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发审委对委外业务出台了哪些文件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监管重击出拳 银行委外赎回潮对市场影响几何?
来源:南方网
今年以来,银监会为了降杠杆,连续发布监管文件,涉及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方方面面,政策密集与力度空前。其中委外投资、违规套利成为重点整治对象,引起市场高度关注。最近,“银行正大规模赎回委外”的消息正不断撩拨金融市场的神经,并引发股市债市波动。
科普:什么是银行委外业务
银行委外业务,也称为委托投资业务,指的是银行将资金委托给外部机构管理人,由外部机构管理人按照约定的范围进行主动管理的投资业务模式。委外投资的最主要资金来源还是表外理财,自营资金受到更多监管约束,直接开展委外投资的比重不高。
理财主要配置资产为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非标产品、现金和银行存款,其中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配置占比过半。从委外投资主要管理人基金专户资产投向来看,债券投资占比在50%左右,投向权益资产的占比在7%左右。
当前,银行业资金正持续涌入各类非银机构。相关数据显示,按照主要资管机构的资金总规模和来自银行的资金占比数据估算,截至2016年年底,券商集合理财、券商专项资管、券商定向资管等三大类主要受托资管产品合计规模约17.3万亿元,其中有多达16.1万亿元资金来自商业银行,占比约93.06%。而在公募基金的基金公司专户、基金子公司专户合计16.9万亿元的总规模中,则有9.5万亿元来自商业银行委外,占比约56.21%。由此,券商资管、公募基金成为国内主要非银机构中,委外资金占比排名前两位的机构类型,大大超过了信托及保险资管对商业银行的资金依赖度。
监管念起“紧箍咒” 委外投资大幅收缩
近期,监管部门对委外业务的监管趋严。先有证监会出台了针对委外定制基金的相关规定,又有银监会连发7道文出手整治。其中,银监会发布的《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银行业“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更是直指银行表外理财、同业空转套利等不规范行为。
4月初,银监会公布46号文《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指出,非银机构利用委外资金进一步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等现象属于理财空转套利的范畴,银行业机构需对此进行自查。此外,通知还要求银行简述其理财资金委外规模以及主动管理和非主动管理的规模情况,并列明简要交易结构。
银行委外监管风暴升级,委外新增规模放缓,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规模已经在缩减。为了规避监管,一些银行将同业资产转向应收款项。值得关注的是,工行、建行、中信、兴业等银行均是委外赎回大户。
分析:委外赎回或冲击股票债券市场
近期,监管当局对银行委外业务持续施压,导致股市和债市持续波动,意图降低银行体系内的杠杆比率。随着货币政策更加中性和低利率环境的终结,委外内生驱动下降,规模扩张速度应已边际下行。银监会一季度经济金融会议指出理财产品余额“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4.8个百分点”。当前主要矛盾不是委外在继续扩张;而是随去杠杆持续推进,而赎回可能会对流动性带来影响。
当前银行业委外投资规模大约在6.5-10万亿左右,如果占比达到20%的委外遭到赎回债券抛盘将达到1.5-2万亿。这将对基金和券商的流动性造成很大的冲击。甚至会殃及股票市场的价格。
华泰证券宏观分析师李超认为,从去年委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张来看,未来委外到期不续作的压力还会不断增大,或会对股票和债券市场形成进一步冲击。李超认为,委外投资将来可能会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未来商业银行应尽量回归渠道化,作为公募基金的销售渠道赚取费用盈利;二是理财产品还可以转型为FOF(基金中的基金)以直接购买基金。成立FOF一来不违反对嵌套的规定,商业银行也可以直接通过基金公司就看到底层资产投向。”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证券财经 ☆ 银行未发生大规模委外赎回。专家:部分报道存在误传[ 要闻
银行未发生大规模委外赎回。专家:部分报道存在误传 银行未发生大规模委外赎回 专家:部分报道存在误传
作者:卫容之来源:国际金融报 16:16
  银行委外“赎回潮”真相
  近期,有市场传闻称“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于近日大举赎回委外近千亿元”,这一消息
一经传出,很快就在业内引发讨论。而随着“千亿规模委外资金赎回”传闻的发酵,市场也
出现“恐慌情绪”,股市债市甚至出现“双杀”现象。
  银行委外业务真的会形成“赎回潮”吗?
  对于这个问题,多位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表示,目前虽有委外资金赎
回迹象,但绝没有达到“赎回潮”的地步。对于所谓的“赎回潮”,市场还需理智对待。
  亏损和监管“双杀”
  银行委外,一般指银行委托给非银金融机构管理投资的资金,包括表内自营资金(加上
并表的保本理财资金)的委外和表外理财资金的委外,广义委外形式包括基金专户、券商资
管计划、公募/定制基金等。
  由于各类资管产品之间存在嵌套,中间可能存在重复计算等原因,目前委外的具体数字
较难测算精确。而据天风证券、华泰证券等多家券商估算,目前银行委外规模在10万亿元左
  近期,监管部门对委外业务的监管趋严。先有证监会出台了针对委外定制基金的相关规
定,又有银监会连发7道文出手整治。其中,银监会发布的《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
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银行业“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
治理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更是直指银行表外理财、同业空转套利等不规范行为。
  在这种“双管齐下”的监管之下,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各类银行委外业务
受到冲击。有市场传闻称,“某国有大行正着手赎回部分委外资金,不仅包括公募、专户,
还有券商资管,其中仅从某家基金公司处赎回的委外规模就达近百亿;此外,工商银行、建
设银行、中信银行和兴业银行都是委外赎回的大户。”
  广发证券银行团队指出,兴业银行近期委外赎回大量货币基金,包括同业端和理财端,
其中的重要原因则是收益低。
  对此,一位城商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央行3月底的MPA考核,到银监会陆
陆续续的7个文件,商业银行、中小城商行都在加快调整资产机构的脚步。”
  “不过,驱动委外赎回的原因也并不仅仅是受强监管影响。”上述城商行人士表示,去
年下半年的债市调整、银行资金荒和银监会加强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监管等都是引发委外赎
回的推手。
  “赎回潮”未现
  针对市场上愈演愈烈的“赎回潮”消息,近期,多家银行都作出了回应。
  4月26日,工行对外表示,自己并非传言中的“某大行”。
  “今年以来,中国工商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中坚持‘自主投资为主、委托投资为
辅’的原则,通过适量委托投资合作丰富策略组合构建、细分策略投资,委托投资运作始终
保持正常、稳定,没有大规模委外赎回的情况。”该行负责人解释称。
  浦发银行分管金融市场业务的副行长谢伟则在近日的 2016年年度股东大会上称,近年
来对于表外资金,浦发银行尝试借助“外力”,选择一些优质券商,适度探索委外投资。但
目前这部分量比较小,在可控范围内,浦发银行不存在赎回压力。
  “赎回的现象是有的,这是正常现象。”上述城商行人士对记者表示,“据我所知,部
分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是有委外赎回的现象,但赎回的比例其实较小。”
  “目前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委外赎回现象,之前的部分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误传。”国
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研究员游春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仅从委外业务
规律来说,其实也不太可能存在大批量的集中赎回现象。即使有赎回,也会是按照业务到期
的情况分层分批次地赎回。”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委外赎回的情
况并没传闻中所说的那么严重。
  “目前来看,委外赎回的类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自然到期不做了,第二类是对管理的
不是很满意的一些机构进行调整。从目前的监管政策来讲,并未说委外业务不可以做,只是
说在做委外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几个原则,如‘钱来源于谁,就由谁负责’、‘要穿透到底
层的资产,对于合作的机构要有名单制的管理,穿透到底层监管之后要有相应的监管指
标’,如果做到这些,就不存在所谓的‘禁止’了。”鲁政委分析。
  除此之外,多家券商,例如民生证券、海通证券也不认为目前的委外赎回情况会进一步
恶化为大面积的赎回潮。
  市场需保持冷静
  据记者采访了解,大规模的委外赎回,事实上就相当于抽回市场的流动性,造成市场流
动性的枯竭,并带来市场上的其他风险。如信用风险、违约风险等。因此,受委外业务“赎
回潮”传言影响,股市债市“跌跌不休”。
  股债齐跌,矛头直指银行万亿委外的赎回。这里面有多少是资金抽离直接造成的?又有
多少是恐惧心理间接影响的?
  4月25日,申万宏源发布的研报指出,股票市场委外赎回规模为227亿至660亿元,实质
影响有限。银行资金的投向结构中,占比最大的是债券和非标,股票市场的委外资金占比远
远小于债券市场和非标债券。
  从曝出天量委外赎回,到股债双杀,传闻无疑主导着投资者情绪,也主宰着市场行情。
  有分析认为,虽然预计大规模赎回潮不会出现。但进一步看,在金融去杠杆持续推进的
过程中,银行整体风险偏好下降,委外需求回落对信用债明显不利,尤其低评级信用债受到
的负面冲击更大,若后续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共振,仍不排除高风险债券遭遇集中抛售的
  对此,鲁政委表示,不能因为近期市场的波动,就觉得都是由巨额的委外赎回造成的,
这并不一定。从市场的角度来讲,在各种新的信息出来的情况下,保持理智、冷静的态度是
非常重要的。
* 【tags: 证券 财经 风机 金融 暖通 基金 空调 】
CopyRight(c) 2007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号】首单公募募集失败背后:委外收缩下的弱市困境_第一财经
首单公募募集失败背后:委外收缩下的弱市困境
第一财经谢丹敏 20:10
经历了股灾、债市震荡以及监管升级等一系列考验之后,基金发行艰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很少有人会想到,自上世纪90年代公募问世、历经19年后这个行业竟出现了基金募集失败的极端情况。嘉合睿金定期开放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下称&嘉合睿金&)近日发布公告称,基金于3月20日开始募集,并于4月19日结束募集,因未能达到基金合同生效条件,基金合同暂不生效。
第一财经记者向嘉合基金求证缘何做出如此选择,该公司人士回应道:&公司不准备对外解释这一情况,所以无法告知相关的缘由和细节。&然而,记者从接近嘉合基金的相关行业人士处获悉,募集失败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二:受制于委外新政实施,原本谈好的机构资金无法进来;同时碍于投权益为主、锁定一年的产品契约约定,新的帮忙资金也不愿意进来。
无论如何,首单募集失败给公募基金行业敲响了一记警钟。在接受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未来极有可能还会有后来者遭遇发行失败,每一次失败都将让相关基金公司的品牌、管理能力受到外界质疑。
首开公募发行失败先河
4月29日,嘉合基金网站悄然挂出了一则基金合同公告。从字面上来看,这则公告并无特别之处,但它却开创了公募基金募集失败的第一例。
按照基金法规定,基金合同生效需满足两大硬性条件:募集金额不低于2亿元及持有人户数不低于200户。200户的门槛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几乎没有任何难度。过往在弱市逆势发新基金时,很多基金公司通过公司员工自购的方式轻易达成这一要求。但2亿元的门槛在行情并不景气的当下,如果产品本身并无特色或创新之处的话,通常会遭遇发行难问题。
&肯定是机构资金不愿进来,万不得已,不可能出此下策。&上海一家公募基金副总经理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过往市场环境再不好,新产品保成立是整个行业&遵守&的行规。惯例迟早是要被打破的,但无论是哪家公司开这头,都会遭遇市场对于其品牌和管理能力的质疑。
嘉合睿金发行之际,不仅是市况不佳大批基金延期募集之际,也是委外新政出炉使得机构资金难以入市之时。与上述副总经理一样,接受采访的其他多位人士均表示,发行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委外新政实施,机构借公募通道入市空间大幅收缩。
公开资料显示,过去一年,尽管市况不佳,但依靠银行等委外资金,基金发行势头总体较好,有强大渠道优势的基金公司甚至在这一年中发出了多只百亿规模以上的基金,其中工银瑞信发出逾900亿新基金更是震惊业内。
委外业务兴起时,中小基金也跟着大型基金的脚步,承接少许业务。相比而言,它们起步相对较晚,承接的委外资金多数来自于城(农)商行、股份制银行等中小型银行,而这些银行的委外业务随后成为监管政策调控的&重灾区&。
随着政策层面的变化,公募行业依靠委外大肆扩张已经成为过去时。3月以来,无论是央行推出MPA考核,还是银监会发文监管同业及委外业务,抑或是证监会出台流动性管理新规要求,都让委外资金借助资管平台投向股市和债市的&传统模式&变得举步维艰。
按照证监会对委外业务的&新老划断&监管要求,3月17日起新设基金,单一持有人认购金额不得超过基金规模的50%。这意味着,过往委外定制基金通过一家机构定制2亿元金额以上规模公募产品的模式极有可能拆分成两家或者更多机构参与的&拼单&方式。这对于一向在银行面前议价权式微的中小型基金而言,争取委外机构垂青的希望变得越发渺茫。
嘉合基金亦不例外,它成立于日,作为一家次新基金运作两年多来,业务规模始终处于行业后列。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嘉合基金旗下仅有两只公募产品,一只名为嘉合货币的货币型基金份额66.27亿元;另一只名为嘉合磐石的偏债混合型基金份额仅0.46亿元。
失败的另一大原因
市况不佳时,业内多数公司会选择短期机构帮忙资金保成立,而致使产品募集找不到帮忙资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极有可能是它的自身产品设计问题。
依据基金合同,嘉合睿金为定期开放的混合型基金,封闭期为一年。过去1年,作为委外基金的热门,定开债产品大行其道,在债券牛市中,依靠运作、加大杠杆等方式,这类品种收益稳定。但嘉合睿金绝非定开债品种,基金契约显示封闭运作期间其有权满仓股票。
依据当下的市场环境,股票市场震荡向下,上证指数跌落3200点,创业板指数逼近股灾以来新低。本身厌恶风险的委外资金,在市况如此不佳的情况下,若无保本不收益的承诺,锁定一年投资股票市场几无可能。
&现在发行一只基金,成本要几百万元。&北京一家公募基金华东区域经理称:&我们找机构帮忙成立产品,产品成立后不久,机构资金就会出去。当然,作为一家业务规模行业小微的次新基金公司,(嘉合)又有多少实力来向机构打包票,让机构愿意甘心锁定一年。&
在发行失败之后,募集资金将进行退款。依据合同规定,若发行失败,嘉合基金将以固有资产承担因募集行为产生的债务和费用,结束募集30日内返还投资认购款及利息;嘉合基金和托管人渤海银河及销售机构在基金募集中支付的一切费用各自承担。
不过,上述区域经理对第一财经记者称,虽然名义上是费用各自承担,但实际上渠道向来强势,基金公司极有可能为托管行及销售机构代付大部分费用。
募集失败或有后来者
嘉合睿金募集失败之后,是否会有批量公司效仿?接受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了否定。华南一家大型公募产品经理称,这与产品清盘不一样,基金公司可以选择不发行或者重新变更注册,但一旦发行并遭遇募集失败,将对品牌造成巨大影响。这对任何一家基金公司都会是忌讳,但也不排除弱市中还会有后来者。
保成立,曾几何时不光是基金公司的事情,也是托管行的事情。在2008年A股市场熊市发生之后,基金发行一度陷入艰难境地,产品延期募集屡见不鲜。但在托管行预留给基金产品的档期即将届满之际,托管行便会发挥自己的渠道优势,动辄上亿元的资金会火速进入新产品中。
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内部人士跟记者讲述起当初的基金面临成立风险时的情况:&托管行会从总行层面下发文件,让各分行配合销售,各地都有销售指标。过去几年,各家托管行比拼的是各地分行的执行力。而基金公司则要拿出诚意,一方面是向渠道返佣,另一方面还会额外激励一些容易出量的支行。&
在这位从业人员看来,当初基金公司数量有限,截至2010年末,基金公司总量仅60多家,一家基金公司一年仅发行数只基金产品。保基金成立不仅关乎基金公司发展,也跟托管行的品牌直接相关。
2014年8月起,基金行业先于A股市场推行注册制,基金发行数量和节奏均大幅提升。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一年发10只产品的也不少见。2016年,博时基金一家新发基金79只,新基首发募集总规模约508亿,这样的规格在注册制之前,相当于再造了数家中等规模的基金公司。在这样市场化的发行模式之下,托管行总部层面发文保产品的模式难以为继,保产品成立的重任回归到基金公司层面。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上海渠道销售人员对第一财经称,发行一只新基金的成本为上百万元,但即便如此,基金公司为了品牌和日后的发展,普遍接受&赔本赚吆喝买卖&。但这一次嘉合是真的发不出产品了,这不仅关乎它本身的品牌,同时也跟股东方的支持力度密切相关。
公开资料显示,嘉合基金由5位股东组成,其中第一大中航信托与上海慧弘实业集团各持股 27.27%,并列第一大股东,广东万和集团、福建省圣农实业有限公司、北京智勇仁信投资咨询分别持股22.73%、18.18%、4.55%,分列第3至5大股东。
股权的分散或许也成为任何一家股东均不愿意重金投入去支持嘉合基金的扩张的缘由。
编辑:林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证监会 资金池业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