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务农的2017农民种地补贴政策,仅仅是靠种地生产粮食的方式赚钱吗

扫一扫,慧博手机终端下载!
>>国内财经
透视粮农三本收入账:散户种粮只占家庭收入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7:52:00
  麦区开镰,农民冒着高温抢收,争取颗粒归仓。 李 鑫 许 敏摄影报道
  编者按:铁牛欢奔,金色麦田麦浪翻滚,抢收抢种,三夏大忙如火如荼。农民种粮赚不赚钱?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粮食安全如何保障?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分头走进麦收现场,探寻答案。从本期起,《新农村》周刊将连续推出三问“三夏”系列报道。
  6月3日,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大地,田间的热浪中洋溢着浓郁的麦香。加班加点,抢收抢种,全国粮食生产大县河南省封丘县小麦开镰了。
  今年夏粮还能增产吗?粮农还能增收吗?进一步增产增收需突破哪些制约因素?如何更好保护种粮的积极性?记者来到麦收现场实地采访。
  1.散户
  散户仍是主力军,种粮挣钱不多,只占家庭收入1/3
  张克纪的账本
  每亩成本:435元(肥料、种子、浇地、病虫害防治、收割等)
  国家补贴:113.74元
  小麦毛收入:898.74元
  每亩年纯收入(小麦、玉米两季):1200元
  15亩地总收入:1.8万元
  今年,封丘全县夏粮总面积107万亩,其中种粮面积100亩以上的大户7户,种植面积3664亩,198家种粮合作社种了13万多亩。两者种植面积不及全县总面积的13%,16.8万多户散户仍是主力军。
  “今年麦季,整体上还算风调雨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收割机轰隆隆开过,站在麦浪翻滚的金色田间,潘店乡断堤村的“老把式”张克纪大声告诉记者,话语间透着十足的底气。张克纪的15亩地为郑州一家种业公司繁育良种,近年来,亩产稳定在千斤上下。“今年的产量还没出来,但应该也差不离。”
  那今年夏粮能增收吗?“有账不怕算”,张克纪掰着指头一算,今年每亩小麦成本共计435元,每斤小麦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是1.12元,种业公司再加价10%,1000斤就是1220元钱,每亩加上国家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不计人力成本,一亩毛收入898.74元,比去年增长100多元。
  实际上,在一年两熟的豫北地区,政府和农户都普遍接受这样一个简单的算账方法:算上人工成本,麦季顾住本儿,秋季是净落的。粮农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就是秋季玉米产值,这几年一般一千一二百元。
  “跟外出打工比,种粮是微利。”张克纪说,村中多数壮劳力外出打工,一亩地一年利润还不及打工一个月收入,所以村里打理农田的多数是妇女和老人,土地收入一般只占家庭收入的30%左右。
  化肥等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吃掉”了部分惠农补贴,其中化肥3年至少涨了10%,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对土地和粮食有着朴素而又深沉感情的粮农们说:“种粮微利,更多靠的是本分。希望农资能便宜点,粮价能再高点!”
  2.大户
  230亩沙地麦季能挣10万元,希望荒地等后备耕地得到政策更多眷顾
  韩培军的账本
  230亩承包地,每年固定成本:3.9万(承包费、一次性投入15年平摊)
  麦季成本:9.2万元(人工、油费、肥料、农药、种子、机收费等)
  今年麦季收入近10万元,全年预计能超25万元
  隆宫乡荆西村的韩培军是个种粮大户。这位50岁的黄河岸边汉子,开大车跑了近20年运输,积攒了些家底。小浪底工程建成后,河势变得平稳,2005年他对村里的河滩荒地动了心思:花18万元承包了15年。连续苦干两年,填坑补洼,韩培军整理出了230亩粮田,水电路配套,购买农机,总共投入了近40万元。
  滩里人豪爽,只算大账。沙地产量不及滩外耕地,韩培军的小麦今年亩产预计只有800多斤,刨除成本,麦季有近10万元收入,加上秋季小麦,今年纯收入预计能超25万元。
  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耕地,由于收成无保障,种粮大户往往容易流转、承包到。韩培军说,要想提高产量,需要持续投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希望国家能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现在他承包的230亩荒地,不在国家耕地面积统计之列,连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都没有享受。“粮食要增产,荒地等后备耕地资源应得到国家政策更多的眷顾,而不是打入另册。” 韩培军说。
  近年来,对于像韩培军这样的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封丘县综合运用财政补贴、政府贴息担保、部门项目支持等手段给予倾斜支持。
  但农业投资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尽管现在有政策性保险,但理赔标准不高。因此,韩培军还有一个心愿:希望粮食作物也能上商业保险。“没有保险便没有托底的”,这也是他现在小富即安不能大展拳脚的一个重要原因。
  3.合作社
  规模效益每亩节本增收300元,但部分农民不太愿意流转土地
  亲耕田合作社账本
  农民托管小麦每亩单产提高150斤,单价高5分,每亩至少可增收200元,成本节省100多元
  合作社统一收购粮食,麦季每亩获利50元,1万亩利润50万元
  家中无粮,心里发慌。时至今日,河南部分农民还不能接受拿钱到市场上去买粮。这让封丘县亲耕田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曹宪钊伤透了脑筋。
  合作社原计划在封丘县19个乡镇成立30家永业新农村科技服务站,每个站流转土地3000亩。但在推广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
  2012年亲耕田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推出了小麦托管模式,从种到收为农民提供一条龙服务,只收取农资投入品费用。这种新模式,在不改变土地属性的前提下解决了当前农村粮食生产中的劳动力短缺、技术瓶颈等难题。数据会说话:2012年,托管耕地平均单产提高150斤,合作社以每斤高于市场价5分的价格回收粮食,这样下来,农民每亩至少可增收200元。加上1亩小麦还能节省成本100多元。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托管更大的实惠还在于有时间出去打工增加收入。应举镇应举村村民崔若军长期在家种地,自从加入土地托管后,2012年10月份出去打工,到目前共务工6个月,收入了18000元。
  合作社基本不从托管农民身上获利,而是将托管生产的粮食统一收购,为中粮集团等粮食深加工企业提供原料,每亩可获利50元。
  曹宪钊说,这种新型托管模式这些年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除了本身的比较效益摆在那里,还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不然,单靠合作社的力量根本发展不了这么快。
  封丘县农业局局长王振洪说,从散户、大户、合作社的账本可以看出,规模种粮的效益实实在在。他以单产举例,近两年来,封丘全县建成5个万亩高产示范方, 7个高产示范乡(镇),12块高产攻关田。日前,测产数字表明,高产示范乡镇平均亩产567公斤,万亩方平均亩产609.8公斤,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667.9公斤。“这也为农民群众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能够跟着学的示范样板。”
  4.建议
  健全保障机制,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至2012年,河南省夏粮已经“十连增”,今年有望“十一连增”。根据测算,河南要达到中央提出的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平均每年需要增产20多亿斤。但近年来粮食生产各项指标增幅趋缓,表明粮食生产受到了日益突出的“瓶颈效应”制约。如何突破瓶颈,让粮食产量和效益再上一个新台阶?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李洪连认为,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粮食持续稳定增产保障体系。“要从产业政策、基础条件、技术支撑、生产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支持和不断提升。”
  他建议,在有条件地区,各级政府应逐步引导土地流转到粮食生产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手中,进一步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力度,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增产增效。
  李洪连建议, 国家在逐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同时,加大种粮补贴力度,加大对粮食生产和调出大县的奖励力度,保护农民种粮和基层政府抓粮的积极性。同时,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改善服务方式,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
  从硬件来看,河南粮食继续增产的制约因素也不少。其中,高标准农田比例偏低,全省仍有5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2000多万亩“靠天收”农田。粮食生产中的病虫害比较严重,农业抗灾减灾能力较差。
  河南省黄河河务局局长牛玉国建议,设法扩大引黄灌溉面积,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中低产田和“靠天收”农田改造进度,争取国家有关资金支持,实行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病虫害公益性“统防统治”,提升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我要点评此资讯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给朋友:
以上行业显示为大行业分类,点击进入可选择细分行业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客服电话:400-806-1866
&&&&客服QQ:1223022
&&&客服Email:
Copyright@2002-.cn
备案序号:京ICP备号-4
京公网安备:37
本网站用于投资学习与研究用途,如果您的文章和报告不愿意在我们平台展示,请联系我们,谢谢!&|&|&|&|&|&|
为啥现在的农民不愿意种地?为什么年轻人不愿种地?
  第一农经网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靠种地为生。
  国家对农业也极其重视,在农业领域也发了不少的红包,但是仍然让很多农民失去了种植的积极性。土地是农民的衣食父母,土地给农民带来了粮食,带来了收入,有了土地农民就有生活的依据,农民就有了生活的依靠,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放弃土地,选择离开了祖祖辈辈的赖以生存的地方。
  土地已经成为了很多农民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农民放弃土地呢?
  现如今很多农民都不愿意在家里种地了,他们更多的是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农村的土地大量荒芜,种植补贴的增多,也没能让你产生对种地的心动?
  种植补贴那么多,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你不愿意种地呢?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掰扯掰扯。
  其实很多农民种地,并不是为了能够拿到所谓的补贴,而是对农村、种植有一定的情怀,但是为什么这种画风会突然变了呢?下面就为大家说说为什么这么多人不愿意种地?
  物价上涨,农产品却卖不上价,出现滞销
  现在各种生活用品都在涨价,而农产品的价格却一直居低不上,首先,农产品的价格一直由市场在调节,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农产品的价格下降;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农产品的价格上升。
  因为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薄弱,对市场经济缺乏判断力,从而造成农产品的滞销,也是农产品卖不起价格的原因。只要农产品出现滞销现象,就会给农民带来一定的损耗,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农产品,收获的季节本来应该是高高兴兴的,但却出现了滞销的现象,直接打击到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天灾没有补偿
  天灾人祸谁能预料到?
  而近几年台风的出现,让很多地方的农作物化为乌有,辛苦种出来的庄稼,一夜之间,全部没了...这里的痛苦只有农民自己知道。天灾导致粮食减产,国家基本上没有补偿。而且天灾的降临,使粮食质量差价格低,农民含辛茹苦投资劳作一年很可能贴本、赚不到钱。这让农民如何还有信心进行农业种植呢?所以很多农民考虑到这些,纷纷表示不想再种地了,稳稳当当的外出打工至少可以赚点钱。
  年轻人,为了自己的&形象&,不去种地
  在21世纪的今天,90后,00后,10后的人群,基本上很少在家种地,因为在他们心里,农民仍然是社会地位不高的一个形象,农业君估计大家在提到农民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脏、穷、累的形象,作为90后,00后,10后的这些人,怎么能让自己的形象毁了?
  90后,00后,10后如今追寻的是潮流,仿佛跟&土&农业搭不上边。这也导致了许多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去种植,不愿意去从事农民这个行业。
  外出打工比家里种地收入高
  如今农民都不种地了,外出打工成为了很多的选择,虽然在城里的打工生活有苦又累,但是收入却比在家里种地的收入要高很多,这也是农民不愿意种地的一个原因。种地对于农民来说只能够解决温饱问题,想要依靠种地赚钱,却是不可能的事情。
  粮食价格下跌,击垮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最近这几天,一直在关注粮食,价格的波动,现在玉米的收购价格比以往要低很多,有一部分农民家里用钱,不得不惜卖掉自己的粮食,而一部分则把自家的粮食储存起来,等以后涨价再卖。可是未来玉米粮食的价格走势你是否真的清楚呢?
  据了解,明年开春,玉米的价格可能会大幅度的下降,这让农民不得不心痛的把自己手里的粮食惜卖掉。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玉米,这样一来,农民每垧地亏损3000元,对于以玉米、为生的东北,这一下就亏损了很多,简直对农民来说就是沉重的打击。这样一来,农民大部分都不愿意种地了,许多农民纷纷表示,种地,种好了,大发,种不好,亏死!
  很多农民表示,不再种地了,心理承受不起,太累了。
  &真农民&在渐渐消失,种地的农民少之又少
  其实,农民也分&真假&。
  现今村子里的人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真农民&,指的是常年住在村子里,年纪在四五十岁之间的人,其中还有一些老人和小孩,他们不便外出,收入来源于种地收入和打零工收入。
  第二类是&半农民&,指的是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民,主要是一些年轻人,基本上没种过地,今后也可能不会再种地,收入主要来源于城里的打工收入,有些人只是春节时回村里住几天。
  第三类是&假农民&,指的是户籍在农村,但家早已安在城里的人,包括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的人员、一些读过大学在城里工作的人,以及一些在城里经商做生意的人。
  而如今,&真农民&在逐渐的消失。生活在村里的人,其中&真农民&和&半农民&大约各占40%,还有大约20%为&假农民&。也就是说,&真农民&的人数占比不到一半,这还包括了参与种地的老人和小孩,实际真正种地的农民更少。
  而&半农民&和&假农民&是不种地的,这样一来,种地的人就随之越来越少,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吧。
  无论是哪一类农民,通过种地、打工和经商,只要是依靠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而那些钻国家政策空子的人,以及瓜分农民应得农业补贴的人,才是最应该整治的。
第一农经网推荐
[专题汇总]PHOTO
【人物专题】2016年全国十佳农民
【台风专题】台风最新消息2016年
【G20杭峰会专题】二十国集团领导
【多肉专题】多肉植物的养殖方法
厦门思明软件园二期-全讯
am9:00-pm18:00
|||||相关的文章还有:衡阳市粮食生产状况、问题及对策初探
第1页:衡阳市粮食生产状况、问题及对策初探
第2页:衡阳市当前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
第3页:加快土地流转,培养种粮大户
  二、衡阳市当前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劳力不足,制约了农民扩大种粮面积的能力
  近年来,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大背景下,衡阳市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这些外出务工的人员中,大部分都是5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在家的基本是老年人、妇女和小孩。根据2006年农业普查数据,2006年末,全市共有农村劳力资源总量为236.6万人,其中50岁以下158.9万人,在劳力资源总量中,从业人员为215.14万人,也就是说,还有11.46万劳动年龄内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从业。在从业的人员中,外出的劳动力为132.23万人,其中50岁以下127.15万人。
  也就是说,80%的农村5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资源都流出了农村,如果按农村从业人员来计算的话,这个比例还要高。
  发展劳务经济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劳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不富余”的劳动力也一起转移了。由于衡阳市当前粮食生产的现代化程度还不高,种田仍然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体力活。光靠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小孩来承担,肯定是不行的,必将会影响农民扩大种粮面积的能力。
  (二)效益偏低,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一方面农资涨幅过快,吞噬了粮食涨价带给农民的利益。这几年粮食等农作物的价格涨幅较大,但种粮所必须的化肥、农药、雇工等价格的涨幅更猛、更刚性,农民从物价上涨潮中获利不多,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受到农资价格上涨的压抑。据调查,普通水稻的价格2006年平均1.44元/公斤,2007年平均为1.6元/公斤,涨幅只有11.1%。而农资、人工价格远远超过了普通水稻的涨幅,如尿素价格今年为2450元/吨,比去年同期涨63.33%;钾肥价格为4000元/吨,比去年同期涨210%;农达牌农药为46.5元/千毫升,涨幅高达34.8%;农村雇工价格为60元/天,涨幅达71.4%。农资、人工的涨幅远远超过了普通水稻的涨幅,吞噬了粮食涨价带给农民的利益。
  另一方面水稻种植比较效益低。这个问题在前面已经讲到了。正是因为这样,现在农民普遍存在一种“种粮管吃饭,赚钱靠打工”的思想。因此,没有一技之长(或年老力衰)、只能在家务农的农民在种植意向上往往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种植水稻的意愿不强;而只要有点手艺的,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外出打工。
  (三)生产分散,种粮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当前的粮食生产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这种分散的经营方式的优点是农民有了最大的生产自主权,其缺点是生产缺乏统一管理,生产要素不能形成合力,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这也是目前种植粮食的效益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推进粮食的规模化种植,实现连片的机械化生产,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几千年来从未拥有自己的土地的农民,骨子里都有一种对土地的渴望和占有欲,都认为土地是自己的“命根子”。大部分农民情愿让自己名下的承包地季节性抛荒甚至全年抛荒,也不愿意交给别人经营。在缺乏一个合适机制的情况下,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困难重重。
  (四)政策变味,刺激农民种粮的作用减弱
  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这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给农民发放种粮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实行粮食收购保护价等等。这些政策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生产、保护粮农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实际操作,其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这些政策刺激农民种粮的作用正在弱化。
  一是有些补贴资金的实际发放对象不合理。比如种粮补贴,中央的目的是作为生产性补贴补贴给种粮户,而实际操作上却是补贴给了稻田的承包户,农民种粮与不种粮都可以拿到,有的甚至种一季稻的也可拿双季稻的补贴。生产性补贴实际已经变成了人头福利。变味的种粮补贴在持续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功能上肯定会大打折扣。现实也正是如此,在2004年和2005年种粮补贴实施之初两年,农民种粮积极性非常高,全市稻谷播种面积增长非常快。而近两年,虽然国家的补贴力度在不断加大,农民种粮积极性却并没有同步提高,从2006年和2007年一季稻播种面积逐渐增多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二是国家的支持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并没有给种粮农民带来同等的、实在的利益。一个典型的情况就是:每当国家出台支持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时,农资价格就大幅上涨。对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农民只是一个 “中转站”DD把好政策中转给农资生产企业和流通领域。农民只得其名,不得其实,空欢喜一场。最终的结果就是,政策刺激农民种粮的作用减弱。
  三是某些政策存在滞后性,不能给农民带来实际利益。如: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今年国家确定粳稻收购保护价为79元/百斤,而市场上早籼稻都早已达到85元/百斤,这种保护价对农民来说没多大的吸引力。
  (五)设施老化,增加了农民种粮的难度和成本
  衡阳属典型的丘陵地带,高岸田比较多,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对搞好粮食生产尤为重要。但是,衡阳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基本上是修建于上个世纪60D70年代,有的甚至是50年代。经过近几十年来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加上90年代以来,村集体和农户投在水利建设上的资金很少,对水利等基础设施维护做很不够,农业税取消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现在干渠渗水、支渠淤塞甚至中断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些设施中只有不到50%还能勉强正常发挥设计灌溉效益。如我们调查的衡南县相市乡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欧阳海灌区东干渠,目前已经有几年不通水了。同时在家庭联产承包前按大面积灌溉思路设计的支渠系统,已经不适应一家一户的小面积灌溉了。水利设施的老化、功能的退化,大大削弱了其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加大了农民种田的难度,增加了农民种田的成本。如去年下半年衡阳遭遇严重旱情时,农民用于水稻抗旱的成本非常高。据调查,去年旱灾严重的地方,农民每亩抗旱花费达到70元以上,个别农民由于不忍看到快到手的粮食被干死,根本就不惜血本,每亩的花费高达300元以上。
  (六)技术落后,加大了农民种粮的风险
  一方面由于农村大部分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在家种田的大都是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相对偏低人。他们一是缺乏改进种植技术的主动性,二是缺乏接受新的种植技术的能力。致使新技术难以推广。
   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年来,基层农技服务单位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一级农技推广体系已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推广和服务功能,很多工作人员都离岗离职,而在岗的人员精力也主要用于保障自身生活的农资经营创收上,公益性服务工作难于开展。
  新技术不能推广,农民还是靠传统的方式和经验种田,一旦遇上新的问题,就无法解决。这无形中就加大了农民种粮的风险。在调查中我们就发现,现在市场上种子、农药品种繁多,农民购买时普遍感到无所适从;对免耕直播、正确防治病虫害等技术由于没有人指导,也是一知半解。很多农民反映说:“国家取消农业税和对农民种粮实行补贴等政策确实好,但近年来农业生产技术却无人管了。别说什么新技术,就是杀虫防病我们有时都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用什么农药了。现在病虫害又多,种田的风险真的很大。”
  三、抓好粮食生产的建议
  (一)保护耕地
  耕地是进行粮食生产最基本的要素。保护好耕地,是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保护耕地主要包括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集约使用耕地三个方面。
  1、保护耕地数量。
  近年来,由于城镇扩容,国家建设、农村建房、修路等原因,衡阳市耕地保有量在一年年地下降,保护耕地数量已经刻不容缓。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坚决遏制各种乱征乱占耕地现象。要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征地补偿,依法规范土地出让市场,节约每一寸土地。要认真抓好农田整理、农村废弃宅基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工程。
  2、提高耕地质量。
  由于酸雨的侵害,农药、化肥、添加剂、农用薄膜的滥用,地表水的污染,工矿企业、建设工程项目的排污、倾渣占压土地、破坏灌溉和生态植被等,致使土质恶化,地力退化,造成现有耕地质量下降,有的甚至使农业生产无法进行。其带来的损失不亚于耕地的乱占滥用,将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到粮食安全生产。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遏制耕地质量持续恶化,确保耕地安全。一是要强化耕地质量意识,把耕地保育纳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严格保护耕地质量;二是要充分发挥科技作用,开展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农田污染预防与修复工程,保育生态农田工程等;三是要采取系统治理的办法,充分调动农民提高耕地质量的积极性。要将耕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农村生产生活污染结合起来,与创建“文明村镇”、“生态家园”活动、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结合起来。
  3、集约使用耕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原因,耕地数量的下降趋势还将继续。提高现有耕地的使用效率比努力去增加耕地的数量显得更加现实。集约使用耕地就是提高耕地使用效率的一个根本途径。一是要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引导农民多种双季稻,减少双改单现象;二是要努力控制农村土地抛荒。要研究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减少农村土地抛荒,尤其是要坚决杜绝连片的大面积抛荒。
(责任编辑:李远志)
[] [] [] [] []
我来说两句
相关新闻/评论
05/20 10:3105/20 09:5005/20 08:4705/20 09:2905/20 08:44
看过此页的网友也看过了
财经媒体头条
网友正在看
script src="/track/track_xfh.js?v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种地补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