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含义特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经济新闻的主要结构是:
瓜子脸97jiM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基本的5W和1H框架不会变但是经济新闻写作的难度是比较高的主要是因为他的读起来比较乏味通常专业性还比较强我建议你抓典型时间和典型人物,同个时人物和事件来写新闻突出新闻的故事性比较好、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您当前的位置 :
<input type="hidden" name="op" value="">
我国经济新闻发展的几个特点
&#160;&#160; 编者按
经济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年来,各媒体的经济报道始终存在着“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的问题,因而也影响了经济新闻的传播效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将专业化的经济新闻写成大众化、通俗化的报道?如何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使之更加贴近受众?这些问题都是各媒体及其经济新闻记者积极努力探索并想方设法解决的。本刊这期推出的“专题研讨”,也意在探讨一些大家关心的相关问题。我国经济新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57年10月创刊的《香港船头货价纸》,它也是中国最早的中文报纸。而给老一代中国人留下最深印象的经济类报纸,则是1893年在上海创办的《新闻报》。新中国成立后,
1956年10月《大公报》从天津迁到北京,成为全国性的经济类报纸。可惜的是,“文革”起始,由于造反派造反,报纸停刊。等到“文革
”后期,报社的财物已被各单位搬空,无法恢复了。
“文革”后,中国经济类报纸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步,重新创办全国性经济类报纸,1982年最终实现了这个目的。第二步,创办金融类报纸,1987年第一家这方面的报纸《金融时报》创刊。第三步,创办证券类报纸,1993年首家报纸《上海证券报》诞生。第四步,各报纷纷创办金融版,此事起始于1998年,当时从《人民日报》到各地方党报,都开设了金融新闻的专版。
就对经济新闻的认识而言,转变有以下几点:第一,已经从单纯报道成绩、宣扬大好形势,转变到发现新问题、预测经济形势和为读者解惑方面。第二,经济新闻的科技含量增多,相当多的经济新闻软化。第三,人们已经习惯性地问怎样干,而不是该不该干,采访中真正有示范价值的东西是那些“只做不说”的,或者是事物正面之外的侧面甚至反面。第四,现在不像以前那样喜欢在上级面前亮相表功,而是通过见报达到公关的目的,谋求市场利益,将“宣传”纳入市场谋略。
  现在经济新闻的特点如下:
一、大量的经济新闻是抽象的,很难用直接的形象来表达。这就给报道者一种要求读者能够理解的压力。平面媒体通常不能给读者以具体事实的立体描写性感受,或者带来视觉冲击,人们无法看到利息率的下降或上升、国民经济的状况,只能通过图表、曲线、比喻、举例等等说明变动的经济事实。
二、各种经济新闻间存在着密切而无形的联系。当下发生的一切事实,都有可能与正在报道的经济新闻相关,或是直接相关,或是长远的、间接的相关。报道一个特定的经济变化事实,是难以让读者理解其意义的,必须写进相关的因素。这样,经济新闻在判断方面就存在相当的冒险。经济新闻在被经济实践证实之前,会有多种观点、倾向和表现形式。相当多的经济新闻事后会发现是不准确的,经常失误的媒体或记者将失去公众的信任。若在经济新闻领域要求“舆论一律
”是危险的,容易潜伏社会突发动荡的种子。
另外还要注意,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非经济的新闻,都有可能转变为经济新闻。从天气预报到战争新闻,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经济新闻,谁及时抓住谁就可能在媒体竞争中获得成功。
三、当前的经济新闻的时态偏重于未来时。由于象征性资产的流通和交易在市场份额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它们的变化莫测,使得预测未来成为新闻报道的重心。其次是历史意识,当前的经济新闻只有建立在回顾历史、放眼未来的基础上,才有意义。由于未来因素在经济领域中占主要地位,而未来具有发散性,这种趋势提醒媒体工作者要具备社会责任的意识。
四、经济新闻带有强大的暗示作用。这类新闻不同于其他方面的新闻,一旦读者接受了,就会带来一定的行动,特别是财经新闻,接受它们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自己采取何种行动。然而由于经济新闻的开放性,对于经济事实的评价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报道,好消息或坏消息的标准有太多的主观色彩,伴随着大量的暗示,这种暗示本身有时会成为破坏性因素。■
(新闻传播)
<input type="hidden" name="op" value="">
作者: 编辑: 李冬玲
##rep-begin##
##username####commenttime##
##commentcontent##
##rep-end##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六大特征及理念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占斌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数次提出“新常态”:“我们注重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类问题,既防范增长速度滑出底线,又理性对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既强调改善民生工作,又实事求是调整一些过度承诺;既高度关注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市场、影子银行、群体性事件等风险点,又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风险”。  关于经济新常态会有些错误的认识,有的人讲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说中国经济不行了,一路下滑,我们说这个观点不正确。中国经济现在确实面临着一些下行压力,但是我们有能力稳定在一个合理区间,稳定在“中高速”不能叫下滑。也有的说,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中国的产能过剩,我们认为,产能过剩不是新常态,产生过剩是旧常态,我们通过改革创新调结构来实现的增长,所以不能把产能过剩作为新常态。还有人说,习总书记说不以GDP论影响,看来GDP是不是不重要了?我觉得不一定合适,中国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国梦,需要一定的经济速度作为基础,当然我们不能把经济排得过高,但是不能以经济任意放手,所以稳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对我们长远的立以来讲非常重要。  “新常态”到底长什么样?根据习总书记的描述,整体上看,经济新常态包含着经济增长速度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方式转换、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全方位转型升级在内的丰富内涵和特征。  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  新常态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由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或者是超高速增长,转向了一个中高速增长,这个中高速2020年以前底线就是6.5%。实际上增速回落是一种经济规律,世界经济史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年―1972年期间,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  而从2013年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来看,是2.2%、0.7%、日本1.7%、-1.3%。而我国2013年的GDP增速为7.7%,相对其他经济大国仍是“高速”。  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  新常态的第二个特征是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这是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所在。  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  新常态的第三个特征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出现历史性的变化――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迈入“服务化”时代;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已占GDP的80%以上。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将是长期趋势。  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新常态的第四个特征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示意图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水平(年)  随着我国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 新常态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经济增长速度就可能会放缓,要为结构调整腾出空间、留出时间。  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  新常态的第五个特征是,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市场升至“决定性作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充分用好“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 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党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历程如下图所示:  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  新常态的第六个特征是,经济福祉由由先富先好型要向包容动向平等。具体表现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型;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逐步超过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012年西部地区增速示意图,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从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理念角度看,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既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忧患心”,又坚持战略思维,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保持“平常心”。  一是坚持稳中求进的总体基调。“稳”:稳增长、稳物价、稳预期、稳大局;“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二是保持战略定力与平常心。“战略定力”是指,日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  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做谋划,未雨绸缪。“平常心”是指,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我们需要保持平常心,理性、从容地对待“新常态”。  三是保持经济合理发展速度。 新常态不会自然而然实现,好的新常态,不是一种自然、必然的状态,如果不去努力,好的新常态是得不到的;新常态下还是要紧紧扭住发展不放。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一旦形成惯性下滑,要恢复正常水平将非常困难,甚至会付出巨大代价。这就是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所强调的,新常态下保持合理发展速度必须遵循“三个规律”: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  四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科学把握质量问题:注重企业效益、注重民生效益、注重生态效益;实现没有水分的增长: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变。  所以我们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整个中国提出一个很大的问题,适应新常态、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才能引领新常态。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立足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保持战略定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占斌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数次提出“新常态”:“我们注重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类问题,既防范增长速度滑出底线,又理性对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既强调改善民生工作,又实事求是调整一些过度承诺;既高度关注产能过剩、地方债务、房地产市场、影子银行、群体性事件等风险点,又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风险”。  关于经济新常态会有些错误的认识,有的人讲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说中国经济不行了,一路下滑,我们说这个观点不正确。中国经济现在确实面临着一些下行压力,但是我们有能力稳定在一个合理区间,稳定在“中高速”不能叫下滑。也有的说,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中国的产能过剩,我们认为,产能过剩不是新常态,产生过剩是旧常态,我们通过改革创新调结构来实现新经济的增长,所以不能把产能过剩作为新常态。还有人说,习总书记说不以GDP论影响,看来GDP是不是不重要了?我觉得不一定合适,中国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国梦,需要一定的经济速度作为基础,当然我们不能把经济排得过高,但是不能以经济任意放手,所以稳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对我们长远的立以来讲非常重要。  “新常态”到底长什么样?根据习总书记的描述,整体上看,经济新常态包含着经济增长速度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方式转换、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全方位转型升级在内的丰富内涵和特征。  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  新常态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由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或者是超高速增长,转向了一个中高速增长,这个中高速2020年以前底线就是6.5%。实际上增速回落是一种经济规律,世界经济史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年―1972年期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  而从2013年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来看,美国是2.2%、德国0.7%、日本1.7%、英国-1.3%。而我国2013年的GDP增速为7.7%,相对其他经济大国仍是“高速”。  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  新常态的第二个特征是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这是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所在。  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  新常态的第三个特征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出现历史性的变化――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迈入“服务化”时代;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已占GDP的80%以上。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将是长期趋势。  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新常态的第四个特征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示意图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水平(年)  随着我国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 新常态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经济增长速度就可能会放缓,要为结构调整腾出空间、留出时间。  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  新常态的第五个特征是,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市场升至“决定性作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充分用好“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 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党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历程如下图所示:  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  新常态的第六个特征是,经济福祉由由先富先好型要向包容动向平等。具体表现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型;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逐步超过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012年西部地区增速示意图,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从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理念角度看,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既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忧患心”,又坚持战略思维,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保持“平常心”。  一是坚持稳中求进的总体基调。“稳”:稳增长、稳物价、稳预期、稳大局;“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二是保持战略定力与平常心。“战略定力”是指,日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  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做谋划,未雨绸缪。“平常心”是指,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我们需要保持平常心,理性、从容地对待“新常态”。  三是保持经济合理发展速度。 新常态不会自然而然实现,好的新常态,不是一种自然、必然的状态,如果不去努力,好的新常态是得不到的;新常态下还是要紧紧扭住发展不放。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一旦形成惯性下滑,要恢复正常水平将非常困难,甚至会付出巨大代价。这就是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所强调的,新常态下保持合理发展速度必须遵循“三个规律”: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四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科学把握质量问题:注重企业效益、注重民生效益、注重生态效益;实现没有水分的增长: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变。  所以我们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整个中国提出一个很大的问题,适应新常态、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才能引领新常态。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立足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保持战略定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HN666)
01/11 21:0701/11 20:0301/11 18:5601/11 17:2701/11 11:3101/11 10:1101/11 10:0501/11 10:04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您现在的位置:&&>>&&>>&&>>&&>>&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产业经济类新闻报道的特色与规律
产业经济类新闻报道的特色与规律
分类:&& 更新:&& 阅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产业经济类新闻报道的特色与规律
&&& 在我国的新闻学中,产经新闻一直落后于其他类型新闻的发展。因为我国的产业经济比较落后,解放初期直至“文革”(1966)年以前,除邮电、铁路、石油等部门外,其他产业基本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和部门。比如冶金、化工、建材、电子等,多笼统地称为重工业;食品、纺织、服装等,多笼统地称为轻工业;文化、教育、卫生,笼统地称为文教卫生业。所以,当时除了邮电、铁路等较独立的行业有自己的产经报――《人民邮电报》、《人民铁道报》等外,一般行业都没有自己的报纸。这些极少数的产业经济报,不可能形成自己独立的新闻理论――产经新闻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各个产业迅速发展,国内一些产经报纸也应运而生,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产经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群落”,也开拓了中国新闻学的一个新领域――产经新闻学。&&& 同任何其他形式的新闻一样,产经新闻也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首先,它不同于党报、政府报等综合类报纸的涉及范围那么广泛,它面对和覆盖的仅仅是一个行业或一个大企业。面大了,管出了自己的范围,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面小了,该管的没有管起来,不能和这个产业发展的脉搏一起跳动,也是对自己职责的亵渎或失职。其次,它不同于带有娱乐、消遣性质的晚报和文摘类报纸,虽然它也要增强自己的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但这种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主要是通过发布行业内及相关行业的新闻事实、信息表现出来的,而非面对整个社会去搜索线索[1]。&&& 而其内容、份量又都是有限制的。所以,研究产经新闻的特点,把握住它的社会性和特色,找出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便成为我国产经新闻工作者的一个新的重要的目标。&&& 产经报要出特色,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揭示这个产业特殊的人和事、特殊的思想、特殊的规律等等,来表现与其他报纸(如党报、综合类报纸、地方报)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说,要通过其特殊性来反映其普遍性,即社会性,在普遍性的前提下着力追求,显示出自己的特殊性,即与其他形式的新闻所不同的特色。&&& 要做好这一点,就要处理好同与异的关系,在异中求同,在同中求异,在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中揭示产经新闻的本质,办出产经报纸的特色。&&& 要办出特色,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产业内发生的带普遍意义的事实报道中体现特色&&& 产经新闻,是产业内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这种报道要想有社会意义,引起产业内外以致社会上的重视使其更有新闻价值,主要的是要看它有无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意义越大,越普遍,越深刻,它的新闻价值就越高越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才能办出特色。所以,产经报要办出水平、特色,首先要在提高普遍意义上下功夫。这就需要作者要站得高一些,尽可能地更多、更深刻地从全行业、全社会角度揭示问题,以此提高增强新闻的价值,以其价值和普遍意义来显示特色。&&& 二、是从本产业与其它产业“结合部”的事实报道中发掘特色&&& 产经新闻要写出特色,体现在带有普遍意义的事实报道中,还需要在本产业或会社的“结合部”开辟新领域。在战争中,为防御敌人,需要许多部队一起协同作战,组成共同的防御阵地。在这种协同防御作战中,各部队之间的“结合部”常常成为防御空挡,最容易被敌人攻破。&&& 我们各产业之间也有这样的“结合部”,注意发现、采写这些“结合部”上的新闻,很容易使两家产业或社会都引起重视,产生轰动效应。&&&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与产业之间、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传统的产业割据日益被打破,这就要求产经报要打破旧框框,在接近其它产业和社会的“结合部”上做文章,以拓展产经新闻的新领域和新特色[2]。这方面,通常的做法是:&&& (一)一方成果,他方收益&&& 报道的是我这个产业的科技成果,收益的却是其它产业。如《航空时报》有一年派记者参加了航空工业部举办的“土壤识别及优化施肥研究”的鉴定会,这项成果随产生在航空工业部,收益的却是农业和化工行业。这位记者便在这种“结合部”上做文章,标题《“天”“地”结合出奇迹,航空技术在农业领域取得重大成果》使读者一看便知道了它的重要价值。&&& (二)自己“开药”,他人“治病”&&& 我这行业中发生的问题,但根源却在其它行业,把“药”开出,对他行业或社会是个震动。&&& (三)敢于把手伸向其它领域&&& 产经新闻如果仅限于在产业政策、发展、技术等产业问题,都必然使报纸办得死板,失去很多活灵活现的特色之处,因而产经报必须敢于把手伸向其它领域,尤其是与自己紧密联系的领域,扩展与结合使内容灵活贯通、丰富具体。&&& (四)为“轰动新闻”补遗&&& 一张产经报,要捕捉到轰动全国、全世界的新闻机会要少的多。因为你报纸的面毕竟主要覆盖一个产业。但这方面也并非一点作为没有,为轰动新闻补遗,就是一个较好手段。如纺织工人郝建秀曾经是20世纪50年代轰动全国的新闻人物,这典型人物一直是大报关注的,产经报难于与之竞争。《中国纺织报》在郝建秀小组成立40周年之际,报道了郝建秀小组的姐妹们在历史与现实交汇处的种种酸甜苦辣,辉映出了这群姐妹们崭新的时代风貌和历史进步,这篇通讯发表后,影响很大。可见,补遗补得好,效果照样不一样。&&& (五)善做“综合”、“比较”的文章&&& 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与社会之间的“结合部”是自然存在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却有互不相连,分得很开。这就需要高明的作者通过“综合”、“比较”把它们连在一起,做出别具一格的文章来。总之,产经新闻要搞出特色,必须站在本行业,又不局限本行业。注意做好“结合”的文章,那么我们的产经新闻才会更别致,更有新鲜感,让读者喜闻乐见。&&& 三、从本产业特殊事实报道中表现特色&&& 产经新闻的特色,大量的要靠具有本产业特点的特殊事实报道来表现。离开了这一条,产经新闻就难称为产经新闻了。其表现方式,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深挖“专”&&& 产经新闻的重要特点就是专。而专可以搞成一般的“专”,也可以搞得很“专”。怎么把握这个尺度呢?笔者认为,既然“专”就索性专个透,专出特点,其报道的新闻性、价值、份量、特色,也就得到了最充分的显现,体现出了这张报纸无可争议的地位和作用。&&& (二)追求“新”&&& 同其它任何新闻一样,产经新闻也要追求新,因新而成独特,而有影响有份量[3]。新,首先要内容新。写本厂、本产业最新鲜的事。新,还体现在表现手法上。表现手法新,就能把看似平淡的内容赋予新奇,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写出特色。&&& (三)揭示“深”&&& 作为一个产业的专业新闻报道,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应该比其它新闻对这些问题的报道,更深刻、更透彻一些,发挥产经新闻在其专业上的特殊长处。&&& (四)跟着“大”、追着“急”、反映“快”&&& 在本产业内反映最大、呼声最高、最急迫解决的问题,是产经新闻追踪的热点和重点。对此,不管事情发生在哪儿、是何原因,都应尽快反映、尽快报道。这样,才能在读者心目中逐渐建起地位、树起权威,显出非同一般报刊的价值。跟着“大”就是跟着大事走。首先是报道覆盖范围内的大事。追着“急”,就是产业内最急迫的事情,要抢先报道,显出产经新闻的优势。反映“快”就是发现问题后,要尽快反映。&&& (五)发掘产经新闻特色需要把握几个问题[4]&&& 产经新闻的特色,同其它形式的新闻一样,是丰富多彩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而这些都是通过处理同与异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同中求异,异种求同,异异同同,同同异异,鲜明的特色方能充分显示出来。死拘一点,一味求同否异,或一味求异有同,同中无异,异种无同,都不可能恰当地、不拘一格反映出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这样几个条件:&&& 第一,深入实际。产经新闻虽据一个行业、集团或企业,离这个产业、单位较近,甚至“身在此山”中,但如果不深入实际,照样抓不到真实的、确实来自底层的活灵活现的东西。再说,无论那个企业、产业都处在一定的发展过程中,时代跳动的脉搏,企业或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不经常时时亲手去摸,去把握,你是不可能捕捉到的;&&& 第二,不断开拓。既然一个行业、集团、企业的报纸,报道的面,揭示问题的深度,就应当比其它报纸更渗透一些。若都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地报道,你这张产经报是不会有特色的。只有不断开拓,才能出彩;&&& 第三,辩证思维。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建立在辩证思维的基础上的。作者虽立足一个产业、企业,只要思维开阔,从纵与横、静与动、因与果、时与空、正与反等相互关系中互相联系,辩证对待,就能使你这个产业、企业的新闻充满色彩,写出有滋有味,有棱有角,多彩多姿,色彩分明的好新闻来。产经新闻的特色,就要靠思维敏捷、开阔、辩证的产经新闻工作者去开拓。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网友同时还浏览了:
新闻报道相关子栏目
&&&&&&&&&&&&&&&&&&&&&&&&&&&&&&&&&&&&&
文书写作推荐栏目
本站最新文书写作
&&&&&&&&&&
本站推荐文书写作
&&&&&&&&&&
网友热评文书写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服务意识体现在哪方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