中国学者就真的崛起了。(笑)这与金钱无关,而是折射着中国思想的标价。中国学者崛起,代表中国思想和中国知识的崛起,那个时候,中国崛起才算迈过了非常大的软实力门槛。
现在,“一带一路”让中国逐渐成为知识输出国家,外国人想与中国合作,又不知道什么是“一带一路”,于是,我们可以教他们(笑)。
“一带一路”倡议之前,基本上是这样的局面:一些外国学者来,中国得承担他机票,好吃好喝招待着。中国学者去对方,你自己还得掏钱。更糟糕的是,一些有名的西方教授,来中国还要出场费的。比如,那位写“黑天鹅”的塔勒布教授,演讲费高达12万美元,而且还要头等舱。许多著名西方教授的市场价都有5-10万美元左右。这让中国学者汗颜啊!
不过,人大重阳过去在国内办了七场G20智库论坛、一带一路论坛,邀请了近千位外国学者。绝大多数都是让对方自己掏机票、支付酒店,因为中国的重要性,到中国来开会得到有用信息的重要性。现在越来越多在中国举办的国际会议也都这样做,这些都得益于中国崛起的时代,时代造就人大重阳的崛起,实际上造就了中国智库的崛起。
过去四五年,思想产业的中外交流出现了逆转。越来越多的老外想到中国来开会,他们不会再提出要机票的请求,越来越少了。中国学者出去开会,都会提出你买机票,你不买机票我不来了。未来,我相信,迟早有一天,中国学者的身价会越来越高。这是中国身价,说明中国知识是有标价的。这个标价是中国学者劳动的体现。
这不是民族主义,而是市场需求,是国际知识与思想市场的需求反映。国际市场决定,“一带一路”造就了一个全球的思想市场,而思想市场推动中国学者的崛起。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一带一路”研究缺乏鲜活的中国故事。
这个不足是我的自我批判。目前,绝大多数“一带一路”研究是框架性的、理论性、非叙事性的研究,有大量的空话、虚话。现在据说有700多万篇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文章和相关论文,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在用“引领”、“公共物品”、“全球治理”等来描述“一带一路”,这并不是错。但没有叙事,都是形容词,就会显得很不足。
我受此启发,自己带个头,讲了十个故事,后来《人民日报》领导看到了,得以刊发。“一带一路”是一门调研出真知的学问,是脚底板下走出来的学问,不是理论到理论、学术到学术、书本到书本、模型到模型的学问。今年2月我在《人民日报》上发文,主张未来要有“一带一路学”,主张有血有肉的叙事。
我简单讲两个故事。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陈轩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计算带概率标准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