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店龙潭山龙潭简介

秀美龙潭山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秀美龙潭山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龙潭山城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龙潭山城位于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山,为夫馀国的前期都城。由主城龙潭山和卫城东团山组成。独辟了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古山城建筑模式。扼守松花江两岸的龙潭山及其卫城,其攻守兼备、奇正相生的营建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1]
出土的汉代陶片器物等丰厚的汉代夫馀文化遗存和与高句丽山城迥异的建筑特征为确定龙潭山城始建时间是高句丽时期还是二千二百年的夫馀王国提供了重要依据。龙潭山古城于1961年成为吉林省重点保护文物;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龙潭山城历史背景
东明因善于骑射、勇力过人而招忌,为避杀身之祸,遂率众南下建都,“初,夫余居于前期都城鹿山,长达五百余年,国势最盛时方圆两千里,有户口八万”,“其国殷富,自先世以来,未尝破坏”。曾威逼挹娄、高句丽臣服。建光元年(公元121年)秋,高句丽出兵围攻汉朝所设的玄菟郡(在今抚顺市),“夫馀王遣子尉仇台将二万馀人,与汉兵合力大败高句丽”。
公元四世纪中叶,夫馀王因不堪忍受南边高句丽王国的不断侵扰,被迫“西徙近燕”,将国都由鹿山迁到今日的农安县。原位于鹿山的前期都城及周边村落,改称“东夫馀”。公元410年,高句丽十九世好太王亲率大军攻灭东夫馀,并派官镇守,将旧“鹿山之都”的城垣进一步修缮加固,成为高句丽王国的北疆重镇,用以防御北方勿吉势力的南下。公元668年二月,唐朝大将薛礼仅率两千精兵进攻夫馀城,“杀获万余人,遂拔夫余城,夫余川中四十余城皆望风请服”。据考,可藏兵万余人的夫馀城,即今龙潭山城。
关于龙潭山城军事要塞的始建时间,有学者认为建于高句丽时期,但考古界却公允建于二千二百年的夫馀王国,最迟是西汉初年。其依据:一是丰厚的汉代夫馀文物。夫馀国前期,大批汉人为避中原内乱而来此定居,出土的汉代陶片器物,如罐、钵、盆等,均为轮制泥质灰陶,并带有弦纹,均为汉代夫馀时期文化遗存;二是迥异的山城建筑特征。高句丽山城的显著特征是块石砌筑,且大都有瓮城、敌台、马面、暗门、角楼,而龙潭山城则与之大相径庭。
龙潭山城地理环境
脊垣为屏、山腹为宫、谷口为门的“风水”理念,使得山潭山山城及其卫城,兼具因地形制、防御坚固、环境优美等特点,且以建筑、军事、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之功效,独辟了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古山城建筑模式。
主城龙潭山。龙潭山,壁立松花江东岸,山势似一仰盆状,
龙潭山文保碑
周围是山脊,中间是山谷,山的东面和南面为连绵起伏的山岗;山的西面是由南向北流去的松花江,江的左岸上为开阔的冲击平原;西南面隔嗄呀河与东团山为邻,两山相距不过2.5公里。山城城垣建筑在山脊上,城垣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东西较宽,南北较窄,东壁长1082米,西壁长528米,南壁长405米,北壁长381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许,最矮处不足2米,基宽3—10米,顶宽1—2米。城墙大部分为黄土羼凝灰岩碎石迭筑,小部分为黄土夯筑。城西、南、北凹伏处各有一门。西门为正门,南、北二门为便门。在城垣四面突起处各有一平台,以南平台为最高,山的制高点俗称“南天门”。
龙潭山古城图
东团山卫城。东团山,位于吉林市东南,扼长(春)图(们)铁路吉林铁桥东端,系海拔252米的椭圆形山。山西北坡陡峭,松花江由南而北擦山而流;东南坡渐缓;北隔嘎呀河与山龙潭山隔河相望,山城建筑在山顶和山腰间。东团山有城垣三道:第一道城墙(外墙)和第二道城墙(中墙)保存尚好,第三道城墙(内城)受损于国民党军队修碉堡。外城东西长230米,南北宽115米,现高10米,顶宽3米许;中城东西长170米,南北宽62米,高12米;内城东西长60米,南北宽15米。城墙为黄土羼凝灰岩碎石迭筑。据载,“外城东西各一门,外城东北隅有蓄水池一个,长30余米,深数米。”此城结构与龙潭山城基本相同,是龙潭山城的卫城之一。
三道岭子卫城。三道岭子,坐落在吉林市郊三道岭子大砬子山上,该山海拔272米,高出附近地面约120米。东南为山间盆地,隔松花江与东团山、龙潭山相望;北面紧邻松花江;正北为开阔的冲击平原;西面和西北为高山丘陵。隔吉长铁路与吉(林)九(站)公路,分别与二道岭子七家子西山和锅顶山相去7—8公里。这里地处吉林盆地的北口,又紧临松花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山城建筑在三道岭子大砬子山西北坡,为黄土羼凝灰岩碎石迭筑,现残呈“厂”形,短墙为东西走向,长58米,长墙为南北走向,全长258米。城墙外缘垂直高度6米。因该山为市郊最大的采石场,经数十年开采山的东半部已不复存在。此城与龙潭山城基本相同,属其卫城。[3]
龙潭山城历史谜底
作为东北东最古老的军事要寨,龙潭山山高林密,地形险要。鼎盛时期,山上为营寨,守以重兵;山下为民居,渔牧狩猎。每有战事,军民皆入山城,各扼其隘,加之城内粮秣充裕,并有蓄水池所贮上万立方米净水,足够千军万马之用。现存主要设施:
龙潭山古城蓄水池
龙潭山“水牢”。龙潭山古城内西北隅最低处,有一巧借地势修建的蓄水池,欲称“水牢”,又名“龙潭”(民间有龙潭燕的传说,曾编成京剧《龙潭燕》赴中南海演出)。水池东西长52.8米、南北
宽25.75米。池东、西、北三壁用凝灰岩块石和花岗岩石砌筑。池壁从下至上向内递入,呈阶梯状,共分三阶。南壁从池沿向下约1米为直立岩壁,再往下则借山岩的倾斜面,用不规则的花岗岩块平铺,呈45度斜坡直达池底。北壁东端池有一砌泄水洞,洞内狭外宽,通向墙外,多出的池水由此溢出。池中的水,主要是由山上的雨水或雪水积成,也有少量地下水从池底渗出,故池水终年不竭,并保持稳定水位,通常蓄水近万立方米。此池的用途,当为战时因城内兵马骤增,泉水供给不足而设。
龙潭山“旱牢”
龙潭山“旱牢”。在古城内西南偶较高处,距“水牢”约420米处,有一石砌大圆坑,直径约10.6米,深约2米—3米。俗称“旱牢”。“旱牢”的结构与蓄水池相同,也是用凝灰岩和花岗岩石块砌筑,平面呈正圆形,周壁直立如削,底部西高东低呈坡状,可见两者是同一时期的建筑。为何在山城内砌此石质圆形?其功能何在?对此,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驯养野猪的地下圈舍;存储军械、粮食或弹药等物资;关押犯人或俘虏。但著名考古学家李文信则认为,“旱牢”是古代储备军需物资的地仓(窑),且从仓口周边地表可承重压一细节,推测其上应有厚重的顶盖。沿“旱牢”南行,即达龙潭山山顶峰“南天门”。
龙潭山城文化解读
龙潭山山城建于汉代,尽管斯时人们即已认定依山傍水、背风向阳、远离水患之城垣风水,但对以农业为主,兼营渔业、采集等生产的先民而言,各邦雄间的觊觎与战事,使得山城的始建者不得不因敌而筑。就营建而言,概融如下军事思想:
1、并兵合势,积极防御。《后汉书·耿弇列传》:“兵之贵合也。合则势张,合则力强,合则气旺,合则心坚。”意即历代军事家所公认的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而积极防御,则是古代军事家所推崇的“既以守而待攻,复以战而乘敌”等思想。从龙潭山及其两座卫城的环境、形制、设施及互呈犄角的阵形看,无疑并兵合势、积极防御之态。
2、因地作势,用少务隘。《孙子兵法·地形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意为地形是用兵取胜的辅助条件,对战争有着重要的影响;用少务隘,指兵力弱小者,要战胜兵力优势之敌,必须借助于有利地形,巧用隘地。而山高林密、城亘山脊的龙潭山山城,正暗合了因地布势、因地制胜的兵家谋略。
3、蓄盈待竭,以逸待攻。蓄盈待竭,指面对强敌进攻,应避敌锋芒,养精蓄锐,待敌疲惫不堪时,再伺机作战;以逸待劳,指当优势之敌进攻时,凭借有利地形暂取守势,拖延时间消耗疲惫敌人,待敌暴露弱点和失误,乘隙攻击敌人。斯时,龙潭山守军的武器主要是戈、予、弓、矢等,面对强敌的觊觎和进
攻,依此御敌不失为求是之谋。
4、以粮为先,实而备之。《孙子兵法·军争篇》:“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管子·权修第三》:”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实而备之,意为战争妙算必须建立在充分的准备之上,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而龙潭山的“蓄水池”和“旱牢”(军需洞库),无疑上上述睿智的物证。
5、弱守强攻,奇正相生。《百战奇法·守战》:“凡战,所谓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有未可胜之理,则我且固守,待敌有可胜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奇正相生,意指战争的奇正“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但无不以敌莫测虚实为目的。扼守松花江两岸的龙潭山及其卫城,其攻守兼备、奇正相生的营建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1]
李殿福《高句丽山城研究》,北方文物,1998年04期
.浙江省文物局[引用日期]
秦丽蓉等《吉林市龙潭山文化内涵新考》,博物馆研究,2013年01期吉林龙潭山公园介绍_龙潭山公园简介
线路 门票 目的地 旅行社
手机服务更方便
吉林龙潭山公园简介
吉林旅游Jilinshi
&|&欢迎您访问吉林!
想去0 去过0
&&& 5元 :
&&& 从世纪广场乘49路公交车可达。
龙潭山公园简介:& & 吉林市龙潭山公园,位于吉林市区东部,西临松花江就,占地202公顷,最高峰“南天门”海拔388.3米,相对高差194米。山上有建于公元4―5世纪的古城遗址及水牢、旱牢,还有建于清代的龙凤寺、龙王庙、关帝庙等古建群,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A)(5A)(4A)
地址:吉林市龙潭区遵义路 [ - ]瓦房店万家岭、龙潭山、老帽山2日漫游散记
、28两日。
虽然我生在大连、长在大连,但其实大连的广阔土地我并没有去过多少地方。
第一次知道万家岭这个地方,是因为这里是我男朋友的老家,第一次和他回到那里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大连这么大,原来那里才算是真正的乡村,有着难得的乡村风光:空气清新,地广人稀,群山环绕。
去的次数多了,渐渐地听说万家岭附近也有不少风景优美的地方,回来后就在网上搜索,果然发现了许多游记或者帖子写着万家岭附近的美景。
这其中就包括与万家岭相邻的许屯镇东马屯村的龙潭瀑布、许屯镇老帽山村的老帽山。
那就正好,这次和男友回万家岭,赶紧到那些地方去看看吧!
去之前就在网上查了龙潭瀑布所在地东马屯村,得知这是一个拥有美丽乡村称号的小山村,在村长的带领下以苹果和旅游致富,闻名全国,这就更坚定了我去看看的决心。
东马屯村属于许屯镇,但地理上却更靠近万家岭镇,听说这里的小学生上学都是到万家岭镇中心小学。
东马屯最出名的就是苹果,这里有一个龙潭山,龙潭山的龙潭瀑布很有名,龙潭山的游客很少很少,除了我和男友和他的爷爷,也就登到瀑布上面才看见几个年轻人搭了个帐篷在那里玩打滚子,果然很有情调啊!
龙潭山景区的门票每人10元,里面可以看见人工修建的痕迹,也算是方便游人游览了,不是那种未开发的荒山。
可惜我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干旱,没能见到龙潭瀑布流水的景象,很是遗憾。
从龙潭瀑布离开,再驱车30分钟左右就能到达另一个村子,名叫老帽山村,可能就是依着老帽山很得名的吧,这里的人更少了,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山村”,在山里的村子,这里安静,空气明显比其它村子要好很多,人烟稀少。
听说老帽山是一个已经被开发了的风景名胜区,只不过是靠着另外一个坡,这边好像是西坡,还没有被开发,所以上山的路基本都是人走出来的,男朋友说他高考完曾经和同学一起来这玩,所以他认识路,没想到若干年后带着自己的女朋友又来了
汽车开往万家岭镇的路上
开往万家岭镇的路上,实实在在的山村风光啊
在男朋友奶奶家附近闲逛,看到了一片向日葵,就是自己家种的
第二天早晨来到龙潭山,天已经有点热了
龙潭山的上山路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像原始森林的感觉,龙潭山和老帽山都属于长白山系
龙潭山上山路两旁种着向日葵
干涸了的龙潭瀑布
山上裸露的页岩山体
龙潭山上的小河,水很干净
给男友爷爷拍一张照片
龙潭瀑布的最顶端
下山路上看到的松树,据说有很多年的树龄了
听说是东马村一位村长为龙潭山题的字
东马屯的出口,美丽乡村东马屯,从入口看就比周围别的村子多了很多特色,一看就是个特色村
东马屯的民居
去往老帽山的路上
树木郁郁葱葱,像原始森林一样
去往老帽山的路上
到处都是套袋苹果
老帽山脚下农户家的大鹅
排队去溜达
从河里走出来 排队回家
老帽山脚下
老帽山山路上的小河
入口处,坐着乘凉,用冰凉清澈的河水洗洗脚
老帽山上挺拔的松树,和龙潭山的松树有异曲同工之妙
山上的泉水清澈透明,可以直接喝的,我想如果用这个水每天洗脸皮肤一定很好
回去的路上,到处都是套袋苹果,铁架子上有挡布,刮风的时候可以放下来,减少苹果被风吹落的几率
路上经过的一个村委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瓦房店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