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获得竞争优势有哪些

如何让你的孩子获得最大的学习能力--《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09年07期
如何让你的孩子获得最大的学习能力
【摘要】:正本书是从美国引进的版权书,书中将孩子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倾听型孩子,该类孩子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词汇能力,但在图像反射、绘画能力以及手眼配合能力上有所欠
【关键词】:
【分类号】:G78【正文快照】:
本书是从美国引进的版权书,书中将孩子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倾听型孩子,该类孩子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词汇能力,但在图像反射、绘画能力以及手眼配合能力上有所欠缺。第二类是观察型孩子,具体表现为具有很强的手眼配合能力,但阅读听写方面较差。第三类为运动型孩子,表现为具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伍建榕;马焕成;;[J];中国林业教育;2010年02期
康伟;;[J];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02期
李莉丹;脱向明;刘永利;;[J];运动;2010年01期
李旭霞;;[J];红河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廖柏灵;;[J];教育科研论坛;2010年02期
左晓虹;左泽龙;;[J];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孙锋;仝会秋;;[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年01期
白秀敏;;[J];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03期
常战辉;;[J];河南农业;2010年02期
李艳华;陈曦;禹文明;;[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芳;;[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杨晓慧;陶沙;;[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周小微;;[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李开荣;;[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王安民;王健;;[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程媛媛;;[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朴兴洙;;[A];识字教育科学化论文集粹——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文献之一[C];2006年
王健;王安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吴以连;;[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孟亮;房居清;;[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克立;[N];农民日报;2010年
礼县白关乡太塘九年制学校
徐虎进;[N];甘肃日报;2010年
海南日报见习记者
丁静 海南日报记者
文刚;[N];海南日报;2010年
本报记者 周芹、何方、李志峰、杨帆、关媛媛;[N];重庆日报;2010年
赵津;[N];天津日报;2010年
河西学院 刘新民;[N];中国教育报;2010年
于晋 市凤鸣幼儿园教师;[N];太行日报;2010年
东航江西分公司
蔡霞;[N];中国民航报;2010年
马玉款;[N];钦州日报;2010年
桂梓 王自立;[N];扬州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万会;[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崔艳嫣;[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孔燕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李红;[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张晶;[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小宁;[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唐咏梅;[D];湖北工业大学;2009年
潘文晋;[D];湖北工业大学;2009年
沈志法;[D];浙江大学;2006年
袁静;[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李栋;[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刘玉华;[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吴昊雯;[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王俊峰;[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黄丽群;[D];贵州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Amazon CAPTCHA
请输入您在这个图片中看到的字符:
& , , Inc. or its affiliates竞争,从襁褓开始?
最近跟同学聚会,有一个女同学刚刚升格做了妈妈,孩子四个月大。新妈妈对孩子关爱备至,从孩子出生不久就带他去上早教班。我很好奇,四个月大的小毛头,连妈妈都不会喊,能学个啥?同学告诉我,要学的东西可多啦,现在孩子已经学会了翻身,接着还要学会爬。我听了哭笑不得,难道翻身和爬不是动物天生就会的吗?这事儿,只要孩子稍微有了那么点儿力气,就能够做到啦,干嘛要专门上早教班去学?同学说,绝不可小看这些动作,如果不加注意,会做错的,而不正确的动作可能产生不良后果,严重的时候甚至导致受伤或发育畸形。同学还说,小孩子除了要学习翻身和爬,还需要听儿歌,而这些儿歌也是有讲究的,歌词里要加入英文单词,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双语环境中,这样将来语言能力会更强,学习外语会更加轻松。
聊起教育,女同学们开始集体加入讨论。另一个女同学的孩子上幼儿园了,她说,很后悔当初没有让孩子去上早教班,如今孩子在很多方面不如自己的班上的小朋友,别的小朋友可以很快学会一首歌,自己的孩子就是学得慢。我对她说,不要着急,或许你的孩子的天赋不在音乐方面,而在数学方面呢?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成绩就不好,但并没有阻挡他成为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啊!同学说,不能这样想,现在所有的孩子都在接受素质教育,如果自己的孩子总是落后于人,会产生自卑心理,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我疑惑了,想想我们70、80后读书时,很少有人有机会去培养艺术特长,不是一样成长起来了,一样涌现出许多优秀人才吗?同学说,今非昔比,我们读书的时候,同辈人跟我们一样,大家都是冲着考试努力,而不用考虑艺术特长问题。如今的孩子们,将会面对更激烈的竞争,他们今后的竞争对手,从小就接受过各种素质教育,如果谁敢于无视这些教育,就会成为异类,被他们这代人所排斥,而且,如今孩子们的竞争也是全方面的,在某一方面的失败会给孩子的自信心造成打击,影响其成就动机的培养,并进而影响到其它方面的表现。要知道,优秀是一种习惯,长期保持优秀的人,长期在各种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人,才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才会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更大的成功。如果从小就缺乏足够的竞争意识,将来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上哈佛,自己只能去上较差的学校,做较差的工作,一生都要在别人的阴影下生活,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这样的人生太失败,太悲催,太凄惨了,做父母的,绝不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
孩子们的竞争vs父母们的竞争
记得从上小学开始,就听到过各种呼声,要减轻学生负担,但现在看来,这些呼吁也是完全无效的,事实上,孩子们的负担和压力越来越大了。
我们小时候读书,只是学生们之间的竞争,大家比一比几门主要科目的考试成绩就可以了。现在的孩子们,除了比考试成绩,还要比很多别的东西。音乐、美术和体育,过去都是副科,现在已经成为孩子们学前教育的一部分了,连英语这种过去到中学才开始的科目,现在都成了考察一个幼儿园教学实力的重要指标。
为了孩子们能够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也跟着受累,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钱财,甚至社会资源,去为孩子争取一点点的优势。有个同学的孩子要参加幼儿园的音乐比赛,同学发动了所有的社会关系参与网上投票,最终让自己的孩子挤进了前十名。我问她,这样的比赛无非是个课外活动,把它当成一次游戏就好了,何必这么认真?同学说,必须认真,孩子还小,不能失败,否则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对成长不利。
就这样,孩子们做的一个游戏,也足以让父母们全身心投入;幼儿园组织孩子们做的小活动,成了家长们比拼社会资源的大舞台。仿佛父母们在工作中打拼得还不够累,还要在孩子们的游戏中继续拼抢,生怕一个疏忽就会落后于人。
然而,如果真的在游戏中失败就足以打击孩子的自信,并将对其成长造成难以磨灭的负面影响,那么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伟大人物都不应该出现。汉高祖应该在白登被围时羞愤自尽;司马迁应该在遭受宫刑后放弃《史记》;勾践绝会不卧薪尝胆;霍金绝不会成为物理学家;贝多芬谱不出第九交响乐;刘翔最多能当个快递员……“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圣人的教诲,80后从小就会背诵,但真正领悟其真谛者还是少之又少。
未来的竞争究竟比什么?
在企业经营中,我们很强调投入和产出,如果一个项目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回报却不高,企业是不会做的;在投资行为中,我们很强调风险和收益,如果一个项目需要承担较大的本金损失的风险,预期回报率却很低,我们也是不能投资的。
无论社会如何进步,精英永远是少数,对下一代人而言,无论他们接受多么优质的教育,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以我们今天的价值观来看,还是会成为相对平庸的人。为了让孩子获得一些自信,获得一些微不足道的竞争优势,投入巨大的时间、精力和钱财,去博取一个极大概率会失败的机会,不论是从投入产出还是从风险收益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划算的。
我的朋友和同事里,不少人从小就接受过艺术教育,能唱歌,能弹琴,能画画,能说两门外语的人不在少数,但这些特长对他们的工作并没有什么直接帮助。他们或许拥有不一样的精神世界,但在实际的生活中,文艺特长既不会使他晋升更快,也不会帮他更受尊重,在提升工作成绩方面的影响力更是微乎其微。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任何资源都是有成本的,把这些资源投入到别的事情上所能产生的回报,就是用这些资源做某件事的成本。当父母选择对孩子进行艺术技能培训时,要对为此所放弃的其他选择做到心中有数。
在未来的生活中,孩子可能会遇到这样的竞争对手:尽管他们在音乐、美术等艺术方面的素养和技能几乎为零,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数理分析能力、英语交流水平、计算机操作水平都要超越常人。如果真的想要提高孩子的竞争力,与其学习音乐与美术,不如学习英语和计算机,在真实的竞争中,这些明显更为实用,除非你打算让孩子当艺术家。
才艺不等于素质,只是一种技能
诚然,艺术素养的确可以对一个人的成长带来许多积极影响,但这种积极影响与竞争力无关,与素质也无关。将艺术水平等同于素质,本身就是对“素质”的误读。
我参加过的一次聚会上,有个会拉小提琴的朋友听说另一个朋友会吹号,就问对方学了多久,对方说只学了几年,他听后一脸的鄙夷。他说,学乐器必须要从娃娃抓起,例如自己,是从四岁就开始学小提琴的,学了二十多年,所以才能够拉得这么好。在他看来,周围所有人都应该崇拜他的小提琴技艺,而鄙视那个小号吹得不怎么样的朋友。然而,他的鄙夷之色,暴露出了他狭隘的心胸,反而让我们疏远了他。他的大学专业是计算机,本科毕业后进了电信公司,小提琴技艺对于他的工作其实没什么帮助,只能作为业余爱好,而这个业余爱好不但没有帮他交到爱好音乐的朋友,还成为了他傲慢的资本,阻碍了他交到更多朋友。
我们过去强调考试,忽略了素质教育,但后来的素质教育却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文体特长,忽略了人的精神素养。这样的素质教育,顶多称得上是技能教育,与素质高低完全搭不上关系。在我眼里,最好的素质,应该是精神上的阳光明媚,无论遭受什么打击,仍然积极乐观,怀抱理想,坚持原则,相信未来。
在我们真正想明白什么是“素质”之前,我们不太可能拥有“素质教育”。
教育观反映价值观
过去几十年来,大家提出过无数的教育理论,但大家的观点从来就没有达成一致,究其根源,是因为大家的价值观本就无法一致。
教育究竟是要让人更加适应社会竞争,还是让人提高文化素养?是要让人学到更多知识技能,还是要获得学习更多知识技能的能力?知识传授的过程如果让孩子不快乐,是否还应该继续?教育主要是在学校进行,还是在家庭进行?是否只有上好学校才有好的前途?是否上了好学校就一定有好前途?教育是以语言传授,还是以行为示范?……有太多的疑问有待解答,而这些问题背后,其实是各位家长对于人生的思考。
如果家长们将人生视为一次“死亡游戏”,认为最终只能有唯一的幸存者,就会以提升竞争力为教育目标,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所谓幸福的生活,就是要超越所有其他的人,战胜每一个对手,在所有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否则生活就是悲惨的。这样的认识是否正确,孩子是没有能力判断的,然而今后他将要为这种错误的认识而受到惩罚。
一个从小就将周围的伙伴视作竞争对手的人,不太可能懂得协作;他拥有强烈的胜负之心,就不太可能真诚地去帮助他人;在竞争中一直获胜的佼佼者,会产生难以掩饰的优越感,很难平等看待他人;习惯于被众人仰望者,无法相信自己其实也是普通人;那些规劝他们看淡得失,平和心态,消除焦虑的良言,会被视为软化意志的毒剂……
如果七十亿人的存在价值就是为了选择出一个优胜者;如果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一次次的胜利;如果社会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如果人生就是这样一幅凄惨的图景,你真的还愿意拥有它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教育文库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优点和缺点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