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墅桥附近哪里有徐州金山桥纺织厂厂还需要人的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590575积分6053经验6021 点金币320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六品, 积分 60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47 积分
UID590575积分6053经验6021 点金币320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font color="# 发表于
山东的吧&&山东定陶县
问到了,是山东的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590575积分6053经验6021 点金币320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六品, 积分 60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47 积分
UID590575积分6053经验6021 点金币320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苹果香菜 发表于
我是苏市桥的
分享阅读权限10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644215积分11477经验2173 点金币93042 枚元宝1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UID644215积分11477经验2173 点金币93042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天天向上哦 发表于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578174积分19经验10 点金币88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白身, 积分 19, 距离下一级还需 81 积分
UID578174积分19经验10 点金币88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苹果香菜 发表于
为什么不保持苏市桥的古貌呢
有谁见过陶氏宗谱呢?身为陶家后代有谁知道呢?陶姓作为新桥第一大姓连自己的根出自哪里尚未定论,有的说出自浙江;安徽,山东定陶等。还有一说新桥陶姓分两支,一支为家‘陶’,一支为野‘陶’。家‘陶’主要分布在陶家桥,水渠里,苏圩,新住基,何家桥,陶中房(华士),恩壮桥,北庄(张家港)等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578174积分19经验10 点金币88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白身, 积分 19, 距离下一级还需 81 积分
UID578174积分19经验10 点金币88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欢迎陶氏后人来共同探讨,弄清自己的根!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578174积分19经验10 点金币88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白身, 积分 19, 距离下一级还需 81 积分
UID578174积分19经验10 点金币88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姑苏沈万山 发表于
欢迎陶氏后人来共同探讨,弄清自己的根!
要是陶氏家谱还存世那该多好呀!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734141积分36经验31 点金币54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白身, 积分 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4 积分
UID734141积分36经验31 点金币54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某个你拍的角度,是站在我家的后门那里的,呵呵,不过早就不住了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118793积分4072经验2635 点金币14373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七品, 积分 40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8 积分
UID118793积分4072经验2635 点金币14373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九克拉彩妆 发表于
某个你拍的角度,是站在我家的后门那里的,呵呵,不过早就不住了
酱紫的啊& &老房子值钱啊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734141积分36经验31 点金币54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白身, 积分 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4 积分
UID734141积分36经验31 点金币54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font color="# 发表于
酱紫的啊& &老房子值钱啊
前几年就申请拆迁了,悲剧的可以~~~~~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546085积分1681经验1400 点金币2810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七品, 积分 168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19 积分
UID546085积分1681经验1400 点金币2810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周小米 发表于
嘻嘻,第三张图看的见的那个蓝蓝玻璃的房子是我阿姨家
一过桥向西就是华士镇镜内了唉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546085积分1681经验1400 点金币2810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七品, 积分 168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19 积分
UID546085积分1681经验1400 点金币2810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苹果香菜 发表于
好帖啊,我小时候玩耍的地方啊,怀念啊
嗯 那时小时候爷爷带我到那个桥边的理发店理发 有次被店门前那棵大树上的虫子蜇到了 好痛 又红又肿的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546085积分1681经验1400 点金币2810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七品, 积分 168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19 积分
UID546085积分1681经验1400 点金币2810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新桥镇苏市村黄家巷聚居着几十户黄姓人家,听说都是从杨舍那个过来的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2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697276积分1054经验980 点金币743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七品, 积分 10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46 积分
UID697276积分1054经验980 点金币743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本帖最后由 没有就是没有 于
12:58 编辑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118793积分4072经验2635 点金币14373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七品, 积分 40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8 积分
UID118793积分4072经验2635 点金币14373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742533积分9经验5 点金币41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白身, 积分 9, 距离下一级还需 91 积分
UID742533积分9经验5 点金币41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我小辰光,经常跑各条桥个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919483积分152经验8 点金币1438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九品, 积分 15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8 积分
UID919483积分152经验8 点金币1438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546085积分1681经验1400 点金币2810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七品, 积分 168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19 积分
UID546085积分1681经验1400 点金币2810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看到阳光在建郁桥老街,很希望苏墅桥老街能重现当时的景象。。。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931123积分11经验5 点金币63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白身, 积分 11, 距离下一级还需 89 积分
UID931123积分11经验5 点金币63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新星房产公司招聘文员、销售、会计,性别:女,年龄22-32岁,大专以上学历,形象气质佳,交纳五金,提供工作餐,薪酬面谈,工作地点市区。有意者请将简历附证件照或生活发至。(本公司近年开发楼盘:凯悦国际金融中心、名都国际大厦、东都国际大厦、绿苑居商住楼、名都先锋花园、塔南家园)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901722积分23经验22 点金币9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白身, 积分 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 积分
UID901722积分23经验22 点金币9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901722积分23经验22 点金币9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白身, 积分 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 积分
UID901722积分23经验22 点金币9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优秀版主奖章
工作认真,受网友好评,对版块有引导能力的模范版主。
电话:8工作日 8:30-17:00在线苏东坡常州传说故事
苏东坡常州传说故事
1、奇对结挚友  苏轼20岁那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他的弟弟、17岁的苏辙从家乡赴京一同参加礼部科举考试。他们经成都、汉中,从褒斜道翻越秦岭,进入关中盆 地。然后径直向东,经洛阳、郑州,于五月抵达京城汴梁(今开封)。因为考试在秋季,手头所带的盘缠有限,为省钱,只能租住在西郊兴国寺浴室。  同住兴国寺浴室,还有不少全国各地赶来参加科考的学子。闲时苏轼也有意无意参加他们的聚会。其中福州人林希最为活跃,他才华横溢,出口成章。有时难免爱卖弄,特喜欢出对子让人家对,既活跃了有些沉闷的气氛,也是测试某位考生知识及应对水准的半游戏标杆。  这天晚饭后,做了一天功课的学子们按惯例聚拢在林希周围,听他出上对。最初几个上对,时间不长便有人对出。或许见大家有些不屑,林希突然拉高嗓子: “这句是个绝对啊!”然后吟出五个字:“三光,日月星。”顿时底下鸦雀无声,因为这是个数字对,后面三个字得对应数字“三”。要对首先得变数字,而后面又 有三个字的空间。怎么对,无法对啊!过了几分钟,苏轼缓缓站起身,从容应答:“四诗,风雅颂。”沉默片刻,举座欢呼。天文对人文,可谓天衣无缝。诗指《诗 经》,它分为风、小雅、大雅、颂四部分,但一般人又将小雅和大雅合称为“雅”。  就在大家将目光都聚焦在苏轼身上时,林希冷笑一声,“我还有绝对”。仍是“三”字当头,还是五个字:“三晋,韩赵魏”。韩国、赵国、魏国是战国七雄之 一。它们都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三个国家的创建人原来都是晋国的大臣,后来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各自立国,史称“三家分晋”。这下多数人都傻了眼,毕竟这 种数字出格能对上的极少。不料一位年近三十的高个男子陡地立起身慢悠悠地应答:“六朝,夏商周”。沉寂了半晌,众学子齐声鼓掌。地理对历史,无疑一绝。在 中国历史上,有四个朝代国号为“周”。即周武王姬发建立的周朝。前期首都在西安,史称“西周”;后期迁都洛阳,史称“东周”。第二个周朝是南北朝时的北 朝,由宇文觉建立,史称“北周”。第三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称帝,将国号“唐”改为“周”,史称“武周”。第四个是五代时,郭威建立的周朝,史称“后 周”。  不知是谁,好奇地冒出一句:“请问新来的,尊姓大名,何方人氏?”那人抱拳连连作揖,挺爽快地道:“不才胡宗愈,小字完夫,常州晋陵县(今常州市区东部)人氏。”见大家团团围住了胡宗愈,将自己冷落一边,林希有点挂不住了,连连咳嗽,要亮出杀手锏,但仍旧同数同类型,大有一条黑道非走到底之势:“三 国,吴蜀魏。”吴国由孙权建立,史称“东吴”;刘备继承了汉朝,史称“蜀汉”;魏国由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林希还故意哼了两声:“我最后一个字可还是魏 啊!”随后得意洋洋地翘起二郎腿。岂料胡宗愈居然脱口而出:“八代,晋汉周。最后一个字仍然是周。”这下人人叫绝,连林希也连连点头。“晋汉周”是五代最 后三个朝代,史称“后晋”、“后汉”、“后周”。历史上除有四个周朝外,汉朝也有四个,即刘邦建立的汉朝,史称“西汉”;刘秀建立的汉朝,史称“东汉”; 刘备建立的汉朝,史称“蜀汉”。但刘秀、刘备都是刘邦的子孙,他们也都以继承汉室自居,这三个汉朝一脉相承。而被称为“后汉”的汉朝则由刘知远建立。晋朝 共有两个,即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前期首都建在今西安,被称为“西晋”;后期因五胡之乱,首都南迁今南京,史称“东晋”。而被称为“后晋”的晋朝是由石敬瑭 所建立。此联妙在与上一对联还遥相呼应,互补共篇。不仅仅是最后一字相同,更因为和中国历代王朝序列表巧合。“夏商周”是我国最早的三个朝代,而“晋汉周”则为当时的最后三个历史朝代。以至值得反复细品,回味不绝,令人难忘。  此次巧答奇联后,苏轼和大他7岁的胡宗愈互相都十分赏识,两人经常在一起饮酒吟诗,畅谈理想,展望未来。秋季他们一同参加了礼部考试,苏轼名列第二,初试过关,只等来年春季殿试复试,即可高中进士,胡宗愈却意外名落孙山。临别时,苏轼的安慰话还未出口,却见胡宗愈显得分外平静,坚定地表示回去后会更刻 苦地学习,三年后定能一鸣惊人。果然三年后,胡宗愈再次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他竟高中第二名进士,即榜眼,顿时声名鹊起。而当时苏轼正在四川眉山服母丧。  三十年后,胡宗愈和苏轼几乎同时调回中央工作。虽然都身居皇宫,均为朝廷大臣,但他俩都厌倦官场的争斗,向往获得自由身,早日享受淡泊的田园诗意生 活。两人情投意合,欲共圆一个归居常州之梦。苏轼在一首和韵胡宗愈的七律诗就简明点出:“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意思是 我已决心最终定居毗陵(常州汉代时名),只因为与胡宗愈有了同居其家乡的约定。可惜不久胡宗愈死在任上。虽然胡宗愈已去世,庐里之约已成空谷之音,但苏轼仍如季子冢树挂剑,生死相守,在生命的最后时候,践诺了“毗陵之约”,最终归老胡宗愈的家乡常州。
采集人:邵玉健&&&&&&&&&&&&&&& 包立本
2、一定要进  传说,早年苏东坡与常州籍学友胡宗愈一同乘船去赴考,因途中突发洪水,江水猛涨,船只在江中团团打转,前进不得,耽误了很长时间,当他俩赶到考场门口时,进场时间已过,守门军士不让他们入场。可他们一定要进,吵闹声惊动了监考官,监考官步出考场,询问缘由,守门军士立即报告:“这两个人来迟了,小人按规定不让他们进场,他们硬要往里闯,因此吵了起来。”  苏东坡上前施礼说:“我们路遇洪水,船难行走,故而迟来了,守门军士不让我们进场。想我们十年寒窗,就等今日参加科考,因此心有不甘,吵闹起来,不想惊扰了大人,请大人见谅。”  监考官听后,顿生恻隐之心,于是就说:“老夫有两副上联请你们对一对,若能对得出,便破例允许你们入场参加科考。”  考官首先向胡宗愈出了上联:“桃李满天下,以文取士惟公正。”  “春风遍人间,量材录用重廉明。”胡宗愈应声而答。  考官听了赞许地点点头,又向苏东坡出了上联:“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来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听后,略加思索,立即对出了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进了七六五个考场,四返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监考官一听,不禁暗自赞叹,两位学子如此才情,实属少见,今后将是国家栋梁之材,于是吩咐守卫放他们进了考场。&
口述人:包扬雯采集人:包立本
3、鸡黍之约  21岁的苏轼,考取进士后,按照惯例,参加了当晚的琼林宴。在琼林苑,礼部摆开了数十桌酒席,场内气氛非常热烈,这里成为新科进士们欢饮畅叙的海洋。  说来也巧,苏轼的邻座恰是来自常州宜兴的蒋之奇、单锡。在敬酒过程中,蒋之奇深情地介绍家乡之美,北枕奔腾向海的长江,东南临浩渺无边的太湖,水网绿野,山秀茶香,奇洞竹海,引人入胜。单锡更是详细地描绘了家乡附近的罨画溪美景,苏东坡不禁心醉,所以当蒋之奇邀他来常州做客游历并定居时,当即允诺,定 下“鸡黍之约”。  微醉中,蒋之奇夸耀起常州儒风蔚然,学子出类拔萃。他用手指随意划了个半圆,说:“这里每十几个人中,就有一位常州人。”苏轼摇摇头,以为醉话。  蒋之奇随即向邻近几桌打了一个招呼,一群人迅速涌上前来,一一向苏轼敬酒,蒋之奇则自豪地一一介绍:“这是常州武进(今常州市区西部)人胡宪臣、胡信臣、孙云、苏舜举、严勋;这是常州晋陵(今常州市区东部)人丁骘、张思、胡象德、姚仲容、张臣;这是常州江阴人……”  要知道全国平均每个县还摊不上一名新科进士,所以苏轼一时惊呆,彻底折服,由衷地赞叹:“不愧是延陵季子的真传弟子!”  苏东坡在这科的琼林宴上,结识了多位常州籍同科进士,与他们成为知己,从此和常州结下生死之缘。
口述人:邵玉健采集人:包立本
4、舣舟亭的来历  常州东坡公园内,有一座高6米,长4.8米,宽4米的重檐歇山顶的亭子,叫“舣舟亭”,这座亭子建于南宋年间。至清代,康熙、乾隆两帝下江南,均亲临此亭,并为它题过匾额。这座亭子为什么叫“舣舟亭”,康熙、乾隆皇帝为何为它题匾,它的来历又如何?这里有段故事。  原来北宋熙宁四年,苏东坡从京城外放到杭州任通判一职,到了熙宁六年,江南一带旱灾,苏东坡关心百姓疾苦,上书神宗反映灾情,皇帝叫他到镇江、常州一带访查。  到常州时,正赶上除夕夜,苏东坡担心州府的船只一上岸,当地官员必定按礼仪隆重迎接。如果那样的话,衙门上下连同衙役,恐怕过个年都不消停了。此刻,手下人正准备登岸向常州官府通投,苏东坡赶紧把手下喊住,然后说出他的担心,同时苏东坡提议:把船停泊在城东运河畔,全船人在船上过年,来个别致的辞旧迎 新。随从们听后一致同意了他的建议,苏东坡于是叫船家:“舣舟!舣舟!”船家听不懂叫他“系船靠岸”,船仍往前行。苏东坡顿时发火了。同行的人笑着说: “苏大人,您讲蜀音雅语,船家哪能听懂呢?”苏东坡被点醒,连忙用官话叫“系船靠岸”,船这才停下,抛锚系缆。  此刻岸上传来阵阵爆竹声,天上飞舞着鹅毛大雪,苏东坡见此情景,思绪万千,随口吟出七言诗两首,其中有“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之句,是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为了纪念苏东坡关注民生,爱护百姓,在苏东坡仙逝常州后,南宋年间,常州的老百姓集资在苏东坡当年舣舟处修建了这座亭子,亭子就命名为“舣舟亭”。到 了清代,康熙、乾隆两帝下江南,仰慕东坡文才,所以在东坡上岸处设立了万寿行宫,驻跸此地,登临此亭寻觅东坡遗迹,并分别为舣舟亭题写“坡仙遗范”、“玉 局风流”匾额。舣舟亭成为闻名全国的怀苏千古名胜。
口述人:包扬雯采集人:包立本
5、香泉井的故事  常州东门半月岛上有口香泉井,它的来历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还有关系呢!  苏东坡一生曾11次到常州,把常州当作第二故乡,定居并终老于常州,其间还当过常州团练副使。传说,还是苏东坡在常州任职期间,有一天,他下乡巡视民情,当他走到东门一带,由于是夏季,天气炎热,觉得口渴,忽然看到丛林间有座茅草房,房边有口古井。于是他上前叩开大门,对房主老翁说:“老丈好,我路过 此处,太口渴了,不知可否借我吊桶,打点水喝,也可解解渴。”老翁连忙摇摇手说:“不可,不可,此井因为久不疏浚,水质已经变坏,不能饮用了。”苏东坡又 问:“那你们喝水又怎么办呢?”老翁答:“我们只能从前面运河打水喝了,虽然水不干净,但也没办法了。”说着,老翁从缸里舀了一勺水给苏东坡喝。  苏东坡听在耳里,记在心头,回到衙门里,派了几名衙役来疏浚水井。苏东坡可是一个懂水文水情的好官,在他指挥下,一方面将井中杂物打捞上来,一方面将井底淤泥清出,通过疏浚,没几天就将井水整理清澈了。  从此以后,东门一带的老百姓终于能喝上可口的井水了,再也不需要饮用脏兮兮的河水了。  由于这口井是苏东坡疏浚好的,而且喝起来特别可口,像泉水一般香甜,所以老百姓把它叫做“东坡香泉井”。这井和它的故事也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口述人:包扬雯采集人: 包立本
6、捐带造桥  苏东坡晚年辞官,应同第好友蒋之奇之邀,定居常州府宜兴蜀山。  有一天,正是清明过后,苏东坡从龙池山澄光寺动身,想到善卷洞去玩玩。一来他久已向往龙岩三洞的天然奇景了;二来,听说“祝陵有酒清若空”。心想,我何不顺道去祝陵喝它几盅?  到了吃中饭辰光,他已走到祝陵村附近,却被一条小河拦住了去路。向西头望望,连座桥影子都不见,一时没有办法,只恨咫尺蓬莱,竟无路可走。  这辰光,传来一阵清亮的山歌。苏东坡顺着歌声寻去,见一只小船上两个青年正在罱河泥,心想:好啊!有船就有办法过河了!立即向远处呼唤道:“船上两位小哥,劳驾摆个渡。”  船上两人听见有人呼唤,回头看时,只见岸边柳荫下站着一个文绉绉的老者。两个人嘀咕了一阵,把小船向岸边靠了一靠,说道:“老先生要摆渡过河去吗?这个不难,只是我兄弟俩有一事要先打扰你。”  苏东坡十分客气:“两位有何见教,不妨明示。”  “请先生联一对句,联好后,就摆先生过河。”  苏东坡心想,我当什么事情呢?原来是对对子。我是翰林学士,这吟诗联句的事么,有何难哉!只是万万没有想到这里竟有农夫来考我。唉,我要过河去,考就考吧!于是说:“请教上联。”“泥罱罱泥,泥鳅钻出泥罱眼。”东坡听了,觉得这一句文字虽然平常,结构上却有些儿刁钻,要想对仗工整,一时间难觅佳句。他 在河边来回踱步,把上联反复念了好几遍,搜肠刮肚想了整整一个时辰,硬是对不出来,只觉得又饥又渴,又气又急,后悔不该来此游山玩水。  正在他答又答不出来,走又走不脱的时候,一个十岁的儿童,手牵一条大牯牛,来到就近一个水车棚里,驾好牛辕,吆喝一声,大牯牛就围着水车转了起来。当大牯牛转了一圈,转过水车龙头的时候,一股清水就从水车头哗哗流了出来。东坡一见,触动了灵机,吟道:“水车车水,水牛盘过水车头。”  得到这一对句,苏东坡心里那股高兴的劲头真不下于当年金榜题名!两个青年听了下联无话可说,就将他摆过河去了。  苏东坡过了河,到了祝陵,进了小酒店。他一边品尝着“祝陵酒”的美味,一边回忆着刚刚经过的一番情景,不胜感慨,“小河里险些翻了大船!”他思量,这 里河水阻隔,怎么可以没有一座桥?喝完了酒,马上请来了村坊父老,解下了皇帝赐给他的玉带,建议大家捐款造桥。父老们见苏学士带头做这桩好事,纷纷踊跃捐款,积极筹建。没有多久,一座花岗岩拱桥建成,题名“玉带桥”。  经历了九百多年的“玉带桥”,横跨在祝陵河上,至今依然完好。
采集人:张德诚
7、苏东坡与苏墅桥  宋朝有一年,苏南一带闹灾荒。有个头子活络的小贩,大做荒年生意。他看中了现在的江阴新桥镇往泗港闸上方向去的那条蔡港河,因为河上有座无名的小石桥,桥上行人不断,他就在桥脚头搭了间草棚,开了一爿粥店,说啥人吃了他的粥,就可以度过荒年,不饿死。成千上万的逃荒人都去吃他的粥,把个小石桥的石板 磨得滴溜光,坐可当板凳,睡好当张床。后来这座无名的小石桥,就称为活人桥,名气响到苏州、无锡。  在常州府当团练副使的苏东坡,也听到了关于活人桥的传说,决定前去察看一番。第二年春天,苏东坡骑上了一匹高头大马,来到“活人桥”。他在桥上转了又 转,看了又看,还向老百姓问长问短。过了一会,他就抄小路回转,看看沿途菜花金黄,一时来了游兴,就抽上一鞭,向南奔去。那晓得,大白马才奔了一歇工夫,突然,前足腾起,长嘶一声,差点把苏东坡摔下马背。苏东坡定神一看,眼前横着一条大河,河面上架着一座摇摇晃晃的烂木板桥,马儿不肯上桥过河。苏东坡就下 了马背,来到附近的村里,关照村中的绅士把烂木桥拆掉,重新造座大石板桥,为老百姓做件好事。苏东坡走后,绅士们立即行动,造了一座大石板桥。老乡们为了感谢苏东坡的恩赐,就把这座桥定名为“马嘶桥”,原来的“活人桥”改名为“苏墅桥”。直到现在,新桥镇里仍保留着苏墅村和马嘶村的地名,苏墅桥和马嘶桥的 旧址还依然保留着。&
采集人:溪 源&&&&&&&&&&&&&&& 徐华根
8、墨香榭的传说  常州红梅公园东南部,有一古建筑叫墨香榭,它原是太平寺的禅房,但后来为何又改称墨香榭呢?  原来它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关。当年苏东坡定居常州后,喜欢讲经说法,品茗论禅,常常去各大寺庙与诸位长老交往。  苏东坡最常去的是太平寺,太平寺是由南北朝常州籍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创建,寺院气势宏伟,风景秀丽,七级浮屠高高耸立,是东门第一寺院。  太平寺的方丈钦禅大和尚察颜观色,能说会道,阿谀奉承,把苏东坡吹捧得舒舒服服,苏东坡诗兴大发,一连作了《常州太平寺观牡丹》、《题常州太平寺UN亭》等多首诗词,为太平寺增色不少。  钦禅大和尚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叫工匠将苏东坡的诗作刻石并镶砌在禅房墙壁上,逢人就吹嘘自己与苏东坡的交情之深。  谁知,苏东坡却是个不得意的文人,没多久便被朝廷贬谪至海南岛。  钦禅大和尚认为苏东坡得罪权贵是“不识时务,自讨苦吃,今后再也不会有出头之日了!”于是叫石匠把苏东坡的题诗墨迹全部铲去、敲掉,以免株连……  可是,当苏东坡的手迹被去掉后,来访的客人到此都能闻到苏东坡留下的“墨香”,依稀还能看见墙角若隐若现的东坡诗词。原来苏东坡是天上文曲星下凡,他 的手迹又岂是凡人能毁去的呢?所以苏东坡吟诵太平寺的诗作依然保存到了今天,太平寺禅房也被人改称为墨香榭。而钦禅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也被世人鄙视到如今。
口述人:韦中权采集人:包立本
9、游湖留地名&&&&&&& 相传宋朝大学士苏东坡和他的好友佛印和尚三下江南来到兰陵(常州古称),听人说韬芎猛妫阃鹩『蜕凶馓醮韬蝗ァ  出了常州,他们沿路观赏风景,发现前面河道分出两条岔子,问了船家得知一条到宜兴,一条通武进。两人选择了去武进的这条河行驶,东坡遥望着河道对佛印笑说:“你看这河像个‘丫’字。”佛印点头称是。“丫河”的名称即由此而来。东坡和佛印一路上谈笑风生,不知不觉就到了韬韬吧溃饺送娴煤芨咝恕W奂涮炱槐洌徽蠹蟮亩绻卫矗档眯〈チ似胶猓凰撤绱档搅艘桓龅胤剑掳淹飞斐龃巴猓蠓缫严指戳似骄玻睦锔械胶芸煳浚 题下了“安欢渎”三字,继续游湖。  在湖上游了半天,东坡和佛印上岸步行,阴沉沉的天气转晴了,当太阳从云雾中钻出来时,东坡和佛印正走过一顶桥,便称这座桥叫“步云桥”。过了桥已近黄 昏时分,东坡和佛印又累又渴,见前面又有一座桥,佛印说:“居士,你看前面这座桥够我们爬了。”东坡笑着说:“那就叫‘够爬桥’吧。”过了桥,天色暗下 来,他们想找个地方住宿,又有座桥在前面,过桥时天色已晚,他们就把这座桥题名作“晚步桥”,过了“晚步桥”,有个村子,他们就在这村上找了个人家住了一 夜。  第二天,东坡和佛印来到牛郎庙,他们听说牛郎庙有口泉,泉水清香可口。两人走了一阵,发现前面有口泉,便上去用手捧掬着尝了一口,果然又香又甜,连声称奇,东坡便题下了“香泉”二字。后来当地居民就在此修了座凉亭,供过往行人憩歇,并可饮用泉水,这座亭子就叫“香泉亭”。  夕阳西下,东坡和佛印到了个地方叫冬安。两人因步行了一天,感到很疲劳,夜里睡得很好。次日早晨,东坡对佛印说:“把‘冬安’二字改成‘东安’怎样?意思是东坡曾在此安睡。”佛印连声称好。  苏东坡和佛印游韬保岬降恼庑┣琶⒋迕⒌孛坏钡乩习傩盏弥螅沾顺朴茫⒁恢绷鞔较衷凇
口述人:薛克勇采集人: 薛 斐
10、苏东坡结缘小九华寺  小九华寺位于常州东门古运河畔,相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与该寺颇有渊源。  据说,有一年苏东坡身负朝廷使命,急促由杭州乘船沿大运河赶赴润州(今镇江)赈灾放粮。途经常州时已是腊月除夕黄昏夜,为避免惊动当地官员、知己好友及老百姓,便泊舟于常州城东通吴门外的大运河畔。在此孤寂寒冷的大年夜晚,东坡因政治上的不得志,加上心系灾民事而久久不能入眠,正处于转辗难眠之际,隐 约闻听附近城内寺院钟声,此情此景触动了苏东坡,他满怀激情地写下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的诗篇。后来,他忆及当时情景,好比似唐代诗人张继夜泊姑苏(今苏州)城外寒山寺畔留下了《枫桥夜泊》名篇一样,感受深刻,心想再访常州时,定要寻根访源。  数年后,当他得知密友、担任黄州通判的孟震将告老返回山东故里,而必经常州时,特书信相约至常州叙旧。  在常州,苏东坡邀孟震同游天宁禅寺、太平讲寺、报恩禅寺诸名刹外,并特地造访了城东一隅的小九华寺。期间他得到了小九华寺主持的热情接待。小九华寺规模虽然不大,但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等殿堂齐全,僧舍整洁、香火旺盛。当东坡与孟震参拜佛像后,主持叙述了小九华寺的来历:小九华乃安徽九华山某高僧 大德受地藏菩萨点化,行游至此,结庵募化,开拓寺地,构筑精舍30余楹,取名“小九华”,此即传承九华山地藏王菩萨之佛意耳。  苏东坡有感于小九华寺主持的热情接待,从此结缘于小九华寺,常常与方丈讲经说法,品茗修禅。小九华寺也成为苏东坡常去之场所。
采集人:徐伯元&&&&&&&&&&&&&&& 包立本
11、香 泉 亭  据讲,东安桥头街历古以来是个小街,周围村民都集中而来,并且是南北必经之地,所以来往人也多,桥头街中早就有个歇凉茶亭。传说宋朝时苏东坡有一日也路过此地,在茶亭里饮茶稍歇。东坡饮罢茶向四面观看。他说,仅百步连三桥,很少见得,东面又看到韬饫锸歉龊玫胤健S种缸挪柰に担“这亭里如掘一口 井,取井水煮茶就更佳了。这个亭就可名香泉亭了。”后来真的在亭里打了一口井,把原来的亭子拆建成四串角茶亭,定名香泉亭,并刻有石碑,在石碑上还刻了两条龙,龙嘴里含一颗珠子。据说这龙在夜间出动,在这里过夜的黄豆船、西瓜船都不得安宁。后来有个长路客人把龙嘴里的石珠取去。从此,龙也不出现,停泊船只 也平静安宁了。
口述人: 陈小苟采集人: 蒋卓勤
12、苏东坡和“天远堂”  宜兴闸口东坡海棠园的邵氏宅第内,悬挂着一块由苏东坡题写的“天远堂”匾额。该匾长180厘米,宽50厘米,这是全国仅存的少数几块苏东坡手书匾额,因此极为珍贵。关于这块匾额的来历,还有着一段曲折故事――  当年,苏东坡经历“乌台诗案”以后,对朝廷失去了信心,不愿再卷入当时的政治斗争之中,因此想像陶渊明一样隐居田园,于是连续两次上表乞求朝廷,希望准许他在常州居住。当他获准来到常州后,喜欢上了常州所辖宜兴县的风光,同好友胡宗愈、单锡兄弟、蒋颖叔等常年欢聚,游览阳羡山水,倍觉心情“豁然”,并 写下了《楚颂帖》:“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  在这期间,他还结识了宜兴当地青年书生邵民瞻,两人一见如故,相交甚欢,常常与邵民瞻畅饮于新筑的草堂,邵民瞻邀请苏东坡为新落成的草堂题匾留念,苏东坡一口应允。  在题匾时,苏东坡由感而发,取“天高皇帝远”、“天远夕阳多”之意,挥毫写下“天远堂”三个大字,意谓“远离天子,身在天堂”,落款为“眉山苏轼”,盖上“德寿之铄”的篆章。  谁知此事很快传到京城,苏东坡的政敌舒、李定等一帮奸佞小人,弹冠相庆,认为这是再次置东坡于死地的有力把柄,便望文生义,添油加醋,向皇帝进谗 言:“苏东坡赦居到常州后,不但不感激皇上恩典,反而题写‘天远堂’匾额,贬低圣意,鄙弃君主,真是大逆不道、罪该万死!”  宋神宗听后将信将疑,决定派人到宜兴查访,是否确有其事。  朝廷幸有东坡好友、驸马王诜,叫人飞马传书给东坡和邵民瞻。当御史台派出的官员找到邵民瞻后,邵民瞻为保护苏东坡,早就做好准备,对官员说:“‘天远堂’是我邵家祠堂的堂名,我仰慕东坡先生,所以请他为我邵家祠堂题写匾额。”  查访的官员回京后向皇上禀报,然而他的政敌们仍不死心,又向皇帝密报,这是邵氏有意保护苏东坡,编造出来的谎话,不信,请皇上传邵民瞻把“天远堂”《邵氏家谱》立即送京查验,如果拿不出,则与苏东坡一同治罪。  圣旨传达宜兴后,邵民瞻可难煞了,他与族人商量,为了保护苏东坡不被迫害,大家决定连夜改写《邵氏族谱》的序言、封面,并冠以“天远堂”堂名。  次日当《邵氏族谱》送去京城后,御史们拿到堂名为“天远堂”《邵氏族谱》后,一个个都傻了眼,他们当场被神宗皇帝狠狠训斥了一顿。苏东坡这才躲过了又一次文字狱灾祸。  从此,闸口邵姓的祠堂正式命名为“天远堂”,这块由苏东坡亲笔题写的匾额也一直悬挂在邵家宅第内保存至今。
口述人:包扬雯采集人:包立本
13、独山改名  丁山和蜀山合称丁蜀镇,其实蜀山是后起的名字,它原来叫独山。那么后来怎么叫起蜀山来了呢?话说起来就长了。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年轻时候就中了进士,但以后仕途坎坷,一直不得志。他想:算了吧,不要做官了,不如找一个地方退隐躬耕。听说常州宜兴县是个好地方,山明水秀,就托人在宜兴买了点薄田,以便自己老了有个安稳的归宿。谁知他一直没有机会到宜兴。过了好多年,直到四十八岁上,他才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一 看,果然名不虚传,觉得能到这里来度过晚年,自己也就满足了!从此,他多次恳求皇帝,让他到宜兴定居归老。但皇帝不肯,把他一歇调东,一歇调西,直到徽宗 登位做皇帝,才大赦天下,答应了苏东坡的请求。  苏东坡来到宜兴,饱览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有一天,他登上独山游玩,站在山顶上朝下望去,四周都是肥沃的平原,才晓得脚下的山头一峰独秀,真正是个独山了。然而等他再举目西南,望见远处连绵不断的群峰时,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好象自己回到了家乡四川眉山,每天一开门便见气势壮美的峨眉山;下雨之前,浓 云裹着山顶,雨过以后,空气新鲜,峨眉山青翠欲滴……当苏东坡从沉思中醒来时,脱口叹道:“此山似蜀。”  当地人家都晓得苏东坡是了不起的文人,纷纷把子弟送来,请他当先生。苏东坡欣然答应,便在独山脚下溪古寺里讲起学来。他学问好,教书严,却又待人和善,还常常带领着学生上山游玩,观赏太湖景致呢!所以学生都喜欢这位老师。  谁知到第二年,苏东坡去常州城里小住,不幸死于常州。噩耗传来,独山的百姓十分悲伤。为了纪念他,就把独山改名蜀山,还在蜀山南麓建造了东坡祠堂,后改名东坡书院。书院遗址就是现在的东坡小学,里面尚存古代书法家所写的“似蜀堂”、“讲堂”、“东坡买田处”三块匾额。
  口述人:朱可心  采集人:缪亚奇 周梦江 鲍建南
14、狗爬桥?迈步村?诵滩  武进东安塘里村,早些年有一座坡度很陡的石桥,南北跨向,大家把它叫做狗爬桥,它的来历据说与苏东坡有关。相传有一天傍晚,苏东坡从宜兴访友后返回常州,旅途劳累,在过这座桥时,拾级而上,来到桥顶已气喘吁吁,连连说:“真够爬的。”当地百姓遂把此桥称为“够爬桥”,以后又音讹为“狗爬桥”至今。  经过“狗爬桥”,苏东坡一直向前走,到村北时,天色已晚,便寻一农家投宿。叩开柴门,见一老者,连连说:“晚步了,晚步了,想借宿一晚,不知可否?”从此,这个村庄改名为“晚步村”,后谐音为“迈步村”。  天亮后,东坡借一小船从韬肴ィ谴螅艄夂挽悖卤隳闷鹨槐臼槔爬潘卸粒“诵滩”因此得名。
口述人:包扬雯采集人: 包立本
15、东坡提梁壶  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常州宜兴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苏东坡吃吃茶,吟吟诗,倒也觉得比做官惬意。但有一样东西美中不足。什么呢?就是紫砂茶壶都太小。苏东坡吃茶不是小来小去,他喜欢“牛饮”,一壶茶三口两口就喝光了。  怎么办呢?苏东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对,自己做壶自己用!他叫书童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工具,开始动手了。谁知看来容易做来难,苏东坡一做做了好几个月,还是一筹莫展。  一天夜里,小书童提着灯笼送来夜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朝灯笼直转,心想:哎!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吃过点心,说干就干,一干就干到鸡叫天亮。等到粗壳子做好,毛病就出来了:因为泥坯是烂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苏东坡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片片,撑在灯笼壶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 再把竹片拿掉。  灯笼壶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个壶。苏东坡思量:我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如果把壶装在侧面肚皮上,火一烧,壶就烧得乌漆墨黑,而且烫手。怎么办?他想了又想,抬头见屋顶的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说:“有了!”赶紧动手照屋梁的样子做茶壶。经过几个月 的细作精修,茶壶做成了,苏东坡非常满意,就起了个名字叫“提梁壶”。  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造,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
口述人:朱可心采集人: 鲍建南
16、东坡茶经东坡壶  苏轼在常州宜兴凤凰村定居后,每天都有四乡八邻的老者们前往凤凰村,找苏轼喝茶、聊天、谈禅。这些长者们在与苏轼的交往中,发现他对喝茶不仅有浓厚的兴趣,而且非常讲究,还能道出很多喝茶的道理。一是要用阳羡唐贡茶,二是要用紫砂壶和白窑瓷碗作茶具,三是要用罨画溪中段的河水,四是要用潜洛瓦炊煮水, 桑树枝作燃料。苏轼把这叫做“桑梗煨炊,贡茶入紫砂”。具备了这四种东西,苏轼喝起茶来,必然手捋长须,吟诗作对,十分自在。久之,长者们感到奇怪:人们都只听说李太白斗酒诗百篇,陶渊明是饮酒赋诗南山下,可苏轼却是饮茶赋诗,其乐无穷,甚是不解其中奥妙。  一天,恰逢苏轼又在饮茶吟诗,众人越发好奇,便齐齐上前打躬作揖道:“苏公喝茶为何如此讲究,这般雅兴,能否赐教一二?”苏轼放下茶碗,还礼道:“诸 公请坐喝茶。说到赐教,不敢当,不过……”苏轼见乡邻们登门造访,很高兴,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他的“茶经”来:茶乃清心悦目,滋阴壮阳,释滞消壅,帮助消 化,兴奋大脑,调节内腑气息之佳品。然而,吃茶必得讲究,其煮茶所用之水,是第一要讲究的。水质佳,保茶本色,增清香,润喉舌,生津液。罨画溪中段之水最好。”乡邻们听得频频点头,连声称是,不过,心里对苏东坡所说的一条河中的水还分上、中、下三段的说法,还总是半信半疑。  第二天,大家商量好要考考苏轼,便事先“买通”他的书童。然后对苏轼说:“苏公,今日我等特来听你讲论茶经,且要品尝你亲自煮的茶,不知可否?”苏轼 哈哈笑道:“承蒙各位抬举,请大家品尝。”于是叫书童赶快去罨画溪中段取水。书童高高兴兴地挑着两只小瓮,直奔河边,很快便将水取了回来,苏轼当即动手,用银铫吸水倒在瓦炊中,叫书童抱来桑梗煮水。待水开后,便亲自提炊冲茶,盖上壶盖,停一歇再将壶内之茶向各位各倒一瓷碗。大家亦不客气,端起来就喝,并连 声叫道:“好茶!好茶!”谁知苏轼把茶壶一放,对书童问道:“此水何处取来?”书童忙回答道:“青龙湾以下,渡口之上。”苏轼冷眼道:“这么说来是中段水 了?”书童道:“正是。”“胡说!”苏轼瞪了书童一眼,说:“莫要欺骗老夫了,此乃下段转水墩之水,如何瞒得过我!”众人见真情点破,大惊,赶忙上前拱手陪礼道:“苏公莫怪书童偷懒,此举乃我等老朽想一试先生真假耳!再请教苏公,这水你是怎么辨别出来的呢?”苏轼听罢,哈哈笑道:“青龙湾水流湍急,性强, 沏茶,味浓;转水墩水缓性弱,沏茶味淡。唯有这罨画溪中段急缓相半,冲出来的茶不浓不淡,恰到好处。刚才泡了半天方见茶色,就知这水定是转水墩取来的。” 老者们听了佩服得五体投地。苏轼又道:“整个罨画溪水清凉,醇厚,不妨与诸公看看。”随即取水一杯,将铜钱数枚逐一投入,杯中水涨而不溢,形似馒头状。大 家看得呆了,半天方才回过神来,不禁感慨道:“吾辈久居阳羡,均不知罨画溪水如此之佳,苏公用心精细,乃神人之德矣!”  苏轼见诸公如此谦和,与自己谈论茶经,诗兴顿时勃发,随口吟诗一首:活水还将活火烹,自临钓台汲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犹作泻时声;未能饱食禁三碗,卧听江城长短更。  苏轼在宜兴居住的时间不长,但他的“茶经”却在宜兴颇有影响。宜兴本来就以盛产阳羡茶而闻名,而且是我国有名的陶都,出产的紫砂壶闻名海内外。因为苏轼饮茶用的紫砂壶喜欢用提梁式,做壶的紫砂艺人便把提梁壶取名为“东坡提梁壶”,以纪念苏轼。
采集人:苏泽民
17、东坡煨芋赋诗  东坡素爱常州宜兴风景佳绝,常与弟子们郊游宜兴山水。一秋日,东坡骑驴与诸生游湖氵父,入得山来,但见翠竹披岭,松柏连岗,溪水淙淙,鸟雀争鸣。越往深处,景色越秀。自晨至夕,苏东坡与弟子们流连忘返,不觉红日西沉,晚岚笼罩,又是一番景色。东坡游兴正浓,毫无归意,说还要观览山间明月。此时,苏东坡 与弟子们早已饥肠辘辘,行前准备又不足,眼下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饿着肚子看光景,岂非活受罪吗?幸学生中有细心者,兜里装有几个荷叶包,还有几壶酒,赶 紧拿出来请先生享用。苏东坡想,一群学生跟着我,总不能眼巴巴地看着我一人食用。环顾四周,见林间坡上山农种了一片山芋,时下已结新芋。于是,东坡一面命学生取薪生火,一面命学生到芋地中借些山芋来。不一会儿,火升起来了,山芋也煨熟了。荷叶包中只有些许笋黄豆和牛肉、猪蹄等,东坡与学生分而食之,又以煨 芋下酒。大家边吃边观景边论诗吟词。一学生念到“春江水暖鸭先知”句时,东坡问:“为何鹅不知?”学生均答不上来,苏东坡曰:“此乃呆头鹅也!”众皆捧腹 大笑。如此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全仗煨芋之功。不知不觉中,已月过中天,银辉遍野,山风轻拂,树木婆娑。苏东坡酒已半酣,即挥笔在路亭的石龛之壁作诗曰:薪火耀红光, 煨芋飘清香。把酒路亭下, 月已上西岗。  题毕,学生们赶快扶东坡上驴,缓步下岗。到家时已是三更时分,家人及仆均酣睡。捶门而呼,仆哈欠开门,见东坡已在驴背上打酣了。后来孙觌到宜兴游,曾见东坡煨芋之诗,并有小记。石壁上勉强可认者唯小记:“与诸生湖氵父山中赏月,煨芋饷酒。”余皆漫灭,问山野长老,说见到过题诗,于是孙觌记下此诗及事。 后此路亭称东坡煨芋亭。现在亭已不存,仅存传说。
采集人:鲍建南
18、竹符换水  过去,宜兴各城镇和乡村集镇都有“老虎灶”,老虎灶专事烧开水,供应城镇居民。泡开水一般不付现钱,而是付以竹制筹码,筹码又称“竹符”,上面烫了火烙印。这竹筹是什么时候来的呢?这要从900年前苏东坡在宜兴饮茶说起。  宜兴茶自古就很有名,苏东坡有句诗就叫“雪芽我为求阳羡”,他很喜欢喝宜兴茶。他闲居蜀山时,常常高朋满座,大家在一起品茶论诗,说古道今,十分开心。苏东坡喝茶十分讲究,盛水要用瓦罐,茶叶要阳羡唐贡山的贡茶,水要金沙寺旁金沙泉的水。瓦罐和茶叶都好办,就是金沙泉的水要经常去挑。  有一次,他叫书童到南山挑金沙泉水。南山离蜀山有十六七里路,书童隔三差五就要去挑一趟,时间久了,不免有点厌倦。这天书童就没去挑南山金沙泉水,而是在离蜀山不远处的一条河里挑了两桶水回来。心想,一样碧清的水,估计苏东坡也不一定会喝出什么两样来。水挑回之后,苏东坡沏茶品尝,顿觉茶味不如以前甘 醇,一追问,书童只得以实相告。于是,苏东坡想了个办法,取一节小竹管,一劈为二,一爿给金沙寺里的老和尚,一爿自己留着。如果书童去挑水,就把剩下的这爿竹管交书童带交老和尚,在金沙泉取了水,老和尚再把另一爿竹管交书童带回。苏东坡一看竹爿,就知道是不是金沙泉的水了。  因为这竹爿是用来作为调水符号的,苏东坡就把竹爿戏称“调水符”,还写了一首《调水符》的诗。诗中写道:“欺谩久成俗,关市有契]。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据说,后来的老虎灶泡开水,码头挑脚算担头等所用竹筹码,都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采集人:鲍建南
19、东坡肉和东坡鱼  常州地区有两道传统名菜,叫做东坡肉和东坡鱼,它们的来历,与苏东坡有关。  苏东坡不仅是位大文豪,而且还是个美食家,他常常亲自下厨烧菜与友人品味,他最擅长的是烧制红烧肉和红烧鱼,他曾作诗介绍自己的烹饪经验:“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相传当年,苏东坡在常州做官时,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老百姓为了感谢苏东坡,听说他喜欢吃肉和鱼,到了春节,不约而同地送了许多肉和鱼给苏东坡,以表示自己的心意。  苏东坡收到那么多肉和鱼,过意不去,心想,应该与民同享才对,于是他吩咐家人把肉切成方块,将鱼洗净整条下锅,然后用他独特的烹饪方法烧制,连酒一起,分送到每家每户去。  谁知,苏东坡的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放酒后的肉和鱼,反而更加香酥味美,老百姓食用苏东坡分送来的肉和鱼后,连连称赞味道可口。  于是这种烧制肉和鱼的方法便流传到了民间。从此每逢农历除夕夜,常州地区的百姓们,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东坡肉和东坡鱼,一则为了纪念苏东坡,二则为了大饱口福,久而久之,相沿成俗,东坡肉和东坡鱼也成为常州地区的传统名菜,并被列入常州名菜谱。
口述人:包扬雯采集人:苏建国
20、苏东坡与 “红友”  苏学士因向皇帝直言进谏,遭到贬谪降职,最后南迁北归,定居常州。从此,载酒浪游,寻亲访友,安度晚年。  传说,有一天苏东坡与一位单姓秀才到漕桥西面的黄土村丈量田地,村民尽地主之谊,摆酒款待他们。宾主开怀畅饮。东坡见酒红味醇,连连夸赞,询问酒名,村民答复:“此酒为村民土法酿造,尚无酒名。”并请苏东坡赐名。苏东坡详细询问酿酒的原料和方法,村民一一告之,东坡频频点首,开心地说:“好酒好酒!真 乃余之红友也!”从此,“红友酒”之名,老少皆知,名誉本邑。宋代罗大经搜集天下名酒编成《鹤林玉露》一书,该书卷八中有详细记载。  后来,苏东坡因事去杭州,在客店与一绍兴酿酒师相遇,两人一见如故,甚为投缘。苏东坡便把“红友”的酿造方法告诉他。酿酒师回绍兴后,依法酿造,果然色香味俱全,遂改名为绍兴黄酒。后人不知它的祖师爷还是起源于我们武进漕桥西面的黄土村呢!
口述人:包扬雯采集人: 包立本
21、拼死吃河豚  常州一带产河豚,常州人更会吃河豚。吃河豚相沿成习,家家比赛着吃,以至后来谁家的河豚烧得最好,谁就受到大伙儿的尊敬。但有一宗,河豚有毒,烧得不得法,吃了是会毒死人的。  苏东坡寓居常州的时候,吃河豚吃上了瘾。因为他是大名人,家家都争着请他吃,希望能得到他的夸奖。他要是对谁家烧的河豚称赞几句,那户人家自然也就有了名儿。可惜,苏东坡从东家吃到西家,河豚吃了几百条,也没听他说过半句恭维话。  有一个姓孔的秀才,家里的河豚烧得好,不光肉质滑腻鲜嫩,还有一股甜甜的、酸酸的、香香的味儿,无论谁吃过一回,那就一辈子也忘记不了。可是秀才地位低微,即使河豚烧得好,那些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也不肯买他的账。于是,孔秀才想了个法儿,请苏东坡来吃河豚。如果苏东坡能称赞几句,自己不就压倒了那些大 户吗?这一天,孔秀才办了满满一桌河豚酒席,蒸的,烩的,炒的,煨的都有。苏东坡一见这么多鲜美的河豚,肚里的馋虫早钩上来了,连一句话也顾不得说,拿起筷子就吃。孔秀才坐在一旁作陪斟酒,家人都躲在屏风后面观看。他们见苏东坡吃得这样馋,不由得一个个眉开眼笑,认定苏东坡今天无论如何也会称赞几句。可是 一直等到一桌河豚肉快吃光了,也没听苏东坡吭个气儿。孔秀才再也沉不住气,眼巴巴地看着苏东坡,说:&  “苏学士――”  苏东坡抬起头,没头没脑地问孔秀才:  “听说河豚能毒死人吧?”  “是……这……”孔秀才不知该怎么回答。  苏东坡“啪”地一声,将筷子放在桌子上,大声说:  “今天死了也值得呵!”  孔秀才和家人先是一愣,马上回味过来,高兴得几乎发了狂。第二天,孔秀才逢人便讲:“苏学士说啦,吃我家的河豚死了也值得!”  从此,孔秀才家的河豚便在常州城里出了名。
采集人:丁永淮 熊文祥
22、折券还宅  苏东坡先后十几次来常州,感到常州是个好地方,一直想在这里买一所房子定居下来。但是,在当时的府城中要买房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像他这样的一个两袖清风的穷官,又多次遭到诬陷、监禁和流放,地方上的官吏和乡绅,嗲人肯帮他的忙?  有一次,他来到了常州所属的义兴(今宜兴),在风景旖旎的韬呱嫌龅搅艘晃唤猩勖裾暗氖樯饺巳嚷绲嘏侍福匀欢痪徒驳搅宋奶澈统⒅械恼贰I勖裾岸运斩乱蚴脑饣龅“乌台诗案”愤愤不平。苏东坡心想:“我是一个受贬谪的人,平白无故,莫敢与通,想不到在此野乡僻壤,还能遇到不计利害的知 己。”  面对着邵家村和韬暮馍缴焓茏胖魅说纳钋楹褚辏斩露嗝聪刖驮谡饫锫蛞凰孔幼∠吕窗!他的想法被邵民瞻晓得以后,便积极为他四处奔走,终于在临湖的东村看中了一处三开间的旧宅院。虽说房子已年久失修,却是独门独户,讲好房价五百缗(当时一千文铜钱为一缗)。可是苏东坡把身边的积蓄全部拿出 来,才不过百二十缗铜钱,只好又变卖了两件随身玉器,凑足了五百缗,总算成交。同时,亏得邵民瞻在村里雇了几个瓦匠和木匠,一连整修了几天,旧宅焕然一新。苏东坡选了一个好日子,准备八月初八搬入新居。  这天傍晚,苏东坡独自在湖边散步,不知不觉来到一个村庄,忽然听到一阵凄凉的哭声,循声来到一座茅草屋前,只见柴门半开着,黑咕隆咚的屋里点着一盏油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灯下伤心地哭泣哩!  “老婆婆!”苏东坡走进屋去问道:“你为何哭泣?有啥为难之事?不妨讲给我们听听。”  “咳!”老婆婆叹了一口长气,抬起头来,一边揩泪一边说道:“先生哪里知道?我家祖传的一所房子,从太太公手里传下来,已经整整一百多年了。想勿到我的儿子吃了一场冤枉官司,欠了一身债,竟把祖产卖掉了,想我守寡四十多年,母子吃尽千辛万苦,总巴望有个出头之日,想不到老来连自家的房子都保不住,将来 有何面孔去见祖宗呢?想想能不伤心?……”  苏东坡关切地问:“你家卖掉的房子在啥地方?”等到老婆婆一五一十说了出来,苏东坡大吃一惊,原来老婆婆家儿子卖掉的房子,正是苏东坡化五百缗钱买下的那一处。面对此情此景,苏东坡想了一想,便对老婆婆说:“你不要急,也不必悲伤。买你家房子的人就是我,我把房子还给你好了!”  “咳!”老婆婆说:“你先生固然是一片好心,把房子还我。可是,叫我到那里去弄五百缗铜钱给你先生呢?”  “老婆婆!”苏东坡安慰她说:“别提铜钱啦!我还你房子,钱是决计不要的了!你快同了儿子搬回去住吧。”说着,便伸手从口袋里取出那张房屋卖契,当着老婆婆的面,放在灯盏火上点着,烧成灰烬。  这件事一下子轰动了韬呱系募甘龃遄⑶乙淮⑹伲榱艘逍耍泊搅顺V荩蛐砘勾酶陡读!直到如今,虽然已经九百多年了,但是“苏东坡折券还宅”的故事还在百姓中传颂着,成了人们怀念诗人、赞扬他高贵品格的民间传说。
口述人:韦西涌采集人: 韦中权
23、退田办学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几次到过常州宜兴,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到了晚年,他想过几年安定日子,就恳求皇帝让他在宜兴蜀山定居。  苏东坡来到蜀山后,在山脚下置一草堂,整天捧着紫砂茶壶烹茶品味,闭目养神。谁知蜀山一带的文人雅士纷纷赶到草堂来向他求教。  有天,东坡的好友溪古寺志僧来蜀山看望他,见他紧锁眉头,象有满腹心事,就问他缘由。东坡缓缓叹气道:“想我仕途坎坷,终生不得志,才到这里退隐躬耕,安度晚年。谁想来后仍要烦神,终日有人上门纠缠,实在烦透!”老僧听后哈哈大笑道:“好事,好事!”东坡惊奇地问:“这与我心愿相违,怎是好事?”老 僧正色道:“你归田退隐,正好设院讲学,另做一番事业,这不是绝大好事?想当初孔丘周游列国,颇不得志,后来开学带徒,名扬天下,你何不试试?”东坡被说动了心,想想也有道理,我何不趁现在尚有余力,设院讲学,带出几个学生,将来能成为国家栋梁,岂不为美?第二天,东坡便找来地保,托他在蜀山南麓置买千亩良田,以建书院。  一天晚上,苏东坡正坐在灯下读书,忽闻传来隐隐约约的哭声,他就带着书童踏着月色来到村口,见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在哭泣。  东坡俯身问道:“您为何事这般伤心?”老妇抽泣着说:“官人有所不知,近来蜀山来了个苏大学士,要办什么书院,我那不肖儿子竟背着我将房屋田地全部卖 了。想想老身日后没有了蹲身之处,只有死路一条,怎不伤心!”老妇说完,又大哭起来。苏东坡“啊”地吃了一惊,自感惭愧,知道是自己买田惹下了祸,惹了百姓。他立即叫书童回家拿来田契房契,对老妇说:“实在委屈您老人家,我就是那个买田买房的苏大学士。现在我把房屋田地归还您。钱就不要您还了,请放心!” 苏东坡说完,便当着老妇的面烧掉了田契房契,并叫老妇带个口信给众人:苏东坡现在不要蜀山百姓一寸土,一间屋子。老妇人非常激动,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跪下去要磕头。苏东坡连忙双手扶起老妇人,带着书童告辞而去。  第二天天刚亮,苏东坡找来地保,吩咐将所有房屋田地退了,所用银两算是帮助蜀山百姓,不必收回,决定另选蜀山山脚的一片荒地,建立书院。  这事很快传为美谈,蜀山百姓无不称赞苏东坡,纷纷把子弟送到书院昕他讲学。现在宜兴蜀山村上的蜀山小学,据说就是东坡书院旧址。
口述人:朱可心采集人:鲍建南
24、慧眼识人才  苏东坡定居常州后,喜爱常州所辖宜兴县的山水风光,经常往返于常州和宜兴之间,游览荆溪名胜。  有一次,他听说晋陵县西徐里(今武进区礼嘉镇住基村)有一个7岁神童,名叫孙觌,博闻强记,好学上进,名誉乡里,于是顺道前去探访,想考考他,究竟他有何学问。  见到孙觌后,问他:“你学什么功课?”  孙觌答:“学对对子。”  苏东坡说:“我出一上对,不知你能对出下对吗?衡门稚子[_器。”  孙觌应声答道:“翰苑仙人锦绣肠。”  苏东坡见他才思敏捷,对仗工整,十分开心,摸摸他的背,说:“真[_器也,他日将前程无量。”勉励他奋发图进,争取年长有成,成为国之栋梁。  孙觌没有辜负苏东坡的期望,28岁时中了进士,后举词学兼茂科,历任翰林学士,吏、户二部尚书,而且文学方面造诣很深,有大量著作留世。  苏东坡慧眼识人才的故事,被南宋葛立方所著《韵语阳秋》等书记载,也一直流传至今。
口述人:包扬雯采集人: 包立本
25、苏东坡巧评文章  常州在宋代的时候为州治,下辖武进、晋陵、宜兴、江阴、无锡等县。当时无锡有个姓朱的秀才,喜爱写文章,但他的文章,文理不通,经常还有错别字。  苏东坡寓居常州的辰光,朱秀才自我感觉有一篇文章写得不错,便赶到州城,将自己的文章呈送给苏东坡,希望能得到他的称赞,自己也好扬扬名,吹吹。  苏东坡接过文章一看,题目是《读过泰论》,心里暗自好笑,原来西汉贾谊有篇散文叫《过秦论》,朱秀才写成了“过泰论”,于是他笑着说:“当年秦朝发生洪灾,大水淹没了庄稼。难怪!难怪!”  这实际上是苏东坡出的一个字谜,意思是“秦”字下面的“禾”字被“水”淹掉了,成了“泰”字。  朱秀才见苏东坡没有直接点评这篇文章,一心希望苏东坡能帮自己美言几句,以便今后可在人前炫耀一番,就央求苏东坡:“苏大学士,当今世上,识才者少,忌才者多,一篇好文章假如没有名人推蔫,这篇文章就等于是废纸一张,请您帮我美言几句吧,学生感激不尽!”  苏东坡一听朱秀才将推“荐”,说成了推“蔫”,真是好气又好笑,便挥笔在文稿上批了九个大字“此文有高山滚鼓之妙!”  朱秀才见后,喜不自禁,连声说:“劳骂!劳骂!”他把劳“驾”,说成了劳“骂”,然后兴冲冲地拿了文稿就走了。  回到无锡后,朱秀才从此有了吹嘘的资本,整天就拿了苏东坡的批字到处炫耀。  然而一些有真才实学的学子看了,都感到可笑,有位秀才忍不住了,便点穿了苏东坡的本意:“这哪里是表扬您呢?这是在批评您呢!”  “这是怎么回事?”朱秀才愣住了。  “你想想,‘高山滚鼓’有什么妙呀,你听听,‘高山滚鼓’是什么声音?”  周围的人顿时笑了出来。  朱秀才再细细一想,不对呀,这确实是苏东坡在批评自己的文章呢,于是他羞得满脸通红,拔腿就跑。从此,朱秀才再也不敢自我吹嘘了。  苏东坡批的“高山滚鼓”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噗通!噗通!――不通!不通!”
口述人:包扬雯采集人:包立本
26、“呒没功夫”  相传宋朝辰光,每年正月半――元宵节,常州城里各条街上,都要张灯结彩,供百姓玩赏。民间有句俗语,叫“正月半,龙灯马灯真好看!”  有一年正月半,苏东坡正好在常州。吃过早夜饭,他相邀了好友钱济明,一起上街看灯。两人一路来到城隍庙前的大庙弄。这里的灯市最热闹,花灯店铺排一排二,有二三十爿,店里宫灯、彩灯、龙灯、马灯、兔子灯……样样都有。店家为了招徕生意,还增设了猜灯谜游戏,凡猜中者分别赠送各色花灯一盏,因此吸引了许多人。等到苏东坡和钱济明来到时,许多店铺的灯谜早被猜得差不多了,只有最大的一家“龙城灯铺”门前还围着一大群人,正在议论纷纷:“嗬,这盏牡丹花灯多 好看呀,勿晓得啥人猜得着哩?”  钱济明走上前去一看,谜语是“婆媳戴重孝――打一口头禅”,看起来通俗,解起来倒不大容易。想来想去猜勿出,只得回过头来对苏东坡低低地说:“苏老,您去猜了吧!”  苏东坡走上前去,话也勿说,提了牡丹花灯,扭头就走。许多围观的人一下子都嚷开了:“这个人真好白相!还勿曾猜中,怎么就把花灯给拿去了!?”  苏东坡头也不回地答道:“呒没功夫!”  观众哈哈大笑:“呒没功夫?为啥还来瞎串?自说自话把灯拿了就走?”  店主人却是点点头,一本正经地对大家说:“他猜对了。你们想,婆媳都戴了重孝,岂不是呒没公(功的谐音)夫吗?”  众人听了,个个称妙。有人向苏东坡拱手,请问尊姓大名?  “哈!哈!”钱济明抢着说:“你们都不认识他吧?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苏学士啊!”  苏东坡连忙说:“不敢当,不敢当!今晚与钱兄上街看灯,猜谜献丑了。不过,我倒也想到一则谜语,说出来哪位猜中了,宁愿将此牡丹花灯转赠。大家听了,谜语是:女儿回娘家――打一地名。”  “女儿回娘家――”  ……人们越聚越多,可就是谁也猜不出来。临了还是店主人对大家说:“今夜难得苏学士和诸位一起光临小店猜谜,幸甚!幸甚!可是辰光已经不早,我看还是有劳苏学士给我们大家解释了吧!”  苏东坡微笑着说:“这个谜语其实很简单,女儿回娘家嘛,谜底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贵府――常州(走的谐音)啊!”  “妙!妙!”大家齐声称赞。从此,苏东坡妙释灯谜的故事就在百姓中传开啦!
口述人:田顺坤采集人: 韦中权
27、苏东坡以谜答谜  从前,有两个秀才一同结伴进京赶考。他们一路走,一路吟诗作对,好不热闹。  这天,他们走到了常州雪堰太湖边,正值天气炎热,两人口干舌燥,见前面有一片桃林,于是想摘几个桃子解解渴。  正巧,从桃林里走出了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农,秀才们对老农说明了来意。  老农笑笑说:“吃我的桃子,得有一个条件,我出一个字谜,让你们猜一猜。猜中了,免费赠送给你们吃,猜不中,那就对不起了,请你们到别处去摘桃吧!”  两位秀才心想,我们熟读圣贤书,博古通今,猜个谜有什么难的呀!于是,连声催促老农出谜面。  老农不慌不忙地说:“两个‘不’字颠倒颠,两个‘八’字紧相连,一个‘十’字站中间。”秀才俩听后愣了眼,你瞧瞧我,我看看你,谁也猜不出。  说来也巧,苏东坡去无锡访友归来,正好路过此地,见两个秀才傻乎乎地在嘴里叽咕着什么,上前一问,原来如此,于是便说:“这有什么难的,你们听着,我也出个字谜,谜底与老丈的字谜是同一个字。上看像‘不’,下看像‘不’,不是不上,就是不下。”  老农听了,连连点头,说:“对!对!答得好!答得好!不知先生高姓大名?”  苏东坡报了名字,老农顿时景仰万分,说:“原来你就是为常州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的苏学士呀!请吃桃,请吃桃。”  两位秀才羞愧难当,正要转身离开,被老农喊住,让他们也一同吃了桃子。两位秀才向苏东坡作揖感谢,苏东坡解开了谜底,原来是个“米”字。  此刻,两位秀才感慨万分:“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学无止境呀!”
口述人:包扬雯采集人:包立本 苏建国
28、猜  谜  苏东坡居住在常州期间,秦少游到常州探望苏东坡。两人见面甚是高兴,秦少游说:“我有一个谜语想请年兄猜猜,以助雅兴,谜面是: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转轮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挡。”  苏东坡听后,说:“这谜有何难猜,不过我也有一个谜语,想请贤弟猜猜,待猜出后,我再回答你的谜底。我的谜语是:我有一张琴,琴弦藏在腹。为君马上弹,弹出无声曲。”  秦少游想来想去,也猜不出谜底,只得悻悻而归。待探亲结束后,少游回到家中同妻子苏小妹讲了这件事。  苏小妹说:“我也有一个谜,要你猜猜: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拉纤去,归时摇橹还。”  秦少游还是猜不出,苏小妹用手指了指他的额头,说:“傻子,你,我,还有我哥的谜底是一样的!”  秦少游恍然大悟,说:“原来我们三人的谜底都是墨斗呀!”
口述人:师 然采集人:包立本 苏建国
29、对联逗长老  一天中午,苏东坡去崇法寺拜访一位老和尚。老和尚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苏东坡先生来访。”  和尚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这时,老和尚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苏东坡有意开 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老和尚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 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老和尚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么这么健 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采集人:刘翠华 苏建国
30、兄妹对对子  传说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博览群书、博古通今、才华横溢,并擅长诗文词赋。  有一年,苏小妹到常州来看望哥哥。兄妹见面,两人感慨万千,自乌台诗案以来,苏东坡被贬居常州,兄妹已多年不见面了。苏东坡真是一个乐天派,他说:“今天我们兄妹久别团圆,不妨以对对子庆贺,我的上联是:藕断鹭鸶飞。”  正在这时,书童端上一盘糖炒板栗零食,板栗炒过后,栗壳裂开,露出了黄澄澄的栗肉,见此苏小妹马上对道:栗破凤凰见。  苏东坡想了片刻,又出一联: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小妹听后,暗暗叫绝,这对确实难对,因为上联暗含有“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三个词牌名,所以下联也必须有三个词牌名相对,此刻,月光下丫环端着酒菜过来了,苏小妹灵机一动,脱口对出: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苏东坡一听,连声称赞:“绝对!绝对”因为苏小妹的下联里也暗含了“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三个词牌名。  两人入席后,苏东坡雅兴正高,又出了一个酒令:虱去乙为虫,添几却为风。风暖鸟声啼,日高花影叠。  苏小妹随即应声答道:江去水为工,添纟即是红。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苏东坡听了,连连赞叹,我妹子不愧为才女!
口述人:包扬雯采集人:包立本 苏建国
31、用菜作诗  苏东坡平日十分喜爱吃猪肉,烹调技术也极有研究。有一天,挂单在清凉寺的佛印托人带信来,说是买到一挂上等五花肉,请他去吃。苏东坡喜笑颜开,欣然前往。佛印见苏东坡来了,却愁眉苦脸的,不住地叹气。苏东坡觉得奇怪,忙问他碰到了什么不顺心事?佛印难为情地告诉他,说是猪肉确实买到了,也确实烧好了。可是,不争气的小和尚趁他不注意,悄悄地给偷吃了,如今他正为这事儿难过呢。苏东坡一听,心中好笑:你佛印今天想耍赖呀,我偏偏不走!于是便说:“大和尚 不必太为难了,我是既来之则安之,没有猪肉吃,吃点别的东西也一样呀!”  佛印笑着回答说:“那就太怠慢学士啦!为了不使你空着肚子回去,贫僧备有四道新鲜菜。不过有个条件,每道菜你都要给配一句古诗,四道菜就是四句古诗,四句古诗连起来刚好是一首诗,这首诗还要是古人的一首名诗。你要是做得到,我就立刻给你上菜。”  苏东坡一一点头应允。  佛印便叫小和尚上菜。第一道菜是两个炖蛋黄,伴有几根青菜丝。苏东坡一看,点点头,念出一句古诗:“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道菜,是把熟蛋白切成小 块,排成一个队形,下面铺了一片青菜叶子。苏东坡微微一笑,又念出一句古诗:“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道菜,是清炒蛋白一撮。苏东坡笑吟吟地,继续念道: “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道菜,是一碗清汤,上面浮着两片鸡蛋壳。苏东坡哈哈大笑,一拍桌子,大声念道:“门泊东吴万里船。”  佛印上了四道菜,苏东坡果然就念出四句诗,这四句诗正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传诵千古的绝句。  佛印连连点头,立即命小和尚又送上了苏东坡爱吃的焖炖的五花猪肉。
采集人:丁永淮熊文祥
32、个个都见  北宋大文豪、书画家苏东坡定居常州的时候,常州所属宜兴县有许多学子仰慕苏东坡的学问,想拜他为师,但是,又担心苏东坡不肯接见。其中有一个叫邵民瞻的青年学子,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苏东坡,想试探一下苏东坡的想法。  不久,邵民瞻便接到了苏东坡的回信,但信札上只有一个“笕”字。  聪明的邵民瞻看到后,喜出望外,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许多同窗好友大惑不解,问他:“年兄,苏学士又没有写同意两字,你为何如此高兴?”  邵民瞻说:“笕字拆开来看不是个个见吗,苏学士同意收我们为弟子啦!”  第二天,邵民瞻带上了文稿和行李,赶到常州孙氏馆,拜访苏东坡,向他求教。  苏东坡和邵民瞻后来不仅成为师生,而且成为忘年交,这是后话。
口述人:包扬雯采集人:包立本
33、巧对绝句  常州西门有一个小镇,是文人辈出之地。一日,苏东坡从杭州游经此地,镇上的书生文士请他喝酒。“久闻苏学士大名,今日得见,真乃三生有幸。”一个小秀 才说,“小生斗胆冒昧,想请苏学士对一绝句。”苏东坡说:“请便。”小秀才说:“屋北鹤独宿(“北”、“鹤”,常州土音同“驳”、“或”)。”苏东坡不加 思索,应对:“溪西鸡齐啼。”小秀才连说:“佩服,佩服。”退到一边。一个留着八字胡须的秀才说:“东当店,西当店,东西当店当东西。”苏东坡捋捋胡须对 道。“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坐在东坡对面茶几上的白须老者用眼角余光瞄了瞄苏东坡,说:“童子打桐子,桐子不落,童子不乐。”苏东坡回道: “嬷姑吃蘑菇,嬷姑真仙,蘑菇真鲜。”见天色将晚,东坡说:“多谢各位今日好酒好菜相待,来日方长,后会有期。”“慢,这儿有二十两银子,若能对上我这句,我磕三个响头,敬奉银两。”一个肥头大耳秀才大声说:“大丈夫半截人生。”东坡慢慢回转身问道:“先生尊姓?”“不敢,鄙人姓朱。”东坡笑道:“朱先 生三个牛头。”这位朱先生呆住了,等他叹出一个“绝”字来,苏东坡已走远了。
口述人:于亚明采集人: 施普劳
34、作对争首席  有一次,有一个绰号叫“老虎”的刘山虎庆寿,邀请了一州五县的大小官员来吃寿酒。苏东坡、秦少游也一同被邀请了。座中还有两个官,一个叫黄必,一个叫王贵。准备坐席时,看来看去,只缺秦少游。  刘山虎说:“小小芝麻官秦少游怎么还没来?”  东坡在一旁听了,很不是滋味。正在这时,家人来报:“客人到!”  刘山虎出去接客,见是秦少游来了,寒暄几句后,就招呼大家入座。大小官员面对首席,都讲客气,不肯就坐。  这时,苏东坡就大摇大摆地走过去要坐,有些官员不想让苏东坡坐,就提出了条件,要对对子,对得好的坐首席,想难难苏东坡。  苏东坡却不紧不慢地说:“那就请说吧!”  其中一个官,出了上对说:“一个出字两个山,勿晓得哪一山出煤,哪一山出炭?”  王贵首先抢着说:“一个朋字两个月,勿晓得哪一月下霜,哪一月下雪?”  这时黄必急了,也抢着说:“我来!我来!一个吕字两个口,勿晓得哪一口吃茶,哪一口吃酒?”说完后,堂屋里鸦雀无声。  王贵、黄必用骄傲奸诈的语气对苏东坡说:“朋友,请你说说看呢!”  苏东坡微微一笑,悠笃笃地说:“一个二字两个一,勿晓得哪一个是鳖,哪一个是龟?”  大家一听都惊呆了,心想这明明是在骂人,把黄必比作鳖,王贵比作龟。黄必、王贵气得面如猪肝色,又不便发脾气,只得灰溜溜地离开苏东坡,坐到别处去了。  首席嘛,只能让苏东坡坐了。
口述人:孙初大采集人: 丁仁表
35、苏东坡问路  这一天,苏东坡准备到东安去寻友,来到清水潭,只见前面是一个三岔路口,不知道往哪一边走好。恰在此时,看见前面走来了一位老先生,于是苏东坡迎上去问:  “请问老人家,我要去东安,不知该走哪一条路呀?”  谁知老先生看了看苏东坡,一句话也不说,径直朝分岔的路口走去。  苏东坡认为老人耳背,又重问了一遍。  只见老人到了前面一块大石头后,蹲下去,露出个头,对苏东坡笑了笑,然后怡然自得、优哉游哉地自个儿走了。  老先生的古怪举动引起了苏东坡的好奇,心想:老人家这是为何?――啊,原来是叫我猜哑谜!  博学多才的苏东坡灵机一动,马上猜到了答案――  “石”字露“头”,不是“右”字吗?  原来老先生是用打哑猜的方法,指路给自己。去东安应该向右走。  于是,苏东坡顺利地到了东安好友家。
口述人:吴 凡采集人:包立本&&&&&&&&&&&&&&& 包扬雯
36、苏东坡擦脚心  宋朝大学士苏东坡和常州报恩寺当家老和尚是顶顶要好的朋友,因此他们俩人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饮酒吟诗,有时谈到很晚才回家。  有一次,两人又在一起饮酒吟诗,直到深夜还没回家。老和尚心想,今天苏学士不能回家了。因此就对他说:“我看你今晚是不是就在我庙里住一宿吧。”苏东 坡想:也只好如此,就点头答应了。老和尚立即吩咐小和尚,给这位苏学士整理床铺。小和尚很快就拿来了床和被头。在老和尚禅房对面,整理好床铺,苏东坡脱去鞋袜,卸下衣衫,只见他盘膝而坐,紧闭双目,嘴里还在微微动着,用手撩脚心。一忽儿左,一忽儿右,狠狠地擦个不停。老和尚看着,肚中很好笑。就来开开玩 笑:“学士打禅座,默念阿弥陀,想随观音去,家中有老婆。奈何?”苏东坡装着没听见,仍是擦他的脚心,擦了有好多一会时间,他才慢慢睁开两眼,哈哈哈大笑起来,说:“东坡擦脚心,并非随观音。只为明双目,世事看得清。”老和尚连连点头:“如此说来,苏学士还有一套养身之道,是否能乞道其详?”苏东坡忙点头 道:“遵命、遵命。”  “据古代医经所载,擦脚心涌泉穴,只要每天早晚两足各擦一百擦,就可以导虚火,驱邪恶、舒肝明目,足轻安眠。我东坡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也和你们念经一样,诚则灵。”老和尚又连连点头称是。从此以后,老和尚跟着苏东坡擦脚心。据说两人都活到六七十岁还两目炯炯,书上很小的字都看得清清楚楚。
采集人:蒋生度
37、王安石与苏东坡的传说  王安石在常州做知州时,听说苏东坡在大庙弄“妙释灯谜”大出风头,而且十分傲慢,心里觉得不是味道,总想伺机训诫他一番。  正巧,有一天两人在惠民桥码头半山亭的地方相遇。寒暄以后,王安石故意说:“贤契近来学问大有长进吧!”  “不敢,不敢!”苏东坡说:“学生仕途坎坷,谈何长进?”  王安石又说:“我听郡城百姓议论,苏学士猜谜作对举世无双。今日倒要领教!”此时,从老西门方向驶来一辆马车,王安石即以马车为由,出一上联曰:“西门马车,行至半山三里半。”  苏东坡想了想答出下联:“东郊龙舟,经过中巷五溪中。”  “贤契果然出口成章。”王安石一面赞赏一面说:“老夫还有一联征对:铁城纸糊,金玉银山三宝地。”  这下子可把苏东坡难住了,踱来踱去无言以对。王安石取笑道:“你不是会掐指算吗?今天可被老夫出了你的掐了!”  “出掐,出掐!”苏东坡连忙点头应承。从此,这“出掐”作为民间俗语也和半山亭一样作为纪念王安石的典故留传了下来,人们用以形容出其不意、陷人于窘境的言行。
采集人:韦中权
38、苏东坡和孙觌  有一年,苏东坡来到常州担任团练副使,公务之余,他在常州好友们的陪同下,游山玩水,饮酒赋诗,倒也乐哉。  只是苏东坡只身一人,身边无人照料,生活不能自理。友人钱世雄见他孤单,想要帮他找个美人作伴。  这天,苏东坡和钱世雄到玄妙观游玩,一个漂亮的女子迎面而来,羞答答地朝他笑了一下。  苏东坡问钱世雄:“这是谁家姑娘?”  钱世雄答:“她是西门王天宝的女儿,虽是名门闺秀,却因父母早亡,家中再无亲人,至今尚未找到门当户对的婆家。”  钱世雄见苏东坡对她颇有好感,便悄悄地道:“兄台若是有意,弟可以当红娘。”  苏东坡连连摇头:“不可,不可!”  钱世雄问:“为何不可?”  苏东坡答道:“我在家乡早有家室,如今让她作小,岂不委曲了她!”  钱世雄说:“那让我去试试,如她不同意则罢!”  隔天,钱世雄来到王家,提及此事,岂料王女敬慕苏东坡的学识和人品,别说做他的爱妾,就是做他的使女,她也心甘情愿。所以,这门亲事佳偶天成了。  婚后,苏东坡和王女相亲相爱,如胶似膝,真是百年好合。  且说,有一天,苏东坡去太平寺礼佛,遇见一位相貌堂堂、谈吐不凡的书生,名叫孙治,苏东坡有意试试他的文才,便随口吟出一句上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孙治应声答道:“一介书生,攀龙、攀凤、攀桂子。”  苏东坡一听,拍案叫绝,认定面前这个书生是天下奇才,他十分爱惜孙治的文才,就收他为自己的门生,准备栽培,传学于孙治。  但好景不长,因奸臣诬陷,苏东坡又一次被罢了官,将被流放到海南岛。此时,他的爱妾已经怀有身孕,苏东坡实在不忍心她跟自己一同到天涯海角充军受苦。于是将她托付给孙治,请他代为照料,待回来后再一家团聚。  七个月后,苏东坡爱妾生下一个男孩。  六年后,苏东坡获释,但他看透朝廷腐败,决计定居常州。  苏东坡来到了常州,借居在孙氏馆,孙治带了王女前来看望苏东坡,他们的船停泊在西庙沟口,这泊船的地方就是“显子桥”,会面的地方后来便叫“观子巷”。  此时,孩子已经六岁,孙治请苏东坡给孩子取个名字,苏东坡想了想说:“我宦海沉浮,飘泊半世,为避免子孙再受政敌迫害,也为了留我一脉骨血,这孩子就寄给你,作你养子吧。他就姓孙,名叫觌吧!”为啥叫“觌”呢?意思是“别了又见”,苏东坡“复见”孩子后心满意足了。  不久,苏东坡终老于孙氏馆。而孙觌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官至户部尚书和吏部尚书,没有辱没先祖英名,这是后话。口述人:逸 夫采集人:包立本
浏览:4839
原文网址:
[我来说几句]
评论人姓名:
个人网站:
评论内容:
(127字符以内)
尚能输入: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和维护《》,也请不要发表威胁本站生存和声誉(如政治敏感、非法传销)的言论,如发表不良言论,文责自负,谢谢合作。
  一、一旦违犯法律法规,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本站工作人员有义务配合相关部门,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如IP地址等)。
  二、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严禁发表有人身攻击倾向、有造谣生事嫌疑的言论,严禁发表虚假广告、色情、网络传销性质的内容,管理人员有权删除违反规定的内容或取消违规网友的发文权限甚至删除其ID。
您是尊敬的第<font color=#CC 位浏览者
[ 七色光 ] 网页维护: 王黎 版权所有,并对网站内容负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郴州下湄桥纺织厂改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