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老是不让我经济独立。我性格独立的女生太孤僻在社会很难生存。为什么父母把我教成这样

80后独生子女与父母不得不说的痛_心理化教育_新闻热点_心理频道_中国青年网
80后独生子女与父母不得不说的痛
核心提示:
独生子女的一代,80后的一代。我们在努力成长,在大城市拼搏,回首却发现已经把父母远远抛在了身后。静下心来,去听听我们父母是怎么说的。
当独生子女离家求学工作数年,再以独立的社会人姿态回归,常常惊觉,在他们与曾经最为亲密的父母之间,空白的岁月已悄然划下鸿沟:一方面是童年和幼年的唇齿相依;另一方面是对彼此的再认识,无奈和争吵似乎永不停歇。
因价值观念、思维行为、道德标准等不同而带来的两代人差异,通常被称为代沟,并不稀奇,然而,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今日中国这样,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个时代和社会阶段的社会结构并存于当下,生活在不同社会形式下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由于经济、历史、教育等原因,形成了奇特的代际差异&&双方既渴望亲密,却只能疏离;疏离之中,亦有无法剪断的现实羁绊,以及从经济到心理的相互依赖。
&有没有人像我一样,明明很心疼妈妈却总是跟她吵架?&由全球热门排行榜微博发布的这句话,20多字,被转发1万2千多次,评论大多是&举手&&我也是&这般字眼,感同身受之情跃然纸上。
在成年独生子女与空巢父母之间,有这样一种&天伦之痒&正在悄悄发生。当独生子女离家求学工作数年,再以独立的社会人姿态回归,常常惊觉,在他们与曾经最为亲密的父母之间,空白的岁月已悄然划下鸿沟:一方面,是童年和幼年的唇齿相依,亲密而熟悉;另一方面,是对彼此的再认识,无奈和争吵似乎永不停歇,不是仇恨,更非敌意,只有钝刀割肉般的滋味深入骨髓。
在我国,由计划生育政策所造就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长大成人。统计表明,独生子女人口已超过1亿。&独生子女家庭所具有的&三口之家&的特征使得走向社会的独生子女与他们父母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突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风笑天如此表示。
独生子女与父母之间,是时空压缩了的社会,穿越时代般的差异;也是彼此唯一的现实,羁绊日益加深,距离却被迫拉近,就像两块不同形状的木板,不得不捆绑到一起,挣扎与碰撞由此产生。
关系的本身,就是需要维持与经营的,而独生子女本身就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以后的社会成长中也日渐暴露了出来。
心理学与生活: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
(一)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对父母、家庭的过度依赖,是独生子女的大多具有的通病,这主要是家长的过度管制造成的。独生子女的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在生活上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揽,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事,都不让孩子做,这种保护超出了孩子的需要,久而久之,独生子女就不愿意主动的处理问题,对父母就越来越依赖。
(二)孤僻性
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亲兄弟姐妹,所以经常感到孤独,同龄伙伴的陪伴时间也十分有限,而且并不能完全弥补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一定程度上要通过父母的关爱来补偿,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得不到足够满足。对于父母的陌生感和其他的种种原因共同形成了部分孩子内向、不敢与人交流的性格特点。这样就使独生子女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三)怯懦脆弱性
当今的大多数独生子女成长中表现出明显的怯懦与脆弱性。在顺境中长大的他们,习惯于享受在家庭中独尊地位和非常优待,父母的娇宠让他们处在生活的理想世界里,安逸优裕的环境中,独生子女没有自己的坚定的意志品质、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做事缺乏坚强的独立性和主见,不能为自己的未来作出良好的规划,常常表现出意志薄弱,遇到困难便畏惧不前,或手足无措,对突如其来困难感到无所适从。
(四)逆反与任性
在专制的家庭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有着父母对他们过分的&爱&。这部分父母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提出严格的要求,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计划&中走自己的路,使得独生子女产生压抑、愤慨的情绪,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在宠爱和骄纵的家庭里,独生子女就较易任性,这可谓是独生子女的通病。
(五)自尊心强,不易接受他人的负面评价
独生子女的优越感是表现在很多方面的,成长的环境为独生子女提供的便利不仅表现在物质上,也表现在精神上。父母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最优秀的,即使孩子在某件事上做错了,家长也舍不得批评,百般袒护,千般宠爱,对孩子的表扬要多于批评,常常给孩子戴高帽子,这容易使孩子只喜欢称赞和表扬,不喜欢批评,虚荣心较强。
断裂的两代人:究竟相差多少年?
从数字上来看,答案的平均数接近30:如50后父母与80后独生子女、60后父母与90后子女。
然而,在独生子女成长的这30年间,中国变化可谓风云激荡、波澜壮阔。改革开放让社会充满着计划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精神与物质的攻守起伏。时至今日,身处国家的不同地方,几乎可能造就身处不同的时代,差异巨大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文化习俗等,在同一时空内相互作用&&社会学者孙立平称之为&断裂社会&。
直至到省城上大学,湖北男孩曹勇才第一次知道什么是肯德基、麦当劳。他完全不懂如何点餐,听清楚了队伍中前一位小女孩的童音,跟着要了一份,结果却是份儿童套餐&&当然,价格牌也向他显示,这对于穷孩子来说是合适的选择。
18岁以前,他只做了一件事:念书。家里没有电视,县城没有洋快餐,在大学同学眼里,他是农家男孩的典型:不会电游,见女孩脸红,眼镜片很厚,身上穿的都是假名牌。
曹勇用了10年时间来消除身上的乡村气息。如今, 他在上海的写字楼里吹着冷气在电脑前工作,父亲则仍在烈日下躬向土地劳作;深夜,他疲乏得睡倒在卫生间的浴缸里时,父亲则打着手电筒,出门转向山坡上的木头厕所;每次过年,当他从号称&魔都&的金融中心,回到父母生活的中部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感觉像穿越到另一个世界。
2011年9月,中国社会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这个差距比都小于1.6,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中国便是其中之一。
当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时,横亘在50、60后父母与80、90后独生子女之间的时代鸿沟,可能达到300年。&独生子女和父母交流思想的难度,基本等于一个美国普通青年和独立战争时代的先人交流&,一位网友评论说。
江西女孩李学尔,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一所大学做行政工作,3年后,她生了个儿子,小两口要上班没有精力看护,保姆请下来又成本太高,便邀父母来京照顾,没想到,从那之后,每日必上演的&肥皂剧&便是她和妈妈的争吵。
最近一次,源于亲戚来访时如何安排睡觉的小事儿。
妈妈说,老家有个习惯,在别人家,夫妻不能睡在一间房,会给主人家带来厄运,为了说明这个祖训的正确,妈妈还特别举例:&你看,你那个舅妈就得病了吧?&李学尔不以为然,这完全是巧合嘛。
说不动女儿,妈妈便撂下气话:&我不管了!以后出事了别说我没有提醒你!&
思想上的鸿沟,大多反映在类似的生活小事上:50后、60后父母们接受到的祖训是,不能分梨吃,筷子不能插在饭上,食物不能倒进厕所,右眼皮跳会有灾,更加会引起争端的,则是关于生活方式上,如:坐月子不能洗头、不能吃生冷、小孩子就是要多吃多穿&&
在他们的时代里,没有&剩男剩女&,一部分父母最迷惑的是,为什么自己的儿子女儿结不了婚?
这个难题,让30岁的湖北女孩陈立纠结万分。2012年4月,她生病了,妈妈从老家到北京来照顾了她3个月,这也是她18岁上大学后,母女俩相处最长的时间,无奈任何一件小事,都立刻会被妈妈联系到陈立还没嫁出去这件事上。
陈立恭维妈妈做的汤好喝,妈妈会说,以后找个会做饭的不就得了;陈立养了一只猫,有时抱着它在阳台转悠,妈妈就摇头叹气,要是抱个孩子这么转还差不多!
婚姻大事,已成为陈立与父母相处的&定时炸弹&,不论是被小心翼翼含沙射影地提起,还是被义正辞严急不可耐地催促,都可以终结一次电话,或是挑起另一场冷战。
陈立父母认为,女儿完全可以照搬他们年轻时的方法。父母年轻时是同事,不到20岁时相识,双方都没有太多选择,便为了结婚而和对方结了婚,可直到生了娃,依然性格不合,感情不好,可也没离婚,如今两人像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陌路人,老得不想再折腾了。
这大概是50后、60后父母婚姻的典型样本。尽管它不尽如人意,但妈妈还是希望陈立可以回到她的时代&&选择有限,但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挑花了眼&。陈立却已独自打拼多年,坚持宁缺勿滥,一个人同样可以过得很好的原则,这无疑与妈妈的希望相差太远,没有丝毫妥协的可能。
心理学与生活:独生子女的父母承受的心理压力要大得多
&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传统观念在我国人民心中历来根深蒂固。但独生子女的父母很难有这颗平常心。从家庭结构来看,独生子女是家庭基本三角中子代一角的惟一支点,这&惟一支点&的失去将意味着整个家庭要素的缺损和&两条边&的无着落,实际上就是家庭基本三角的消亡,因此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成了夫妇关注的焦点。
调查发现:70%的夫妇认为&没有孩子就不成其为家&,90%的夫妇认为由于双方都十分疼爱孩子,从而增进了彼此的理解,巩固和发展了彼此的感情。这种情感和价值取向自然就表现为&父母一切围着孩子转&,孩子成了父母联络、加深感情及调适整个家庭气氛的纽带。 &独&常压得父母喘不过气来,他们整日忧心忡忡,怕孩子学坏,怕孩子生病,更怕孩子成不了大器&&使家庭笼罩在沉闷、紧张的气氛中。
&溺爱孩子&和&对孩子进行过度教育&是父母这种忧虑心态的折射。 他们一方面精心为孩子营造&爱巢&,让孩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加大教育力度,希望孩子能够成&龙&。一旦溺爱与过度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常会导致父母严重的心理失衡,甚至痛不欲生。
二、 补偿与攀比心理
大凡作父母的,对于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潜意识之中都希望孩子能够实现,这就是所谓的&补偿心理&。在补偿心理的支配下,父母往往就会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来塑造孩子。
他们拼命地给予孩子,力求为孩子创造一个最佳的生活空间。给予孩子的愈多,父母的期望值就愈大,然而过高的期望只能是奢望,父母难免要咀嚼失望的痛苦。
与周围的孩子相攀比,也给家长造成沉重的压力,往往使其情感处于失控状态,很难理智地把握自己的情感。
三、&空巢&的困惑
以前,母亲的生育年龄一般是从20岁左右一直持续到45岁左右。独生子女的家庭则不同。母亲的生育任务是一次性终结的。孩子到了入学的年龄,父母也不过三十几岁。孩子的成长及一步步的远离是与父母&空巢&的痛苦分不开的。
孩子与父母之间感情的依恋是双向的、互动的,当孩子经历痛苦的&心理断乳期&时,父母也会体验到一定程度的酸楚。孩子走后,父母独自呆在家里,心里空荡荡的,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甚至忧心忡忡,寝食不安,其实这就是&空巢&期的典型症状,它严重影响着父母的身心健康。
四、离异的痛苦
在商品经济的浪潮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欲望需求、人际关系等发生了急剧变化,离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孩子是父母离婚大战中的直接受害者,目前社会各界都在呼吁要做好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然离异者由于过大的心理压力,其感情不稳定,极易出现两极化。一方面可能对孩子更加溺爱,另一方面也可能在潜意识中,把孩子视为前夫或妻的影子,将离异归因到孩子身上,使孩子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此外,大概是受&隔代亲&的社会心理的影响,当今祖辈爱孙辈的情感异常突出。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往往出现&爸妈打,爷奶护&的局面,使父母感到左右为难,也增加了教育的难度。
不得不&啃老&的独生子女
2003年,大学毕业生张芳到深圳一家银行工作,月工资5000元左右,与当时深圳每平方米的房价几乎相等,3年之后,工资没涨多少,房价已经翻倍。她是独生女,一直住在单位宿舍里,因为买不起房子,迟迟不能结婚。
张芳父母都是四川某国有三线企业工人,40多年的工龄,最终只换来了微薄的储蓄和一套单位分的房子。下定决心后,那套老房子终于被卖掉,这卖了老房的3万8千块钱,成为帮张芳在深圳购置房产的救命稻草。之后,父母很自然地搬到深圳与张芳同住。
像张芳爸爸一样的50、60后父母们,年轻时没怎么在房子上操过心。那套被卖掉的老房子,之前由单位在张芳爸爸的工资里扣租金,每月不过一两块钱,住房制度改革时,张芳爸爸出钱买下,算上工龄、朝向、楼层等折扣理由,最后只出了一万多块钱。这笔钱,全部来自张芳爸爸的积蓄。
张芳爸爸12岁便离开家上了寄宿制初中,生活费是学校发的助学金。初中毕业后下乡,再进入国企,家里再没有任何经济上的支持。
那时,家里共有兄弟姐妹4个,全靠张芳爷爷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张芳爸爸7岁那年,一个妹妹生急病去世,在外工作的父亲甚至没有时间回来看一眼。为了挣钱养家,父母两地分居;日常照顾是大姐带着小弟,自己做中饭吃,这种&像羊儿一样放养,自生自灭&的状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常态。
大多数父母接受的观念是:革命工作最重要,谁敢向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那可是小资产阶级思想。每家通常有两三个孩子,更是生下来就交给党和国家了,努力培养成一颗螺丝钉,拧在革命需要的任何地方,父母绝不会干涉或有怨言。在大多数家庭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有点淡漠,父母有付出,但谈不上巨大;两代人有感情,但也很难说是亲密;当然也有代沟,但少有机会碰撞&&子女成年后,在当时的国家制度下,很快就可以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然而,当这一代人成长为父母、并生育了第一代独生子女后,亲子关系却彻底改变了。
独生子女成为父母的所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引入,养育子女的成本一直在大幅增加。以高等教育为例,1989年,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收费时,只有象征性的200元;1996年,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学费超过2000元;张芳在1999年上大学时,每学年学费已达3640块钱&&相当于张芳爸爸3个多月的下岗工资。
&虽然我不愿意,但确实一直在&啃老&,&张芳说。好容易等到工作自立,大城市的高房价依然让她无法摆脱这种依赖。
2009年底,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国内四城市进行了一次以20至34岁现有人口的&中国城市青年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在住房及日常的家庭代际交换中更倾向于&啃老&,且强度越大的&啃老&行为,发生风险越高。
&这意味着独生子女即使成年结婚,对父母的依赖仍然比较强,也表明独生子女家庭中,父代资源向子代的单一流动,可能有助于促成子代啃老的现象,&调查主持者、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宋健对《中国周刊》表示。
曹勇在上海的房子,同样也是父母卖掉老家房产后才付出首付。父母搬来同住后,两代人免不了因各种大小事争吵,每次吵到最后,自尊且倔强的父亲便常说:&你有本事,你自己出去闯啊!搞了半天没出息,房子还要我们来买!&&&这深深地刺伤了曹勇。他从来不曾设想,与父母间的经济纠葛很可能成为家庭战争时的明枪暗箭。
然而,一旦两代人不可避免地要长期同住,各种矛盾亦随之而来。
风笑天教授曾在2004年对全国12城市1786名在职青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与父母分住的青年的亲子关系,明显比与父母同住青年的亲子关系更紧密一些;子女与父母住在一起,虽便于交谈和互动, 但也可能形成更多亲子冲突。
悲哀的是,曹勇和张芳仍然不得不继续&啃老&。除了父母卖房托付后半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两人各自的孩子即将出生,上一代是帮忙照料的最佳人选。他们势单力孤,没有父母支援,实在是难以应付这个汹涌变化的社会。
心理学与生活:适度啃老有好处
心理专家表示,老年人,特别是刚退休不久的父母们,很担心自己的存在价值削弱或消失,特别是面对已经成年、生活独立的子女,他们觉得,希望在子女的眼中仍有当父母的&权威&,更希望自己&有用&,在家庭中发挥余热,而不是作为被照顾、被保护的弱者。所以,这个时候给父母一席用武之地,就可以满足老人的这种心理需求。
此外,很多父母在进入老年后,会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的人会觉得自己年轻时不会做父母,或者由于经济原因&亏待&了孩子。因此,也希望力所能及地补偿子女或孙子孙女。所以,这个时候让父母在生活中适当地照顾一下自己也无妨,比如心安理得地享用父母给自己削好的苹果等。当然,也要明确地对父母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激之情。比如王娜就经常对父母幸福地感慨,&家中有一老,胜有一宝啊!&
另外,子女在适度&啃老&的过程中,也与老人有了沟通和交流,有了感情的互动,老人也不会感到寂寞。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度啃老,这样就不是满足老人的心理需要了,而是增加其经济和心理负担。也不要刻意啃老,老人会觉得子女是在敷衍自己。在&啃老&的同时,也要给老人一些感情的回馈,有的时候,给老人买一副手套、一件毛衣就可以让老人温暖一个冬天。
80后父母的不安全感与过度忧虑
曾有网友评论,独生子女的悲哀是:当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上一辈有代沟时,找不到替代品来转移父母的注意力&&他们没有想过,对于他们的50后、60后父母来说,这句话同样成立。
一个流传极广的段子是这样形容他们的:儿时遭遇自然灾害,学知识时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成年后计划生育,中年时则下岗分流。他们有兄弟姐妹,各自被时代裹挟东奔西走,有着对集体主义的信仰、对组织单位的依赖和对安稳平静的追求。然而,等到生命将息、已近晚年,不少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随子女迁徙四方。
在宋健教授看来,这是成年独生子女与空巢父母代际关系的新现象、新特征,&总体上我感觉,这一代父母在时代中是相对被动的。&在这种背景下,能够主动选择的,大概只有对子女的关注了。
如果不是到了深圳,张芳不会发现,妈妈性格中存在着自卑的因子。
每学一样东西,比如电脑、手机,她就要和妈妈大吵一架。最近一次争吵发生在几天前。妈妈想把广场操的伴奏乐从电脑拷到手机里,张芳教她操作,妈妈却不低头学,只问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这样?这个图标是什么意思?等等。
张芳有点不耐烦,说会用就行了,该讲的她肯定会讲,没说的也不需要多问。妈妈也很不满意:我问你就应该告诉我,不然我为什么问你呢?
一来二去,母女俩又&交上火&了。妈妈坐着骂得不过瘾,还站在床上骂,反复重复着一句话:&啊呀,我没有文化,你们就这样欺负我!&
高清机顶盒、微电脑控制的洗衣机这类按钮多一点的家用电器,妈妈看不懂说明书,至今也不会用。张芳本来觉得这些小事无足轻重,直到这件事中看到妈妈如此激动,她才明白,正是这样的生活点滴,让妈妈觉得自己落伍于时代,已是被孤立和嫌弃的一群人。
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与子女间的羁绊格外紧密,父母习惯了将自己与下一代紧紧捆绑,甚至视子女为私人财产,当独生子女自立家庭后,父母便会有很强烈的被剥夺感。
&直到现在,我妈还认为,我赚的钱,应该是我、她和爸爸的,而不是我和我老公的。因为我是独生子女,以前长期感觉是一体的,我一提老公,就感觉要分裂出去一样。&张芳说。
一次过年,湖北男孩柯明和媳妇回老家。两人是同乡,因为路程更近,柯明先到了女方家里,想着晚上再回自己家也不妨。
没过多久,柯明的妈妈打来电话了:&你回家吗?&
柯明有点莫名其妙,当然回家啊,只是晚一点点而已。
妈妈在电话里叹了口气:&唉,我知道媳妇养不熟,还怕儿子也养不熟了呢,还好你还知道要回来!&
父母退休后,操心独生子女和孩子家里的事儿,就成了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柯明是独生儿子。结婚后,他偶尔下厨做个凉拌菜什么的,被妈妈看见了,也大呼小叫一番。
&为什么是你洗衣服,他不洗?&&为什么是你扫地,他不扫?&独生女张芳面临着同样的唠叨,只要看到张芳做家务,妈妈就忍不住要埋怨几句。
以此为据,妈妈甚至鼓动张芳挑起家庭矛盾:&他对你那么不好,你就跟他闹翻脸嘛。&
张芳实在觉得妈妈有点无厘头,这些家务,妈妈年轻时(直到现在)同样是包揽的,外婆也从来没什么不满意,为什么她心甘情愿地打扫房间,在妈妈眼里就像是被虐待一样?
在这些生活点滴背后,还有更加深刻的隐忧无法言明&&它被悄悄埋藏,一旦爆发却可能摧毁对方的全部生活。
除了张芳,父母没有别的依靠。有一次,妈妈回老家去看小姨。深夜里,张芳接到妈妈的电话,老两口一边在宾馆前台办手续,一边哭着对张芳说:真没意思啊,老家已经没有落脚的地方了,虽有3个姐妹,却还让她住宾馆。第二天,老两口就回了深圳。
也不太可能依靠国家。他们的人生跨越单位养老与社会养老两种制度,但也可以说,任何一种制度的优越性,他们都没有赶上。为了弥补只有一个子女的风险,孩子18岁以前,独生子女家庭每月可领到5元补贴(深圳是15元);退休时,还有一笔一次性的3500元补贴。除此以外,便什么都没有了。
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妈妈经常找张芳要钱,以各种名义和由头,以备万一老了生病,她还有私房救命钱。
陈立的妈妈大概也有这种感受。这次来京照顾独生女,一天晚饭后,妈妈突然一反以往的泼辣干脆,略带忧郁地问陈立:&如果有一天我生病了,你也会辞职回武汉照顾我吗?&妈妈的声音很小,尽管陈立很快回答&当然会啦&,但她觉得,妈妈并不相信这种可能性。
陈立也会担忧,10年、20年后,倘若父母们身体有恙,或者生活无法自理,她如何能独自负担起两位老人的晚年?
另一位50后父亲则时刻担心独生女的安全:&你是不能理解的,只有一个孩子,当父母的心里总是悬着的。&他害怕女儿过街被车撞到,或是突然患上某种恶性病。女儿是他20多年以来的所有寄托,既是依靠,也是习惯。
心理学与生活:五招赶走空巢心理
一、温馨和睦的家庭是一个人幸福的根源,夫妻和睦、子女孝顺、家人互亲互爱,会让老人得到最大的欣慰和满足。
二、&老小孩&,说的是老人越老越像小孩子,容易敏感、任性甚至不讲理,子女要宽容,有事不要拐弯抹角让他们心生疑虑。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不要争辩。
三、失去事业会让他们失去成就感,被需要、被认同的感觉能弥补这种缺失。
四、每个人都需要信念支持,老人也不例外。一个新的兴趣爱好,能帮他们重新点燃生活的热情。
五、外界的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老人要主动去适应。比如在周围邻居中寻找志趣相投的新朋友,都能帮他们走出孤独的困境。
独生子女与空巢父母,或许注定便是这样冲撞与伤害、和解与依赖的两代人。尽管艰难,但还是要相互陪伴着、搀扶着走完。
责任编辑:张侃教子指南:50个父母常犯的教子错误
你好,游客
教子指南:50个父母常犯的教子错误
教子指南:个父母常犯的教子错误&
作者:徐帮学&
家庭教育是每一个家庭的大问题!
  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是天下所有父母最大的期望。可是,您想过您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吗?您知道您的教子方案存在错误吗?&
  有权威调查证明:有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存在教育不当的问题,的父母曾经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此严重的问题,您意识到了吗?您仔细想过吗?&
  千万别让您不经意的错误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父母教育孩子的出发点都是正确的,但是,做法却不一定正确。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们可能会犯一些错误,也可能会认为这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错误。但是,正是这些看似并不严重的小问题也许会影响您孩子的一生,使一个天才变成庸才。因此,每位父母都应该懂得:教育不是一件只凭本能就可以做好的事情。作为父母,教子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是一件趣味盎然的事情,当然,也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
  每个孩子都是等待被开发的宝藏,宝藏如何开发,就在于父母使用的教育方法。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方法错误,孩子的潜能与才干不但无法被发现,反而会被误导,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有出息,甚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的。其实,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一个单方面的过程,作为父母,每一天,您都在和孩子互动,您对孩子的影响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孩子如同父母的影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学习的样本。本书列举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容易犯下的个错误,既分析了原因,又提出了解决方案。一书在手,父母必能茅塞顿开。&
  本书一天帮您纠正一个教子错误,天让您远离教子误区。
&给孩子设定过高的期望值()
  当今社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非常迫切,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已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病态。&
  据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区和郊区共有%的父母要求孩子样样争第一。市区%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达到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对于孩子的职业,市区%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脑力劳动。天津曾进行过一项学生升学愿望的调查,发现父母与孩子的愿望有明显的冲突。孩子愿上中专技校的人数比父母希望的多,父母希望子女上大学的人数是孩子希望的两倍。&
  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是多么普遍。不可否认,父母们这样做无疑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孩子寄予期望也是情理之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要把握对孩子的期望标准,一旦父母的期望标准背离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让孩子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即时,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
  岁的小杰,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也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够在各方面都非常出色。&
  为此,他的父母为他设立了非常高的标准,除了在学校里进行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外,他的爸爸妈妈还给他增加了许多课余的活动,如拉小提琴、练体操以及其他儿童活动等。父母要求他在所有活动中都成为最优秀的。而小杰也很争气,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地区活动中,他都被认为是难得的优秀孩子,但是在他的生活中,却有一些令人无可奈何的状态。比如:他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略有微词便情绪低落,而且在行为上,经常有神经质的表现。另外,他也不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尽兴地说笑和玩闹,似乎很受压抑
  从上面的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小杰的父母对小杰是非常残酷的,因为他们为他设立了过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实际上破坏了他的正常发展。而小杰在父母的高期望值下,从小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即要用自己最好的行动来使父母高兴。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他达到了父母的要求,他在父母的眼里才有地位,才会变得重要。但是,在父母的高要求下,他失去了一个儿童所应该享有的天真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深思!&
  生活中,父母为孩子设立过高期望的例子还有很多:&
  你要是考不进市重点,我就抹脖子这是一位妈妈对女儿进行的恐吓。当性格开朗、活泼大方的女儿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市重点,妈妈以百般的宠爱善待她,因为女儿替娘争了光。你必须在全班考第一。显然妈妈的筹码在升值。由此可见,妈妈对子女的期望不会搁浅在一个水准,妈妈有要做成功者的愿望,女儿就得成为过河卒子拼命向前冲。渐渐地,女儿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心里总是焦躁与不安学习上她没有成为全班第一。期末考试成绩要是达不到分,我就抹脖子妈妈威胁的口吻还是那样坚决。终于有一天,女儿离家出走了。&
  还有一个孩子曾说: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很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满怀期望的目光,我的心里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现在,一看书就很怕,真想把它撕得粉碎据报道,在我国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心理障碍患病率在逐步上升,有关专家分析,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是孩子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高期望值的支配下,父母评判子女好坏的标准也严重失衡,孩子教育成败多是以智力发展的好坏来衡量。&
  然而,由于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质,他们的兴趣、潜能未必与父母的理想模式相吻合,因此,孩子的发展往往就与父母的目标产生了一定的差距,有些孩子的发展方向甚至与父母的期望相违背。过高的期望让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
  一是容易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最典型的一点就是父母不惜动用所有的社会关系,花费巨资为孩子择校,他们以为孩子进了好学校就会有好的前途,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实际能力并没有那么高,在重点中学里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是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智力水平,盲目地为孩子设置过高的期望与要求,当孩子虽然经过努力还是不能实现目标时,孩子会因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而自惭形秽,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从而动摇自己的自信心。&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父母的期望也可以化作孩子奋发向上的动力。但是有的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会成为孩子肩上沉重的压力。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把握好度。那么,作为父母,又该如何正确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呢?&
  善于鼓励孩子的进步&
  要求尽善尽美的父母,通常是期望太多,批评太多,总是挑毛病。当父母在孩子身上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时又不断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时,实际上是在使孩子失去勇气,在降低孩子的自信心水准,这些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较小的、积极的行为,这就很容易犯苛求和越权的错误,而漠视孩子的权利,这与孩子的成长是不相适应的。相反,如果父母时刻注意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加以鼓励,就会使孩子充满活力,并且产生要多做一点的欲望。这应当引起父母的足够重视。&
  激发孩子的动机&
  如果父母要使期望成为现实,就必须让孩子把期望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如今的孩子,大都生来就享受着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样的生存空间里,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性,习惯于等待外来的指令和安排,而真正源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从而导致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低下。有时处理不好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期望,能对孩子产生作用吗?&
  设立积极恰当的期待&
  作为父母,给孩子提要求是必要的,因为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差,需要有人帮他树立目标并促其前进。但是,这种要求和期望应该现实一些,如果孩子的基础较差,父母就不要定过高的目标。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和这个目标差距太大就会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日久天长,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严重的不良影响。一般而言,给孩子树立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目标是最合适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对孩子提出恰当的期待和要求,这更容易产生良好的期待效应。&
  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父母要有平和的心态,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给孩子减少压力,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制订合适的奋斗目标。&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放;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
 用孩子的成绩成就自己的面子()
过去人们比吃,比穿,比钱多,现在却开始比孩子了。谁家的孩子成绩多么多么优秀,谁家的孩子多么多么有才华,谁家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学校把孩子学业成绩当成装饰品,当成向别人炫耀的资本。据一位妈妈所说,平时她和同事们在一起谈论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大家聚会的时候,也都带着孩子,别人的孩子如何如何优秀。如果自家的孩子不跟上脚步的话,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会让做家长的很没面子。&
  喜欢用孩子的成就来为自己脸上贴金,这是中国一些父母的一个陋习。当孩子在别人面前为父母争足了面子、让父母觉得脸上有光的时候,父母就会对孩子宠爱有加,大大奖励一番!当孩子让父母在人前面子尽失的时候,父母又会气急败坏,对孩子大呼小叫。无形中,当父母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面子成了主要考虑的因素。殊不知,这也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摧残。有这种心态的父母应该自问一下:我想做的事情我的孩子也一定想做吗?&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愿望,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父母,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谁都渴望孩子成为自己的骄傲。于是,从平民百姓到高官巨贾,从普通工人到知识分子,工作之余谈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成绩。孩子成绩出色的,高声大嗓,眉飞色舞,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孩子成绩不如人的,不是保持缄默,就是低声叹息,总觉得自己矮人三分。因而在家里,孩子听的最多的话语是:小子,好,这样的分数为你爸妈挣得了面子,我们总算没有白辛苦!或者你真没出息,这个分数叫我怎么去见人?称赞也好,斥责也罢,总之,在多数父母心目中,孩子的分数直接跟父母的面子挂钩。&
  金女士参加了女儿期末考试后的家长会。父母们聚在一起,也就是说说孩子的学习,相互取取经、发发牢骚,当然也总免不了比比孩子的成绩。因为金女士的女儿一向成绩优异,大家都对她羡慕不已,这个说看人家的孩子多让人省心,那个说你有什么教育孩子的好办法也教教我们,让金女士感到很得意。可是一公布成绩,金女士傻眼了:女儿这次只考了个二十几名尽管老师对金女士说,孩子只是因为数学考试中的一道大题意外失手,才把成绩拉了下来,其他几门课都考得很好。可金女士却觉得这简直是晴天霹雳。回到家,金女士就把女儿叫到身边大声训斥起来:你这次考试怎么考的呀怎么会这么马虎,把一道大题的分都丢了平时你都能考个前三名,这回竟然考了二十几名你知道我去开家长会时多没面子,别的家长还要向我取经,结果我女儿考得还不如人家呢
  像金女士这样用孩子的分数来为自己挣面子的父母可以说还真不少。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事实上,正因为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父母才更应该与老师多接触,只有这样,才能找出孩子学习不好的症结所在。如果认为孩子表现不好,同时又错误地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成了自己的脸面,那么缺少沟通的孩子也只会越来越学不好。&
  孩子的学习出现了问题,理应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父母的训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孩子的放弃。这一切,都会使孩子在无形之中丧失人应有的尊重与信心。而且,在目前的教育机制下,孩子的学习负担、心理负担已经十分沉重,作为父母,又怎能在孩子稚嫩的双肩上再强加一副为父母挣面子的沉重负荷呢?再说了,父母要靠孩子给自己挣面子,不正是显示本身无能?&
  因此,为了保证孩子健康发育成长,父母一定要纠正虚荣心,摒弃教育攀比、急功近利的心态。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呢?&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梦想,孩子也一样。孩子并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不是父母生命的简单重复,更不是父母人生道路的升级版本,而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把孩子当成工具,为了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把孩子当成了弥补自己人生遗憾的工具,要求孩子为父母争面子。&
  不要以一次成败论英雄&
  作为父母,没有必要在考分上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并不是一次考试就能说明孩子的所有学习情况。我们也没有必要因为孩子偶尔的一次考砸而感觉脸上无光,孩子是需要鼓励的,只有鼓励与理解才能使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
  了解孩子,提出合理要求&
  从素质发展的角度,配合学校教育,尊重孩子个体的差异性,从孩子个性完整的视角对孩子加以培养;多花些时间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对孩子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正确估计,在全面了解孩子实际水平的基础上,提出合理要求。让孩子感受生活乐趣与亲情的温暖,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品格。这样孩子才会有真正的成功。
眼睛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身为父母,千万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应该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绝对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为荣辱的意识。
  分数本是对孩子学习情况的一个检验,是老师、家长和孩子自己反馈信息的一个渠道、一种手段,只是测评孩子学业的一个参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用来评判孩子的一切。但在考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分数高低决定着孩子的升级、升学、就业的现实状态下,分数变成目的,变成了孩子、家长、老师追逐的唯一目标。&
  而且,还有许多父母把对孩子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把对孩子的亲疏宠责都与考试分数挂钩,逼着孩子去为分数而学习,结果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的父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一个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他们对孩子的考试分数增加或减少特别敏感,看到孩子得了分、分便眉开眼笑,对孩子大加赞扬甚至用金钱作奖励;倘若孩子考试分数低了,便板着面孔,马上念起紧箍咒,一训、二罚、三检查,弄得孩子苦不堪言。更有甚者,一旦看到孩子的考试分数不合自己期望,便对孩子非打即骂,以致上演了一幕幕的家庭悲剧。&
  今天学校要公布初三第一次模拟统考的成绩。阳阳一进门,爸爸就迫不及待地跟在后面问:怎么样考了多少分阳阳一边放书包,一边回过头来说:爸,还可以,就是爸爸脸上的笑容一下子不见了,转身坐到沙发上,打断了儿子的话:我不要就是,我的要求是不能低于分,你只要告诉我结果
  阳阳显得有些不安了,躲闪着爸爸的目光:除了数学,都高于分。就是数学题太难了,我考了分那也是我们班的前名,我们班还有人不及格呢
  爸爸火了:就知道比下面的,没点儿上进心你们班有没有考分以上的看到儿子轻轻地点了点头,他的声音更是提高了几分:别人能考分,你怎么就不能题太难,别人怎么不觉得难?看来,还是你不努力告诉你多少回了,要想考上重点高中,就必须得用功,知道吗每门功课都不能低于分,平均分以上,是你最后的目标,你给我记住了!
  阳阳小声嘟囔着:不是我说数学难,老师也这么说。我怎么不努力了,连老师都说我进步了
  爸爸根本不听他的解释:你还狡辩!爸爸噌地一下站起来,一巴掌抡在儿子的肩膀上:我告诉你,我不管题目难不难,也不管老师说没说你进步了,我要看到成绩就你这也叫进步?差远了要是考不上重点高中,以后就考不上好大学,那你也就没有什么前途了,知道吗这个星期六、星期日哪儿都不许去,在家把模拟统考的题目重新做一遍。
  自从被打以后,阳阳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他心想:反正在爸爸的心目中我已经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了,不如干脆就不学了。于是他的成绩越来越糟糕了。&
  其实,父母过分看重孩子的分数的现象不胜枚举。孩子放学回家,有些父母常这样问孩子:最近考试了没有,得了多少分?他们以为这样问,就表示自己很关心孩子的学习,其实不然。父母张口问孩子考试,闭口问孩子分数,孩子会认为你关心的只是分数和考试,而对其他事情漠不关心。&
  其实,考试只是检验孩子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是一项比较单一的检测,这基本上是对孩子学到的书本知识的抽查。分数永远只是个形式和手段。它不能证明孩子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也不能证明一个孩子的品格与才能如何。它不是衡量孩子聪明与否的唯一标准。&
  一般来说分数能反映孩子的一些情况,父母关心孩子的分数也是应该的。但是,有的父母望子成才用心良苦,把学习成绩看得太重,逼着孩子去争高分,殊不知这样会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
  首先,过于看重分数,会让孩子惧怕考试。有的孩子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担心考不好。越害怕越容易出错,也就越考不好。而父母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一味地在考前给孩子施加压力,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恶性循环,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眼睛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
  其次,过于看重分数,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小学里的孩子都是天真纯洁的,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即使学习差的孩子的内心深处也有考第一的愿望。其实,一些平时成绩相当不错的孩子,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考高分。即使是平常学得很好的功课,如果发挥不佳或者因为某种因素,也可能会考得一塌糊涂。这时如果父母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不问青红皂白,轻则辱骂一番,重则打一通,会使孩子感到委屈,自尊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会使孩子自暴自弃,造成孩子厌学。&
  过于看重分数,容易造成孩子与家长的对立。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不知道父母注重分数是让他好好学习,出发点是好的,他只知道自己没有考高分,会被爸爸妈妈训骂;而得了高分,则会受到父母的表扬和奖励。他也不会觉得父母是爱他,而是容易认为父母喜欢他的高分。这就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对立。&
  当然,我们并不一概反对看重分数,因为分数在一定意义上也能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反映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并不表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也一定会成才,而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更不表明他们将来会一事无成。&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并没有很高的文凭,但是他们一样有所成就。不是说文化知识不重要,而是说,我们不能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发展。除了分数,孩子的品德修养、性情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未来的社会越来越需要有能力的人才,父母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那么,父母又该如何看待孩子的分数呢?&
  不盯分数,看学习效果&
  作为父母,在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更应该看孩子实际的学习效果。不能仅以分数作为评价孩子学业水平的唯一标准,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考试分数,孩子考好了,不妨进行精神鼓励;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要帮助孩子认真分析,找出失误的原因,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这样孩子才会情绪稳定,自信心增强,身心各方面才会健康发展。孩子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这些都需要父母配合老师对孩子加以积极的引导。&
  承认孩子存在差异&
  实际上,上了中学的孩子,早已经能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和竞争的压力。但每个孩子由于智力的因素,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以及自身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理解能力等的不同,学习成绩总会有差异。父母要做的是认真了解情况,听听孩子的解释,不能武断地得出孩子学习不努力、不用功的结论。要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一起分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孩子掌握适合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制订适当的目标。&
  孩子成绩不好时给予宽容和鼓励&
  每个孩子都有不足之处,更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考第一名,总有孩子会落在后面。当孩子在考试中没有得到预期的好成绩时,他已经非常难过了。这时候,父母更不要刺激孩子,而要拿出自己的宽容和安慰,一定不要在孩子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同时也要不忘对孩子说下次努力,使孩子把目光转向下一次机会。&
  即使孩子有厌学情绪,成绩非常糟糕,父母也要忍住一时气愤,调整好心态,给孩子最大的宽容和鼓励,想办法使孩子的目光转向他的长处,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只要有了自信,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对学习感兴趣,在父母的宽容中找到安慰和继续努力的力量。&
  作为父母,引导与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应尽的义务。但是,作为父母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教育孩子怎么做人,发展孩子的个性,关心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关注他们的意志品质、道德情操的发展以及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父母应该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可过分看重分数,要重视孩子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以利于孩子全面成长。父母应通过对孩子的教育,发掘孩子所蕴藏的潜能,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真正能在社会上获得很好发展机会的人才,都是具备很好的创新能力的人。&
 盲目增加孩子的作业和家教()
  现在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希望孩子能做完学校的家庭作业后再多做些题目,学习成绩能够名列前茅。所以,每天不但为孩子增加了许多家庭作业,还为孩子请来一科又一科的家庭教师。&
  据对某区所中学初三年级学生课业负担是否过重的抽样调查表明,人当中有近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过重,而其中成绩较差生占较大比例。某校初一一个班的学生写一篇以我想说为题的作文,全班名学生中占的名学生写出了我们太累了的内容。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习太累,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固然在学校,然而不少父母在增加学生负担方面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般来说,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授课、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是能够促使学生接受并掌握知识的,它是有计划性的。当然,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学生自己合理安排、适当阅读课外书籍、增加适量练习等,对于扩大知识面、巩固知识都是有很大好处的。但是,有些父母却不管孩子时间是否充足、精力是否充沛、主观上是否愿意,为孩子买资料而寻寻觅觅,让孩子不断地做练习,可是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教材毕竟不是很熟悉,因此,他们在选择资料时,很难买到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资料。而一题接一题机械地重复,对培养孩子的解题能力也很难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因为父母为孩子增加的作业题,一是缺乏计划性,与学校教学往往没有很密切的关系;二是缺乏目的性,往往超过教学大纲的要求。&
  不可否认,父母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好的愿望就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吗?不然,不管是父母为孩子增加作业也好,请家教也好,都是以牺牲孩子的休息时间、娱乐时间和发展业余爱好的时间为前提的,一旦孩子长时间处于单一的思维状态,缺乏新鲜感,大脑会非常疲乏,导致反应迟钝。负担过重,会使孩子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兴趣爱好被扼杀,个性发展被抑制。而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会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即使有所提高,但相对于付出的时间、精力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
  父母为孩子请家庭教师、增加作业、加给孩子的负担都是有形的,但是父母给孩子心理上造成的压力却是无形的。望子成龙的思想、殷殷期盼的目光常常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有少数父母,对于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孩子,动辄说些刻薄的话,损伤了孩子的人格尊严。而且过重的学业负担,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欣欣上的是一所普通的初中,成绩在班里排在中上游,考上普通高中是不成问题的。但她的父母却一心想着让欣欣考个重点高中,但是欣欣的成绩却始终上不去。如何才能使欣欣中考成绩有所突破,让她的父母伤透了脑筋。&
  于是,她的父母只好到处向别人取经。大家给他们提供了很多的主意。爸爸妈妈总结来总结去,觉得有几个办法还挺好:一是多买复习资料,老师讲课怎么说也是对全班同学,自己的问题要通过复习资料来解决;二是多做习题,找重点学校的卷子,熟能生巧嘛,如果各种题目都能做到烂熟于心,考试时自然就没问题了;最后就是请家教,虽然价格不菲,但毕竟是一对一的辅导、答疑,针对性强,时间上有保证,也是物有所值的。在妈妈对欣欣宣布了他们的决定后,信心十足地对欣欣说:我就不信,这样三管齐下拼搏一年,你的成绩还上不去。
  欣欣想着书桌上的教参、习题越摞越高,自己整天掉在题山书海中,连周末也要被几个家庭教师占得满满的,心里就一阵阵发紧。可想着父母为她做出的努力,却不知该说些什么。&
  如今,为孩子请家教的父母越来越多。在孩子学习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根据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请家教对孩子进行辅导,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不少父母在请家教的时候显得相当盲目:或者有病乱投医,找来的家教不合适,不能给孩子应有的帮助;或者看到别人请家教,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需要,也跟着请家教;或者请来的家教不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孩子对家教产生越来越大的依赖性,原本好心却带来了负面效果。&
盲目增加孩子的作业和家教()
  老王两口子工作很忙,平时没有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就专门请了一位家教,刚请家教的那阵子,孩子的学习热情有所高涨,平时的作业也完成得比较快了。老王心里踏实了很多,觉得这一步算是走对了。没想到,这种状况持续了没多久,孩子参加考试,成绩一塌糊涂,比过去退步了很多,家教也借口不来了。孩子写作业拖拉的毛病又显现出来了。老王觉得疑惑,反复对孩子追问才知道,原来以前每次孩子不会写作业,都是直接问家教,家教都是直接将答案告诉他,结果,孩子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大大衰退,成绩自然不如从前。&
  其实,每个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如果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或是孩子并没有明白该如何解决问题时,父母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靠增加作业量、请家教等方法以期提高孩子的成绩,只会使孩子在这种疲劳战术中身心过度紧张,甚至因此而厌学。而且,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过多的家庭作业必然会占用孩子很多的休息时间,影响孩子体力、脑力的休整和恢复,以至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学习,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另外,父母为孩子又是买教参、习题,又是请家教,无形中给孩子一个信息:你的成绩很差。这会使孩子因为感到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焦虑不安,心理压力增大,影响了正常的发挥。即使孩子的成绩有点提高,但付出了更多的时间,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划算;即使孩子吃进去的多了一点,也是以减退了消化能力为代价的。&
  试想,如果孩子在学校学得已经很好了,再盲目请来家教领着孩子重复学习,对孩子能有什么益处呢另外,学校才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主要场所,如果硬给孩子请家教,有些学生在学校上课时就会不认真听讲,光等着回家让家教帮自己补习,恐怕这不是父母的初衷吧还有些父母请来家教,实际上是想让家教同时起到保姆的作用。这样把孩子完全推给家教,无疑是对孩子不利的。孩子的成长,最需要的还是来自父母的关怀和爱护。&
  那么,当孩子的成绩不尽如人意时,想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父母又该怎么做呢?&
  要帮孩子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
  很用功但成绩不好的孩子,一般是因为学习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父母应该与孩子一起分析成绩上不去的原因,必要时还可以向老师咨询,找到改进学习方法的最佳途径。&
  多方征求意见再请家教& &
  即使想给孩子请家教,在请家教前应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多征求老师的意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孩子是否需要请家教,请家教来做什么。要注意孩子在家和在校学习应辩证统一,起到互补作用。&
  挑选适合孩子的家教&
  根据孩子学习状况和年龄、性格特点,为孩子挑选家教,最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家教。大学生家教跟孩子年龄更接近,容易和孩子沟通,授课价格也稍微低一些,但教学大多不够系统,不熟悉教学规律;经验丰富的在校老师往往教学更有针对性,不过在价格和跟孩子沟通上不一定有优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父母应该挑选能跟孩子进行很好沟通的有经验的家教,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其实,父母大可不必为孩子盲目增加作业和请家教。因为,学校和老师一般会根据学习内容、考试重点,为孩子合理安排复习、练习、模拟测验等必要的学习环节。父母不必再为孩子大量地购买教参、习题,没有特殊的原因也不必为孩子请家教,否则反而会增加孩子的负担。&
  多与孩子沟通,鼓励、信任孩子&
  孩子自己也会因为怕成绩不好、考试失常等,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加大。所以,更需要父母能够以平和、冷静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应该多和孩子沟通,多鼓励和多表扬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聪明和良好表现都是知道的。同时,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父母很信任他,相信他能通过努力取得好成绩,使孩子能够轻松、平和地面对大考。因为,对孩子来讲,父母的信任和支持比什么都重要。&
  诚然,对一些薄弱学科适当补缺补差是可以的,但如果长时间地请家教,只会导致孩子的依赖心理,上课不认真听讲了,心想反正有家教辅导,以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味地强化、灌输只会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总之,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协调,若脱离学校教育另搞一套,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
 每天为孩子检查作业()
  作为父母,关注一下孩子的家庭作业,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因为这不仅是做父母的责任,更是与孩子沟通的一种方式。父母适当介入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而且还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家庭作业完成的好坏,与父母的教育、督促、帮助有重要关系。但是有些父母怕孩子因为马虎、不仔细而在学习上出问题,总是习惯严格为孩子把关,像每天都为孩子检查作业等,希望能靠这样的方式,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其实,父母这样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了,平时的作业做得很好的林林被王老师叫到办公室,拿着试卷给他看,一一分析他出错的原因。看到很多原本会做的题目被扣分,林林也很懊恼。王老师问他:你答完题目,有没有自己检查一遍林林说:我也检查了,但只是看看,没发现有错误。王老师又问:我发现你平时的作业很少有错误,为什么一到考试就不行了林林挠挠脑袋,不好意思地说:平时,都是爸爸妈妈给我检查的。
  原来,为了儿子能有个好成绩,林林的爸爸妈妈真没少花心思。从林林上学开始,爸爸或妈妈总会有一个人陪着林林做作业,从来没有间断过。只要林林写完作业,就把书本一推,到一边玩去了。爸爸妈妈会为他检查作业,发现错误再让他加以改正。&
  林林对王老师说:除了在学校,我从来没有自己检查过作业。爸爸妈妈说了,只要学习好就行,这些小事都不用我管、不用我分心。可是,一到考试需要自己检查时,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生活中,像林林父母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也许很多父母都会认为帮孩子检查作业都是些小事,也是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成绩。但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理能力是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的,并会影响人的一生。父母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得不到锻炼,还会使孩子变得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做事虎头蛇尾。不良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会很难纠正,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是很不利的。而且,父母因为怕孩子不认真、不仔细而为孩子检查作业,只是暂时地避免了孩子出错,却使孩子形成了很强的依赖心理,习惯于把自己应该承担的、最基本的责任都推卸给别人。这样下去,孩子会变得缺乏责任心和没有自律能力。&
  基于此,建议父母应正确对待孩子的作业,不要包办孩子的作业。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培养孩子做事认真的习惯&
  现在的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的包办代替太多,孩子没有更多实践的机会,也就没有更多尝试失败的机会,习惯一切事务(特别是生活上的)听从安排,渐渐地对一些事情的后果不能事先做出正确判断,做事丢三落四,毛毛躁躁。&
  端正孩子的态度最重要&
  孩子做作业不单单是为了学习,更是培养自觉自主的机会。从低年级起,父母应帮助孩子提高对家庭作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如果孩子作业工整,字迹清楚,就证明他做作业时心情比较平静、态度认真。如果字迹虽然工整,但却做错了许多道题目,那么可能是孩子对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父母应该及时给予辅导。&
  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学习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因此要让孩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包括检查作业、收拾学具、整理书包等所谓的小事。父母要明白,做这些事情是对孩子自理能力、独立意识、良好习惯的培养和锻炼。孩子不爱检查自己的作业,父母切记不要包办代替,那样做只能更娇纵孩子。有些父母总怕孩子做错了题,得不了高分,于是天天给孩子检查作业。这样做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反正错了父母能给检查出来,所以孩子在做题时会马马虎虎,不会用心去做,做完以后自己更懒得检查。所以,当孩子写完作业以后,父母可以要求他当着您的面自己检查。另外,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检查作业,可以使用自然惩罚法,让他尝尝不检查作业的滋味。比如,当孩子不检查作业的时候,父母也不要去管他,由于作业马虎会受到老师的批评。经过几次这样的惩罚之后,孩子会渐渐认识到不检查作业的后果。&
  鼓励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检查作业的习惯&
  父母关注孩子的作业时,不要给孩子打下手,帮孩子检查作业,而是要关注一头一尾。一头就是孩子做作业前,先大概了解孩子的作业内容与作业量,估算出大约需要的时间,然后与孩子商定必须完成作业的时间。一尾就是父母对孩子作业的检查不是内容的正误,而是书写整洁和完成与否,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检查作业,签字不是看我做对了没有,而是看我有没有完成。只有自己细心、认真,才能不出错。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让孩子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这样可使孩子记住错误,以免下次再犯。如果父母在孩子一入学就这样做或入学前就这样做,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就会大大提高。&
  不要一味责备孩子做错作业&
  孩子的知识结构尚未形成,思维定势也不明显,作业出错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很大。如果父母很不理性的一味责备孩子做错题目,而不帮助孩子分析查找原因,最终只会导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从而对学习丧失兴趣。所以,父母不要过多批评指责孩子作业粗心,因为孩子需要依赖父母的眼睛看自己。父母渲染错误的严重性,主观上想引起孩子注意,克服粗心大意,而客观上不仅不能解决粗心问题,还严重地强化了孩子内疚、惊慌、恐惧,进而形成自我否定的消极心态。&
  其实,孩子的作业做错了,就事论事、有错改错,是孩子最直接的心理反应和最强烈的学习动机。作业终究是为了巩固孩子学习,检查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父母要在孩子的错误问题中帮助孩子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点才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教会孩子自己检查作业的方法&
  孩子在上学后,开始,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检查作业,但在检查作业时,父母如发现孩子作业有漏掉的,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少写了哪道题,而应让孩子自己对照检查,找出问题后再补上。对于出现的错别字,也不要直接给孩子指出来,而应该让孩子自己对照教科书检查。如果孩子还是查不出来,父母可缩小范围,然后再让孩子去查找,通过在实践中把方法告诉孩子,从而培养孩子自己检查作业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向孩子提出做作业的要求:一是放慢写作业的速度;二是做一道题检查一道题,确信没有错误再做下一道题。&
  家庭作业是孩子课堂作业的一个有益的补充。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作业是他们应完成的任务,就像父母上班完成工作、在家做家务活一样,是他们的任务,让他们成为一个能很好的完成自己任务的好孩子。当然父母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孩子的表率。&
  盲目培养孩子的特长()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一些父母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将来能成龙成凤,在安排孩子的学习内容时常常盲目跟风。舞蹈、钢琴、绘画、外语、书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却没有真正考虑孩子的实际兴趣和爱好。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兴趣、爱好的选择上有较强的功利心,对一些与孩子考试、升学有关的,或是感觉上高雅的,就盲目地积极支持、鼓励,甚至是逼迫孩子去学。而对于一些孩子真正喜欢却不符合父母标准的,就盲目制止、否定。&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使孩子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最持久的发挥。当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他往往能够全力以赴;相反,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放弃他极感兴趣的事情,做一些他不喜欢做的事情,孩子必然与父母发生冲突,难以有所成就。然而,生活中总有许多父母无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强行剥夺孩子的兴趣,其结果必然会束缚孩子的发展。下面的这个案例或许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小华从小就非常喜欢小动物,而且非常热衷于研究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初中时常常因为观察小动物而弄得浑身是泥。父母对此非常生气,觉得他不务正业,于是就想方设法阻止他去外面玩。父母希望他学钢琴,以便将来中考时加分。&
  开始,他总是趁着父母不注意偷偷地跑到附近的公园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一次,他把一个黑色的蜘蛛带回家后,父母大发雷霆,训斥他不应该把这么脏的东西带回家。爸爸还一脚踩死了蜘蛛,妈妈竟然摔烂了他积累了好几年的装着各种标本的百宝箱。那一刻,小华愣住了,回到自己的房间默默坐了一个下午。&
  从那以后,他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变得沉默寡言,父母为此非常发愁,甚至怀疑他是不是智力有问题。&
  而小华的生物老师说:小华这孩子特别聪明,如果好好培养,将来一定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生物学家。
  小华生物老师的话应该引起父母们的深思。&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会犯像小华父母这样的错误。像小华父母这样干涉孩子的兴趣,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危害。&
  一是父母对孩子兴趣的过分干涉会使孩子对自己的爱好产生片面的认识,认为自己没有眼光、没有本事,从而否定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变得没有自信。&
  二是父母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听孩子的解释,不从孩子爱好出发去了解孩子真正喜欢和感兴趣的,这样做既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还会使孩子觉得父母不能理解、尊重他,而产生逆反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就会学得更轻松、更快乐。他们也非常愿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不知疲倦。如果不去考虑孩子的爱好兴趣,而是强加给孩子父母认为应该学的东西,会使孩子失去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容易使孩子产生厌烦心理。&
  三是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兴趣,强加给他们一些学习任务,就会使他们产生抗拒心理。有些孩子本来对音乐不感兴趣,被家长逼迫着每天练琴,结果琴技总是没有提高,于是恨铁不成钢的家长开始斥责甚至打骂孩子,用你怎么这么笨等词语责骂刺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开始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则变得自卑并产生自闭倾向。&
  父母对于这一点要认识明确。遗憾的是,有的父母仍然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多不愿承认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有独特的兴趣与爱好。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有个父母强迫坐不住的孩子弹琴,以致孩子只得砸断自己的手指以示反抗。像这样不顾孩子的抗议,父母像催命一样催促着孩子去学自己不喜欢学的东西,都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兴趣与爱好的表现,其后果可想而知。&
  其实,有的父母也想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却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去做,那么,作为父母,可以参考以下几种做法:&
  善于发现,为孩子创造条件&
  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并试着引导孩子多在兴趣方面下工夫,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机会,创造条件,让孩子无忧无虑地在自己喜爱的天地里畅游。这样会激发孩子的最大潜能,从而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那么,父母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呢?这就首先需要父母养成仔细观察孩子的习惯,孩子反反复复做的事情往往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其次,父母应该站在一个平等的立场上与孩子沟通,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多问问孩子喜欢做什么,或许父母从孩子天真的回答里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
  其实,父母应该从小发现、鼓励和培养孩子有一种或几种爱好。这样会使孩子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乐趣和期待,对人的一生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在孩子选择兴趣爱好时,固然需要父母的引导,但绝不可以代替孩子。&
  尊重孩子的喜爱和兴趣&
  在今天多彩多姿的生活里,人的个性和兴趣得到较充分的发展。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即使孩子的这种兴趣爱好可能与父母的期望有差距,但只要是正当的嗜好,就应该尊重孩子。因为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的创造力和潜力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他的专注、认真、持之以恒的习惯和意志品质也可以得到锻炼,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培养孩子兴趣,切记不可盲目跟风&
  现代父母都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掌握多种技能,能够有一个美好的前途。但是很多时候父母并没有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而是为孩子安排好一切。有时甚至跟风,看到现在流行什么就让孩子学习什么。&
  孩子就这样在父母的安排下一次又一次地被动接受,孩子的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孩子的特长得不到发挥,导致孩子厌学并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其他学科,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当然,父母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能听之任之,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如果孩子因为沉浸在某个兴趣爱好中,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父母还是应该给一定的干预,教会孩子正确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但要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切不可简单地制止。&
  兴趣是孩子获取知识的最大动力,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兴趣而盲目地为孩子选择的兴趣班,很有可能扼杀了孩子真正的兴趣。所以,做父母的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人兴趣。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的兴趣之苗破土而出,就一定要精心呵护,不要让其因杂草淹没而枯萎,更不要随意破坏。&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在某一领域的专才更受青睐,最大限度发挥孩子的兴趣爱好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孩子。&
  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和他的特殊能力有关系,他最大的潜力往往体现在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方面。正确引导孩子的兴趣爱好会使孩子学习得更快乐,将来也更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
  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孩子的生活里到处充满着好奇,孩子在这些千奇百怪的想象里成长着。父母应该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不可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每个孩子都对他们刚刚接触的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能够发现、发掘这份宝贵的好奇心。学会观察孩子是父母必备的一种能力。你的宝贝究竟有什么特点、将来可能会在哪方面有特长、他会有怎样的潜能都是父母通过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观察出来的。&
  好奇心是孩子创造力的表现,许多天才的发明往往都来源于好奇心。孩子常会指着那些新奇的东西,问这是什么,那又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等,而这些让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的新奇事物,很有可能就是大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但是,父母可不要小看孩子们的这些奇思怪想,这中间往往蕴藏着不可预测的潜能。有关专家在研究北大、清华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发现所有的动力原型都是对知识的新鲜感,即好奇心,好奇心是人获得智慧的关键。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保护孩子未来的幸福。&
  孩子的好奇心是他智力发展的动力。他会因为好奇,不断地接触新的事物而变得聪明,会因为敢于向新事物挑战而走向成熟。有的父母为了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而不惜扼杀他们的好奇心,束缚他们的手脚,结果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请想一想,孩子如果对什么都不好奇,都无所谓,他还会需求什么呢
  晗晗今年岁,他聪明伶俐,对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有一天,晗晗独自在客厅里玩耍,他的妈妈在厨房做饭。百无聊赖的他对一个精致的玩具汽车产生了兴趣,想拆开来看个究竟。可是,拆开以后,就再也装不上去了。&
  当妈妈看到被肢解的新玩具时,便十分生气地对晗晗说:你怎么这么顽皮。这可是爸爸送给你的生日礼物,刚买没几天,你就把它拆了,看爸爸怎么收拾你。
  儿童为什么喜欢损坏玩具呢?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这是因为他想知道这件东西的构造,他在寻找玩具里面是否有有趣的东西,因为从外观上玩具没有一点使他感兴趣的地方。所以说孩子能拆开玩具,说明孩子有求知的欲望,能自己去看待问题、研究问
  题。当父母的不能一味地批评,更不要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否则就可能扼杀了未来的人才,因为生存的技巧就在于你敢不敢去探索知识,去探索未来。&
  当孩子把新买的玩具拆得乱七八糟时,父母的批评、痛斥甚至是打骂,可能会扼杀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进取心!当孩子刚刚萌芽的好奇心受到打击的时候,他或许就会变得规规矩矩,但也会就此丢掉了先天具有的天才的创造力。&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为了给孩子努力的方向,他们不惜花钱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向孩子讲述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希望借此找到孩子的成才之路。但他们可能不知道,可能仅是对孩子兴趣和好奇心的一点点不耐烦或批评,就可能断送孩子一生成功的重要机会。&
  所以,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就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在满足好奇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然而,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呢专家的建议是:&
  不要限制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探索爱好&
  专家认为,当婴幼儿在探索周围环境时受阻拦或受挫,那么他做事就很容易放弃,这种性格甚至会贯穿其一生,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很听话、很顺从,遇事听天由命。对孩子天生的好奇心的约束也会影响他的学习劲头,因为好奇心是孩子获得扎实全面教育的基础。&
  鼓励孩子细心观察生活,大胆地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新奇的事物吸引着孩子。父母可以培养孩子从小事、小细节中受到启发,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并鼓励孩子勇于发现问题。&
  时常和孩子讨论问题,尊重孩子的观点。&
  讨论的话题应该是孩子感兴趣的。在讨论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毕竟,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让孩子自己探索问题&
  有的父母只是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就会使孩子不能很好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寻找拓宽孩子好奇心的方法&
  父母可以和孩子多逛逛游乐园、动物园等等,户外活动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是培养孩子创造精神的好环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驱使孩子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是值得父母珍惜的。孩子天生好动,难免会有一点危险,但如果父母仅仅为了孩子的安全,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动,这样做不仅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也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父母处处担心孩子出乱子,这是父母懦弱胆怯的表现,它会无声地传递给孩子,被孩子所继承,所效仿。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胆小怕事、神经过敏,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是很难立足的。所以,当孩子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好奇的时候,父母要加以引导,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以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迷信智商,抱怨孩子脑子笨()
  &你真笨,你看看,这么简单的题你都做不出来!你啊,我看是稀泥糊不上墙,真是没指望了。
  孩子,妈妈相信你,相信你努力后会取得好成绩,相信你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前一句是我们听到最多、说得最多,也最刺耳的声音,但由于经常会听到,经常会说到,所以也就习以为常,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了。&
  然而,父母们是否会想到,久而久之,你们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号呢?你们又向孩子暗示了什么呢?你们的孩子是否从你们那里得到了这样的定论:我不行,我很笨,我就这样了。于是,他们就破罐子破摔;你说我坏,我就坏得坏到底;你说我笨,我就笨得不识东西南北。&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事情就是这样,如果你常用一个词语给某人以标定,往往会使某人顺从你给予的标定,做出相符的行为,尽管你的标定并不一定十分准确、合理,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但标定的假身份往往会真的逐渐地成为某人的真实写照。这种现象对年幼儿童,特别是富有受暗示性的人作用最大。所以,聪明的父母不该抱怨孩子笨,应该对孩子多说鼓励性的话,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如:虽然成绩不理想,我觉得你尽力了,你能学得更好,爸爸妈妈为你的进步骄傲
  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自我形象,部分地取决于自己对他人反应的理解,即通过我看人,人看我的方式形成。自我形象一旦形成,它又会成为制约人们、塑造人们的规范和自我力量。说孩子笨,孩子就越笨的心理基础,就在于此。&
  由此,我们想到父母经常对孩子说而又不应该说的一句话:你脑子笨。类似的话还有你是榆木脑袋,你是猪脑子,你简直是傻子,谁都比你聪明等等。父母的话往往是由于孩子不努力学习,感到很生气说出来的,也有些父母,确实认为孩子的脑子不灵。其实,孩子上了小学以后,经过努力能跟上班的,都属于智力正常,根本不存在笨的问题。如果父母总说孩子笨,会给孩子造成&我笨的心理定式,不但影响孩子的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还会限制了孩子智力的发展。&
  那天,睿睿从老师手里接过英语试卷,糟了!只有分,她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胆怯地靠在门边,眼睛盯着脚尖:妈妈,我英语只考了分。
  爸爸妈妈小时候都很聪明,你怎么这么笨呢?左邻右舍的孩子个个都聪明,怎么你就这么笨呢?妈妈先是愣了一下,接着眼睛瞪得像铜铃,声色俱厉地说道,你真是一个笨蛋,我辛苦供你上学,谁知你这么笨,才考了这么点分
  听着妈妈的话,睿睿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妈妈不耐烦了:哭,哭,有什么好哭的,这么笨还好意思哭?
  实际上,学习成绩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孩子成绩差未必将来没出息。美国畅销书作家斯坦丁博士对位百万富翁进行调查,从他们的成功经验中总结出项最具有代表性的因素,而在上学时学习成绩最好一项居然排在最后。&
  可以说,每个孩子自降生以来都是父母的宝贝、希望,哪个做父母的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呢?但真正特别出色、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却很少,于是做父母的就对孩子不满了,有时候口不择言,甚至骂孩子打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都蕴藏着很大的潜能,需要得到父母的鼓励与欣赏,才能最大可能地发挥出来,更好地成长。&
  而给孩子负面的标定只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孩子往往会按照父母的期待而塑造自己。如果父母总是抱怨孩子笨,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积极进取的自信心,伤害孩子的自尊。有些孩子在父母开始说他笨的时候,他还会用弱小的自尊捍卫着:我才不笨呢!因为孩子学说话时已经形成了比较强烈但又十分脆弱的自信。但是,随着父母不断地播种笨的种子,孩子渐渐开始相信自己笨了。直到有一天,父母说他笨,老师说他笨,同学说他笨,左邻右舍也说他笨的时候,他就坚信自己笨了。这就是心理作用的结果。&
  任何孩子从相信自己笨的一瞬间起,眼神便暗淡无光了,言行举止也随之笨起来。老师只要出一道题目,说:同学们,这道题目比较复杂,大家好好想想。这时孩子的情感闸门马上会关起来,第一反应是:这道题目我不会,我笨呀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下笨种,结出傻瓜。所以奉劝天下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再说孩子笨了,骂孩子笨是对孩子的心灵施暴啊长此以往,孩子受父母的暗示,可能会真的变笨了。&
  过分溺爱,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溺爱子女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我们的童年过得很艰辛,再不能让孩子经受我们的那些磨难了。现在条件好多了,又是只有一个孩子,因此,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正是怀着这种想法,父母们尽其所能地从各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包括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无理的要求,代替孩子完成一些理应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事,如做作业、干家务、值日扫地等等。他们尽力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铺得平平顺顺的,似乎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但是事实上,父母的这种观念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危害。&
  溺爱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大敌&
  天真、幼小和一张白纸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经常性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但是溺爱成了家庭教育、引导孩子的障碍。孩子常常是在不知道错还是对的心理状态下干自己想干的一切。同时,溺爱使大人不能给孩子以适当的批评,不能让孩子明白对与错、能做与不能做、好与坏的区别。&
  导致孩子养成不良的性格&
  父母事事顺从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么事情都不必动手,容易养成孩子任性、懒惰的性格。&
  父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溺爱孩子,而不去教孩子如何理解爱与培养孩子对其他人的爱,会使孩子不自觉地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只为自己考虑的习惯,认为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会认为规矩都是为别人制定的,与他们无关,使孩子渐渐成为一个自私、狭隘的人。&
  使孩子缺乏自信&
  父母的过分溺爱,会使孩子习惯于依靠父母生活,没有自己的主意、见地,往往缺乏自信心,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人、对事应有的责任心。&
  削弱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会有很强的优越感,常常眼高手低,不善于与人相处,而当他们看到别人的进步时,又很容易产生怨恨与沮丧的情绪。&
  溺爱会让孩子变得无情&
  一位教育家说过: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孩子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会让孩子不知道自己也应关心别人,缺乏同情心和自控能力。&
  当然,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安排和规定好孩子的生活、学习,这种做法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是可取的,但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就不能拘泥于这种方法了,因为如果还这样做容易使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影响孩子的独立自主。&
  石家庄市一名学习成绩很好的女孩子,去参加市里组织的三好生夏令营,姑姑非要妈妈跟着去。原来,这个女孩子自己不会梳头,不会倒开水。结果,五天的夏令营她只过了三天,因为不适应而提前当了逃兵。&
  参加北京市中小学生北极村冬令营的一名小营员,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东北雪原长了一身痱子。原来,这名小营员临出发前,妈妈千叮咛万嘱咐他一定要多穿衣服,但没有告诉他热了时要脱衣服。这名小营员根本不会照顾自己,在暖烘烘的屋里也穿着出门时才穿的羽绒裤。难怪他会捂出一身痱子
  对孩子过度溺爱的父母也许不会想到,您的爱可能让孩子很尴尬呢长此以往,孩子会因为父母的包办而能力低下,如此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
  可见,溺爱带给孩子的只有懦弱和无能面对竞争激烈的未来,等待孩子的只能是失败既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就不要代替孩子决定,而要让孩子自己学会选择;不要代替孩子体验,而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品尝;不要代替孩子作总结,而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反思。父母们,请把独立自主的能力还给孩子。&
  上面的事例告诉我们:只要是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事,就不要担心事情是否会做得成功,事实上,让孩子努力去做某一件事就已经是成功的开始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准则。&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那么,父母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爱孩子呢?&
  父母爱孩子要有理智&
  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但是在爱孩子的过程中要有分寸、有原则。要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无益的激情和冲动。然而,我们有些父母,尤其是相对年轻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往往缺乏应有的分寸感。他们对待孩子往往是无原则的,过分地宠爱。有的对孩子姑息迁就,任其发展;有的只知道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锦衣美食,却不懂得给孩子良好的精神食粮和思想营养。这样,势必把孩子惯坏、宠坏。这种爱是盲目的、有害的。&
  爱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就是说,严格要求正是出于深切的爱。所以,做父母的不应该受盲目的爱所支配,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当然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对孩子动辄训斥打骂,而是要做到以合理为前提。而且,态度也应该是耐心的、循循善诱的。&
  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终究是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最基本的生存本领。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
  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就需要父母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把孩子应该自己完成的、能够做到的事情,以及他应该承担的对自己、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都要还给孩子,给孩子独立面对社会的机会,让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人。&
  有一点需要提醒父母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不能过急,要循序渐进,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不能让孩子做不能做到的事情。 
  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
  天下做父母的,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的,因此有的父母从孩子咿呀学语时就为孩子设计了一幅理想的蓝图,甚至孩子以后要上哪所大学的哪种专业都考虑到了。为此,父母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不顾孩子的爱好和理想,强迫孩子按他们自己设计的轨道发展,如果孩子有一点没有符合自己的意愿,就对孩子的所有努力和成绩全盘否定,甚至打骂孩子。确实,随着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这种望子成才、追求上进的良好愿望,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前途,而给孩子过大的压力,结果让孩子不堪重负而走向极端,这就太让人遗憾了。&
  从开始上幼儿园起,秀秀的耳边就常常响起爸爸妈妈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争气一定要考上清华的叮咛。为此,她在父母为她设计的框架里不断地努力着
  今年,岁的秀秀不负父母的厚望,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一所市属重点初中。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秀秀觉得,自己没有辜负爸爸妈妈的苦心,考上了他们指定的学校。这个假期可以好好地休息休息了。&
  晚上,妈妈下班回来了,手里拎着一个大口袋。秀秀急忙迎上前去,打开口袋,秀秀呆住了里面全是初一的课本和辅导材料!妈妈并没有理会秀秀的惊讶,严肃地对秀秀说:你呀,别以为进了重点初中就万事大吉了。要知道,凡是考进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是尖子生,你要想出头,就得提前做准备。秀秀说:妈妈,我知道。可是,这个假期是不是妈妈打断了秀秀的话:是不是什么你还没到可以休息的时候。我和你爸爸早就打算好了,你的目标,就是清华当年,你爸爸因为一分之差没有考上清华,这是他一辈子的遗憾,这个遗憾只能靠你去弥补了。见秀秀没有回应,妈妈缓和了语气,语重心长地说:女儿啊,我和爸爸都是为你着想。清华是最高学府,如果能考进这所学校,以后无论是出国深造还是找工作,都是不费力气的我们为你创造这么好的条件、替你操这么多心,对你没有什么别的要求。只要你考上清华,到时候你要想干什么,我和你爸都不再管你。
  听了妈妈的话,望着一堆堆的辅导资料,秀秀无言以对,禁不住流下了眼泪。第二天,秀秀就离家出走了
  生活中,像秀秀的父母这样为孩子设计好前途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把自己一生的理想或者遗憾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根本就不喜欢。&
  也许这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小,很多事情他们都不懂,父母们为他们做出的选择对他们有好处。殊不知,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有着鲜活的思想和情感,有自己的兴趣、志向和理想。孩子为了自己这些目标而努力的时候,是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而且学得又快又好,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就会感到身上的担子太重了,压力太大了,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一种痛苦的过程,同时也会使孩子失去自己的成长空间和独立意识,这就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抵触、反叛与对抗的情绪,出现与父母关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独立的性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