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赚点微信无成本可赚零花钱钱,有很多像今日头的自媒体好文章,但今日头条提现要网银卡,满18岁才能提现,我只有15

今日头条自媒体/对于媒体业的未来,今日头条 CEO 张一鸣这么看
说说文章网,为用户打造一个文章平台。好文章大家一共分享吧!请记住本站地址:/
您当前的位置:&&&
今日头条自媒体/对于媒体业的未来,今日头条 CEO 张一鸣这么看 作者:&●&时间: 08:07:14&●&来源:
Ⅰ : 对于媒体业的未来,今日头条 CEO 张一鸣这么看
  纽约时报的CEO Mark Thompson 曾这样描述眼下传统媒体行业对互联网的态度:&There& s risk. But there is danger of staying outside the party.& (合作有风险,但不入局更危险。)   在中国,眼下同样经历了一场媒体行业的大变革。而在经历过门户时代后,传统媒体这些内容生产商们面临的渠道变革并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的数字内容分发渠道,正在改变门户塑造的格局。   1月15日,在 &2016年 今日头条未来媒体峰会& 上,作为新媒体的创建人和代表,今日头条 CEO 张一鸣分享了他对媒体业未来的看法和趋势观察(演讲原文请见文后)。   先看看头条的一些新动作:   今日头条的部分数据   到 2015年,今日头条用户日平均使用时长达 53 分钟。   今日头条已经与超过2000家媒体机构展开了合作,超过了现有的门户网站合作规模。   媒体在今日头条每天新增被推荐出的内容达到22613篇次,历史累计阅读量达到1亿次的媒体已经有74家,超过5亿的有10家,其中1家超过30亿次。   由媒体机构生产,在今日头条平台上分发的内容,共有60375篇阅读总量达到10万+。在今日头条上,爆款的底线是&100万+&,2015年,媒体机构产生的100万+内容数量有4612篇。   媒体机构所发布的598万篇文章,总计被收藏2 亿次,产生6630万条用户评论,被分享到包括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次数达到1亿次。   2016年 今日头条将提供给媒体机构的新产品和服务   在信息的生产、分发和变现三个环节上,今日头条将推出一系列新产品、服务。   内容生产   基于大数据的媒体内容生产,是未来媒体的趋势之一。   今日头条基于数据获取和分析能力,推出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通过这个实验室,记者编辑们可以看到实时更新的全网热文、热词、热点爆料,方便其了解最新动态、发现热点,以热点为维度追踪与监测事件发展,了解热点和热点之间的关系,掌握媒体、用户在此热点下的所有原生内容与衍生评论,作为自己内容生产的背景知识和重要素材。   媒体实验室是今日头条在该领域面对媒体行业提供的第一个试验性产品。春节后将开放第一批试用媒体,对媒体机构完全免费。   内容分发   头条号计划为新闻媒体机构开放要闻推送权限。媒体发表重要文章后只需勾选&推送&按钮,自定义标题以及内容,即可进行推送,用户能在第一时间收到客户端的弹窗提醒,第一批合作的 8家媒体已经于上周开始试用推送功能。   将于本月推出全新用户统计和分析维度。继2015年底推出累计用户数统计维度之后,今日头条将推出全新用户数评估体系,包含订阅用户数和推荐用户数两个维度。今日头条的机制是推荐阅读而非粉丝阅读,因此很多媒体在头条的订阅用户数并不能真正代表媒体在头条可以触达的用户,也就是所谓影响力。此番新统计维度将推荐用户数即触达用户数统计进来。   将对媒体在今日头条平台上的用户数据进行更详尽的统计分析。除了性别、终端、年龄、地域分布等用户属性基本分析外,还将提供用户的兴趣和情感倾向分析。通过这一功能媒体可以知晓受众喜欢哪些分类的文章、用户最喜欢文章里的哪些关键词、关注你的人还喜欢哪些内容等等。   为媒体建设移动网站和客户端提供多样的技术。提供评论发布和管理系统&多说&,媒体可以将其添加入自己的网站或者客户端,添加后用户可以使用多种帐号登录并发表评论,并能够更方便地将内容转发至各大社交平台。同时提供个性化相关文章推荐阅读插件,根据媒体的文章内容,匹配相关文章,从而提升媒体站内的流量。   商业变现   今年,今日头条为传统媒体的头条号开通了广告功能。而个性化相关文章推荐,媒体可以通过应用下载和头条广告实现商业收益。除了广告外,头条将在未来几个月尝试媒体电商导流方案,媒体头条号可直接在发表文章时插入商品链接及图片,用户可以通过点击链接进入电商平台完成购买。   以下附上张一鸣的演讲原文:   张一鸣:我眼中的未来媒体   大家早上好,我是张一鸣。今天有 100 多位媒体行业的领袖和专业人士来到现场,非常高兴能和各位 一起探讨 &未来的媒体是什么& 这个话题。   这让我想起了 8年 前的 一件事。2008年 的时候,苹果上线了 App Store,向全球开发者开放自己的平台。当时我还在酷讯,有朋友告诉我,可以给 iPhone 开发专属应用了。我当时的反应是:这个事也太小了吧?我们那 一批创业者想要做的是系统、软件,最低程度也该是 一个网站吧?我想,怎么会有人跑到 一款手机的系统上去做一个应用啊?如果说有开发团队把这个作为自己的主营业务,我会感觉他们疯了。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无数创业者,都开始为手机开发应用。智能手机从改变软件行业开始,几乎改变了世界上每 一个行业,而媒体行业也是这个故事里的 一部分。   未来总是难以预见的。但是回过头来看这件事,在 2008年 的时候, 一定已经有 一小拨创业者,因为苹果的 APP STORE,看到了移动互联网可能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之后,他们通过自己的工作,最终让 一个很小的趋势,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身处的 &未来&。   历史上媒介的演化   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的作者威廉姆-吉布森说过 一句话:&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 & it's just not very evenly distributed.& 翻译过来就是:未来已经存在,只是没有被非常均衡地分配。   要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我们可以看看历史上发生过的传播媒介的变化。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西方第 一本以活字印刷术批量生产的图书 &古滕堡圣经&。这批书大概印刷了 180 本,前后耗时 3 到 5年,售价大概相当于今天的23000多元人民币,当时 一般的市民阶层是很难买得起的。但即使是这样,也要比中世纪 一本人工抄写在羊皮纸上的《圣经》便宜很多。   我猜,古滕堡原本的商业计划书大概是打算要颠覆 一 个奢侈品行业, 没想到最后却成了现代出版行业的祖师爷。 他在改造印刷术的时候绝对没有想到过,有 一 天, 纸质出版物可以被如此低廉地生产和消费, 成为最广泛存在的 一种信息载体。至少在 5年 前还是如此。   这是世界上最早以印刷机印刷的报纸《通告报》,产于 1609年,距离古滕堡圣经的印刷大约有 150年。我相信在《通告报》诞生时,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生意。可观到什么程度?根据世界报业和新闻出版协会(WAN-IFRA)的数据,2014年,全球仍有 27 亿人在阅读纸质版的报纸。   再来看另一个变化:1923年,贝尔德才开始研究图像信号的远距离传输。到 13年 后的 1936年 时,已经有 16 万人可以通过电视观看到柏林奥运会的比赛实况了。 即使如此,当时的人也不会想到,不到 80年 间电视行业会发展得如此繁荣,做一档《我是歌手》这样的电视节目,四个季度的累计收入可以高达 40 亿人民币。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每 一次重大技术变革的前夜,人们都会感受到的困惑和不安。而这种困惑和不安有时会让大家忘了,巨大的光明就在前方不远处。   就像印刷技术普及时,制作羊皮纸的工匠会感受到威胁;电视发明时,广播从业者会感受到威胁。 所以我觉得,今天的媒体行业,即使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遇到了 一些困境的话,也并不是这个时代所独有的困境。   差别只在于,此前新媒介的出现,是对旧媒介的补充,而非替代。但是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出现后,媒体的变革比从前要大的多。不可回避的是,「一纸风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国外媒体及平台演化趋势   回到 &未来的媒体是什么?& 这个话题,要回答这个话题,我们必须要看清楚,今天的媒体,正在发生着什么。 我想给大家介绍与新闻业关系最密切的 3 家国外技术公司的做法,它们是:Twitte、Apple 和 Facebook 。   2015年10月,Twitter 推出了自己的新闻聚合功能 &Moments&。进入 Moments 主页,你可以看到由 Twitter 的编辑为你选择的重要新闻事件,点击进入具体的某个事件,你就会看到相关的 Tweets。   Moments 这个功能目前主要是 Twitter 的编辑团队运营的,他们每天要在多达 5 亿条 Tweets 里挑选有价值的部分展示给用户&&顺便说 一句,在我看来这个过程是可以用算法来提升效率的。另 一方面已经入驻 Twitter 的媒体机构也是 Moments 的内容提供者,现在的合作伙伴里已经有 Fox News、Getty Images、Mashable、MLB、NASA、纽约时报、Vogue 及华盛顿邮报等等。   2015年,苹果也发布了自己的新闻聚合应用 Apple News,所有的新闻内容都保存在苹果公司的服务器上,用户无需跳转到第三方新闻网站。全球超过 50 家媒体与出版商与 AppleNews 达成合作,包括《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金融时报》、《卫报》和 CNN 等世界主流媒体。   Apple News 也是通过编辑团队来对信息进行人工的筛选、加工和推荐。我对这种生产方式的效率是不太看好的。而且考虑到苹果之前的 iBooks、Newsstand 两个类似的产品,表现不理想,所以对于这次的 Apple News,我的看法也比较保守。   重点说说 Facebook ,它在独霸线上新闻市场方面的野心,比上面的两家更大,也更有优势。因为它在用户活跃度方面的领先是压倒性的,日活跃用户 10.1 亿,月活跃用户 15.5 亿。这让每家媒体都希望在这个平台之上攫取自己的市场份额,而 Facebook 也鼓励它们这样做。   2015年5月 份,Facebook 推出了 一项令人瞩目的功能 Instant Articles。Instant Articles 包括给媒体机构提供生产工具、制作规范,以及极速预先加载技术。媒体机构在 Facebook 发行内容的传统方式是通过导流到媒体的主页,加载速度和访问网站的传统方式接近,平均时长大概是 8 秒左右。而通过 Instant Articles 发布的内容,加载时间平均不到 1 秒,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Instant Articles 还给传统媒体提供了它们目前不具备的呈现方式,比如非常惊艳的图片浏览体验。 非常可惜,截图不能传达这个惊艳的效果,大家可以下载 一试。   抛开 Facebook 巨大的用户基础不说,仅仅看加载速度和互动体验的提升,如果每家媒体机构都组建专门的技术团队去实现,从技术上说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有很大的经济成本,99%的媒体机构是无法承担的。但是 Facebook 把它变成了 一项接近水、电、煤气这样公共服务的事情。   目前,包括了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VOX、赫芬顿邮报、BBC、国家地理等等很有风向标意义的媒体,已经接入 Instant Articles。   Facebook 在 11月 份推出的另 一个独立产品也挺值得关注的。这个产品叫 Notify,功能很简单,就是把入驻的媒体机构更新的内容自动推送给用户。这样 一来,用户甚至连 Facebook 的 app 也不用打开,直接从锁定的手机屏幕跳转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用户也可以通过 notify 的设置,高度定制化自己收到的通知。   其实 Facebook 这种通过 Timeline 来分发内容的形式,和今日头条也挺像的。 一会儿我们会提到,今日头条也打算把向用户推送新闻的权利,交给入驻头条号的媒体。   媒体机构对 Facebook 这些功能的反应如何呢?可以说,他们的反应出人意料的激进。   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 )走在最前面,它是 Facebook instant article 的首批合作伙伴,也是 Apple News 第二批合作伙伴。因为在 Facebook 上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流量,赫芬顿邮报甚至挖了 Facebook 新闻业务的媒体合作主管 Liz Heron,让她担任执行主编(executive editior),计划在 2016年 与各个平台做更大规模的合作。   以另 一家估值 10 亿美元的网络原生媒体 Buzzfeed 为例,通过 Instant article ,它在 Facebook 上发布内容的直接浏览量为 11.3 亿。而此前通过发布链接导流到自家网站的方式,浏览量仅有 3.49 亿。直接发布内容吸引的流量,是导流到自家网站上流量的 3 倍多。   Buzzfeed 的创始人 Jonah Peretti (顺便说,也是赫芬顿邮报的创始人)公开宣布:"你应该利用这个发布渠道展示内容,而不是给出 一个跳转到网站的链接。" 他有自信这样说,也是因为 Buzzfeed 的盈利模式的创新:完全放弃传统的 banner 广告,为客户订制"原生广告",让内容成为广告的 一部分。   华盛顿邮报是老牌媒体中非常典型的代表。2013年 被亚马逊的 CEO 贝索斯收购后,华盛顿邮报就把自己看作 一家数字化公司。在 Instant Articles 出现之后,华盛顿邮报也选择去和 Facebook 合作。   这家媒体的策略就像他们的 CEO Fred Ryan 说的那样:&我们想要在所有平台上触达未来的读者,我们毫无保留。&   这种策略让华盛顿邮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15年10月,华盛顿邮报的用户访问量在历史上首次超过了老对手纽约时报。到 2015年11月,访问量达到了历史高峰 7160 万人次,几乎是被收购时的 3 倍。   再来看看纽约时报的做法,他们的做法可能比华盛顿邮报要保守 一些,但是他们同样不想把任何 一个平台上的用户拱手让人。目前,纽约时报加入了上面说到的全部分发平台。此外,Google 的 AMP 计划(Accelerated Mobile Pages)和 Sanpachat 的 Discover,纽约时报也是最早加入的媒体机构。   纽约时报的 CEO Mark Thompson 是这样说的:&Yes, there& s risk. But there is danger of staying outside the party.& (是的,合作有风险,但不入局更危险。)   趋势总结和行业展望   通过上面这些情况不难发现,尽管海外的媒体市场环境和中国有着巨大的区别,但全球范围的趋势惊人的相似。主要有三点:   第 一点,内容市场需求空前旺盛。技术的革新,刺激了内容的生产和消费。从前人们在早餐时、上班路上、晚饭后看一张报纸,现在手机 24 小时不离手。下面这张图是用户使用今日头条的时长的变化,大家可以看到,从 2014年1月 至今,从 25 分钟到 53 分钟,使用时长增长了一倍。这说明用户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内容。   相比文字内容,富媒体内容,特别是视频正受到用户更多欢迎。以 Google 旗下视频网站 Youtube 为例,它去年收入 90 亿美金,估值超过千亿美金。这个平台上,出现了像 Vice 这样,估值超过 20 亿美金的媒体巨头,Vice 在 YouTube 上有超过 20 个频道,这些频道的订阅量已经超过了 550 万。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建议在座的各位,多多尝试做视频内容。   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创作与分发分离。媒体专注于内容创作,将分发交给几个主要平台去做,已经是大势所趋。在国外,这些平台有 Facebook、Twitter、Apple ,YouTube、甚至 Snapchat。在国内,公认的是 &两微 一端&:微博、微信和今日头条客户端。   第三点,信息过滤的权力让度。 从前,人们让媒体帮忙过滤信息,去决定自己该知道什么事情在发生,这个权力在媒体手中;今天,信息空前的膨胀,人们无法仅仅依赖媒体完成信息过滤,于是,原先交给媒体的权力被收回了。 到底把权力让度给谁,才能解决"该看什么内容"这个问题呢? 我认为主流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把权力让度给社交关系,让每个人推荐自己喜欢的内容给朋友,大家 一起来干编辑的工作,同时也消费朋友推荐的内容;第二种是把权力让度给算法,让算法来识别你的喜好,推荐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两种方法都能大大提高信息分发的效率。   Facebook、Twitter、微信和微博就是把权力让度给社交关系,通过社交圈子分发信息的例子。社交分发自有其优势,但劣势也很明显。前《连线》(Wired)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曾经说,"在推荐这件事上,友谊的作用被过分夸大了。"这一点很好理解,尤其在今天,大家可以想想,你们的微信都加了成百上千个朋友,但你要刷多少朋友圈才能看到对你有价值的信息?   而 Youtube、今日头条则走了算法分发这条路,这也成为了潮流,之后出现的同类产品,基本都模仿了今日头条的方案。 大家看到的这些,就是世界各地模仿今日头条推出的新闻应用,有些日活跃量还不小:   
&   Dailyhunt(印度)1000 万   SmartNews(日本)300 万   Babe(印尼)120 万   G&UNDEM(土耳其)未知   这里我想再多说两句:说到算法,很多人会觉得高深莫测,又觉得冷冰冰的,也许会在无形中拉开了我们与大家的距离。但实际上,业内人士会知道,任何公司都是两条腿走路,算法与人工并行的。比如你在 Facebook 看到的时间线,主要由算法推荐内容,同时也有 一个数百人的团队对这些内容进行人工核查和调整。今日头条也 一样,我们有专业的内容运营的团队,其中有不少人有传统媒体的工作经验,他们会帮助算法去发现、判断内容的价值。 我们很在意发挥人的智慧和品位, 一直在寻找算法和人工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作为 一个前程序员,我明白技术对世界的驱动作用;同时,作为 一个重度内容爱好者,我也明白技术永远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在今日头条,技术的作用恰恰在于对"内容"的价值的深刻体认,而这些内容,正是由在座的各位所创作出来的。   以上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对未来的媒体的看法。关于如何预见未来,我很喜欢 一个说法,来自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过去& 是什么?过去,就是 &传统&。今天,&传统媒体& 一词已褪去光环,听起来甚至有点过气。但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传统& 是 一个很好的词,是现实中演化出未来的基础。   我们来看 一张二战老照片。这是日,英国伦敦肯辛郡, 一座被德军燃烧弹摧毁的图书馆,&荷兰屋& 图书馆。在这个被炸塌的屋子里,有 3 位头戴礼帽的英国绅士静静地读书,向我们展示了某种信念的存在,展示了对知识传统的尊重。此时,距离二战胜利还有不到 5年。   再看这张图,很美,对不对?我想大家 一定认不出,这就是当年仅剩残骸的图书馆遗址,如今这里已经改建成荷兰公园歌剧院。   
&   我想,媒体业也许正处于这样 一个时刻, 一方面硝烟弥漫、瓦硕遍地,另 一方面,美好未来也正在即将到来。我就在这张照片下结束我的分享,最后和大家说 一句:   今天有挑战,未来很精彩,让我们在未来相见!
Ⅱ : 今日头条将上线社交功能建社区生态 帐号体系成首要问题新浪科技讯2 月 24 日上午消息,今日头条面向头条号作者发出邮件,称将在 3 月上线“社交”功能,作者将有机会去实现与粉丝互动和内容变现。近日,新晋加盟的今日头条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马维英也公开表示,社交化将是今日头条的下一个重要方向。实际上,社交思路在今日头条的产品功能上不难找寻。起初,今日头条上线了“爆料”功能,其后则推出了“上头条”功能和头条问答等,进一步则将头条号的个人首页增加了将关注、粉丝、访问量等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交社区体系。近日,新晋加盟的今日头条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马维英也在公开活动上透露,张一鸣为劝说其加盟,花费了整整 4 个小时时间畅谈今日头条未来,而社交化即为今日头条下一步的重要方向。马维英称,在资讯分发和“让信息找到人”初步达成后,下一步的重要发力点将是社交,会通过机器算法等方面的优化,提升用户和作者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在内容资讯分发和用户数的基础上,今日头条希望通过社交关系和社交互动,进一步维持用户粘性。不过目前今日头条在该方向上面临的问题来自“帐号”,由于单纯依靠信息分发起家,且资讯阅读并不需要强制注册帐号,相比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在该方面可能需要补课或另辟蹊径。目前,社交属性强烈的社区,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和分答&在行等,实际上都得益于帐号体系的快速建立,而目前今日头条,帐号体系还依赖于作者一端。(李根) Ⅲ : 自媒体人今天谋生如此艰难,站街卖身的日子什么时候到头?
&   自媒体火了之后,微信等平台成为&HIGH场&,有人被资本推到前台,有人在努力&上岸&。如今现状,一边搔首弄姿&装&内容、贩卖信息,求生存,挣快钱,一边&吸粉&求关注,说转型,找投资,晒迷茫,谈未来,所有的,在突破传统的&禁区&之后,媒体数字化了,从形态到价值,从自娱到商业,一边在努力卖,一边在担心&临检&&&   自2013年底,越来越多的自媒体被爆融资多少多少,这个靠微博发家致富身家千万,那个靠微信平台融资数千万变身成功企业家,越多越多的传统媒体人、互联网人、行业底层从业者开始受到鼓舞,纷纷开做自媒体,但是自2014年下半年,微信封杀的力度加大,越多越多的企业感觉到迷茫了,越多越多的新媒体从业者感觉到迷茫了,越多越多的屌丝自媒体从业者感觉迷茫了,不禁质问,未来在哪里,自媒体的时代还能继续多久?   而今,自媒体的未来是&冰火两重天&,哪一边才是生存,哪一边又是不归路?   什么才是自媒体?不穿内裤,站着说观点   &只用了3天创立了&知乎&,第一天三页纸计划书,第二天和天使投资人谈投资,第三天找到一张办公桌,知乎就这样诞生了!&创始人、CEO周源,计算机科班出身,当过&码农&,做过记者。知乎?自媒体也。说起自己的创业历程,周源表示,第一次创业投入130多万元,最后只挣了17万元。随后,他前往西藏旅行寻找答案,回到北京二次创业。于是,2010年年底,借用别人办公室的一张办公桌,&知乎&开始了。   当时腾讯公司刚刚推出公众账号功能,开通这类账号,意味着不仅能在微信里向订阅用户推送文章、图片等内容,还可以和订阅用户直接沟通。玩了一段时间公众账号后,&知乎&意识到:微信终端就像是收音机,而自己就像罗斯福的&炉边谈话&一样,可以凝聚&人心&。   &知乎日报&这种模式,被称为&自媒体&(WeMedia),时下中国移动互联网上流行的新模式。其实,早在2003年,&自媒体&的概念就已由美国新闻学研究者提出,简单说就是普通大众借助数字科技手段,像媒体一样生产并传播内容。而当时,人们并不太了解什么叫自媒体,而是对于&博客&更为熟悉。   通过博客,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上传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只要有网络和电脑,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感悟、吐槽、摄影作品、所见所闻等各种消息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在此之前,这是连国家通讯社都难以办到的事情。虽然现在博客风采不再,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风行,各种新平台上的&自媒体&却也是风起云涌。当韩寒的《一个》应用发布当时,还引发了一场对&自媒体&的论战&&什么是自媒体?自媒体是未来媒体的&奔头&?自媒体会不会威胁传统媒体?传统媒体要如何应对自媒体?&&等等不一而足。尽管这场讨论至今仍然处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阶段,但至少反映了一件事:大家都觉得媒体未来将发生变化,自媒体是可选项之一,而这个媒体的主体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草根,可以是专业的团队,也可单骑走天涯。   正如创造了苹果的乔帮主所言,&Iwanttoputadingintheuniverse.&自媒体们正试图在互联网的小宇宙中间留下的小小一声&叮&。   站街女的&自媒体&,卖廉价观点真不值钱!   一朋友前段时间还屁颠屁颠的在微博上追问罗振宇:传统媒体很傻很慢很笨重,自媒体很快很轻很天真。但前者的生命是不息的,10年、20年&中途有人闪,补上就是了。可自媒体呢,比如&罗辑思维&大家最终只认可罗胖一人,你要从一无所有到建立很强的信用威望,需要多少年?最终的香火谁来传递?   罗振宇回:&很快,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界限就消失了。&好吧,勉强回答也是回答。再看读者的注意力和同道中人的竞争力。去年的这个时候,高晓松有个力挺舒淇的微博,最后发展成晓松体,他说:我们这个行业,卖身卖艺卖青春,用欢笑泪水,献爱与自由。从未巧取豪夺,鱼肉乡里,干过什么伤天害理之事。演好了,鞠躬拜票谢观众,演砸了,诚惶诚恐不成眠。顶三五载虚浮名,挣七八吊养老钱。终归零落成泥,随风散去。观众总会有新宠,不复念旧人。看在曾带给大家片刻欢娱,能否值回些人间温暖?   &观众总会有新宠,不复念旧人&用这句话概括科技媒体也很精当,互联网圈跟娱乐圈相比也高雅不了多少,读者总有新欢,顶三五载虚浮名之后,谁还会记得你呢?谁为什么还要记得你呢?   这是一个观点极其稀缺的时代,也是一个注意力极其现实的时代,他说:&很多网站,可以短时间内产生很大的访问量,但却无法形成有效的商业回报。原因很简单,你的观点不值钱&。是滴,你可以在三五天内抢占业界舆论的至高点,但别忘了,依然会在三五天后被人遗忘的想不起你的名字,因为能被你轻易打捞上来的注意力,已经不太值钱。前天我在一微信群里数落几句顺风刷屏事情,有个哥们跑过来说得更狠:&在注意力极其稀缺的时代,不懂得少生优生,就是谋杀&。嗯,我同意了。   况且如今,自媒体的门槛还真他妈的低,不像几年前,如果媒体没关系没熟脸还开不了帐号写不了专栏,今天的民间总会时不时的冒出那么几个高人出来跟你比划,张三、王五、刘二麻子,太多太多,随便一个行业,一个媒体都特么可以转型搞自媒体专栏榜,连一个小地方烂网站都敢搞自媒体专栏榜,甚至一个玩论坛博客连自媒体都不知为何物的人都天天喊着搞自媒体,自称自媒体专家&&   都说站街女廉价,可谁又敢说如今的自媒体能有站街女值钱?譬如腾讯科技专栏,大家还有诸多当年火遍网络的早期自媒体,这才几年工夫,看看上面的那些专家、媒体人、观察人,遥想当年风光,今又何在?   百家争鸣的自媒体,到底谁才能争取尽可能多卖身女?   自媒体&惹火&之后,不论是博客写作者、媒体专栏作家,还是给各大网站投稿的写手都开始自称自媒体人了。   而在终端,智能手机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的阅读习惯开始朝着移动化、碎片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于是,自媒体的载体也成为互联网大佬们都在努力搭台,等着自媒体&名记们&来唱戏。此时,自媒体们似乎并没有想和传统媒体相抗衡,更多的还是在&和自己作战&。   后来微博、微信先后问世变身自媒体的同时,新闻客户端也来势汹汹,搜狐的门户新闻影响力毫无疑问,并以新闻资讯的刚需为切入点,凭借其丰富的推广渠道资源,成为首个用户数破亿的新闻客户端;同时,在实时新闻的基础上打造订阅平台,引入数百家报纸杂志与众多自媒体人入驻。除此之外,自媒体江湖群雄并起、挑战者众、刀光剑影,网易与中国电信联手推出易信,但作为后起之秀,无论在用户规模,还是品牌影响力方面暂时还无法与微信和搜狐新闻客户端相提并论,但是自媒体平台之争的战役着实已经打响,就看鹿死谁手了。   自媒体的&惹火&,让四大门户巨头坐不住了,自媒体平台之争一触即发。新浪已不再是一枝独秀,微信与搜狐新闻客户端逐渐成为领跑者,易信后来者正在穷追猛打,自媒体平台谁将称王,这场重磅好戏,已经开场。这边激战正酣,那边却迎来了一盆冷水。2014年3月,微信上,大量公众账号被平台建议取消关注,而腾讯回应称涉违规,微信公众平台严禁恶意营销以及诱导分享朋友圈,严禁发布色情低俗、暴力血腥、政治谣言等各类违反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的信息。。2014年11月,新浪微博大量被清粉,各种大V、公知粉丝被清理,无论真粉假粉,轻则,一个ID被清几十,上百,重则,数千万的微博,眨眼间,只剩下几百个粉丝,彻底被鬼子仅存般的&轮&掉,上到大机构媒体,小到普通网友,也有人称,新浪此举是为自己卖粉埋伏笔,真实情况,不要得而知。   门槛低生产无数的自媒体烂人,是谁害了这群人?   自媒体犯了什么错?有人说,自媒体的罪,其实是信息的罚。&互联网喧嚣无比,移动互联网又让这样的喧嚣无处不在,吞噬着我们的时间。我们没有更好地利用碎片时间。&虎嗅作者罗超在自媒体&失声&事件后撰文写道,&信息是一种毒瘾。当习惯于沉浸喧嚣,就会上瘾。越来越多的信息生产者正在出现,自媒体就是毒品的制造者。&正是这样的空间,使得百花齐放的同时,野草也在丛生。一度只是&赚吆喝&的自媒体在积累了一定粉丝之后,正通过广告、软文及线下活动等方式将影响力变现。   朋友评论,现在的自媒体人毛病:一穷二懒三不专业四不懂经济五不读书六不懂变现七上八下久久不能迭代,某自媒体人说,自媒体的内容生产,总是相对好做一些,而它的经营却总是最不容易。这恰好印证了一句民间俗话的无比正确性,即:屎难吃,钱难挣。很多自媒体,是由小投资人、小合伙人或众筹几万元、十几万元、几十万元创办起来的。有上百万元投资或启动资金的,恐怕都很少见。由于不少自媒体人原来就是传统媒体人出身,或文化人出身,他们知道读者的阅读喜好,写一篇文章,摘转一篇文章,编发一篇文章,聚聚粉,赚赚阅读量和点赞,问题可能不大。但是,如果让他们脸一抹,赤裸裸地去谈钱,去要钱,去赚钱,那可是比什么都难。   更加严重的是,他们可能已经把粉丝聚集起来了,把阅读量点赞率搞上去了,却毫无赢利模式概念,不知道怎么变现,时时面临坐吃山空的危险。所以,我经常对一些自媒体小兄弟说,千万不要觉得先把用户弄多、把粉丝增加上去就行了,赢利可以等等再说,因为你们是小本生意,而时间是一只凶猛的大老虎,在你们身后紧紧追赶着你们,专吃你们中间跑得慢的人。即使你们特别会讲故事,会把你们心中塑造的赢利模式大饼画得很像、很真实,会比较有效地吸引投资人注视的目光,想通过融资方式来解决现金饥渴问题,即使是这样,你们的行动也要快。风口一过,想当猪都不得。
Ⅳ : 自媒体人的呐喊:今日头条你对得起谁?
  2014年站长圈最热门的事件有百度和360的争霸,他们两家的事情一直是各大站长网热议的话题。站长圈还有旧话新说的事件,就是自媒体人第二&春天&的来临。   经常看博客的网友们都会发现这些自媒体平台:新浪微博、搜狐新闻、百度百家、网易云阅读、今日头条、360自媒体平台...   其实,在这些自媒体平台中最受媒体人欢迎是今日头条,今天我重点分析一下自媒体平台新秀今日头条为什么会在新浪、网易这些知名的媒体平台中脱颖而出。今日头条在手机APP端的占有率已经超过搜狐新闻客户端、远远的把新浪媒体手机客户端甩在了身后。为什么,今日头条这个媒体平台能把那些老牌知名的媒体甩在身后,本文会站在自媒体人的角度为你解析:   
&   1:能把今日头条的流量导向自己的网站。   我是华省省,运营一个华省省博客,是一名自媒体人,确切的说是一名草根站长。站长每天有一个习惯就是查看站长统计,分析流量数据。   今天,打开统计一看,惊喜的发现从今日头条的来路流量最多,甚至把搜索引擎来路流量比了下去。惊喜之后赶紧打开今天头条后台查看。果然发现今日头条更新了,成功在今天头条发表的文章右下角有一个超级链接导向我的博客地址。 这一点其实是对媒体人文章版权的保护。   今日头条这一更新, 媒体人就能把今日头条庞大的流量导向自己的媒体网站。预测这一更新过后将会有大批的自媒体人、站长进驻今日头条。   2:今天头条的媒体平台能自营广告盈利。   作为一名草根站长、自媒体人,写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站长运营一个网站,可以通过网站的流量赚取广告费。   然而,在今日头条的自媒体人把搭建网站所用的服务器费用和域名费用都省了,只要在今日头条媒体平台发表的文章是优质的、原创度高、活跃度高。就符合今日头条的自营广告计划,就可以加入自营广告计划,实现广告盈利分成。
&   (我发在头条的文章阅读量突破70W次)   3:今日头条惊人的阅读量   我在今日头条发表的文章里,最多的一篇有100万的阅读量,展现量超过500万次,收藏量有5000条,转发量和订阅量更是多的惊人。这些数据对每一位自媒体人说诱惑力相当大。   写在最后,综合以上三点,就不难解释今日头条为什么能把那些老牌知名的媒体平台打败了。其实,今日头条做的最好的一点是真心实意的能为自媒体人带来收益,冲着这一点自媒体人群体纷纷入驻今日头条,满足了今日头条优质的内容。有了优质的内容,用户自然会越来越多。只有为自媒体人带来更好收益的平台,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   出自华省省博客由华省省原创。
Ⅴ : 原壹读传媒总裁林楚方将加盟今日头条林楚方 新浪科技讯 2月28日上午消息,今日头条内部人士向新浪科技证实,原壹读传媒总裁、出品人兼主编林楚方确认将加盟今日头条,主管公关和品牌业务。 昨日《壹读》杂志微博宣布,《壹读》杂志将停止纸质印刷版发行。壹读传媒称未来将转型主攻动画视频和新媒体。该传媒公司旗下产品除《壹读》杂志外,还包括壹读视频,壹读音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化产品。 对于林楚方离职的传闻,新浪科技从今日头条内部人士获悉,林楚方确认将加盟今日头条,主管公关和品牌业务,而具体头衔暂未透露。 林楚方曾先后担任《看天下》杂志执行主编、《南方周末》高级编辑。2011年,开始参与《壹读iRead》杂志的筹备,2012年参与壹读传媒的组建,并担任壹读传媒总裁、出品人,兼主编。(文刀)
本文标题: 本文地址:/432668.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赚零花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