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2017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经济学奖新得主的理论炒股

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新得主炒股术,说点实在的
这两天,关于 201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 · 塞勒(Richard Thaler),相信你应该看过不少介绍了。
当然,如果看的素材多,相信应该也知道理查德 · 塞勒不仅是行为金融学大师,而且 炒的一手好股票 。
是的,理查德 · 塞勒是投资学中 反转因子 的提出者。
所谓反转因子,和 EarlETF 读者非常熟悉的动量因子,可以说是一堆镜像双胞胎。
动量因子,相信的是强者更强,所以往往会选择过去一段时间最强的股票、资产继续持有。
而反转因子恰恰相反,相信的是风水轮流转,往往会选择过去一段时间表现最差的股票、资产继续持有。
这两个因子,都被证实非常有限。
可不要觉得矛盾,因为 动量和反转这两个截然相反的现象,是存在于不同的时间周期的 。以美国为例,一般 12 个月内呈现动量效应,而更长的 3-5 年,则是呈现反转效应。
查德 · 塞勒搞行为金融学,在主流经济学界是异类,可能也正是因为没包袱,所以早早的拥抱业界。
早在 1993 年,查德 · 塞勒就和 Russell Fuller 成立了 Fuller & Thaler Asset Management,拳头产品就是基于反转效应的基金 Undiscovered Managers Behavioral Value Fund(UBVLX)。
从 MorningStar 的数据来看,过去 10 年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跑赢 S&P 500 指数和同类基金 2 个百分点以上。
这只基金最新的规模是 60 亿美元,最低投资额 3 百万美元,年管理费 1.04%,这么算下来一年 6000 万美元的管理收入 是很轻松的。控制成本的话,查德 · 塞勒每年净赚应该是远多过这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
当然,上面这些,其实都是经济学界的掌故。
真的要扯,还能扯扯前几年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发现三因子模型却一直甘于做学术的尤金 · 法玛和他那个不愿意做学术转行对冲基金用三因子模型赚下几十亿美元身价的博士生阿斯内斯。
不过,掌故扯再多,对读者赚不了钱也是枉然。
所以,还是关于反转效应,谈点实在的吧。
首先,媒体报道说的什么 「炒股新方法」,就不用太当真了。
反转效应,可能对于普通股民不像价值投资那么耳熟能详,但是在哪怕相对落后的中国量化投资界,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了。
随便找一下库存的研究报告,就能看到不少早在 2011 券商就做的研究,这还只是我自己的收藏文件欧,要是放在整个券商研究圈,应该有更多更早的。
所以,期望因为这次查德 · 塞勒得奖,就发现一个真的新投资方法,就图样图森破了。
毕竟诺贝尔奖从来颁发就有滞后期,往往要滞后 20-30 年。
关于反转模型,其实 A 股做了不少相关的量化研究。
总体来说,研究员们 在 A 股证实了反转相应的存在 。
比如 2011 年安信的这篇报告,那个超额收益是相当惊人。
又比如 2017 年初国信证券的这篇报告,认为反转比动量更生猛。
虽然许多研究发现反转策略很好,但是其实我个人并不推荐个人投资者去使用。
原因有两点。
第一,个股交易太繁琐。
这类模型大多数需要同一时段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股票进行交易,如此工作量,对于散户而言,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上每个股票买 100 股,对普通散户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需要的资料量太大。
第二,反正效应虽然但也没极好。
是的,申万宏源的今年的最新研究发现,反转因子虽好,但是其实只使用普通均线的趋势因子表现会更好。
既然简单易用的 MA 均线趋势因子有更良好的表现,普通散户何苦去折腾复杂的反转因子。
反转因子是个好东西,但不是对所有人。
对于大资金,需要分散模型,来获得更稳定的收益,那么在模型中加入反转因子是合适的。
但是普通散户,反转因子操作复杂,收益又不够美妙,看看就好。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不仅拿奖,还会炒股赚更多!
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不仅拿奖,还会炒股赚更多!
10月9日,2017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授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塞勒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与决策心理学。塞勒在学界素有“行为经济学之父”之称,他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成员,美国金融协会和计量经济学会会员,并于2015年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 传统经济学有一个基本前提,即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的经济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而泰勒的研究则是从颠覆这一基本前提开始,他昨天获奖后就宣称,自己将用不理性的方式把奖金花掉。塞勒还是一家基金公司的创始人。1993年,塞勒和Russell Fuller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创建名为Fuller & Thaler Asset Management的基金公司,专注美国小企业股。在他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下,公司替摩根大通管理的一只基金Undiscovered Managers Behavioral Value Fund(UBVLX)表现优异,在过去五年中大多数时间里都跑赢了标普500指数。目前,这一基金资产已达60亿美元,而诺贝尔经济学奖仅约123万美元。该公司的核心理念是,投资者都会犯错,公司的目的就是找出这些错误。所以说,知识就是力量。下面学习下他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吧。
有限理性塞勒发展了心理账户理论,阐释了人们如何通过在脑海中建立独立的账户,侧重单次决策带来的有限影响而不是总体影响,来简化金融决策。他也展示了损失厌恶可以解释为何人们会认为相同物品在自己所有时比失去时的价值更大,这就是所谓的禀赋效应。
社会偏好塞勒的对公平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影响深远。他的研究揭示了消费者的公平偏好可能会使得公司在需求旺盛的情况下,无法提高产品价格。 比如,意想不到的雨水可能会对雨伞造成意想不到的高需求,但如果店主提高价格以满足高需求,许多消费者就会产生负面反应,并认为店主表现得很贪腐。 做决定时,人们不仅要考虑到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他们也有关于什么是公平的想法,积极地考虑别人的福利,比如通过合作或团结以及消极的方式(嫉妒或恶意)。大规模实验表明,人们不仅只是采取物质利益来维持他们认为的分配,也准备承担个人的费用,惩罚违反基本公平规则的人。
自控缺乏我们“为退休存钱”或者“选择健康生活方式”这样的目标往往失败,其原因在于我们屈从于短期诱惑。在他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中,Thaler创造的一个术语“助推”(nudging),可以帮助人们在管理养老金以及其他情况下,更好的进行自我控制。其标志性作品《助推》(Sunstein & Thaler,2008)一书,将我们引入一个比较和选择的世界,创造性地论述了如何运用选择设计这一新兴思想对人们施加助推力,从而使人们能够做出令自己更加健康、富有和自由的决策。 塞勒在电影《大空头》中的一句台词:“把人想象成以逻辑指导行为的动物,实在是疯狂之举。”知识就是力量,就是金钱。对待基金、炒股等理财方式也是如此,用理财知识和技巧去规避风险和获取更多利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更多理财知识和技巧关注我们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为您提供最新、最专业的理财资讯。
作者最新文章盘点:近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中新网
盘点:近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日 19:02 来源:  
  10月12日电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2日下午1时,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荣获该奖项。让我们来看看,在近10年间,都有哪些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他们又有哪些成就。
罗伯特?奥曼(左)和托马斯?谢林
  2005年,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罗伯特•奥曼和美国人托马斯•谢林。这两位经济学家通过博弈理论分析增加了世人对合作与冲突 的理解。他们的理论目前被广泛应用在解释社会中不同性质的冲突、贸易纠纷、价格之争以及寻求长期合作的模式等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
埃德蒙?费尔普斯
  2006年,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费尔普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对当时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提出了挑战。费尔普斯指出,通货膨胀不仅与失业有关,也与企业和雇员对价格和工资增长的预期有关。他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对经济学理论和宏观 经济政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
  2007年,美国经济学家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他们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作出了贡献。 “机制设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和企业识别在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哪些 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效。
保罗•克鲁格曼
  2008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 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他的新理论能够帮助解释自由贸易和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驱动力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
  2009年,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奥斯特罗姆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的分析”获奖,威廉森则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边界问题的分析”获奖。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的研究证明了经济分析可用于解释大多数社会组织形式。奥斯特罗姆的研究揭示了使用者组织是如何有效管理公共资源的。威廉森的研究则发展了有关公司作为一些架构安排解决利益冲突的理论。
彼得•戴蒙德和戴尔•莫滕森以及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
  2010年,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和戴尔•莫滕森,以及具有英国和塞浦路斯双重国籍的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分享这一奖项。这三名经济学家凭借对“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理论的进一步分析,摘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三人的理论可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包括“为何在存在很多职位空缺的时候,仍有众多人失业”。三人建立的经济模型还有助于人们理解“规章制度和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职位空缺和工资”。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和托马斯•萨金特
  201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以及纽约大学的托马斯•萨金特。西姆斯的贡献主要集中于对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和应用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方面。他研究短期经济政策的作用,反映出对宏观政策效果的关注。而萨金特作为理性预期学派的领袖人物,在宏观经济模型中预期的作用、动态经济理论与时间序列分析的关系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
阿尔文•罗思和劳埃德•沙普利
  2012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罗思和劳埃德•沙普利,以表彰他们在“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的贡献。沙普利采用了所谓的合作博弈理论并比较了不同的匹配方法。其研究重点是如何使双方不愿打破当前的匹配状态,以保持匹配的稳定性。罗思的贡献在于,他发现沙普利的理论能够阐明一些重要市场是如何在实践中运作的。通过一系列研究,他发现“稳定”是理解特定市场机制成功的关键因素。
尤金•法马、拉尔斯•彼得•汉森和罗伯特•席勒
  2013年,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马、拉尔斯•彼得•汉森和罗伯特•席勒,他们因对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取得显著成就而获此殊荣。评选委员会指出,他们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人们目前对资产价格理解的基础,资产价格一方面依赖波动风险和风险态度,另一方面也与行为偏差和市场摩擦相关。
  2014年,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他被誉为当代“天才经济学家”,累计发表过300多篇论文和11本专著。在当代经济学三个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博弈论、产业组织理论和激励理论均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以对市场力量与调控领域研究的贡献而获奖,并打破了多年来美国经济学家垄断经济学奖的现象。
【编辑:李夏君】
>国际新闻精选: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崔传刚:如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最新得主的理论炒股?
我的图书馆
崔传刚:如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最新得主的理论炒股?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泰勒,以表彰他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卓越贡献。对于行为经济学我们其实并不陌生,而诺奖也不是第一次将奖项颁给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早在15年前,泰勒的良师益友卡尼曼就获得了诺奖,而在几年前,成功预测金融危机的《非理性繁荣》作者罗伯特.席勒也分享了这一殊荣。这也包括即属于行为派又可以按其他归类的阿克罗夫和托马斯谢林。行为经济学的历史很长,但最近这些年频繁受到关注,除了学科本身的成熟,其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也是重要因素(试想如果博弈论只是一种游戏理论,那么就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吧)。这种应用,往大了说可以提前为金融危机这样的全球灾难做预警;往小处说,增加幸福感,而且它能帮我们赚钱。简单说一下为什么行为经济学能帮我们赚钱。行为经济学其实可以说是起于对正统经济学的叛逆。传统的经济学有一个简单粗暴的理性人假设,即认为人是可以高度理性超级理性不受情感影响的。但是与心理学相关的行为经济学却从包括金融市场在内的现实中发现了破绽,因为如果人真的可以完全理性,那就不会完全漠视现实,疯狂的追逐从郁金香到公司股票在内的各种泡沫,股灾恐怕也不会出现。换做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因为人的理性有限,所以市场并非会和另外一派学者所说的,是有效的。因为市场如果是有效的话,每个人的投资收益就不会有差别,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有人赚钱有人亏,而且亏的永远比赚得多。行为学派从各种实验和真实金融市场中总结出各种典型的有限理性表现,比如过分自信(觉得自己炒股水平比别人高),羊群效应(追涨杀跌),损失厌恶等等。这些行为表现长期存在,即便可以减少也无法消除,理性不是人类的常态,有限理性才是,泰勒甚至警告我们说:相信人类会完全理性行事本身就是疯了。如果我们相信行为学派的这些判断,那么我们就会知道,我们能够抓住各种不理智的表现,逆势而行,我们就有可能赚钱。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大空头》这部根据刘易斯作品改编的电影。在电影中,主人公发现整个金融市场进入了非理性状态,于是坚决做空,最终赚得大钱。这个故事,是根据华尔街的真人真事改编的。巴菲特堪称行为金融大师。他说:别人贪婪时要恐惧,别人恐惧时要贪婪,就是抓住了人类容易情绪波动反应过度这一行为特性。2008年,当全世界金融机构陷入哀嚎时,他出手买入了高盛的股票,赚得盆满钵满。我们今年的诺奖得主泰勒也不只是纸上谈兵,早在十余年前他就联手别人成立fuller&thaler资产管理公司,把行为金融的理论用到了实践中。他的投资哲学就是人总是会犯错,他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些错误。一家资产管理公司能活十几年,自然是回报不错,如今他管理的资金超过80亿美金。行为学派寻找时机的方式,一方面当然要靠敏锐的观察,但也离不开历史数据监测,因为人类的非理性行为,都会在数据上有所体现。席勒的研究就十分倚仗历史数据,他甚至还自己编制了房价与股市市盈率方面的指数。也许就像共产主义导致了资本主义的改进,行为学派的研究以及对市场非完全有效的研究,实际上也改变了金融市场。大型机构对市场情绪波动有了更敏感的监测,同时也注重历史数据的观察,而机器交易的兴起,则可以更快发现市场的无序,捕捉瞬间的交易机会。这实际上有助于消除市场波动,从而降低市场的大型风险。人工智能的兴起或许会进一步降低市场的非理性。有趣的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奠基者之一赫伯特.西蒙也是行为经济学的鼻祖之一,他也与泰勒亦师亦友。不过,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我们还是应该牢记泰勒的那句话,永远不要相信人类会完全理性行事。而在金融市场上,这意味着永远不要相信不会有崩盘、泡沫,而对于一个熟悉行为经济学的投资者而言,你要做的就是等待机会的出现。近期热文推荐:全球EMBA俱乐部合作:wenyan8787线上|线下|专业|专注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