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买哪只股票好还有人买股票没有?

微信扫一扫关注
您当前位置:
&&&&&&&&&&&&&&&正文
二十多年前别人用我的身份证去炒股票,那些股票到现在还没卖,可那个人死了很多年了,我能拿那些股票去买吗
wl1035bfdm
二十多年前别人用我的身份证去炒股票,那些股票到现在还没卖,可那个人死了很多年了,我能拿那些股票去买吗
广东 东莞 发表时间: 13:57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后解答该咨询。
找法网认证系统
温馨提示:只有认证通过的律师才能回复咨询。
身份证炒股
身份证:别人
身份证:挂失
身份证:泄露
身份证:银行卡
身份证:知道
其它相关词条:
遇到问题您可以尝试:
根据您遇到的问题找一个专业律师
不用注册,快速回复,马上在线咨询专业律师!
您的问题描述越详细,律师回答越及时越准确~
律师回复后第一时间短信通知您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验证码错误!
找法推荐律师
吉安优秀律师
相关法律帮助
热门找律师:
热门问题:
热点推荐:
Copyright@ 版权所有 找法网()- 中国大型法律服务平台&年轻人为什么不炒股:真的没有钱 实在亏不起|股市|炒股|余额宝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年轻人为什么不炒股:真的没有钱 实在亏不起
   2015年,85后也将进入而立之年,30岁的他们在很多领域已成为主力军,但肯定不包括股市。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85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A股账户持有人新增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30岁以下自然人A股账户数量为2091.87万户,较2010年的2766.66万户下降了24.39%,占持有账户总量的比例也从21.12%下滑至16.15%,相比之下,40岁以上股民占比达到55.97%,简言之,7200万账户已过不惑之年。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颇有感慨,多数股民同时持有沪深两个账户,这意味着30岁以下的股民才1000多万人。他的学生大多是85后,开户者却寥寥无几,眼下,年轻人对炒股的热情似乎日益冷淡。
   真的没有钱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85后,本应是具有更高风险偏好的一代,但在此起彼伏的股市大战中,却难觅踪影。
   AB站、二次元、脑洞系……申银万国不久前推出的一份传媒与互联网行业研报,让两位80后分析师迅速走红,而基金界也是风生水起,80后基金经理崭露头角。难怪有基金大佬直呼“真是老了,跟不上形势,看不懂研报内容。”不过,转角度也好,玩噱头也罢,对大多数80后来说,即便看懂了这非主流研究报告,也未必能在股市掘得真金。“自己不懂,要么追涨杀跌,被牢牢套住,要么从别人那里听消息,进去多半是筑底的。”在广东某机关单位做人事工作的周晓春直言,自己以后都不会投资股市。
   “一来自己确实不懂,二来真的没有钱。我们夫妻俩月收入都在万元左右,算一笔账吧,每月算上吃喝穿行、应酬、电话、人情等等开支,即便万元收入在广州也是‘月光族’,再加上房贷,生活其实很窘迫。”为孩子上学,她刚刚置换了一套学区房,差价算下来,每月还房贷5000多元,加上生活成本上升,这对85后的小夫妻不得不勒紧腰带过日子。
   在中国,无论是恋爱或结婚,“最大件”显然是房子,但10个80后,一半房奴,3个车奴,剩下是啃老族。迫于囊中羞涩,对于大多数80后来说,买房俨然是不能承受之重,炒股更难有闲钱。“每月落袋为安的也就1万元左右,买点银行理财和国债就挺好的,虽说收益率不是特别高,但我觉得怎样都比放进股市里强,要不然买点债券型基金,这股市风险太大,赚不了什么钱。”周晓春说,现在每天工作强度比较大,上班时间连轴转,周末出差或者加班是家常便饭,没时间去分析股市行情。单位同事有60%都会把工资的一部分以及闲散资金放入余额宝,因为这些钱不多,既可以网上消费,还能有一点收益。
   “条件好的不缺钱,缺钱的炒不了。整体来看,80后正处于原始积累和打拼阶段,面临就业、生活、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无论是基于专业性或风险性考虑,都不敢轻易把资产集中到高风险的证券投资当中。”中原证券研究所所长袁绪亚说,年轻人积累不够,对行业的认知也有限,对他们来说,炒股其实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操作上难以把握。
   实在亏不起
   “一方面年轻人没有钱,但更重要的是股市不赚钱。”在胡俞越看来,由于股市长期缺乏财富效应,年轻的投资者正不断流失。
   1982年出生的徐原已过而立之年,对于炒股,用她的话说,“早没了那股子雄心和锐气,仅有的一点情怀也已消磨殆尽”。
   2007年股市最火的时候,徐原刚大学毕业两年。“其实上大学那会儿我也炒股,赚点生活费,工作后有了点积蓄,就入市了。”当时还在北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徐原,拿着一份让不少同龄人羡慕的薪水,工资的三分之一拿来炒股。“那时候大盘不错,从4000多涨到6000多点,就算偶尔操作失误也不会亏太多。”她说,一年下来,也赚了十几万,可2008年股市就不怎么好了,到了下半年,赚的钱已所剩无几。
   之后的A股故事无需多说,沪指从6000多点跌至2000点以下后,便徘徊不前。“那时候大家都不相信股市会跌,总以为还有希望,如果当时按揭买套小房子,现在也翻番儿了,在股市死磕,结果扑了个空,虽然现在年收入50多万元,却早已赶不上房价飙涨的速度。”徐原说,在股市里折腾了几次,只亏不赚,算了算入市至今大概亏了20多万元。“国内造假公司从到,屡屡出现,越买越没信心,现在手头仅有一个平安,只是偶尔看看账户,沪港通来了,我也不炒了。”如今徐原每月房贷支出要7000元,上有老下有小,加上各项不确定性支出,她索性把钱都放在了理财通。“至少每天有收益,还不费脑子。”
   不难发现,2007年是85后毕业步入社会的一年,80后的事业也刚刚有起色,走跌的股市难以激起他们入市的热情,即便进过股市,也跌跌撞撞失去了信心,这或许是股民队伍“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记者从北京一家证券营业部了解到,他们近半数开户人是60后和70后,账户比较活跃且资金量较大,从十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基本上都有交易,但是80后则不到30%,而且一半是“僵尸账户”,很多人将账户资金控制在10万元以内,甚至更少。该营业部工作人员说,如今股民老龄化趋势明显,穿梭在证券市场中的散户多是50岁左右的大叔大妈。在基金领域,80后的投资者也对股票型基金不感兴趣,去年股基在公募基金中的规模占比下降了10%以上。
   “80后步入社会时,正赶上A股长达7年的熊市,即便胆大的股民也是亏多赚少,股市的低迷让他们望而却步。”武汉科技大学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随着未来股市的回暖,投资者年龄结构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要摆脱低迷,吸引包括80后、90后在内的投资者入市,除了健全法律制度,杜绝内幕和市场操纵,营造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外,最关键的恐怕还是提升股市的赚钱效应,毕竟有了行情,才有资金。
   不是我的范儿
   懒得理睬股市,不代表80后不理财,在封闭与开放的碰撞中,被打上时代烙印的80后在财富投资上踏着特有的步调。
   相比股市此一时彼一时,互联网理财火得一塌糊涂。去年6月才面世的余额宝用户数目前已突破1亿,这其中大多是不到30岁的年轻人,远超A股持仓账户数。
   “80后的年轻人不是不理财,他们理财的方式是各种宝,余额宝的影响力比股市的影响力还大。”胡俞越说,如果网络对于60后、70后来说是一种工作方式,那么对80后而言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1989年出生的冯云在一家证券公司做资产管理工作,平时在办公室,有时间可以看看大盘。“但没太多时间去分析股票,投资主要还是以股票型基金为主。”在他看来,个人投资相对来说风险较大,一定要用闲钱来做投资。工作刚满一年,自己也没有太多积蓄,对投资理财选择了相对保守的方式,全部资金不超过20万元。冯云说:“理财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赚,在风险、收益和资金方面要有所权衡,事业刚刚起步,资金量不可能和父辈们相比,所以资金的灵活度是我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告诉记者,在金融机构工作的同龄人,80%都在使用余额宝,他们会将闲散资金持续放入其中,并根据当月资金量和股市状况适当调整,而除了“宝宝”系列产品外,银行理财、P2P众筹、国债、基金等也让80后趋之若鹜。实际上,从新基金发行的情况来看,过去一年,新发债券基金募资就超过800亿元,货币基金募集规模约2388亿元,其吸金能力已远超股票型基金。
   “金融的本质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利用每个环节去挣钱,而互联网的本质,则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标准化,标准的事情极致化。”胡俞越认为,互联网时代跨界融合的特点和趋势,对传统产业是一个颠覆性的改变,我们拥有6.32亿的网民,这就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要吸引新一代股民进场,必须有新手段、新模式和新方法。
   目前,年轻股民所占比例达到了历史低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批年轻投资者将一直驻足股市之外。冯云表示“如果没有从业人员限制,日后行情好转,自己也会考虑入市”。只不过,要适合他们的投资需求和理财习惯,才能吸引这批新生代股民进场,否则不可能形成大规模回流。
   “85后股民占比虽少,但仍具有巨大发展空间。”胡俞越说,传统的现场开户、投资者教育等方式已经与年轻人对网络和移动终端的依赖明显脱节,作为证券从业机构,只有与互联网金融对接,在经营、产品等方面开发出新的投资模式,才有实力与线上理财一争高下。
   券商们也已嗅到线上市场的商机,争相推出网络与移动终端开户服务,只要符合开户条件,就可实现网上或手机端证券开户,并打出超低资费牌吸引新客户。早在年初,已与腾讯合作推出“佣金宝”,而后中山证券、等也纷纷试水网上开户服务。新生代股民的涌入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而券商线上争夺战已拉开帷幕。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为什么有的人炒股十几年还在亏损?
近来股市乏善可陈,但唯有雄安概念前期表现强劲,可谓是一枝独秀,给暗淡的行情增添了一抹亮色。“千年大计”的震撼字眼都被写进了政策纲领,相关股票自然受到了股民们极度热情的追捧。然而,结局怎么样呢?
这是雄安新区日图的走势,自雄安新区概念横空出世后的第一个交易日——4月5日开始,连续多日数十家的涨停、持续的一字板仿佛又让人恍惚间有了牛市来临的感觉。但是成交量不会骗人,两市五千亿左右的成交说明尽管有“百年不遇”的“千年大计”支撑,也没有改变目前场内资金存量博弈的现状,无非是从别的股票挪到了热门概念上。我们在4月5号的文章中告诫大家,不管是多少年的大计都改变不了股市零和博弈的本质,在一个全世界都知道的利好消息面前,会不会给大众低位上车的机会呢?可惜,仍然有人冲动买入。紧接着,激荡的热情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大批真伪雄安概念股停牌自查,虽时间不长,但复牌后便是一地鸡毛,萎靡不振。
回头看这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是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概念先行——资金狂热——高位接盘——猛烈杀跌——一地鸡毛。这不正是2014——2015年从牛市到股灾的套路么?从14年的连续降准降息,舆论也同时不断释放利好,到2015年四月份达到顶峰——人民日报刊文“四千点才是牛市起点”,全民炒股的盛景蔚为壮观。但伴随着这壮观景象而来的是我国股市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股灾。如今,两年时间过去了,谁又会为“四千点才是牛市起点”这样的论调负责呢?
其实,追溯我国股市牛熊的轨迹,哪一轮涨跌不是这样呢?
虽然历史总是在重演,但多数股民亏损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为什么面对几乎与历史如出一辙的行情时仍然出现这样的局面呢?一方面不断有不曾经历过牛熊转换的新股民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是经历过的人没有从中吸取教训,而这其中的原因,又大致分为两种,一是没有把股票投资当作一项重要的事情看待,只是在牛市赚钱效应的刺激下的一种从众心理作祟,过后并没有细致的总结,当然也就不能从失败中得到教训;二是学习不得法,花了很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在股市的表象上,并且钻入这个牛角尖、死胡同,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执迷不悟。
在这个行业里,有的人已经头发花白,奉献青春岁月换来的却是煎熬与挣扎,即便多年过去仍然停留在最初的水平上,或许他有很多年的经验,但事实上,只是一个经验用了很多年;有的人,年纪轻轻,短短几年的努力就已实现稳定盈利。衡量一个交易者是否成熟,不在于年龄,而在于认知和格局。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是否只要有人卖就一定有人买?在跌停的时候谁买?
股票有人买也会有人卖,但买卖双方的报价和委托数量各不相同,买卖双方的委托集中到交易所电脑系统,其中报价相同的委托由电脑撮合成交。
股票撮合成交的两个原则是“价格优先”、“价格相同则时间优先”。跌停板的时候,其成交价格已经到了下跌幅度限制,要卖出的人只能一同在跌停位置排队,此时遵循“价格相同则时间优先”原则,先下委托的人优先成交,在跌停位置,仍然会有很少的人会去买入,往往都是一些想抢反弹的人,所以你在行情显示软件上仍然可以看到有成交。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
因此会有各种理由支持跌停的股票被人买:也许是补仓、按错键(很多这种人把卖打成买,国内外都有实例的)、还有是觉得价格很低了的·····...
开盘跌停你没有机会的。庄家大单压盘。
你说对了,只要不是跌停的股票,只要有人卖就有人买,因为很多人都认为他买的股票是最低价,但是跌停的股票就没人敢买了,所以你就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卖单上挂着大量的卖...
同门异户的跌停!
同样的跌停,同样的打开,却有着复杂的变化。
在惊心动魄的暴跌中,演绎着各路庄家不同的故事。
以点及面,找一个比较典型的个股举例分...
我预定下铺如何操作呢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买哪只股票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