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人员的工作业绩成果证明材料,不能用吗,申硕材料

育路教育 · 在职研究生招生报名信息平台
咨询热线:8:00-20:00
当前位置:&>&&>&&>& > 正文
同等学力入学后对论文和科研成果的要求
  最近很多准备报考2017考试的考生,就入学后的毕业论文及科研成果的要求有不解的地方,都应该准备哪些资料呢?
  确实,大部分学院在招生简章里面都会表明:证明考生具有相应的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申请资格需要有相应的资料如英语等级证书,论文和科研成果等等。
  第一、对论文发表和科研成果资料的要求。
  有不少同学曾在申请时候表示这一点都不现实,但是就要提出这样的高要求,不过这种做法也着实吓住了很多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申请者。其实在职研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申硕虽然严格但是也有灵活变通地方,有的学院考生只要出示论文即可且不管论文是否发表;有的学院考生提供能够证明自己水平的论文和科研发明材料就行。但是切记,在面试环节你得对你提交的资料了如指掌,导师提问时候能够对答如流,合理解释。
  第二、对英语水平的要求。
  大部分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考生都以为想要申硕就必须通过英语四、六级,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必要条件。不同学院要求不同,并不一定非得过了四六级。对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招生苛刻的学院是有特别规定的,但是这只是少数;现在有的学院具有招生自主权,对于英语的要求基本上是规定&英语达到本科毕业水平&;因为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申硕里面还有英语考试,只要通过这个英语测试就行。
  第三、虽然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申请硕士考试不是很严格,但是考生也务必要认真对待。毕竟,有论文发表答辩和科研成果,或者是英语表现良好,将会增加自己的复试成功几率,对于拿到硕士学位又近了一步。
  不论针对何种考试,都需要做到知己知彼,积极做好充分的准备是踏上成功之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小编也希望备考2017同等学力申硕的同学都能顺利拿到硕士学位。
教你稳妥拿证
扫一扫吧!
阅读上一篇:
阅读下一篇:
育路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当前位置:
>>>>>>正文
离退休党支部2011年4月组织生活学习材料
作者/出处:&发布时间: 08:27:05& 阅读次数[]
党委书记魏世宏、校长严欣平
&&&&&&&&&&&&&&&&&&&&&&&&&&&&&&&&&&&&&&&&&&&在学校第三次科技工作大会上讲话
解放思想 强化保障
用改革创新精神走出学校特色的科技之路
——在重庆科技学院第三次科技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党委书记& 魏世宏
老师们、同志们:
&&& 我校第三次科技工作大会即将落下帷幕,本次会议是在我校积极贯彻落实2010年全国科技工作大会精神,全面完成第一战略发展期各项任务,顺利开启第二战略发展期新征程的关键时候召开的,会议召开得非常及时、非常成功。主要体现在三个“好”: 一是校长报告好。校长报告全面总结了学校六年来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客观分析了差距,科学提出了未来几年科技工作的“四大工程”和七项任务,任务具体可行;二是会议筹备好。会议筹备充分,会前深入二级院部收集整理了详细的第一手科研资料,把二级院部近年来科研工作经验做了总结概括,为今后进一步提升学校科研工作水平积累了宝贵经验。会上表彰了年度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听取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交流发言,营造了“比、学、赶、超、争先进”的科研氛围;三是大家情绪好。体现在“急迫”两字上,二级院部领导坐不住了,都在积极思考如何进一步打开本单位科研工作新局面;博士教授坐不住了,都在主动梳理个人科研方向,都在积极思考怎样做教授,怎么才能当硕导,怎样才能当博导,这才是教师们应该追求的个人事业。下面我主要谈谈怎样用改革创新的精神走出我校特色的科研之路。
一、热情肯定学校的成绩与进步
合校升本六年来,特别是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以来,我校的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科研成绩几乎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且是在我校不断建设、不断发展中所取得的。科研工作这么一个大幅度的跨越,而且是在一所办学功能还不完善的新建本科院校中取得的,凝结了全校师生多年的心血,实属不易。
二、理性查找学校的差距和不足
&&& 一所学校的科研发展工作如果不知道缺点在哪里?问题在哪里?那么这样的发展就是盲目的发展。因此,一个比较清醒的科研工作领导者,一个清醒的科研工作者,必须能看出科研工作的问题,这样才知道如何绕开弯路、避开波折,让科研工作走得更顺利一些。当前我校科研工作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多三少一粗放”。
&&& (一)“两多”。 一是我校科研经费总量增加多,从合校初期的四五百万增加到现在的五六千万,科研经费增长了近10倍;二是我校石油系统科研项目多,占了学校科研项目总数的大多数。
&&& (二)“三少”。一是教师队伍中既搞教学工作又搞科研工作的少。据统计,我校有近90%的老师只从事教学工作,很少或几乎不搞科研工作;二是高水平成果较少。目前,我校的科研工作结合生产实际研究的少,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水平低,企业对我校的科研实力认同感还不高。三是结合重庆区域经济开展项目研究少。我们的科研工作不能只瞄准石油和冶金行业,还必须拓展到其他领域。重庆的区域经济是非常生动和丰富的,很可惜我们结合的比较少,学校今后在这方面还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
&&& (三)“一粗放”。主要指我们的科研管理粗放。有的科研团队“项目靠情面,团队靠自愿,科研靠单干,经费靠骨干”。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造成了我校科研团队合作攻关氛围差、学科建设平台低、高水平科研成果少、产学研结合能力弱。这种局面,已经不能适应学校第二战略发展期发展的需要。
与西南石油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工作相比,我们还是有差距的:一是从合同经费上看,2010年西南石油大学合同经费有3.5亿,我校有6000万,重庆理工大学有4500万。从横向经费看,西南石油大学有3亿,重庆理工大学有3500万,我校有5300万;从纵向经费看,西南石油大学有5000万,重庆理工大学有950万,我校有700万。从纵向比较看,我校科研经费可谓发展迅速,但从横向相比,由于我们起步较晚,底子薄,差距还很明显。二是从科研质量上看,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观测指标。2010年,西南石油大学科研项目总量有10项,共305万,重庆理工大学有9项,共228万,我校有5项,共124万;从每年增长率看,西南石油大学年均增长率是42.5%,重庆理工大学年均增长率是78%,我校年均增长率是58%。三是从科研管理上看,我校因缺少研究生,科研主要靠老师,学生参与人数少。
三、正确认识科研工作在我校的充分必要性
&&& 我们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搞科研是充要条件。当今社会,应用型人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重实践,操作性强;二是会应用,能够解决一线的技术研发;三是具备攻关的潜能。作为一所以工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把科研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作为新时期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要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把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研相长。
四、积极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科研创新机制
&&& (一)积小成大,加速度发展。目前,我校科研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一些重大项目,可能我们只能参与部分或者只能获得一些较小的分项目,但是我们应从长远发展来看,相信当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积小成大,加速度向前发展。
&&& (二)集体协作,联合攻关。团队要集体协作起来,主研人员和团队其他人员要有协作意识,共享意识,互助意识。
&&& (三)突出优势,打造亮点。我校有三张名片:一是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二是国家级安全工程技术实验与研发基地及安全培训中心;三是航天功能磁性材料研发中心。这几个科研工作亮点一定要打造好,突出优势,其他亮点也要重点扶持。
&&& (四)教研互补,良性循环。我校原有老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基础扎实,教学效果好,新进人员理论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新老人员互补性好,可以形成教研互补、教研结合的良好格局。同其他高校相比,我校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行业地缘优势。与重庆其他高校相比,我们有石油化工行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优势。在地缘地域上,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给予重庆很多优惠政策,重庆发展潜能大,再加上中央政治局委员薄熙来书记坐镇重庆,为重庆带来许多资源。重庆的IT、机械电子等行业迅猛发展;二是学科互补优势。与同类型行业高校相比,我校石油与机械等学科互补性强,优势突出。
五、建立健全规范化科研工作管理机制
&&& (一)项目申报要统分结合。我们在获取项目方面要掌握统分结合的方法,大项目或重要的项目可以由学校出面统一组织申报获得,小项目我们可以发挥个人分散优势获得。
&&& (二)项目获取要规范合法。在获取项目手段上一定要规范得当,掌握好尺度。
&&& (三)项目管理要跟踪监控。在过程管理中,要对项目申报、立项、研究、结题等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及时协调处理好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 (四)项目结题要及时。一旦项目研究结束,符合结题有关规定的要马上结题,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老师们、同志们:
&&& 当前,我校科研工作正处于起步上升阶段,我们一定要打好基础,做好规范,学好规矩,把我校科研工作扎实稳健地推进,进一步打开我校科研工作新局面,为学校第二战略发展期开好头。
谢谢大家!
突出重点 突破关键 突显优势
为建设特色科技大学提供强力支撑
校长& 严欣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同学们:
&&&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重庆科技学院第三次科技工作大会。这次大会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学校第二个战略发展期开局之年召开的,意义十分重要。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和重庆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及重庆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学校第一个战略发展期特别是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以来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当前国家、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认真分析我校科技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全面谋划学校中长期科技工作的发展思路,明确学校“十二五”时期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部署下一个三年学校的科技工作,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再接再厉,攻坚克难、奋发进取,全面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为建设特色科技大学提供强力支撑。
&&& 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协、市社科联、市科学研究院、市安监局及其他市级机关、沙坪坝区政府等上级单位和协作单位的领导亲临会议指导工作。在此,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他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现在,我代表学校作科技工作报告,并请大家提出意见。
一、第一个战略发展期和过去三年科技工作的回顾
&&& (一)科研工作成绩喜人
&&& 六年间,学校的科研工作在总量和层次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校共签约各类项目总计1000余项,签约科研项目总经费近2亿余元,其中各类纵向项目200多项,总经费近2000万元。特别是2010年突破了5500万元,圆满完成了第二次科技工作会确立的目标任务。
实现了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863项目子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的全面突破。全校共主持国家级课题19项,其中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重点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 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28项。2010年我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首次进入重庆高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和资助经费前十强。2010年我校获得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重点项目1项,经费59.5万元,进入重庆市高校前5名。
&&& 6年来,我校教师共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35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有300余篇,其中2010年达到150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3项,共申报专利近200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3件,实用新型专利59件。办理成果鉴定近20项,成果登记近30项。
&&& (二)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 &一是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得以确立。通过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制定学科建设规划、遴选重点学科、学士学位点的申报等措施,全体师生逐步认识到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二是学科布局逐步完善。学校在已有石油、冶金、材料、机械、电子、化工、建筑、管理、人文等学科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艺术等学科,学科门类进一步优化。遴选了7个校级重点学科,3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进行重点支持,“油气井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成为了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三是学科建设支撑平台提档升级。6年间,尤其是近3年学校投入了近亿元,加大学科平台建设。拥有了市科委市级工程中心1个,市教委高校工程中心2个,市社科知识普及基地1个,国家发改委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2个。学校图书情报系统、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四是与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49名,有20余名教授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积累了研究生教育经验。
&&& (三)产学研合作亮点频现
&&& 一是与重庆市科委、重庆三峰公司联合成立“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合作开展了《垃圾发电厂高速离心雾化器的研究与开发》、《垃圾发电厂焚烧炉液压控制技术及系统的研究》等项目研究,已申请专利44项,申报市科委重大科研项目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1项。二是与中石油共建“油气井控及安全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在高压气井、水平井的井控工艺技术和井控装备研制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已在大庆、辽河、胜利、中原、长庆、塔里木等油气田推广应用;石油HSE风险管理配套技术研究及评价的研究成果作为行业评价标准受到石油企业的好评。三是与重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成立了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在安全生产的教育、培训和评价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拥有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安全评价甲级资质,建立了“重庆市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和“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实验室”。四是与南京晨光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航空航天企业合作,共建“功能磁性材料研发中心”。研发的产品已成功运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工程等航天和国防产品中。五是重庆市社科普及基地在我校挂牌并成功通过合格验收,社科普及“五进”工作有声有色。此外,利用校内外资源还成立了10余个科研机构,为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四)人才队伍茁壮成长
&&& 6年来,学校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通过引进、培养培训,共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500余名,50%以上的教师接受培养培训。目前,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130余人,博士和硕士所占的比例超过70%;副教授以上的教师4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超过40%。与合校之初相比,教授、副教授、博士和硕士的人数分别增加了2.73倍、1.67倍、15.29倍和3.39倍。而近三年博士和教授就分别增长了124%和75%。
学校投入1000万元资助了66个科技创新团队,推动了科研队伍的形成和科研工作“质”的提升。47名新晋教授中38名是团队成员;学校选送培养的16名博士中团队成员12名;团队成员共发表科研论文1217篇,其中各类检索论文306篇;省部级以上项目19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9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23项;专利57项;科研总经费达到1.11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640余万元,省部级项目经费1170万元。据统计,学校80%以上的科研成果由科技创新团队完成。科技创新团队真正成为了优秀人才的摇篮,达到了“出人才、出成果、出名气”的目的。
&&& (五)学术氛围日益浓郁
&&& 学校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努力营造崇尚学术、尊重学者的氛围,培育学术土壤,形成学术文化。我校成功举办了第三届模糊信息与工程国际会议、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国际学术论坛、第七届全国微波化学会议等一系列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和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活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专家,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Pro. Themelis教授、戚发轫、叶培建、周寿桓、罗平亚、张玉奎等一批院士来校讲学或访问,我校也先后派出数十位专家学者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为我校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学校健全了校、院两极学术委员会,成立了校学术道德委员会,发挥教授专家治学的功能,保障各类项目申报评审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为优良学术生态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立了校科学技术协会,搭建了学校与外部的学术交流与沟通渠道,与行业协会、学会组织的联系日益广泛和深入。
&&&& (六)科研管理日趋规范
&&& 适应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需要,建立健全了校、院(部)两级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了权责明确、分工协作、结构优化、服务周到的运行机制。制定和实施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技工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科研管理文件,使科研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开展了每三年一度的科研评奖工作,共有40余个先进个人和9个先进集体受到表彰奖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已初步形成,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科研管理部门主动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和石油冶金等行业的联系,积极拓展项目来源渠道,在项目申报、评奖、专利申报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帮助解决各类问题,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 六年的发展,我们一路走来。每一年都有新的突破,每一年都有新的收获,其中饱含了广大教师多少辛劳和汗水,凝聚着科技工作者多少努力和智慧,他们克服新老校区奔波的艰辛,克服研究条件薄弱的困难,为迅速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所有为学校科研工作付出艰辛、做出贡献、奉献聪明才智教师、科技工作者和管理服务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 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过去的六年,我校科技工作在若干指标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6年来的实践证明,科技工作是推动学校发展上水平上台阶的重要动力。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 一是必须坚持把依托行业作为科技工作的立足点。统计显示,无论是科研项目,还是科研经费,70%以上来自石油化工、冶金材料和机械电子等行业企业。
&&& 二是必须坚持把突出应用作为科技工作的着力点。据统计,八成以上的科研项目都是围绕企业实际开展的,表明把着力点放在应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上,符合学校的实际。
&&&& 三是必须坚持把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结合点。科技工作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连着企业需求,其结合点就是政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六年的科技工作实践表明,加强合作平台建设至关重要。
&&& 四是必须坚持把人才队伍作为科技工作的关键点。六年来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今后能否取得更大的成绩,关键还是看我们能否建设一支更加强大的人才队伍。
&&&& 五是必须坚持把服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增长点。无论是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还是和重庆市安监局合办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都证明了这一点。利用我们的优势,为重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必将是未来学校科技工作的新增长点。
二、当前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站在”十二五”规划的起点,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新形势下科技工作面临诸多新的机遇。
&&& 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呼唤科技进步。去年,我国的GDP首次超过日本,但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靠科技,出路在科技。为此,国家将重点发展新能源、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我校要发挥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新兴产业发展中找到突破口,有所作为。
&&&& 二是行业企业发展急需科技支撑。石油冶金行业企业已经基本完成追赶式发展阶段,传统技术的优势逐渐消失,竞争的国际化和技术的高精化已成发展趋势。近几年,科技对企业的贡献日益显著,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加大,这将为我们科技工作提供新的舞台。
&&& 三是重庆全面崛起需要科技护航。“十二五”期间,重庆将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此,将大力推进科技攻关,提高研发经费投入,改造提升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能源等六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仪器仪表等十大重点产业集群,这将为我们科技工作创造新的机会。
&&&& 但着眼未来,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从外部环境看,一方面社会对科技的要求越来越高。石油化工、冶金材料、机械电子等行业企业对科技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单一的技术难题,而是要实现技术、工艺等的系统集成和创新;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业务范围,而是向高难度、新领域进军,比如页岩气的勘探开发,高含磷铁矿石的冶炼等,这些新的领域,需要突破一些世界级的难题。这就要求我们的科技工作者跟踪社会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和现实需求,整合资源对重大科研课题联合攻关,需要长期致力于某一领域的深耕细作,但这恰恰是我们的“短板”。
&&& 另一方面,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校有深厚的行业背景,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是随着学校管理体制的变更和企业需求的多元化,更多高校参与到服务企业的竞争当中来,尤其是一些非行业的“985”和“211”大学利用地利之便,凭借自身的学科优势迅速介入,挤占市场,对本来在行业院校竞争中就谈不上优势的我们学校而言,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从内部环境来看,学校的科技实力总体较弱。一是经费总量不多,项目质量还不高。5500万的科研经费,纵向比较可谓发展迅速,但与行业兄弟院校横向相比,差距比较明显。从项目和成果分布来看,体现科研实力和水平的纵向项目不到10%,比例偏低。发展不平衡,标志性的科技成果、高水平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太少。
&&& 二是学科特色不够明显,学位建设缺乏支撑。目前在校内被视为最有特色的石油冶金学科,和其他高校特别是与行业院校相比,则无太多优势可言。能代表学校办学水平的国家级、市级重点学科,目前尚处于空白状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得不快,还没有形成较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和融合。
&&& 三是领军人物严重匮乏。目前优秀的、知名度较高的学科带头人数量较少。部分创新团队负责人对学术梯队建设不重视,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自己明确的研究方向,团队梯队建设任重道远;开展学术交流的主动性、自觉性不高,学术交流的频度、深度和广度不够。构筑人才高地,使有潜力的科研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已成当务之急。
&&& 四是科研平台建设滞后,成果转化能力还较弱。近年来学校投入1.6亿购买仪器设备、建设实验室,投入力度之大、仪器设备之先进令兄弟院校嫉妒,但利用率和开放程度亟待提高,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共享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服务社会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尚无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工程中心建设力度不够大,还缺乏培养和吸引一流学术人才、承担高水平科技项目、出一流科技成果并实施产业化的能力。在成果转化方面,不注重成果集成和转化,报奖意识比较薄弱,制约了科技工作上台阶、上层次。
三、未来几年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 根据学校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按照特色科技大学的建设目标要求,未来10年科技工作要坚持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思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位点建设为重点,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以科技体制创新为动力,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使科技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于石油冶金行业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特色科技大学提供强力支撑。
10年规划的实现,前5年至关重要。为此,”十二五”期间需要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 (一)做大做强科研项目,实施科研总量“亿元”工程
&&&& “做大做强”科技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未来5年,学校科技工作合同经费总量每年增加一千万,到2015年达到1个亿,高水平科研项目和国家级项目实现稳定增长,每年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10项以上,对学科的支撑力度明显加强。
要认真研究政府和企业的“十二五”规划,集中力量瞄准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将承接国家大项目作为主要着力点,坚持走“政产学研用”合作道路,联合多方力量,加强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积极参与企业创新工程,努力将优势特色项目纳入政府规划,争取多拿项目、拿大项目。要拓展项目来源渠道和范围,联合社会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多点多种类多层次合理布局项目类型,每年新增1-2个企业单位项目来源,5年内新增纵向项目来源2-3个。要促进成果转化与应用,运用市场化手段,选择有潜力的项目进行扶持孵化,创造条件助推优秀项目进入技术市场,平均每年有1-2个项目得到资助扶持。支持技术集成与装备成套,形成系列产品或生产线,5年内支持3-4个团队在3-4个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建立学校科研信息资源网络,畅通校内外科研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力争每年达成科研项目5-8个。探索成立专业化的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所和各种类型的企业,逐步建立“专业项目经理”模式,做大科研总量。
&&& (二)以大项目出大成果,实施国家级奖励突破工程
&&& 要把科研项目做大,就必须争取拿大项目。只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才能拿大项目,只有拿大项目才能出大成果,只有大成果才能拿大奖。未来5年,年平均省部级科研奖励超过4项,高水平科研论文200篇以上,专利专著及知识产权拥有量逐年提高。
要积极参与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关注行业科技发展动向,积极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参与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争取在国家科技进步奖励方面实现突破。要抓住“十二五”启动机遇,“甘当配角”,参与各类国家级项目,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奖励或科技进步奖励的突破。要树立“大师、大项目、大成果、大平台”意识,以两个研究院为突破口,重点扶持发明专利的转化应用,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力争实现国家发明奖励或科技进步奖励的突破。要鼓励团队及学术带头人主动进行跨学科整合成果,“以小集大,以轻集重”,实现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励的突破。要加大人文社会科学支持力度,紧密结合行业和地方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整合各种资源,在完成高水平项目的同时,取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奖励的突破。
&&& (三)完善和优化学科布局,实施硕士学位点建设工程
&&& 获得硕士授予权是高等学校学科水平的集中体现,对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有重要意义。今后几年将是我校“申硕”的关键时期,一定要认真对照硕士点的基本要求,理思路、找差距、做规划、定措施,要统筹一切资源,以专业学位为突破口,确保打赢硕士点申报工作的攻坚战。
要加快学科建设,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以工程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学科为重点,重点规划建设“申报学科、支撑学科和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和优化学科布局,培育优势特色学科群,逐步形成学科建设高地,使其尽快达到申请硕士学位授予点立项建设的标准。要紧紧围绕行业和重庆经济社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密切关注学术发展前沿,加强优势领域的研究,继续凝炼学科研究方向,逐步形成明确、稳定、有特色、有优势的学科研究重点,全面提升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以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契机,锻炼一批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一支以教授、博士、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核心的高水平学科队伍。
&&&& (四)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实施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工程
&&&& 继续支持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和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申报国家部委工程中心;全力支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重庆市安监局立项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并开展重大项目研究,在安全评价、职业健康等领域做出特色;大力支持“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实验室立项建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支持石油天然气工程中心和基地建成重庆市工程中心、中石油工程中心和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寻找机遇,突破冶金与材料学科平台建设瓶颈,通过联合或共建建设科研平台;适应重庆市化工、生物、能源重大项目的建设需求,支持化学化工学科科研平台建设;在重庆市社科普及基地基础上,支持法政与经贸、工商管理以及其它学院联合开展市级人文社科基地建设。
&&& (五)深化团队建设,培育科研领军人才
&&& 要紧紧围绕学科建设规划,以优势学科、重点学科为主,兼顾重点扶持学科和新兴学科,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和基地,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带动,努力构建人才集聚平台、成长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力争用5年的时间,引进、选拔并重点培养资助1名重庆市杰青,2-3名新世纪优秀人才,5-8名重庆市学术带头人。
依托重庆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大力度资助石油化工、冶金材料、机械电子等学科,认真遴选、重点培育、滚动支持10个左右创新能力强、团队精神好,具有较强攻坚和应用开发能力的创新团队。加大投入遴选学术水平高、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以科研立项的形式支持其围绕行业企业技术难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创新研究,力争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性的重要成果,为承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承担市级重大科研课题打下基础。加大对青年骨干教师,特别是优秀青年博士的支持力度,每年遴选30名优秀青年博士和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重点培养,支持其自主选题开展创新研究。每年资助10名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学术带头人到海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参与国际科学研究,跟踪国际学术前沿,提高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的能力;资助50名学术骨干到国内重点高校、一流研究机构和行业企业进行合作研究和深造,提高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支持主办、承办或联办各种国际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与学术论坛,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
&&&& (六)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培育优良学术文化
&&&& 要重视学术的群体效应,发挥学者的主体作用,尊重学者的自我组织,尊重学术的多元发展,努力形成尊重学者、崇尚学术,提倡创新、鼓励创造、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科学研究要自觉遵守学术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科研人员要加强学术精神修养,努力履行学术责任,自主寻找学术资源,发挥学术市场主体的作用,获得学术活动的持续支持。支持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到学校进行学术讲座与交流,开展学术访问;改进学术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继续发挥教授专家治学的职能,充分保障各类项目申报评审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加大校园学术氛围环境与硬件建设,加大图书资料建设力度,作好电子图书情报资料的服务支持工作;加强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充分利用基于现代技术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要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要通过科研来提升教学水平,事实也证明科研比较出色的教师其教学水平也是比较出色的。要正确处理科研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的关系,我们的科研定位是以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为主,这与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是一致的,教师只有通过科研与社会服务,才能让学生获得应用型的知识。
&&& (七)创新科技管理,增强科技工作活力
&&& 积极推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在学科规划和建设中的宏观调控作用,认真落实校、学院(部)两级科研管理体制,强化学院在科研组织、管理方面的主体性。要积极推进科技激励机制改革,对于国家重大项目, 继续执行科研经费按比例配套制度; 对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员, 可按照研究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大小给予奖励。要建立科技资源整合机制,积极探索弹性人才管理体制,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从制度上解决科技人才多种形式的联合或流动, 以实现科研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积极推进在大学城联合筹建大学科技园, 孵化高校科技研发项目并逐步进入市场, 建立成果转化应用专门机构和基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过程管理为重点, 逐步建立健全立项、实施、进展、经费使用、项目验收或鉴定、成果申报、专利申报、成果转化等全过程的各有侧重、相互衔接、成龙配套的制度和规范。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评价制度改革,完善科技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现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对科技业绩指标既要有“量”的要求, 更要侧重“质”的考核。
&&& 七个方面,项项紧扣学校”十二五”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虽然有一定难度,并且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经过努力是完全能够实现的。特别是前三年,将为实现”十二五”科技工作各项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下一个三年,我校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 1.抓住“十二·五”各类项目启动机会,大胆走出去,积极参与重大(重点)项目规划、申报和实施,为实现学校未来5-10年工作目标开启一个崭新局面。
&&& 2.继续完善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凝练学科方向,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力度,力争市级重点学科取得突破。
&&&&3.科研工作各项指标实现稳步增加,科研经费每年增长10%左右,高水平科研项目和国家级项目每年增长2项左右。
&&& 4.深化产学研合作,全面启动、实质性推动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工作。已经建成的省部级工程中心对学校学科和科研工作发挥明显效益,实现国家级工程中心的突破,力争再立项建设1-2个的省部级工程中心,立项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
&&& 5.培养3-4省部级学科(术)带头人,全面布局和准备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点)建设工作。打造2-3个市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使之成为学校未来学科建设的亮点和特色。
&&& 6.年平均省部级科研奖励3-4项,高水平科研论文数量和水平逐年提高,专利专著及知识产权拥有量稳步增长。
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今年是我校第二个战略发展期和“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紧迫感和神圣的使命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不断开创我校科技工作的新局面,为早日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中共重庆科技学院委员会
重& 庆& 科& 技& 学& 院
二○一一年工作要点(摘要)
&&& 2011年是我校全面实施第二战略发展期改革和发展规划(年)及“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按照“三步走”目标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科技大学的起步之年,也是建校60周年的校庆之年。今年全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市委三届八次全委会、全市教育工作会等会议精神,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学科建设特色,大力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完善校内管理体制,全力做好60周年校庆等各项工作,深入实施“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三大战略,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开拓创新,求实奉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和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
一、总揽全局,把握重点,认真做好八件大事
&&& 组织实施学校第二战略发展期规划。结合国家和重庆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认真分析学校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围绕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建设目标,根据学校第二个战略发展期规划,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及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文化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配套规划;各二级学院也应制订相关规划,努力形成思路清晰、定位科学、特色鲜明、措施有力的校院两级发展规划。做好各项规划的宣传、年度任务分解、实施、督促检查等工作,确保落到实处。
&&& 进一步完善校内管理体制。密切关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动态,进一步推进校院(部)两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深化学院制改革,加强新体制下的人事、财务、资产、教学、科研、学工两级管理的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二级院(部)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院务委员会、教代会(分工会)等决策咨询和民主管理机构及议事规则,保证学校各项政策的落实和院(部)权力的正确行使。推进二级院(部)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二级院(部)考核机制。修订《重庆科技学院章程》,成立重庆科技学院校务委员会,建立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以人才培养和学术贡献为主要依据的资源分配机制和动态投入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绩效工资改革,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
&&& 全力做好60周年校庆工作。日是学校校庆日,5月21日是学校60周年校庆庆典日,5月16日到21日是校庆庆典周。认真落实《重庆科技学院6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总方案》,分阶段、分重点地做好“校庆年”的各项工作。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开展爱校荣校主题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庆氛围;统一思想,广泛参与,分工协作,精心组织好宣传动员、合作交流、校庆庆典及学术提升、环境改善、民生建设等各项工作,充分展示60年办学成就,激发广大师生和校友关注学校发展、投身学校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凝聚力量、开放合作、树立形象、扩大影响的校庆工作目标,力争让社会满意、校友满意、来宾满意、师生满意。做好校友会相关工作。
筹备召开第二次党代会。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主旋律。按照上级组织的要求,下半年召开学校第二次党代会,认真总结2007年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党建工作的基本成绩和基本经验,科学把握发展机遇,进一步明确和巩固学校办学治校的重大方针政策,提高学校党的各级组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的能力和水平,为学校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 深入推进品牌本科建设。紧紧围绕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定位,以石油工程和冶金工程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为引领,积极探索社会力量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机制和途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做实实践教学环节,力争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深入实施“万千百十”工程,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等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努力形成“德优品正、业精致用、拓新笃行”的本科生品牌。
&&& 做好硕士点遴选建设工作。以学位单位(点)立项建设申报标准为指南,加强信息跟踪和对外联络,做实硕士点遴选和申报筹备工作。加大对石油工程、冶金工程、机械电子、安全工程等特色学科的建设力度,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学科发展和研究生教育平台。开展校内学科评估,优化学科结构、培育学科梯队,为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紧紧围绕行业和重庆经济社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密切关注学术发展前沿,加强优势领域的研究,继续凝练和巩固学科方向,加强学科平台和学术队伍梯队建设,逐步形成明确、稳定、有特色、有优势的学科重点,努力提高成果的数量与质量。
&&&& 启动名师造就工程。贯彻全国、重庆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推进教师队伍、管理服务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生态,引进、留住、用好人才,培育和造就名师。加快、加强对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力争在引进和培养国家级人才或重庆市拔尖人才方面取得突破;启动“科苑学者计划”,遴选确认校级学科带头人;启动名师造就工程,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深造,高标准选拔,高起点培养,规范化管理,提升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努力造就一批教学和学术名师;开展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训练计划试点,探索教师到企业定期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机制,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筹备召开学校人才工作会议。
完成新校区建设主要工程。新校区建设要突出重点,把握节奏,完善功能,逐步由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建设体育馆、研究生公寓等新校区建设收尾工程;完成经济适用房及老校区改造工程建设;推进新校区环境绿化提档升级;完成安防监控、广播电视机房和档案室的改造和搬迁。全面完成已投用项目的验收、结算、转固等收尾工作。做好建设项目清查工作。
二、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摘要)
1.全力抓好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工作。
2.切实加强教学管理。
3.全力推进教学“五大建设”。做好2011年国家和重庆市质量工程项目的培育和申报工作。做好2012年新专业申报和5个本科专业的学士学位申报评审工作。
4.大力开展继续教育。
三、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力提升科研工作水平
5.认真抓好项目的申报与管理。力争全年科研经费达到6500万元。
6.继续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和产学研平台建设。继续支持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和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申报国家部委工程中心,全力支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重庆市安监局立项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并开展重大项目研究,大力支持“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实验室立项建设重庆市级科研平台;支持法政与经贸、工商管理学院及其他二级学院联合开展市级科普基地建设;支持冶金与材料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学院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
7.推进科研管理体制创新。
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进一步做好学生教育服务管理工作
8.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围绕培养“德优品正、业精致用、拓新笃行”的品牌本科生,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科学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文明养成教育,深入推进生涯规划工程、素质提升工程、能力培养工程、阳光关爱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四进公寓工程。结合学校思想政治实践课的实施,认真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六个一”工作,抓好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基本建设和考评。
9.持续加强学风建设。进一步抓好学生“一日生活制度”的落实,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专业学习、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上来。积极支持各级学生组织围绕考研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研究生考试的报考率和录取率。
10.进一步加强招生就业工作。逐步建立学校指导、二级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努力使2011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做好大学生入伍、报考公务员、村官工作。力争完成200个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目标。继续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努力完成5000名新生招生任务。提高新生报到率和第一志愿录取率。
11.坚持党建带团建,加强团学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
五、围绕中心,保障发展,继续抓好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12.加强校院两级班子建设和二级学院考核工作,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完成学校中层干部的换届调整工作,做好学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和二级学院领导班子考核试点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切实抓好教职工、离退休职工及学生的党支部建设。
13.从严教育管理干部党员,提高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
14.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宣传学校第二战略发展期“314”总体思路及“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三大战略。隆重庆祝建党90周年、建校60周年及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切实抓好各项主题宣传活动。继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大力开展“唱读讲传”活动。
15.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签订新一轮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把“一岗三责”落到实处。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通过风险点排查,探索反腐倡廉的新路子。
16.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和民主办学,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进一步加强教代会、工会专门委员会建设,全面落实二级教代会职权,完善教代会评议制度和质询制度。进一步做好离退休老同志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主动关心和努力解决老同志在思想、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继续发挥好老同志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17.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和政治稳定,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机制。
六、科学管理,强化服务,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学效益
18.加强对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及对外合作的统筹与管理。
19.加强财务和审计工作。
20.深入推进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21.加强高教研究,做好学报、年鉴编辑工作。努力争创重庆市一级期刊,使学报社科版进入全国人文核心期刊行列,力争成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自然科学版力争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力争成为SCI、EI等国际知名检索机构收录期刊,积极创造条件力争进入2012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认真做好年鉴的编辑出版工作。
22.继续做好信息化及图书馆工作。大力推进信息系统的应用,力争今年通过市教委“数字校园”的评估验收;全面完成和开通校园无线网络,完成第三实验楼、学术交流中心、教职工住宅区弱电系统建设工作。
23.全面提升总务保障能力。按照总务保障“2341”工作要求,精心打造“总务热线”;认真组织好石油科技大楼及学院办公用房的调整搬迁和学术交流中心的经营引进与开业筹备;认真组织好全国高等院校示范性节约型校园节能监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的能源管理水平;认真组织好第二批离退休教职工住房补贴发放工作,积极推进教职工住房调整进程,确保教职工住房产权证办理取得实质性进展。做好校医院内涵建设,整体提升服务水平。
24.努力提高学校整体运行水平。
   --中央政府网--
中央政府门户网
发展改革委
国防科工委
劳动保障部
国土资源部
信息产业部
人口计生委
新闻出版总署(版权局)
安全监管总局
食品药品监管局
知识产权局
国家宗教事务局
发展研究中心
社保基金会
自然科学基金会
   --省市政府网--
内蒙古自治区
广西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宁夏自治区
新疆自治区
乌鲁木齐市
   --中外传媒网--
中央电视台
中国经济网
中国新闻社
人民法院报
中国知识产权报
中国青年报
千龙新闻网
中国工商报
北京青年报
北京娱乐信报
经济参考报
华盛顿邮报
   --重庆建网科技--
电话:023-&& 版权所有 (C) 重庆科技学院离退体处 e_mail:
重庆科技学院离退体管理处主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退休人员美国签证材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