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机构投资者占比比个人投资者更有优势吗

私人投资者的优势
注:私人投资者相对机构投资者,如果有了有效的投资盈利模式,优势是相对明显的
沃伦巴菲特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者,他很,好的总结了机构投资者的难题:鼓鼓的钱夹,是成功投资者的大敌。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最直白的一点,他们钱太多了,投资小规模的公司,性价比并不高,虽然小公司涨得更快。
私人投资者优势一:规模小,较灵活
私人投资者的优势是投资空间比任何机构都要宽广。这是一个相对大的优势,由于资金量并不大,可以有目的的投资那些更有潜力的小公司。从国内股市开设起,投资小的成长型公司的收益一直都远远超过那些大型股。
私人投资者优势二:投资范围没有限制
&&&&大的基金公司,私募信托基金,旗下的资金一般超过了10个亿,由于一些限制,在构建投资组合时,可能要投资高达上百只股票。大家都知道,在行情变差的时候,要找到5-10个优秀公司对于历经牛熊的个人投资者来讲,可能性很大,可上百只股票,回报率不可避免的要回归均值,除非重仓冒险,如果失败,由于流动性的问题,那这家机构可能死得很惨。
私人投资者的优势三:研究构建股票池到买入迅速
大的机构投资者,从发现股票到买入,需要一系列的流程,很多优秀的公司,在经过这样那些的风险评估后,他们通常得出不能买入的决策,纠结于目前的貌似高估值,现金流等等这些旁枝末节,太笨重,一点都不灵活。卖出股票也是,明明股票的走势出现了很不好的征兆,可还在傻傻的先求证的什么原因,呵呵,有些事情,就算是去调查,也是没法知道的,公司董秘会告诉你,一切正常。如果二级市场和公司所描绘的美好未来不一致,个人投资者可以迅速降低仓位应对,可比笨重的机构投资者有优势多了。
总结:如果你是一个有经验的投资者,如果你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一定可以比机构投资者做得更好。你所拥有的优势相当明显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盈余管理的市场反应强度的研究(可编辑),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概念,政府补助 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目的,盈余管理方式,盈余管理的手段,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盈余管理的市场反应强度的研究(可编辑)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关于提升机构投资者市场地位的思考
  平安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万放:
  关于提升机构投资者市场地位的思考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杨波
  在中国基金报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机构投资者峰会暨财富管理国际论坛上,平安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万放表示,由于缺乏政策优惠和引导,目前绝大部分个人选择自身管理自己的养老金而不是交给机构,导致中国机构投资者发展相对缓慢,A股市场散户化趋势显著推高了股市的波动性。
  万放指出中国机构投资者目前面临的困局:一是中国养老金规模发展缓慢,在资管市场中占比较低,二是中国养老金的机构投资者准入、投资范围和投资工具受限,产品线不够丰富,三是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护还不够完善。
  他同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大机构投资者的环境的构建和保护;二是加大政策对机构投资者的支持和培育;三是放开现有机构投资者的养老产品的设计和投资范围,使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结构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国外机构投资者的现状和趋势
  万放表示,自2000年以来,全球财富管理市场持续扩大,机构投资者也快速发展,以共同基金、、养老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管理财富超过50%。国外机构投资者发展壮大得益于三个方面:
  一是自然的生态演变。随着的演变、投资工具的不断丰富,对投资者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机构投资者具备这三方面的优势,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佳或者次优的选择决策;与此同时,相比个人,机构投资者在投资品种上拥有更多选择,在投资方式上更加灵活,在投资技术上更加专业,可根据不同投资人收益目标和风险偏好,实现定制化的全面资产配置;另外,机构投资者具备良好的控制风险的能力。因此,从生态发展趋势看,个人投资者会更倾向于信赖机构投资者。
  二是监管政策的鼓励和引导。在万放看来,国外机构投资者能够快速发展还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引导。的401K在过去30年快速崛起,成为美国养老体系和整个机构投资市场的中流砥柱,核心就是通过税收优惠,引导企业和个人把一部分财富转移到养老账户长期投资,又通过丰富投资选择,让不同年龄的个人通过养老账户选择不同风险偏好的养老产品。养老金为美国资本市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长期资金,对美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正面作用,形成了资本市场与养老金长期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1970年~2003年美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直线上升,现在,美国共同基金、养老金和保险持股占比已接近45%。
  三是法律环境的构建和完善。对受托人责任和义务的界限认定清晰,也促使机构投资者健康发展。
  万放介绍说,美国将投资者分为公众投资者和合格投资者,合格投资者又分合格个人投资者和合格机构投资者。因为公众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有限,只能买监管部门允许的一般投资人可以投资的产品;合格投资者具备良好的风险识别能力,能够基于充分的信息挖掘和分析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合格的机构投资者不仅做投资,同时还发产品,具有更高的准入门槛,一是满足专业的投资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门槛,二是必须遵循审慎的管理原则,忠诚守信、尽心尽责管理客户的资金。一旦机构投资者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为客户选择最佳的投资工具和投资范围,且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不用刚兑。而目前一些合格的机构投资者虽然具备这两个条件,也因为声誉等原因选择刚兑,核心还是保护机构投资者的法律不够完善所致,而当前一些财富管理乱象,也是因为其不具备合格机构投资者资格且没有忠诚守信、尽心尽责所致。只有构建完善的机构投资者的法律环境,机构投资者才能健康成长,不良投资者才能得到遏制。
  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困局
  万放表示,在A股市场,中国投资者结构自2008年以来出现显著变化,从2006年到2015年,股市流通总市值增长了17倍,机构投资者管理资产增长了4.9倍,个人投资者的市值增长了10倍,法人投资者增长超过了20倍。专业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持续下降,到2015年三季度,机构投资者在股市占比仅7%,个人为42%。而美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总市值接近50%,日本境内外机构投资者合计约60%。海外市场的历史经验显示,较高的机构交易占比往往对应着较低的股市波动性。
  万放说,在发达国家的资管市场中,养老年金都占据了非常重大的比例和重要位置,养老金成为机构投资者三驾马车之一。相比境外成熟市场,我国养老金规模占比较低,从我国财富管理市场来看,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增长非常迅速,2015年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达23.5万亿,企业年金的增长速度却很慢,就算加上社保,养老金规模占比仍然较低。养老金发展受多方面制约,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企业在缴纳第一支柱的成本非常高,而且政府对企业缴纳年金的税收优惠不够,对个人缴纳的年金没有税收递延,企业个人没有动力投资企业年金,第二支柱难成气候。同时,企业年金投资限制得较多,个人几乎没有选择权,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年金的权益类投资比例不得高于30%,跟50岁的人一样保守,企业员工参与的意愿也不强。而机构投资者的准入、投资范围和投资工具受限,导致产品线不够丰富,适合于各年龄段的养老产品缺乏,因此,个人投资者倾向于自己做养老投资,而不是放心交给机构,带来了中国财富管理和资本市场一些独特现象。比如近期为什么这么多人买那些所谓高收益其实高风险的理财产品?因为他们不具备风险识别能力又要自己做养老投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在万放看来,中国机构投资者面临的另一个困境是,机构投资者的法律保护环境不够完善,以债券市场为例,近两年机构投资者沦为“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被侵害的情况并不少见。
  万放表示,平安资管作为中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管理了约2万亿资产,有将近1万亿的信用品种。他说,有很大一部分违约是因为现行的政策和法律环境监管不到位导致的。首先,债券IPO在法律条款上其实没有很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第二,债券IPO之后的持续披露不够,等投资者发现公司被掏空,找他还债的时候,他说不好意思,我们清产核资吧;第三,处罚不够坚决、严厉,恶意违约公司的CEO、CFO和大股东都没有受到严厉的处罚。所以,机构投资者是否能够发展壮大,司法环境的构建和完善十分重要。
  三点建议
  万放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加大法律环境的支持和维护,建立一个良好的投资者管理法律环境,对于违规的投资者,要加以严厉的处罚,但是对于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做了审慎投资管理决策的,则要坚决予以保护;
  第二,监管部门应加大对机构投资者的支持和培育,通过税收优惠和制度设计等,让合格机构投资者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比较大的提升;
  第三,监管部门应该允许现有的合格机构投资者设计更多养老产品,来满足广大个人投资者养老的需求,吸收社会资金长期投资,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的收益,使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责任编辑:罗浩 HN066)
05/16 01:5605/15 14:2405/13 11:1005/13 10:0805/12 09:5505/12 09:0305/11 03:1005/10 09:07
基金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策划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构投资者占比多少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