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是供给侧 需求侧与需求的平衡这句对吗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编辑:siying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加强供给侧管理,将其作为推动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市场经济运动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标志着宏观调控指导思想和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需求侧管理指在宏观管理中主要通过财政和货币财政等经济手段对需求进行调控,间接达到调控供给的目的,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需求侧管理的逻辑是:政府调控需求,需求引领供给。供给侧管理指在宏观管理中对供给进行直接调控,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供给侧管理的逻辑是:政府调控供给,供给创造需求。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管理各有特点,各有利弊,将二者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宏观管理水平,有助于防止经济比例关系失调,有助于克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协调稳定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不断加强,政府主要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经济手段对需求侧进行调控,以达到间接调控供给,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目标。应该说,这一改革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主要靠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的做法具有重要突破意义,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是正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指出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的同时,还应该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二者不可偏废,表现在宏观调控上,就是在重视需求侧管理的同时,还应该重视供给侧管理,否则,生产要素的不合理配置、供给与需求的失衡在所难免,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产能过剩严重、库存大、杠杆高、产品质量等级低下等问题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强供给侧管理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将其作为推进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手段,强调通过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共同发力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目标,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和体制机制实现了重大创新。
  加强供给侧管理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而是要在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实现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的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宏观调控能力。与需求侧管理相比,供给侧管理比较重视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但是这种直接干预不同于计划经济下的行政命令式干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侧管理是在充分尊重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以利益为导向的,是以为企业创造更为优越的营商环境和更有力的竞争优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供给侧管理有诸多优点:其一、有助于对现有企业进行快速的关停并转,淘汰落后产能;其二、有助于对优秀企业进行精准定向支持,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其三、有助于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其四、有助于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其五、有助于激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更加适销对路产品;其六、有助于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显然,在宏观管理中充分发挥供给侧管理的作用,对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具有十分作用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加强供给侧管理要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加强供给管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供更多高质量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加强供给侧管理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加强供给侧管理要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通过供给侧管理加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加强供给侧管理要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通过加强供给侧管理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加强供给侧管理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辩证法、两点论,更好发挥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管理协同作用,提高宏观调控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快速运性;加强供给侧管理要求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供给侧改革着力打造中国制造新品牌,提升国际竞争新优势。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相关推荐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914059" data-title="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data-image="">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布哈林国民经济平衡发展观的当代价值.pdf6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布哈林国民经济平衡发展观的当代价值
姓名:薛超良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指导教师:陈洪江
座机电话号码
布哈林国民经济平衡发展观的当代价值
研究生:薛超良
导师: 陈洪江 教授 博士
专业: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研究方向: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年 级:2004 级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1888――1938)是享有世界声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是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著名领导人。他被列宁称为“党的最宝贵和最大的理论家”、“学
识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布哈林在理论方面颇有
建树,他的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平衡论”至今仍然闪烁着熠熠光辉。
布哈林国民经济平衡发展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1)协调好工农业平衡发展的关
系;(2)协调好工业内部平衡发展的关系,对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投资要有一个适当的比例;
(3)协调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4)保持农业内部农业性收入和非农业性收入、谷物和
技术作物以及同畜产品之间的平衡;(5)处理好国家的政治领导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随着对布哈林国民经济平衡发展观的深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及启示:工业与农
业的平衡发展是国民经济平衡、稳定、健康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各部门
保持平衡协调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一对矛盾,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的位置: &
& &&&2012年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及答案十九
2012年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及答案十九
13:52&&网络 【
  1、为什么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加强宏观调控?(我国为什么要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客观必然性:
  (1)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协调发展的需要。
  (2)宏观调控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需要。
  (3)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
  (4)宏观调控是协调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的需要。
  2、我国政府具有那些经济职能?
  (1)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
  (2)政府作为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督者所具有的职能。
  (3)政府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
  3、我国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必要性和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基本原则是:&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
  4、转变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途径是什么?
  (1)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根本途径,是实行政企分开。切实把政府的经济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2)政府的经济职能要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从管理微观经济运行为主转向管理宏观经济运行为主;从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转向培育、组织和管理市场为主;从分钱、分物、批项目、定指标为主转向规划、协调、监督、服务为主;从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和经济为主;从部门管理为主转向行业管理为主。
  5、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宏观调控任务和目标、宏观调控方式、宏观调控手段、宏观调控政策等。宏观调控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运用适当的调节方式和手段,采取有效的经济政策,使社会总体经济协调有序运行,并对分散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引导,促使宏观调控任务和目标实现的过程。
  6、我国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1)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就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2)宏观调控目标是与宏观调控任务直接相关的。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增加和扩大就业,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7、供需总量平衡的与供需结构关系是怎样的?
  供需总量平衡和供需结构平衡是互相联系,彼此制约的。
  (1)总量平衡是结构平衡的前提。只有在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的条件下,才能保持正常的市场秩序、基本稳定的价格和良好的市场供销环境,从而才有可能从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有力地促进供需结构的调整与合理化。
  (2)结构平衡是总量平衡的基础。只有在供需结构平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避免某些短线产品供不应求的同时,又存在着某些长线产品的供过于求,从而才能有利于实现与供需结构平衡相统一的供需总量平衡。
  8、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保持和如何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宏观调控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平衡,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三,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9、我国现阶段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途径是什么?
  我国应通过宏观调控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有效供给的增长,并防止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膨胀或不足。
  (2)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疏通商品流通渠道,有效调节供需关系,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10、怎样理解我国宏观调控任务所要实现的经济结构优化?
  (1)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之间,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以及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2)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任务所要实现的经济结构优化,是优化国民经济运行结构,主要是优化部门结构或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以便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增长。
  11、我国在宏观调控中为什么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收入和支出。我国要通过宏观调控,尽量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以有利于币值和物价的基本稳定,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2)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中,国际收支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无论出现顺差还是逆差,都需高度重视。国际收支顺差,有利于增加外汇储备,稳定币值,加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但大量的外汇储备需要使之发挥经济效益,防止资金积压呆滞。而国际收支逆差则会减少外汇储备,影响币值和物价稳定,使投资环境恶化,削弱对金融风险的抵抗能力。
  12、为什么宏观调控方式要以间接调控为主?
  (1)间接调控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和性计划,通过市场机制和市场信号,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而进行的调控。
  (2)实行间接调控为主的原因:①在我国传统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式。这种调控方式下,(缺陷)一是国家直接掌握企业的决策权,企业缺乏自主权。二是忽视市场机制,不能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②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家宏观调控方式必须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即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使宏观调控在市场调节基础上进行。
  (3)宏观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并不排斥和否定必要的直接调控。宏观直接调控方式具有约束性、速效性特点。直接调控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下企业经济条件运行的特点。
  13、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是什么?
  (1)经济调控手段
  (2)法律调控手段
  (3)计划调控手段
  (4)行政调控手段
  14、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有什么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直接调控有两方面作用,
  一是对经济总量和宏观资源配置的调控,在调整产业结构、选择增长速度、实施重点建设、克服薄弱环节等方面,仍需发挥宏观直接调控的作用;
  二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某些骨干基础企业,必要时可采取一定的直接调控,以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总供需的平衡。
  15、经济杠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和特点是什么?
  (1)运用经济杠杆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间接调控,就是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调节经济运行,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2)经济杠杆体系的作用。经济杠杆主要有价格、税收、信贷、利率、工资、奖金等,形成经济杠杆体系,它具有调节、核算、分配、监督等多方面的功能。
  (3)经济杠杆作用的特点:经济杠杆之所以能够从宏观上调节经济的运行,关键在于各种经济杠杆都是经济利益的调节者,它们的作用结果都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利益。
  16、在宏观调控中应如何利用经济杠杆?
  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既要根据各个经济杠杆的特点分别加以利用,又要使各种经济杠杆协调配合,综合加以利用,以便对调节经济运行发挥最佳效果。在综合利用经济杠杆过程中:
  (1)应利用经济杠杆的整体性,就是使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相互促进、相互配合。
  (2)应利用经济杠杆的互补性,需要利用各种经济杠杆的特殊功能,互相加以补充,以达到总体调控的效果。
  (3)应利用经济杠杆的选择性,就是根据各种经济杠杆的特殊功能,有选择地加以灵活利用,使之起到最有效的作用。
  17、宏观调控中计划手段的必要性、功能和运行方式是怎样的?
  (1)计划是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计划手段来快调再生产的各种比例关系,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宏观调控任务和目标的实现,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重要手段。
  (2)计划调控的主要功能是从宏观总体上保持供需总量的平衡,实现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在全社会范围内对资源配置进行调控,动员和集中必要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投资,建设重大项目,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保持社会公平分配和提高经济效率。
  (3)计划调节手段是通过国家所制定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控,并以指导性的间接计划管理为主,计划是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是粗线条和有弹性的。
  18、综合平衡的基本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1)综合平衡是指在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和计划工作中,使国民经济的各种基本比例关系保持相对平衡,以促使国民经济协调地较快发展的基本方法。
  (2)综合平衡的基本任务是保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要求和社会需要的最优比例,这种最优比例就是能够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具有最佳宏观经济效益和较快增长速度的比例。
  (3)综合平衡的具体内容集中表现为财政平衡、信贷平衡、物资平衡和外汇平衡&&这些方面实现了平衡,就为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奠定了基础,从而为实现国民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创造了前提。
  19、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它是由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平衡、国家债务等方面的政策所构成的财政政策体系。按照财政政策在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方面的各种功能,财政政策可具体分为平衡财政政策、紧缩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三种类型。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为实现宏观调控而由国家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政策,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所构成的。根据货币政策在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方面的各种功能,货币政策可分为均衡货币政策、扩张货币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
  (3)收入政策。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中的收入分配政策的具体内容主要是:①从总体上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②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目的。③收人分配应体现效率与公平相统一,防止贫富两极分化。④依法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保障最低收人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4)产业政策。社会主义产业政策有三方面基本内容:一是产业支持政策,即支持和鼓励什么产业发展;二是产业抑制政策,即限制和紧缩什么产业发展;三是产业替代政策,即以某种新兴的、效益和效率高的产业,取代原有的某种传统的、效益和效率低的产业。
  经济结构可划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国民经济运行结构,主要是经济运行方面的国民经济部门结构或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供需结构、技术结构等等;
  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结构,主要是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结构,以及从社会再生产各环节所划分的经济关系结构,如交换结构、消费结构等。
  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
  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的主要区别在于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机制不同,是否通过市场中介进行调控,是二者区别的主要标志。
  宏观间接调控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在社会主义经济杠杆体系中,价格杠杆占重要地位。
  税收的基本职能是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国家利用税收作为集中财政收入和调节企业及社会各阶层经济利益的手段,它是调节国家与企业、国家与个人分配关系的强有力杠杆。
  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政策手段来发挥作用,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国家税收、国家信用,以及财政补贴等手段。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过程来看,主要应采用平衡财政政策。
  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与发展经济。
  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政策手段(又称货币政策工具)来发挥作用的,货币政策手段实际上是中央银行所运用的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各种手段,它包括计划手段、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
  实施我国产业政策的主要手段,是有选择地在税收、财政拨款。信贷、投资等方面对不同产业给以优惠或限制,以及采取相关的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调节措施。
本文转载链接:
欢迎访问:
自考真题库手机应用
& & & & & &
热门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给侧 需求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