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看好上海现无人便利店店

春晓资本何文:我为什么不看好无人便利店?-奇趣网
本文来历于微信公家号:创业家(ID:chuangyejia)
口述:何文 (春晓本钱合股人)
文:王亚奇
编纂:王根旺
消费进级概念正热得烫手。
搭载这一海潮,迷你KTV、无人便当店等接连蹿红收集,但关于其真伪需求的质疑从未间断。
投资人们是怎么想的?他们对消费进级下的零售市场抱持着如何的等候?现阶段本钱存眷的便当店又是不是一个确定性的成长标的目的?
7月下旬,带着对便当店及新零售业态的好奇与疑问,创业家&i黑马与春晓本钱合股人何文聊了聊。
&今朝我不看好无人便当店,一个最年夜的问题是,担忧算不外来账。&何文开宗明义。
曩昔两年多来,春晓本钱投资了泰坦云、象辑科技、致汇金服等浩繁面向B端买卖的企业,而拉动财产进级持续存在的消费进级是其对准的另一座金矿。
以下是何文对创业家&i黑马的口述。文中谈到了他的一些投资逻辑,对便当店行业的观点,以及他正感受到的零售市场的转变。
一、为什么不看好无人便当店?
今朝不看好无人便当店。一个最年夜的问题是,担忧算不外来账。
无人便当店为什么俄然火了?
坦白地说,今朝在看这个范畴的投资人并纷歧定对零售很是领会,只是大师感觉无人便当店在测验考试冲破人工、房钱成本上升的困境,合适经济成长趋向,所以良多投资人愿意试一把。但至今无人便当店的单店收入、成本数据并没有跑完一个完整周期,很难说它已获得验证。
无人便当店更像是主动售货机的进级版,它比主动售货机有优势的处所是,商品更多,体验空间更年夜,还可以增添一些半生鲜的品类,如面包等。劣势的处所是这是一个封锁的购物空间。
别的,无人便当店比主动售货机更年夜,成本必定更高。主动售货机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模式,成本布局必然是颠末优化的,理论上主动售货机也可以做得更年夜,放良多工具进去,但曩昔大师没这么做必定有原因&&可能账算不外来。
无人便当店很难做高生鲜、熟食的毛利率,当前要解决收银问题又需要RFID(创业家&i黑马注: 无线射频识别手艺),而RFID成本是偏高的,一瓶可乐几块钱,百分之十几的毛利,RFID往上一贴,几毛钱的毛利根基没有了。
收入增添是不是能笼盖成本的增添?今朝我还没有看到颠末一个完全年度跑出来的数据,可是可以简单地算一笔账。
国内二线城市传统便当店日发卖额大要在块钱,7-11等做得好的,部门门店一天可能卖到2万块。无人便当店的日发卖额必定是年夜幅降低的,对人流量也有限制。若是它的日发卖额在一千块钱摆布,比主动售货机的几百元多一些,成本也高一些。
传统便当店生鲜发卖额占比高的,如7-11大要30%-35%的毛利率,首要是包装食物的,毛利率必定不会跨越20%。若是一天发卖额1000元,毛利约200元。毛利是不是能笼盖所有的折旧成本,房钱成本、配送费用,预期损耗,以及电费、RFID等成本?欠好说。
而且,RFID还存在误算等问题,Amazon Go的手艺成本很高,还没有达到贸易化运作的阶段,持久来看,便当店可以做这类测验考试,但今朝仍是应该先把零售自己做好。不竭降低人工房钱成本,操纵进步前辈手艺是永恒的主题,但也不克不及一蹴而就。
将来无人便当店和传统便当店更多是互补关系,它不成能做到传统便当店的所有品类,好比关东煮,若是没有人把控一些指标,你可能很担忧它的卫生环境;又好比包子等必需当天出售的生鲜产物何时需要做促销降低耗损。这些都是无人便当店做生鲜的难点,它很难完全替代传统便当店。
二、便当店不克不及用轻模式做
近两年有良多互联网人士用快消品B2B的模式,试图掌控年夜量的夫妻妻子店。一般做法是经由过程地推人员找到夫妻店,在他们手机上装一个可在B2B公司采购货的APP,具体采购几多比例管不了。
这种模式无非是用一种更快速更轻的体例把这些店毗连起来,帮忙他们进级,并试图抄捷径打造一个便当店系统。
但我感觉这个捷径是不存在的。事实上店东对B2B公司依靠度很低。良多门店装你的APP,同时也装此外APP,谁廉价就从谁那进货。这些所谓的链接的门店并不真正属于B2B的公司,B2B公司也很在从门店身上分享到利润。
所以我感觉要想深度掌控门店,用太轻的体例做必定不可,最终仍是得像以美宜佳为代表的传统便当店企业一样,回归到一家一家店的革新和进级,而不是简单装一个APP。企业得把信息系统铺进去,独家供给商品,督导培训门店,对加盟店赋能,才可能发生黏性。最终标杆还应该是成为一个近似7-11的、强管控的便当店系统。
三、零售最终仍是回归到算账
对于便当店项目,投资人观点应该比力一致:便当店是零售的最终业态,生命力兴旺。在中国现阶段,便当店的机遇来自于两点:
一、一线城市便当店的进级。创业企业与7-11竞争完全没有优势,但可以看看是不是有新的手艺手段,好比操纵电商的流量盈利拓宽笼盖半径,或者近似无人便当店的形式改酿成本布局,借此趟出一条新路。
但你不要讲太炫的概念,零售最终仍是回归到算账,这个店收入是几多,成本跟别人有什么纷歧样。
二、二三线城市对一线高品质便当店的平移复制。企业并不需要把成本布局做太多转变,只要把好位置占住,开到必然体量也很有机遇。
权衡便当店项目,我有三个维度:
一、市场空间。便当店开在什么区域,常住生齿几多,消吃力什么样,该区域是不是有较强的竞争敌手。
二线城市此刻有一个机遇。良多二线焦点城市在生齿净流入,这些逃离北上广的人带来了一线城市的糊口体例,可是原有的业态无法很好地知足他们,所以二线焦点的省是重点存眷的对象。
二、看项目团队。看看其在零售范畴是否有足够的经验堆集。零售长短常注重运营的行业,需要长时候进修,从我的经验来看,做零售和便当店,没有三五年以上的经验不太可能做成,可是团队也不克不及太老化,30-40岁之间,有很深堆集的团队最合适。
三、看供给链和运营数字。若是店已有必然体量,就看现实运营数字,毛利、单店日发卖额、鲜食占比、后台供给链、仓配,这是一个记账的过程。
但便当店投资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好比周期长,良多VC纷歧定能承受这么长的周期。若是达到必然体量,在风口下估值也不会太廉价。总体来看,我认为便当店不是很适合VC或者早期投资基金。除非出格早期的项目,估值也比力低,可以投一些,。
但将来几年,这个市场可能会有一拨PE并购或整合的机遇。各个区域的便当店一旦站稳脚跟就不太轻易死失落,若是有企业进行全国性的整合,区域性的企业可能会出售,或者本钱合作,这些适合PE介入。
四、零售创业和投资的四风雅向
跟着电商崛起和都会节拍越来越严重,线下贱量分派款式正在发生转变,传统年夜型超市销量鄙人滑,流量可能向四个点堆积,带来新的创业和投资机遇:
第一,shopping mall的综合体,这里会有一些新业态发生。好比名创优品,其焦点是把本来的业态进级,提高品相,知足消费者更个性化的需求。
二、便当店。作为最后100米的终端,便当店会遵循日本、台湾的成长趋向,在零售款式里有相对确定性的地位。但便当店在国内成长路径可能会有所分歧。日本7-11的盈利模式是企业与加牛耳分享毛利,对单店的运营要求高,复制速度相对慢。而本土便当店更多是把规模做年夜,占住位置,掌控供给商的返佣,再测验考试进级供给链,邃密化运营单店产出。这种打法在中国更轻易成功。
从地区上,今朝二三线城市的机遇更年夜,跟一线城市比拟,二三线城市日销程度可能差百分之三四十,房钱可能是一线城市的三分之一,这个差距轻易导致二线城市盈利状况比一线好。
三、社区生鲜店。离家近的一个是便当店,一个是社区生鲜店,但此刻还欠好说中国的社区生鲜店会怎么成长,最终业态是怎么样的。中国与日本纷歧样,日本所有区域生鲜店是分离的,每个区域由农协(创业家&i黑马注:日本农业协同组织,日本影响最年夜的农人合作合作组织)节制,但每个区域的糊口消费习惯差不多。中国就纷歧样,各地消费习惯和政策情况不同很年夜。
第四个流量进口毫无疑问是电商。平台电商机遇越来越少,但能崩溃BAT流量垄断地位的内容电商创业和投资的机遇仍是年夜量涌现。苹果/安卓/wp
小小分析师
小小分析师
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
积分 389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27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设置帖子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变色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TA的文库&&
难过签到天数: 54 天连续签到: 1 天[LV.5]常住居民I
继“共享经济”之后,“新零售”概念成为资本追逐的新宠儿。6月5日,一家名叫“缤果盒子”的无人便利店在上海试营业,成为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这是继日美国“Amazon Go” 之后,又一家希望构筑线下“新零售”便利店的代表性企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据悉,“缤果盒子”是定位于成为全球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可规模化复制的24小时无人值守便利店,通过全新社区智能化项目,为高端社区居民提供更高品质的生鲜及便利服务。
然而,在7月7日因天气原因及回收数据,“缤果盒子”暂时停业,7月12日恢复正常营业。在“缤果盒子”营业“一波三折”之际,7月8日在“淘宝造物节”上首次亮相的“淘咖啡”抢占了头条,这家有着鲜明的淘宝特色的无人超市一经亮相,就吸引了大批参加活动的消费者进店体验。
正如“共享经济”企业的集体蹿红,“新零售”概念下的无人便利店在过去的半年时间内进入了集中式的爆发期,共有7家无人便利店在媒体上“横空出世”。“F5未来商店”和“缤果盒子”更是在一周时间内,先后被爆出分别获得3千万元和1亿元的融资,这种异常的火爆程度也不免让人产生一丝疑虑。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即便无人零售店会兴起,但必定也是组成市场的一部分,不可能完全颠覆零售产业。就如同电商和线下实体店永远共同存在,而不是谁会消灭谁的问题,至于主流,短期看来,不会取代传统便利店的存在。
Amazon Go都搁浅了,可想而知,技术这么牛的一家互联网大公司,在技术上都不够成熟,计划也一再推迟落地,那么国内那些技术还不够成熟,资金还不够充裕的新型企业,如何立足于本呢?
一种商业模式对另一种商业模式的颠覆,必然会遵从商业定律,而这个前提是,提高效率降低商业成本。
讲到成本,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觉得无人便利店会大大降低成本,因为“无人”嘛,但是这个,还真不好说呢...
首先,便利店的成本大多在于租金,这是无人超市没法解决的问题;其次,无人超市以技术代替人工,在技术不够成熟的条件下,技术成本反而增高;第三,这点与成本没有什么关系,却是至关重要的,即场景和体验。
比如说,一次性结算的次数有限;碰到商品使用等问题,没人可以指导;商品及时补货和整理放置...这样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会给用户一种不好的心理和购物体验。
总的来说,市场不会只存在一种零售形式,无人店肯定有市场空间,零售业的组成必定是大店、中店、小店等不同规模的组合,无人店将是零售的另一种补充形式。
支持楼主:、
购买后,论坛将把您花费的资金全部奖励给楼主,以表示您对TA发好贴的支持
载入中......
资产过重?营业额不够支撑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为什么不看好无人便利店?
为什么不看好无人便利店?
口述何文 (春晓资本合伙人)文王亚奇编辑王根旺消费升级概念正热得烫手。搭载这一浪潮,迷你KTV、无人便利店等接连蹿红网络,但关于其真伪需求的质疑从未间断。投资人们是怎么想的?他们对消费升级下的零售市场抱持着怎样的期待?现阶段资本关注的便利店又是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发展方向?7月下旬,带着对便利店及新零售业态的好奇与疑问,创业家&i黑马与春晓资本合伙人何文聊了聊。“目前我不看好无人便利店,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担心算不过来账。”何文开门见山。过去两年多来,春晓资本投资了泰坦云、象辑科技、致汇金服等众多面向B端交易的企业,而拉动产业升级持续存在的消费升级是其瞄准的另一座金矿。以下是何文对创业家&i黑马的口述。文中谈到了他的一些投资逻辑,对便利店行业的看法,以及他正感觉到的零售市场的变化。为什么不看好无人便利店?目前不看好无人便利店。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担心算不过来账。无人便利店为什么突然火了?坦率地说,目前在看这个领域的投资人并不一定对零售非常了解,只是大家觉得无人便利店在尝试突破人工、租金成本上升的困境,符合经济发展趋势,所以很多投资人愿意试一把。但至今无人便利店的单店收入、成本数据并没有跑完一个完整周期,很难说它已得到验证。无人便利店更像是自动售货机的升级版,它比自动售货机有优势的地方是,商品更多,体验空间更大,还可以增加一些半生鲜的品类,如面包等。劣势的地方是这是一个封闭的购物空间。另外,无人便利店比自动售货机更大,成本肯定更高。自动售货机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模式,成本结构一定是经过优化的,理论上自动售货机也可以做得更大,放很多东西进去,但过去大家没这么做肯定有原因——可能账算不过来。无人便利店很难做高生鲜、熟食的毛利率,当前要解决收银问题又需要RFID(创业家&i黑马注: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而RFID成本是偏高的,一瓶可乐几块钱,百分之十几的毛利,RFID往上一贴,几毛钱的毛利基本没有了。收入增加是不是能覆盖成本的增加?目前我还没有看到经过一个完整年度跑出来的数据,但是可以简单地算一笔账。国内二线城市传统便利店日销售额大概在块钱,7-11等做得好的,部分门店一天可能卖到2万块。无人便利店的日销售额肯定是大幅降低的,对人流量也有限制。如果它的日销售额在一千块钱左右,比自动售货机的几百元多一些,成本也高一些。传统便利店生鲜销售额占比高的,如7-11大概30%-35%的毛利率,主要是包装食品的,毛利率肯定不会超过20%。如果一天销售额1000元,毛利约200元。毛利是不是能覆盖所有的折旧成本,租金成本、配送费用,预期损耗,以及电费、RFID等成本?不好说。并且,RFID还存在误算等问题,Amazon Go的技术成本很高,还没有达到商业化运作的阶段,长期来看,便利店可以做这类尝试,但目前还是应该先把零售本身做好。不断降低人工租金成本,利用先进技术是永恒的主题,但也不能一蹴而就。未来无人便利店和传统便利店更多是互补关系,它不可能做到传统便利店的所有品类,比如关东煮,如果没有人把控一些指标,你可能很担心它的卫生情况;又比如包子等必须当天出售的生鲜产品何时需要做促销降低耗损。这些都是无人便利店做生鲜的难点,它很难完全替代传统便利店。便利店不能用轻模式做近两年有很多互联网人士用快消品B2B的模式,试图掌控大量的夫妻老婆店。一般做法是通过地推人员找到夫妻店,在他们手机上装一个可在B2B公司采购货的APP,具体采购多少比例管不了。这种模式无非是用一种更快速更轻的方式把这些店连接起来,帮助他们升级,并试图抄捷径打造一个便利店体系。(*春晓资本合伙人何文)但我觉得这个捷径是不存在的。事实上店主对B2B公司依赖度很低。很多门店装你的APP,同时也装别的APP,谁便宜就从谁那进货。这些所谓的链接的门店并不真正属于B2B的公司,B2B公司也很在从门店身上分享到利润。所以我觉得要想深度掌控门店,用太轻的方式做肯定不行,最终还是得像以美宜佳为代表的传统便利店企业一样,回归到一家一家店的改造和升级,而不是简单装一个APP。企业得把信息系统铺进去,独家供应商品,督导培训门店,对加盟店赋能,才可能产生黏性。终极标杆还应该是成为一个类似7-11的、强管控的便利店体系。零售最终还是回归到算账对于便利店项目,投资人看法应该比较一致:便利店是零售的终极业态,生命力旺盛。在中国现阶段,便利店的机会来自于两点:一、一线城市便利店的升级。创业企业与7-11竞争完全没有优势,但可以看看是不是有新的技术手段,比如利用电商的流量红利拓宽覆盖半径,或者类似无人便利店的形式改变成本结构,借此趟出一条新路。但你不要讲太炫的概念,零售最终还是回归到算账,这个店收入是多少,成本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二、二三线城市对一线高品质便利店的平移复制。企业并不需要把成本结构做太多变化,只要把好位置占住,开到一定体量也很有机会。衡量便利店项目,我有三个维度:一、市场空间。便利店开在什么区域,常住人口多少,消费力什么样,该区域是不是有较强的竞争对手。二线城市现在有一个机会。很多二线核心城市在人口净流入,这些逃离北上广的人带来了一线城市的生活方式,但是原有的业态无法很好地满足他们,所以二线核心的省是重点关注的对象。二、看项目团队。看看其在零售领域是否有足够的经验积累。零售是非常注重运营的行业,需要长时间学习,从我的经验来看,做零售和便利店,没有三五年以上的经验不太可能做成,但是团队也不能太老化,30-40岁之间,有很深积累的团队最合适。三、看供应链和运营数字。如果店已有一定体量,就看实际运营数字,毛利、单店日销售额、鲜食占比、后台供应链、仓配,这是一个记账的过程。但便利店投资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周期长,很多VC不一定能承受这么长的周期。如果达到一定体量,在风口下估值也不会太便宜。总体来看,我认为便利店不是很适合VC或者早期投资基金。除非特别早期的项目,估值也比较低,可以投一些,。但未来几年,这个市场可能会有一拨PE并购或整合的机会。各个区域的便利店一旦站稳脚跟就不太容易死掉,如果有企业进行全国性的整合,区域性的企业可能会出售,或者资本合作,这些适合PE参与。零售创业和投资的四大方向随着电商崛起和都市节奏越来越紧张,线下流量分配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传统大型超市销量在下滑,流量可能向四个点聚集,带来新的创业和投资机会:第一,shopping mall的综合体,这里会有一些新业态产生。比如名创优品,其核心是把原来的业态升级,提高品相,满足消费者更个性化的需求。二、便利店。作为最后100米的终端,便利店会遵循日本、台湾的发展趋势,在零售格局里有相对确定性的地位。但便利店在国内发展路径可能会有所不同。日本7-11的盈利模式是企业与加盟主分享毛利,对单店的运营要求高,复制速度相对慢。而本土便利店更多是把规模做大,占住位置,掌控供应商的返佣,再尝试升级供应链,精细化运营单店产出。这种打法在中国更容易成功。从地域上,目前二三线城市的机会更大,跟一线城市相比,二三线城市日销水平可能差百分之三四十,租金可能是一线城市的三分之一,这个差距容易导致二线城市盈利状况比一线好。三,社区生鲜店。离家近的一个是便利店,一个是社区生鲜店,但现在还不好说中国的社区生鲜店会怎么发展,终极业态是怎么样的。中国与日本不一样,日本所有区域生鲜店是分散的,每个区域由农协(创业家&i黑马注:日本农业协同组织,日本影响最大的农民互助合作组织)控制,但每个区域的生活消费习惯差不多。中国就不一样,各地消费习惯和政策环境差别很大。第四个流量入口毫无疑问是电商。平台电商机会越来越少,但能瓦解BAT流量垄断地位的内容电商创业和投资的机会还是大量涌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创业者都在这儿
作者最新文章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已有帐号请点击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又想起来了?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转藏至我的藏点五招看懂无人便利店_新浪广西_新浪网
  在新零售的风口之下,亚马逊、缤果盒子、快猫、F5未来商店等纷纷出招,相继推出无人便利店。拿了就走、媒介即支付、人工智能、视频识别、动态货架…… 这些概念看起来黑科技感十足,究竟无人便利店的模式是怎样的,只要一张图便可窥其全貌。
  第一招:看时间 。
  先落地者,便可以有更多测试和试运营的时间。先拿到市场上真实的用户反馈,就能为产品和技术迭代发展以及更高效的规模化提供依据。从时间上来看,2016年6月便落地的缤果盒子显然更占优势。
  第二招:看技术。
  无人便利店全程无收银员,整个交易过程是建立在对消费者的信任上。因此安全保障是必选项。F5未来商店采取先付款后取货的方式变相规避了信任,而缤果盒子则通过智能防盗和人脸识别系统来提供防盗防损保障。
  第三招:看供应链。
  便利店卖什么、价格是否有优势,关系到零售业的核心竞争点SCM(供应链管理)。目前的无人便利店除缤果盒子外,均为自有供应链供应。其中,便利蜂、F5未来商店主打货品中都有鲜食,快猫则瞄准的是生活所需品。缤果盒子的做法相对丰满,在自有供应链品牌“倍便利”的基础上携手法国第二大零售商欧尚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以消费者的应急购物需求作为主要应用场景。
  第四招:看结算。
  目前无人便利店的结算方式,通过RFID射频识别或者视频图像识别。前者扫描支付,后者免支付。从噱头上来看,自然是后者更为强劲。然而结合实际落地表现及亚马逊Amazon Go的半路受挫先例来看,不难发现概念和商用落地之间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第五招:看规模化。
  无论概念还是技术,都是基本功,如若需要完成良性的商业化投产,首先需要能保证稳定运营。那么就必须得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反复的市场测试,才能对市场反应有足够的了解。同时在人工智能领域中更需要深度学习,来对自身的软硬件产品和技术不断的进行优化,才可达成稳定运营的目标。已于去年6月率先首发的缤果盒子也在近期公开表示,已做好了大规模量产的准备。
06-30 11:28|分享
06-30 11:00|分享
06-30 10:08|分享
06-30 09:59|分享
06-30 09:49|分享
06-30 09:47|分享
06-30 09:46|分享
06-30 09:44|分享
06-29 22:54|分享
06-29 22:54|分享
新浪地方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4小时无人便利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