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供给冲击理论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社会冲击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表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正确理解和贯彻这个新的提法和要求,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是,什么是经济结构性改革、与作为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主攻方向的经济结构调整是什么关系等。
1.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的现在有5种说法,即“供给侧”、“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经济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性改革”。所谓“供给侧”我们理解就是供给方面,“供给侧改革”则是与供给有关的制度改革,“供给侧经济结构性改革”也就是与供给有关的经济结构方面的制度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供给侧经济结构性改革”的简称。供给包括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供应、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这些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既要进行总量分析,也要进行结构分析。供求都有总量和结构问题,说需求是总量问题、供给是结构问题,是片面的。既有总需求,也有总供给;既有由消费、投资、出口构成等“三驾马车”构成的需求结构,也有也不同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和劳务构成的产品劳务供给结构和由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构成的要素供给结构。
因此,“供给侧改革”应该既包括供给总量方面的制度变革和创新,又包括供给结构方面的制度变革和创新即供给侧结构改革。所谓“经济结构性改革”,我们理解是指的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有关的制度改革或者说是经济结构领域的制度改革。广义的经济结构,不仅包括主要从生产力方面看的由产业结构(含产品和劳务结构)、投资结构、流通结构、消费结构、供求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外贸结构等构成的国民经济结构,而且包括主要从生产关系方面看由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等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同样,广义的经济结构调整,也不仅包括从生产关系方面看的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而且还包括从生产关系方面看的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因此经济结构性改革不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而且包括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即需求方面的结构改革,不仅是国民经济结构方面的改革而且包括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的改革即基本经济制度方面的结构改革,比如所有制结构方面的结构性改革、收入分配结构方面的结构性改革。仅仅把经济结构性改革看成是供给侧经济结构性改革,是不全面的。
2. 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改革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所谓“经济结构性改革”,我们理解是指的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有关的制度改革或者说是经济结构领域的制度改革,不是经济结构本身的改革。“经济结构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的不是一回事,如果内涵和外延指的是一个意思,就没有必要再发明一个新词了。两者的的区别和联系是:经济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本身的变革优化,经济结构改革则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相关制度的改革,经济结构改革是要清除经济结构调整的制度障碍、为经济结构优化提供制度保障。改革的对象只是制度,国民经济结构不是制度、本身不存在改革的问题,只有演进、调整、优化升级的问题。
现在有的学者在分析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寻找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途径、论述经济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不仅没有全面清楚具体地说明哪些制度缺陷导致经济结构不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底要改革以及怎样改革哪些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有关的制度,而且往往也没有严格区分经济结构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把两者混为一谈,讲到经济结构改革的具体内容时,不少是经济结构调整本身的任务,不是与经济结构调整有关的制度如何变革。比如,有专家在解读“供给侧改革”(即“供给侧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路径时,提出“供给侧改革最终还是要落到结构改革上,结构改革最原始的意义就是通过比例的调整,实现改善效率的目的”(张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在减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并且取得实质性进展”(刘世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贾康)(这些观点参见马常艳:《权威专家解读“供给侧改革”内涵和路径》,中国经济网),而且大多数都认为中国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是供给问题,不是需求不足,保增长主要应该是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这种状况不利于正确把握经济结构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好地全面深化经济结构改革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也不利于从供求的结合上全面分析把握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同时进行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改革、更好地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予以澄清。
3. 运用什么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经济连续5年下行及其未来走势更准确、更科学?应该是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存在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西方经济学是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革命的计划经济的理论,缺乏市场经济的理论,中国要实行的是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能适应这种新变化、新要求、已经过时了,中国改革和发展不能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只能以西方经济学为指导。实际上,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误解。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不只是分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而且提出了当时最完整最科学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主要特征和普遍规律)。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论”,而且也是一般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论。《资本论》中虽然没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但是马克思不仅论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特征,提出了包括商品、价值、价格、货币、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通货流通规律、节约时间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等基本范畴和普遍规律在内的系统的逻辑严密的商品经济一般原理,而且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过程、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的分析,就是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微观经济学,而且非常实际、具体、深入、清楚明白,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企业运行的分析绝不亚于西方微观经济学,尤其对企业生产关系的分析更透彻、科学。实事求是地说,我们要知道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运营,甚至连企业家要想学习怎么样管理企业、更好赚钱、实现利润最大化,去看西方微观经济学的教科书,很可能不知其然,读读《资本论》则会更加清楚明白。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理论就是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经济学,马克思提出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公式就是最早的宏观经济数理模型。
2008年美国和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表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没有过时,甚至导致《资本论》在西方畅销。
的确,现代市场经济与马克思时代的市场经济相比,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现象、新特点、新问题,马克思不可能研究和提出相关理论,现代西方经济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理论,值得我们像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时认真参考借鉴当时的资产阶级经济学那样①,在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时认真参考借鉴。但是决不能本末倒置、弃而不用甚至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改革开放以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们碰到经济问题时,更多的是到西方经济学中找工具、方法,更多的是运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分析和需求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经济状况、提出相应的对策;现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又有学者认为需求分析不行了或者不够了,主张更应该借鉴“里根经济学”即供给学派的的理论和方法、主要采用供给分析和供给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我们认为,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的那样,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释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不能只是口头上说要坚持、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际上却只是搬用西方经济学来分析和说明中国问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尽量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合理的理论和有效的方法,主要运用与时俱进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
4. 中国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供给还是需求?
中国经济下行的直接原因,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又有供给方面的原因,是两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求方面的原因是,出口增长下降、投资需求减大于增、消费需求不足,其中主要是消费需求不足,而消费需求不足则主要是收入差距太大、劳动收入偏低、有购买力的需求不足;供给方面的原因是,无效供给太多、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高新技术产业不足、高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落后,主要处于世界产业价值链低端,技术总体上不先进、高精尖技术缺乏、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依赖进口,资源短缺,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越来越依赖进口,价格总的来说存在上涨趋势,劳动力成本上升,其中主要是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至于主要是供给原因还是需求原因,我认为不是现在许多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供给原因,而是需求不足,因为,供给在一定情况下虽然可以创造新需求,但是总的来说供给是为了满足需求,供给是为需求服务的,最终还是需求决定供给,即使供给改善,如果需求不足,经济仍然难以增长,如果需求充足,即使供给达不到要求、不能有效满足需求,也会刺激供给改善和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即使我们通过创新和结构调整,把技术和产业结构提升到发达国家那样的高水平,如果需求不足,照样也会导致经济下滑,2008年以来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就是明证。笔者认为近5年中国经济下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收入差距太大、劳动收入偏低导致有购买力的需求不足,因此,保增长最重要的措施应该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①马克思的《资本论》写了40年,去世前还只出版了第一卷,第二、第三卷是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马克思知道又出版了一本新的经济学著作,都要找来看了以后,再继续《资本论》的写作。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 ? ? ? ????
? ????? ??
? ? ? ? ???????
? ? ??省地方志办???? ???
?? ????省招商服务中心????
? ? 无为县高沟镇 ? ? ?马鞍山塘南镇??? ? 天长铜城镇
? ? ? ? ? ? ???
? ? ? ? ?????
?? ????旌德县人民政府?
? ?雨山区人民政府 ?杜集区人民政府 ?宿州马鞍山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合肥市董铺大房郢水库管理处 ? ???
?马钢股份有限公司第二炼铁总厂?安徽亚夏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一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无为高沟镇人民政府?安徽盛世天源有限公司?
??安徽无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省行政中心1号楼8楼 邮编:230601
技术支持:决策支持网络中心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新浪新闻
  原标题: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何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正确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做好新一年经济工作?近日,权威人士接受本报独家专访,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解读和阐释。
  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明确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还有具体的任务。要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决不回头地干
  不是实行需求紧缩,供给和需求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当前要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
  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而是为了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
  权威人士: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有各种解读。从国情出发,我们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明确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还有具体的任务。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决不回头地干。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消除两种误解:
  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供给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当前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当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需要营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在需求政策上,既不能搞强刺激,也要防止出现顺周期紧缩。
  还有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搞新的“计划经济”。恰恰相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为此,要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形势下的完善和深化,决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比如,一些没效益的“僵尸企业”,有些地方非要硬撑着给贷款、给补贴。
  当然,下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盘大棋,也要更好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当前最重要的是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同时,“放手”不是“甩手”,政府也要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扩大开放是改革的题中之义,我们要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现在,美欧等发达国家都在吸引我国的投资,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我国的外资多了!
  当前为什么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不论主观上怎么想,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不抓紧转变,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
  “四降一升”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在当前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局限性,根本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
  权威人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晶。
  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2013年,中央认为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明确了我们对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2014年,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此作了系统性理论论述,既进一步深化了“怎么看”,又为“怎么干”指明了方向。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深化了“怎么看”和“怎么干”的认识,又进一步明确了主攻方向、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做了全面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做出了全链条部署。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这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这是客观要求。我们不论主观上怎么想,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曾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现在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做,不仅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不抓紧转变,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这一点,一定要认识到位。要发挥我国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发展、更高水平发展,这是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经的阶段。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但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破除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近期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比如,如果产能过剩这个结构性矛盾得不到解决,工业品价格就会持续下降,企业效益就不可能提升,经济增长也就难以持续。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产能是在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面向外需以及国内高速增长阶段形成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一些产能又有所扩大,在国际市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刺激国内需求难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这就相当于准备了两桌饭,就来了一桌客人,使劲吃也吃不完。这个问题不仅我们遇到了,其他国家也遇到了。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就是要看到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致力于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局限性,根本解决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这是我们不得不采取的重大举措。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各项工作重点应该怎样转变?
  以“十个更加注重”为标尺,对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对得上的事要加把劲干、创造性地干。化大震为小震,积小胜为大胜
  权威人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努力实现十个方面工作重点的转变。这就是: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
  在工作实践中,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以“十个更加注重”为标尺,对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对得上的事要加把劲干。比如,放水漫灌强刺激、盲目扩建新城区以及强化行政对资源配置的干预等事情不能再干了,投资没回报、产品没市场、环境没改善等项目不能再上了。相反,有利于引导社会心理、化解产能过剩、提升技术水平、加快人口城镇化、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高扶贫精准度等事情要使劲地干,创造性地干,拙劲加巧劲地干,努力化大震为小震,积小胜为大胜。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正确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思路?
  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整体融合、有机结合、相互配合,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权威人士:前面说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五大政策支柱”的具体内容已经公布并得到各方面广泛认可,但如何更加准确地加以把握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五大政策支柱”整体融合、有机结合、相互配合,旨在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重点和力度有所调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对企业实行减税,并用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的办法弥补收支缺口。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主要体现在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既要防止顺周期紧缩,也绝不要随便放水,而是针对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
  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按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通过功能性的产业政策加以引导,而不是政府去确定具体项目,或选择把钱投向哪一家企业,具体的投资机会还要由企业家来摸索和把握。实践证明,市场的选择是最有效益的。现在成功的民营企业有哪一家是政府扶持的?都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闯出来的。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把企业真正当作经济发展的主体,“放水养鱼”,让企业去创造有效供给和开拓消费市场。
  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一项一项出台、一项一项督导,让各项具体改革举措落地,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的落实。
  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从思想、资金、物资等方面有充分准备,切实守住民生底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既要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也要有立说力行、立竿见影的狠劲
  做好“加减乘除”。长期看各项任务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短期看不同任务之间有“对冲”作用,必须全面推进,并把握好“度”。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
  病根都是体制问题,都要依靠改革创新来化解
  权威人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上我们要着眼于打好持久战,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我们要抓住关键点,致力于打好歼灭战,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完成这“五大重点任务”,既需要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也需要有立说力行、立竿见影的狠劲,确保2016年过剩产能和房地产库存减少,企业成本上涨和工业品价格下跌势头得到遏制,有效供给能力有所提高,财政金融风险有所释放。
  完成好“五大重点任务”要做好“加减乘除”。“五大重点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要着力在“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上下功夫。从长期看,各项任务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从短期看,不同任务之间又具有“对冲”作用。比如,化解房地产库存对增长是明显的“加法”,可以减缓去产能带来的“减法”效应。而去产能又会调整供求关系,防止出现宏观经济通缩效应。因此,“五大重点任务”必须全面推进。当然,落实到一个地区,又会有所侧重,关键在于把握好“度”。当前,做“加法”相对容易理解,做“减法”困难会大一些,但必须做下去。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僵尸企业”本来已“死”在那里,就不要再维持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事物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性原则的要求,要敢于和善于进行这种“创造性创新”。
  完成好“五大重点任务”要全面深化改革。“五大重点任务”的具体内容非常多,但病根都是体制问题。无论是处置“僵尸企业”、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提升有效供给还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解决的根本办法都得依靠改革创新。比如,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税费负担、降低资金成本,必须减少行政审批,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扩大有效投资补短板,必须改革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才能解决“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的问题。同时要看到,完成这些重点任务,本质上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实践,只有进行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不失时机地进行技术创新,才可能有效推动这次重大的结构性改革。
  有人担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冲击,社会能否承受?
  阵痛不可避免,但也是值得的。适当的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只有退够,才能向前
  只要处理得当,阵痛不会很大,可以承受。但对于推进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击,切不可大意,具体政策要有序配套、稳妥实施
  窗口期不是无休止的,问题不会等我们,机遇更不会等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拖不得、等不起,否则“病情”会越来越严重
  权威人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必然会带来一些冲击,而且这些冲击很可能会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社会领域。对此,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把握:
  阵痛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值得的。我国处在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地区、行业、企业发展出现明显分化,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不可能皆大欢喜,产业会此消彼长,企业会优胜劣汰,就业会转岗换岗。特别是眼下一些发愁的企业可能会更愁,甚至关门倒闭,引发职工下岗失业、收入降低等。但这种阵痛是一朝分娩的阵痛,是新的生命诞生和充满希望的阵痛,是新陈代谢、是凤凰涅槃,这是值得的!适当的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只有退够,才能向前。正如老子所言:“明道若昧,进道若退。”拿“僵尸企业”来说,是等着这类企业把行业中的优质企业拖垮,最后一起死,还是快刀斩乱麻,处置这类企业从而腾出必要的市场资源和空间?显然,必须尽快处置“僵尸企业”,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阵痛是可以承受的,但切不可大意。相比上世纪90年代,现在我国的实力相当雄厚,经济发展基本面好,新动力正在强化,新业态不断出现,前景是光明的,经济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社会就业形势、财力规模、保障制度有了很大进步,抗风险能力强,只要处理得当,虽有阵痛,但不会很大,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下岗失业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对我们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效益是理解的、支持的,对我们改善发展质量、产品质量、空气质量是充满期待的,这是我们最大的底气。同时,对于推进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击,切不可大意。具体推进的政策要有序配套、稳妥实施。比如,处置“僵尸企业”,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对破产企业尽量实行“安乐死”。要高度重视、全力做好职工安置工作,防范引发社会风险。更加细致地做好社会托底工作,比如,个别产能过剩严重的地区会出现职工集中下岗和财政支出困难,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和实施配套措施,认真拿出因应之策。
  需要强调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个窗口期,但窗口期不是无休止的,问题不会等我们,机遇更不会等我们。今天不以“壮士断腕”的改革促发展,明天就可能面临更大的痛苦。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不得不迈过的坎,是不得不闯过的关,这项改革拖不得、等不起,必须加快步伐、加紧推进,避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如何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预期成效?
  目前对于新常态的认识有三种情况,大家都要照照镜子,认识不到位的要尽快抓提高,思想不适应的要尽快换脑筋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要勇于做得罪人的事,否则过得了初一过不了十五,把包袱留给后面,将来会得罪天下老百姓
  排除干扰,心无旁骛,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牢牢把握几个重大原则,形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合力
  权威人士:毫无疑问,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要避免投机取巧。我们只有深化认识、下定决心,硬碰硬地干下去,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从目前情况看,对这个大逻辑的认识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认识逐步深入,适应更加主动,引领已经开始。这种情况在不断增加,这是好的。
  第二种是认识还不到位,一知半解,适应不太主动,引领基本无为,流于口号化。这种情况还比较普遍。
  第三种是很不适应,没有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的思维定势,结果行动上自觉不自觉逆向而行。
  大家都要照照镜子,往第一种靠拢,认识不到位的要尽快抓提高,思想不适应的要尽快换脑筋。提高认识后,还要靠扎实的工作和顽强的毅力来完成这个历史责任。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在推进过程中,要勇于做得罪人的事,否则过得了初一过不了十五,结果延误了窗口期,把包袱留给后面,将来会得罪天下老百姓。1998年我们也面临外需低迷、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的困境,当时顶住压力,纺织业实行大规模限产压锭,才有了后来经济的强劲增长,才有了今天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排除干扰,心无旁骛,牢牢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重大原则:
  一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任何束缚和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言行都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必须坚决反对。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主动研究发展规律,不断推进科学发展,持续改善人民生活。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生产力能否解放好、发展好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原则性问题。对于政府作用,强调“更好发挥”,不是“更多发挥”,要集中精力抓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三是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必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经验。当前,要注重调动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企业家营造宽松环境,用透明的法治环境稳定预期,给他们吃定心丸。要为创新人才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其积极性。对各级干部,要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既坚持党纪国法的“高压线”,也要重视正面激励,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给那些呕心沥血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总之,我们要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合力。(记者 龚雯 许志峰 王珂)
第一次成立了陆军的总部机构,陆海空真正完全并列,其实相对擢升了海军和空军的地位。第二炮兵改名为火箭军,名称上可能有一个适应期,但其实更名副其实。战略支援部队,具体组成还不清楚。
所以我说:不要做中国人的老人,在这里,生命总被小利贱踏,不是死于拆迁强盗的屠刀与汽油,就是死于心狠手辣的文盲保姆和甩手不管的子女之手。
聪明的国家不会为它们的首都提出这种听起来像拉面包装上的英文烹调指南一样的官方口号。不出几个小时,“我首尔你”就成为国际上的笑柄。
乐嘉说,蛋碎了,修补后仍可战斗。乃英雄否?想当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宫刑,而作《史记》;当今,乐嘉睾伤,吟《蛋碎仍可战斗》,不知是否也可流芳千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利的供给冲击 的文章

 

随机推荐