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紫檩木金融公司的高层有都有实力吗?

揭秘上海中心招租:偏爱金融总部,&目前意向租户很多&_网易财经
揭秘上海中心招租:偏爱金融总部,&目前意向租户很多&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计划于2015年年中投入运营。早报记者 寇聪 实习生 王加振 图
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正启动。
总高632米、121层的上海中心将在今年年底竣工。上海中心告诉早报记者,目前主要进行塔冠、内部装修、机电和裙房工程的施工,建筑安装成本投入约100亿元人民币,上海中心计划于2014年年底基本土建竣工,2015年年中投入运营。
超高层地标如何招租?早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上海中心的团队及其联合租赁代理机构&&世邦魏理仕和仲量联行。
全球超高层建筑一半在中国
全球一半的超高层建筑在中国。世界上最高的10个楼,一半在中国。
世邦魏理仕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5月底,已落成超高层建筑中,中国最多,有25栋,比排名第二的美国多出11栋。在建(已施工)的超高层建筑中,中国有78栋,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之和仅47栋。
中国天际线最高的城市为香港、上海、广州、深圳、南京。世邦魏理仕资产服务部中国区董事杜日生指出,中国的超高层大致在300至450米,中东的超高层都是高出了800至1000米。
各国对超高层建筑的定义不尽相同。中国国标标明建筑物超过100米就可算是高层建筑。可是,中国香港以及英国、澳大利亚等都是停留在25-30米之间,因为地方法律法规还没有跟上高楼的发展速度,比如香港的消防条例还是沿用100年前的标准。
根据目前公信力最高的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CTBUH)的定义,垂直高度超过或等于300米的建筑就是超高层建筑。杜日生解释,因为从垂直运输策略考虑,95%的超300米建筑都会有转换层(就是你要上到顶楼,肯定中间至少要换乘一部电梯)。比如广州利通广场,高303米,在47层就有一个转换层。
300米以上的超高层,上海总共有5幢,其中在浦西有2幢,分别是还在建设中的白玉兰广场以及落成的上海世茂国际广场;在浦东的3幢都位于赫赫有名的,即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和上海中心。
有意思的是,中国的超高层建筑清一色的是写字楼加酒店,鲜少有住宅。反观中东的超高层,大多是豪宅。一位国企开发商称,&我们也想盖个超高大平层复式精装公寓,可政府没批这样的地。&
同样的,中国的超高层建筑涉及买卖的也不多,因为大部分的超高层都在国企开发商手里,出于形象和品牌考虑,他们更愿意持有。
超高层租金取决于运营
偏爱租给&金融总部&
物以稀为贵。超高层写字楼的租金也是高高在上的吗?
睿意德调研的数据显示,超高层办公楼的租金回报高于周边项目。目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IFC)的租金达到59元/平方米/天,相比核心商圈的香港中环,租金高出55%;上海和纽约的超高层建筑相对于所处商圈的租金,则高出17%。睿意德对超高层的定义是250米以上的建筑。
不过,商业最重要的不是盖房子而是运营,租金高低完全取决于团队的运营能力。
二三线城市超高层散售越来越多。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显示,西安市超过97%以上的项目为销售型产品,其中自用客户与投资客占比为6:4,部分超高层项目达到7:3的比例。
世邦魏理仕资产服务部中国区高级经理邝信尧表示,一线城市甲级写字楼较多,超高层可能只占整个城市甲级写字楼体量的5%-15%。反观一些二线城市,一栋超高层建筑的体量就可能是整个甲级写字楼市场的30%-50%,体量决定话语权。
中国的超高层,不是有钱就能租,金融总部才是超高层的。睿意德的数据显示,在针对纽约、上海、香港等城市的超高层办公楼背景分析中,金融与专业服务业租用了超高层办公楼约80%的面积,为主力租户。
上海中心&意向租户很多&
陆家嘴就是玩金融的地方,作为陆家嘴乃至全国最高的楼,上海中心自然要把金融玩到极致。
上海中心对早报记者表示,目前意向租户很多,主要分布在金融、保险、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这和我们的定位非常吻合。不过租赁许可证还在申请,所以还没有正式签约。&
一位写字楼市场人士分析称,&比起租金,上海中心更关注的是企业本身,如果是国际知名金融总部愿意搬过来,租金议价空间好谈。&
世邦魏理仕中国区办公楼服务部业主代表负责人林天春表示,现阶段,他们洽谈的目标公司主要为国际知名的银行、金融机构、商务中心、制造业、文化娱乐业、建筑师事务所等。
仲量联行华东区董事总经理顾东尼表示,上海中心的主要招租目标也是金融、保险、信托私募、专业服务相关的企业以及行业领先企业的总部,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实现跨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均衡这一目标。
上海中心的放租也是分期进行,循序渐进。
早报记者发现,上海中心有22万平方米的办公楼,但这次对外先放出来16万平方米。
写字楼的业主通常都会预留一小部分面积用于调整,最后预留的面积也通常租金最高。以上海国金中心二期为例,最近成交的一单金融租户的租金高达18元/平方米/天。
小陆家嘴的最后一个楼?
陆家嘴代表了上海写字楼的最高租金水平,且几乎每个楼都是满租。
高纬环球一季度数据显示,陆家嘴甲级写字楼租金为9.71元/平方米/天,环比上升0.1%,空置率0.6%。相比之下,南京西路甲级写字楼租金9.58元/平方米/天,环比下降2.7%,空置率13.9%。
仲量联行的数据显示,一季度,诸如银行大厦、时代金融中心、环球金融中心、、星展银行、太平金融大厦都是100%租满,汇亚大厦、国金中心二期的出租率分别为99%和98%。
陆家嘴惟一空置率高的写字楼是国际航运金融中心,原因是有部分楼被卖出去了。2013年,上海隆宇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以17.4亿元收购国际航运金融中心6号楼。
陆家嘴的供不应求得到了业内共识,从去年开始,上海中心就被寄予厚望。
林天春表示,目前上海写字楼整体市场的空置率在7%左右,而其中上海中心项目所处的小陆家嘴区域空置率仅为1.2%,为199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在过去的12个月期间,小陆家嘴的写字楼市场处于明显的供不应求状况。年期间,上海整体写字楼供应水平预计将超过200万平方米,但其中的绝大部分位于浦西。
顾东尼表示,上海中心可以说是陆家嘴区域最后一个办公楼项目,它的竣工将为陆家嘴金融区20年建设发展的成功拼上最后的一块拼图。目前陆家嘴的办公楼租赁市场供应十分紧张,2014年第一季度末该市场平均空置率仅为2.0%,超甲级办公楼空置率已低于1%。而在过去的三年里,上海办公楼市场的年净吸纳量达到80万-120万平方米。
有写字楼租赁人士表示,小陆家嘴超甲级写字楼项目现在的租金水平至15元/平方米/天左右。
不过,上海中心的邻居金茂大厦租金并不高。金茂中国投资控股有限公司(06139.HK)招股说明书显示,金茂大厦零售租金约296至740元/平方米/月,办公楼租金约241至271元/平方米/月。金茂大厦(含酒店)市场估值近101亿元。
上海中心的创意:空中大堂商业
上海中心是美国LEED金级预认证的超高层建筑,这是国内第一个。
上海中心的设计很巧妙,比如每15层就有一个避难层。主塔楼共分9个区,1区(1至7层)为商业及会议中心,2至6区(8至81层)为智能化甲级办公楼,7至8区(84至115层)为超五星级酒店,9区(118至121层)为观光层。其中7、21、36、51、67、83、100、117为设备兼避难层,地下三至五层为地下停车库。
更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中心有5个空中大堂,其实就是转换层,都会做零售。&空中大堂商业&是中国超高层建筑中的一个设计创新,把过去总是集中的商业打散,这样白领不用从100层下到1层吃饭了,而是下到离得最近的空中大堂即可。
但这样的设计需要强大的物业管理团队支持,比如货物的运输、对人流的控制、安保等细节待斟酌。
只有20%的超高层有LEED绿色认证
超高层的投入成本高,怎么省钱是一个大课题。
睿意德写字楼部高级助理董事陈曦表示,研究发现,迄今为止超高层写字楼的开发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的比值大概在1比3,比如上海金茂大厦一天的维护成本就要100万元。
杜日生表示,成本最贵的就是能耗,占到30%,而100元的能耗费大概有30元会用在空调,其次则为电梯及照明用途上。第二贵的就是人,不过大家都是超甲级,超高层和其他超甲级的物业管理人员开出的工资也差不多的。
物业管理费占租金的成本是多少?杜日生表示,现在超高层建筑的物业管理费在25至50元/平方米/月,租金是250元至300元/平方米/月。
早报记者了解到,超高层的建筑成本在2万元/平方米,省钱只能在能耗上下功夫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超高层争先恐后搞LEED绿色认证。
超高层绿色建筑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邝信尧表示,目前中国大概只有20%的超高层建筑有拿到LEED绿色认证,LEED是最近5年才开始在中国普及,以后LEED认证的楼会越来越多,比如上海中心就拿到了绿色三星及LEED金级别的预认证。
早报记者了解到,太保收购上海世纪商贸广场以后,就花钱下功夫在绿色上面,租金前后对比涨了5%,出租率从80%升至98%。相比同类办公楼,世纪商贸广场整体能耗减少25%,用水量减少48%,温室气体排放减少6690吨。
但下足100%功夫搞绿色同样水土不服,比如零能耗大楼在中国就是个赔钱买卖。以光伏太阳能发电举例,一天的发电量写字楼本身用不完的话,只能返还给国家电网,不能直接供给周围建筑,这样算下来每度电要亏6毛钱,开发商不愿这样做。所以某超高层只设计30%采用光伏发电,自用还不够但能确保发电量不浪费。
录入编辑:李琪
本文来源: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青年人群热衷互联网理财,紫檩金融成完美之选_企业资讯_产经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N
当前位置:
个股查询:
青年人群热衷互联网理财,紫檩金融成完美之选
本文来源于东方网 
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不断攀升的网民数量,也使得互联网金融业显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并且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群开始加入到这种理财模式中来,这是近些年我国理财市场的一个最为明显的趋势之一。
&从我们后台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来,理财群体正在趋于年轻化,其中不乏大量的九零后群体&紫檩金融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说,&为此我们也针对这部分群体推出了一些合适的理财产品,这些产品具有投资起点低、收益高等一系列特点,非常适合青年人群!&据了解,紫檩金融是国内的一家大型互联网理财平台,该平台拥有正规的运营资质,自上线以来便凭借着收益率高、产品丰富、安全性强而饱受诸多用户群体的青睐。
紫檩金融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诸多人群之所以对互联网金融理财情有独钟,是因为这种理财方式相对于股票、期货、贵金属甚至基金等理财产品而言,整体的风险性小很多,而且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可以给投资者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障措施。诸如紫檩金融这样的大平台,可以保证投资者的资金在一个高安全级别的渠道内进行资金孵化,带来极为可观的收益。
为了确保投资过程的安全透明,紫檩金融首创行业先河,委托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增资情况进行了审验,保证所有产品的真实性。作为综合性的财富管理顾问机构,紫檩金融致力帮助国内个人客户配置全球高端投资产品,实现财富稳定增值,并为企业建立成功的商业模式。资料显示,紫檩金融成立以来,先后获得相关部门授予的多项荣誉,成为国内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中的佼佼者。
目前金融理财行业流行一种观点,说互联网是年轻人的天下,利用互联网模式进行理财对他们而言更是得心应手。因此,互联网理财平台的出现,为这部分人群提供了更多的理财渠道。不过,紫金金融的专业理财师建议,现在互联网理财行业可谓鱼龙混杂,年轻人在选择平台时一定要进行认真甄别,最好选择紫檩金融这种运营正规,安全举措做的到位,且收益比较理想的平台。
紫檩金融也不断在对运营体制和相关的产品做出优化,同时还提供了PC端、手机APP等多种理财产品购买途径,让诸多青年人群可以随时随地玩转理财,在他们的理财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编辑:admin
财经网微评论(人参与)
说说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条)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财经网联系。未经财经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 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上海经济新闻网-以上海经济报道为中心的综合新闻网站
当前位置: &>& >
紫檩金融以安全为帆
为更多投资者带来理财新体验
时间: 11:29:37&&来源:上海经济新闻网&&编辑:
& & 在当下,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手中有足够的闲钱,他们也希望通过手中的闲钱去创造更多的收益。让钱充分的活起来,而不是让钱在手中被捂到发霉。但是想要通过钱去生钱,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讲,人人都知道把钱存到银行可以生钱,但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把钱存在银行了?
& & 答案非常简单,把钱存在银行所带来的利息是非常少的,甚至这一笔利息都抵不过物价通胀的速度。因此,很多人开始投资P2P平台,可是市面上的app投资平台虽然多,但是并不是所有平台都靠谱,有的平台就是骗钱的存在,只要投资的人一多,就会立马跑路。聪明人最后都选择了更让他们放心的紫檩金融。
& & “我是在朋友的介绍下开始接触紫檩金融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不太相信紫檩金融能给我带来这么高的收益,但是我朋友仅仅通过了几千块钱就赚了好几百的收益,这在过去几乎是难以想象的。而且我朋友是典型的月光族,他也说了每个月他所做的投资就是在工资发下来之后,把它存到紫檩金融里面,买一些短期、中长期产品。而且他每个月还会从紫檩金融理财平台里面取出钱,就算这样他也赚得了不菲的收益,不能说大富大贵,但是每天的早饭钱反正是解决了,我听了之后觉得非常的羡慕。因此也尝试着接触了紫檩金融平台,通过一个月多的观察,感觉紫檩金融还是非常靠谱的,因为这上面每一款产品都由事务所进行代理,所以我也尝试着投资了两万多,截止到目前也赚了好几千的收益,就在传统理财中真的是非常难以想象的,我个人也很满意。”谈及紫檩金融,一位注册会员赞不绝口。
& &&为什么说紫檩金融就是最安全的选择?答案非常简单,紫檩金融平台上面的产品都是由国际知名的律师事务所进行保理,由国际四大知名担保机构进行担保。就算因为发生某些情况导致资金无法回笼,机构都能够对这些产品给出赔付,让你的本金毫无后顾之忧。不仅如此,平台的自有资金以及投资资金是进行严格分开的,所有流程公开透明,让投资者能够看到自己的资金流向,不用担心平台会发生跑路的风险。
& & 房市政策正在进一步收紧,股市起伏不定,固定基金产品收益持续走低,在此情况下,投资p2p平台是最靠谱的选择。紫檩金融,凭借着强大的安全性以及众多产品,自从2010年以来已经吸引了上千万会员在这一平台上投资,展望未来,他们必然会成为更多聪明人的选择。
相关阅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 2006 - 2010 Godsig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经济新闻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号-1野蛮又直接的高薪挖角 金融业掀起高管大迁徒
800万年薪+股权!一家以房地产开发起家、现正高调转型金融领域的企业,最近在金融圈广发“英雄帖”,为旗下网络集团招募一位金融方向、分管网络信贷、征信等业务的副总裁。
与不菲的挖角价码相比,这家企业设定的人选圈子更引人注目。这位未来的副总裁必须来自以下三个领域:银行、央行和银监会,年龄在38岁至53岁之间,且必须带有一定“身份”——银行:五大行和三大商业银行的总行部门总(电子银行)、省分行行长或副行长;央行:业务司的副司长级别;银监会:总部副主任、各省分局副局长。
野蛮又直接的高薪挖角,已是金融领域新进入者们开疆拓土、寻路突围的常态化手段。内外因共同作用之下,一场声势浩大的高管更迭潮,就这样席卷金融业。
在拥抱“综合金融+”和“互联网+”的金融3.0时代,高管跨机构、跨行业的加速流动,监管者弃政从商的下海弄潮,折射出的正是我国金融业政策藩篱渐次被击破、牌照向社会资本放开、互联网金融一夜崛起的时代新动态,更是金融业从“黄金时代”向“后黄金时代”变迁的鲜活注脚。
而在这场无形的“高管争夺战”中,传统金融机构并未消极等待,为留住人才也是尽其所能谋求转型与创新;而对于不惜成本大肆“挖墙脚”的新兴金融机构而言,如何让这些跨界高管在短时间内适应他们的“狼性文化”,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严峻挑战。
  传统金融闹起“高管荒”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数十名银行高管出现工作变动,其中不乏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副行长、监事长等高级别人物,还有更多的则是来自一线城市分行的行长、副行长等核心骨干。
  保险业老大哥“人保系”近日被曝出:一众高管在短短几个月内,以各类理由挂冠而去,上至集团副总级高管,下至子公司一把手,其中不乏公司元老级人物。他们中,或另觅高枝、或白手创业,出走低调,却震撼到同业。曾几何时,人保的高管流失率之低,令多少竞争对手艳羡。
  高级别管理人员相继出走、成批倒戈,也正发生在其他老牌险企身上。“我们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最近刚刚离职,具体去向有两个版本的传闻:一是去一家合资寿险公司任总经理,二是协助前集团某位高管筹建新的保险公司。”一家大型寿险公司内部人士私下告诉记者。
  来自传统中资银行的从业者们,或许更能感同身受。
  “又是秋雁南飞日,却到依依话别时。”邵平留下一封充满诗意的道别信,卸任了任职4年的平安银行行长一职,一如4年前他初到深圳,也是同样的季节。邵平辞别之际,又一批带着阶段性使命的金融界大佬,行将空降“平安系”。
  残酷而现实的高管更迭,已是这家金融巨头激发企业活力的常态化手段。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数十名银行高管出现工作变动,其中不乏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副行长、监事长等高级别人物,还有更多的则来自一线城市分行的行长、副行长等核心骨干。
  他们中的大部分流向了互联网金融或民营银行等新兴领域。比如原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原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以及原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张旭阳,现分别任职于厦门国金、乐视金融以及百度。今年10月,原广发银行董事长董建岳加盟万达金融任董事长兼总裁,成为银行系统出走到互联网金融的第一个董事长级高管。
  原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则被马明哲相中,就任中国平安旗下大陆金所(陆金所的最终控制公司)董事长,并担任旗下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和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新近被马明哲力邀加盟的还有原浦发银行行长朱玉辰、原海通证券董事长王开国,分别负责牵头筹建中国平安拟设于东南亚地区的海外资产交易所以及拟设于国内的并购投资基金。
  首批试点开业的5家民营银行行长则清一色来自传统金融机构。其中上海华瑞银行行长朱韬原为中国银行苏州分行行长、温州民商银行行长侯念东原为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副行长、网商银行行长俞胜法原为杭州银行行长、天津金城银行行长吴小平原为中信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微众银行行长李南青原为平安银行董秘。
  蜂拥新兴金融领域的,又何止传统金融机构高管。上至部委、下至地方金融监管系统,不少监管者近年来选择弃政从商。比如在富德生命人寿、恒大人寿、前海人寿、天安人寿等新锐险企中,不少高管都曾是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深圳、重庆等保监局主要负责人。据知情人士透露,近期还将有多位保监系统的官员即将“下海”投身中小险企。
  民营银行中也有不少高管来自监管部门,比如华瑞银行董事长凌涛原任职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凌涛历任央行多个重要岗位,包括央行上海分行副行长,首任央行反洗钱局局长,上海总部金融稳定部、调查审计研究部主任等职。
  体制困局与市场化的较量
  传统金融领导高管们纷纷“出走”,被市场一度解读为与央企“限薪令”有关。其实并不尽然,对于他们来说,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希望在新机构突破传统金融机构的制度束缚,同时,新技术、新机构所带来的想象空间也极具诱惑力。
  曾先后任职中信银行、进出口银行副行长的曹彤在接受上证报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说,当时决定加入微众银行主要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对其颇有吸引力,而在传统金融机构,因为制度等问题很难有所突破。微众银行是首批试点的五家民营银行之一,同时又是典型的互联网银行运行模式,被外界寄予厚望。
  “传统银行设立一个支行要求第一年就差不多要盈利,如果第二年还没盈利,支行长就得辞任,但互联网金融投入和盈利模式完全不一样。”曹彤说。不过曹彤在任职微众银行不足一年内,又因个中原因毅然离任,创办了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一个重要的业务方向依然是依托互联网,打造互联网资产证券化基础设施。
  何止是银行,承担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等,也是不少传统保险机构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肺腑之言。随着今年以来保监部门对声誉风险的重视,一系列旨在加强保险机构高管追责、问责机制的监管举措正在酝酿。“保险公司的违法违规成本在逐步提高,而往往管理层就是第一责任人,一旦出了事儿,不仅职务没了,还很可能被列入行业黑名单。”谈及此,一位中资保险公司高管直叹气。
  晋升通道狭窄,则是不少传统金融机构“少壮派”高管选择“出去看一看”的主因。“在国企,高管流失率相对较低,你要提职,主要靠论资排辈,但编制有限。如果没有职位空出来,你干得再好,有可能等到退休时,都没等来提拔机会。”在而立之年就已坐上老牌险企省级分公司“一把手”之位的某高管说,他不想听天由命,“世界那么大,为什么不去走一走?”
  无论是制度突破、升迁机制还是技术革命,新兴金融机构所释放出的市场化气息扑面而来。今年6月加入百度,任职副总裁、主管百度金融业务的张旭阳,正是嗅到了技术所带来的产业变革信号。他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直言,离开传统金融机构并不是因为传统金融机构僵化,而是觉得未来技术是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而百度会有很多技术优势。
  “可能在传统金融机构我也被局限住了,到百度可以触发我的新灵感。”张旭阳举例说,银行产品通常会设立几个月的固定期限,但在百度,则在思考有没有可能通过背后的计算或数据处理能力为客户定义一个期限,38天、56天或者139天,再或者明年9月30号到期的产品。
  金融业的“后黄金时代”
  高管跨机构、跨行业的加速流动,监管者弃政从商的下海弄潮,折射出的正是我国金融业政策藩篱被渐次击破、牌照向社会资本放开、互联网金融一夜崛起的时代新动态,更是金融业从“黄金时代”向“后黄金时代”变迁的鲜活注脚。
  以金融之首的银行为例,过去十多年,受益于高速增长的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准入管制、利差锁定等政策环境,中国银行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黄金时代”。十年间,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增长近5倍,利润飙升超过50倍,盈利水平远超其他行业。
  但近年来,国内外经济下行导致需求疲软、利率市场化挤压盈利空间、互联网金融倒逼传统银行变革等因素相互叠加,银行业不良贷款连续十多个季度攀升,利润增速持续下行。
  银监会近期公布的2016年三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率环比上季末上升0.01个百分点至1.76%,不良贷款余额环比增加566亿元至14939亿元。同期,商业银行利润增速继续趋缓,前三季实现净利润13290亿元,同比增长仅有2.83%。
  身处一线的银行高管们,更早感受到这丝丝寒意。一位商业银行副行长直言:“过去支撑银行高增长、低不良的有利因素几乎都在发生变化,这势必会对银行的经营环境带来全面挑战。”
  相比银行业“黄金时代”的渐逝,保险业正处于保费、利润双丰收的鼎盛时期。但在耀眼的光环之下,保险业一直存在的同质化竞争、高度依赖利差、风险管理粗放等问题却被无意中掩盖,后遗症开始日渐显现。
  与此同时,BAT的来势汹汹,也让传统保险公司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过去的保险产品,因为无法获取动态的、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只能基于特定小概率事件的发生的累积概率来进行计算和产品开发,无法做到精准定价。如今,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可以丰富保险产品的涉及领域,并且可以直接革新保险产品的形态。在这方面,BAT显然具备天然优势。
  在专家看来,金融业将从“黄金时代”步入“后黄金时代”,即拥抱“综合金融+”和“互联网+”的金融3.0时代。传统金融机构必然要由“重规模”、“重个别财务指标”向“重价值”、“重核心竞争力”转型,这是谋生存下的必然结果,更是求发展中的大势所趋。
  “与狼共舞”还是水土不服
  在这场无形的“高管争夺战”中,传统金融机构并未消极等待,为留住人才也在尽其所能谋求转型与创新;而对于不惜成本大肆挖角的新兴金融机构而言,如何让这些跨界高管在短时间内适应他们的“狼性文化”,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严峻挑战。
  泰康人寿、中国平安、民生银行、等老牌金融机构,近年来豪掷重金启动了管理层及骨干员工持股计划。随着混合制改革在金融业的推进,预计传统金融机构的股权激励计划也将渐次出炉。
  从人力资源专家的角度来看,通过股权激励,高管、核心骨干与股东及公司的长期利益得以捆绑,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吸引精英人才,留住核心团队。
  事实上,股权激励也是新兴金融机构挖角的利器。有望于近期正式开业的四川希望银行实际控制人之一的刘永好就曾公开表态称,希望银行给团队提供相较四川同业而言最好的待遇和激励。此前多个民营银行高层及其股东方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也均表示,将会给予管理人员一定的股权激励,不过由于相关制度约束,仍待落地。
  相对于诱人的股权激励,从传统金融机构跨界至新兴金融领域的这些高管们,眼下所面临的挑战更为紧迫。
  一位前后任职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传统金融行业的企业文化通常较为严谨,更多的是授权、责任、流程,对风险避而远之,没有太多试错空间,以规模、市场份额为导向。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机构的企业文化则是将客户体验放在首位,敢于尝试与创新,更加具有狼性,谁能干谁就上。”
  两种文化大相径庭。但也有不少很快适应并融入这种“狼性文化”的案例,张旭阳便是一例。在光大银行工作19年之久的张旭阳,是银行理财市场的领军人物之一。接近百度金融的知情人士对上证报记者称,张旭阳就任以后,百度金融在业务建设上方向更明确,产品创新上也非常有信心,而且在外部合作上,张旭阳也有很多专业资源,百度金融在业界的地位有了很大提升。
  当然也有“水土不服”的。在投身于新金融的传统金融机构高管中,有这样一批人在无法适应“狼性文化”或完成阶段性使命后选择再度转身。一家互联网金融机构掌门人直言:“没有历史积累的新兴金融领域的竞争极为惨烈,不进则退,公司亦然,个人亦然,很残酷也很现实。”(记者 黄蕾 周鹏峰 编辑 陈羽)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移植小叶紫檩盆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