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市的标准是什么吗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长沙有基础有条件
长沙晚报舒薇
[摘要]作为中国新型智库负责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一直处在中央决策、治国理政与学术研究的最前沿。作为中国新型智库负责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一直处在中央决策、治国理政与学术研究的最前沿。在昨日举行的市委中心组集体(扩大)学习中,围绕“抓住第四次结构调整带来的新机遇”,长沙如何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郑新立侃侃而谈。历史机遇 城乡一体化成结构调整最大动能“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带来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机遇。”在郑新立看来,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换挡,市场需求扩张放慢,需求结构深刻变化,形成市场倒逼机制,必然要求加快调整和优化供给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郑新立分析了当前投资结构的特点:国有投资增长较快,民间投资低迷;制造业投资增长缓慢;海外投资暴增,国内投资增长缓慢。他表示,尽管当前投资结构并不合理,但未来中国经济亦面临重大机遇,比如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为经济增长输入新的动能,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重大转换,调整投资结构乃至经济运行的不合理因素。郑新立表示,结构转换是经济增长动力的源泉,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以城乡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次结构大转换,城乡一体化将成为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最大动能。他认为,新一轮的结构转换主要包括:通过城乡一体化制度的建立,释放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市民化的巨大潜力;通过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特别是要加大特色小镇的建设,释放巨大潜力;通过投资体制改革,如推行PPP模式,把民间资金和银行贷款引导到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上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投入、科技、医疗、社会保障、市政工程、文化、信息等公共产品的投入;通过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成果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突破口 建设特色小镇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特色小镇将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成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带动力量,成为释放巨大需求潜力的重要改革举措。”郑新立坦言,不少发展较快的大城市、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房价畸高,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他认为,要实施大集中小分散的发展模式,以城区为核心建立“1小时生活圈”,选择交通便捷的区域建设发展特色小镇。“在发达国家,特色小镇已成为城市化的一种重要模式,居住在特色小镇已成为许多人的追求。德国的城市化率已达90%以上,但是70%的人口居住在小城镇。” “浙江正全力建设特色小镇,诸如科技成果孵化的梦想小镇、基金小镇、网店小镇、丝绸小镇、风情小镇等,必将进一步提升浙江经济品质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要鼓励企业去特色小镇发展,减少潮汐式的人流,实现产城融合!”郑新立说,我们要注重组团式、串珠式发展,让企业将自己的研发中心、物流中心、生产中心搬到各种特色小镇中,政府要做的就是配套建设一流的学校、医院等,实现小镇的就业生活一体化。支招长沙 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 借鉴他城发展经验“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长沙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仅对湖南发展、中部崛起具有重大意义,对当前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都将起到重大示范作用。”郑新立对长沙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发展战略目标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长沙抓住国民经济结构转换的机遇,加快实现蓝图目标。“在推进基本现代化中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是长沙的使命和责任,也是长沙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郑新立说,国家中心城市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一个口号,而是城市战略定位、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国际影响、城市综合实力、城市吸纳和辐射能力的全方位提升。目前,全国进入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未来的城市发展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以中心城市为重要支撑。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在“十三五”时期,需要一批新的国家中心城市来承担国家战略、承担服务功能,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必须担当重任。郑新立表示,在宏观经济偏紧的情况下,资本、人才等要素往往向大城市、中心城市聚集。长沙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上升到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影响力、辐射力、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都不断提升。长沙即将形成“万亿级”经济体量、特大型城市格局,全国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三大战略平台、五大国家级园区与20多项国家级试点相互叠加,具备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和条件。他建议长沙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借鉴深圳、重庆、杭州等地在实施创新引领、城乡一体化、特色小镇等方面的成功发展经验,加快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长沙晚报)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gavinyan]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打造七大重点功能区 为建国家中心城市提供空间载体
武汉为南岸嘴“留白” 卢清国 摄
汉秀剧场成为武汉新地标 记者陈卓 摄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各区功能各异。新城区及开发区是工业倍增主战场,中心城区则转向发展现代服务业。规划提出,武汉市将打造七大重点功能区,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空间载体。这些重点功能区包括武汉中央商务区、汉正街中央服务区、二七沿江商务区、四新会展商务区、武昌滨江商务区、青山滨江商务区、杨春湖商务区等。
  二七沿江商务区:代言长江中游商务高度
  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二七核心区规划范围北至建设渠路,南至头道街,东至沿江大道,西至解放大道,总用地面积83.6公顷,可开发用地约53公顷。二七片将摇身一变成为商务核心区,曾经的红色文化区域,未来很可能成为汉口新中心。
  二七片的发展定位为:聚集国际企业总部、地区企业总部,提供国际化高端商业及文化休闲功能,打造一个功能混合、公交导向、适宜步行、低碳可持续的国际总部商务区,加快成为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节点,代言长江中游面向国际的商务高度。
  同时,一脉绿色生态的立体“Y”轴,将最大限度创立与现有公交站和沿江公园的连接。该框架与地块内的主要道路交叉,方便了行人进出场地和标志性塔楼。
  结合“Y”形绿轴设置的立体步行树桥,将轨道站点、规划场地和江滩公园整体联系起来,将形成一条横贯南北的商业长廊。
  武昌滨江商务区:打造“W”形天际线
  武昌滨江商务区,沿江总长度接近5公里。区域内规划有4条轨道线和1条过江隧道穿越,交通便利。
  滨江商务区功能定位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高端商务为主导,产业集群为支撑,人文生态为基底,将成为代表武汉总部经济聚集最高水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总部商务区。
  商务核心区450米的新地标塔楼,将与绿地636塔楼遥相呼应,形成两个波峰点,并与24栋100米以上超高层和9栋2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共同构筑滨江“W”形天际线,铸造国际都市新形象。
  保留现状武九铁路,对老工业厂房、铁轨、小肌理街区等进行适度保留和功能重塑,改造成独特休闲商业景观带,串联长江之眼、工业博物馆、城市村落、工业遗产、文化创意工坊,打造绚烂多姿的文化新地标,彰显区域历史文化底蕴。
  杨园未来将作为武昌滨江文化商务区的三大支撑之一,将打造成“世界工程设计之都”。
  汉正街中央服务区:引领滨江地区复兴
  目前,《汉正街中央服务区实施性规划》已经武汉市规委会审议原则通过,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汉正老街改造规划、交通市政专项规划、地下空间规划等多项系统规划。
  汉正街地区规划定位为中央服务区,将以历史、自然、生态、现代等多元文化为底蕴,延续商根和文脉,展现现代都市风貌,引领滨水地区复兴。过去汉正街交通不便的现状将得到根本扭转,汉正街隧道方案修规已批,轨道13号线已纳入武汉市轨道线网规划。地下空间也将得到充分利用,地下将修建商业、停车、市政设施和人防设施。
  目前汉正街地区启动区片已陆续开展招商工作,其中恒隆片已出让并正在建设中;银丰片于2014年挂牌成交;沿江一号二期地块于今年挂牌成交;汉正街东片于上月发布挂牌公告。其余启动片区也正在编制实施规划论证,并已开展招商工作。
  杨春湖商务区:全面发力“高铁经济”
  与武汉其他众多商务区不同的是,杨春湖商务区的“引擎”是武汉火车站及其背后的全国高铁交通网。
  杨春湖商务区将全面发力“高铁经济”,突出楼宇经济、会展旅游等业态,设置区域性客运枢纽和旅游服务区,将为高铁人流和商务人士提供一个功能复合、空间立体的24小时“不夜城”商务区。
  在杨春湖商务区逛街将更有乐趣。这里将构建立体复合的步行交通网络,以一条贯通南北的立体步行通道,串联起地面步行广场、二层空中连廊和休息平台形成地下、地面、多层平台的立体游览空间,市民和游客可以随意“切换”逛街模式,享受慢生活。
  垃圾转运车引起的臭气扰民将退出日常生活。杨春湖区域计划采用真空管道垃圾收集系统,通过预先铺设好的管道,利用负压技术将生活垃圾抽送至中央垃圾收集站,再由压缩车运送至垃圾处理场。这种收集系统将提升垃圾处理水平,做到变废为宝、无害处理。
  根据规划,杨春湖区域内新建的迎鹤湖公园面积近600亩,比中山公园大100多亩,这里将为青山市民提供一处绿肺。
青山滨江商务区:循环经济企业总部
  传统印象中,青山是工业区。而今随着武汉的转型升级,青山滨江商务区也划入重点功能区内。
  青山滨江商务区西片北抵长江、南至南干渠路、西至建设一路、三弓路,东至建设三路、和平公园,用地面积为2.19平方公里;东片范围为北抵长江、南至和平大道,西至建设五路,东至建设八路,用地面积为1.47平方公里。
  该区域将以“立体城、滨江总部群、廊桥天街、红坊文化创意中心”核心项目为支撑,导入“循环经济企业总部、产品研发及展示、教育培训、精品商业、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旅游接待”等功能,将形成国家循环经济创新服务中心和当代工业文化展示平台,引领青山区城市功能发展转型。
  传统记忆并不会丢失。依托武汉市保留最完善的近代工业时期民居建筑群,该区域将维系红砖墙、坡屋顶、精构造的建筑特色,传承青山区特色历史印记,培育艺术氛围和文化活力,构建“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特色风貌片区。
  按照海绵城市设计要求,通过对武九铁路的功能化改造,青山江滩、和平公园、青山公园,将构建一幅展示青山生态特色的优美画卷;同时在片区内部绿树成荫的绿道网络,注入休闲酒吧、市民健身、生活服务等功能,为市民营造出一个24小时活力场所。
  最严生态控制线
  武汉市生态保护在制度化、法治化的道路上持续稳步推进,走在全国前列。
  2013年,武汉市制定了《都市发展区1:2000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圈定市域1814平方公里为生态保护范围,其中1566平方公里为生态底线区,在武汉市的版图上划出了一道不可触及的“红线”。
  今年10月,《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武汉将用“最严监督”保护基本生态控制线,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责任人不论是否调离、提拔或退休,都将终身追责。
  “每一个生态区将赋予新的功能。”市国土规划局负责人介绍,2—3年内,我市将继续推进郊野公园等实施性规划编制,探索“以建促保”的主动实施机制,将生态公园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捆绑结合,建设生态绿楔。
  新建一批城市新坐标
  过去5年,武汉市打造了楚河汉街、武汉天地等一批城市新坐标,塑造出现代大城风貌,中心城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以“三旧”改造为契机,先后启动汉正街中央服务区、二七沿江商务区、武昌滨江商务区、四新会展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完善了城市产业功能,优化了城市空间结构。通过“三旧”改造,促进了园博园、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沙湖公园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新建了辛亥革命博物馆、市民之家、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公共设施;完善了社区级文教卫体等民生保障设施,丰富了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
  通过“三旧”改造,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城中村和棚户区环境,打造了一批城市功能区和居住区,极大地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编制《山体保护规划》
  5年来,武汉市制定《武汉市山体保护规划编制规程》,建立全市统一的山体保护规划文本、山体保护规划图及山体名录,并将山体保护规划纳入全市规划管理“一张图”;推动各区编制分区《山体保护规划》,确保山体保护界限清晰、山体功能定位明确、山体控制区域划分合理。
  近年来,武汉市开展武汉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治理了一批历史遗留的矿山迹地,消除了一批地质灾害隐患,整理出一批绿化用地和建设用地,特别是为全市破损山体修复,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得益于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山体修复工程,武汉市新增建设用地和林地近万亩,城市生态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推出“立等可取”审批服务
  上市公司湖南华天集团和农行湖南分行两家单位徐子砚等3位同志从湖南长沙来我市市民之家窗口办理33本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手续。他们预计至少需要5天时间,但当天下午只等待了两个多小时就拿到了33本土地他项权证,不停地称赞市国土规划局窗口优质高效的服务。
  据了解,市国土规划局权力清单上的31大类事项全部纳入市民之家政务窗口办理,各审批事项的办件环节减少1/2,由原来的4-5个压缩至2-3个,推进“立等可取”和“一天出件”等限时审批服务,该局连续3年在我市政务综合绩效考评中名列第一。
  国土规划政务窗口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北省人民满意公务员陈慧丽这样的先进典型,在全国国土系统和我市引起强烈反响,她也被老百姓亲切称为“纸条姐”。近两年,“陈慧丽精神”在全市国土规划行业推开,创建了一批“学习陈慧丽先锋示范岗”和“学习陈慧丽标兵工作团队”,受到了广大建设单位、办事群众的好评。
  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不断提升
  快速路、轨道交通两网形成
  如何吸取东京、巴黎、北京、上海等国际大城市经验,避免武汉交通走向拥堵—治理—拥堵—治理的怪圈,市国土规划局于2011年初组织开展了《武汉市新时期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及近期建设规划》工作。该规划有效指导了“十二五”期间武汉市交通发展和建设,规划所提出的综合枢纽、城市环线及放射路、过江通道等一大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均已按照规划形成。目前在综合枢纽方面,天河机场年均客流已近1900万人次,成为中部地区客流最大、国际航线最多的综合性枢纽机场;武汉、汉口、武昌三大火车站助力武汉成为中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长江航运年货运吞吐量超过1亿吨,成为长江内河第一大港;境内国家高速公路干网全部建成通车,实现1小时覆盖“1+8”城市圈。
  在城市交通方面,畅通一环线、贯通二环线、升级三环线,全面启动建设四环线,同时加快完善对外放射线通道建设,目前在主城区已形成“三环八射”快速路网络,显著提高了中心区对外高效联系;在过江通道方面,建成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启动建设杨泗港长江大桥、三阳路过江通道,主城范围过江通道已建成7座,过江交通通行环境改善明显。
  遵循武汉2049远景发展目标,市国土规划局又于2014年启动组织开展了《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工作,旨在实现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三规同步,交通先行”的工作目标,强化交通引领城市空间格局和拓展的功能和作用。
  该规划将有效引领武汉市今后10-20年的交通发展和建设,提出的打造“5个1小时交通圈”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多模式交通,将拉开武汉市大都市区交通骨架,为拓展和整合武汉经济腹地,建设武汉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5年间,武汉的轨道交通也逐渐成网,依据先后编制完成的三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目前,武汉市已开通运营4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126公里,实现了连通三镇、相扣成环的基本网络骨架,全网日均客流量达到205万人次/日,客流总量和客流强度排名全国前列。轨道交通已分担中心城区约三分之一的过江客流,45%的乘客日出行时间节约20分钟以上,客流效益显著。从2016年开始,我市将实现“每年建成2条线路”的目标,至2021年前三期建设线路基本完工后,将形成10条线路、总长405公里,“主城联网、新城通线”的轨道交通骨干网络。
  围绕市委、市政府“路网年、绿道年、停车年”建设要求,切实提高交通环境和品质,市国土规划局不断加强规划保障和落实。5年来,配合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新改建微循环支路300余条、约250公里;不断拓展慢行交通网络,规划慢行和绿道总长度达8163公里;强化停车设施建设,持续提高配建标准,基本实现新建住宅小区“一户一车位”目标,大力开展公共停车场建设,2014年起计划三年时间启动建设5万个公共停车泊位,目前省妇幼、省发改委、武昌区政府等一批公共停车场已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空间载体,我市打造七大重点功能区:武汉中央商务区、汉正街中央服务区、二七沿江商务区、四新会展商务区、武昌滨江商务区、青山滨江商务区、杨春湖商务区。
  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职责之一,是综合交通中心。5年来,按照“30分钟畅通工程”发展目标,武汉市进一步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进入集中建设时期。5年来,武汉的交通构想基本实现,交通环境日益改善,交通运行平稳可控,市民出行日益便捷。本版撰文:记者王亚欣
分享至手机郑州、武汉并不是“国家中心城市” 如何建设? - 至诚财经
郑州、武汉并不是“国家中心城市” 如何建设?
& & & &====推荐阅读=====
  =====全文阅读=====
  ()02月08日讯
  春节前夕,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支持武汉和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一个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一个是长江中游龙头城市,具体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文件给两个城市都有了新的具体定位,也提出了两个城市的短板和补短板的思路。
  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告诉记者,中央层面批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并不代表这座城市就是&国家中心城市&,政策主要是调动地方积极性,但关键是看如何建设。
  定位各有侧重
  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是武汉和郑州多年的目标。
  从经济总量来说,武汉远超过郑州,不过郑州近年也追赶迅速。2016年武汉GDP为11912.61亿,增长7.8%,郑州GDP为7920亿,增长8.5%。
  显然,武汉依旧是中部的龙头。文件称,武汉市城区人口居沿江城市第3位、地区经济总量居第4位,具有支撑长江中游地区和承启上下游的独特作用。
  《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武汉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等四大功能为支撑,加快建成国家中心城市。
  对于郑州,《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对其定位仍然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内陆进出口大市。
  文件称,推进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和支撑中部地区崛起,有利于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积极服务和参与&&建设。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告诉记者,武汉的定位更突出一些,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经济中心&和&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
  另外文件还提到,&坚持立足中游、引领中部、服务全国、 链接全球&,回答了过去民间关于&武汉在哪里&的疑问;而郑州重点在强调辐射&中原城市群&,以及综合交通枢纽。
  如何补短板?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成为这两座城市当下最热门的议题。
  2月2日,郑州市委书记马懿主持召开市委议事会,研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工作。
  武汉市政府一位人士也提到,目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重头工作,即将召开的武汉,代表委员都在咨询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关的议案、提案。
  国家发改委文件也提及郑州和武汉的短板。文件称,郑州地处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哈京广通道交会处,但是,经济首位度不高,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力不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足;另外,郑州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但目前开放水平不高、窗口作用不强。
  记者梳理发现,郑州人口数量在河南排第二,低于南阳。在经济总量方面,2015年,武汉在湖北全省的GDP占比为37%,而郑州在河南的占比不到20%。
  郑州市长程志明在2月2日的讲话中也表示,郑州最大短板是经济实力和创新不足。他指出,郑州要厚植优势,打造面向国际的枢纽城市,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把潜力尽快变成现实。
  国家发改委文件称,武汉的短板是&一城独大&和&大而不强&。武汉城市圈建设滞后,高端服务功能不足,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强,还难以发挥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支撑作用。
  吴传清告诉记者,和郑州相反,武汉在湖北乃至在中部,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总量都是一城独大,但是其对周边的辐射力却有限,离文件提到的&服务全国、连接全球&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也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补的短板。
  吴传清说,文件给武汉短板也提出了思路,包括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增强辐射中部的现代服务功能、打造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构筑面向全球的内陆开放高地。
  1月22日,履新不到一个月的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提出,打造&长江新城&。未来5年,武汉要对标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广州珠江新城等,以世界一流标准,建设长江新城。他提出规划优化武汉长江主轴,重点围绕主城区长江段,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
  吴传清认为,这跟&坚持立足中游、引领中部、服务全国、链接全球&的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一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区域中心城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