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是否可以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法眼看世间】寺院多 佛教就兴盛吗?
大象佛学图书馆心愚
功利风气太浓厚,信仰需求太薄弱(资料图)文:心愚前两天,跟人吃饭,有人说,现在佛教很兴盛啊,你看现在寺院那么多……我说,寺院多,不一定就表示佛教真的兴盛啊!为什么呢?我想起去年参加一个研讨会的时候,遇到一位在中佛协工作的人,闲聊的时候问他,现在汉传佛教到底有多少寺院,多少僧人啊?他说,中佛协的数字是寺院有三万多,出家人有八万左右。当然这个数字只是个大概的估算,可能不太准确。因为寺院的数字主要是依据登记备案的宗教场所证来计算的,而实际的数字可能要多很多;而出家人的数字是以受戒的戒牒来计算的,但很多人可能已经还俗了或者去世了,戒牒并不会注销,而且还有的人受过不止一次戒,拥有不止一个戒牒。所以总体来说,在汉传佛教地区,寺院和僧人的数量之比,大致应该在1:2的样子,也就是说,平均两个僧人,就应该会有一个寺院。那很多人可能就不明白了,现在为什么寺院好像越来越多,而同时,为什么还有不少出家人没地方住呢?说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起上学的时候,课本里面说,我们中国的企业分为几种类型:国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后来又出现了股份制企业。为什么说起这个内容呢?因为很多寺院被经济的浪潮所冲击,已经跟企业模式差不多了,所以我们就按照企业类型来聊聊几种寺院的情况吧,虽然有点不太准确,但只是个类比嘛,大家也别拍砖。第一种呢,大致可以叫做“国有大中型寺院”。在我国,所有的地都是属于国家所有的,所有的文物建筑也都是国家的,因此著名的古寺名刹就像“国有制”一样的属性了,所有权是国家的。出家人只有使用权,国家要寺院发挥经济功能,出家人也没办法。而一些新建的大寺院,很多也是政府为了发展本地经济招商引资而建的,是用来搞旅游搞经济的,而不会去考虑寺院的宗教信仰功能,出家人照样没办法。像前几年臭名昭著的典型案例,一伙人马两套班子,既是官员又是商人,不但建新庙安排假和尚利用宗教信仰骗钱,而且用尽手段要把原来的一些古寺名刹抢夺到他们手中,一切都是为了经济利益,将宗教和信仰完全置于不顾,佛弟子们痛心呼吁也没啥用。第二种情况,勉强可以称为“集体所有制寺院”。虽然集体所有制的企业现在好像不多了,但是很多寺院还是掌握在一些集体机构手中,比如一些旅游部门和文物部门,认为寺院首先是景点或者文物建筑,应该由他们管理,归他们所有;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或者村镇,筹集资金建成的寺院,也是归集体所有的。这些归集体所有的寺院,也只是被用来发挥经济作用,很难实现宗教和信仰的功效。即或有僧人入住,也是多方受制,步履维艰。第三种可以看做是“股份制寺院”,也就是俗称的“老板庙”。有些商人看到寺院香火不错,而且还不用缴税,就合伙投资建个寺院,把寺院当公司来经营,找几个出家人甚至假和尚来看庙,相当于是他们的员工,然后寺院的收入除了日常开支之外就成了他们的利润。这种股份制寺院有大有小,但多数也都颇具规模,规模太小的话人家看不上啊。第四种寺院可以叫做“个体庙”。有的人自己建个小庙,找个出家人来住,自己垂帘听政;或者干脆自己剃头住在庙里面,不僧不俗的赚钱过日子;或者干脆做个居士道场,自己做居士头,全权掌控。然后做佛事啊,看病啊,算命啊,几个人过过小日子,跟开了个杂货店似的,虽然跟大庙没法比,但是过过日子还是很惬意的。以上四种寺院的状况,几乎占了所有寺院的一多半,所以很多出家人住在寺院里,就难免会被卷入各种经营事务之中,别说弘法利生了,连日常的寺院事务都难以做主。当然也有少数的出家人,信仰纯正,既有修行,也有骨气,不愿被卷入这些搞经济为主的寺院,然后呢,就发心自己建道场,这种情况也是不少的。但是呢,一方面是建设寺院很不容易,尤其是建以修学为目的的寺院,真正支持的人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呢,就算辛辛苦苦把寺院建好了,你要是寺院建得大,国有制和集体制寺院会来想法兼并你,让你发挥经济作用了;寺院建的小,当地的百姓会想法插手捞点好处,让你用他的工用他的料搞建设啊,在寺院门口拦车收费啊,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你仍然难免受到各种干扰,烦不胜烦。出家人发心建寺院也是步履维艰(资料图)所以很多真正有道心有修行的出家人,就算发心建寺院,也是步履维艰,就算勉强建起来了,也会面临各种干扰,想安心弘法利生,都挺难的。前面所说的几种情况只是大概的现状,还有很多更为复杂的情况就不说了,说多了水表都会出问题的。不过,想必大家也差不多能够明白了,现在为什么寺院看起来很多,但是多数都没出家人住,尤其是没有真正弘扬正法的出家人住持。其实归根结底的原因呢,要从整个社会来说,就是多数人追求经济利益的风气太浓厚,而对于信仰的需求却太薄弱,即使是很多捐助寺院建设的人,多半也是出于功利目的,求福求财求平安,跟真正的信仰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很多人说现在是盛世,是佛教恢复发展的好时期,如果单从寺院数量来看,佛教似乎很繁荣昌盛,但佛弟子们所体会到的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那真的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啦。我们身处五浊恶世,又赶上了末法时期,很多事情也真的是无可奈何。无可奈何可咋办呢?只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上微信搜【腾讯佛学】轻松关注佛学微信公众号。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airyzh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一、产业情况
随着交通等区位条件的改善,石阡的资源将大幅度升值,是石阡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时期,蕴藏着宝贵的投资机会,体现在“山、水、石、茶、游和飞地产业园”七个方面。
一是山。座落在我县境内的佛顶山,是五大佛教名山、“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梵净山的姊妹山,被誉为“野生动植物基因库”和“天然氧吧”,是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的重要支点,是旅游线上的重要景区,被列入全省100个重点建设景区之一。山上可以恢复寺庙,山中可建索道,可发展生态探险旅游,山下可建高尔夫球场,可打造仡佬民族特色村寨,可将佛文化与温泉文化及红色文化旅游相融合,打造旅游综合体。
二是水。石阡素有“泉都”之美誉,地热资源丰富,已知出露点20个36处。2009年先后获得“中国温泉之乡”、“中国矿泉水之乡”、“国家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等荣誉称号。原农业部部长陈耀邦题词“水之精品来自天然,延年益寿堪称一绝”;原国务院参事、中国矿联专家王秉忱题词“国酒茅台、国水石阡”。石阡矿泉水富含氡、硒、锶、锂、锌、硅酸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20余种,最低水温22℃,最高水温55℃,属国际饮用、医疗双达标矿泉水,是生产高端矿泉水的优质水源。可以结合温泉养生城进行打造,充分挖掘其温泉疗养功能,打造温泉风情小镇,与石阡苔茶文化相结合,开发茶饮料,酿制高端优质白酒等。
三是石。我县依托储量丰富、品质优良的石材资源和大龙石阡飞地产业园的区位优势,把石材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重点打造,在“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引进单个投资亿元以上的石材企业50-100家,形成石材资源勘探、开采及精深加为一体的石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把石材打造成为“百亿产业”,打造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石材加工贸易中心和产品集散中心。
四是茶。石阡苔茶是“贵州三大名茶”,多次在国内、国际绿茶评比中荣获金奖。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自题词“茶叶生产,前途无量”;2009年荣获“中国苔茶之乡”荣誉称号;2013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我县将围绕“中国苔茶之乡”、“中国西部茶城”,不断加大茶园基地建设,茶产品研发及茶文化的挖掘,品牌包装和市场拓展的力度。随着新植茶园的不断投产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茶叶生产加工能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茶产品精深加工,茶多酚、茶饮料等高端茶产品的生产和研发领域大有文章可做。
五是游。我们倾力打造旅游大县,依托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目前,石阡温泉养生城打造全国五A级景区和佛顶山旅游开发已经列为全省100个重点景区进行打造,除此之外,温泉古城游、生态游、红色游、文化游、民族民间文化游及民族村寨游都将是旅游开发的重点。要打造精品旅游景区更要打造精品旅游路线,要把石阡打造成贵阳-石阡-梵净山,凯里-镇远古城-石阡-梵净山-凤凰(张家界),梵净山金三角旅游环线等一系列精品旅游线上的亮点。
二、产业园区
一、石阡县龙塘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2013年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省100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2015年列入全省100个重点农业园区。该园区位于石阡县西北部,距县城15公里,涉及龙塘镇、龙井乡20个村、60个村民组,覆盖农民33700人。园区产业布局以茶叶产业为主导,以畜牧养殖业、中药材为补充,规划核心区2.094万亩,拓展区10.47万亩,辐射区15.94万亩,规划总投资40409万元。园区主要茶叶产品为“石阡苔茶”,该产品2009年通过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先后取得了“贵州十大名茶产品”、“贵州五大名茶产品”、“贵州三大名茶产品”称号,是贵州名牌茶叶产品,在多次国内国际茶叶品比中获得最高奖项。龙塘苔茶示范区已成为石阡县生态茶园的典型和样板,2010年获得省农委、省绿茶品牌促进会授予的“最美茶乡”称号,石阡苔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园区建设地点在石阡县龙塘镇、龙井乡。一、主导产业基础好,茶农参与积极性高。二、区位优势好,拓展空间大。三、资源特色突出。四、科技支撑牢固有力。五、产业发展方式和生产经营机制富有活力。
二、五德现代高效精品水果省级示范园区。五德镇位于石阡县东部,行政区域面积132.24平方公里,辖20个村1个社区136个村民组,共人。距石阡县城32公里,到铜仁170公里,S203省道穿镇而过,素有石阡“东大门”之称。全镇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属半高山丘陵地势、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平均海拔平均海拔812米,年平均降雨量为910-1000毫米,森林覆盖率60%以上,自然生态良好,无工业污染,特别适宜发展精品水果。目前,园区已发展果园24000余亩,仅果农大户就有227户,可实现年产值1.4亿元以上,可带动4000余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为实现产业多元化,园区还新发展了赖李1500亩,软籽石榴1200亩,核桃10000余亩,同时积极探索和尝试林下养鸡、养鹅等种“种养配套”高效产业,为园区提等升级和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龙经济开发区石阡产业园。为弥补当前石阡区位优势的不足,我们在地处湘黔铁路、株六复线、上瑞高速、320国道、铜玉高速交汇处,交通非常便捷,要素保障有力,素有黔东门户之称的贵州大龙开发区规划建设了“石阡飞地产业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并以此为载体,大力引进电子产品生产、研发,矿产资源精深加工,精细化工,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项目。目前,已在核心区完成征地1360亩,场平1060亩;已签约企业18户,签约资金59.7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1.2万平方米;职工保障性住房(公租房)&300套公租房已基本完工,二期200套正在有序施工;在签约企业中已有13户办理完入驻前的相关手续,有5户企业正在建设厂房,有3户企业正在进行厂房建设前期的规划设计,有5户企业入驻多层标准化厂房。现已有5户企业投产,4户企业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解决就业530人。到十三五期末,预计实现累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招商引资25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25户以上,其中,实现产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达15户以上,超5亿元的企业达10户以上。
E-mail: 分享到:&&&&&&作者:编辑:投资促进局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招商引资工作总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