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和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哪个更注重创始人的技术?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六大趋势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文章导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推动全球产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力量。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出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的共生态势,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由制造化向服务化、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转型。
  【洞见】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六大趋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教授 王晓红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推动全球产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力量。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出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的共生态势,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由制造化向服务化、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转型。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主要体现为六大趋势。正确认识与把握这些趋势,对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趋势1 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相向发展成为产业特征
  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制造业的投入产出呈现服务化趋势。研究表明,目前服务中间投入占制造企业中间投入成本达到70%左右,对生产性服务的有效需求近70%来自于第二产业,其中研发、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邮政等行业的中间需求较高。2010年以来,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普遍在60%~70%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在43%左右。另一方面制造企业经营呈现服务化趋势。在工业品的附加值构成中,制造加工环节占比越来越低,而研发、设计、物流等服务占比越来越高。许多跨国公司制造商的主营业务、业务增值、管理模式、赢利来源均以服务为主,有两成跨国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企业。
  服务业制造化倾向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服务业加强向制造业的渗透。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反映出金融、物流、研发等服务部门,以制造业为主要市场,为制造业服务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服务企业产业链逐步向制造业延伸。在价值链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服务企业,凭借其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通过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制造企业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由于一些服务企业在价值链高端掌握了核心技术、核心业务,比如,研发企业拥有自己的发明专利、设计机构拥有自主创新设计、物流公司拥有自己的网络等,这些企业为了寻求全产业价值链的增值,利用自身在产业链高端的控制力,建立起自己的制造工厂。
  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相向发展,使得产业价值链重构为一条既包含制造业价值链增值环节,又包含服务业价值链增值环节的融合型产业价值链,与原有单纯的服务业价值链和制造业价值链相比,具有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和增长潜力,在产业层次上表现出明显的结构升级效应。
  趋势2 服务外包成为主要方式
  服务外包成为服务全球化的主要方式和增长引擎,不仅使制造业与服务业分工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提高了服务专业化水平,而且使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性、密切性、协同性进一步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的规模化、国际化和市场化;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率和产业竞争力,成为制造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出于节约成本、聚焦主业、增强核心能力等因素的考虑,将原来的自我服务外包给专业服务提供商完成。服务外包成为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主要方式,二者具有明显的共生关系。由于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的趋势增强,导致了企业对服务的中间投入增加,带动了全球各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这些服务主要是通过在岸或离岸的外包方式实现。随着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的布局,企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的特征更加突出,由此带动了服务业离岸。2012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9750亿美元,增长率为30%~40%。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65万亿美元~1.8万亿美元。
  趋势3 集聚化、配套化成为产业组织形式
  产业集聚不仅是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的共同特征,也是二业融合的主要产业组织形式及空间融合、区域融合的实现形式。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往往成为二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如,在一个制药业集群中,集聚了若干制药生产企业,同时也活跃着各类为之服务的研发、物流、金融、产品认证、知识产权等生产性服务机构以及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机构,共同构成了服务支撑体系,为生产企业提供各类配套服务,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这种集聚化、配套化的产业组织形态,不仅能够使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共享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同时大大降低双方的信息搜寻成本、交通成本、生产成本、服务成本、交易成本等,提高了双方市场机会,促进双方合作交流,共享规模经济收益。尤其为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了市场机会,使服务经济更好地体现在实体经济体中,提升全产业链的增值能力和竞争力,同时促进区域经济结构改善,推动区域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发展,带动结构转型升级。
  趋势4 全产业链发展成为利润增长模式
  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度不断提高,新技术、新业态、新的管理模式不断涌现,促进产业分工更加细化,产业价值链的增值环节变得越来越多,一种产品从开发、生产到营销、配送、维护等,所形成的价值链过程开始分解、整合与重构,产品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处于研发、采购、储存、运营、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产业链条更多集中在生产性服务环节,这些服务业的效率、增值空间、利润空间对全产业链的影响都很大,因此成为决定全产业价值增值、利润来源的主要因素,也是全产业控制力的决定因素。
  趋势5 信息技术成为技术载体
  信息技术是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黏合剂和推进剂。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智能制造、创新设计等革命性的制造方式,众包、电商、网购、网银等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都推动了产业融合不断深化、范围不断拓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征。IBM公司在制造业基础上开展IT业务,提出用“服务产品化”的方法创新IT服务,成为提供硬件、网络和软件服务的大型跨国企业。通用电气基于B2C运作模式开展在线销售、在线设计、在线咨询等服务,促进产品生产与网络营销的一体化。
  趋势6 产城融合成为实现形式
  产城融合逐步成为现代产业园区发展的主流模式。各类园区在规划时,不仅注重规划产业配套,而且越来越注重周边的生活服务配套,为就业群体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如,各类餐饮、宾馆、商场、娱乐、住宅等生活配套设施,形成了围绕产业发展的生活圈,由此构成了区域内制造业与周边生活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态势。
(责任编辑:UF030)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地方频道:
专门频道:
新闻&&当前位置:&&>&&&&>&&
制造业服务化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摘要:制造业服务化既是制造业向服务业的延伸,也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样态。制造业服务化日益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趋势,又深植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制造业服务化是职业教育面向未来提升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检测物,需要给予充分关注。面对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职业教育需要在定位和面向上进行积极应对,在专业建设中保持适度张力,在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中注重软性技能、核心能力等。
一、作为产业融合产物的制造业服务化
(一)内涵
关于制造业服务化的具体内涵和详细发生时间,学界并没有十分统一的认知。一般认为,制造业服务化首先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时间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代表性公司如GE、IBM、XEROX等。判断标准是,新兴的服务业务并不是这些企业的&源起&业务,而是围绕其主要的制造优势而衍生出的相关服务;服务业的生发和演化是来自于内部的,属于&合理拓展&;服务业比重逐渐升高,成为企业的重要价值来源,而且拥有较好的品牌效益;服务业内容比较广泛,包含财务公司业务、咨询、文档管理等。
一般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去制造业&。服务化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趋势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并不矛盾,我国也呈现积极态势。
(二)背景
制造业服务化具有深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学者们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索。具体而言,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服务经济。即以顾客需求动态化、定制化为核心表征的全球服务经济发展成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二是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经济竞争的传统状态,全球经济一体化又加速了这种竞争的蔓延,并提升了竞争的激烈程度,推动发达国家制造业&悄悄地服务化&。另外,互联网驱动制造转向智造,是我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助推器,也是我国在全球制造业生态重构之下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三是知识经济。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内在因素,孕育并推动着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隐性知识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甚至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种决定性因素。四是企业赶超战略的转型。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企业竞争中也呈现出马太效应的趋势,后发企业要实现对领先企业的赶超,必须仰仗商业模式创新,借助于既有优势,弥补劣势,实现新型的追赶。这种赶超表现在制造业领域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制造业服务化。
除了上述带有共性的背景之外,制造业服务在中国的兴起还有一个重要的独特背景,即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转型。制造业服务化提供的产业发展思路、竞争力提升路径、企业提升的新启迪对我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并为&中国创造&长远目标的实现提供积累,非常值得关注。因此,制造业服务化在我国当前的制造业转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二、制造业服务化的两个争议与职业教育对接心态
学界一般宣称,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相应的,人们也要求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高度互动,甚至要高度契合。对此,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政府官员讲话,以及诸多宏观政策设计,均有类似期待。但是,这里有一个基本逻辑前提,即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正确的和真正发生的。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逻辑前提,是因为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和科学性要求其求真、求善和求美。如果某种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是不正确的或者未必真正发生的,职业教育显然不能盲目地去主动贴近,更不应该做出所谓的前瞻性应对。据此,分析制造业服务化的真实性和积极意义便十分必要。
(一)争议一:制造业与服务业谁占主导
&我国将进入服务经济主导时代,服务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这个论断一般基于我国近年来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持续上升,尤其是相对于第二产业的增长来看,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以2015年为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均比第二产业表现更好,其数据分别是50.5%,40.59%和8.3%,6.0%。而且这种发展趋势已经有多年的持续时间。据此,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由第二产业转型为第三产业,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在不久的将来即将达成。
但是,相反的观点似乎也有有力的支撑。李钢基于不变价格视角的研究表明,到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仍旧是第二产业,而不是第三产业。另外,不少学者还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解读得出,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化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不同学者的研究均有实证背景,但分析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同,说明实证研究并不能对上述争议给予确定的回答。其中一个逻辑连接在于,第三产业比例的不断提升是否意味着服务业占主导、服务业是不是主导产业、发达国家的再工业战略是不是与制造业服务化相矛盾。综前所述,郭怀英等已经明确认为,发达国家的再工业战略与制造业服务化并不矛盾;对于是否主导,从数字占比比较和从决定性来理解会有不同结论。但是,从总体上讲,有一点是学者共同认同的,即服务业占比在不断提高。即使仅从提高就业吸纳能力来讲,也不影响我们分析探讨制造业服务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二)争议二:制造业服务化能否真正促进经济增长
对此,学者们进行了诸多实证研究,但学界的结论并不统一。
姜长云研究指出,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重要性提升并不必然是产生经济越发达的结果。这种研究结论实际上总体上否认了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强因果关系。黄婷婷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总体上中国制造业的投入服务化水平不高,也未显著促进经济效益提高。对服务投入的作用进行分类型研究又证明,除了技术服务投入正向促进制造业经济发展外,其余服务投入均为负相关。这里的&其余服务投入&还包括一般认为肯定起到积极作用的物流、信息、商品、金融等,确实值得深思。
张斌对11个样本经济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个样本经济体中只有英国转型后10年经济增速高于转型前10年,法国、中国台湾、加拿大转型前后经济平均增速基本持平,日本、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意大利、韩国、中国香港转型后10年的经济平均增速都有显著下滑。上述观察提供了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结构转型会伴随经济增速下滑的一些线索,但还不足以充分证明结构转型一定伴随着经济增速下滑。
对服务业发展以及制造业服务化是否真正促进经济发展或者带来经济增长进行确证并不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在来自于经济界权威人士并不统一的结论条件下,分析制造业服务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必须另寻出路,即跳出争议本身。经济增长是一个系统工程,经济发展更为复杂。与制造业服务化同时发生的其他经济因素也可能是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必须从其他视角来界定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现实性。相比之下,瞄准现实的时代性分析可能更为妥帖。对于中国现阶段而言,即便不用制造业服务化来表征,也必须认识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既是我国一项基本战略,也是现实中正在发生的重要现象。这种阶段或许是不可跨越的,也是职业教育需要给予足够关注的重要现象。
(三)职业教育对接心态:整合后的观点
对上述两个争议的分析并不能确证地回答争议的问题,这也非本文所能承载。但这并不影响形成如下几个结论。第一,制造化与服务业的融合是一种必然现象。尽管学者们对二者的相互比例的认知并不统一,但是融合性毋庸置疑。或许最需要做的事情并不是将日益融合的两者进行拆分和析出,用制造业服务化进行整合性研究应该是最为恰当的出路。在这一点上,职业教育的对接应该是面向制造业服务化的对接,而不是只面向制造业,或只面向服务业,也不是把两方面的单独对接简单加和起来。第二,发达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均会经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经济发展阶段,而且对经济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对此,职业教育需要对制造业服务化的长期趋势保持动态关注,并对短期面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或学校短线专业进行相应的方向调整。
三、制造业服务化方向分类呼唤职业教育方向调节
在基本认可制造业服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研究其具体分化方向,是为了更好分析职业教育的相应作为。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在思考经济面向时持何种立场,设计大致何种方向。
(一)制造业服务化的两大方向分类
企业服务化转型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面向终端消费者,以产品为基础的服务化转型;一种是面向生产企业,以流程为基础的服务化转型。相应的,制造业服务化既包括以制造服务为核心的自营性服务、生产性服务,也包括基于产业价值链分布和产品服务系统的服务化转型。
制造业服务化的两大方向分类对职业教育的启示意义在于,如果要参照制造业服务化,职业教育界不能将其窄化理解为面向终端消费者。由于从单个的消费者自身立场来感受服务往往直接会锁定于终端消费者,这种误解非常容易发生。
(二)制造业服务化主要是面向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转型
张斌研究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第二次结构转型,发现并非所有的服务业都在转型期以后出现更快的增长,只有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才会更快增长。美国经济从1950年开始转型至今,服务业占比从60%提高到80%,增加了20个百分点,其中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份额增长了23个百分点,低技术水平的服务业份额下降。他们对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定义,是依据该行业雇佣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水平。
此研究也对职业教育界提出如下提醒: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在制造业链上的分布并不均匀,与技术高度相关的方面和环节更容易出现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进展。另一方面,对于整个制造业而言,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是制造业服务化的主要生长点。职业教育与技术高度相关,从根本上具备了与制造业服务化共舞的天然特质。而且,职业教育也应该在高技术领域有所进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制造业服务化合拍。
(三)职业教育面向的方向调节
在关照制造业服务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不仅需要考虑面向作为整体的服务业的发展,而且需要在制造业服务化视角上进行更多拓展。一方面,前者要求职业教育在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时不仅考虑到终端消费者的需求,而且需要考虑到面向生产企业的流程为基础的服务化转型。而这种服务化转型往往不是单个专业类型的人才培养所能满足的,可能需要在现有单个专业类型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式再造。新型专业类型或者新型人才的培养又需要更为系统化的方案设计,这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从制造业服务化视角出发,也需要对人才培养中涉及的目标设定、课程设计、内容安排等进行更为合理的设计。比如,对于面向制造业进行的人才培养,不但要培养学生在制造业专业门类内具有多种技能的贯通和连接的意识和能力,而且需要在制造、销售、设计等方面都进行相应的培养。即使在具体的器件设计领域,学生可能既需要具有运用科学理论在现有流程下进行技术完成的能力,更需要具有基于消费者或生产企业个性化需求的个性化设计的能力。
上述分析表明,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在制造业产业链条各环节的活力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制造业门类内部的张力也是不同的,只有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门类和技术密集的特定制造业环节上,制造业服务化才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在这个意义上,继续坚持技术导向,注意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的意识和能力,是制造业服务化方向分类带来的又一重要启示。也就是说,只有关注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的职业教育才能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更为强大的教育支撑和人才资源保证。反思当前职业教育,就是要变单一瞄准技术操作能力获取的职业教育办学取向扭转过来,把过于分割化的专业设置以及相应的课程、师资、教育内容更好地整合起来。
四、国际比较视野中制造业服务化落差与职业教育作为
(一)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短板与职业教育机遇
从国际比较看,虽然制造业服务化在我国发展势头强劲,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但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还较低。制约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制造业内部的原因主要在于,制造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服务化的战略认识不足、核心能力缺失等;而服务业生产效率较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和人才支撑不足等则是外部制约因素。
如果换个视角,从另外的角度对我国制造业服务发展短板进行分析可知,制约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因素主要有三种因素,一是技术因素,一种是人员素质因素,三是管理因素。技术因素是相对客观的因素,如果没有有效的技术创新、技术突破或者合理的技术合作和技术贸易,在短期内取得突破的可能性较小。来自于管理方面的因素制约也往往需要随着实践的推进而不断发展。
相比之下,人员素质因素制约性可能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方面,人员素质因素对技术因素和管理因素有关联和强化的作用。从业人员的视野直接关系到其对制造业服务战略认识的高度、影响其对相关的技术技能的掌握能力、影响其技术创新勇气和技术积累能力;对于其中的管理人员而言,其素质又对相关政策配套及政策执行产生关键性影响。另一方面,人员素质作为独立因素,又是制造业服务化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作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的产物,制造业服务化的生发、拓展、落实、升华既需要较强的创新意识、较强的执行力,更需要对现有制造业发展方向进行服务化改造,并在遇到技术难题时进行有效的技术突破。这均需要在人员素质有效提高的条件下才能达成,也对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人才培养活动提出了更多期待。
(二)&双轮驱动&&双向融合&的战略与职业教育应对
树立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战略思路。鉴于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趋势,突破传统的产品定义和统计分类,不要过度纠缠于服务业和工业差异,而是需要认识到服务业和工业日益增强的相似性和互补性,树立服务和工业的融合发展战略思路。也就是说,在应对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背景中,不仅要从制造业角度出发看待制造业服务化,而且要从服务业角度出发看待制造业服务化。对于产业整体调整而言,将制造业与服务业进行严格区分的实际意义远不如推进两者的融合性发展。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指向&双轮驱动&&双向融合&的职业教育安排并不是对专业方向或者人才培养目标的简单适应性调整,而应该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整合化课程开发、系统化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
作为学术性概念,制造业服务化的意义不仅是对制造业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也是对服务业新构成的界定。而其作为整体,又是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制造业服务化对职业教育具有多方面启发意义:对思考职业教育发展面向而言,具有方向性参考意义;而对职业教育办学活动而言,其对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专业设置及内涵确定、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等方面更具有实践启示意义;制造业服务化的复杂性又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如何作为提供了试金石。制造业发展和服务业发展均不是全新的概念,而制造业服务化的意义绝不在于一种新的词汇。从更深层意义上讲,制造业服务化要求职业教育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更整合的观点和视野,要求在更宽广范围内进行,而不是局限在单一的学科分类划分中。
(责任编辑:毕艳莉)
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电子邮件:
京公网安备(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4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2积分
0人评价3页
0人评价5页
0人评价50页
0人评价1页
0人评价8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评价文档:
下载:2积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思考_湖北日报_多媒体报
&第13版 理论
第1版 : 要闻第10版 : 国际第11版 : 体育第12版 : 焦点第13版 : 理论第14版 : 健康第15版 : 法治第16版 : 专版第2版 : 时政第3版 : 荆楚大跨越――“武汉新风”拂神州第4版 : 武汉第5版 : 经济第6版 : 文化第7版 : 专题第8版 : 社会第9版 : 国内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思考?用核心价值体系铸造文化之“魂”?非专业素质教育发展的途径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湖北日报讯&刘兆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演进的客观规律,是推进工业化进程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所认同。湖北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迫切要求。&&&&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先进制造业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发展起来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特别是指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在产前、产中和产后为生产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互为依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先进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产出的需求方,没有制造业的发展,服务业就失去了需求来源。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实现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随着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服务业和制造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并出现“融合”发展现象,这种融合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目前,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主要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产业化两种融合框架。&&&&湖北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态势&&&&“十一五”期间,在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下,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湖北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初显融合态势。一是企业内部的融合发展。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二是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三是区域间的融合发展。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向武汉、襄阳、宜昌等大城市中心城区集聚,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聚的态势,生产基地向中小城市迁移和扩散,形成以“两集聚一迁移”为主导的互动模式。四是全球视野的融合发展。&&&&湖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融合不够依然是全省现代产业体系的短腿。一方面,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力不足。2010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3.6∶49.1∶37.3,主要依靠二产业拉动增长的特征十分明显。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推力不够。湖北研发设计、物流服务等相对薄弱,产业协作配套体系不完整,提供全面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还比较弱,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十二五”时期,湖北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从宏观层面看,中央明确要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导向更加鲜明,宏观环境更加有利。从湖北发展实际看,“十二五”时期,湖北人均GDP将从4000美元向6000美元阶段迈进,全省新型工业化必将加速发展,产业结构必将加速优化升级,必将为生产型服务业创造巨大需求,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努力提高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拉力&&&&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需求空间,湖北应立足于发挥现有产业优势,以制造业需求为导向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随着制造业产业链的全球化发展,制造业企业服务外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湖北应积极鼓励引导企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观念,将非核心竞争业务外包,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二是延伸制造业产业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围绕湖北制造业产业集群,延伸电子信息、汽车、石化、装备制造、食品五大产业链,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方向,以研发、创新和增值为重点,不断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研发――生产――零部件配套――销售、维修、测试、物流――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形成两个空间尺度的集聚格局。大尺度上,着力提升武鄂黄冶金建材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武襄十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武荆宜化工纺织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向三大产业带集聚;小尺度上,围绕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着力打造金融、物流、信息、商务等一批特色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着力搭建服务业发展的“大平台”,鼓励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着力提高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力&&&&湖北要加快建设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从湖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制造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看,应“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的现代物流、金融、科技信息、服务外包、现代商务等服务业,引导资源要素集聚,带动产业调整升级。”&&&&围绕“九省通衢”新优势,全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地。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物流圈、鄂西物流圈和长江物流带,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打造内需市场新高地,带动湖北优势产业发展和优化升级。&&&&创新金融服务,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融资平台,建设中部地区金融机构聚集区。按照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高端化的要求,加快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增强金融要素集聚水平,逐步构建“金融总部集聚、地方产权交易、金融后台服务、农村金融公共服务”等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支持湖北银行、汉口银行、长江证券、长江期货、合众人寿等本土金融机构加快发展。争取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全国性或区域性金融后台运行与服务机构,建设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依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强力推进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互动发展,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高地。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为重点,在巩固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着力推进软件服务化与软件网络化发展,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产业化。&&&&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武汉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名片。充分利用武汉“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名片,抢抓世界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坚持开放带动战略,不断加快全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步伐。一方面,积极重视在岸外包的发展,大力发展各种在岸业务流程外包,不断拓展外包业务范围,加快推进制造业企业内部非核心业务的分离外包,重点推进现代物流、金融后台服务、科技研发、劳务服务、商贸营销等外包业务;另一方面,加大离岸外包服务力度,高起点切入国际服务外包市场,重点发展知识流程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增强现代服务业活力,建立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商务服务网络。着力加快武汉王家墩商务区建设,构建与武汉“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商务服务业发展格局,围绕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的定位,进一步拓展咨询、信用、融资担保、会计税务、法律、贸易、会展、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商务服务范围。推进武汉建设辐射中西部地区的鉴证、经纪、咨询、代理、公证等中介服务集聚区和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科技会展中心等会展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中介企业,推动有实力的商务企业向综合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商务服务最好、商务成本最低、商务环境最优的省份。(作者系省发改委副主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