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地阅读经济学思想史讲义 pdf论文,获取核心思想

经济学研究中统计思想的运用分析,计量经济学论文_学术堂
| [ 学术堂-专业的论文学习平台 ]
您当前的位置: >
经济学研究中统计思想的运用分析时间: 来源:学术堂 所属分类:
本文字数:2490字
  一、统计思想的内涵。
  统计是一种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其研究的对象是大量数据。由此可以知道统计学即收集、分析、解释、表述大量数据。没系统学习过统计学的人简单的认为统计学就是加减乘除的数字运算,那只是统计学的外在形式,真正的统计学研究的是研究对象本身的变化规律,统计思想就是在统计工作中应树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当前社会中,统计学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各个领域都能看到统计思想的影子。经济学与统计学是两个独立的学科,统计学是从高等数学中的数理统计分离出来再进行展开的一部分。统计学偏重数学,经济学偏重理论。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的数据支持像GDP、失业率、企业经济决策等的一般通过统计学得出数据,统计学还是经济学解决计算问题的重要工具。
  二、统计思想的分类。
  统计学这门学科综合性较强,学科内领域众多,研究重点不同,统计思想就不同,总的来说,统计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估计思想。
  估计是一种认识方法,在统计学中常表现为以样本对总体进行推测,其强调的是由此及彼,可谓是统计学中一种重要的预测方法。样本是总体的一部分,能够显示出总体的若干属性,对样本进行研究,有利于预测总体的概况。由于样本易受偶然因素影响,这就导致对总体的估计与总体实际会有一定偏颇。
  2.拟合思想。
  拟合是指抽象化不同类型事物之间的表象关系。联系是普遍的,事物不可能单独存在,但在实际中,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往往错综复杂,难以分辨,利用统计学拟合思想,有利于总结出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规律或趋势,如通过经济现象总结的经济规律。
  3.均值思想。
  均值思想实质上是一种概括,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的侧重点是寻求事物之间的一般性规律,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是指导人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在研究事物关系时避免偶然因素的干扰,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4.联系思想。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由个体相互联系的综合,是普遍联系的整体。统计学的联系思想与唯物论的联系观相一致,要求人们在分析处理问题时,应注重问题彼此之间的联系,注意考察变量。
  5.差异思想。
  概括性是统计学的显着特点,差异思想指示人们事物之间虽然具有普遍性,但也具有特殊性,研究问题应以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为重点,由差异性上升至普遍性。统计学的许多概念都表现出差异思想,如方差,可以说差异思想是提高数据研究准确性与可靠性的重要方法。
  三、统计思想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国家进人了全面建设的新时期,在经济领域中统计学有所运用和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的特殊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状况决定了统计学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它的应用并没有被广泛重视起来。这种情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函待解决,政府及相关研究人员应当放眼世界,看到统计思想在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建设中的良好运用与深人挖掘,投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领先实用的统计学,使其能够在经济中发挥优良的辅助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前进[2].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今我国的经济统计学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僵硬单一的统计学体制和其他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些不良影响都直接在经济上表现出来。
  统计思想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对于经济学来说,有优化方法的良好作用,也就是说对经济学方法的量化与精确化有着促进作用。经济学中,各种不同变量如价格、供给、需求等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运用统计思想来解决这些在经济学中遇到的问题是一种有效、便捷、科学的手段方法。如今,统计思想应用在经济学中很多领域和方面。
  1.统计学在风险决策中的应用。
  经济决策往往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在经济活动中所作出的每一项决策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决策之前利用科学的方法来使决策向科学、正确的方向前进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安全保障。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企业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盈利亏损和企业的走向。为了避免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决策者应利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估量。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企业决策者在进行风险决策时难免会用到决策树法。
  这种方法运用了统计学中的概率论原理,与此同时它以树形图为分析工具,对一个经济问题进行深人分析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
  决策树法是使用率较高的风险分析决策法,它能有效地计算出每个方案在经济上的差别和优缺点。决策树法针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每种情况下都会推出一定的概率,从而得知收益的好坏。决策树法通常按照三个步骤进行,绘制决策图-从右到左计算各方案期望值,并得出结果-对比大小,择优选取。
  2.统计思想在市场调查中的应用。
  利用统计学进行市场调查,可以有目的、有分类、有系统的记录整理相关大量数据和信息,以此来正确科学地分析所搜集到的数据了解市场,为市场今后的发展找准方向、调整策略。把统计学运用于市场调查中,是对经济形势判断和市场需求了解的有效途径,它有多种形式和途径可进行。如取样调查法、整群抽样法等等,都是统计学在经济领域中的有效运用。
  3.统计思想在经济预测中的运用。
  顾名思义,经济预测和风险预测略有不同。它是对未来经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理智分析。经济预测是一种科学的预测手段,不是靠臆想或者胡乱猜测来完成的,更不是用直觉、经验来进行的,它是根据科学的方法、精确的计算、以及搜集到的各种相关资料,经过不断地分析而得出来的预测途径。决策者通过这种手段加深对未来经济状况的了解,以便做出最优决策。经济预测有三个分类标准,即按预测范围、按预测时效、按预测的性质,每种分类标准又可以分出不同的经济预测类型。然而,不论哪种统计方法,其目的都是服务于经济活动。
  四、结语。
  当今我国社会飞速发展,各种信息呈现爆炸状态,在经济活动中如何高效地从繁杂的信息中整理、分析出一个正确、科学的结果,如何利用统计学来使得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问题简捷化、明了化、高效化是一项值得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程。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必须明白,统计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l]陈玲。统计学与经济学的结合田。科技经济市场,20巧(2):134一134.
  [2]李金昌,程开明。经济学研究的统计思想探讨田。商业经济与管理,):55一61.
相关内容推荐
相近论文:
上一篇: 下一篇:1.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一切因素都会影响其收入差距。写论文的时候需要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人均GDP、收入分配制度、城市化水平、就业结构、工农业产品综合比价、财政支农比率&br&&br&&br&&br&&br&2我翻出来几年前看过的一篇参考论文中,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模型的变量选择方面,较其他论文全,我觉得对你有参考价值&br&&br&城乡二元结构系数、第一产业劳动增长率、非农业产业劳动生产增长率、第一产业增长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农副产业收购价格指数、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工农业综合比价指数、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来自农村的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财政对农业投入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农村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重、对农村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农民收入来自种植业以外收入增长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人均GDP总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农村居民人均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率&br&&br&&br&参考:&a href=&///?target=http%3A//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3Fdbcode%3DCDFD%26QueryID%3D8%26CurRec%3D2%26dbname%3DCDFD9908%26filename%3D.nh%26urlid%3D%26yx%3D%26uid%3DWEEvREcwSlJHSldTTGJhYlNiOUkxSFFIYkZZcjB1Tlhlbmo4ZVR1cjRsZDVOU1pnU1V4MXFxakpuSk5qR0Y5ZTlmVT0%3D%2524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HtwkF4VYPoHbKxJw%21%21%26v%3DMzE1NTZVcjdKVjEyN0diTzVIdFBQcjVFYlBJ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HlmWmVSc0ZDamw%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i class=&icon-external&&&/i&&/a&
1.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一切因素都会影响其收入差距。写论文的时候需要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人均GDP、收入分配制度、城市化水平、就业结构、工农业产品综合比价、财政支农比率 2我翻出来几年前看过的一篇参考论文中,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模型的变量选择方面…
作为一个老师呢,还是要告诉你一下方法慎用。&br&几个方法。&br&1.花钱买现成的某宝有。&br&2.国外有一个网站输入关键词和数据自动生成英文的然后翻译。&br&3.搜索英文的翻译成中文的。&br&4.搜索中文的搞10-20篇同类型课题的拼凑。&br&5.写一段程序爬取一下百度学术里面的期刊,然后手动打乱生成。&br&查重网站&br&&a href=&///?target=http%3A///lunwen/index.ht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lu&/span&&span class=&invisible&&nwen/index.ht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避免查重采用2,3这种方法。&br&&a href=&///?target=http%3A///view/fa44b8a3a58da.html%3Fssid%3D0%26from%3Duid%3D0%26pu%3Dsz%4%2Cta%40iphone_2_6.0_11_2.1%2Cusm%401%26bd_page_type%3D1%26baiduid%3D406ADB3CFC6%26tj%3Dwenkuala_3_0_10_l2&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view&/span&&span class=&invisible&&/fa44b8a3a58da.html?ssid=0&from=1012852s&uid=0&pu=sz@,ta@iphone_2_6.0_11_2.1,usm@1&bd_page_type=1&baiduid=406ADB3CFC6&tj=wenkuala_3_0_10_l2&/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论文查重的几种方法。&br&论文避免重复的几种方法。&br&&img src=&/fb42e725ce8_b.png& data-rawwidth=&984& data-rawheight=&17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4& data-original=&/fb42e725ce8_r.png&&
作为一个老师呢,还是要告诉你一下方法慎用。 几个方法。 1.花钱买现成的某宝有。 2.国外有一个网站输入关键词和数据自动生成英文的然后翻译。 3.搜索英文的翻译成中文的。 4.搜索中文的搞10-20篇同类型课题的拼凑。 5.写一段程序爬取一下百度学术里面的期…
&strong&本文写于2015年11月&/strong&,金融市场瞬息万变,请酌情参考。&br&&br&本文刚发出的时候,有很多异议,皆因高层表示“人民币无长期贬值基础”。但从后来发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碰巧与本文所预测的走势基本相当。实际上在人民币贬值这件事上,中央政府即便不是无能为力,也已经是力不从心,下文中详细阐述了这些论点。&br&&br&-------------------------正文起点------------------------&br&&br&&p&经过六月份以来两轮比较剧烈的市场动荡和下跌以后,在金融市场上总是有非常多的话题,但是在现在以及在未来几年之内,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问题,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影响最重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定是人民币汇率问题。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现在政府主管部门在汇率问题上的判断可能是处在对问题的估计、对风险的估计偏小,对问题总体上看得偏乐观。而金融市场,特别是国外的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对问题看得相对比较严重一些。我相信在短期内,在一两个月、三五个月的时间里边,政府确实有能力去稳定人民币的汇率。但是看得更长一些,如果用一两年的视角看问题,人民币汇率很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变数。&/p&&br&&p&我们知道2013年中国的金融体系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钱荒,这次钱荒与影子银行的发展、收缩、去杠杆是密切相关的,在2015年,几乎是整整两年以后,我们又经历了一次很严重的股灾和救市,股灾与股票市场上的泡沫、高估和去杠杆是有关系的。那么一两年后,中国会不会发生一次汇率危机?会不会发生一场由于汇率的高估和去杠杆所叠加的外汇市场的动荡,这种动荡给经济、经济政策、金融市场是不是会带来一些冲击?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们有必要现在开始认真严肃地思考这个问题。&/p&&br&&p&首先我们知道外汇和任何一件商品一样,在本质上他的价格是由供求确定的。在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中央银行几乎奉行了一个固定汇率的政策,至少对于外汇市场有持续的力度非常强劲的干预,所以在外汇市场上,美元和人民币之间供求关系的变化主要不表现为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而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外汇储备的增减。所以从一个简单的角度看问题,外汇储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体上度量人民币汇率面临的压力,它的压力的大小及压力的方向。&/p&&br&&p&&img src=&/a05aa698ad481a8fdcfe3d110af82fbc_b.png& data-rawheight=&497& data-rawwidth=&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a05aa698ad481a8fdcfe3d110af82fbc_r.png&&(数据来源:Wind)&/p&&br&&img src=&/72c7eae454b7f0617d7c_b.png& data-rawheight=&487& data-rawwidth=&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72c7eae454b7f0617d7c_r.png&&(数据来源:CEIC) &br&&br&&p&(数据说明:月资本流入=央行新增外汇资产 - 贸易顺差 - (FDI-ODI))&/p&&br&&p&从过去十几年以来所计算的当季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积累速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十几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甚至在几乎所有的时间里,中央银行始终都在积累外汇储备,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中央银行的干预,人民币汇率在市场上一定会走得更高,一定是面临明显的升值压力。但是进入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里,总体上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开始迅速下降,并且下降的幅度越来越大,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快,持续的时间已经超过一年多的时间。八月份以后的数据大约又翻翻,例如八月下降了一千亿美元左右。从过去十几年的时间来看,实际上从90年代以来的历史来看,持续时间这么长、下降的速度这么快、下降的幅度这么大,在外汇储备上是没有先例的。最近一次我们经历外汇储备的下降是在2012年年初的一小段时间以及2013年5月份钱荒的前后,但是那两段下降持续的时间都非常的短,而且幅度非常非常的小。事后对原因的了解更加清楚后知道,2011年底的下降与欧债危机是有关系的,因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带来欧洲金融体系的收缩,企业对外的贸易信贷的获取越来越困难,转向在人民币市场上去获取贸易信贷。而2013年5月在钱荒背景下的资本外流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联储主席第一次暗示美联储有可能会退出量化宽松有关,在这个条件下在全球的范围内都出现了资本向美国的流动,但是持续的时间都很短,美联储后来也很快出来对市场进行安抚。所以在当时我们所面对的在很短暂的时间内的外汇储备下降都来自于一些短期的、不可持续性的冲击性的因素,并且这些因素很快就消失了。即使这些冲击性的因素影响最大的时候,中国外汇储备下降的幅度也非常的轻微。但是过去一年的情况外汇储备的下降是完全不同的,第一具有持续性,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不太像是短期的冲击。第二尽管月度之间有波动,但是趋势很明显,就是下降的规模越来越大,表明人民币与美元的供求在基本面上开始面临一些系统性的压力。&/p&&br&&p&在讨论这些系统性压力的来源之前,我们先粗略地讨论一下它的结果。如果人民币在基本面上面临一些贬值的压力,但是现在中央银行又强行将汇率稳定在某个水平上,这个时候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就会越来越不稳定,在这个时候就会引发资本外流。因为对人民币汇率下注现在变成了一个只会赢不会输的下注,就是如果我赌人民币贬值,最坏的结果是人民币汇率不动,损失的只是借入人民币的利息,人民币汇率绝不可能在这个位置一下升起来,使得下注人民币汇率贬值变成了一个单边的、安全的没有风险的游戏。再加上人民币贬值的现实威胁会引发资本外流,而且资本外流的规模又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措施,政府的许多政策表态密切相关。例如8月份的资本外流的规模相对7月份翻了一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8月11号汇率的形成机制进行的调整。尽管政府反复强调这个调整是为了使得汇率形成更加市场化,但是市场普遍将此解读为人民币开始贬值的先声。这个时候政府的反复承诺市场是缺乏信任的。这个条件下引发了很大的资本外流,那么外流资本的资金哪里来呢?就来自于抛售国内的金融资产,包括抛售国内的债券、股票、房地产,然后在国内的银行体系获取信贷,兑换成美元流出去。在这个交易的途径中可以很清楚地想象,因为汇率贬值的预期加剧,那么国内金融市场的抛压在上升,同时抛压获得的资金表现为资本大量的外流,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8月18号以后股票市场突然出现非常急速的下跌,我们可以理解它是出现在8月11号的汇改之后,也可以理解股票市场非常大的下跌与巨大的外汇储备下降及资本外流是同时出现的。实际上在银行间相对时间比较短端的市场,整个资金面临的压力也是时紧时松。尽管中央银行在短端市场上进行了力度很大的干预,但是短端市场上的利率并没有被压下来,表明资本外流对这个市场也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如果这个情况拖一段时间,那么这个压力将会逐步在房地产市场上也表现出来。股票和债券的流动性都很好,如果汇率贬值的预期具有持续性,例如一年、一年半、两年的时间里始终有这个预期,这个时候抛售的压力会逐步扩散到房地产市场上,会加速房地产市场的冷却。房地产市场现在总体上还处在一个很活跃的状态,但是本来因为市场自身周期的原因,在今年年底以后就会慢慢地冷却下来,如果这个抛售的压力慢慢向房地产市场蔓延开来,就会加速房地产市场的冷却。反过头来也给经济造成很大的收缩压力。&/p&&br&&p&就我了解,现在政府主管部门和中央政府仍然一再表态,人民币还是强势货币,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现在面临的贬值的压力是短暂的,如果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相信这个表态,那么资本外流的压力会逐步消失,我们刚才所描述的这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可以被阻断,但是我认为市场最终不会相信这个表态。我个人认为人民币面临的是一个相对偏长期的持续贬值的压力。我们不能认为人民币现在继续是一个强势货币,相反的话,人民币很可能正在转入一个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贬值趋势。同时随着对外汇市场持续的干预,随着外汇储备持续的下降,汇率形成机制也与三中全会所表述的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取向会有越来越大的偏差。如果这个偏差不能得到很好的管理,这一点看起来是比较困难的,那么最后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性,甚至是比较大的可能性会出事,就是会有一个短期内比较大的贬值来释放压力。而人民币汇率一旦有一个比较大的贬值,他的影响比股灾的影响在数量级上是完全不一样的。之所以这么说,通过两个数据可以知道他的影响会比股票市场要大得多。&/p&&br&&p&第一,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中国大约是世界上130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这意味着,对很多国家,或者说对多数国家来讲,他们的汇率本质上在盯着人民币,而不是盯着美元。表面上看起来他用美元去计价,而且以此干预市场,是因为人民币跟美元的关系很稳定。但是从贸易上来讲,中国是他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所以人民币汇率一旦出现大的变动,全世界新兴经济体的汇率,甚至很多发达经济体的汇率,一定也会有很大的变动。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东南亚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包括巴西等等,人民币汇率一旦动起来,这些国家的汇率肯定会动起来的。如果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是市场没有充分预期到的一个很大的变化,那么全球汇率市场的剧烈变化会引发全球资本流动,全球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的剧烈的调整,这种调整的影响在事前不见得能够很好地预期。&/p&&br&&p&第二,中国现在的经济总规模比美国还是要差不少,美国大概17万亿美元,中国大概10万亿美元。但是如果我们集中看制造业,以现价汇率计算,中国制造业的产出是32000亿美元,世界第一。世界第二是美国,只有2万亿美元,我们比美国要大60%,第三日本,9000亿美元,德国8000亿美元。中国制造业现在的体量,以市价汇率计算,已经大约相当于美国加日本加德国。尽管我们经济的总量没有那么大,但是我们的制造业比世界第二加第三,很快加上第四,加起来都还要大。而国际贸易汇率主要影响的是制造部门,对服务部门、对医疗服务、教育等这些部门的影响相对要弱一些,要间接的多。这么大的一个制造业大国,第一大贸易大国,其汇率的变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一定是很大的。而且这还叠加了一个背景,就是全球新兴经济体总体在去美元杠杆,而中国经过8月份的汇改以后,看起来我们也在去美元的杠杆。钱荒是因为影子银行去杠杆,股灾是因为股票市场去杠杆,中国过去很多年人民币汇率持续单边升值,加上国内的利率水平很高,使得企业积累大量的美元杠杆。一方面美元利率很低,借进来以后人民币还升值,所以能有两种获益。现在人民币汇率的方向一旦逆转,企业方面就面对美元去杠杆的压力。一旦这个去杠杆的过程启动起来,又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就会有进一步未知的金融风险和冲击。所以,汇率市场一旦出现比较大的变化,影响比股灾大得多,而且一定是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同时对国内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一定是很负面的。所以接下来非常关键的判断是我们要认清楚人民币是否在基本面上面临着持续的贬值压力。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判断,是做一系列其他的判断的前提。而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公开的表态是否认这一点的。但是我认为把这个问题看得清楚一些严重一些,并事先有一些充分的预防措施,有应对的预案,一定会让我们更主动。而且我认为绝大多数的证据都指向人民币汇率现在正在出现一些问题。&/p&&br&&p&刚才讲了,汇率就像任何商品一样,他的价格在本质上是由供求决定的。那么在人民币外汇市场上,美元的供应来自哪里?美元的需求又来自哪里?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可以简单地这样总结,就是在外汇市场上,美元的供应主要来自于中国在经常账户项下进行实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盈余。通俗地说,我们把商品出口给人家,然后我们进口的少,这个时候就可以产生一笔盈余。这个贸易盈余在外汇市场上卖出去,就形成了外汇市场上的美元供应。那么在人民币外汇市场上对美元的需求又来自哪里?主要来自于企业要去境外投资,来自于国内的居民要去美国购房、去美国上学、去购买美国的股票,主要来自于企业和居民去境外投资的需求。我们沿着这样一个供求的角度去分析外汇市场上美元和人民币的供求的话,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看清趋势的变化。&/p&&br&&p&&img src=&/b9e7ce33cae36deda163e1_b.png& data-rawheight=&493& data-rawwidth=&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b9e7ce33cae36deda163e1_r.png&&(数据来源:Wind)&/p&&br&&p&首先看美元的供应,在这张图上我看到的大约过去超过15年的时间中国在经常账户项下的盈余状况,就是这条线上看到的红线。对这个数据我们做几个简要的评论。&/p&&br&&p&第一,在2007年的时候,中国在经常账户项下的盈余占GDP的比例差不多在10%左右,对于任何一个大国经济体来说,出现这么大的经常账户项下的盈余,对大国经济体来讲是没有潜力的。日本最高的时候就是5%,即便德国经常账户盈余最高的时候也远远没有10%的比例这么高。说明在2007年的时候,因为经常账户项下的盈余,在外汇市场上形成了庞大的美元供应,美元就面临贬值的压力。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是当时很长时间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重要的基础。但是从2008年以来一直到现在,总体上中国的经常账户项下的盈余开始快速地下降和缩减。到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占GDP 2.7%的水平,今年上半年,中国经常账户项下的盈余占GDP的比例是2.7%,而这2.7%在过去三四年里已经处在一个相对比较高的水平。对于这2.7%我们可以补充几个评论:第一个评论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般推荐的标准,以及2009年中国参加G20会谈的时候,G20其他国家领导人要求中国领导人作出承诺的标准,是中国把经常账户盈余控制在3%以内。当时中国的领导人不敢做这个承诺,因为搞不清楚趋势在哪里,做了承诺做不到压力非常的大。但是当时实际上已经在一个下降的趋势之中。低于GDP 3%的经常账户盈余,一般已经被认为国际收支处在一个大体平衡的状态,这是一个评论。第二个评论,今年上半年,2.7%的贸易盈余放在过去几年来看是处在一个偏高的水平,其中有一些偶然的因素,比如说第一个偶然的因素是去年下半年石油价格暴跌,铁矿石价格暴跌。因为中国大量地进口石油,石油价格的暴跌产生了一个一次性的很大的贸易盈余。这个规模占GDP的比例大约在0.7个百分点左右,或者说0.5到1个百分点。如果我们把商品价格暴跌的一次性的因素拿掉以后,盈余的比例会下降到2%以内。还要补充的两点是,去年年底以来一直到现在,国内的经济异常的弱,比预期差得多,工业增速几乎是连续下了两个台阶,现在已经处在也许是接近30年以来,80年代以后的最低水平。因为国内的需求异常的弱,使得国内的进口异常的弱,因而贸易盈余比较大。但是我们现在异常弱的需求不是一个在长期之内可以维持的正常的状态,长期之内可以维持的正常状态应该会比现在的需求更强一些,考虑到这个因素,因为国内现在的需求异常的弱,也使得贸易盈余和经常账户盈余偏大。还有第三个因素是,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边,美元对一揽子汇率升值了20%,人民币对一揽子汇率升值了差不多15%,由此对中国的出口、对中国的贸易盈余等等所产生的压力还没有在数据之中显现出来,至少没有充分地显现出来。如果我们把这些一次性的短期的因素和扰动都拿掉,那么我们现在可维持的经常账户的盈余占GDP的比例不会超过2%,应该会在1%到2%之间。实际上我们看2011年到现在4年以来的水平,平均就在这个区间之内波动。从长期可以持续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经常账户盈余 已经下降到占GDP不超过2%的水平,这对应的概念是什么呢?我们现在GDP的总量是10万亿美元,这意味着由于经常账户项下的交易,在外汇市场上每年能够形成的美元供应不超过2000亿美元,在亿美元之间。意味着每个月由于经常账户项下的交易,在外汇市场上大约能够形成150亿美元左右的外汇供应,也就意味着如果外汇市场上对美元的需求在一个月超过150亿美元,那么人民币就会面临贬值的压力。从8月份开始,每个月外汇储备的下降就1000亿美元,如果考虑到贸易盈余的供应,8月份以来在外汇市场上美元的需求应该在1200亿美元以上。以月度来计算,如果美元的需求超过150亿美元,那么人民币汇率就会面临问题,这是从美元供应的角度看问题。&br&&/p&&br&&p&第二点,我们都知道,至少从小平同志南巡以后,中国一直是全球范围之内外商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中国一直有大量的源源不断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很长的时间里面外商直接投资占中国经济总量的比重都超过3%。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外商投资的目的地国。&/p&&br&&p&&img src=&/4ea542d17b1ff5a4ed263f59_b.png& data-rawheight=&500& data-rawwidth=&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4ea542d17b1ff5a4ed263f59_r.png&&(数据来源:Wind)&/p&&p&(数据说明:A. ODI统计自2009年以后开始;B. 此处ODI未包括中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p&&br&&p&而现在我们来看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的规模以及中国的企业去境外投资的规模,其中这条红线就是外商到中国来投资占GDP的比重,下面这条蓝色的线,在2008、09年以后的蓝线,是外商到中国来投资减去中国企业去境外投资的差额。外商到中国来投资1000亿美元,中国企业去境外投资900亿美元,那么我们得到的差额是100亿美元。我们可以看到在金融危机之前,总体上中国企业去境外投资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数量太小以至于在统计上都已经没法表示。但是2008年以后,中国企业去境外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中国现在也许已经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在直接投资项下的资本输出国。在去年和今年,中国企业去境外投资的规模,与境外企业到中国来投资的规模已经大体相当。我们在外商直接投资项下的盈余基本上已经下降到0附近的水平。我们知道在2008年之前, 朱镕基总理当时要保8,当时要承诺人民币汇率不贬值,当时在基本面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有几个,第一,当时的经常账户盈余比现在的规模大约大一倍;第二,当时在外商投资项下中国有巨额的盈余。然而现在我们在直接投资项下的盈余基本上已经下降到0。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大体平衡的状态,但是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体量已经这么大,外商直接投资到中国基本上都是在投制造业,这种投资的规模在未来不大可能迅速扩大。如果人民币未来确实有一些贬值的压力,再加上未来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等原因,如果中国去境外投资的数量,超过了外商到中国来投资的数量,我们在直接投资项下转成一个逆差,这个也不是不可想象的。即便我们接受现在的状态,并且假设这一状态在未来继续维持,也就意味着由于外商直接投资所形成的外汇市场上的美元供应已经消失了,以前这个量是很大的。&/p&&br&&p&在这个条件下,我们就剩下了第三个非常重要的点,资本流动。我们在外商直接投资项下的盈余基本上是0,在经常账户项下占GDP的比例大概在1%到2%之间,每个月大约供应150亿美元,这意味着资本流出的规模,除了直接投资之外,其他形式的资本,包括贸易融资,包括去境外的股票投资,给境外的借款等等,这种金融形式的投资的规模在月度上一旦是流出的,一旦流出的月度规模超过150亿美元,年度规模超过2000亿美元,那么人民币一定面临贬值压力。问题在于现在我们月度资本流出的规模不是在150亿美元这个数量,而是比这个数字要大好几倍。所以我们可以说,现在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上,中国越来越像一个成熟国家。也许在2007年之前很长的时间里,在外汇市场上,经常账户巨额盈余,外商直接投资巨额盈余,所以人民币汇率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盈余决定的。到了现在,经常账户的盈余已经很小,外商直接投资的盈余基本消失,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比这两项要大得多,在这个意义上,人民币汇率已经转由跨境资本流动决定,而不是由经常账户交易决定,在以前,经常账户盈余大,资本流动规模小,汇率的升降主要就是经常账户有多少盈余。而现在,经常账户盈余已经很小,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很大,而跨境资本流动中流进来和流出去的变化非常得快,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已经从以前的经常账户的基本面因素转向了由跨境资本流动决定。这在人民币汇率决定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变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日元为什么今天升值明天贬值,韩元为什么今天升值明天贬值,难道是他国家的竞争力有那么大的变化吗?难道是企业的竞争力一段时间上升一段时间下降导致的吗?不是,最主要是因为跨境资本流动。日元的波动在一年两年里来看这么大,是因为跨境资本流动;美元和欧元的波动大,也是因为跨境资本流动。而我们现在也转向了这样一个状态,就是汇率的波动已经主要转向由跨境资本流动决定。但是我们看到中国的政府主管部门和政府领导在判断汇率时最主要的依据依然是中国经常账户是盈余的,他们引用的依据仍然是中国的经常账户是盈余的,盈余的规模一年还有几千亿美元,所以人民币还是强势货币。在这背后,他们在用老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仍然停留在过去很长时间的经验之中。但是没有很好地认清的是,外汇市场的形势,汇率的决定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下一步分析汇率问题,我们的核心是在分析跨境资本流动。如果你认为跨境资本流出的规模和压力在上升,那么人民币一定是贬值的。如果跨境资本流入的压力在上升,那么人民币一定是升值的。而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忽略经常账户交易,可以忽略贸易盈余,是因为那些规模相对太小。&/p&&p&&img src=&/67f1bf4bc5cbe9a84c68_b.png& data-rawheight=&494& data-rawwidth=&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67f1bf4bc5cbe9a84c68_r.png&&(数据来源:CEIC)&/p&&p&(数据说明:滚动占比 = 过去四个季度资本流入之和 / 过去四个季度GDP之和)&/p&&br&&p&这里是以半年度的数据计算的过去十几年中国的跨境资本流动的情况。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去年7月份以来,中国跨境资本流出的规模经历了极速的扩大。这个放大导致了外汇储备的下降,导致了境内外市场开始投机人民币的贬值。但是放在过去十几年的历史背景下来看问题,有一些时候资本是流出的,有一些时候资本是流入的,那么资本的流动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如果说有一些因素决定了跨境资本流动,那这些因素在当今的形势下就基本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如果从跨境资本流出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2000年和2001年,中国跨境资本流出的规模跟现在相比差不多,也许只是比现在略小一些,但是实际上2000年和2001年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并不大,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还在积累,是因为在其他项下的盈余足够的大。但是现在,资本流出的规模比当时略大一些,外汇储备的下降就已经很快,是因为在其他项下的盈余很少。那么跨境资本流动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观察过去十几年的历史,观察全球资本流动的情况的经验和教训,和历史的数据,中国的跨境资本流动,由两个基本的力量决定。第一个最基本的力量,是在全球范围之内美元的大周期。&/p&&br&&p&&img src=&/f61c24e73efa9_b.png& data-rawheight=&462& data-rawwidth=&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f61c24e73efa9_r.png&&(数据来源:Wind)&/p&&p&(5.2,5年内年均升值12.9%;1.12,6年多里年均升值5%)&/p&&br&&p&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在过去四十年的时间里美元的大周期。我们看到,尽管短期之内美国经济的好坏有一些周期性的变化,但是在三四十年的时间里,实际上美元只经历了3轮大的周期。比如说80年代有一轮极速的升值,然后有一轮很大的贬值。从大概1994年开始到2002年有一轮极速的升值,从2002年到2011年又经历了接近十年的贬值。我们看到2011年以后,特别是2014年的某个时间以后到现在,美元开始重新升值。现在美元兑一揽子的汇率在95到100之间波动,还处于过去40年的平均水平靠下的位置,美元这一轮的升值周期最终会走到哪里,没有人知道。但是绝大多数人同意,美元仍然继续处在一个上升周期中。它在2002年的顶部大概是120的水平, 即便这一轮美元的升值到不了120,我认为也会到110的水平,甚至比110更高。换句话说美元从现在的位置还有比较大的升值空间,不确定的只是波段什么时候拉出来。美元对一揽子的货币升值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世界各地的资金在向美元区流动。那么全球的资金为什么会集中向美元货币区流动,最基本的原因是,相对其他国家而言,在美元货币区从事金融交易和实物投资能获得更高的回报。并不见得美元货币区的回报一定非常的高,但是相对其他货币区,它要更高,或者它相对其他货币区的优势在扩大,在这个条件下资金就会向美元货币区流动。而美元大的周期放在历史上来看,都是十几年一轮。94年是美元的低点,2011年是美元的低点,这一轮周期从底部到底部差不多走了十七八年的时间。79年是一个地点,上一个低点是94年,也走了有十五六年的时间。而现在美元上升的周期刚开始走了也许顶多就两三年的时间,看你如何在时间上切分,这个过程刚刚开始。那么美元大周期的影响在哪里呢?&/p&&p&&img src=&/67f1bf4bc5cbe9a84c68_b.png& data-rawheight=&494& data-rawwidth=&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67f1bf4bc5cbe9a84c68_r.png&&(数据来源:CEIC)&/p&&p&(数据说明:滚动占比 = 过去四个季度资本流入之和 / 过去四个季度GDP之和)&/p&&br&&p&我们来看2002年底到2004年,在这一两年的时间,中国的跨境资本流动突然从大量的流出转向海量的流入。在2001、02年的时候,我们资本流出占GDP有3%左右,到2004年顶峰的时候,流入有5%。从3%的流出到5%的流入,变动占经济总量有8个百分点。这种突然向人民币货币区的跨境资本流动,造成了2003、04年人民币巨大的升值压力。而当时的中国政府和国内金融市场对突如其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普遍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第一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这么多的资金流进来,每一年外汇储备的增长都数千亿美元,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不知道这么多钱从哪里来,为什么要来。所以在这个条件下,当时中国政府的领导人对外的表态是人民币绝不升值,要求人民币升值没有任何道理,是因为政府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资本在流进来,为什么人民币会突然面临升值的压力。实际上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元汇率的顶峰就是在2002年中。2002年年中以后,美元的汇率突然出现了崩盘式的下降,这个下降的背后,是资金在大量离开美元货币区,在进入其他所有国家。所以欧元也在升、日元也在升,人民币突然有一个非常大的资本流入和升值压力。2005年中国政府终于整明白了一点,就是汇率升值的压力是扛不住的,然后家宝总理就说,人民币应该不会升值,但如果升可能是出其不意的。在2005年3月的两会上告诉大家我们会出其不意地升值。你要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还要告诉敌人我会出其不意地打击你,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中国式的智慧。但是恐怕在当时领导人也没有搞明白,这个汇率升值压力与美元周期的转折密切相关,因为美元周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十几年一轮,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贬值压力非常大的来源是因为美元周期重新转强。2003年,美元周期突然转弱,大量的资本突然流进来,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要升值,拖了两年以后开始非常不情愿地升值。但是2002年的时候还在讨论是不是把人民币贬值一下去刺激经济。我们对市场的变化是相对后知后觉的。这一轮的情况一样,去年7月以后美元突然有一轮急速的升值,从80升到100,升了25%,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看到中国的跨境资本流动突然从上半年的流入一下子变成很急剧的流出。现在流出占整个经济总量应该在7% 的量级,而在去年上半年流入可能还有1%。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面,跨境资本流动的变化占整个经济总量的比重就有8%。这跟2003年的情况相比,几乎是完整对称的,当时是流入一下扩大8%,现在是流出一下变化8%。2003年美元开始贬值,资本流进来,政府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然后政府说我绝不升值。现在美元突然升起来,资本流出去,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政府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政府说我绝不贬值。过两年以后他搞明白了,这玩意儿扛不住,这是美元十几年的一个大的周期性的变化,那他可能又会出其不意地搞一下。如果已03年的经验为参照,他会告诉你我会出其不意地贬一下。可是贬值要是出其不意,后果比升值要严重得多。这是第一个非常大的原因,即全球范围内美元的一个大周期的变化。而到现在为止,美元进入一个强势周期,也许只走了1/3,顶多只走了1/2。他现在在90到100之间横盘盘整,我们的资本流出的规模一个月1000亿美元,我觉得我还熬得住,我还有35000亿美元。假如美元指数在这个区间里再贬一贬,我们甚至会觉得政府对国际市场的表态起到了作用。但不久的将来的某个时候,也许是明年也许是后年,如果美元的指数突然拉出一个很大的波段拉到110,跟上一轮一样在一年的时间里拉出百分之十几, 那会把人民币汇率拉垮的,我们资本流出的规模恐怕会翻一番,那个时候就是兵临城下。这么大的一个资本流出,不贬扛不住,但是一旦贬值一下子幅度会很大,对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冲击会很大,到那时局面就会难以收拾,甚至会演化成为一场汇率危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的看法是在汇率问题上我们早采取措施,早主动,早死早超生。如果要拖到美元汇率下一波急速升值的时候再贬,那会非常的被动,各种情况都会非常难以控制。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很多人对问题的严重性认识是不够的。举一个开玩笑的例子,在洋务运动以后不长的时间里,中国和法国为了争夺越南的宗主权打了一仗,最后中国丢失了对越南的宗主权,但是输得还不是那么惨,没有割地赔款,法国人还是做了很多的让步。当时中国国内主导性的评论是认为李鸿章很能干。其实很长时间以后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当时最重要的原因是法国国内发生了革命。法国国内政局的动荡使得法国无心在远东找事儿,要匆匆了事回去收拾自己的事情,实际上跟李鸿章能不能干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一样的,就是说如果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压力突然缓了缓,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美元汇率自身阶段性地贬了贬,但是这种情况下很可能被解读成为中国政府很能干,把投机性资本都吓跑了,政府的表态很有用。过一阵等到下一波美元的拉升潮出来的时候又不知该如何是好。是因为对于形成资本流动的非常大的时代背景的变化,也就是一个17、18年周期的背景变化,主导性的观念可能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p&&br&刚才说的是导致跨境资本流动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是这个原因不是全部。 如果说美元汇率的底部是2011年,然后2014年以后美元汇率又经过一轮极速的拉升,通过上面资本流入的那张图表可以看出,最近一轮跨境资本流动的顶就在2011年。2011年有一波流出,2014年以来又有一波很大的流出。但是从2005年年底到2008年年底,在那三年的时间里,跨境资本流动也是在向着不利的方向变化。在2004年底、2005年初的时候,跨境资本的流入占中国整个经济体量大概在4%到5%,到2008年底的时候基本上是0,在2007年底也基本上下降到1.x%。在那两到三年的时间里,在美元汇率继续处在弱势,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背景下,我们看到大量的资本实际上是在流出的,而且流出的变化在数量上也是有一些量级的,从5%到1%。美元变化的大周期显然无法解释这一变化,而这一变化在量级上也有一定的重要性。那又是什么样的因素导致了这一段数据的变化?以及这一段数据额的变化在未来又会怎么变呢?我认为,这段数据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境内人民币资产,金融、特别是实物投资回报率下降导致的。如果说美元的升值是因为美国境内实物资产的投资回报率相对于其他地区在上升,那么05年以后中国资本流出的本质原因是因为05年以后中国境内的实物资产的回报率相对其他国家在下降。&br&&br&关于这种下降的证据,第一是,从2005年到2007甚至到2009年初,中国国债的长期利率一直在下降。04年时,长期国债的利率还在5%、6%的水平,到了09年年初时下降到2.9%,而且这个下降在05、06、07年一直维持了下降的趋势。长期国债利率的下降,反映了中国境内实体经济回报率的下降。第二,大家现在一直在讲产能过剩,那么这轮产能过剩最早是什么时候爆发的呢?就是2005年。03、04年经济过热,大量投资,到05年时就在很多行业形成集中的产能过剩。05年以后产能过剩的爆发,也意味着实体经济中产能短缺逐步消失,进而潜在的回报率在下降,因此导致了资本的流出。所以,导致跨境资本流动的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人民币实物资产未来的预期回报率的高低。这个因素是政府官员和政府主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所承认的。&br&&br&&p&从这个角度补充来看,在2002年、2003年,除了美元汇率的急速升值之外,另外同时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周期突然启动,这就意味着中国境内的实物资产的回报率突然上升,进而导致很多的资金流进来。所以03年汇率急速的升值压力是两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一个是美元转入贬值趋势,一个是人民币资产的回报率突然上升。而这两种因素鬼使神差是同时发生的。2002年10月美元汇率见到高点下来,而我们经济启动的起点恰恰就在2002年下半年。当然启动后的几年内由于一轮产能过剩导致人民币资产的回报率下降,进而引发资本外流,但后来我们都知道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几轮火热加上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又把这个趋势拉了回来,所以我们看到08年开始资本又开始大量地流入。与2003年相比较,2014年7月以来,这两种力量再一次发挥作用,只是沿着相反的方向。去年7月以来,美元指数突然从80升到100,这跟全球的美元大周期有关系,但是去年8月份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率突然往下下沉了一个台阶,经济突然经历了明显的减速,去年还在保7.5,今年保7就感到很难,明年保6.5可能都没有很大的把握。中国自身的经济突然走弱,伴随的是人民币实物资产回报率的下降,这种因素也驱动了资本的流出。所以,去年7月以来我们所面临的资本流出和贬值压力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跟03年的情况是完整对称的。03年美元走弱,中国经济周期走强,政府坚决不升值。现在美元走强,中国自身的经济周期急剧走弱,然后我们又说坚决不贬值。而且2011年到2013年的那一轮的资本流出,实际上我认为更大的因素是中国经济周期的下降。中国经济周期在金融危机以后的顶峰就是出现在2011年的上半年,2011年的夏天我们的通货膨胀在7%以上。从那之后也就是2012年以后,我们的经济周期就在往下走,利率下行,所以大量的资本在流出。因此要回答人民币汇率和跨境资本流动未来的一个基本趋势,我们还要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中国自身的经济周期,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不会像2003年一样突然有一个很大的启动和上升。如果明年或者后年,中国自身的经济周期突然走强,人民币资产的回报率上升,那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也会大幅下降,甚至美元强而人民币比美元更强也是有可能的。但是问题在于,现在市场的主导预期都是看不到中国经济短期内走强的可能性,一两年内都没有什么希望,顶多出现季度性的由政府刺激一下上去两个季度再下来,但这种不算系统性的走强。如果中国经济自身周期的走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不可见的,同时又有相对大的把握相信美元还处在一个往上的周期, 人民币汇率不贬都很难。&/p&&br&&p&以上对于跨境资本流动、人民币实物资产的回报率、中国自身经济周期等等的分析,如果这些条件没有出太大的偏差和变化,那么人民币贬值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政府可以出其不意地升值,每年升2%、3%,然后资本流进来怎么办呢?提高准备金率,把它全部锁定,这个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主动的,只要印人民币就可以了。但是碰到资本流出呢?资本一直流出的话,一直砍准备金是不够的,因为资本流出到最后外汇储备被抽干了。今天承诺给国开行注资,明天承诺给委内瑞拉借50亿美元,后天承诺给亚开行1000亿美元,前提条件都是你有这些钱。别人看到你有这么多钱,就过来一起陪大哥玩儿一下。要是外汇储备稀里哗啦两年被干没了,谁还陪你玩儿呢,反过头来还会在人民币外汇市场上落井下石。因此,面对资本流出,管理的难度比资本流入要大得多。而人民币汇率一旦变化,无论对国内还是全球的金融市场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如果上面的分析大致都说得通,在承认金融市场上总是有黑天鹅,在承认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约束前提下,人民币汇率贬值依然是大势所趋。无论政府如何表态,最终都还是要向市场低头,而且按照三中全会的决议,我们本来也是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p&&br&&p&假设这些判断大体都是正确的,那么紧接着斗胆猜一下政府可能会怎么办。我认为政府会三步走,第一步就是在短期内,比如在今年年底甚至明年第一季度之前,政府的策略就是两个字:死扛。因为中央领导都说了,人民币继续是强势货币,不会长期贬值,汇率将保持稳定。中央领导都发话了,马上就贬下来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再说企业上万亿美元的债务,去杠杆需要一个过程。从8月份以来的数据来看,企业换了很多美元去偿还贸易融资,正在逐步去美元杠杆,但是距离完整去杠杆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我觉得在短期内会死扛,但是具体有多短谁也不知道。下一步就是且战且退,抵挡一阵退一退。退的话有很多的方法,第一个是进一步放开汇率波动幅度的限制,第二个是在市场上自拉自唱,今天让它涨起来明天让它跌下来,制造很多的噪音,但是拉长趋势来看是在贬值,不过是受控制的贬值,同时伴随着汇率形成体系的市场化。不过问题在于,在刚才分析的大趋势下,且战且退最终可能仍然是守不住的,是难以长期维持的。金融市场总是不缺闲人,不缺看热闹的游手好闲的人,且战且退一旦吸引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他们一研究基本面发现你是扛不住的,只是自拉自唱,他们就可能想办法狠狠弄你一下。本来假如完全放开的话,起哄的人都散了,可是自拉自唱这种受控制的贬值会吸引很多投机性的攻击力量。所以第三步是什么呢?我认为比较明智的是择机放开、一了百了、彻底超生。全世界的大国经济体已经没有继续奉行对美元的很严格的固定汇率的,何况我们在制造业上是第一大经济体,比美国大60%,贸易量比美国大那么多,为什么一定要盯着他的货币?应该人民币自由地浮动,金融街做什么决策发什么声明,全世界的新兴经济体都集中学习一下看怎么应对,而不是像现在每天联储发个什么声明我们还得深夜去学习。到那时候咱们不用学习他,让他们来学习我们。包括这一次的811汇率贬值完以后,华尔街都在集中学习中国的经济数据、中国领导人的讲话、中国金融市场的情况。中国的金融政策、中国的经济数据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有这么大的影响力。8月份标普指数的下跌超过10%,很大的原因跟人民币汇率异动有关系,是因为我们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在最近的G20财长会谈上,据说麻生太郎一再跟中国的官员说中国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不能还跟20年前一样老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弟弟,汇率自己玩玩就算了,现在一玩,上百个国家要被迫跟着你一起去玩儿。那该怎么弄?那以后就彻底交给市场,让市场的力量说了算,政府只是间接地调控,那么政府也会被解放出来集中去考虑一些其他的国内的政策。甚至我认为一个比较极端的看法是,&strong&人民币汇率彻底解放之日就是国内股票市场真正见底之时,甚至就是中国经济真正彻底见底之时&/strong&。围绕着汇率和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一旦消失,再加上未来其他一些因素的变化,一定会促成金融市场形成一个大的底部。汇率一解放,贬值预期一次性释放,反而可以抑制资本的大规模流出,而且围绕着这个的一系列内外的不确定性都消失,资本流出带来的市场上的抛压消失,竞争力也可以恢复,经济相对来讲也更容易恢复。更重要的是,货币政策得以更加灵活,我不断地降息却不用担心汇率,货币政策有了独立性,真正可以很快把利率压下来,这些都有助于刺激经济的恢复。包括刺激股票市场的恢复。&/p&&br&&p&大家都记得2005年的时候,中国股票市场有一个大底是在1000点,从那以后就启动了向6000点的猛烈的上涨。但是可能没有太多的人注意到,那个底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就是汇改形成的。通过汇改,人民币汇率开始升值,围绕汇率的不确定性消失,汇改一宣布,股票市场在05年就开始上涨。因此可以看出,汇率的不确定性、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一消除,市场的底部就出来了。而现在往后的未来,在这些层面上的不确定性不能真正消除之前,市场往好了看就是震荡市,往差了看就是震荡寻底。至于经济,政府刺激一下上两个月,刺激的力量一消失就会重新探一个新低。而且在上一届政府,政府一刺激,三个月之内经济数据一定见效,三个月之内银行信贷一定出来,水泥的消费量一定上来,粗钢的生产量一定提高。本届政府330刺激到现在8个月了,没有任何反应,水泥钢铁没有反应,社会融资量没有反应。这样看来,在一段时间内,经济要想形成一个很明确的开始向上的底部不是那么容易。&/p&&br&&p&接下来一个问题,就是汇率贬值幅度会有多大?很多人拍脑袋说3%可能吗?这个绝不可能,3%还贬什么呀,咬咬牙就扛过去了。要贬一下,好歹得有10%以上,才算有点量级。汇率具体贬到什么程度,确实是见仁见智很难推测的事情,但是我们这里可以看一些数据,可能多少会有点价值。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汇率,从一两年、两三年的角度来看是受跨境资本流动决定的,刚才已经讲过。但是我们把时间拉长,一个国家的汇率十年二十年来看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一个股票,短期内的价格会被市场情绪、流动性等各种因素左右,可要是看的时间足够长,他的价格是由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和盈利能力决定的。汇率也一样,从长期来看,根本的决定因素是实体经济的竞争力,生产领域的竞争力、贸易的竞争力等等。好消息是到现在为止,中国出口部门的竞争力始终都在提升,很多人说今年上半年中国的出口基本上是负增长,或者接近于0。但是我们要知道今年上半年全球的贸易量是非常严重的负增长,把全世界前十大经济体拉出来,中国的出口增速是最高的,咱们是接近于0,其他人都是负的两位数。&/p&&p&&img src=&/5d8ef9e5faa10b58ba900e_b.png& data-rawheight=&499& data-rawwidth=&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5d8ef9e5faa10b58ba900e_r.png&&(数据来源:Wind)&/p&&br&&p&在这张图上看到的就是从贸易的角度来看到的长期的人民币有效汇率的表现。之所以分成两段,是因为前面那一段是美元处在强势周期的时候,后边这一段是美元处在弱势周期的时候。前一段就是1995年到2002年,在那一段美元处在强势周期,人民币盯着美元,别的国家的汇率都在变,人民币对一揽子的货币在那七八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升值。从期初到期末,从经常账户的盈余等数据来看,总体来说汇率的升值与中国竞争力的提升的偏差不是特别的大。在那段时间里,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的折年率大概是每年升值2.7%,不到3%。这个衡量了在90年代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速度。从2005年到现在,过去这十年美元弱势的时期,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的购买力提升的速度在大约年均4.5%,比90年代要高得多。一个原因是中国竞争力在继续提升,另一个原因是同期美元在贬值。在这一段的期初也就是2005年的时候,人民币面临着明显的升值压力。而到期末的时候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基本已经消失。换句话讲,我们在2005年以来所看到的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是一个上限,就是中国贸易竞争力提升的速度不可能超过这一期人民币升值的水平,因为这段时间计算的水平是竞争力的提升再叠加一个对低估的修正。而如果我们的贸易竞争力提升速度,包括科技进步、管理水平提高等等能够维持在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水平,大概也就是2.x%不到3%的水平。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再去看美元近期的表现,美元从去年年中到现在从80升到100,在未来两三年的里如果进一步升到110甚至更高是完全有可能的,那么在三四年的时间里,美元汇率升值的幅度就在35%以上。如果人民币一直盯在美元上,那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的升值的幅度就接近30%,即使按5年来考虑,也意味着人民币年均升值6%。而刚才已经讲了,人民币在基本面上即使维持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水平,年均升值能力也只有2%到3%,何况如今人民币的基本面更是在持续走弱。倘若人民币一直挂在美元上坚持五年,那么到五年以后会在基本面上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人民币实际有效的过度升值会对中国的贸易、竞争力等形成实质的损害,因为升值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技术进步所能支持的水平,所以人民币一定需要通过对美元的贬值来释放这种压力和损害。结合以上考虑的种种因素,贬值的空间具体有多大很难预测,但是我认为可以先按10%到15%去考虑,换句话说按照7~7.5可能比较稳健。如果未来的某个时候人民币突然一下子放开,击破7是肯定的,甚至击破7.5都有可能,但是两天以后就会弹起来,因为一下子放开一定会有过度调整。当然如果未来美元涨的很猛,国内经济超预期的更加弱,那贬值幅度更大一些也是可以想象的。&/p&&br&&p&这里举个类比的例子,俄罗斯去年因为石油价格的暴跌,国际收支和财政都出现很大问题,再加上欧洲的制裁以及乌克兰争端,卢布面临贬值压力,为了因对卢布的贬值压力,俄罗斯央行一直不断地往里面填外汇储备,最后实在扛不住了,一咬牙跳楼了,卢布一次性贬20%多,第二天又贬了一下,很快就稳住了。这一次石油价格再跌到40美元,你会发现俄罗斯没事,它至少不用考虑汇率的事,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集中精力考虑国内的问题。唯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中国黑河的贸易基本枯竭,原来大量的俄罗斯商人到中俄边境购买中国的轻工产品,以人民币来衡量俄罗斯相对中国一夜之间回到了解放前。&/p&&br&&p&总结来说,现在看来,在未来几年之内宏观经济政策上最大的变数是人民币汇率,在基本面上人民币大概率面临一个持续的贬值压力。在这个贬值压力充分释放之前,对全球金融市场,至少对国内的金融市场和经济形成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一些收缩性的压力。如果人民币汇率在未来某个时候能得到比较彻底的解放,可能标志着股市熊底的结束,经济大底的形成,也标志着十八大要求的让市场力量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在一些重要的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p&&br&&p&完。&/p&
本文写于2015年11月,金融市场瞬息万变,请酌情参考。 本文刚发出的时候,有很多异议,皆因高层表示“人民币无长期贬值基础”。但从后来发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碰巧与本文所预测的走势基本相当。实际上在人民币贬值这件事上,中央政府即便不是无能为力,也已…
简单分享一下~大致但不限于以下:&br&&ol&&li&browse x1 x2
&/li&&/ol&主要内容:大致观察、感受数据&br&在data browser里大致浏览数据的完整度,有效性等等,对数据的质量有一个粗略的了解。&br&&br&2. tab x1 x2
sum x1 x2 / *kdensity x1&br&主要内容:观察数据的特征&br&&br&查看关心变量的分布,描述性统计和直方图(核密度图),看看描述性统计符不符合直觉(例如男性收入一般比女性高等);排除输入错误的数据(例如原本应为正数的数据出现了负数,或是应为整数的出现了小数等等);看看存不存在异常值(outliers)&br&&br&3. replace x1=... if ....
/ gen y1=.... (if)
tab(x1),gen(x1)
rename x1 y1
&br&主要内容:剔除异常值,构造/转换变量,方便以后的处理&br&&br&考虑将异常值替换为缺失值;按照数据库中的信息重新定义变量,或转换数据(log形式等);将一些文本变量,例如将省份的code转换为省份的dummy;把问卷中没有帮助记忆的变量名改过来便于往后的处理。&br&&br&4.keep (if) .... / drop ... (if) ...&br&主要内容:把满足要求的数据保留(其余剔除)/ 剔除(其余保留)&br&&br&留下最后clean的database,充满成就感,内牛满面〒▽〒&br&&br&5.初步分析&br&初步研究变量与变量间关系。&br&(1)作散点图和拟合线&br&twoway (scatter y x)(lfit y x)
//用于线性关系&br&twoway (scatter y x) (qfit y x) //用于二次关系&br&twoway (lfitci y x,stdf ciplot(rline)) (scatter y x) //带置信区间的线性拟合,帮你识别异常值和寻找一些有趣的结论。例如相同平均教育水平下的哪个地区的收入水平较高等等&br&(2)两两相关矩阵(pairwise correlation matrix)&br&pwcorr x1 x2 x3, sig star(0.05)&br&*显示感兴趣变量两两相关系数,并显示显著性,给0.05以下的加星号&br&&br&*6.特殊情况:&br&(1)时间序列: generate t=2000+_n-1/ tsset t, annual / reshape long var,i(year) j(month) &br&(2)如果数据是按行排列的:先在EXCEL里把数据转置一下再import&br&(3)合并数据库:这一点挺麻烦的,有时间再详说。
简单分享一下~大致但不限于以下: browse x1 x2 主要内容:大致观察、感受数据 在data browser里大致浏览数据的完整度,有效性等等,对数据的质量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2. tab x1 x2 / hist x1 / sum x1 x2 / *kdensity x1 主要内容:观察数据的特征 查看关心…
我们公司某观察组对大陆七大地区的营商环境(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在2012-14时做过一次粗略的调查和数据收集,有一些调查数据是在可公开(公司保密等级/中国大陆政府允许公开)范围内的,可能有点帮助吧。&br&&br&在对东北的调研中,该观察组随机选取了500家规模以上中型以上在年期间东北开展投资或有实际经营的外地企业(包括外资),其中愿意接受调研的企业有461家。在这461家企业中有306家企业是“已实际撤资/停止在东北地区经营”或“在(2012)未来5年内有离开意愿”,占66.38%。”五年内未有离开东北地区计划“的155家企业占33.62%。&br&&br&在这306家企业中以制造业(99家)(特别是服装、鞋帽、皮革制造业;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批发零售业(91家)、服务业(79家)(特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服务业)为主。剩下的155家”五年内未有离开东北地区计划“的企业中中又以房地产业(74家)和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9家)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其中5家奢侈品相关的企业,无一家计划离开东北,并都有“扩大投资”的意愿。&br&&br&针对306家企业,提出的“贵企业在东北地区发展遭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于”问题下,“当地政府以及相关政策”达51.33%(同问题全国最高),“人才与技术支持”达23.75%,“劳动力素质”13.82%,”信息对称“4.05%、“自然资源”2.02%,其他”5.03%“。而在其它六个地区,华北的&“当地政府以及相关政策”&为40.12%,西北为39.93%,西南38.62%,华中29.75%,华东18.93%,华南17.59%。&br&&br&而关于“人才与技术支持”,“劳动力素质”,以辽宁为例,高级人才仅占职工总数3.5%,高级人才需求与现有高级人才数量之比为1.8:1。在上海高级人才占职工总数为28%.&br&&br&上面是营商环境的一点数据,下面来说说人口。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老年人口占比为14.9%,辽宁老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8.5%,吉林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3.21%,黑龙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3.7%。更直观的看这个图(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人口结构,越蓝代表老龄化越严重)&br&&img src=&/899ebc802efaf_b.jpg& data-rawheight=&336& data-rawwidth=&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899ebc802efaf_r.jpg&&&br&另外,东三省在“五普”和“六普”十年间净流出的人口达到约180万人。其中,黑龙江和吉林都是人口净流出省份。黑龙江总和生育率1.03,吉林1.03,辽宁1.0,远低于全国1.5。而以低生育率闻名的另外两个东亚国家,2013年韩国为1.19,日本为1.34。&br&&br&而其造成最直观的问题如下图,&br&&img src=&/3133eebbfbac948d29a4fa_b.jpg& data-rawheight=&463& data-rawwidth=&41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5&&&br&谈完人口,谈谈经济数据吧。2014年黑龙江、吉林、辽宁GDP增长5.6%、6.5%、5.8%的经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辽宁GDP增速为2.6%位列&b&全国最末&/b&,黑龙江和吉林分别以5.1%和6.1%的同比增速,排名全国倒数第四和倒数第五。&br&&br&而东北引以为傲的工业,工业产值增速自2012年开始就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2014年年底仅仅增长了0.5%,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为7.7%。有预测认为,在今年经济形势整体严峻,实体经济萎缩的情况下,东北的实际工业产值可能会&b&负增长&/b&。趋势如图,&br&&img src=&/27caa0c8f0ac6ff1a2d39d95e8311e4b_b.png& data-rawheight=&562& data-rawwidth=&5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27caa0c8f0ac6ff1a2d39d95e8311e4b_r.png&&&br&&br&&br&因为我和东北政商人士接触得很少,所以只能用数据来回答。但看到这题我想起还在欧洲的时候,一个在里昂领馆的一个好友跟姐姐我吐槽说,东北某几家国企拿着国家的用国家科技创新基金跑去法国南部大量收购葡萄酒庄园,当时没觉得有什么,现在回头想想...呵呵!&br&&br&&br&数据来源Bruegel,国家统计局,经济学人
我们公司某观察组对大陆七大地区的营商环境(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在2012-14时做过一次粗略的调查和数据收集,有一些调查数据是在可公开(公司保密等级/中国大陆政府允许公开)范围内的,可能有点帮助吧。 在对东北的调研中,该观察…
谢邀。&br&&br&我对东北经济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但八月份的《南风窗》杂志重点分析了东北问题,我这里就来介绍一下。&br&&img src=&/5eecf4f0f2ccf4a762e90_b.png& data-rawwidth=&406& data-rawheight=&52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6&&&br&&br&先来看东北衰退的表现。一是东三省的 GDP 增速从2013年开始大幅下滑,2014年,东北三省经济普遍未能完成预期增长,黑龙江、辽宁、吉林的GDP增速在全国位列倒数:黑龙江增长5.6%,辽宁增长5.8%,吉林增长6.5%。而去年全国的 GDP 增速为7.2%,也就是说东北给全国经济增长拖了后腿,这一经济增速大幅下跌被称为“断崖式下跌”。二是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率急剧下滑。2015年上半年辽宁财政收入增长率为 -22.7%,吉林0.9%。而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率预计为7.3%。三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缓慢,而且已经成为近些年东北的常态。201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的生育率分别为1.03%、1.03%和1%,属于全国倒数。&br&&br&数据来源:2015年第17期《南风窗》&br&&a href=&///?target=http%3A//.cn/china/dfjj/.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东北三省GDP增速全国倒数 应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i class=&icon-external&&&/i&&/a&&br&国家统计局&br&&br&GDP 和财政收入增速大幅放缓表明经济出现重大问题,而更要命的是人口增速也很低,这就意味着未来东北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少,东北不仅失去了现在,而且很有可能要失去未来。&br&&br&&img src=&/4478fdac6fa6ff16f78d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4478fdac6fa6ff16f78d_r.jpg&&(2015年17期《南风窗》第32、33页)&br&&br&&br&根据《南风窗》的分析,东北经济的困境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全国市场统一的结果。具体而言:&br&1. 东北拥有大量“次级国企”,如钢铁企业(与其相对的是如中石油、中国移动这样的“优质国企”,这些都不在东北),这些企业效率低下,计划经济烙印深刻,自从中国加入 WTO,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后,这些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的市场竞争,还要面临外国企业的挑战。这些国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调整缓慢、缺乏竞争力,导致衰落。&br&2. “资源包袱”。虽然东北石油等自然资源丰富,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源的需求方在权衡油田品质和成本时,会将眼光放到全球市场上,与中东石油相比,东北并没有什么优势。而东北曾经围绕资源建立起来的整套生产链条,此时成为了负担。&br&3. 地理位置。东北在南北方向的两大邻居,北方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本来就经济落后,贸易额不高。而南方的朝鲜就更不用说了。&br&4. 文化。文中还提到了文化因素,比如东北人豪爽、好面子、江湖气概,这些特质在转型的环境中更容易导致官商勾结和腐败。关于文化我们在这里就不多谈了,因为文化特质很难一概而论,我对此也只是持保留态度。&br&&br&我个人认为,东北的衰退可以用“路径依赖”来解释,即在计划经济时代发展的很繁荣的计划经济式的生产模式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反应迟缓,建国初期建立的“老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后,或者是对新形势估计不足,或者是利益集团固化,总之是错过了改革的最好时期。在中国对外开放市场之后,这种因为路径依赖错过而结构转型窗口的后果完全显现出来,东北就这样在市场经济竞争面前败下阵来。&br&&br&然后说东北该怎么办。这期杂志也给了一些意见。比如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围绕“五点一线”的港口布局打造高端装备设备制造中心等等。&br&&br&如果要问我有什么建议,我其实也没有,而且就算有也没什么用,因为政府也不听我的。但最后一点要说的是,虽然我不是来自东北,但我想东北的衰退会让东北人感觉五味杂陈,一方面东北年轻人可能在家乡的工作机会确实要少一些,很多人都远离家乡到外地工作和生活。我看上面很多东北本地人的回答,都或多或少的流露出对东北现状的无奈或失望。但另一方面东北的复兴也正是要靠年轻人,特别是怀念故土的东北本地人。我想政府应该想办法把严重流失的人才再吸引回来,不过这确实是需要镇痛,希望东北能够早日回到正轨。
谢邀。 我对东北经济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但八月份的《南风窗》杂志重点分析了东北问题,我这里就来介绍一下。 先来看东北衰退的表现。一是东三省的 GDP 增速从2013年开始大幅下滑,2014年,东北三省经济普遍未能完成预期增长,黑龙江、辽宁、吉林的GDP增速…
看到数据帝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尤其是里面非独夫妇和单独夫妇的年龄构成,我颤抖了。从2013年底单独政策放开,已经明显感受到之后高危妊娠的发生在显著增高。而如果结合这个年龄构成的变化,以及2014年公布的54%剖宫产率,仅从一个专科医生的角度,可以稍作一下展望。&br&&br&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开放二胎后的“再生育”,和普通的生二胎还是有所区别的。一般的生二胎,通常在生第一胎的时候就已经有所打算了;&b&而“再生育”,则很多是本来已经放弃生育的女性,对于生育计划的再次规划。因此,这样的“再生育”,给第二胎的孕产过程带来更大的风险。&/b&&br&比如三年多前我在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中国孕妇剖腹产率超警戒线三倍,是否说明医院唯利是图?为什么?&/a&时就提到,中国畸高的剖宫产率,和计划生育政策脱不了干系。&br&&blockquote&剖宫产的影响,主要是在产妇身上,而且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更多影响是远期的,就是说是对下一次生育的影响,比方说疤痕子宫的破裂、前置胎盘、疤痕妊娠等等。在一胎政策的影响下,每个家庭对于这个唯一的宝宝都很看重,很多妈妈都是抱着宁可我受苦,也要宝宝好的心态来生孩子的,觉得我肚子上挨一刀没事,万一生的时候孩子缺氧就麻烦了;而且反正就生一个,下一胎的不良影响就根本不用考虑了。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很多人铁了心要剖宫产,根本听不进医生的劝告,也就很好理解了。我之所以说这个原因最重要,是因为一方面,这是我们国家特有的,要讨论我们国家高剖腹产率的问题,就不能绕开这一点;另一方面,这个原因可以几乎把前面的几个原因都包含进去:因为每个家庭只能生一个,所以就特别强调良辰吉日;因为剖宫产的主要影响在产妇而且多是远期影响,而中国的很多产妇估计这辈子就生这一回了,那么中国的医生在评估风险的时候对剖宫产的风险评估就会下调,从而提高了剖宫产率。这一条国策,左右了医患双方的决策,所以我说,&strong&这几乎是中国高剖宫产率最重要的原因&/strong&!&/blockquote&2014年最新的国内剖宫产率是54%,就是有超过一半的女性,生孩子的方式是剖宫产,部分地区达到了72%。这其中,全国范围内因为产妇要求而进行的无指征剖宫产占了25%,最高的医院达到了50%。这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没有生二胎的打算。现在,政策放开了,重新规划了,我们将要面临什么?&br&&br&从数据帝的回答中,我们看到非独夫妇的年龄结构明显偏大,集中在35-45岁之间。这是一个可怕的年龄结构。&br&在医学上,超过35岁的孕妇,被称为高龄孕妇。&br&&b&&u&无论你的身体多么健康,只要年龄超过35这么一条,就可以被划分到高危孕产妇的行列!&/u&&/b&&br&之所以这么划分,是因为超过35岁怀孕,无论是孕产妇还是胎儿,各方面风险都明显增高。&br&&br&&b&&i&&u&比如说不孕。&/u&&/i&&/b&&br&据统计,35岁女性的生育能力只有25岁女性的一半,而40岁时又只有35岁时的一半。因此,可以想见,当这批重新进行生育规划的高龄女性准备怀孕时,她们最先遇到的可能就是不孕的问题。&b&所以,各个医院的不孕不育科可能要迎来一个高峰。&/b&同时,妇产科一直以来都是混乱的医疗市场的重灾区,很多不了解情况的人吃亏上当(&a href=&/taiyilaile/& class=&internal&&当你遇到这些情况,请提高警惕 - 太医来了 - 知乎专栏&/a&)。因此,&b&和不孕不育相关的医疗市场乱象,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尽早部署整治,否则恐怕将有更多的家庭落入陷阱。&/b&&br&&br&&br&&b&&i&&u&除了不孕,还有胎儿畸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u&&/i&&/b&&br&&img src=&/ebce0bfbc6f16_b.png& data-rawwidth=&429& data-rawheight=&3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9& data-original=&/ebce0bfbc6f16_r.png&&&br&这是最常见的几种染色体异常发病率和年龄的关系,你会发现,大约在35岁的时候,斜率陡然升高。据统计,仅仅21三体综合症这一种畸形,45岁女性怀孕的发病率就达到了5%。&br&所以,当你穿上防辐射服,精心挑选各种绿色食品,尽可能避免各种药物的时候,可能没有注意到,你的年龄已经使你的胎儿畸形率升高了。&br&因此,可以预计对于胎儿畸形的各种筛查和诊断检查,将会非常火爆。比如最近刚刚规范化过的孕妇无创基因检查。同样,&b&既然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那么就要留意市场中的乱象。因为这是和下一代健康息息相关的,每年几百万上千万的基数,1%的差池,可能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b&&br&&br&&b&&i&&u&除了畸形,还有一些和胎儿相关的并发症风险也会增高。&/u&&/i&&/b&&br&比如流产、早产、宫内生长受限,甚至宫内死亡。&br&据统计,30-34岁的早产风险大约4.5%,而35-39岁则达到5.6%,超过40岁,早产风险为6.8%。而早产儿,以及宫内发育迟缓的新生儿的出生,其日后发育存在缺陷的风险大大增高,这就需要社会加大对于儿童康复以及生理缺陷人群的保障。&b&也就是说,我们在追求开放二胎之后的人口红利的同时,也应该做好准备,为那些随之而来的保障做好安排。&/b&要知道,以这样的人口年龄结构,生理缺陷人口数量的增加几乎是必然的。&br&&br&&b&&i&&u&除了胎儿的问题,孕产妇相应风险也在升高。&/u&&/i&&/b&&br&&img src=&/dda4dee5d8_b.png& data-rawwidth=&431& data-rawheight=&4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1& data-original=&/dda4dee5d8_r.png&&这是孕产期常见并发症的发病风险,超过35岁,都是达到最高值。同时,再加上前面提到的之前的高剖宫产率,&b&可以想见,今后一段时期以内,病理产科的发生会显著增高,产后大出血、栓塞、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恐怕将更多的见诸报端。以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当孕产这一生理过程承受了更多病理性风险时,不知道医生承受压力的那根弦还能再绷多久。&/b&&br&目前新建了不少妇产科医院,不少民营医院首先进军的也是妇产科领域。这就造成了孕产妇的分流,民营医院或者新建医院,不愿接收太重的病人,于是&b&&u&疑难危重孕产妇更加集中&/u&&/b&到了一些三甲大医院。&br&我曾经统计了我们医院上半年剖宫产的构成比,发现胎位异常而去剖宫产的比例在下降,这部分患者被分流到了其他医院;而多胎妊娠、前置胎盘的患者比例,在直线上升,这些都是产后大出血的高危病人。&br&比如前置胎盘,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因为胎盘附着位置的异常,很容易出现孕期或者产后的大出血。据统计,前置胎盘孕产妇的&b&死亡率&/b&较普通孕产妇增加3倍,因产后出血而死亡的孕妇产妇中,前置胎盘占了17%。而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中,高龄和曾经做过剖宫产手术,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下图的红色折线就是前置胎盘)&br&&img src=&/fc2a612c0ebaba895d1646_b.jpg& data-rawwidth=&597& data-rawheight=&5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7& data-original=&/fc2a612c0ebaba895d1646_r.jpg&&&br&而我统计的我们医院前置胎盘患者,占了全部剖宫产患者的将近9%,从绝对数量上看,平均每天至少1个前置胎盘的患者进行手术。&br&当前置胎盘又遭遇之前曾做过剖宫产手术,那么这个危险系数再度飚高,在临床上被称为“凶险性前置胎盘”。这类患者几乎都要面临早产,平均分娩孕周不到34周,超过七成的人因为大出血而需要输血,膀胱损伤比例超过三成,ICU(重症监护室)入住比例在30%-70%。&br&高龄女性发生前置胎盘的风险将近1%,当这个风险乘以一个庞大的基数,再加上有一半以上经产女性做过剖宫产,我不敢想象将来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br&&b&&u&因此,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医务人员的压力和风险都明显升高了。&/u&&/b&&br&&br&单独二胎政策是2013年底放开的,我们医院去年下半年产科分娩量,和2011年全年基本相当,而且疑难危重比例在升高。去年最忙的一段时间里,医生和助产士都经历了几乎让人崩溃的节奏。一个助产士一个后夜班从0点到8点,八个小时平均要接生6-10个,最多的8个小时接生14个。产房给助产士准备了一次性内裤,以备汗水湿透了更换,但是大家没有时间换!你能想象一下裹着衣服被汗水浸泡八个小时不能休息是什么感觉吗?她们很多人下班的时候,腰都是僵住的。&br&目前国内助产士缺口至少20万人,再联想到之前儿科医生的严重缺口,所以,&b&&u&二胎政策开放,不知道我们有没有足够的医务人员去应对?如果没有足够的医务人员储备,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保障从哪里来?&/u&&/b&&br&就不要再强调让医务人员发扬不怕苦的精神了,我觉得让医务人员发扬不怕苦的精神,就是让患者发扬不怕死的精神。因为人员配备不足,而造成的和健康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一旦增多,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恐怕就不是单纯的医疗问题了。
看到数据帝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尤其是里面非独夫妇和单独夫妇的年龄构成,我颤抖了。从2013年底单独政策放开,已经明显感受到之后高危妊娠的发生在显著增高。而如果结合这个年龄构成的变化,以及2014年公布的54%剖宫产率,仅从一个专科医生的角度,可以稍作…
交流一点个人看法或方法,不妥之处,恳请指正。一般拿到一篇Paper,我做如下几个事情:&br&&br&1. 认真地阅读摘要和结论部分,获得这篇论文的主要假说、方法、数据和结论这几个最基本的信息(假设是一篇empirical的文章,我不搞纯理论研究,下同)。&br&&br&2. 认真阅读Introduction部分,一篇“well behaved”的学术论文,在introduction部分中应该会很系统地介绍写这篇文章的Motivation,以及这篇文章的Contribution。如果这两点信息无法在读完Introduction部分以后找到的话,那继续阅读这篇文章的意义要打问号。&br&&br&3. 剩下的部分,包括数据、实证方法、实证结果部分,先认真浏览所有的小标题,并通过小标题了解这篇论文的研究框架,如果数理功底好的,可以看一下模型部分的数学公式。看小标题的作用是,在深入微观之前,从宏观上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条理有个把握,从而能够“有效阅读跟上作者的思路”。&br&&br&4. 时间是宝贵的,所以做完以上三步以后,理论上我已经能够知道这篇文章在干什么、大致怎么干以及结果如何了。所以我会做一个判断,是不是要继续细究这篇文章的 empirical 部分(这取决于 a. 文章的研究方向我是不是感兴趣? b. 文章的empirical method是否新颖而值得学习? c. 我是不是有质疑的问题,想通过余下的部分来判断是否能打消我的疑虑? d. 其他迫使我必须读下去的因素,比如作业、Seminar、考试等)&br&&br&5. 如果以上任何问题的回答是Yes的,我会继续深究他的empirical部分,而这就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了,因为完全取决于读者的知识水平、文章的难度、文章本身写作的质量等等。但是我相信,遵循1 - 4的步骤(也是我从其他人那里吸收来的)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文献的效率,同时保证获取的信息的质量和相关度。&br&&br&&b&读完(或者浏览完)每一篇文章以后,试着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以对文章作一回顾,并适当作笔记:&/b&&br&1. Hypothesis: 这篇文章想要验证的假设是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br&2. Motivation: 为什么作者提的问题是有意义的,研究这个问题的目的和对于实证的贡献何在?&br&3. Methodology: 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回答他提出的问题的?建的模型是怎么样子的?&br&4. Findings: 问题的答案是什么?&br&5. Critique: 文章的缺陷在哪里,如果找不到缺陷的话,未来在这个方向能做什么样的研究?
交流一点个人看法或方法,不妥之处,恳请指正。一般拿到一篇Paper,我做如下几个事情: 1. 认真地阅读摘要和结论部分,获得这篇论文的主要假说、方法、数据和结论这几个最基本的信息(假设是一篇empirical的文章,我不搞纯理论研究,下同)。 2. 认真阅读In…
牛人告诉你如何读国外文献!毕业论文写作靠它了&br&&br& 国家社科期刊数据库&br&&br&为什么读文献?&br&(从Ph.D到现在工作半年,发了12篇paper,7篇first author.)我现在每天还保持读至少2-3篇的文献的习惯。读文献有不同的读法。但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br&&br&1. 每次读完文献 (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take home message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conclusion里找,并且从discuss里最好确认一下。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过关了。take home message其实都不会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br&2. 扩充知识面的读法,重点读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类似的文章,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读好的review也行,但这样人容易懒惰。&br&3. 为了写文章的读法,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 的时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 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得句型就越少。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记亿, 就不容易忘记。&br&&br&研究生怎么看文献,怎么写论文&br&一、先看综述&br&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br&&br&二、有针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思想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