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800word添加图片显示不全品牌授权书展示不全什么意思

&img src=&/v2-0ba05eb302c535bfaadd5d_b.jpg& data-rawwidth=&1596&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96& data-original=&/v2-0ba05eb302c535bfaadd5d_r.jpg&&&p&&strong&软银创始人兼CEO孙正义刚刚结束了为期两天的访印行程。时间虽短却给印度互联网市场带了重大利好,他在上周五出席印度斯坦时报举行的领导人峰会时表示,之前和沙特政府联合宣布的1000亿美元科技基金项目已接近完成募资,一旦资金到位软银将在未来十年内向印度投资100亿美元。&/strong&&/p&&br&&p& 100亿美元都投向哪里?&/p&&br&&p&孙正义称,两年前他和莫迪总理在东京见过面,当时他跟莫迪承诺会向印度投资100亿美元。现在两年过去了,软银已经在印度投资了20亿美元,软银未来的投资总额必将超过100亿美元。他表示,软银对印度互联网市场的投资将会继续,对印度太阳能领域的投资也将继续。软银在印度建造的第一座太阳能电厂将于明年春天开始发电(软银计划在印度建造总量达20GW的太阳能项目)。&/p&&img src=&/v2-174a706efc9cc_b.jpg& data-rawwidth=&699&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9& data-original=&/v2-174a706efc9cc_r.jpg&&&br&&br&&p&孙正义访印期间再次见到了莫迪总理,莫迪向孙提出了一个设想,即到2030年所有在印度生产的汽车都将是电动车。对此孙正义表示完全同意,他表示愿意为莫迪的设想贡献力量,孙将向Ola旗下司机提供100万辆免费电动汽车。&/p&&br&&br&&p&&strong&100万辆&/strong&&strong&免费&/strong&&strong&电动汽车&/strong&&/p&&br&&p&孙正义指出,100万辆免费电动汽车只是希望不是承诺,这一数字能否实现仅靠软银是做不到的。孙同时也指出,在印度发展电动车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充电桩不足、电动车价格太贵等。这些需要印度中央政府、地方政府、Ola以及电动汽车厂商等几方面因素共同配合才能实现,但该目标一旦实现将有助于改善印度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p&&br&&img src=&/v2-888addaafb436bad0bdb50_b.jpg& data-rawwidth=&699&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9& data-original=&/v2-888addaafb436bad0bdb50_r.jpg&&&br&&p&当孙正义与Ola的联合创始人Bhavish Aggarwal见面时,后者提出Ola计划以培训专业司机的办法向印度提供500万就业岗位。如果这500万司机真的得到有效培训,孙表示不介意向其提供100万辆免费电动车。但孙正义给“免费”二字加了两个前提,一个是这些司机必须努力工作;二是保证会坚持工作不轻易放弃。但免费电动汽车的具体提供方式,孙则表示还没想好。&/p&&br&&br&&p&&strong&软银只关注长期,将会继续投资印度&/strong&&/p&&br&&p&当谈到对印度互联网市场的理解时,孙正义表示:“印度拥有大量的投资机会。这里人口众多,许多人都会说英语,许多新技术诞生在这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兴奋点,我对在这里投资十分感兴趣。”&/p&&br&&p&但他同时也指出,目前的印度市场还处于早期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眼前市场波动是正常的,他并没有失去对印度市场的热情。孙指出,由于Jio加入电信市场已经改变了印度移动互联网网速慢且贵的现状,这为印度互联网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做好的硬件准备。&/p&&br&&p&孙正义称自己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他做出的100亿美元投资承诺一定会兑现,100万辆电动汽车不止100亿美元,20GW太阳能发电项目也不止100亿美元。&/p&&br&&p&对于投资机构减少对印度中后期项目投资的现象,孙正义称他不会着眼于短期退出。“我不玩短期,我们等了15年才有现在的阿里巴巴,我不在意短期表示,我关注长期。市场有好有坏,但软银一直都在。(There are good times and bad times but SoftBank is always there。这句话被很多印度媒体当做新闻标题)。&/p&&br&&p&&strong&软银过去两年的20亿美元投给了谁?表现如何?&/strong&&/p&&br&&br&&p&软银在印度的投资项目主要有:网约车平台Ola(2.1亿美元)、电商平台Snapdeal(6.27亿美元)、房地产门户网站&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9000万美元)、生鲜电商Grofers(1.2亿美元)、OTA平台OYO rooms(1亿美元)、广告巨头InMobi、本土社交平台Hike。&/p&&br&&p&&strong&以上企业表现如何呢?&/strong&&/p&&br&&p&&strong&Ola&/strong&近期正在积极融资已应对来自Uber的竞争压力,后者自从退出中国后加大了对印度市场的投入,这使得Ola的竞争压力很大,但Ola目前仍是印度网约车老大。Ola共融资13亿美元,估值50亿美元。&/p&&br&&p&&strong&&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strong&由于烧钱严重今年遇到了经营困难,该公司在今年11月末获得了软银的500万美元追加投资,这笔投资暂时缓解了其经营困难。据消息人士透露,Housing正在和印度房产咨询公司JLL及住房金融公司HDFC Red讨论并购或收购事宜。&/p&&br&&p&&strong&Grofers&/strong&所在的在线杂货产业今年可谓哀鸿遍野,大批初创企业倒闭,Grofers是少数几家还在苦苦挣扎的企业。今年以来,Grofers遭遇了商业模式、盈利能力等多重困难。该公司不得不解雇大量员工。近期,Grofers放弃了纯APP模式开始兼顾网站业务,并且改变其平台模式,开始转向从各品牌采购,在仓库储存再送货的重模式。&/p&&br&&p&&strong&OYO&/strong&是廉价酒店行业吸引投资最多的印度初创。今年2月该平台收购了由老虎资本支持的竞争对手ZoRooms。此外,OYO已经走向海外市场,在马来西亚开始业务。该平台表示已经开始盈利。&/p&&br&&p&&strong&InMobi&/strong&是印度第一个独角兽公司,但这个印度广告巨头近年遇到了来自Facebook和谷歌的强大压力。为了保持盈利,该公司已经裁员15-20%。&/p&&br&&p&&strong&Hike&/strong&是印度本土社交平台,该平台称在印度拥有1亿用户。今年8月Hike获得了由腾讯领投的1.75亿美元投资,成为新晋印度独角兽。&/p&
软银创始人兼CEO孙正义刚刚结束了为期两天的访印行程。时间虽短却给印度互联网市场带了重大利好,他在上周五出席印度斯坦时报举行的领导人峰会时表示,之前和沙特政府联合宣布的1000亿美元科技基金项目已接近完成募资,一旦资金到位软银将在未来十年内向印…
&img src=&/v2-2511fcbff8afd7577d9e_b.jpg& data-rawwidth=&16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20& data-original=&/v2-2511fcbff8afd7577d9e_r.jpg&&&i&&b&写在前面:虎扑受邀前往尼斯,与其他中国媒体一道探访了目前在法甲高居榜首的尼斯俱乐部,本文即是对尼斯当家球星巴洛特利的采访整理。&/b&&/i&&br&&br&在足球世界,能成为“符号”的球员少之又少,巴洛特利显然是其中一个。本赛季巴洛特利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出现在尼斯,他代表尼斯俱乐部出战9场打入7球,如今赛季近半球队高居联赛榜首,他在这里也重新找回了足球的乐趣。&br&&br&在尼斯停留的第三天,我们在俱乐部的训练基地见到了巴洛特利,在之前两天里我们见过了球队主帅法夫尔、贝尔汉达(曾经随蒙彼利埃夺得法甲名噪一时的妖人)、科齐耶罗(身高1米65体重不到60公斤的年轻中场)、玛琅-萨尔(球队年仅17岁的主力中后卫),巴洛特利的出场即与众不同,我们在等待时便不由生出一种仪式感,俱乐部的工作人员数次通知大家做好准备:还有10分钟巴洛特利就要来了,还有5分钟,还有3分钟,还有1分钟……&br&&br&然后就看到巴洛特利穿着尼斯俱乐部那件漂亮的外套,晃荡着大长腿,向我们走了过来,他很客气地和大家一一握手打了招呼。即便不是巴洛特利的球迷,你也不得不叹服巴洛特利的气场之强,他往那里一站,整片训练场就成了他的地盘,加之尼斯训练场周边环境极佳,远处的山峦和头顶的蓝天自然成为了巴洛特利的衬托——不是所有人都能让大自然“纡尊降贵”的,那一刻我相信,即便身处雾霾之中,巴洛特利也有能耐把方圆5公里变成他的house。&br&&br&寒暄过后,访谈开始了。&img src=&/v2-6ae59d824a93a3e4e72a74_b.jpg& data-rawwidth=&1333& data-rawheight=&2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3& data-original=&/v2-6ae59d824a93a3e4e72a74_r.jpg&&&p&&b&首先,为什么会来尼斯?&/b&&br&&br&“因为这里天气好啊(笑)。其实我是想尝试一下新的联赛,我从来没在法甲踢过。而且尼斯是个好球队,他们拥有未来,踢法也很漂亮,当然,天气也是原因(笑)。”&br&&br&&b&这赛季你已经进了7个球,状态提升的原因是?&/b&&br&&br&“因为这赛季我能出场,能出场就能进球(I score because I play.),上赛季我受了伤,出场时间少,现在有球踢感觉不错,有球踢就能进球。”&br&&br&&b&俱乐部现在有中国投资人了,他们能如何帮到球队?&/b&&br&&br&“中国投资人?我和他们见过,人很不错。然后我们也聊过两次,我跟他们说了,指不定哪天——不是现在,是未来的某一天——我就去中国踢球了(one day not now, I will come to China to play.)。到时候我们中国见啊。”(巴洛特利如此直接让现场媒体惊了一下,或许原先准备的问题都不需要拿出来问了。)&br&&br&&b&马里奥,你的球员生涯经历过不同的主帅——曼奇尼、穆里尼奥、罗杰斯,法夫尔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之处?&/b&&br&&br&“谈到个性的话,法夫尔个性很好,他知道怎么处理与年轻球员的关系,他在战术上投入了很多时间,我很喜欢他,希望能在他手下多多进球,我相信他会成为最好的主帅之一。我以前也挺喜欢穆里尼奥,还有曼奇尼,我总说曼奇尼是最好的教练,他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主帅,到现在我们还会联系。”&br&&br&&b&听说你前两天在给女儿过生日,你送了什么礼物呢?&/b&&br&&br&对,我和她母亲还有我的两个朋友给她过了生日,她是我的女儿,所以她很特别。我的朋友给她准备了娃娃和糖果,娃娃可有一米来高。但是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礼物(present)不是最重要的,父母在他们身边(to be present for your daughter and son)才是最有意义的。&br&&br&&b&那么你来尼斯是否也因为这里离意大利和女儿更近一些呢?&/b&&br&&br&(笑)那倒没有,那不算个理由。不管我现在身在何处,未来会在哪里,我都会想办法安排行程,和女儿在一起。&br&&br&&b&谈谈你在尼斯的生活?&/b&&br&&br&从生活方面来讲,尼斯是我待过最棒的城市之一,我在这里感觉好极了。其实我不太出门,我终究是为了足球来到尼斯,不是来休假的,所以更多的时候我就待在家里,平时把注意力放在训练和比赛中。有时候我会去摩纳哥,因我住的地方离摩纳哥很近。&/p&&img src=&/v2-8a241c869e38b3fa6d48cbc_b.jpg& data-rawwidth=&2000& data-rawheight=&13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00& data-original=&/v2-8a241c869e38b3fa6d48cbc_r.jpg&&&p&&b&你觉得梅西、C罗和你三人中你是最好的么?&/b&&br&&br&不不不,现在梅西和C罗是世界最佳,没人能比得上他们,所以我绝对不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哪年我没伤没病,又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足球上,要赢得金球奖也不是不可能,可就算有朝一日我拿了金球奖,我还是比不上梅西和C罗,他们都拿了4、5次金球奖了,没人比得上他们。&br&&br&&b&国际米兰今年表现不佳,如果俱乐部的中国老板打电话给你,你会回去吗?&/b&&br&&br&对了,AC米兰不也是中国老板吗?(笑)我不知道,国际米兰的情况很复杂,我一直都是个AC米兰球迷,在AC米兰踢过球。有些事你不能打包票,但国际米兰太复杂了,一旦回意大利,我还是想回AC米兰。(If I go back to Italy I will think Milan.)&br&&br&&b&那如果是回英格兰呢?&/b&&br&&br&反正肯定不回利物浦啦(For sure not Liverpool),我在利物浦感觉很不好,我说了球队很棒,球迷很棒,但是我永远不会回利物浦了。我最挂念的英格兰俱乐部是曼城,阿森纳是我第二喜欢的球队。(所以你想去阿森纳么?)我说我喜欢,不代表我想去,我就是喜欢而已。我喜欢曼城是因为曼城一直是我的心头肉(always be my heart),我爱曼城俱乐部和曼城球迷……简而言之我就是爱曼城。阿森纳的话是我从小就喜欢的球队,他们有我喜欢的球员,踢得也很漂亮,我喜欢看他们的比赛,但是我英格兰的第一主队是曼城。&br&&br&&b&再聊聊当初的Why Always Me?&/b&&br&&br&那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吧(笑)。因为,英格兰媒体都很愚蠢(foolish),很疯狂(crazy),他们总拿一些捏造的故事和愚蠢的报道的来攻击我。所以我那会儿就想问问大家:为啥总是我呢?&/p&&p&&img src=&/v2-c85e4baa6f511b7e2914e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c85e4baa6f511b7e2914e_r.jpg&&&b&你以前总是很酷,进球后也不怎么庆祝,但是现在在尼斯你进球后总是庆祝,总是微笑,你在这里很快乐吧?&/b&&br&&br&是啊是啊,反正我想庆祝的时候就庆祝,不想庆祝就不庆祝,但是我觉得庆祝不重要,重要的还是进球。&br&&br&&b&明年夏天是想去大球会,还是留在尼斯这样更舒适的俱乐部?&/b&&br&&br&我现在还没打算,等一个赛季结束之后再看吧。&br&&br&&br&&br&访谈结束后不久,巴洛特利和队友们在同一片场地投入训练。由于前一天没有在球队3-0大胜图卢兹的比赛中出战,巴洛特利需与替补及年轻球员一同进行训练。即便是有近20人参加的半场传接训练,你还是能够通过技术动作一眼找到巴洛特利,他轻松自如地用脚后跟和外脚背挥洒着溢出的天赋,顺便在之后的攻防训练里打进了一记內脚背世界波,下一场客场对阵巴黎圣日耳曼,他又将重新上阵。&br&&br&巴洛特利说他不知道明年夏天会如何,我想在尼斯的半年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出道至今一直在大球会效力的巴洛特利在尼斯找到了真正的平静。正如他自己所说,在这里没有媒体的干扰,有优秀的教练和年轻的队友,他能够很好地专注于足球,看看是否能带球队创造出奇迹,尼斯是这样一家讨人喜欢的俱乐部,也许要在这里拿到金球奖会是个极具挑战的任务,但是能够感受足球的乐趣,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为什么不试着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一段传奇呢?&br&&br&无论如何,我不能妄下评论说巴洛特利成熟与否,也没有立场和资格对他提更多的要求,那没有意义。作为行业从业者,我喜欢他在访谈中的坦诚,以及应对“套路”的方式,在场想要套路巴洛特利的人,都被他碾压了,你会喜欢和他聊天,而站在一个足球爱好者的立场,想想巴洛特利自幼坎坷,经历曲折,至今还未兑现天赋,他的笑容会让我想起那句很俗的话:&br&&br&你若安好,便是晴天。&br&&br&&i&&b&注:本周会有另外一篇内容介绍尼斯俱乐部的现状,敬请关注。&/b&&/i&&/p&
写在前面:虎扑受邀前往尼斯,与其他中国媒体一道探访了目前在法甲高居榜首的尼斯俱乐部,本文即是对尼斯当家球星巴洛特利的采访整理。 在足球世界,能成为“符号”的球员少之又少,巴洛特利显然是其中一个。本赛季巴洛特利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出现在尼斯,他…
&img src=&/v2-c8b34d86b932d0cdcc7b32b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4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v2-c8b34d86b932d0cdcc7b32b_r.jpg&&&b&&i&自被发明以来,adidas Boost就成为了最火的球鞋中底缓震科技。虽然类似泡沫塑料的外观受到某些批评人士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弹性发泡材料不仅赢得了一众粉丝,还从最初应用的跑鞋领域发展到了众多运动项目中,已然融入品牌文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Boost球鞋的时间线,看看小小的TPU发泡球是如何让阿迪在近年鞋市上成为大大的赢家。&/i&&/b&&blockquote&&b&2013年1月//纽约时装周举行全球媒体发布会&/b&&/blockquote&&img src=&/v2-dba24fffc17f192bbbf87d73bd2780f2_b.jpg& data-rawwidth=&340& data-rawheight=&23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0&&&p&2013年初,阿迪达斯于纽约时装周举行了新科技全球媒体发布会。大家都隐隐感觉到,这次德国人会放大招,虽然还没人知道Boost究竟是何宝物。&/p&&p&虽然这种发泡材料缓震科技其貌不扬(特别是与先前发布的、未来感十足的Springblade刀锋战士机械缓震科技相比),工艺流程也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这些疑虑都被瞬间打消——&b&&u&参会人员一上脚adidas Energy Boost样板鞋,就能感受到这种中底的“生命力”。自此,给人带来无与伦比脚感的Boost便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u&&/b&&/p&&br&&blockquote&&b&2014年7月//Boost篮球鞋首秀&br&&/b&&/blockquote&&p&&img src=&/v2-f2fa4efc4fd_b.jpg& data-rawwidth=&745& data-rawheight=&4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5& data-original=&/v2-f2fa4efc4fd_r.jpg&&在品牌创新发布会上,阿迪达斯宣布boost科技将迎来篮球鞋首秀,这是该发泡跑鞋缓震中底初次被应用于其他品类球鞋上。罗比·福勒(Robbie Fuller)、格雷格·安东尼(Greg Anthony)、达米安·利拉德(Damian Lillard)以及德里克·罗斯(Derrick Rose)共同揭开了新鞋的面纱。第一批装配boost科技的Crazylight Boost和D Rose 5迅速被代言球员上脚,罗斯和法里埃德(Kenneth Faried)穿着Boost球鞋代表梦之队征战男篮世界杯并最终夺冠。&/p&&blockquote&&b&2015年1月//Ultra Boost 发布&br&&/b&&/blockquote&&p&&img src=&/v2-00dc08c43deef981dcceea14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v2-00dc08c43deef981dcceea14_r.jpg&&&b&&u&接下来,就是大名鼎鼎的Utra Boost。&/u&&/b&&/p&&p&&b&&u&这可能是阿迪达斯现代球鞋史上最重要的一双鞋,&/u&&/b&顶级的球鞋科技被德国品牌的设计师们打造成为扛鼎之作。Boost中底加上Primeknit鞋面,无论从舒适度还是时尚感来说,这双鞋都无懈可击。Ultra Boost在话题感和销量上的双丰收帮助阿迪成功跻身顶级跑鞋竞争行列。&/p&&blockquote&&b&2015年1月//Yeezy第一季发布会 &750发售&/b&&/blockquote&&p&&img src=&/v2-880cc509aa3a3f15d2f7aa7cc878d75f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v2-880cc509aa3a3f15d2f7aa7cc878d75f_r.jpg&&&b&&u&就在UB发售不久之后,阿迪达斯再次抛下一枚话题炸弹——Yeezy第一季产品发布会。&/u&&/b&不同于普通球鞋发布,侃爷将自己的生产线包装为时装秀形式,吸引了时尚和体育圈的各路大咖。不出所料,Yeezy 750刚一上市就被骨灰粉丝抢购一空,炒上天价。这也是第一双boost武装的潮流鞋。&/p&&blockquote&&b&2015年5月//侃爷演唱会上脚Energy Boost&/b&&/blockquote&&img src=&/v2-0554dff4fe472dc_b.jpg&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v2-0554dff4fe472dc_r.jpg&&&p&或许,现代球鞋文化始于MJ和他的AJ1禁穿,但论当今球鞋热潮的领路人,坎耶·韦斯特绝对不遑多让。这款侃爷所着的纯白Energy Boost ESM瞬间引领了小白鞋的潮流,同时大大促进了这款球鞋的销售,热潮至今仍未散去。将时尚元素融于专业运动鞋履中的招数也让阿迪达斯屡试不爽,后续陆续推出NMD等爆款球鞋。&br&&/p&&blockquote&&b&2015年6月//Ultra Boost“Triple White”发售&/b&&/blockquote&&p&&img src=&/v2-b391b141ff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v2-b391b141ff_r.jpg&&有着侃爷上脚加成,这款全白UB迅速成为了Boost家族中的销量王。它的发售带动阿迪收获了史上最佳单季营业额,可谓近年来三道杠复兴的里程碑产品。可以预见到,这双被奉为经典的球鞋未来定会不断获得复刻机会。&/p&&blockquote&&b&2015年6月//Yeezy 350发布&br&&/b&&/blockquote&&img src=&/v2-0717ecfbb330c59e6ec5d84e47e0edca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4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v2-0717ecfbb330c59e6ec5d84e47e0edca_r.jpg&&&p&相比于鞋帮高出天际的750,Yeezy 350显然更易穿搭。传言这款鞋是侃爷与卡戴珊家族共同设计完成,性别友好的外观让它成为男女都渴望的球鞋。限量发售,明星上脚,价格定位,种种因素共同成就了Yeezy 350在潮鞋圈的基石地位。&/p&&blockquote&&b&2015年12月//NMD发布&/b&&/blockquote&&p&&img src=&/v2-f1c6992d6c0e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4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v2-f1c6992d6c0e_r.jpg&&人人都想拥有一双Boost,但UB180美元和Yeezy系列1800刀的价格让普通消费者高不可攀。&b&&u&这时候,NMD便应运而生。&/u&&/b&虽然发售价仅100美元,但时尚的外形和成功的营销让NMD火出天际,取代Stan Smith变身三叶草头牌鞋款。同耐克Roshe系列一样,NMD走的是舒适和透气的噱头。&/p&&blockquote&&b&2016年3月//NMD日&/b&&/blockquote&&p&&img src=&/v2-8ebba4b7e126ebb541fe601c1d2f20ea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3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v2-8ebba4b7e126ebb541fe601c1d2f20ea_r.jpg&&趁热打铁,阿迪达斯于16年3月17日重磅推出NMD日。为了让更多消费者能够穿上NMD,品牌在美国投放了40万双不同配色的球鞋。NMD日也向世人宣布,adidas NMD不仅是日常穿着鞋履,更会成为各种签名款、复刻款和联名款的不二之选。&/p&&blockquote&&b&2016年6月//Yeezy 750发布半透明底版本&UB Uncaged发布&/b&&/blockquote&&p&&img src=&/v2-ca14f3e74d27d16fd48f7d4dbc19d5ef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4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v2-ca14f3e74d27d16fd48f7d4dbc19d5ef_r.jpg&&&img src=&/v2-ca3ee22a6a3fc26b692ef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v2-ca3ee22a6a3fc26b692ef_r.jpg&&本月又有两款Boost重磅球鞋上市。Yeezy 750重装上阵,改良款拥有夜间发光的半透明底,UB则是卸下了三道杠TPU,再次创下跑鞋的最快售空记录。&/p&&blockquote&&b&2016年7月//Color Boost科技亮相 &/b&&/blockquote&&img src=&/v2-331a67eceff71c24ca287c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v2-331a67eceff71c24ca287c_r.jpg&&&img src=&/v2-271f8c220a292d8cac51bee8c6fa7491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v2-271f8c220a292d8cac51bee8c6fa7491_r.jpg&&&p&UB的时尚外表无需多言,但人们还想看到更前卫的造型。&b&&u&于是今年7月,阿迪达斯推出Boost染色科技,&/u&&/b&发售了全红和全黑Uncaged,在创新的道路上更进一步。据悉,兄弟鞋款NMD未来也会采用Color Boost装饰。&/p&&blockquote&&b&2016年11月//Kris Bryant穿着Boost球鞋赢得MLB冠军&/b&&/blockquote&&img src=&/v2-af01d12b1ab5f887a4ee6a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v2-af01d12b1ab5f887a4ee6a_r.jpg&&&p&今年的MLB决赛剧情可谓一波三折,最终芝加哥小熊完成大逆转时隔108年再夺冠军,球队领袖克里斯·布莱恩特(Kris Bryant)所着Boost棒球鞋也是十分吸睛。&/p&&blockquote&&b&2016年12月//UB “Triple Black”5分钟售罄&/b&&/blockquote&&img src=&/v2-5e6faea85de6c02b41a4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v2-5e6faea85de6c02b41a4_r.jpg&&&p&都说黑白二色永远是时尚界的真理,玩过了全白版本,阿迪达斯自然也是不会放过黑武士配色。这款“Triple Black”上市5分钟即宣告售罄,标志着Boost科技和UB系列人气依然居高不下。&/p&&blockquote&&b&2016年12月//哈登一代发售&/b&&/blockquote&&p&&img src=&/v2-ad6d81dbc209f90f3ead3f09b773939e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v2-ad6d81dbc209f90f3ead3f09b773939e_r.jpg&&自15年夏天与阿迪达斯签下13年2亿美元的天价赞助合同后,哈登的签名鞋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16年底,我们终于等到了“控球分卫”登哥的第一双签名鞋,不出所料,球鞋缓震采用全掌Boost顶级配置。或许,Boost科技在篮球鞋上大放异彩的时刻即将到来。&/p&&br&&br&&blockquote&&p&&b&&u&原文作者:&/u&Ian Stonebrook&/b&&/p&&p&&b&&u&原文链接:&/u&&/b&&a href=&/?target=http%3A///boostweek-timeline-boost-technology/&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boostweek&/span&&span class=&invisible&&-timeline-boost-technology/&/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p&&p&&b&&u&封面图来源:&/u&&/b&&br&&/p&&p&&b&&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p&&p&&a href=&/?target=http%3A////adidas-crazylight-boost-unveilin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2014/&/span&&span class=&invisible&&07/28/adidas-crazylight-boost-unveiling/&/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blockquote&&p&&i&&b&本文编译及发表已获得Nice Kicks授权。&/b&&/i&&/p&
自被发明以来,adidas Boost就成为了最火的球鞋中底缓震科技。虽然类似泡沫塑料的外观受到某些批评人士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弹性发泡材料不仅赢得了一众粉丝,还从最初应用的跑鞋领域发展到了众多运动项目中,已然融入品牌文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
和“密集恐惧症”、“幽闭恐惧症”这些猎奇病名一样。&br&抖腿,也有专属于它的专业名词&b&“uncontrolled restless legs syndrome”&/b&,根据字面意思翻过来,就是&b&“无法控制两腿停不下来”综合症&/b&(简称&b&RLS&/b&)。&br&&br&抖腿综合征主要发生躺着或坐着等全身放松的时候,这个时候病人的腿部会出现一种无法名状的令人不悦的不适感,为了减轻这种不适,病人会不自觉地晃动腿部,甚至频繁走动,比较严重的还会引起夜晚失眠和白天瞌睡的症状。而这个病症在任何年龄段都非常普遍 [1]。&br&&br&与它类似临床表现的,还有一个被称为“失静症”(Akathisia)的病,主要表现为“强迫自己的腿作出非常剧烈的运动”来缓解腿部不适,主要区别是“失静症”的抖腿一部分来自于自发,而且短期内可以通过自控力来停下来 [2]。&br&&br&在疾病分类谱中,这两类会“抖腿”的疾病都属于“运动机能亢进症”(Hyperkinesia)。顾名思义,这是一大类肌肉活动过于亢进以至于引发异常行为或多余的正常行为的综合征 [3]。&br&&br&许多过于亢进的运动都是来自于基底神经节-丘脑回路(Basal ganglia-thalamocortical circuitry)的不当调节。&br&&img src=&/v2-735a6a43ef17de8c630b_b.png& data-rawwidth=&626& data-rawheight=&9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6& data-original=&/v2-735a6a43ef17de8c630b_r.png&&&br&上图所示为基底核的基本内部连接。基底核与丘脑的连接主要分为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br&&blockquote&&b&直接通路:&/b&大脑皮质的活动激活纹状体神经元,进而抑制内苍白球的自发发放。由于苍白球的神经元对丘脑的作用是抑制性的,这一效应实际上削弱了丘脑所受到的抑制性输入。&br&&b&间接通路:&/b&与直接通路不同,由于间接通路中抑制性突触的个数为奇数,纹状体神经元细胞的激活对丘脑产生抑制效应。&/blockquote&Blablabla... 教科书上的名词解释是这样的,&br&简(shuo)单(ren)说(hua)就是,&b&“直接通路”负责兴奋,而“间接通路”负责抑制。&/b&&br&&br&运动机能亢进症病人的中枢调节失衡往往是&b&负责兴奋的“直接通路”过于亢进,而负责抑制的“间接通路”却减退&/b&,中枢调节失衡所投射到大脑皮层的运动指令就会过于亢进 [4]。&br&&br&上升到脑科学,感觉很多常见现象就一下子可以解释出原因了。&br&&blockquote&&b&&i&当我们听那些比较有节奏的音乐总会情不自禁抖腿,那是灵魂音乐不断在激发你的直接通路;&/i&&/b&&br&&b&&i&&br&当咖啡和浓茶喝多之后总会很亢奋的边干活边抖腿,那是咖啡因成分刺激了直接通路;&/i&&/b&&/blockquote&&blockquote&&b&&i&&br&当我们紧张忐忑的时候也会停不下来的抖腿,那是应激机制主动减少间接通路对运动能力抑制。&/i&&/b&&/blockquote&&br&此外,运动亢进症往往会伴发&b&“肌张力减退症” &/b&[5]&br&(松口气,火车开那么远总算绕回肌骨系统了。。。)&br&&br&运动亢进所引起的肌张力减退主要会带来什么程度的影响呢?&br&&br&这里又要引入一个概念,叫做&b&“肌肉震颤”。&/b&&br&&br&除了正常运动需要肌肉拉伸和收缩以外,我们的肌肉其实每天无时无刻都在做着不自主的震颤,目的是产生热量保持体温,震颤是一种高频低幅的振动波,由于肌肉和骨相连,肌肉的震颤会像泵一样给骨骼带来刺激,对维持骨量和骨的强度作用非常大。(曾有研究发现青年女性和中年女性的肌肉震颤幅值差别非常大,这也是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的可能原因之一)&br&&img src=&/v2-66dc6f7bee180df6ef943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5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v2-66dc6f7bee180df6ef943_r.jpg&&&br&上图是我的老板和BME系主任五年前发在Nature上的一篇综述的配图。&br&右边的图横坐标为肌肉震颤的频率,纵坐标为肌肉震颤的幅值对骨产生的微应变,这张图被一条粉色的曲线一分为二,曲线下表示骨量下降,曲线上表示骨量上升,由图可知,当频率一定的情况下,震幅越大对维持骨量和骨强度越好;而当频率不断变大时,维持骨量所需要的最小震幅也会相应减小 [6]。&br&&br&所以整条因果链就没有Gap了,用Keynote画出来,如下:&br&&img src=&/v2-6bda7cc7b5cd64d8d655bcb797e617e4_b.jpg& data-rawwidth=&916& data-rawheight=&7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6& data-original=&/v2-6bda7cc7b5cd64d8d655bcb797e617e4_r.jpg&&&br&如图所示,过多的外界刺激激发和过多的内在抑制,会通过大脑中枢频繁放出运动信号,产生“一过性”的运动亢进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抖腿”和“睡眠问题”。&br&同时还伴有肌张力减退的并发症,因为长期缺少足够的肌肉震颤刺激,骨骼的强度会逐渐开始衰退,因此骨折风险就会升高。&br&&br&关于治疗,目前好像没什么有效的方法,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少喝咖啡和酒,减少不必要的额外刺激。&br&&br&对那些说“抖腿自己不会骨折,但会被别人打成骨折”的小伙伴们,我只想说“让世界充满爱吧”。。&br&&br&========================================================================&br&&p&12月11日晚21:00(北京时间),我将在知乎Live上做一个讲座,大约时长为60分钟,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是: &br&&/p&&blockquote&&b&重新认识颈椎病&/b&&/blockquote&&p&讲座报名链接:&a href=&/lives/130688& class=&internal&&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a&&/p&&br&&p&距离讲座开始还有一周,&/p&&p&在这一周里,&/p&&p&讲座平台将以群聊形式进行预热,&/p&&p&会在预热期(&strong&12月2日-12月10日&/strong&)常驻平台提供有关&strong&颈腰椎相关问题的咨询解答&/strong&,&/p&&p&先到先得,早买早受益哦~&/p&&br&&p&讲座前若是有时间,请移步阅读:&/p&&p&&strong&《&a href=&/p/& class=&internal&&体姿的几何与脊柱的位置&/a&》&/strong&&/p&&p&&strong&《&a href=&/p/& class=&internal&&“颈椎曲度变直”,不明觉厉却又扰人心神&/a&》 &/strong&&/p&&p&&strong&《&a href=&/p/& class=&internal&&颈部少有人知的降压“小机关”&/a&》&/strong&&/p&&p&《桑小尼画说贱骨头》--- &a href=&/bony-popularization& class=&internal&&知乎专栏&/a&&/p&========================================================================&br&参考文献&br&1. ”Hyperkinetic Movement Disorders&. Movement Disorders Program.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Retrieved 20 March 2011.&br&2. Eckman, Margaret (2011). Professional Guide to Pathophysiology, 3rd Edition. Ambler, P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p. 256. ISBN 978-1-.&br&3. Eckman, Margaret (2011). Professional Guide to Pathophysiology, 3rd Edition. Ambler, P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p. 256. ISBN 978-1-.&br&4. Yassa, M.D., Ramsy (1997). Neuroleptic-induced movement disorder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32–135. ISBN 0-521-43364-9.&br&5. Mumenthaler, Marco (2006). Fundamentals of Neurology: An Illustrated Guide. New York, NY: Georg Thieme Verlag. pp. 75, 132–135. ISBN 1-.&br&6. Engin Ozcivici, Yen Kim Luu, Ben Adler, Yi-Xian Qin, Janet Rubin, Stefan Judex, and Clinton T. Rubin. Mechanical signals as anabolic agents in bone. Nat Rev Rheumatol. A available in PMC 2013 Aug 14.
和“密集恐惧症”、“幽闭恐惧症”这些猎奇病名一样。 抖腿,也有专属于它的专业名词“uncontrolled restless legs syndrome”,根据字面意思翻过来,就是“无法控制两腿停不下来”综合症(简称RLS)。 抖腿综合征主要发生躺着或坐着等全身放松的时候,这个…
&img src=&/v2-e88acc2065bbafe440a8e3886f7fea1e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v2-e88acc2065bbafe440a8e3886f7fea1e_r.jpg&&&p&我是一个很容易犯尴尬病的人。发朋友圈我会尴尬,看到一些不熟的人发的痛苦或者深情的朋友圈我也会尴尬。忽然被人认真地表白(包含各类感情),我尴尬,即便我对彼此之间的感情很了解,也同样爱着对方。听到一些深夜电台或者话剧表演中的朗诵腔也会很尴尬,走在路上摔了一跤就更不用说了。&/p&&p&有天我们几个交流起尴尬这种体验,发现每个人会感到尴尬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会因为尴尬无法作出特别放得开的行为,比如放声大笑或者搞怪耍宝;有的人对这些就毫无障碍,而相比较而言,表达感情或接收到情感的表达更会使Ta尴尬;我的话,前面已经说了,各种事都令我感到尴尬。&/p&&p&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感到尴尬?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对不同的东西感到尴尬?尴尬有哪些含义?我们于是决定聊一聊“尴尬”。&/p&&p&如果你想要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容易尴尬的人,文末有&strong&&i&尴尬易感性测试&/i&。&/strong&&/p&&h2&&strong&“尴尬感”从何而来?&/strong&&/h2&&p&尴尬,与内疚、羞耻等类似,都是人的一种情感(affect)(Lewis, 1971; Cupach & Metts, 1992; Stolorow, 2013)。当体验到尴尬感时,人们会明显的感觉到不适、觉得自己笨拙,通常也会有脸红、出汗、坐立难安、结巴等生理与行为上的反应(Stolorow, 2013)。&/p&&p&Buss(1980)与Lewis(1991)认为,当人们感到“自己被评估”(evaluation of the self)或“自己被暴露”(exposure ofthe self)时,尴尬感会产生。&/p&&p&&strong&1. 因感到被评估而尴尬&/strong&&/p&&p&常见的情形例如:&/p&&p&&strong&● &/strong&在公开场合得到赞扬或批评&/p&&p&&strong&● &/strong&看见向自己迎面走来的人正在准备开口与自己交谈,可自己张口就叫错对方的名字&/p&&p&&strong&● &/strong&出门之后,发现自己的衣服上有一块污渍/袜子上有破洞……&/p&&p&&strong&● &/strong&在众目睽睽之下,突然跌倒/嚎啕大哭……&/p&&p&&strong&● &/strong&自己的另一半在公开场合下,做出了一些令人尴尬的举动&/p&&p&……&/p&&p&这些都是和“感到被评估”相关的尴尬感。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会根据一些社会准则、行为规范,以及社会文化中对于每个角色身份的定位,对其他人的言谈举止做出一些积极或消极的评价(Cupach & Metts, 1992)。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会把这些准则和规范内化,形成一些想象中的观众。&/p&&p&这些“想象中的观众”,也是“超我”的另外一种说法。Fenichel(1946)提出,我们会将自己的“超我”(superego)投射(re-projection)到外部环境中。也就是说,当我们与他人擦身而过时,我们会把想象中的观众的眼光,投射到那些人身上,认为我们所感受到的是这些现实中的人的评价。&/p&&p&尽管我们总觉得是他人在评价自己——“你这么做,别人一定会觉得你很愚蠢”,很多时候,都是我们自己在评判自己。&/p&&p&我们也会因为感到“那些和我们有关系的人被评价了”,而感到尴尬。孩子为父母的一些行为感到尴尬、父母为孩子的一些行为感到尴尬、情人之间为对方的行为感到尴尬——因为你觉得他们和你的自我身份有关联。&/p&&p&值得一提的是,自己总是忍不住评判自己,有时也会使得我们对他人的积极评价也感到尴尬,即当他人赞扬我们时,如果我们的内心觉得自己“不值得”或“配不上”这样的赞扬时,便也会产生一种尴尬感。 &/p&&p&&strong&2. 因自我暴露而感到尴尬&/strong&&/p&&p&身体的暴露,如走光;情感的暴露,如被要求在公开场合表达情感;私有物品的暴露,如同事忽然来到不整洁的家中;都属于自我暴露带来的尴尬。 &/p&&p&尴尬(embarrassment)一词,在心理学领域的讨论,最早出现在精神分析语境中人们关于“梦”的讨论(Dann, 1977)。Freud(1900)在《梦的解析》一书中提出,尴尬是人的一种本能。Freud认为,人们的梦中的“尴尬”体验总是出现在自我裸露或衣衫不整的情形下。他认为,&strong&尴尬发生的那一刻,其实代表人们在那时刻有着自我暴露的愿望和冲动,尴尬是对这种愿望和冲动的压抑和防御。&/strong&&/p&&p&Saul(1966)也提出,尴尬是人们压抑内心自我暴露愿望时的一种自我防御。也就是说,&strong&当我们内心极度想要“展示”或“希望被别人了解”的东西不被自己的超我&/strong&(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的自我有三层,最内部的是代表了本能和潜意识的本我,中间层是有意识的自我,最外层是代表了道德感的超我)&strong&所接受时,原本的冲动与渴望就会被压抑&/strong&,取而代之的就会是一种尴尬感。 &/p&&p&&strong&我们已经两次提到了超我和尴尬感之间的关系。当超我评价我们自己时,我们感到尴尬;当超我压抑那些关于自我暴露的愿望时,我们也感到尴尬。&/strong&有些人相比另一些人更容易犯尴尬病,和他们超我的结构有很大关系。&/p&&p&每个人所形成的超我,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的超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一开始,我们并不懂是非对错,不了解什么是道德。我们最初所形成的超我,是一种内化了的我们父母的眼光。因为父母最早肯定或否定我们的行为,我们因而渐渐形成了关于道德的感受。而那些过于严苛的父母,则会让我们形成过于严苛的超我—— &strong&“有虐待性的超我”,这个部分我们会在后文中进一步阐述。&img src=&/v2-fc30bfddd9a_b.jpg& data-rawwidth=&498& data-rawheight=&2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8& data-original=&/v2-fc30bfddd9a_r.jpg&&&/strong&&/p&&p&&strong&3. 因他人的尴尬而尴尬&/strong&&/p&&p&&strong&——共情尴尬&/strong&&strong&(Empathetic embarrassment)&/strong&&/p&&p&如果他人正处于一些在我们看来是“尴尬”的情境之中,或者当我们知道了他人的隐私、且这些隐私在我们看来是令人尴尬的,此时,我们就会“感同身受”对方的尴尬。因而,这种尴尬又被称为“共情尴尬”,即我们会尴尬到他人所感受到的尴尬(Miller, 1987; Robson, 2016)(&strong&不过,很有可能这种共情是一种伪共情。因为,这只是我们基于自己的标准断定的尴尬,对方自己未必觉得尴尬&/strong&)。&/p&&p&看到别人的朋友圈,听见朗诵腔,看到别人在公开场合出丑或恩爱,而感到尴尬,都属于这一类。&/p&&p&&strong&4. 一种有防御性的超级情感&/strong&&/p&&p&不仅如此,尴尬,还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具有自我防御意义的超级情感(super affect)(Landauer, 1938)。&strong&超级情感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内心体验到其它一些更令自己感到恐惧的情绪时,如低自尊感、羞耻或内疚,尴尬会作为一种防御性的替代情绪出现(我们用尴尬这种情感代替了更可怕的感情)。帮助我们向自己和他人掩饰、压抑那些令我们感到恐惧的情绪。&/strong&&/p&&p&&strong&* 尴尬 VS. 羞耻&/strong&&/p&&p&尴尬与羞耻,都源于我们对自我的高度关注和对自我的评判(Lewis, 1991)。而它们也都被心理学家们称为“自我意识情绪”(self-consciousemotions)。&/p&&p&不过,羞耻,是对整个自我的怀疑或否定,有时甚至不需要以“我做了不好的行为”为前提,一个人可以在什么都没做的情况下,仅仅因为自身的存在而感到羞耻。有学者就认为,尴尬是人们内心羞耻感的一种程度更轻的外在表现(mild form of shame)(Stolorow, 2013),它与人们具体的行为、情感、身体等相关。但它是一种痛感更低,因为更容易被自己(允许)意识到/承认的情感。更容易感到尴尬的人,往往也是(内心秘密的)羞耻程度更高的人,无论他们看起来是不是如此。&/p&&p& 不过,尴尬也不完全是羞耻的一种表现,例如共情尴尬就并不与自身的羞耻感有关(Lewis, 1991)。&img src=&/v2-763fcb00aaa62e25d1b2a16_b.jpg& data-rawwidth=&320& data-rawheight=&2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0&&&/p&&h2&&strong&哪些人更容易感到尴尬?&/strong&&/h2&&p&&strong&1. 有虐待性的超我(Sadistic Superego)&/strong&&/p&&p&超我,指的是那些被我们内化了的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因而,它也被认为是人格结构中的约束者。一个有虐待性的超我,会过度地以规范和准则对自我进行评判(constant judgment)和约束(Vaknin, 2003),这就会使人不停地指责和贬低自己,对自己做出负面的评价,对自尊(self-esteem)造成伤害。&/p&&p&那些有着“有虐待性的超我”的人,同时又会渴望通过他人的肯定与赞扬,来弥补严苛的超我对自尊所造成的伤害,这会使这些人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或总觉得别人在关注自己(self-conscious)(Vaknin, 2003),从而使他们觉得自己“永远处于”他人的评价之中。&/p&&p&施虐型超我的形成,往往与个体在成长阶段所受到的来自于父母、同伴、行为榜样(role model)以及权威形象(authority figures,如老师)的过多的指责与评判有关。这就会让一个人从小到大都长期处于自己和他人对自我的负面评价之中,从而使ta更容易感到尴尬。 &/p&&p&而每个人会对不同的事情有着不同的“尴尬敏感度”,则和他们成长起来的环境中对那些东西更不接受有关。家庭中缺乏情感表达的孩子,可能对情绪和情感的直接抒发更容易感到尴尬;行为比较拘谨、注重得体形象家庭的孩子,也不容易是人群里那个搞怪开心果——他们不会是那个扮丑把自己拍成表情包的人。 &/p&&p&此外,羞耻感强的人(Lewis, 1991)、容易焦虑的人或喜欢取悦他人的人(people pleaser)(Edelmann & McCusker, 1986)也都有着“有虐待性的超我”。&/p&&p&&strong&2. 更有能力与他人共情的人更容易感到尴尬&/strong&&/p&&p&Edelmann 和McCusker(1986)的研究发现,人们在共情能力上的得分与尴尬感的得分呈正相关。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更能与他人共情的人,更在意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以及他人对此的评价。不仅如此,更能共情的人,也更有可能因为更能感同身受他人的尴尬,而体验到更多的“共情尴尬”。&img src=&/v2-26ab6866733b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26ab6866733b_r.jpg&&&/p&&h2&&strong&容易尴尬是一件坏事吗?&/strong&&/h2&&p&&strong&容易尴尬显然会给我们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strong&他们会感受到更多的束缚感,在人际中更不自由,感到隔阂感(尽管这种与他人的隔绝感也许只是他们主观的,并不实际存在)等。此外,就像Darwin在进化理论中提到的那样,“尴尬”有时不仅仅让尴尬者自身感到煎熬,也会让在场的其他人感到不适(Robson, 2016),进而不利于双方互动的继续进行。&/p&&p&&strong&但容易尴尬也不一定全是坏事。&/strong&Ketlner等人(1995)的研究发现,学生的攻击性或不良行为的表现与其对于尴尬的易感性呈负相关。也就是说,&strong&越容易感到尴尬的人,越少表现出攻击性。&/strong&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在人们即将要做出攻击性行为时,“尴尬”往往会成为这种冲动的“急刹车”。&/p&&p&Feinberg,Willer与Keltner(2011)的实验则发现,&strong&更容易尴尬的人更亲社会、更利他、更愿意让别人高兴,&/strong&在实验中更愿意把手中的资源(最高可抽中50美金的奖券)分赠给其他人,而且,他们在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agreeableness)得分也更高。&/p&&p&因此,他们认为,&strong&容易“尴尬”不仅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评价的在乎,也体现了这些人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尽管因为容易尴尬,他们往往由于内在有更多自我约束,而看似高冷)&/strong&(Robson, 2016)。(不过,也有人认为,容易尴尬的人之所以表现得利他,很有可能只是为了避免来自严苛的超我的批判,或者为了获得更多外界的赞赏)&/p&&p&&strong&人们对于那些容易尴尬的人也更有好感。&/strong&Feinberg(as cited inRobson, 2016)的研究还发现,人们更容易对那些容易尴尬的人产生信任感。并且,&strong&人们更愿意相信那些容易尴尬的人,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容易出轨的(cheat),因而也认为他们对自己最有性吸引力(sex appeal)&/strong&。&/p&&p& 不仅如此,尴尬还有可能会让一个人沉浸在已经发生的尴尬事件上,反复回想“如果刚才没有…就不会…”。越容易感到尴尬的人,因为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引起尴尬也会变得越谨慎,从而不能真正投入和放开地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img src=&/v2-d1b965d4d369a2d689eea648fe242bbd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d1b965d4d369a2d689eea648fe242bbd_r.jpg&&&/p&&h2&&strong&总犯尴尬病怎么办?&/strong&&/h2&&p&&strong&1. 认识自己的尴尬感&/strong&&/p&&p&和任何一种情绪一样。你的尴尬感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你自己的信息。哪些情境容易引起你的尴?这和你成长的环境与经历有什么关系么?是否与内在严苛的超我和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有关?当你理解之后,每一种负面情感也都能给你提供更多对自己的认识。&/p&&p&&strong&2. 临场应对尴尬的方法&/strong&&/p&&p&以下的方法被认为是最常为人们使用的,帮助化解尴尬的气氛、转移他人注意力的方法(Sharkey& Stafford, 1990; Allan, 2015):&/p&&p&&strong&● &/strong&承认自己正感到很尴尬(Acknowledge)。当你承认自己的尴尬时,你的内心就不再需要与“如果..就不会”的想法作斗争了。另外,接纳自己尴尬的情绪,也会让你的身体不再感到紧绷,思维不再僵硬,这样你便可以和周围人继续此前的互动 &/p&&p&&strong&● &/strong&承担责任(Account)。当自己的行为举动的确造成了尴尬场面或对他人造成不便时,选择承担责任会比推卸责任(不断地推卸与追究责任,尴尬的气氛就很难被打破)能够更及时有效地化解尴尬的氛围&/p&&p&&strong&● &/strong&补救(Remediation)。自我安慰或是自嘲也是一个不错的补救措施。当你能和周围人一起对引起尴尬的事情一笑置之时,也是在告诉自己,“令人尴尬的事情也并不能定义我,我能坦然看待自己所做的一切” &/p&&p&&strong&● &/strong&愤怒(Anger)。对揭露自己隐私的人表达自己的愤怒。恰当地表示愤怒,能够帮助对方了解自己的底线和边界,避免尴尬的再次发生(Cupach& Metts, 1992)。&/p&&p&&strong&● &/strong&逃避(Avoid)。有时候,转移话题或快速离开现场,避免被众人的目光与评判包围,也不失为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p&&p&&strong&3. 自我接纳、自我关怀&/strong&&/p&&p&如果,你发现自己拥有着一个严苛的超我,总是忍不住自责,那么学会提升自我接纳与肯定,对自己宽容以待,是你需要反复练习的事情。&/p&&p&当你不再不断地批评与指责自己,你就会发现自己也变得不再那么需要来自他人的肯定与赞扬了,因为你就可以及时满足自己被肯定的需要了。当你不再需要来自他人的肯定与赞扬时,你也就不再那么在乎他人的目光与评论了。不再过度在意自己和他人的负面评价时,尴尬感自然也就不那么容易出现了。&/p&&p&&strong&嗯,要说起这几天很尴尬的人……&/strong&&/p&&img src=&/v2-38fa4a95f166f70aac62bfcba83fdc63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38fa4a95f166f70aac62bfcba83fdc63_r.jpg&&&p&尴尬,与内疚、羞耻等类似,都是人的一种情感(affect)(Lewis, 1971; Cupach & Metts, 1992; Stolorow, 2013)。当体验到尴尬感时,人们会明显的感觉到不适、觉得自己笨拙,通常也会有脸红、出汗、坐立难安、结巴等生理与行为上的反应(Stolorow, 2013)。&br&&/p&&p&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容易尴尬的人,请做下面的测试。&/p&&blockquote&&h2&&strong&尴尬易感性量表&/strong&&/h2&&p&&strong&Embarrasability Scale&/strong&&/p&&/blockquote&&p&下列问题都与可能引起人们尴尬感的社交场景有关。在填写量表前,请确定你已经阅读过上面的文章,并已了解作为情绪的尴尬感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请记住,你可能因为自己或他人陷入尴尬情境而感到尴尬。&/p&&p&请选择与你的实际情况最为相符的选项。本量表共有26个题项。&/p&&p&其中,&/p&&p&1 = 我一点都不感到尴尬,&/p&&p&2 = 我感到有点尴尬, &/p&&p&3 = 我感到了一些尴尬,但仍然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p&&p&4 = 我感到比较尴尬,并有些不适感 &/p&&p&5 = 我感到非常尴尬,并且极度不适&/p&&p&想象在以下情境中,你的感受:&/p&&br&&p&1. 当你正在全班/全公司面前准备演讲&/p&&p&2. 你在公共场所湿滑的地板上摔了一跤,刚从超市里买的生活用品散落一地&/p&&p&3. 你受邀到朋友家用餐,却发现邻座的客人在切分牛肉的时候将整个盘子打翻在地&/p&&p&4. 你在马路上遇到一个想你寻求帮助的人,但对方一开口,你却发现ta已喝得烂醉,口齿也不清晰&/p&&p&5. 一群朋友对着你唱“生日快乐歌”&/p&&p&6. 到了聚会现场,你发现自己是唯一一个不符合今晚着装标准(dresscode)的人,比如大家都身着正装,而你却穿着T恤牛仔裤&/p&&p&7. 你在看一场业余表演秀,台上的演员很努力地在演一出喜剧,但台下观众却完全无法找到笑点&/p&&p&8. 你给只见过一次面的心仪对象打电话,约见面&/p&&p&9. 你在一个空旷的房间里大声地自言自语,却惊觉角落里还坐着一个人&/p&&p&10. 当你在朋友家上洗手间时,推开门却发现一位异性正在使用。&/p&&p&11. 你正津津有味地坐在观众席上看话剧,却突然发现台上的一位演员忘词了,全剧骤然停滞&/p&&p&12. 在听一位大师的讲座时,你却止不住地一直咳嗽&/p&&p&13. 在你的第一次约会上,你身旁的同伴不停地向对方夸赞你&/p&&p&14. 在一门课上,你发现讲课的老师完全没有发现自己裤裆的拉链没拉&/p&&p&15. 你走进一间看似无人的办公室/教室,打开灯后发现一对情侣正在亲热&/p&&p&16. 你正在与一个说话结结巴巴的、有口吃的人交谈&/p&&p&17. 你妈最近来看你,但无论你去哪,她都跟着你&/p&&p&18. 你到朋友家拜访,晚饭期间,你却发现对方一直给你夹菜,然而你对其中的某一道菜过敏&/p&&p&19. 你与教授/主管搭乘同一辆电梯,而ta刚刚给了你一个很差的成绩/业绩考评&/p&&p&20. 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在马路上叫住你,请求你施舍一些食物&/p&&p&21. 你走进一个满满都是人的房间,有人正在向大家介绍你&/p&&p&22. 你在搭公交车的时候,刚上车就在全车人面前摔了一跤&/p&&p&23. 你拆礼物的时候发现,送给你这个礼物的人就坐在边上看着你&/p&&p&24. 当看到一个人拄着拐杖,你问对方是否因为滑雪摔伤了,对方红着脸,回应到,他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之后就残疾了&/p&&p&25. 你忘记了和一个重要人的约会,知道第二天在路上见到ta,你才突然想起来&/p&&p&26. 小组讨论的时候,有一位组员是视力残障,但此时有另外一名组员突然脱口而出说到,有些人就是“有眼无珠”&/p&&br&&p&&strong&计分方式:&/strong&&/p&&br&&p&量表最高得分为130,最低得分为26。&/p&&p&得分越高,表示越容易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到尴尬。&/p&&br&&p&&i&量表版权属于原作者Andre Modigliani(1968)。本量表由KY翻译并仅适用于自测,测量结果仅供参考。&/i&&br&&/p&&br&&p&原文发表于:&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zI1OTAwNDc1OA%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73a21b36b452d9a64d053f37e93c1108%26chksm%3Dfe3abbf5cb730e6db07eae1aaa143bd066da6c59bfb7fcb%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我尴尬病都犯了” | 研究:为什么有的人特别容易感到尴尬?&i class=&icon-external&&&/i&&/a&&/p&&p&&b&点击查看相关文章:&/b&&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zI1OTAwNDc1OA%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ffbe36dcac8ba%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羞耻:你是否认识人类这种最有破坏性的情感?&i class=&icon-external&&&/i&&/a&&/p&&p&了解更多心理学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a href=&/org/knowyourself-1/activities& class=&internal&&KnowYourself - 知乎&/a&&/p&&p&&i&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i&&br&&/p&&img src=&/v2-3962df2fef5cce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v2-3962df2fef5cce_r.jpg&&&p&References:&/p&&p&Allan, P. (2015). How can I stop getting soembarrassed when I do something stupid? Lifehack. &/p&&p&Cupach, W.R. & Metts, S. (1992). The effectsof type of predicament and embarrassability on remedial responses toembarrassing situation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40(2), 149-161.&/p&&p&Dann, O.T. (1977). A case study of embarrassment.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25, 453-470.&/p&&p&Feinberg, M., Willer, R., & Keltner, D.(2011). Flustered and faithful: Embarrassment as a signal of prosocial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2(1), 81-97.&/p&&p&Fenichel, O.(1946). The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Neurosis. New York: Norton.&/p&&p&Freud, S. (1900).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Standard Edition 4 & 5 London: Hogarth Press.&/p&&p&Lewis, M. (1991). Self-conscious emotions and thedevelopment of self.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39S,45-73.&/p&&p&Miller, R.S. (1987). Empathetic embarrassment:Situational and personal determinants of reactions to the embarrassment ofanoth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 .&/p&&p&Robson, D. (2016). Being easily embarrassed. BBC.&/p&&p&Sabini, J., Siepmann, M., Stein, J. &Meyerowitz, M. (2000). Who is embarrassed by what? Cognition and Emotion,14(2), 213-240.&/p&&p&Saul, L. J. (1966). Embarrassment dreams ofnaked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47, 552-558.&/p&&p&Sharkey, W.F. & Stafford, L. (1990).Responses to embarrassment.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7(2), 315-342.&/p&&p&Stolorow, R.D. (2013). The shame family.Psychology Today.&/p&&p&Vaknin, S. (2003). Malignant Self-Love:Narcissism Revisited. Narcissus Publications.&/p&&p&Modigliani, A. (1968). Embarrassment and embarrassability. Sociometry, 31, 313-326.&/p&
我是一个很容易犯尴尬病的人。发朋友圈我会尴尬,看到一些不熟的人发的痛苦或者深情的朋友圈我也会尴尬。忽然被人认真地表白(包含各类感情),我尴尬,即便我对彼此之间的感情很了解,也同样爱着对方。听到一些深夜电台或者话剧表演中的朗诵腔也会很尴尬,…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重要。我就自己的经验介绍一下香港和内地的做法。&br&&br&&b&&u&一、香港的情况&/u&&/b&&br&未成年人接受心理咨询通常需要监护人或家长同意,这一点上两地的原则都是一样的,但是具体做法就有很大差别。&br&&br&&u&1、社会福利系统内的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服务&/u&&br&首先香港的未成年人心理服务大部分从社会福利系统内都可以获得,通常是免费的,这点跟内地非常不一样,因此做法就比较特别。&br&&br&背景:在香港,提供心理咨询(香港叫心理辅导)的有三大行业:临床类心理学家(包括临床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等)、辅导员(相当于内地的心理咨询师)以及社工。通常未成年人接受心理咨询的途径大多是通过学校,而香港实行“一校一社工”政策,每间中学都一定有驻校社工,小学甚至幼儿园也大多有驻校社工,有些学校会有自聘的辅导员,所以大部分有心理需求的未成年人首先会接受社工的辅导,或者学校自聘辅导员的辅导,&b&免费&/b&。另外政府会对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提供&b&免费&/b&的教育心理学家、治疗师服务,有些学校也会额外购买社工机构或政府提供的教育心理学家服务,学校付费孩子&b&免费&/b&享受,政府服务或学校购买的服务通常需要驻校社工、辅导主任或校长转介。&br&&br&背景介绍完毕,说做法。驻校社工或辅导员如果觉得某学生需要开个案,通常会征得家长/监护人的书面或口头同意,看各学校或社工的派驻机构的要求。很多时候,学校里的个案都是老师紧急转介,社工/辅导员需要立即做辅导,这时会在事后报告家长。家长一般都会同意,因为不需要家长付出额外的精力和金钱,并且这样的服务算是常规服务了,家长的接受度都很高。如果孩子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心理学家鉴定或者深入的心理治疗,比如测智商、测学习障碍、做游戏治疗等,通常会转介到政府免费的或学校购买的教育心理学家、治疗师那里,转介会征得家长的书面同意。&br&&br&对于青少年特别是辍学或经常逃学的青少年,还可能会在地区的儿童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或地区外展服务队接受社工辅导,对于某些跟家庭关系特别差的青少年,可能会没有正式的家长或监护人授权,但社工一般会尽量跟家长或监护人沟通孩子的情况。&br&&br&&b&注:&/b&以上所说的都是心理咨询服务,但是实际中社工提供的服务远超心理咨询范畴,有一些服务是&u&无须征得家长/监护人同意&/u&的,比如被家暴、遭受暴力事件的孩子,则无论家长/监护人是否同意,都可能被保护隔离起来,在保护过程中就会接受深入的心理辅导。如果经过评估认为孩子必须长期接受辅导,通常会是行政系统甚至司法系统要求家长/监护人保证孩子长期接受辅导,这种情况要不要授权我就不太清楚了。&br&&br&&u&2、商业性质的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服务&/u&&br&社会福利体系满足不了的,就要求助商业性的服务,一般由教育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取得治疗资质的临床类心理学家、辅导员、社工)提供。这些服务一般都要家长书面同意。&br&&br&&u&3、保密原则&/u&&br&无论是哪种服务,家长对孩子的情况都有知情权。但是一般来说,服务提供者会尽量跟家长达成协议,同意心理辅导的细节可不向家长公开,通常只向家长讲解服务提供者的评估结果、看法等,尽量不公开细节。这是儿童心理辅导者都要接受的训练,如何在保护孩子隐私的前提下与家长沟通。&br&&br&我熟悉的游戏治疗师一般会在家长的同意授权书中加上:请家长授权治疗师为孩子保密。孩子有时会问这些事情会不会告诉家长,治疗师一般会说,不会,除非你想我告诉家长;如果有特殊情况必须要告诉家长,一定会先通知孩子,解释并取得孩子的谅解,而不是悄悄告密。不过实际执行时有时难免会跟家长讲一些很小的细节作为辅助解释,这时就是看治疗师的功力了,怎样在讲细节时仍然尽量隐去隐私部分。&br&&br&&u&4、保密例外&/u&&br&根据职业伦理规范,当心理辅导中显示出会威胁到孩子或他人的人身安全时,则可以打破保密原则。这时的例外就不只是对家长,更可能会对司法机构、立法机构、学校等。但做法仍然是必须要告知孩子、家长,这件事需要通报警方之类。&br&&br&&b&&u&二、内地的做法&/u&&/b&&br&内地的情况我只了解规范的社工机构的做法,就简单说一下。&br&&br&背景:根据人社部颁布的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职业范畴包括心理咨询,所以理论上社工也是可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当然具体提供怎样的服务就要看社工个人的能力以及靠社工机构监管了。&br&&br&&u&1、家长/监护人同意及授权&/u&&br&当要给未成年人提供社工服务时,通常要征得家长/监护人书面或口头同意才可以开案。鉴于社工服务范围很宽,心理辅导服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家长/监护人的同意是针对所有服务的,一般并不会针对心理辅导特别再获得同意。但是内地人对社工的服务接受度较低,所以有时会有家长拒绝社工服务的情况,这时必须尊重家长的选择。&br&&br&&u&2、保密原则&/u&&br&家长同样有知情权,但是与家长沟通情况时会尽量隐去细节保护孩子的隐私。关于保密例外情况,内地的司法体系还不够完善,就算有保密例外的规范在,也没有什么可用的地方……所以我也不知道保密例外到底是怎么执行的。&br&&br&另外驻校社工服务比较特别,由于涉及到学校的管理和要求,有可能服务内容会需要在学校留档,比如心理辅导过程记录等文书。有经验的社工通常会备两份文书,一份详细版的交给机构督导和留档,一份简单版的交给学校。吐个槽,如此一来会大大增加社工的工作量,同时降低社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的动机。&br&&br&&u&3、其他&/u&&br&内地心理咨询师的通常做法我不太了解。我只知道我自己在深圳做游戏治疗,沿用是香港的做法,要家长签授权同意书,同时也请家长授权我为孩子保密,只向家长告知孩子的进度和我的评估,非必要时不说细节。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重要。我就自己的经验介绍一下香港和内地的做法。 一、香港的情况 未成年人接受心理咨询通常需要监护人或家长同意,这一点上两地的原则都是一样的,但是具体做法就有很大差别。 1、社会福利系统内的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服务 首先香港的…
&p&谢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2b1f1a8ee054bb132dde101a& data-hash=&2b1f1a8ee054bb132dde101a& data-hovercard=&p$b$2b1f1a8ee054bb132dde101a&&@河森堡&/a& 邀。长文多图预警。
本来不太想写这个回答的,因为我觉得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2a3b1f0dad863bdd6774d& data-hash=&2a3b1f0dad863bdd6774d& data-hovercard=&p$b$2a3b1f0dad863bdd6774d&&@大地&/a& 的回答写的很好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都照顾到。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到底有何影响,现状就是还不完全明确,争议尚存。不过,&b&多数研究者还是认同人类活动加剧全球变暖&/b&这一命题了,这里我就不做展开了,毕竟也不是做这个方向研究的。&/p&&p&但在一些回答和评论里,还是能看出一些人对于全球变暖的话题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解。我就来针对一些评论和回答说几句&b&看起来有点偏题的话吧——实则是看待气候问题时很重要的背景概念&/b&。为了和谐,防止被认为又在挂人,我把涉及到的发言者ID都马赛克了。&/p&&p&-------------------------&/p&&p&&b&1.碳循环的稳定及失稳,与生物圈的关系。&/b&&/p&&p&在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2a3b1f0dad863bdd6774d& data-hash=&2a3b1f0dad863bdd6774d& data-hovercard=&p$b$2a3b1f0dad863bdd6774d&&@大地&/a& 的评论区里,我见到这么一段话:&/p&&img src=&/v2-e9cd29dc4f272e01b3b1_b.png& data-rawwidth=&469& data-rawheight=&1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9& data-original=&/v2-e9cd29dc4f272e01b3b1_r.png&&&br&&p&这个观点令我大吃一惊:如果连碳循环这个基本的概念都没有建立,就讨论起碳排放来,这就容易闹笑话。&/p&&p&地球上的一切物质都处在有序的循环过程里,无论是&b&涉及大气、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碳循环&/b&,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水循环。&/p&&img src=&/v2-6f96a1d6b63c7819a1dc_b.png& data-rawwidth=&586& data-rawheight=&6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6& data-original=&/v2-6f96a1d6b63c7819a1dc_r.png&&&p&(碳循环示意图)&/p&&img src=&/v2-dcdaff749eef39_b.png& data-rawwidth=&884& data-rawheight=&6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4& data-original=&/v2-dcdaff749eef39_r.png&&&p&(碳循环,另一种表示方法)&/p&&p&--------------------------&/p&&p&简要将三个圈别的碳循环途径列一下:&/p&&p&&b&水圈:&/b&二氧化碳——碳酸根/碳酸氢根——分解成二氧化碳/形成碳酸盐(如碳酸钙)——少数发生沉淀,进入岩石圈(石灰岩、白云岩、珊瑚礁骨架、叠层石等)&b&【全途径以年为单位】&/b&&/p&&img src=&/v2-4a92800fba6cfd68ce8cd_b.png& data-rawwidth=&597& data-rawheight=&3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7& data-original=&/v2-4a92800fba6cfd68ce8cd_r.png&&&p&(澳大利亚的现代叠层石)&/p&&p&&b&生物圈:&/b&&/p&&p&&b&第一步:&/b&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有机碳—(经过食物链)—大部分分解,释放二氧化碳【&b&全途径时间以年/十年为单位&/b&】&/p&&p&&b&第二步:&/b&少数作为不可溶有机碳进入岩石圈——转化为化石碳(煤炭石油天然气)【&b&全途径时间约为十万/百万年&/b&】&/p&&img src=&/v2-83caf86d2f69c546ff33f56_b.png& data-rawwidth=&471& data-rawheight=&2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1& data-original=&/v2-83caf86d2f69c546ff33f56_r.png&&&br&&p&(生物圈碳循环的第一步)&/p&&p&&b&岩石圈:&/b&&/p&&p&&b&无机环节:&/b&水中碳酸盐发生沉淀,形成碳酸盐岩/烃源岩——地质抬升,风化作用释放碳酸根/碳酸氢根进入水圈——地质沉降,熔融转化为岩浆中的挥发组分——火山活动,释放二氧化碳&b&【全途径时间约为百万年/千万年/亿年不等】&/b&&/p&&img src=&/v2-5cbb9c3c866a2326cea8e4fd5ca04a02_b.png& data-rawwidth=&687& data-rawheight=&5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7& data-original=&/v2-5cbb9c3c866a2326cea8e4fd5ca04a02_r.png&&&p&(主要体现岩石圈碳循环的无机环节和浅层部分)&/p&&br&&br&&p&&b&(体现岩石圈碳循环的深层部分,图引自&a href=&///?target=http%3A///ngeo/journal/v7/n5/fig_tab/ngeo2152_F1.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ature Geoscience&i class=&icon-external&&&/i&&/a&)&/b&&/p&&br&&p&&b&有机环节:&/b&水中有机碳发生沉淀,形成烃源岩——地质沉降,转化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地质抬升,风化破坏释放无机碳及小分子有机碳(甲烷等)进入大气(如沥青湖、加拿大油砂、浅层煤田自燃)/地质沉降,受岩浆活动烧毁转化为无机碳——部分无机碳进入岩浆,通过火山活动重新释放&b&【全途径时间约为百万年/千万年/亿年不等】&/b& &b&(主要体现浅层的无机环节和有机环节)&/b&
在所有的碳循环途径中,岩石圈中发生的碳循环速率最慢。&b&但也正因其体量巨大、循环缓慢,才成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b&&/p&&p&在自然界的状态下,经过四十多亿年的&b&协同演化&/b&,生物圈与另外两个非生物圈之间已经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形成了一条&b&二氧化碳——碳酸根——有机碳——无机炭——二氧化碳&/b&的循环链。&b&任何一个链条的微小变化,可能都不会导致整体的崩溃。但是,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巨大的变数,无论正负,体系的崩溃就变得需要严肃对待了。&/b&&/p&&p&------------------------&/p&&p&在地质历史时期,碳循环的链条曾经出现过多次重大变故,结果往往是惨重的&b&——&/b&&/p&&p&1.&b&光合作用植物的横空出世,过多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b&,被认为可能是雪球地球发生的主要因素。&/p&&p&2.植物登陆后的泥盆/石炭纪,木质素的出现让森林急速扩张,但&b&当时尚未演化出能够分解木质素的物种&/b&,大量的&b&二氧化碳&/b&被固定成&b&生物圈里的活动有机碳&/b&,然后&b&由于缺乏分解者&/b&,大部分转化为&b&岩石圈里的化石有机碳(石炭纪形成了海量的煤炭)&/b&。结果呢?又一次严重消耗大气的二氧化碳,在石炭末期全球又一次变冷,发生了不大不小的一次灭绝。&/p&&p&3.&b&二叠纪末期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的剧烈活动;或者各主要板块发生造山运动、拼合成盘古大陆的时间太久,长期风化的结果导致岩石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导致大气的温室气体量严重增加&/b&,产生极为&b&严重的温室效应&/b&,气温急剧升高,出现严重的&b&全球性海洋酸化&/b&(碳酸钙缺乏事件);进而&b&可能导致洋流中断,也导致全球范围的洋底大缺氧&/b&。其结果是地球生物发生前所未有的海陆空超级大灭绝,95%的物种永远被抹去。&/p&&p&(这部分内容可以去这里了解更多&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地球演化中有哪些超乎人想象的现象? - 生物学 - 知乎&/a&)&/p&&img src=&/v2-43aae8ddca1e8ed8df346b6c80dfcc3d_b.png& data-rawwidth=&822& data-rawheight=&3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2& data-original=&/v2-43aae8ddca1e8ed8df346b6c80dfcc3d_r.png&&&p&(石炭末期的大冷却和二叠末期的大升温)&/p&&img src=&/v2-28ddabb04f803dc2333a_b.png& data-rawwidth=&619& data-rawheight=&4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9& data-original=&/v2-28ddabb04f803dc2333a_r.png&&&p&(地质历史时期CO2浓度与主要冰期的对应关系。CO2浓度不是唯一影响冰川期的因素,但冰川的范围与CO2浓度存在正相关。)
(引自Myers T S. Palaeoclimate: CO2 and late Palaeozoic glaciation[J]. Nature Geoscience, 2016.)&/p&&p&类似的历史我还可以继续举,很多。但需要注意的一点在于,&b&这些重大变化,都还是在完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碳循环系统的缓慢变化。&/b&&/p&&br&&p&&b&换言之,地球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如人类这样快速改变碳循环的先例。&/b& &b&地球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如人类这样快速改变碳循环的先例&/b&&/p&&p&&b&地球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如人类这样快速改变碳循环的先例&/b&&/p&&p&&b&地球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如人类这样快速改变碳循环的先例&/b&&/p&&p&&b&(重说三)&/b&
---------------------------------------
在&b&碳循环平衡的视角下&/b&来看,工业时代以来最大的变数可以归结为这么几个:
&b&a.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焚烧石灰岩制取混凝土——从岩石圈人为释放大量有机碳和无机碳进入大气。&/b&
(1)煤和油气自不必说
(2)混凝土原料之一是用碳酸盐岩烧制的石灰,氧化钙。从碳酸钙到氧化钙,二氧化碳从岩石圈里转入大气层。盖房子造成二氧化碳的净增加,没想到吧,2333。(但混凝土据说也会吸收二氧化碳,这个影响的重要性可能还有待讨论。)&/p&&p&&b&b.伐木排涝围湖,森林、湿地、沼泽数量大量减少——破坏生物圈的固碳能力,进而减少从生物圈进入岩石圈的有机碳/无机碳数量。&/b&
(1)砍伐森林的数量不用我说
(2)湿地/沼泽系统是陆上重要的成煤环境,即固碳环境。然而大量的湿地/沼泽随着人类活动被开发为农田。&/p&&p&&b&c.人类行为增大了自然风化释放二氧化碳的速率&/b&
(1)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基岩的暴露范围扩大:释放无机碳速率增加
(2)酸雨加强,对基岩的化学腐蚀力提升:释放无机碳速率增加&/p&&p&&b&d.人类对水体的影响对二氧化碳被生物圈和水体的吸收环节造成何种影响,我还不太了解。&/b&&/p&&p&据评论区反馈,主要影响可能是引起&b&海洋酸化,水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而有弱酸性倾向。一是海洋酸化导致大量珊瑚礁死亡,二是浮游生物的死亡。&/b&若这两点属实,那就是进一步降低水圈的固碳能力(无机和有机)。欢迎进一步补充。&/p&&p&-------------------&/p&&p&一增一减之间,直接导致&b&第四纪以来自然界碳循环的稳定性被打破&/b&——注意,一定要强调是第四纪以来,因为每个地质历史时期的碳循环面貌都存在不同。二者的叠加,&b&显然是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并且这个上升的速率前所未有。&/b&&/p&&img src=&/v2-e96cfd88fee82_b.png& data-rawwidth=&701& data-rawheight=&4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1& data-original=&/v2-e96cfd88fee82_r.png&&&p&&b&(图片引自&a href=&///?target=http%3A//climate.nasa.gov/vital-signs/carbon-dioxid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 NASA Global Climate Change&i class=&icon-external&&&/i&&/a&,不对数据真实性负责)&/b&&/p&&img src=&/v2-cd93e8eab42ef9ec12b450ac015770ca_b.png& data-rawwidth=&524& data-rawheight=&3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4& data-original=&/v2-cd93e8eab42ef9ec12b450ac015770ca_r.png&&&p&&b&(图片引自&a href=&///?target=http%3A///earth-matters/climate-weather/blogs/earths-carbon-dioxide-levels-to-hit-400-pp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arth's carbon dioxide levels to hit 400 ppm&i class=&icon-external&&&/i&&/a&)&/b&&/p&&img src=&/v2-a7e161cdf43ec538bbadee0_b.png& data-rawwidth=&644&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4& data-original=&/v2-a7e161cdf43ec538bbadee0_r.png&&&br&&br&&br&&p&&b&(图片引自&a href=&///?target=https%3A////apple-issues-1-5-billion-green-bon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pple Issues $1.5 Billion Green Bond&i class=&icon-external&&&/i&&/a&)&/b&&/p&&p&&b&(以上三个图本质上是一样的,23333)&/b&&/p&&p&------------------------------&/p&&p&对地球科学领域熟悉的朋友,可能或多或少都了解一点米兰科维奇旋回。一种天文轨道因素控制地球气候的方式。&b&它使得地球的温度呈现周期性变化&/b&。从这些图里可以看出,地球的二氧化碳含量也在短时间内呈现周期性变化,可能与米氏旋回有一定关系。&b&但是,最近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呵呵,已经丧心病狂了。这完全已经超过了自然因素调控的范围,是现代碳循环正在失稳的一个迹象。&/b&&/p&&p&--------------------------------&/p&&p&&b&历史上这么高是啥时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地质历史上用了多久升起来的?&/b&&/p&&p&&b&我不想说话,你们自己看——有没有这么快过,几百年。&/b&&/p&&img src=&/v2-d8ea6cb5d3a152c6124beece83c0d353_b.png& data-rawwidth=&601& data-rawheight=&4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1& data-original=&/v2-d8ea6cb5d3a152c6124beece83c0d353_r.png&&&p&(&b&时间顺序从右向左,引自&a href=&///?target=http%3A//www.ata.org.au/forums/topic/2190/page/1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limate Change - scientific discussion&i class=&icon-external&&&/i&&/a&,不对数据真实性负责&/b&)&/p&&p&结论是,没有。&b&地球自身的调节能力,要在几百后面加个万字。&/b&
---------------------------
有人说,细菌每年排放多少多少亿吨——没错,但这个排放在最近几百万年来皆是如此。&b&一个自然稳定的量不会导致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但人类活动导致的小小变量却可以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累积,导致碳循环崩溃。&/b&就像巨型火成岩省喷发可以极快摧毁碳平衡一样。&/p&&p&&b&我们绝对不能用一个早已稳定的所谓自然排放量很大,来忽略人类活动造成的【看起来并不大的】碳循环变量:燃烧化石有机碳导致二氧化碳的绝对排放增加、砍伐天然植被造成生物圈吸收二氧化碳的绝对减少。&/b&我甚至懒得提农作物面积增加和养牛——一个光合作用,一个吃粮放屁,搞不好这两个平衡了呢?吃多少粮对应了粮食作物固定了一定量的碳,放多少屁则对应排放了比吃的粮少一些的碳(打头拿去长肉了),掐指一算,可能还有利于减排呢。
--------------------------
&b&地质历史经验告诉人们几件事&/b&:
稳定的碳循环是保证当时生物界稳定的前提;碳循环的重大改变极有可能引起大灭绝;&b&地质历史时期中,缓慢的碳循环变化都曾导致过全球温度变化而引起大灭绝(或者作为主要原因)&/b&。&/p&&p&&b&那么,我提一个问题:在人类文明历史时期中,急速的碳循环变化会导致什么?&/b& &b&别扯什么历史文献里的那些橘子大象,好好看看碳循环崩溃以后的结果吧!这完全是两码事!&/b&&/p&&br&&p&&b&你以为科学界只是担心哪个国家的GDP受损吗?&/b&&/p&&p&&b&不是,他们担心的只是【虚无缥缈的】人类世大灭绝,&/b&Anthropocene Extinction&b&。&/b&&/p&&img src=&/v2-5a8b6a8cac98f79b2f5bb3_b.png& data-rawwidth=&658& data-rawheight=&3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8& data-original=&/v2-5a8b6a8cac98f79b2f5bb3_r.png&&&br&&p&+++++++++++++++++++++++
通过评论区反馈的情况,基本上集中在以下几点:
1.CO2对气候的作用尚不明确;
2.不相信人类导致的这点CO2增加会产生严重后果。
对此,我的评论是,请仔细阅读。一样的话我也不愿老说,累。&/p&&p&是的,现代的CO2不如地质历史上某些时期高,CO2浓度快速增加这个因对全球变暖的这个果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b&但这两者完全不影响现代碳循环已经被人类工业活动打破的事实。&/b&&/p&&p&+++++++++++++++小节分隔线A++++++++++++&/p&&p&&b&2.尺度的把戏。&/b&&/p&&p&&b&尺度问题,是观察现今与地质历史时期内的气候变化时,必须要拿捏准的一个标尺。&/b&&/p&&p&诚如许多人提到的,中外的历史文献都记载了历史时期上比现今冷或者热的时候。不仅历史文献这么说,地质记录中同样反映出这一点。就像前面的一个图反映的,地质历史上,CO2浓度和温度比今天高的时候多了去了,so what?&/p&&p&换一个版本也无妨——&/p&&img src=&/v2-e62f7c472fa_b.png& data-rawwidth=&602& data-rawheight=&3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2& data-original=&/v2-e62f7c472fa_r.png&&&p&(&b&Geological CO2 Joke&/b&)&/p&&p&&b&看起来,&/b&似乎地球历史时期的CO2浓度是一个一贯下降的趋势嘛,现在的一点上升没什么好担心的吧。&/p&&p&那么就选择一个局部放大一下:&/p&&img src=&/v2-88fa37c6ddcdc6bbe597_b.png& data-rawwidth=&494& data-rawheight=&7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4& data-original=&/v2-88fa37c6ddcdc6bbe597_r.png&&&br&&p&(图引自&a href=&///?target=http%3A//www.mahurangi.org.nz//human-made-climate-change-v2/%23Cenozoic-Climate-Chang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aleoclimate implications for human-made climate change - Mahurangi Magazine&i class=&icon-external&&&/i&&/a&)
&b&看起来,新生代&/b&(Cenozoic,6550万年,a图)至今的尺度上,温度逐渐下降;
&b&看起来,上新世&/b&(Pliocene,533万-238万年)至今,温度逐渐下降,且波动越来越大;&/p&&p&&b&但是!更新世末期(42万年以来)至今,温度呈现明显的周期变化。&/b&&/p&&p&这种明显的周期关系,就是所谓&b&“Vostok冰芯讲述的故事”&/b&——(下图与上图的时间标尺是反的)&/p&&img src=&/v2-f53c8dafc1d836b82bc8_b.png& data-rawwidth=&910& data-rawheight=&6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0& data-original=&/v2-f53c8dafc1d836b82bc8_r.png&&&p&(引自经典paper:Petit J R, Jouzel J, Raynaud D, et al.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history of the past 420,000 years from the Vostok ice cor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添加信息看不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