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条件下,政府职能及实现途径的途径不能有

(2008o嘉兴)当你打开报纸或电视,经常可以看到由地球变暖引发各种危机的报道.诸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发”“疾病流行”等等.因此“节能减排”已成为当前各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国际气象组织把全球划分为许多纬度和经度宽各为5°的网格(称为5°网格).测量出每一网格内的平均气温,最后得到全球的平均气温.由于5°网格的面积并不相等.越接近赤道,面积越大(填‘大”或“小”).因此实际计算时需要根据它们的面积取相应的权重.
(2)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07年提出的一份最新报告中.论述了过去一百多年全球变暖趋势的情况.下图中的黑点表示从1880年到2000年间的一些年平均气温.I、II、III三条直线则分别表示了近120年来、60年来和20年来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通过比较这三条直线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变暖正在加快.
(3)导致近年来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如如图是目前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循环途径,大气中的CO2进入生产者是通过光合作用完成的.在工业革命以前,大气的CO2含量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但之后通过d(填图中的字母)途径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量增加,从而打破原有的平衡.
(4)在我国以汽油为燃料的轿车正在快速进入家庭.汽油的主要成分是已烷(C6H14),它燃烧时的化学反应为:2C6H14+1902&12CO2+14H2O
某种品牌轿车正常行驶100千米需燃油12升(质量为8.6千克).请通过计算回答:该轿车正常行驶100千米会产生多少千克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的体积有多大?(提示:汽油中的成分都以己烷计算,二氧化碳的密度约为2克/升)
解:(1)地球是近球形的,越接近赤道,纬向周长越大,所以5°网格的面积越大.
(2)近120年来、60年来和20年来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看,全球变暖趋势有加快表现,主要是近年来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和森林的破坏,造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增加,产生了温室效应,并且有加剧趋势.
(3)绿色植物是生产者,由图可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进入生产者内,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所以大气中的CO2进入生产者是通过光合作用完成的;工业革命以前,人类使用的能源少,工业革命后,工业飞速发展,人类使用的化石能源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成为化石燃料的燃烧.
(4)解:设会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2C6H14+19O2=12CO2+14H2O
172&&&&&&& &528
8.6kg& & & x
,x=26.4kg
二氧化碳的体积:=13200升
答:该轿车正常行驶100千米会产生26.4千克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的体积有13200升.
故答案为:(1)大;(2)全球变暖正在加快;(3)光合;d;
(4)设:会产生二氯化碳的质量为x
2C6H14+19O212C02+14H2O
,x=26.4kg
二氧化碳的体积:=13200L
答:该轿车正常行驶100千米会产生26.4千克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的体积有23200升.
(1)根据地球的形状回答.
(2)根据图中曲线提供的信息回答.
(3)根据图中碳循环的途径回答.
(4)根据石油燃烧的方程式计算.二元结构约束条件下西部地区政府竞技体育管理方式的特殊性研究--《第4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05年
二元结构约束条件下西部地区政府竞技体育管理方式的特殊性研究
【摘要】:正研究目的: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变革,改革的浪潮同样无一幸免的波及到了竞技体育这个实施高度计划经济的领域。西部地区政府体育部门面临的严峻局面是: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有加大的趋势,而在“举国体制”下政府的职能延伸到了竞技体育的众多领域,以行政化运作方式代替了市场化运作方式,具体运作方式上没有充分考虑到东、西部地区间的差别,从而形成中央政府体育管理行政职能扩张排挤了社会力量参与, 管理的权力和管理方式的单一化,西部地区政府竞技体育管理职能出现逐步萎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作者单位】:
【分类号】:G812.7【正文快照】:
研究目的: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变革,改革的浪潮同样无一幸免的波 及到了竞技体育这个实施高度计划经济的领域。西部地区政府体育部门面临的严峻局面是:西部地 区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有加大的趋势,而在“举国体制”下政府的职能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华炳泉;;[J];福建体育科技;1987年03期
康天成;;[J];体育科学;1989年03期
邓德丰;;[J];辽宁体育科技;1990年03期
刘文浩;邱卓英;;[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林淑英;[J];福建体育科技;1997年04期
韩学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张勇平,刘景裕,彭鹰;[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敬继红;[J];四川体育科学;2000年02期
梁恒;[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S2期
赵原,曾明君;[J];柳州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菲;郑宇;;[A];第4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刘锡梅;孙平波;;[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熊文;朱咏贤;;[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魏真;;[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魏汉琴;刘宪忠;;[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谭晓缨;杨再淮;;[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卢元镇;;[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8:体育强国的辨析与建设[C];2009年
黄毅;;[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孙有平;;[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李宗浩;金宗强;叶加宝;张欣;王春香;杨晓晨;张运亮;;[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正言;[N];中国体育报;2003年
竞文;[N];中国体育报;2004年
;[N];甘肃日报;2006年
莫志强?郭捷;[N];闽西日报;2008年
曹彧;[N];中国体育报;2009年
霍小光?刘刚;[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白伟;[N];太原日报;2011年
天津体育学院
于善旭;[N];中国体育报;2001年
本报记者 丁建峰;[N];华兴时报;2006年
记者 阿荣 实习生 许婷 周承玉;[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舒盛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张彩红;[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赵权忠;[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曲国洋;[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石泉;[D];吉林大学;2004年
刘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邸慧君;[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黄勇潮;[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张守伟;[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李艳翎;[D];北京体育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晓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张伟华;[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徐良益;[D];武汉大学;2005年
陈彦志;[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何强;[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陈立华;[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岳冉冉;[D];广西大学;2007年
李爱臣;[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杨远智;[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范辰;[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中国地方政府结构论文
中国地方政府结构论文
【职称论文】 池锝网
本文已影响 人
篇一:地方政府学 指导老师:问延安 姓名:李大洋 班级:行政091班 学号:
地方政府规模及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 政府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产生的。而结构功能理论认为,结构决定功能。因而在此理论视角下,优化的政府结构是政府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责,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1。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当前中国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益低下,问题频出不能不说,其规模和结构的弊病是其一个重要的原因,下面我们就转型时期中国政府的规模和结构问题,探讨其存在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分析研究找到如何优化其规模和结构的路径。
关键词:地方政府
结构优化 政府定位四种视角
地方政府是指管理一个国家行政事务的政府组织的总称,经常对应于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而言,有时也称为地方政权,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宪法规定了我国的五级政府架构,即一个中央政府和四个级次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存在不仅有助于为民众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也有助于改进政府机构效率,增强国家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但是相对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权力却是有限,但是根据理论研究证明,地方政府应更多地承担资源配置2.政府规模主要是指政府支出,政府收入和公共就业人数三个方面,其中衡量政府规模主要有两个指标:一是财政收入比率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二是财政支出比率即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政府结构主要可分成政府支出结构、政府收入结构、政府组织结构、政府治理结构四个部分3。 自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几次较大的机构改革,但却出现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现象。对此,我们应理性客观地来看待,而不应简单地将之视为一种怪像。因为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社会某些时段的偶然需求, 都会导致政府职责范围的缩小或扩张。换言之,这种现象可以被视为一种正常现象。当然,这也意味着此现象背后隐藏着严重的问题。正如学术界研究并达成的共识那样,当代中国政府的总体规模较大,机构数量总是难以彻底精简不下来。而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进行彻底。因此,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转变政府职能。转我国正处于转型的新时期,整个社会对政府的公共管理有着迫切的需求,经过国内学术界多年的研究所达成的共识:明确提出政府应该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努力建立一个公正透明政府、权责统一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廉政高效2 的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被设定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4。中共中央早在2004 年就已经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近些年来政府机构所进行的改革也以从理顺党政关系、政企关系以及政事关系为突破口,转变政府职能,并据此相应地精简政府机构。应该可以说,近年来的的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都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任务还未完成,政府职能还不到位,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党政关系还不够明确、规范。此外,目前的社会组织,特别是对承担政府外推职责负有重要协助使命的社会组织,大都存在行政化和过度营利等问题,限制了政府职能的彻底转变.因此如何能够让地方政府
在转型时期可以正确地进行定位,对政府的规模和结构进行合理的优 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我们就从经济增长,经济稳定,收入分配,社会福利四个视角探讨如何优化地方政府的规模和结构5。 1、 经济增长视角 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着一种倒U形关系,即存在着增长最大化的最优政府支出规模和结构.为更好地实现我们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的优化,我们政府应着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适当减少我国省级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地方政府承担的支出事务,有效遏制省级和县级地方政府规4 模膨胀的势头;(2)积极促进我国省级地方政府转变职能,在财政资源的内部配置上更多地向科教文卫等社会性公共服务倾斜,减少在行政管理等维持性事务方面的投入力度;(3)我国省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应适当减少公共物质资本投资,将财政资源更好地用于公共教育支出,更好地实现公共资本投资优化,促进长期经济增长;(4)对于县级地方政府而言,同样应采取积极措施适当减少其承担的公共支出事务,特别是应切实减轻县级支出事务,适当加大对经济性事务的投入力度。不过在实现上述目标时,更为重要的是要积极推进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以及省以下各级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并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的经济支出自主权。 2、 经济稳定视角 长期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一直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事实上,在一个多级政府框架下,宏观经济稳定本质上是一个集体行为问题,取决于中央(全国)与地方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视角来看,我国地方政府规模与结构动态优化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完善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促使地方政府采取更加符合经济平稳运行的内在要求的支出行为.首先,中央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在财政与政治的激励下,地方政府存在强烈的自身利益诉求,因此,中央政府应在充分尊重地方利益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我国财政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地方政府的财政和政治激励与约束,增强地方政府的大局观,篇二:地方政府与政治论文 科目:地方政府与政治 年级:2013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姓名:杨金焓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一、中国城镇化的初期发展.................................................................................4 (一)1978年以前.................................................................................................5 (二)1978年以后.................................................................................................5
二、中国城镇化的成果.........................................................................................7 (一)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城镇体系不断完善.....................................7 (二)城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城镇密集地区逐步形成.............................8 (三)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和供给能力增强,投资规模逐步扩大.............8 (四)城乡规划工作不断改进和加强.................................................................9
三、中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8 (一)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城市负荷压力增大.............................................9 (二)能源消耗不断扩大,环境污染日益突出.................................................9 (三)土地使用形式转变,失地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10 (四)虚拟城市化出现.........................................................................................10
四、中国城镇化问题的解决措施.........................................................................11 (一)城乡统筹,走城乡一体的城镇化道路.....................................................12 (二)因地制宜,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13 (三)转变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道路.................................................13 (四)强化管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14
参考文献..................................................................................................................15
中国城镇化状况分析 摘要: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与不足。那么,该如何分析与解决这些问题呢?我将从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初期入手,逐步分析,找到现阶段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寻找解决的措施与办法。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改革、工业化、人口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与不足。接下来我想就中国城镇化目前的发展状况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镇化过程。一般城镇化水平的大小是以都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评定,数值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城镇化”一词出现很显然要晚于“城市化”,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很多学者主张使用“城镇化”一词。1991年,辜胜阻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1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与城镇化的概念一样,“城镇化”概念也是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不过,就数量看,对城镇化“概念”的论述要少于“城镇化”。据粗略估计,近5年来,关于城镇化的概念,至少在20种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并符合中国西部地区现实的观点是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
一、中国城镇化的初期发展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镇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 “反城镇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镇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镇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1 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镇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1978年以前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镇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镇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镇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3、城镇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 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2 这种城镇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二)1978年以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 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镇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城镇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第二,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镇化阶段。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第2 厉以宁:《中国道路与新城镇化》2012年版,第32页篇三:新型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论文 21世纪的新型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 摘要: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确切涵义是中央权力机构与地方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社会法定的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关系。构建面向21世纪新型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战略时应注意:继续稳步推进国家与社会分权;实现政治体系内部权力分配的集分平衡。 关键词:中央与地方关系 中央集权 地方分权 集分平衡 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模式[1] (一) 中央集权主义 基本观点: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一体化。 核心:强调中央集权的集权和权威,强调中央政府在整个社会和控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意义: 第一,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提高中央政府的权威,消除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从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特别是对后起国家的超越式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有利于后现代国家走向现代化。 (二) 地方分权主义 地方分权式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强调将国家的主要权力分散给各地方行使,中央政府主要管理一些全国性的重大事务。 核心:地方自治 基本理论: 民生主义 地方权力固有说或地方权力让与说 行政辅助理论 (三) 均权主义 均权主义是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分配上保持一种平衡的均势。这种观点是综合以上中央集权式和地方分权式这两种模式基础上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折中的办法。这种观点是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上,寻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平衡和地方自治的合理性。均权模式不否认权力在中央与地方之间集中与分散的重要性,但认为更重要的应是职能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工与协调,只有如此,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才能在合理的职能关系基础上得到合理的解决。 二、设计和建构面向21世纪的新型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具体思路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诸多变迁已经形成并可能进一步深化,政府系统的生存与发展不能无视这些重要的变化。“现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已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期,我们应当设计和构造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体制框架,不断完善我国有自身特色的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并为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体制基础”[2]。对于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但在对如何设计和建构新型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战略选择的问题上,则有不同的思路和看法。纵观理论界有关如何设计和建构面向21世纪的新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诸多讨论,其基本思路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 第一种思路是从资源问题入手建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合理框架。主要的理由是,社会资源是社会发展的“血液”。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变化实际是围绕这种“血液”的分配与流向展开的。整个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的优化有赖于社会整个“造血机能”的强化,有赖于社会资源总量的增加。因此,合理的选择应当从“造血”出发,来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并逐渐建立起更有力、更活跃的“造血”机制,达到中央和地方都有自己的“造血机制”或“造血机能”,促进社会资源总量的增加。 第二种思路是从法治的角度入手建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制度框架。即以现行宪法为依据,制订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法》,使中央与地方在法治基础上形成新型的权利义务关系,变现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行政分权为法律分权[3]。 第三种思路是从调整行政权力的纵向结构入手来建立中央政府与次一级地方政府关系的新框架。这种设想认为我国目前国务院的管理幅度过小,管理层级过多。我国应增设省级行政区,“中国的直辖市可以考虑增加到20个左右。其中在5~10年内可以把下列城市升格为直辖市:武汉、西安、乌鲁木齐、南京、广州、沈阳等”[4](P387)。持这种思路的主要理由是,中国现有的省区的数量偏少,各省行政幅度相差悬殊,有的辖地太大。省辖区过大,助长了自成体系的经济分割发展模式。使既得利益集团对社会效益的损害日益严重。 第四种思路是从合理分权的角度来建构新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主要是集权论(“中央本位论”)与分权论(“地方本位论”)之间的分歧。“在中国大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政治政党、社会组织敢于向共产党以及国家权威,主要威胁是来自于共产党内部和国家机器内部的更具自我利益、自我意识、自治权力的日益坐大的某些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财力是极其有限的,中央领导人的权威性也相对削弱。在应付地方政府各种挑战方面(既包括经济利益,又包括政治权力),中央拥有的惟一手段是频繁地撤换或调动地方领导人。但是仅仅依靠这一传统的行政手段,而不是依靠健全的政治制度和稳定的财政关系,这是无法阻止和改变国家能力继续下降态(来自: 池 锝 网:中国地方政府结构论文)势的。庞大的国家机器内部的相互冲突,经济政治权力的分散化及多元化,严重削弱了国家能力。国家能力迅速下降,反过来又加速中国经济与政治的多元化,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隐患”[5](P12)。在肯定中央政府在市场经济转变中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混合体制”,以确保这一作用得以实现。这一体制的基本原则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分权论”则认为,地方政府的行为不符合“邪恶假设”,即地方政府在本质上不会加剧经济波动,也不会导致经济不稳定。所谓地方政府的“邪恶行为”并非分权改革所致,而是分权的不彻底和不规范所致。 在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具体思路上,首先要避免陷入理想主义的思维误区。实际上,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建构与协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而是一种动态的协调和平衡。即使在相对限定的领域如政治和行政管理的分工关系方面,也要受到历史、地理、民族、人口、经济、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而处于运动状态。理性地建构面向21世纪的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合理结构,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国情的影响。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央集权政治传统,以及现行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都是变革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重要先决条件。从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来看,中央与地方之间存在张力,本身就具有动态的合理性。这种张力正在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一个巨大的历史契机。总的来讲,执政党和国家权力机关要正视和重视这种客观存在的张力,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其需要,尊重文明演进的自然规律,通过制度化的途径主动促使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作出适应性变革。 三、在具体的战略选择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继续推进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分权。权力运行具体表现为放权和收权。在放权方面,国家应把本应属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权力交出来,还给它们,并把这种分权的成果制度化,实现政治体系权力的法定化。 “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是有限的,即政府必须以一种与市场经济兼容的产权运作方式来对企业进行干预,政府对企业的关系就转变为以产权谈判为主的权利整合关系,而这一政府权力的限度也最终得以制度化”[6]。收权是指政府要真正履行政治权力行使主体的职能,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公共设施的投资者,收入分配的调节者,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产业政策的制定者。 二是要逐步实现政治体系内部权力分配的集分平衡。即实现政治权力在纵横两方面的合理分工,运行有序。在横向上,处理好党、政、军三大政治权力行使主体的结构关系;在纵向上,关键是处理好行政权力的分配和运行关系。 注释: [1]李明强.《地方政府学》P163. [2]杨小云.对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几点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 [3]刘小兵.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律思考[J].中国法学.. [4]辛向阳.百年博奕--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100年[M].:东人民出版社.0. [5]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M].沈阳:辽宁民出版社1993. [6]陈周旺.从放权到分权: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型[J].求索..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地方政府结构论文]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职称论文】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池锝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府信息公开途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