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发一亩田农产品信息网网络平台担保进行农产品交易是骗局

“一亩田”神话粉碎 农产品B2B何去何从
作者: 新京报来源: 新京报 09:49:48
上个周末,对数千名一亩田员工来说并不轻松。8月28日,农产品平台一亩田被曝突然大幅裁员1500人。从交易数据被质疑造假到突如其来的裁员风波,这家年轻的互联网公司创造的神话在短短一月内被打破。根据新京报记者此前的调查,一亩田大量地面推广人员依靠补贴返利,在各大批发市场诱导经销商刷交易流水。此次裁员中,一亩田某大区驻地员工薛某披露销售团队集体造假,依靠虚假交易的形式来刷取平台交易流水。一亩田神话的破灭,也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和资本盯上了有着万亿规模的农产品市场,但农产品行业本身存在的资源集中度差、标准化程度低等特点,使得互联网化改造过程困难重重。农产品线下交易撮合难7月末,一亩田在回应“交易数据造假”时,高调宣布了其公司交易流水和规模。据一亩田副总裁李国训的说法,公司员工有3000人以上,其中一线销售人员占到70%,包括了分布在全国各产地的业务员、在各大批发市场的驻地员工。据了解,目前一亩田已经裁撤了全国大部分驻地推广团队,仅留下少量人员处理此前农民缴纳的优质经销商保证金,以及后续推广服务。8月30日,一亩田方面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此次裁员是为了“刮骨疗伤”,“公司6月初开始调查地推团队中的严重违规行为,发现在销售环节存在不诚信现象,此次辞退也是为了改善业务体系、提高管理精度。”但一亩田某大区驻地员工薛某却告诉记者,在线下出现大面积的虚假刷单行为,也是得到了管理层的默许甚至授意,“敢这样刷单,主要也是公司允许的,甚至有时经理会逼着员工刷单。没有领导的默许,基层员工不可能这么干。”据其透露,一亩田对于线下推广人员有着每月300万元交易额的考核任务,许多员工为了冲交易流水,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左手倒右手”造假行为,“在平台上注册2个账号,一个发布供应信息,另一个账号采购。这样注册20张银行卡,拿出来10万资金,一天在电脑上可以制造出10单交易,每天能刷出100万的交易流水。”7月底,新京报记者曾走访多家批发市场经销商、产地代办经销商等,其表示仅是将一亩田作为广告信息发布平台使用,具体交易形式仍然是线下当面付款。同时,薛某告诉新京报记者,线下团队在产地推广过程中难题重重,愿意真正使用一亩田平台发起远程交易的用户并不多。标准化、物流体系亟待确立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最近一年来农资领域内融资消息不断,如专注农资供应的丰收侠、金豆豆种子商城,为餐馆供应果蔬的链农、美菜、天平派、饭店联盟,对接产地与经销商的山东寿光远程交易市场、一亩田等。从各家已经公布的A、B轮融资规模来看,整体融资规模在7.8亿元人民币左右,这与万亿规模市场估值相比,产业集中度和资本渗透率仍然偏低。长期研究农业互联网化的MadNet投资总监李晓鹏告诉新京报记者,基于产品标准度低、资源集中度差等天然特点,互联网公司和资本想要试图改造现状,必须要解决产品标准化和物流体系等。“农产品供应是个高频交易的领域,在合作社、代办-批发市场-二级供应商-终端渠道的四五个每天都发生交易的环节中,已经形成非常稳固的供应关系。”李晓鹏认为,虽然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有所波动,但还不足以改变经销商之间的稳定供求关系。“农产品是半标准化产品,更换供应商意味着要重新建立物流供应链、品控体系,成本非常高。”事实上,在目前互联网公司扎堆农业市场的过程中,都在试图节约掉中间环节和成本,培养经销商、餐馆、产地的使用习惯。但其中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打破现有的固化交易模式。“供应商、需求商更换产品的成本降到最低,平台模式才有存在意义。这意味着平台需要花费2~3年时间,来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建设农产品流通的核心物流建设。如果不能解决掉标准化根物流问题,互联网公司所作的信息撮合就没有意义。”李晓鹏说道。
【版权提示】亿邦动力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和朋友圈
电商服务推荐
电子商务ERP软件一亩田真相调查:疯狂刷单只因不想被淘汰
作者: 钛媒体来源: 钛媒体 09:45:41
注: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转做大宗农产品交易不过一年的时间。过去4年里,这家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号称估值一个月一涨。一亩田截止6月底的交易流水达到了153亿元,6月20日到7月21日期间,一亩田的流水总额就达到了99亿元,交易完成订单数65602单,日均3.2亿元。因为这些官方公布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乍舌数字,一亩田一夜之间红得发紫。钛媒体一直以来作为一家专业媒体,对于非常识能理解的爆炸性数字皆极为谨慎,早前在一夜爆红之时,在多方调查了解后我们也未轻易落在笔上报道。然而危机很快也排山倒海般来临。日前爆出一亩田资金链断裂大裁员,裁员规模超过1500人,75%一线人员被裁,还有“资方撤资”、“交易数据造假”等问题(详见钛媒体报道《一亩田“造假”迷雾,官方回应投资方并未撤资,大裁员却又何为?》),真相如何以及背后更深层的成因是什么,钛媒体记者对其来龙去脉做了一番深入调查。农业复杂性决定了没有哪个企业敢专门做农产品电商,充其量只是小范围试水。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孤注一掷、大跃进式的发展,注定了这场从投资者到公司和团队皆默认的刷单式虚假繁荣,突然戛然而止。以下是钛媒体记者调查的全文,阅兵小长假,我们仔细读一读:全国各地冒出了2500多名一亩田基层员工,一场“大跃进”正在田间地头上演。疯狂刷单只因不想被淘汰王飞半年前加入一亩田,成为了某个县的基层员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产地搜集农产品信息,推广一亩田的App。业绩要求每个月都会发生变化,他告诉钛媒体记者刚来的时候要求每个月300万流水,完成3笔对接,新安装一亩田App30个。刷单在一亩田内部十分普遍,因为不刷单不可能完成任务,而不完成任务就会被淘汰。如今,1500左右的员工被公司以违反销售规定的名义开除,王飞觉得很郁闷,“领导就会要求我们刷单,是公司逼着我们这样做的。我们一线员工都快被开光了,声明还说是个别员工。”大规模裁员的一个月前,一亩田曾经面临数据造假的质疑,网站上出现了类似刘老板采购了999.999吨毛桃的诡异数据,那算是公司成立以来面临的第一次危机。为此,一亩田紧急召开发布会,不惜公布后台数据来证明日流水3亿的真实性,仅仅过去一个月,却以数据造假为由大面积开除员工,不得不说打脸打得太响了。“当时那个事情我关注了,觉得公司就是想炒作一下自己,提升知名度而已。”真正让王飞意识到公司可能出事儿了,是上个月拖欠了他们的绩效工资。公司以绩效统计错误为由,通知大家下个月补发,结果还没到领工资那天就被公司开除了。一亩田声明中提到的违反销售规定其实就是刷单,为了完成工作量,基层员工绝大多数都参与过刷单。促成交易要求必须把钱打到公司账户上,公司再把补贴返回来,这算一个流水。“按要求我们需要找到采购商,但有的时候本地并没有那么多农产品,比如说今天卖了10万,会刷到50万甚至100万。”王飞告诉钛媒体记者。和基层推广人员相比相比,一亩田门店的业绩要求更高,刷单的行为也更加疯狂。有知情人士向钛媒体记者透露,门店工作人员每个月要被1000万的流水,为了完成工作量只能寻求批发商的“帮助”。“有胆子大的批发商拿出10万块,找亲戚朋友开20张卡,开网上银行,20张卡之间互相买卖,每天刷100万就有2000元返利。”除了交易数据造假外,App内发布的供应商、采购商信息也有很大水分。钛媒体记者试图在App上跟数位供应商在线联系,并未得到任何回应。王飞表示,“上个月我们每天要发10条供应信息,通过App可以查询每个县的情况,我所在的县基本都是我们员工发上去的信息。”货不对路,拉走一车就赔钱刷单事件似乎也得到了投资人的默许,千分之二的补贴如果能扭转农产品流通的固有模式,还是挺划算的。但遗憾的是,补贴不可能改变固有的面对面现金交易习惯,只是增加农民的交易负担。“农产品蔬菜很便宜,几毛钱1斤,一车也就是1万多块。1万去银行打钱,还要扣50块钱手续费,还要在柜台排队,这样做是何必呢?虽然说公司返你20块钱,但没有必要这么做。全都是一单10万,在网上银行上刷的,主动给公司打款的几乎没有。”王飞如是说。在一亩田一线工作半年多,王飞总结的评价却是,一亩田这个模式对农户完全没有帮助。对接是一线员工业绩考核中的一部分,也就是帮农民卖货,7月份王飞需要帮农民卖8单货,每卖出一车,都要要拍照片发邮件。媒体上很多关于一亩田帮农民解决农产品滞销的报道都是以一线员工提交邮件内容为参考。“表面上看是在帮农民卖货,实际上没太大意义。农产品流通领域很复杂,货不对路也是要赔钱的。比如我们产地的圣女果可以在太原销售,但绝对不能在西安销售,每个地方的农产品只能在某个地区销售。有的客户来我们这拉了一批货,就赔了,人家就再也不来了。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是农产品市场行情,跟你帮他卖不卖没有关系。”王飞还告诉钛媒体,今年大葱滞销的时候,市场上的产量远远大于需求,他们怎们使劲找客户也没用,那些畅销的水果不用他们帮忙销路也很好。从采购商的角度来说,大型商超、饭店都拥有成熟的采购体系,根本不需要一亩田的帮助。平台上真实成交的多是新入行的批发商,“他们想拉东西,没有找到合适货源,会再我们这查一下哪有货源。联系我们之后,把他们带到产地,拉一车走了,80%都不赚钱,都不会再来。主要就是货不对路,某一个地方的农产品只能在某一个区域卖,有时候拉远了价格就上去了,近了人家不喜欢你的品种。”农产品流通有很强的季节性、地域性,简单粗暴的对接采购商和种植商是没有意义的,做得全是一锤子买卖,换不来回头客。此外,一亩田还表示和专注餐饮采购的大厨网有密切合作,大厨网创始人刘志嘉,曾是一亩田的联合创始人。“公司一直说大厨网会跟我们合作,从我们产地采购农产品,但是我们从没合作过,他们也没下过订单。”王飞如是说。这场从投资者到公司,到团队管理层皆默认的刷单式“大跃进”,最后在投资无法支撑烧钱时,戛然而止。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和朋友圈
电商服务推荐
电子商务ERP软件&&&&京华时报讯(记者胡笑红)85后CEO创业4年,员工超3000人,每天帮农民交易农产品价值3亿元,全年交易额1000亿……一夜之间,农产品电商“一亩田”的这些数据突遭质疑,被指是个骗局。昨天,一亩田副总裁李国训正面回应,并直接公布后台数据为一亩田正名。&&&&网友质疑,一亩田官网显示的“采购部分”数据中,报价数据很诡异,譬如“6小时前刘老板采购了999.999吨毛桃”,谁那么精准,非要购买999.999吨毛桃?“9小时前老板采购了5吨的洋葱”,网友质疑,107万吨洋葱是什么概念?要知道,盛产洋葱的西昌,一个市的洋葱产量也不过30多万吨。&&&&针对质疑,李国训坦承,一亩田网站确实还有一些产品和数据不够完善。一亩田真正启动农产品B2B交易只有一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公司一直在升级产品,APP平均每两周迭代一次,版本多达100多个,每次新版本工程师都会发布一些测试数据。而测试数据确实是虚拟数据,肯定不是一亩田用户真实发生的。&&&&那为何应该在后台出现的测试数据却与真实的交易数据混杂在一起并出现在开放平台上?对此,李国训只是这样表示:我们已经在清除已有问题,并且要求今后所有线上测试完成后必须删除。&&&&对于交易数据的质疑,李国训昨天现场展示了过去一年的交易后台数据。记者注意到,一亩田从6月22日至7月21日,通过一亩田的第三方资金担保平台进行交易、帮助农民卖掉农产品的金额达96.3亿元,日均3.2亿元。这还不包括采购商线下直接和农民交易的费用。&&&&据了解,一亩田的商业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帮助采购商找货源。其线上APP为农产品生产者和批发商、采购商提供供求信息服务,线下为双方提供交易撮合活动,不仅解决了农产品交易信息不对称的难题,由于一亩田同时担任第三方资金担保平台,交易双方互不信任的问题也由此找到出路。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今日新闻排行
24小时一周一月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亩田农产品交易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