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缺乏独立思考为什么缺乏作为中国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自豪感

下辈子再也不做中国人
我的图书馆
下辈子再也不做中国人
下辈子再也不做中国人二○○六年九月四日,中国三大门户网 站之一的网易旗下的网易文化在网上开始了一项中共统治五十多年来最为敏感的调查,题目是:“如果有来生,你愿不愿意再做中国人?”截至九月十五日下午六时的投票结果是,在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一名投票者中,竟然有高达百分之六十五称来生不愿意再做中国人!选择来世再做中国人的只约有百分之三十五!这个初段投票结果即时引发轩然大波,投票原定于十月十一日结束,但投票连同非常热烈的网友讨论随即于九月十五日被强行终止,而且有关网页也被删除。九月十六日,网易新闻频道主编唐岩及评论频道主编刘湘晖同被解雇。调查共给出十个选项,“不愿意”和“愿意”各五个。在那百分之六十五称来生不愿意再做中国人的投票者中,有百分之三十七点六是因为“做一个中国人缺乏人的尊严”,有百分之十七点一是因为“在中国买不起房子,幸福离我很遥远”,有百分之七点八称就是不愿意,没有给出理由,有百分之零点七是因为“在中国不能恶搞”,有百分之零点四是因为“在中国看不到好的动画片”。至于在那约只有百分之三十五称来生愿意再做中国人的投票者中,有百分之十八是因为“我爱我的祖国,没有别的原因”,有百分之六点六是因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文化给我自豪感”,有百分之六点二是因为“我要做龙的传人”,有百分之二点七是因为“我现在过得很幸福,相信来生也会这样”,有百分之六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前景看好”。被虐狂病患者上亿计在一个自信可以睥睨全球、号称是英明领导爱民如子的所谓共产主义天堂||中国,居然有百分之六十称来生不愿意再做中国人,这无论如何都是个大笑话、大丑闻,极大的国家机密。特别是,尽管中共几十年来倾全国之力强制全民洗脑和封锁资讯,但依然有百分之六十的人称来生不愿意再做中国人,并深深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缺乏人的尊严”,这确是令我颇感意外,也肯定令中共领导人更感意外,而且面目无光。来自北京的一个上层朋友说,他对投票结果不感意外,只对有人有胆量做这个调查感到惊奇。我就希望不是因为他们天真地以为中共领导只想控制人民的今生,不管来世。当然,说百分之六十的比率高,也只是以中国人的特有标准而言。若按一般文明人的标准,以中国大陆民众被奴役的悲惨程度,按理起码有百分之九十九说来生不愿意再做中国人才算合理。这也提醒我们,在中国,无药可救的被虐狂病患者已上亿计。如果再看看这些网民的留言,你就看到这些来生不愿意再做中国人的人并非戏言,而是态度相当认真,他们对中国人这个身份感到无限讨厌、无奈、苦涩,对中共领导有咬牙切齿的愤恨。请细读:“我是上辈子做了坏事才被罚做中国人的,罚做受XXX的愚弄和欺骗的 …… 哭 …… ”“不用来生,如果现在有机会我现在就不愿意做中国人,我爱中国,但是我无法继续去爱,这个社会正在走向一个极端。”“中国的贪官比哪都多,两级分化太严重了,如果有可能,现在就不愿做中国人!!!”“来世做猪,都不做中国人! ”“制度不好,但愿来世的时候,中国是民主制度,我深爱生我养我的地方。但愿那些成天说谎言的人,以人民为敌的人,早日死去。”“做中国人感觉活着很憋屈。”“生为中国人,我没有尊严我感到悲哀!中国的文化都是虚伪的文化!我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不存在,更不要说发展权了!!!”“我找不到爱这个中国的理由!请指教。”“愿意不愿意我还是中国人,但我会叫我的下一代不要做这个国家的人。”“来生我决不做中国人,这个国家不爱自己的人民,你有没有理由要求自己的人民爱这个国家。”“为什么不愿意来生作中国人,因为不愿意被奴役是人的本性。”“我痛恨我为什么是个中国人。为什么生我的土地却要我办暂住证?”“多少人都是这样,这是无可奈何,命中注定。”“在我们所住的这个苹果里,发表言论说其他苹果比我们的社会主义苹果要好,属于非法行为。根据这个事实,请问其他苹果是更好的可能性大,还是更坏的可能性大?”“我都快三十了,没有钱,没有房子,没有女友,一天到晚在工作压力中麻木度日,到公司快三年了,老板没有给我们加过一次工资,物价却在飞涨,我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如果我还有梦也许就只剩下期望下辈子不再生在中国!”“想想自己在中国降生后所走过的五十多年的人生历程,我所经历的不幸,所有同龄人都能够一听就明白:刚刚学会说话就天天喊‘饿’喊了三年,刚刚懂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意思,就天天喊‘万岁’喊了十多年。再后来,我赶上了伟大的‘改革开放’新时代,却上错了车而被载到一个又一个没有权势的小衙门里,如今成了一个标准的穷人 …… 幸好,中国也有了互联网,我不必像前辈陶县令那样消失在荒野,而能够作为一个现实世界的失败者,隐遁到虚拟世界去打发自己余下的垃圾人生。说来令人可笑的是,我在无望的现实人生中一败涂地,却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到了自认为有意义的生存方式,所以, 我真的很感谢发明互联网的美国人。但也仅此而已 …… ”。实在是字字含悲凝恨。如此彻底绝望的悲号在一个民族或文明当中此起彼伏,这样的一个民族或文明确确实实是彻底失败、原是不该存于世上,涂炭生灵的了,就像其他多个老朽不堪的所谓古文明永远消逝那样。但中国却大抵是靠着惊人的繁殖欲和繁殖力,和长期“无耻当道”和不择手段而得以死拖活拉的苟延残喘下来。这样一个该死而不死、人多势众、论量而不论质的颓败末路文明,是很难再有任何出路的。更坏的是,这样的颓败末路文明,一方面通过贸易全球化扰乱全球的经济秩序,要全球无限量分担中国人的大毒瘤,并以不合规格的中国式劣货残害全球民众健康,而且由于全国民众都厌恶再做中国人,都只希望逃到自由文明的地方重新做人。长此下去,玉石俱焚怕会早于和平演变的实现。看来,一切都已太迟这些网友的的悲愤之情,令我想起香港歌手卢巧音的名曲《好心分手》里的经典歌词:“曾给你驯服到就像绵羊,何解会反咬你一下,你知吗?回头望,伴你走,从来未曾幸福过。 赴过汤,蹈过火,沿途为何没爱河。下半生,陪住你,怀疑快乐也不多。没有心,别再拖,好心一早放开我, 从头努力也坎坷。”现在,相信越来越多中国民众的梦想,再不会希望领导人改邪归正,或希望国人重拾失落已久的人性,因为这是没有可能的,而且看来一切都已太迟了。他们的梦想就如这调查中的另一些网民说的那样:“生在如瑞典、瑞士、奥地利、法国、意大利、荷兰等等欧洲宁静的小国,并且有一个舒适的白领工作。然后一直和家人朋友们幸福地生活到老! ”其实,这些地方不像中国,即使蓝领工作也是舒适的。“我下半辈子很想找个安静有人性的小地方生活, 看到亲切的笑脸, 过上自然的生活, 和不同人种肤色的人打交道,有多元化的文化生活。我恨透了我现在不得已生活在中国杭州,我去了国外回来后,就越来越看不顺眼这里了。”中国人能够终于摆脱做“大国奴才”的虚荣,而宁愿作个蕞尔小邦的自由民,难能可贵。“我爱我的祖国,爱她博大精深的文化,爱她的历史。但是如果有来生我不想再做一个中国人,因为现在的中国人都带着虚伪的面具,高尚的外表下却是肮脏的灵魂,我要学着辨认每个面具后面的嘴脸,以防被暗剑所伤,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下,人活得太累。如果有来生我想做一个澳大利亚人,到一个坦率的、充满爱心的国度渡过幸福浪漫的一生。”很抱歉,只要你还是迷信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你还是不可能深刻反省,你的灵魂还是要在苦海飘零的。
TA的最新馆藏无所不能 健康点 运动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这十多年来,中国人的国家自豪感出现哪些变化?
  财新网/旁观中国
见习记者 杨睿
  在外国媒体报道中国的文字中,动辄能见到描述中国人的国家自豪感不断上升,甚至是中国普通人的“中国独尊”情绪不断膨胀等描述。在海外学界和政界,也有不少人把这一“趋势”当作是大发议论、甚至是设计对华政策的背景。然而,在过去这十多年里,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感真的是越来越高涨嘛?中国人到底怎么看待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支持,是无条件的嘛?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代际之间,又有哪些差异呢?
  针对这些问题,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江忆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近日在《国际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他发现,其实中国人并未像一些西方人想象的那样,在过去十几年间变得非常具有民族主义情绪;中国的年轻人,更并不全都是动不动就对海外网站发起冲锋的“小粉红”。在文章中,江忆恩还反思了西方媒体在刻板地搬运上述固化印象时,在报道中常会出现的偏颇。
  在这篇名为《中国的民族主义在崛起吗?——来自北京的证据》的论文中,江忆恩利用了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所做的“北京地区研究”(Beijing Area Study,以下简称BAS)。BAS是一项从1995年延续到2015年的历时性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法询问北京普通人民对中国外交政策等多个议题的态度。
  江忆恩从1998年开始就与北京大学展开合作,因此获得了“北京地区研究”中,关于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事务领域方面的数据。他在自己的研究中,利用了“北京地区研究”资料库从年的调查数据。江忆恩认为,这一资料库,是目前唯一能够获取的,关于中国普通人如何看待外交政策、军事开销、外国援助、贸易偏好、友好关系以及民族主义的数据库。
  由于江忆恩想研究的是中国人民族主义情绪消长的变化,所以他设计了几个问题,并通过考察受访群体在不同年份中,对同样问题的反应,来观察中国普通民众国家观念变化的趋势。
  这几个问题包括:
  第一, 即使我能够自主选择其他国家的公民身份,我还是更愿意成为中国公民;
  第二, 总体而言,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好
  第三, 每个人都应该支持本国政府,即使它犯了错。
  上述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调查对象又可通过选择四个强度不同的选项─从“强烈同意”、“比较同意”、“比较不同意”到“强烈不同意”,来表达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态度。
  通过这些问题设计,江忆恩得到了什么结论呢?
  首先,他想研究的,就是中国人对于国家的自豪感,以及他们是否会不管对错都支持本国政府。
  研究数据显示,2015年受访的北京普通人民对于“在可选择情况下,我更愿意成为中国公民”和“每个人都应该支持本国政府,即使它犯了错”这两个问题上,选择 “强烈赞同”的受访者比例,相比21世纪头几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比较同意”的比例则有所上升。
  而2015年对 “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好”这一表述表示“强烈赞同”的比例,相比2002年则略有增长。江忆恩认为,这与受访者所居住的北京,近年来人均收入明显增长和公共基础设施得到巨大改善有关。
  江忆恩还绘制了一幅趋势图,以此说明对“我更愿意成为中国公民”、“中国比其它国家更好”以及“每个人都应该支持本国政府”这三个陈述,选择“强烈同意”者的比例,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研究发现,大约在2008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前后,对这三个问题选择“强烈同意”的比例均达到高峰。此后,选择“强烈同意”者的比例,均有所回落。不过,近年来,在“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好”以及“每个人都应该支持本国政府,即使它犯了错”这两个表问题上选择“强烈赞成”的人又开始回升了,但仍未超过2008年前后的水平,也尚低于作为基准线的2002年。
  江忆恩在另外一项研究设计中,还观察了中国人是否会用负面词汇来形容日本人和美国人;中国人对于其它世界主要国家,是抱有敌意还是善意。但通过分析数据,他也没有发现中国人对美国人和日本人的负面感越来越强,或对其他主要国家越来越有敌意的倾向。
  江忆恩还注意到,西方媒体常常有意无意地将“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描述戴
  到中国年轻人头上。但是,相比起他们的长辈,中国年轻人(指1978年以后出生的人)在回答上述3个标准问题时的表现,民族主义情绪的色彩都比长辈来得淡。
  根据2015年的数据,1978年以后出生的人认为“政府即使犯错也要支持”的比例,还未达到老一辈比例的二分之一。而且,年轻人往往不会将日本人和美国人视为“它者”(others)。
  注:图中“爱国主义教育”一代(Patriotic Education Campaign generation)指的是在年间年约15岁或更年轻的一代。
  如果说,把1978年以后出生的中国人统称为“年轻人”仍然有些笼统;那么,在公共舆论场上已跃居年轻人代表的“80后”和“90后”之间,又有什么差异呢?江忆恩通过数据发现,虽然BAS的数据并没有显示出两代人有很明显的差异,但“90后”的民族主义情绪又比“80后”要更低一些。例如,在前面提到的3个标准问题当中,“90后”的受访者更少去选择“强烈同意”这个选项。
  当然,江忆恩也承认了自己研究的局限性。由于他使用的资料库,调查主要针对的是北京这一个地区的人民,无法充分计入中国多元民情的复杂性。但他也认为,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北京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相比其它地区,北京居民的国家自豪感应该更强烈;如果连北京地区人民对3个标准问题的回答,都能反映出“民族主义情绪并非一直在增长”的结论,那么其他地区可能也会是类似的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江忆恩在这篇论文中,还提出了对于西方新闻业的反思。他认为,西方媒体常常向读者报道中国“崛起的民族主义”,但从来没有针对这一说法,拿出过系统的研究证据。这些记者们要不就是随意采访一小部分中国学生、学者、官员,要不就是在一些畅销书或是电视节目中摘取片段;又或者是直接拷贝互联网上那些匿名的帖子。但这些都带有轶事性质,远非能够说明全局的事实,更不会提供权威性的调查数据。
  原文参考:
  Is Chinese Nationalism Rising:Evidence from Beijing 作者Alastair Iain Johns,发表于《国际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期刊,点击链接可浏览  
  财新传媒出品,微信公众号“旁观中国”(on_china),精选国际舆论对中国话题的报道、分析和评论。每天花上十分钟,看看全世界对中国的态度,了解态度背后的故事。
责任编辑:徐和谦 | 版面编辑:王永
文章很值,赞赏激励一下赞 赏首席赞赏官虚位以待赞赏是一种态度1元3元6元12元50元108元其他金额金额(元):赞 赏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caixinenergy
caixin-enjoy
caixin-life
全站点击排行榜
全站评论排行榜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思修文章 杨诗洁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普遍缺乏界限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