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传媒合作的客户公司女记者通常约客户见面一般会在哪些地方?

新闻源 财富源
80后女记者创办传媒公司 仅一年实现收支平衡
&&&& 11:46
  2012年春节,29岁的孟佳还是天津日报的记者,她与天津市和平区环卫局扫道一队白楼分队的环卫工人一起包饺子过大年,写了一篇“早吃饺子早上岗”的新闻报道发表在《天津日报》上。一个多月以后,她就辞去了从事了5年的记者工作,创办了天津市首家为普通人撰写回忆录的“百味年华”文化传媒公司。一年后,孟佳的公司已经为普通人做好了九本书,实现了收支平衡。
  放弃众人羡慕的铁饭碗,那种感觉像是小学毕业升入初中
  百味年华公司坐落在天津市繁华地段的写字楼里。公司面积不大,布置得古朴温馨,家具是孟佳喜欢的中式风格,“访谈间的布置请专业的心理老师指导过,能让人心情平静,”孟佳边说,边从紫砂茶壶中斟出茶来,递到记者手上。
  孟佳大学读的是新闻专业,文笔不错的她脑子里也有各种古灵精怪的想法。虽然,大学时选修市场营销的课程,曾考到98.5分的好成绩,孟佳的理想仍然是“做新闻”。毕业后,她如愿以偿成为一名新闻记者。
  日子风平浪静地过了5年。2011年7月的一天,孟佳偶然在网络上看到北京的一家文化公司,宣传语是“为普通人撰写回忆录,为老人出书”。把网站仔仔细细看了好几遍,她被这个创意深深吸引了。“为普通人出书”的想法像一粒种子,在她心里生根发芽。
  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研后,孟佳发现天津尚没有一家以企业化运营模式专业提供回忆录及其延伸产品服务的公司。她咨询了多位领导、朋友的意见,得到了一致支持。“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对个人经历和价值体验日益关注。很多人重视自己的人生记忆,留给家人和朋友一本个人自传,其珍贵价值远胜其他形式的礼物。”孟佳信任的一位师长的话,更坚定了她创业的信念。
  2012年3月,孟佳递上了辞职报告。“放弃众人羡慕的铁饭碗,那种感觉像是小学毕业升入初中,不是没有留恋,只是期待更好。”
  也是3月,百味年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取名百味年华,寓意感悟“人生百味,似水年华”。公司延伸了北京同行的理念,不仅为普通人撰写回忆录,还负责采访、编辑、整理各类心得笔记、情感叙述、个性化创意影像产品制作以及为企业记录企业文化、从事旧书翻印等。
  “百味年华”的第一本书是《感恩的心》,是她写给父母的赞美诗
  公司成立了,从策划到写作都得亲力亲为。
  5年的记者生涯,历练了孟佳的文字,也积淀了她对生活的领悟。她向客户推介时会为其量身定做,记录的回忆内容既可以详细写出人生岁月中的完整经历及社会生活,也可以着重描写生活的一个侧面或者剪影,可以分类为爱情篇、事业篇、家庭篇,进而还可以细分为初恋回忆、创业艰辛、手足情意等人生某一阶段、某一重大事件的回忆。
  孟佳的第一本普通人的传记是《感恩的心》,这是她写给父母的赞美诗。即使今天,翻看书中的文字和图片,孟佳仍然觉得温暖。她在书中满怀深情地对父母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岁月如梭,时光荏苒,妈妈,您的双眼渐渐花了,却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爸爸,您的腰有点弯了,却教会了我挺直脊梁,您的皱纹越来越深了……”孟佳精心制作了这本书,希望将父母为她所付出的爱铭记下来。
  “感恩言谢的真诚信笺,永留心中的点滴真情,”孟佳希望能帮助更多人铭存记忆,留待回味。虽然只是为普通人出书,仍然要经过人物采访、文字整理、专业摄影、文稿统筹、美编设计等11项流程。
  凭着真诚专业的服务,百味年华的顾客都是口口相传而来。一对初为人父母的小两口为他们的宝宝定制了一本怀孕日记,要通过这本书告诉孩子,在他未出世之前,家里的大事小情、风风雨雨。
  百味年华的员工从准妈妈怀孕一直到孩子出生,跟踪采访了好几个月,记录下他们的生活点滴和心路历程。当公司采编部主管金喆郑重地把包装精美的怀孕日记递到小两口手里时,小宝宝刚刚降临人间。“这将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金喆说。
  为书法家陈启智撰写回忆录《千秋垂范厚爱深恩追念启功恩师》让孟佳压力很大。采访时她和同事都没有提问,只是开着录音机,安静听老人把他们带回尘封的往事中。回去后再反复听录音,整理零星的故事,采访和写作持续了几个月,陈老师收到成书后,轻轻地摩挲着封面,爱不释手,感慨万千。他当即命笔,题写一首自作藏头诗:“百啭莺啼绿映红,味调适意沐春风。年芳志锐新园盛,华采飘融万木中”。四句首字相连则是“百味年华”。
  不要害怕失败,但要竭尽全力;认清自己,有能力才有信心
  为每一位顾客写书,对孟佳来说都是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
  当初孟佳怀抱梦想一猛子扎入商海,先是狠狠呛了几口水。孟佳开始租的写字楼地段一般,环境显得乱,有的顾客来看一圈就一言不发地走了;没钱打广告,自己的全部积蓄和父母资助的钱很快就搭进去了,市场开拓很慢,有时连员工工资都没有着落…… 回忆起那段艰难的岁月时,感触最深的,还是在组建人才团队过程中的曲曲折折。那时的孟佳完全不懂管理,不知道怎么为员工划分工作职责和安排工作流程,更不知道怎么发挥员工的特长:高端的文稿编辑还要做初步的文字整理工作;而专业平面设计师则要亲自上网去搜集基础素材。“这就好比是让千里马去拉磨,人才的价值得不到与之相匹配的认同。”
  在公司流失了一部分骨干力量之后,孟佳静心反思自己。很快,她便理清了人力管理的脉络,架构起了更为合理的专业团队。她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将基础文字工作交给他们,能力强者可进一步参与策划、采访、文稿撰写等工作,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她还利用自己做记者时丰富的人脉,邀请许多专业人士作为顾问加入团队,包括报社主编、大学教授、艺术家等业内资深专家,请他们负责对文稿润色提升。由此,一条专业规范的服务流程便形成了。她还果断更换了办公地址,重新设计装修了办公室。
  百味年华公司目前有5名专职员工和30多名兼职员工,孟佳主要负责市场开拓和团队管理。
  金喆在公司员工中算老资历的了。2012年8月,在天津一家报社工作的金喆听说了孟佳的公司,找到公司所在的写字楼却不知道具体在几层,结果他一层层楼找过去,爬到第二十一层的时候,终于找到了孟佳,两人一拍即合。甚至都没有问薪水,金喆就成为公司的员工,原因是“喜欢这个工作,相信公司一定有前景”。
  年近六旬的马国华是公司返聘的专职顾问,“当初公司并没有招聘计划,是我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多次给孟佳打电话,要求加入团队,就想在这项新锐文化产业中发挥点余热。”马国华笑谈与公司的渊源。年轻的平面设计师康楠虽然刚刚入职,但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即使面对设计本公司宣传册这样的非绩效工作,也会全心全意。“只有把公司宣传做好了,才能有更多的客户。”她道出了自己的工作原则。
  与普通公司创始人不同,孟佳的名片上没有写任何职务,她觉得自己和员工不是上下级,而是共同创业的朋友和伙伴。员工工资表中不设考勤这一项考核指标,只有绩效工资。公司充分尊重人才的创造性和保护人才工作的激情,员工的工作时间为每天上午9点至下午5点半,平日里只要做好工作,都可以享受灵活的工作和休闲时间。员工工作忙时,孟佳会主动买来午饭,员工工作累时,她会准备好茶点……这支以80后为主的年轻团队,每周一起畅谈工作,交流心得,听客户讲述自己生活中酸甜苦辣的同时,学会了分享和包容,在创业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快乐。
  创业至今,孟佳已经为公司投入差不多20万元,让她欣慰的是目前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
  20岁的时候,孟佳给自己做过明确的职业规划:首先做好新闻工作,5年后,凭借这一职业的积累和历练再自己创业。眼看自己的规划一步步实现,孟佳觉得自己挺幸运,“不要急于跳槽,多积累才能找准方向;不要害怕失败,但要竭尽全力;认清自己,有能力才有信心。”她愿意将总结的几点心得,和自己一样创业或准备创业的年轻人共享。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习人
高清图集赏析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崔永元会场外扶起摔倒女记者&面对提问笑而不语--传媒--人民网
崔永元会场外扶起摔倒女记者&面对提问笑而不语
&&&&来源:&&&&
&&&&&&字号
  崔永元
  特派北京记者 李国辉 报道 “对于香港限制奶粉你怎么看”“房价新政你有什么看法”……昨日下午大会结束后,全国政协委员、知名主持人崔永元刚走出会场,便被记者们团团围住追问,他礼貌地说“对不起,我赶时间,要走了”,接着便准备离开。
  话音未落,从外围又冲过来数十名记者,一位处在圈中的女记者因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头部重重地磕在了大堂内的钢琴边上。崔永元急忙上前扶起她。“崔委员,你看记者都摔倒了,就说两句吧。”旁边不少记者见状趁势请求。崔永元“尴尬”地一声浅笑,终于停下脚步,开始应答。(新快报)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传媒推荐|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成克杰与领导儿媳有染!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影视剧对媒体女的十种误读:不可能年薪50万|媒体女|女记者_新浪新闻
影视剧对媒体女的十种误读:不可能年薪50万
姚晨扮演的女记者陈若兮工作超忙,但还是被媒体同行认为不够“残”。
杨幂饰演时尚编辑,来自《北京爱情故事》。
  最近的电影电视剧显然盯上了媒体工作者,尤其女性媒体工作者。陈凯歌电影《搜索》让姚晨演了个女记者,电视剧《时尚女编辑》看名字就知道讲什么,再加上《金太狼的幸福生活》里李小璐演的女记者,《北京爱情故事》里杨幂演的女编辑,诸位大小导演对女媒体人题材的热情之高,几乎要感天动地了。然而,我们不得不说,亲,您真的误会媒体女了。
  陈凯歌等导演,你们误会我们了―
  最近的电影电视剧显然盯上了媒体工作者,尤其女性媒体工作者。陈凯歌电影《搜索》让姚晨演了个女记者,电视剧《时尚女编辑》看名字就知道讲什么,再加上《金太狼的幸福生活》里李小璐演的女记者,《北京爱情故事》里杨幂演的女编辑,诸位大小导演对女媒体人题材的热情之高,几乎要感天动地了。
  然而,我们不得不说,亲,您真的误会媒体女了。媒体女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我们没有时间和情调每天在咖啡馆里泡着翻翻时尚杂志、没有那么多机会参加国际大牌的秀场穿着小礼服端着香槟social、没有接一个电话就得到一个宇宙级的新闻线索并立马驱车前往全线出击、没有拿着话筒对着新闻发言人掷地有声地责问让对方给出回答。通常而言的媒体女,其实就是一副潘康某羝つ遥饧右豢盼囊张嗄旰投婆嗄旰咸宓男摹=酉吕凑饬霭婷妫锤宓氖桥钦撸喟娴氖桥嗉鬃韵稚斫补适碌氖俏颐堑拿教逋小匀唬员鹨彩桥梦颐歉嫠吣悖嬲拿教迮歉笔裁吹滦浴
  PS:特别提醒各报社领导,以下吐槽凶猛,您要是没有承受力就甭看。& 采写_本刊记者 魏E& 林楚捺& 吴笑丛
  影视剧对媒体女的十种误读
  误区1媒体女不可能像陈好演的那样年薪50万!
  影视范例:《搜索》、《美女也愁嫁》
  非常sorry,作为媒体女,这些年来哀家的收入,一直给国民生产总值严重拖了后腿。和姚晨饰演的陈若兮一样,买房买车这些事儿,对于工作时间不长、依然是初级阶段的媒体女来说当然是遥不可及的;而新入行的嫩雏,和王珞丹片中饰演的杨佳琪一样租不起房,也很正常。媒体女的收入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在北上广这样的城市,通常来说媒体女有千元左右的底薪,若是加上通话和交通、餐饮的补贴,一个月一个字也不写的收入大约两三千元上下;稿费按每千字300左右来看,一个媒体人通过写稿赚钱,以通常人可以承受的劳动强度来看,一个月大概有五千到七千元左右的收入。编辑按照版面赚钱,收入也大多如此。当然,若是已经在行业内混迹多年,总有些机会赚到外快―有撰写评论这样光明磊落的方式、也有帮企业或者客户写软文这样偷偷发财的途径,但想要像《美女也愁嫁》中陈好那样,成为名符其实的白富美,坐拥年薪50万的收入,每天担心的就是自己嫁不出去,那真是……我只能说,我不仅耽误了国家的发展,还拖了行业的后腿。
  媒体女亲述
  孟静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陈若兮和陈好两个案例都有夸张。陈好那个年薪50万是完全不真实的,我所知道的能够年薪50万的杂志,至少得是主编,记者是绝对不可能的,没有人会为内容出这么多钱,我知道最多的就是2万块钱,但如果是做经营的可以。如果是外企化的杂志可能会好一些,但也是严格按照职位的,普通的编辑记者拿不到这笔钱。不过,这不代表某些记者的年收入达不到这个。我所知的甚至有些跑娱乐的记者也有可能达到这个收入,很多跑会的记者都是靠车马费来支付日常的开支,工资是不用动的,所以她们有房子很正常。但是很多刚入行的记者的确很穷,现在的记者越来越低端了嘛,我们的实习生其实都是很好的学校毕业的,但是她们拿的钱很少,大部分基本工资都是两千块钱再加稿费,干得好的话拿一万块钱,干得不好可能四五千块钱。
  误区2媒体女不可能像杨幂演的那样天天逛街泡吧!
  影视范例:《早间主播》、《搜索》
  陈若兮每天都写稿子编片子,桌子旁边还放着一盒随便扒拉了两口的方便面,直到自己细心呵护的煮熟的男朋友都飞了;而《早间主播》中的贝克丽?弗勒尔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整个人生都围着收视率转,做不上去就辞职;同样是媒体女,杨幂却天天逛街泡吧谈恋爱,这差别怎么这么大呀!
  坊间相传:上辈子做坏事,这辈子做电视;上辈子太放肆,这辈子做杂志。可见“媒体女”三个字本身,就带有着强烈的报复性和歧视性,只要名片上印着“我是媒体女”,就意味着命运开始露出了青面獠牙般的笑容。大多数媒体人的生活都是看似不坐班,事实上却是除睡觉外时时刻刻的待命状态,跑突发新闻的记者,更是视半夜三更奔赴新闻现场为家常便饭。有夫妇二人都是媒体人的,大多只能在发布会上互相碰面的;也有跑了三年突发新闻,事实上是连去了三年火葬场的;还有跑春晚的记者从大年二十九到初一一大早,一直没有合过眼的……姚晨发上微博的“深夜赶稿图”,就有记者提出修正意见,他们表示应该是“头发糟乱,眼光发直,精神萎靡,印堂发黑,处于爆发与爆破的边缘”。
  媒体女亲述
  诗珊 (网站娱乐编辑)
  总体来说,女媒体人的工作还是很忙的。网媒是一个非常即时性的媒体,几乎随时都有新的新闻,必须时时刻刻关注新闻动态,所以网编是一个劳动强度很大也很辛苦的职业。早上7点上班,开始发稿更新新闻,那个时间段最忙,如果起来晚一点完全没时间吃早餐。如果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比如某些艺人去世,出车祸之类,可能半夜就要起来做专题。最忙的就是直播艺人结婚,一般都是从早上7点忙到凌晨1 2点,吃饭全部点外卖。记得前年周立波和杨千是同一天办婚宴,全组人分成两拨,一拨忙着周立波,一拨忙着杨千,负责改推荐位置的编辑几乎要崩溃,因为要不停地改。直播结束后,还要整理专题,也非常耗费时间。杨幂天天逛街购物泡酒吧(偶尔去借衣服拍片)这种,可能是月刊吧。电视媒体也是非常辛苦,因为他们回家还要找素材,编片子,非常耗费精力和事件。
  误区3媒体女不是杨幂般的时尚魔头!
  影视范例:《北京爱情故事》、《时尚女编辑》
  在《北京爱情故事》里,杨幂扮演的时尚编辑造型非常不亲民―她蓬松的大波浪卷发、紧跟潮流的妆容和华丽丽的服装,在吃穿用度都奢靡浪费的形象,已经完全脱离了人民大众,也彻底向众多媒体女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时尚编辑是不是都够时尚?有一句话这样说,所谓“时尚杂志”,是一群月薪八千的编辑,告诉一群月薪三千的读者,月收入三万的人怎么花钱。最近正在播出的电视剧《时尚女编辑》(原名《穿动物园的女编辑》),就把女编辑的所谓时尚彻底地解构了―原来女编辑身上的那些珠光宝气的装饰品,有很多都是20块钱一条,50块钱3条血拼来的。某“高端”直投杂志的时尚女编辑说,几乎所有的时尚女编辑特有的苦逼一面,就是为了拍摄大片从奢侈品牌借来衣服饰品,被拍摄对象弄坏后不得不自掏腰包买下的尴尬经历。该女编辑就用自己将近两个月的工资为一条LV的新款裙子买单,理由是这条裙被对方的烟灰烫出了一个洞。
  媒体女亲述
  孟静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时尚杂志的女主编确实像《穿Prada的女魔头》里面一样,因为收入挺高的,有年薪百万的,当然也有月薪一万多的,她们还可能会有品牌的赞助赠送。也有很多时尚编辑是出于这个爱好才干这一行,她们家里可能是富二代,或者老公男朋友很有钱,所以她们穿得很好。其他行业的记者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比如娱记,有的挺潮的,但那种潮是淘宝的潮。社会记者就更潘苛耍绕涫悄侵中枰孪绲募钦撸颐堑纳缁峒钦呋顾闶鞘杖氩淮淼模强捎幸馑迹且膊皇敲磺蛞路撬腔嵊幸惶谆蛘叨嗵鬃诺摹跋孪缱氨浮保蛭遄永锩婺愦┎涣讼裱囊路6悄侵趾每吹囊路蛘咝±穹揪兔挥谢岽蛭呛苌僭诔鞘欣锩妗N矣幸桓鐾戮吞乇鸶阈Γ淮稳ゲ煞蒙比讼殖。僮咧八┝艘桓霭咨男±穹诰频甑南词旨淅镎樟艘徽耪掌缓蠛馨г沟胤⒘艘惶跷⒉邓匦胍┱饧路ド比讼殖。蛭挥谢嵩俅┱饧路恕5笔碧艘院缶醯猛Ρ沟陌伞5缡犹ǔ鼍导钦咭话慊岽┑帽冉险剑谴┑眯菹幸裁蝗斯苣恪
  误区4媒体女不是拯救世界的女超人!
  影视范例:《穿prada的恶魔》、《龙纹身的女孩》
  在电影《穿prada的恶魔》中,安妮?海瑟薇饰演的媒体人不仅要精通时尚,还必须能够摆平各方关系,下成为上司的保姆,上能成为时尚晚宴中老板的提词器。电影《龙纹身女孩》中,《千禧年》杂志的财经记者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被凶手吊在冰冷密室中并遭到虐待,记者真的是超人么?记者当然不是超人,也远远没有电影中的经历奇特,更多的就是疲劳和重复,那种一天要跑三个地方一个在中关村一个在北四环一个在通州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但是亲爱的们,那些新闻斗士不是新闻界的全部,那些新闻学院告诉你要向普利策奖进发的新闻理想,更是纸上谈兵啊。如果记者真的是超人,那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报道最平庸最惯常的专题,却时时刻刻用这些题来接近专业、接近真相。
  媒体女亲述
  孔璞(《新京报》突发新闻记者)
  记者的工作其实很琐碎,很无趣,没有电影表现的那么简单化。也有一些做财经报道的女记者,就有气质很多。突发报道的女记者就会比较土,比较硬朗――其实真正的新闻民工,是调查和突发报道记者。我还遇到过肢体冲突,当时是采访郑玉娇事件,一些身份很奇怪、不属于政府的人,把我推到了水坑里,也有可能是我恰好不小心掉到了水坑里。回来后很生气,心想,我靠,为什么不是我把对方推到水里!一般情况下,女记者是当不了“英雄”和“超人”的――政府和公干机关都很忌讳动手,尤其是公安机关,顶多是推搡、言语冲突和威胁。政府人员会比较克制,他们不会把公务变得私人情绪化。倒是我一个男同事遇到过袭击,做稿件时被人打破头了。我身边遇到这种事情的人还真是颇有几个。某报纸记者总被人打,还每次都被人拍到照片发到微博上,我也想遇到一次――这得摸到多少六合彩,才能总被打翻在地,还总能被人把照片发到微博上啊!
  误区5媒体女几个月不发稿一定会死!
  影视范例:《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丁丁历险记》
  这世上最令人羡慕的记者就是《丁丁历险记》中的丁丁了,他作为一枚记者,环游了整个世界,最终一篇稿子都没写,竟然还没被主编骂!第二个令人羡慕的记者,出现在海岩的作品《你的生命如此多情》里,杂志社女记者林星,几个月的时间一篇稿子都没发过。她试图联系知名企业家采访没采到,倒和人家的儿子相爱了,这之后辗转获得采访机会,却一直没有发过稿。苦逼如记者,怎么可能不发稿呢?日报女记者白天写稿子,那编辑就是彻夜劳动;晚报的编辑倒是白天做版,可是晚报的记者们都是彻夜写稿的呀。即使是一篇篇幅大含金量高的大稿,也别指望太长时间―M姓记者供职于某知名《xx周末》,该报周四上摊周三必定截稿,结果周一突发了煤矿坍塌事件,也就是说,连联系采访对象到去采访带写稿,也只有48个小时时间哦亲!
  媒体女亲述
  魏蔚(《城市画报》记者)
  像影视剧里几个月不发一篇稿子的记者是不存在的。记者的工作时间相对机动,工作地点也可以灵活选择,所以前辈有说过:“你可以不出现在办公室,但是你不能不发稿”。记者是靠稿费吃饭的,稿子多,钱就多。虽然不排除部分媒体的记者是拿高额定薪,或者说他们的底薪非常高,但大部分的媒体记者,如果3个月都不发稿,还是等着喝西北风吧!媒体记者的工作往往是多个采访/稿子同时进行,很大的稿子需要长时间操作,但在操作的中间也会有其他的采访和写稿任务。不然,记者干吗熬夜呢?那是因为截稿期以前,需要完成的稿子,太多了。
  误区6官方不可能对媒体女特殊优待!
  影视范例:《英雄无悔》《新闻编辑室》
  早年神剧《英雄无悔》中,公安局长被几个保安诬陷,有许多记者同行追在局长后面问东问西,这样的镜头,一直被真正的媒体女羡慕不已――当地没有发禁令、也没有阻挠采访发通告,真美好呀!最近美剧《新闻编辑室》大火,微博上,立刻有人建议撰写本土《新闻编辑室》,就叫《新闻审查室》:“新闻红灯突然闪起,宣宣临危不乱,电话各大网站删帖,旧华社通稿走起,中北海深夜亮灯……”反正质问公安局长的时机,媒体女真的没有什么机会获得。某团中央报社媒体女,即使是去西部地区采访农家书屋,当地尽职尽责的同志们,也会悉心呵护左右,采访之后再耐心讨论业务呀。
  媒体女亲述
  陈中小路(《南方周末》政治经济记者)
  “质问”这种事情,基本不太可能发生。给他们送提纲的时候都是比较和谐的,提纲列的问题都是从他们的角度来考虑,问的时候也会顺着他们的角度来问,不会很直接。我们不太会跟对方硬来,至少经济这一块是这样,电视记者追求效果,可能会激烈一些。就我的印象来说,突发报道的记者其实还蛮会代表现场群众发质问的,因为在现场大家的情绪都比较激动。能质问官员唯一可能的情况,就是这种突发事件的现场――杭州地铁事故我去采访过,当时好像杭州市长来了,大家就问得比较激烈。记者和基层官员打起来的情况,也都是大家比较激动时才会发生。
  误区7媒体女拿料没李小璐轻松!
  影视范例:《青瓷》、《金太狼的幸福生活》
  不少电视剧中,记者都被塑造成“无冕之王”―可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官员发出任何质问、可以偷拍可以卧底,能揭露惊天的内幕,可以掏出证件并说一句“我是记者”!就无所不往。《青瓷》里的媒体女曾真接到线报,直接冲到案发现场,《金太狼的幸福生活》中李小璐偶遇坏人就破获一起新闻……网友对此吐槽:“影视剧中的记者,还喜欢把自己弄成一个有着福尔摩斯嗅觉和柯南超能力的强人,尾随着警察,根据蛛丝马迹来破案,在现实中,一个大案没破前,你连大门就进不去,还想跟着四处抓坏人,你那小样不弄死你……”现实中媒体女到底是如何获得信息的呢?讲两个极端的例子:某报社记者通过外媒获得信息,称某乳品中含有三聚氰胺,但该记者无法爆出该新闻,理由是当年该报社已经获得多次警告,于是该记者便宜了自己的同行,另外一家媒体记者,所以,同行之间互通有无,才是好同志。当然,也有潘坑榧腔竦眯畔⑷绱恕翟诓恢烙槔秩Φ陌素粤耍交昃偷陌旃ハ旅娴男前涂俗蛔咳找蛔加幸馔庵玻话闳宋叶疾桓嫠咚
  媒体女亲述
  J(特别报道记者,应其要求隐去姓名和工作单位)
  一般写新闻故事的,需要做的就是联系当事人,找来龙去脉和一些有意思的细节,说白了,主要了解这人干了什么,以及怎样才能把这个新闻故事写得好。线索猛料都是编辑部提供的,“我自己也懒得去找,事实上我很讨厌上访者电话,我不喜欢为了新闻正义献身,因为我需要自己的时间,而且需要很多。对于猛料,虽然听到的时候很兴奋,但是在这方面不会很主动――我属于最懒的那种人,其实不具有代表性。”更颠覆大众想象的是,有些记者完全看喜好来接新闻线索,城市里的采访比较受欢迎――毕竟跑乡下去混一身泥一身土的也不是什么乐事儿。而“如果采访对象是官员,我就不愿意。”假如是跑时政的记者,可能还会跟采访对象斗智斗勇,但跑社会新闻的记者,就热点问题去问官方时,官方的一般做法,要么盯得死,吃喝拉撒都包了;要么强烈反弹,甚至威胁到记者的人身安全;又或者打哈哈,不给真实信息。“我个人其实比较喜欢直来直去,不适合斗智斗勇。至于其他同行是不是都斗智斗勇?怎么说呢,一般是以职业道德为上――我身边有些人是采访控,拿到一个线索,几十个上百个电话,挨个打。我不行,我特别怕被人拒绝,这会让我抑郁,别人如果抗拒采访,我也不会强迫。”
  误区8媒体女没那么恨嫁!
  影视范例:《搜索》、《我和老妈一起嫁》
  陈若兮因为是记者,被抢了男朋友;殷桃饰演的十合也因为工作,一直单着不好找,媒体女中剩女的比例真的很多么?答案是,嗯呢。一方面,媒体女真的很难有空平心静气谈恋爱;同时,不少媒体女的家属都反映,自己的太太有审讯的习惯,喜欢对男朋友不停追问直到得出事实真相,又或者需要像他的朋友取证方可对他的陈述表示少许的信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媒体女思想个性独立,坚持不婚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并不认为嫁人是多重要的事。
  媒体女亲述
  孔璞(《新京报》突发新闻记者)
  普遍来说,女记者结婚的年纪都会稍微大一点。我们部门的5个女生都没有结婚,只有张寒一个人结婚了,因为她年纪比我们大一点,80年初的,结婚的时候都29、30了。同行剩女多吗?可能是工作原因,经常出差,加上个性比较强,比较独立。我朋友中蛮多剩女的,我觉得她们会有文学青年的气质,会有浪漫的坚守。但跑突发新闻的女记者,都没有文学青年的气质,虽然没有结婚,但都会有稳定的对象。我不觉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女记者很多都有独立的思想,敏感的性情,不愿意过将就的生活。而且相对其他行业,女记者自身的家境都会好一些,更不会有生活压力。比如财新的王和岩(音),外柔内刚,还有华商报的江雪(音),很温柔,不会让人感到冒失粗鲁,应该是大家理想中的女性,我觉得真正的女记者应该都是她们这样的。
  误区9媒体女不可能一个电话就让领导给个直播!
  影视范例:《忠诚》《惊涛骇浪》
  电视剧《忠诚》里,女记者钻到正在请愿的群情激奋的人群中,举着个录音机让“大家一个一个地讲”,甚至代表大家公开质问闻讯而来的市委书记。《惊涛骇浪》里,又是一女记者灵机一动,抓起电话就要求电视台领导直播个什么片子,那头还就答应了!媒体女能够这般呼风唤雨,想干吗就能干吗,连领导都不敢反抗,她们到底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呀?据法制条线媒体女说,在公司报道中,自己报道中所用到的证据大概占掌握证据的一半都不到,这是保护自己的好办法――如果对方死不承认或者产生纠纷,就靠剩下的这半来自保啦。而今年年初上公知圈中的一场对战,竟然让媒体女得到了禁令,可见,媒体女的工作尺度,真的不算大呀!如果新闻生产能像TVB的电视剧中那样,任狗仔在光天化日之下随便拍,那……家祭无忘告本宫呀!
  媒体女亲述
  赵凌(《南方周末》法制记者)
  要看是哪种报道,如果是重要的敏感事件,开新闻发布会很常见,会很体面、很秩序、很正式,而如果是有很多媒体去参加的重要报道,记者围攻当事人也很常见――比如两会的时候采访官员,大家就会一哄而上。从我经历的重大的事件来看,电视上可能会演得过于夸张,但这种情况也是会有的。我们主要做调查性的报道,所以比较少参加官方的新闻发布会,基本都是直接找过去,甚至想办法闯进去。比如采访任何一个阶层的官员,包括地方很小的县级市,他们的单位都有严格的门卫制度。遇到这种情况就瞎说一下,或者说找一个人,跟对方已经约好了;或者趁不注意溜进去――当然也有失败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就想方设法在传达室或私人关系里,找到局长的联络方式。如果门卫这一关通过了,能进去办公室的话,就把办公室里的通讯录快速抄下来,或者用手机拍下来。调查报告一般是单枪匹马地去做。被筛选和过滤是常见的,打通私人电话之后,对方一般是很拒绝的,通常会以“需要宣传部门的允许才能做”这种方式拒绝。接下来如果这个报道惊动了官方,他了解你的身份之后,也会给当地宣传部打招呼,也许就和谐掉了。
  误区10媒体女和采访对象的关系没那么多乱七八糟!
  影视范例:《你的生命如此多情》《男人底线》
  《青瓷》中的女记者,和最初的爆料人、采访对象王志文展开了虐恋;《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中的女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儿子交往;《男人底线》中的女记者和基建部部长交往。媒体女什么时候需要卖身,什么时候需要卖艺,稿债真的要肉偿么?有不少媒体女的爱情诞生在实习阶段―尚未离开学校或刚刚离校的女生,见到圈中前辈,心生爱慕和敬仰之情,渐渐成为了革命战友这也不是没有过,但为了采访去睡采访对象的例子,也未免极端了些。再说了,咱们也可以把媒体女和公司男、媒体女和法院男之间的故事,理解为业务交流你说是么。如果我厚颜无耻地说这是亲历式采访,您还能接受么。
  媒体女亲述
  吴虹飞(记者,曾任职于《南方人物周刊》)
  作为一个女记者,又身处一份正经的男刊,虽然记者很多都是女人,但采访对象都是男人,所以通常要符合主流男性价值。在工作过程中,许多女记者会有意识地中性化,写法也会中性化,这才符合主编要求。第一我没听说过什么潜规则,没什么人跟我说这个。第二,《人物》的女记者和男性受访者发生感情的话,也很正常,因为她们的采访对象多数是社会精英,但是我也没有遇到过。而且我们单位很奇怪,至少我们领导压根不想理我,都一副很正派的样子,我也蛮郁闷,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嘛!他们这样整天端着,我都没办法。我同事对私生活都讳莫如深,可能《人物周刊》的风格都是这样,很保守,我在这里工作了这么多年,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女性。
(编辑:SN053)
更多关于&&& 的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众传媒的广告客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